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舞把杆训练的美学特性

2022-05-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以中国古典舞基训中的“弹腿”组合为例,从“直立之基”“身法之现”及“气韵之美”三个方面来尝试论述中国古典舞把杆训练中独有的美学特性。“直立之基”来源于中国古典舞基训对学员身体形态的塑造,构成独特的身体美学形态;“身法之现”来源于中国古典舞的武术,其通过多种变化力量的配合来实现单一的腿部训练,构成了辩证变化之美;“气韵之美”则是以气息为核心来解释把杆训练中关于“线”的美学。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把杆训练;美学特性;“弹腿”组合;

舞蹈艺术的基础训练阶段需要同时满足至少两重目的:其一是对舞蹈演员身体的塑造,如软开度、弹跳力、肌肉力量等“硬件设施”;其二是对舞蹈演员美学风格的培养。具体到各个舞种,即在基础训练阶段,就需同时培养演员形成中国古典舞、西方芭蕾舞等不同舞种独有的舞蹈风格。可以说,这两重目的彼此交缠,难分难解,共同作用于不同舞种基训体系的形成。作为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古典舞,其基训部分的建立也同样需要满足上述两个目的,才能够使未来的中国古典舞演员既具备舞台表演的身体基础,又具备中国古典舞演员独有的美学风范。然而不容否定的是,中国古典舞的基训模式脱胎于西方芭蕾舞的基训系统,也就是说,中国古典舞的基础训练模式是以西方芭蕾舞的基训系统作为框架与模板建构而成的。一方面,这种基训体系的建构方式能够使中国古典舞得其所长,充分吸收西方芭蕾舞对于人体训练的规范性与科学性,但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西方芭蕾舞的基础训练在显示出对于人体训练的科学性的同时,还携带着不容忽视的风格因子,就使得在其基础上形成的中国古典舞基训,从一开始便面临着如何在吸收对方优势的同时,保持自己独有的美学风格这一重要问题。本文便意图立足于这一问题,以中国古典舞基训中把杆训练的“弹腿”组合为例,探讨如何在吸取西方芭蕾舞基训对于舞者身体训练具有的科学性的同时,保有中国古典舞的美学种属风格。

一、直立之基

中国古典舞的把杆训练遵循的是西方芭蕾舞中最基本的直立体态,这为中国古典舞奠定了基础的身体直立形态。在“弹腿”组合中,直立的体态需要关注两个方面:其一为肩背以及支撑腿的直立形态;其二是在动作转换过程中维持身体的直立体态。

把杆训练的核心是对肌肉的控制能力,而西方芭蕾舞基础训练的优势在于其科学化与规范化,其科学之处正在于借助把杆的支撑来完成部分身体部位的训练。比如“弹腿”组合,看似是单一训练腿部的肌肉,实际上则需要全身肌肉的协调——这就需要拥有一个稳定的直立体态,才能有效地凸显出训练的部位。而直立作为把杆训练的基本要求,其本身体现的就是一种被规范的身体美学形态。

如果说直立体态是把杆美学的一个基本形态的话,那么在此直立状态下的弹腿运动则呈现出另一层面的美学形态,那就是在人体的直立规范上进行弹腿的动作训练。而在此运动过程中,对身体的体态有一定的要求。一旦身体达不到要求,不但会影响训练的效果,更会使动作的美感大打折扣。更进一步而言,看似是对单一动作进行强化训练,实际上是通过全身肌肉来维持直立状态的平衡,因为只有如此,才能使“弹腿”训练拥有极具冲击力的美学表述:在人体中,身体的直立是如此的规整,而腿部的肌肉却是如此的灵活,这既矛盾又统一的身体运动构成了独特的身体美学形态。

二、身法之现

“弹腿”组合中除了含有来自西方芭蕾舞的身体美学形态,还同时涵括来自中国传统武术身法的内容。中国古典舞把杆训练中的“弹腿”组合往往随着基训音乐的节奏进行动作之间的转换,而这个转换往往是全身联动的。也正是这个全身联动使得该组合的变化更为多样,也更加具有美感。

在《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女班系列教材》中提到扶把的踢腿训练,其训练的重点是:“在训练腿部肌肉的速度与力量的同时,强调脚在地面滚动运动中的踩、推、压。配合身法的韵律体现出身体的爆发力与灵活性,为吸撩腿跳跃进行能力铺垫。”从这段说明中可知,其训练的核心还是在于“弹”。这个“弹”既包含了对单一腿部肌肉的训练内容,同时也意指在整个弹腿组合上灵活的身法变换。

上述已谈到,该组合对单一腿部的训练,是在直立而规整的身体状态下通过单一的腿部肌肉的屈伸来达到训练效果。而在动作身法的变换过程中,需要通过把杆的辅助来有效地控制身体在重心转换上的变化,因此,在该组合上的腿在不同的位置和幅度上有不同的变化,比如说从腿部的方向而言,就有直立的前后旁弹腿以及半蹲的弹腿,在转换过程由下蹲划圆、小踹燕、小吸腿等多个舞姿构成。而在快速而大幅度的身体转换间,一方面要保证动作转换的效率,另一方面要保持身体的体态,两方面都需具有一定完成度才能保证动作训练的质量。总体而言,在此组合训练中,要体现的是肌肉控制的弹“劲”的力量,于此构成了一种力量美感——律动肌肉的张力之美。

三、气韵之美

中国古典舞的弹腿训练立足于西方芭蕾的身体直立形态,又在中国传统的武术中找到独特的运动方式,最终整体所呈现出来的是具有中国传统审美内涵的线的艺术,于此训练组合当中最直接的表现是“身韵”。

“‘身韵’只是整个古典舞训练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可以独立进行教学,但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身韵’而‘身韵’,而是要融化在古典舞的一切舞姿和技术技巧中,表现在节奏处理、起始连接、点线处理、动势渲染、内在修养等诸方面。因此每一个元素的练习都是为了整体,为了实用,而不是什么孤立的动作。”结合唐满城老师的话可知,“弹腿”组合作为中国古典舞把杆训练的部分之一,也应蕴含“身韵”。因此,从动作的起势、方向的变换到最后的结束收尾,气息都应该融化在这整个训练当中。身体表达的基础是人体肌肉,核心是气息。有经验的基训课老师会发现学员间在同一把杆动作上的差距首先是来自对气息的运用,比如弹腿动作中,大部分的学员都能按照标准要求完成训练动作,而是在身体肌肉放松的情况下完成还是在憋气绷紧的状态下完成动作,这直接就能看出差距。而把杆需要解决的就是气息运用的问题,把杆让训练者在体会气息流动过程中感受肢体运动,从而更好地体会并完成动作。而动作的完成又是气息流动的结果,这使得动作在空间运动中划下了“线”的律动。

上述提到,把杆训练的目的是为了解放和支配身体,以往在把杆训练的探讨当中,强调的都是训练价值。但舞蹈是情感的艺术,即便是在枯燥的把杆训练当中,也能从其的运用和表达上呈现出不一样的形态,而这些形态本身就具备了独特的审美韵律。而对气息的处理也就体现出训练者对身体的情感的灌注。比如弹腿组合就是需要对在肌肉的控制中慢慢地展现控制的力量,但是又要在规定的节奏内瞬间变换,如何处理这中间的连接,什么时候缓,什么时候急,在训练中如此思考动作有助于强化学生对动作的理解和感知。因此,即便是同一个规范的动作,也会有无数种不同的处理方式,这种对气息运用的处理本身就体现了学员对舞蹈的表达。于此而言,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不单单只是为了训练肌肉能力,更是使“气韵”这种情感美学熔铸到学员对舞蹈的表达中去,其训练组合本身就是一次艺术呈现。

四、结语

中国古典舞的把杆训练虽然也有单一身体部位的训练,但是其核心仍然是身体的“变”。在变换的身法连接中进行腿部的肌肉训练,既吸取了西方芭蕾把杆科学的形体内容,又加入了中国的身法于其中,并且通过划线的气韵运动构成独特的美学意蕴,使得训练组合不单单是训练组合,更是一次表演和呈现。

参考文献

[1]唐满城.唐满城舞蹈文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61-62.

[2]潘霞.试析中国古典舞基训与身韵元素的结合[J].中国文艺家,2020(7):100-101.

[3]刘茜.浅谈中国古典舞基训与芭蕾舞基训的异同点[J].艺术评鉴,2020(5):76-77.

上一篇:日本建筑设计中的禅宗美学下一篇:基于中国元素创作中国特色动画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