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责审计教学改革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2022-05-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为了“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高质量的“经济警察”,高校审计专业课程急需教学改革创新。基于此,文章通过探索经济责任审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是教学内容重规定和教材、轻案例;二是教学目的重专业教育、轻素质教育。对此提出教学改革创新路径:一是教学方法与模式创新;二是“课程思政”建设创新。在此基础上,基于学生和教学督导满意度视角构建经济责任审计教学改革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为高校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方法论指导。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教学改革;教学满意度

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该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之“根”,建设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之“基”。当下,高校为培养高质量专业人才,高校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素养,同时要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以及创新教育思维。无论是课程思政建设还是改革创新,都需要结合专业特点。以往研究审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更多的是从诚信服务这个角度出发,但是以往研究经济责任审计实务较多,对经济责任审计课程教学改革、思政建设研究较少。因此,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突围经济责任审计教学困境及其课程思政建设困境。

一、经济责任审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重规定和教材、轻案例

《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专业必修课程,同时“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也是《内部审计》、《政府审计》课程中主要章节,因此,授课对象为审计和会计专业学生。这门课程目前的教材主要参考的法律法规是2004年颁布的《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管理暂行办法》、2008年出台的《经济责任审计条例(征求意见稿)》、201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制定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2014年审计署等七部委共同颁布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实施细则》以及2019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在经济责任审计授课过程中,教师参考的教材主要有复旦大学出版的《经济责任审计知识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的《经济责任审计》、南开大学出版的《经济责任审计研究》以及立信会计出版社出版的《经济责任审计》等。经济责任审计授课教师大多数都是经历从学校到学校的背景、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再加上,经济责任审计相关资料的涉密性,这使得在经济责任审计授课过程中以传授教材知识点及《规定》为主,缺乏现实中真实案例讲解。即便通过网媒和书籍搜集到一些案例,由于经济责任审计涉及知识面很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难以讲清讲透。

(二)教学目的重专业教育、轻素质教育

以往审计专业课程大多数都是以“审计职业道德”为切入点进行课程思政,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但《经济责任审计》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如何编制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以及经济责任审计定义、目标、对象、范围、内容、程序、方法等基本概念,掌握党政、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及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内容、审计程序、评价方法等专业知识。从经济责任审计授课内容来看,其只重视的是专业知识的教育,再加上本门课程案例讲解较少,因而,忽略了素质教育。

二、经济责任审计教学改革创新路径

(一)教学方法与模式创新

一是提高案例教学方法使用频率。以党政、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及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为载体,挖掘日常生活案例或视频案例。如通过录制视频,引入一些领导干部感人事迹,应用云班课等SPOC教学手段,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二是引入对分课堂教学改革模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在课堂上对分了时间、对分了师生话语权、对分了原有师生角色的固定性等的一种转变师生角色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传统的经济责任审计课堂上是教师讲授,学生聆听,引入对分课堂教学改革模式后,师生之间的关系变为“协作与交流”,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话语权和学习的主动性,加深了学生对经济责任审计过程的理解。

(二)“课程思政”建设创新

随着“课程思政”育人新浪潮袭来,《经济责任审计》课程也要紧跟国家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任务,那么,如何在经济责任审计课堂上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实现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协调发展呢?结合经济责任审计的特征:第一,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是特定行为人;第二,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主要在于鉴证受托责任人应承担的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第三,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是受托责任人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第四,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标准是与受托责任人履职相关的各项法律、法规、政策、制度以及受托责任人的工作计划等;第五,经济责任审计的报告模式不同于财务审计报告。可见,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并非针对的是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人员的政治责任与道德责任等,而是受托责任人个人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因此,以往审计专业课程以“审计职业道德”为切入点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路在本门课程中不可行。“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若将其融入《经济责任审计》课程,必将使其教学效果教学效益实现最大化。北大荒精神是黑龙江垦区拓荒者用青春与汗水、鲜血与生命凝练而成的。本门课程通过引入垦区经济责任审计案例,在案例教学过程中传承北大荒精神,用北大荒精神传递审计声音,从而实现在经济责任审计课堂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而实现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协调发展。

三、经济责任审计教学改革创新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评价原则

(1)评价主体多元化。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教学改革创新效果评价,明确评价主体,如学生评价、同行评议、教学督导评价、用人单位评价等。考虑到教学效果评价可操作性,本文选取学生和教学督导为评价主体,注重学生听课感受,吸取专家经验,构建教学改革创新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2)专思融合忌机械、重感悟。在经济责任审计课程思政建设中,不要为了融合而机械的融合思政元素,要结合课程特点、院校特色、学生感受,选取恰当的切入点融合,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如:北大荒精神是“诚信、务实、创新、卓越”为基本内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是黑龙江人的精神坐标,其诞生地又是农场,黑龙江地区高校,尤其是农业院校,理当可以以垦区经济责任审计为案例进行教学,这样既可以传授专业知识,又可以让学生感悟北大荒精神的真谛,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等。

(二)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以学生和教学督导的满意度来评价经济责任审计教学改革创新效果,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详见表1。

四、结语

融合北大荒精神于经济责任审计课堂上,既能打破传统经济责任审计教学困境,又能培养出具有时代精神、传承中华文脉、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勇于开拓等职业品格的学生,实现育人育才相统一的人才培养目标。本文通过探索传统经济责任审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经济责任审计教学改革创新路径,构建经济责任审计教学改革创新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为审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新思路,为高校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新方向。

参考文献:

[1]马雪玲.审计学教学改革探索[J].质量与市场,2020(21):149-150.

[2]高攀.双重教学改革方法在内部控制学课程中的探索应用[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35):144-145+157.

[3]李雪,洪宇,隋雪.经济责任审计[M].立信会计出版社,2020.5.

上一篇:企业成本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下一篇:构建大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