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隐性教育

2022-05-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物理基本知识与技能、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正确严谨的态度与价值观,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等,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隐性教育,有效提升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隐性教育;

我国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目标是:“学习终身发展必需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方法;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保持探索科学的兴趣与热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1]物理学科教学在实现我国物理课程教学目标、传授物理学科知识与能力、陶冶物理情操、培养科学思维、提升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物理学科教学还应具备培养学生优秀品质、陶冶物理情操和锻炼学生意志等隐性作用。

初中物理中的隐性教育,是指教师事先未在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中呈现的,包括物理课程的学习、学校的制度、集体生活和课外活动等,这些因素以隐蔽的、潜在的和渗透的方式作用于每个学生,对学生的态度、动机、价值和观念发生着作用[2]。与显性教育相比,我们往往会忽视隐性教育。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是两种教育形态,具有同等地位,均不可被忽视。隐性教育往往被学校当作思想工作的工具,未与学科教学相结合,这种观点是有局限性的。

2 物理教学中的隐性教育

物理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作为初中阶段的一门必修科目,其主要蕴含的隐性教育如下:

2.1 初中物理课本编排中蕴含的隐性教育

物理是一门对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科目,教学时讲究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根据教学计划,以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为例,先学习功的定义、功的计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做功的快慢,提出功率的概念,进而引出能量、动能、势能、机械能等概念。再以“浮力的大小”一节为例,先让学生体会浮力的存在,感受浮力的大小,进而讨论浮力产生的原因,接下来设计实验研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物理教学体现了较强的层次性和逻辑性,这种显性教育模式会促进隐性教育的发展,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课本编排和教学计划的影响,明确对于任何事物的学习都要从基础开始,而后逐步增加难度,以便于接受新知识,形成逻辑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能促使学生积极学习、善于学习、乐于学习。

2.2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蕴含的隐性教育

物理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在于实验较多,有的实验较为复杂,具有一定的难度,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合作能力要求较高。实验通常是分小组进行的,与同组成员合作完成某个实验的过程,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例如在做阿基米德实验时,溢水杯水面应与溢水口相平;在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要注意控制变量。这些实验中蕴含的隐性教育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与表达能力。

2.3 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中蕴含的隐性教育

将物理知识的学习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例如在“安全用电”一节中,学生事先对一些安全用电常识已有所了解,教师的讲解会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加深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在讲透镜这一章时,教师在讲完基本概念和规律后,接着讲解眼镜、望远镜和显微镜等的应用,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透镜的成像规律比较晦涩,教师可以通过举例拉近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充分展现环境的育人作用,这也属于隐性教育的范畴。

2.4 初中物理思想政治教学中蕴含的隐性教育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物理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教学中,教师可以介绍物理学家及物理学史,特别是物理学家探究物理现象、进行物理实验的过程,给学生以启发。例如托里拆利认为空气有重量并且存在真空,在当时受到人们的质疑。马德堡的市长奥托·冯·格里克为了证明托里拆利的说法是正确的,做了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人们这才相信大气与真空是共同存在的。教师在课堂上讲述物理学史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只有经历科学的实验探究才能说明某原理或某规律,久而久之,学生会明白进行物理探究要有严谨、实事求是的态度,要经过科学的论证。

3 完善初中物理隐性教学的建议

3.1 初中物理教师应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与魄力

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是潜在的、直接的,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会不由自主地受到教师行为的影响。隐性教育在较大程度上要依靠教师的人格魅力来实现[3]。教师逻辑思维清晰、言语流畅,学生的思路就会严谨。在面对一些复杂的问题时,教师心思细腻、潜心研究,会使学生形成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科学探究精神。例如在进行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实验时,要对物距进行三次调整,学生容易出现不耐烦、思路混乱的情况,这时教师的行为举止对学生态度的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安抚学生的心理,通过缓和的语言、熟练的实验操作流程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态,使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很好地完成这些难度较高的实验。由此可见,教师的专业素养、人格特征和科学研究的态度与能力是隐性教育良好开展的前提和基础。

3.2 加强学校物理环境的建设

包括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方面。硬件建设是指:学校要不断更新物理实验器材和装备,使学生对物理实验产生丰富的研究兴趣,促进学生对物理学科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还可以在班级内放置与物理相关的小设备,在墙上贴与物理前沿科技有关的宣传海报等。软件建设是指:在班级内多举行一些物理活动,营造浓厚的物理学习氛围,使学生将物理核心素养渗透到自己的生活中并不断强化。

3.3 学生自身要发挥主动性

隐性教育是显性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显性教育是隐性教育的表现载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显性教育包括向学生提问、小组探讨等教学流程,而隐性教育则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组织能力。要尽可能地开发和利用物理学科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实验,在生活中形成科学思维、科学探究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最大限度地结合,从而实现更好的教育效果。

3.4 注重物理教学评估体系改革

以往单一的以卷面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会对学生心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降低其学习兴趣。我们不应仅凭分数高低来评判一个学生的学科素养,而应该采取多种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这样就能够以外在的显性评价实现对学生思想的隐性教育。

3.5 多媒体时代初中物理教学的隐性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4],一些新的教育模式随之出现,例如翻转课堂等。在不能到校接受物理学科教学的情况下,由于无法接触教师和同学,某些隐性教育难以呈现,但与此同时,学生运用软件的技能和自学能力会得到提高。学生通过观看教师精心制作的课件、视频等进行学习,有充足的思考时间,能够锻炼自学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专注力。这说明,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显性的物理学科教育培养学生的其他能力,促进隐性教育的开展。

因此,在物理教学中不仅要将显性教育安排到位,还要注意隐性教育的影响。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同等重视二者才能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朱耀华,赵华朋.浅议德育中的隐性教育[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4,23(2):4-7.

[3]徐海英.教师的人格与隐形教育[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23(6):14.

[4]夏华芬.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2009(20):198.

上一篇:“理虚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汽修实训课的实践下一篇:红色基因融入初中历史教学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