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流程化视角的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建设

2022-05-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城市公共阅读空间是图书馆与社会力量合作建设的多元化阅读空间。本文对城市公共阅读空间与社区图书馆在筹划、起步、建设、验收、运营、提升等6个阶段进行比较和分析,证明城市公共阅读空间模式比传统社区图书馆模式管理更灵活、更受市民欢迎,同时探讨了社区图书馆转型升级为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可行性,以期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创新发展提供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社区图书馆;全民阅读;

“城市公共阅读空间”是指图书馆与社会力量合作建设的多元化阅读空间,最早提出“城市公共阅读空间”概念的是李国新,他将其定义为“是一个功能基本完善的小型图书馆,按总分馆模式管理和运行,虽然空间不大,但有书有报有数字资源,有阅览座席,能借能阅能上网,甚至还有低价咖啡、茶饮,具备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功能。这类空间选位布点以人群聚集、人流密集为首要依据,设计高端,形式新颖,环境优雅,令人流连忘返。”此外,“新型公共阅读空间” “公共阅读空间”或“第三空间”等概念近年来也相继被提出,它们与“城市公共阅读空间”有交叉但又有不同。本文所调查和研究的阅读空间(传统社区图书馆除外)都属于“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因此,采用“城市公共阅读空间”这一概念进行阐述。

二、城市公共阅读空间项目在我国的区域分布特点

近年来,我国一些城市在基层图书馆服务形态上做过很多探索和创新,如社区图书馆分馆、图书漂流点、图书流动车、自助图书馆、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等等,其中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因形态新颖、免费、优质、便捷、均等、多样化等特点而逐渐得到推广。与传统社区图书馆分馆相比,城市公共阅读空间都不仅既具备了社区图书馆或农家书屋的读书看报功能,而且环境更为舒适、活动更为多样、开放时间更为灵活、服务更具特色。近年来,城市公共阅读空间项目在我国东、中、西部各地都有实施,东部沿海城市分布较多,发展较为迅猛,与此同时,中部和西部地区城市虽然也有出现(如沧州、成都、铜陵等地),但仍处于零星分布状态,上海和北京等直辖市发展也较为迅速但由于其情况特殊,因此不纳入本文研究范围。通过调查发现,浙江、江苏和广东三省近年来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建设速度和体量都较为突出,因此,作为本文的重点分析对象,其建设概况如下:截至2020年6月,浙江省全省11个地市都建有各自的城市公共阅读空间,是唯一实现全覆盖的省份,江苏省覆盖率为六成、广东省为四成;再以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个体数量为基数统计发现,浙江第一(235个)、广东第二(203个)、江苏第三(123个)(见表1)。

三、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兴起的原因分析

城市公共阅读空间从诞生(2013年)至今不到10年时间,比社区图书馆分馆、图书流动车和自助图书馆等“传统”图书馆项目更具特色,尤其在江浙和广东等沿海地区发展迅猛,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最主要原因是国家的倡导和政策支持。从2014至2020年,国务院已连续7年把“全民阅读”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并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2015年发布)、《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指导意见的通知》(2015年发布)、《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2016年发布)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从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建设数量轴线图看(见图1),其增长爆发的起点时间是在2015-2016年,与政策的出台的时间(2015-2016年)相吻合,这说明国家政策对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发展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是地方政府的支持与经费保障。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东部地区的社区图书馆普遍经历了3-4次的建设高潮,社区网点早已实现了全覆盖,图书馆服务需要新的增长点,而城市公共阅读空间项目因形态新颖、环境高雅、无需重新规划用地和馆舍而更容易受到地方政府的青睐和资源倾斜。

与此同时,中、西部地区大部分社区图书馆在中央财政资助下才迎来了第一轮的建设高潮,还无法顾及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因此,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在中西部发展较为缓慢,但未来增长潜力较大;再者,城市公共阅读空间项目可算作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一种拓展和延伸,在建设中,能直接采用当地公共图书馆的技术平台、行业标准和物流系统,建设难度不大,建成后能与现有图书馆网络形成互补、能有效缓解基层网点不足的问题,因此,受到地方公共图书馆的青睐。

最后,城市公共阅读空间项目允许社会力量参与,合作方式灵活,为实体店的升级转型和空间改造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行性路径,也受到一些实体店商家和机构的欢迎,同时具有方案可复制、经验可快速推广的条件,为后续的快速建点提供了可能。

四、城市公共阅读空间与社区图书馆建设管理流程比较分析

近年来,城市公共阅读空间项目在各地涌现,它因选址科学、管理高效、服务时间灵活、活动形式多样等特点而成为全民阅读推广的新阵地,与此同时,社区图书馆普遍面临门庭冷落、借阅率低、管理不到位、服务落后等问题。城市公共阅读空间与社区图书馆同是政府主导的旨在服务基层民众的全民阅读阵地,它们之间存在哪些差异和相同之处,下面从筹划、起步、建设、验收、运营、提升等6个阶段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

(一)筹划阶段

首先,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和社区图书馆两者在民众读书看报上发挥的作用基本一致,都能纳入当地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但是在功能定位上,两者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前者主要定位是高雅舒适的阅读空间,兼具特色服务,能满足个性化读者的特殊需求,提供如咖啡餐饮、文化产品售卖、专业化定制等服务;而后者定位是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一个功能区,为民众提供基本的读书看报服务。

在项目筹备过程中,城市公共阅读空间注重品牌的内涵和设计,项目名称大多都融入了当地的人文元素,体现城市精神,如:上海市嘉定区图书馆利用“嘉”与“家”的谐音把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命名为“我嘉书房”、韶关市图书馆的“风度书房”沿用了唐代名人张九龄(广东韶关人)“九龄风度”的典故,东莞图书馆把东莞读书节的Logo运用到城市公共阅读空间项目中,让市民有亲切感和熟悉感等等,而社区图书馆建设工程大部分缺乏品牌运营和设计的思路。

(二)起步阶段

社区图书馆建设一般由行政命令推动,重全局,轻个体,如个别社区出现选址不够科学、建设资金不到位等情况时政府部门往往缺乏足够的控制力,这也是集中式投放公共资源方式的弊端。相比之下,新型公共阅读空间项目政府部门(或公共图书馆)与社会力量可以一对一谈判,选址不理想,可以“一票否决”,达成协议后以合同的形式来明确各方权责,政府既有回旋空间,又能保证公共资源投入达到“有的放矢”。

(三)建设阶段

在建设过程中,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和社区图书馆馆舍规模较为接近,主要是投入图书、设施、设备等资源。而在环境设计和布局是社区图书馆的弱项,往往是“千馆一面”、毫无特色可言;而城市公共阅读空间不仅环境舒适、设计高雅,还能融入艺术、音乐、餐饮、免费Wi-Fi等增值服务,满足人们个性化和品质化的阅读需求。

(四)验收阶段

现实中,社区图书馆工程建设常会出现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早期的总分馆建设工程,很多社区对图书馆承重要求、书架高度、照明系统、导视系统要求等都缺乏了解,为加强指导工作,图书馆总馆在建设过程中都“疲于奔命”,事倍功半。而在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建设上,政府和公共图书馆(总馆)由于是主导者,因此,具有较高的话语权,如佛山市南海区图书馆推出“以奖代补”方式对工程进行验收,一则提高了建设效率,二则保证了工程质量,三则减轻了总馆业务指导的压力,可谓“一石三鸟”,使得读书驿站在南海区短短两年内得到快速普及。

(五)运营管理阶段

当前,很多城市公共阅读空间与社区图书馆都纳入当地的图书馆总分馆体系中,实现通借通还、业务标准、服务规范和物流配送统一。但在开放时间上,城市公共阅读空间更加灵活,可以开放至深夜甚至是24小时开放、节假日和周末不打烊,而社区图书馆则开放时间僵化。此外,在开展活动上,有压力,就会有动力,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经常会主动策划各种公益、半公益和商业活动,形式多种多样;相反社区图书馆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在活动开展上举步维艰。

(六)提升社会影响力阶段

公共图书馆要提升社会影响力,网红文化和文旅融合是很好的契机,如:佛山市南海区的九龙公园读书驿站被评为“佛山最美阅读空间”后吸粉无数;铜陵市滨江书屋(码头书屋)被评为“中国十大最美图书馆之一”后成为当地旅游打卡热点;温州市图书馆的“城市书房”被评为温州文化新地标后各地参观交流申请络绎不绝等等。与此同时,传统的社区图书馆要摆脱困境、谋求发展,应该借鉴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模式和经验。

五、社区图书馆转型升级为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可行性分析

当前,我国传统社区图书馆面对服务困境,转型升级是必由之路,按照公共资源投入方式分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一)政府集中式投入

政府集中式投入方式对早期的社区图书馆从到有、起到了关键作用,然而缺点是只重“面”的覆盖,不重“点”运营,社区图书馆建成后短期内能刺激人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区图书馆仍不可避免地受到冷落,如一些地方的农家书屋工程、东莞的新型公共电子阅览室工程等等。

(二)政府购买,服务外包

近年来,国家提倡在社区公共服务领域大力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模式,由管理经验丰富、具有宣传策划和人才资源优势的社会组织来管理运营是一种创新的运营方式。如南京市鼓楼区江东街道睿城社区图书馆,通过第三方社会组织运营的方式,成功打造了“公益图书馆” “江东书房” “自在书屋”等3个品牌,深受当地居民的欢迎。

(三)政府主导,多元投入

城市公共阅读空间项目政府主导、多元投入的代表,实践证明能用于社区图书馆和农家书屋的转型升级,如佛山市南海区图书馆在2017年通过原址升级或重建两种方式将当地37间农家书屋升级为读书驿站,升级后平均借阅率为291.2%,在吸引读者、提高流通量和借阅率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对以上三种模式比较分析发现,模式①实施面广、投入大、可持续发展性差;模式②适用于有个性化需求的社区,但需要有较为充裕公共财政用于购买服务,运营好坏取决于运营的社会组织的人员水平和管理经验;模式③适用于有转型升级需求的社区图书馆或农家书屋,合作方式较为灵活,社会力量参与进来还可减轻公共财政的压力,运营风险由各方共同承担。综上所述,城市公共阅读空间项目适用于选址合理、有现实升级改造需求的社区图书馆或农家书屋。

六、结语

目前,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建设被全国各地广泛接受,在全民阅读背景下,各地的政府部门能否投入资源协助社区图书馆转型升级、社区图书馆如何通过与城市公共阅读空间有机结合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是各地公共图书馆需要面临和思考的问题。通过建设流程的对比不难发现,社区图书馆与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在流程、方法和原理上有很多共通之处,可以融合发展。社区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城市公共阅读空间是全民阅读理念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的探索,“社区图书馆+城市公共阅读空间”不仅能突破传统社区图书馆的时空限制,而且能满足不同读者群体的多元阅读需求,为公共文化服务从基本化、均等化迈向品质化、精品化提供参考和思路。

参考文献

[1] 李国新.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发展的新趋势[J].公共图书馆,2016(03):2.

[2]戚晓明.社区图书馆运营与服务创新研究——以南京市鼓楼区睿城社区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2018(12):104-108.

[3]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J].中国广播,2020(05):27.

[4]瑚小雪,林国明,陈乃强.读书驿站:广大南海公共图书馆服务打通“最后一公里”探索[J].图书馆论坛,2018(8):117-121.

[5] 石少微.合肥市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

[6]李东来.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发展新阶段的认知与思考[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9,28(05):89-92.

上一篇:机电一体化工程技术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下一篇:家校合作在小学班主任日常管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