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初中教育

2024-06-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国际初中教育(精选8篇)

国际初中教育 篇1

我所于1989年2月参加由美国教育测试中心(ETS)组织的第二次国际教育成就评价课题,经过课题组全体成员三年多的紧张工作,完成了试卷分析和翻译、取样、预备性测试和正式测试、数据登录和处理以及撰写课题报告等项工作。现在这项课题已完成了全部工作。美国教育测试中心已于1993年2月在美国华盛顿召开记者招待会宣布了测试结果,美国各报都作了报道。部分参加本课题的国家和地区也分别公布了本课题各自的研究结果。

这项课题是对基础教育阶段数学和科学教学水平与教学环境的较全面的比较研究,是当今规模最大、测试技术最新的一项国际教育研究项目。参加的有我国、美、前苏联、英、法等19个国家的21个总体(我国台湾作为一个测试总体参加此课题研究)。我国大陆仅参加对13岁学生数学和科学教学水平的研究。本课题的研究结果,对于我们了解国内外中小学数学和科学教育实际情况,考虑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学习和掌握国外教育科研的方法,特别是组织测试和问卷调查以及数据处理等定量化的方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们写的课题研究报告很快就会出版。

测试结果表明,我国大陆13岁学生(主要是初中一二年级学生)数学答题正确率远远高于其他国家,比我国台湾也高出7%。但是我国科学测试平均正确率为67%,在20个总体中居第15位,成绩偏低。这同当前世界各国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注重联系社会和生活,特别是向职业技术教育倾斜的发展方向不甚一致。

从数学和科学两科教学内容平衡的角度考虑,韩国和我国台湾的测试结果值得注意。韩国数学和科学测试成绩分别是73%和78%,我国台湾是73%和76%,两科总平均正确率比我国大陆高。我们还注意到,除我国科学成绩远远低于数学成绩以外,其他所有总体的科学成绩都高于数学成绩。这说明我们的`数学和科学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很不平衡,有必要调整科学教育课程的内容和要求,加强中小学的科学教育及其与社会和技术的联系,以适应我国当前改革开放的形势。

此外,本课题对于影响数学和科学教学水平的社会、家庭和教学环境因素作了较全面的研究,得出了许多比较符合实际的、可供我们参考的重要结论。例如,学生看电视时间的长短与学生的数学和科学教学水平成正相关;学生的兄弟姐妹人数与数学和科学教学水平成负相关(我国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的数学和科学测试正确率分别高出5.6%和7%);家庭藏书数量与数学和科学成绩成正相关;等等。

这项研究历时三年有余,我国课题抽样和测试工作涉及20个省市,居住的8.7亿人口的地区。测试地区广,任务紧,经费和设备短缺,但课题组克服了各种困难,跋山涉水,深入农村山区进行测试,日以继夜地工作,保证了各阶段科研任务准时完成。在课题取样和测试过程中,各地教育部门给予了大力支持,特别是各县市协助本课题工作的同志以及测试学校的师生,付出了辛勤劳动。在此向他们表示感谢。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学和科学教育同社会生产的联系日益紧密。数学和科学教育不仅给学生以实际有用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培养创造性的抽象思维能力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由于各国数学和科学教育有许多共同点,教学改革的成果往往会超越国界影响世界各地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出于这些原因,6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的教育科学研究人员组织了多次国际数学和科学教育的比较研究,这些研究的成果在各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1987年,美国教育测试中心同英国、加拿大、韩国、爱尔兰、西班牙等国组织了第一次国际教育成就评价研究课题,对13岁学生数学和科学学习成绩进行国际比较研究。1988年发表了研究报告《不同的世界--国际数学和科学教育评价》。

报告发表以后在美国引起很大反响,因为在12个总体中美国的数学成绩最低,科学成绩名列第九。

1989年,美国教育测试中心组织第二次国际教育成就评价课题研究(简称IAEP)。这项研究的目的在于比较不同国家的学生学习数学和科学的成绩,以及获得优秀成绩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教育环境。测试的学生分为两个年龄组:9岁和13岁。岁学生测试数学和科学,13岁学生测试4个项目:数学,科学,操作,地理。先后有19个国家(包括我国和美、加、英、法、前苏联等)的21个总体参加这项研究。考虑到我国地大人多和交通不便等原因,只参加13岁学生数学和科学教育的研究。

这项课题是对基础教育阶段数学和科学教育水平与教学环境的较全面的比较研究,是当今规模最大、测试技术最新的一项国际教育研究项目。对于我们了解国外中小学数学和科学教育实际情况,考虑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学习和掌握国外教育科研的方法,特别是组织测试和问卷调查以及数据处理等定量化的方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第二次国际教育成就评价课题测试结果

第二次国际教育成就评价课题各总体于1991年3月完成正式测试和问卷调查。

经数据处理和统计后,测试结果见表1。

表1第二次国际教育成就评价课题测试平均百分正确率数学科学总体 9岁13岁 9岁 13岁中国 80 67巴西福塔莱萨 32 46已西圣保罗 37 53加拿大 60 62 63 69英格兰 59 61 63 69法国 64 69匈牙利 68 68 63 73爱尔兰 60 61 57 63以色利 64 63 61 70意大利 68 64 67 70约旦 40 57韩国 73 73 68 78莫桑比克 28葡萄牙 55 48 55 63苏格兰 66 61 62 68斯洛文尼亚 56 57 58 70前苏联 66 70 62 71西班牙 62 55 62 68瑞士 71 74中国台湾 68 73 67 76美国 58 55 65 67 IAEP全部学生平均正确率63 58 62 67数学测试成绩最高的是中国。以下依次是韩国、中国台湾、瑞士、前苏联、匈牙利、法国、意大利、以色列、加拿大、苏格兰、爱尔兰和英格兰。这些总体的平均成绩都高于全部测试学生的平均正确率58.3%。测试成绩低于58.3%的有斯洛文尼亚、美国、西班牙、葡萄牙和约旦,最低的是巴西圣保罗和福塔菜萨以及莫桑比克。

国际初中教育 篇2

一、日本国际理解教育的内涵

“二战”结束后,基于促进世界和平,推动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国家和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尊重,194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一届大会上首次提出了“国际理解教育”(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的口号。1974年,联合国大会为顺应新的国际形势,又提出“国际教育”的概念。此后,“国际教育”代替“国际理解教育”,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积极倡导的活动之一,但“国际理解教育”的说法至今仍然沿用。

“国际理解教育”在欧美有“世界学习”(World Studies)、“全球学习”(Global Studies)、“地球市民教育”(Global Citizenship Education)、“持续可开发教育”(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多元文化教育”(Multi-element Culture Education)、“全球教育”(Global Education)等不同提法,学术界认为这些概念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的从属与兼容关系。

对于“国际理解教育”的标准定义,日本学术界一直没有统一的认识,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学术派别、官方和民间都有各自不同的表述,分歧较大。据东京学艺大学文献索引统计,日本国际理解教育相关研究论文在20世纪50年代仅为15篇,60年代为14篇,70年代增加到34篇;到8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国际理解关注度的提高,相关研究论文达到119篇;到90年代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如火如荼,仅1990年就达到159篇,几乎相当于60~80年代的总和。[1]截至2015年9月,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检索到的国际理解相关记录条目达到1,509篇。

日本最大的出版社小学馆出版的《教育基本用语》对国际理解教育的解释是:以世界各国国民跨越国家相互理解、相互尊敬、相互信赖、相互合作、实现世界和平为理念的教育。1995年,东京召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扫盲教育10周年国际会议,日文的“共生”(living together)一词首次在大会使用,同时成为国际理解教育的新热点。[2]“国际理解教育”也因此称为“共生教育”,亦有“世界公民教育”的提法。

2005年,日本“初中等教育国际教育推进研讨会”的报告《为培养国际社会人才》将“国际理解教育”解释为:在国际社会中,培养具有全球视野、拥有采取行动时必需的态度和能力的教育。但从2006年起,日本文部科学省在文献中正式用“国际教育”一词,代替以往的“国际理解教育”。“国际教育”较之“国际理解教育”,其内涵更为宽泛,不仅包含国际理解、国际合作、国际和平教育、人权和自由教育,还包括开发教育和环境教育等内容。2014年,文部科学省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出版的《全球化时代国际教育状况国际比较调查最终报告书》认为,“文部科学省多用‘国际理解教育’,而外务省国际合作机构(JICA)多用‘开发教育’,‘环境教育’、‘国际教育’等用语,但其定义和概念随时代而变化、扩展、相互重合。此外,国际教育实践组织还采用‘全球教育’、‘持续发展教育’等用语,各种用语有其固定的背景和发展历程,据此形成不同的团体”。[3]

由此可见,直到2014年,日本官方文件对“国际理解教育”的说法依然莫衷一是。

国际合作机构曾经以教师为对象,对以上词汇的认知度进行了调查,结果对“国际理解教育”的认知度达63%,而对“开发教育”认知度仅为10%。在以爱知县全体小、中、高、盲、聋及养护学校师生为对象的调查中,“国际理解教育”认知度高达86.5%,而“开发教育”认知度仅为10.4%。[3]因此,本文采用认知度较高的“国际理解教育”。

二、日本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

日本的国际理解教育最初是在联合国的推动下起步的,此后走上了具有日本特色的道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其侧重不同,基本可分为“外国理解”、“本国理解”、“世界理解”、“多元共生理解”几个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各国认为由于种族、民族、国家、地域历史文化的差异而造成的隔阂和误解是战争的原因之一,因此为避免战争悲剧的重演,创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有必要在国际范围内开展增进彼此理解和沟通的活动。194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届大会提出了“国际理解教育”的概念,并为此专门设立了国际理解处,开展国际理解教育,以和平教育、各国相互理解、人权教育、理解联合国等为核心内容。此时日本正在进行民主改革,也从强调“国际合作精神”入手,开展国际理解教育。1947年,日本仙台地区的民间人士自发成立了“仙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协会”,这是日本第一个、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协会。此后,京都等地也相继成立了合作协会,日本一共成立了近300个合作协会,积极开展相关工作。[5]1953年,联合国开展合作学校运动,在全世界开始实践国际理解教育。1954年,日本成为最早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建设世界共存社会为宗旨的教育合作实验活动计划”的国家之一。[5]这一时期,日本的国际理解教育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精神基本一致,但其后逐渐呈现出日本独有的特色。

20世纪60、7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国际间人员往来日益增多,随着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本朝野开始关注有关异质文化和自身历史文化的问题。后来,随着60年代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的提出,各国开始重视人力资本的投入和开发,日本也认识到培养适应国际社会人才的重要性。[7]从战争结束到60年代,国际理解教育以“外国理解”为主要教育实践内容,既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内容之一,也是当时大量日本人走出国门与世界进行交流的现实需要。

到70、8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迅速增强,海外归国子女数量增加,日系劳动力和外国人纷纷涌入日本,日本的社会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日本本身国际化”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国际理解教育的紧迫性再次凸显出来。这一时期,日本的国际理解教育与联合国倡导的内容有所不同,具有日本特色,即以帮助居住在日本的外国人、日本归国子女认识日本,同时督促日本人对自身进行再认识和评价为主,即以“理解本国的教育”为主。

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出现、现代交通工具的发达、尤其是互联网时代通信和信息手段的迅猛发展,全球化成为世界发展的潮流。各国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交往日益频繁,双方以及多方的人员流动、商品流动、资本流动、信息交流呈几何级数不断增长,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随之产生的南北问题、东西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环境破坏和资源共享问题、宗教和政治、军事、信仰和地球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等不断涌现,各种政治纷争、贸易摩擦、地区冲突不断,世界范围的竞争与合作同时并存,使得国际间的合作和沟通显得更加重要与紧迫,因此国际间的相互理解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在全球教育、发展教育、世界性问题研究等新教育理论的影响下,日本的国际理解教育融入了对全球教育、发展教育、世界性问题的关注与探讨,可以说此时日本的国际理解教育主要着眼于“理解世界的教育”。

20世纪末以后,在日本社会老龄化、少子化、“新外来人”等外籍居民增加以及人权意识提高的背景下,多元文化共生的教育实践开展起来。进入21世纪,多元文化理解、培养“世界公民”、“共生”成为国际理解教育的重点,其出发点就是探讨在同一个国家中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应该怎样相互理解、共同生活的问题,解决文化交流中“同化和排斥”现象,对不同价值观持包容的态度。换句话说,多元共生理解不仅要理解对象国的文化,还要重新审视理解本国文化,达到求同存异的目标,以至衍生出新的多元文化。[8]鉴于日本传统文化中特有的“排异”特征,因而其国民性难以国际化,此时日本的国际理解教育希望通过多元文化理解,培养学生包容异己、尊重差别的态度。[8]

三、日本国际理解教育政策

日本政府主导的国际理解教育主要是在文部省(2001年后为“文部科学省”)的指导下逐步展开的,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更多地发挥了由各界代表组成的各种审议会的作用,即审议会提出各种政策建议,由文部省贯彻到学校课程改革等领域。

1966年,中央教育审议会(简称“中教审”)提出报告,明确要求学习本民族的历史和传统。1974年,“中教审”在《关于教育、学术、文化的国际交流》咨询报告中提出,积极培养“具有国际素质的日本人”,建议派遣中小学教师和社会教育指导者到国外进行文化体验,以此加强教育者本身的指导力。

20世纪80年代,临时教育审议会的第一次到第四次报告,均倡导“世界中的日本人”。例如,1985年6月的临时教育审议会报告,主张进行爱国教育,强调在理解日本文化的同时,要深刻理解各国的文化及传统。1986年4月的临时教育审议会报告再次提出,首先要理解日本本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世界不同国家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认识近邻诸国的社会风俗及相关知识。1987年4月的临时教育审议会报告强调对异己者的关心与理解,重点提出接纳回国人员子女及外国人的子女,增强对他们的理解与交流。1987年8月的临时教育审议会报告,开始倡导从全人类的视角出发,作为国际社会的一员应为人类和平繁荣积极贡献力量。同年,日本开始实施“青年交换与合作教学”项目。1988年,文部省出台政策,鼓励高中生赴海外游学。[10]1989年3月的《中小学教育纲要》则要求,“培养既尊重本国文化与传统、且深刻理解世界文化与历史、能在国际社会中生存的日本人”。1989年的中小学课程改革方案提出,要加深理解世界与日本的关系,国语课程要加深国际理解、培养国际合作精神,中学重视外语课程,在道德课和特别活动课程中培养世界意识,世界史成为高中阶段必修课程。[11]

1998年,教育课程审议会的报告倡导“共生资质和能力”的培养,[12]另外在《关于教育课程基准的基本方向咨询报告书》中,要求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发挥主体能动性,进行国际理解,具体规定从小学到高中的各个阶段,所有学科都要积极利用电脑等信息工具进行教学活动。[13]同年,小学综合学习时间开始英语会话教学,中学外语课程成为必修课。[14]2002年教学大纲(日本称“学习指导要领”)的基本理念是“生存能力”的培养,并明确将“国际理解教育”内容导入“综合学习时间”,这一举措使得日本的国际理解教育得以飞跃性发展。[3]

2005年,文部科学省举办的“初中等教育国际教育推进研讨会”在报告《为培养国际社会人才》中提出,从停留在异文化理解、交流的“国际理解教育”向“在国际社会中,培养学生具有全球视野、拥有采取行动时必需的态度、能力”的“国际教育”转变,即注重培养自我认同与共生能力,还包含跨越国界的民间、个人基础上的人员交流和往来。从2006年起,日本开展“友谊日本计划”,促进各国青少年的交流,增进国际理解。2008年,小学的外语课程增加了70课时,初中增加了105课时,加大了外语教学的份额。[16]

在高等教育领域,日本以“国际XX”命名的学科从1988年的38个增加到1998年的112个,1988年全国大学外语课程为50种,1997年增至70余种。[17]继1983年的“10万留学生计划”后,日本政府在2008年又提出“30万留学生计划”。另外,“青年交换与合作教学”项目截至2013年末,参加者共有来自63个国家的121,113名外籍人士,有效促进了日本各地国际理解教育的开展。[18]

除文部科学省外,自1980年以来,日本还以开发教育协会(DEAR)为中心,通过非政府组织(NGO)和教师活动开展“开发教育”。另外,外务省国际合作机构从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开始,为国际理解提供开发教育援助。[3]正因如此,日本的国际理解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的意志与行为,是国家利益的集中体现。

四、日本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

国际理解教育实践从开展机构看,可以分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从活动形式上看,可以分为课程教育和实践活动;从实施部门看,既有政府教育部门的官方行为,也有企业团体、民间个人行为;从接受教育的对象看,不仅包含以中小学为主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在校生,也包括政府机构的工作人员、公司职员、社会人员等一般民众,尤其是居住在日本的海外归国子女、在日外国儿童、留学生、在日外国研究人员、日本赴海外留学的大学生、高中生、有志于赴海外留学、研究的日本人等。长期以来,纳入官方活动的具体项目有:国际教育合作活动项目、海外日语教师派遣项目、国际教育推进项目、外语教育国际交流员和语言助手项目,等等。

1996年中央教育审议会的报告《展望21世纪我国教育的状态》指出,国际理解教育不仅是知识的理解和学习,而且更应进行体验学习和课题学习,培养实践的态度、素养和能力。在该方针指导下,日本各类教育机构和民间团体开展了多元、生动的教育实践活动。现选取有代表性的事项,举例如下:

(一)校园内进行的国际理解教育

日本校园内进行的国际理解教育以“综合学习时间”为中心,小学的6成时间、中学的3成时间都用于国际理解教育实践,[3]社会、英语等科目和俱乐部活动、学校文化活动都有涉及。例如,在某市小学六年级的英语课堂上,英语教学由日本老师和英语国家的老师共同上课,教学内容不仅是单词句子的认读,更多是结合文化理解进行语言学习。学生的英语课本中不仅有英语日常用语,还有汉语、韩语、俄语、法语等日常问候语。地理、历史、公民教育等学科的教材以及教学过程也包含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另外,学校还在综合学习时间开展关于国际理解的体验活动。

校园内的国际理解教育形式多样,例如,某县市教育委员会举办的中小学生体验留学活动,先由在当地居住的外籍学生家长向教育局提出申请,教育局根据家长的希望和实际居住学区指定接收学校,向家长开具接收留学生的书面信函,同时通知接收学校予以接待。家长按照规定交纳每天250日元(折合人民币13~15元)的午餐费用,即可进行体验留学,留学结束后由校长颁发体验留学证书。体验学校的班级为迎接来自中国的新同学集体学习了汉语问候语,精心设计了黑板,特意写上中文的欢迎辞,举行了简短的欢迎会。课堂上,老师请中国同学协助日文汉字教学,在综合学习时间请中国学生和日本老师一起做中国茶文化的介绍。体验学生与日本学生一起上课,担任值日生,一起就餐,练习毛笔书法,一起在冬天只穿短裤踢足球、跑步,培养团队精神。短短一个月的体验留学项目不仅让居住在日本的外国儿童体验到日本小学教育的全貌,也让日本小学生接触到来自其他国家的语言和文化,增进了不同国度学生的相互了解,使双方学会尊重对方的主张,团结合作。

(二)走出校园的国际理解教育

伴随着2011~2012年教学大纲的修订,日本中小学各学科课时增加,综合学习课时减少,国际理解教育实践课时随之减少。为弥补课时的不足,一些学校积极开展校外的国际理解教育实践活动。例如,“世界餐桌”体验活动。活动组织者免费提供厨具,设立各国食品卖场,并从当地大学邀请各国留学生们身穿民族服装参加活动,来自各个学校的师生和日本市民可以在文化广场现场观摩食品制作过程、低价品尝各国风味小吃。与世界餐桌同时举办的还有“世界语言”学习活动,中小学生手持多国语言习得证书到各个不同国家的摊位前,向留学生们请教该国问候语和各国风俗习惯,获得该国留学生的签字认可。在以上系列活动结束后,学生们回到集中地,在老师的指导下,逐一发表对各国文化了解的心得,用不同国家的语言问候大家,展示自己获得的多国语言习得证书。留学生作为嘉宾,现场回答老师、学生和市民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展示各国民族服装、表演各国歌舞等。整个活动由教师、学生、市民、留学生共同参与,内容丰富、有条不紊,成效显著。

(三)民间开展的国际理解教育

例如在偏僻的小山村,当地很少有外国人居住,居民邀请大城市的留学生到村民家中住家体验,村小学邀请留学生到小学和孩子们共同上课,一起做日本竹马跑步,跟随村里的老人一起制作日本传统玩具竹蜻蜓和民族工艺品及制作食品。留学生分别报告各国不同的习俗。另外,还有民间报告会、外国人演讲比赛等活动。

这些国际理解教育及其实践不仅设计了多元生动的活动项目,而且充分发挥了外国留学生和外籍居民的作用。在活动安排上,有详细周密的计划。老师还指导学生进行国际理解活动的分析,就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相互关系理解以及沟通交流能力等几个方面提出具体的达成指标,如理解他人就要求发现与他人的差异,思考为什么存在这些差异,如何尊重这些差异等。

综上所述,日本的国际理解教育及其实践是在联合国的倡导下,在民间自发活动的基础上,由文部科学省发出倡议,由教育审议会、教育咨询机构的专家学者开展相关调查研究,提出建议和实施草案,政府制定政策,在中小学教学大纲以及公民教育计划中给予明确规定,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包括地方教育委员会下属的终身学习机构等积极组织实施的,政府、社会、学校、学者、学生多方参与。日本的国际理解教育从最初响应联合国号召,到为消除贸易顺差带来的国际隔阂,再到应对大量日本人到海外旅游,接纳日本归国子女、外国人研究者和劳动力在日本国内生活的现实需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解决文化隔阂与冲突、促进对话与交流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五、日本国际理解教育存在的问题

日本的国际理解教育及其实践在各个时期的理解与定位不同。有学者认为,在理论层面,目前日本的国际理解教育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并存现象,即政府“培养爱国精神前提下的全球化教育”与民间的“跨越国境前提下的世界公民教育”的分歧。[21]民间秉承联合国基本理念,关注全球命运,致力于实现世界和平,同时兼顾国家利益;官方则强调国家利益,导入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传统教育。对此,日本民间组织提出强烈抗议,认为在教育,尤其是国际理解教育中导入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传统教育,有退回到战前军国主义教育的危险,且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理解教育终极目标———世界和平背道而驰。[21]因此,如何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成为目前日本国际理解教育发展急需解决的课题之一。

日本的国际理解教育还存在一个突出问题,那就是关于自身民族认同与尊重历史的关系处理问题。中央教育审议会在1996年提交的第一次咨询报告《展望21世纪的我国教育》中强调,必须加强日本历史、传统文化教育,因为在此基础上才能真正理解别的文化和国家。2002年,日本政府建议将培养“爱国情感”作为课程目标之一,以爱国程度来评定六年级社会学科目的成绩等级。[23]2012年,日本进行中小学课程改革,在新的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日本需要开展民族认同教育,培养民族自豪感。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方针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日本的右翼势力,片面地把民族认同与粉饰侵略历史、美化战争划上等号。日本部分教科书中对侵略战争公然地回避,甚至是美化。教科书中有关慰安妇责任、南京大屠杀、强征各国劳工等问题上的表述,与历史客观事实有很大出入,未能像战后德国一样深刻反省自身责任,未能对侵略战争给中、韩、东南亚以及世界人民带来的灾难进行深刻反思。日本的右翼势力始终不能正视战争责任问题,不能正确理解和解释自身行为,不能充分理解受害国民众的感情,当然也无法更好地与对象国进行国际理解和沟通。不仅如此,近年来日本首相和国会议员频频参拜靖国神社的行为也成为影响中日、韩日以及日本与亚洲各国相互理解的壁垒,成为友好交流的巨大障碍,成为制约日本国际理解教育发展的痼疾。

除历史问题外,与民族发展同伴生的新国家主义也成为日本国际理解教育发展的障碍。在2015年4月9日参议院预决算委员会会议上,文部科学省要求所有国立大学在入学和毕业仪式上升国旗、唱国歌,此举遭到学者的强烈反对。2015年9月,安倍政权不顾上万民众的抗议,深夜通过了新安保法案,日本从此可以随时向海外派遣自卫队,这一行为更是与联合国所倡导的世界和平背道而驰。此外,日本的国际理解教育还存在着欧美中心主义、日本文化沙文主义等倾向。

2015年,中东地区极端组织杀害日本人质事件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日本国内也引起了较大的震动。日本右翼势力的诸多举措将激化日本与世界的矛盾,造成更多的隔阂。在宗教冲突、地区冲突、能源以及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日本应该重新意识到加强国际理解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除诉诸政治、军事、外交途径以外,广泛开展国际理解教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宗教冲突和地区冲突,化解隔阂,为实现世界和平稳定创造必要的外部条件。面对国际理解中对他种文化的不理解和国家间的利益冲突,有识之士提出“唯有旨向共生、理解‘异己’的过程才是国际理解教育摆脱困境、解决全球问题的正解”,主张从“和而不同”理念的局限转向“‘异己’共生”的国际理解教育新模式,探索与“冲突的他者”(Conflictothers)进行沟通合作的途径与方法。[24]

综上所述,日本国际理解教育在最初阶段主要是反思“二战”中对他国人民乃至自己的伤害、促进世界和平的活动;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成为日本消除贸易顺差、增进日本好感度的有效手段;随着日本国内的国际化,多元共生理念成为日本国际理解教育的主要内容。在全球化的今天,无论在政治、经济领域抑或在社会文化领域,其存在的问题均需要日本进一步开展国际理解教育:一方面培养国际化人才,为增强日本国家的竞争力服务;另一方面创造多元共生的国内环境,吸引国外优秀人才补充国内劳动力的严重不足,创造和谐的国际环境,为开拓海外市场服务。日本的国际理解教育既取得了成绩,促进了日本教育国际化的进程,同时也成为政府推行国家战略的工具。未来如何处理民族认同与尊重历史的关系问题、如何应对新国家主义泛滥等,是日本国际理解教育能否获得健康、长足发展的关键所在,可以说探索与“异己”的沟通与合作已成为日本国际理解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

摘要:国际理解教育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日本国际理解教育理念一直存在官方和民间之间、不同学术派别之间的争论,在不同历史时期其侧重不同,呈现与时俱进的特点;多元文化理解教育成为日本国际理解教育实践的主要内容之一,生动的文化体验成为其显著特色。日本政府关于民族自身认同问题和历史认识问题关系的处理等成为制约日本国际理解教育发展的痼疾。

国际初中教育 篇3

【关键词】新课标下 初中英语 国际理解教学 方法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106-02

0.前言

近几年来我国教育事业不断推行相应的改革以适应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我国教育还是存在这一些问题,尤其是在英语教学上,教师不仅要做好相应的改革措施,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还需要将英语教学国际化。而所谓的国际理解教育就是指通过英语教学能够使学生认识到西方国家的一些人文知识以及中西方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从而提高学生对外国文化的了解,提高他们对英语的认识,使他们不仅能够理解中国文化而且也能够很好地了解外国不同的文化,在文化多样化的世界背景下找到合适自身发展的学习方法,形成一种良好的对待文化的态度。外来文化不仅能够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服务,同时也能够被中国文化所吸收,所以要想更好地发展中国文化就要以一种宽容和尊重的态度来对待外国文化。学生在这样的英语教学方式和理解中能够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爱好,培养他们和其他民族之间的交往、沟通与理解能力。

1.我国初中英语国际理解教育存在的问题

1.1对国际理解不足,对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较少

英语国际理解教育需要建立在本国文化的基础之上,但是在我国现阶段的初中教育中还是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比如说在对国际理解不足,英语教学上缺少对中国文化的表达。国际理解教育是要建立在民族文化和国际文化交流的根基之上的,所以在进行初中英语国际理解教育时要充分认识到本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交流。英语作为全球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之一,在文化沟通和国际交流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桥梁作用,所以在进行交流时应该提升自身对本国文化的交流程度,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宣传。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不注重对本国文化知识的融入,过于强调西方的文化,从而忽视了对本国文化的发扬。在国际的交往中,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越来越多,英语教学在国家教育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目前我国英语教育在教育理念上还存在着一定的误区,进行英语教育是为了更好的实现与外国的交流,将中国文化介绍到世界中去,从而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使中国能够与世界接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初中英语教师过于重视对英语知识技巧的讲解,从而忽视了对英语这种语言文化的实际应通用性。英语和汉语一样,他们都是一种语言交流工具,所以在学习英语时,学生和教师应该重视英语教学的环境性和应用性。

1.2缺乏国际教育与理解意识

初中许多的学科都可以看到国际理解教育,他们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对本国现状的了解,从而能够更好地认清国际局势,最终实现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但是在英语的教学中缺乏相应的国际理解教育,学生和教师过于重视学生的英语技巧,忽视了英语的交流性和应用性。在英语的教学中中国擅长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文化知识的讲解和社会价值观的培养不够重视,从而导致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不明确,单纯是为了考学而学习英语,在长期的学习中学生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爱好。而对于学生的国际教育和理解重视不足,学生在进行相应的学习时不能够及时与世界接轨,了解更多的西方文化,找到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也就无法实现桥梁之间的衔接。真正的英语是一种交流的语言工具,学生在进行学习时能够认识到它的巨大作用,它不仅仅是一种考学生的必修课程,它更是与世界交流和学习的重要工具。所以缺乏相应的国际教育和理解意识,会导致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下降,导致他们对学习英语的目的有所偏差。

2.国际理解教育的方法

2.1提高中学教师对英语国际理解教育的意识

对于初中老师来说在进行教学时不仅仅要重视学生英语技巧的讲解,还应该提高学生对学习英语的目的性,突出英语学习的重要性,树立他们学习英语的正确态度和意识。首先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要注重对国际理解化教育,也就是让课堂成为一个学生相互交流学习的场所,这里所说的交流是指交流国际文化,学生在课堂上可以扮演不同国家的人,从而用不同的文化背景来展示交流的重要性。同时学生还要学会用英语来表达中国的文化,做一个文化传播的使者,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能够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乐趣和目的性。学生通过彼此间的交流能够更加了解国外的文化,接受外国的文化,并且将外国先进的文化与本国文化相结合。除此之外,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比如在向学生讲解一个国家的文化时自身就要对该国家有一定的了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在国际理解教育中正确把握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必要性。只有教师自身的素质有所提高才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英语的学习。同时学校或教研组也要定期对英语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教师在专业的培训下能够更好的认识到自身教学中的不足,改变初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提高教师对国际化教育的认识。

2.2进行多样的校园课外文化交流活动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般比较重视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从而忽视了课外教学的重要性,所以在进行相应的国际理解教育的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外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爱好。尤其是在新课标的推行下,教师要利用好校园的文化建设,为学生提供一个民主、和谐、多样的校园文化生活。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采取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不同国家文化之间的差异,树立他们多元的文化观念。同时教师在进行讲解时还需要教给学生如何去辨别先进文化与腐朽文化,在这样的辨别中去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增加自身对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创造一定的情景,让学生用英语进行文化的交流,学会如何运营英语来实现对本国文化的介绍,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例如,在学习Travels, France is calling 等课文时,我们就利用学生在教材上学到的知识,让他们合作学习,查阅“埃菲尔铁塔背后的文化和故事,美国自由女神像的由来和象征意义,中国长城的文化与象征意义等等,然后小组间相互交流和展示;在学习Body language 这一课时,就让学生上网查阅同一个肢体语言在不同国家文化里的含义,或者是同一个含义在不同国家里不同的肢体语言;在Festivals 这一课的学习中,让学生查询、比较中西方重大节日的习俗和差异。除此之外,我们还利用我校的外教资源,增加学生与外教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通过彼此间的介绍来增进他们文化的交流。教师还可以定期向学生进行英语知识讲座,积极向学生介绍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增加他们对国际动态的了解,积极关心国家大事,努力学习英语,为今后文化的交流做出自己的贡献。教师也可以通过播放电影和音乐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外国文化,在影片和英语的语言中找到于中国文化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从而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在课外学习中学生可以增进与教师之间的友谊,教师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上的困难,指导他们更好地学习,最终实现英语课外交流的目的与效果。

3.总结

英语国际理解教育方法的实行可以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爱好,而教师在这样的教学中也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外国文化,学习本国的文化知识。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也可以找到学习的方法,增加自身的素质,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该教学模式符合新课标初中英语教学的目标,适合学生今后对英语的认识和学习。学生增强了对国际文化知识的认识,更有利于我国今后文化的传播,存进我国对外的交流与发展。所以初中英语国际化理解教育方法是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和文化素养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它符合我国教育发展的要求,符合学生发展的要求,能够更好的促进我国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最终实现初中英语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尹立柱.在国际理解教育中拓宽英语教师的国际视野[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2,6(8):6-7

[2]金万锋,邹云敏.论“国际理解教育”视阈下的英语文学教育[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4(5):29-30

[3]粟莉.适应国际理解教育需要改革英语教学[J].考试周刊,2007,25(3):23-24

[4]陈鸿莹,张德伟.国际理解教育——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教育改革策略[J]. 比较教育研究. 2002(S1):154-158.

国际初中教育 篇4

2014学年第一学期工作要点

以《学校2013-2016年发展规划》、《总校2014学年第一学期工作要点》为指导,以温暖教育的办学理念为行动指南,加强名师队伍建设,加强平安校园建设,在初中实现“软着陆”的前提下,以“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积极开展初中发展转型”为核心,以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打造“德育管理特色”为抓手,确保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准进一步提升,创建温暖和谐校园。

一、学年目标

1.创建“平安校园”确保学校无重大安全事故发生,严控微小安全事故;师生无违法行为发生;杜绝因安全管理缺位造成的安全事故发生。

2.在瓯海区抽考、期中期末考、初三模拟考和中考中,各学科各项指标以较大的优势名列区第一。2015年中考省一级重点高中升学率超过28%,省三级以上重点中学升学率超过50%。

参加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学科竞赛,保持瓯海区同类学校拔尖、温州市领先的地位。

3.全面实施初中留给学生“温暖记忆”的校本课程,并在实践中进一步总结、充实、完善。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着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爱校爱生、敬业乐业的教师队伍。教师学历达标率100%,积极引进年轻教师,重点引进文科骨干教师。坚持师德修为、教育思想、教育艺术并重,促进教师综合素质提高。建立35岁以下年轻教师专业发展考评制。

5.在校生巩固率达97%,家长满意度达95%,学生满意度达95%。

6、办好第三届初高中“直升班”,初三前100名的学生95%以上留在高中就读。积极开展初高、小初衔接教学的探索和研究。

7.创建、提炼学校办学特色,坚持特色做法,不断丰富特色内涵。

8.全面加强师生体质健康建设,探索音、体、美、微等特长生的培养模式,拓宽学生毕业出口途径,提升综合办学水平。

二、具体措施

(一)初中定位

初中分校“质量特色”并重,一手抓安全,一手抓质量,一手抓“转型”,将“英才教育”与“普惠教育”融为一体,为高中“振兴工程”的圆满实施提供优质生源支持。继续开放周六下午,全面实施温暖课程建设,加强学生特长教育,致力于将初中分校办成温州市学生课业负担最轻、社会影响力最大的民办学校。

(二)师资队伍建设 1.师德建设。

1(1)进一步加强教师师德教育,塑造高尚的师表形象,引导教师贯彻学校颁发的《师德规范“十五条”、礼仪规范“十五条”》。学校严禁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严禁教师收受家长的礼金礼品、接受家长的宴请,严禁教师向家长借贷款,严禁教师校外兼职或办以赢利为目的的补习班,严禁教师与异性学生非正常的交往,严禁教师拉帮结派。学校将引进师德教育长效机制,通过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家长意见征询、师德师品专项调研等方式,强化师德教育。

(2)树立“四种精神”。

◆刻苦钻研的探索精神;◆爱生如子的园丁精神; ◆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3)强化“七个意识”。

◆服务意识。◆全局意识。◆效益意识。◆创新意识。◆学校意识。◆家长意识。◆质量意识。

2、身体健康建设

积极实施“阳光健身工作”,开展太极拳、篮球、排球、羽毛球、健身操、登山、摄影、长跑、乒乓球、足球等体育活动,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

(三)岗位责任建设

为了加强初中分校自身建设,进一步提高初中分校的教育服务质量,全体教师务必认真落实《育英学校教师工作规范》。依据总校要求,结合初中分校的实际,重申以下几点纪律:

1.自觉宣传、维护学校的形象,对外不散布有损于学校声誉的言论,不做有损于学校利益的事,努力为学校增添荣誉。

2.不向家长索取或变相索取财物,家长以任何方式向教师赠送礼金物品,教师都应婉言谢绝。严禁教师乱收费。严禁教师在外兼做家教或在培训班兼课。非班主任不得受家长之托代为学生保管钱物。

3.坚持正面教育,不偏爱,不歧视,不讽刺,不挖苦,不侮辱,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4.每周一举行的升旗仪式,以及学校召开的开学和重要节日的庆祝、纪念性集会,所有教师都必须参加,遵守会议纪律。

5.严禁在上班时间利用电脑做与教学无关的事。

6.校园内除办公室、接待室和教职工宿舍外均为禁烟区。学生面前不得抽烟,办公室内抽烟需征得同办公室人员的同意。

7.严格按照课程表上课,凡调课必须经教务处同意。

8.上课实行点名制度。学生缺课,教师应过问,应及时与班主任联系。班主任要及时上报政教处。上课期间,不得任意强迫学生停课,不得任意将学生送交校长室、教务处、政 2 教处和年级组处理。上课期间发生的问题应由该任课教师负责解决。教师不得拖堂,不得任意加大作业练习量,占用学生的休息时间。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剥夺学生上音体美微课的权利。

9.上课时间不能接打电话,电话响铃方式调到静音或振动。10.教师有事请假,需提前办理。

11.严禁教职工将学生单独带进教师公寓,禁止教职工在上班期间打牌赌博。12.严禁教职工酒后驾车,严禁校内开快车,控制在每小时十公里以内。13.实施《育英学校教学事故处罚条例》,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14.严禁使用教师忌语,大力推广文明用语。

针对教师岗位职责,违反的教师将每次处以50元—500元的罚款且予以批评,并与年终考核各项评优评先挂钩,凡师德不合格的教师在学年考核中一票否决,情节严重的予以行政处分并全校通报,同时取消已有的年终奖金。

(四)业务培训建设 1.继续完善教师培养机制。

专家引领--通过邀请专家来校讲座,邀请区、市、省教研员来校指导教育科研,组织教师外出进行专项培训或挂职锻炼等方式,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集体研修--以教研组和名师工作室为平台,加强集体研修。初中分校本学期开始举行教师教科研专题活动月活动。

个人反思--积极引导教师多读书、勤思考,积极参加课题研究,参加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竞赛,撰写发表论文。

苦练内功--借鉴高中分校开展教师基本功检测考试的作法,引导教师苦练内功,提高专业素质。

梯队建设--大胆启用优秀大学毕业生,加强教师梯队建设

2.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的示范、辐射和引领作用,加强过程引导、监控与管理,为名师工作室建设搭建良好的平台。将名师工作室活动纳入工作计划和学期行事历。

3.切实做好30岁以下年轻教师的《专业发展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进考评工作。4.积极推荐教师参加区、市“教坛新秀”、“教坛中坚”等项目评比,培植育英本土的名优教师。

5.积极参加区教育局对教师的“十二五”培训,重点完成16学时培训任务。

(五)部门管理建设

1.加强教研组的教研职能和年级段的管理职能,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实行月考核制度。2.强化行政领导工作职责与工作规范,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服务教师、学生意识;继续实行行政领导入住学生寝室制度、听课制度、值日制度和安全周报制度;实行行政领导下班与教师、学生谈话制度。

3.继续优化教务处和政教处正副主任的职责分工,吴华东副主任继续兼管音体美微综合组工作,建立每天两处一位主任不小于三次巡视制度。

4.进一步发挥年级组长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的作用。

5、规范教师招聘和解聘程序,确保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教学管理

本学期,将继续围绕提升教学管理层次,追求科学、高效、精细、时效的管理方式,努力发挥教务处的“服务、指导、督查、创新”功能。

教务处管理的中心工作是常规工作,它最能体现学校的教学秩序、教学水平。本学期教务处将认真落实教学常规制度,抓好“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考试”各环节的过程管理,形成严谨、认真、细致的教风,强化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一)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评价制度,保障有效教学。

1.力求更加公平公正,重点突出,简单易操作,最终达到调动教师积极性的目的。把后20%学生的情况纳入期末教学质量考核中。

2.完善教师出勤制度,奖勤罚懒,减少教师请假、调课等现象。3.修订教务员、图书管理员、实验员岗位职责。

(二)深入调研,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1.加大随堂听课的力度,听课不提前通知,并将听课结果作为课堂教学考核依据之一。行政领导、段长、教研组长都要参与听课,并及时评课,反馈情况。

2.定期召开教学研究会议。通过师生座谈会、个别谈话、检查备课笔记、检查学生作业等方式,了解各教师各学科的教学情况,听取师生对改进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3.开展家长满意度问卷调查和学生问卷调查,重视家长和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三)加强常规管理,杜绝教学过程中的不良现象。

1.杜绝老师随意换课的现象,教务处要加大对随意换课巡查力度,如发现擅自调课将按学校规定作旷课处理。

2.杜绝滥订教辅资料滥发练习滥占时间的现象。资料征订前必须报教务处审批,如未经批准擅自征订的费用由征订老师负责,普通班只能征订1种课外辅导资料,实验班只能征订2中课外资料,教务处订阅21世纪网站。

3.杜绝经常不改作业和经常先校对后批改的现象。倡导建立错题本。4.杜绝同个年级同类班级教学进度不统一的现象。尤其是科学和数学学科。

(四)落实重点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1.考试。精心组织每次考试,考前抓命题,考中抓考风,考后抓分析。强调命题规范化、有针对性。继续聘请家长参加期末考试。

2.作业本检查。结合学校对备课、上课、作业批改、个别辅导、考试这五项常规要求,本学期常规检查分普查和抽查两种形式进行,计划在九月底、期中、期末进行三次普查,每 4 月利用教师例会抽查一次,随机抽查10位教师,会后抽查到的老师把备课本和学生作业本送到教务处由学校领导检查,教务处及时记录反馈抽查情况,并纳入期末常规考核。

3.重视数据的收集与分析,精细诊断,对症下药,以达到减负提质的目的。建立学生入学后的学业质量跟踪体系。教务处建立班级学生期中期末考试名次变化表,建立班级期中期末考试均分和优生情况变化表。班主任建立本班学生每次考试名次变化表。任课老师建立本学科学生成绩变化表。从变化中找原因、看趋势。

(五)重视初三的备考教学工作,把初三的教学、复习、考试作为初中分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

1.九年级教师要特别重视浙江省内各地区的中考命题研究,做好中考考前的各项复习准备工作。本学期每人一册浙江省各地区的中考试题,了解各地的中考动态,把握中考的方向,从而更好的指导平时的教学。平时测试中要有中考“原题重现”,引导学生注重对错题的收集与消化。

2.狠抓九年级培优辅差工作,备课组长要挑起担子,统筹安排,要在均衡发展上想办法。教师之间要有大局观,要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平时的教学中,期末复习时,要团队作战,发挥集体的力量。要全力抓好日常教学工作,工作要一步一个脚印。提倡每个知识点过关、每个单元过关,从而以扎实的积累来提升效率,减轻期末复习的压力。搞好月考、模拟考,做好考后的评析工作和复习资料编制工作。

3.初三普通班培优早开始,要求每一个班级开学初就拿出培优计划。原任教师负责平时的培优工作。普通班集中培优工作将在开学后确定辅导老师和培养对象。

4.教务处要对优生进行质量监控,及时组织优生进行对比分析。校长室定期组织召开优秀学生座谈会,鼓励学生积极争取,考上理想的高中。

(六)推进课程改革,实践温暖课程。

本学期初中分校在七、八年级全面实施温暖课程,下午第四节增加阅读课,开设写字课。初三年级增加自主学习课和每周整理课和下午第四节的体育训练课。

(七)研训结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围绕主题开展教学研究周活动。

以课堂教学研究为重点,以课堂观察为手段,以教学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主要方式进行校本研修。加大力度对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听课提出更高要求(每学期听本学科课20节、备课组长15节,教师15节)。除此之外,教务处每月要召开一次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例会,学习有关教学、教研工作理论,总结反思前阶段教研工作,研究部署下阶段教研组、备课组工作,讨论新课标背景下,学校教学教研中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和困惑。继续开展单元试卷命题研讨。各备课组要每周固定一个半天(按照瓯海区研修日)开展活动。一学期每位教师要研读一本教育教学理论著作,参与一项课题研究,写一篇教育教学论文或一份教学案例或一则教育叙事,出一份本学科期中(或期末)的模拟试卷;要求每位中层行政 5 人员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联系一个教研组(叶德权联系语文组、吴华东联系社会组,王建东联系科学组、徐宝锋联系数学组、周翔联系综合组、)、联系一个段(、王建东联系七年段;吴东华、周翔联系八年段;徐宝峰、叶德权、联系九年段)。每位行政人员参与细节研究,注重过程管理,使团队成员之间形成互相激励的动力,互换角色的意识,互相学习的习惯,互相补台的雅量。同时要不断地总结、反思、检讨、修正自己的工作,从而促进学校整体发展。

2、继续实施“名师工程”、“青蓝工程”,打造优秀教师队伍。

加强对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工作,一方面要拓宽培养渠道,与知名学校的知名教师、联系,拜师学艺,努力造就更多的学科带头人或名师。另一方面继续抓好“青蓝工程”,进一步开展一师多徒和一徒多师的“结对帮扶”活动。青年教师更要珍惜机会,加强学习,刻苦钻研,努力使自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本学期特聘瓯海区英语研训员薛丽娜老师为教科研副主任,重点培训年轻的英语老师和加强英语教研组建设。

3、以“研究学生”为重点,彰显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

从学生的层面去“研究学生”,要用“行动研究”的手段来研究学生,要继续发扬“草根化”研究的精神,不断提升自我,不断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学得紧张,学得快乐。

4、全面开展中考试题研究(具体见方案)。各学科建立“名师命题工作室”。各备课组每单元上交两道创新题目存档,月考试卷先公布难度系数,后进行学生评卷,优秀命题老师给以表彰。

(八)提高教务处的人员的服务意识,加强学籍管理和档案管理。1.规范教务处教务人员的上下班制度。

2.做好教材教参、教辅资料、音像教材的征订工作。力争做到资料详实,手续齐全,管理规范。

3.规范学生电子学籍档案管理。做好初一新生的学籍登记工作,及时准确建立新生学籍电子档案。学生转学、借读、休学、复学严格按上级文件精神办理,建档完整。期末组织对班主任进行电子学籍档案填写培训,班主任严格按瓯海区普教科的要求及时导入学生评语和成绩,教务员每学期负责检查,要按时完成任务。

4.充分发挥实验室作用,图书室、阅览室要加强对图书的管理,保证按时对外开放,为广大师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四、德育工作

学校德育在抓好学生养成教育、行规训导、安全防范、青春期教育、普法教育、消防教育以及国防教育等常规工作的同时,本学期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确保校园平安

1、安全责任落实到人,确保无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1)签订安全目标管理责任书。在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的安排下,初中分校、各处 6 室、年级组、班主任分别与上一级管理部门签订学校“安全目标管理责任书”,层层落实安全职责,明确到个人。班主任为本单位的第一责任人。学校实行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树立“安全第一,隐患即事故”的理念,开展一切工作,必须把师生安全放在第一位。

(2)继续落实和完善安全管理责任制。从细从严执行各项安全管理制度。

(3)严格执行有关安全管理制度。《学校综合安全管理事故处罚办法》、《请销假制度》、《月假有关制度》、《集体外出申报制度》、《就寝查铺制度》、《上课点名与报告制度》、《学生物品管理制度》、《交通安全制度》、《消防安全制度》《通宵值夜班查铺制度》等。

(4)落实安全报告制度。各科任教师、班主任要积极关注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安全,坚决制止学生不安全的游戏或活动。班主任、科任教师对学生发生的大小安全事故要做到及时上报,逐层上报,并积极采取相应救护措施,对比较严重的安全事故直接向学生处或校长室汇报,不报或瞒报者将严肃处理。

(5)严格按规定抓好流行性疾病的防控工作。抓好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安全和运动安全工作。定期开展消防、地震逃生演练。

(6)安全检查常态化,加强安全设施定期检查,每月的18日为安全检查日,政教处定期会同后勤部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各班主任要经常对班级教室、寝室进行安全隐患检查,及时检查及时上报,对由于安全隐患未上报而导致的安全事故要追究班主任或科任教师责任。

2、构建并优化高效德育网络,确保常规管理高效到位。

(1)继续实行“政教处督导、班主任主导、生活老师辅导、学生团体引导、值日教师视导”的常规管理网络。

(2)创建高效快速的家校沟通网络。

(3)与校“心理辅导中心”联系,本期继续构建“初中学生心理干预网络”。

3、强化校内安全“节点”管理,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力创德育特色。

1、高度重视学校德育特色建设。

全校德育管理人员、班主任、科任教师对于学校德育特色活动的创建,态度要端正,认识要跟上,目标要落实。杜绝敷衍、应付、走过场的工作作风。将“礼德教育”真正打造成初中德育管理的一个特色。

2、以“礼德教育”为抓手,开展“习礼尚德”系列教育活动。

(1)学生行规训练常态化。将“行规强化训练月”活动改成“礼德教育”系列,贯穿全年,每月突出一个重点。九月份的训练目标为“环境卫生整治”;十月份的训练目标为“就餐和就寝礼仪”。十一月份的目标为“课堂和课间礼仪”;十二月份的目标为“文明仪表和整理课桌”;一月份的目标为

(2)学生表彰注重时效性。每周班级评选出班级“礼仪之星”,每月年级段评选出年 7 级“礼仪之星”,整理好学生典型材料上报政教处,学校制作专门展板和在学生总结大会上表彰。

(3)认真评选学年“礼仪之星”。今年采取班级申报、年级统筹、学校筛选的程序进行,改变以往年级分配指标的做法,认真评选出一批名副其实的“礼仪之星”,在学生中取到模范和表率的作用。

3、以缔造“温暖教室”为契机,致力打造“班级名片”。

本学期开始建设“温暖”教室,打造“班级名片”,努力推出一批“魅力班级”,展示班级特色与文化魅力。

4、深化精细服务。

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既是管理,也是服务。学校提出精细化服务的理念已经有几年了,本学期力图从三个方面深化学校德育的精细化服务。

本学期继续执行《初中学生生活精细化管理实施细则》。以“分餐式管理”为重点;深入开展“百名师千家访”活动;全面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各班级要进一步完善自能管理组织,增强环境保洁责任感,坚持一日三检查两小扫,一周一大扫的制度;各部门要实施“一竿子到底”的管理模式,提高检查和巡视的频率,加强通报和整改的力度,共同打造优美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确保环境随时卫生清洁;提升两操质量,各班要进一步明确两操(跑操、眼保健操)管理要求,强化管理责任。一旦检查发现问题,要及时整改;各级部要加强管理,强化考核;各班级要及时记载,每周小结,记载情况要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挂钩。

5、提升文化内涵。

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兴趣爱好,开展丰富多采的德育活动,提高学生校园生活快乐度。同时,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条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提升育英初中校园文化内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五)加强队伍建设。

积极开展班主任队伍建设。倡导全体教师自尊、自重、自律,百倍珍惜育英17年的办学成果,进一步倡导落实“育英人”的内涵,即崇尚师德、精于业务、和谐竞争、创新进取。建立师德教育长效监督机制。通过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家长问卷、师德师品教育专项督查等方式进行。

加强学生的生活管理和提高服务质量。

加强学生会、班长、寝室长等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

五、团委工作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结合9.3抗战胜利纪念日,建国65周年,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开展“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丽校园”主题教育,团委将结合我校实际,开展“温暖”主题教育。引导团员青年感受温暖、分享温暖、传递温暖、建设温暖。加强初中少年团校建设,配 8 合学校党组织办好高中生业余党校,科学设计课程内容,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系统学习党团基本知识,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初步的理论自觉。

〔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本学期,团委将继续根据教育局文件精神,在9月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主题教育。围绕“礼德教育”在团员青年中开展“三德”教育。即:利用月假,在社会、社区开展以“志愿服务”为载体的“社会公德”教育,在家庭开展以“孝敬父母”为主题的“家庭美德”教育,在学校开展以“温暖校园”为主题的“个人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行规养成教育。

〔三〕推进成人主题教育

围绕“长大成人”这一目标,结合学生思想意识形成的关键点,深入开展成人主题系列教育活动。在高中分校,一是参加瓯海区开展的“中国梦、国防梦、我的梦”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和征文比赛。二是“12.9”成人节开展成人宣誓主题教育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活动文化建设,利用重大节庆日、纪念日开展活动;开展具有时代特征的活动文化。如建国65周年、青年志愿者、校园之声广播站、第7届金话筒大赛等活动;是开展社团文化建设。协助教务处继续推动校园社团建设,聘请导师,开展活动。积极参加区第10届校园社团文化节。

环境文化建设,配合学校政教工作,开展校园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工作。深入践行“校园弯腰”行动,努力实现校园地面美化、净化。本学期,团委将和政教处分工合作,加强日常动态监管,确保校园公共场所卫生提升档次。

〔五〕加强团的自身建设 〔六〕注重实践活动

国际教育趋势报告 篇5

2012年02月02日作者:庄晓英来源:新闻晨报

2011年,留学市场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热闹局面,留学已经成为国际教育交流的重要平台。近日,启德国际教育研究院发布《2012国际教育趋势报告》,报告显示,学生最热衷选择的留学国家依次是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展望2012年,各个主流留学国家政策走向将会如何?哪些国家将成为学生热捧的留学目的地?未来留学市场将出现何种发展趋势?

【留学成本】

低成本留学时代或将来临年度开支或达10万元左右

2012年,随着国内留学市场的扩大,将会出现越来越多低成本留学项目,国内学生和家长将会面临更多选择。据启德国际教育研究院课题组组长Bart博士介绍,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这样的英语国家出现了一批有质量的工薪留学项目,如每年全部开支在15万元左右的美国社区学院;年度开支在12万元左右的加拿大阿尔伯塔省教育局中学项目;一年全部开支在15万元以内的新西兰本科课程……这些课程自然倍受广大工薪家庭学生的青睐。

除了热门留学国家纷纷推出工薪留学项目,欧洲免学费的公立教育系统也颇受关注与追捧,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典等欧洲国家均为高福利国家,前去留学的外国学生可以享受与当地学生一样的福利待遇。因此,外国留学生一旦过了语言关,进入公立大学就读,就只需要支付自己的生活费,并且这些国家还可以合法打工,留学生可通过打工赚取生活费。此外,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全年学费与生活费也就在10万-15万元人民币左右,这样的留学成本明显会更为大多数中国家庭所接受。

以美国为例,美国不同学校的学费有很大的差异,以读本科为例,目前最低的一年只有4000多美元,而最高的一年达4万美元,所以,申请者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慎重选择学校。不过在美国,往往学费最贵的学校,也是奖学金最多的学校。如果学生的学习成绩相对优秀,完全可以申请奖学金,通过协助教师、辅导学生获得补助,补充学费和生活费。

2012年,在国际经济形势走向不明的大背景下,还是有不少有效降低留学成本的方式。学生的留学规划实施越早、越细致,留学成本越低;学生的留学准备越充分,出国考试如SAT、托福、雅思等分数越高,申请奖学金的可能性越大,留学成本也越低。此外,还可以选择生活费用较低的城市去留学,分阶段实现留学的目的,譬如先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完成前两年的本科课程,再转至美国大学完成学位课程。

【专业选择】

40%的学生选择了商科和工科

随着留学前职业规划的概念越来越为更多国内学子所接受,不少学生和家长在出国前就开始考虑归国就业,选择留学专业时也会看重其未来的职业竞争力。

关于专业的冷门与热门之争已经为公众所熟知,学子都开始了解专业的冷热其实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冷热的转换也不会在某一年发生突变。据启德国际教育研究院调查数据显示,2011年留学生拟读专业选择中,23%的学生选择了商科,17%选择工科,这些热门专业还将继续其热度,可以预测,在2012年,商科、金融、计算机、工程等专业仍将是中国学生青睐的专业,工科及商科仍是留学申请的两大黄金专业类别,但据分析,今后申请人会产生细分,越来越多申请人会放弃大而全的专业,其中,工科学生会更关注一些和其他学科交叉的学科,如工程管理、风险管理、项目管理等基于工科基础又加入其他学科知识的综合学科。

从不同的留学目的地国家来看,随着英国2012年举办伦敦奥运会,留学英国选择文化创意产业的的学生将有所增长,主要包括软件开发、出版、广告、电影电视、广播、设计、视觉艺术、工艺制造、音乐以及表演艺术等专业。

根据2011年澳大利亚出台的新政,留学生在澳大利亚完成学位课程后将获得2-4年的工作签证,这意味着将来留学生选专业将更加立足个人实际情况,注重发挥自身特长以在职场上占据优势。据介绍,澳大利亚近几年的热门专业有会计、计算机、各类工程专业,以及教育、护理等,留学生选择这些专业时一般都会考虑移民因素。值得一提的是采矿工程专业,不仅有中澳企业在矿业方面合作的大前景,而且采矿工程师最近居高薪行业榜首,刚毕业的矿业工程师起薪就达到8万澳元/年,这个专业还是移民紧缺专业,预计将会在未来受到更多关注。

从专业的选择面来讲,以往去德国读理工科的比较多,如机械、电子专业,预计2012年去德国学文科类专业如经济管理、法律等将更多。另外,传统的设计、艺术类专业也会逐步增加,特别是工业设计。

■TIPS:

创意、艺术类专业或将成为新的留学热点

随着国内就业市场对创意人才需求的不断看涨,创意类、艺术类专业在2012年将成为中国学生新的热点留学方向。因为看好这一新需求,国外院校纷纷推出相关课程供中国学生选择,这些国家的创意艺术类专业各有所长,其入学门槛、教育理念和培养方向也都有所不同。就艺术类专业细分来看,其中的多媒体艺术、形象造型、工业造型、建筑、电脑美术、广告等专业开始崭露头角,启德国际教育研究院课题组指出,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回国后将填补国内高端艺术人才市场存在的巨大缺口。

托福考试人数或增加30%

随着赴美留学人数增加,托福考试随之升温,国内的托福考位稀缺告急,2012年参加托福考试的学生人数将会持续增加,增幅比例有可能达到30%左右,而托福考试的题型不会有较大幅度变化,将更侧重考察综合实力。2011年托福考试在中国大陆地区全年共41次考试,全年共开放考位30多万个。虽然ETS(美国教育考试服务处)继续在中国增加两个考场,但大陆地区的托福考位还是严重紧缺,去年12月份的报名量甚至一度创造全球之最。2012年托福考试在中国大陆地区全年共35次考试,共开放考位28万个。2012年头两场托福考试的报名人数已经超过12000人,预计ETS将会视报名情况决定是否增加考场和考位。

■TIPS:

美部分大学调整托福分数线

伴随托福考试升温而来的除了考位紧俏,还有美国大学托福录取分数线的全面上调。托福分数线提高幅度最大的是凯斯西储大学,去年托福只要80分,今年要求90分以上。俄亥俄州立大学曾经是一个托福分数线的低谷,托福只要有71分,今年该校的托福分数线上涨到79分以上。其他托福分数线调高的大学有卡内基美隆大学、杜兰大学、雪城大学、东北大学、印地安那大学伯明顿分校、阿拉巴马大学等。目前申请美国大学的人数增长已经到了一个关键节点,现在是提高录取要求,接下来就将控制申请人数。预计2012年美国排名前100位的名校申请难度会明显加大,在分数上要求也会更高,对于考生而言,可以综合自己的实际语言水平,选择相关的培训课程以提高成绩。

雅思考试已被超过6000所机构认可

截至2011年,雅思考试已被全球超过6000所机构认可,已有超过3000所美国院校认可雅思成绩,其中包括全部8所常青藤盟校,以及绝大多数美国顶尖院校。众多机构的广泛认可促进了雅思的增长,中国大陆的雅思考生数量也在逐年递增。据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提供的数据,2010年,全国共有超过30万考生参加雅思考试,2011年中国大陆的雅思考生人数以两位百分数的强劲增长比例领跑市场。其中19岁到23岁年龄阶段仍是主流考生人群,但18岁以下的未成年考生出现了较大增幅,预计2012年低龄考生还将继续增加。为了满足雅思考试的增长需求,2011年,雅思考试在北京、西安、兰州和昆明四地增设5个新考点,考点数增至40个,遍布全国33个城市。

考研专业:汉语国际教育 篇6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MTCSOL)专业学位是应国际汉语教育发展需要,于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3次会议批准设立的。首批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的培养院校有24所,目前增至82所,名单附后。该专业学位面向国内外招生,主要有全日制攻读和在职攻读两种培养方式。自20首次招生以来共招收近6000名研究生。随着研究生培养结构调整和培养模式改革,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建设不断改革创新,加快培养适应国际汉语教育新形势需要的合格师资人才,以满足全球汉语教学的迫切需求。

一、MTCSOL的.培养目标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国际汉语教师职业相衔接的专业学位,与对外汉语教学等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有明显区别。主要培养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和良好的文化传播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专门人才。

二、MTCSOL的培养方式和特色

MTCSOL的学制一般为二至三年,包括课程学习、实习和毕业论文等阶段。

MTCSOL培养注重课程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汉语教学与中华文化传播相结合, 校内导师指导与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教学方法,重视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强调国际汉语教师专业素养及职业能力的养成。

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国际汉语教师的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围绕汉语教学能力、中华文化传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形成以核心课程为主导、拓展模块为补充、实践训练为重点的课程体系。

各培养院校在国内外建立了一批实习实践基地,通过观摩、试讲、顶岗实习等一整套实践实习体系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国家汉办每年资助优秀学生以汉语教师志愿者身份赴海外实习,同时利用中外联合培养等方式为部分学生提供赴海外深造并获得海外教师从业资质的机会。

三、招生对象及入学考试科目

招生对象为符合《全国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简章》中规定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全国统一考试报考条件的人员。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包括政治理论、外国语、汉语基础与汉语国际教育基础四门。

政治理论采取教育部全国统考政治理论试题,满分为100分。外国语采用统考英语一(日语、俄语),其他小语种可选用统考试题,也可由招生单位自行命题,满分为100分。

汉语基础与汉语国际教育基础,由各招生单位根据教育指导委员会提出的指导性考试大纲自行命题,满分均分为150分。

四、在校生管理与待遇、奖助制度

在校生的管理与待遇依据国家相关规定执行。奖学金、助学金制度参照全日制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奖助制度由各招生单位自行确定。

五、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就业前景

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时享受国家规定的就业政策,由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

本专业学位课程与国际汉语教师标准、教师资格培训课程接轨,将便于学生获取教师证书,有利于优秀毕业生充实海外汉语教学师资队伍。

国际初中教育 篇7

国际理解教育以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结构分析和社会改革为基石, 将“学会共同生活”的价值观运用到教育、培训和教学方法的过程中, 旨在增进民族、国家、地区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宽容, 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 培养儿童认同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尊重、了解其他国家、民族、地区文化的基本精神及风俗习惯, 初步学习、掌握与其他国家、民族、地区人民平等交往、和睦相处的修养与技能, 探讨全人类共同价值观念。1994年10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 确立了新时期国际理解教育及相应的“和平文化”的基本内涵, 通过大会《宣言》及相应的《为和平、人权和民主 的教育综合行动纲领》。

21世纪是全球化时代, 机遇与挑战并存, 教育国际化成为每个国家发展都面临的重大课题, 国际理解教育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2000年, 亚太国际理解教育研究院在韩国成立, 首次提出了“共生发展”的理念。2009年, 上海市成立“浦东新区国际理解教育研究中心”。“十一五”期间, 无锡新区教育局率先提出了创建教育国际化先导区的目标, 以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外向型经济区域国际教育生活社区建设的研究》为平台, 有创造性地区域推进国际理解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 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成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充分体现了全球化时代多元主义文化教育价值的基本精神, 要求学校 :“加强国际理解教育, 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党的十八大“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言简意赅的表述, 不只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一种理论创新, 更体现了民族自信心, 反映了胸怀世界的一种开放心态。

从本质上分析, 促进国际理解的“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旨在教育领域实现国际意识与民族精神的内在统一。它对课程 的具体要求是 :

必须设置为和平、人权和民主的教育, 教育首先是人学, 这种教育理念不能局限于专门的科目与知识, 而应成为整个教育体系的灵魂。

课程改革应该强调认识、理解和尊重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 并应将全球相互依存的理念同地方行动联系起来。

应该强调课程开发方面的国际合作, 鼓励引进别国教材, 鼓励在教材编写方面展开有成效的国际合作。

教科书应该就某个主题提供不同的视角, 并使这些视角的民族与文化背景清晰明了, 而教科书的内容则应以科学研究成果为基础。

提升对外语学科的认识, 学习外语不只是为了掌握一种语言工具, 更主要的是为了更深刻地理解和体认其他文化, 为建立社区之间和国家之间更深刻的理解奠定基础。

教学方法、各种形式的行动以及学校的政策方针, 必须使和平、人权和民主既成为一种日常实践, 又是一项学习内容。

应该促进不同国家或不同文化环境中的大中小学生、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之间的直接接触和定期交流。

德国复兴的思想之父卡尔·雅 斯贝尔斯 (Karl Jaspers) 认为 : 教育是人与人精神契合, 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

必须尊重少数民族或种族、宗教和语言上处于少数地位的人士以及土著居民的教育权, 并落实在课程和方法以及教育的组织形式方面。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梦”宏伟理想的引领下, 无锡教育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积极吸纳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 坚持“三个面向”, 坚持改革开放, 坚持教育创新, 深化课程改革, 关注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 开展双语教育实验, 十分重视国际理解教育及其校本课程开发, 运用世界经合组织PISA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的缩写) 教育评价的国际比较。为“世界的中国”培养能参与国际交往、竞争、创新的世界公民而努力。其中, 地处长三角国际生活社区的新区教育, 总结反思双语教育实验经验, 为实现“美丽中国”的无锡画卷, 研究国际理解教育, 结合教育研究项目和课程体系建设积极实验之, 有效地加快了新区教育国际化发展进程。

1. 开发有根课程, 弘扬民族精神和吴文化。

民族精神是支撑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和基石。国际理解教育首先强调的是对民族精神的弘扬。无锡新区是 三千年至德名邦的核心首善之区, 新区教育局发掘利用的得天独厚的吴文化教育资源, 开发区域性的《吴文化》课程, 江苏省梅村高中和无锡新区实验小学也开展了有效的教育实验。后宅中学和后宅幼儿园分别出版了 《乡贤与美德》和《最炫民族风》纸艺课程丛书。旺庄实验小学编写《我的新区, 我的家》双语校本教材, 泰伯、善德两家幼儿园先后开展“吴文化”和“和文化”课程研究, 提升学习者对于乡土人文的认知。

2. 共享教育资源, 拓展全球的胸怀与视野。

全球的胸怀与视野, 是指以开阔、理性的全球视野、人类视野来认识、对待我国和世界的历史与现实的思维方式。主要内 涵大致有三个各具独立性、又具内在联系的层面 :①知识视野层面 ;②认识能力层面 ;③思想品质层面。新区教育局每年选送优秀的学科教师和校长赴海外考察研修, 与辖区内的国际学校开展教育交流和合作, 比较研究课程与教学论。“百草园讲坛”举办《诺奖文学赏析》系列讲座、《海外归来 :聊谈中英基础教育差异》等专家论坛等。新区实验小学的棒球运动课程走出国门, 在国际赛事中屡获大奖。为实现区域教育的创新发展, 新区本地学校和国际学校开展有效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整体提高区域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如新安中学、新安小学与伊顿国际学校, 旺庄实小和韩国人学校, 坊前小学与新区国际学校结成教学共同体, 通过教师流动、学生访问、学校交流等方式, 开展课程为本的互动交流。旺庄实小创立“学习多元文化, 分享国际课堂”活动, 提高本校中外学生多元文化的理解能力。旺庄实小与英国教师合作开发《飞越大洋》双语课程, 连续七年举办双语文化艺术节活动, 引领小学生超越教科书的国际理解, 体验异国风情, 拓宽知识视野。

人与人的交往、我与你的关系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因此, 理解是人类和谐相处的前提和基础。

3. 加强交流合作, 理解对和平、公正、开发、环境等重大国际问题的观点与态度。

只有站在全球发展的制高点, 了解、认识和把握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才能清醒地把握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整体态势和动向, 从而有信心、有毅力, 自觉努力学习掌握一切代表未来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方向的新事物。新区教育局设立专项基金, 吸纳国际优质教育资源, 聘请外国专家参与教学或培训。新城中学、旺庄实小、坊前实小等9所学校取得聘外资格, 拓展了教学和教研的国际视野。硕放中心幼儿园率先将环保教育引入学前课堂, 开展“城市化进程中幼儿环境教育”课题研究与实践。坊前中心小学关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行知合一, 开发了《绿色·生命·行动》系列校本课程。旺庄中心幼儿园开展《世界日和国际日》和基于“关键经验”的儿童语言教学的课题研究, 南风小学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学校教育及其综合实践活动。

4.树立多元意识, 提升国际沟通与交往的实践能力。

汉语国际教育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 篇8

汉语教学;文化传播;国人形象

H195;G125A007906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又是一个在近代饱经蹂躏与欺压而现在正在迅速崛起、逐渐成为在国际上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和平大国,既拥有光辉灿烂而又神奇深邃的古老文化,又有多姿多彩、各民族交织、中外交融的现代文化。

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希望将自己所特有的文化及其观念推向世界,并都竭尽全力努力为之。我们国家也需要这样做,需要将我们中华文化融入国际多元文化的大家庭中去。“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已逐渐成为当今实现“中国梦”的一个组成部分。汉语国际教育,不言而喻,也必然要承担起“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责任。其实,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家就意识到,汉语教学必然同时伴随着文化教学,并开始认识到,文化应区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汉语教学所伴随的文化教学既要有一定的知识文化,更需侧重于交际文化。

然而,时至今日,在一些根本性的问题上,诸如汉语国际教育的核心任务是什么,文化教学在汉语教学中应占什么地位,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应是什么关系,文化教学应选取什么样的内容,在汉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应呈现什么样的心态等,目前人们在认识上不是很清楚,也不是很一致。同济大学举行“汉语国际传播:跨文化视域下的语言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2014年10月2526日),专门讨论跨文化交际视野下的语言与文化问题,并准备开展带有一定学术争辩性的学术对话,这无疑将有助于大家对上述诸问题的进一步明确,以利于汉语教学和文化教育。

一、 汉语教学的核心任务是什么?

本文所提到的汉语教学,包括以前说的对外汉语教学、现在说的汉语国际教育和针对华侨华裔子弟开展的华文教学。汉语教学就其学科性质而言,关涉到汉语言文字学、应用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学以及文化、艺术和其他某些学科等多个学科的交叉性学科;其核心任务与内容是汉语言文字教学,其出发点和终极目标是让国外愿意学习汉语的学习者,学习、掌握好汉语,培养他们综合运用汉语的能力。因此,汉语教学总的指导思想应该是:“怎么让一个零起点的外国汉语学习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尽快、最好地学习掌握好他希望学的而且是应该学习掌握的汉语。”

为什么要强调汉语教学必须以汉语言文字教学为核心任务呢?理由有三:

第一,汉语教学最直接的目的是,设法让外国汉语学习者在最短的时间里能尽快、最好地学习掌握好汉语。有人强调要通过汉语教学让外国学生了解灿烂的中华文化。这个想法当然好,但是,如果外国汉语学习者的汉语过不了关,他们怎能了解、研究中华文化?

第二,汉语教师在汉语教学过程中所碰到的,外国汉语学习者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所提出的问题,主要或者说大多数是汉语言文字方面的问题。

第三,中华文化的有效传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靠学好并掌握了汉语,特别是学好并掌握了汉语书面语的外国学者,由他们来向自己的国人介绍中华文化,这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因此,切实做好汉语言文字教学工作,正是为了更有效地传播中华文化。

因此,汉语教学的基础教学、汉语教学的核心任务是汉语言文字教学,尤其在初级阶段的汉语教学中。从整体上来说,其他学科方面的教学都是为国外汉语学习者更好学习掌握汉语言文字服务的。

总之,想方设法帮助外国的汉语学习者尽快、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好汉语,特别是汉语书面语,这是汉语教学自身担当的最主要、最直接的任务。我们决不能偏离这个方向。

二、 文化教学在汉语教学中应放在什么位置?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汉语教学必然会同时伴随着文化教育,汉语教学离不开文化教育,特别是由于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存在着文化上的差异,需要重视跨文化交际问题,汉语教师也需要有文化的头脑。但是,文化教学在汉语教学中应放在什么地位?早先媒体就曾炒作并宣传:“汉语教学是手段,传播中国文化才是目的”,“不能只讲授语言的应用,而不深入到文化的内涵”,“外国人要学的是中国文化,不是汉语”,等等。(李泉,2012)最近又有一种意见说,汉语教学的重心应由语言教学转向文化教学。而现在无论汉语教师培养还是华文教师培养都有一项要求,那就是起码要掌握一种文化技艺,当今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更是普遍地大搞文化技艺活动,乃至高校面试硕士生或博士生时,竟出现了考生都带上一把剪刀或带上一长条红绸带什么的这样的情况;国际汉语演讲比赛文化技艺也占了越来越大的比重。这些看法、这些做法,很抢眼,但我认为并不正确。

确实,汉语教学必然伴随着文化教学,但是这绝不意味着要让文化教学成为汉语教学的重心或主流,更不是要用文化技艺来冲击乃至取代汉语言文字教学。我很同意李泉教授(2011)下面这一看法,“要恰当地评估汉语教学的文化传播功能。汉语教学跟其他外语教学一样,是一门学科,有其自身的教学规律。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有其特定的内涵和功能,文化教学不宜喧宾夺主。过于强调汉语教学的文化传播功能,是对汉语作为外语教学是一门学科的误解,是对汉语教学文化传播功能的扩大化、理想化、超负荷化”。而杨国章教授早在1991年就指出,“语言教学的重心是解决语言学习问题,这一点什么时候也不能动摇。我们要重视文化因素,这是立足于语言的交际功能而言的。……但不能把语言课变成文化课,否则,就冲淡了语言教学,喧宾夺主,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曾在孔子学院任教的蒋向艳和陈捷(2010)二位老师合作撰文也指出:“过多的中国文化介绍占据了大量的授课时间,致使汉语教学进度极其缓慢,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继续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因为他们感到没学到什么东西,没什么进步,很容易放弃。可见汉语课上过多地介入中国文化的介绍会搅扰学生对汉语本身的学习、记忆和运用。”再说,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正如北京语言大学赵金铭教授(2012)所指出的,“应该是润物细无声,应该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这样的文化教育才能深入骨髓。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要从这方面去下功夫研究,而不是像目前那样表面地开设一些文化课、搞些文化技艺那样的一种做法。目前这种做法只是一种浮躁之举。如果按照前面所说的那些错误导向来开展汉语国际教学,不仅会大大削弱汉语言文字的教学,而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说,这既非策略之举,更非科学之举,反倒有损中华文化的传播,引起一些国家的反感与不安。西方各国,他们在海外分别开展的英语、法语、德语、日语的语言教学,同时都伴随着文化教学,包括他们的价值观教学,可是我们不妨去考察、研究一下他们的教学与教材,是不是像我们那样做的。我们需要换位思考。

我们的老前辈吕叔湘、季羡林、朱德熙等先生都不约而同地曾这样强调过:“首先要教给外国汉语学习者的是汉语本身。”(李泉,2012)季羡林老先生还特别说了那么一段话:“我们首先要送去的就是汉语。‘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汉语是‘王。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大部分保留在汉语言文字中。中华民族古代和现代的智慧,也大部分保留在汉语言文字中。中国人要想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外国人要想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都必须首先抓汉语。为了增强中外文化交流,为了加强中外人民的理解和友谊,我们首先必抓汉语。因此,我们要奉行送去主义,首先送出去的也必须是汉语。”(季羡林,2000)季老先生的话明确告诉我们:汉语教学要汉语先行,而非文化先行;文化先行,将适得其反。我想,只有达到老前辈们所说的教学目的,才能真正做到汉语教学、中华文化传播双赢。

三、 汉语教学中中华文化的呈现内容、方式与呈现心态

文化,其含义是很广泛的。到底应该包括哪些方面,大家看法不一定一样。就我个人认识而言,并参考陈光磊(1992)的意见,中华文化似可包括如下诸方面:

物质文化:如秀美山川、地理风貌、诱人的风景区、具有国家和民族特色的建筑、产品(特别是传统产品)等。

思维文化:这是民族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某种信仰,主要是指哲学思想、思辨方式、宗教信仰,也包括诸如说时间、地点的方式(是从小到大还是从大到小)、计数称量法、方位定法等。

艺术文化:如具有国家和民族特色的文学作品、绘画、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和雕塑(包括石雕、瓦雕、木雕、泥塑、糖人)、剪纸等工艺产品。

饮食文化:主要指饮食习惯,包括酒文化、茶文化以及主要菜系等,也还包括饮食器具等。

健身文化:主要指中医中药、针灸、按摩推拿,以及武功、拳术等。

习俗文化:即贯穿在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本民族所特有的习俗,包括婚丧喜事,以及亲友称谓和会话语言规约(包括称呼、问候、询问、道谢、致歉、告别、赞同、拒绝、打招呼等表达法)等。

心态文化:即一般所说的价值观、伦理道德观等。

历史文化:这除了实际的国家、民族的实际历史外,还包括历史上那些渗透着民族心理和社会意识的职官制度、典章制度、文学经典以及传统节日等,也包括渗透于文化之中的并不断发展而逐渐积累成的、打有时代烙印的成语典故、警句格言等。

汉字文化:这是中国文字的特点带来的,如中国的书法、中国的谐音字画(赵华2012)、中国的印章等。

体态文化:有些带有共同性,如伸大拇指,表示称赞、叫好,伸小拇指表示渺小、微量,伸中指表示辱骂;而更多的是有差异的,如用手指在太阳穴旁转圈,中国人表示动脑筋,而据说在美国人眼里,这一体态则表示发疯。

以上所述,有的会是交叉的,如古建筑,既可视为物质文化,也可视为艺术文化;再如书法,当然是汉字文化,也可视为艺术文化。20世纪90年代张占一(1991)将文化分为知识文化与交际文化。事实上所有文化都可以说是知识文化,其中一部分与会话交际理解密切相关,会影响到跨文化交际,譬如某些思维方式、某些习俗、某些语言规约等,这部分可视为交际文化。知识文化与交际文化彼此不是分立关系,而是包含关系。

文化:从时间跨度说,一般可分为古代文化与当代文化。

以上所述,不一定说得很全,但大致如此。汉语教学中所伴随的文化教学,我们需要考虑的是:(1)该选取哪些文化内容和文化点?(2)所选取的文化内容和文化点,前后该如何安排为宜?(3)该采取什么样的呈现方式——是开设文化专题课,还是编作汉语教材的课文?如果开设文化专题课,开几门课?开设什么样的课?(4)我们该持有什么样的呈现心态?现在说实在的都还不是很有底,都是根据教材编写者自己的认识与想法在做,尚缺乏必要的一致的看法与规约,难免成绩与缺憾并存。李泉教授(2011)曾对当时一些重要的汉语教材包括文化教材,从文化教学的视角进行了很好的剖析,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很有见地。

文化内容、文化点的选取,文化内容、文化点的前后安排,如果不加研究只是凭想当然,不可能真正达到有效的或者说最佳的文化教学的目的。今天,在上述四个问题上我没法提出具体的意见与看法,因为没有研究。但我觉得有些问题值得提出来引起大家的注意与思考。

首先,我国的古代文化是很辉煌,但不能光展现古董,很需要展示当代文化,甚至包括我们的春运和高铁、跨海大桥等,以呈现我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变化为主。内容的选取,除了考虑让外国汉语学习者对中国与中华文化有个大概的、最必需的但又比较正确的了解外,更多地要考虑外国学习者学习汉语的需要。

其次,文化内容主要应该通过汉语课的课文来呈现,以便对外国汉语学习者起到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响。因此,课文内容的选取尽可能精当,课文内容的设计要有创新性《博雅汉语( 准中级,加速篇Ⅱ)》(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十四课《采访孔子》,就与众不同,别具一格,编写得不错。。课文的前后编排要尽可能合理、科学。也可以适当开设文化专题课,但不宜过多,最多三门:《中国概况》、《中华文化概说》、《中国文学》。甚至可以合并为两门,《中国文学》合并到《中华文化概说》。文化技艺,在中小学可以适当教授,以引发孩子学汉语的兴趣,但也要适度。在大学,只能作为课外活动来教。

再次,文化的呈现心态很重要,一定要摆正。我们既不要一味迁就、迎合外国某些汉语学习者的猎奇心态的需要,也不能不考虑外国汉语学习者的合理需求。不取“宣传”、“说教”的态势和做法,不强加于人。在这方面要去“泛政治化”心态。“对己方文化不炫耀、不自美”,“对他方文化不贬损、不排斥”。2005年某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教材中,有篇课文名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课文中有这样的话:“事实上,在今天,西方文化已经呈现出强弩之末的样子。……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世界,出现了很多威胁人类生存的弊端,比如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全球气温变暖、淡水资源匮乏、森林被过度砍伐、江河湖海受到污染、动物物种不断灭绝、新疾病频繁出现等等,所有这些都威胁着人类的发展甚至生存。21 世纪应该是东方文化的世纪,东方文化将取代西方文化在世界上的主导地位。”这样的言辞明显含贬损之意。在我们的汉语教科书中,“要树立一个开放的中国形象,一个尊重世界各民族文化,愿意与世界各民族平等相待的中国形象”。总之,在汉语教学中,“文化呈现应取平和、务实、超然的心态”。(李泉,2011)

四、 国人形象是中华文化传播的一个关键因素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的传播,一定的宣传当然需要,但最后能否达到如愿以偿的有效传播,取决于两方面:一是他人是否需要,海外各国是否需要;二是文化自身对海外各国的吸引力、感染力,国人形象对海外各国是否有吸引力、影响力。后者是达到有效文化传播的关键因素。

最近听了李宇明教授在复旦大学所做的一个题为“汉语传播的国际形象问题”的报告,很受启发。李宇明教授说,18、19世纪直至20世纪“二战”前,法语几乎成了国际通用语,特别是在各国上层人物和知识阶层中。原因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笛卡尔等创造的灿烂的法国文明让人羡慕。“二战”后,法语逐步为英语所替代,英语几乎成了国际通用语。是什么吸引世界各国都转向学英语?是现代化、国际化造就了英语的实用性。“实用战胜了高雅”,于是英语几乎成了全世界经济增长和发展以及科技发展的无形的支柱。李宇明教授所说的情况值得我们深思。汉语要有效走向世界,中华文化要有效向国际传播,就得靠我们国家、我们国人的形象。跟我们自身直接相关的,就是有赖于我们每个中国人,特别是出访的中国人和我们的汉语教师自身的形象,包括言谈举止。出访的中国人和我们的汉语教师就是中华文化的形象大使,就是中华文化的窗口与镜子。可是目前我们有些国人、有些汉语教师在海外的表现,实在与我们国家和平发展的整体国家形象极不相称。那些人在海外不遵守当地的规约和习俗,大声喧哗,随地扔垃圾,处处摆阔,有意无意地呈现某种傲气和霸气,等等。这怎么能吸引世界各国来学习汉语、来了解、享受中华文化?不错,现在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了。但正如李宇明教授所指出的,这是由中国腾飞的经济、中国的“经济红利”所吸引的。然而这只能吸引少部分人。所以李宇明教授强调指出,汉语和中华文化要向世界传播,首先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国际形象。(李宇明,2014)我非常赞成李宇明教授的这些意见。确实,国人形象是中华文化传播的一个关键因素。

陈光磊. 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 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3).

[2] 季羡林. 我们要奉行“送去主义”[M]//张德鑫. 对外汉语教学:回眸与思考.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 蒋向艳,陈捷. 法国巴黎中学汉语教学状况及分析[C]//第九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选.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 李泉. 文化内容呈现方式与呈现心态[J]. 世界汉语教学,2011,(3).

[5] 李泉. 国际汉语教学:学科与事业[R]. 北京:汉语应用语言学学科建设与发展高峰论坛,2012.

[6] 李宇明. 汉语传播的国际形象问题[R]. 上海:首届汉语跨文化传播国际研讨会, 2014.

[7] 杨国章. 文化教学的思考与文化教材的设计[J]. 世界汉语教学,1991,(4).

上一篇:为灾区捐款倡议书下一篇:宏观服务型财政效益审计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