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局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总结

2024-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审计局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总结(精选10篇)

审计局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总结 篇1

根据《x县x年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计划》要求,现将x县审计局法治建设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x年,县审计局在县委、县人民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的正确领导下,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依法行政理念,始终坚持“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工作方针,积极贯彻落实《x》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县委、县人民政府工作中心和审计工作重点开展工作,努力在规范审计执法行为、提升审计质量上下功夫,始终坚持做到了依法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充分发挥了自身职能作用,各项工作均取得了新的更加显著的成效,在推动全县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等方面发挥了更为积极的作用。

一、加强领导,切实做好组织保障

(一)加强对依法行政工作的组织领导

审计局始终高度重视依法行政工作,坚持将依法行政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议事日程,进一步加强了对依法行政工作的组织领导。结合审计工作实际制定了依法行政工作计划,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分管副局长及其余领导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股室负责

人为成员的依法行政、法治机关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局依法行政工作进行规划、指导,对审计执法过错进行确认和追究。并设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依法行政资料复核、整理等日常工作。

(二)建立健全相关工作机制

一是坚持依法执政,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进一步修订完善我局贯彻执行党的重大方针政策、党的建设、干部任免考核、党组会议(议事)等制度,坚持局机关决策机制和程序,坚持审计项目计划的科学管理,坚持重大审计事项业务会议制度,不断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二是坚持依法行政,进一步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严格执法把关,落实岗位执法责任,认真开展审计项目质量检查及优秀审计项目评选,深化政务公开和信息公开。

(三)加强相关文件精神的传达学习

及时召开职工大会,传达贯彻县委办、县依法治县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转发)的相关文件精神及时。并大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学习,让全体审计人员深入学习审计法规及与审计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创造法治学习浓厚氛围,进一步加强审计人员遵纪守法意识。

(四)稳步推进机构改革工作

按照中共x县委贯彻《x》的实施意见,于x月挂牌成立县级

审计委员会;

按照x县深化党政机构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x》《x》的通知,审计局承担“x”任务,审计局结合年初项目计划安排及县委批复的“三定”方案职能职责,做好全县机构改革有关审计事项工作;

将划转的重大项目稽察,县级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国有企业监事会职能等工作明确到“三定”方案;

代拟《x》《x》,并按程序报送审批。

二、严格行政执法

今年以来,县审计局在上级审计机关和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各级审计工作会议精神要求,加强审计队伍思想作风建设,依法履行审计职责,认真贯彻落实审计署、省审计厅关于做好审计项目审计组织方式“两统筹”的工作要求和工作意见,切实提升审计工作质量,提高审计监督保障能力。

(一)加强审计工作计划管理

年初,按照市审计局项目计划的安排,结合我县实际,通过征求县级各部门意见、走访调研相关单位,制定出详实可行的审计项目计划,并经县人民政府及市审计局批复,进一步增强审计项目计划安排的科学性、合理性、针对性。x年全县计划实施审计项目x项,其中:政策落实审计x项,财政管理审计x项,专项资金审计x项,资源环境审计x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x项,重点建设项目审计x项,信息系统审计x项。经县人民政府

临时安排,增加天星乡扭倮村水头等x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工程竣工决算审计。

(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审计监督职能

x至x月共完成审计项目x项,其中:财政预决算审计x项,经济责任审计x项,投资审计x项,专项资金审计(调查)x项。审计查出问题资金x万元(违规资金x万元,管理不规范资金x万元),其中:应缴财政资金x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核减工程造价x万元,应归还原渠道资金x万元,应调账处理金额x万元。向被审计单位提出审计建议x条,被审计单位采纳审计建议x条,提交审计报告(审计调查报告)和综合性报告x篇,提交审计信息x篇。移送县纪委监委和相关部门处理案件x件。

(三)实行审前公示等公开制度

审计进场时,在被审计单位醒目位置张贴审计内容公示,将审计流程、审计目的、审计内容、审计组成员、审计纪律、监督举报电话予以公开。

(四)严格执法程序,确保项目质量

我局始终坚持严格按照《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国家审计准则》规定,要求每一个审计项目都要严格按照审计程序开展审计工作、起草和制定相关的审计文书,各项文件的制定都完全符合法定的审计程序和审计工作规范。我局进一步严格了审计文书复核程序,建立起了由审计组长、股室负责人、法规部门、分

管领导和局长层层把关的审计业务文书复核程序,强化了相关人员的责任意识,保证各项文件达到了送审及时、制发程序规范、内容合法、文字表达准确、及时备案等高质量要求。

三、抓实“法制机关”创建各项活动

(一)加强审计执法人员法治能力培训

一是结合“五有五做”好干部标准,以局领导讲学党课的形式,向全体干部职工宣传习近平总书记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提高全局干部职工运用法治思维统领审计工作的能力。二是通过以审计视频系统为平台,局领导带头宣讲相关法律法规、科室骨干讲解审计行政执法业务规范、参与省厅大课堂等形式,向全局审计人员广泛开展了法律法规学习培训。x年我局学习了《x》《x》等法律法规,深入学习了《x》,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三是积极利用网络学习载体开展学习。利用线上学习的平台移动化、碎片化、图像化的信息传播优势,把“学习强国”学习的平台app作为学习活动的有效载体,不断强化干部职工理论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我局人员“学习强国”学习的平台app注册率达到x,基本做到每人每日参与平台学习。

(二)认真开展“谁执法,谁普法”活动

积极通过审计项目见面会、审计情况意见交换会、专项审计调查座谈会等形式,向相关单位领导、内部审计人员、财会人员

及相关业务人员宣传审计法、会计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新预算法和x印发的《x》等法律法规、政策规定。促进提升各级领导干部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决策的能力和水平,促进提高广大财会人员和相关业务人员贯彻执行财经法律法规的自觉性。

(三)强化法律宣传阵地建设

一是加强宣传平台及阵地建设。通过oa网络平台、审计视频会商系统、微信、法治宣传栏、墙体等不同形式传播法治文化,形成浓厚法治宣传氛围。二是广泛开展“法律七进”宣传教育。按照全县统一部署,结合实际,积极开展“法律进机关”活动。通过制定我局“法律七进”工作方案,明确各项工作内容,落实各项工作措施,使推进“法律进机关”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确保“法律进机关”工作取得实效。通过审计大讲堂、领导讲党课、张贴宣传标语挂图、单位网站开设法制专栏、组织干部职工参加法律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向审计机关干部职工宣传习近平总书记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宣传宪法及行政法学基本精神、原理及内容。

(四)抓好平安创建工作

一是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牢固树立维护社会稳定是第一责任的思想,坚持“预防为主,教育疏导,依法调处,防止激化”的原则,扎实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

工作,加强信访案件的配合协查,通过审计监督职能的发挥,充分关注影响社会和谐的热点问题,加强对涉及民生和公共服务领域等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的审计监督。把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全力维护社会稳定。针对今年以来发生的不安全事件,我局及时召开全体人员大会,加强对干部职工的教育,要求大家提高警惕,管好自己和家人,营造一个安全的学习生活环境。二是加强机关治安防范工作。坚持安全值周制度,加强了局机关办公场所的内部保卫工作,切实加强对文书、财务等重点部位的防范,不断提高防控能力,杜绝了不安全隐患和漏洞。三是扎实推进深化平安x建设活动。通过广泛宣传,大力营造舆论氛围,使全体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到开展创建“平安x”活动的重要意义,结合审计机关工作实际,把县委“平安x”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的要求及创建活动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了实处。四是做好“双提升”工作。按照《x》文件要求,及x县x年上半年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执法满意度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审计局高度重视,积极开展“双提升”工作,牢固树立审计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为群众服务的意识。一是通过职工大会、网络平台宣传的方式向干部职工传达开展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感,组织学习安全感和满意度调查的“x个”问题,做到人人应知应会,入脑入心。二是结合脱贫攻坚工作,向贫困户开展入户问卷调查、发放宣传手册。三是合理利用单位led显示屏、固定宣传栏、微信等平台宣传“双提升”调查问卷,提高群众对群众安全感和对执法满意度工作的知晓率,为“双提升”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重视干部队伍建设

审计局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全面加强审计队伍建设。一是加强培训,优化专业知识结构,努力培养多层次、复合型的审计人才,着力提高审计干部的综合素质和队伍的整体素质。出台了《x》,鼓励在职人员参加各种专业技术和职称考试。我局现有审计师中、高级职称x人,占全局总人数的x;

x人通过了省审计厅计算机中级资格培训。x人取得国际注册信息系统审计师职称,x人取得审计署计算机中级资格。二是多措并举,积极培养复合型人才。对新进审计机关的同志,采取传帮带,以老带新,干中教,干中学,既传授审计工作方法,又讲做人的道理,给年轻同志压担子;

注重局内交流轮岗,使年轻同志熟悉更多的审计业务,逐步担当起项目审计重任;

注重培训,提升自身能力,积极选送领导干部到x、x等高等学院参加各种业务及任职培训、学习。选派业务骨干到市审计局参与计算机信息技术、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现场审计学习。抽调业务骨干参与省审计厅、市审计局组织的保障房跟踪审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审计、医疗保险等项目审计。三是完善监督机制。从制度上强化干部的自律意识,时时刻刻规范自己的行为,保持干部队伍的纯洁性。把干部的谈心谈话、提醒告诫、民主生活会、群众评议等行之有效的做法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健全和完善定期监督与不定期监督、党内监督与群众监督、社会监督与舆论监督相结合的监督体系,营造一个干部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促使干部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真正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五、存在问题及下步工作打算

x县审计局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新形势、新要求还存在一些距离:普法内容及方式方法比较单一。审计目前面临的任务重、时间紧、人员少,对内普法、学习法律知识主要还是依靠有限的集中学习方式实施,且审计人员经常参与上级审计机关组织的异地交叉审计项目,普法有时不能全覆盖;

对外普法也主要是向被审计对象宣传审计专业方面的法规,普法对象、知识面单一。x年,我局将进一步做好法治建设工作。

(一)主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切实提高履职尽责的能力

一是要准确把握审计工作所处的新环境、新定位和工作的发力点,紧扣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履行审计职责,发挥审计作用。既要敢于和善于发现问题,又要积极推动解决问题,实现揭示微观问题和服务宏观决策相结合,努力在更高层面和更广领域发挥审计作用。二是要突出审计重点,更加有效发挥监督和服务作用。要紧紧围绕市委、县政府中心工作,不断加大重大政策措施跟踪审计力度,深化财政审计、国有企业审计,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加强民生和资源环境审计,自觉做到聚焦重点,服务大局,努力为县城发展提供保障和服务。

(二)强化质量意识,着力提升审计成效

一是坚持质量至上的理念,加强对重点环节的质量管理,进一步优化一线审计人员、审理人员、局领导班子多个层面“阶梯式把关”模式,做到查找问题有深度、审计定性有尺度、审计整改有力度、审计成果有高度,切实把“事实清、证据足、法规明、定性准”的“十二字”要求落到实处,提升审计质量和成效,维护审计机关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二是坚持依法审计,敢于坚持原则,敢于碰硬,发现问题线索紧盯不放,一查到底,严肃揭示和查处骗取财政资金、失职渎职、贪污受贿等重大违纪违法问题。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要贯彻落实“三个区分开来”的重要要求,认真分析,历史全面客观地看待,激发干部干事创业、担当作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持续抓好队伍建设,全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审计干部队伍

将坚定不移地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审计精神立身,加强审计干部政治思想建设;

坚持以创新规范立业,不断推进审计理念、审计方式、审计管理等改革创新,依法文明审计,严格规范审计行为,切实提高审计监督的质量和成效;

坚持以自身建设立信,把审计队伍建

审计局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总结 篇2

1978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 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 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 做到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出要求建立与之相应的社会主义法制, 我国依法行政也得到重视和迅速发展。

1984年, 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彭真同志提出:国家管理“要从依政策办事逐步过渡到不仅依靠政策还要建立健全法制, 依法办事”。

1993年, 八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各级政府要依法行政, 严格依法办事”, 确立了依法行政原则。

1997年, 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目标, 自此依法行政准则基本确立。这标志着建设法治国家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之一。中国适时地开始了由“法制”向“法治”的迈进。依法治国要求国家是法治国家、政府是法治政府。

1999年, 《宪法》修正案明文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方略写入宪法,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一项宪法原则, 赋予了依法治国方略以宪法地位, 使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获得宪法性的根本保障, 加速推进中国法治建设。

1999年底, 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决定》。法治的关键在于治权, 而治权的重点则在于行政权的控制, 鉴于依法行政在法治国家中的关键地位, 出台了《决定》, 试图推动国务院自身及其治下的所有行政机关的法治建设。此后, 各级政府和行政机关开始加强制度建设, 严格行政执法, 强化执法监督, 依法行政的能力有所提高。

2002年, 党的十六大把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一条基本经验, 同时明确这是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个重要内容。十六大报告指出, 要做到“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 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要“加强立法工作, 提高立法质量, 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要“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 推进依法行政”。

2004年3月, 国务院出台《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这是具有行政法制建设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文件, 它结合我国法制建设的实际, 对改善行政管理、推进法制革新、建设法治政府提出了更加明确、具体的要求。《实施纲要》提出建设法治政府的奋斗目标和具体要求, 明确各级人民政府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经过十年左右坚持不懈的努力, 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 即到2014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但《实施纲要》只是在体制、机制、法制和领导干部观念等方面作了原则性表述, 而至于法治政府是一个什么样的标准、符合哪些指标体系才是法治政府, 并未细化。

2004年9月,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三大目标, 明确依法执政是党执政转型的三大目标之一, 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依法治国理论的进一步探索和深化, 是从依法治国出发对党执政转型提出的必然要求, 是党执政方式的历史性跨越。“依法执政”是对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丰富和发展, 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注入了新的活力, 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

2006年5月17日, 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世界银行在京联合主办了“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国际研讨会”, 在这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中国要“建设责任政府、服务政府、法治政府”。

2006年9月4日, 温家宝总理发表了题为《加强政府建设, 推进管理创新》的重要讲话, 强调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进一步规范行政权力, 深入开展反腐倡廉, 防止行政权力滥用, 提高行政效能, 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这是贯彻《实施纲要》的重要举措。

2007年, 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要“推进依法行政”;要“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要“加强政法队伍建设, 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

2008年1月15日, 国务院总理签署国务院令, 公布《国务院关于废止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 对截至2006年底的行政法规进行全面清理, 进一步健全省、市、县、乡“四级政府、三级备案”的规章、规范性文件备案体制, 促进地方各级政府依法行政。

2008年, 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决定》指出, 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是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基础, 提高市县政府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紧迫任务。规定了改革行政执法体制, 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争议协调机制, 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切实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等内容。

2010年, 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这是继2004年3月国务院发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以来, 配合《实施纲要》出台的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的具体意见, 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又一重大举措, 再次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步伐。这份意见从配合《纲要》入手, 提出了具体的措施、作法, 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要全面推进依法执政, 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防止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以权压法”、“以言代法”的现象发生, 要求行政机关切实做到“有权必有责, 用权受监督, 侵权要赔偿”, 以此切实保护公民权利和民众利益, 充分体现法治和法治政府建设的本质就是“治官”和“治权”。

2012年12月4日, 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实施30周年”大会上, 习近平提出, 领导干部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和维护稳定。他指出, 宪法的权威和生命在于实施, 宪法的伟力在于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拥护, 宪法的根基在于广大人民出自真诚的信仰。要树立法治思维, 就必须信仰宪法和法律、相信法律, 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

2012年, 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明确了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的目标。十八大报告指出,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 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如果没有一个法治政府, 到2020年建成小康社会是不可想象的。反过来说, 法治政府建设也是小康社会建成的保障。十八大报告把法治政府建设作为小康社会建设的一项内容、一项新要求提出来, 这是一个全新的高度, 这不仅意味着法治政府建设的速度将要加快, 且法治政府建设的重心将从“规范执法”行为转向“规范决策”行为,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移。十八大报告把法治政府建设放在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框架下, 超出了国务院在2004年提出的建设法治政府的立足点, 法治政府建设的地位和政治依据也发生了变化。自此之后, 法治政府建设成为党的号召, 成为治国理政的目标, 成为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它已经是全党、全国都要做的事情, 而不再是行政机关内部的事情。”

十八大报告还指出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和维护稳定这四个方面的能力;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继续推进行政执法创新和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改革;十八大报告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也为法治政府建设输入了一些精神和原则层面的内容, 如公平、平等、公正、法治、民主等, 法治政府建设的制度价值取向更加清晰。

2013年年初, 习近平总书记在就“如何做好新形势下政法工作”问题上的一个重要批示中, 首次提出了“建设法治中国”为法治建设的新目标。

2013年3月23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 行政机关是实施法律法规的重要的主体, 要带头严格执法, 维护公共利益、人民权益和社会秩序, 执法者必须忠实于法律, 这是习近平对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有关论述的进一步重申。习近平还指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依法治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这是一个新的观点。意思是说, 在国家层面上, 通过依法治国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执政党层面上, 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依照宪法执政, 介入或影响国家政权, 实现党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领导;通过长期坚持不懈地依法行政, 到2020年实现基本建成法治政府的目标, 所以要把依法行政放在整个国家法治建设的进程中, 来共同推进、一体建设。这是运用全局思维、战略思维, 对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和依法执政关系以及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的一次新的解读。

2013年11月,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建设法治中国”正式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并确立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改革方向和工作方向。它是自党的十五大以来, 有关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中国版、升级版和综合版:是将法治的共性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 是对自党的十五大以来依法治国方略的升级, 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综合体。而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与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则构成了建设法治中国的两大重要支柱和改革内容。

综上, 我国法治政府建设经过30多年的发展, 从“和尚打伞, 无法 (发) 无天……宪法有什么用, 我们用文件治国就够了” (毛泽东语) , 到现在的依法治国;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老十六字方针“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16字方针到十八大的新十六字方针“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从依法行政到依法执政, 再到“科学执政、依法执政、民主执政”三位一体;从“2014年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的新目标;从法治政府建设到法治中国建设;从法治政府建设到“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三位一体建设。中国用60多年的时间建立起别国几百年建立起来的法律体系,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用30多年积极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而且基本适应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参考文献

国家审计法治建设初探 篇3

一、审计法治的内涵

审计法治是审计文化与审计法律制度相结合的一种产物,它既包括审计人员依法审计的水平、状态、环境和效果, 也包括立法、执法、守法、法律实施和法律监督的全过程。审计法治的基本内涵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审计法治的制度形式。审计法治需要有完善的、相对稳定的、可遵守的审计法律制度, 并通过这些制度的充分执行来建立相应的秩序, 使审计监督能够有法可依;二是审计法治的文化内涵。文化内涵集中体现在审计法治具有固有的价值和意义, 代表着特定社会群体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

审计工作二十字方针“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将依法审计放在首位,充分说明了审计法治建设的重要性。刘家义审计长曾经强调,依法审计是审计工作必须始终坚持的“法理精神”,要按照法律的授权、法定的程序、权利、义务、职责、依据、标准和手段开展审计工作,只有坚持依法审计,不断推进审计法治化,才能更好地查错纠弊、揭示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免疫系统”功能。

二、目前审计法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审计法律规范体系构建速度滞后于新形势和任务的要求

目前,我国审计法律规范体系特别是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改、废工作需要有超前性、预见性,要使审计法律规范体系构建速度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相适应。目前由于缺乏与新的审计工作业务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如对于信息系统审计、联网审计等新的审计工作领域没有及时出台相应的法规,导致在定性时无法可依。再如,在大数据已经与我们生活、工作密不可分的时代,如何对审计机关规范、利用大数据开展审计工作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也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此外审计法治建设的外部环境也亟需改善,这方面主要是法律没有给予审计人员足够的行政权力和检查手段,在面对被审计单位不配合的情况下没有好的解决办法,特别是有时候需要第三方部门协助时较为困难。

(二)审计人员依法审计的意识仍需增强

随着审计监督领域的不断拓展,审计项目越来越多,审计任务越来越重,审计人员所需承受的压力也前所未有。由于人员少、任务重,部分审计人员、甚至领导干部在面对压力时寻求“捷径”,只要能出大案要案,能有成果向上级交代,使用非常规手段,甚至动用个人关系,审计风险意识淡薄,忽视了依法审计要求。

三、审计法治建设的建议

建设审计法治化的方向包括两条主线,一是建设审计程序的法治化,是指审计机关要严格依据法定职责和程序开展审计监督,做到不“缺位”、不“越位”,要不断推进完善审计法律规范和准则,规范审计人员的审计行为,控制工作质量,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宏观政策、完善体制机制出谋划策,发挥建设性作用。二是建设审计方法的法治化, 主要是审计准则的问题。2000 年审计署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基本准则》, 基本上确立了我国审计准则体系,这从审计方法上将法治化推进了一大步。

(一)加强普法宣传和法制教育,给审计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良好的外部环境是审计机关开展审计工作的基础,需要借助媒体的力量,大力宣传和普及审计相关法律法规,使社会普遍认识到审计工作的重要性,树立自觉遵守审计监督的意识,积极配合审计工作。 同时要加强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法治宣传,促进其提高依法行政和依法管理的能力,增强法律观念,正确理解和看待审计工作。

(二)健全并完善审计法律、法规和规章体系。要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信息系统审计、联网审计等新的审计监督领域相关法律问题的研究,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使这些领域的审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要根据审计法,结合业务工作需要,参考国外的先进做法和有益经验,不断修订和完善国家审计准则等相关法规。

(三)不断促进审计人员法治观念的提升。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和教育,树立广大审计人员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的观念,提高审计人员学法用法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增强审计人员依法审计的能力,促进公正审计和文明审计。另外,还需要完善审计追责机制,加强对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监管和约束。

审计局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总结 篇4

2022年,某县统计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某视察QD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对统计工作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深化统计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统计数据真实性的意见》《统计违纪违法责任人处分处理建议办法》《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督察工作规定》(以下称为《意见》《办法》《规定》)等统计工作重要改革部署,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工作部署,深入实施依法统计、法治统计,充分发挥法治在统计工作中的规范、引导、促进和保障作用,积极为统计改革、建设和服务提供法律保障,稳步推进我县依法统计工作再上新台阶。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扎实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做好权责清单认领工作

按照上级有关文件精神,认真对权责清单进行梳理,按要求认领本单位相关事项并进行全面梳理汇总,做到工作步调一致、工作要求一致和工作标准一致,确保了权责清单事项规范化和标准化。

二、积极落实统计法治工作制度,完善依法行政体系

(一)将统计法治制度建设纳入重要议程。

明确单位一把手做为法制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确保法治制度建设落实到位。

(二)适时修订了执法信息公示办法等三项制度并对外公开。

严格落实制度工作要求,特别是执法公示、全过程记录,要求执法人员在现场检查前即开启执法记录设备,告知执法对象,全程记录执法过程,规范制作文书,依法履行职责,确保制度保障有力。

(三)进一步加大《关于建立领导干部违规干预统计工作记录制度的办法》落实力度。

扎实做好领导干部违规干预统计工作记录台账填报工作,先后印发《领导干部违规干预统计工作记录台账》500余册,建立了季度纸介质报送制度,全面、如实记录领导干部违规干预统计工作情况。

(四)健全完善数据质量防控体系。

制定印发《某县统计数据质量全程管理体系》《某县统计局领导班子及其成员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责任制》等相关文件制度,对统计业务流程的各环节进行全过程质量管理和控制,建立数据质量追溯机制,明确数据质量责任,加大执行防控体系建设力度。

(五)全面清理不符合统计法精神的文件和做法。

充分认识清理纠正工作的重要意义,认真对照《关于全面清理纠正违反统计法精神的文件和做法的通知》部署要求,聚集重点问题,全面清理纠正把统计机构作为地方目标完成责任单位的文件和做法,全面清理纠正以工作考核等方式误导下级统计机构或者调查对象填报数据的文件和做法,全面清理纠正为各种评

比、资格认定等提供个体统计资料的文件和做法。积极组织开展统计系统内部自查自纠工作。

三、加大培训宣传力度,全力改善统计生态环境

(一)紧抓关键少数。

2022年7月12日,县委第十四届委员会第100次常委会扩大会议上,向全体与会人员传达了《意见》《办法》《规定》等文件精神和有关统计要求,落实统计责任,李虎成县长部署了下步统计工作要求。

(二)将统计法纳入党校培训内容。

积极与党校、人社局等部门对接,2022年9月份已正式将统计法律法规纳入了党校教学内容,并制作课件对9月份党校学习人员进行了统计法律法规专题培训。

(三)结合专业培训开展法治培训。

通过近距离面对面畅谈式培训沟通,为街道统计人员、企业统计人员解疑除惑,明确统计职责,重申法律底线。

(四)积极开展全县统计法社会宣传。

设计更加喜闻乐见统计普法宣传材料,结合9.20全国统计开放日活动,12月的宪法日和统计法颁布纪念日开展了统计法制现场宣传活动,先后发放各种普法宣传资料2000样

份。强化网络宣传阵地,开展统计法律法规知识竞赛,最大程度、最宽广度、最远深度进行普法宣传。

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切实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一)积极开展统计执法业务培训,全面提高执法人员素质。

认真贯彻落实执法人员继续教育制度,本年新增两名执法人员(参加省组织的执法资格网络培训,并参加了某省行政执法资格证的考试),完成了我局本人员执法证件审验,使执法人员做到持证上岗、亮证执法、规范执法。

(二)积极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认真制定统计执法检查计划,严格落实《统计部门推广“双随机”抽查实施方案》,严格依托QD县“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检查平台开展双随机抽查工作。及时做好企业双随机抽查库与执法人员库信息维护,建立5项双随机检查任务,抽取43家四上企业统计执法检查。

(三)扎实推进统计数据专项整治。

连续开展了贯彻落实国家统计局执法检查要求优化统计生态提升数据质量专项整治、民生领域(统计数据领域)专项整治、统计造假专项整治等系列整治,明确整治目标,强化问题导向,定责任定措施定期限,周调度周汇总周报告,对统计数据质量把关不严、统计执法检查力度不够、基

层统计基础薄弱等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问题进行全面自查整改,积极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行为,为优化统计生态、提升统计数据质量打好前战,展现统计担当。

五、以统计信用体系建设为契机,推进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

按照上级部署,探索建立事前信用承诺、事中分类监管、事后联合惩戒的新型监管机制。2022年11月份,结合新纳统单位核查工作与25家拟新入库企业签署了数据质量承诺书。印刷了《企业统计信用管理办法》及《统计从业人员统计信用管理办法》800册,结合专业年报会对统计信用相关要求进行了宣传。

2022

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总结 篇5

一、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规范文化类政府文件制定计划和流程,认真执行规范性文件审核程序和有效管理,对全年度制定的文件做好规范性文件的评估、修订和清理工作,对发文进行规范化管理,严格执行规范性文件备案和审查制度,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标准化办事事项和办事指南,加快“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全面推广“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精简材料,缩短办事时间。做好全省办事事项“八统一”梳理工作,完成浙江政务服务网上的“最多跑一次”事项更新和维护工作。

二、加大执法力度,创新行业管理。2020年,我局全面加大监管力度,维护文化市场稳定。一是推进日常巡查排查。局属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大队开展各类专项行动48次,出动检查人员1489人次,检查经营单位2507家次。开展文化市场涉恶犯罪线索排查行动4次,排查经营单位125家次。开展文物专项检查11次,检查各类文保单位184家次。全年共办理文化市场行政处罚案件38件。二是创新“双随机”工作。召开文化市场双随机检查启动仪式,联合区级各部门开展“双随机”检查工作,发挥部门合力,全力肃清文化市场。全年组织文化市场双随机抽查行动44次,包括本部门40次及跨部门4次,随机抽查文化经营单位178家。三是实行行业规范化管理。为提高市场监管效率,促进文化市场管理规范发展,确保在平安、文明、卫生等各大创建工作中不失分,结合实际,创新思路,对文化市场推行分类规范化建设,实行块状分割,制订管理手册,打造示范模板,成效显著。

二、深化普法教育,狠抓法治宣传。为扩大普法宣传效应,我局在做好日常巡查实地普法宣传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宣传载体,开展了各类特色普法宣传活动。一是借助各类媒体平台,播放普法宣传短片。在区城北商业中心电子大屏幕定期播放文化市场宣传短片;借助电影下乡活动,在影片下方滚动播放“扫黄打非”,打击侵权盗版等宣传标语;邀请我区“法治上虞”栏目组,对我区出版物市场监管工作进行现场拍摄、采访执法人员,制成专栏,在上虞电台播放。二是举办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启动仪式。4月22日,XX市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启动仪式在我区信义广场隆重举行,参加活动多达400余人。活动现场,100名学生代表签名承诺购买正版读物,发放绿书签1000余份,宣传练习册100余本。现场布置了版权保护宣传、文化创意示范、法律咨询服务、优秀读物展销和非法出版物展示六个展览区,共大家观看学习。三是文化市场宣传走进基层。8月24日,走进陈溪乡虹溪村,开展“扫黄打非”进基层宣传活动,向村民群众讲解“扫黄打非”知识和文物保护要点,并发放“扫黄打非”宣传手册和文物保护宣传册300余份。9月27日,大队执法人员走进丁宅乡学校,举办了“绿书签”讲座活动,200余名丁宅中学校师生积极参加。活动中共向师生分发绿色阅读、呵护未成年人及“绿书签”等宣传资料400余份。此外还组织系统公职人员学法用法考试,确保参学率和考试优良率均达到100%。

四、提升业务能力,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一是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为进一步深化作风建设,提振干部精气神,抓实工作不松劲,抓深工作创新高,利用周一晚夜学时间,组织全体人员学习上级文件及领导讲话、法律法规、经典案例等,提升干部整体素质;严格请销假制度,设纪律检查专员负责上下班考勤、工作纪律督促检查,落实从严教育、管理、监督的要求,加强队伍纪律。二是组织文化市场执法大队队员参加XX市综合执法技能比武。为提升执法人员专业素质,文化市场执法大队组织三名骨干队员参加XX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岗位练兵技能竞赛活动,经过充分的学习准备和过硬的基本技能,最终上虞取得了团体第一、个人第一“双第一”的好成绩,继续保持了全市执法业务能力领先地位。三是按季度开展业务研讨会。举行季度案卷评析会,评析行政处罚案卷,及时纠正案卷错误;学习办案新规则新思路,探讨执法办案疑难,分析文化市场发展新动态,随时把握执法脉动,按季提升执法本领。

法治政府建设情况总结 篇6

** 年,县住建局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法治教育为先导,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规范执法为抓手,秉承“用心谋事、见事管事、干净干事、干事成事”的工作理念,立足本职,科学谋划,勇于创新,善做善成,不断推动法治住建建设再上新台阶。通过不断的艰辛努力,我局先后获评多项优秀集体和优秀单位。

一、**年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情况

(一)加强领导,科学谋划,法治建设基础不断夯实

1. 加强组织领导。 构建了法治建设工作一把手总负责、分管领导亲自抓、法制机构负责人具体落实的工作机制,明确局办公室负责政策法规日常工作。同时,在局系统明确了局办公室总牵头,各站、办支持配合的法治工作网络构架,为我局法治工作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2. 完善机构人员。 今年 5月,结合我局科室、人员调整情况,将局政策法规归口到局办公室管理,并本着专业人做专业事的原则,明确了一名精通涉及建筑行业法规的专业人员专职负责我局法治工作,保障了我局法治工作有序开展。

3. 抓谋篇布局。 为深入推进法治住建建设,努力营造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治环境,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年初我们制定了《县住建局**年政策法规工作要点》,从加强法治教育、夯实法治建设基础、加强执法监督等方面,明确了 各项具体工作目标任务,并逐项推进,狠抓落实。

(二)措施到位,氛围浓厚,法治宣传教育深入开展

1. 领导干部学法到位。

将加强法治教育列入年度工作要点,制定了《关于在全县住建系统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规划》,明确将领导干部学法守法用法作为法治宣传教育的重点,建立了领导干部学法制度,由局领导带头,在法制培训班等有关会议上开展学法交流,

**年单位领导班子会议集中学法均在 2次以上,局机关 13名干部人均学法时间达到 80余学时,参加有纸化学法用法考试通过率达到 100%,平均分 89分。

2. 干部职工学法到位。

严格落实机关干部学法机制,充分利用“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及考试平台”等媒介,开展法治学习活动,各站、办基层领导干部实现了学法全覆盖,人均学法时间达 80学时以上,参加有纸化学法用法考试的通过率达到 100%,平均分 86分。今年 4月和 5月,组织局机关及各站、办基层领导和相关执法人员法制专题学习,深入学习法治政府建设及《建筑法》、《规划法》等,突出学习实效。

3. 执法人员学法到位。

将学法情况作为办理执法证的重要依据,要求局系统所有执法人员必须参加法制学习培训,学习不到位的不予申办行政执法证。今年 4月至5月,集中学习建筑领域相关法律法规,规范行政执法主体、规范行政执法人员、规范法律适用行为、规范执法流程、规范执法程序、规范自由裁量权行使、规范行政执法文书、规范申请执行行为、规范法制审核行为、规范行政执法信息公开制度、规范行政执法案卷等方面问题,对加强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进行了系统学习,县直住建系统全体执法人员及全部干部职工近60余人参加了培训、学习、考试。

(三)机制完善,程序规范,行政执法监督不断加强

1. 从严规范行政执法人员。

对县直住建系统行政执法单位、人员资格进行了一次全面梳理,不具备执法条件的单位、人员一律不予申办执法证,并组织行政执法人员参加统一资格考试,未参加考试或考试不合格的,一律不得换发或新办行政执法证,不得从事行政执法活动。经梳理,局系统共 11个二级单位(含规划局、地震局及各站、办)具备行政执法资格,我局与其逐一签订了行政执法委托书,确保规范、合法;对局系统行政执法人员进行全面梳理,按照“人岗对应”的原则,为 54名行政执法人员申办了执法证,其余不具备条件人员一律不予申办。我局申办行政执法证的54人已全部通过行政执法资格考试并领取了新执法证,考试通过率达 100%。

2. 从严规范行政执法程序。一是

制定了《市住建委行政执法管理若干规定》,对我委行政执法职责划分以及行政执法案件的立案、调查、决定、处罚等具体程序均进行了明确规定,要求委直各执法单位、科室必须按程序规范执行到位,且做好痕迹记录。二是实行行政执法“三级”审核机制,行政执法决定须经执法单位负责人、委政策法规科、委分管领导审核通过后,方可执行。三是严格

落实行政执法集体讨论制度,对拟处罚额度在 1万元(含 1万元)以上的行政执法案件,须组织召开由委执法分管领导、委业务分管领导、案件承办单位(科室)相关负责人、委监察室负责人、委政策法规科负责人参加的执法专题会议,集体讨论审议,并做好会议记录,确保执法公平、公正。案情特别重大或在本地区有较大影响的行政执法案件,集体讨论审议还需邀请委主要负责人参加。今年以来已开展行政执法集中讨论 7次,下达行政执法文书 32份,其中,行政处罚决定书 16份。四是积极探索实行“双随机、一公开”执法机制,在前期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制定了市住建委随机抽查事项清单,明确了 17个随机抽查事项的检查频率、检查方式、检查对象等,并结合抽查事项拟定了检查对象名录库,待市审改办审核通过后将全面推行。

3. 从严规范执法信息公开。

从信息公开的角度谈法治政府建设 篇7

推进反腐倡廉, 建设廉洁高效政府, 保证国家公共权力在正常的轨道上运行是现代民主法治国家追求的目标。但是《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仍然存在许多不足, 在具体操作执行中也遇到了不少阻碍, 因此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当务之急是如何进一步完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如何发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对贪污腐败之风的制约和监督作用, 助力我国反腐倡廉的建设。

一、政府信息公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从立法的角度分析政府信息公开的不足

从立法角度来看,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是以条例为专门立法, 仅仅只是作为一部行政法规规范政府信息的公开而已。相对于法律的效力而言, 行政法规的层次不高、制约性较弱, 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立法价值目标还是存在很大差距。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较为完备的美国, 其《信息自由法》法律效力相对较高, 是一部较为完备的政府信息公开法, 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效仿的典范。由于我国还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政府信息公开法, 政府信息的公开通常都要在政府机关的引导下进行, 具有非常浓厚的政策性, 缺乏相应的制度作为保障。因此政府信息公开在实际执行中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和随意性。有时候政府的一个文件就可以影响到政府信息的公开, 这使得政府信息公开受到了一些人为干扰因素, 政府信息的公开便很难真正落到实处。

此外, 官员个人主要信息特别是财产事宜并没有列入公开的信息范围之内, 这一点至今仍然存有遗憾。一名三峡大学的大二学生曾经向陕西财政厅和安监局分别寄送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表, 希望申请公开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杨达才的2011年年度工资, 因此前杨达才曾在一次特大交通事故中面露微笑, 手上还戴着价值不菲的名表, 这一度引发网民的持续关注和强烈质疑, 在网络上被戏谑为“表叔”。但是陕西省财政厅最后的回复中以“不属于财政厅政府信息公开范围”为理由拒绝了刘艳峰的申请, 引起网络上一片哗然。从这个事件中可以看出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在监督政府官员方面存在很大的漏洞。1995年我国《关于党政机关县 (处) 级以上领导干部收入申报的规定》在党内施行, 用以规范党内干部行为。但这只是一项党内规定, 很难有效起到监督政府官员的作用。至今为止, 官员财产申报制度仍未纳入政府信息公开的范畴, 从而使得权力寻租的灰色空间大大增加。

综合世界各国的反腐败经验来看, 官员财产的申报和公开是监督贪污腐败的最好形式, 也是扼制腐败发展的杀手锏。如果将财产申报纳入政府信息公开体制中, 对外公开官员申报的财产, 使官员能够接收社会各界的监督, 一旦有干部出现正当收入与实际消费存在不相称的情况况, 相关部门就可以迅速介入调查, 这可以将不少腐败事件扼杀在萌芽状态, 更可以有效挽救失足官员, 使其重回正轨。官员财产申报制度涉及的范围和内容比较广, 由于一些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 中国至今仍无明确的法律对此做出规定, 只局限于党内纪律层面, 却未上升至立法层面。

2.从公共管理的角度分析政府信息公开的不足

目前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依然具有较浓的政策性, 可操作性不是很强, 在执行上也遇到了一些挑战。在我国政府官员阶层, 官员的官本位思想还是比较根深蒂固的, 这使得政府信息公开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经常存在对立关系, 信息公开不积极, 经常出现政府官员东搪西塞的, 忽悠群众。

公开程序不健全, 权力寻租空间大。在具体实践中, 一些政府部门已经习惯用“秘密”作为挡箭牌, 阻挡社会公众获取知情权。而这些所谓的什么“秘密”却往往是群众最需要了解也最想要知道的信息, 这无疑在公民合法获取信息权上架设了一道无形的墙, 这便使得政府信息公开到最后却变成了“缩水公开”和“假公开”。这种“玻璃门”、“弹簧门”在政府机关中可以说是屡见不鲜, 民众只能望而却步, 这种做法不仅伤害了群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 也使得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不断被弱化。

监督机制不完善, 很难有效监督政府信息公开的实施情况。有调查结果显示, 和2011年的数据相比相比, 2012国务院部门中依申请公开的数量有所下降。各种数据的信息透明度不高, 公开不及时是一个普遍现象。省级政府和较大的市中, 没有一家按照本级政府、下级政府、所属部门三类信息详细提供收到申请的数量。政府信息公开的程序如果不受监督制约的话, 那么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就形同虚设, 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

3.从司法的角度分析政府信息公开的不足

目前我国对公众申请公开政府信息遭拒尚无明确的司法救济途径, 相比较比较美国《信息自由法》而言, 其中规定当申请人在申请公开政府信息遭到拒绝时, 他们可以通过“行政救济程序”或“司法救济途径”渠道获取相应的救济。而在国内, 民众在申请公开信息遭到拒绝后, 只能吃哑巴亏, 因为我国目前仍然没有一条清晰的法律规定这方面的问题, 被拒绝公开的信息只能永远不得知了。这也显示出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在司法制度方面的不完善, 只能将政府信息公开变成一副花架子, 摆着是好看, 可是却不实用。

二、推进政府信息公开的对策与建议

1.完善政府信息公开相关立法

(1) 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法》。仅有一部总共三十八条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对于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建设是远远不够的, 政府信息公开需要有一整套非常完整且可行的法律体系。尽快起草和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法, 对我国法治建设和廉政建设的发展意义非常重大。它是保障公民知情权、实现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促进依法行政以及遏制腐败的重要途径。从立法价值取向来看, 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有利于保障公民获悉政府信息的平等权;有利于推行阳光政务, 建设法治政府;有利于理顺政府和民众的关系, 构建和谐社会。

(2) 修改与政府信息公开相冲突的法律法规。各部法律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共同协调着法与法之间的关系。我国《行政诉讼法》和《保密法》中, 有的内容和政府信息公开是相互冲突的, 有的则规定的过于模糊, 没有明确的界定。各部法律法规如果不互相配合、互相完善, 难免会出现“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的现象。因此, 就要修改这些与政府信息公开相冲突的地方, 并对此做一些明确的法律解释, 让政府信息公开能与其他法律法规良性互动, 不断互相完善, 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完善。

2.拓展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和渠道

(1) 拓展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虽然已经规定了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和内容, 但是其中的内容还是很模糊, 范围也是有些狭窄, 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政府信息的需求。因此, 政府机关应当不断扩大信息公开的广度和深度。继续加大重点领域信息的公开, 增加信息的数量。同时也要增强信息公开的及时性, 让民众能够在最需要的第一时间接收到信息, 这也是对政府机构提升工作效率的考验。只有不断拓展政府信息的内容, 才能让政府的各项工作充分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2) 拓宽政府信息公开的渠道。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 接收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宽、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政府在公开信息上, 应该要积极拓展信息公开的渠道, 利用多元化渠道公开政府信息。要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 尤其要着力建设面向社会公众的一体化网上政府;要广泛采取政府公报、新闻发布会、市民服务热线、公开查阅点、电台、电视台、报纸、宣传栏等方式促进信息公开。拓展政府信息公开的渠道不仅可以使政府提高工作效率, 还可以让民众更加方便的获取信息, 对于建设服务型政府意义重大。

(3) 不断创新政府信息公开形式。近几年来, 中国网络迅速发展, 网民数量逐年递增, 手机已经普及大众化, 更加方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随着微博队伍的逐渐扩大, 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相继开通了微博, “织博为民”成为服务型政府的代名词。政府在积极创新政府公开方式中, 要积极探索和创新政务微博、手机短信、电子邮件多种渠道, 采用人民群众更加喜闻乐见的方式公开政府信息, 既有利于提高政府信息的传播质量和传播效率, 也有利于加强和人民群众的联系。

3.官员财产申报纳入信息公开范围

财产申报这一制度从国际视野上来看, 瑞典早在两百多年前就已经建立起了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并延续至今, 瑞典公民有权查看所有政府官员的纳税清单和所的申报财产, 这个制度也因此被许多现代国家所仿效, 用来监督官员财产、防止官员腐败。美国、俄罗斯、韩国等国家也都拥有各自的官员财产申报法, 还相应配备了一系列完整的制度措施, 将官员财产向社会公众公开以接受公民监督, 这对肃清贪污腐败之风都起到了非常有效的作用。

将官员财产纳入政府信息公开范围, 全面推行官员财产公示制度, 是我国反腐倡廉建设的必行之路。网络上不断出现的“表哥”、“房姐”、“房叔”事件, 表明了群众要求公开官员财产的呼声已经越来越强烈, 公开官员财产势在必行。政府既要有勇气面对社会各界的强烈呼声, 又要拿出实际行动改变被动局面。将官员财产纳入政府信息公开范围, 可以增强政府公信力, 争取民众信任, 提升政府自身形象;可以强化官员的自我约束, 提高自我执政要求, 让官员远远躲避防腐“高压线”;可以有效推进我国反腐倡廉的建设进程。

4.构建政府信息公开监督机制

(1) 构建内部监督机制。内部监督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监督。一是在政府机关内部应该设立专门负责监督政府信息公开的部门和负责人, 从而对官员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二是将政府信息公开纳入改为人员的职称和绩效考核体系, 如果信息公开不达标, 群众强烈不满, 就要对该公务员实施相应的惩罚, 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三是上级主管部门对下级部门的信息公开工作情况要进行定期检查, 对公开工作确立相应的考察指标, 有效监督下级部门的公开工作。

(2) 强化大众传媒监督机制。网络、媒体、报刊的监督是最好的舆论监督方式。三者要充分结合、相互作用, 将行政机关的一些暗箱操作、权力寻租、滥用职权、侵害公民知情权的行为曝光在公众的眼皮底下。与此同时, 就不断提升公众监督政府信息公开的意识和改善监督方式, 提升监督能力。当前民众对政府信息公开的监督意识不是很强, 仍处于被动接受的局面。对此, 要广泛宣传, 提高民众对政府信息公开的监督意识。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施行几年来, 对我国政治体制建设和经济建设发挥了不小的贡献, 有效推动我国廉政建设的进程、推动全国自上而下依法行政、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升政府形象、推动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政府信息公开促进了公民参政议政、积极投入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现阶段,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还有许多不完善、不健全的地方。因此, 要不断发现问题, 积累经验, 积极推动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法》的出台, 逐步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和相关配套制度。这样才能减少腐败滋生, 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牢笼,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推进廉政建设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曾宪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2]应松年.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9.

[3]刘恒.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理论研究, 2011, (04) .

[4]卢青.关于我国推行政府信息公开机制的思考[J].电子政务, 2008, (02) .

[5]程妮.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初探[J].图书与情报, 2005, (2) .

透视法治政府建设三大走向 篇8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今年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后举行的首次全国两会,如何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建设法治政府,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

立规矩 法无授权不可为

“所有行政行为都要于法有据,任何政府部门都不得法外设权。”“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政府工作报告》里的话语掷地有声。

于法有据的对立面自然是法外设权。以名牌评选为例,一些地方是由质监部门来负责此项工作。虽然名牌产品的评定表彰,对于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增强品牌意识、提高品牌竞争力具有一定的引导和促进作用,但事实上这种评定并无明确的法律法规依据。因此,在一些地方就频频出现“花钱买名牌”“名牌漫天飞”现象。

代表委员认为,发生在一些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身上的权力“越位”“缺位”“错位”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因为权力运行偏离了法治轨道。今年国家提出公布省级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是切实迈向“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的有力措施。

浙江是全国最早公布权力清单的省份之一。制定清单时,省政府要求各部门一个月内上报所有的行政权力,逾期不报一律作废,结果57个省级行政部门合计上报各项权力1.2333万项,远远超出原先七八千项的预期。

经过半年时间清理,去年浙江正式公布的省级政府部门权力清单里,权力从1.2333万项减少到4236项。此外,浙江还推出了企业投资项目负面清单、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清单和政务服务网,“三张清单一张网”,构成了浙江依法行政、推进政府自身改革的主抓手。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省长李强说,审批制度改革错综复杂,政府部门很难割自己的肉。有的部门减的都是次要的或次重要的审批事项;即使明令削减的,也会通过备案制、承诺制等多种形式“复辟”。“只有完全依据法律法规来划定权力界线,把审批制度改革与行政权力的整体改革结合起来,审批制度改革才能不断深化,并真正起到撬动政府自身改革的作用。”

真转型 全面提高政府效能

“宁可项目早批半年,也不要1000万元的财政资金扶持。”记者在基层调研时,许多企业家对政府部门审批难、审批慢的意见最为集中。

许多代表委员在审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说,去年中央提前完成了本届政府减少1/3行政审批事项的目标,成绩确实来之不易。但同时也要看到,“简政”只是“放权”的第一步,权力是否切实下放,关键还要看政府行政能否由以事前审批为主向事中事后监管为主成功转型,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政府效能。

全国政协常委、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担心,“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问题会阻碍简政放权的实际效果。所谓“最先一公里”是指简政放权仍不到位,例如目前国家部委仅关于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的审批事项仍高达700多项。“放小不放大、放虚不放实、含金量不高等问题仍普遍存在。”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是政策措施落实存在“中梗阻”,改革措施被层层过滤,“滤一次就减少许多,真正能落实到民营企业的已是少之又少了”。

政府真转型,首先要放真权。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发展改革委主任王金笛说,要放就真放,不能放了这项权力,还有其他权力来制约你。例如,电力审批权下放到地方了,但规划权还在上面,项目没在规划里地方照样审批不了。

政府真转型,还要切实推进政务公开。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兆安说,近年来一些地方推广电子政务和网上办事,办事人员跑一趟就能把过去跑几趟才能办完的事情办好,电子政务系统里还有最晚办结时间警告来督促,这些都是有效提高政府效能的好办法。

政府真转型,还要把精简的权力转好。身为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的全国人大代表朱国萍说,现在不少基层政府通过购买服务方式为老百姓提供养老、慈善、物业维修等公共服务,效果都很好。“我觉得政府放权不能一放了之,还要把权力交给可以信赖的中介组织,并加强监督。”

强监督 扎住制度围栏打掉寻租空间

“腐败现象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权力寻租,要以权力瘦身为廉政强身,紧紧扎住制度围栏,坚决打掉寻租空间,努力铲除腐败土壤。”《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表述,引起代表委员的强烈共鸣。

东部某省曾经做过一个统计,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需要由政府部门审批的项目占到90%,省政府40个工作部门中只有办公厅、国资委、机关事务管理局、法制办和研究室等5个单位没有审批职能。

过于集中的权力若失去监管,小则人浮于事,热衷审批轻视监管;大则成为腐败高发地、重灾区。近年来查处的腐败大案往往发生在公权力大的部门和岗位,正是因为这些官员容易成为被“围猎”的对象。

扎住制度围栏,打掉寻租空间,必须有体制机制保障。辽宁省阜新市近年来在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管理、城市规划审批等“风险点”制定重点监督的制度措施,在国有建设用地出让价格、重点项目招商合作等领域实行决策事项集体审议制度。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阜新市委书记张铁民说:“政府管好自己分内的事是最重要的,不要留恋所谓的权力。权力减少了,一些腐败分子利用权力寻租的空间也就小了。”

代表委员建议,在简政放权的大背景下,现在还要重点整治“中介机构”的隐性腐败。有的中介机构是政府审批部门指定的,存在一定的利益输送,企业没有选择权;有的中介服务耗时较长,没有明确的时限要求,严重影响审批进度;有的中介机构收费偏高,动辄几十万元,“盖章收费”现象比较普遍;有些中介机构工作人员素质不高、办事态度不好、办事效率较低。这些问题都要切实引起重视,拿出解决方案。

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自查报告 篇9

2017年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自查报告

XXXX人民政府:

根据《XXXX人民政府2017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安排》、《XXXX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方案(2017-2020年)》相关文件要求,我局对2017法治政府建设相关工作进行了自查自评,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加强领导,强化保障

为进一步改进机关工作作风,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把法治政府建设落到实处,我局成立了以党组书记、局长任组长,副局长任副组长的行政问责领导小组,明确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形成层层有人抓、层层有人管、层层有人负责的工作格局。

二、加强培训,提高效率

一是组织全局干部职工采取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的办法,认真学习法制政府建设相关制度精神。

2017我局先后组织了两次关于法治政府建设工作的集中学习会,3月学习了党风廉洁建设相关文件;6月主题学习了《XXXX法制政府建设实施方案(2017-2020年)》。全局干部还进行了法制政府建设的自学活动,结合本职工作撰写了学习心得体会。

二是组织行政执法人员参加各类法律知识培训,提高执法水平。

先后两次组织局全体行政执法人员学习培训各类基本行政法律法规和职位需要的专门行政管理法律法规。

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培训,从而使全局干部进一步掌握法制政府的相关内容,牢固树立了为民服务、便民服务的思想意识,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三、公开政务,接受监督

我局在县政府门户网站主动向社会公布发改局权力清单、行政执法办事指南、行政处罚裁量权实施标准等,印发了便民服务卡在政务服务中心发改行政审批窗口对外发放,让社会各界知晓本机关的各类行政审批事项审批条件、需要提交材料和办理流程。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促进工作质量提升。

四、提高行政能力,做好档案整理

不断增强推进依法行政自觉性,提高按法律规定办事的能力和水平,把依法行政真正落实到教育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中,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授权,继续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和规范事务办理时限工作,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当前,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全体干部职工正以饱满的热情,优良的作风,上下齐心,团结一致,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精神,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很多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会坚持不懈地贯彻执行法制政府制度,坚持以实现“优化机关作风、完善工作机制、规范权利运行、提高服务意识、促进和谐发展”为工作目标,全力推动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

XXXX发展和改革局

区政府法治建设工作总结 篇10

20**年,我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局,按照“完善深化、全面创建、注重实效”的工作思路,切实抓好基层民主法治创建工作,“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工作的机制更加完善,合力更加增强,成效更加显现,水平不断提高。

一、加强领导、完善机制

2007年,区委、区政府加强对“民主法治村(社区)建设工作领导,进一步健全了工作机制,增强工作力度。年初,区委、区政府两办转发了区农村基层民主法治领导小组办公室《XX区2007年“民主法治村(社区)”建设工作实施意见》,下发了《浙江省“民主法治村”星级评分暂行标准》和《浙江省“民主法治社区”星级评分暂行标准》,《意见》对2007年基层创建民主法治村(社区)活动进行部署,明确了各乡镇、街道创建工作的任务要求、考核标准和激励措施。结合召开全区政法工作会议,总结了2006年基层民主法治创建工作,部署了2007年基层民主法治创建工作任务,并对2006年民主法治村(社区)进行了表彰和授牌。区把基层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工作纳入对区级机关相关部门、各街道(乡镇)的年度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考核的重要内容。各街道(乡镇)把基层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工作列入对村、社区干部的年度实绩考核,并与村干部的报酬、奖金相挂钩。各街道(乡镇)设立了3000元到10000元不等的奖励措施,加大了创建工作考核力度。各街道(乡镇)主要领导高度重视,通过组织学习、广泛动员、完善机制、注重指导、加强考核等,进一步加强了对创建工作的领导,区、街道(乡镇)、村(社区)建立了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组织网络。各乡镇(街道)由党群书记或分管政法的领导负主责,由司法所具体负责,相关职能科室(办)相互配合,共同抓好落实,使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工作认识到位、组织到位、责任到人。努力推动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深入发展。

二、典型示范,整体推进

紧密结合我区农村(社区)工作实际,按照典型引路,重点培育,整体推进的原则,深入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创建工作。

1、坚持典型引路。经过几年来培育,我区各街道、乡镇都树起了一片管理规范、制度完善、工作得力的民主法治村(社区)先进典型,如小港街道红联村、鲍家洋村;大碶街道牌门村、高田王社区;新碶街道向家村、海堂社区;霞浦街道凤凰社区、胜利村;梅山乡碑塔村等等典型,区、街道(乡镇)通过组织开展村干部观摩典型村和召开现场会等形式,努力推动“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工作的深入发展。

2、坚持重点培育。区、街道(乡镇)加强了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工作的指导,并结合平安建设检查、村务公开督查等,加强了对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工作检查督促。年初、年中,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选择不同类型村的创建工作进行了指导帮助。同时,加强对已命名的民主法治村动态管理。4月份,组织力量对已命名的三星级民主法治村(社区)进行抽查复核,市检查考核小组在抽查小港山下村、陈山社区、新碶凤洋村、芝兰社区后,对我区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重点加强了对各乡镇、街道上报的四星级“民主法治村(社区)”申报村(社区)和创建“新农村示范村”(包括合格村)进行了逐个的帮助指导,对照省评分标准进行评估,并提出具体的推进意见。各街道(乡镇)也积极采取措施,对创建“民主法治的村(社区)”进行了指导和重点的培养,促进了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3、坚持整体推进。2007年基层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面进一步扩大,全区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面达到100%。大碶、新碶、小港等街道(乡镇)都按照创建工作的任务和要求,召开了村(社区)创建工作动员会、现场会等,使各村(社区)明确民主法治建设的目标任务、工作要求,注重创建工作各项措施的具体落实,推动了民主法治建设工作深入开展。

三、注重实效,依法治村(居)

1、深化普法、提高素质。深入开展普法教育,为“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工作奠定坚实基础。2007年,区有关部门、各街道乡镇坚持把村(社区)干部、村(居)民作为法制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形式多样地开展普法宣教活动,使城乡居民的法制意识不断得到增强。积极利用简报、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体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组织“送法到村(居)”活动。区普法办编写印发了《“五五”普法公民读本》15000册,发放给村民群众;向农村干部送发了《新农村法治建设丛书》、《农民法律知识读本》和《“五五”普法手册》。编送普法简报12期,黑板报资料12期,“平安北仑”宣传六期,送发《物权法》、《劳动合同法》、《治安管理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宣传画版12期,协调相关部门开展法律宣传、法律咨询、法律服务“三下乡”活动。各街道乡镇举办了村(社)干部法制讲座、各系统负责人法制培训;协调相关部门开展了便民法律咨询服务、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依托村(居)民学校针对性地开展了村(居)民组长、外来人口、老年人、年青人、妇女等群体的法制培训。各街道(乡镇)大部份农村在重要路口、人口集中地建起了法制宣传栏,定期进行更换,开展有针对性法制宣传。全区大部分村聘请了常年法律顾问。法制教育的深入开展,使城乡居民的法律素质不断得到提高,遇事想法、办事依法和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不断增强,农村依法管理各项事务的氛围不断浓厚。

2、依法建制,规范管理。2007年,全区各村根据各部门制度建设指导意见和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的制度建设范本,结合自身实际,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全区各村逐步健全了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建立了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务(财务)公开制度、民主监督制度、村民恳谈会制度、村干部工作述职和民主评议等制度,并实现家喻户晓。全区各村都能做到村务财务每季度公开一次,重大事项随时向村民公开,财务收支逐笔逐月公开,让村民群众看得直观明了。新碶、梅山等街道乡镇各村还在公示栏旁设立了意见箱,征集群众建议,及时解答疑问。民主监督小组、民主理财小组活动正常,每月对本村财务收支的审核,并提出意见建议。全区各村工程招投标和村内重大事项由村民代表会议民主决策。民主评议村干部、村级财务审计制度、村事提议制度、矛盾排查调处制度、归正人员帮教制度、法制宣传教育制度、外来人员登记管理制度、禁毒禁赌等制度,也得到进一步落实。也涌现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如新碶街道向家村、沿海村,外来人口多,管理难度大,村党支部、村委会制定了规范的外来人口管理制度,并认真抓好落实,大大减少了各类案件的发生,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小港街道鲍家洋村、红联村大力加强村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完善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等制度,有力地推动了村级经济发展壮大,推进了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霞浦街道胜利村以法制宣传为抓手,强化民主管理,两委会凝聚力、决策能力明显提高;梅山乡梅中村村事提议制度进一步落实,干群关系明显改善;柴桥街道甘溪村、大碶街道牌门村、春晓镇三山村、白峰镇小门村等严格用制度办事,坚持重大事项村民代表议事决策制度,班子凝聚力日益增强,村民法制意识得到提高。

3、创新思路,讲求效果。各乡镇(街道)在创建工作中,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完善工作推进机制,提高基层民主法治整体水平。如:新碶街道积极创新外来人口管理模式,在外来人口集中居住地建立外来人口管理委员会,实行以外管外,规范运作,动态管理;小港街道在规范工作运作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台帐设置,统一制作印发了法制教育、村务财务监督小组活动、村委会、村民代表会议等记录本,并及时作好记录;大碶街道注重抓好法制等环境宣传,创建“民主法治村(社区)把村民自治章程和各项制度上墙公示,在人口聚集地设立宣传栏,营造良好民主法治创建氛围;春晓镇并村后,在理顺新村与经济合作社的关系基础上,进一步依法修订了村务各项工作制度,规范了村公共事务的管理;梅山乡积极推行村事提议制度,村民群众参与村务管理热情明显增强。

4、化解难点,构建和谐。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单位,根据各自特点积极开展“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活动,结合“平安村(社区)”、“平安家庭”、创建活动,针对农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依法依章,积极化解环境保护、食品卫生安全、土地征用、房屋拆迁、权益保护等新农村建设中新问题,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地推进了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有力地推进了和谐农村的构建。村(社区)治保调解工作进一步加强,做到矛盾纠纷“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群体信访大幅度减少。暂住人口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管理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治安明显好转。安置帮教工作得到进一步落实,全区归正人员帮教率达100%,重新犯罪率控制在1.6%以下,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

四、部门配合、齐抓共创 部门配合、齐抓共创,是推进民主法治村(社区)建设的有效举措。我区基层民不法治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照各自的职能,着力抓好工作落实,推动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工作深入发展。区委组织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规范了村级接待费用管理;区委宣传部协调各新闻单位,加强对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工作的宣传力度;区纪委推行基层廉洁工程,进一步规范农村基层廉洁建设工作;区政法委加强了对农村综治工作和平安建设工作的指导,健全了综治工作机制和综治网络;区民政局坚持每季组织各部门联查,促进了全区“四民主和二公开”的进一步落实。区农林局切实抓好村级财务设置和公开的管理与监督;区司法局切实履行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加强了对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指导、督查,并积极开展对村(社区)干部群众的普法教育依法治理、人民调解和两劳安置帮教工作。各部门相互配合,齐抓共创建,有力推进了基层民主法治工作深入开展。

五、考核评审、巩固提高

上一篇:迎接“双创”汇报材料下一篇:业务跟单简历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