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夏、商、西周的兴亡教案

2024-10-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七年级历史夏、商、西周的兴亡教案(精选7篇)

七年级历史夏、商、西周的兴亡教案 篇1

2、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初步培养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进程、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和初步理清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认识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激发爱国热情。

【重难点】重点:夏朝的建立、西周分封制。

难点:理解西周分封制;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课前预习】一、夏朝的兴衰

1、夏朝建立者是 ,其统治的中心在 和 一带,定都 ,历时4而亡。

2、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 的产生,从此“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制代替了禅让制。

3、夏朝的国家机构,是 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因此它的性质是 国家。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4、商朝的建立时间是 ,建立者是 。

5、商朝几经迁都,一直到 迁都到殷,都城才稳定下来,后人又称商朝为 朝。

6、前 年,周军通过 战役灭商,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 ,其灭亡时间是 。

7、牧野之战交战双方是:

8、重要大臣:

9、夏朝亡国之君: ,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看P18图:桀把人当坐骑)

三、西周的分封制

10、西周为巩固其统治,采取 制度。

【合作探究】

1、夏朝开始的“家天下”现象,后世在中外历史上曾广泛存在。你能举出一两个例子吗?(P17动脑筋)

2、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P20动脑筋)

3、看P21地图:周初形势图,找出各诸侯国分布的地点。

4、看P21图:西周等级示意图(分封制),标出各级的身份(P22活动与探究2)

【达标测评】

一、选择题

1.下列内容中,标志着我国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是( )

?A.禹传位给伯益 B.禹传子家天下

C.舜传位给禹 D.启打败有扈氏

?2.商朝被后世称为殷朝,下列事件中,与此有关的是( )

?A.商汤伐夏 B.牧野之战 C.盘庚迁都 D.武王伐纣

?3.常言道:“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当年姜尚等待的贤明君主是( )

?A.黄帝B.夏启 C.商汤 D.周文王

?4.“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说明这句话正确的历史事件是( )

?A.国人暴动 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C.实行分封制 ?D. 盘庚迁都

?5.暴君亡国,明君兴政。参照这一标准,下列四人中,与其他三人明显不同的一位是( )

商汤?B.商纣C.周文王?D.周武王

二、阅读判断(见本页末)

?【巩固提升】

1、阅读材料:

材料一? 夏桀说:“天之有日,犹吾之有民。日有之哉?日亡吾亦亡矣。”

材料二? 商纣说:“呜呼,我生有命有天!”

请回答:

?(1)夏桀将自己的统治比喻为像太阳一样长久,商纣说他会有上天的保佑,没有人能能推翻他们的统治。他们的话对吗?假如不对,请你用具体的史实加以说明。

?(答:不对。事实上夏桀和商纣很快就被推翻了。)

(2)夏桀、商纣最后被推翻的原因是什么?

?(答:夏桀建造许多豪华宫室,无休止地征发百姓,强迫他们服劳役,他不分昼夜地饮酒作乐,失去了民心;商纣修筑豪华的宫殿园林,尽情享受,施用炮烙等酷刑,使社会矛盾尖锐。)

(3)请你谈一谈两则材料蕴含的深刻道理。

(答: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贤则昌,失贤则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言之有理即可,表述可不拘泥于上述文字)

2、填写下表,说明夏商西周的建立与更替

朝代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历史地位

约公元前2070年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出土文字证实的王朝

西周

我国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七年级历史夏、商、西周的兴亡教案 篇2

“思维导图是放射性思维的表达, 因此也是人类思维的自然功能。它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图形技术, 是打开大脑潜力的万用钥匙。”这是思维导图的创始人东尼·博赞对思维导图所进行的描述。思维导图是一种思维工具, 它体现了思维的过程。学生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具体化, 即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 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 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 提高发散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因此, 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来辅助学习, 不仅可以很好地把握知识, 更为重要的是获得学习的能力, 尤其是自主学习、自我建构知识的能力。教师将思维导图整合到教学中, 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学, 还可以推动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可见, 思维导图思维内涵和支架式教学理念有很大的结合点, 思维导图伸展性的特征能够有效地为支架式教学提供支架, 有利于支架式教学各个环节的设计, 提高支架式教学的效果。

“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历史支架式教学模式”具体如何实施, 本人结合《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课的教学实践阐述。

一、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教师在课前做好本课的教学目标分析、教材分析和教学对象分析。

(1) 教学目标分析。新课程标准中, 教学目标分为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的教学目标为识记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 理解这三种制度的内容、特点、作用和深远影响以及早期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在过程与方法方面, 可采用分析历史地图、史料解读、问题探究等方式进行。通过本课的学习, 学生深刻感知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并由此进一步感受到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 我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教师明确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这就为基于思维导图的高中历史支架式教学的开展打好了基础。

(2) 教材分析。《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课的重点是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难点是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及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教师明确了本课的重难点, 才能够更好地借助思维导图通过支架式教学来展开教与学。

(3) 教学对象分析。教师为学习所搭建的支架要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即学生目前已达到的学习水平和可能达到的学习水平之间。只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了准确客观的分析, 才可能找到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支架。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课是高一必修政治史的第一课。学生都是高一新生, 他们在初中的时候对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有一定的了解, 但并不深入。师生在新课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要借助思维导图, 搭建好支架, 引导学生实现知识和能力的攀升。

2.学生准备。学生结合教师提供的课程标准及问题展开预习。同时, 教师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问题, 并且在课前通过小组协作学习绘制本课的思维导图。这种预习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推动了小组合作学习, 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在课堂上进一步绘制和完善思维导图, 也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不同的方法搭建支架开展学习。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借助单元思维导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就会对本课的学习产生好奇心: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如何形成?如何维护统治?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这样, 教师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进入本课学习的最初支架就建立起来了。

【新课学习】

在新课学习的过程中, 小组协作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完善课前已经绘制的思维导图。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则基于思维导图, 适时搭建学习支架, 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和能力的攀升。最后教师撤销支架, 由小组成员讨论完善本课思维导图并展示。

以下展示的是在学习过程中的不同阶段, 学生所绘制的思维导图, 以及教师如何基于思维导图来进行高中历史支架式教学。

1.关于王位世袭制的学习。

学生在绘制王位世袭制的思维导图时进行了思考, 提出了问题:如何评价王位世袭制的确立呢?这个问题的提出说明了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的时候思想的火花在迸发。为了引导学生解决这一问题, 教师基于思维导图, 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学习的支架, 即让学生结合材料讨论探究问题:禅让制体现了民主, 世袭制体现了专制, 那么禅让制代替世袭制究竟是历史的倒退还是进步?

通过探究学习, 学生深刻地理解了顺应生产力发展而产生的制度必定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这就是历史的进步。学生在这一支架的协助下, 对历史的认知水平得以攀升。

2.关于分封制的学习。

分封制是本课的重点内容,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 高中的学习应当要有一个提升。教师首先让学生展示这部分的思维导图, 然后基于这个思维导图进行学习活动的设计, 搭建学习支架。

这个支架主要通过设置材料分析、问题探究的学习活动方式进行。通过这一环节的支架式教学, 引导学生对分封制的目的、内容、特点、作用、结局有一个更加深入的理解, 学生实现知识的又一攀升。

宗法制是本课的重点,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是本课的难点。学生通过课前小组协作虽然可以绘制出思维导图, 但是对宗法制的理解存在疑问, 比如如何正确理解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关系?此时, 教师基于学生所绘制的思维导图适时地搭建学习支架, 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通过课件, 动态展示分封制形成过程, 宗法制下大小宗体系的形成过程, 并请学生结合课件演示的情况讲述宗法制及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在这一学习支架的协助下, 学生对宗法制及其与分封制的关系就有了直观形象且清晰的理解。

4.小组结合思维导图对本课学习进行课堂升华。在课堂的最后5 至10 分钟, 教师撤掉学习支架, 由小组展示完成的思维导图, 这正体现了学生建构出真正属于自己所感悟、理解、探索到的知识。整个课堂, 教师基于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适时地搭建学习支架, 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地攀升, 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 也提升了能力。

三、效果评价

在课后, 师生通过三个层次进行效果评价。

第一层次在小组内部进行, 组员之间对在这次绘制思维导图中的表现和收获进行评价。

第二层次在小组之间进行。组与组之间互相交流所绘制的思维导图, 相互进行效果评价, 取长补短, 互相学习。

第三层次由教师对各组的思维导图进行评价, 写出评语, 粘贴在班级的学习园地, 供全班同学学习。

七年级历史夏商西周的更迭说课稿 篇3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号选手,我说课的课题是(写课题)。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以及教学过程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内容。

一、说教材

本课选自北师大版初中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根据新课标要求,中国古代史主题是以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为主要内容,弘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第二单元主要讲述从夏朝国家的产生开始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变化发生巨大的变革,本单元是古代史上,中国开始走上国家社会的开端。本课重点讲述了夏商周三代的更迭,由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发展,为本单元后续朝代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说学情

我所授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中七年级学生,教师要做到育才施教,必要要做到了解学生、掌握学情。首先从认知能力上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仅限于表面,缺乏深入的思考和归纳能力,而这也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的方向;其次,从心里特点上分析,中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爱听历史故事,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因此教师应抓住这些有利因素,认识到历史课时一门科学,学好历史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最后,从生理特点上分析,青少年活泼好动,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哎发表见解,爱受到老师的表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这生理特点,一方面,利用生动活泼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到课堂上,另一面,教师积极创设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勇于质疑,让学生热爱课堂。

三、说教学目标

确立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关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要求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紧密围绕新课标的要求,并依据新课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了解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了解夏朝的建立、商汤灭夏、商朝建立、盘庚迁殷、武王伐纣、西周建立、西周的灭亡等基本知识,说出夏、商、西周三朝的更替顺序;归纳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原因并能概括其相似之处。

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通过阅读自学、独立思考,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概括和比较;通过课堂讨论等活动方式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夏朝的学习,知道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学习夏、商、西周灭亡的史实,明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了解夏、商、西周大量精美文物、历史遗迹,树立保护文物、爱护文化遗产的意识;了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奴隶和平民的艰苦劳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四、教学重难点

纵览本课,由家天下的夏朝、商汤灭夏、武王伐纣三个部分组成。由于学生在这一年龄段,思维能力有所局限,同时也是发展时期,因此我将通过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作为本课重点;同时,初一学生对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这一抽象概念的难以理解理解;公元纪年法中纪年与世纪的换算方法的了解。

五、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针对每课的内容采取适当的教法和学法,以实现教学目标,从而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本课依据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为主线,以思维训练为中心,所采取的教法主要有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的学法有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本课我使用复习导入法,通过设置问题:传说中的尧、舜、禹又是通过什么方式做部落联盟首领的?这种方式叫什么?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即复习上一单元只是,同时引出禅让制,教师指出在大禹之后禅让制被破坏,导入今天所学新课。

2、教授新课

本课分为三个子目。

1)在第一子目“家天下”的夏朝中,

第一个部分,首先出示“大禹陵”的图片,设置问题:大禹陵的修建说明了什么?此问题主要引导学生,回顾第一单元知识,认识到大禹由于治水成功,地位的提高。设置第二个问题,传说中的大禹还做了几件有助于提高其威望、巩固其地位的大事?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第一段,获得大禹“涂山会盟”和“制作九鼎”的信息。使学生认识到随着大禹的地位提高,进而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其次,板书,夏朝的建立,让学生根据课本回答出夏朝建立的时间、都城。并且结合地图册,指导学生学会通过地图,认识到夏朝的地理范围及阳城的具体位置,了解阳城是今天的哪个城市。通过设置问题:同学们知道四大文明古国吗?通过学生的回答以及教师的简单讲解,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同时是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历史发展惟一没有中断的国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再次,通过提“禹死后,他的王位由谁继承了呢?”引出启继承王位,指导学生通过阅读书本启继承王位的经过,让学生讨论书中“想一想”问题,学生通过讨论,能够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同时教师指导学生使用比较法,认识到禅让制和王位世袭制的区别。

第二个部分,板书,夏朝的发展。指导学生观察《二里头宫殿复原图》及阅读文字,分析据此所获得的信息:筑有大型宫殿,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情况等。

这之后,教师通过问题,夏朝就这样一直繁荣下去了吗?过度到下一个子目的学习。

2)在第二个子目“商汤灭夏”中,

首先,结合书本,指导学生观察《“桀驾人车”汉画像石》,设置讨论问题:这是夏朝最后一位国王桀,你认为他的怎样一位国君,你能预见到他统治的结果吗?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到桀已经失去民心,夏朝衰落即将灭亡。于此同时,学生通过阅读,认识到商族的强大,引导学生推断:商灭夏。接着,板书商的建立,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归纳商建立的`时间、都城。

其次,观察《商朝形势图》,使学生认识到商代前期先后七次迁都,通过设置提问:商朝当时会因为什么原因而迁都?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认识到商代迁都的原因。板书:盘庚迁殷。通过地图册,使学生殷的地理位置。

再次,板书商代的发展。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归纳学生在国家机构上的建设。同时,指导学生阅读书本阅读部分,以及观察《商代石人和玉人》、《商代玉器》、《商代玉蚕》、《商代铁刃铜钺》,体会商代经济文化的进步。

3)在第三个子目“武王伐纣”中,

首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设置提问:你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一下纣王?学生通过阅读认识到商纣的残暴。接着提问:昏庸残暴的统治将预示着怎样的结局?引出武王伐纣的事实。板书:西周的建立。学生归纳时间、都城。接着,通过书本议一议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道理,培养学生具备了初步的历史分析能力。

其次,板书西周的发展:指导学生阅读《诗经》节选及课文,提问:西周的土地如何分配?西周的农业和手工业还有哪些进步?学生讨论归纳西周在经济上的发展。教师指出,西周经济的繁荣同样也是平民的劳动者所创造的。

再次,板书东周的建立:学生讲述“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引导学生认识昏庸统治使其失去民心、预示着统治的灭亡。归纳知识点: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3、小结:指导学生将本课内容中的重大事件在自制的年代尺中标识出来。

4、〖巩固练习〗做配套填充图册中的相关内容。

教案点评:

本教案采用了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的教学模式。

七年级历史夏、商、西周的兴亡教案 篇4

一、知识点拨

(一)知识网络

(二)历史解析

怎样理解王位世袭制

王位世袭制是夏商周三代的基本政治制度,就其本质来说,它是以最高统治者──王为核心和维护王、诸侯继统的王权专制制度。夏商周三代,王位世袭制历经了形成、发展和完善的变化过程。

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他死后,其子启破坏了民主推选君长的禅让惯例,自己继承王位,从此开启了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的制度。根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夏朝的王位继承,从启到桀共历13代16王,基本上是以传子为主。

商朝的王位继承也采用世袭制。从汤至纣,经历17代31王,以兄终弟及为主、父死子继为辅。即兄死由弟继承,直至无弟可传,然后传子。这两种继承方式,直到商朝晚期才完全确立为传子制。

西周在王位继承上基本承袭商朝晚期的传子制,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完全确立了“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嫡长子继承制。西周自武王至幽王,历11代12王。除个别外,都是父子相传或嫡长子即位。嫡长子继承制也开始在各诸侯国渐次推行。

由此可知,夏商周三代的王位世袭制度历经变革,最终确立了父子相传的继承方式和嫡长子即位的继统原则。这一制度的变革和完善,是三代宗法制度不断发展,特别是西周宗法制度高度强化的结果,同时也反映了三代王权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西周确立的嫡长子继承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以后的约三千年的时间里基本上成为君主承传的正统定规。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剧烈变革。周王室衰微,诸侯雄起,宗法制度遭到破坏,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取代。这些变化赋予王位世袭制新的内涵,而最终随着秦的统一和秦朝的建立,王位世袭制由维护王、诸侯继统的王权专制制度,进而成为以皇帝为核心和维护皇帝继统的皇权专制制度。

怎样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

宗法制系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是一种基于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夏商周三代政治的最大特点是族权与政权合而为一,从一定意义上讲,宗法制构成了夏商周三代各种政治制度的基础。分封制是夏商周三代实行的地方政治制度。它基于宗法制而产生,与宗法制互为表里。从根本上说,分封制就是宗法制作用于国家地方政治制度的重要举措和体现。

夏朝是宗法制及分封制的创始时期,商朝的宗法制及分封制已有相当的发展。西周时期,宗法制及分封制日臻完备。

西周的宗法制有如下特点:其一,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明确规定在周王、诸侯、卿大夫等各级贵族的诸子中,嫡长子是法定继承人,次子、庶子实行分封。其二,规定了相对的大宗、小宗之别。周王的法定继承人嫡长子、嫡长孙一系的,为大宗。相对大宗而言,次子、庶子及其后裔,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及其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其三,宗法制与分封制紧密结合。根据嫡长子继承制的规定,除了嫡长子继承相应地位的父位外,周王、诸侯、卿大夫等各级贵族还要对其诸子(非嫡长子)实行相应地位的分封。这样,通过层层的分封,形成高下有序、尊卑有别的宗族等级和政治等级。

西周的分封制也有其特点:其一,分封制是西周长期的“国策”和普遍推行于全国范围的政治制度。西周初期,武王和周公先后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分封。此后,在西周中期和晚期,王室还陆续分封了为数不少的诸侯。其二,分封制是西周巩固王朝统治的战略措施。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即通过分封王室子弟、功臣与姻亲建立诸侯国,以树立屏障,拱卫王室。其三,授土授民和受封诸侯履行广泛义务,是分封制的主要内容。周王将土地连同当地的居民(庶民、奴隶)分封给诸侯,而受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履行为王镇守疆土、出兵助王作战、交纳贡赋、助王救灾和按期朝觐述职等义务。其四,分封制与宗法制紧密结合,形成了以周王为首的等级制度和从属关系。因此,有的当代史学家称西周的分封制为“宗法分封制”。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剧烈变革,诸侯之间兼并战争激烈,周王室地位日趋衰微,分封制随之破坏殆尽。

对于西周推行的宗法制和分封制,应当看到:在当时的情况下,宗法制形成的严格宗族等级秩序,可以防止贵族之间因权力继承问题而发生纷争,从而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安定与团结;而西周实行分封制,可以通过分封诸侯以加强中央和地方的政治联系,进而强化对地方的统治。西周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盛王朝,这一制度显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此外,西周实行分封制,对于开辟与建设新的疆域、加强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融合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二、学习自评

(一)知识掌握

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者是()

A.黄帝 B.禹 C.启 D.汤

2.商朝规定:可以治理方国但必须效忠于商王和定期向商王纳贡的封爵是()

A.相、卿士 B.侯、伯 C.相、侯 D.伯、卿士

3.西周的建立者是()

A.周文王 B.周武王 C.周成王 D.周公旦

4.西周王朝确立的王位继承制度是()

A.禅让制 B.兄终弟及制 C.幼子继承制 D.嫡长子继承制

(二)能力提高

1.下列对西周王朝周王和诸侯关系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周王和诸侯的关系是君臣关系②周王对各诸侯国拥有绝对的控制权③周王和诸侯的关系是等级从属关系④周王和同姓诸侯是大宗和小宗的关系

A. ①③B. ②④C. ①②③D. ①③④

2.我国古代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是()

①王位世袭制度②皇帝传承制度③诸侯分封制度④血亲宗法制度

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①③④D. ②③④

(三)延伸拓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周)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引自《孟子》

材料二 春秋之世,鲁之朝(周)王者二„„而如齐至十有一,如晋至二十。

──引自(清)顾栋高:《春秋大事表》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西周分封制对诸侯作出了什么规定?周王和诸侯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2)材料二揭示了什么重大问题?

(3)综合上述材料,从西周到春秋,周王和诸侯的关系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其主要原因何在?

三、能力拓展

(一)学法指导

如何学习“典章制度”一类的历史知识

“典章制度”,主要是指各类制度、规定、纲领以及条约等。从小的方面说,“典章制度”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行为规范和准则;从大的方面说,则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体系,如分封制、王位世袭制等。

由于各类制度、规定、纲领以及条约等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都在一定历史时期起过重大作用和产生过重大影响,因此,学习“典章制度”一类的历史知识,就应从历史背景、主要内容、沿革变化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和影响等角度加以把握。例如对“分封制”的掌握,应知道它是周王朝为巩固国家统治而实行的重要政治制度,其主要内容是根据嫡长子继承制层层“分封”各级贵族,它的沿革变化是西周承继夏商分封做法而发展至完备,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破坏解体,它的历史作用是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盛王朝等。

(二)例题解析

周初实行分封制,其根本目的是为了()

A.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 B.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

C.巩固周王朝统治

D.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

解析:本题属于因果选择题,答案为C。在本题的四个选项中,B项“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只是分封制的目的之一,而A、D两项均与周初分封的内容不符,只有C项“巩固周王朝统治”,是周初实行分封制的根

本目的。

(三)学习拓展

西周的宗法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不仅关系到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而且也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想想看,“尊宗敬祖”和“认祖归宗”对于祖国统一大业的最后完成有什么重要意义?

(四)自展才华

学会整理历史知识

熟练掌握基础知识,正确理解知识的内涵以及相关知识的联系,是认识和学习历史的至要一步,也是最基础的一步。

如何整理学过的历史知识呢?这就需要同学们按照历史事件发展的过程和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把分散的、相关的历史知识进行整合,建立起系统的历史知识结构。须知,只有经过认真思考、加工和整合的知识,才能熟练掌握。下面就以“西周王朝的重要政治制度”为例,做一个知识结构图:

说明:从图中可以看出,构成西周政治制度基础的是宗法制,而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最高统治权即王权的确立及承传运作和地方各级统治权的确立及承传运作,均依据于嫡长子继承制。而由嫡长子继承制构建出从上到下、从中央到地方的严密统治网络。

试想一下,对所学历史知识经过这样一个加工整理,掌握还能不巩固吗!相信同学们会总结出比这更好的学习方法。

四、相关信息

(一)历史随笔

殷鉴不远

出自《诗·大雅·荡篇》:“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这句话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历史教训,即夏朝的灭亡,就是殷朝的前车之鉴。夏王朝不仅有很长的历史,而且是一个很大的国家。但是,它最终还是被商汤的军队所推翻。这是一个很大的事件,直到东周时期,人们仍然感到震惊。孔子认为:夏桀暴其民甚,因而身杀国亡。司马迁也说:“夏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管子·牧民篇》则总结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岁月悠悠,如今,“殷鉴不远”的用意多用来泛指可以作为后人鉴戒的前人失败之事。但其昭示的深刻寓意和历史教训却是永远的。

读了这篇历史随笔,你想到了什么?读史启思,学史益智,这可是历史

学习的真谛!

(二)历史回响

陕西周公庙遗址发现西周大型墓葬群

2004年3月以来,由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大学联合组成的周公庙考古队,在陕西岐山县周公庙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调查与钻探,目前已钻探出大型墓葬19座。在墓地外围多处地点已发现甲骨760余片,经初步辨识有甲骨文420余字,其中有周公字样者4片,并有几片记载周王活动的刻辞。

周公庙遗址是周人发祥地周原的一部分,大型墓地的发现将为寻找和确认西周王陵、西周都城等提供重要的考古资料。迄今发现的诸多迹象表明,周公庙遗址大型墓地是一处迄今所知周代最高等级的墓地,周公庙遗址很可能是周公的采邑。就其多处发现甲骨而言,很可能成为西周的“殷墟”,对研究中华文明史、继承与发扬优秀文化传统等具有无法估量的价值。

──新华网西安2004年6月11日电

(三)书目网址

1.戴逸、龚书铎主编:《中国通史》(第一卷)(夏商周部分),海燕

出版社,2000年

2.http:///(中国先秦史网)

第四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说课稿 篇5

第四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历史文化与民族学院08级历史教育的学生冉丽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夏、商、西周的兴亡》.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我对这一课的理解和设计:

说教材

(一)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内容是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中的一课,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是早期国家的产生,为奴隶社会的学习作了铺垫,所以比较重要.本课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夏朝的兴衰.2,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3,西周的分封制.(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学习要使学生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了解西周的分封制,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和初步理清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我把现代信息技术与本课的内容进行整合,针对初一学生的现状,初一学生求知欲强,但知识积累不够丰富,对一些复杂历史现象和地理概念模糊不清,因此,本课以教师讲述为主,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学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夏商西周时期创造了光辉的文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并让学生认识到奴隶制度的进步性和残酷性。(三)教学重点

夏朝的建立和西周的分封制.(四)教学难点

西周的分封制以及奴隶制的进步性和残酷性.(五)教学手段

为了生动形象直观,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来完成教学,从而激发学生学校兴趣,提高良好的课堂效果.说教法

采用问题教学法,围绕本课的重点难点设置了若干个小问题,以图说文,让学生在讨论中,在教师的指导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2 讲述法,对于一些能增强学生对历史课兴趣的内容,如“桀把人当坐骑”“牧野之战”“周文王访贤遇文王”等。图示法,对一些仅凭讲述不容易解决的问题,如夏朝的疆域等,需要用图来说话。

说学法

指导学生通过课文的阅读和理解,引导学生分析夏商西周灭亡的原因及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故事导入,创设情境.多媒体展示嫦娥奔月的图片,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导入新课,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二)讲授新课

1、夏朝的兴衰

(1)、夏朝的建立

首先请同学回顾上节可所学的知识.请同学们看课文的前两段内容,看完后和同学讨论一下,回答几个问题:(1)夏朝的第二位君主是谁,并讲解世袭制。(2)夏朝建立后,组建了哪些国家机器?(3)夏朝奴隶制国家机构的实质是什么?并观看多媒体屏幕上《夏朝统治区域示意图》指出夏朝统治的中心地区.(2)、末代暴君夏桀

首先多媒体展示《夏桀把人当坐骑》插图以及材料,引起学生注意,结合书本,请同学讨论并归纳桀的暴政,自然能体会到夏朝的灭亡,并由此因此本节第二个内容――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2、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1)、提出问题:商汤为什么能灭夏?学生在讨论中得出结论,自然记忆夏的灭亡和商的建立。(2)、指导学生讨论:后世为什么把商朝又成为殷朝?当时商王盘庚为什么要迁都?引出商王盘庚迁都的内容。在讨论中加深印象。(3)、多媒体展示《商都城示意图》,请同学指出商的统治区域,设问这样的一个大国是怎样灭亡的呢?过渡到暴君商纣。

请同学讲述纣王的残暴,给商的灭亡打下伏笔。(4)、请同学表演“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增加趣味性,并引出“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佳话,在表演中使同学了解文王求贤若渴重用人才的品德。

文王的做法为武王伐纣奠定了基础,过渡到牧野之战(5)、多媒体展示《牧野之战示意图》,请同学描述当时战争的景况,得出牧野之战导致商灭亡西周建立。

(6)、最后请同学分组讨论教材20页“动脑筋”分析回答: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取得胜利的原因,加深印象。并设问西周建立后怎样才能巩固统治,过渡到下一个内容。

3、西周的分封制

这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内容也是难点。所以,我采用提问讨论的方法,让学生思考西周统治者怎样才能把被征服的广大地区牢牢的控制在自己的手中?(目的)对被分封的诸侯采取什么办法控制?(内容)分封制实行的结果如何?(作用)请同学自由讨论,然后选派代表回答,各组可以互相辩论,在辩论中掌握知识,并且有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 问题解决之后,多媒体展示西周等级示意图,让学生到电脑前标出每一等级的名称。

最后由学生讲述“道路以目”的故事,并表演“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总结出昏君误国的教训。

(四)、巩固练习

针对本课的内容和特点,为了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请同学制作一个夏商西周的大事年表,可以自己设计,并展示,教师给予评价。

四、五、板书设计

第四课

一、夏朝的兴衰

1、夏朝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特点

2、夏桀的暴政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1、商朝的建立

2、盘庚迁都

3、暴君商纣

4、文王任贤到武王伐纣

三、西周的分封制

1、分封制

2、等级制

3、西周灭亡

《夏、商、西周》读后感 篇6

这本书里主要讲的是追寻祖先的足迹和中国历史。其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是女娲造人,但这一篇不仅讲了女娲造人,还给我解释了另一种说法,就是兄妹相配的故事。里面讲的是:西南少数民族古老神话中说:某年天降大雨,有位英雄趁机捉住了雷公,想要用香料腌制了作为食物分给乡亲们。她把雷公关在铁笼子里,嘱咐一对小儿女说:“千万不要给他水喝。”说完就出门去了。

雷公在笼子里痛苦呻吟着,引发了那对小兄妹的恻隐之心。他们用刷子蘸了几滴水给他,雷公一得到水,立刻爆发出无穷的威力来,挣开铁笼,冲上天穹。临走前,他从嘴里拿出一颗牙,让他们遇到灾难就躲在这颗牙结的果实里。兄妹照做,不过几天这颗牙果真发芽生长结了一个巨大的葫芦。

雷公为了复仇,降下暴雨来,地上洪水泛滥成灾。所有人全都被怒涛卷走,小兄妹躲在葫芦里才幸免于难。

于是,小兄妹商议婚配,以延续后代。但是婚后头一胎就生下了一个肉球。妹妹把肉球剁碎捧着想爬上天去奉献给天神。爬到一半,肉块脱手落下撒得满地都是。迎风而长,变成了许多小人一一一这就是兄妹的子女,也是人类的祖先。

七年级历史夏、商、西周的兴亡教案 篇7

知道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说出耶律阿保机、赵匡胤和元昊三位杰出政治家的主要功绩。

分析宋辽、宋夏和议的影响,提高客观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

在学习关于“宋夏和战”的内容时,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计“辽、西夏、北宋建立简表”,学习采用表格方式表述历史知识的方法,增强采用多种方式表达观点的能力,并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

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分析辽、西夏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措施及其与宋的关系,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通过思考课堂讨论题和“材料阅读”题,提高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辽、西夏与宋的战和关系,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的密切交往,对奠定祖国的辽阔疆域,开发边疆地区,促进社会的进步,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华民族具有极大的凝聚力,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教学重点:知道辽、宋、西夏是并立的政权;培养学生客观认识历史事件(如宋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与和议等)和采用表格方式表达观点的能力;认识到契丹族和党项族等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对开发边疆地区、奠定祖国辽阔的疆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宋辽、宋夏的关系;认识到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教学手段:运用地图、表格等手段。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这一课中,赵匡胤、“陈桥兵变”是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内容,契丹族和党项族则是学生比较陌生的民族,封建化进程对学生而言也比较难理解。因此,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通过讲故事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让学生认识到三个政权的并立;并通过有关图片讲解和适当地补充知识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学习效果,以实现教学目标。

作业安排: 填充图。

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

出示《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指出中国历史在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由统一再次走向分裂。学生齐读导言,激发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讲解新课:

一、澶渊之盟:

1.北宋政权的建立。

教师依图《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简单介绍唐亡以后的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指出由于后周世宗的改革和民心所向,统一趋势逐渐加强。

接着,请学生讲述并演示“陈桥兵变”的故事(课前即让学生自己准备),了解北宋王朝的建立经过,并以此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随后,利用《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说明北宋基本上统一了中原地区和南方,并强调指出北宋未能统一全国,同时并立的还有辽、西夏等政权,由此引出下面的学习内容。

2.辽政权的建立。

指导学生演示课本内容,适当补充有关知识介绍契丹的强大,并对课本插图进行简单介绍,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组织学生讨论:“契丹矛”和 “契丹文字”说明了什么?

“契丹矛”反映了契丹族已会制造和使用铁器以及勇猛善战;“契丹文字”是学习汉文化的重要成果。说明契丹民族的强大。

3.宋辽之间的和战。

建议教师采用读书指导法、谈话法指导学生学习这一内容。

关于北宋的北伐,可向学生提问:“北宋为什么要对辽进行北伐?北伐的结果如何?” “为什么北宋的北伐会失败?”。

以此指出当时的北宋还不具备统一的实力,统一的时机还不成熟。多次对辽战争的失败,使北宋统治者产生了“畏辽”的心理,加之国内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起义不断发生,宋开始侧重于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对辽政策由进攻转为防御,实行了“守内虚外”:禁军有一半是驻防在京师及其附近,其余分别戍卫国内要冲地区,只有少量的禁军屯驻在边境上。这使得北宋御敌能力更为减弱。辽统治者则对北宋进行了大规模地进攻。

学习“澶渊之盟”时,可先让一学生绘声绘色地讲述“澶州之战”,通过故事帮助学生了解辽攻宋的目的(掠夺、扩大地)、了解寇准主战具有反掠夺的正义性以及宋真宗的懦弱、妥协,知道宋朝是在有利的形势下订立了“澶渊之盟”。盟约内容学生了解即可。

关于“澶渊之盟”的评价,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教师可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一些问题来得到正确认识,如:

“当时辽宋为什么会议和?”(辽军事上的失败和北宋的软弱)。

“北宋政府每年送给辽的‘岁币’是从哪儿来的?”。

“签订了盟约,基本不打仗了,对双方有什么好处?”等。

指导学生了解课本中选自《栾城集》的一段引言,增强对和议积极作用的认识。

二、宋夏和战:

1.夏政权的建立。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简介夏政权的建立。

2.宋夏之间的和战。

本部分内容与“宋辽之间的和战”内容非常相似,组织学生讨论辽、夏政权与宋的关系的共同点。可让学生在阅读课本基础上互相提问,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活跃课堂气氛。

要注意让学生弄清楚:“西夏为什么要进攻北宋?”、“西夏和北宋达成议和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认识宋夏之间的和与战?”等几个问题。

教师引导分析辽、西夏统治者的掠夺性和北宋统治者的腐朽、软弱性。

三、碰撞中的融合:

课本介绍了辽、西夏统治者向汉族学习的措施和成果。

辽统治者重视农耕,推行汉法,革除弊端,创立“胡、汉分治”的政策,使辽很快进入封建社会。西夏统治者也积极地学习汉族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并最终确立了封建制度。宋与辽、西夏在碰撞中、特别在和议后的密切交往中,共同获得了新的发展,进行了新的融合。

建议教师首先提问“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融合的表现有哪些?”,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要提醒学生注意结合前文内容)、自由发言,教师最后可归纳出以下几点:

学会农耕、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模仿汉字创造文字、学习汉人的生活习俗等。

可利用课本插图和彩图加强学生对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感性认识。

(彩图“契丹王子骑射图”)。

“辽马鞍、铃铛”既反映了其游牧民族的本色,服饰和马鞍上精美的龙形等雕饰又反映了学习汉文化和与汉民族的融合。彩图“西夏文敕牌”反映了西夏文是学习了汉字的方块字形、采用了汉字的笔画创制的,是民族融合、少数民族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

小结全课:

上一篇:2024年世界无烟日活动方案下一篇:大通县“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活动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