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的素质教育

2024-09-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生的素质教育(精选10篇)

初中生的素质教育 篇1

高学风

一、感恩教育对学生成就人生的意义

所谓感恩教育,就是教师根据教育目的和个体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运用一定的教育内容对个体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因此,感恩教育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认知层次,即认识和了解自身所获得的恩惠和方便,并在内心里产生认可,也就是要识恩知恩;二是情感层次,在认知的基础上,衍生出一种愉悦、温暖和幸福的情感,从而转化为一种自觉的感恩意识,一种回报恩情的冲动;三是实践层次,将感恩的意识和回报的冲动转化为报恩乃至施恩的行为,并形成习惯,即回报恩情、乐善好施、甘于奉献等。其中,认知是基础,情感是动力,实践是载体,这三个层次相辅相成,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之所以说感恩对促进学生的学业成就有重要影响,是因为只有具备了对社会、父母、老师、同伴、自然感恩的能力的学生,才能发自内心地进行感恩,才会促动他们对爱与恩的奉献,又能唤起储存于大脑的情绪记忆,调动起丰富的情感,产生出报恩的冲动。

二、感恩教育的具体做法 1创设情境,启发学生的内驱力

首先,改善教育环境,为中学生营造一个充满爱心的值得感恩的世界。一要利用展览、宣传栏、橱窗阅读栏、黑板报,通过定期张贴标语和横幅、播放有关感恩歌曲等加强阵地建设;二要利用课室、墙面、走廊、楼道、宿舍等,展示名人名家的感恩名言、警句等创设氛围;三要利用学科渗透等各种阵地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要把感恩教育作为创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让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中得到感恩教育的熏陶。其次,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感恩情景、创造各种感恩情景,让中学生在体验中、在情景中自主建构,而不是一味地说教、灌输。课前准备:(1)布置教室: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布置温馨的环境、教室黑板的设计。(2)准备材料:感人的事例、图片等。准备歌曲及背景音乐:《感恩的心》、《母亲》、《天亮了》等等。(3)制作多媒体课件《感恩的心》。(4)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准备演讲、小品。活动过程:(1)播放FLASH动画《感恩的心》,直到正式上课。(渲染气氛)。感恩的心,感谢生命。心存感恩,会让一句简单的话语充满神奇的力量,让那些琐碎的小事一下子变得无比亲切起来。心存感恩,知足惜福。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的三春晖。”(学生不自觉地跟读,很有气氛)这是一首母亲的赞歌,心存感恩,其实我们最应该感激的是一直以来为我们默默付出、无私的、不求任何回报的,疼我们、爱我们的爸爸妈妈。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的爸爸妈妈在生与死的瞬间会凭借自己的本能不假思索的、毅然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把生的希望留给子女。催人泪下的故事:《天亮了》(2)学生讲故事:《天亮了》。播放背景音乐:(FLASH动画)韩红的《天亮了》。(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许多同学都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印象深刻的是一名高高大大的男生竟趴在桌子上呜呜的哭出声来……)班主任总结:大家都被故事里的爸爸妈妈感动了,这种场面,这种永远失去的痛楚地的的确确最能打动我们,也最能触动我们内心深处的脆弱。但是,这种生死离别的场面,失去双亲的情境并不是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的。那么,在平凡的生活中,就没有令我们感恩的事了吗?不,当然有!请欣赏情景剧《一碗蟹肉饺》:(1)情景剧《一碗蟹肉饺》。人员:四名学生(角色:母亲、孩子、老奶奶、小吃店老板)旁白:故事是这样的:秀秀是个住宿生,每个周末才能回家。每次回家妈妈就会给她做最爱吃的蟹肉饺,这种蟹肉饺做起来相当的麻烦......教师总结:非常感谢这几位同学的倾情演出,也希望每位同学都能在日常生活中用心的去感悟父母之爱!(2)沉静三分钟(让学生把刚刚波动的情绪通过思考沉静下来)。音乐《母亲》师旁言:我们现在的心情十分激动,现在就让我们每人拥有三分钟的时间,闭上眼睛,在《母亲》这首歌中将思想作一个沉淀。抛去任何杂念,用心去体会父母在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付出。想一想他们干裂的双手、黝黑的面庞;想一想他们日夜操劳的身影、想一想他们带病为我们做饭的情景、或者就想一想爸爸妈妈的音容笑貌……(3)感恩父母(通过准备阶段时的观察和思索自由发言)。学生谈自己的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教师总结学生发自内心地讲如何感父母之恩(感恩的方式)教师表扬学生并进行总结(4)结束班会。演唱手语歌《感恩的心》班主任:同学们,本届主题班会即将结束。我们有四位同学准备了一首《感恩的心》手语歌,最后就让我们以这首歌来感恩各位领导老师,是他们激励着我们接受了这次感恩教育;用这首歌感恩我们的父母,是他们给予了我们生命;用这首歌感恩一切令我们感动的一切……全体同学自由起立演唱《感恩的心》。

2.通过案例,调动学生的思想观念

教师用生动的感恩或忘恩负义的案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案例可以是身边的人或事,也可以是古今中外或是名人故事,讲完后让学生讨论一下或直接谈自己的感受。教师要注意案例情景的设计,必须能够引人入胜,具有感染力,注意充分调动中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每次接手一个班我都会讲上这个故事:美国的罗斯福总统就常怀感恩之心。据说有一次家里失盗,被偷去了许多东西,一位朋友闻讯后,忙写信安慰他。罗斯福在回信中写道:“亲爱的朋友,谢谢你来信安慰我,我现在很好,感谢上帝: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对任何一个人来说,失盗绝对是不幸的事,而罗斯福却找出了感恩的三条理由。

三、积极创设感恩教育保障体系 1.性别差异对感恩教育提出新的命题

广大中小学教师普遍反映女生比男生更爱学习,如女生能更好地听从教师的安排,更好地与教师相处等,也就是说女生与男生对学习更加投入。用感恩观点解释这一现象,即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感受到他人的恩惠,女性比男性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这样女生比男生更能感受到他人特别是老师的恩惠,同时也会比男生表现出更多的感恩行为,并最终他们的学习成就高于男生。同时男性与女性对于恩惠的反馈方式也不同,因为男生更多的倾向于“做”,而女生而倾向于“说”,这与当今感恩教育全体学生一视同仁的现状不符,因此对于感恩教育提出了新的命题,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对男生的感恩教育,也需要更多积极关注男生的感恩行为,进而促进他们学业成就的提高。

2.构建感恩体系,营造感恩的社会氛围

这里所说的感恩体系,是指相互施恩与感恩的人际关系体系,是学校、家庭、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由诸多感恩关系构成的相互关爱、体谅、宽容、和谐的人际关系网络。感恩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一部分,它应是一个复合工程。学校虽然是德育的主渠道,但学校的力量不是万能的,仅靠学校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家庭、政府、大众传媒和社会各个方面都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以形成协调一致的教育网络。因此我们应有所反思和觉察,在家庭、学校、社会的三结合中开展感恩教育。

山东省泰安第八中学

初中生的素质教育 篇2

一、以队伍建设为抓手, 提升修养, 为孩子引路

一直以来, 基地以“为学生做好服务”为宗旨, 一切从学生的发展出发, 从人的需求出发, 从学生的衣、食、住、行出发, 根据科室的统一部署要求, 把学生品格教育放在首位, 让其融入基地活动中去, 故基地活动的教学设计有统一的书写模板, 学生的品格教育是其中一项最基本的内容, 在活动目的、活动组织中都要得以充分体现。根据教科研计划, 参与教学的人员需定期上交活动反思、教学随笔, 也可开展教学沙龙, 交流过去一段时间在品格教育中的得与失, 相互学习, 把大家总结的一些好的做法融入各自的活动中去。此外, 每学期结束前, 每位老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 上交一篇关于学生品格教育方面的论文, 并汇编成册, 让大家相互学习和借鉴, 实现共同提高, 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二、融入课程, 直接体验, 分享正能量

基地有五大课程, 思想品德包含爱国主义、法治文化、文明礼仪等项目, 学生通过体验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老一辈革命家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 让学生明白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唤醒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学生通过体验法治文化, 知道什么是公平、什么是诚信;学生通过体验文明礼仪, 知道中国是一个从来不缺少文明的国度, 让他们为自己生在这个国度而感到自豪;开设国防民防和环保生态课程, 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树立“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的思想, 关爱生命, 能够主动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通过科普劳技课程的体验, 让他们感受灿烂的民族文化, 科技的高速发展, 以及产生对劳动的认同感, 理解和尊重身边的人和事;基地的生命生存课程主要包含拓展训练、心灵之约、感恩教育、野外生存。学生通过亲身体验, 明白互助的意义、团队对个人的意义;懂得生活的意义, 懂得珍惜, 懂得感恩;敬畏大自然, 热爱大自然, 等等。

总之, 学生的品格教育贯穿于每个项目的组织过程中, 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总结、评价融入品格教育, 让他们在活动中分享正能量, 共同提高。

三、设立团队及个人多项荣誉, 树立良好的品格形象

为了更好地开展基地的品格教育, 让学生融入这个基地大家庭, 我们鼓励学生在团队的基础上全面发展, 优化个性, 培养学生特长, 树立优秀的学生典型榜样, 展现学生的良好品格形象, 从而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风气, 激发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的热情。基于此, 我们对学生采取立体评定方案, 设立了班级集体荣誉“优秀团队”和个人荣誉的“活动之星”“内务之星”“道德之星”的评比。

实践表明, 学生在基地活动的时间虽然不长, 但通过相对主义的价值观营造的综合实践活动环境, 学生非相对主义的价值观得到了一定的塑造, 他们开始理解别人, 尊重别人, 帮助别人;能主动团结同学, 对集体不再漠不关心, 能为集体做力所能及的事;开始关注国家、社会, 关注环境保护, 关注身边的人和事。

四、以基地网站为平台, 加强与学校、家庭、孩子的沟通

由于“品格教育”是一种长期的、系统的教育行为, 学生通过在基地数天的体验生活, 虽然品格得到了一定塑造, 但几年的跟踪反馈发现, 学生离开基地之后, 由于学校管理和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差异, 还是有相当部分品格有问题的学生没有得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因此, 基地为了更好地为这部分学生服务, 以基地网站为平台, 根据学生在基地的活动情况, 汇总各班问题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时反馈给学校和家长, 加强与学校、家长的沟通, 大家一起想办法, 共同制定帮扶方案, 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同时, 加强与孩子本人的交流和沟通, 对孩子进行一对一的辅导, 及时了解孩子一个阶段以来的表现, 关注他们的需求, 让他们明白自己的进步、成长, 从而不断完善自己。这样学校、家长、基地老师多管齐下, 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后续的跟踪教育, 引导他们步入正确的轨道, 完善自己的品格, 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合格人才。

总之, 品格教育归根结底是人的教育, 它的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怎样生活、怎样融入社会, 寻求到安身立命之所, 开启幸福快乐的人生。品格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介于基地的特殊性 (周期时效短) , 仅凭短短几天时间是无法真正达成品格教育的目的的。所以作为校外教育的基地, 也需与学校、家庭做好沟通, 跟踪随访, 及时巩固提升, 如此方能达成品格教育的长效性。同时社会、学校、家庭、老师要从各自的功能和资源出发, 为孩子营造环境, 创设机会, 从各方面做出表率。我们相信, 学生拥有了健全的人格, 将会幸福一生。

参考文献

[1]郑富兴著.现代性视角下的美国新品格教育[M].人民出版社, 2006.

初中生的素质教育 篇3

关键词: 数学教育 初中生 智力素质

数学教育对初中生智力素质的影响是显著的。智力素质是心理素质教育的主体,智力是无法传授的,但它直接影响素质教育的效果,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是相辅相成的,数学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必须注重智力的培养,即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的培养。数学教育贯穿整个学校教育过程,按照年龄和数学意识、数学思想方法的接受能力,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不同教育阶段,采用不同形式进行相应的数学内容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积极意识和能动进取精神,调动主观能动性,使思维训练不断得到升华,使智力获得充分发展和提高。

在数学运算的过程中要求注意力高度集中,视其环境不同,正确而恰当地分配注意力,保持注意力的持续性和注意力的及时转移。在所有数学活动中,无论是什么样的计算、推导或证明,还是归纳、高度抽象,如果注意力不集中,自然就会错误百出。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是丢三落四,对问题的条件考虑不周,或不能同时注意几个方面的思维活动和要求,是由于注意力的分配能力差;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时,常常要求注意力在不同的瞬间有不同的侧重点,要求将注意力迅速从一个问题向另一个问题转移,等等。由此可见,数学教育对培养、调动、发展学生的注意力有积极影响。

记忆力也是人类思维的一种素质。不同的人,其记忆力不尽相同,记忆力的提高与后天的培养密切相关。数学教育中要记忆的大部分内容,靠理解性记忆完成,理解性记忆要对记忆的内容作分析和类比,在分析过程中类比新旧知识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将二者之间的关系作系统整理,其中不乏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综合分析等数学方法,使要记忆的内容升华为理念上的认识,以利于记忆新的内容。数学教育过程中对记忆的训练往往是通过数学习题的讲解与练习进行的,把握抽象概念的内在本质特征,先理解内容的实质,再上升为对概念表象的认识,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适合于知识的长久性记忆。当然,数学教育中对记忆方法的训练随处可见,如图示记忆法、规律记忆法、运算记忆法、概括记忆法、推理记忆法,等等。数学教育注重记忆力的培养与提高。

解决任何一个问题,必须具备观察问题的能力,即观察问题的条件是什么,寻求的是什么样的结论,条件不充足时如何创造条件,问题中客观存在的内在规律在哪,等等。同样,从许多具体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归纳出一个数学结论,也需要认真观察分析,没有一定的观察力是不行的,观察力敏锐者,对数学现象的特征认识就更清晰,理解也更深刻,容易抓住其本质。通过数学教育,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问题,积极主动地观察细节的变化及其所产生的结果,能够对每一个结果做进一步思考分析,引导全神贯注观察问题,避免错觉干扰,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掌握观察的方法等都将产生积极影响。

逻辑思维能力是根据正确的思维规律和形式,对对象属性进行综合分析、抽象概括、推理论证的能力。任何数学运算和论证的过程,每一步都要按照正确的思维规律和形式进行严密推理,在推理过程中,不断抽象概括、分析综合,使思维能力逐步提高、符合科学的思维方式,对培养科学思维有重要影响。数学教育中倡导的“提出数学问题”使思维摆脱现实的束缚,是塑造新生事物的起点;“怀疑数学问题”是数学思维走向成熟的表现,是创造性思维所必备的基本素质;对“数学问题”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是科学思维所具有的一种重要品格;应用类比研究“数学问题”是科学思维的一种技巧,将已知与未知相比较,因而启发思路,创造解决问题的条件,最终成功。数学教育对培养发散性思维也有重要影响,数学问题在不同的条件下,存在不同结论,思考问题的方向向外发散,这正是创造性思维的有机成分。另外,数学教育对培养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创造性,激发强烈的求知欲,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技巧也有重要影响。

想象力在数学教育中的培养无处不在,如空间想象力、数学模型的构造等。数学问题具有调动和运用大脑中已有记忆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推理论证和设想的思维能力,把抽象的概念转化为一种表象展现出来,使其成为直观的、通俗的或可推导性的内容。实际上,想象是一种特殊的重要的思维形式。

数学教育是一门基础教育,数学基础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综合能力是数学素质教育最本质的要素,它不仅是基本知识的教育,而且要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开启科学文化知识宝库的一把金钥匙,使受教育者在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的基础上自觉地发展智力,培养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创造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等基本能力。由于智力是由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与想象力等组成的综合能力,因此,随着这些能力的提高,智力也就能得到发展,智力必须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加以发展,离开了数学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的智力就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数学教育对初中生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的培养作用是无以替代的。总之,从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的观点出发,就必然认识到数学教育对其所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其作用既有理论指导意义,又具有实际操作意义。

参考文献:

[1]方建文,丁祖诒,武宝瑞.全面素质教育手册[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2]十三院校协编组编.中学数学教材教学·总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初中生的素质教育 篇4

初中家长必读:初中生教育的六大心得初中生的心里与身体都处在发育状态,他们刚刚结束了小学的稚嫩阶段迈向成熟的阶段,而且初中阶段的孩子心智尚属幼稚他们的很多行为自己本身分不出好坏,因此金钥匙教育中心教育专家结合多年的经验整理出一些育子心得供各位家长分享。

1、注重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教育子女的责任,要由父母共同承担,哪一位都不能放弃自己的责任;同时,父亲和母亲要为对方承担教育责任创造条件,在教育孩子上有分工有合作,不应单方独揽“大权”;只有在父母共同承担教育责任、对子女的教育影响力和谐互补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全方位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

2、多给孩子一些表扬和鼓励。多给孩子欣赏的目光,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品质,有利于增强父母对孩子的信任。多给孩子以欣赏的目光,就会看到孩子与众不同的长处和优点,看到她的一点点进步,肯定她,坚持鼓励她,耐心引导她,平和看待她,并以实际行动支持她,孩子就会把自己的优点发扬光大,这一点是很必要的。

3、加强与班主任及老师的沟通和联系。主动向班主任介绍孩子的情况。比如我们在刚开学时就向班主任重点表明:孩子胆小、老实,请老师给予关照。之后,经常向班主任及老师了解情况,坚持每天看一看联系本、并签字,将孩子的点点进步向班主任及老师汇报,这样便于和班主任及时沟通。衡量一个老师的能力不单单是她的教学质you988.com yo588.com

量,更应该看她是如何教育孩子做人及与学生和家长的沟通方式。孩子是否能顺利成长,家长很重要,老师是关键。这一学期来,孩子进步很大,已经能自觉地积极主动举手发言,发言的声音也变得响亮了。孩子通过班主任及老师的培养,变得自信、开朗了,也在学校交了几个朋友。在这方面,作为家长感到十分欣慰。

4、注重与孩子日常交流,帮助孩子克服缺点。我们非常注重与孩子的交流,让她说同学的优缺点,自己有哪些不足的地方需要改进。比如我们的女儿好犯粗心大意的毛病,总是把加法当减法,减法当加法。我们就设计一些作业,其中有许多粗心大意的错误,故意请她当“老师”批改。反复训练几次,在这方面的错误明显减少了。针对她吃饭慢的不良习惯,我们就想办法培养她做事快的习惯,给她讲明道理:只有把自己的事尽快做好了,才有时间玩或学别的东西。

5、不要轻易对孩子发火。我们觉得,经常对孩子发火。会出现两种结果。一是她已经习以为常了,觉得你发火没什么大不了的事,二是会因为她胆小而惧怕你,使她对你望而却步。如果经常发火,她就会报喜不报忧,家长就了解不到孩子的真实情况,这样教育起来就会被动。教育孩子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能慢慢来。

6、充分尊重孩子的天性,并培养她学会休息和调整。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和争强好胜是孩子成长的三大要素。因为一年级的孩子都比较小,天性好玩,在这方面就要保证孩子有充裕的机动时间去玩和放松,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同时,孩子每天要上六节课,非常辛苦,每天回家都很累。在这方面,作为家长,一是为她做好各种后勤服务

初中生的家庭教育七大原则 篇5

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初中生的家庭教育七大原则,希望有所帮助!

第一条原则,父母以身作则。

这是老生常谈,但是还要谈。子女身上反映出来的问题,往往都是父母教育方式的问题。家庭是子女的第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老师,如果父母亲自己平常言行起坐,不能起到正面的示范作用,自然无法要求子女,父母亲的话也就没有权威。中国父母对子女最普通的要求是,好好学习,认真读书。如果你在城市家庭做调查,绝大部分好学上进学生,大都出在父母本身都热爱学习的家庭。这不是说父母一定要天天读书。

学习可以是各种不同的文化爱好,热爱戏剧、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历史、热爱科技等等,父母和父母的朋友圈子都有爱好、有文化品位和追求,子女就比较能够发展起上进心。当然,许多父母本身教育程度不高,但子女也同样好学上进,这类家庭的父母往往言传身教,为人正直,勤奋,有良好的道德,这使子女明白好好学习是自己的准则。

好学上进,本身是一种追求。有调查显示,子女问题比较多的主要是四大类家庭,第一类是父母文化教育程度太低,而家庭又非常富有;第二类是高官的子女;第三是父母冲突不断或离异家庭;第四类是父母本人都不错,可是工作太忙,只顾工作,没有抽时间关心子女教育。

第二个原则是,家长要学会保护子女。

在处理子女教育问题上,有两个错误的倾向,一是完全偏袒子女,不信任学校和教师;另一个是完全信任学校,信任老师,不信任自己的子女。现在的孩子是小皇帝,也是小奴隶。在学校里压力很大,学业压力、考试焦虑、人际关系压力,包括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压力,不可能个个同学都是学习优秀的学生,实际上大部分同学是学习一般的学生。到初中以后,少男少女还有体相烦恼压力,体相烦恼即对自己的长相很在乎,对同学的评价很敏感,还有生理和身体迅速发育带来的种种困惑与烦恼,等等。

当子女与学校、老师发生矛盾冲突的时候,父母既不能无原则地偏袒子女,也决不能不问青红皂白就站在学校老师的立场上批评子女。要替子女设身处地着想,要学会倾听子女倾诉,实事求是地了解情况,如果确实是子女的错,也要心平气和地帮助子女分析,如果不完全是子女的错,更应该心平气和地与子女交流,找出解决的方法。如果确实不是子女的错,而是学校方面的问题,老师方面的问题,家长就应该积极想办法解决,分担子女的压力,而不是与老师一起对子女施加压力。初中生还是未成年人,在心理上不成熟不健全是正常的,尤其需要家长的呵护。

家庭和家长是子女健康成长的最后堡垒。家长要学会保护子女,学会维护子女的权利,不能够简单地事事都与学校对立或事事都与学校站在同一个立场。许多导致学生走向极端行为的反面的悲剧例子,很多都是因为家长不问青红皂白训斥子女而造成的。

第三个原则,切忌唠叨,学会倾听,学习与子女平等交流。

父母和子女之间总会有所谓代沟的。从初中到高中,是子女容易产生叛逆的一个阶段。子女生理发育迅速,长成半个大人,个头与父母差不多,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也从各种媒体接受了很多信息,有自己的主见,但也常常过分地自以为是。父母的那些说教也听了十多年了,听烦了。加上学业压力大,这个阶段的子女,一般都会非常讨厌唠叨的家长。

要学会倾听子女,学习与子女平等交流。如果子女到了中学阶段还愿意有什么事都与家长交流,那家长就成功了一大半了。只要子女愿意与家长交流,有什么问题都能够得到比较妥善地解决。

许多家长忙于工作,忙于赚钱,不想听子女的倾吐,认为那是毛孩子鸡毛蒜皮的事。这样就丧失了了解子女、引导子女最重要的一个渠道。

第四个原则,对子女多鼓励,少批评,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多一点宽容。

少年儿童只有在鼓励的环境中才能健康成长。

第五个原则,随着子女的成长,给子女越来越大的自主空间。

父母和子女双方都要学会这一点。有些家长总是想控制子女、管制子女、设计子女。适当的控制是必要的。但随着年龄增长,更多地是靠子女的自觉和自律,而且要给子女以自主的空间,要尊重子女自主的空间。孩子到了青春期以后,不仅孩子要解决青春期的困惑,父母也要解决好自己与子女关系上的困惑。父母亲过分管制已经长大的子女,是许多子女自己生活不幸福的主要原因之一。过分的恋子情结恋女情结,是子女不幸福的重要原因。家长应该明白,子女的快乐和幸福,就是家长最大的快乐和幸福。如果子女对家长非常服从,但他/她自己不快乐,那么家长还是失败的。

子女来到这个世界是家长的选择而非子女自己的选择。而来到这个世界以后,恰如金庸小说里所说的“怜我世人,忧患实多”,人生不如意的事情太多了,学习又有那么大的压力。所以,家长有责任创造条件使子女健康成长,而不是使子女完全成为实现家长愿望和要求的`机器。

第六个原则,对子女的学业要求,要实事求是,只要子女尽了力,就决不能再苛求,还要学会为子女减压。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够适应目前这种学校教育的。有些孩子尽了努力,可是成绩还不理想,家长要学会为孩子化解烦恼、分担压力。西方人说,压跨骆驼的是最后一根稻草,总是给孩子施加压力,好了还要再好,一次考试就要达到什么名次,这些都是没有道理的,而且可能把孩子逼上危险的方向。

家长应该懂得并记住,子女的身心健康和个性的开朗豁达,比学业成绩重要得多。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只有在父母慈爱而不宠爱、多帮助少施压、多引导少管制、多鼓励少批评、多宽容不苛责的家庭环境中,子女才能逐步发展健康的个性。

第七个原则,要逐渐培养子女吃苦耐劳的精神。

这是富裕地区、富裕家庭的一个问题,对子女成长和教育的重视绝对必要,对具体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和训练方案可以也应该精心设计。

初中化学学科的素质教育 论文 篇6

素质是人们自身所具有各种心理的、生理的、外部形态等方面的稳定性特点的综合,即所谓禀赋。素质教育是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经过教育和训练,使受教育者形成或发挥适应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就中学生而言,就是培养他们具有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全面发展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心理情感、身体条件和劳动技能。

九年义务教育是公民的素质教育。初中化学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门学科,必须研究如何从学科本身出发来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服务,即通过化学基础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培养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使之具备科学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与此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初中化学教学大纲及九年义务教育化学教材比较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大纲》中明确指出:“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以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它改变了以往教材中过分重视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忽视学生能力培养的弊端,而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重视了科学态度、学习方法及兴趣的培养;重视了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及自学能力;重视了通过介绍中国化学工业发展状况及最新成就,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保护环境、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这些都体现了贯彻素质教育的.总目标。

中学化学教学如何体现素质教育呢?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要转变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

“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提出的,它们的主要不同在于教育观、质量观、学生观不同,即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使学生全面发展,是否使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在如下几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从培养目标上看,素质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应试教育只重视智育。从对待学生上看,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应试教育只面向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从教学内容上看,素质教育着眼于素质的全面提高;应试教育是考什么教什么,不考不教。从教学过程上看,素质教育注重启发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应试教育则是教师一讲到底,学生只是听讲。

从教学方法上看,素质教育是师生双向活动,变讲授为训练,优选最佳的教学方法;应试教育则为“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学习。

从学生负担上看,素质教育目标是当堂理解,重视学科能力的提高;应试教育是大搞题海战术,学生不堪重负。

从教学效果上看,素质教育的任务为大面积培养合格学生,应试教育侧重个别尖子学生而且多为高分低能,大面积学生不合格。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应试教育是以追求升学率为根本目的的陈腐模式,扭曲了教育的本质,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坚决反对应试教育,毫不犹豫地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这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它关系到我国两个文明建设的水平,关系到我国21世纪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因此转变观念是当前中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作为化学教师应当毫无例外地把素质教育落实在日常教学之中。

首先,要认真领会大纲。新大纲是根据义务教育的

浅谈初中生的养成教育 篇7

养成教育是指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 综合多种教育手段, 使初中生养成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我国目前德育工作在养成教育方面尚存在缺陷, 大学教育依然还要对新生进行大量的行为习惯教育和基本道德教育, 为中小学甚至幼儿园教育过程补课。可见, 落实中学阶段养成教育, 既有利于克服我国长期以来在青少年德育中的弊端, 又有利于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推进素质教育, 推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

二、初中生养成教育的有效策略

1. 班级讲座, 明确方向。

新生入学后, 教师可从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学习目标、学习方法等方面采取班级小讲座的形式, 开展养成教育活动。通过目标明确的小讲座可以帮助学生迅速明确初中阶段要求, 适应初中学习生活, 使学生认识到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2. 注重身教, 率先垂范。

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 更是人格的塑造者。教师的人格特点会在学生身上留下烙印, 无声的语言最有说服力, 它将对学生的道德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 教师在育人的过程中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熏陶和感染学生, 时时处处都要以身作则。

3. 规范约束, 及时矫正。

教育也有强制性的一面, 行为习惯的养成除了引导与熏陶, 还需要刚性管理, 因此, 监管工作也是养成教育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学生实施规范约束, 首先要明理, 其次要创设情境, 再次要督行矫正。教师要及时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使规范落到实处。

4. 针对问题, 强化训练。

强化训练是指针对学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普遍问题, 进行反复严格的训练。训练前, 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 训练中, 加强实践指导, 训练后, 巩固训练成果。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的大型活动和主题班会, 提出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 让学生积极思考, 使他们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进而使自己的行为得到规范。

5. 创设氛围, 潜移默化。

养成教育过程不仅仅依靠思想教育和纪律规范约束学生, 更多依靠环境的感染熏陶, 因此, 养成教育应立足校园文明建设, 注重发挥校风班风的熏陶作用。教师要善于利用校园文化、班级文化、社区文化创设各种育人氛围, 使他们自觉地接受教育,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6. 制定班规, 互相评价。

按照班级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公平的行为规范评定制度, 对于学生行为习惯的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具体的方法可以通过“班规”、“德育评比”等方法来实施。另外班主任老师要实事求事地按照制度对学生进行评定, 对做得好的方面加以肯定, 对做得差的方面指出努力方向, 从而使学生扬长避短。

7. 家校结合, 加强沟通。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 也是孩子的终生老师。只有家校结合, 加强沟通, 统一认识, 共同教育, 才能使学生更好、更健康地成长。

三、初中生养成教育须注意的问题

1. 养成教育要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养成教育要有实效, 需要遵循心理学原则, 服从学生心理发展。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必定具有健全的个性心理。许多“问题学生”的问题就可能出在心理健康上。因此, 养成教育一定要与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只有找到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 才能对症下药, 才能够落实养成教育, 塑造学生良好的品德。

2. 养成教育具有层次性和个别性。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 当然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养成教育应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个别指导教育, 是养成教育的极为重要的原则。由于家庭环境、个性差异的不同, 学生表现出的行为方式是不相同的。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 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 因人因事而异, 这样才能有实效性。

3. 养成教育具有反复性和长期性。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不可能一蹴而就。为此, 教师应应采取不同措施强化学生的意志力, 不断对学生进行纪律约束和思想引导, 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使养成教育由他律转变为自律。

谈初中生语文素质的培养 篇8

关键词:初中生;语文素质;内涵与构成;培养

中国分类号:G633.3

引言:

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正处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大变革时期,在这个变革的时期,语文教学目标也有所转变。素质教育,就是以素质为主要培养对象,语文素质教育就是将学生的语文素质作为培养的重点,更为强调能力和素养。因此,研究学生的语文素质是十分必要且可行的。那么,何谓语文素质,语文素质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下面我们将进行探究。

一、语文素质的内涵与构成

1.语文素质的内涵

语文素质是指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是经过后天的培训和训练,在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中不断增长、不断形成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其他的语文素质和文化素养。它是新课程标准下语文课堂应该重点去培养的内容。

2.语文素质的构成

语文素质涵盖众多,从学科内容上来说包括了听说读写,即语文交际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也即语言素养、文学素养,除此之外还包括了文化素养。

二、如何培养初中生语文素质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我们不仅仅应该重视学生语文知识的传授、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习惯的养成,更应注重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素质教育,真正达到教学目的。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呢?我们又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对学生的语文素质进行培养呢?下面我们将作出探究。

1、语言素养的培养

语文是一门交际性的学科,是一种交流工具,所以对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首屈一指的是语言素养的培养,也即培养学生语言感受和应用的能力。语文教学中常常会涉及到修改病句,涉及到把字句、被字句,涉及到褒义词、贬义词,涉及到缩句、扩句,这些都是为了训练学生的语言素养。比如,日常生活中人们有时会表述得不准确,有错误,修改病句就是为了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样的表述是错误的,什么样的表述是正确的;把字句和被字句虽然意思一样,但表述的重点不一样,所以可以训练学生学会不同的表述;褒义词和贬义词代表了不同的词性色彩,可以表达好恶;缩句与扩句面对的都是同一个主语、谓语、宾语,只是一种简单和复杂的区别,用在不同的场合会有不同的效果……在我们的教学中,一定要特别注意对这些不同的词语、句子进行详细讲解,训练学生的语言素养。

2、文学素养的培养

语文,顾名思义就是语言和文学。前面我们分析了对学生语言素养的培養,语文教学的第二个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众多的名家名篇,有记叙文、散文、说明文,有古诗词、文言文、现代文,这些文章无一不是语文教育专家精心挑选的,都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和文学价值,我们对这些文章进行精读细讲,就是为了熏陶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文学的博大精深,感受古今中外历代名家的文学素养。比如在朱自清的《背影》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朴实无华的力量,在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淡泊明志的心境,曹操的《观沧海》可以使我们感受到文字的磅礴气势,李清照的《如梦令》可以是我们感受到文字的婉约之美……当然,我们还可以通过要求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方式,使学生积累文学知识,学习文学表现手法,培养文学素养,提高语文素质,比如阅读《红楼梦》,学习隐喻手法,学习书中的诗词歌赋,。此外,还可以通过写作的形式,使学生学有所用,以读促写,提高写作能力,自然就会提升文学素养。

3、文化素养的培养

“文化素养”是对人文文化、科技文化中的部分学科有了解、研究、分析、掌握的技能,可以独立思考、剖析、总结并得出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的一种能力。它不仅可以彰显一个人的文化,也可以左右人的为人处事原则,影响一个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语文教学中,并非只有传授知识一个目标,还有德育目标、美育目标、文化目标等,课内课外,学生还要学习不少社会文化知识,受到不少文化熏陶。举凡文史哲经、数理化生、工农财贸、体育卫生、科技教育、地理天文之类相邻相关知识,课内语文学习中就可涉猎;至于婚丧喜庆、迎宾送客、礼仪习俗、人情世故之类社会文化常识,课外读写视听中也可得到。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通过语文学习对学生进行道德感化、审美培养,同时还担负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重任,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使学生开阔视野,充实头脑,受到熏陶。而我们所提到的这些都可以归为一类——文化素养。因此,我们在文章的教学中,要注意潜移默化地将文章的文化内涵传递给学生,无论是古代文章还是现代文章,无论是中国的文章还是外国的文章,由于著成于某一个时代,所以势必会有那个时代的印迹,有那个时代所特有的哲学蕴含和文化缩影,我们要做的就是将这些内容一一传授给学生,使学生的文学素养日积月累,有所提升。比如,学习了周敦颐的《爱莲说》,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文化品行;学习了《愚公移山》,我们应该学到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和不畏艰难的态度;学习了余光中的《乡愁》,我们应该读懂“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的那种游子的漂泊感触与思乡情怀;学习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我们应该读懂羁旅之人凄苦的心境……

三、结语

语文作为一门母语教育课程,既是一种交际工具,也是一扇认识人类文明尤其是本民族精神发展的窗户。语文学科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上,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之所以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就是因为语文素质涵盖众多,不仅包括了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也包括文学素质、德育素质、美育素质、文化素质,可谓是包罗万象。对于培养学生语文素质的方式和方法,我们也在文中进行了探究,希望可以为广大的语文教师提供一些借鉴。

参考文献

[1]何更生. 语文素质与语文学科中的素质教育[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年02期.

[2]魏华俊. 勤思长智慧 实践出真知——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之管见[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3年06期.

[3]陈俊山,宫春平. 创建积极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4年06期.

初中生的素质教育 篇9

雷州市南兴中学林小飞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曾给健康下过一个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指躯体上没有疾病,还应包括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健全与最佳状态。”因此,初中生的健康不仅仅指生理、躯体方面的,而且应包括心理方面的。但事实上,我们的一部分初中生恰恰就是心理健康出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共同全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导与帮助他(她)们健康成长。

一、目前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

社会的变迁给予处在青少年时期的初中生带来了许多的困难与烦恼。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17岁以下的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突出表现在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等几个方面。北京市的一项调查发现,32%的初中生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心理承受力差,缺乏自信,考试焦虑,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等现象。所以,在今天,学校中越来越多学生的心理问题渐现端倪,这直接冲击着教育教学工作。如果这种心理健康状况如不尽快扭转,我们辛辛苦苦培育出来的“社会栋梁”,将无法适应现在的激烈的社会竞争方式。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种现象,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本着关心爱护学生的心态,从生活实际着眼,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想方法去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1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奠基工程,同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关键环节。

第一,学生具备健全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而且是使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催化剂。一个人的素质一般有三个层次构成: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我们只有通过心理教育,使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让学生接受其他方面教育的必要条件。

第二,从心理健康与成才的关系来看,古今中外凡有成就者,都有着健康的心理。健康的心理表现主要是:有良好的合作精神,能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能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与他人,善于控制调整自己的情绪,有坚强的意志,能经受得住挫折等。反之,如果一个人没有健康的心理,每当遇到问题时往往会采取一些消极或偏激的行为,严重的会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因此,心理健康对初中生的健康成长极其重要。

三、影响着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原因

1、初中生的自身原因:初中生正处于青春萌动期,随着生理上逐渐的成熟,甚至早熟,各种“成长的烦恼”也会随之而来。但是初中生们的心理年龄仍处于幼稚阶段,心理成熟水平还不高。因此,理性调控能力差,情绪波动起伏大,具有半幼稚、半成熟、依赖性强,容易冲动这些特点。所以,当他(她)们的“成长的烦恼”得不到疏

导而郁积下来,就会很容易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疾患,甚至会导致他(她)们做出过激行为。另外,初中生还有不良的个性特点及个性倾向。如意志力薄弱、兴趣广泛而不专

一、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等,这很容易使他(她)失去学习兴趣,从而自暴自弃,产生厌学心理等等。

2、家庭因素:目前,许多的初中生有相当一部分是独生子女,他(她)们在家庭中被过分关爱。一方面,由于社会竞争激烈,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日益强烈,为此他们会严格要求孩子,给孩子过高的期望,甚至用过分的措施来限制孩子的正常活动自由。这些往往会变成了他(她)们沉重的包袱;另一方面,父母会将孩子学习以外的事情全部包办,甚至连日常的生活起居都不让孩子参与,产生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溺爱现象,然而这样会使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得不到充分地发展与提高。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生活的孩子,往往会感到压抑苦闷、焦虑烦躁,或者会变得顺从自卑,依赖性强,遇事缺乏信心和勇气。并且因为家长以孩子为中心的观念,使孩子在心里有着对家长的付出感到理所当然的认识,从而形成自私自大、心胸狭窄的性格,难以与他人相处。另外随着家庭离异现象的增多,生活在这样家庭的孩子在学习与生活中也会偏离了正常的轨道,让他们心中有着被抛弃感或愤怒感,甚至会变得抑郁、敌对,往往会把这种情绪发泄在其他人身上,因为在他们心里憎恨社会、憎恨父母、憎恨学校、憎恨他人,在他们纯洁的心灵上出现阴霾。

3、学校因素:素质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认识。但是由于考试还是一种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所以,考试结果还是作为评价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主要依据,升学率仍是学校重点工程。显然,学校还是重点抓智育,德育工作包括心理教育等其他工作却不引起重视,从而

忽视了对初中生的精神关爱,忽视了对初中生的心理疏通。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结果使不少学生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各种学习压力、考试压力。每当学生面临考试时,心里总感到紧张并有压力,有的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有许多不堪重负的学生走上了厌学、逃学、痴呆、甚至自杀的道路,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甚至发生了在学习上不愿服从父母管教而杀死自已亲生父母的惨剧。由此可见,过重的学习负荷也是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

4、社会因素:对于青少年心理冲击的社会因素莫过于网络世界的诱惑。伴随着网络技术发展而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学生,其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深深打上时代的烙印,他(她)们被称为“网络一代”。不可否认的是,网络世界大大拓展了人们的视野,增长了人们的见识。但我们必须看到由于过分依赖网络信息,导致很多初中生养成逃避现实的心理,逃避人际交往,对他人漠不关心,个人主义压过集体主义,学业上无所求,过分注重自我,与同学的疏远,从而影响到师生情、友情、亲情。致使他(她)们的人生轨迹也出现了偏颇。这些都对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是很不利的。

四、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初中生除了物质方面的需求外,更会有心理上的需求。比如渴望得到尊重、渴望得到关爱,渴望实现自我价值等。那么怎样才能够引导与帮助学生,培养他(她)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呢?

第一,要重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尤其是对青少年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教师的一言一行在学生的心目中总会产生重大的影响,教师个体自我心理调节是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另外,教师如果没有较为完备和丰富的心理学知识,或是学而不用,那也是难以担当起疏导学生心理的重任。

第二,教师要懂得用爱去敲开学生的心扉。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教师应主动和他(她)们接触,和他(她)们谈心。许多有心理困扰的学生,多数是因为有心事得不到宣泄而造成的。因此教师要多点关心这些学生,多给他(她)们鼓励,多听他(她)们倾诉。相信在老师深情厚爱的滋润下,学生自然会敞开心扉;在老师的鼓舞下,学生会产生自尊、自爱、自信的心理。

第三、要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来处理问题。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特点,有的情绪冲动,有的自卑胆怯,有的性格外向,有的性格内向等。因此,在与学生的交谈时、在处理问题时,教师必须做到有针对性,灵活地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来处理问题。例如,对内向胆小的学生,必须耐心、真诚地与其交谈;对自控能力差、易冲动的学生,应该经常提醒、引导他(她)多进行自我教育,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一般来说,在贴心的交谈下,学生总会慢慢敞开心扉的。又如对缺乏集体主义、独来独往的学生,可多安排一些集体活动让他(她)们参加,让他(她)们在活动中锻炼交际能力,合作能力,让他(她)们体味集体生活的快乐。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篇10

孔冷花

(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第二初级中学)

摘 要:要想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方位发展,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主要分析了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所存在的一些不足,并从中汲取经验,提出了新的教育方式,以培养初中生健康的心理状态。

关键词:心理健康;误区;探索

心理健康在人生中占据着关键的位置,初中生刚刚迈入青春期,各方面都还比较幼稚,社会经验不足,心理状态也不够成熟,因此更需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

一、目前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

素质教育的关键组成部分便是心理健康教育,可现今的初中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却存在着很多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足,意识淡薄

开展学校教育时,学校不关注,教师不注意,不能完全捕捉学生在心理方面的需求,而只以满堂灌的方式进行授课,没有真正了解学生的想法,最终影响了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2.混淆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

有些学校引进了先进的多媒体设备,花费了高昂的成本。可是他们从一开始就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以为只要做好思想品德教育便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他们的教学观、方式、目标都有着很大差异,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学生要改变这一观念,重新认识心理健康教育。

3.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单一

现今,大部分学校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都是知识的灌输,是通过枯燥、无趣的教学方式进行心理教学,这根本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学校应将心理教育渗透入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对于问题严重的个体还应进行心理疏通工作,并制订适宜的方案。

二、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为了保证社会的稳定性、学校工作的顺利进行以及家庭的和谐,必须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不正常行为的发生率,降低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发生率,保证社会环境的稳定性。

2.经常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也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能使学生在学习上更加得心应手,并有较高的素质,使学生能更好地为国家的发展献力献策。

3.注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的需要

代表事例:朱某,初二学生,从小便和有智力问题的弟弟一起上课,也因此备受同学的冷落和嘲笑,所以养成了极为孤僻的性格。很少和同学沟通,也不爱说话,和教师交流时也显得很紧张,成绩很差。

在中学生群体中经常产生这种自卑心理,也因此削弱了学生和人交流的能力。他的弟弟有智力问题,让他在与人交流时本就不安,再加上同学的奚落嘲讽,使这种心理愈演愈烈,最终在心中产生较大的阴影。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思想、性格、处事态度等都可能在这一阶段定型。因此,要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全面心里健康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学生不健康心理的成因分析

1.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是盲点

吴某,初三女生,一向品学兼优,升入初三后,父母对她有很高的期望,使其考试时每每出现焦虑情绪。未考试前便会心悸、头疼,还可能会消化不良、痛经等,无法想起已有知识,拿到卷子后不知如何下笔。家长的处事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及今后在社会上的发展都是有着很大影响的。学生的许多知识可能都是直接或间接的地从家长那里获取的。有的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反而违背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得其反。

2.社会环境污染

现今的社会环境复杂,各种违背道德的事情时有发生,这对教育也有着恶劣的影响。学生的是非观念还比较薄弱,这便引起说谎、欺骗、偷窃、破坏、对抗等品行障碍的发生,现今社会上多元的娱乐场所也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四、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思路的探索

学校要充分利用资源,善于探索创新型教学方式,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进步。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

要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取得预期效果,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因为初中生的生理、心理等发育较快,有着强烈的探索未知事物的心理,还比较爱冒险。在初中阶段的成长中,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是千奇百怪的,并且心思非常细腻、敏感,所以要想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就必须和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这关系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2.开展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心理实践能力

要将传统的只在课堂上讲授的方式变为各式各样的教育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入这些活动中,还应善于在平时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抓住切入点进行直观、有趣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日常生活中,还要经常组织各种教学实践活动,这样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更高。

3.注重家长与社会力量的参与,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需要家长的配合和积极参加,更需要社会力量提供支持,所以学校在进行思想健康教育时要首先与家长达成共识,并善于利用社会力量进行宣传,敢于吐故纳新,创造新型的教育方式。

参考文献:

[1]高绍兰。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与尝试[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04)。

上一篇:元旦庆祝小学生作文下一篇:南通语文中考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