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2022-05-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初中阶段是青少年身心发展变化最为迅速且明显的时期,不论身形、外貌,还是人际交往、人生价值观等都逐渐成熟起来,这些变化的存在也很容易导致少年出现不安焦虑以及自卑的心理问题,甚至可能导致不良行为的出现。本着以学生发展为主体、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原则,在体育教学中有目的、有针对性采取游戏、比赛等各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学习一定技能,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自信、乐观、努力拼搏、团结合作及良好人际交往能力等优良品质。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特点;健康品质;

心理健康基本含义指的是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和各个方面所处的状态良好或者正常。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与心理健康相对应的是心理亚健康以及心理病态。心理健康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含义,衡量标准也有所不同。

现代人所指的健康,心理健康是其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因素。不仅对人生理健康要求有标准,对人心理健康要求也存在一定的标准。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讲,和生理健康相比,心理健康的相关标准不够客观和具体。对心理健康定义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和掌握,对自身健康的维护意义重大。只有自己能够较好地掌握心理健康标准相关的内容,并将其和自己对照,才能够自我诊断自身的心理健康情况,了解自身的情况和标准之间存在的差异,有针对性地对自己进行心理锻炼,切实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准。若是自己心理状态和心理健康标准相比差别较大,那么便必须及时求医,希望能够早点诊断和治疗。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以下各方面:①智力正常。②情绪稳定性和协调性比较强。③社会适应能力较强。④人际关系比较和谐。⑤反应能力适度并和其行为比较协调。⑥心理年龄和青少年实际年龄相符合。⑦心理自控能力比较强。⑧个性特征比较健全。⑨具有自信心。⑩心理耐受力比较出色。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素质教育非常重要。进行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是为了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通过常规实践教育来帮助学生养成一个出色的心理健康品质。

心理健康教育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原则是面向全体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面对一个人的发展需求,面对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一定是存在大量的心理问题的初中学生,而是面对所有学生,为让其能全面健康发展,都必须包含和心理健康发展有关的需求。

通过分析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目标可以发现,进行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准,确保积极、向上、团结、自信、努力拼搏、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等良好品质的形成,其中包括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内容,并按照学生各个阶段身心发展特征,形成各个时间段所面对的不同教育内容。

二、 初阶段学生所表现出的心理特征

随着年龄的增长,活动内容逐渐复杂化,初中生具有了与儿童不同的心理特征。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逐渐有了责任感,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并能对某些活动如何进行,有自己的主见,对自己的行为要负一定责任。但初中生也和成人不一样,虽然其独立性比较强,但是无法做到完全的独立;在很多方面,特别是物质上对父母非常依赖,还没有能够成为一个全权责任能力的人。由此可见,这种介于儿童和成人的过渡阶段,使他们表现出在这个阶段才有的心理特征。

(一)初中阶段是健康心理形成并快速发展时期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心理发展变化特别迅速和明显的时期,这个阶段无论是外貌、身体还是自我意识、行为模式,以及人生观等一些方面都逐渐成熟,特别是其心理发展方面和成年人更加接近。对于这些变化,青少年学生很容易出现困扰、不安、自卑和焦虑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甚至面对一些事情有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判断,并有可能产生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的不良行为。由此可见,初中阶段是一个既可以预测,又不可预测的时期。

(二)初中阶段是学生心理产生叛逆的时期

由于学生身心的逐渐发展和成熟,初中学生在这个阶段对生活的态度往往是消极和反抗的,会否定以前的自己。根据自己面对的事情,经过自己的所看所想,生成具有一定自我主见的态度、看法,反感家长、老师的谆谆教导,老师、家长要求的,其非要背道而驰,并对此产生逆反心理。这种反抗倾向,会引起初中生对父母、学校以及社会生活的其他要求一定的抗拒态度和行为,从而会产生一些不利于他们良好社会适应的心理问题。

(三)初中阶段是自身意识形态和社会责任感逐渐萌芽发展时期

初中阶段是学生心理有儿童想成人过渡时期,在这一阶段,初中生不仅要摆脱儿童幼稚思维方式,向成熟方向发展,还要逐渐负担一些成年人应该担负的责任。但是环境不可能将那些成年人做的事情交给初中生去做,让其承担较大的负担,但是这些负担对于其成熟非常重要,这决定了他们不仅要应对其身高、体重、肌肉力量等身体方面的发育成熟,还要面对第二性征及性发育所引起的各种变化及问题,心理压力相对增长过速。初中阶段是心理变化最迅速,同时也是最反复无常的时期,这决定了其必须将以往的幼稚的观念、孩子气以及行为模式抛弃,并能够逐步进行较为成熟和社会规范相符的行为模式及思想观念的建立。这对面对很重学习压力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场大考验,是人生成长路上的一座“火焰山”。只有经历“水深火热”,经历“各种磨难”,心智才能不断成熟发展,最后形成具有独立健康人格、社会责任感的人。

三、 初中生学习生活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不良情绪找不到合理渠道进行宣泄

由于青少年并没有发育成熟,其情绪稳定程度不够,在受到挫折的时候需要情绪发泄并且无法自控。

(二)各种“填鸭式”教学,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失独立自主思考学习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处理问题的能力。青少年自主的能力尚在发育之中,对成人依赖性较强,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家长、老师要合理地引导,让其在正规的轨道上健康地成长。

(三)学生自控能力、辨认能力不强,易受一些不良社会风气、不文明行为影响

初中学生的自理性、自制性都还在形成中,还不够稳定不成熟,许多不良心理问题的出现和其行为习惯有着直接关系。在健康教育的时候,我们必须认识到行为训练的重要性,最好能够根据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策略,保证训练方案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并时时对设计方案做出最合理的改进,助其一步步达到改正不良行为习惯的目的。

(四)容易受外面社会现象影响,并被其所迷惑

中学生所处的阶段喜欢崇拜偶像,在进行建议接受的时候也比较容易受到光环效应影响,真诚对待学生的困惑,不可搞“一刀切”,要认真地分析当前学生存在的心理困惑,并将其作为基础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绝对不能够滥用同情心,这会影响学生的自尊心。

四、 在教学中应从以下几方面穿插心理健康教育

(一)加强理论学习,教学技能的不断进步,注重自我素养的提高

只有较为全面地掌握和了解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相关知识和科学,根据科学的方法和规则进行教育,更好地处理学生平时出现的心理问题,以及相关的意外事件。比如,一个平时表现不错,身心都很健康的学生,一时冲动偷了钱,事后因为自责找到老师承认了错误。但是若是教师没有很好地处理,这个学生很容易被其他人看成小偷,父母、教师和学生都会戴有色眼镜看他。这个学生也很容易心理负担非常重,甚至可能自暴自弃,害怕和其他人打交道,甚至可能出现幻听,觉得别人都在议论他。这种情况下,学生很难正常地上学,心理危机也会比较严重。若是教师能够很好地处理,没有扩大事态,信任学生,给其改正的机会,鼓励学生改变自己,这种情况下,学生可能很好地摆脱心灵的阴影,能够坦然地处理相关的问题,不但没有受到负面的影响,反而可能会因为教师的谅解而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信任,增强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教师是其主体,学生的素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非常重要。若是教师没有能够正确地认识心理健康教育,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比较低下,那么很难培养出心理素质较为出色的学生。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认识到教师素质提高的重要性,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进行奠定基础。

(二)激发学生积极锻炼兴趣,培养健康心理品质

兴趣对人的事物认知和活动认知非常重要,只有真正地产生了兴趣,人才会不断地进行事物的认知进行真理的探索。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获得知识的兴趣是直接的,为了获得知识而学习的兴趣则是间接的。兴趣有个体在生活中长期形成的,也有在一定对的情景下由某一事物偶然激发出来的。

健康心理养成本质上是意识范畴,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激发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可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学生才能将健康心理内化于心,逐步转变成为学生内在学习的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现在很多初中体育教学的时候,教学内容往往是传统教学内容,比如跑跳、身体素质练习。这种情况下,学生学习兴趣比较差。所以,教师要根据体育教材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比如可将当前比较流行的体育项目和健身项目引入课堂,这样也能够将学生的运动兴趣很好地激发出来。只有把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一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目标明确,并持之以恒,定能取得成功。

(三)营造良好活跃、人人参与的学习气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形成以学生学为主体,以教师教为主导,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地展现自我。教师适当引导,让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寓乐与教、寓乐与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学习氛围才可能良好,才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所以教师必须重视良好学习氛围的营造,将学生主体意识很好地激发出来。

1. 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来进行学习情境的创设

情境的场景性比较明显,若是情境比较生动,学生所处的活动场景也会比较生动,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也能够得到更好的激发,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的时候也会更加主动积极,这种情况下的体育学习也会不再乏味和单调。进行情境创设的时候,需要和教学内容贴近,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进行体育学习环境的还原,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其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才能够得到很好的调动。

2. 营造积极、活泼的学习氛围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进行积极学习氛围的营造,帮助学生增加其学习主动性。学习气氛的活跃能够很好地改变以往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解放其思维,让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品质。

(四)进行教学模式创新,将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出来

当前进行开放性较强的体育课堂构建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趋势。教师需要进行思想的解放,进行教学理念的创新,保证构建的教学模式开放性较强,帮助学生养成主动积极的学习心态。

1. 教师要将课堂的主体交还与学生,培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

2. 进行新型开放性较强的课堂构建。初中体育教师教学的时候,需要打破以往课堂教学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向课外延伸课堂教学。比如,教师可以将微学习模式运用进来,利用微平台帮助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学习,这样也能够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帮助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五)采取多种措施,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

1. 利用游戏实施教学

初中生对于游戏的兴趣往往比较高,所以,在体育教学的时候,将游戏因素融入进去能够帮助学生很好地激发其学习兴趣。比如进行800米长跑训练的时候,对学生的耐久力要求比较高,若是选择以往的方式进行训练,不但无法将学生学习积极性很好地调动起来,还很容易让学生出现畏惧心理,学生很难在这个过程中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果。所以,若是能够将游戏和训练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将运球比赛或者跑步接力比赛的方式运用进来,就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有明显的提高,从而形成出色的运动习惯。

2. 利用多媒体实施教学

多媒体的优势比较明显,其声情并茂,能够很好地打破时间和空间方面的限制,将那些比较复杂的动作较为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例如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往届奥运会的片段,这种方式既直观又形象,通过观看学习运动员夺冠为国争光的视频,培养学生从小就要养成努力奋斗、拼搏进取、勇攀高峰的意志品质。

3. 充分利用课外活动实施教学

课堂教学实践是比较有限的,但是体育教学活动的进行不应该仅仅局限在教学中,需要将课外活动时间合理地运用进来,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锻炼时间。体育教师也应该将学生课余时间合理地运用进来,组织一些趣味性较强的活动,给学生更多的机会锻炼自己。例如,组织学生进行跳绳比赛、篮球比赛、田径比赛等,不但可以使他们体会到运动的乐趣,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总之,体育教师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坚持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不断改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认真学习先进的教学技能,提高自身教学业务能力,强化自身专业素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佩诚,等.青春与性[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5:50.

[2]杭文武.浅谈新课标下初中体育教学[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09(9).

[3]薛维.初中体育教学与青少年健康心态探析[J].成才之路,2012(22):21.

上一篇:基于主题探究型少先队活动的整体推进策略下一篇:生物有机肥的发展现状及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