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活动清洁保障

2022-06-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重大活动清洁保障

开启我国能源体系重大变革和清洁可再生能源创新发展新时代

【关键词】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能源体系 清洁可再生能源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1.14.004

由温室气体排放引发的全球气候变化已经给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的现实挑战,减排温室气体已经成为世界共识。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上代表中国政府向世界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顺应了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大势,充分展示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担当,也开启了中国新一轮能源革命和经济发展范式变革升级的“倒计时”。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变革,将推动中国能源产业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以及发展范式的全面改变。中国拥有全世界规模最大的清洁可再生能源体系,同时又是以煤炭为社会主体能源的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对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在新一轮能源革命中掌握转型发展先机具有重大意义。

能源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最重要的推动力量,发挥着塑造社会主体技术和经济发展范式的基础性作用,能源的低碳化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历史必然

能源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是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文化教育昌明的动力,是支撑人类工业文明大厦的基石,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今天,人类文明之树已深深扎根于能源的沃土之中,并不断从中汲取发展进步的动力。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成就了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但长期以来人类以煤炭、石油为社會主体能源,并形成了高度依赖,化石能源自身的固有弊端和特殊属性已经严重影响全球生态环境并危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化石能源的替代已成为当代最重要的全球性问题之一。

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可以看作社会主体能源不断替代升级和转化利用方式不断进步提高的过程。工业革命的本质和科技革命的本源都是能源革命,能源革命的本质是社会主体能源的替代和能源生产消费方式的升级或改变。能源革命会引发社会主体技术群革新、倒逼经济发展范式改变,从而推动人类文明演进发展。每一个时代的社会主体技术群都高度依附于社会主体能源而存在,如青铜冶炼技术与柴碳、蒸汽机技术与煤炭、内燃机技术与石油天然气、核裂变技术与原子能。

从历史发展视角看历次能源革命,为我们观察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提供了一条独特路径。能源革命曾经多次塑造世界,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四个主要历史发展阶段,经历了两次科学革命(第一次科学革命发生于16~17世纪,以哥白尼天文学和牛顿经典力学为代表;第二次科学革命发生在19世纪,以相对论和量子论为代表)和三次工业革命(即机械化革命、电气化革命、自动化和信息化革命),同时人类社会也经历了四次社会主体能源的重大变革,即柴碳能源时代、煤炭能源时代、油气能源时代和综合能源时代。从重塑社会经济发展范式的意义上看,能源革命是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发展进步的重要源动力。

社会主体能源的替代过程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过程,同时也是“危”与“机”共存的过程。每次社会主体能源的变革或替代都引发了社会主体技术群的全面进步,最终打破并重构固有的经济基础、社会结构、政治制度和思想观念,引发一系列社会变革,这条由能源革命引发的社会变革路径值得我们充分认识和深刻思考。

化石能源以其独特的优势改写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成就了人类社会的“碳繁荣”,对世界各国的社会主体技术群、产业结构、经济基础和发展范式具有决定性和锁定性影响。化石能源的发现和高效利用是人类文明繁荣兴盛的重要基础。化石能源之所以能够在工业革命之后成为社会主体能源,在于其三大独特优势。工业革命之前,水能、风能和化石能源都已经被人类发现并广泛使用,但只有化石能源成为社会主体能源,这主要是因为化石能源具有三大独特性质:一是能量密度高、转化效率高、能量转化过程相对简单并且可控;二是能源形式多样、分布广泛、储量丰富、经济性高,可以大规模开发利用;三是可按需开采、封装储运和燃烧转化。经过长期技术进步,人类已经形成了成熟、高效的化石能源开采提炼和转化使用技术,这是化石能源能够成为支撑整个人类工业文明时代主体能源的关键所在。

化石能源对人类社会主体技术群、产业结构、经济基础和发展范式都具有决定性和锁定性影响,造成人类长期以来对化石能源的高度依赖。无论化石能源内部的石油、天然气、煤炭等使用量如何此消彼长,化石能源整体占世界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一直维持在85%以上,是无可争议的社会主体能源。在成就工业文明大繁荣的同时,化石能源及其化工衍生品已经深深融入甚至控制和主导了所有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生活。所有已经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和正在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的国家无一例外都在以化石能源为主体能源的基础上构建并发展了工业制造体系、经济金融体系、国家防御体系、交通通信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和文化教育体系,化石能源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动能,从化石能源中提取大众生产生活所必须的化工原材料,整个人类社会的主体技术群和产业体系都在高速发展的惯性驱使下,围绕如何高效利用化石能源而不断建构完善和扩张发展,如同滚雪球一般形成了高度紧密的依附关系,每一个国家都建立在由化石能源驱动、由化石能源衍生品所供给的网络关系之上。

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类生产生活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失去化石能源意味着整个社会运行机制停摆,从而引发社会危机甚至灾难,而更替一种社会主体能源则可能带来一个行业、一个产业甚至一个社会阶层的消亡。

人类对化石能源的高度依赖、化石能源的固有弊端和大量无节制消耗,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危机。地球上的化石能源储量有限且不可再生,有限的化石能源、有限的环境承载能力和无限的人类社会发展需求三者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天然矛盾。长期单一的化石能源依赖和大量消耗必然超出大自然的自我净化能力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导致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最终危及人类社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科学研究监测表明,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可能引发生态危机、气候危机和经济危机三种直接危机,并引发贫困危机、地缘政治危机两种次生风险。

一是生态危机。化石能源的长期大量使用,给人类的生态系统造成巨大损害,化石能源的开采和储运直接破坏了地表植被、地下径流和海洋生态,造成地面沉降、地下水污染,在提炼转化、燃烧分解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和有毒粉尘,生产和储运过程中的泄漏常会引发区域性的生态灾难。

二是气候危机。化石能源是远古碳基生物形成的化石,其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燃烧1吨标准煤可产生约2.7吨的二氧化碳,过多的温室气体超过了自然的消纳转化能力,造成全球性气候变暖,影响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运转,最终影响人类的生存。

三是经济危机。能源危机通常是经济危机的前兆。以第一次石油危机为例,1973年12月,海湾国家石油禁运最严重的时期,美国工业产值下降了14%,严重依赖石油进口的日本工业产值下降了20%以上,全球所有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明显放慢甚至衰退。这次石油危机直接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甚至结束了西方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

四是贫困风险。化石能源的埋藏是随机的,空间分布储量不均衡。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全球工业体系、经济体系都是围绕化石能源的开发利用所构建,一些国家或地区天然地缺乏化石能源,造成这些国家或地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动能缺失,直接导致了国家和地区之间越来越大的贫富差距,长期贫困又引发了更深层次、更大范围的次生危机,如战乱、饑荒、瘟疫等,并从局部危机演化为全球风险。

五是地缘政治风险。对国家而言,掌握了能源的主动权就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工业革命之后,化石能源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博弈、结盟、媾和的焦点。无论是近代德法之间对萨尔煤矿的百年争夺,还是现代以来的两伊战争、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地缘政治危机以及军事冲突,背后都是有关国家对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资源主导权的争夺和博弈。

全球能源战略和供需格局已进入深度调整变革期,构建以清洁能源为主体的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已成为全世界的共识和新一轮能源革命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随着世界化石能源消费量的不断增大,化石能源对环境的污染和全球气候的影响日趋严重,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和大量消耗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和各国能源战略的一致选择。2016年4月22日,170多个国家领导人齐聚联合国总部,共同签署了气候变化问题《巴黎协定》,共同承诺将2020年全球气温升高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

从国家自身发展角度看,能源的低碳化、清洁化、安全化、高效化是保障国家能源供给安全、经济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手段。从人类命运共同体和经济全球化视角看,这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逐步替代化石能源不仅是全世界的发展共识,而且已经成为全球一致的实际行动。从存量结构调整看,从1977年到2017年的40年间,全球能源消费结构呈现石油降、煤炭稳、清洁能源快速发展的趋势。其中,石油消费占一次能源比例由49%下降至34%,煤炭消费占比稳定在26%~28%,天然气消费占比由18%提高至23%,其他能源(如核能、水能、风能、热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占比由7%提高至15%。从增量结构占比看,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IRENA)数据,2020年全球所有新增发电产能中有80%以上是可再生能源,是化石能源发电新增装机量的4倍多。

从全球能源供需格局的变化中可以看出,石油、煤炭等传统化石能源作为社会主体能源的份额正在被热值更高、排放更少的天然气、核能等清洁化的化石能源和不产生碳排放的水电、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所逐步替代,这不仅标志着新一轮能源革命的到来,也预示着新一轮能源革命的发展趋势,即清洁低碳、安全高效。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是弥补、解决化石能源固有缺陷弊端的关键。清洁能源中的可再生能源具有弥补化石能源固有弊端和先天不足的优势。化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在性质上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和天然互补性。可再生能源只是水动能或势能、风动能、光辐射能的物理转换(核电的辐射能也属于物理能源),没有物质的消耗、没有化学反应过程和化合物产生,没有多余的能量释放,在低纬度地区往往水能资源丰富,在高纬度地区或低纬度沙漠地区往往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且在地球上大体呈均匀分布状态,对所有国家都相对公平。

清洁能源与传统化石能源不是相对的概念,两者存在交集。清洁能源不仅包括水电、风电、光伏、潮汐能、地热能等无碳排放、无物质消耗的可再生能源,还包括核能等无碳排放但有物质消耗和废料处理的新型化石能源,以及经过净化处理的低碳排放的清洁煤、清洁油、天然气等传统化石能源。清洁能源是指对环境友好、碳排放少、污染程度小的能源,仅仅是对能源使用结果的描述,而非能源性质的描述。

新一代社会主体能源对上一代社会主体能源的替代是一个渐进过程。油气能源作为人类社会主体能源后并没有完全取代煤炭能源,核能、风电、光伏的出现和发展也没有立刻全部取代煤炭、油气和水电能源,尽管新发现的能源载体越来越多,但替代原有社会主体能源却越来越困难,因为上一代社会主体能源已经决定和塑造了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时代的社会主体技术群和建立在这个技术群基础之上的产业结构以及经济发展范式。如果短时间内对社会主体能源系统进行全盘颠覆,将引发产业革命和经济发展范式的强烈震动,无论是就经济性还是技术可行性而言都不现实,其替代过程通常是渐进式变革和渗透式改造。

能源组成的多样化有利于能源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和增强能源系统的适应性。尽管可再生能源从整体上和长远看都具备成为社会主体能源的潜力和条件,但可再生能源也存在着出力不均衡、间歇性大、稳定性不高和可控性不好、难以精准预测、经济性不高等技术性短板。不同国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各异,没有一个国家选择一次性“连根拔起”式的社会主体能源替代方式,上一代社会主体能源通过技术改造和其他方式仍然可以成为新一代社会能源体系中的重要辅助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能源的多样化也是能源体系安全化的重要形式,为了维持目前的现代化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繁荣,必须保有一定量经过低碳化、清洁化、安全化、高效化处理的化石能源作为过渡期基荷能源。

当前,新一轮世界能源革命的路径是不断扩大可再生能源在现有能源结构中的比重,逐步替代落后的、高碳排放的煤电、柴油、柴碳等低热值化石能源并最终成为下一代社会主体能源,实现能源供给侧的结构均衡和技术优化,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资源储量和自然生态三元关系的动态平衡。目前,主要发达国家和经济体都已将可再生能源替代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根据本国国情选择了各自不同的发展路径。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事关中国崛起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贡献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化石能源的获取和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国的崛起和兴衰。新社会主体能源的替代过程往往需要半个多世纪或更长的时间才能达到广泛的渗透,但今天的清洁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过程和时间将大大缩短。人类没有经历过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实现一种新能源的完全替代,这将重塑中国经济发展范式,重塑中国崛起和实现民族复兴的路径方式,低碳时代的到来也将重塑未来世界的发展格局。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将加快重构我国社会主体能源体系,倒逼我国加快实现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重塑未来四十年经济社会发展范式。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实现碳达峰是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良性互动后的自然过程。但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碳排放总量高、人均碳排放量低的中国而言,要在短短40年内分别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是主动自我加压,是对国家现有经济发展范式的内生性主动调整和深刻重塑。

世界上大部分发达国家都已于1990年前后完成了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并实现了碳达峰,其工业领域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等高排放行业都处于饱和状态并且陆续将高碳排放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从碳排放达峰到碳中和,欧盟需要60年,美国需要45年,对这些发达国家而言转型压力并不大。但目前我国仍处于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进行时”,我国力争用40年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意味着我国将经历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经济系统性变革和发展范式变革,意味着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能源体系和相关基础设施的重构,也是社会利益重组和再分配过程,在技术、经济、社会乃至政治层面都面临着重大挑战。由于能源和工业基础设施对社会经济发展范式有较强的锁定效应,因此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越短,转型压力也会越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意味着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

碳達峰、碳中和目标既是我国顺应并引领未来国际发展潮流提升我国未来国际地位和竞争力,也是助推我国发展转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重大战略决策。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中国加速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倒逼机制,预示着我国经济发展范式调整正在加速到来。在这个过程中,高碳排放的传统能源产业和重化工业将首先触及产能发展的天花板,大量资产将面临被搁置和淘汰的压力,一大批产业工人将被分流安置,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已经探索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碳排放初步脱钩,走上一条符合国情的绿色低碳循环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截至2020年底,我国已经实现全面脱贫目标,碳排放强度较2005年降低约48.4%,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9%,风电、光伏并网装机合计达到5.3亿千瓦,约占全国总发电装机的24%,连续八年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资第一大国,实现了生态文明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我国通过一系列实践证明,主动抑制和淘汰落后产能、不断加大减碳力度,积极推动经济发展动能升级,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培育带动新的产业和市场,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保护环境,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塑造适应我国发展需要的经济发展范式。未来我国需要做的就是坚持既定路线,更加坚决地贯彻和执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通过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社会经济的系统性变革升级。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崛起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以减碳、低碳和零碳的方式实现,这是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大国崛起过程中从未有过的伟大壮举。人类在工业文明时代所成就的经济繁荣是建立在以化石能源为社会主体能源基础上的“碳繁荣”。化石能源是地球远古生物亿万年所转化储备积累的太阳能,经过简单的氧化燃烧反应,其能量和价值在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短短的两百年间集中爆发,支撑并推动了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文明跨越式的高速发展。

在化石能源成为社会主体能源以后,化石能源消耗量与国家综合实力之间就形成了高度正相关关系。正如煤炭成就了英国崛起,石油成就了美国强大,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所有崛起的世界大国都无一例外是能耗大国和碳排放大国,化石能源的消耗量与工业产值画上了等号,俨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成就的标志。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上还尚未有一个国家能够实现经济增长与化石能源消费量的“脱钩”,实现“低碳富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由追求速度和规模的高速增长转为追求质量和效益的高质量发展,在推动落后产能升级的同时,中国已经在努力实践将经济发展效能与化石能源消耗量脱钩,主动抑制高排放、低效能的经济增量。我国目前仍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的中后期,对能源的发展需求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还会增长,从2030年实现碳达峰直至2060年实现碳中和,正是我国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我国的经济发展不能停滞、发展动能不能衰减,中国的崛起必须依靠低碳排放的清洁可再生能源实现,中国将首次书写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大国实现“低碳崛起、绿色富强”的发展奇迹。

习近平主席代表中国政府向国际社会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庄严承诺,充分展示了重诺守信顺大势的“中国担当”。中国已经用改革开放40多年的时间向全世界展示了一个贫困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发展奇迹。从现在起到2060年,中国将再用40年的时间,重构一个从减碳到低碳再到零碳的经济发展范式,并创造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奇迹。中国的“绿色崛起”和“低碳崛起”将为全球气候环境改善和全人类可持续发展作出新的巨大贡献。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是我国以负责任的世界大国姿态,为全人类可持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的重大贡献。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进步不仅使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小康之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中有三项最为突出的历史性贡献,即对全球经济和贸易增长的拉动作用,对经济全球化和構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推动作用,以及对全世界减少贫困人口的贡献。

中国工业化进程还未完成,仍担当着“世界工厂”的重要角色,从2030年碳达峰到2060年碳中和的过渡期只有30年,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70年的时间,并且中国也没有像西方国家那样将落后产能向其他发展中国家转移,因此中国的减排难度远高于西方发达国家,不得不以牺牲部分经济增长为代价。这是中国负责任的大国担当,更是对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贡献。

应对气候变化不仅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负责任大国应尽的国际义务。中国用自身行动,成为全球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事业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得到了国际社会的一致认可。当今时代,世界各国已经成为唇齿相依的生态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一个时期以来,温室气体排放、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已成为困扰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环境问题。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十三五”期间,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19年底,我国碳排放强度较2005年下降48.1%、较2015年下降18.2%,提前完成了阶段性目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既是对世界各国的庄严承诺,更体现了我国始终坚持以全球视野、全局高度、全面思考,扛起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

我国在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作出了全球认可的重要贡献。全球环境气候和可持续发展问题需要各国协同行动,但不同国家所处发展阶段、资源禀赋、经济发展范式、受气候问题影响和约束程度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不同,必须提出一个各方都可以接受的原则以协调各国共同行动。中国始终倡导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作为连接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桥梁,积极协调化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关于融资、技术等操作性问题上的分歧,并直接给予发展中国家以经济和技术援助,有力地推动了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的理念和原则问题上达成目标与行动一致。

我国能源产业必须从国家战略和国家安全高度,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坚定不移地走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发展之路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第一人口大国和第二大经济体,能源战略和能源观必须要有全球视野、大国格局。

从世界能源发展历史和各国能源发展战略方向看,能源的低碳化、清洁化、安全化、高效化是主流趋势。不同国家的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决定了其能源政策和未来发展路径,我国必须把握世界发展大势,根据自身能源资源禀赋和国情实际,以“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为目标,科学制定能源战略和发展路径,把握好社会主体能源变革和逐步替代的节奏、节点和节律,筑牢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根基,这是加快国家发展强大,实现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关键。

“多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长期占主导地位的化石能源体系和世界第一能耗大国的现状共同决定了我国能源的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发展之路将充满挑战。从国土面积、人口数量和油气资源探明储量看,我国是典型的多煤、贫油、少气国家。因此,无论是从巨大的能源需求还是天然的资源禀赋来看,以煤炭为社会主体能源是基于我国国情出发的必然选择,这也决定了我国的能源体系和工业体系的基本格局。

煤炭在我国能源体系中长期占据绝对主体地位,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民生福祉改善作出了重要贡献。煤炭支撑了我国74%的电力、8亿多吨粗钢、24亿吨水泥、7000万吨合成氨以及煤制油、烯烃、乙二醇、甲醇等现代工业发展的基本需要,为我们这个人口大国、工业大国和农业大国提供了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和化工产品。《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国内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8亿吨标准煤左右,煤炭消费比重控制在62%以内,仍是我国的主体能源。长期以来形成的以煤炭为主体的能源体系奠定了支撑我国工业发展的主体技术群,产业发展成熟、产业链配套齐全、经济带动力强,有庞大的产业工人队伍,这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发展成就,也是国计民生所系。

以煤炭为主体能源,长期形成的庞大产业体系路径依赖和发展惯性成为我国由煤炭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同为化石能源,煤炭比石油和天然气的热效率更低、碳排放量更高。20世纪中叶以来,石油、天然气逐步取代煤炭成为主要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体能源,煤炭在其能源消费总量中仅占10%~20%,而我国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占比高达60%,为全世界最高。我国在从煤炭经济向油气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已经显露出资源禀赋差、转型包袱重、升级阻力大等短板,构建以清洁可再生能源为主的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必然将充满挑战。

按照《零碳社会》作者杰里米·里夫金的观点,当太阳能和风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在一个国家能源中的占比达到14%时,资本就会不可逆地从化石能源产业流向清洁可再生能源领域。基于这种推断,我国未来的社会主体能源低碳化和转型升级之路充满挑战,出现许多不容回避也不能忽视的社会主体能源变革所引发的连锁震荡反应,这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所必然付出的代价。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倒逼下,我国有可能将跳过油气经济,直接实现从煤炭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型升级,这在世界发达国家中尚无先例,对我们这个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这样的转型压力和升级难度将更大。

能源安全关系国家安全,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加快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推动电能替代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举措。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不仅体现大国责任的担当,也是出于维护我国能源安全的战略需要。

能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在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工业化时代,能源对我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能源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是经济繁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是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提高国家竞争力、增加社会财富,保障并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基础。

大力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对优化我国能源结构,建立多元化能源供应体系具有重大意义。多元化的能源体系能够带来能源系统内的相对稳定,而能源稳定就是最大的安全。对我国来说必须建立以清洁可再生能源为主体,多种能源互供互补的能源体系,调整变革以化石能源为主体的单一能源结构,这是我国应对系统性风险和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手段。

我国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很高,大力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可以降低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提高能源自给能力,保障国家能源供给安全。基于石油和天然气的主体能源体系、科技体系、经贸体系和运输体系长期以来都由西方主导,极容易被西方反华势力作为打压我国经济发展的杀手锏。化石能源的价值和作用不仅在于保障日常能源供应,而且是重要的化工原材料和极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多开发、多使用一些可再生能源,就能为我国多储备一些宝贵的、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减少一些进口环节的外部风险。从能源供给安全角度看,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将有效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抵御海外能源市场波动风险的能力。

我國能源及化工产业长期依赖煤炭,通过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加快掌握不同类型能源的关键核心技术,确保对能源及工业体系的完全控制,是保障国家经济整体安全的关键。当前,我国已经在化石能源开发利用领域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发展成就,如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煤化工、石油化工等很早就已经具备世界领先水平。在水电以外的清洁可再生能源领域,我国仍然需要不断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全力实现从规模引领到技术引领。一旦清洁可再生能源相关核心关键技术被西方国家优先掌握并形成垄断优势,特别是核心部件、关键设计软件和控制系统如果依赖国外,我国能源产业的转型发展将会受制于人,被人卡脖子。

大力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化石能源生产消费带来的环境问题,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构建生态安全屏障的关键。生态问题是系统性问题,解决系统性问题必须首先解决结构性问题,构建合理的能源结构是破题的关键。保持生态系统的长期稳定和正常功能,是我国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任何生态环境问题最终都会演化为社会问题、发展问题和资源问题,并最终发展成为国家安全问题。因此,大力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是从源头上保护环境、修复生态的有效途径,也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切实举措。

加快推进清洁能源替代和电能替代,从源头上消除化石能源作为一次能源所产生的碳排放,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治本之策。目前,我国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为85%,占全社会碳排放总量的近90%。清洁替代即在能源生产环节以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发电,加快形成以清洁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供应体系。电能替代即在能源消费环节以清洁电能替代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不断降低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培养全社会的绿色、低碳用电需求、用电习惯,加快形成以清洁电能为社会主体能源的能源生产和消费体系。

构建我国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战略路径思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能源体系建设高度重视,已将能源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能源体系始终处于发展变动之中,必须要有全球视野和长远眼光,要不断摆脱传统思维的桎梏,不断摆脱落后主体能源的发展惯性和路径依赖。我国不能等待新一轮能源革命发生、定型后才有所行动,必须要有见微知著的敏锐察觉和超前的战略布局,提前做好顶层设计,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实现战略引领,不为短期的发展利益所惑、也不为发展转型的艰难所困,加快推动能源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经济发展的全面融合互动,通过新一轮能源革命的创新发展,打造新型能源产业和优势产业集群,创造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实现军民融合,塑造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新动能。

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清洁低碳是基础,安全高效是核心。我国的能源形式必须多元化、结构化,传统化石能源要清洁化、低碳化,清洁可再生能源要规模化、经济化,能源传输和储能要数字化、智能化,用电终端要安全化、高效化。我国能源清洁化的重点是煤炭等传统化石能源要加快实现清洁化利用;能源的低碳化主要是通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对化石能源的替代来实现;能源的安全化主要是通过加快突破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关键核心技术,不断完善能源供给侧的多元化结构,不断降低化石能源对外依存度来实现;能源的高效化主要是通过降低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发展智能电网、储能装置和电能替代等方式实现。根据我国的能源资源禀赋和发展格局现状,我国清洁可再生能源当前发展的重点应当在西南大水电、西北光伏、沿海风电等领域集中发力,并形成集中高效规模化开发模式。

我国不仅是世界水电大国,也是世界水电强国。水电是我国清洁可再生能源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特殊优势,应当成为构建我国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优先发展对象。水电工程可以实现多目标、多功能、多效益,除发电目标外,还可以实现防洪、航运、生态、水资源综合利用和扶贫开发等多重目标。水电和火电同时诞生,是目前技术最成熟的能源开发利用形式,也是目前开发的最经济的清洁可再生能源,其经济性仅次于火电。水电是调度最灵活的清洁能源,是行业公认的电网“稳定器”“压舱石”。我国水电资源禀赋好、可集中大规模开发利用成为社会主体清洁能源,破解资源、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

我国海上风电具备独特优势,可以发展成为一种替代落后煤电、不依赖国家补贴、可大规模集中开发的新型主体清洁可再生能源。海上风电与陆上风电、光伏、水电、核电等清洁能源相比,除了都具有绿色低碳等特征外,还具有其特殊的优势:海上风电资源禀赋好,资源储量大,可以集中连片大规模开发,是未来最具开发潜力并成为沿海地区主体能源的清洁可再生能源。海上风资源集中、风速大、风功密度高,可驱动大容量海上风机,出力较稳定,发电质量可媲美大水电。海上风电场靠近我国东部沿海用电负荷中心,电能消纳条件好。我国海洋面积十分广阔,不占用耕地和林地,未来发展空间巨大。开发海上风电不使用海水,不影响航道和景观,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极小。海上风电产业带动能力强,有利于发展养殖、造船、通讯、海水淡化、制氢储能等海洋经济。此外,海上风电开发对于我国巩固领海防御和开发具有战略意义的远海孤岛意义重大。随着人类对海洋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开发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并日趋成熟,海上风电的优势特性将更加凸显,未来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和巨大市场空间,我国必须加快科技创新,推动海上风电规模化经济性开发,打造一种新型的清洁可再生主体能源。

重点开发太阳能资源禀赋优越地区,采用大规模集中连片开发和分布式开发两种方式,不断提高太阳能利用的经济性和电能输出质量。我国太阳能资源丰富,其中,宁夏北部、甘肃北部、新疆东南部、青海西部和西藏西部等地都具备大规模集中连片开发条件。根据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2035年全民光伏发展研究报告》的测算,将城市建设用地、交通建设用地、农业光伏也作为光伏可利用资源进行评估,在基本开发强度下,基于我国已开发国土的光伏装机资源,到2030年和2035年分别可达到31.65亿千瓦和33.7亿千瓦,仅光伏发电就可以满足我国基本能源供应需求。未来,以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将是成本下降最快、经济性提高最显著的能源类型,并且还有继续降低的巨大潜力。目前,在青海等光资源丰富、土地成本较低的区域已经基本具备平价上网的条件,已经初步形成了与煤电的价格竞争优势。

加快建设五条清洁可再生能源走廊,构建以清洁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为我国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构建稳固的低碳能源基础

我国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适应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需要,必然要对现有能源体系进行深度调整变革和系统性重构,构建以清洁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新型能源供应系统,加快推动用清洁电能替代煤炭、石油等一次化石能源。构建这一系统的关键就是要为国家打造一套系统稳定、结构多元、资源丰沛、经济性高并且在核心技术方面具备全球引领地位的基础性能源。

基于我国独特的地理特征、资源禀赋和发展需要,国家可以聚焦建设五条清洁可再生能源走廊,即长江中上游水电清洁可再生能源走廊、三北“风光”清洁可再生能源走廊、海上风电清洁可再生能源走廊、东部沿海核电清洁能源走廊和“一带一路”清洁可再生能源走廊。这五条清洁可再生能源走廊中,三北“风光”清洁可再生能源走廊贯通西北、华北和东北,长江中上游水电清洁可再生能源走廊贯穿西南和华中、华东,海上风电清洁可再生能源走廊和核电清洁能源走廊连接了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一带一路”清洁可再生能源走廊连通了东亚、南亚、中亚、非洲和欧洲,这五条能源走廊横贯东西、贯穿南北、连接中外、辐射全球,未来3~5年内,将形成超过10亿千瓦的清洁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相当于我国2020年电力装机的一半,形成我国最重要的清洁可再生能源基地、产业发展平台和维护我国能源安全的战略保障,成为构建我国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和替代落后煤电的重要基石,以及我国未来引领全球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

加快建设以三峡工程为核心骨干的长江中上游水电清洁可再生能源走廊,为国家打造清洁可再生能源基地和骨干基荷电源。我国现有12大水电基地,分别为金沙江、长江上游、黄河上游、南盘江、红水河、雅砻江、大渡河、乌江、澜沧江中游,湘西、闽浙赣、东北。其中,长江中上游和金沙江是装机容量最大的水电基地,这一条横贯我国东西、总装机近1亿千瓦并且不产生任何碳排放的水电清洁可再生能源走廊目前已经基本形成,长江水电清洁可再生能源走廊的成功建设,为国家打造了一个强大的清洁主体能源,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且廉价的清洁动能,同时形成了开发治理长江的新格局。

长江中上游水电清洁可再生能源走廊在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国家能源体系中具有压舱石、定海神针的重要基础保障作用。长江中上游水电走廊目前已建、在建的水电总装机容量占全国水电总装机容量的26%,占全国电力总装机的5.6%,这条水电走廊的建设运行不仅有力解决了西南和中东部地区缺煤缺油的能源发展短板,同时也为这条水电走廊周边风电和光伏提供了调峰手段和特高压送出通道,为未来实现水风光互补能源发展模式创造了条件,更为重要的是推动形成了我国西电东送、南北互供、水火互补的全国电力联网和供电格局,为国家经济建设、节能减排、维护电网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

长江水电清洁可再生能源走廊的成功建设和运行,标志着长江治理开发已经实现了从洪水肆虐到洪水控制的重大转变,并正在实现向洪水管理和洪水资源化利用的重大转变,为长江经济带经济社会发展、产业优化布局、生态治理修复提供了重要基础保障。

长江水电清洁可再生能源走廊还将构建形成一个总量近千亿立方米的国家战略淡水资源库。长江入海多年平均年径流量约9916亿立方米,借助三峡工程及上游一系列高坝大库水电站的巨大库容,依托长江水电清洁可再生能源走廊,可为国家建设近千亿立方米的战略淡水资源库,这一战略淡水资源库位于我国第二至第三地理阶梯,且处于我国腹地中心,便于向北方调水,对于我国在未来全球竞争中掌握主动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长江水电清洁可再生能源走廊还将形成服务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有利格局,显著改善了西南航运物流条件,推动我国西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支持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和水库移民发展致富方面将发挥重大作用。

加快技术进步、集中连片开发利用我国陆上风能和太阳能资源,为国家打造三北“风光”清洁可再生能源走廊,形成我国新能源体系中的主体能源。西北、华北、东北三北“风光”清洁可再生能源走廊是我国清洁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支点,地位重要。三北地区因其纬度适中、光照条件好、风功率密度大、土地平整开阔、人口密度低,有大量天然的戈壁、草原、林地,风电资源占全国陆上风电资源储量的80%,年日照小时数不低于2200小时,是我国风能和太阳能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成就了我国打造陆上风电和光伏发电清洁可再生能源走廊的重要优势。

三北“风光”清洁可再生能源走廊将为我国打造全球最大的陆上新能源基地,推动构建完备的产业链体系和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培育一大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能源开发企业和设备制造企业,成就我国可再生能源大国和强国的引领地位。目前,全球风机装备制造企业15强中,我国有7家,全球光伏各环节产量前十名的企业一半以上来自我国,全世界四分之三的光伏组件产自我国。

基于三北地区巨大的资源优势,我国正积极鼓励各大企业集中连片规模化开发风电和光伏资源,不断加大优质资源集中度,并加快特高压送出通道、储能系统等配套设施建设,三北地区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的经济性和稳定性将极大提升,已经具备了平价上网、成为未来新能源的主体能源的条件,成为构建我国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又一重要战略支撑。

三北地区有70万平方公里的沙漠和50万平方公里的戈壁,如果能够全部铺设光伏发电设备,按最保守的估计也可每年为全国提供3.6万亿千瓦时的电能,相当于2020年全国全年用电量的一半,如果未来同海上风电和长江大水电有机结合在一起,将使我国能源供给结构产生质的飞跃。

创新发展、集中连片规模化开发我国海上风能资源,为国家打造海上风电清洁可再生能源走廊。我国具有优质的海上风电资源禀赋、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和长期形成的产业基础,具备大力发展海上风电的优势,目前已经取得了令全世界瞩目的发展成果。从资源禀赋看,我国大陆海岸线总长度1.8万公里,可利用海域面积300万平方公里,海上风电资源储量丰富。根据风能资源普查成果,我国水深5~25米、50米高度海上风电开发潜力约2亿千瓦,5~50米水深、70米高海上风电开发潜力可以达到5亿千瓦,若增加离岸距离和高度,我国海上风电开发还有更大资源储量。截至2021年4月底,我国海上风电并网容量达到1042万千瓦,已经超越英国成为继德国之后全球第二大海上风电开发市场。我国海上风电呈现了爆发式、跨越式发展,各项技术水平不断提升,配套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政策体系不断完备。

集中连片规模化开发海上风电、打造海上风电清洁可再生能源走廊,可以为我国打造一种替代落后煤电、零碳排放、无污染的新型主体清洁可再生能源。海上风电是开发利用海洋清洁能源的重大科技成果,具有储量丰富、不占用土地、靠近沿海电力负荷中心、风功率密度大、可利用小时数高等众多优势,通过集中连片规模化开发,可以大幅度降低造价,最终实现零排放、无污染、零补贴、可持续、人民用得起的新型主体清洁可再生能源,逐步取代煤电等化石能源,为我国沿海城市群提供清洁、稳定、安全的电能。

走向深海、征服远海,是全球海上风电未来发展的共识和重要趋势。深远海海域范围更广、空间更大,风能资源更丰富、风速更稳定,也不会与海上渔场、航线、军事设施发生冲突。随着近海海域资源开发完毕,海上风电未来发展将逐步摆脱对风机基础的束缚,实现重大突破。

漂浮式基础和柔性直流输电技术是让海上风机摆脱海床条件和离岸距离束缚的关键。从经济视角看,漂浮式基础和柔性直流输电技术能大大减少海洋施工的难度和降低造价;从行业发展角度看,这两项技术将推动海上风电开发空间和市场空间实现倍数级增长;从技术角度看,这两项技术将对海上风电发展方向产生革命性的影响。掌握这两项核心技术也为我国向大洋更深更远处挺进,开发、保护蓝色国土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通过为国家打造海上风电清洁可再生能源走廊实践,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21世纪将是海上风电大规模发展的时代,是以海上风电为代表的清洁可再生能源产业创新发展成为主体能源的时代,也是我国认识海洋、开发海洋、保护海洋、经略海洋,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跨越的时代。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打造沿海核电清洁能源走廊,为国家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供零碳、稳定、高效、安全的基荷电源。我国要构建以清洁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社会主体能源,选择一种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基荷电源尤为必要,这是破解除大水电之外的风电、光伏等新能源间歇性固有短板、替代煤电成为社会主体能源的关键。

核电具有清洁低碳、能量密度大、换料周期长、高负荷因子、供给可靠性高等特点,在清洁替代和电能替代中具有突出优势,可作为唯一大规模替代化石能源的优质基荷电源,核电将与风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形成互为补充、协同发展的格局。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新建安全、先进并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化三代核电机组,可以增加电力高负荷地区的低碳电力供应和电网稳定性,与西南大水电一起成为替代煤电机组的主力电网基荷,缓解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的调峰压力。

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能源需求旺盛且增长迅速,而我国的煤炭、油气和水能资源多分布于西部地区,能源生产与消费存在很大的区域失衡和逆向分布,发电量不足已成为制约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除环渤海经济圈外,长三角和珠三角都属于化石能源资源贫乏地区,高度依赖外部供给。据测算,一座100万千瓦级的火电站年耗煤300万吨,排放二氧化碳810萬吨,而同样装机容量的核电仅消耗185吨核燃料且不产生任何碳排放。可以肯定的是,在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一大批技术落后的煤电机组将被淘汰,而取代煤电机组发挥基荷和调峰功能的主力电源必将是东部沿海的核电和西部的大水电。

同时,东部沿海负荷集中、经济发达,在我国东部地区特别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打造核电清洁能源走廊,符合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发展的需要,并且对优化我国电源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起到巨大作用。

长期以来,核电的安全性一直饱受争议,这是核电能否成为我国社会主体能源、清洁能源和取代煤电的新一代基荷调峰能源的关键。事实上,盘点世界核电发展史上的三次事故(美国三里岛、苏联切尔诺贝利和日本福岛),其事故的起因并非是核电技术存在重大设计缺陷,而均是人为违规操作的结果。我国始终将核安全作为核电发展的生命线,始终坚持发展与安全并重,实行安全有序发展核电的方针,加强核电规划、选址、设计、建造、运行和退役等全生命周期管理和监督,坚持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最严格的标准发展核电。目前,我国的第三代非能动核电机组和高温气冷堆系统已经在极端工况下反应堆堆芯熔化这一核电安全核心问题上取得重大突破,我国的东部沿海核电清洁能源走廊建设即将迎来大发展。

我国核电走过了一个渐进与积极发展的历程,相继提出了“积极推进核电建设”“安全高效发展核电”的方针。目前,我国已建与在建核电机组共54台,装机容量超过5300万千瓦,占世界核电机组总台数的10.7%、总装机容量的11.8%,居世界第三位,对新建核电采用了最严格的安全标准,核应急能力也达到了世界最高水平。但我国核电比重仍然较低,核电作为清洁能源、调峰主力和基荷电源的作用仍未有效发挥。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约束下,我们需要统一认识,继续推进CAP1400、华龙一号和高温气冷堆的研究开发和商业化运行,积极推动核聚变研究,为我国成为核电大国、核电强国继续努力。

与具备互联互通条件的国家和地区携手打造“一带一路”清洁可再生能源走廊。面对全球气候的演变,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唯有进一步加强国际能源合作,建立能源安全的全球“命运共同体”才能应对挑战。根据世界能源理事会(WEC)2016年发布的报告,目前全球仍有12亿人口无法获得电力供应,其中大部分分布在“一带一路”沿线的亚、非发展中国家。这些沿线国家迫切需要提升自身的清洁能源开发能力,从而更加有效地应对环境容量紧迫、能源安全威胁以及国内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推动清洁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搭建了重要的国际合作平台和互利共赢机制,在我国积极推动碳中和、碳达峰的道路上,我国与周边国家具有很强的目标一致性、资源互补性、战略协同性和互利共赢性。“一带一路”倡议明确将清洁能源视为构建“绿色丝绸之路”的重要依托,旨在根据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原则来推进并强化沿线国家与地区在清洁能源技术和产业领域的深入合作,利用我国的优势来推进地区能源向绿色、低碳转型,完善全球能源治理体系,共同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发展新格局。

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正式向全世界宣布了“全球能源互联网”这一解决方案。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能够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水、风、光等各类能源转化为电力并进行远距离传输,最大程度提高清洁可再生能源的效率和经济性,从而带动一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我国是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国和应用国,来自我国的清洁能源产业、技术和投资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受到普遍欢迎,成为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社会主体能源转型的主要驱动力之一,为改善沿线国家能源结构,促进当地减碳、减贫、环保以及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直接贡献,同时也极大促进了我国清洁可再生能源产业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发展需要。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企业在海外能源领域的年投资额从2005年的83亿美元猛增至2019年的196.7亿美元,其中化石能源占比已降至56.1%,而可再生能源占比升至43.9%。新冠肺炎疫情之下的2020年上半年,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领域投资仍在持续,总投资额为88.1億美元,可再生能源占比首次超过化石能源达58.1%。

“一带一路”倡议使我国真正拥有了自己完整的国际能源发展视野,而不再只是全球能源合作中的一环。我国在国际能源合作中,更加注重构建国际能源合作的新秩序,通过能源外交和能源服务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公共清洁能源产品,提供能够满足清洁低碳、安全高效需要的社会主体能源解决方案,深入推动清洁能源领域的国际合作,把沿线国家的能源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区域的能源体系向绿色低碳转型,构建能源安全的全球“命运共同体”,为完善世界全球能源治理体系转型增添强大动力。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不仅有着重大的生态意义和国际影响,更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也是国家经济发展范式的深度变革。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能源战略都是核心战略,能源安全都是国家安全,能源问题都是底线问题,能源革命都是发展范式的革命。中国的清洁可再生能源关键技术正面临重大突破,传统化石能源支撑的“碳繁荣”必然会加快向“低碳繁荣”“无碳繁荣”转型升级,因而能源结构转型发展的谋划和实施事关国本、影响国运,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和充分研究。

责 编/马冰莹

作者:卢纯

第2篇:品管圈活动提高结肠镜检查前肠道清洁度的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品管圈活动提高结肠镜检查前肠道清洁度的临床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确定“提高结肠镜检查前肠道清洁度”为活动主题,进行现状调查、目标设定、解析、对策拟定、实施与检讨、效果确认等。结果:实施品管圈后,肠道准备一次成功率由80.00%提高至95.00%,完成设定目标。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能有效提高结肠镜检查护理质量。

关键词:品管圈活动;结肠镜检查;肠道清洁度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 ,QCC)是由在相同、相近或有互补性质工作场所的人们,自动自发组成数人一圈的活动团队,通过全体合作、集思广益,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运用科学的统计工具及品管手法来解决工作现场、文化等方面出现的问题[1]。我院消化科将该方法运用于提高结肠镜检查前的肠道清洁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成立品管圈

2020年4月,本着自愿的原则,由10名护士成立品管圈小组,其中主管护师2名,护师4名,护士4名,通过自荐和推荐相结合的方式,选出1名主管护师担任辅导员,1名主管护师担任圈长,1名护师担任副圈长,1名护师担任联络员,通过访谈、会议、微信等方式发动内镜室医护人员和病房护士一起参与这次品管圈活动。品管圈圈名为“流水圈”。

1.2 选定主题

运用头脑风暴方法收集全体圈员给出的意见,列出3个主题,评估重要性、可行性、迫切性及圈能力,其中“提高患者结肠镜检查前肠道清洁度”得分最高,确定为本次品管圈活动主题。(1)对医生而言:降低漏诊风险,降低送镜难度,提高活检及治疗的准确率。(2)对护士而言:视野清晰,降低送镜难度,提高送镜配合可操作性。(3)对医院而言:降低因漏诊而带来的一系列不必要的医疗纠纷。(4)对患者而言:提供准确诊断,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降低病变部位感染的风险。根据主题制定活动计划。

1.3 现状把握

1.3.1 肠道准备药物

承气清肠汤400 ml加1盒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设定肠道准备效果评定标准:1级为全结肠内无粪渣或仅有少量清亮液体,无气泡;2级为有少量或较多清澈液体;3级为有较多粪便散在附着于肠壁上或有较多混浊液体及气泡;4级为肠腔存在大量糊状粪便及粪水气泡。选取2020年4~9月进行肠镜检查的患者,共发放362份结肠镜检查患者肠道清洁情况调查表,回收350份,有效347份,其中肠道清洁合格69例,合格率为19.88%;肠道清洁度不合格278例,分别晚服药者107人次,服药时间过长者58人次,前日饮食未做准备者58人次,服药后呕吐或服药不完全患者24人次,服药后活动小于2 h的16人次,有便秘史者15人次。

1.3.2 要因分析

通过现状调查,统计出肠道清洁准备不充分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服药时间晚;服药时间过长;前日饮食未做准备;呕吐或服药不完全。影响患者肠道清洁度的主要原因:服药时间晚;服药时间过长;前日饮食未做准备。

1.4 目标设定

目标是将结肠镜检查前肠道清洁度提高到45.50%

1.5 拟定对策

(1)完善术前预约单内容,使内容更具体、更详细。提前1 d把预约单发放给患者,提前1 d禁食粗纤维饮食,只吃半流质饮食。增加术后注意事项:术后24 h内禁止开车、禁止签署有效法律文件、不得从事高空作业;术后有腹胀可用手在腹部顺时针环行按摩。(2)针对有便秘史的患者,術前一天晚上要做好肠道准备,用番泄叶15 g泡500 ml温水,于30 min内喝完,观察患者有无大便。(3)术日提前喝洗肠水的时间,于交班前发给患者,中医里讲卯时是大肠经最旺,是活跃的时候,更有利于大便排出,提高肠道清洁的合格率;同时,嘱患者喝洗肠水的过程中多走动,顺时针按摩腹部,加快结肠蠕动;对不能按时喝完者或未排便者,护士及时给予干预,确保肠道清洁合格。(4)加强对每位护士的理论知识与沟通技巧培训,具体到责任护士,全面掌握肠镜检查的术前护理要点,服药过程中护士及时给予指导,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消除疑虑,按时服药。

2结果

QCC活动的开展有效提高了结肠镜检查前肠道清洁合格率,实施品管圈后,肠道准备一次成功率由80.00%提高至95.00%,完成设定目标。

3讨论

通过开展这次活动,显著提高了患者肠道清洁度,提高了检查成功率及患者满意度。通过这次活动,制定结肠镜检查前的肠道准备标准流程,完善肠镜检查预约单,使内容更加详细、通俗易懂。

总之,品管圈活动能有效提高结肠镜检查前肠道清洁度,促进护理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使医生满意,患者满意。

参考文献

[1]孙润楠.品管圈在肠镜检查前患者肠道清洁度的应用效果分析[J].当代临床医刊,2019,32(2):125-126.

作者:何敏 覃玉 蒋应玲 程智勇

第3篇:六景二中参加清洁乡村清洁活动日

六景二中迎接市做好“美丽六景 清洁乡村”督查工作

根据上级要求,各单位除了每天负责清洁好责任区外每月的10日和25日为

清洁乡村日外,本校响应该上级要求,于本月的28日,组织本校上午没有早读及第一节没教学任务的教师参加清洁活动。

早上7:20点,在校长的带领下,老师们拿工具在学校大门集合,听从村委的安 排,去到学校公路两边捡拾垃圾,老师们你拿坩子,我拿扫把,他拿垃圾桶,相互 配合,干得热火朝天。经过老师们的努力,公路两边脏乱的现象得到了很好的

整治。

经过多次的这样的清洁活动,本校的老师都意识到了清洁乡村的重要性,

更加的自觉投入到了清洁活动中去。同时,学校也把此项工作常抓不懈。

第4篇:清洁家园活动总结

2011年上半年“清洁家园”

竞赛活动开展情况汇报

今年以来,规划城管监察大队在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在局常委及郑州市局的具体指导下,以高标准筹办辛卯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为契机,以提升城市品位、优化人居环境为目标,按照广泛宣传、全面发动、重点突击、综合治理的工作思路,认真组织开展“清洁家园”竞赛活动,不断完善各项工作制度,检查评比制度以及奖惩制度,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形成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的工作态势,为新郑的经济快速发展打造一个优良的人居和投资环境。下面我将今年以来规划城管监察大队清洁家园竞赛活动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

大队专门成立了“规划城管监察大队“清洁家园”竞赛活动领导小组”。由大队长任组长,各位副大队长任副组长,各科室、中队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由于局领导的高度重视,再加上组织管理网络的科学健全,全局积极行动起来,形成领导干部齐上阵,营造浓厚活动氛围,使“清洁家园”竞赛活动掀起高潮。

(二)广泛宣传,科学指导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为全力推进“清洁家园”竞赛活动的开展,我们强化内部管理,规范执法行为,大队利用公共媒体、宣传材料、执法宣传车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让市民了解、共同参与此项活动中。

(三)明确任务,狠抓落实。

根据郑州市的总体要求,把工作任务进行了分解。各有关执法单位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照标准,狠抓落实。

(四)强化督导,严格奖惩。

我们制定了《规划城管监察大队月评奖惩办法》。督查科督

查专项、中队互相监督和领导抽查结合,每天一督查,每周有评比,每月有总结,奖先惩后。通过这些措施,进一步增强了各部门的责任心和工作积极性。

(五)健全机制、长效管理。

为了使“清洁家园”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我们建立健全了

长效管理机制。一是紧紧围绕年初制定的责任目标,定人定岗定责,办求把每一项具体任务落实到每个中队,每个人,一旦出现问题,责任追究到人,并对个人和中队评比结果列入年终考核。二是制定了详细的工作制度。如执法队伍着装制度、业务学习培训制度、考勤制度,车辆管理制度等。

二、主要成绩

今年以来,围绕拜祖大典、精品街治理、烟花爆竹管理、高

考、噪声污染,占道经营、店外经营、工程渣土清运,大型违法

户外广告塔、违法建设等各类检查活动,进行多次专项整治活动。取得了突出成绩,成效显著,并多次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表彰。

(一)城市管理方面:共处理违章事件一千多余起,整治市区

主要街道36条,劝阻违章事件820起,处理违章物品500件。以新建路、仿古街、人民路等迎亲路线为突破口,以各类不规范牌匾广告、店外经营,占道经营,纸张广告等为治理重点,进行“拉网式”的清理整顿,共摘除条幅340幅、废弃破旧广告牌匾200余块、整改52块。对火车站周围、西亚斯周边、洧水路菜市场、炎黄广场周边,北关汽车站、南商场口等重点地段进行集中治理,清除乱摆乱放600余处,治理车辆乱停乱放300余辆,清除各类小广告、乱贴乱画2000余处,并针对老百姓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集中整治。

(二)规划监察方面:在违法建设专项整治工作中,对全市违法建设进行了全面整治,立案80余起,下达停工通知110余起,下达整改通知5起,暂扣违法建设机械80余个。中心城区共拆除违法建筑58处,共4670㎡;配合龙湖镇拆除违法建筑4处,共600㎡;配合孟庄镇拆除违法建筑4处,共2390㎡;配合港区行政执法局拆除违法建筑5处。其中对洧水路、后屯、黄水路等地进行强制停工,进行限高、限层,遏制了一批私自加高,私自建设的违法行为;

(三)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对大型违法户外广告塔整治工作要求,我们在任务紧、工作重、人员少的情况下,专门抽调执法

队员配合和庄镇对违法广告塔进行强制拆除,共拆除4座违法广告塔。

三、存在问题

随着新郑建设进程的逐步加快,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管理工作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治脏不彻底。脏、乱、差现象始终存在,特别是城乡结合部、背街小巷等地方比较严重,卫生死角仍然不少。二是治乱不到位。市区内乱停乱放、乱搭乱建、占道经营、流动摊贩等违章现象屡禁不止,经常反弹。三是治差不明显。有些临街门店牌匾不规范,一些摊点、店面的油烟浓烈、污水四溢、噪音扰民,投诉不断等。

四、下步工作打算

(一)注重学习,在努力学习中提高素质。全体干部职工务必加强学习,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给自己“充电”、“加钙”、“补锌”,向学习要能力、要素质、要境界、要品位。特别是我们各级领导干部,要在学习上当好示范者、当好引路人,带头端正学风,以自己实实在在的“做法”和“说法”,给干部职工做出榜样。

(二)立足服务,在服务社会中体现管理。一方面以尊重管理相对人的人权为主导,把严肃执法和协商解决有机结合起来,降低管理相对人的抵触情绪,使他们自觉执行城市管理规定;另

一方面,还可以因地制宜地采用疏、堵结合的方式,合理安排便民服务摊点。

(三)提升标准,在精细化管理中争创一流。一要细化城市管理标准。细化管理流程和工作目标,真正做到全面具体、定性定量、职责明确、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不留盲区。二要实现城市管理的主体多元化。让城市管理延伸到每个社区、每条街巷,实现城市管理从单一主体到多元主体的转变。

(四)善于用心,在开拓进取中彰显创新。我们要做到敢抓敢管、严抓严管、善抓善管。要从旧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中解脱出来,用新的方法、新的思维、新的视野分析解决问题,针对具体的问题拿出具体的解决办法。

二○一一年六月二十七日

第5篇:清洁家园活动感受

公所周知,三月是学雷锋月,是个要求人们做多好事的月份。三月十日星期日上午,我们根据学校要求,各个村庄的老师和同学八点三十分到规定的地点集合,共同清洁家园。

周日七点左右,同学们都纷纷从家里出来,迫不及待的到了规定地点。还有村里的小学生,也都拿着扫帚、铁锹早早得到了。天气很冷,我们的手都冻红了,但是仍然没有一个人退缩。八点五分左右,老师来了,点完名后,我们提前出发了。根据村长的指示,老师带领我们开始劳动。四个老师开始分工,每人带领一队,从村里不同的角落出发。我们那一对从大街东面一直打扫到大街西面。老师拿着扫帚走在前面,我们跟在后面打扫,有的同学搬砖,有的同学抱柴,有的填沟子,有的扫大街,我们干得不亦乐乎。一路上同学们都认认真真的劳动。路边有些人,不断夸赞我们,甚至有些人开始和我们一起干。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位老奶奶。老奶奶叫住我说:“你们为咱村里服务,给咱老百姓扫街,你们啊,都是好孩子,你们真是活雷锋啊!”我听后,内心十分激动和兴奋,有些自豪,又有些欣慰。我不还意思的笑着说“老奶奶咱们都是一村人,何必说这样见外的话呢,这是我应该做的。”老奶奶眼里含着眼泪笑了。小学生有些地方打扫的不是很到位,我们总是在打扫一番。村长过来告诉老师说:“安全最重要,一定要看好孩子的安全。”我听后,心里甚是感动,觉得我做的都不算什么,村长那么高高在上的人,都这么关心我们,我们还有什么抱怨的呢!我越想,就越有动力,干起来更有劲了。“打扫要干净,做事要彻底。”“坚持就是胜利。”我不断暗示自己。

十一点十分,我们终于打扫到了大街的西面,这也就意味着我的坚持达到了胜利的顶峰。回头一望,原来脏乱的大街变成了崭新的世界,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高兴,因为这是我的劳动成果,希望人们能珍惜。在打扫过程中,虽然我感觉十分疲惫,但看到打扫过后的大街,我知道了“先苦后甜”的道理。并且我还知道了做事要有一个合理的目标,并坚持奋斗,从中还要学会坚持,还要学会合作,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使我明白了“团结就是力量。”

南流中学

八年级五班

焦美倩

第6篇:清洁乡村活动方案

燕矶小学清洁乡村活动安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上级党委、政府开展清洁乡村活动的决策部署,以实现城乡、村(社区)容整洁、有序、美观、文明为目标,认真组织学校教师和全体学生开展“清洁乡村活动”,改善乡村环境面貌,不断优化农村(社区)人居环境。

二、活动主题

“清洁乡村活动”

三、活动启动时间

2013年9月14日下午14:00

四、同行内容

学校教师和学生一起对住宅小区、居民群众房前屋后、单位庭园等场所进行环境卫生整治工作。

五、工作要求

1、要高度重视,建立责任制。

2、要充分发挥同行队伍的优势,采取得力措施,充分调动积极性,有的放矢地做好清洁同行工作。

3、要全面了解情况,积极配合主动协调上级部门,共同解决城中村及村(社区)、自然村环境综合整治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工作有突破、有创新,群众满意认可,具备一定的典型性和示范性。

第7篇:清洁乡村活动记录

“小手拉大手,清洁跟我走”的活动记录

2013年9月15日上午7:30—8:30,高二*班响应学校号召开展了“环境清洁日”活动,对校责任包干区进行环境整治清洁。

由于下了一夜的雨,活动当天包干区路面湿滑,但大家丝毫不受影响,还是积极的参与其中。同学们大都拿扫帚、簸箕,有的拉垃圾车,对校责任包干区的环境进行清洁整治。把乱停放的自行车一辆辆的移到规定区域并且整齐的放置好;对地面上的烟头和白色垃圾进行拾捡清扫;对沿街店铺进行劝阻不文明行为。大家都通过自己的劳作为推进合浦城乡环境文明出一份力。

我班 通过参加这次的劳动,带动了更多群众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参与到环境整治和爱国卫生义务劳动中来,营造了人人参与、清洁家园、消除陋习、崇尚文明的良好氛围。

第8篇:容西中学深入开展“美丽容县·清洁乡村·清洁校园”活动

实施方案

为了贯彻落实自治区、市、县党委政府关于深入开展“美丽广西·美丽玉林·美丽容县·清洁乡村”活动的决策和部署,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经研究,决定在全校组织开展“美丽容县·清洁乡村·清洁校园”活动,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转变作风,扎实工作,创新思路,努力实现“一个目标”(清洁环境、美化校园、培育新风),健全“两项保障机制”(常规管理机制、长效管理机制),积极实施“三大重点工程”(校园“净化、绿化、美化”三大工程),扎实开展“四大主题实践活动”(包点创示范活动、“环保小卫士”系列活动、美丽校园创建活动、青年教师志愿者服务大行动),着力解决“五大突出问题”(思想观念落后的问题、日常清扫保洁工作不到位的问题、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问题、管理制度不健全的问题、素质不高的问题),把我校建设成为卫生、文明、安全、美丽的校园。

二、目标要求

从2013年起,用两年的时间,以组织开展“美丽容县·清洁乡村·清洁校园”活动为突破口和切入点,以“清洁环境、美化校园、培育新风”为工作目标,做到“三化四提升”,即净化校园、绿化校园、美化校园,提升校园规划建设水平、提升校园生态建设水平、提

升师生文明水平、提升师生幸福指数:

(一)清洁环境。校园环境卫生整治取得明显成效,管护长效机制建立健全,整洁的校容校貌和良好的公共卫生秩序基本形成,校容校貌焕然一新。

(二)美化校园。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校园绿化美化亮化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校园风貌改造内涵不断拓展,校园规划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校园环境更加舒适,师生学习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三)培育新风。广大师生科学卫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文明行为习惯基本养成,自觉维护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运行很好,文明校园、文明班级、文明宿舍等文明新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师生文明素质明显提升,“人人讲文明、讲卫生、讲健康、讲科学”的良好风尚基本形成。

三、主要任务

(一)健全“两项保障机制”。

1.完善常规管理机制。落实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学校常规管理的规定,明确管理人员职责,建立由校长亲自抓、分管副校长具体抓,总务处统筹,各班主任、各科任教师齐抓共管,落实到各班学生个人的的卫生管理机制;全面划清校园清洁区域、责任到班、到组,确保日常保洁常态化;严格落实“四个工作制”,即:卫生天天一扫制,每周轮班值周制,各班学生监督制,周周卫生评比制,确保环境卫生管理制度的常规化。

2.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制订完善校园清洁卫生制度和文明行为规范,形成一套改善和美化校园环境的自我约束机制,引导广大师生自觉维护校园环境卫生,养成文明行为习惯,形成全民参与环境综合整治活动的长效机制,努力实现由运动式、突击式整治向常态化、制度化管理转变,确保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二)积极实施“净化、绿化、美化三大工程”。

1.实施净化校园工程。一是校园清洁。校内道路、公共场所全天保持整洁,做到无卫生死角,地面上无纸屑、果皮、烟头、痰迹、污物、废物、杂物等;楼道、楼梯、扶手、栏杆干净无积灰;路旁绿地、绿化隔离带无积存垃圾和人畜粪便;校园道路旁和公共场所要合理设置规范的垃圾箱,校园内有规范的垃圾池,垃圾池周边2一3米内无散落垃圾和积留污水,无恶臭气味。二是室内整洁。办公室保持整洁干净,采光通风良好;教室布置科学规范,课桌椅齐整,室内物品摆放、悬挂、张贴统一标准;教师、学生宿舍采光、通风条件良好,物品摆放整齐,门窗完整,床架牢固、安全。三是食堂清洁。食堂保持环境卫生干净整洁,保证每次供餐后及时清扫,地面、桌椅清洁卫生,垃圾桶摆放有序,盟洗间无污迹、无异味。学生没有乱扔饭菜的坏习惯。四是厕所清洁。墙砖无污迹,地面无污水、便盆无污垢,厕所无异味。

2.实施绿化校园工程。一是科学规划校园建设,在对校园现有绿化带进行修剪维护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校空地资源,开展植树种草活动,提高校园绿色覆盖率。二是开展“校园绿色植物认养”活动,

对种植花木进行挂牌标示,严格落实管理责任。三是引导师生增强爱绿护绿意识,创建绿色环保校园。

3.实施美化校园工程。一是与薄改计划和校舍安全工程建设等教育项目建设相结合,整体规划学校发展布局,合理设置师生车辆停放位置,对校内车辆停放进行明确规定,做到整齐划一,规范有序。二是坚持美观实用的原则,对破损的地面、门窗、墙壁及教学设施及时进行整修,对校门口流动摊点和跨门槛经营进行整顿、规范,提升校园外在审美效果。三是学校倾心打造品牌学园、成长乐园、温馨家园、亮丽花园。结合人文校园建设,根据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奋斗目标确定校园文化的主题,努力建设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为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组织开展“四大主题实践活动”。

1.开展包点创示范活动和治理“白色污染”活动。一方面积极参加千支干部回乡工作队开展的“清洁乡村、服务家乡”活动;另一方面选优配强我校驻村工作组成员,落实学校包圩镇区域的责任,帮助所包圩镇进行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和广大群众一道彻底解决塑料袋、薄膜、农用包装袋、农药瓶等“白色污染”现象和改变农村“脏、乱、差”的现状,努力把我校联系圩镇区域建设成为清洁乡村示范点。

2.开展“清洁家园·争当环保小卫士”系列活动。

(1)开展“清洁家园·争做环保小卫士”活动。一是教育学生积极参加清洁卫生活动。要通过开设主题班会或培训课等形式,强化学生

做好个人及家庭卫生,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清洁活动。二是加强以生态文明为核心的环保理念、环保知识的宣传教育,牢固树立保护环境意识。三是组织学校开展一次社会调查,了解环保及生态文明建设对人类生存的重大影响。四是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培养社会实践能力,让环保理念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形成良好社会氛围。五是开展环保“六个一”活动。即:写一篇“快乐假期·低碳生活”为内容的作文;自编一份环保小报;参加一次社会性的环保公益活动;利用废旧物品完成一个环保小制作;编写一条环保宣传口号;设计一个家庭每日环保方案并付诸实施。

(2)开展“清洁家园·小手拉大手”活动。一是印发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由学生带回家,将环保、文明、和谐的理念传播到家庭、社区,倡议家长学习生态文明,养成绿色生活习惯,号召家长在“小手拉大手”活动中起模范带头作用,做子女的榜样,自觉改变日常生活中不文明和不环保的习惯,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活动中去。二是组织少先队员、共青团员开展一次绿色环保主题班队会,引导、组织少先队员、共青团员如何与家长一起学习文明公约,增强环保意识,培养环保习惯,与家长“手拉手”共建绿色家庭。三是共读一本环保知识图书。组织学生与家长一起共读环保知识图书,布置一次特殊的家庭作业一一环保知识图书读后感,进行征文比赛和展出,在家庭、在学校开展不同规模的分享会,交流读书心得和学习收获,把生态环保意识、节能减排知识传递给学生、家长。四是举办一次环保绘画大赛。引导中小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围绕“小手拉大手共建生态家园”

的活动主题,创作一批绘画作品,用画笔反映生态文明、环境保护方面的不良现象、奇思妙想、美好愿望等。评选优秀作品在学校、社区进行集中展示、宣传。

(3)开展“清洁家园·弯腰行动”活动。一是教师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老师要与学生一起投入到校园保洁工作中。认真搞好办公室的净化、美化工作,以实际行动做好学生的表率,积极响应“弯腰行动”。二是学校团委、团支部成立“弯弯腰”特色流动小队,选择积极向上的环保公益宣传口号,制成板报、海报和图片张贴在教室或宣传栏等醒目的地方,时时刻刻提醒广大师生注意文明卫生。三是撰写征文。围绕“绿色环境,与我同行”,自觉践行“弯腰行动”这一主题撰写征文比赛,旨在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增强环保意识。选择优秀的文章在玉林教育信息网上刊登。

3.开展美丽校园创建活动。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授环保知识、卫生知识,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要对校园硬软件进行自我检查,查漏补缺,切实加强学校基础设施的建设,进一步改善卫生条件。同时,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开展清洁文明班级、清洁文明宿舍、清洁文明校园“三级”创建评比活动,大力褒扬、奖励文明卫生行为。选择10

2、1

11、1

21、1

22、123班作为我我校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示范班。各班要切实负起带头创示范的作用,督促、支持、引导其他班级搞好创建活动,激励全校师生自觉搞好环境卫生,努力建设卫生、文明、安全、美丽校园。

4.开展“美丽容县·清洁乡村”容县青年教师志愿服务大行动。

利用节假日,组织青年教师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深入乡村开展走访调研活动,协助当地群众开展村庄环境整治,解决农村垃圾收集、清运和处理等问题,带动当地群众养成爱护生态环境、

(四)着力解决“五大问题”。

一是着力解决思想观念落后的问题。坚决纠正“校园环境卫生清洁不清洁无关重要”的错误观念,坚决纠正对校园环境卫生脏、乱、差现象熟视无睹、无动于衷、司空见惯的落后观念,从而牢固树立“抓清洁卫生就是抓规范管理、就是抓学校内涵发展”的正确观念。二是着力解决日常清扫保洁工作不到位的问题。通过集中整治和有效开展清洁活动,大力消除脏、乱、差现象和卫生死角。三是着力解决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问题。千方百计筹措资金,积极硬化道路、完善排水、排污、公厕等设施设备,提高校园绿化覆盖率,提升美化水平。四是着力解决管理制度不健全的问题。进一步建立健全校园清洁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健全管理机构,落实管理人员,明确责任分区、责任人,落实督查制度,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五是着力解决素质不高的问题。针对师生中存在的不文明行为、不良习惯,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强化文明礼仪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养成环保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改变“垃圾乱扔乱放、剩饭菜乱丢乱扔、物品乱堆乱 放、车辆乱停乱放、墙壁乱涂乱画”等不良行为,培育文明新风。

四、实施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2013年5月)。学校通过开展“五个一”系列活动(即举行一次启动仪式、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开好一次主题班会、上一

节专题培训课、办好一期黑板报或宣传栏),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开展宣传活动,营造宣传舆论声势。

(二)全面推进阶段(2013年6月至2014年3月)。学校明确活动范围、任务、时间和标准,落实责任主体,落实工作分工,落实奖惩措施,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广泛组织发动师生员工参与,形成上下互动、社会共建、人人动手、全民行动的声势氛围。

(三)巩固提升阶段(2014年3月至10月)。继续实施工期较长、尚未完成的整治项目。适时对活动实施的项目和内容进行

“回头看”,进一步整改活动存在的问题,巩固活动成果,完善长效运行机制,巩固提升整治成效。

(四)验收总结阶段(2014年10月至12月)。由我校“美丽容县·清洁乡村·清洁校园”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安排,组织验收考评组,对全校活动开展情况进行验收考评,总结推广各班级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好做法。对活动开展好、成绩显著的,给予奖励表彰;对活动开展不力、验收不达标的,追究相关负责人责任。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对建设活动的领导,我校成立以下活动工作领导小组。

长: 谭绪南

支书、校长

副组长: 梁步仿

副校长(分管全校清洁、卫生工作)

李何良

副校长(分管教学区清洁卫生工作)

冯美初

总务处副主任(主管全校清洁区工作、负责涉外清洁卫生工作)

员: 陈

总务处主任(统筹清洁卫生工作、协管后勤清洁卫生工作)

教务处主任(主管教学区、图书室清洁卫生工作) 莫

政教处副主任 (主管班级清洁卫生工作) 梁晓中

教务处副主任(主管教学仪器、实验室清洁卫生工作)

各班班主任

负责本班教室、宿舍、清洁责任区卫生工作 领导小组下设行政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冯美初同志兼任,副主任由莫淋同志兼任,电话:0775--5517619

(二)加强宣传,形成合力。运用多种宣传渠道和形式,广泛开展学校 “美丽容县·清洁乡村·清洁校园”活动的内涵和重大意义、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和进展成效的宣传。通过舆论宣传,不断提高广大师生的文明意识、卫生意识和环保意识,形成全员参与的强大合力。

(三)强化督查,确保成效。我校“美丽容县·清洁乡村·清洁校园”建设活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加大督查力度,对推进工作得力、成效显著的单位,进行通报表彰、表扬;对工作推进不力、不能完成目标任务的班级进行通报批评,限时整改落实到位。

上一篇:储蓄卡和信用卡区别下一篇:初中物理实验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