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新闻报道(精选8篇)
摘要:
近年来,国内外的重大突发事件层出不穷,这些事件往往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有些甚至是灾难性的事件。这些都是对我国新闻行当的极大挑战,对媒体新闻报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严峻的考验,如何灵活运用各种媒介工具,不辱使命,全面、真实、客观地报道新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 重大新闻报道 突发事件 应急机制
媒体是社会的瞭望者,是政府的喉舌,更是人民大众的眼睛和耳朵,肩负着上传下达,惩恶扬善,维护公众利益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内外的重大突发事件层出不穷,这些事件往往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有些甚至是灾难性的事件。虽然我国媒体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在传播规模和业务方法上基本做到了报道及时、客观,体现出新时期我国媒体时效性和报道水平的进步,但仍然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尤其是对一些突发的震灾报道,大众传媒的传播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这些都是对我国新闻行当的极大挑战,对媒体新闻报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严峻的考验,如何灵活运用各种媒介工具,不辱使命,全面、真实、客观地报道新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
突发事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灾害性突发事件,即是指来自自然界的人类不可抗拒的力量,即由非人为因素而导致的重大事故或自然灾害,如地震、台风等;二是社会性突发事件。社会性突发事件是由各种社会矛盾或人为因素导致的重大事件,如恐怖活动、战争、交通事故等重大刑事案件或重大责任事故等。
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重大突发事件的新闻价值从新闻学的角度讲,重大突发事件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在所有的新闻传播实务中,突发事件报道因本身的突发性和巨大性,信息量巨大,报道难度高,显得错综复杂,己成为大众媒体追逐的一个新的热点。同时,由于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偶然性、严重性、多变性和影响广泛性等众多特点。其爆发的时间、地点、方式、种类及影响的程度往往都是超出人们的常规思维之外的,同时由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突发事件的爆发是往往是矛盾激化的结果,呈现一果多因,或一因多果的相互关联、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状态。例如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因松花江遭到严重的污染,以松花江为饮用水源的哈尔滨市全市停水四天。这不仅影响到市民的正常生活,还打乱了市场、交通以及政府办公等的正常秩序。
长期以来, 重大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一直是困扰新闻报道工作的一道难题,我国媒体在这方面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不足。
首先,报喜不报忧的错误观念根深蒂固。时至今日, 业内外不少人士受报喜不报忧 的传统观念的影响, 对突发事件报道
依旧讳莫如深。他们片面地认为, 报道突发事件容易造成人心恐慌, 激化社会矛盾, 引发不稳定因素,同时对媒体发展也容易产生负面影响, 弄不好会引火烧身、招惹麻烦, 因此对突发事件往往采取消极回避、被动应付的态度。更有甚者受利益制约, 常常以社会稳定为借口, 有意阻挠报道, 封堵消息, 隐瞒事实真相。这些观念和做法不仅有悖于现代信息传播的特点, 背离舆论引导的内在规律, 削弱了媒体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而且也影响了政府形象,更严重损害了广大群众的利益。
其次,一味追求时效性,忽视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突发新闻因为来得突然来得快,新闻的准确性始终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报道都要客观和公正,但也有一些媒体急于发稿,对很多重要的事件及其复杂背景,没有进行有针对性的核实。很多信息变化很快,一个小时前准确的信息一个小时后可能就不准确了,比如4月初山西王家岭矿难救援事件的报道,获救矿工的数字就是不断变化的,需要记者不断更新数字。另外,有些记者采访的对象不够权威,掌握的信息不够全面,甚至有些采访对象只说对自己有利的,不说甚至歪曲对自己不利的,最后影响到新闻的准确性。
改进突发事件报道的必要性, 从报道时效、报道内容、报道方式以及把握原则等方面入手, 探讨如何改进突发事件报道工作, 以切实提高新闻报道的可读(视、听)性和吸引力, 增强舆
论引导的实效性。积极做好突发事件报道工作, 既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和舆论引导规律的内在需要, 也是 维护广大群众利益、树立良好政府形象的必然要求。
一、与时俱进,打破传统观念。要想做好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我们首先必须更新观念、采取开放的心态积极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在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信息传播空前活跃的今天, 企图通过封锁消息以闭目塞听无异于掩耳盗铃。国际互联网和电信业的迅猛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信息传播的路径, 广大群众和信息源之间已不再存在密不透风的壁垒, 意欲秘而不宣瞒天过海只能是一厢情愿。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我国加入WTO 后, 国内外媒体在新闻信息资源上的争夺必将日趋激烈。西方媒体历来重视坏新闻的价值, 突发事件是它们追逐的热点。面对突发事
件, 如果我们不能更新观念、采取开放的心态积极 应对, 而是缄口沉默抑或遮遮掩掩, 势必导致国内 受众注意力的转向, 从而既不利于舆论引导, 也不 利于媒体自身的发展。
第二,坚持时效性和准确性的对立统一,既要强调时效性,也要兼顾准确性。
时间是构成重大突发事件的第一要素,对国家和人民来说,时间不仅意味着财产,而且意味着生命。作好重大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既是新闻媒体应履行的社会责任,也是新闻业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时效性不仅是新闻报道本身的新闻价值所在,而且还在社会预警,避免重大危机的发生和减少重大危机造成的危害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新闻报道的时效性要求新闻记者在“第一时间”内出现在事件发生的现场,要以“抢险”的精神和速度“抢”出应报道的新闻,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向公众发布有关的消息。另一方面,确保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的准确性,首先,在第一时间,如去机场的路上、候机过程中,先和当地媒体取得联系,借助于当地媒体的采访资源,既可以保证新闻的时效性,又可以保证新闻的准确性。其次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到达新闻现场。并且尽可能采访更多的当事人以保证新闻的准确性。最后,要优化的采编流程,准求时效的同时保证准确性,坚持时效性和准确性的对立统一。
第三,媒体要强化责任意识,建立应急机制,积极创新新闻报道方式。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建立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应急机制创造了条件。面对突发事件的再次发生,新闻媒介要整合资源,调整节目编排。积极启动应急报道机制,形成高密度、大容量的宣传报道 态势。
同时要创新新闻报道方式,彰显优势,实现联动效应。本着最快、最全、最真实的报道宗旨,将第一时间报道,现场报道,动态追踪报道,专题报道,深度报道和预警报道等方式充分结合起来。运用演播室主持、专家访谈、现场报道、新闻滚动、电话连线、视频连线等一系列节目新形式,作为国内外新闻媒体获取震区新闻的主要信息来源,有效提高新闻的时效性,扩大了观众覆盖面。
总之,面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日益频发,新闻媒体要肩负起应有的责任。对于重大突发事件新闻的报道必须力求准确、客观,打破传统观念,强化宣传责任意识,努力在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的研究发展之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1 策划的成功源于创新
新闻策划是新闻工作者按照新闻规律, 主动参与、分析、判断、构思、组织设计, 利用媒体自身影响而产生的创造性劳动。因此, 创新是电视节目的生命力所在, 没有创新就不可能有节目策划意识的形成。
创新依赖于创造性思维, 没有创新, 没有卓越的构思, 只能是一种常规、平庸的计划。一味跟着人云亦云, 就谈不上新闻策划。因此新闻策划就要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人优我转”。要注重选取百姓关心、上级重视、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报道, 在选题上注重创新;要注重记者现场报道、电话连线、现场评论、旁白、同期声等报道形式的穿插应用, 在表现形式上创新;要注重栏目事件化、事件故事化, 提高解说词写作、分段剪辑、栏目包装水平, 在后期制作技巧上创新。
系列报道《走基层》就是按照上述特点进行了创新。在《皮里村蹲点日记》节目中, 记者拍摄了惊险陡峭的悬崖路、刺骨寒冷的马尔洋河、不易通过的铁索桥等, 只用画面, 不用解说词, 孩子们上学的艰难就得到了真实展现。对广西农民工春节回家的报道, 以空中俯拍表现“摩托车返乡大军”的壮观景象, 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折射出浓重的“归乡”情结。这些报道内容从贴近最基层的干部群众展开, 领导、群众都爱看。记者蹲点、融入式地采访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报道抛弃概念化与程式化模式, 画外音少、同期声多, 少用播音员配音解说, 善于讲故事、抓细节, 善于抓现场, 用画面呈现给观众的都是当事人的现场讲述和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实图景, 强化了报道的情感张力和现场感受。
2 策划的成功源于精心组织
任何一项新闻策划都不只是个人行动, 而是内外人员的群体性行为。因此, 只有群策群力, 思维才是开阔的、多角度的。如今, 所有媒体都在强调发挥整体优势, 实践也证明在重大战役性报道中, 是整体效益发挥最好的时候, 也是报道影响力最大的时候。
要做到精心组织, 首先要在制定报道方案以前先调查研究, 事先摸底, 搜集与报道有关的各方面资料, 对需要报道的事件做深入、透彻的了解, 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建立高效率的编辑部, 编辑部统筹安排报道的进程。而后要整合人力资源, 确立核心人物, 形成部与部之间、栏目与栏目之间优势互补。
中央电视台在“走转改”活动中精心组织策划, 打破栏目界限、频道界限, “走转改”活动中共派出560等多路报道团队、1600多名编辑在记者深入基层一线, 开展了一系列形式新颖、有声有色的调研采访活动, 足迹遍及全国31个省、区、市, 上百个县、乡、村, 播发相关报道近3000条。由于精心组织, 策划的目的得以全面贯彻落实。
系列报道《走基层》“爱心小院”蹲点日记以9篇稿件的篇幅报道了河北省滦南县洼里村的高淑珍收养39个残疾孩子的事情。在其中一篇《载满爱心的“特殊旅程”》的报道中, 中央电视台充分发挥其组织力量强的优势, 把记者所有的报道都纳入编辑部的统筹协调之中, 三路记者三地同时采访, 分工协作, 从多角度给大家呈现出了一幅幅温馨、动人的画面。
3 策划的成功源于立意深远
在策划一个重大题材、一个重要新闻事件中, 往往可供报道的题材和内容很多。要想让大家关注, 就需要对素材有宏观和整体上的把握和认识。要对材料进行过滤筛选, 去粗取精, 找出关键, 进行分析研究。要从看似互不相干的新闻事实中找到彼此的相同点, 并以同一主题思想为轴线将各集“贯穿”起来。因此, 在新闻事件中, 就需要确定片子的整体基调。要在选择题材和内容方面立意深远, 高起点, 力求达到思想的广度和深度的统一。
移民搬迁的报道近年来有很多。但是如何更好地诠释党和国家的移民政策、再现移民舍小家为国家的奉献精神、移民干部身先士卒的工作作风、体现和谐搬迁的精神呢?这就要求新闻报道要以深刻的立意统揽全局。“走基层?蹲点日记《为了南水北调》”的报道中, 每篇报道都以典型人物或典型事件为支撑, 通过细节, 反映了移民情怀, 反映了和谐搬迁, 反映了党和国家的移民政策得民心、顺民意这一深刻重大主题, 从而展现了移民舍小家为国家的奉献精神, 为和谐搬迁营造了氛围。如对《移民外迁, 谁当领头羊》中十堰市郧县余嘴村村支书赵九富的报道, 从党旗的转交到与80多岁的父母分别, 整篇报道都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报道感人、动人、震撼心灵, 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4 策划的成功源于点面结合
要使新闻事件能够成为一个时期的舆论中心, 在策划的过程中实现广度与深度的结合, 需要报道既要抓大的方面, 也要抓小的方面, 将“点”放在“面”的背景中来加以挖掘和考察, 而“面”又通过“点”的聚合来体现其风貌, 从而使二者相得益彰。抓大就是要能够抓住全局性的大事, 要有前瞻性, 要有远见, 要有魄力, 这种报道方式反响强烈, 效果明显, 使观众对事理比较明晰。抓小要从小事入手, 以小见大, 突出主题, 报道从小处入手, 以小见大, 逐步体现主题。
中央电视台《走基层》共有5个子栏目, 每一个栏目均是从身边的小事入手, 针对基层的新现象进行调研报道, 反映民众所想, 关注大众心声与人生态度。像《爱“较真”交警:将心比心无难事》一文, 就是通过郑州的一名交警杨华民每天三百起纠正违章的小事说起, 反映了尽职尽责、服务人民的基层工作精神的伟大。
5 策划的成功源于迅速
一般来讲, 突发新闻都具有时效性强、新闻价值大、受众普遍关注等特征。因此, 要理顺信息通道;要站在全局的高度, 对这些热点、焦点问题进行梳理, 合理调整人力布局和采访重点, 力争先发制人。要迅速抓住新闻发展态势, 精心策划, 准确把握, 正确引导突发性事件的全过程, 及时报道事实, 以满足受众对新闻事件了解的欲望。
当黑龙江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教师张丽莉舍身救学生的事件发生的第二天, 中央电视台就迅速做出部署, 派出记者前去采访, 并决定把这一事件纳入到《走基层?最美的中国人》栏目中, 对事件的全过程进行采访报道。之后的三天, 对报道重点及时转换, 层层推进, 每天《新闻联播》从不同角度及时播出张丽莉的最新情况, 让每一个关心张丽莉的人及时了解她本人的情况。报道从不同侧面介绍了张丽莉的事迹, 让人们感到了张老师人格的伟大。及时的策划、正确的引导, 让宣传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6 策划的成功源于思路立体
思路立体是新闻策划的又一关键环节。近年来, 不少媒体只注重报道数量的累计, 而不注重节目的质量, 造成了许多作品呆板、枯燥、流于形式、缺乏创新, 致使观众一直呼吁的和大家喜闻乐见的“新闻小故事”、“现场新闻”等好的新闻作品难现荧屏。因此, 我们要彻底摆脱新闻写作平面叙事的表现手法, 而应多采用一些融入、事、理、景于一体的立体化写作方法。
《走基层·蹲点日记》“文建明:根治‘机关病’, 花钱买批评”的报道中, 针对大多数基层单位普遍存在的群众办事找不到人的情况进行了描述, 采取倒叙的手法, 把如何请群众监督、批评、提建议的事情, 以讲故事的手法娓娓道来, 使“花钱买批评”的悬念让大家看后豁然开朗。报道中写到:到目前“花钱买批评”大会已经办了5次。城南镇用1万8千块钱, 买来批评、建议140多条。如今, 城南镇干部的工作作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报道通过多角度、立体式阐述, 道理不言自明。
关键词:“虚”新闻 重大突发事件 报道 传播影响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近年来随着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的增多,如何更好地报道重大突发事件,在报道中求新、求异,争取更多的受众成为各媒体间竞争的重要方面。但是由于重大突发事件报道要求播出快速,留给记者反应、鉴别的时间非常少,加之事件现场原有秩序被打乱,各种消息满天飞,给现场记者选择真实、有价值的新闻提出更大的难题,稍有不慎,就会有虚假新闻出现。而且重大突发事件报道关注度高、影响面大,一旦出现虚假新闻,将产生非常恶劣的影响,甚至会对事件处置行动产生负面影响。
虚假新闻有多种表现形式,这其中“似是而非”的“虚”新闻对记者的杀伤力最大,这种捕风捉影的新闻也最容易使事件发生地的群众对事件产生错误判断。
一、“虚”新闻的成因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虚”的原始解释是“空虚,虚假(与‘实’相对)”。“虚”意味着有欠缺、不够完全,这在“虚”新闻中表现为新闻的六要素(when、who、where、what、why和how)有一个或多个要素是不符合事实的,但同时也至少有一个是符合事实的。“虚”新闻是不完全真实的新闻,它有别于刻意制造的假新闻,大多是由于作者不注意甄别、过分相信外来资料或消息造成的。其产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媒体对新闻制高点竞争日益激烈。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很多新闻单位都具备了在很多传播领域展开竞争的能力,对新闻制高点和受众群体的争夺也日益加剧。同时,各大媒体在高时效、新角度上也下足了工夫,基层一线的记者也是尽其所能抢时效、发掘新角度,希望能够以快速、独家的新闻取胜。
陈力丹在《假新闻何以泛滥成灾?》一文中指出:“媒体竞争的激烈,往往使得记者编辑对新闻真实性看得很轻,而不管那些精彩的‘新闻’是否可靠。”这恰恰给了那些“虚”“假”新闻提供了温床和空间。
2.记者采访不踏实、不深入。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确保新闻真实性最好的办法就是亲临事件现场。但是在重大突发事件中,各种官方、民间消息纷繁复杂,很多记者在得到新闻线索以后没有深入调查采访,为了抢时效、报猛料,过分相信消息源,对一些事关重大的消息不加以核实,仅仅大致了解就快速发稿,这些都会导致报道出现偏差,产生非常恶劣的负面影响。
3.新闻从业人员职业素质欠缺。一些编辑、记者缺乏职业素养,基本常识欠缺,过分追求新闻的快速、新奇,对新闻的严肃性认识不够,喜欢“合理想象”,忽略了新闻质量,这也是“虚”新闻层出不穷的重要原因。
新中国新闻史上最具争议的“虚”新闻就是新华社记者采写的报道《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这篇报道对黄继光牺牲前的一刹那有着极为丰富的心理描写:“一阵阵冷雨落在黄继光的脖子上,敌人的机枪仍在嘶叫,他从极度的疼痛中醒来了。他每一次轻微的呼吸都会引起胸膛剧烈的疼痛……黄继光又醒来了,这不是敌人的机枪把他吵醒的,而是为了胜利而战斗的强烈意志把他唤醒……后面坑道里参谋长在望着他,战友们在望着他,祖国人民在望着他,他的母亲也在望着他,马特洛索夫的英雄行为在鼓舞着他……”
在那个时代,这个故事感染着很多人。但是,也有很多人提出了质疑,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黄继光牺牲前的心理活动是谁记录下来的?黄继光有时间和精力去叙述自己的心理活动么?这显然是作者为了塑造英雄形象而进行的合理想象。
但是新闻报道毕竟不同于文学创作,在如今的新闻报道中,很多记者、编辑很少到基层一线采访,常年坐在办公室里,一根网线、一台电脑、一部电话就能够完成他们想象中的采访,一些低级错误也是层出不穷。
2008年,奥运火炬在青海传递,其中途径了青海湖。当地仅有青海湖乡一个行政区,但是在某电视转播中却变成了青海湖市。这一错误一度成为青海当地群众茶余饭后的笑谈,也严重影响了媒体的形象。
无独有偶,2011年4月9日,青海省会西宁市纺织品大楼发生火灾,在某卫视的报道中,主持人口误为“甘肃西宁市”,省会城市胡乱安插、行政区划不清的错误经常出现。在工业报道中“高炉炼铁、平炉炼钢”这一基本常识,也曾被粗心记者颠倒成“平炉炼铁、高炉炼钢”。
二、“虚”新闻的特点及影响
1.半真半假,可信度高。“虚”新闻有一定的事实基础,消息有来源、说法有根据,乍一看还是那么回事,但细一想又经不起推敲,最后能证明是有虚假的成分。由于“虚”新闻只是部分新闻要素失真,所以受众很容易信以为真。因此“虚”新闻也更容易鱼目混珠、蒙混过关。特别是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虚”新闻无论是对受众还是记者都具有非常大的杀伤力。
2.轰动性强,影响力大。制造这类“虚”新闻的记者往往只关注事件中吸引人眼球的方面,一味地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和吸引力,以期造成轰动效果。而在突发事件中,受众最关心的是自己身边已经发生、正在发生着什么,对此时爆出的各种消息也格外相信。
2010年夏,青海省戈壁城市格尔木遭遇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洪水袭击,在险情发生的最初几天,“格尔木河遭遇2000年一遇大洪水”的消息一度先声夺人,见诸各大媒体包括权威媒体。这一消息也加重了格尔木市民的恐慌情绪,很多人纷纷驾车逃离,交通秩序一度陷入混乱。随后,在媒体对“2000年一遇”这一概念的追问中,问题逐步暴露出来。这确实是当地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场洪灾,但格尔木有水文记录不过几十年的时间,“2000年一遇”这一概念又是从何而来?在媒体的反复质疑、追问下,最后得知这一结论是水利系统利用一款软件推算出的参考性结论。最早得知这一消息的记者没有进一步论证、调查就迅速进行了报道。中央电台在报道之初就对这一问题产生了疑问,做出了不追风、不深挖的报道意见,在随后很多媒体对“2000年一遇”展开的争论和纠正中,中央电台避开了这一漩涡,节约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更为有价值的报道中去。
nlc202309011319
3.新媒体推波助澜,扩大传播效应。互联网时代消息传播渠道广、速度快,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在内的所有媒体上公布的任何消息,都可以在网络、手机、移动终端等电子媒介之间自由、迅速地传播。在重大突发事件中,和事态紧密相连的每一条来自官方或非官方的消息,都有可能在当地引发强烈反应。尤其是有关事态的“虚”新闻,如果从官方媒体中发出,经过新媒体的放大,其产生的严重社会效果可想而知。
三、如何杜绝重大突发事件中出现“虚”新闻
随着我国新闻环境的不断开放,新闻竞争日益激烈,这也从无形中加剧了“虚”新闻的产生。特别是在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媒体都在追求新闻的快、新、异。由于重大突发事件会直接影响人们的生存安全,人们更希望获取更多的信息来判断局势发展。所以“虚”新闻一旦出笼,便会很快蔓延开来,必须坚决杜绝。
1.深入调查研究,核实新闻要素。一条新闻播出前,记者有责任对所有新闻要素进行核实,并确保真实性。这就是用事实说话,也是记者调查研究的最直接体现。记者采访是为得到新闻事件的真相而进行调查研究,而追求真相也是新闻记者的最首要的职责。新闻采访的过程就是调查研究的过程,而调查研究也是对记者的基本要求。
刘少奇同志曾经说过:“报纸上的一切文章都应当是调查研究的结果。”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也强调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避免“虚”新闻,记者就必须到事件发生的第一现场,践行一名事实纪录者、真相探索者的职责。
2.增强自身素质,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虚假新闻的产生很大程度上与记者、编辑的理论功底不扎实有关,有些编辑、记者放松了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学习,有的人即使知道一些基本观点,也是一知半解,在具体工作中为了追求轰动性而忽视真实性。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求新闻报道客观、公正、准确、全面。突发事件往往是一场遭遇战,时效性强、公众关注度高、社会影响大。这就更要求记者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自己,绷紧新闻真实性这根弦,时刻保持冷静头脑、辩证思考和准确判断的能力,不迷信权威、不盲目跟风,更不人云亦云,在每一篇稿件的采写中都要尽可能地反映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真实地反映事物间的普遍联系。
媒体从业者应当利用新闻系统正在开展的“三项学习教育活动”进行再学习、再充电,增强个人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时刻坚持“三贴近”原则,在报道中从讲政治、顾大局的责任心出发,真实报道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让群众满意、为政府分忧,做到帮忙而不添乱。
3.发挥媒体作用,抢占舆论制高点。在重大突发事件中,媒体作为喉舌,不但要从严把握好信息发布关,还要与各种来自非官方渠道的“虚”新闻争夺舆论阵地。
2008年6月28日,贵州省瓮安县部分群众,因为怀疑一名女中学生的死因,聚集到政府请愿,最后发展成为一起砸、烧政府机关的群体事件。
这个事件的产生有着一定的酝酿期,这段时间里,政府掌握的媒体没有及时占领舆论阵地,反而是一些捕风捉影、添油加醋甚至刻意杜撰的负面消息,通过电话、短信、网络、人际传播等方式飞速传播,在当地群众当中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使得当地政府陷入了非常被动的境地,舆论的误导也对“6·28”事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在事发后做出的八点批示之一就是:“搞清情况,在第一时间通过媒体披露事实真相,争取主动,严防别有用心的人趁机蛊惑人心,误导舆论!”可见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真实信息的重要性。
在信息高度透明、信息量爆炸的当今社会,不但政府要构建及时、有效的信息发布渠道,媒体也应该严格把关,积极配合,确保各项信息的准确、及时、科学。媒体树立起自身的权威性,才能更好地在维护社会稳定、支持政府处置重大突发事件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结束语
在重大突发事件面前,如何争取新闻的时效性,同时确保真实,这是对记者的重大考验。虽然可以通过强化对媒体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建立健全相关法规等手段来控制虚假新闻的产生,但不可否认的是,只要媒体行业依然存在,虚假新闻就不可能完全消失。要想在重大事件报道中不出现新闻失实和工作失误,媒体从业者就必须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必须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学习和实践,必须要坚持“三贴近”的原则不动摇。只有这样,媒体才能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维护“真实” ——新闻的生命!
(作者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驻青海记者站)
(本文编辑:宁黎黎)
[金奖]空缺
[银奖]五瓣公章彰显民主 作者:华商报 张宏伟
[银奖]新疆大风吹翻火车 作者:南方都市报 谭伟山
[铜奖]台风中的一家人 作者:都市快报 傅拥军
2.突发新闻类
[金奖]化学品运输车在锡发生重大险情 作者:无锡日报 张立伟
[银奖]警方快速解救被劫持人质者 作者:新华通讯社 陈飞
[银奖]SOS!120生命救援 作者:宝鸡日报 张笑侠
[银奖]转移受灾村民 作者:成都商报 王效
[银奖]就差这么一点点 作者:现代快报 泱波
[铜奖]河南省陕县“729”煤矿透水事故69名矿工在井下被困76个小时后全部生还 作者:新华通讯社 朱祥
[铜奖]一人拉一船 作者:今日早报 包敦远
[铜奖]令我震撼的那只手 作者:今日早报 包敦远
[铜奖]“汪洋”中的她 作者:金陵晚报 段仁虎
[铜奖]十六只手抬她上飞机 作者:解放日报 张春海
[铜奖]洪水边缘 作者:重庆晚报 杨帆
3.经济类
[金奖]空缺
[银奖]让百姓牵肠挂肚的中国股市 作者:东方早报 高剑平
[银奖]盖茨演讲遭反垄断抗议 作者:北京晨报 李木易
[银奖]世界第一跨度钢箱梁悬索桥西堠门大桥全线贯通 作者:工人日报 周建伟
[银奖]猪肉涨价 作者:华商报 张宏伟
[铜奖]2007股市 作者:重庆商报 刘自强
[铜奖]和和美美雷寨坡 作者:南宁晚报 赖有光
[铜奖]走动的房子 作者:南方日报 朱丹阳
[铜奖]油荒 作者:大河报 陈晓东
[铜奖]不做“房奴” 作者:工人日报 杨登峰
[铜奖]抢货 作者:海南日报 张杰
4.国际类
[金奖]空缺
[银奖]塔利班称释放韩国人质 作者:新华通讯社 扎比
[铜奖]隔离墙下的童年 作者:新华通讯社 郭磊
[铜奖]手拉手拥抱耶路撒冷 作者:新华通讯社 郭磊
5.人物类
[金奖]空缺
[银奖]华南虎照真伪争议旋涡中的周正龙 作者:人民摄影 梁丽娟
[铜奖]温家宝与福田康夫共练棒球投球 作者:中国新闻社 盛佳鹏
[铜奖]别易难 作者:东莞日报骆 凌巍
[铜奖]王华强的特奥会之梦 作者:湖北日报 陈迹
[铜奖]于丹最美丽的女人 作者:东莞日报 郑志波
[铜奖]天堂口的婚纱 作者:楚天都市报 萧颢
[铜奖]大师来授课郎朗当翻译 作者:北京日报 饶强
[铜奖]万钢“一指”惊四座 作者:大连日报 杨国胜
6.体育类
[金奖]空缺
[银奖]千钧一搏 作者:人民摄影报武汉晚报 贾连成[银奖]铁腿水上“飘” 作者:中国青年报 陈剑
[银奖]马氏扣杀 作者:中国体育在线 魏征
[铜奖]颁奖台上 作者:新华通讯社 戚恒
[铜奖]冰雪长春 作者:新华通讯社 申宏
[铜奖]铁人出发 作者:北京晨报 蔡代征
[铜奖]头功 作者:东莞日报 张村城
[铜奖]好运北京艺术体操国际邀请赛精彩不断 作者:中国新闻社 盛佳鹏
[铜奖]神奇的“蹦床” 作者:新华通讯社 陈晓伟
[铜奖]19岁北京姑娘征服库克海峡 作者:北京青年报 崔峻
7.科技类
[金奖]空缺
[银奖]网络牵动百岁情 作者:嘉兴日报 赵颖硕
[银奖]世界治癌尖端技术--质子治疗 作者:人民摄影报 钱捍
[铜奖]光谷揭开神秘面纱 作者:湖北日报 王威
[铜奖]农民工制造全球最小机器人 作者:东莞日报 张村城
8.法制军事类
[金奖]好男儿忠孝难两全病榻别父踏征程 作者:南湖晚报 沈志成[银奖]“拔”人 作者:京华时报 甄宏戈
[银奖]拿下春熙路刀客 作者:华西都市报 谭曦
[铜奖]英雄去了 作者:重庆时报 马力
[铜奖]523块假车牌 作者:彭城晚报 肖振
[铜奖]跨越喜马拉雅山的握手 作者:军画报 冯凯旋
[铜奖]母亲跪地哭求儿改过 作者:华商报 魏光敬
[铜奖]劝说 作者:宝安日报 黄裕南
9.文化教育类
[金奖]空缺
[银奖]如此开会大人乘凉孩子遭罪 作者:安阳日报 肖敬光
[银奖]光影“堂会” 作者:北京晚报 张风
[银奖]大学生应聘难 作者:扬子晚报 宋峤
[银奖]一个考生的高考考场 作者:吉林日报 徐国康
[铜奖]开棺解读一段历史 作者:江西日报 梁振堂
[铜奖]“绑好弟弟比什么都重要” 作者:新闻午报 刘剑锋
[铜奖]水天井亮相苏州 作者:新华社 戚振林
[铜奖]监狱里的“80后” 作者:都市快报 傅拥军
[铜奖]校长骂自己的学生是疯子 作者:华商报 魏光敬
[铜奖]编钟安新家 作者:湖北日报 王威
[铜奖]作业太多了没办法 作者:彭城晚报 李松
[铜奖]高考前夜 作者:广州日报 倪黎祥
10.自然环保类
[金奖]空缺
[银奖]台风“圣帕”登陆崇武古城 作者:东南早报 潘登
[银奖]痛别江豚 作者:长江日报 高宝燕
[铜奖]三岁小子与鲸同游 作者:半岛都市报 刘延珉
[铜奖]珍稀野马缘何频死国道 作者:都市消费晨报 张万德
[铜奖]内蒙古草原在干旱 作者:河南日报 陈更生
[铜奖]飞机凌月 作者:齐鲁晚报 刘军
[铜奖]燕阵奇观 作者:宝鸡日报 杨晓东
[铜奖]中华鲟千里回家乡 作者:湖北日报 余瑾毅
[铜奖]黄浦江突现水葫芦 作者:解放日报 沈家善
11.日常生活类
[金奖] 34座的校车上挤了118个孩子 作者:钱江晚报 唐光峰
[金奖]怒打女婿 作者:京华时报 夏永
[银奖]水漫公交 作者:大河报 许俊文
[银奖]偶遇 作者:重庆商报 刘嵩
[铜奖]归心 作者:金华晚报 钱启仁
[铜奖]劳教所里的“中秋之吻” 作者:南国早报 何定坚
[铜奖]孩子你在哪!出生28小时的婴儿被偷了 作者:温州日报 赵用
[铜奖]求职妈妈 作者:江门日报 周华建
[铜奖]小弟 作者:都市快报 傅拥军
[铜奖]买票的母女 作者:东方今报 沈翔
[铜奖]爱的乐章 作者:江南都市报 李伟
[铜奖]电话装到工地 作者:武汉晚报 蔡晓智
[铜奖]“微笑天使”暖童心 作者:甘肃日报 李小龙
[铜奖]田间写作业的孩子 作者:人民摄影 陈更生
[铜奖]保姆讨薪 作者:南方日报 朱丹阳
12.组照类
[金奖]雨中小事彰显公民道德 作者:苍梧晚报 王振
[银奖]江城水事 作者:中国日报 周超
[银奖]光影传奇2007 作者:新华通讯社 费茂华
[银奖]常雨琴与下岗工人同行 作者:湖北日报 田悦 王威
[银奖]“苦恋”金丝猴 作者:湖北日报 王威
[银奖]一个人感动一座城 作者:金华日报 吴潮宏 时宽兵
[银奖]手术拯救大白鲸生命 作者:半岛都市报 青岛画报 刘延珉
[银奖]失落的传承卖炭翁 作者:东亚经贸新闻 席海波
[铜奖]苗山深处的留守儿童 作者:广西日报 赵品贤
[铜奖]“嫦娥”奔月 作者:解放军报 乔天富
[铜奖]山西黑砖窑 作者:成都商报 郭广宇
[铜奖]劳动如歌 作者:江西日报 杨继红
[铜奖]雕刻时光的民间艺人 作者:湖北日报 余瑾毅
[铜奖]怒潮袭人生死相助 作者:青年时报 王芯克 王夷
[铜奖]“钉子户”事件 作者:重庆晨报 陆锦旗
[铜奖]“砖家”刘文斌 作者:长江日报 傅克强
[铜奖]2007中国A股 作者:新快报 王小明
[铜奖]我的暑假要“上班” 作者:湖北日报 张磊 田悦
[铜奖]挺起不屈的脊梁 作者:云南日报 雷桐苏
[铜奖]同在蓝天下 作者:甘肃日报 高樯
为改进和加强重大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的报道,正确引导舆论监督。近日,供电公司制定了重大事件新闻预警和舆论监督管理办法。“办法”规定:
一、建立重大事件信息报告快速反应和新闻预警制度。按照及时主动、准确把握、正确引导、注重效果的原则,实行重大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重大事件信息报告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建立重大事件新闻发布制度,适时组织和召开新闻发布会,以此与新闻媒介进行面对面的双向沟通和交流,及时发布准确、权威的突发事件信息,向用户表明自己的立场、观点,塑造自身良好形象。建立重大信息、突发事件及社会热点问题新闻报道工作应急预案和快速反应机制。同时要求各乡镇供电所密切关注区域供用电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确保信息灵敏、准确,把握要情信息的主动权。公司宣传部门要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采访,抢占新闻制高点,掌握准确、全面、翔实的第一手资料,统一口径,在第一时间拿出客观准确的报道材料。
二、建立重大事件信息舆情迟报漏报责任追究机制。将重大事件、舆情信息报告工作列入公司各部门工作考核的内容,平时考核由公司宣传部门建档管理。凡在第一时间没有将重大事件、舆情信息报告的部门和单位,经调查核实后,予以通报批评,并依照公司双文明考核予以扣分。
三、建立舆论监督管理机制。公司宣传部门要以求实的精神开展舆论监督,坚持用事实说话,实事求是,不能偏听偏信,不道听途说。要辩证地观察和分析问题,既对事实本身负责,又对事
实使用的准确性负责,不夸大、不缩小、不绝对化。要以恰当的方法开展舆论监督,选择好典型,把握好时机,掌握好力度。典型选择要注意代表性、针对性,抓住那些既能反映事件本质,又有法可依、有政策可循的倾向性问题进行舆论监督。时机把握要坚持有理有利有节,注意火候节奏,讲究策略艺术,注意实际效果。力度掌握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数量适度,密度调控,切忌一味追求轰动效应。要以建设性的态度从事舆论监督。批评报道要出于公心,不能炒作;要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改进工作,不能立足于摆问题。
七月
1日:各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2周年
厄瓜多尔:斯诺登去留由俄罗斯决定
2日:习近平会见罗马尼亚总理
载有3颗卫星的俄火箭升空后坠毁
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烈士纪念工作的意见》
关注埃及局势:穆尔西要求军方撤销48小时最后通牒
4日:习近平会见巴基斯坦总理,习近平接受十二国新任驻华大使国书
埃及军方称穆尔西下台 临时总统就职 5日:央视公益行动助15万大学生就业
关注埃及局势突变:穆兄会最高领导人巴迪亚被捕 6日:政府整合资源平台化解资金难题
埃及局势恶化 多地爆发激烈冲突 7日:韩亚客机失事 两名中国乘客遇难
加拿大原油列车出轨爆炸 一人死亡
8:中央军委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 对照检查中央和军委有关作风建设规定落实情况 研究提出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措施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中俄海上联合-2013转入实兵演习阶段
9:四川等地遭遇强降雨 四川发布暴雨红色预警
日本发布2013《日本防卫白皮书》 外交部:中国开展正常的海洋活动无可非议
10:习近平同尼日利亚总统会谈时强调 推动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 不断深入向前发展
埃及任命过渡政府副总统和总理 11:李克强作出重要批示 国办发出紧急通知 要求切实加强汛期灾害防范应对工作 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保障重要设施安全度汛 葛兰素史克(中国)高管被立案侦查 12: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第五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闭幕
13:到群众中去 河北:15000名干部下基层 驻村帮扶 关注美国监控丑闻 斯诺登在机场闭门会见人权组织代表 14:]“苏力”过境 风雨肆虐闽浙赣 莫斯科发生恶性交通事故18人死亡 15:]“嫦娥二号”深空突破5000万公里 国民众抗议齐默尔曼审判结果
16:习近平举行仪式欢迎白俄罗斯总统访华
埃及抗议持续 开罗多地发生冲突:美副国务卿访埃 商讨埃及局势 17:食品药品监管总局部署专项行动 俄举行苏联解体后最大规模军演
18:经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批准 中央军委印发《军队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
日本民主党副党首坚决反对修宪 19,我成功研制世界最大电动振动台 美国“汽车之城”底特律申请破产
20,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开幕 奥巴马呼吁对种族隔阂加强反思 21,习近平电贺马英九当选国民党主席 伊拉克一天多起爆炸 数十人死亡 22,甘肃岷县漳县交界发生6.6级地震 朝韩第五轮工作会谈未取得进展
23,2012年我国反避税贡献税款346亿元 伊拉克两所监狱同时发生劫狱事件 24,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约7.5亿SIM卡存漏洞 1分钟能入侵 25,上半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725万人 西班牙火车脱轨 至少78人死亡
26,习近平会见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和参研参试人员代表 美起诉史上最大信用卡数据盗窃案
27,国家统计局公布上半年数据: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11.1% 中欧就光伏案达成价格承诺安排
28,我国正式废止煤炭生产和经营许可证 菲律宾慰安妇受害者抗议安倍到访
29,中央纪委通报8起顶风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 利比亚约1200名囚犯越狱
30,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讨论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首尔一大桥工地坍塌 两名中国人遇难 31,中央军委举行晋升上将军衔仪式 ]“慰安妇”少女铜像在美落成八月:
1,【经济转型进行时】营改增试点今天在全国推开 日副首相麻生谬论遭谴责
2日:李克强致贺第四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时强调在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进程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斯诺登获准入境俄罗斯临时避难 3日:中直机关推进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美拟于4日关闭多处驻外使领馆 4,山东:出台最严标准治雾霾 泰国湾原油泄漏扩散 危及海洋生态 5,孙杨获世锦赛“最佳男运动员” 美国19个驻外使领馆关闭时间延长 6,我国连续13天发最高级高温橙色预警 美国毒品管制局涉嫌滥用情报
7,聚焦奶粉企业价格垄断案:6家奶企获我国反垄断史上最大罚单 菲公务船射杀台湾渔民调查报告公布:八名菲方涉案人员被诉谋杀罪 8,我国首次连续15天发布高温橙色预警 日本政府:每天300吨福岛核污水入海 9,程相文:一粒种子改变世界
东非野生动物大迁徙:保护野生动物 反盗猎正在行动 10,北京公共领域进一步向社会资本开放
中国公民在阿富汗遇害失踪事件:事件致3名中国公民死亡 1人失踪 11,南方骄阳似火 东北水位超警 上合组织中吉反恐演习今天举行 12,复旦大学发明新结构晶体管 日本政府负债首次突破千万亿日元
13,中宣部等五部门发出通知 要求制止豪华铺张 提倡节俭办晚会 美国著名导演批评日本无视历史:斯通质问日本为何不像德国那样反省 14,国务院出台促进信息消费政策 印度一潜艇爆炸起火沉没
15,]“辽宁舰”出海开展科研试验和训练 日本无条件投降68周年
16,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受关注 第五届海峡论坛:活动从简 人气不减 17,葛丽:捐肾救母 只为有妈有家的快乐 埃及冲突持续 一天内超80人死亡 18,证监会:对光大证券正式立案调查 博尔特200米摘金 实现世锦赛三连冠 19,习近平举行仪式欢迎肯尼亚总统访华 中国-东盟战略合作 “广西通道”作用显著 20,习近平会见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 埃检方延长穆尔西拘留期15天
21,中央纪委常委会议作出部署 铁面执纪 纠正“四风”王岐山主持会议 不忘历史 默克尔参观纳粹集中营 22,李新民先进事迹报告会巡回举行 尼克松白宫录音公开 涉及中美关系 23,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引发汉字书写热情 叙利亚“化武疑云”再起
24,第44届南丁格尔奖章颁奖大会在京举行习近平为6名中国获奖者颁奖 叙利亚“化武袭击”扑朔迷离 25,各地扶持引导大学生务实就业 叙媒体称政府军遭化武袭击
26,中国佛教协会举行成立60周年纪念会 俞正声会见与会代表 ***案一审开庭结束 法庭宣布依法择期宣判
重大主题报道是关系到人们的生活, 所以人们比较关注重大主题报道, 重大主题报道能够反映社会问题、社会重大事件、一些社会现象的报道。这种报道可以是多种形式和多种领域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重大主题报道不能再沿用以前的报道模式, 而是要与时俱进的进行创新, 只有做到重大主题报道的创新才能够在人们群众之间得到认可和巨大的反响, 新闻报道的舆论作用才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传统的新闻报道模式都是比较单一, 一般都是文章的内容过于多、版面比较典型、制作标题比较引人注目。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这些形式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这就要求了重大新闻的报道要进行创新改革, 这样才能够吸引广大人民群众关注到报道的内容。
1.1创新内容形成重大主题报道的合力
目前, 越来越多的受众通过新兴媒体获取信息, 这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很大的冲击。面对挑战, 郑州电视台在上合组织峰会等事关全国或河南政治经济发展大局、事关民众利益的重大事件的报道, 均利用报纸、网站、新媒体等进行了立体化、多元化的融合报道, 取得很好效果。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理事会第14次会议在河南郑州举行, 郑州电视台采编流程创新使新闻内容生产变得高效快捷。 采编部门通过建立媒介融合环境的信息集成与分发平台。对来自上合组织峰会的报道以及微博、论坛、 QQ报料等各个渠道的线索统一管理, 呈现在系统中, 记者编辑可随时进行搜索浏览选用, 将原来的网视部等从总编室剥离, 建立了将信息采集和媒介剥离的流程, 要求记者现场采访、现场向微博、微信发送短文字、图、视频等稿件, 回来后再继续形成完整报道, 实现了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发布的全媒体新闻生产, 有效做到了报道抢先发、多手段多渠道传播、全媒体全面跟进, 占据了网络宣传的主动权。从而使电视台的“全面权威”, 新媒体的“快速、互动、易于分享”, 以及网站的“多媒体传播” 结合在一起, 实现了新闻的多元化多渠道传播, 形成了报道合力。电视新闻重大主题报道在取得进步的同时, 也面临着严峻挑战。虽然电视新闻工作者认识到了创新的重要性, 也采取了相应措施, 但是在新闻和新闻栏目的创新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2电视台重大报道的现状
1.2.1电视新闻重大报道缺少活力
我们所见的大多电视新闻报道特别是新闻联播之类的节目的报道都是主要通过主持大致讲解新闻主题, 很多都只是单纯的进行访问和交谈为主要形式, 这种报道在新闻报道中表面看起来比较新闻似乎比较重要, 但是新闻报道并没有突显其重要性。 只是简单地对新闻中的人物和事件做了介绍, 这种新闻报道模式显得比较无味并且都不知道电视新闻所想表达的内容, 所以也就不能吸引广大群众的关注力。
1.2.2宣传资料的涌现
通常宣传资料出现频率比较高的情况是在经济新闻的报道中, 大量的宣传资料的出现不能够使新闻体现其本身的特点, 而新闻的特点全被宣传资料所掩盖, 这就增加了新闻报道的宣传力度, 但是新闻不能和宣传相提并论, 因为新闻报道要求是对真实情况和事件的反映, 而宣传片只是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增添了一些美化的东西。新闻比较注重反映事实, 而宣传只需要发挥传播的作用即可, 所以两者不能同时存在, 这样会降低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1.2.3电视新闻内容没有从群众关心的问题出发
电视新闻媒体作为政府向人民群众放映真实情况的媒介, 主要起着宣传正确价值观的作用, 主要是能够将政府所要反映的政策、群众反映的实际情况通过新闻媒体传达出来, 如果新闻媒体只是作为传播政府和党的政策, 那么传播新闻的内容就只是一方面而已, 政府也就不能真实了解群众的想法。 目前新闻报道主要注重关注国际上的事物以及国家领导人动态了, 这就导致了群众的关注度大大降低了, 这种新闻报道的内容没有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 所以就不能够使群众将注意力放在新闻报道。
2电视新闻中重大新闻报道创新的策略
2.1遵从创新原则, 改革创新理念
要对重大新闻报道进行创新首先就要改革思想观念, 只有建立了创新的理念, 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创新重大新闻的报道。始终都要坚持创新的原则, 并且将创新原则作为主要的指导方向。新闻报道的相关工作人员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三个代表的理论”的价值观出发, 对新闻报道的内容进行正确的筛选和排除, 这样才能够增加人民群众的吸引力, 从而人民群众才更加深入了解新闻报道的意义, 从而充分体现新闻报道的传播作用。然后始终坚持报道新闻的方式要创新, 以前传统的新闻报道都主要是采用新闻画面呈现和画外音的方式, 这种方式已经不能适应于现代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 所以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 比如采用对话的方式进行新闻报道, 这样新闻报道就增加了互动性。相关新闻工作者要结合当地的特色进行选材, 这样的新闻报道才能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
2.2结合当地的特色进行重大新闻报道的创新
结合当地的特色是主题报道中不能缺少的一部分, 也是新型的新闻报道模式。重大主题报道在我们比较熟悉的“上合组织峰会”“中原财富论坛” 等等得到充分的体现, 所以重大新闻报道是必须要结合当地的特色, 相关新闻工作人员应当想尽各种方法将当地特色通过新型的新闻报道方式体现出来, 这样才能更加接近人民群众, 要营造一种良好和繁荣的当地特色的氛围进行新闻报道, 要真正展现当地特色首先要从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出发, 这样才能够表达人民群众的意愿, 要充分尊重当地群众所感兴趣的内容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新闻材料的选择应当是要结合群众最急迫解决的问题和最想要知道的问题进行解答;通过变换形式, 增加电视新闻节目的创新性元素, 彰显出节目主持人的风格特色, 充实新闻内容。一般来讲重大主题新闻大多都是政府号召,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 为了落实主题创新的工作, 相关媒体工作人员就要根据本地特色探究出重大主题中当地的特色, 还要尊重当地实际情况, 对重大新闻进行报道。
2.3通过互联网连接扩大传播范围
重大主题报道要重视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影响力。目前, 互联网连接了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打破了跨国界信息交流的限制。这对结合当地的特色进行重大新闻报道提供了便利。如何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抢占舆论宣传的制高点, 开辟当地特色进行重大新闻对外宣传的新途径, 决定电视台信息传播的能力。当然, 同国内国际一流大台相比, 我们在传播渠道、传播领域和传播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 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电视传播体系, 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对外传播力量, 已成为当务之急。
3结束语
一个电视台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其文化内容是否具有独特魅力, 而且取决于其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鉴于此, 做好电视新闻的重大新闻报道要充分结合当地特色, 电视新闻要把国家以及政府重大新闻报道中具有当地特色的成分元素, 通过新闻方式进行创新报道, 使之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相关新闻媒体人员要深入研究重大主题报道与当地特色相结合的新闻报道方式, 使新闻报道的舆论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使人民群众所要向表达的意愿和最想要解决的问题得以传达, 要做好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 发挥好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的桥梁作用。
摘要:要创新电视新闻报道的重大主题具有当地特色首先要把握好主题报道的意识, 然后再通过一些具有创新意识和理念的途径把所摘选的新闻经典片段加入到各个主题中去, 要想打造优质的节目, 首先就必须要加强创新重大主题的报道。针对电视新闻应该如何创新重大主题报道的本地特色的方法进行了探究和分析, 在研究中发现要结合本地特色的主体报道才是能够创新重大主题报道的途径。
关键词:电视新闻,重大主题报道的创新,本地特色
参考文献
[1]胡智锋, 张国涛.创新重大主题报道推进电视新闻改革[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7, 10 (7) :52-54.
[2]郭蚕根.以责任和使命创新重大主题报道——专家学者齐聚嘉报集团研讨纪念建党90周年新闻报道[J].新闻实践, 2011, 10 (8) :49-49.
[3]肖建中, 李晓玮, 田宜龙等.创新重大主题报道增强党报舆论引导力——从《河南日报》创新新农村报道说起[J].新闻爱好者 (上半月) , 2007, 3 (7) :13-14.
[4]潘知常, 邓天颖.大型新闻行动:以整合传播推进重大主题报道——《江苏新时空》重大主题报道的成功实践[J].现代传播, 2007, 11 (3) :49-51.
【关键词】重大题材 新闻背景 选题 报道角度 报道方法
重大题材是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是当前工作中矛盾突出的重大问题,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关注的焦点、热点、兴奋点,是折射出时代精神的典型人物和关系历史进程的风云人物,是国际事务中影响深远、举世瞩目的大事、要闻,是体现时代主旋律、反映人民群众最深切、最本质愿望的那些新闻。①抓重大题材报道是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的重要任务,各大媒体要想做好重大题材的报道,必须从多方面入手。
一、充分掌握新闻背景
新闻背景也就是新闻的背景材料,按照不同标准,新闻背景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但无论是哪种类型,新闻背景的功能都不变,即交代事件原因、深化新闻内涵、丰富报道内容、完善新闻框架。掌握丰富、准确的新闻背景,可以帮助编辑、记者准确抓住新闻眼,全面把握新闻素材,确立独特的新闻视角,构筑完整的新闻框架,从而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挑起他们的收视欲望,因此必须重视重大题材报道的新闻背景。充分掌握新闻背景,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掌握重大新闻事件发生的背景。以两会为例,两会即中国的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两会每五年召开一次,对于媒体来说,它已成为一个常规性的重大题材,但两会每次召开的背景都不相同,面临的历史任务也不一样。记者对此必须有充分认识,否则必将陷入“程序——专访——综述”的旧报道模式之中。二是掌握重大题材报道的背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己,就是要知道自己以及自己所在的媒体以前是如何报道重大题材的,哪些好的方式方法应该继承,哪些坏的方面应该剔除;知彼,就是要知道别的记者和媒体是如何对重大题材进行报道的,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胜其一筹。在此次两会报道中,新疆电视台在环保议题上采用新闻链接的方式,报道发达国家为保护环境所采取的措施,比如英国制定出台了世界上首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美国1997年将PM2.5作为全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德国一些城市采用“环保贴”的方法保护环境等。这样的报道既为我国的环境保护提供借鉴,又扩大了观众的环保知识面,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二、做足新闻策划
所谓新闻策划,如果引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策划”的释义,即是“关于新闻报道的筹划和谋划”。具体从新闻实践看,新闻策划就是新闻主体在传播过程中按照一定的目的和原则,对宣传客体的报道思想、报道手段、报道角度、报道时机等活动作出全面、细致、周密、合理的计划和安排,最大限度地反映新闻的社会价值,揭示其思想内涵和本质特征。②在新闻策划中,核心是选题和报道角度问题。
1、选择恰当的选题
选题的优劣决定了报道的成败。那么选题从何而来呢?一是来源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党和政府的重要文件,中央精神等,也就是“上情”;二是来源于实际工作中的新经验、新情况、新问题,来自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愿望和要求,也就是“下情”。此次两会召开,媒体对两会报道的选题自然要从两会中提取。新疆电视台在报道两会时,几乎每一期两会特别报道都有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的选题,比如3月6日的两会特别报道就有三个选题:两会观察——缩短成品油调价周期,取消4%幅度限制;看见·幸福——政策助力,中小企业走上坦途不再遥远;环保节俭新举措受赞。
2、精选报道角度
重大题材人人关注,因而最容易作出同题文章,出现同质竞争,导致双输局面。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编辑、记者必须精选报道角度。精选报道角度可遵循三个原则:一是人无我有;二是人有我新(新奇);三是人新我特(特色)。在两会报道中,由于党和政府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十分重视民生问题,因而众多的媒体把焦点放在了民生上,纷纷从民生角度报道和解读两会,在这种情况下,记者必须挖掘民生问题的深度,以质取胜,以特色取胜。但是新疆电视台没能将民生问题做深,也没有做出特色,用众多流于表面的采访填充电视画面。比如新疆电视台3月2日、3月3日、3月4日、3月5日的两会特别报道中,都出现了对北京市民和乌鲁木齐市市民的采访,问的是同一个问题:你对未来生活有什么期待?市民回答的都是关于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问题,报道最后成为民生问题的堆砌。
三、创新报道方法
报道方法有很多,各种媒体应该根据自己的定位和特点进行选择并创新。新疆电视台是一家地方性媒体,又地处中国西部,有较强的地域特色,因而可以把精力主要放在本地,思考如何将两会报道与本地实际相结合,运用接近性来吸引观众。依照传播理论,新闻的接近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媒体要关注本地的新闻;二是对外地的新闻要努力挖掘出与本地受众的联系,让受众获得心理上的亲近感。新疆电视台在两会特别报道中,时刻追踪新疆代表团动态,在分组讨论会结束以后,采访两会新疆代表对新疆民生问题和新疆建设的看法。此外,还追踪中央对新疆新的优惠政策,体现中央领导同志对新疆的深切关怀。这样的做法很好地拉近了受众与两会的距离,但美中不足的是新疆电视台没有对这些报道进行深入挖掘,有鉴于此,新疆电视台应改变采访和报道方法,对某些重点进行深入挖掘,做到博与专的结合。
四、注重台网结合
网络出现并日益扮演大众传播工具这一角色后,显示出了巨大威力,使传统媒体倍感威胁,为了生存和发展,它们纷纷进入网络,有的是创办自己的网站,有的则是与网站合作,共谋发展。新疆电视台选择创办自己的网站——虎鱼网。该网开辟相关专栏报道两会,日点击率为3万人次,最高时突破8万人次。从2月27日记者到达北京起,该网工作人员就开始收集各种最新材料充实两会报道专栏,专栏内容包括新疆电视台各档新闻栏目的两会新闻视频、两会手册、两会花絮、美丽北京、新疆是个好地方、台前幕后、每日热词等,并加强与网民的互动,收到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①李仁臣,《关于重大题材的报道》[J].《新闻传播》,1996(4):4-8
②刘柱坤,《新闻策划在重大题材报道中的运用》[J].《青年记者》,2008(18):70
(作者: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
【重大新闻报道】推荐阅读:
重大项目10-15
重大时政要闻12-03
重大风险控制措施06-26
重大紧急信息报送06-27
科学方法重大意义07-17
世界重大核事故11-10
重大安全风险分析11-23
重大科研开题报告11-29
机关重大行政决策制度05-27
重大信访问题研究制度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