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历史教学设计

2024-09-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七年级上历史教学设计(精选9篇)

七年级上历史教学设计 篇1

历史反思:让学生的思维飞扬

有一群孩子在麦田里自由自在的奔跑、游戏,附近没有一个大人,我呢,就站在那该死的悬崖边,哪个孩子往悬崖边跑来,就把他抓住,不让一个孩子掉下“悬崖”。每次读到霍尔顿-考尔菲德的这段话,我都在想作为教师就要做课堂的守望者,走出死板呆滞满堂灌的教育,拒绝戕害少年自由心灵的`“混帐悬崖”,为孩子们守望一方可以自由发展的麦田。

------

“反思”之反思: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心的边界就是行为的边界。

给学生一个充分发展的空间,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没有最大的空间,只有相对大的空间。教育的边界在哪里?在尊重人的生命,尊重人的价值需求,让人成为人,让人成为更加高尚的人。

教育首先就是保全学生的生命,我们是听到过有跳楼的学生的,这就是教育的警钟,教育的边界。课改必须改,早一点改,早一点救一批学生。

教育一定要告诉学生,你必须不做什么。这个底线在哪里?这个底线就是生命的底线、法律的底线、道德的底线。

七年级上历史教学设计 篇2

一、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 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七年级学生虽然好奇心强, 能迅速接受新鲜事物, 但是抽象思维能力较差, 其认知水平还处在感性认知阶段。要想让他们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 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 历史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积极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学习环境, 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学需要创设教学情境, 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 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下同)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课时, 教师可创设如下问题情境:假如你是北京人, 你的一天会如何度过?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引导学生在认真阅读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思考、讨论, 使其全面掌握有关北京人生产、生活状况的知识内容。又如, 在讲授“春秋战国的纷争”一课时, 笔者则以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为切入点, 组织学生进行成语故事比赛, 让学生在生动的教学情境中感受历史, 学习历史, 从而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 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加强学法指导,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历史课是一门综合性课程, 其涉及范围广, 包含内容多。学生要想学好这门课程, 必须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但对于大多数七年级学生来说, 还未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科学的学习方法。为此, 历史教师要发挥自身主导作用, 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正式学习这门课程之前, 教师可组织学生探讨“什么是历史?为什么要学习历史?怎么学好历史?”等问题, 使学生懂得学习历史的意义, 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在此基础上, 通过多种方式, 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转变其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如, 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迹、博物馆, 让他们从现实中寻找历史;指导学生运用历史图表学习历史;为学生提供参考书目, 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加大实践类作业分量, 让学生创编历史剧, 撰写调查报告等。其间, 教师要注重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应使学生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

三、明确学习目标,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学生的学习就会失去方向。由于七年级学生认知水平有限, 自控能力也较差, 在学习过程中极需要教师的引导。为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伊始, 应为学生指明本课学习目标, 并根据学习目标确定学习任务,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其间, 教师可通过巧妙设疑、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大胆提问等方式,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如, 在教学“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一课前, 我先让学生从报刊或互联网上收集有关匈奴和西汉的历史资料, 上课时, 则引导他们探究为什么西汉初期和汉武帝统治时期对匈奴的政策会有所不同。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和教师的点拨, 不仅提高了合作探究的能力, 而且对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四、结合教材内容, 有机渗透德育

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 而且要结合教材内容, 有机渗透德育,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以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使他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如, 在教学“华夏之祖”一课时, 笔者向学生生动地介绍了尧、舜、禹的感人事迹, 并和学生一同讨论新时期是否有必要继承尧、舜、禹等人的精神, 以培养学生生活俭朴、以身作则的优秀品质。又如, 在讲授“中华文化的勃兴”一课时, 笔者则结合孟子政治主张中表现出的环保意识, 对学生进行了保护环境的教育。

七年级历史活动课教学尝试 篇3

历史活动课的内容不受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的限制,内容可宽可窄,富有伸缩性,形式多种多样,时数可多可少,许多方面具有灵活性,从而可以打破课程单调、课堂划一、内容固定等局限,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舞台,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得到成长。开展历史活动课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意识,注重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进而再对提高能力进行多方面的培养。同时,历史活动课应该提供体验、探究、参与、合作、讨论、调查、社会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强调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获得社会性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这两年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在活动课的开展上做了一些有效的尝试,和学生一起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下面笔者把自己的一些经验和体会,与同行一起分享,以供参考。

【案例一】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因此,在新生入学第一节课上我用“汉代的骑吹画像”里古代欢乐的形式欢迎他们学习新的课程,激发了他们关注和参与学习的热情。为了让远古的历史真实生动地再现在学生的面前,我每节课都会提供广阔的历史背景,丰富的考古发现和精美的画片,使学生感受历史的存在,增强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记得讲第一课时,我让他们仔细观察彩页上北京人生活的想象画,然后通过描述或肢体语言展现他们看到的,刚开始学生有点漫不经心,没看出什么,我就叫了三个人来分别表演摘果子,其中一个学生微曲双腿攀枝摘果,而另外两位同学则扭捏着应付了一下,当我赞赏了认真表演的学生观察细致,细细体会,展现了历史的原貌时,班里一阵嘘声,我等他们静下来告诉他们:就是这么简单,你们也能做到的。接下来我找了些类似的事物让他们尝试,果然大多数学生都能仔细观察,踊跃表现。课后又以看图说话的方法想象山顶洞人生活的一天。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知道了许多了解历史的途径,感到历史并不遥远;掌握了一些整理历史资料的方法,懂得在生活中发现历史的痕迹。

【案例二】

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用好或坏来进行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要把他们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一分为二地进行客观恰当的评价。我设计了《古都西安见证历史》的活动课,在这次活动课上学生的短剧表演恰到好处,但是由于讲授秦始皇时课上进行过评价辩论的训练,活动课前我与参加辩论的同学商量,多留点时间给参加表演的同学,所以只给他们每人一次发言的机会,结果学生们为了表现自己把激烈的辩论变成了长篇的演讲,每个人的发言都长达三点或者四点,他们的风采黯然失色,反而参加短剧表演的同学受到了欢迎。课后大家都明白了一个道理,这是一个合作的时代,大家的成功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成功。后来这个班的合作精神明显比另外两个班突出。

【案例三】

你能判断一些两端完全一样的木桩哪头是根部哪头是树干吗?那就来看看禄东赞给你的答案吧:把他们都抛进池塘里你就找到答案了。学生们也被机智的禄东赞征服了,决定以他为主角来演绎文成公主的故事,这样可以展示各民族和睦相处,中外交流频繁的大唐盛世。当头戴纸杯和彩带做成的王冠的皇帝走上讲台时,同学们差点笑破了肚皮,“武则天!”有的男生喊了出来,“朕是李世民!”皇帝大声宣布,“内侍宣各国使臣晋见。”使臣们胸前别着各自的身份卡(是翻着的)依次上前来献上了礼物,内侍充当了旁白“猜猜他是哪来的使臣?”于是长白山的人参,汗血宝马,和田美玉,精美的漆器,岭南的香茶,神秘的唐卡都展示了出来。禄东赞甚至还拿出了布达拉宫的设计图。唐太宗命人拿出公主选婿的程序表,比赛就此开始了。第一题就是刚才的“木桩辨根”,接着是九曲明珠穿红丝,祥云护公主,三天吃光三百只羊、三百坛酒,将羊毛搓成线绳,一道道难题都被禄东赞机智地破解了。丰富详实的历史资料给学生提供了一次创造欢乐的机会,展示了个人的魅力和合作的快乐,成功的喜悦使他们纷纷争当下一次活动课的组织者。因此,也就有了一个个鲜活的宋朝人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中。杯酒释兵权的赵匡胤,手拿算盘的吝啬老爷,绣花的小姐,买货的小贩,舞剑的姑娘,能说出十几种包子名称的店小二,说书的艺人,拉船的纤夫,街头的乞丐,打把式卖艺的,卖古玩字画的,拜佛的香客,等待儿女回来拜寿的员外等。最有趣的是现在我们家庭成员少,孩子们对亲戚之间的辈分,称谓接触的少,闹出了不少笑话。

【案例四】

为了配合历史地图的使用,以及再现明清时期国人及外国人纷纷旅行的热潮。我们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随着郑和远游海外,感受异域风情。教师也让学生当“小导游”,带领大家游历洛阳、敦煌、承德、成都、昆明、西藏等等,饱览祖国大好河山和名胜古迹,使学生不由惊叹祖国美丽的风光和灿烂的文化。但是讨论了闭关锁国政策之后,学生不知不觉对祖国的未来开始担忧。活动课激发了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了他们爱国主义情感和开放的世界意识。

2013年七年级历史上教学总结 篇4

本学期我担任的是七年级(117---122)六个班的历史教学。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 的教学经验。学期开始以来,我认真制定了各类和教学有关的计划,认真研究教学理论、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各类教研活动,在工作中,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不断地完美自己的“历史快乐教学法”.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一、学生情况:

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弱,刚到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同学们还不能适应。有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 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因此 开学初这一段时间里我大部分时间所做的是在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及习惯。做到心中有数。为以后的上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有利的验证。

二、教学工作:

1、我认真制定计划,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2、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3、细致批改学生的作业,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给予不同的评语,使学生作业不仅仅巩固所学知识,更成为了和学生沟通的桥梁。正确引导学生,耐心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取得了学生的信任,成为学生的良朋好友。

4、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博采众长,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为使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不断的提高,教学方法更丰富,我不但经常听同科组老师讲课,和同科组老师交流教学经验,而且还经常听其他科组的老师讲课,了解其他科组老师的教学方法,吸取他们先进的东西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上去。积极参加历史教研活动,吸取历史科有经验老师的教法,深入学习教学理论,本学期听课达10节。

三.努力方向

1.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课堂上做到精点拨,精练习,精巩固,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知识上做到课课清.

2.对后进生多些关心,多点爱心,再多一些耐心,使他们在新学期里能有更大进步!

3.多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用历史史实教育学生,增强学生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培养学生吃苦,勤奋,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追求真善美的高尚道德情操.

4.在教学上下功夫,努力使学生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

上学期七年级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篇5

2、多听课,勤学习,善反思

学校关心新进教师的教学成长和能力培养,为我们指定了一帮一指导老师,我的指导老师是谭道书主席。不管什么层次、什么学科的听课,我都尽量抽时间去听,这样不仅开阔了思路,也为备课过程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七年级历史教学工作总结汇总20七年级历史教学工作总结汇总。各种鲜活生动的事例,各种教学方法,模式的展示,微小细节之处的精彩处理,使我在丰富课堂教学的同时,也改变了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单调,脱离实际的成见。定期的教研活动也大大提高了我的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

二、重视尖子、鼓励后进,优差结合,整体推进

虽然是《中国历史》学科,但我决不忽视这一门学科的重要性年七年级历史教学工作总结汇总文章学期初,我就紧抓作业的检查和批改,检测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让自己做到心中有数。这不仅有利于对学生知识落实的情况的更好掌握,更使我对学生课堂表现情况,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从而能够更好的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对于个别班里的后进生,我一直坚持个别知识辅导、同学帮扶和思想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与兴趣,力争每一名学生不掉队。

三、课堂效果与教学成绩

本学期,无论是阶段性考试还是期末考试,我五个班的孩子都取得了理想的成绩,名列年级前茅,又特别是这次期末考试,近半数学生成绩在80分以上,得到了学校领导和老师一致认可2017年七年级历史教学工作总结汇总工作总结。我自己也不断钻研业务,积极总结经验教训、促进教学教法的进一步成长与提高。

四、深思自我不足与来期教学目标:

七年级上历史教学设计 篇6

时间到了期末,回顾本学期七年级的历史教学工作,有收获也有不足。感谢学校领导与各位老师的悉心指导与支持,我则做到认真上课,上好课,抓好课堂教学质量,同时注重学生自主性与学习积极性,尽量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现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新生学情分析

初一新生刚从小学升学,在学习和认知方面还有诸多不足,有少数学生很难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这表现为:

1.带有浓厚的小学生学习风格与习惯,这表现为学习十分被动,缺乏主动预习与提问习惯,事事等待老师布置任务,不会自学也不会联系与思考知识点。

2.不适应初中学习要求与学习特点,表现为知识接受慢,知识点掌握片面单一,不会知识的联系迁移与灵活变化,部分同学有畏难情绪,不善于在学习中学会自我激励与主动克服困难。另外有部分同学没有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不主动学习,没有预习与考试准备的意识与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

3.知识储备差,很多七年级的学生课外阅读少,基本上没有学习习惯,面对初中阶段大量涌来需要理解记忆与一定思维能力才能掌握的知识,很多人手足无措。最显著的一点是,在复习做题阶段,有很多学生还是小学式的一笔一划的写字,不会写规范迅速的连笔字,导致考试时间不够等。

二. 我的教学任务

1.作为初中开始的历史课,我认真做到备好课,备课室上课的基础,上课的质量好坏取决于备课的程。在学校教务处的指导下,这学期我尽量做到课前备好课,课堂上即严格按照备课程序科学授课,又能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具体情况灵活予以调整。尤其是上课过程中要严格贯彻备课中的“三备”,并着重关注历史学习中的学习目的,技能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真正让学生学在课堂上,消化在课堂上。

2.加强课堂教学技能锻炼,上课既是知识传授的过程,又是一个讲授魅力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艺术过程。尤其是历史课程,知识点多,历史知识的外延与内涵都是很丰富的,怎么做到能让学生爱上课,想听课,能学好课,学会历史的思维与知识,是我考虑的问题。联系去年的教学实践,我明白了学生并不是填鸭,而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是不适合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与能力的。因此在教学总结中,我认为这是我的改变重点。幸而在学校与老教师的大力帮助下,我不但革新了自己的观念,初步改善了自己的教学方式,还和其他教师一起去社港中学参观新的课程改革,并参考了株洲景洪中学的课改方案导学案进行认真学习。当然取得的成绩是微小的,但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值得坚持做下去。

3.多媒体方面。学校本学期为各班配备了多媒体教具,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尤其是对于知识点多,内容丰富,展示生动的历史课堂更是如此。经过半学期的实践,我认为多媒体无论对于历史事

实展示,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历史试卷复习点评都是很不错的。当然这只是开端,仍需要继续学习摸索多媒体教学手段的高效实用方法。

4.认真参与学校组织的听课评课以及各种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活动。一个学期下来,我听了十多位老师优秀而又风格多样的公开课。自觉收获颇多,同时特别感谢周荣贵校长和唐娜老师,感谢他们无私公正而又睿智的教学方法方式指点,使我的工作有了明显的进步。

三. 本学期成绩。

感谢学校老师与我所教两个班学生的全力配合与努力。七年级的学生对于中国古代史(从隋唐大一统到鸦片战争前)的相关知识点,历史人物,时间和事件以及简单的历史论述和评价内容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学生初步适应了初中阶段的学习生活并开始努力提高自己,作为老师我学习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并且在期末阶段扎扎实实做好了复习迎考的准备,同时自己也在努力反思与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四. 不足之处

不足的地方在落实考试与学习目标方面有些欠缺。教师满堂灌和知识点讲的过多过杂,没有顾及到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时间分配。而且课堂纪律有待加强。五. 今后改进之处

今后的教学工作最重要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真正做到让学生自己学,让学生爱学习会学习。同时自己应该控制好讲授时间,把时间还给课堂还给学生,同时教学过程中注意知识点的落实与考试能力训练,并注重学生的课堂纪律。

这是我本年的工作总结,不足之处请领导和老师予以批评指正。

彭超

七年级上历史教学设计 篇7

一、关于抽象概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困境

初中历史教学中, 在讲授抽象历史概念上的困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 抽象历史概念的“跨度性”。

一般历史概念具有“一度性” (2) 的特点, 即这一概念只是对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归纳概括, 如世袭制、禅让制等。然而, 像“封建社会”、“政权”这样的抽象概念, 往往会跨越历史发展的好几个时期, 其是在历史“量变”的基础上形成的“质变”, 导致抽象概念的复杂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想要把这个抽象概念讲清楚, 教师需要花上大量时间和精力, 到最后效果或许还不理想。在这样的情况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将一般历史概念归入重点内容的范畴, 而将抽象概念归入教学难点的范畴,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有意地将一般历史概念放在第一位。

2. 学生自身的理解与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

“初一年级的学生大多是从功用性的定义或具体性形象的描述水平向接近本质的定义或作具体的解释水平转化……初二是掌握概念的一个转折点。自从初二以后, 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为他们所理解的一些抽象概念的本质属性, 并能逐步地分出逐次的特征, 但对高度抽象、概括而缺乏经验支柱的概念则往往不能正确理解” (3) 。在对待抽象概念的学习上, 出现了阶段性的差异。由于处于某一阶段的学生对抽象历史概念的理解水平并不成熟, 由于学生与学生之间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性等原因, 无形中更增加了对抽象历史概念教学的不可控性。

3. 教育评价制度的不合理。

教育成效最终都要归结于考试成绩的好与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出现了对课标规定的、对大纲要求的着重讲, 对生僻的难懂的略讲或不讲的现象。再加之历史学科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不高, 中考又是以开卷的形式进行学业评价的, 这就削弱了抽象的历史概念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合理性, 使得教师和学生对历史学习的要求逐渐降低。

二、抽象历史概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必要性

在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教科书中存在这样一些抽象的历史概念, 比如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中的“氏族”一词, 用其对“部落”进行解释:“部落, 在原始社会中, 许多近亲的氏族共同组成部落。”在第3课《华夏之祖》中出现了“奴隶社会”一词, 出现了与之相对应的“原始社会”。在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中出现了现在不大常用的“平民”一词;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中出现了“封建社会”、“封建统治”、“封建经济”和之后出现的“封建国家”等概念。在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中出现了“政权”和“割据政权”等概念, 还有如“社会生产力”和“军阀”, 等等。单单七年级上册就出现了这么多的抽象概念, 鉴于这些概念本身具有的复杂性, 到底讲还是不讲呢?

历史是青少年进入初中后接触到的新课程之一, 对于新开设的历史学科, 他们总是充满好奇, 而且历史本身的趣味性易于迎合学生的学习。“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大量实验研究的基础上, 认为十一二岁至十四五岁的学生, 他们的思维水平开始接近并达到成年人的水平。他们的好奇心很重, 凡事都好问, 常常提出种种天真但又不失哲理的问题” (4) 。因此,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要改变原先对这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不成熟的看法, 改变传统教学中只注重在初步的历史学习中打下基础, 学会识记历史事件和人物等重要的概念的做法, 而忽略启发学生的思维, 引导他们加深对历史中的抽象概念的识记与理解。在初中时期的历史教学中, 应该大胆地向学生讲授一些抽象的历史概念, 以满足他们渴求新知识、渴求挑战的欲望。另外, 初中历史是跨入高中历史学习的第一步台阶, 如果在初中历史学习中学生能够掌握一些简单的抽象概念, 那么在高中历史学习阶段就可以对初中历史的抽象概念进行同化, 将此作为理解高中历史教学中高度抽象性概念的契机, 实现学生在学习历史上的方法、思维方面的突破。

其次, 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离不开抽象概念之间的联系。“彻底了解该学科以致能够轻易地超出教科书, 这是对中学教师的高度要求” (5) 。对于历史学科, 最重要的是能够在对概念的掌握基础上形成对历史学科结构的把握, 总结历史经验和规律。那么为什么学生在学习历史的时候往往容易实现识记的目标, 而很难总结历史规律呢?那是因为在学习历史概念的时候遇到了难以描述的抽象的历史概念。抽象概念解决不了只好绕道走, 这就造成了为什么初中学生乃至高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的时候总是习惯于死记硬背。比如在学习“氏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抽象概念时, 如果不清楚这几种社会形态的特征, 不明白它们之间的关系, 就无法得出从原始社会时期的“氏族”公社向“奴隶社会”的形态过渡, 再进入到“封建社会”中这样一个演变过程, 也无法得出这一切的演变都是源于社会生产力的作用, 进而无法得出“生产力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的结论。同样, “政权”、“国家”、“阶级”、“私有制”之间存在这样的联系。

再次, 历史抽象概念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必要性。抽象概念“所指的不是对象本身, 而是从各个对象中抽取出某一属性作为独立的思考对象” (6) 。因此, 历史教学中的抽象概念具有开放性、思辨性和依存性的特点。由于抽象概念不是形象的, 是不可感知的, 因此在学习抽象的历史概念时, 往往难以形成清晰的表象, 这就给学生在探求抽象的历史概念过程中留有广阔的余地, 使学生思考问题时的空间更开放, 抽象思维的这一“开放性”有助于学生探求历史知识, 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另外, 抽象的历史概念还具有“依存性”的特点。一个抽象的概念无法用时间、地点、事件和人物说清楚, 它需要借助其他历史概念理解。比如要了解“国家”这个概念的含义, 必须联系“生产力”、“剩余产品”、“私有制”、“阶级”等概念, 从中发现它们之间进行演变的规律。学生在学习一个抽象概念的过程中, 同时在间接地接受其他抽象概念, 而且通过概念之间的联系, 把握历史的发展规律, 认识到生产力对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

最后, 抽象历史概念的学习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发展学生智力, 培养学生能力是当代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7) , 而智力的发展离不开抽象的概念和抽象的思维能力的发展。M.斯尼曼和S.罗斯曼曾在1987年对教育与心理学领域的专家做过专门的调查, 他们发现在这些专家中尽管关于智力的理解上不尽相同, 但是主要在三个方面有共同的认识, 其中的一点就是“关于处理抽象东西 (观念、符号、关系、概念、原理) 的能力而不是处理具体事务的能力” (8) 。也就是说, 学生智力的发展与处理抽象的概念有关, 对于抽象的概念的理解可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促进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如果初中学生还没有形成一定的接受抽象思维的能力, 那么, 向他们“提供挑战性的但是合适的机会使发展步步向前, 也可以引导智力发展” (9) 。

总之, 当代教育要面向未来, 为了把学生培养成适应未来的全面发展的人,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仍然很有向学生讲授抽象的历史概念的必要, 这在帮助学生强化抽象思维能力的基础上, 也培养了他们重新看待历史的习惯, 进而提高了学生的史学素养, 在其具有思辨性、开放性的思维基础上正确地看待历史的发展规律, 从而指导他们今后人生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顾林.历史概念再认识, 历史教学, 1996 (10) .

[2]刘军.历史教学的新视野.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3]朱智贤, 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6.

[4]施和金, 朱昌颐主编.历史教育学新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5]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3:222.

[6]皮连生.智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七年级上历史教学设计 篇8

一、过好字母发音关

在小学教学中,好多小学,特别是村小,没师资,往往是随便找一个读得来几个英语单词的教师,临时担任英语教学,加上学生在小学英语学习中,总认为英语学不学都可以,反正上了中学也要重新学过,使得多数人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学习英语。这样学生往往随口乱喊,老师也没纠正,常常把C、G、H、O、V、W等字母的读音读错。要让学生认识到这种随意的学习方式会给今后的学习带来很多不便,叫他们看老师的口型,模仿老师的发音,再辅以口型发音要领讲解,相信他们是能明白并丢弃不良的发音,读准字母和单词的。再者在教学完字母后,不妨把26个字母的读音用音标注出来,让学生从字母读音开始,学习音标,再采用去头彻尾的方法,将字母读音中的元音与辅音分开来,让学生识记。这样渗入音标教学,让学生集中认识音标,教会学生读、识、记音标,在今后的教学中,再分散加以巩固,使学生学会拼读单词,达到最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单词的目的。

二、让学生开口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让学生在基础学习阶段养成大声朗读,敢于开口的习惯是非常必要的。在日常教学中,我最害怕不开口的学生。我认为只要他(她)开口读,开口说英语,那么他(她)这一生学习英语的障碍就扫清一半了。所以在开学最初的几个星期里,很有必要在早读的时候带领全班学生,大声地朗读英语。针对个别性格内向、羞于开口的学生,则要将其列为重点关注对象,致力于先张口,再出声,最后大声朗读。尽量让每一个学生开口读,开口说。

三、让学生过单词关

记忆单词、句子、句型、对话还有短文,这一切的一切,对学生来说都是新的。新目标英语这套教材的单词量大是众所周知的。为了让学生从识记单词拼写这个繁重的负担中解脱出来,我想我们应该在第一时间向全班学生讲述正确的识记单词拼写的方法,同时帮助其摒弃他们在小学阶段可能业已形成的死记硬背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生依据单词发音来识记单词的拼写。所以在单词教学方面,我一般遵循三步走的顺序。1.利用早读时间让学生跟录音机读,让学生先学会读单词,做到看到单词,读音能够脱口而出。2.在早自习课时跟教师读,可以教师报中文解释,学生读出英文单词;在课堂句型操练中,进一步巩固单词的读音和中文意思的联合掌握和运用。3.最后才要求学生开始识记单词的拼写。事实上,此时由于学生对很多单词的过目率非常的高,好的学生可能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本单元里为数不少的新单词的拼写了。在新目标英语教材的starters和前几个单元部分,我想最好能坚持每天渗透“直拼法”,让学生了解读音和拼写之间的联系,逐步引导学生养成利用单词读音来识记单词拼写的习惯。在学生了解了这一方法后,由于单词量的增加,可以陆续介绍一些有助于记忆单词的方法,如同反义记忆,构词法记忆,语境记忆法等等,让学生尽早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过好单词关。

在开学初期,对单词识记的听写检查方面,我们最好是能因生而异,区别对待。我们既要让所有学生认识到单词拼写识记的重要性以及单词拼写不过关的严重后果,同时我们也要避免一部分学生可能因为单词听写不过关,而产生对英语的畏学、厌学心理。所以在开始篇的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缓起步,重适应,慢加速”这一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英语信心,尽快适应中学英语学习,并感受学习英语的乐趣。

四、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保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新课标下的农村英语教学中,学生家长不懂英语,没有条件辅导,学习条件有限,学习英语的语境没有,要在突破单词关的同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就得多动脑,多想法,做好以下工作:

(一)把握良机,渲染英语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刚从小学来的学生,都爱热闹,敢想敢说,求新求异的愿望强烈。因此,我们必须因势利导,尽可能多的用风趣幽默充满诱因或悬念的语言,并配以丰富表情的手势来组织课堂教学,能给学生一个开放宽松的教学环境。在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中,可以使学生们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自然就敢用英语大胆发言,积极思维,不断产生学习英语和施展能力的兴趣了。

(二)充分研究教材,认真备课,在各教学环节中增加趣味性。教师对学习材料和内容的处理,一般是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同时要考虑到对学生学习兴趣逐步升级。其次增加教学环节中的趣味性,教学手段多样化也有助于使学生的兴趣得以保持。呈现语言材料前,教师要想办法为学生创设新颖可信的情景,由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者还可以通过实物、图片、挂图、简笔画、支体语言之类手段,让所要呈现的情景更加直观而富有情趣。

(三)让学生融入课堂教学。随着教学的改革深入,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尊重学生人格越来越不容忽视。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动起来,积极思考,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该有的表演活动,让课堂真的活起来。比如在七年级的代词与be的搭配学习中,由于它分存于Units1-4、Unit7中,平时学生都是随口语而来,我们不防在学习Units4之后写出向个句子,让学生们读句子找规律,看他们能否找到“动词be三变化,am,is还有are,我(I)用am你(you)用are,is跟着他(he)她(she)它(it),单数名词用is,复数全部都用are”这样的关系。不能的时候再告之他们,便于记忆和运用。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总结,激发学生的兴趣。

七年级上学期历史试卷 篇9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人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A、有无语言

B、会不会制造工具 C、会不会使用火 D、能否直立行走

3、台湾各党派首脑如连战、宋楚喻等到大陆访问时都拜谒黄帝陵,是因为

A、黄帝是后人尊称的“人文初祖”

B、是因为他自己打败的蚩尤

C、因为他的部落形成华夏族的基础

D、是因为他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4、大禹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他所制的“水”是指()

A、长江

B、珠江

C、雅鲁藏布江

D、黄河 5.海外华人常自称是“炎黄子孙”是因为:

A中国人善于想象

B华夏族是由黄帝和炎帝部落融合而成C中华民族的锐意进取精神

D中华民族的团结友爱传统

6、原始社会结束在()

A、黄帝时期

B、尧时期

C、舜时期

D、禹时期

7、秦统一中国后规定在全国通行的文字是()

A、大篆

B、小篆

C、隶书

D、楷书

8、秦长城的起止点是()

A、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B、西起辽东、东到临洮

C、西起长平、东到临洮、D、西起临洮、东到长平

9、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哪个时期开始的()

A、商朝

B、西周 C、秦朝

D、西汉

10、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

A、商朝

B、西周C、秦朝

D、西汉

11、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争是()

A、长平之战

B、城濮之战

C、桂陵之战

D、马陵之战

12、世界上最早的兵书是()

A、《孙子兵法》

B、《孙膑兵法》

C、《春秋》

D、《尚书》

13、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奴隶阶级与奴隶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B、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

C、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D、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

14、春秋时期,第一个当上霸主的是()

A.齐桓公

B.宋襄公

C.晋文公

D.秦穆公

15、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是()

A、司母戊鼎

B、四养方尊

C、可烧炭火的青铜器

D、三星堆青铜立人像

16、西周众多的诸侯,是通过下列哪个制度产生的()

A、奴隶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禅让制

17、商代最突出的手工业是()

A、纺织业

B、制陶业

C、冶铁业

D、青铜制造业

18、成语“退避三舍”与下列哪次战役有关()

A、桂陵之战

B、马陵之战

C、城濮之战

D、长平之战

19、恩格斯说:“就世界性的解放而言,人工取火的进步超过了蒸汽机。”

在我国古代最早采用人工取火的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人

20、能最早种植粟、制造彩陶、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子里的原始居民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21、在夏、商、西周时期,出现了桀、纣、周厉王等三个有名的暴君,在他们统治期间的共同特点是

①贪图享乐

②统治残暴

③百姓怨声载道

④治国有方

A.①②③

B. 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2、在哪个战役之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抗秦军的进攻()

A.桂陵之战

B.马陵之战

C.城濮之战

D.长平之战

23、商朝的建立者是()

A、禹

B、汤

C、盘庚

D、纣

24、公元前221年,结束战国诸侯纷争,完成统一大业的是()

A 齐国

B、楚国

C、晋国

D、秦国

25、、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

A、国人暴动

B、陈胜、吴广起义

C、项羽起义

D、太平天国运动

26.230年,卫温.诸葛直率万人乘舰船到夷洲,夷洲是今天的()

A.海南岛

B.台湾

C.日本

D.菲律

27.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他是()

A.匈奴族

B.鲜卑族 C.氐族

D.羌族 28.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开始于()

A.公元前138年

B.公元前127年

C.公元前119年

D .公元前60年 29.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A.《汉书》

B.《史记》

C.《春秋》

D.《诗经》 30.西汉的大一统出现于那个皇帝时期?()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二、列举题:(16分)

1、列举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12分)

2、列举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4分)

三、材料题:(共24分)

1、识图回答问题:(8分)

(A)上图1是__________居民房屋复原图,上图2是____

______原始居民屋复原图.(B)图1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____________,图2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______________。

2、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请回答下列问题:(1)、这句话出自哪位历史人物?他生活在什么时期?(4分)

(2)、对此人应如何评价?(2分)

(3)、你对他的哪些名言感受最深?(至少两句,请说明理由)(2分)

3、阅读这段史料:(8)

皇帝说:“如果命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

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请回答:

(1)上文中“皇帝”指谁?(2分)

(2)他进行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分)

(3)除上文内容外,他还有哪些改革措施?(4分)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

1-5ABCDB

6-10DBAAC

11-15BABCA 16-20CDCCD

21-25ADBDB 26-30BBDBD

二、列举题

1、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不限顺序)齐燕秦楚赵魏韩。(不限顺序)

2、巨鹿之战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淝水之战

三、材料题

1、(A)半坡

河姆渡

(B)粟

水稻

2、(1)孔子

春秋末年

(2)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3)略 3

1)、北魏孝文帝

2)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2分)(3)迁都洛阳(1分);穿汉服(1分);改用汉姓(1分);同汉族通婚(1分); 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2)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卷及答案

期中复习(上学期)期中测试题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分数:________

一、选择题

1.我国境内目前已确定的最早人类距今()

A.300万年 B.200万年 C.170万年 D.70~20万年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A.会不会说话 B.能不能直立行走

C.会不会制造工具 D.会不会使用工具 3.关于山顶洞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山顶洞人尚未进入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 B.生活在距今18000年前 C.他们已懂得钻孔和磨制技术

D.妇女是他们的生产和生活的组织者

4.河姆渡原始居民是位于我国___ 的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A.淮河流域 B.黄河流域 C.长江流域 D.珠江流域 5.我国商代制造的造型奇特的青铜精品是()A.司母戊鼎 B.四羊方尊 C.象尊 D.牛尊 6.商朝最后一个国王,有名的暴君是()A.桀 B.汤 C.纣 D.厉王

7.周文王任用的贤才中最著名的是()A.伊尹 B.姜尚 C.管仲 D.鲍叔牙

8.下列关于西周分封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目的是为了巩固西周的统治

B.分封的方法是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让他们去做诸候 C.西周通过分封制,开发了边疆,加强了统治 D.平民是统治阶级中最低的一层

9.西周“国人暴动”发生时,哪一个国王在位()A.周文王 B.周武王 C.周厉王 D.周幽王 10.青铜文明灿烂的时期是指我国的()

A.原始社会后期 B.夏、商、西周 C.夏朝 D.西周 11.战国时期由晋国分裂出来的是下列哪三个诸候国()A.燕、赵、魏 B.韩、赵、魏 C.楚、赵、魏 D.韩、赵、卫

12.标志齐桓公霸主地位确立的是()

A.葵丘会盟 B.城濮之战 C.长平之战 D.桂陵之战 13.铁器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上开始使用,是在()A.商朝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西汉 14.战国时期,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的是()A.开明的奴隶主 B.新兴的地主阶级 C.新兴的奴隶主 D.广大的农民

15.关于甲骨文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符号 B.我们今天的汉字就是从它发展而来的 C.它已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D.它出现于商朝

16.20世纪50年代,世纪和平理事会把我国的哪位著名的诗人定为世界文化名人A.老子 B.孔子 C.屈原 D.孙子)(17.下列哪一古代思想家的思想最能体现朴素辩证法()A.孔子 B.老子 C.韩非子 D.荀子 18.孔子的活动中不包括下列哪一项()A.创办私学 B.要求统治者实行“仁政” C.因材施教 D.提出“仁”的学说

19.下列人物中,哪一位的学说被秦始皇吸收并加以实践()A.孔子 B.董仲舒 C.老子 D.韩非子

20.秦始皇在全国实行郡县制采纳了谁的建议()A.李斯 B.吕不韦 C.韩非 D.赵高

21.秦始皇的历史活动中最不值得肯定的是()A.修豪华的宫殿和陵墓 B.修筑万里长城 C.焚书坑儒 D.把全国划分为36郡

22.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连年灾荒,百姓无法生活 B.民族矛盾尖锐C.秦统治者的暴政 D.戍边的路上遇上了大雨,道路被冲坏,误了期限,按秦律当斩 23.最后推翻秦朝的是()

A.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军 B.项羽领导的起义军 C.刘邦领导的起义军 D.刘邦、项羽领导的起义军 24.汉武帝的“罢黜百家”是指()A.诸子百家 B.法家和道家

C.道家和兵家 D.除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 25.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汉武帝的治国措施()A.建立地方每年向中央举荐人才的制度 B.颁布“推恩令”,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 C.出兵直接铲除了各诸侯国 D.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二、论从史出 26.“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阅读材料回答:

(1)材料反映了什么时期的什么历史现象?

(2)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7.将下列有关联的内容用线连起来。(1)商 齐桓公 “有功于民” 周 晋文公 牧野之战 齐 李冰 尊王攘夷 晋 汤 城濮大捷 秦 武王 都江堰

(2)公元前2070年 秦孝公 秦统一六国 公元前1046年 项羽 夏朝建立

公元前356年 陈胜、吴广起义 大泽乡 公元前221年 武王 巨鹿之战 公元前209年 禹 商鞅变法 公元前207年 嬴政 西周建立

三、指点江山

28.历史上常常是“秦皇汉武”相提并论,你能根据提示说出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1)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秦始皇

汉武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方面,秦始皇

汉武帝在政治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经济方面

(3)在加强思想控制方面,秦始皇实行 汉武帝实行

(4)在军事方面,秦始皇 汉武帝

29.(1)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有何意义?

(3)它为什么能够成功?

(4)你从商鞅身上学习到什么?

30.强大一时的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1.C 2.C 3.A 4.C 5.B 6.C 7.B 8.D 9.C 10.B 11.B 12.A 13.B 14.B 15.A 16.C 17.B 18.B 19.D 20.A 21.C 22.C 23.D 24.D 25.C

二、26.(1)孔子。

(2)教师应“因材施教”;学生学习态度应谦虚、老实,学习还应经常复习。27.(1)反映了东汉末年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口大量死亡流徙。(2)军阀混战。

三、28.(1)建立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让地方定期向中央推荐人才

(2)实行郡县制 打击地方豪富,颁布“推恩令” 把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3)“焚书坑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北击匈奴,南征越族,扩展疆域 征匈奴,解除对汉朝的威胁 29.(1)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建立县制。

(2)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3)改革得到秦孝公的支持;措施得当;商鞅坚持改革的精神。(4)富于改革、创新的精神。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3)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0分)1.北京的先农坛是纪念先农神而设的,先农神是我国古史传说中最先教民耕种的神者,代表人物是()

A.黄帝

B.炎帝

C.大禹

D.嫘祖 2.有关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情况表述错误的是()A.他们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B.他们最早在世界上种植水稻 C.他们开始了定居的生活

D.他们用使用弓箭 3.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的建立者是()

A.黄帝

B.禹

C.启

D.秦始皇 4.西周的众多诸侯是通过什么产生的?()

A.奴隶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禅让制

5.春秋时期,“卧薪尝胆”,终成霸业的是()

A.齐桓公

B.晋文公

C.楚庄王

D.勾践 6.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正统思想的是()

A.道家思想

B.墨家思想

C.儒家思想

D.法家思想

7.支持商鞅变法的国君是()

A.齐桓公

B.秦穆公

C.秦孝公

D.秦始皇 8.“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最后一个被秦所灭的国家是()

A.楚国

B.燕国

C.齐国

D.韩国 9.秦统一后,全国统一使用的规范文字是()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

10.巨鹿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A.陈胜吴广和秦军主力

B.项羽军队和秦军主力 C.刘邦军队和秦军主力

D.项羽军队和刘邦军队 11.东汉末年,曹操在割据混战中取得政治优势地位的原因是()A.“挟天子以令诸侯”

B.实行屯田制

C.招贤纳士

D.打败强敌袁绍 12.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A.《汉书》

B.《史记》

C.《春秋》

D.《诗经》 13.西汉的大一统出现于那个皇帝时期?()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14.主张“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的政治家是()

A.曹操

B.刘备

C.孙权

D.诸葛亮 15.230年,卫温.诸葛直率万人乘舰船到夷洲,夷洲是今天的()

A.海南岛

B.台湾

C.日本

D.菲律宾 16.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他是()

A.匈奴族

B.鲜卑族

C.氐族

D.羌族 17.成都平原变成“天府之国”,得益于()

A.李冰父子

B.刘备

C.诸葛亮

D.郑国 18.蔡伦主要是从哪个方面来改进造纸术()

A.加工工具

B.生产工艺

C.原材料

D.生产者 19.商朝时的国家“档案”用什么文字书写?()

A.甲骨文

B.金文

C.隶书

D.楷书 20.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开始于()

A.公元前138年

B.公元前127年

C.公元前119年

D .公元前60年

二.判断正误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10分)21.中国境内至少在170万年前已经出现了人类活动。

()22.“传说”和“史实” 的最终区别在于有没有地下发现的文字证据。

()23.公元21世纪,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

()24.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初步巩固。

()2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部和南部的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空1分,共12分)

26.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传说中的炎帝和______________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大禹的儿子启继承王位后,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______________。过了1700多年,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______________朝建立了。

27.战国时期,秦蜀郡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了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______________,2000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8.秦汉时期,对待儒学态度截然不同的两个皇帝分别是______________和汉武帝。29.被后世称为“医圣”的是______________;被后世称为“书圣”的是____________。30.曹军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的战役是______________;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重要战役是______________。

31.______________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的人。

32.今天的汉字是从______________发展而来的,而这种文字诞生于______________代。所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这个朝代开始的。四.材料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8分)33.请阅读下列史实,回答问题(5分)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司马迁《史记•商鞅列传》(1)文中的“卫鞅”指谁?(1分)

(2)文中反映了卫鞅的什么主张?(1分)

(3)你能分析一下卫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吗?(3分)34.阅读下列引文,并回答问题。(5分)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请回答:

(1)这首诗抒发了曹操的远大抱负和雄心壮志,想一想,他当时的雄心壮志是什么?(1分)

(2)为什么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中却以多败于少?(2分)(3)赤壁之战所带来的影响是什么?(1分)

(4)曹操在两次战争中的不同结局,给我们哪些启示?(1分)35.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分)

皇帝说:“如果命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请回答:

(1)上文中“皇帝”指谁?(2分)

(2)他进行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分)

(3)除上文内容外,他还有哪些改革措施?(4分)

五.问答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10分,计20分)36.如何评价秦始皇?(10分)

37.有人认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的大一统局面被打破,社会处于分裂状态,政权更迭频繁,是历史的停滞、倒退”,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的理由(10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B

3、B

4、C

5、D

6、C

7、C

8、C

9、C

10、B

11、A

12、B

13、D

14、A

15、B

16、B

17、A

18、C

19、A 20、D 二.判断题

21、√

22、√

23、×

24、√

25、× 三.填空题

26、黄帝

27、都江堰

28、秦始皇

29、张仲景

王羲之 30、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31、祖冲之

32、甲骨文

商 四.材料题

33、(1)商鞅(1分)

(2)主张按照现实需要改变治理国家的政策,不必因循守旧。(1分)(3)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1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指导思想和变法措施符合秦国国情以及地主阶级的要求;变法的过程中执行得非常坚决(说话算数,威信很高)(1分)(二者有其一,即可得1分);秦孝公的信任、重用(1分)。

34、(1)统一中国(1分)。

(2)官渡之战中战术得当(1分)。赤壁之战中,孙吴联军利用曹军不习水战、连锁战舰的弱点,用火攻大败曹军(学生如从重视人才,听从建议与否方面分析,亦可得1分)(3)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1分)(4)战术战略得当;时机成熟;谦虚和骄傲的关系(学生只要谈出一点感受,且言之有理,即可得1分)

35、(1)北魏孝文帝(2分)。

(2)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2分)(3)迁都洛阳(1分);穿汉服(1分);改用汉姓(1分);同汉族通婚(1分); 五.问答题

39、秦始皇原是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221年称始皇帝。他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2分);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2分);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2分)。以上说明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皇帝。但是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1分)。他广建宫殿陵墓,浪费了大量人力、财力,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他还制定残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1分)。功过相比,秦始皇功大于过(2分)。(结束割据局面、加强中央集权、扩大疆域各2分,残暴统治2分,最后总评2分。)

上一篇:酒店前厅主管年终总结下一篇:19学校安全检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