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典舞的“圆”艺术之美

2022-10-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 中国古典舞

中国古典舞是舞蹈艺术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类别, 是以中华武术与戏曲舞蹈作为基础, 并在此基础上融入了现代舞蹈、芭蕾舞蹈等多种元素, 经过反复提炼、整理、加工和创造, 并在艺术实践的长期检验下, 而最终形成的具有古典风格的特色舞蹈。

其实, 中国古典舞并非一直存在, 它与其他艺术文化的发展有所不同, 这一概念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 由戏曲舞蹈家欧阳予倩提出, 并得到了舞蹈界的认可而流传下来的。因此, 中国古典舞这一概念形成于近现代。

尽管中国古典舞于近现代发起, 于当代体系形成, 但是, 这并不制约着其与其他传统艺术文化之间的联系, 其实质内涵还是十分丰富和悠久的, 并以其特有的艺术形态, 将传统的文化精神及美学身韵得以充分的体现, 且随着时间的推移, 其已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意象艺术。

从舞蹈的具体形式上来分析, 中国古典舞的动作既不像西方现代舞也不像西方芭蕾那样, 而是有其特有的一套动作体系, 体现出其独特的艺术之美。

2 中国古典舞的“圆”艺术之美

2.1 中国古典舞“圆”的表现形式

事实上, 既可以用“圆”来概括舞蹈, 也可以用“线”来概括舞蹈。所谓“圆”具体的表现形式为“平圆”、“立圆”、“8字圆”, 所谓“线”具体的表现形式为“S形”、“龙形”、“三道弯”。下面对“圆”的表现形式加以讨论, 如下。

(1) 平圆。

不管是手的局部动作还是整个上肢动作, 其运动轨迹呈“磨盘状”。即在观众面前展现出来的是一个平圆的圆线运动。

(2) 立圆。

立圆的运动轨迹呈现“车轮状”。即在观众面前展现出来的是一个竖面的圆线运动。

3 8字圆

8字圆是指双臂同时进行互为反方向的两个圆线运动, 从而形成“左右”或“前后”的运动轨迹都呈“车轮式”的两个圆线运动。其主要特点为在相反的相互交错重叠的这种情况下, 两个圆在共同配合下完成, 就像一个8字, 因此而称之为“8字圆”。

在此基础上, 介绍几个专业用语。

3.1 盘腕

所谓盘腕是指腕关节的环线运动。在空中, 手腕就像在画一个立体的8字。当手腕往外环绕动时, 以食指来带动, 在手指依次打开的同时手腕伸, 即所谓的托腕;当手腕往里环绕动时, 以小指来带动, 手腕弯曲, 即所谓的掏腕。

3.2 风火轮

所谓风火轮是指双臂分别做下、左、后、右的轮动, 既可立身小圆, 又可仰胸画大字圆;既可整圆, 又可半圆;既可展臂组合, 又可拧身拘圆, 使两种不同的圆同时出现, 即手臂行“立圆”, 而肩部行“8字圆”;使每个动作都脱离不了“圆”的路线。

3.3 云肩转腰

所谓云肩转腰是指对提、沉、冲、靠、含、腆、移, 身韵的7种训练元素加以综合运用;有一句可决“手带身, 身让手, 身推手”, 即在“移”时, 手要主动把身体拉出去;“含”时, 身体要主动收缩把手让过去;“腆”时, 胸部要主动把手臂推向前。

3.4 中国古典舞“圆”的特征分析

(1) 静态特征分析。

圆静态特征分析是从动作形态及其舞姿造型两个方面来说的。中国古典舞, 对“圆、拧、倾、曲”的体态美特别强调, 这种体态美并非以圆环的形式出现的, 而是以身体局部的各个构成要素相互协调所形成的圆的整体印象之美, 使每个舞姿造型局部的放射线于圆的整体轮廓之中循环, 从而构成一个和谐且对称统一的舞姿造型风格。

以典型的中国古典舞体态造型“子午相”为例, 它是4个部分 (眼睛、头、上身、下身) 不同方位的多重组合形态, 而由此所形成的“静态体旋”就是圆静态特征的一种体现, 由错位的四肢所形成的舞姿造型美在“静态体旋”的作用下, 充满了朝气, 并将饱满、丰富与和谐富于其中。在中国古典舞中, “子午相”主要以“精、气、神”的形式体现出来, 其确立为中国古典舞在体态特征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并由此衍生出了一种新的布局, 即以手臂为圆弧的布局。

整体舞姿, 在造型时由于容易受到“子午相”的制约, 全身体态呈柱形 (“旋拧”式) 向上静旋, 舞姿造型整体无论是从外形态视觉效果上看, 还是从内在气质上看均体现出了中国古典舞“圆”的静态艺术之美。

(2) 动态特征分析。

从动态的运动轨迹上来分析, 中国古典舞, 对“圆、拧、倾、曲”的体态美特别强调, 动作之间的连接差不多均是圆与圆的派生。圆在动作连接上呈现出流动状态, 即是非静止的、非直线的、非对称的、非平均的。

在传统的戏曲舞蹈中, 对于身段均要求圆起、圆行、圆止, 以“云手”来说, 其走平圆线, 双臂“揉球”式的转动, 并配合手腕的自动自转, 从而形成一大一小两个圆;圆的定义是相对于手臂的动作而言的, 要求以肩带肘、以肘带腕, 且关节之间相摧, 形成的曲线流动呈现8字圆;“云肩转腰”经过起承转合而形成了平圆的动势, 用腰来带动冲、靠、含、腆、旁移、提沉这几种元素, 且每个元素始终贯穿于圆的走向之中;“青龙探爪”是建立在立圆与8字圆的基础之上, 平走立圆、肩走8字圆, 由此所组成的动作。

身韵中动作连接所形成的划圆轨迹, 除了在肢体的配合上有所表现之外, 其舞蹈动作所形成的路线也均以圆为主。以“圆场”来说, 脚下快速而细腻的圆场步, 身体略向一侧倾斜, 沿自己所设定的圆心作圆场 (按照倾斜角度而设定) , 走圆的路线, 其所走的路径也就自然成为了圆的形态。

中国舞蹈, 在圆这一概念下, 除了外部动作形态的连接是走圆之外, 其内部的气息也同样是走圆。从百汇到丹田, 再从丹田到会阴, 其气是圆流周转的。以气领形, 才能从内到外使动作之间的连接是顺畅自然的, 而不是生硬滞凝的。像欲沉先提、欲呼先吸等这样的圆规迹向, 使动作之间能够在大圆小圆、平圆立圆、8字圆中得以融入。

中国人对于生命与自然都是十分重视的, 圆带给人的不仅仅是一去一来, 而且还包含了循环、自然、和谐、周备、流转。中国古典舞, 运用其自身动、静的“圆”艺术之美更造就出了其特有的韵味。

4 结语

中国古典舞, 其表现出的圆, 是中国古典舞的审美核心之所在, 这种审美观是自古至今逐渐形成的。中国传统舞蹈, 历经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及演变, 并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艺术, 即以“圆”为审美核心。因此, 可以说“圆”是中国古典舞身韵精髓之体现。

摘要:中国古典舞, 在舞姿造型及其动态动势上均以走圆运动为原则, 因此, 被称为“划圆”艺术。本文就对中国古典舞的“圆”艺术之美进行了剖析, 从而进一步说明“圆”艺术对中国古典舞的价值之所在。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圆,表现形式,特征,艺术之美

参考文献

[1] 张文晶.中国古典舞对“圆”的追求和发展[J].艺苑, 2007 (6) .

[2] 曾湘玲.中国古典舞的“圆”艺术[J].艺术探索, 2010 (5) .

[3] 郑阳.中国古典舞中之“圆”及其探索[J].剧影月报, 2008 (6) .

[4] 单雷鸣.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动作特征——圆[J].戏文, 2007 (5) .

[5] 邹雅冰.浅谈中国古典舞中“圆”的认知[J].大众文艺, 2010 (22) .

上一篇:关于高校档案管理网络信息化的思考下一篇:新课改下高一学生英语学习习惯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