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舞基本

2022-05-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中国古典舞基本

中国古典舞技巧分析

【摘要】中国古典舞蹈是我国古代舞蹈吸取戏剧舞蹈的一种传统舞蹈复苏,古典舞蹈既具备古代舞蹈的特征和身姿,更借鉴了戏曲和武术的动作技巧。古典舞具有较强的表现力,更具有我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特色。古典舞技巧分为旋转、翻身、跳跃,三种技巧分别代表了武术技巧的三大特征。本文阐述了中国古典舞的起源及影响;其次分析了中国古典舞的技巧;最后总结了中国古典舞作品的观赏性。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技巧

引言

我国古典舞是我国一种传统文化的延伸,以民族审美为主要形式,以古代舞蹈为基础,更吸收了古代武术和戏曲中的精髓,并借鉴西方舞蹈,在漫长的岁月奠基下形成的具有古典风格的中国古典舞。与此同时,古典舞也成为现代需求的一种传统文化艺术。

一、中国古典舞的形象

(一)中国古典舞起源

中国古典舞的出现正是我国古代舞蹈的复苏,更是我国几千年古典舞蹈和戏曲舞蹈的崛起。我国几千年来的历史文化不断流传,中国古典舞起源于五十年代,可以追溯到古代宫廷舞蹈甚至更为遥远的时期。古典舞在创立初期借鉴了戏曲舞蹈中的部分动作和方法,因此也被人成为戏曲舞蹈。在我国古代皆可看到古典舞的蛛丝马迹,它是我国原生地长的艺术品,是地道的中国货。

(二)中国古典舞的影响

中国古典舞中的技巧为旋转、翻身、弹跳,三种技巧分别由不同的表现力。它起源于古代,融合了戏曲和武术中的技巧和造型,富有獨特的美感,身韵、技巧和身法都是古典舞中的内涵所在。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我国古典舞逐渐推陈出新,舞蹈的表演形式和技巧也逐渐有了改变,舞者不单单要将舞蹈表达的符合观赏者的审美能力,更要满足观赏者对舞蹈水平的需求。

(三)中国古典舞的观赏性

我国古典舞技巧在一般舞蹈中具有一定重要性,其舞蹈注重舞者的情绪发挥和技巧的观赏性,舞者在表演古典舞时如若技巧使用拙劣,则会影响观赏者欣赏感受。因此,我国古典舞在技巧运用方面不仅要注重表现力,更需要注重体现出舞蹈的含义,让技巧来表达舞蹈的内容。古典舞作品的优劣取决于其中蕴含的艺术特点和舞蹈生命力,不仅仅是技巧的发挥。与此同时,古典舞在情感表达也需要使用技巧向观赏者体现。因此,古典舞者可在舞蹈表演中不展示技巧,但一定要会技巧。古典舞技巧体现于高难度动作及表演惊险程度,而后为古典舞锦上添花。但古典舞技巧并不是它的主要内容,在舞蹈中技巧使用是为了突出作品的情感思想、人物事件等,以肢体技巧体现出古典舞的审美特征。在表演过程中过多使用古典舞技巧的认知是不对的,过度使用会破坏整体舞蹈内容。此外,技巧的随意应用很容易给古典舞整体效果来带画蛇添足的感觉,这与舞蹈内容的技巧使用严重不符。

二、中国古典舞的技巧

中国古典舞蹈中的技巧是初学者学习中国古典舞的重要基本功,主要分为翻、转、控制、跳四种技巧。翻身是我国古典舞在基础训练时较为特殊的技巧,以腰为控制,将身体在一定水平线上倾斜来自由翻转,舞者的形态呈现出拧、旁提、俯、仰等姿态。

(一)翻身技巧

翻身的姿态技巧主要是由武术、戏曲而产生,翻身具备我国传统民族舞蹈技巧性质,并具备一些特点。第一,民族性较强。中国古典舞翻身技巧完美地展示出古典舞动作特点和审美特点,更是与民族舞蹈最紧密的技巧。第二,表现力较强。中国古典舞通过不同的节奏、速度控制,给人们带来不同的视觉享受,在不同的体验中感受古典舞的魅力。第三,形象性强。古典舞翻身技巧以慢翻身为主要技巧形式,并在空间中带给人们视觉上的弧线特征,其特性较为敏捷,更是形象性较强的舞蹈技巧。

(二)跳跃技巧

我国古典舞在教学和舞台表演时,跳跃占据表演很大部分。弹跳不仅仅是舞蹈在高潮时的语汇需求,在训练方面来看,跳跃更是舞者开发自身素质的一种方式。当古典舞蹈在进入高潮时,或舞蹈情绪激昂时,舞者需要以大幅度跳跃呈现出难以言喻的情绪。因此,古典舞中的跳跃技巧更是学习古典舞的基本训练重点。我国古典舞中跳跃技巧来自于芭蕾舞和戏曲的跳跃相结合,跳跃是古典舞的基本动作,要求舞者具备轻、漂的力度,保持张弛有度的体态,在空中发力时需注重速度和力度。主要体现于:第一,加强了我国传统民族舞蹈在跳跃方面的强度;第二,跳跃过程中需注重身法训练,以此实现发展空中身法;第三,跳跃需呈现出地面和空中的鲜明对比;第四,跳跃要采取武功技巧。

(三)旋转技巧

我国古典舞在旋转技巧方面与芭蕾舞姿态相同,经过古典舞不断的内化发展,分为直立、仰身、拧身等姿态,其中拧身为旋转技巧中最突出的特色。古典舞在旋转技巧上主要体现于:第一,以腰为力量带动身体旋转;第二,古典舞旋转技巧在身法方面要求较高,部分舞姿更是身法的延续体现;第三,旋转技巧的复合型和流动性表现较强,在实际训练过程中旋转具有大幅度空间跨越。

(四)控制技巧

中国古典舞的控制技巧主要由舞者对自身肌肉的控制力、柔韧度、稳定性的一种呈现。在舞者将翻转和跳跃、旋转技巧完成后,在其中一个节拍上暂停一段时间,并在时间内支撑腿上下抬升由此实现控制技巧。古典舞控制技巧包含控旁、控前、控射燕、控后退、控深海等。古典舞控制技巧是建立在翻身、转身、跳跃技巧为基础发展的。

三、中国古典舞技巧在作品中的作用

在古典舞表演过程中,作品中的人物情感可以使用古典舞技巧来呈现,无论是群舞还是单人舞,在不同的舞蹈中会有不同的人物性格,有的女子妖娆妩媚,有的女子亭亭玉立,有的将军骁勇善战,有的书生温文尔雅。技巧的运用可以很好地表达出人物的情感和性格特点,以此提升作品的水准,更为作品中的人物塑造增添一抹色彩。

(一)翻身技巧的使用

古典舞的翻身技巧在许多作品中都有呈现,如《轻青》这部较为出名的作品,唐满城曾评价:古典舞者将总做和技巧巧妙融合,将翻身技巧的痕迹化为无形。古典舞者收放自如地展现技巧,使用翻身这种高难度技巧展示出身轻如燕的美妙身姿实为高超,舞者在炉火纯青的舞蹈技术中将有痕化作无痕,将有形化作无形,很自然地展现出一种翩若惊鸿的舞蹈意境,让人久久不能忘记。看似毫不刻意却又能够让欣赏者回味无穷的翻身技巧,在舞者流畅自然的表演中没有给欣赏者来带炫技的感觉,这也是作品《轻青》受观众所喜爱的原因所在。

(二)旋转技巧的使用

在《爱莲说》这部剧目中,古典舞中的旋转技巧得到了充分体现。《爱莲说》为人们展示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花的高贵品质。舞蹈初期,舞者以低半脚尖展示出控制技术,这不仅体现出舞者的控制力和稳定力,更带给观赏者莲花心如止水的意境。古典舞蹈在表演过程中使用大量的旋转技巧来连续动作,从而展现出动若脱兔,静若处子的美妙身姿,以此抒发舞者所表达的人物性格,更呈现出朦胧虚幻、虚无缥缈的舞台意境。剧目《爱莲说》充分使用盘旋而上的舞姿以描绘莲花随风摆动的情景,并以上升旋转来体现江南水乡中碧莲荷花迎风绽放时的美景,以此烘托出莲花冰清玉洁的高贵。中国舞在使用技巧时,不需要舞者故意炫技,应是以自然流露的情感来表现技巧,不存在刻意的痕迹,将技巧和舞者姿态、造型完美结合。

(三)跳跃技巧的使用

我国古典舞中最有跳跃技巧代表性的为《风吟》作品。其中,以风作为作品表达,以古典舞轻盈的弹跳体态,像吸腿跳、空中旋转、飞天跳等技巧展现出风的变化。这部作品通过精湛的古典舞技巧呈现出醉人的微风带给欣赏者的意境美,但在舞蹈故事方面没有多做表达。古典舞可由不同的身姿表达出跳跃技巧的轻盈感,从而形成和谐的熏风画面感,让欣赏者能够在直观的古典舞表演中感受到清风拂面的意境和翩翩起舞的感觉。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舞是我国民族传统艺术舞蹈之一,更是我国传统舞蹈中的重要舞种。我国古典舞学习中着重于技巧方面,并将技巧的优劣作为舞蹈作品的评价标准。因此,完善的古典舞技巧是我国喜爱古典舞的舞者的基本素质,只有充分掌握古典舞技巧,才能够更好地表达人物和事物。古典舞将技巧与情感相融合,在不同的作品中带给观赏者不同的情感表现,以独特的民族审美风格和艺术表现力而形成的技巧抒发作品的情感,从而体现古典舞独特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杨成.舞蹈中跳、转、翻技术技巧训练的特点与运用——以中国古典舞为例[J].艺术研究,2015(2):200-201.

[2]张帅.谈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的独特性——以《扇舞丹青》和《秦俑魂》为例[J].北方音乐,2011(8):68-69.

[3]龙晓娅.中国古典舞基训风格组合在课堂训练中的作用——以我校中国古典舞基训课堂(女班)实训为例[J].黄河之声,2018(18):132-133.

[4]卜曉蕊.当代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发展——评《古典舞身韵及技巧:教学做一体化教程》[J].中国教育学刊,2017(8):123.

作者简介:韩宜成(1984-),男,汉族,江苏人,讲师,现任兰州文理学院艺术职业学院。

作者:韩宜成

第2篇:中国古典舞技巧分析

【摘要】中国古典舞蹈是我国古代舞蹈吸取戏剧舞蹈的一种传统舞蹈复苏,古典舞蹈既具备古代舞蹈的特征和身姿,更借鉴了戏曲和武术的动作技巧。古典舞不仅具有较强的表现力,更具备我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特色。古典舞技巧分为旋转、翻身、跳跃,三种技巧分别代表了武术技巧的三大特征。本文阐述了中国古典舞的起源及影响,其次分析了中国古典舞的技巧,最后总结了中国古典舞作品的观赏性。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技巧

引言

我国古典舞是我国一种传统文化的延伸,是以民族审美为主要形式,以古代舞蹈为基础,更吸收了古代武术和戏曲精髓,借鉴西方舞蹈,在漫长的岁月奠基下形成的具有古典风格的中国古典舞。与此同时,古典舞也成为现代需求的一种传统文化艺术。

一、中国古典舞的形象

(一)中国古典舞起源

中国古典舞的出现正是我国古代舞蹈的复苏,更是我国几千年古典舞蹈和戏曲舞蹈的崛起。我国几千年来的历史文化不断流传,中国古典舞起源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可以追溯到古代宫廷舞蹈甚至更为遥远的时期。古典舞在创立初期借鉴了戏曲舞蹈中的部分动作和方法,因此也被人成为戏曲舞蹈。在我国古代皆可看到古典舞的蛛丝马迹,它是我国原生地长的艺术品,是地道的中国货。

(二)中国古典舞的影响

中国古典舞中的技巧为旋转、翻身、弹跳。三种技巧分别有不同的表现力。它起源于古代,融合了戏曲和武术中的技巧和造型,富有独特的美感,身韵、技巧和身法都是古典舞中的内涵所在。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我国古典舞也逐渐推陈出新,舞蹈的表演形式和技巧也逐渐有了改变,舞者不单单需要将舞蹈表达得符合观赏者的审美能力,更需要满足观赏者对舞蹈水平的需求。

(三)中国古典舞的观赏性

我国古典舞技巧在一般舞蹈中具有一定重要性,其舞蹈注重舞者的情绪发挥和技巧的观赏性,舞者在表演古典舞时如若技巧使用拙劣,则会影响观赏者的欣赏感受。因此,我国古典舞在技巧运用方面不仅需要注重表现力,更需要注重体现出舞蹈的含义,让技巧来表达舞蹈的内容。古典舞作品的优劣取决于其中蕴含的艺术特点和舞蹈生命力,不是只需要技巧的发挥。与此同时,古典舞在情感表达上也需要使用技巧来向观赏者体现。因此,古典舞者可在舞蹈表演中不展示技巧,但一定要会技巧。古典舞技巧体体现于高难度动作及表演惊险程度,而后为古典舞锦上添花,但古典舞技巧并不是它的主要内容,在舞蹈当中的技巧使用只是为了突出作品的情感思想、人物事件等,以肢体技巧来体现出古典舞的审美特征。在表演过程中过多使用古典舞技巧的认知是不对的,过度使用会破坏整体的舞蹈内容。此外,技巧的随意应用很容易给古典舞整体效果来带画蛇添足的感觉,这与舞蹈内容的技巧使用严重不符。

二、中国古典舞的技巧

中国古典舞蹈中的技巧是初学者学习中国古典舞的基本功,主要分为翻、转、控制、跳四种技巧。翻身是我国古典舞在基础训练时较为特殊的技巧,以腰为控制,将身体在一定水平线上倾斜来自由翻转,舞者的形态呈现出拧、旁提、俯、仰等姿态。

(一)翻身技巧

翻身的姿态技巧主要是由武术、戏曲而产生,翻身具备我国传统民族舞蹈的技巧性质,并具备一些特点。第一,民族性较强。中国古典舞翻身技巧完美地展示出古典舞动作特点和审美特点,更是与民族舞蹈结合最紧密的技巧;第二,表现力较强,中国古典舞通过不同的节奏、速度控制,给人们带来不同的视觉享受,在不同的体验当中感受古典舞的魅力。第三,形象性强。古典舞翻身技巧以慢翻身为主要技巧形式,并在空间中带个人们视觉上的弧线特征,其特性较为敏捷,更是形象性较强的舞蹈技巧。

(二)跳跃技巧

我国古典舞在教学方法和舞台表演时,跳跃占据表演很大部分。弹跳不仅仅是舞蹈在高潮时期的基本需求,在训练方面来看,跳跃更是舞者开发自身素质的一种方式。当古典舞蹈进入高潮时,或舞蹈情绪激昂时,舞者需要以大幅度跳跃来呈现出难以言喻的情绪。因此,古典舞中的跳跃技巧更是学习古典舞的训练重点。在我国古典舞中跳跃技巧来自与芭蕾舞和戏曲的跳跃相结合,跳跃是古典舞的基本动作,要求舞者具备轻、漂的力度,保持张弛有度的体态,在空中发力时需注重速度和力度。主要体现在:第一,加强了我国传统民族舞蹈在跳跃方面的强度;第二,跳跃过程中需注重身法训练,以此实现发展空中身法;第三,跳跃需呈现出地面和空中的鲜明对比;第四,跳跃要采用武功技巧。

(三)旋转技巧

我国古典舞在旋转技巧方面与芭蕾舞姿态相同,经过古典舞不断地内化发展,分为直立、仰身、拧身等姿态,其中拧身为旋转技巧中最突出的特色。古典舞在旋转技巧上主要体现在:第一,以腰为力量带动身体旋转;第二,古典舞旋转技巧在身法方面要求较高,部分舞姿更是身法的延续体现;第三,旋转技巧的复合型和流动性表现较强,在实际训练过程中旋转具有大幅度空间跨越。

(四)控制技巧

中国古典舞的控制技巧主要由舞者将自身肌肉的控制力、柔韧度、稳定性的一种呈现。在舞者将翻转和跳跃、旋转技巧完成后,在其中一个节拍上暂停一段时间,并在此时间内支撑中腿上下抬升,由此实现控制技巧。古典舞控制技巧包含控旁、控前、控射燕、控后退、控深海等。古典舞控制技巧是以翻身、转身、跳跃技巧为基础发展的。

三、中国古典舞技巧在作品中的作用

古典舞表演过程中,作品中的人物情感可以使用古典舞技巧来呈现,无论是群舞还是单人舞,在不同的舞蹈中也会有不同的人物性格,有的女子妖娆妩媚,有的女子亭亭玉立,有的将军骁勇善战,有的书生温文尔雅。技巧的运用可以很好地表达出人物的情感和性格特点,以此提升作品的水准,更为作品中的人物塑造增添一抹色彩。

(一)翻身技巧的使用

古典舞的翻身技巧在许多作品中都有呈现,如《轻青》这部较为出名的作品,唐满城曾评价:古典舞者将动作和技巧巧妙融合,将翻身技巧的痕迹化为无形。古典舞者收放自如地展现技巧,使用翻身这种高难度技巧来展示出身轻如燕的美妙身姿实为高超,舞者在绿火纯情的舞蹈技术中将有痕化作无痕,将有形化作无形,很自然地展现出一种翩若惊鸿的舞蹈意境,让人久久不能忘记,看似毫不刻意却又能够让欣赏者回味无穷的翻身技巧,在舞者流畅自然的表演中没有给欣赏者来带炫技的感觉,这也是作品《轻青》受观众所喜爱的原因所在。

(二)旋转技巧的使用

在《爱莲说》这部剧目中,古典舞中的旋转技巧得到了充分体现。《爱莲说》让人们展示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花具有高贵的品质。舞蹈初期,舞者以低半脚尖来展示出控制技术,这不仅体现出舞者的控制力和稳定力,更带给观赏者莲花心如止水的意境。古典舞蹈在表演过程中使用大量的旋转技巧来连续动作,从而展现出动若脱兔、静若处子的美妙身姿,以此抒发舞者所表达的人物性格,更呈现出朦朧虚幻、虚无缥缈的舞台意境。剧目《爱莲说》充分使用盘旋而上的舞姿,以描绘莲花随风摆动的情景,并以上升旋转来体现江南水乡中碧莲荷花迎风绽放时的美景,以此烘托出莲花冰清玉洁的高贵。中国舞在使用技巧时,不需要舞者故意炫技,应是以自然流露的情感来表现技巧,不存在刻意的痕迹,将技巧和舞者姿态、造型完美结合。

(三)跳跃技巧的使用

我国古典舞中最有跳跃技巧代表性的为《风吟》作品。其中以风作为作品表达,以古典舞轻盈的弹跳体态,像吸腿跳、空中旋转、飞天跳等技巧来展现出风的变化。这部作品通过精湛的古典舞技巧来呈现出醉人的微风带给欣赏者的意境美,但在舞蹈故事方面却没有多做表达。古典舞可由不同的身姿来表达出跳跃技巧的轻盈感,从而形成和谐的熏风画面感,让欣赏者在直观的古典舞表演中感受到清风拂面的意境和翩翩起舞的感觉。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舞是我国民族传统艺术舞蹈之一,更是我国传统舞蹈中的重要舞种。我国古典舞在学习中着重与技巧方面,并将技巧的优劣作为一件作品的评价标准。因此,完善的古典舞技巧是我国喜爱古典舞的舞者的基本素质,只有充分掌握古典舞技巧,才能够更好地表达人物和事物。古典舞将技巧与情感相融合,在不同的作品中带给观赏者不同的情感表现,以独特的民族审美风格和艺术表现力而形成的技巧来抒发作品的情感,从而体现出古典舞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杨成.舞蹈中跳、转、翻技术技巧训练的特点与运用——以中国古典舞为例[J].艺术研究,2015(2):200-201.

[2]张帅.谈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的独特性——以《扇舞丹青》和《秦俑魂》为例[J].北方音乐,2011(8):68-69.

[3]龙晓娅.中国古典舞基训风格组合在课堂训练中的作用——以我校中国古典舞基训课堂(女班)实训为例[J].黄河之声,2018(18):132-133.

[4]卜晓蕊.当代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发展——评《古典舞身韵及技巧:教学做一体化教程》[J].中国教育学刊,2017(8):123.

作者简介:韩宜成(1984-),男,汉族,江苏人,讲师,现任兰州文理学院艺术职业学院。

作者:韩宜成

第3篇:中国古代乐舞对当代中国古典舞表演的艺术影响

[摘要]中国古代乐舞艺术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对当代中国古典舞表演艺术形态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从中国古代乐舞角度对中国当代古典舞表演艺术进行分析,能够对中国当代古典舞表演艺术的发展形成更为明确的认识,为中国当代古典舞表演艺术的发展指明方向。本文从中国古代乐舞对当代中国古典舞表演艺术的影响进行分析,提出了中国当代古典舞表演艺术发展过程中传承和发扬古代乐舞艺术的措施,希望能够为中国古典舞表演艺术形态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

[关键词]中国古代乐舞;当代中国古典舞;表演艺术形态

[

中国古代乐舞发展历史悠久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乐舞文化,并且在中国唐代进入到鼎盛时期,对中国当代古典舞表演艺术的发展和升华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当前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国古典舞在发展过程中要想形成独特的民族优势和时代优势,在世界舞蹈艺术中占据一定的位置,就必须传承中国古代乐舞优秀文化精髓,促使中国当代古典舞表演艺术在新时期呈现出新的发展成效,为我国舞蹈艺术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

一、中国古代乐舞艺术对当代古典舞的影响.

从对我国当代古典舞的发展状态进行分析和研究能够看出,在中国当代古典舞的发展过程中,古代乐舞文化和乐舞艺术对古典舞的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并且這种影响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呈现出来。可以说,在中国当代古典舞的发展过程中其既继承了古代乐舞艺术的精髓,也融合现代舞蹈艺术发展情况和现代审美原则,对中国古代乐舞艺术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进行创新,形成了新的艺术形式,在全面促进我国古代乐舞艺术发展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首先,中国古代乐舞艺术借雕塑和绘画、壁画等形式传承下来,给中国当代古典舞的创作和发展提供了相应的参照。中国当代古典舞中的“长绸舞”就是在综合借鉴敦煌壁画“飞天”古代乐舞表现形式基础上创作出的古典舞形式。将现代古典舞元素与古代乐舞艺术思想进行有机结合,促使中国古典舞创作表现出新的发展状态。其次,在古代出土文物中涵盖一定的古代乐舞文化元素,对中国当代古典舞的发展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如著名的舞台剧“胡旋舞”就是在综合分析宁夏盐池县唐墓石门上所雕刻“胡旋舞”艺术形象和舞蹈动作基础上,综合借鉴古代乐舞形式和现代古典舞创作思想基础上编撰的,完美地展现出胡旋舞独特的艺术魅力,受到欣赏者的高度肯定,是中国当代古典舞艺术获得良好发展的代表性作品。再次,在中国当代古典舞舞者服饰风格的确定方面也受到古代乐舞形式的影响,古代舞者的服装设计将人体的形体美完美地展现出来,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将这一思想引入到古典舞服饰设计中,也进一步增强了古典舞服饰设计的艺术性和观赏性,促使中国当代古典舞服饰和古典舞艺术进行有机结合,展现出中国当代古典舞艺术的独特魅力。可见,受到中国古代乐舞艺术的影响,中国当代古典舞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展现出个性化的元素,呈现出民族化的特征[2]。所以在未来发展古典舞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古代乐舞艺术传承和发展工作的重视,借助对古代乐舞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为中国古典舞的现代化发展和国际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古代乐舞艺术的继承和创新.

基于中国古代乐舞形式对中国古典舞艺术的影响,在发展中国古典舞艺术形式的过程中可以加强对传承和发展古代乐舞形式的重视,积极探索传承古代乐舞艺术的措施,为中国当代古典舞的良好发展提供相应的支持[3]。

1合理继承古代乐舞艺术的精神风貌

中国古代乐舞艺术的鼎盛发展时期是唐朝,在盛唐气象的作用下,中国古代乐舞艺术形式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整体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不仅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精神风貌,也对我国舞蹈艺术的发展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在发展中国当代古典舞艺术的过程中,要想实现对中国古代乐舞艺术的继承,较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传承其精神风貌,促使中国古典舞艺术创作也能够体现出个性化的精神内涵[4]。可以说,在全面解析中国古代乐舞艺术精神风貌的过程中,能够明显发现乐舞文化艺术中千回百转的乐曲和千变万化的舞蹈彰显出独特的时代气息和精神风貌,并且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是我国古代乐舞艺术的精神财富,是在发展和传承中国古典舞艺术形式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5]。所以在全面探索创新中国当代古典舞艺术的过程中,需要对古代乐舞文化和乐舞精神风貌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解读,进而有效继承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体系中特有的审美价值取向,保证我国当代古典舞艺术在发展过程中能够紧跟时代的潮流,在现代社会得到长足发展,促进中国古典舞艺术在发展中呈现出明显的民族化价值取向,在世界范围内得到相应的认同。

2在继承和发展过程中应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

中国古代乐舞艺术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虽然形成了深厚的精神文化内涵,也反映出中国古代音乐文化艺术的独特精神风貌,但是在发展中国古典舞艺术的过程中对中国古代乐舞艺术加以继承,不仅要保证继承效果,还应该注意在继承的过程中对古代乐舞艺术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辩证的看待,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对古代乐舞艺术思想进行传承和发展,保证能够吸收古代乐曲艺术形式,促进中国当代古典舞艺术在新时期取得新的发展成效。如在对中国古代乐舞艺术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可以积极吸收中国古代乐舞艺术中代表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的作品,将其精神思想融入到中国当代古典舞创作中,促使中国当代古典舞创作表现出积极向上、热情洋溢的精神思想[6]。如以爱国为主题进行中国当代古典舞创编的过程中,就可以积极吸收唐代《破阵乐》乐舞艺术中的精髓,歌颂建国立功的英雄主义精神,真正实现将传统和现代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对优秀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这样中国当代古典舞艺术就能够显现出更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在传播和传承过程中得到受众群体的肯定。

3在发展过程中要控制发展的度

中国古典舞艺术在发展过程中继承和弘扬中国古代乐舞艺术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只有继承中国古代乐舞的精神内核,凸显古代乐舞艺术的审美观念,才能够保证中国古典舞在发展过程中形成深邃的文化内涵,获得传承和发展的契机,在国际上占据一定的位置。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继承和发展古代乐舞艺术的过程中,虽然发展是古典舞艺术创作的唯一途径,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应该控制发展的度,保证发展始终沿着古代乐舞的发展方向前进,不偏离古代乐舞艺术的传承道路,并在发展过程中进行合理创新,增强其现代价值。只有合理控制好传承和发展的度,才能够促使当代古典舞创作呈现出全新的发展态势,从量变到质变,保证当代古典舞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全新的状态。这样,中国当代古典舞在探索国际化发展的过程中才不会出现同化或者异化的问题,中国当代古典舞才能真正呈现出全新的发展状态[7]。基于此,中国当代古典舞传承和发展相关工作人员在发展古典舞、探索当代古典舞国际化进程的过程中,一定要正确认识传承和发展古代乐舞文化艺术对当代古典舞艺术创作产生的影响。要从传承和发展的角度对古典舞艺术创作进行全面分析,对中国当代古典舞的发展形成更为清醒的认识,进而制订出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切实推进中国当代古典舞的持续稳定发展,为中国当代古典舞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提供良好的支持。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古代乐舞艺术的发展和传承对当代古典舞艺术创作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促使中国古典舞艺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开始表现出明显的民族化和个性化发展倾向,整体思想内涵也愈加丰富,能够在国际社会上得到相应的认同。所以新时期在发展中国当代古典舞艺术的过程中,还应该加强对古代乐舞艺术的重视,吸取古代乐舞艺术的精髓,为中国古典舞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相应的支持,促使我国当代古典舞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取得新的成效,全面推进当代古典舞艺术的国际化发展进程。

[参 考 文 献].

[1]张莹.浅议唐乐舞元素与现代古典舞的融合[J].艺术科技,2014(10):95.

[2] 杨旭光.談中国古典舞艺术[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6(4):88.

[3] 刘声超.中国古典舞身韵课教学研究[J].商情,2016(27):88.

(责任编辑:李璐)

作者:华彧鹤

第4篇:《中国古典舞基本训练》

—— 说课内容

一、教材分析(为什么要开展中国古典舞训练课程)

幼师专业舞蹈教学是幼师教育的重要专业课程.必须从教育目的和实际出发,遵循幼师舞蹈教学大纲,以基本训练、民族民间舞蹈风格特色的掌握与训练、幼儿舞蹈的训练与创编为主体内容,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同步提高,重点培养学生的舞蹈创编能力. 中国古典舞训练是幼师舞蹈课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与芭蕾基训组成了舞蹈基本训练中的两个版块。其中芭蕾基训是以训练人的身体形态为主要目的,民族民间舞是以训练人的上下身协调性以及掌握我国各民族舞蹈的风格为训练目的,而中国古典舞则是以训练人的气息,韵律和肢体表现力为训练目的,而在舞蹈表演中,舞蹈表现力是最不容易掌握的一个元素,因为中国古典舞是从中国的戏曲舞蹈中演变过来,讲究的是身体韵律,内在气息以及手眼身法步的配合。正因为中国古典舞有着这样的优势,所以它带来的训练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对培养学生的乐感、舞感和动作表现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是舞蹈训练中的必要手段,在舞蹈课堂训练中,中国古典舞的训练就占了整个训练内容的一半以上。而这次的新课内容是中国古典舞中的手眼练习及综合手位组合,是学习中国古典舞的最基本训练,学生只有掌握了基本手位和手位之间的常用变化,以及身体的一些基本动律,做到灵活运用,自主运用才能为今后学习中国古典舞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教学重点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什么)

中国古典舞因起源于中国的戏曲,所以其风格特点在与一个“圆”,在某种程度上和我国的另一种国粹“太极拳”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在古典舞中,任何动作,任何动作变化都离不开圆,“平圆”“立圆”“8字圆”而正是这个圆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韵律所在——眼随手走,欲左先右,起于腰、奔于肋、行于肩的舞蹈风格。所以学生在学习基本舞步和基本动作变化时,至始至终都要贯彻这个“圆”字,只有掌握了园的规律,才能把握好中国古典舞的风格特征。

三、教学难点分析(学生比较难掌握的内容)

本节课学生比较难掌握的部分就是在跟音乐做动作时,要注意音乐的感觉,根据音乐给出来的感觉来做动作,要让音乐与感情融合,与动作配合,化成整个肌体的动力抒发在流动的形体线条之中。让情感随着音乐而流动、延伸、转换、发展变化。在音乐中发挥丰富的想象。这种构成情感的音乐性舞蹈训练不是一节课或两节课就能解决问题的,它必须靠学生不断地去练习,不断地去体会,不断地磨合,不断地去感受才能找到最佳状态。所以这种训练是本节课也是整个中国古典舞课程中的难点。

四、教学方法(怎样调动学生的学舞积极性) 舞蹈是美的,但舞蹈的训练过程却是枯糙而乏味的。俗话说得好:“台上一分钟,台下三年功”。舞蹈的美需要平时百遍乃至千遍的练习才能达到。所以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古典舞的时候不感到枯糙而乏味,始终以积极的情绪投入到课堂是这次的首要问题。

在舞蹈界有这样一种说法,如果一个舞蹈的音乐选得好,选的适当,那这个舞蹈就已成功了一半,说音乐是舞蹈的灵魂一点都不假。一般训练课(如芭蕾训练)的音乐是用钢琴伴奏的多,比较单一,而对于并非专业舞校的幼师学生来说,这种千篇一律的音乐不能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这样就难免在训练过程中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对以后的学舞非常地不利。所以我认为在舞蹈课堂上特别是中国古典舞课堂,音乐的选用也是非常地重要,对学生是否能很快地进入舞蹈状态,是否能准确地把握舞蹈韵律起着关键的作用。特别对初学的学生来说,旋律优美动听的音乐是激起她们学习古典舞兴趣的第一步。因此我选用了唐诗新唱的歌曲村居和音乐优美的梦江南,村居音乐轻快,节奏明朗,正是练习花邦步中所需要的感觉,干脆、清晰。《梦江南》音乐柔缓,有一种抒发情怀的感觉,而这种感觉正是手位组合中的软亮相、眼神的收放等动作元素所需要的。

其次在时代要求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形势下,我在舞蹈教学中发扬"主动参与,即兴创作"的精神,不断发展学生即兴创作能力,实现创新教育.因此我在梦江南舞蹈编排中空中一段让学生自由组合创作造型,让学生用自己已经学会的手位来进行即兴表演。即可以避免学生一味跟学,又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

五、教学过程(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一、

基本功练习:基本功练习是舞蹈课程中的必需品,塑造一个优美的舞蹈形象完全来自于扎实的基本功。在这节课中是新课前的热身运动,主要让学生的身体各部位得到充分地活动,既为后面的习舞打下基础,又可以减少受伤的可能性。

二、

精品欣赏、导入新课:让学生欣赏两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古典舞,是让她们通过直观印象首先在头脑里产生一个美的概念。激发她们内在的爱美之心,初步引起她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再通过欣赏芭蕾舞片段和老师的讲解,初步了解中国古典舞的基本常识和其韵律特征,为下面的学习作铺垫。因为只有理解了才能实践。

三、

学习组合:这里是本节课的核心。手位组合和步伐组合都是古典舞中最基本但又最常用的元素之一。基础打不好,就容易出现歪份儿、错份儿,就影响了古典舞的韵律特征。所以在学习组合时,必须将动作分解开来做,直至每个单一动作学生都掌握了以后,才可以串连合音乐。

四、

分组练习、纠正错误:在集体训练后,把学生分开练习,让他们相互观摩。一是可以让教师的注意范围缩小,更精确地注意到每个学生身上易出现的错误。二是让学生通过观摩自己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在这一节我还运用了专业学校的方法,用摄象机将学生分组练习的情况拍摄下来,这样在下一节课的时候反馈给她们,这样做有两个好处,第一是记录她们的原始资料,让她们有个可比性,可以比将自己前后几次的练习情况做个比较,看有哪些进步了,哪些还做得不够,下来加强练习。第二是对自己有督促,谁都不希望自己比别人差,利用每个人都有的虚荣心,爱美之心来督促自己做得更好。

五、

背向练习、巩固提高:这一节主要是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克服依赖性。让每个学生真正的做到掌握每个动作,每个要领,每个组合。

六、

行礼下课、布置作业:规范学生的课堂习惯,培养她们的舞蹈修养,提高她们的学舞自

信心。督促她们课后练习

第5篇: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重点

舞蹈活动课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男子) 执教年级:青少年。 教学目标:

1、通过舞蹈基本知识的讲授和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舞蹈基础理论,常用术语,并能在舞蹈学习实践中应用。

2、 舞蹈基训部分,即对学员进行基本能力的训练,如:发展学员身体各部分肌肉的能力,训练关节的柔软性,控制身体活动的能力、灵活性和稳定性,以及跳、转、翻等各种技巧。本学期舞蹈基训主要是中国古典的基本手型、脚型、手位、脚位以及手臂的基本姿态。

3、提高青少年身体各部分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增强学生对动作的理解能力和动作到位程度。

教学重点:想办法运用不同部位移动身体,开发学生的创新技能。

教学难点:身体各部位动作的到位程度。 教具准备:音乐 排练厅。 教学过程:

一、教学任务

1、舞蹈教育是艺术教育。掌握舞蹈的基础理论知和舞蹈的基本技能,可以训练学生感受美、体现美的能力。以活跃青少年的生活情趣,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由于青少年舞蹈的主题、体裁、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在学习、排练、表演的过程中,表现力和创造力的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和功能。

通过舞蹈基础的教授和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舞蹈进本动作,根据学生的特点,初步掌握基本动作、基本能力、训练过节柔软性,控制身体活动的能力,灵活性和稳定性以及跳、转、翻等各种技巧,使学生身体运动更符合舞蹈规律的要求。如:通过对学员基本能力的训练,使其身体运动更符合舞蹈规律的要求,以适用各种类型动作,发展身体个部分的能力,灵活性和稳定性以及跳、转,翻各种技巧动作

2、交流活动。

提出问题:"该动作的要求以及训练目的。"(屈膝、弯腿、直腿、勾绷脚等) 。师生共同小结身体不同部位的作用。

二、探索活动

1、古典舞技巧。(蹦子、大拉腿)

1)学生一次探索。

教师示范技巧以及告诉要领,师生交流。

2)学生二次探索:在老师的带领下模仿。

教师深入提出问题: 蹦子的发力点在哪?连续的蹦子应该怎么做?这时教师需观察、启发、引导辅助,发现不同的方法,以语言点拨、肢体动作、表情激发保持学生活动兴趣。

交流分享,请个别学生示范有代表性的技巧动作,集体练习。教师亲切地帮助个别动作发展差的学生。

教师仔细观察学生的表现,发现好的方法及时请学生交流分享。

三、放松活动

1、提问:"大家觉得基本功在技巧中起到什么作用"老师同学相互交流。

2、小结:基本功在舞蹈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第6篇: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案

本课堂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巩固新教的学习内容(把上部分、把下部分、跳跃部分及技巧部分),严格、细致地要求学生动作的规范性,在音乐节奏里完成和体现动作的性质。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一位擦地时注意节奏的变化,通过各种变化,使学生更加好的掌握双腿的控制能力,以及对音乐的处理。

(2)4拍和1拍完成半蹲的不同发力点,4拍的松弛以及1拍的瞬间松紧感,更好的训练到学生膝盖的控制能力。

(3)五位擦地除了动作变化外,重点做四位回转时的稳定性,为把下技巧打好基础。

(4)做旁腿变后腿时要保持上身体态,特别是腿的控制力,腿尖、膝盖要使上劲,千万不能向下掉,感觉腿的延伸感。

(5)做小弹腿时,加上半脚尖的动作,更好的训练到脚腕的能力,以及膝盖、小腿的灵活性。

(6)做控制时注意胯的稳定性,上身、后背的垂直,通过各种不同的舞姿,更好的训练到了学生双腿的控制能力。

(7)五位小跳加上手的动作,要求学生注意手、脚、腿的配合性,更好地训练到学生的协调性。

(8)射燕、跳中的跳转身360度,注意方位感,特别是在转身过程中注意要有空中感,以及落地时的舞姿。

(9)拧身跳跃接扑步,眼睛随手的路线经上弧线,注意拧身及跳跃的高度,动作要求完成好,做到轻、飘、高。

二、重点、难点的解决方法:

对于学生容易出现的各种不同的问题,重点是把单一动作再做进一步细致地讲解,以及加大训练的强度,反复练习,达到熟练、规范。 作业安排情况:

练习课堂所学内容,特别是难点,加强训练。

三、教学方法及实施方案

上节课存在的问题:学生连接动作的能力不够以及手脚的配合不够准确。本节课以复习为主,在其过程中解决上节课存在的问题,并加强跳跃练习,解决跳跃中蹲的不足,以及移动性运动过程中后背松懈、腿部力量不足的现象,特别时对学生们在做从一个舞姿过渡蹈另一个舞姿时路线的要求。

身韵课教案

授课教案:步伐训练——“慢步组合”

1、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步伐训练在课程中是一个重点部分,它的作用是起到对动作的连接转换,要求脚底连贯性强、平稳,膝盖松驰,身体在旁提基础上的舞姿变化。

2、讲授的内容提要:

慢步组合是通过腿脚部分在不断行走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动势,路线有横向行走和斜线前后行走,与身体的舞姿的变化结合起来,突出流动过程中的风格韵味。

3、重点和难点:

注重脚底在行走中通过脚跟脚掌趾的过程,膝盖松弛。动作容易把脚跟抬得过高落地,脚的动作不连贯。

4、解决方法:

(1)加强步伐的单一练习;

(2)流动中脚步贴着地面行走,力量均衡缓慢。

5、教学方法和实施步骤:

首先把本课程的性质、特征和重点加以表述,把要教授的动作示范一遍,然后让学生模仿动作。根据学生模仿时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讲解正确方法和容易出现的毛病,再次进行反复训练直至学会。

(1)先教授单一动作,正面、反面进行练习

(2)把单一动作通过节奏变化反复练习,直到基本动作掌握 (3)教授组合动作 (4)动作与音乐配合阶段

(5)从开始至结束组合反复练习,纠正动作,加强组合的熟练程度。

最后要求在课后复习,熟悉动作和节奏,更好的把组合内涵表现出来

第7篇: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女班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女班)课程教学大纲

1、 课程代码:E2201

2、 英文译名:Classical Dance Training

3、 课程性质:专业课

4、 适用专业和年级:表演(舞蹈表演-古典舞)专业/

二、

三、四年级

5、 学时与学分:900学时,35学分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是为培养中国古典舞优秀表演人才设立的专业主干课。本课程在中专舞蹈教育的基础上,对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材进行全面、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使学生具有规范、扎实的基本功、达到身法与技法的和谐统一,注重对学生表演能力的开发和训练,同时掌握理解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的方法,为今后成为优秀的舞蹈表演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是:

第一学年——基础训练阶段。主要对肢体的基本形态、用力方法进行专业化规整

第二学年——短句强化阶段。从单一的基础素质能力,单一技术技巧训练转向“短句形式”的训练,即把动作多种因素组成相对独立完整的动作语言,形成身法与技法相结合的训练短句,为综合性组合阶段作好铺垫和过度。(第三/四学年省略)

二、教学内容 一年级

三、 把杆部分训练:

1、 活动

2、 蹲

3、 擦地

4、 小踢腿

5、 单腿蹲

6、 腰

7、 弹腿

8、 控制

9、 大踢腿(前、旁、后)

四、 中间部分训练:

1、 大踢腿(前、旁、后、蹁、盖)

2、 控制

3、 旋转:

单一旋转:a掖腿转 b反跨腿转 c旁腿转 d拧身吸腿转 行进旋转:平转

4、 翻身:

a踏步翻身 b点翻身 c 吸翻身 d串翻身

5、 小跳:

原地小跳: a一位 b变位 舞姿小跳: a射燕跳 b旁吸腿跳 流动性小跳:a擦地 b舞姿跳

6、 中跳: 原地中跳:a一位 b变位

舞姿中跳:a大射燕跳 b旁燕式跳 c分腿跳 大跳:

a凌空越 b吸撩腿跳 c倒踢紫金冠

二年级

一、把杆部分训练:

1、 活动

2、 蹲

3、 擦地

4、 小踢腿

5、 单腿蹲

6、 腰

7、 弹腿

8、 控制

9、 大踢腿(前、旁、后)

二、中间部分训练:

1、大踢腿(前、旁、后、蹁、盖)

2、控制

3、旋转:

单一旋转:a后腿转 b大掖步转c紫金冠转 d抱前腿转 原地复合转:a正掖腿转接反掖腿转b旁腿转接吸腿转

c旁腿转接掖腿转

行进旋转: a平转接上步掖转 b平转接抱前腿转 c平转接抱旁腿转

4、翻身:

a原地踏步翻身2—3个 b点翻身 c点翻身接吸翻身 d正吸腿翻身

e反吸腿翻身 f 反端腿翻身g刺翻身

行进:a串翻身(斜线、圆圈) b串翻身接蹦子

5、小跳:

原地小跳: a一位 b变位

舞姿小跳: a射燕跳 b旁吸腿跳 c劈腿射燕 流动性小跳:a擦地 b舞姿跳

6、中跳:

原地中跳:a一位 b变位

舞姿中跳:a大射燕跳 b旁燕式跳 c分腿跳 d单腿变身

7、大跳:

A摆腿跳 b旁腿一字大跳 c拧身紫金冠d吸撩腿接紫金冠 e凌空越接紫金冠(第三/四年级省略)

三、教学方法

(一)第一学年——基础训练阶段

1、以地面的方式进行练习。

2、把杆练习。

3、中间练习的形式在第一学期多以地面和扶把练习为主。

(二)第二学年——短句强化阶段

掌握达到复合技术技巧所必备的能力即、旋转、翻身、跳跃的幅度、力度、速度,以至从原地的、移动的、转向完整性及连续性,并借其动力动势(顺势、反势)等运动规律,达到对技术技巧进一步强化的目的,采取训练方式以把干、中间练习的形势进行。(第

三、四学年省略)

四、考核方式

1、期中考试:由系内组织教师集体看课,根据授课教师制定并在系教研室通过的教学计划对教学质量和教学进度进行检查。

2、期末考试:授课教师按照系通过的教学计划在学期期末以课堂考试的方式,学院考委打分的形式进行教学考核。

(1)第二学年第一学期:组织一堂以简单搭配的动作短剧训练为主的典型示范课。

(2)第二学年第二学期:组织一堂短剧训练阶段的典型示范课。

(3)第三学年第一学期:组织一堂以专注能力技巧训练为主的典型示范课。 (4)第三学年第二学期:组织一堂集综合性变奏组合集复合性技术技巧的典型示范课。

(5)第四学年第一学期:组织一堂集综合性变奏组合集复合性技术技巧的典型示范课。

总评成绩中,平时成绩占30%,期中考试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40%。

参考教材及书目

参考教材: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程》 王伟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9月

结合教师自编教材,讲义 参考书目:

《古典芭蕾舞基本功教程》

孟广成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年9月

第8篇:中国古典舞手的形态和基本位置

http://

中国古典舞手的形态和基本位置

中国古典舞手的形态分为指、掌、拳三种。

一、掌 1. 男形掌

五指在伸直的状态下,虎口张开;掌外侧用力外推,掌心呈窝状。

2. 女形掌

食指至小指逐一伸直错开,中指突出,小指微翘,拇指与中指相贴呈兰花状

二、拳 1. 男形拳

五指在蜷曲的状态下,拇指贴于食指外侧。

2. 女形拳

五指在蜷曲的状态下,拇指与食指相贴,无名指与小指逐一错开贴于中指。

三、指 1. 女形指

拇指与中指相贴呈圆形,食指伸直上翘,无名指与小拇指相错弯曲贴于中指。

2. 剑指

拇指、无名指、小指相贴呈圆形,食指与中指并拢伸直。

中国古典舞手的基本位置

一、自然位

双手在身体两侧下垂

二、背手位

手在兰花指的状态下,手背贴于身体,背放在腰部的后下方

三、叉腰位

男:手在掌形的状态下,虎口贴于腰的侧方。

女:一种是手在掌形的状态下,虎口贴于腰的侧方(与男同);或可用叉腰手。 另一种是在背手位的基础上手贴于腰的侧方

四、基本位 1. 按掌

手以“掌形”和手臂屈臂的形态,与胃部保持平行按于身前

http://

2. 山膀

手以“掌形”和手臂圆臂的形态,与肩保持平行置于身侧

3. 托掌

手以“掌形”和手臂圆臂的形态,托于头部上方

4. 提襟

手以“拳形”和手臂屈臂的形态置于身侧,虎口与髋部相对,保持约一尺间距 平行

五、对称位

1.双山膀位、双托掌位、双提襟位、双上侧位、双平侧位

在各自位置的基础上,做双手对称姿态. 2.合掌

双手按掌,以腕部交叉置于胸前。

六、变化位 1.山膀按掌:

山膀和按掌的组合手位。 2.托掌山掌

托掌和山膀的组合手位。 3.托按掌

托掌和按掌的组合手位。 4.护肩位

在山膀的基础上,屈臂,手置肩关节处。 5.交叉护肩位

在护肩位的基础上,手置于另一侧肩关节处。

七、侧位 1.上侧位

手以“掌形”直臂的形态,手心向下,置于身体的侧上方 2.平侧位

手以“掌形”直臂的形态,手心向下,置于身体的正侧方 3. 下侧位

手以“掌形”直臂的形态,手心向下,置于身体的侧下方

八、延伸位 1.按掌前延伸

在按掌的基础上,直臂前伸 2.托掌前延伸

在托掌的基础上,直臂伸向斜前上方 3.托掌上延伸

在托掌的基础上,直臂伸向上方。

第9篇:古典舞基本训练

我们学校使用的是北京舞蹈学院古典舞系教师编册,其中教材融合了

1、古典舞基训

2、古典舞身韵

3、中国民族民间舞蹈。

在此前面已经为大家大概介绍一些基本的情况,在此处为大家介绍一下课堂上训练的一些情况:

古典舞基训内容

一、舞蹈的地面训练,是舞蹈训练的一种空间占有形式。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在形式上包含了地面训练,亦是如此。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地面训练的内容,主要可以概括为柔韧训练(俗称为软开度训练),力量训练(又称为能力训练),技术、技巧动作训练三个方面。柔韧、力量、技术技巧是构成舞者职业生涯的三个主要技术性成分,亦是一名职业舞者所必须具备和达到的身体基本条件和技术条件。

基础训练中的坐姿是:双腿伸直绷腿端坐于地面,躯干直立,气息松弛地存放于腹部横膈膜处,沉肩,双手以手指尖为点置放于身体两侧地面的一种姿态。它的具体要求是:

(1)后背直立,并在动作过程中保持此形态。

(2)坐姿平伸的双腿绷脚,用力意误集中在双脚的脚趾尖上,大腿肌肉松弛。

1.绷脚与勾脚

绷脚与勾脚是地面基础训练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涉及动作的基本形态,更重要的是动作的用力方法和意识。绷脚与勾脚在训练的过程中包含着勾绷脚趾,它是一组存在内在逻辑关系的动作,一般来讲绷脚与勾脚放在一起练习。

(1)绷脚:自脚腕处用力,推动脚弓绷直再依次用力推动脚趾绷向斜下远处。

准备:坐姿

动作:自踝关节处发力推动脚弓向斜下方伸展,再由脚弓延伸至脚趾,形成绷脚。绷脚在动作形式上可有正的,外开的,单腿的,双脚的。

(2)勾脚:

准备:坐姿

动作:自踝关节处发力,经过勾脚趾、脚掌,将力量集中在踝关节处。勾脚在训练形态上可以有正的、外开的、双脚的、单脚的。勾脚的分解练习方式可处理为先做勾脚趾再做完整的勾脚。

2.压前腿

压前腿是以坐姿为基本姿态,双腿并直平伸,双腿在勾和绷的形态上,结合平伸手、双托掌手位,以拉伸柔韧度为训练目的的一个基本动作。在地面以髋关节为支点,躯干直立、气息松弛地存于横膈膜处,同时向前延伸和向下压。

准备:坐姿

动作:躯干直立,气息松弛,双手经平伸手到双托掌手位,并带动躯干向腿部贴拢。

教学要求:整个动作过程强调保持腿部的伸直和躯干的伸展。

3.压后腿

压后腿是以坐姿为基本姿态,前腿绷脚吸腿,后腿在外开、绷直的形态上向后向远拉伸。上身保持直立,两眼平视前方,与前腿同侧的手臂置于斜下位,撑地以保持身体平衡。与后腿同侧的手臂形成托掌舞姿,带动身体向后下压。

准备:(以左腿为例)坐姿,面向3点或7点,吸左腿,伸直右后腿,右手托掌、左手撑地。

动作:以托掌手为引领,带动身体向正后方下压,达到向后向远延伸至最大限度。

4.压旁腿

压旁腿有两种基本方式:

(1)双腿分别形成吸腿和旁腿,手位成托、按掌手位压旁腿。

(2)在横叉的姿态上压旁腿。

准备:(以左腿为例)坐姿,右腿吸腿、后背直立,左腿向旁向远伸直,双手成托按掌舞姿。

动作:在准备的姿态上,以托掌手引领,并带动身体向直膝伸直的一条腿贴拢。

古典舞基训技巧

在基本训练的基础上我们还要求学生在古典舞技巧跳、转、翻方面的提高

弹跳

中国古典舞基训中的弹跳,在用力的方法上要求轻、漂,要求运动过程中松紧结合,发力要集中,过程的速度要快,讲究“发力在根,用力在梢”,讲究“寸劲”。在弹跳方面,我们民族的特性也越来越明显,难度越来越大。

旋转

中国古典舞基训中的旋转技巧,以拧倾形态的舞姿结构为主要特色,与芭蕾舞基训中的旋转还是有很大不同的。芭蕾舞基训中的旋转都是直体的,大都在额状面的基础上进行立体构图和塑造形象,因此,动作长而舒展,延伸感强。身体的带动,手臂的带动,跨的带动都非常重要,旋转靠的就是全身的协调。

而中国古典舞基训中的旋转,除了有直体旋转之外,很大的特点是身体形态在拧倾旋转的舞姿造型上的转,特别是“倾”的平衡重心上的转,是在上下身成子午相的基础上进行立体构图塑造形象的。所以动作显出婉转中的修长,急带腾空中的延续,以及旋转螺形的变化,如反掖腿仰胸转,后退侧身转。

以腰带动转的特点,形成中国古典舞基训中转的起“法儿”的多种多样,而且多般是在动的过程中起的“法儿”。如大掖步转、扫堂探海转。

中国古典舞基训中民族舞姿转“身法性”很强,有一部分民族舞姿转,可以说是身法的待续和夸张。

民族舞姿转的流动性与复合性比较强,空间变化幅度大,比如有由下往上的转或由上往下的转,还有在转的过程中各种舞姿的复合和流动的特点。

翻身

翻身是中国古典舞基训中独特的技巧形式,它是以腰为轴,身体在水平线倾斜状态下的翻转。动作自始至终贯穿着拧、仰、俯和旁提的形态。(转) 感兴趣的话可以加入人人趣学,那里有很多家长和专业的老师,您可以和他们一起交流。人人趣学学习QQ群: 427287231

上一篇:灌注桩评优材料下一篇:个性标签大全8个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