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方法

2022-12-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方法

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学的思考

摘要:在高三历史的教学中,基本上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复习教学展开的。而发现在近年的高考历史中,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考查越来越严格,在试卷中出现的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类的试题越来越多。这就证明我们高中历史教师在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教学的重要性。因此,本文主要从高中历史五大学科素养出发,思考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复习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三历史;核心素养;复习教学

一、引言

高中历史五大学科素养指: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和唯物史观。基于近年来高考历史中考查学生素养类的题目越来越多,在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学中更加凸显了渗透核心素养教学的重要性。而通过此次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学之后,我认为教师要进行一定的思考,发现一轮复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的策略。

二、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学中时空观念的思考

时空观念是高中历史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也是近年来高考历史试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考查方向。而在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学中,我发现很多教师在复习教学中没有重视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或者是在教学中不知道利用怎样的教学方法去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导致学生在面对时空观念类的历史试题时,往往会出现“不知所措”的现象。因此,我认为教师在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学中,可以利用教材或者是相关试题中出现的地图,结合学生所学知识展开教学,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例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点的复习教学中,我发现近年来有一些试题是以地图配以文字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解答的。因此,教师在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就可以利用地图讲解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比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知识点的复习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一战前后欧洲国家疆域图并向学生进行讲解和分析。在展示地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不向学生说明这是反映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地图,让学生自己通过观看地图的方式,思考两幅地图中蕴含的知识点,试着让学生通过观看地图可以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点。其次,教师再利用这两幅地图结合教材中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知识点展开讲解。比如:结合地图就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止时间,战争发生的原因,相关的历史事件等等向学生进行讲解。在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学中,利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有效复习相关的知识点,而通过地图解读的方式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三、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学中史料实证的思考

史料实证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让学生能够在史料辨析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史料实证在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学中是极为重要的。但是,很多教师在复习教学中,主要是利用相关的练习题向学生进行讲解,而讲解的方法主要是讲授法,在复习教学中没有渗透史料实证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方法之下,学生无法根据相关的练习题材料进行有效辨析,进而导致在练习中出现错误。因此,教师在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学中,还应该在相关练习题的讲解分析中渗透史料实证的教学,提升学生练习题的正确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该练习题是唐武德元年一历史事件的描述,要求学生选择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在该练习题中,教师可以利用史料实证的方法向学生讲解。比如: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得出,表中四句话都在描述唐军打了败仗,并且打了败仗的地方都是在泾州。那么,我们看A选项,其中皇帝李世民就明显出现错误,表中描述的是秦王,且题目中明确表示这是唐武德元年的发生的历史事件,因此A选项排除。而B选项中刘文静为主帅,这明显与表中描述的事实不符。D选项中李世民患病导致战役失败,其说法过于绝对化。因此,正确选项为C选项,即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要利用史料中的时间,来历和明确的史实关系等等为学生讲解相关的练习题,使学生在教师的教学之下既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也在学习中学会利用史料实证的方法去解答题目。因此,教师在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学中应该大力推行通过史料实证的方法,让学生在练习试题的过程中对史料可以进行有效辨析,去伪存真,提升学生练习题的正确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历史解释的思考

历史解释是指在阅读相关的史料之后,对相关的历史事件进行客观的解析和判断。而在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在做相关练习题中都存在一个问题,即在评价人物或者是相关历史事件中,一般是通过自己主观认识去判断和评价,导致评价和判断过于片面化。因此,教师在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应该想方设法地培养學生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使学生能够在阅读相关的史料之后,对相关的历史事物能够进行理性客观的分析和评价,促进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提升。

例如:高中历史练习题:“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进行的征服和掠夺,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这些田园诗式的过程是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接踵而来的是欧洲各国以地球为战场而进行的商业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探讨新航路开辟的影响。那么,很多学生在阅读该则史料之后,回答的答案要么是新航路开辟带来的积极影响,要么是新航路开辟带来的消极影响,没有将二者结合在一起,导致在回答时过于片面化,只能够得到试题一半的分数。因此,教师在复习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贯彻历史解释核心素养。首先从新航路开辟带来的积极影响进行讲解分析。比如:加速了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世界市场逐渐形成;欧洲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整个世界连为一体等等。而消极的影响包括给美洲和非洲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黑奴贸易开始等等。通过在复习教学中渗透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在复习教学中可以逐渐使学生养成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使得学生在面对类似的试题时能够理性客观地进行分析和研究,促进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发展。

五、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家国情怀的思考

在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学中,我发现很多的习题中都有考查学生家国情怀的内容。而因为这样的内容在习题中出现得较少,很多教师在复习教学中没有重视,导致学生在遇到类似的题目时只能够凭借自己主观判断去完成解答,错误率较高。因此,在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教师还要注重渗透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在练习题中遇到类似的题目时,尽量能够正确地解答。

教师在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大可以以教材中的知识点为本,结合教师的讲解,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同时,也使学生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了有效复习,也使学生在相关的习题中面对家国情怀类似题目的考查时,能够更加从容地面对。

六、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唯物史观的思考

在高中历史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中,一般是指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客观发展的规律。而很多教师在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学中,在面对相关问题时,一般采用“一笔带过”的方法进行讲解。学生无法在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有效养成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在遇到相关的试题时,也无法对史料中的相关问题进行解答。因此,教师在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利用相关习题的讲解,在复习教学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例如:高中历史习题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题目:材料:①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变法持续103天之后最终失败。②1901年,慈禧太后宣布实行新政,主张仿行立宪,最终以失败告终。③辛亥革命后,成立了中华民国,但是其胜利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④1956年,三大改造之后,中国正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直至今天,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读完材料后,要求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而这是属于一种开放性的题目,教师在复习教学中可以就材料中提及的相关知识点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发表自己的看法。即中国一步一步走到今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和结果。近代中国的维新变法,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的失败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证明了资本主义不适合中国,在中国走资本主义必将是死路一条,而中国进入社會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教师在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利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也使学生能够对以往所学知识进行复习,一举两得。

七、结语

综上所述,在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教师没有在复习教学中贯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精神。因此,我认为教师在今后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一定要从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出发,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和理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施纯洁.追养学科素养,复习课中补强:高三一轮复习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渗透的尝试与思考[J].文理导航,2018(5).

[2]魏靖靖.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思考[J].华夏教师,2018(26).

[3]李健.讨论法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新全国卷下高三历史教学法的探究[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10):132-133.

[4]惠树章,马晓平,刘忠.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历史复习教学研究[C]∥2018.

作者简介:

林从文,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省连江尚德中学。

作者:林从文

第2篇:浅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的策略

每年9月至次年3月为高三一轮系统复习阶段。一轮复习是高三三轮复习中至关重要的一轮,这一轮复习的重点,是让学生初步明确高考的要求,夯实学科基础知识,培养学科基本能力。一轮复习是否到位、是否扎实,对高考的成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高中地理包括四大部分内容: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和选修。区位理论是人文地理部分的核心内容之一,是高中地理的主干知识,在历年高考中考查频率较高,是高三备考复习的重点。下面就高考地理要求及命题趋势,结合我承担的霞山区一轮复习研讨课——《工业区位》,谈谈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一轮复习的一些基本策略。

一、深入研究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和高考试卷,把握复习方向

2012年是广东新地理高考的第三年。新地理高考考试的内容和要求与以往的高考有很大的差异。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入研究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广东省的考试说明和近几年的高考试卷,准确理解、定位新高考的内容和要求,深刻领会试题设计的理念和命题方向。这样在备考中才能心中有数,少走弯路。

课程标准对本部分的要求是:分析工业区位因素。结合近几年工业区位在高考试题的设置情况,其考查方向主要有两大层面:一是工业区位的分析,二是工业区位的评价。所以确定复习的重点也为这两方面。对于工业区位的分析学生需要知道影响工业区位因素有哪些,对于某一类型的工业而言其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是什么。还要知道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学会分析工业区位变化的影响因素。对于工业区位的评价,学生需要掌握工业布局的一般原理,学会从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方面综合评价某一区域内工业的区位或某一地域工业区位布局的合理性。

二、创设新情境,引入新案例,激发学生求知欲

心理学家研究认为兴趣、情绪、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对认知活动起着指导、调节和强化的作用,它们能使人集中精力去获得知识,是学习活动的强大动力。因此复习课上如何重新点燃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充满学习新课的好奇与热情,显得非常重要。

在《工业区位》复习中,我注意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引入乡土案例,创设新情境,激发学生的复习热情。首先,我展示本地的一则新闻——2011年11月18日中科合资广东炼化一体化项目在湛江东海岛破土动工。然后提出问题:“该项目原址是定在广州的南沙,但为何最后迁址到我们湛江的东海岛呢?”中科炼化项目是湛江近期的重大工程,问题一提出,悬念顿生,学生求知欲望暴涨,很快进入到工业区位因素的复习。之后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也不时引入其他乡土案例。如复习五种指向型工业后,出示学生熟悉的湛江本地工业部门,让学生分析主导因素;分析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时,回到中科炼化项目,让学生从环境的角度分析该项目在湛江的选址是否合理等。总之注重回归生活,联系生活,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热情,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复习活动中来,保证学生在复习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三、构建区位分析思维模式,提高学习效率

老子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提升的基础,是地理思维品质形成的关键,更是提高地理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法的培养。

高中地理教学中我比较喜欢的学法之一就是“建模”。因为地理原理的应用和地理问题的分析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学习时我们可根据这些规律,帮助学生适当建立学习的模式。如必修一可着重于对自然地理要素的特点、成因、分布等“建模”;必修二的核心是区位理论,可注重于对不同人类活动的区位选择进行“建模”;必修三则结合课本的案例对不同区域的开发整治进行“建模”。然后再结合具体题例教给学生如何进行知识的迁移、灵活运用。这样可把学生从记忆单纯的知识引向掌握学科的思维方法上,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在《工业区位》复习中我注意层层引导,帮助学生建立起分析解答工业区位条件的思维模式。

1.展示“工业生产的投入与产出”图,请学生读图回忆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一个工业部门或工业区发展的区位条件,应该从自然(原料、能源、水源、土地)、社会经济(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政策、历史基础)和环境三大角度,十一个因素去思考,既要考虑有利条件,又要考虑不利条件,以确保答题的全面性。

2.展示某工业区位高考真题和学生真实的答题情况,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等,请学生当评卷老师打分。让学生在参照标准答案评卷打分的过程中发现区位答题中容易出现的问题——答案过于简单、空洞,从而明确区位分析要注意结合区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阐释,以增强答题的具体性。

3.用“请你来找茬”的方式让学生重温“五种指向型工业”的生产特点及重点考虑的区位要素。让学生清楚工业区位的分析,除考虑因素要尽量全面外,还要注意分析主导因素。主导因素在答题时要尽可能靠前写,以体现答题的主导性。

4.展示“近百年世界钢铁工业生产过程中每炼1吨钢所需的煤、铁矿石的变化”表,引导学生分析影响钢铁工业布局的主导区位因素的变化和原因。使学生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分析工业区位因素,注意排除思维定势的干扰,体现答题的动态性。

5.近年高考真题实练。

这样通过具体、典型的题例,构建出工业区位分析答题的思维模式,然后让学生“模仿—领悟—逐渐形成能力”,实现“得一法,会一类,通一片”的目标,大大提高了复习的效率。

四、加强图表技能训练,培养学科能力

广东新地理高考对能力有四大要求,其中获取和解读图表语言形式地理信息的能力最为基础。“图表是地理的灵魂”,相比其他学科,地理学科最突出的特征是大量运用地图、表格、图片等来表达地理事物间的空间联系及发展变化。所以能否正确解读图表往往是解答地理高考试题的先决条件,如果学生不会看图析图,试题中的许多问题根本就无从作答。尤其是新课改的一个趋势是地理高考的图像化,因此我们在复习中要加强学生图表技能的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各种图表的基本特点,全面提高其读图析图用图的基本技能。

在《工业区位》一课我始终把图表技能训练贯穿于复习过程之中。复习工业区位变化时重点展示“近百年世界钢铁工业生产过程中每炼1吨钢所需的煤、铁矿石的变化”表,引导学生对表中的数据变化进行分析,再让学生从定量的分析中溯根源、找原因,分析出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三次变化及原因。之后就这个案例资料改由以柱状图、曲线图、模式图呈现,多角度、多层次引导学生加强对各类地理图表素材的常规阅读与训练,要求学生实现表图、图图、图文的熟练转换,并能综合归纳出图表地理信息。使图表既成为地理解题思维的源头,又成为地理解题思维的路径或归宿。

五、讲练结合,重视训练

一轮复习重点是抓基础,那如何抓基础?洋思中学的做法对我启发很大。他们强调“知识是学生学会的,能力是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悟出来的”。所以地理一轮复习,老师不能一味地讲,而应注意有讲有练,讲练合一。

在《工业区位》一课对应复习完相应的知识点,我马上依次呈现了精选的四组有关工业区位的热点题型:影响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工业区位的分析和评价。通过及时跟进的训练,让大部分学生马上巩固已复的知识,并使不同的学生在同一题组不同难度层次的解题过程中逐步提高地理基本技能,提升解题能力。

(作者单位 广东省湛江市第六中学)

作者:伍真婷

第3篇:高三复习课培养学生历史时空观的方法

【摘要】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高三历史课堂基本以复习和试题讲评为主。为了帮助学生发展历史时空观素养,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一是“借题发挥”,精选一些有代表性的题目,借机扩展同一知识点的宽度和深度。二是“借图发挥”,包括课本上、地图册上、练习题上的图。三、巧用时间轴和坐标,提高学生历史时空观。四、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历史阶段的时间轴和历史大事,加强历史事件之间的纵横联系。本文将就高三历史复习课如何培养学生时空观素养展开探讨。

【关键字】高三历史   复习课   时空观素养   方法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是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思维。[1] 高三历史复习课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科学高效的复习课,既是完成学科教学任务的重要保障,也是提高学科学习能力,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阵地。

一、“借题发挥”促进学生时空观素养的发展

“借题发挥”就是利用题目信息,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做到中外交叉、纵横联系、前后衔接。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限制,试题不可能将同一知识点全部涉及。命题者往往以某一情境作为切入点,体现所学知识,教师评讲时应从这一切入“点”出发,把“面”带出来呈现给学生,使知识结构化、系统化。让学生做到对某一个知识点的结构清晰,发展的脉络了如指掌。

例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4 不同历史时期中共制定的土地政策(或土地路线)

——据《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等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对表4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笔者借题发挥,要求学生把新中国成立后农村政策的转变列出来,如下表:

这样,学生将中共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完整梳理出来了,同类知识点建立起横向和纵向关联,既掌握了主题探究的一般方法和规律,还培养了动手能力,发展了历史解释和时空观素养。

二、“借图发挥”促进学生时空观素养的发展

历史地图在高中课本、地图册里出现的频率很高,各种各样的示意图、疆域图、形势图等等,在练习题中也经常出现。地图可以增强学习内容的直观性,教师教学时应该培养学生“左图右史”的意识,还要善于“借图发挥”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

例2:宋代(主要是北宋)是中国历史上铜钱发行数量最多的时期,最高年份铜钱铸造额接近500万贯,不但远超唐代,也超过后世元明清时期,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宋代的货币贬值现象严重

B.宋代的商品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C.宋代的金属开采技术先进

D.后世王朝不以铜钱为主要货币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对宋代的商品经济发展,坊市制度被打破印象深刻。因此选B的人数特别多。针对这一情况,首先,笔者解释,宋代的商品经济发展水平确实超过以往任何朝代,但相对于后世明清时期,宋代的商品经济发展水平并不是最高的。犯了过于绝对的错误,发展了学生的历史思维。其次,运用多媒体展示新航路开辟后,三角贸易、世界市场形成的地图(如图)。联系1500年左右,新航路开辟,世界联系为一个整体,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原產美洲的黄金被运回欧洲,给欧洲带来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白银则运往亚洲,购买亚洲的丝绸、茶叶、瓷器、香料等。正是因为白银大量的流入,刺激亚洲商品经济发展的同时,白银也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被引进到中国,缓解了明清时期人口增长的压力。这样,借助地图把西方新航路开辟和明清时期的商品经济发展联系起来,促进学生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素养的发展。

三、巧用时间轴和坐标,促进学生时空观素养的发展

时间轴是以时间为序,把一个或者多个事物串联起来,形成相对完整的记录体系。历史时空坐标是将历史空间和时间融合成坐标示意图,以示意图这种更直观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

岳麓版必修二最后一个单元“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中,第23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在本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主题是经济全球化从无序走向有序,时间跨度大,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空间变化大,对学生的历史时空观要求高,[2] 笔者在复习该课时,利用三个历史时空坐标对本课进行重构。

(一)用经济全球化时间轴导入该课。笔者用PPT展示,经济全球化,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从地理大发现的开始形成;到早期殖民扩张初具雏形;到第一次工业革命初步形成;到第二次工业革命最终形成;到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体系化制度化。通过完成经济全球化时空示意图, 学生从时间上对经济全球化有一个鲜明的对比和认识,从整体上认识二战后的经济全球化的核心是从无序走向有序。

(二)用金融中心转移的时空坐标解读该课。笔者用PPT展示一段材料:《国家强盛之道:怎样做大国》一书指出:“ 现代金融起源于西方。以粗略的线条勾勒,那就是从以佛罗伦萨等独立城市为中心的‘ 意大利金融’发展到以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 荷兰金融’, 然后发展到以伦敦为中心的‘ 英国金融’,最后到达以纽约华尔街为中心的‘ 美国金融’。” 从空间上看,世界的经济中心从欧洲转移到美国。

(三)用战后两大阵营的对峙,两极格局的形成小结该课。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四、自己动手,方能丰衣足食

在高三第二轮复习冲刺阶段,学生已经有足够知识储备,有丰富的历史感知。这时,就可以试着加强时空的纵横联系。老师可以引导、提示,但最终要让学生动手整理,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历史发展的阶段以及该阶段的历史特征;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性,认识到所有的历史事件都是要放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考察的。当然,起初开始的时候可能不太理想,学生无从下手,感觉费时费力。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可以先从较简单的中外大事年表做起,再试着画出专题结构图,再学会构建通史基本框架。[3] 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在亲自动手整理的过程中重整自己的知识结构。这表面上先期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但最后的结果显然是事半功倍的。如:复习中国现代文明史时,笔者引导学生梳理出以下线索:

(一)过渡时期(1949——1956)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准备阶段

1.巩固政權、恢复经济时期(1949——1952年底)

2.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53——1956)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 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初步探索

(三)“文化大革命”(1966 —— 1976.10) 极“左”思潮造成现代化的严重破坏

(四)徘徊时期(1976—1978年)百废待兴,新探索的孕育

(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现) 适合国情(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新路

1.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2)

2.改革开放深化(1992——现在)

相对于大事年表而言,梳理历史事件并概括阶段特征要难很多,但这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通过自己动手梳理知识,学生不再孤立的、静止的去看待历史事件,而是能够结合当时的时空特征,理解当时人物的所作所为,并能把同一时期或不同时期、同一地域或不同地域的历史事件、人物,及其之间的关联进行联系,最终得出系统性、科学的论断,并能在此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常识去思考、去思量过去与现在、当今与未来。

结语

“一体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明确提出“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四层考查目标;第三层“学科素养”的考查要求学生能够在不同情境下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处理复杂任务,具有扎实的学科观念和宽阔的学科视野,并体现出自身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内化的综合学科素养。[4] 新的考试评价体系更突出素养立意、能力立意,这就要求历史课堂的转变转向发展学生学科素养,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上来。在历史教学中搭建纵向和横向的历史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显得尤为重要。

【注:本文系广东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规划小课题“我校学生历史时空观现状和提高学生历史时空观的方法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DXKT15944 )】

[参 考 文 献]

[1]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1月第1版.

[2] 《巧用坐标培养学生历史时空观》.刘新明.《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6年第5X期.

[3] 《如何在高三历史复习中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颜建立.《高考教学探索》2018年6月.

[4] 《探索构建高考评价体系,全方位推进高考内容改革》.姜钢.中国教育报/2016 年/10 月/11 日/第003 版.

作者:赵军梅

第4篇: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计划

高三历史组

进入高三以来,我们历史备课组深入分析了课本和考纲的要求以及近几年新课改高考历史试题的特点,借鉴上届高三经验,结合本届高三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手段,努力提高历史高考成绩。

1、一轮复习指导思想:

①立足现实,合理整合教材,做到知识点全覆盖,把知识和能力做到实处,踩实考点,不留死角,初步构建知识框架;②努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及时鼓励学生,从而培养学科追随者,通过多种方式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③认真研究新课标、考试说明和高考试题特点,明确学科教学的广度、难度与深度;④加大训练的实效性,讲练结合,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全面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及思维能力;⑤加强交流与合作,尤其是新老高三之间、南北学区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合作。

2、备课组主要复习新策略:: ①实施三轮复习法:

一轮,以模块和小专题为主干,辐射边缘知识,夯实基础;依据课标,整编章节,构建纵向知识体系。

二轮,以阶段历史为主干,进行通史复习,依据考纲,整编教材,构建横向知识体系,培养综合能力。

三轮,知识点扫描,实现知识的全覆盖,尤其突出重点难点,以试题形式呈现,提高知识难度广度,深度,进行综合模拟训练,以适应高考要求。

②一轮复习策略: 按照第一轮复习讲全、讲实、讲透的原则,按照考纲考点,一步到位,落实知识和能力,不留死角。精心组织好每一节课,强调教学效果,教师的功夫在于备课,要加强教师在史实、史识、史观等方面的修养。力争在第一轮教学中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下学期的二轮复习做好充足的准备。

构建知识网络,按模块、专题的结构,构建纵向知识结构。调动学生主动性,鼓励学生动手,总结归纳知识框架,老师进一步指导完善。

重视规范考试和试卷讲评:我们相信能力是练出来的,潜力是挖出来的。所以我们坚持规范训练。首先使学生明确学科高考能力要求,加强训练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坚持限时训练,练思路、练速度、练规范,逐步培养学生的高考意识; 认真做好每次考试讲评,主要在于发现学生在考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以便及时确定解决的基本对策,以试卷分析为依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同时加强个别辅导。

关注新的史观研究,例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

高三历史备课组

第5篇: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反思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的有效教学反思

高三历史转入了第一轮复习后,我经常在课堂地遇到这种的尴尬情景: 我环视了一下学生:“同学们,今天我们复习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第一个问题,百家争鸣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我边说边转身,面对黑板,奋笔疾书。身后一片悉悉索索的声音。转过身来,发现正对讲台的几个学生做长颈鹿状,视我如无物,目光直达黑板。我下意识地向讲台边挪动了一下。“背景一是„„”“背景二是„„”二十分钟后,随着教学进度的不断推进,许多学生笔尖移动的速度逐渐放缓,直视黑板的目光也渐渐和课桌形成45度角,神思恍惚。我决定提问。 我活动了一下有些发酸的手腕,问:“下面请一位同学来回答一下,儒家思想中的合理成分有哪些?”低垂的脑袋立刻应声而起,目光的转动速度也明显加快,快速翻书,轻声交流,凝眉思考。接下来我问学生答,注意力终于又集中了,效果还不错。但十分钟后,我发现如果这样问答下去,这一节的教学内容将无法完成,无奈我只好又转回到讲述法。 最终临近下课时,一些学生在老师冗长的讲述和连续机械的抄录笔记的袭击下,显现出满脸的疲惫与茫然。

回到办公室后,学生疲惫与茫然的神情依然在我眼前闪现,我陷入了深思„„

自2011届开始,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改变了老教材的通史教学模式,将其分成了必修和选修两大部分,同时以25个学习专题为串联,中外史混编,将高中历史内容重新排列组合。这种课程设置的板块模式,一定程度上改革了以往一些初中和高中知识重复的问题,但却造成了现实课堂教学中的诸多不便。如,这种设置方法,分割了历史知识间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使同时期密切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割开来,造成了时序和因果关系上的混乱,也容易造成学生知识学习的混乱,学生整理知识时普遍感觉无从下手;同时,这种模块排列与高考突出综合能力的要求有较大差距,研究近年来的高考试题不难发现,试题比较重视对历史阶段特征相关知识的考查。正因为如此,我认为在高中历史第一轮复习中采用模块整合、通史复习的教学方法,是目前解决现有教材诸多弊端的一项较具有针对性的措施。 但是,由于采用模块整合的通史复习教学模式,没有现成教材,再加上本届学生在高二阶段没有结束全部高中阶段基础教学内容的教学任务,造成了高三复习阶段时间紧迫、任务繁重的现状。所以我一直以为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学生当然都需要记笔记,并且为了能够在预定时间内完成一轮复习任务,老师也只能使用传统的讲述方法进行教学。我从未想过学生会因为既要跟着老师思路走,又要快速完整的记录笔记而疲于奔命,失去了自主思考的空间。也未认识到学生笔记的内容实际上仅仅是对老师讲解内容的机械复制,学生们一般没有时间及时将课堂所讲进行归纳总结,等到课后再想总结,则事过境迁,对授课内容记忆已经不再完整,课堂笔记便成为残缺不全的、不系统的知识记录了。最后的结果老师和学生都感觉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课堂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出现典型的低效教学。

那么,当一轮复习遭遇课时不够,教学任务重,学生笔记压力大的时候,我们如何精讲教学内容,减轻学生的笔记压力?又如何能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避免低效,达到良好的课堂学习效果呢?下面针对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中出现的问题,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出发,浅谈一下自己的一点体会,请同仁批评斧正。 在平时的教学中采取四步走的教学环节设计应该是解决低效教学的方法之一。第一步,避免以往第一轮复习中“多而全”、只注重细微的知识,而忽略了知识体系的连贯性的做法,按照世界史、中国史两条线索,时空结合,整合原来的三个专题模块的知识,在正确解读《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根据有关参考资料和教学经验,综合整理人教、岳麓、人民、大象几个版本的知识体系,删繁就简,提纲挈领,突出主干,绘制出完整且力求精炼的知识结构图表,尽量减少学生重复记忆的工作量,给学生提供出清晰的知识线索,为进行高效率复习打下基础。第二步,为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增加学生的参与互动,可采取填空题的形式。主要将已经做好的考点清单中主要的知识点进行挖空,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根据知识结构和线索复习掌握基础内容,抓住主干知识。第三步,学生基本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和结构线索以后,再在每个考点加一两道高考例题,进行一些思路讲解和训练,让学生熟悉高考的命题思路和角度。第四步,当学生基本达到教学要求目标后,再配以10道左右的选择题让学生随堂练习,进而对答案并进行重点讲评。

这样,在课堂上,学生首先通过知识结构图表,对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有了一个较全面系统的了解。之后通过考点清单填空的方式,既提高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又减轻了学生的笔记压力,同时实现了一轮复习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储备量和学科能力改善和提高的要求。而例题的讲解,主要目的是要让学生了解高考的要求和题目类型及答题思路,训练他们在高考时灵活运用知识并获取分数的能力。最后一步,选择题训练做完以后,要进行答案的校对,最后还要针对学生出错较多的题目进行讲评。这样做既能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做题,对自己的知识缺陷有一个亲身体会,记忆会更加深刻,另一方面,教师也能从中发现学生的倾向性问题,既能及时纠正学生的学习偏差,也能减少重复训练,减轻师生压力,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率。

总之,我认为这种“讲—练—再讲—再练”的四部教学方法,应该能解决我们目前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实现高效教学的目的。

第6篇: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计划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基本策略

史地政组:白丽满 2012-8-29

综合考试是一种全新的考试模式,与单科试卷相比,文科综合卷历史试题在学科内综合题上注重考查对历史学科基础知识相互关系的理解。这种相互联系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纵向的联系,例如因果关系、历史发展线索、基本历史进程等;一种是横向联系,如历史阶段特征、中外联系等。通过纵向和横向联系,可以总结出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和规律。因此第一轮复习要把历史教材中大量的史实根据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加以处理,简化成历史线索,便于理解、记忆,否则疲于应付大量琐碎的知识点的记忆,就谈不上主动性的学习和思考。

高考考什么,我们教什么;学生要什么,我们教什么。高考考什么呢?知识与能力;学生要什么呢?分数!而分数是要通过知识与能力来实现的。围绕这个原则,我们进行高考复习时要特别重视第一轮复习,这是因为学生知识网络的构建、学科能力的提升大都在第一轮复习中形成的。第一轮复习是高三复习总体战略的“第一战役”,是提高复习效益的奠基工程,这轮复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考的成败。那么,如何搞好第一轮复习?

一、夯实双基,优化历史思维。

在古代史复习时,注重基础知识教学,力争做到点透、线通、面全,形成立体动态知识网络结构。点透指历史事件知识点分析透彻和全面。如时代背景,原因分析、主要目的、方法措施、性质意义、作用影响等。从高考试题来看,对历史事件的因果分析、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的理解考查较突出。实现点透能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线通指某知识点在不同时期的表现连成一线。以知识纵向归纳为主,注重历史事件的因果联系的分析并形成小专题。面全指同一时期社会各方面的概括并形成历史阶段特征。如从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民族、文化等。以某一历史阶段为例按章节顺序理清基本史实、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并概括出阶段特征。然后在掌握思路和方法的前提下自己去整理知识结构,制作图示图表、提炼要点重点、构建立体知识网络和概括阶段特征。

在近现代史复习中,以中国史结构为主,带动世界史复习,体现中国历史是世界历史的组成部分;然后在世界史复习中,把中国史的阶段结构打乱插入世界史进行简要的回顾,体现世界史的发展包括中国史。如复习三次工业革命时联系中国史内容分析其影响。

在注重因果分析、时空联系的同时,还要加强中外相关知识的分析比较能力培养。如对中国康乾盛世与当时西方的比较,来正确定位中国的封建盛世;对

17、18世纪中国与英法经济均出现繁荣景象的背景、后果进行分析比较,来理解此时西方资本主义的新兴和中国封建社会的没落的原因;对20世纪中期以来的帝国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改革互有得失的分析比较,可以深刻地理解生产力对历史发展的真正作用等。

二、实行单元复习,构建历史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

为适应高考历史以考查历史思维能力为主的要求,第一轮复习应坚持整体史观,把教材划分成若干单元进行单元复习,构建知识的有序结构,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形成单元历史知识体系。单元复习不是按教材既有章节编排进行简单的知识重复,而是把某一单元作为一个整体来审视,打破教材原有目、节的编排,重新对教材进行整合,形成单元知识结构体系,揭示历史知识的系统性规律性,以利于整体上把握历史史实、掌握历史知识。复习时,可按“单元起止时间—单元历史阶段特征—基本史实(包括背景、经过、结果、性质、影响)”的结构模式来进行。只有经过这种整合,知识才会在脑海中呈现出鲜明的历史发展脉络,显现出该历史时期社会发展基本面貌,繁琐的知识才变得简单易学。单元复习时还应注意分析揭示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形成更大的知识体系。

三、读教材,概括教材大意,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

在高考试题越来越注重能力考察的今天,如果学生一味机械地背教材知识而不注意阅读教材、钻研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培养,考试时即使把教材全部提供给考生,考生的得分也不会增加。因此,我们(全体师生)必须抛弃那种认为历史学科只要下劲背一阵子就能得高分的陈腐观念,要下功夫阅读教材。那么,如何阅读教材呢?

1、阅读教材时要注意抽取教材的信息。

历史高考考试范围有五本教材一千多页课文,显然,机械的背诵是徒劳的,只有靠对教材的理解才能予以掌握,而要理解就得读懂教材。怎样才能读懂教材呢?在复习中,学生不要把自己的精力仅放在关注教材的语句背会了多少,而要放在你是否掌握了课文的主旨上。每读一段课文后要暂停一下,闭目沉思这段课文包含有哪些信息、它在教材中的地位如何,能否用自己的语言言简意赅地将之表达出来,做到了这些,一段课文就可以玩弄在自己的股掌之中,知识点也就铭记在心,还需摇头晃脑机械地背诵吗?这既培养了考生的材料解读能力又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也正切中高考的命题立向。一节课文一章课文一册课文都如是做,那么,五本教材知识也就掌握了;或者结合老师的讲课提纲,自己给自己当老师,看自己能否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

2、阅读教材时要挖掘教材的隐性知识。

所谓隐性知识是指在课本文字和材料中没有直接表述出来,而实际上又隐蔽在其中的那些知识内容和知识联系。复习中如果真正理解掌握了这些隐性知识,那么学科能力就一定会提高。挖掘教材中隐性知识可从两方面入手。

专题复习不应再注重知识结构的先后次序,应该本着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的思路,去寻找所需要的、有用的方法和技能;本着解决问题的目的,将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和重组。一是细化成小专题,二是加强对专题中知识的因果关系的分析,而不只是简单的把知识归纳在一起。三是加强横向拓宽,突出空间的延伸。

具体做法是:

1、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对当时社会影响较大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思考。如历史教材中关于全球化、一体化知识,关于近代化探索的知识,科学技术革命知识等。

2、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用历史的视角分析社会现象,看待现实问题。如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反思,对中美关系及美国对外政策的演变的反思等。

3、政治地理问题的历史交融。学习时要寻找学科的交叉点,抓好政史地学科的结合部,选好切入点进行整理。如环境问题、人口问题、水利工程问题等。

五、适量训练,提高解题能力,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掌握一定的做题技巧。

在复习完每一单元后,应精选一些思维含量高,具有启发性和典型性的各类题型的练习题(包括近几年的某些高考试题),进行适量训练,在复习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掌握和提高解答各类题型的方法和能力。训练是对基础知识的拓宽和延伸,也是对学习质量的检测,更是调控学习过程的手段。要多进行学习方法和答题方法,主动探索,在读书和思考中联系实际,提出并解决问题。

首先, 要重视对《考试说明》上所提供的题例和样卷、重视近两年高考文综试题的研究,从中体会高考怎么考(出题思路),从其参考答案中体会怎么答(解题思路、答案组织、文字表述等)。研究高考试题(典型的、适量的)是探索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其次,选用一些文综练习题及综合练习题有针对性地训练,对题目中各种信息(文字、图片、表格、地图等)的判读和分析,训练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以提取有效信息,有针对性的解题。

第三,注重培养审题、解题、答题思路和方法。在审题过程中,要审题型和要求、审关键词、审时空范围,然后确定解题思路和答题方法,组织答案时还要注意文字表述的规范表达。要用规范的历史语言回答问题,培养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史论结合。

第四,在试卷分析时要结合教材抓住主干历史知识,理清线索,对基础知识进行重组,理清因果关系和背景及意义,提升理性认识,构建较完整的历史知识网络。因此,试题分析时不仅要知其然(即答案的正确与否)、知其所以然(即该答案正确的原因是什么),还要知其所以不然(该题之所以错的原因),最后还要把每个选项对应到教材中相应的历史阶段,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根据选项内容重新组题,以达到做一道选择题要得到多道题所能反映出来的信息量。

第五,就主观性试题来说,在书写答案时要注意以下两点:⑴详略的断定。做题时要根据分值和能否把问题论证清楚为标准来决定书写文字的多与少,处理叙述的详与略。⑵卷面的要求。考生的卷面总体上要给人以良好的第一印象,这样才能赢得评卷老师的青睐,在手下留情中提升了考生的分数。那么,怎样做到良好的第一印象呢?这里有四句与大家共勉:卷面要整洁,书写能辨认,答案分段落,排版要整齐。

以上的教学计划希望能取得好的成绩。

第7篇: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安排

尊敬的各位专家老师:

大家好!首先感谢市教研室给我们提高这次交流的机会。也感谢各位专家老师的不吝赐教。我把我们的关于一轮复习的想法向各位专家汇报一下,恳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一.复习目标

通过一轮复习,夯实基础知识,构建知识网络,使学生能够从总体上把握教材,理清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线索;砸实基础,吃透教材,让基础知识成为学生的得分法宝,为二轮的专题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复习方法:以单元内小专题式进行,一个单元结束后要进行单元总结与测试,每个模块结束后要进行模块过关测试。

三.具体措施

第一、注重团队合作,加强集体备课。

搞好集体备课,大备课与小备课相结合,大备课备一个章节或一个大专题,宏观把握教材,明晰小章节、小专题的地位及相互间的联系,以便更好的整合教材,确定每一个小专题的学习重点。小备课即对具体一节课精心备课:课标与考纲的落实、课前预习问题设计、课堂实施步骤、检查落实的方式、高考题的置入、作业的布置、学情调查等方面都要精心准备。

第二、制定计划、明确任务、开发“两读”及边角时间强化记忆。

1 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指导学生每天要有固定的复习时间,我们的学生一般每天必须完成两个记忆任务:任务一:我们把第二天需要讲解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前布置,让学生整理记忆,任务二:把当天学习的内容要求学生整理出知识结构,并且有学习小组的同学把当天的知识点在晚饭后展示在教室四周小黑板的历史专栏里,以此完成对知识点的天天一小结。为此我们开发了“两读”时间:早操前的20分钟完成任务一;晚自习前的30分钟作为晚读时间完成任务二。要求学生知识卡片随身带,充分利用边角时间,等上操的短短几分钟、放学后的路灯下都有学生学习的身影。

2、强化指导学生进行尝试回忆记忆法的利用,利用课余时间把复习过的内容在大脑里像放电影一样过一遍,主要是将当天复习过的大小标题及彼此间的关系回忆出来,这样既能巩固主干知识,又不至于因精力过于集中而使大脑兴奋影响睡眠。

第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抓好课堂落实。

我们的历史教学严格按照学校推行的“四主一核心”教学模式推行。尤其强调其中的“以学生为主体,以落实为主攻。”鼓励学生多说,多上讲台,培养主动意识,使学生开口敢说;鼓励学生多写多思,使学生养成善思考、勤动手的好习惯。 在上课前我们已经把要讲解的基本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前布置,并要求学生在两读的时间完成,所以,上课第一个环节就是检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落实情况。在方法上我们还是走的传统路线,就是该读的读,该背的背,该拍黑板的还要爬黑板。一般情况下琐碎的知识点口头回答,系统的知识点四周小黑板上展示。有时两者同时进行,反正是想方设法让学生说、让学生背、让学生写。对于学生记忆不牢的点,老师或留些时间让学生记忆,或精讲点拨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对于重要知识点以探究案的形式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对于习题倡导每节一个习题进课堂,重点是通过一个习题做示范讲思路抓规范。

第四,分层次教学,注重因材施教。

进入高三我们又对文科班进行了重新组合,在生源较差的背景下又分出了强化班、平行班,艺术班。对于这些新情况我们在教学上就不能一刀切。在教案安排、教学过程、作业布置、甚至上课时间上都做了适当调整,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第五、上好“三类”课型,关注“三类”学生。

上好复习课:串讲课要有新意、避免简单重复。注意多种方法的应用,贯穿启发式教学。精选例题,在例题处理中引导学生完成对基础知识的回扣,加强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应用。同时做好总结,既避免机械重复,又注意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使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产生背景、事实、过程,从多角度全方位加以理解。 上好讲评课:1. 有的放矢,讲评要有针对性,要突出重点 要抓住关键性典型性问题加以点拨剖析。2.在讲材料题时要给学生授之以渔,教给他们做题的方法,如材料题要找题眼,要注意材料的出处,时间,关键词,材料长的要先看问题要求。让学生从中悟出解题的一般步骤和技巧,遵循答题规范,找到解题的窍门和规律。3. 引导学生写试卷分析,做好错题整理。落实好满分卷工作。

上好辅导课:每周末的辅导课做好两个工作:一要抓好知识的周清,二要抓好定时训练。

关注尖子生、边缘生、学困生,促进其共同进步。(1)及时帮扶辅导,提优补差。(2)做好跟踪记录,对每一阶段暴露出的问题分析解决。(3)加强人文关怀,心灵沟通。

第六、抓好作业布置与批改,一丝不苟的搞落实

作业布置:目的要明确。

难易要适度。 作业题要精选由备课组集体讨论确定。作业题要分层。要标明分值。布置作业时要具体、明确,包括时间、时限的要求。作业要书写在统一的作业本上。我们一般每周布置两次书面作业。

作业批改:书面作业有布置必须有检查,原则上要做到全批、全改。作业批改一律按要求打分,并注明批改日期。按年级要求要对个别学生每周面批一次。指导学生及时进行错题整理。

以上就是我们关于一轮复习的几点浅薄的想法,恳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第8篇:我小议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我是怎样进行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的

河北省滦南县长宁中学 贺子娟

高三历史复习备考主要做三方面工作:史实、理解、表达。而史实的掌握和理解是第一位的,对高考而言,重点与非重点是相对的,因为所有的知识点都有可能考,所以复习备考不能存在侥幸心理,必须养成踏踏实实的学风,以夯实基础为根本。只有基础扎实了,才能谈得上运用。表达则是在平时练习主观题中逐渐训练出来的。历史知识点非常多,需要掌握非常准确和细腻,需要从整体上把握各个知识点的内在联系。

每年的9月中下旬,高三应届生开始一轮复习。一轮复习是夯实基础的关键,大约占整个高三学习时间的3/5,时间相当长,复习速度比较慢。为了能够把握关键,在历年的一轮复习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步:章节复习

1.准确记忆基本史实,力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对基础知识的把握,我坚持“全、准、细”的原则。“全”即复习要全面,以课本为依据,对课本上的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地毯式清理,在此基础上强化重点;“准”即对知识的识记、理解、阐释要准确;“细”即注重细节,近几年文科综合试题问题并不难,但考查很细致,细节决定成败。因此教材中的导言、正文中大小字、地图、图片和文献资料、课下小字注释、书后大事年表及其他隐性知识(如历史现象、历史概念的本质内涵,教材本身纵横交错的网络化的知识结构;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整个学科体系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基本的理论观点)等,复习时要面面俱到,不可偏废,要强记、记死,使之成为提高考试成绩的新增长点。以《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为例:

(1)正文知识点:时代特征、春秋诸侯争霸(背景、目的、条件、经过、标志)战国兼并战争(战国开始的标志、战国七雄、兼并战争)民族融合(途径、意义)(2)插图:地图《春秋大国争霸图》《战国兼并形势图》(图中包含诸侯国、战役地点、少数民族分布),图片《马陵道遗址》《长平之战遗址》(3)“楚王问鼎”的文字材料。(4)小字注释“王畿”。类似这样的知识点很多,必须做到没有遗漏。【课本按部就班,知识第一遍回顾】

2.在记忆基础上对历史知识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来认识,即对历史现象、历史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的认识,要深刻把握好相关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培养学生基本的历史思维能力。以《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为例:(1)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的异同点。(2)春秋战国时期有利于结束分裂走向统一的因素。(3)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关系(消亡的民族,新兴起的民族)(4)成语反映的历史背景,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问鼎中原、围魏救赵、

纸上谈兵等。讲解中要注意处理好常考知识、热点知识、冷点知识(理论上不考的)。常考知识就是过去的高考以及平时的训练经常考到的知识,热点知识就是连续几年高考一直出题的知识点及与今年时政相关的历史知识,这些知识要照着教材给学生点出来。【多角度分析,能力深化提高,知识回顾第二遍】

3.指导学生处理好课堂听与记的关系,指导学生课后复习巩固。课堂主要以听为主,同时也要适当做好笔记,预习中所遇问题的讲解、教材内容的延伸性分析、课堂上感觉比较模糊的内容都应该记下来作为课后复习、巩固的依据。要在课后及时看书巩固所学知识。由于历史学科知识体系浩瀚庞大,这个过程是非常耗时耗力的,解决方法就是少量、快速、多遍的不间断学习。必须保证每天持续不断的学习,不可一曝十寒,每天坚持不断的学习实际上是克服遗忘的最好的,也是唯一的办法。要求学生把历史知识化整为零,一节课的知识点分开掌握,每段时间不要太长,大约5-10分钟,这样零散的时间容易挤出来,也容易集中注意力。然后在第二天要回忆一下,该记该背的内容在这一环节中应该没有漏洞。第三天再回忆巩固。然后一周左右,要把这个内容再回顾一下,可以很简单的看一看就可以了,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在最容易遗忘的时候去点一下以激活学习思维;一个月的时候再通过试卷、练习等多种方式督促学生再好好的回归教材。将该掌握的内容完善起来,克服平时感觉没有多少东西可看,考时却处处感觉生疏的现象,形成平时不考时“大忙”、小考时“小忙”,大考尤其是高考时不忙的良好状态。【学生自主复习,知识回顾第三—N遍】

第二步:知识整合

1.从历史的整体出发,按历史发展的阶段串线,以单元为单位进行知识整合。一单元复习结束后,把章纳入阶段发展中,将节纳入阶段发展中的某一方面,把主干知识线索化、网络化,形成系统。知识网络化后,要主干到枝节、由概括到具体地定位知识,将每节知识具体定位于某一方面,通过知识定位,做到“点”的清晰。再将每个知识点具体剖析(原因、影响、过程、特点)。复习过程中,既要注重点与点之间的关系,又要注重“线”和“面”的梳理和建构,只有这样,历史知识才能构成一个立体网络。以古代史第一单元先秦为例:主干知识包括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两个阶段,每个阶段分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文化四类,每类细节知识点在章节复习时已经过了一遍,直接填到框架结构中,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点。【按照框架结构具体到知识点,知识回顾第四遍】

2.尽量把知识归类。做到“瞻前顾后、左右逢源”,类似于小专题。 “瞻前顾后”是纵向的联系,例如因果关系、历史发展线索、基本历史进程等;“左右逢源”是横向联系,例如同时期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影响作用、同类事物比较异同等。通过纵向和横向联系,可以总结出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和规律

现在历史学科高考对知识点的考查难度下降且相对集中,注重考查对历史学科基础知识相互关系和理解,因此,在第一轮中以基础知识为主,以小专题的形式将教材的知识重新组合,归纳,使之体现教材的规律性和整体性,突出主干知识,便于理解、记忆。中国古代史部分以纵向归类为主,每个单元里不同朝代政治、经济、民族、文化对比,不同单元的政治、经济、民族、文化对比,比如:“秦朝与隋朝相似点的比较”,中国封建社会历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初税亩、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两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一起进行总结归类,整个古代史民族关系处理方式(战争、和亲、册封、行政管辖),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以方位分类(东北、西北、西藏、西南、台湾)总结。也有横向比较的问题,如:百家争鸣和欧洲文艺复兴的异同,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比较等。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则是以横向联系为主,把中国历史放入世界历史的背景中分析,例如: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和对世界的不同影响,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的对比,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等。也有纵向比较的问题,如:维新派和革命派主张的异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19世纪六七十年代、19世纪90年代、20世纪初或一战期间),新思潮的萌发、新文化运动、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等,里边“新”的含义是什么。让学生形成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思维状态。【框架归类后,属性归类,知识回顾第五遍】

第三步:精编练习,适量训练

训练是对基础知识的拓宽和延伸,也是对学习质量的检测,更是调控学习过程的手段。适度进行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1.精编练习,适量训练,提高解题能力。

在一本书开始复习之前,对每节的习题精选工作(使用的参考资料)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在精选专题练习上,我坚持抓基本、抓重点、抓难点、抓热点、抓易错点的原则,精选一些思维含量较高,具有启发性和典型性又能反馈基本知识的各种类型的练习题(包括近几年的某些高考试题),自己重组题,进行适量定时的训练(章节训练、单元训练、月考),使学生在复习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又能掌握和提高解答各类题型的方法和能力。

2.及时讲评,启发提高。

我坚持每做必交、每交必改、每改必评的原则,对每次书面训练和检测性习题考试都及时进行评讲分析,针对学生在审题、解题中存在的思路或方法上的缺陷加以指正,使学生在讲评中受到启发,从而提高解题的能力。【书面检测,讲评,知识回顾第六遍】

第四步:兼顾学科间可以联系的相关内容,目的是夯实基础。高三第一轮复习虽然应以历史学科内知识体系为主,作为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中的历史学科,也更注重考查基础知识间相互关系的理解。因为历史现象本身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关键是如何分析、解决问题,因而学科内综合是基础。但也应适当注意在复习中联系相关的政治、地理知识,使学生思维不断拓展(今天的新闻—当地的气候环境—曾经的事件),尽量让学生思维活跃。

在一轮复习中,如果做到知识低起点,高频率重复,扎扎实实训练,学生就能够构建较完整的知识体系,能够做到知识融会贯通,为二轮三轮复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9篇: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简案14

必修1第14课新民主义革命的崛起一轮复习导学案

一、考试目标

理解五四运动的性质和地位,理解国民革命的含义,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二、考点过关

易错:

三、问题讨论

1、五四运动的背景

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国内

经济:短暂的春天,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队伍壮大

政治:北洋军阀黑暗统治

思想:新文化运动

国际:一战期间,日本加紧侵华,1915年提出二十一条,妄图使中国沦为其殖民地 口号与精神核心

两个阶段与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重难点破1:性质与影响

2、中共一大的背景

经济:短暂的春天,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阶级:无产阶级队伍壮大

思想:马克思主义传播

组织:各地共产主义小组

一大中心工作分析:

未能结合中国国情

中共二大最低纲领:

中国第一个明确提出反帝反封的革命纲领。

中共三大主要内容:

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3、国民大革命

(解释国民、大革命)

国共第一次合作原因、基础、标志:

新三民主义与中共二大纲领,国民党一大内容

国共合作破裂的根本原因:

所代表阶级利益不同

广州、武汉、南京国民政府时间

国民大革命失败原因

帝国主义扶植新代理人、中外反动势力强大,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

四、课堂作业

上一篇:幼儿园十月份工作计划下一篇:信用卡下卡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