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中等职业学业水平考试背景下教学

2022-05-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研究表明,计算机应用基础在中职教学体系中占有较大比例,可对学生发展起推动作用。以中职学业水平考试为基础,首先分析了学业水平考试相关要求,其次论述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对教学理念、课程内容设置和教学方法进行说明,最后探究了符合中职学生学业水平考试的教学方法,以期提升教学水平,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中职学业水平考试;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

现阶段,中职学业水平考试被划分为合格性考试与等级性考试,考试内容更加适合学生全面发展。计算机应用基础属于合格性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具有现实意义。

一、中职学业水平考试要求

学业水平考试是衡量学生学习能力和中职学校教学水平的重要措施,考试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招生制度改革。福建省教育厅印发相关文件明确指出,学业水平考试应作为中职学生顺利毕业的必要条件。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学业考试的重要内容,学生需要掌握信息技术应用环境,熟悉Windows操作系统,利用文字处理软件、数据处理软件解决实际问题。此外,学业水平考试还对学生程序软件设计、信息安全和人工智能等方面提出了要求,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为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教师应明确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根据现有教学技术和条件,为教学方式变革提供崭新路径。

二、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学观念落后

现阶段,大部分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观念落后,教师未能融入最新理念,缺乏对学生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掘。一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未能及时更新理念,不利于先进思想和教学实践相结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而言,教学观念更新缓慢一直以来都是制约学生发展的主要因素,若该问题不尽快得到解决,学生的学业考试将受到严重影响。

(二)课程内容不合理

传统中等职业课程设计不合理的问题突出,理论知识所占比重较大,相对枯燥乏味。教师在具体教学中理论大于实践,不重视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现象仍然存在,不利于学生操作能力的提升。关于课程内容设置,相关不足体现在缺乏对学生专业化培养方面,部分课程设计难度不合适,影响实际教学水平的提升。例如,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课程内容设计以Windows XP为操作系统,然而,该系统早在2014年便停止更新,现阶段,多使用Windows7或Windows10系统。

(三)教学方法欠科学

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学科教学成果和学生学习积极性。分析目前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可知,教学方法和技术落后问题较为常见。尤其是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未能结合学生兴趣和爱好对教学模式进行调整,相关教学技术与学业考试要求不匹配,不利于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文字编辑、数据处理和程序设计能力未能得到针对性锻炼。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方法分析

(一)更新教学观念

为更好地适应学业水平考试要求,教师应更新现有教学观念,将最新教学思想和内容融入实践教学中,注重开发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进步奠定良好基础。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应善于突破传统教学观念和思维,将信息技术和教育本身相结合,提升计算机教学能力。

例如,计算机模块二“网络应用”教学过程中,为方便学生认识网络、科学配置网络与合理获取网络资源,教师可通过教育平台分享先进教学案例,并将最新理论和教学要求融入其中,注重对课程进行优化设计,培养学生的自主操作能力。教学实践活动设计环节,教师应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进行培养,保证学生不仅具备学科基础知识,还具有学业水平要求的专项技能,为其日后发展奠定基础。

分析传统教学模式和特点可知,教师普遍重视理论教学,未能给予学生足够的实践操作机会。要想使问题得到解决,教师应注重更新观念,利用最新思想和教学技术,如微课资源。在微课专题教学内容设计实践中,教师应立足学业考试基础,防止出现本末倒置、教学效果不理想问题。与此同时,结合最新考核要求和学习重点,分析中职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情况,在此基础上对教学思想进行更新,确保学生考试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三教学实践中,有关Excel2019应用章节分类汇总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学生在学业水平考试中经常遇到相关习题,且错误率较高。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和思想影响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学生未能根据分类汇总原理进行记录和操作,不利于学习能力的提升。由此可见,将分类汇总教学思想应用在单元基础训练中,引导学生将每个单元模块分解为独立专题,对其进行分类记忆,有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业水平考试打下坚实基础。

(二)丰富实践内容

参考中职学生学业水平考试相关内容可知,教师应做好课程内容设计工作,构建以学生为中心,学业考试合格为目标,多方面发展为要求的教学计划,将教学内容进行分级,设计不同的难度等级,满足不同类型学生需求。此外,对教学方案进行设计时,教师应在课程内容中设计最新应用场景,例如,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项目,使学生开阔视野、增强实际应用能力。

在中等职业教育中,教师不仅关注理论知识培养,还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文化知识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体现出最新教学理念。实践表明,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专业的学科应用技能是提高学生竞争力的关键,这也表明相关培养目标的实现,与中职学校学业水平考试要求相匹配。

现阶段,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单元基础过关部分和综合测验部分,针对不同考核内容,教师应设计差异化的教学内容,强化理论和实践指导,为学生顺利通过学业水平考试提供帮助。基于此,中职教育人员应从不同视角分析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特点和不足,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革新的方式,有效解决目前存在的主要教学问题,促使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水平获得稳步提升。

例如,在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四的教学中,需要对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进行培养,相关教学内容主要在WPS 2019表格应用下进行。在课堂上,将学生的电子表格制作作为教学重点项目,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数据处理软件WPS Office 2019的功能和主要特点,并熟练掌握工作簿、工作表、单元格等基本概念和应用。同时,对工作表Excel的重命名、插入、复制和移动等基本操作路径能够基本掌握,可独立完成编辑、输入和修改表格数据操作,并学会导入和引用外部数据。

教学内容设计也对学生程序语言设计能力提出了要求,参考中职学业水平考试标准,学生需要重点掌握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方面:一是了解程序设计语言定义和相关基本概念;二是掌握程序语言的类型和发展历程;三是明确Python语言的主要特点;四是认识Python3.8.6运行环境以及运行环境的具体搭建方法;五是能够熟练掌握Python程序的开发方法。

(三)创新教学方法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环节,教师应将考试大纲作为设计参考,在综合考虑学生理论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前提下,对现有教学方法进行调整,突出实践教学、上机教学模块的地位,促进教学方法升级完善。实践表明,科学完善的教学资源、良好的学习实践活动与高效的评价机制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基于此,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法进行更新时,教师应在以上方面加以改进。

例如,利用微课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资源。计算机应用基础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出较高要求,学生不仅要有坚实的专业基础,还应当具备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考虑到以上要求,教师应结合中职学业水平考试内容,充分利用微课资源和技术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路径进行优化,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活动,确保学生学科成绩获得高质量提升。

教学设计是学生接收知识、内化知识的途径,微课教学方法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还为学生创建了新的交流渠道,中职学生可通过微课完成必要的交流与合作,满足多样化发展要求。考虑到学业水平考试相关要求,教师既可以将微课学习内容设计为单项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等单元基础项目,与此同时,又可以设计模拟操作流程和综合技能考核内容,通过微课学习平台,提供参考答案和微视频讲解链接,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获取学习资源,真正实现学习方法的创新。

计算机应用基础属于通识教育类型,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用价值,借助微课进行资源导入,学生能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通过观看教学视频,自主完成知识点预习和学习,将课堂大部分时间用于上机操作和理论知识检验,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自然获得提升。当前背景下,教师应将微课学习资源拆分成新课知识点讲述、专项训练与考前复习模块,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不同资源,充分满足个性化、专业化培养目标,为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科目成绩的提升助力。

对微课教学方法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估可发现,微课资源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观看视频资源过程中,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并且能够对不理解的问题进行及时标记,学习效率和水平获得提升,与学业水平考试具体要求相一致。基于此,日后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学业水平考试大纲适当调整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将微课视频教学方法与实践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确保教学方法应用具有时效性与针对性特点,满足中职教育最新要求。

文章立足中职学业水平考试背景,分析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明确提出更新教学理念、丰富课程内容和创新教学方法观点。通过微课资源与基础教学方案的有机融合,为中职计算机教学提供创新路径,使相关教学体系与学业水平考试要求配套,符合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朱卫红.浅析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差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数码世界,2021(2):128-129.

[2]刘晓平.基于手机学习平台的中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初探: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J].科教导刊(中旬刊),2020(32):131-132.

[3]石大可.中高职“3+2”计算机应用基础“1+X”模块化课程衔接设计:以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0,23(21):209-212.

上一篇:大数据下的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措施下一篇:计算机网络渗透测试技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