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舞教学教案

2022-07-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古典舞教学教案》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第1篇:中国古典舞教学教案

中国古典舞教学课程模式探究

摘 要: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古典舞的发展经历了多个时期。当代古典舞已经从戏曲中完全分离,所以其不管是在风格艺术,还是在审美取向以及训练体系等方面均较为独立。在现代诸多职业院校中,也开设了这一专业的课程。但是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实践,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因而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背景,从目前职业院校在中国古典舞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入手,就中国古典舞教学课程的模式进行了探究。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不断地提高中国古典舞的教学质量。

關键词:中国古典舞;教学;课程模式

0 引言

目前,部分职业院校由于自身在中国古典舞这一专业课程教学开设时间不长,以及自身的教学模式过于单一而又传统,在教学中又急于求成,往往出现适得其反的情况。显然这难以适应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需求,也难以提高这一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所以我们必须注重对其现状的反思,并对教学课程模式进行不断的创新和优化,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彰显中国古典舞的原始美感,优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中国古典舞的传承与发展。

1 职业院校中国古典舞教学现存不足分析

目前,虽然很多职业院校中均开设了中国古典舞这一专业,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1 专业课程教学开设时间不长

部分职业院校的这一课程开设的时间不长,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由于工作经验不足,在师资力量上较为单薄,所以这一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所以片面地认为这一专业的教学主要是为了传授身法技艺,而忽视学生对中国古典舞中所蕴含的文化思想,所以更多是时候是将其作为舞蹈的一种形式进行教学,虽然将学习目标定位在高难度动作的学习,而由于忽视对古典舞韵味的领悟,在传统文化方面的领悟不够深刻,而这就会出现“有形无神”的情况。

1.2 教学模式过于单一且传统

目前,部分职业院校并没有深刻的领悟新课改的内涵,在这一专业教学过程中,仍采取传统的方式进行教学,且所采取的教学模式过于传统,大都是理论传输、舞蹈示范、学生模仿的填鸭式模式,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因此失去血丝的兴趣,难以深刻的领悟其内涵所在,极大地阻碍了这一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

1.3 在教学中急于求成

揠苗助长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任何事都应遵循一定的规律,若忽视其规律而急于求成,那么就很可能一事无成。但是就当前来看,目前部分职业院校的舞蹈教室自身还存在急功近利的形态,所以学生往往只是根据教师的示范动作进行模仿,而并没有培养学生的舞蹈思维,而这就难以在物资中将中国古典舞的神韵彰显出来,而这就会极大的影响中国古典舞艺术的发展,因此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 新课改背景下职业院校的中国古典舞教学课程模式研究

鉴于职业院校中国古典舞教学现存不足。笔者认为,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自身应在教学课程模式上不断地创新和发展,这就需要紧密结合院校的实际,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模式,并始终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致力于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坚持生本原则,结合学生的就近发展区,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针对性的选取教学课程模式。以下就提出几种适应现代职业院校的中国古典舞教学课程模式。

①首先,按课程设计列好提纲。然后在搜索资料,特别是舞蹈的视频,要选择艺术价值高,有代表性的。最后,再完成课件的制作。

②丰富课余活动高中的学习任务是紧张而有秩序的,我们力求在音乐课上完全掌握所学知识,不耽误同学们其他文化课学习时间。但是在课余有活动机会的时候,我们也鼓励让喜欢音乐舞蹈的或有特长的同学继续发展。特别是学校的元旦演出、校园文化艺术节等表演和比赛,为喜欢舞蹈的同学们提供了自我实践、表演的舞台。

2.1 基于基础训练的课程教学模式

任何工作的开展必须打牢基础。所以就中国古典舞教学来看,教师应切实注重基础训练。一般而言,主要是在教学中注重古典舞身法和技法的有机结合,才能确保古典舞的韵律。并引导学生注意区分古典舞与现代舞的舞蹈类型与训练的方法,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舞蹈素养作为基本目的。所以可以在教学中将传统戏曲文化作为基础训练的重点,并紧密结合学校的实际,针对性的对基础教学标准进行完善,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更还得适应职校学生的特点。

2.2 基于身法训练的课程教学模式

与现代舞一样,在古典舞教学中,同样需要注重身法教学,也就是将舞者身体的每个部位都调动起来,并通过舞蹈动作的搭配将古典舞的内涵彰显出来。所以在进行身法训练时,我们应将舞者的身体躯干作为整个舞蹈动作的核心所在,利用躯干的协调和动作,将古典舞的舞姿活灵活现地体现出来。所以具体的就是以躯干为核心,以腰部为动作源,将上半身与下半身的动作连贯的连接。但是这只是基本的模式,若只采取这一单一的模式进行训练,那么就会存在较大的难度。所以在基础上,教师应将古典舞的动作要领以简短的语句进行汇编,并将其作为身法训练的理论支持,并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身体部位的各个动作进行演示和讲解,从而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每个动作要领,动作幅度时大时小、收放自如,才能为学习古典舞注入强劲的动力。

2.3 基于舞蹈语汇功能的课程教学模式

为了更好地将古典舞的舞蹈艺术彰显出来,作为教师必须注重舞蹈语汇功能的发挥。才能更好地将舞台风格与古典舞教学进行有机结合,通过身韵教学促进舞蹈风格的训练,从而通过舞蹈风格传达更多的舞蹈语言要素。因此教学中应注重身韵教学法的应用,从而更好地更丰富古典舞的舞蹈语言风格,提高舞蹈自身的表现力,彰显古典舞的魅力和舞者的优美舞姿。

2.4 基于生本原则的舞蹈示范教学模式

生本原则下的舞蹈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但是并非抛弃教师的主导作用,所以教师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基础上,还应通过言传身教和示范教学促进学生对舞蹈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掌握每一个动作的精髓所在,且可以不失时机地引入相应的故事或者真实案例,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最终在调节学习氛围的同时,还能促进相互之间的学习与鼓励。但是教师必须及时的结合学生在舞蹈动作中的错误进行纠正与演示,始终保持一种对古典舞的崇尚,才能更好地将其与传统的文化思想进行融合,尤其是加入中华民族元素,其所取得的教学成效将事半功倍。

3 结语

各个学科和行业均有自己的固定模式,但任何模式都是在不断发展和创新的。中国古典舞教学课程模式的探究,是以当代中国古典舞教学课程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教学课程的发展、演变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加以总结和概括,从中提取特征、认识过程、尝试形成结构、窥视整体。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分析,古典舞教学课程模式的发展,在政府的支持下,为了解决专业舞蹈演员训练的问题,舞蹈前辈们进行了各种尝试,在找到了历史根源和审美依据的同时,借鉴了艺术百年积淀的先进经验和科学的训练方法,建立起了相对科学、规范、系统的教材与教学。新课改背景下的职业院校,在古典舞教学课程模式上必须不断的改进和创新,紧密结合学校的实际,致力于现状的分析和问题的优化,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才能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的艺术人才,促进古典舞艺术魅力的彰显。

参 考 文 献

[1] 宋海芳.中国古典舞教学课程模式探究[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0,02:25-29.

[2] 杨勤.中国古典舞教学模式的发展探究[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03:344.

[3] 王晓黎.关于古典舞基训教学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5,02:115-116.

作者:夏芯童

第2篇:中国古典舞教学理念中儒道文化的培养

【摘要】本文以探寻如何改进中国古典舞的教育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与文化素养为目的,研究如何运用传统文化之根的儒道文化渗入到古典舞教育的实践当中。将儒道文化及精神理念与古典舞所蕴含的哲理、运动的根源结合,培养学生的审美习惯,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学习古典舞离不开传统文化,离不开儒道哲学思想。要想深入地学习和研究古典舞就必须立足民族精神,传承古典舞艺术的传统思想,这样才能把握住中国古典舞的内核,全面地发展和创新。

【关键词】舞蹈艺术;古典舞;教育理念;儒道文化教育;文化培养

中国古典舞艺术的美学思想支撑主要来源于我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在独有的民族特性和审美特征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情感与哲理。中国古典舞教育稳步发展,在追寻其传承教育之路上,需要把握儒道文化思想之根,从根源汲取养分和素材。以儒道文化之水滋养中国古典舞艺术之魂,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修养,提高对中国古典舞审美和哲理的感悟能力。通过有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儒道文化的培养和学习,达到以儒道文化思想教化育人,与中国古典舞韵律身法互通相融。

常观中国古典舞之舞蹈形态,静则翩然若仙,动则宛若游龙,立则如座洪钟,转则流风回雪,有仙道之美、中庸之美。舞蹈史学家、理论家袁禾谈到:“中国舞蹈美学追求指向生命的律动,指向含蓄蕴藉的哲理情感,指向诗情画意的境界。”古典舞无论是从动作审美特征还是崇尚的文化思想,都深受中国儒道文化的影响。其“中正、中和”、“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的儒道哲学观念在中国古典舞中化为“阴阳相合,圆融归一”的美学追求。由艺术理论上升到美学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哲学思想和哲学理论的运用,中国古代舞蹈之所以辉煌兴盛,是因为有中国千百年强大的历史文化做背景支撑,其中支撑古典舞美学思想的强大支柱便是儒家与道家的哲学思想与行为理论,它决定着中国几千年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因此古典舞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华民族特性和动作特征的审美倾向。

著名国学家金开诚教授提出我国传统文化的四个思想:一是作为基本哲理的阴阳五行思想,二是解释大自然与人类社会关系的天人统一思想,三是指导人类解决社会问题中和的中庸思想,四是指导人们如何看待自己的修身克己的思想。此乃儒道释三家的经典思想之和。而儒道思想对古典舞影响最深,中国古典舞讲究动作上对立统一,内在与外在的统一与和谐,这便是传统道家文化中的辩证关系,老子《道德经》中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故,一阴一阳谓之道,中国古典舞动作也有其道,即阴阳之道、虚实之道;中国古典舞审美思想中具有天人合一的思想,注重物我合一、身心互融的观念。动作在发力之前,有动势,有缓冲,以气息带动动作,因此古典舞的动作如呼吸般绵延不断,圆润自如,正如道家所讲“道法自然”,儒家讲“和谐圆融”。西方文化影响下的芭蕾,注重开、绷、直、立,动作规范,强调伸展与开放,而中国古典舞注重圆、曲、拧、倾,动作讲求气息的运用,“心”、“意”、“气”三者合一。中国古典舞正是受到道家“阴阳相合”思想,才有了刚柔并济的动作表征,以柔克刚,以形领神,文武相融,虚实相生,中国古典舞沿袭了古代舞蹈的“文舞与武舞”、“软舞与健舞”以阴阳相合,对立统一,化力于无形。中国艺术讲究意境,而这种意之境,是在儒道文化的哲学深度和人文底蕴下形成的,中国传统艺术的意境体现往往虚实结合、尽善尽美,精神与物质合二为一,这正是道家“物我合一,天人合一”,儒家“仁以处人,和谐统一”思想内核的体现。此乃天地之道,亦是生命之道。心中有境,则境中有心。儒家自古就以舞教化育人,通过制礼作乐来教化人们的思想。由此可见儒道文化与中国古典舞蹈文化息息相关,儒家与道家的哲学观念与教育观影响和促进了我国古代舞蹈教育的发展,也从文化角度推进了古典舞的进程,因此,儒道文化的教育理念也应改革适用于我国古典舞教育培养中。

中国古典舞融合了中国的传统艺术戏曲、传统武术,以及我国古代舞蹈的遗韵。虽其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但是它并非是一颗新星。它是植根于我国深厚的民族底蕴和传统文化,来源于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智慧和结晶,它的出现绝非昙花一现,而是长久和永存的。文化心理学反映在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传统文化对古典舞的形成已经在古典舞的动作中体现,动作的三圆路线、气息的运用,以及子午、阴阳的方向都是儒道文化存在于古典舞中的方式,我国的古典舞教育中已将其贯穿于教学中,并有所运用。目前中国古典舞的教育从专业角度来讲已形成了规范的、具有科学性和民族性的教学体系并培养出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但在古典舞的进一步发展中,需要提升高等教育的文化性、高度性,中国古典舞的未来发展与文化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古典舞身韵课,“韵”乃古典舞之魂,韵,乃气韵、意韵、神韵,是中国古典舞所体现的民族底蕴和精神之所在。是儒道精神在古典舞中体现的根本来源,在中国古典舞中“韵”的把握尤为重要。“韵”不仅体现在“形、神、劲、律”上,它的内涵和外延更是体现在由内而外散发的文化气质中,这种气质来源于儒道文化的思想境界和哲理,来源于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层次的剖析与解答,来源于对中国古代舞蹈历史与儒道文化发展的认知和探索。何为民族风格,即我国本土文化精神特点之所在,由古至今,儒道文化是我国的主流文化,凡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都要追寻的根本。要想发展和传承中国古典舞,就必须在儒道文化的传统思想之根中伸枝发芽。

现今的古典舞发展更倾向多元化、创新化,对于中国古典舞高等教育的教学理念,一些学者和专家认为中国古典舞的教育在稳步向前持续发展,另有观点认为古典舞深受西方舞蹈训练体系的影响,已经偏离了“古典”重心。我国艺术类专业院校舞蹈专业的学生担负着未来舞蹈发展之重任,直接影响了古典舞未来的风向。在创作与表演上,古典舞的作品技术技巧在不断的提高,但是在文化内涵与思想深度方面却无深刻突破。教育上,学生基本功扎实,但在塑造人物、情感表现,以及韵味神态都有所欠缺。这是因为我们长期的专业人才培养和教育的重心偏向所造成的。如何解决中国古典舞的教育偏重,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在古典舞的传承之路上,我们需要继承古代舞蹈风格的精髓,发扬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属于古典舞自身的教育宗旨。教育家王冀生教授在《现代大学的教育理念》一文中谈到:“教育理念是人们追求的教育理想,他是建立在教育规律基础之上的,科学的教育理念是一种远见卓识,它能正确反映教育的本质和时代的特征,科学的指明前进的方向。”推动中国古典舞的改革创新与发展需要从中国舞蹈历史的文化本质中寻找,追其根源,即是儒道文化。在古典舞的课题训练中,除了古典舞身韵、古典舞基训的训练,渗入中国传统文化儒道思想的内容,将文化内容有计划和方案的渗入到课堂中,从而使舞者在训练身体能力、身法韵律的同时凸显出中国古典舞的民族风格与思想内核。精神上的文化深度由内而外的体现,才是古典舞艺术高等教育追求的目标。

文化与艺术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中国古典舞艺术离不开中国文化的影响,儒道文化作为中国古典舞艺术推进的动力和源泉,在古典舞艺术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古典舞高等教育中本科及研究生阶段的文化培养十分重要,此阶段培养艺术审美、提升专业高度,本科生已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与主观意识,儒道文化的渗入应具有专业指向性,教师将儒道文化渗入到课堂,学生也能理解并运用到自己的专业学习中。研究生阶段则是深层的舞蹈文化与科学的剖析和对其产生和发展的进一步探索,尤其是在古典舞的理论研究及表演方面,应体现出对舞蹈更为广泛和纵向的理解,表演不只是技术技巧和动作的完美呈现,而是表达舞蹈的内在含义以及舞蹈的精神内涵。理论上应树立建设性理念,将传统的儒道文化与不断进步和发展的中国古典舞之间的矛盾关系处理完善,追根朔源,把握住儒道之根。这就需要古典舞者在有着良好的古典舞基本功以及成熟的身韵基础上,有中国传统古典文化的熏陶,有儒道精神的支撑。高等教育的受教对象是未来中国古典舞教育的主力军,注重研修儒道文化的培养和深化,有助于文化理念的推进和发展。

关于儒道文化在中国古典舞教学中的培养,儒道文化的教学理念需要具有针对性、科学性。首先,古典舞教育的文化本质是儒道思想。中国古典舞的思想境界和精神核心皆来源于儒道文化,其“阴阳相合,圆融归一”的审美特点正是文化本质的体现。儒道文化的教育理念为古典舞教育及功能提升了艺术高度。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博大精深,古典舞即是传统文化中具有儒道思想的艺术形式,在高等教育中儒道文化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艺术水准,还能培养其综合素质与文化涵养。其次,中国古典舞儒道文化的教育理念的目的是通过儒道思想的教育,提升学生对古典舞动作身法的理解和艺术修养。将传统的技艺转化成一种高品位深思想的文化艺术。儒道文化教育理念的教学内容应以儒道文化经典内容为主,其他相关传统文化为辅,以思想文化深度丰富舞蹈内容,与古典舞教学与实践相辅相成,改善思维,提升学生的综合修养。儒道文化思想的学习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中国古典舞的发展与传承提供资源与养分。在儒道文化教育理念的渗入中,更应提高负责思想传承的教师素质,注重教师的选拔与培养,将舞蹈教育与文化传承合二为一,这需要教师文化底蕴深厚、综合素质全面、教学经验丰富、综合能力过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舞蹈专业、舞蹈理论和儒道文化培养地位等同,不可顾此失彼。除此之外,中国古典舞儒道文化教育理念的培养在实施过程中还需多视角、多层次地顺应社会发展及要求,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升华,与时俱进。

中国古典舞的发展,想要保留“古典”,除了动作元素上的古代舞蹈语汇,还有思想经典。古典舞的动作根本,离不开阴阳之道,圆融之道,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所蕴含的内外之势在历史的演变中始终具备思想凝聚力。无论是敦煌舞中的太极之圆,还是戏曲中的精气神,都体现着某种文化和思想的力量。内部结构中,相由心生,意与神合,心想之象是中国古典舞内部结构的动源。儒道文化在古典舞中最高境界的体现于此皆证,从教育的起点出发,去改善学生及教育者对古典舞教育的深刻认知,立根于文化,致力于发展。正如舞蹈教育家于平所说“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中,离开了对‘天’的思考,是无法彻底认识‘人’的”。因此,找到了民族思想之根,就找到了我们中国舞蹈文化之根。

中国古典舞蹈所表现的文化内核植根于上千年的历史和民族精神,其文化属性和本质扎根于儒家的教育和道家的思想。中国古典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无论是从其动作表现形式还是从其思想核心,皆立足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因此高等教育的教学中应由浅及深、由低到高地学习儒道文化的经典,以熏陶和教化,融入于古典舞课堂中。中国古典舞所追求的艺术高度,是在传统文化的力量下,用心体会的,身体语言与思想高度成正比的表现才是更高层次的教学目的。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国古典舞的创新和传承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与源泉。重视高等教育中儒道文化的渗透,有利于古典舞表演和教学质量的升华,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袁禾.中国舞蹈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于平.高教舞蹈综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3]王国宾.文化视野与舞蹈高等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作者:尚珂

第3篇:论中国古典舞教学与戏曲艺术的融合

[摘 要]

中国古典舞与戏曲艺术的结合有着源远流长的关系,两者的关系是相互渗透、相互发展、难以割舍的。中国戏曲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吸收和借鉴了很多其他形式舞蹈的精髓,使得传统舞蹈的很多技巧和表演方法得以继承和发展,让传统的文化得以让更多的观众感受欣赏。另外,中国古典舞蹈在继承现代舞蹈基础的前提下,融入古典元素,呈现古典美与现代美的巧妙结合。尤其在现在艺术发展的蓬勃阶段,中国古典舞和戏曲的结合更加密切。所以,在传授古典舞的教学时,要结合现在艺术的发展形势,不断改进融合新的元素,让传统艺术得到发展继承的基础之上,促进新的艺术形势的发展。

[关键词]古典舞蹈教学;戏曲艺术;融合

[

中国古典舞的出现可以说是古代舞蹈的复苏,是中国戏曲的复苏,在对传统艺术的归纳和整合的基础之上,将戏曲艺术充分地融入古典艺术中。可以说,戏曲艺术中的“韵”是古典舞的基础,这种文化艺术的继承和发展,一方面促进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为其他艺术的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通过文化的传承,重新系统地对传统的戏曲进行了改革创新,有利区传统戏曲的发展,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一、戏曲艺术对中国古典舞的影响

“中国古典舞”这个说法虽然出现的时间比较短,但是其内涵和传统精神是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舞,其来源是在中国民间形成的,所以古典舞除了优雅之外,更多的是舞蹈所表现的情感和生活体验。戏曲意识是我们国家的传统艺术,具有独创性、中和性的特点,是一种表现力很强的艺术形式。戏曲一路的形成也是在不断地吸收其他艺术的精髓,学习其他舞蹈形式的技术技巧和表演手段。正因为这些文化的不断发展,我们才能感受到多样化的舞蹈形式,实现视觉上的冲击。这种经过戏曲融合的舞蹈,更加的凸显了舞蹈的柔美性、抒情性,使创作者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LL]

(一)戏曲艺术对中国古典舞蹈情感的影响

舞蹈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身段,每一个眼神都是情感的体现,是传达给我们美的关键。传统戏曲艺术更是如此,戏曲在唱、做、打的同时是反映故事中主人公的情感的。两者的结合让这种情感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现。而且,戏曲中的眼神是传达艺术的关键,而且古典舞蹈艺术精神的展现也是通过观众的“看”来体现的,在表演过程中,舞者通过眼神传达的情感与观众进行沟通交流,让观众充分地感受到舞蹈所体现的情感,舞蹈的画面所体现的意境美[2]。古典舞蹈在表演的过程中,舞者与观众眼神的交流,流露的是情感,体现的是人物性格,让整个画面充满了生命力。

(二)戏曲艺术对中国古典舞蹈选题的影响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很多的古典舞蹈其实都是汲取了戏曲艺术的精华,这些作品往往是汲取的题材广泛,涉及的领域也很宽泛,每一部作品都蕴含着中国传统的艺术文化。古典舞蹈有古典舞蹈的独有特色,传统戏曲艺术也是有着其自身的特征,两者虽然都是展现美、传递情感的舞蹈形式,但是古典舞蹈和传统戏曲仍是存在很多的不同的[3]。而且,古典舞和戏曲的融合不是简单的叠加串改,而是需要采用古典舞蹈适合的戏曲进行创新性的修改,这种形式的融合,可以让舞蹈创作者的潜力得到很大的激发,为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发展的保证。因此,在古典舞蹈和传统戏曲艺术融合的过程中,不是一概而论的,而是需要经过仔细研究分析每一段舞蹈的特点,选择最适合的加以融合

创新,达到合二为一的现象。

(三)戏曲艺术对中国古典舞蹈形体的影响

首先,古典舞中身韵所展现的是“柔”,舞者在表演训练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腰部发力,让这种独一无二的美展现出来,这是古典舞蹈最基本的动作。而戏曲艺术不仅仅是通过舞者的腰部发力,我们在平常的练习中也可以看到,戏曲在表演的任何阶段,发力点除了腰部,话语颈部、腕部、腿部等,身体的每个部位几乎都需要发力,但是整体展现给我的效果并不是那么生硬,也是可以感受到舞蹈的那种柔美之处。古典舞蹈和戏曲艺术的融合,对舞者的形体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在训练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身体各个部位的动作和姿态。另外,古典舞蹈我们所感受到的是一种很轻盈的舞姿,在一种很安静的环境中享受静态的美。但是,古典舞在表现的过程中,并不完全都是很轻盈的动作,只是舞者将轻重缓急合理地编排,在动中展现静,静中有动。这种动静结合的形态是集合了古典舞蹈和传统戏曲后才有的独特之处,这是充分体现了简单而又多元化的艺术形式。若只是将艺术的形式单一化将会导致舞蹈的表演缺乏活力和生命力,就会失去艺术表达的原始意义。

二、中国古典舞与戏曲艺术的融合分析

在充分体现我国传统文化底蕴和文化精神的基础之上,发展戏曲舞蹈是促进中国文化精华部分的发展。从历史发展的轨迹上看,古典舞对戏曲文化的复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另外,在古典舞的发展过程中吸收借鉴很多戏曲舞蹈的精髓。正因为此,现在的古典舞蹈才能受到更多学者的青睐。但是在古典舞蹈和戏曲艺术的结合时,我们还是需要注意一些问题的,只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让两者大放异彩,实现1+1>2的效果。

(一)古典舞与戏曲的融合需要选择合适的内容

戏曲艺术是综合了“念、唱、做、打”等各种形式的,因此不仅仅是在节奏方面,在表演方面也是有很多要求的。古典舞在结合戏曲艺术的各种形式外,还结合了其自身的声情并茂的特点。戏曲在表演的过程中,面部表情所传递的信息是多种多样的,所表达的情感也是很丰富的[4]。古典舞蹈和戏曲艺術的结合,让传递情感这项功能放大化,会使人们更容易进入戏曲演员所演绎的意境中去,让观众享受更直接的舞台效果。所以在两者结合的同时要选择适合的戏曲。

在现代各种舞台形式不断发展的大繁荣时期,如何让古典舞的舞蹈教学融入传统的戏曲中国是我们需要注意的问题。要做到两者恰到好处的结合就需要根据古典舞的需求选择适合教学的戏曲。现在大部分将戏曲和古典舞结合在一起主要是昆曲和京剧。其实在很早之前昆曲和京剧就已经开始融入古典舞中,比如京剧和昆曲的细微的动作和唱腔等。因此,这两者和古典舞的结合是比较成熟的。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更多地运用这两者结合到古典舞的教学中。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多了解昆曲和京剧的一些动作和身段,多加积累。但是,在古典的发展过程中不只是和这两种戏曲的结合,也可以探讨和其他戏曲的结合,实现文化的大放异彩。

(二)融合的同时需要创新

任何事物的融合发展都是需要在创新的基础上进行的,对于古典舞和传统戏曲艺术的结合也更是如此。古典舞和戏曲的结合不单单是简单地在古典舞中加入某个戏曲的一部分[5]。在两者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是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但是我们现在也能看到,很多学校或者舞蹈培训机构在进行舞蹈教学的时候,只是对戏曲中经典片段的搬用模仿,并没有实现两者的创新性融合。这也是在实现古典舞和传统戏曲艺术融合发展的一大问题。

在选择了恰当的戏曲之后,就需要对戏曲进行创造性的改造和合理性的吸收,进而实现古典舞蹈教学和戏曲艺术融合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进行舞蹈教学时要把传统戏曲的训练方法提炼出来,然后根据古典舞的形式进行创造性的结合,即使两者实现结合基础上的创新发展。另外,由于每个学生的兴趣特点是不一样的,教师可以根据每位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舞蹈的选择和改变,这也是因材施教的体现。学生在平时进行舞蹈训练,要按照舞蹈老师编制的舞蹈教程进行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抓住古典舞和戏曲融合的精髓部分,多加训练,实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舞蹈教学和学生训练的问题

在实现了古典舞和艺术融合的基础上,要实现两者真正的融合发展,还是需要切身地运用黄河训练的。因此在平常的舞蹈老师的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接纳新的东西,不

能因为烦琐而对新的事物采取避之驱之的态度,要秉着善于学习的严谨心态,不断地探究古典舞和传统戏曲艺术结

合的精髓,这样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才能言传身教,把新的舞蹈形式传递给学员。另外,学生要想提高自己的舞蹈功底,就必须秉持着认真严谨的态度,对待训练要一丝不苟,每一个动作都要反复练习、仔细推敲,领略舞蹈的真谛。

三、古典舞蹈与戏曲艺术融合的影响

(一)促进学生舞蹈知识体系的多元化

古典舞蹈与中国传统戏曲的融合是在相互借鉴的基础之上的一种融合、发展、创新。因此,这两者的结合就会形成一种新的舞蹈知识体系,形成一种新的舞蹈技能。学生在接受的过程中,从传统的一种舞蹈的学习发展为两者的综合性学习,对于舞者的学习成果来讲也是一种多元化的体现。而这种舞蹈知识体系多元化的形成,对于舞者以后在进行古典舞的创新发展来讲是一种基础性的作用。

(二)促进教学多元化的发展

我们所了解的传统的按部就班的教学方法是单独的学习一种或者一类技艺,学生所形成的是一种知识体系。但是随着现在多元化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已经不适应现在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要求。对于传统的舞蹈教学也是如此,古典舞的教学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融入新的血液。这就需要舞蹈老师在教学生舞蹈的时候,掌握新的教学方法,探索将古典舞和传统戏曲结合教学的新的方法。这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实现多元化教学的同时,学生的积极性也会提高,从而更快速地提高舞蹈学习的效率。

(三)促进学生舞蹈知识体系的多元化

古典舞蹈与中国传统戏曲的融合是在相互借鉴的基础之上的一种融合、发展、创新。因此,这两者的结合就会形成一种新的舞蹈知识体系,形成一种新的舞蹈技能。学生在接受的过程中,从传统的一种舞蹈的学习发展为两者的综合性学习,对于舞者的学习成果来讲也是一种多元化的体现。而这种舞蹈知识体系多元化的形成,对于舞者以后在进行古典舞的创新发展来讲是一种基础性的作用。

(四)传承文化特色

中国古典舞蹈是独具特色的一种民族舞蹈,在表演的过程中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古典美的独有韵味。中国戏曲艺术是我国在古代时期就家喻户晓的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这两者都是我们国家传统的民族文化,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一种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不论是古典舞蹈还是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都是历史积淀的成果,是文化积淀的成果。在舞蹈老师的教学中进行两者的穿插融合可以将其中的文化精髓有效结合,让学生在提高自身技能的同时,感受我们传统文化的韵味和独有的特色。青年是我们国家的希望,是我们国家的未来,将文化傳承的重任潜移默化地传授给他们,让中国的这种文化底蕴能够代代相传,让我们的文化能够不断地融入青年甚至更加广泛的人群中。

结 语

总体来看,古典舞蹈和戏曲艺术两者是相互继承、相互发展的关系,是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两者在相互借鉴的同时,相互吸收、相互发展,各自继承对方的优点促进自身的发展。但是在新的艺术形势发展的同时,在引导学生继承新的艺术的同时,我们更需要运用恰当的形式,一方面可以让古典舞蹈和戏曲艺术更合理地结合发展;另一方面,对于学生来讲,要采取更恰当的方式让其接受,促进新的艺术在他们内心的价值观念。因此,将古典舞蹈和传统戏曲结合是利大于弊的事情,在多元文化相互结合的基础上,为传统文化的发展继承创造新的环境,让中国古典舞更加多样化地发展,让中国的传统艺术文化在创新中继承发展。

注释:

[1]吴 浩.戏曲艺术对中国古典舞产生的影响研究与解读[J].戏剧之家,2015(24):43.

[2]刘丽兰,崔蓝匀.中国古典舞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戏曲艺术与中国古典舞之“韵”[J].戏剧之家,2015(03):106—107.

[3]马 静.从中国古典舞历史文化的源流谈对中国当代古典舞建构的认识[J].大众文艺,2014(22):171.

[4]赵 青.戏曲舞蹈的历史文化精神对古典舞身韵建构的影响[J].黄河之声,2012(12):77—78.

[5]柳文杰.浅谈戏曲的美学特征对中国古典舞的影响[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02):85—86.

(责任编辑:刘露心)

作者:赵瑞新

第4篇:中国古典舞基本功教学教案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

一.教学目标

通过系统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训练,使学生能够掌握中国古典舞的风貌及理解其精髓,掌握和具有中国古典舞规范,扎实的基本技术,技巧的能力。通过把上擦地组合训练脚下的基本功及腿、胯的外开,控制能力及其稳定性。对身体控制力的基本训练以及基本姿态的掌握。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在舞蹈表演中完成完美的动作和要求。从而使学生的专业素养总体符合社会对舞蹈人才的需求这一目标。

二.教学对象

职业中学舞蹈专业一年级学生(有一到两年的舞蹈训练基础)。

三.教学内容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把上擦地组合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脚背,和腿部的软开度的加强,和腿部力量的加强与控制。

2.擦地时脚的动作完满和控制3.腿,胯要始终保持外开延伸。

(二)教学难点:动作过程中注意身体保持直立,从脚往上肌肉的收紧。

五.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舞蹈基训服

(二)老师准备:钢琴伴奏

六.教学方法

示范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

七.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明确新课内容

介绍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的要求和作用,明确中国古典舞基本功练在今后的舞蹈表演中的作用性和重要性。

(三)教学内容 1.基本素质练习

(1)压脚背练习:音乐节奏3/4拍,学生地面横排插空对齐,脚背绷直跪下,脚腕并拢准备,双手平放膝盖前,音乐响起,胯部抬起,膝盖伸直。做8x8拍。教学要求:脚腕并拢。

(2)压腿练习:音乐节奏2/4拍,地面右脚在前竖叉准备。a 向前压8x8拍,前4x8双手扶地,后4x8双手变三位手。b向后压8x8拍,前4x8拍双手扶地,后4x8拍左手扶地,右手三位手。c变横叉4x8拍,身体往前趴。然后变反面。教学要求:腿要直,脚背绷直,上身直立,不能掀胯,节奏要准确。

(3)踢腿练习:音乐节奏2/4拍。学生依次站在把杆前做准备。前、旁、后,各4x8拍,反面一样。要求:脚背带动,快起慢落。

2.把上擦地组合

(1)教师完整示范:钢琴伴奏准备2/4拍。双手扶把,一位站好准备。动作过程:a右脚由脚后跟带动向前擦出,脚尖点地整条腿外开,1x4拍完成前擦动作,然后由脚尖带动擦回一位,1x4拍完成擦回动作。重复两次动作。b右脚脚背带动脚后跟推动擦地到旁脚尖点地,1x4拍完成旁擦动作,由脚后跟带动往回收到一位,脚尖不得离开地面1x4拍收回。重复两次动作,第二次擦回收五位站立。c由脚尖带动,在脚弓的推动下,往后擦出到后,脚尖点地,1x4拍完成动作。重复动作两次。d右脚后擦地脚尖点地,1x4拍擦出,右脚脚尖点地整条腿保持绷直,膝盖不能弯由后环动到旁点地,1x2拍完成,右脚收回一位,1x2拍完成。

(2)同上做反面

(3)教学要求:a注意一位站立的姿态和上身的控制。b做动作时注意动作的极度伸展。

3. 学生动作示范

个别学生示范练习,其他同学排成一排观摩。在观摩前老师提出要求:在同学示范的时候观摩的同学找出同学的优点和问题,并想办法讨论解决。

4. 学生练习

学生进行分组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老师指出问题,再次强调动作重点。

5. 放松练习

学生集中,教师带领学生做一些放松运动,用时配合上优美的音乐让学生放松紧张的身心。

6.布置课后练习

八.课堂小结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对学生的积极表现给予表扬,对学生的不足之处及时指出。教师在积极地气氛中宣布本节课结束,师生再见。

第5篇: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案

本课堂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巩固新教的学习内容(把上部分、把下部分、跳跃部分及技巧部分),严格、细致地要求学生动作的规范性,在音乐节奏里完成和体现动作的性质。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一位擦地时注意节奏的变化,通过各种变化,使学生更加好的掌握双腿的控制能力,以及对音乐的处理。

(2)4拍和1拍完成半蹲的不同发力点,4拍的松弛以及1拍的瞬间松紧感,更好的训练到学生膝盖的控制能力。

(3)五位擦地除了动作变化外,重点做四位回转时的稳定性,为把下技巧打好基础。

(4)做旁腿变后腿时要保持上身体态,特别是腿的控制力,腿尖、膝盖要使上劲,千万不能向下掉,感觉腿的延伸感。

(5)做小弹腿时,加上半脚尖的动作,更好的训练到脚腕的能力,以及膝盖、小腿的灵活性。

(6)做控制时注意胯的稳定性,上身、后背的垂直,通过各种不同的舞姿,更好的训练到了学生双腿的控制能力。

(7)五位小跳加上手的动作,要求学生注意手、脚、腿的配合性,更好地训练到学生的协调性。

(8)射燕、跳中的跳转身360度,注意方位感,特别是在转身过程中注意要有空中感,以及落地时的舞姿。

(9)拧身跳跃接扑步,眼睛随手的路线经上弧线,注意拧身及跳跃的高度,动作要求完成好,做到轻、飘、高。

二、重点、难点的解决方法:

对于学生容易出现的各种不同的问题,重点是把单一动作再做进一步细致地讲解,以及加大训练的强度,反复练习,达到熟练、规范。 作业安排情况:

练习课堂所学内容,特别是难点,加强训练。

三、教学方法及实施方案

上节课存在的问题:学生连接动作的能力不够以及手脚的配合不够准确。本节课以复习为主,在其过程中解决上节课存在的问题,并加强跳跃练习,解决跳跃中蹲的不足,以及移动性运动过程中后背松懈、腿部力量不足的现象,特别时对学生们在做从一个舞姿过渡蹈另一个舞姿时路线的要求。

身韵课教案

授课教案:步伐训练——“慢步组合”

1、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步伐训练在课程中是一个重点部分,它的作用是起到对动作的连接转换,要求脚底连贯性强、平稳,膝盖松驰,身体在旁提基础上的舞姿变化。

2、讲授的内容提要:

慢步组合是通过腿脚部分在不断行走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动势,路线有横向行走和斜线前后行走,与身体的舞姿的变化结合起来,突出流动过程中的风格韵味。

3、重点和难点:

注重脚底在行走中通过脚跟脚掌趾的过程,膝盖松弛。动作容易把脚跟抬得过高落地,脚的动作不连贯。

4、解决方法:

(1)加强步伐的单一练习;

(2)流动中脚步贴着地面行走,力量均衡缓慢。

5、教学方法和实施步骤:

首先把本课程的性质、特征和重点加以表述,把要教授的动作示范一遍,然后让学生模仿动作。根据学生模仿时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讲解正确方法和容易出现的毛病,再次进行反复训练直至学会。

(1)先教授单一动作,正面、反面进行练习

(2)把单一动作通过节奏变化反复练习,直到基本动作掌握 (3)教授组合动作 (4)动作与音乐配合阶段

(5)从开始至结束组合反复练习,纠正动作,加强组合的熟练程度。

最后要求在课后复习,熟悉动作和节奏,更好的把组合内涵表现出来

第6篇: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案

教学对象:10级19班

教学内容:把杆训练——腰组合(复习课)

教学目的:本节课以复习为主,巩固新教的学习内容把杆训练—腰 组合,严格、细致地要求学生动作的规范性,在音乐节奏里完成和体现动作的性质。

教学难点:学生连接动作的能力不够以及手脚的配合不够准确,移动性运动过程中后背松懈、腿部力量的不足,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连接也不连贯。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集合整队,清点人数

2、简单介绍本节课内容:复习上节课腰组合,重点是把单一动作再做进一步细致地讲解,使学生达到熟练、规范。

3、热身运动(给学生3分钟自己练习)

开肩、压腿、踢腿(扶杆上)

二、复习把杆训练——腰组合

1、同音乐配合,集体进行练习

2、通过学生的练习情况,纠正不规范的动作,把单一动作再做进一步细致的讲解 (教师讲解及示范)

3、把单一动作通过节奏变化反复练习,直到熟练、规范

3、动作与音乐配合阶段(学生互相讨论练习)

4、抽学生进行示范、练习 (教师点评)

三、结束教学:总结本堂课内容,要求在课后复习,熟悉动作和节奏,更好的把组合内涵表现出来。

第7篇:中国古典园林教案设计

方玲丽

一、[教学目的]

了解中国古代园林的种类、特点及代表性作品;结合实例了解中国造园艺术的原则和具体经验(艺术手法)。

二、[重点和难点]

园林艺术的艺术手法,欣赏园林艺术的立足点 1.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2.合理划分,善于借景 3.寓情于景,触景生情

三、[课前知识准备]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这是对中国园林美学的经典概括,园林虽然是人为的,但要追求不露人工痕迹的天然美,即所谓“大巧若拙”、“大朴不雕”,中国园林的主要特点是借鉴自然,以多姿多彩的自然地貌为蓝本;尊重自然、与自然相亲相近,即所谓“以真为假”来塑造园林地貌,而且要继承中国传统的筑山理水手法,“做假成真”,使园林地貌,出于自然高于自然。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以至中国文化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儒、道、法各家对此解释不尽相同,大概“天” 是“自然之天”,是“宇宙万物及其运行规律”。“人”是指“人为”,“人的思想”、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两者要“和谐、融合、相通”。

四、[本课内容] 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私家园林、皇家园林、寺观园林。 主要园林介绍:私家园林──苏州园林;皇家园林──颐和园; 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景要素:筑山、理池、植物、建筑、书画。 中国古典园林的品位特点: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五、[内容结构]

① 中国古代园林包括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三类。

皇家园林代表作有北京的圆明园、颐和园和北海。清代乾隆、嘉庆年间为造园的鼎盛时期。皇家园林布局以江南园林为参照,并以神话传说的东海三神山进行设计、构思,以其博大恢宏的总体气象和宫殿群的特殊政治意义形成自己的特色。北京皇家园林在近世曾遭受外国侵略者的严重破坏与抢掠。

② 私家园林以苏州为最盛,设计以中国山水画为蓝本,追求细腻曲折丰富的变化,形成浓郁的人文环境。

③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积累了丰富的造园经验。明代计成《园冶》一书对园林选址、布局、叠山、选石、因借等作了系统的论述。

六、[教学过程]

导入——找出下面图片中的不同,一张是中国古典园林,一张是西方现代园林。

我们通过实例来了解我国古代园林的造园艺术手法。 (由教师简介图片,引导学生在图片中找出特点):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中国古典园林的园景上主要是模仿自然,即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特别是在人工山水园的叠山、理水、植物配置方面表现尤为突出。达到了“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

欣赏中国四大古典园林:拙政园、颐和园、留园、承德避暑山庄。 拙政园

拙政园是我国“四大名园”之一。1961年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拙政园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佳作,其布局设计、建筑造型、书画雕刻、花木园艺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拙政园是苏州古典园林建筑中最大的一个园林。主要以水景为主,富于自然情趣。在布局上显得非常活泼,模仿自然的“自然式”的布局。该园水的面积占全园面积的五分之三,亭榭楼阁,大半临水,造型轻盈活泼。浮廊紧贴在水面的浮廊倚墙起伏而行,犹如游龙戏水,浮在水面。园景摹仿自然,

以人工的力量创造自然的景色,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体现了中国古人尊重自然并与自然相亲近的观念。这是拙政园最美的画面之一。

颐和园

颐和园是清代的皇家花园和行宫,前身清漪园,始建于1750年,清漪园1860年被焚毁1866年重建,改名颐和园,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严重破坏,1902年再次修复。现存的虽不是原来的全貌,但仍然是中国古代保存下来的最完整的大规模皇家园林。

颐和园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水面占全园的四分之三。集中了全国园林艺术的精华,构思最巧妙、最有特色的是她的长达728米的长廊,长廊和廊中的绘画本身就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另外她还起到了将园内各个景点有机地联系起来的作用,烘托出园林整体的美。

留园

留园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园中分四个景区:中部以山池为中心,风景明净清幽;东部则厅堂宏丽轩敞,重楼叠阁;西部是土山枫林,景色天然清秀;北部是田园风采。全园建筑布局结构严谨,尢以建筑空间处理得当而居苏州园林之冠,亦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

回答四大园林有什么不同吗?他们有哪些分类,各有什么特点?有哪些代表作品?

(1)北方的皇家园林:规模宏大、豪华富丽;

皇家园林布局以江南园林为参照,并以神话传说的东海三神山进行设计、构思,以其博大恢宏的总体气象和宫殿群的特殊政治意义形成自己的特色,北京皇家园林在近世曾遭受外国侵略者的严重破坏与抢掠。

(2)南方的私家园林:设计精巧、风格雅致;

私家园林以苏州地区造园艺术成就最高;其设计思路是以中国画的山水画作品为蓝本的,也以山水画的意境创造为旨趣;私家园林一般规模不大,因此在景区划分和造景上追求细腻曲折丰富的变化。

(二)中国古代园林的代表作品? 答:(1)皇家园林

皇家园林造园的鼎盛时期是——清代乾隆嘉庆年间

代表作品有北京西苑、颐和园(是古代保留下来的最完整的皇家园林)、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

(2)私家园林

私家园林造园艺术成就最高的是——苏州地区

代表作品有苏州(留园、拙政园、网师园);扬州(个园、何园、瘦西湖);无锡的寄畅园;南京的瞻园;上海的豫园。 提问: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构成有哪些?

答:(1)自然环境的山形水势。包括人工叠山和开凿的泉流湖水;

(2)建筑物及其特殊的人文内涵;

(3)园林内的树木花卉;

(4)园外大环境的景观、氛围。

中国造园艺术是多方面因素的配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造园:

造园拼图游戏:分四组讨论并派各两位代表上台做这个游戏,看哪组做的最好?作品展示,鼓掌鼓励。

课堂小结 拓展提高

本节课学生学会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几大要素,并且可以自己亲自造园,也欣赏了很多中国古典园林的图片和视频,非常的具有中国古典韵味,通过学生回顾本节内容,巩固所学知识,为今后学习美术欣赏做铺垫。

第8篇:中国古典舞的特质及其教学理念

舞蹈是追求、诠释美的艺术门类。古典舞蹈之美的本质特色,就在于:中国古典舞之身韵产生于悠久、精深、博大的传统文化,是中国形态美学、韵律美学的结晶,它的独特形式、独特的韵味是中华民族精神气质的完美体现。它科学地吸收各类传统文化的精华,不照搬某种形式,而是从审美上找民族特性,又按照舞蹈的特殊规律去发展。这也正是中国古典舞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之美的特质所在。

正是基于中国古典舞蹈的这一美学特点,就要求我们的舞蹈教育工作者,尤其是高校舞蹈教育作者,在实施舞蹈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要对学生进行各类舞蹈基本技术、技巧训练之外,还应当在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审美情趣、艺术鉴赏能力上下功夫。[2]使他们除了具备形体之美,还具有气质和精神之美—对美的感悟、理解、联想和阐释能力。有些舞蹈只追求华丽的服装效果,或者单一的表现舞蹈演员形体和外观上的可视性,在舞台上只是换换队形,就那么几个动作晃来晃去,就连舞蹈演员的表情也不自然,美又何在呢?舞蹈美作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应当是“形神兼备”的有机统一之美。

对于中国古典舞蹈教育工作,笔者认为首先应当从培养学生对“美”的领悟和鉴赏入手,使学生首先明白“何者为美”、美的价值何在的问题,从而确立他们对舞蹈美的追求方向,从根本上夯实舞者“悟美”之才的艺术根基。很难设想,一个缺乏美的鉴赏能力、感悟能力的舞者,能够最大限度、最恰如其分地运用自身的肢体语言来诠释和呈现舞蹈的意境和襟怀。只有通过对中外舞蹈经典作品的欣赏与品析,才能使学生们在享受美伦美奂的艺术精品的同时,又能细细品味、消化其艺术魅力与美学价值,在研讨与观赏中,逐步接受和感悟舞蹈美的特有韵味。这种赏析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深入发现美、了解美、诠释美的审美意识的升华过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悟美”能力和艺术修养是十分必要的。通过这一系列教学环节的浸润习染,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舞蹈美学价值的理性认识,从而提升了他们对舞蹈肢体语言作用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提高了学生对舞蹈基训课程和形体训练的自觉性、能动性。

第9篇:中国古典舞教学法复习资料

填空选择题

1、跳跃的离地和落地都需要脚腕的能力,爆发力也需要强有力的脚腕和脚掌的推地能力。

2、提胯的能力是跳跃训练中重点强调的问题,在弹跳中提胯和立胯是有它的特殊意义的。

3、腰和后背的能力在弹跳中控制舞姿,变换舞姿以及在空中的第二次发力起主要作用。

4、跳跃中速度是指急速离地。幅度是指跳跃在空中对身体所占据的空间。

5、正确适度的运用呼吸来帮助跳跃,传统上叫提气。

6、小跳动作幅度和姿态比较小,但跳的速度快,所以它的特点是灵巧敏捷。

7、中跳它的特点是训练性较强,中跳以原地垂直跳和比较单一的幅度较小的移动为主。

8、大跳是大舞姿,大幅度的跳跃动作,是跳跃动作的顶峰,训练较强的腿部肌肉能力和腰腿柔韧的幅度,特别是腾跃凌空的能力。

9、翻身的种类比较多,踏步翻身是双脚重心,掌握重心比较容易和方便,腰部动作也能做的完整。

10、跳踏步翻身是翻身和跳的一种结合,是踏步翻身的发展动作,训练一种连接的能力。

11、绞腿跳翻身是在吸腿跳翻身动作上发展而来的,它需要很强的爆发力,通过绞腿跳翻身的训练,更进一步的增强身体各部位的能力。

12、一名合格的教员首先必须熟练掌握他所教授专业的教材和教学法,这样才能对各类动作的规格、训练步骤、节奏安排做到心中有数。

13、组合的性质有两种,一是训练性质的,二是表演性质的。

14、女同学已进入发育阶段,要注意训练方法的科学化及训练方式的多样性和全面,以免体形和腿形的变化。

15、在组合训练中突出表现音乐的特点和性格,加强学生乐感的要求。

16、舞蹈艺术作为一种空间和时间的综合艺术,它和音乐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17、舞蹈本身就是一门以人体来表现美的艺术,它有美的形象、美的的动作、美的线条、美的舞姿、美的画面、美的旋律,美的服装。

18、舞蹈是一门综合性艺术,他也是融汇了音乐、文学、美术、戏剧、体操、武术等诸多艺术因素的综合性艺术。

19、在组合训练中突出表现音乐的特点和性格,加强学生乐感的要求。

20、师资水平是技术水平的关键,也是获得好的教学成果的重要条件之一,教材是粮食,教师就是技师。

21、腰是做好一切翻身动作的基础,因为翻身动作的主要特点是在腰部上。

名词解释

1、 起跳:起跳的推地是借助与地板的反作用力,也就是向下推产生向上弹的力量。正确的起跳动作能帮助身体腾空。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原地垂直的跳跃,这种跳必须有正确的蹲、正确的重心,目的是为了是身体沿着垂直直线上升。另一种是移动的跳跃起跳,一般都是借助辅助动作或借前面动作的动力,所以要正确的运用跳跃的辅助动作。

2、 落地:是跳跃训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跳跃的结束不是在空中而是落在地面上。落地的轻盈和稳定是建立在很强有力大腿的能力和后背的控制能力上,落地一定要经过脚尖、脚掌、脚腕、膝盖韧性蹲的过程,垂直和减弱落地的重量和冲力。

3、 松弛感:翻身过程中最主要的问题是不能僵劲,因为僵劲就没有翻的动力。所以要松弛,没有松弛的感觉就无法翻身,特别是上身和腰部要松弛。

4、 协调性:协调是指上身、肩和胯以及膀子,在翻身一瞬间的协调配合,身体的部位要统一行动,用的都是一个统一的顺劲才能协调,哪一个部位行动不统一,翻身就要失败。

5、 稳定性:是指身体重心的稳定和上身轴心的稳定,它必须有腰部和腿部的能力配合,才

能达到稳定的目的。

6、 规格性:翻身的过程当中腰部的感觉要清楚、敏捷,弯腰、敞胸和顶胯的感觉要清楚,完成的规格要准确,才能是翻身完成的更完美。

简答题

1、 请简述编好训练性组合的基本方法? (1) 要明确目的性,以一类动作为主,其他动作为辅进行组合。 (2) 要有周密的构思,精炼和集中训练过程。 (3) 组合动作之间要连贯和顺法儿

(4) 要有起有伏、有动有静、有急有缓,不能一条直线上升

(5) 组合和音乐的性质密切结合,动作的性质和音乐的性质要相吻合。 (6) 组合要和一堂课相互配合和连贯,不能孤立地处理一个组合。 (7) 组合要同年级任务和特点相吻合。 (8) 不要把动作都集中在一个组合中训练

2、 请简述怎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由于每个学生自身条件的差异,在训练的过程中必须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各种潜能,使他们充分发挥特长。如果学生们的能力比较强调协调性好,那就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在某一方面突破教学大纲,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劲头,这样才能进步得快。

3、 请简述为什么要及时总结课堂效果?

及时总结课堂效果对提高课堂的教学水平是非常必要的,如这课堂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立半脚掌的能力,那么课后就要看学生的半脚掌能力是否增强,立半脚掌上的动作完成的质量如何,还可以问学生做动作时的切身体会从几个方面反馈训练目的是否达到,并根据效果再制定下一堂课的任务和目的。

4、 简答 中专第一学年的班级任务? (1) 训练学生做动作具有规格概念

(2) 基本解决腰、腿的软、开度和肩、髋关节的开度 (3) 培养学生掌握舞蹈所需要的形态及重心感

(4) 重视素质训练,加强胯、膝、腕关节的能力练习

(5) 通过简单的手、眼、步法训练是学生掌握初步的名族审美意识

(6) 要求学生听音乐做动作,并能分辨2/

4、3/4的节拍,具有初步的音乐感。

5、简答 翻身训练中腰的能力训练

腰是做好一切翻身动作的基础,因为翻身动作的主要特点是在腰部上。在翻身的过程中腰必须具备两种能力,一是坚强有力的控制能力,有了这种能力上身才能以要为轴心保持在倾斜状态下翻转。二是在能力的基础上还需要有灵活性,这样翻转起来才能自如,更富有表现力。

编排组合

1、12x8 大学一年级大跳

2、12x8 大学二年级综合翻身组合

3、12x8 大学二年级中跳

上一篇:文明村镇创建工作总结下一篇:实习日志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