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本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本课上承隋唐下启宋元,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时代。课本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契丹的兴起和陈桥兵变;辽、北宋、夏的和战;金和南宋的对峙。本课内容从10世纪初契丹国建立到12世纪中叶宋金和议,大约二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政权关系相对比较复杂的历史时期。同时也是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时期。本节课可分两个阶段去把握,第一个阶段: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时期;第二个阶段:金与南宋的对峙时期。
2.本课的新课标要求是:知道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 并立,正确认识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
3.教材的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基本史实,把握民族政权并立这一特殊时代的基本脉络。
4.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契丹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是本课的重点。
如何正确评价澶渊之盟、认识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是本课的难点。
二、學情分析
初一学生经过半年的历史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缺乏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唐朝统治瓦解后,分裂割据局面又一次出现。宋、辽时期政权并立,各民族之间有战有和,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政权并立和民族关系,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上册已经学习北朝时期,对民族关系已有一定的认识,为学习本课奠定了基础。
三、教法与学法
1、教法
(1)直观教具演示法,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的展现历史人物、史实材料等,让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突出教学重点;(2)阅读指导法,指导学生阅读,提高学生归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3)讲述法.对于一些不常见的史实,可由教师进行讲述,引导使学生把思路搞清;(4)分组讨论法,通过讨论正确的评价澶渊之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5)引导评价法.对于岳飞抗金和岳飞被害等内容,可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正确评价;(6)分析讲解法.对于本课的两个重点内容,需要教师分析讲解.
2、学法
(1)本课教学内容所含时段相对较长,涉及到的历史事件或历史过程也相应较多。可分两个阶段去把握,第一个阶段: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时期;第二个阶段:金与南宋的对峙时期;(2)本课涉及到的少数民族较多,需要通过地图从空间上强化学生对民族政权统治区域的掌握。另外,对重要的史实,可以指导学生列表归纳掌握。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一堂课成功与否,开头抓住学生的心,吊起学生的胃口很关键。所以我采用讲唐朝疆域图来进行课堂导入,实现大一统的繁盛的唐朝怎样被灭亡了呢?哪一年灭亡的?等一系列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导入新课。
2、学习新课
(1)第一个阶段: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时期
①关于契丹的兴起:多媒体显示“契丹人引马图”,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和分析契丹兴起和逐步强大的原因,多媒体显示契丹的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学生阅读教材后完善。
深入设问:契丹族兴起和逐渐强大的原因?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明白,接受汉族文化、重视农耕对于契丹族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意义。
②北宋的建立:历朝历代的政变事件屡见不鲜。“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便是由后周禁军最高统帅赵匡胤发起的一次成功的政变。赵匡胤兵不血刃登上帝位,不仅统一了大半个中国,而且治国有方。多媒体显示“赵匡胤”图,讲故事“黄袍加身”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内掌握北宋的建立(时间、人物、首都)及意义(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教师点评:北宋虽然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但随之而来的是几个民族政权并存的局面,要认识到北宋政权并不是一个统一了全中国的王朝。
通过历史小故事“杯酒释兵权“让学生认识到北宋建立者赵匡胤的机智和谋略。
历史小故事的搜集整理及讲述,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胆量、语言表达能力、并延伸了课堂教学,将知识、能力、情感目标紧密结合,突破难点,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③辽和北宋的关系。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澶州之战。教师提出问题 “为什么北宋在澶州打退了辽军,却要与辽讲和,并签订屈辱的澶渊之盟?”教师提供史实资料、澶渊之盟内容(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从辽宋的力量对比上去思考,结合“动脑筋――对澶渊之盟的评价”,组织学生辩论,将学生分正反两方。以此来突破教学难点。
教师总结: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但是,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④要让学生认识到,辽宋双方实力相对均衡,澶渊之盟是双方相互的产物。由此归纳出宋、辽“先战后和”的并立发展关系。
⑤多媒体显示《辽、北宋、西夏形势图》,指出西夏所处的地理位置及相关情况,由学生总结出建国时间、民族、建立者、都城、宋夏和战。
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关系,可以结合地图从空间上制作简易图示来掌握本课的政权对立及其之间的关系。图示如下:
通过此图能够帮助学生轻松、明了地掌握辽、北宋、西夏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形势,指出北宋并不是一个统一全国的王朝。
第二个阶段:金与南宋的对峙时期。
⑥北宋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严重削弱了双方的力量,而这正好给北方的女真族一个发展机会。教师简单介绍女真族的生活习俗,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总结归纳出金建立的
时间、建立者、都城。利用《金、南宋对峙形势》图介绍金灭辽、再灭北宋及南宋建立的情况,并指导学生明确它们的地理位置及各自的都城。
⑦学生讲述岳飞的故事,由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积极性都较高。教师多媒体显示有关岳飞抗金和郾城大捷的图片,加深学生对岳飞的认识。
作者:阿同古力·木坦里甫
摘 要:2016年秋季开始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进行了新版修订推广,是贴合课程标准改革要求进行了创新实践。新教材与旧版本有很大的变化,因此也给了使用者全新的感觉。新教材通过自己的全新组织编订,让学生掌握了更多的拼音、识字、阅读、造句、口语交际表达等语文能力。本文结合笔者应用体会,探讨七年级语文下册新教材的特点。
关键词:七年级语文下册;新版教材;特点
多年来,各地都在积极使用不同出版社的语文教材,七年级语文教材常见出版社有人教版、苏教版、粤教版等。目前,全国范围应用最广泛的当属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语文教材。随着语文教材的广泛应用,人们往往可以总结出很多新教材的应用特点。新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于2016年秋季开始修订发行推广,刚开始使用就有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特点,笔者将以下册教材为研究对象,分享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新教材的整体印象受赞
七年级语文下册新教材,于2016年11月人教出版社修订出版,是经教育部统一组织完成编写的专业教科书,全书共收录了24篇课文、6组写作、3篇综合性学习、2篇名著导读和8首课外古诗词,主要用于完成七年级下学期的语文课程教学。可以看出,正是由专业大师、语言大家参与编著编审工作,才有了新的一版教科书问世。全书共163页,属16开本,较之旧教材在开本设置上明显不同,同时还对其中的字体进行了较为明显的调整。如将旧版教材课文题目由二号放大到小初号,正文字體由小二号放大至二号,田字格组字也由原来规格抬升了半号。因此,整体上让人感觉整洁大气。整书的装帧属精美层次,无论是整体布局、插画风格、页面留白、字体选择还是装帧设计,无一不是让人感觉到充满现代感,青春时尚。新教材大量使用童话类的图画,符合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童趣,降低原有教材的写实插画风格,并且原有的单线平涂也改为了新教材的无骨画法,立体感突出,更加生动直观,色彩更具饱和性,学生们在接到新书后,脸上的笑容和心中的喜悦是埋藏不住的。
二、新旧版本内容更换设置多面化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材中,六大单元基本含有阅读与写作两大结构内容。阅读课文中有描写人物的、有描写风景的;有古代文体、有现代文体;有描写现实的,有描写科幻的,不得不承认,所有的单元文章都属于各领域典型代表。整体上看,整本书24篇文章仅保留了旧教材的9篇文章,在其他新增文章中,很多内容来自于旧版教材的其他年级段文章,如收录在旧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材中的文章1篇,收录在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中的文章4篇。新教材加强了在古诗词的诵读学习理解方面的文章收录,不仅保留原有的4首诗歌,还同时增加了4首,让学生能够更多地感受到中外名家在诗歌创作上的灵感,也让大家体味到诗歌所散发的独特魅力。在名著导读部分,用老舍先生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选段和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创作的长篇小说《海底两万里》选段分别替换了旧版中的《童年》《昆虫记》两个作品。当然,无论是旧版还是新版,在名著导读部分所选择的著作,都是传世佳作,学生通过新的题材和内容,可以直接加强对阅读技能的训练和提高,如《骆驼祥子》就强调要通过圈点和标注来突出细节,《海底两万里》就强调通过快速阅读来提供语言的凝练度。
三、新版教材中的单元主题更有侧重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材虽然突出体现了创新变革的思路,但是也注重通过加强语文学科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将学生代入知识学习的殿堂。整个教材都在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多重关系,并按名人、祖国、凡人、美德、哲理、探险分别为六大单元设置了主题。不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各有侧重,一方面积极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另一方面也在积极地突出写作能力与口语交际能力。
笔者通过对全书单元的备课和教学,对其中感受较深地就是单元内容中的教学目标设定。如第一单元通过讲述杰出人物,让学生感受和学习更多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与生活追求。同时通过对不同文章的通览了解,通过对关键句段的斟酌揣摩,从字里行间读出特殊人物的性格与思想。如在第二单元中主要讲述爱国主义情怀,通过悠悠黄河的歌颂、最后一课的哀号、土地誓言的宣读、木兰诗的吟唱,仿佛让更多人感受到了国家对人民生存的重要性。这一单元中,要求学生能够把握作品的背景与情感,在特定的抒情中完善自己的情感体会。在第三单元中学生们将重新提到爱心情感的话题,通过观察和体会生活中不同个体的感受遭遇来体会不一样的关系,要求学生们在普通生活中要善于发现美,学会体谅不同的群体,保持应有的精神面貌。第四单元主讲的中华美德,是学生进行道德修养培养与提升的重要单元,在不同篇幅的文章中,学生要能够从略读到精度再到快速阅读,不断分享自己在阅读中的感悟。第五单元重在培养学生利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来加强描写,学生如果能够在不同的细节描写中融入自己的感悟与情怀,必然能够将文章写得更加生动,语言的魅力也会跃然于纸上。第六单元带领着学生奔向未知世界,走向未来,走向更加全新的时代。通过探险与科幻文章,学生们也会提高自己的想象力,不断激发自己的探索实践能力。
四、结束语
七年级语文下册新教材,能够从自身单元内容的编排上去努力体现课程标准的改革要求,全面帮助学生提升语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可以在学生的阅读与写作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参考文献:
[1]张秋喜.“三大变化”之“三大应变”——人教版2016年语文七年级教材内容变化之我见[J].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旬刊,2016(10):64-65.
[2]何小燕.2016年秋季新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结构的变化[J].考试与评价,2017(3):54-55.
[3]王本华.从八大关键词看“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J].课程教学研究,2017(5):122-123.
作者简介:
王仁聪(1979.08—),性别:女;籍贯:四川宜宾高县;最高学历:本科;职称:中学一级语文;研究方向:中学语文;单位:四川宜宾高县硕勋中学。
作者:王仁聪
摘 要 目前学校过多的注重知识教育,对学生进行终生生存发展所需要的品质和技能的培养相对较少,而生物学科在渗透“心本教育”方面,有独特的优势。本文就以《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为例,根据“心本教育”思想,对可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心本教育”思想的章节进行了探讨并给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心本教育 生命教育 生物学教学
1 引言
狭义的心本教育可以理解为对个体进行心理品质的教育,可以表示为:心本教育=心品教育。广义的心本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理念,包括教育的价值观、教育的目的观、教学观、人才观等。心本教育是对人性的教育,是以心理学科为辅助,注重对学生终生生存发展所需的心理品质与能力的培养。人的品质包括人的生活能力品质、道德品质、心理品质和文化品质等。下面就以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为例,就常见的社会现象,从生命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爱护环境这四个方面对可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心本教育”思想的章节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内容涵盖心理调节、增加抗压能力、与人相处和适应社会。
2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学教科书中可渗透“心本教育”的章节分析
2.1 生命教育,尊重父母
精神病学者麦宁格认为,心理健康是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之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状况。部分学生因为抗压能力低、不能适应环境、无法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等因素选择轻生。初中生物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涉及的内容见表1。
“人的生殖”一节涉及男女生殖系统、胚胎的形成以及生殖过程等内容,教师根据母亲十月怀胎的辛苦教育学生尊重父母,同时珍惜生命。通过对“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两节的处理,让学生明白呼吸道的结构和作用,学习肺部的结构以及气体在肺部的交换机制。人体呼吸是靠精细的组织完成,极其脆弱,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伤害,引导学生要懂得爱惜身体。“输送血液的泵——心脏”内容涉及了人体心脏的基本结构以及它的运血机制。“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一节主要介绍了人体对外部世界的感官器官——眼球。两节都与人体的结构有关,教师可以教育学生懂得爱惜自己,适当运动和合理用眼,懂得保护自己,珍惜身体。“神经系统的组成”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两节涉及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调节机制,教师在讲解神经系统的调节机制时,可以加入残疾人或植物人的生活视频,也可以结合史铁生身体残疾却积极生活最终成为伟大作家的事例来鼓励学生热爱生活,珍惜健康的身体。
2.2 道德教育
当今社会出现很多食品安全问题,如三鹿奶粉事件、地沟油事件。社会道德出现滑坡,要加强社会道德建设,必须从学生做起。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可以用于道德教育课程见表2。“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一节涉及食品安全知识,教师可以在此节加强食品健康教育,课上播放与食品安全事故相关的视频,让学生收集资料并进行课堂展示。教师要指出食品安全事故是不法分子导致的,要求学生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输血与血型”处于第四章第四节,主要介绍了血型和血液含量。教师可以教育学生关爱他人的生命,倡导学生积极献血,从而让学生懂得关爱他人,提升学生的道德。
2.3 青春期性心理健康教育
七年级生物下册涉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章节有“人的生殖”和“青春期”。初中是人生中的关键期,即青春期,这段时期中,人的生理发育十分迅速,但心理发展的速度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期。因此青春期的大多学生身心处于非平衡状态,容易引起心理发展上的种种矛盾。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家长和学校只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关注较为薄弱。生物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加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见表3。
2.4 环境教育
当今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发展是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城市环境恶劣,不少市民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不爱护环境。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加入环境教育,涉及环境教育的内容见表4。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处于教材的最后章节,体现了人类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人类人口增长很快,19世纪初的世界人口总数达到了10亿,到1930年增加到20亿,到2005年达到65亿,2011年已突破70亿。人类对环境的资源的索取增多,同时对环境的破坏加大。教师可以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加入人类破坏环境的事例,做成幻灯片流动放映,激发学生的感情,加强对学生的环境教育,保护环境。
3 建议
在当今教育特点的大背景下,学校、教师、家长过分强调学生的学业成绩,对学生心理发展变化的关注较少,较少关注学生生存发展所需技能与品质的教育。教师在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的同时,应更多的加入心理品质的教育。
3.1 强调教师“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心本教育”与初中生物课程相结合强调了课堂教学“以人为本”“从心出发”的教学思想。教师要完成“心本教育”的渗透就必须要有“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强调自身的人文主义情怀,真正理解学生、关心学生、深入了解学生,这从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教师的要求。
3.2 培养学生与人和谐相处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目标是培养社会化的人。狄德罗认同培根的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实验科学方法论,并指出“学习和研究知识必須要有正确的方法”。“心本教育”的思想就是培养社会化的人。对学生社会化的培养,教师可结合自身教育经验采取灵活的方式进行教学,培养与学生终生生存和发展相关的品质和能力。
3.3 培养学生抗压、心理调节能力
生物是门自然学科,但又与人文学科相融合。心理学知识的运用加强了生物学科在教育上的作用。生物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多的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心本教育”与生物学科的结合,起到了培养学生抗压能力、心理调节能力的作用。
3.4 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核心,只有有良好道德的人才能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心本教育强调对学生心理品质的教育,注重教育对社会的作用,教师可以根据生物学科知识,加强学生对道德的规范,促进道德教育的内化。
参考文献:
[1] 吴发科.心本教育[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9.
[2] 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原理与操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352-356.
[4] 课程教材研究所.生物学七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10.
[5] 郑长龙,梁慧梅.科学方法教育思想的由来及发展[J].化学教育,1998(6):46-48.
作者:蒋合涛 程敏 罗充 陈玲 付喻
一、单项选择题(30*1=30分)
1、唐太宗时最著名的谏臣是 ( )
A、房玄龄 B、魏征 C、张玄素 D、杜如晦
2、“开元盛世”是指谁统治时期的盛世局面 ( )
A、唐太宗 B、武则天 C、唐玄宗 D、李渊
3、文成公主入藏,嫁给松赞干布是在谁统治时期
( )
A、唐太宗 B、武则天 C、唐高宗 D、唐玄宗
4、天竺戒日王对玄奘说:“弟子闻彼国有《秦王破阵乐》歌舞之曲,未知秦王是何人?复有何功德,致此称扬?”你知道“秦王”是谁吗? ( )
A、秦始皇 B、汉高祖 C、李渊 D、唐太宗
5、“诗圣”指的是 ( )
A、李白 B、杜甫 C、李春 D、白居易
6、被后世称为“画圣”的是 ( )
A、吴道子 B、阎立本 C、赵孟?nbsp; D、张择端
7、莫高窟被称为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主要因为 ( )
A、大批宝物被劫掠到国外 B、有大量的碑刻书法
C、有大量精美的彩塑和壁画 D、建筑具有独创风格
8、澶渊之盟是( )之间的盟约
A、北宋与西夏 B、北宋与辽
C、南宋与金 D、南宋与西夏
9、南宋初年的抗金名将是
( )
A、杨业 B、岳飞 C、文天祥 D、戚继光
10、12世纪时,阿骨打建立了金政权,他属于哪个民族 ( )
A、契丹 B、党项 C、女真 D、汉族
11、南宋最大的商业都市是 ( )
A、开封 B、临安 C、广州 D、泉州
12、瓦子在宋代城市的盛行,主要是因为 (
)
A、士大夫的提倡
B、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C、农民的需要
D、达官贵人的需要
13、元朝的建立者是
( )
A、成吉思汗
B、忽必烈
C、赵匡胤 D、皇太极
14、我国四大发明中在北宋发明的是
(
)
A、造纸术和火药
C、活字印刷术和指南针
B、火药和指南针
D、指南针和造纸术
15、《资治通鉴》的主持编写人是
(
)
A、司马迁
B、司马光
C、司马睿
D、司马炎
16、《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
(
)
A、吴道子
B、张择端
C、阎立本
D、董其昌
17、元朝时期,开始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是 ( )
A、畏兀儿 B、蒙古族 C、回族 D、女真族
18、下列哪一项不利于明太祖、明成祖君权的加强
(
)
A、废除丞相 B、设立东厂
C、分封藩王
D、迁都北京
19、“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谁的名言? ( )
A、岳飞
B、文天祥
C、范仲淹
D、黄宗羲
20、明朝中期抗击倭寇侵略的民族英雄是
(
)
A、李纲
B、戚继光
C、于谦
D、文天祥
21、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
(
)
A、印度洋
B、太平洋
C、大西洋
D、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22、军机处创设于 (
)
A、顺治时期 B、康熙时期
C、雍正时期 D、乾隆时期
23、代表清朝中央政府同**、**共同管理西藏事务的是(
)
A、盛京将军 B、伊犁将军
C、乌里雅苏台将军 D、驻藏大臣
24、清朝统一台湾后,开放四个港口进行对外贸易,后来又关闭其他港口,只留一个港口对外通商,这个港口是 ( )
A、广州
B、漳州
C、宁波
D、云台山
25、明长城东西起讫地点是
(
)
A、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B、西起临洮,东到山海关
C、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
D、东起辽东,西到嘉峪关
26、明朝末年科学家宋应星编著、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是 ( ) A、《周髀算经》 B、《农政全书》 C、《天工开物》
D、《本草纲目》
27、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小说是 ( )
A、《水浒传》
B、《西游记》
C、《三国演义》
D、《红楼梦》
28、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是 ( ) A、《水浒传》 B、《西游记》
C、《三国演义》 D、《红楼梦》
29、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的一个行政区域最早出现于 ( )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30、魏晋南北朝以来,全国经济重心出现南移的趋势,到(
)时期,全国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完成了南移?
A、隋朝
B、唐朝
C、北宋
D、南宋
二、多项选择题(5*2分=10分)
1、明朝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设置的厂卫特务机构有(
)
A、禁军
B、东厂
C、西厂
D、锦衣卫
2、明朝时,从美洲引进的高产作物有
(
)
A、烟草
B、玉米
C、甘薯
D、马铃薯
3、下列人物中,可以称为民族英雄的是
(
)
A、岳飞
B、文天祥
C、戚继光
D、郑成功
4、中国的三代石窟艺术是指 ( )
A、甘肃敦煌的莫高窟 B、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C、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 D、新疆龟兹石窟
5、下列统治者属于开国皇帝的有 ( )
A、隋炀帝杨广 B、唐太宗李世民 C、宋太祖赵匡胤 D、明太祖朱元璋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7分)
1、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是中国隋朝时建造的 。
2、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出现于 (朝代)时中国的 地区的“ ”(当时纸币的名称)。
3、元朝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统治,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
,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
”,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
4、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是战国时中国人发明的“
”,
(朝代)时,制成了指南针。
5、元朝最杰出的剧作家是
,他的代表作是《
》。
6、明成祖时,派郑和先后
次下西洋。
7、“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是对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表现的典型概括。这种现象出现于
(时期),首先出现在
、松江等地的
(行业)当中。
8、我国四大古典小说是 、《水浒传》、 、 。
四、识图填表题(4+2=6分)
(题目见答题卷)
1、在右图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地名
在图中,无锡的古运河应当属于
隋朝大运河的 (哪一部分)。
2、请写出下图农具的名称
五、材料分析题(2+3+8+3+7=23分)
1、“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1)这是谁引用古人的话说的?
(2)他统治时期,历史上称为什么?
2、“庆历年(1041~1048年)……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铁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腊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熔化)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选自《梦溪笔谈》)
(1)这段史料是谁记载的?
(2)这段史料记载了何种发明?发明者是谁?
3、材料一: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这里即指科举制),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材料二:明朝规定,科举专取“四书”“五经”命题,并以宋儒朱熹的《四书集注》为依据,不能随意发表自己的见解,所谓“代圣贤立言”。行文格式有严格规定,文章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体用排偶,谓之八股文。
材料三: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
材料四:下面是两同学对科举制的看法
甲:明朝的科举考试标准化、规范化,是一种选拔人材的好办法。
乙:不对。明朝的科举制度束缚人们的思想,扼杀人们的聪明才智,危害极大。 (1)中国的科举制创立于哪个朝代?
(2)科举制到明朝时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什么变化?
(3)想一想材料四中两位同学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4)请联系现在的考试,谈谈你的看法,科举制对我们现在的考试制度有什么经验和教训可供汲取?
4、“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1)上述材料中的“妈港”是现在的什么地区?
(2)它是在哪个朝代被哪个国家侵占的?
(3)它又是何时回归祖国的?
5、材料一:我国三峡工程基本建成,并投入运行,三峡电力已经输送给许多省份,初见成效。南水北调工程也正在实施,已经使一些地方收益,这充分体现了人类改造自然的巨大能力。
材料二:人类在活动的过程中,给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当前,人类面临十大环境问题:水危机、土地荒漠化、臭氧层遭破坏、温室效应、酸雨肆虐、森林锐减、水土流失、物种灭绝、垃圾成灾、有毒化学品污染。环境带给人们的教训是深刻的,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球的共识。
材料三:明朝末年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强调人类要与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
同学甲:宋应星说的不对。只要通过人力和科学技术,什么资源都可以开发,什么东西都可以制造出来。
同学乙:宋应星说的很对。如果人与自然不相协调,就会破坏生态平衡,人类也无法生存。再说如果人力不与自然力互相配合,那也休想制造出什么东西,开发出什么资源。
问题:结合上面材料,你认为材料三中的同学说的对吗?你认为人类应当怎样和自然相协调?
六、问答题(7+7=14分)
1、“唐初政府控制的人口不足三百万户,唐玄宗时,增加到一千多万户。”是唐朝社会经济繁荣的表现之一。请你谈谈古今人口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假设岳飞举行记者招待会,你做为新闻记者参加并有机会向他提一个问题,你会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
小山中学 柴新秀
一、试卷基本情况分析
1、试卷结构
本套历史试卷考试包括四种题型,其中选择题20道,20分,判断题6道,6分,填空题6道,6分,材料与问答题3道,18分,总分50分。
2、试卷特点
就试卷内容来看,本套试题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科书为依据,没有超出规定的范围;试卷的设计与题型以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来考查学生;基础性强,试题立足于历史基础知识,以重点知识来设计题目,重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试卷的编排遵循了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符合考生的作答心理,试卷紧扣大纲,依据课本,重点突出,难易适中,导向明确。
通过对本套试卷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1)本套试题包括四种题型,即: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材料分析题,全面考查了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其中选择题占40%,便于检测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点的掌握,其它三道题占60%,侧重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本套试题涉及的知识面广阔,知识范围分配合理。试题全面覆盖七年级历史下册内容,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方面知识点,而且知识范围的分配也充分反映了课程标准与考试标准的要求,有利于全方位检测学生对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层面的历史知识。
(3)突出了对学科主体内容和历史知识内部联系的考查。今年试卷考查的内容全部都是学科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没有偏题、怪题,体现了初中历史教学的普及性、基础性。同时材料分析题和论述题又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现实性,特别是从历史事件本身的联系与影响方面。
1 / 2
二、学生试卷存在的问题
1、基本功不扎实。书写不公正、不规范,错别字多。
2、不能充分理解题意,盲目答题。
3、部分学生对于图片的识读能力不强,概念模糊不清,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教材中图片的分析,点明相关重要知识点。
4、材料分析题一直是学生历史考试答题的一个弱项,表明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应运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对今后教学的启示
1、加强审题的训练。解题思路要注意从多方面、多角度来分析。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教材,课堂上多引进一些课外史料,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
2、强化学生组织答案的条理性和规范性。注重学生分析、概括和综合能力的训练。分析、概括和综合是历史学习中最常用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引导学生重视教材,避免材料解析题出现口语化过于严重的现象。
3、加强学法指导,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寻找试题的关键词,捕捉有效信息。
4、根据目前命题的趋势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中多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 2
八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七星一中 徐晓英
本学期七年级历史测试考试试卷 ,既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课程理念,又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积极进取,努力探索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的新途径。
一、试卷分析
(一)试卷结构
历史考试时间60分钟,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其中选择题30个,60分,非选择题四个,40分,总分100分。
(二)试卷特点
就全卷内容来看,本套试题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科书为依据,没有超出规定的范围;试卷的设计与题型以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来考查学生;基础性强,试题立足于历史基础知识,以重点知识来设计题目,重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试卷的编排遵循了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符合考生的作答心理,试卷紧扣大纲,依据课本,重点突出,难易适中,导向明确。试题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与考试标准的基本要求,在题型、题量、难度系数基本保持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知识考查内容,突出了能力考查要求,对指导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
从试卷中我们可以看出:
(1)全卷三种题型,即:选择、材料分析、列举题。三种题型的优化,全面考查了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全卷主客观试题分配恰到好处,其中选择题占
了60%,便于检测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而材料分析和论述题占40%,则侧重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三种题型的配置充分体现了水平测试的双重功能。充分反映了课改、教改与考改新思路,考查了学生正确处理历史材料以及综合分析与表达能力。
(2)全卷涉及的知识面广,且知识范围分配合理。试题全面覆盖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方面知识点,而且知识范围的分配也充分反映了课程标准与考试标准的要求。这就有利于全方位检测学生对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侧面的历史知识。
(3)突出了对学科主体内容和历史知识内部联系的考查。今年试卷考查的内容全部都是学科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没有偏题、怪题,体现了初中历史教学的普及性、基础性。同时材料分析题和论述题又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现实性,特别是从历史事件本身的联系与影响方面着题。
(4)试题充分体现了课标与考标规定的知识与能力目标,灵活考查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理解、比较、分析、综合及迁移等多方面的能力,很明显地反映出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综合层次的知识内容达50%,侧重考查了学生多元历史思维能力。
二、答卷评述
1、总得分偏低,及格率不高。原因有两点:一在历史教学中仍然只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与记忆,还没有真正转轨到能力的培养上来,而许多学生只知道死记书本;二是试题综合性较强,难度偏高。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改革正逐步升温,这对进一步启动和推进我校新的课程改革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
2、客观试题、基础知识试题得分率较高。
3、主观试题及考察学生综合能力的试题得分率较低。
大多数学生对历史教材的主干知识掌握得较好,能根据要求加以复习巩固,对重点知识的掌握较熟练,并能正确地运用解题方法;大部分学生能采用较常用的直选法和排除法来解答选择题,有一定的解题审题能力;部分学生的学科能力有所提高,善于运用已知知识进行判断,反映了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但个别失分较严重的问题,也反映出了一些不可忽视的情况:
4、基本功不扎实,书写不规范,错别字多。审题能力较差。 。
5、部分学生历史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应变能力略显不足。有些同学完全答不到点子上。
6、复习不到位。例如选择题失分较多的第16题、21题、22题,都是基础知识;第
36、37题还有0分的现象,也充分说明了复习过程中存在严重问题。总之,考生在答卷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系列表象,为指导我今后的历史教学和考试提供可贵的一手资料,我应深刻反思。
三、关于教学与考试的理性思考
2012八年级水平测试卷本身的特色和考生答卷反映的表象让我们清晰感觉到崭新的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脉搏在沸腾,只有全面更新全体师生教与学的理念,彻底转变师生教与学的方式,才能不断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因此借助这次水平测试,我作出了如下理性的思考:
1、全面更新教学理念,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新的课改指导下的历史教师,应全面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指导学生全面地辨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学生应全面转变学习方式,倡导积极主动的探究式学习,勇于提出
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避免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从而把新的课程改革推向高潮。
2、熟练把握课标和考标,高度重视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面对教考改革的新形势,我应以“两标”为基础,组织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注重中外历史知识的有机渗透,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应反复运用归纳法、演绎法、联想法、比较法、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全方位,多层次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罚,让学生的思维在“发散--集中--发散”的多次循环往复中产和丰富的“历史智慧”,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和基本的历史素质。
3、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今后的历史考试能力要求越高,学习难度越大。因此,培养兴趣是关键,我们的历史教师要想方设法,生动活泼地开启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自我探究,自主求知,尤其要重视后进生的转化与提高,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4、在教学教程中,要抓主干、重基础。突出主干知识的教学,夯实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历史概念和一般规律。同时,平时教学中要强化历史人名、地名、历史专用名词的书写训练,力求消灭错别字。
5、平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读教材或引用课外材料,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同时注重训练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6、要加强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包括阅读分析、概括归纳、比较能力和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同时也要注意加强学生表述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以提高学生语言表述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7、加强学法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寻找试题的关
键词,捕捉有效信息。
8、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尤其是要做好后进生的辅导与转化工作,提高后进生的学习成绩。
总之,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课程改革,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让我的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今年七年级历史测试考试试卷正是在去年“能力立意”的基点上,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既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课程理念,又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积极进取,努力探索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的新途径。
一、试卷评价
试题本着有利于基础教育为培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合格人才与劳动力的水平测试,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与考试标准的基本要求,在题型、题量、难度系数基本保持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知识考查内容,突出了能力考查要求,对指导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
从试卷中我们可以看出:
(1)全卷三种题型,即:选择、材料分析、论述题。三种题型的优化,全面考查了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全卷主客观试题分配恰到好处,其中选择题占了45%,便于检测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而材料分析和论述题占55%,则侧重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三种题型的配置充分体现了水平测试的双重功能。充分反映了课改、教改与考改新思路,考查了学生正确处理历史材料以及综合分析与表达能力。
(2)全卷涉及的知识面广,且知识范围分配合理。试题全面覆盖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材,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民族、等各个方面知识点,而且知识范围的分配也充分反映了课程标准与考试标准的要求。这就有利于全方位检测学生对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侧面的历史知识。
(3)突出了对学科主体内容和历史知识内部联系的考查。今年试卷考查的内容全部都是学科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没有偏题、怪题,体现了初中历史教学的普及性、基础性。同时材料分析题和论述题又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现实性,特别是从历史事件本身的联系与影响方面着题。
(4)试题充分体现了课标与考标规定的知识与能力目标,灵活考查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理解、比较、分析、综合及迁移等多方面的能力,很明显地反映出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综合层次的知识内容达70%,侧重考查了学生多元历史思维能力。
二、答卷评述
1、总得分偏低,及格率不高。原因有两点:一是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历史教学中仍然只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与记忆,还没有真正转轨到能力的培养上来,而许多学生只知道死记书本;二是试题综合性较强,难度偏高。这表明我校的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正在迈出可喜的步伐,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改革正逐步升温,这对进一步启动和推进我校新的课程改革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
2、客观试题、基础知识试题得分率较高。
3、主观试题及考察学生综合能力的试题得分率较低。
总之,考生在答卷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系列表象,为指导我们今后的历史教学和考试提供可贵的一手资料,我们应深刻剖析。
三、关于教研教改的理性思考
2011七年级水平测试卷本身的特色和考生答卷反映的表象让我们清晰感觉到崭新的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脉搏在沸腾,我们只有全面更新全体师生教与学的理念,彻底转变师生教与学的方式,才能不断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因此借助这次水平测试,我们作出了如下理性的思考:
1、全面更新教学理念,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新的课改指导下的历史教师,应全面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指导学生全面地辨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学生应全面转变学习方式,倡导积极主动的探究式学习,勇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避免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从而把新的课程改革推向高潮。
2、熟练把握课标和考标,高度重视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面对教考改革的新形势,我们应以“两标”为基础,组织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注重中外历史知识的有机渗透,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应反复运用归纳法、演绎法、联想法、比较法、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全方位,多层次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罚,让学生的思维在“发散--集中--发散”的多次循环往复中产和丰富的“历史智慧”,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和基本的历史素质。
3、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今后的历史考试能力要求越高,学习难度越大。因此,培养兴趣是关键,我们的历史教师要想方设法,生动活泼地开启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自我探究,自主求知,尤其要重视后进生的转化与提高,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我们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课程改革,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让我校的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历史评卷小组
2011-7-8
1.“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引用此语的原因是(
) A.唐太宗任贤纳谏
B.唐太宗遍读诸子百家之书
C.隋朝灭亡的教训
D.贞观之治的繁荣景象
2.中国古代绘画往往反映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唐太宗接见吐蕃求婚使者
B.唐玄宗接见吐蕃求婚使者 C.唐太宗接见波斯王子
D.唐玄宗接见波斯王子 3.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的变化是
A.功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B. 考试成绩——功绩——门第声望——品行才学 C.功绩——考试成绩——门第声望——品行才学 D.门第声望——功绩——品行才学——考试成绩
4.ABCD四位同学在看完动画片《西游记》之后有如下叙述,你认为不符合史实的是 A.唐僧带回的除了经书还有佛像、花果种子 B.唐僧去的“西天”实际上是今天的印度半岛
C.别看他带回了这些经书,实际上没人看得懂,因为那都是梵文写成的 D.哎,你别说,唐朝的皇帝还真够开明的,外国的东西都敢学
5.唐代有一位诗人,被称为“诗风壮浪纵恣,诗情一泻千里,笔势灵活矫健,充满大胆夸张和奇特想象”。根据描述,这位诗人应该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孟浩然
6.“坊巷桥头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这则史料最有可能反映的是哪一时期商业繁荣的景象? A.商代
B.汉代
C.唐代
D.宋代
7.宋代史书记载“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对此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指南针是我国古代水手最早发明的
B 指南针在宋代用于航海事业,但只起辅助作用 C 宋代航海完全依靠指南针来辨别方向 D 我国劳动人民最早知道了磁针指南的作用
8.文学作品往往是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集中反映。下列诗词与右图所反映的时代背景相同的是 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B.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C.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D.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9.郭沫若先生为山东某一历史名人纪念祠题写的楹联为:“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这一历史名人是
A.苏东坡
B李清照
C.辛弃疾
D.陆游
10.《金史》记载:“声如雷震,热力达半亩之上,人与牛皮皆碎迸无迹,甲铁皆透。”这段材料描述的科技成就是
A.火药 B.指南针 C.印刷术 D.造纸术
11.图1和图2中,我国当时实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
(
)
图1
图2
A.行省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禅让制 12.下图反映的本质是
A 明代中央官制的变革
B 明代地方制度的变化 C 明代官制机构的简化
D皇权的不断加强
13.右图是北京故宫内的一处建筑,对于该机构的设置,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A.国家统一的需要
B.政令统一的需要
C.权力相互制约的需要
D.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C.明以前实行皇帝与丞相分权制度
D.丞相制度经过六百多年才被废除
14.我国某旅行社在安排某项目旅游景点时写道:“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该景点最有可能是 A.秦丞相府
B.唐尚书省
C.元中书省
D.清军机处
15.清代一位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胡芦画不难,胡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胡芦,要把胡芦仔细看。”该诗直接说明了
A、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处理军国大事
B、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毫无地位,完全被视为走卒
C、军机大臣接替丞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
D、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16.某中学历史研究型学习小组选题《中国封建王朝落日辉煌的实践》,请问以下哪位人物可以作为研究对象(
1 A
B
C
D 17. 电视剧《宰相刘罗锅》里有个军机大臣和坤,号称“贪污之王”,他一定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清朝设置的军机处()
A. 发生在顺治时期
B. 标志专制主义中央集体制度的确立 C. 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D. 限制了皇帝的权力
18. 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播出之后,人们认识了清朝官吏刘墉。但是,有历史学家认为这个电视剧名犯了错误,他的理由最有可能是
A.刘墉不是驼背,所以不能称为“刘罗锅”
B.丞相制度早在明太祖时已经被废除,所以称“宰相刘罗锅”会误导观众
C.刘墉既不是驼背,也不是宰相,所以剧名错误
D.他没有理由,只不过是哗众取宠
19.下列各图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其中不属于专制决策结果的是
A.长城
B.大运河
C.军机处值房
D.票号
20.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其中太和殿又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皇帝即位、婚礼、生日、命将出征、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这样的建筑理念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A.天人合一
B.建筑功能齐全
C.皇权至上
D.国家大一统
21.下图是清朝《盛世滋生图》所展示的苏州斜桥商市。从该图所反映出的我国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一个典型特点是
A.出现了农村集市
B.坊市分置
C.边境贸易繁荣
D.商业市镇兴盛
22.《喻世明言》中有一则故事,描述一个新谚语:“一品官,二品贾”,……在《二刻拍案惊奇》中记载:“徽州风俗比商贾为第一等生,科第反在次者。”请问这两本书中所反映的是哪个时代的社会现象(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23.“四月天山路,今朝瀚海行。积沙流绝塞,落日度连营。战伐因声罪,驰驱为息兵。敢云黄屋重?辛苦事亲征。”这首诗写在
A.平定噶尔丹叛乱之时
B.平定三藩后 C.收复雅克萨之后
D.统一台湾后
24.清朝初期规定了西藏历世**和**都必须经过中央政权册封的制度。此项制度的主要作用在于
A.加强了对宗教事业的管理
B.团结了广大宗教人士
C.加强了中央对西藏的管辖
D.粉碎了敌对势力分裂西藏的各种图谋
25.清人黄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以下对此诗提到的“国初”之政策所作的分析,错误的是:
A、该政策禁止任何人的海外经商活动
B、是闭关锁国政策的体现
C、主观上有维护清朝统治的意图
D、是重农抑商政策在特定时期特定领域的体现
26.看下图:鸦片战争前,中国沿海某城市的港口有许多外国船只往来,岸上有许多外国商馆,据此可判断该城市是 A.香港 B.上海 C.宁波 D.广州
27.“大抵徽商……其所积蓄,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材料表明徽商 A.注重扩大对外贸易
B.注重扩大商业资本 C.注重谋取政治地位
D.注重扩大经营范围
28.电视剧《乔家大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代中国商业的繁盛,也反映了当时我国著名商帮的实力。明清时期,社会上有“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之说,“新安”和“山右”所指的商帮分别是 A.苏商和晋商
B.浙商和晋商 C.徽商和晋商
D.苏商和徽商 29.右图是某中学生的漫画作品,与其相关的政策是 A 重农抑商
B 闭关锁国
C 文化专制
D 八股取士
30. 学习明、清史后,有四位同学分别就下列主题作了演讲,你认为 其中哪一个概括了这段历史全过程( ) A 帝国的彷徨
B 中华的荣耀
C 东方的曙光
D 王朝的振兴
二、分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计40分 2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武德四年五月,秦王李世民攻克隋朝东都(洛阳)后,看到富丽堂皇的宫殿,不禁感叹道:“逞侈心,穷人欲,无亡得乎!”……
材料二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四月,李世民嫌京城闷热,便在临潼骊山顶上修筑了翠微宫。三个月之后,又指责宫室小气,辱没了大唐威仪,便重修了玉华宫……位于东都的“洛阳宫”本是隋炀帝吃喝玩乐的地方,李世民遂接管过来,“营造不已,公私劳费,殆不能堪”,连同“飞山宫”在内的庞大建筑群,豪华气派,极尽奢靡。整座工程,都是黄金白银乃至能工巧匠的生命堆起来的。
材料三
李世民28岁登基,在位23年,文治武功,千古罕有。 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李世民从隋亡中得出的认识是什么?(2分)为此,李世民执政后采取了哪些措施?(3分)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李世民的主要变化是什么?(2分)
(3)材料三对李世民的评价是否全面?(1分)结合上述材料简述理由。(2分)
22.南宋郑樵曾在《通志》中说:“置图于右,置书于左,索象于图,索理于书。”相关的历史图示、图片,往往是学习历史时不可或缺的工具。阅读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图片和图示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D 太尉 A B C
图一
秦朝中央机构
图二
唐朝中央机构
图三
明朝中央机构
图四
清朝军机处内景 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写出图
一、二中字母所代表的历史含义。(4分)
(2)图三揭示了明朝中央集权制度怎样的变化?(2分)
(3)从图一到图四,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是什么?(2分)
(4)、基于上述解决问题的过程,分别概括历史图片和图示在学习、探究历史中的作用。(2分)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300年前,17世纪末,中国的康熙皇帝……善于吸收新鲜知识,康熙还向洋教士学几何题;康熙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改革税制,力度不可谓不大,也开创了康乾盛世,取得不少成绩。
材料二
300年前,我国曾经有过惨痛的历史教训,康熙对当时的工业化萌芽不感兴趣。150年后,在新的海上航路使世界地域一体化的进程中。1840年西方的工业经济的产物一一坚船利炮打跨了中国小农经济大刀长矛,其实直到1860年中国和印度还分居世界工业产量(以手工业产量为主)的第一位和第二位。
——《21世纪社会的新趋势——知识经济》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根据材料
一、二,对康熙的作为作简要评价。(不能照抄原文)(3分)
(2)试分析康熙对当时的工业化萌芽不感兴趣的社会原因。(3分)
(3)为什么说康乾盛世为日后的衰败埋下了祸根?(4分)
24、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规定广州是允许外商来华贸易的唯一口岸,而且即使在广州也百般限制中国人与外商接触。政府特许的“十三行”不仅垄断了与外商的经济往来,还代表政府出面办理交涉事宜。
材料二 乾隆皇帝在给英王乔治二世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丝帛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须之物,是以加思体恤。” 请回答:
(1)材料反映的实际上是清朝的什么政策?材料二中乾隆皇帝所言是清政府实行这一政策的根本原因吗?为什么?(3分)
(2)基于以上根本原因,明清两代还采取过哪些相关政策?这些政策造成了那些严重后果?(6分)
(3)80多年后,英国人是怎样来回应乾隆皇帝的后人的?(1分 回答 共10条
2010-6-30 08:11 梦灵仙岛
(一)事件接龙
1.A.开元盛世
B.活字印刷
C.玄奘西游
D.戚继光抗倭
E.郑成功收复台湾
(二)知识擂台
2.世界三大饮料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3.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是__________________。
4.宋代时,北方以____________为主食,南方以____________为主食,这种饮食习惯一直延续至今。
5.________年,蒙古贵族召开大会,推举_________为大汗,尊称为__________。蒙古国建立。
6.在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回归祖国的是______________。
7.北京___________是皇帝居住的地方,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8.我国明朝卓越的医药学家____________,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写出一部药物学巨著___________。
9.我国四大古典小说是__________、《水浒传》、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从1553年,葡萄牙人攫取在我国_______________的居住权,到__________年12月21日回归祖国,共历时446年。
11.明长城东起____________,西至__________,蜿蜒一万余公里。
(三)精彩四选一
12.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
)
| 一级
A.隋之前的古运河
B.隋运河
C.会通河
D.通惠河
13.“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知得失”中的第二个“人”指的是(
)
A.魏征
B.房玄龄
C.杜如晦
D.姚崇
14.科举制度是在_________逐渐完善的(
)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15.“和同为一家”是首________领给唐皇书信中的一句话(
)
A.回纥
B.靺鞨
C.吐蕃
D.南诏
16.隋唐时期,中日交往的著名人物是(
)
A.玄奘
B.戒贤
C.鉴真
D.崔致远
17.我国四大发明中在北宋时候发明的是(
)
A.造纸术和火药
B.活字印刷术和指南针
C.火药和指南针
D.指南针和造纸术
18.澶渊之盟的签约双方是(
)
A.北宋与西夏
B.北宋与辽
C.南宋与西夏
D.南宋与金
19.《资治通鉴》的主持编写人是(
)
A.司马迁
B.司马睿
C.司马炎
D.司马光
20.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
)
A.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B.印度洋沿岸和红海沿岸
C.印度洋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D.榜葛刺和红海沿岸
21.军机处设立于(
)
A.顺治时期
B.康熙时期
C.乾隆时期
D.雍正时期
22.代表清朝中央政府同**、**共同管理西藏事务的是(
)
A.盛京将军
B.伊犁将军
C.乌里雅苏台将军
D.驻藏大臣
23.下列我国古代科技成就中,两项都属于同一个领域的一组是( )
A.《千金方》和《本草纲目》
B.《水经注》和《农政全书》
C.《缀术》和《天工开物》
D.《齐民要术》和《本草纲目》
24.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
)
A.隋朝
B.宋朝
C.元朝
D.清朝
25.宋代杰出的词人有(
)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苏轼
26.元朝时期,开始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是(
)
A.畏兀儿
B.蒙古族
C.回族
D.女真族
27.反映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风光和繁华景象的画是(
)
A.《秋郊饮马图》
B.《清明上河图》
C.《游春图》
D.《步辇图》
28.下列哪一项不利于明太祖、明成祖君权的加强?(
)
A.废除丞相
B.分封藩王
C.设立东厂
D.迁都北京
29.1616年,_________自立为汗,定国号为金,史称后金(
)
A.耶律阿保机
B.完颜阿骨打
C.骨力裴罗
D.努尔哈赤
30.“文字狱”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其规模之大,次数之多要数(
)
A.汉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31.清朝统一台湾后,开放四个港口进行对外贸易,后来又关闭其他港口,只留一个港口对外通商,这个港口是(
A.漳州
B.宁波
C.广州
D.云台山
(四)追根溯源
32.你知道足球最早起源于哪个国家吗?
33.“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 ①这是宋朝谁的诗句?②诗中对项羽作了怎样的评价?③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34.“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英国思想家培根
①发明这三种机械的是哪个国家的人?②培根所说的三种机械发明是指什么?
35.“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①这是谁的词?②倾吐了词人怎样的思想?
(五)猜一猜,试一试
36. ①自相矛盾(打一古代地名)(
)
②囚禁苏武(打一历史人物)(
)
③大地旅行(打一历史人物)(
)
④脱离险境(打一古代地名)(
)
37.连线搭配
时间
事件
有关人或国家
民族
首领
政权
1662年
《尼布楚条约》
郑成功
女真族
元昊蒙
古国
1684年
收复台湾
清朝
蒙古族
阿保机
西夏
1689年
侵占我国台湾
中俄
契丹族
努尔
哈赤后金
明朝后期
设置台湾府
荷兰殖民者
党项族
成吉思汗
契丹国
38.识图与设计
请填出右图中两种货币的使用朝代和名称:
A朝代____________ 名称:____________
B朝代____________ 名称:____________
二、分析与思考
39.“一座喇嘛庙,胜抵十万兵”是清朝乾隆帝称赞承德避暑山庄围墙外寺庙的诗句,它反映了什么样的思想?40.明朝小说《醒世恒言》里,描写了施复夫妇发家致富的故事。施复夫妇住在苏州盛泽镇,拥有一台织机,还养了几筐蚕,靠缫丝织绸过日子。他们织出的绸缎光彩润泽,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人们争相购买。不到十年,施复夫妇就添置了三四十台织机,雇人织绸,成了大机户。
问:①说明当时出现了何种生产关系的萌芽?②为什么这种生产关系没有在中国发展开来?41.“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来货物以通有无。”
——清乾隆帝致英国乔治三世的信函
问:①此话反映出乾隆皇帝怎样的思想?②清朝统治者为此采取了怎样的对策?造成什么样的严重后果?③请联系当前对外开放的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
参考答案
一、历史游艺园
1.C A B D E
2.茶、咖啡、可可
3.赵州桥
4.面、稻米
5.120
6、铁木真、成吉思汗
6.土尔扈特族
7.紫禁城
8.李时珍、《本草纲目》
9.《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
10.澳门、1999
11.山海关、嘉峪关
12.B 13.A 14.B 15.C 16.C 17.B 18.B 19.D 20.A 21.D 22.D 23.A
24.C 25.D 26.C 27.B 28.B 29.D 30.D 31.C 32.中国
33.①李清照②称赞项羽是人杰鬼雄,肯定他不过江东的行为③借歌颂项羽嘲讽南宋统治者,苟安于江南的可耻行径。
34.①中国②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35.①辛弃疾②是词人抗金斗争的写照,体现了豪放的风格
36.①开封②关汉卿③陆游④临安
37.略
38.A.唐朝开元通宝B.北宋交子
二、分析与思考
39.清朝统治者尊重各族宗教信仰,利用宗教缓和民族关系,有利于国家的安定。
40.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②因为中国封建社会经历了两千多年,长期的自给自足经济相对稳定,人们手中有了钱以后往往愿意购置田产、宅地,影响了扩大再生产,中国的农民购买力低下,而且传统的观念以农为本,压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所以资本主义没有在中国发展开来。
41.①自恃中国地大物博,藐视西方各国,夜郎自大。
②闭关锁国。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推行了近二百年。它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3 | 评论
2010-7-4 13:22 李征1237
| 一级
1、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请你计算一下,隋朝从建立到最后的灭亡,前后仅经历了:(
)
A.36年
B.37年
C.28年
D.29年
2、在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三朝治国措施的共同点是重视人才、任用贤能。下面历史人物中哪些是在唐玄宗时被提拔担任宰相的
①房玄龄
②杜如晦
③魏征
④姚崇
⑤宋暻
A.①②
B.③④⑤
C.①②③
D.④⑤
3、755年,唐朝发生安史之乱时,曾帮助唐军收复长安、洛阳的是哪个少数民族的军队? A.吐蕃
B.突厥
C.南诏
D.回纥
4、为“唐风洋溢奈良城”做出贡献的中国僧人是
A、鉴真
B、玄奘
C、阿倍仲麻侣
D、一行
5、“杯酒释兵权”是下列哪位皇帝的作为?(
)
A.唐高祖
B.宋太祖
C.宋真宗
D.宋高宗
6、杨家将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有800多年了,这些故事反映的是澶渊之盟订立之前 A、北宋与辽的争战
B、北宋与金的争战 C、南宋与辽的争战
D、南宋与金的争战
2 | 评论
2010-7-4 17:51 429592501
(一)事件接龙
1.A.开元盛世
B.活字印刷
C.玄奘西游
D.戚继光抗倭
E.郑成功收复台湾
(二)知识擂台
2.世界三大饮料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3.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是__________________。
4.宋代时,北方以____________为主食,南方以____________为主食,这种饮食习惯一直延续至今。
5.________年,蒙古贵族召开大会,推举_________为大汗,尊称为__________。蒙古国建立。
6.在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回归祖国的是______________。
7.北京___________是皇帝居住的地方,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8.我国明朝卓越的医药学家____________,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写出一部药物学巨著___________。
9.我国四大古典小说是__________、《水浒传》、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从1553年,葡萄牙人攫取在我国_______________的居住权,到__________年12月21日回归祖国,共历时446年。
11.明长城东起____________,西至__________,蜿蜒一万余公里。
(三)精彩四选一
12.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
)
A.隋之前的古运河
B.隋运河
C.会通河
D.通惠河
13.“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知得失”中的第二个“人”指的是(
)
A.魏征
B.房玄龄
C.杜如晦
D.姚崇
14.科举制度是在_________逐渐完善的(
)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 一级
15.“和同为一家”是首________领给唐皇书信中的一句话(
)
A.回纥
B.靺鞨
C.吐蕃
D.南诏
16.隋唐时期,中日交往的著名人物是(
)
A.玄奘
B.戒贤
C.鉴真
D.崔致远
17.我国四大发明中在北宋时候发明的是(
)
A.造纸术和火药
B.活字印刷术和指南针
C.火药和指南针
D.指南针和造纸术
18.澶渊之盟的签约双方是(
)
A.北宋与西夏
B.北宋与辽
C.南宋与西夏
D.南宋与金
19.《资治通鉴》的主持编写人是(
)
A.司马迁
B.司马睿
C.司马炎
D.司马光
20.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
)
A.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B.印度洋沿岸和红海沿岸
C.印度洋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D.榜葛刺和红海沿岸
21.军机处设立于(
)
A.顺治时期
B.康熙时期
C.乾隆时期
D.雍正时期
22.代表清朝中央政府同**、**共同管理西藏事务的是(
)
A.盛京将军
B.伊犁将军
C.乌里雅苏台将军
D.驻藏大臣
23.下列我国古代科技成就中,两项都属于同一个领域的一组是( )
A.《千金方》和《本草纲目》
B.《水经注》和《农政全书》
C.《缀术》和《天工开物》
D.《齐民要术》和《本草纲目》
24.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
)
A.隋朝
B.宋朝
C.元朝
D.清朝
25.宋代杰出的词人有(
)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苏轼
26.元朝时期,开始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是(
)
A.畏兀儿
B.蒙古族
C.回族
D.女真族
27.反映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风光和繁华景象的画是(
)
A.《秋郊饮马图》
B.《清明上河图》
C.《游春图》
D.《步辇图》
28.下列哪一项不利于明太祖、明成祖君权的加强?(
)
A.废除丞相
B.分封藩王
C.设立东厂
D.迁都北京
29.1616年,_________自立为汗,定国号为金,史称后金(
)
A.耶律阿保机
B.完颜阿骨打
C.骨力裴罗
D.努尔哈赤
30.“文字狱”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其规模之大,次数之多要数(
)
A.汉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31.清朝统一台湾后,开放四个港口进行对外贸易,后来又关闭其他港口,只留一个港口对外通商,这个港口是(
)
A.漳州
B.宁波
C.广州
D.云台山
(四)追根溯源
32.你知道足球最早起源于哪个国家吗?
33.“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①这是宋朝谁的诗句?②诗中对项羽作了怎样的评价?③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34.“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英国思想家培根
①发明这三种机械的是哪个国家的人?②培根所说的三种机械发明是指什么?
35.“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①这是谁的词?②倾吐了词人怎样的思想?
(五)猜一猜,试一试
36. ①自相矛盾(打一古代地名)(
)
②囚禁苏武(打一历史人物)(
)
③大地旅行(打一历史人物)(
)
④脱离险境(打一古代地名)(
)
37.连线搭配
时间
事件
有关人或国家
民族
首领
政权
1662年
《尼布楚条约》
郑成功
女真族
元昊蒙
古国
1684年
收复台湾
清朝
蒙古族
阿保机
西夏
1689年
侵占我国台湾
中俄
契丹族
努尔
哈赤后金
明朝后期
设置台湾府
荷兰殖民者
党项族
成吉思汗
契丹国
38.识图与设计
请填出右图中两种货币的使用朝代和名称:
A朝代____________ 名称:____________
B朝代____________ 名称:____________
二、分析与思考
39.“一座喇嘛庙,胜抵十万兵”是清朝乾隆帝称赞承德避暑山庄围墙外寺庙的诗句,它反映了什么样的思想?40.明朝小说《醒世恒言》里,描写了施复夫妇发家致富的故事。施复夫妇住在苏州盛泽镇,拥有一台织机,还养了几筐蚕,靠缫丝织绸过日子。他们织出的绸缎光彩润泽,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人们争相购买。不到十年,施复夫妇就添置了三四十台织机,雇人织绸,成了大机户。
问:①说明当时出现了何种生产关系的萌芽?②为什么这种生产关系没有在中国发展开来?41.“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来货物以通有无。”
——清乾隆帝致英国乔治三世的信函
问:①此话反映出乾隆皇帝怎样的思想?②清朝统治者为此采取了怎样的对策?造成什么样的严重后果?③请联系当前对外开放的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
参考答案
一、历史游艺园
1.C A B D E
2.茶、咖啡、可可
3.赵州桥
4.面、稻米
5.120
6、铁木真、成吉思汗
6.土尔扈特族
7.紫禁城
8.李时珍、《本草纲目》
9.《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
10.澳门、1999
11.山海关、嘉峪关
12.B 13.A 14.B 15.C 16.C 17.B 18.B 19.D 20.A 21.D 22.D 23.A
24.C 25.D 26.C 27.B 28.B 29.D 30.D 31.C 32.中国
33.①李清照②称赞项羽是人杰鬼雄,肯定他不过江东的行为③借歌颂项羽嘲讽南宋统治者,苟安于江南的可耻行径。
34.①中国②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35.①辛弃疾②是词人抗金斗争的写照,体现了豪放的风格
36.①开封②关汉卿③陆游④临安
37.略
38.A.唐朝开元通宝B.北宋交子
二、分析与思考
39.清朝统治者尊重各族宗教信仰,利用宗教缓和民族关系,有利于国家的安定。
40.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②因为中国封建社会经历了两千多年,长期的自给自足经济相对稳定,人们手中有了钱以后往往愿意购置田产、宅地,影响了扩大再生产,中国的农民购买力低下,而且传统的观念以农为本,压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所以资本主义没有在中国发展开来。
41.①自恃中国地大物博,藐视西方各国,夜郎自大。
②闭关锁国。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推行了近二百年。它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回答者: 梦灵仙岛16 -
一、单项选择题
1.“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这是古人对哪项工程的历史功绩的赞颂?()
A.长城B.都江堰C.大运河D.赵州桥
2.2004年10月14日,第六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京剧艺术表演家尚长荣扮演京剧《贞观盛事》中一位耿直进谏的名臣。你知道尚长荣扮演的名臣是()。
A.程咬金B.李渊C.秦叔宝D.魏征
3.“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盛况?()
A.唐高祖统治时期B.唐太宗统治时期
C.武则天统治时期D.唐玄宗统治前期
4.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治国措施中其共同点是()。
A.抗击突厥B.提升有军功的士兵地位
C.创自荐为官的制度D.重用人才
5.在古代,“状元、榜眼、探花”这些称号可以通过什么方式取得?()
A.皇帝御赐B.九品中正制C.科举考试制D.察举制
6.雄伟壮观的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是藏王松赞干布为远嫁西藏的唐朝公主而建。这位密切了汉蕃关系、受到汉藏两族人民尊敬的唐朝公主是()。
A.文成公主B.蔡文姬
C.王昭君D.金城公主
7.右图人物被人们尊称为()。
A.诗圣B.诗仙C.诗鬼D.诗史
8.下列搭配中有错误的一组是()。
A.阿保机——契丹B.赵匡胤——北宋
C.元昊——西夏D.阿骨打——后金
9.你知道“苏湖熟,天下足”这句话表明了两宋时哪个地区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
A.长江流域B.太湖流域C.黄河流域D.珠江流域
10.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在北宋前期的()。
A.广东沿海B.四川地区C.中原地区D.浙江沿海
1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首诗描写的是宋代的什么节日?()
A.元旦B.中秋C.春节D.寒食
12.毛泽东有诗词写道: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成吉思汗的功绩主要是()。
A.灭亡西夏B.统一蒙古C.建立元朝D.定都大都
13.行省制度即今天的地方行政区划——省的前身产生于()。
A.唐朝B.北宋C.南宋D.元朝
14.“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你知道其中回族是在下列哪个朝代形成的?()
A.隋朝B.唐朝C.元朝D.宋朝
15.“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二只筒子,两匹布。”这是一首上海(古称松江)一带的人们世代相传的歌谣。人们歌颂的是一位对我国棉纺织业作出巨大贡献的妇女的事迹。请你判断,歌谣中的“黄婆婆”生活的朝代是()。
A.西汉B.隋朝C.唐朝D.元朝
16.北宋与南宋之间的关系类似于()。
A.西晋与东晋的关系B.隋与唐的关系
C.曹魏与北魏的关系D.明朝与清朝的关系
7. 一位生活在元朝的商人,他不可能有的经历是()。
A.去江南贩运棉布B.经运河到杭州游览
C.读《马可·波罗行纪》,了解意大利商人经商的情况D.购买景德镇真花瓷器
18.“路见不平一声吼呀,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哇......”电视剧《水浒传》再现了哪个时期传奇英雄的故事? ()
A.三国B.唐朝C.宋朝D.清朝
19.与右图人物无关的历史史实是 ()。
A.康乾盛世B.两次雅克萨之战C.大兴文字狱D.设军机处
问题补充:
二、列举组合题
21.中国古代文学成就辉煌,但各个时期又有不同的特点:
(1)唐朝文学中取得成就最大的文学形式__ __。
(2)宋朝文学中取得成就最大的文学形式__ __。
(3)元朝文学中取得成就最大的文学形式____ __。
(4)明清文学中取得成就最大的文学形式___ __。
22.下列文字所描述的“他”是谁?
(1)他是唐朝著名僧人,中印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著有《大唐西域记》一书。()
(2)他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深受人们爱戴。()
(3)他是宋代著名的史学家,主持编写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
(4)他是最负盛名的元杂剧作家,代表作是《窦娥冤》。()
最佳答案1-19:CDBDCA 第七题无图 DBBCBDCDAC C十九题无图
21:唐诗宋词元杂剧和散曲小说
22:玄奘岳飞司马光关汉卿
推荐阅读:
七年级历史徐州期末09-17
七年级期末历史试题10-19
七年级下册历史试卷06-24
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11-03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总结05-30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10-31
七年级历史教师期末的工作总结07-23
七年级下册历史课教学计划10-21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历史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