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教师期末的工作总结(共10篇)
一、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备课,注重教法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保证。在新课改教材面前仍然是新手,故在课前做到认真备课,多方面去搜集与教学相关的资料。我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堂教学,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在深入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认真写出了切实可行的学案,使每一节课都能做到“有备而上”。通过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达到愉快教学的目的,在教学中注重学生活动,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
二、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上好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教学思路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多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些,学生活动尽量多些;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努力实现思想品德课的趣味化。思想品德课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与实际紧密联系,切实解决学生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
三、加强课后辅导,与之交流
课后辅导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巩固。耐心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平时多与他们交流;从赞美着手,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改变教师角色,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朋友,让他们敢说话,说真话,这样让学生感到你与他是平等的,那么他就能很好的去接受你的观点,用历史人物去激励他们,从正面教育入手。从而转变自己的思想,改变自己的行为,从而真正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四、本人存在不足与今后打算
(一)个人备课有时针对性不强,特别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和普通话中,往往是备好的课不得不进行必要的调整课余时间练习。有时,讲得太深,没有照顾到整体,在备课时也没有注意到这点。从而使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课堂教学纪律把握不够严格;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尚未转化成功。新课程的理念与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相结合落实得不够到位,教师讲的成分还比较多。 针对以上不足,提出下列改进措施:
1、加强备课的针对性,努力提升自己和服务于课堂教学和学生。
2、有意识地强化落实新课程与旧课程相结合的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3、实质性地开展课题研究,少一点形式,多一点具体的内容。
4、加强课外活动的指导和引导,做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伙伴。
学年初我应校领导的安排,接任八年级两个班的英语教学。首先看了一下这两个班级的英语的基础成绩,一看不怎地,当然也没什么压力。因此接下来的工作使我头疼的并不是教学过程,而是怎样使每一节课我的教学过程能够得以安全圆满顺利的进行!从开学初的第二个礼拜,我就开始将每天的上课当作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我办公室的老师都知道,每次铃声一响,我习惯的一句:走,战斗去!
八年九班和十三班,这两个班级的学生特点简直是两个极端,我很庆幸和很欣慰能遇到十三班这样一个“弱势”群体,说它“弱势”并不是讽刺,而是夸奖这个班级的孩子从整体上来说学生天生老实的居多,战斗力太差,班主任一用力便全部拿下,学生被拿下之后也没有“造反”的念头,学习成绩不一定好,然而很稳定,不会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发生,作为科任老师当然很省力。遗憾的是,从千千万万的教师工作实践来看,这样的班级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九班则是“强势”群体,学生天生个性张扬的居多,战斗力超强,纵然班主任用尽三十六计也未必全部拿下,班主任坐阵则好,不然“造反”之士大有人在,学习成绩不在考虑重点,能够保证课堂纪律和效率成了首要问题。作为科任的我必须研究战略战术,否则自己的战场
不保,何来功绩呀?
起初,我认为是自己的课不够新颖,教法不够灵活,不能够激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我便在常规备课中加大力度,课堂上尽可能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结合多媒体教学,游戏活动教学,小组互动等各种兴趣活动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结果我发现,想学习的孩子努力的学,不想学习的孩子还是不学!而那些不想学习的孩子还时时处处影响了想学习的孩子。校长说,我们的学校和老师给学生提供的教育教学环境,是整个鲅鱼圈最好的!作为教育者给予孩子的客观环境已经堪称一流了,孩子们还是不能主动学习,什么原因呢?
反思针对这个班级调皮的孩子,刚开始我采取了冷处理,为了营造一个相对稳定的课堂环境,有时候我根本不给他们接近的机会,冷若冰霜,从不跟学生拉家常,说闲话,上完课就走,若有学生挑战,高悬免战牌,不与学生正面接触,不找学生谈心,不暴露自己真实的想法,总之,我不跟你斗。学生若不守纪律,我不与他交锋,回马便走,若是他追上来,自有班主任出来接住继续厮杀!我想,这也是大部分的科任教师一贯的策略。可是惯用的伎俩长期在这个特殊人群居多的班级使用很快失去了效应!并且犯错误的孩子对科任教师逐渐有了意见甚至更不尊重,他们觉得老师的免战是软弱和无能的表现。终于,在一次课堂突发事件中,我有了鲜明的感悟:
那天第一节英语课,我走到九班门口,发现老钱(为了保护孩子隐私,简称老钱)在走廊里坐着,此人五大三粗,胖墩墩,圆溜溜,一张貌似春饼的脸上时常看不见双眼,肉皮不合合就长上了,上课说话吃零
食,跟同学发生矛盾,除了学习啥事都干,有名的滚刀肉!我一问得知,原来没剪指甲,让班主任撵出来了。勒令剪完指甲再进班级。正当我和学生们上课讲的起劲的时候,咣当一声门开了,见他晃晃悠悠从外面进来,旁若无人朝座位上走去,根本没把正在讲课的我放在眼里,也不顾及学生们惊异的眼神。我犹豫了一下,要不要管他。我知道他是出了名的问题生,可是在我的课堂上他不敲门就进教室,不管的话以后就会有第二个第三个不敲门的,甚至还有更多的不守纪律的学生出现,那时候该怎么办?于是,我叫他起来,语气很温和地告诉他,进教室应该敲门,出去重新进来。人家老钱根本没听我的,原地不动,这是我没有想到的。我又说了一遍,他一脸不满地站起来说:“为什么敲门?”“这是礼貌!”我说,他又说“你老师能不能不跟学生一样的?我为什么就得敲门?”这话明显是挑衅,我当时也很激动,接着说:“作为学生,礼貌是应该有的素质!”他说:“那你可以不把我当学生!我也没把你当老师!”作为老师你若听到一个学生当众出此言,可以想象当时我气的压根都痒痒,我几乎是怒吼:“人人讲礼貌,小学生法则就有,我可以不把你当学生,但我得把你当人!你是吗?”他无语了一下。我还在想下一步怎么办呢,他笑了:“老师,你真生气啦?那你要是真生气了,我出去敲门进来。”还没等我反应过来,他噌噌两步出去,当当敲两下门进来了。回到原位还问我:“这下行吧?”面对这样的学生你说你生气么?你无奈么?我也气乐了!其他孩子们劝我说:“老师,别生气了,他已经很给你面子了!咱上课吧!”我的心情让这个老钱搅和的一塌糊涂,这是我任教10年来第一次受这么大的委屈,我怎么可能马上平静下来去讲课呢?于是,我跟孩子们示弱了,我跟他们说:“老师心里不好受,无缘无故受到了强烈的打击,我很委屈,不能马上上课了!请你们给老师5分钟吧!我需要平静一下!你们也平静一下!”接下来的课堂纪律可想而知。下课后我找老钱,他以为我能批评他,没想到我却跟他谈了整整一节课,从他的小学谈起,从他的好成绩到坏成绩,从好习惯到坏习惯,我的目的不是让他认错,而是我特别想知道为什么他会对我有那么大的敌意,我哪里做错了么?最后我分析了,他是觉得我在刁难他,因为他懒散邋遢惯了,教过他的老师几乎对他的小毛病懒的管了,所以他认为不敲门这不是什么大事,根本用不着我这样的兴师动众!而我也让他知道了,他在我心里是一个和其他学生一样的学生!没有什么不同!这是我对所有孩子一视同仁的尊重!最后他理解了我,并且出乎意料地低下了倔强的头.我相信从此以后我在这个班级的课堂上不敲门现象应该是绝对没有了,而纪律上也会有所改善,而我更相信的是我在这个孩子的心里建立起了权威,虽然我在全班同学面前露出了凶残的一面,但是作为当事人的老钱会把我人性化的一面大力宣传,那是对我的形象最好的维护!而之后,我也从某个孩子的口中得知,从那天起,我有了昵称:雷哥!
发生在这个班级里的故事每天都在演绎着,我逐渐乐于这种运动式的战斗,因为有战斗才有转变,能转变一个孩子的思想,辅助她的人生,才是教育的根本。
我任教的班级最拿手的是合唱一首英文歌,这个是我留给每一届孩子的纪念,对于九班来说,这也有个故事,小高是个超级个性的女生,平时粗话连篇,聪明但不学习,贪玩爱斗自私,一身的毛病,但有一点,情商极高!刚开始教英文歌的一个礼拜,这孩子天天给我打电话,就说这个歌不好听,说这个歌变态,让我换一首。我就问她,你为什么让我换?她说她不喜欢,我说你不喜欢不代表大家都不喜欢,大家唱的挺好的呀!要不你不喜欢那我允许你不唱。她好像挺高兴。第二天唱歌的时候果然她不唱,不过也不让别人唱。我索性叫她出来,并告诉她以后陪我站在门口听大家唱。这下她不干了,每天被我折磨一次,一个礼拜下来要疯了,我求求你老师,我唱,你让我唱吧!我好好唱!后来学校上公开课的时候我选了九班,用张主任的话说:你让我们见识一下九班吧!我就让孩子们在公开课上唱了这个歌曲,孩子们表现超级好,那一节课我回放了多次,我最自豪的不是自我的表现,而是那些貌似调皮的孩子们,那一节课他们是那么的可爱!那是团结和自信的表现,那是他们荣耀的时刻!之后的第一次主科知识竞赛他们前进了一名,倒数第二。后来期中考试倒数第五,班主任欣喜地说:史无前例!我给孩子们发糖吃,共同分享胜利的喜悦!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还是这句古语给我很多启示:作为英语学科的教师,我们每天进行的是非母语的教学,它和语文,数学,历史,政治等学科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也就是说我们用专业的语言可以授业,但却很少传道甚至解惑,在准备一节公开课的时候,英语教学体现更多的是学科特点及知识讲授,那种环境注定学生必须听课。而常规教学中,孩子们在接受知识教育的同时也需要接受思想的教育!他
◎
◎
(3)材料中这条路线最早开辟于哪个朝代?开通这条路线贡献最大的人是谁?(4分)(4)材料中的这条路线必须要经过今天的新疆地区,当时的政府设置了一个什么机构来管理该地区?(2分)
(5)这条路线的开通有什么样的历史作用?(2分)29.(15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 材料二:
王村中学
延文斌
本次七年级期末统考试卷在题型上多种多样。选择题40题共40分,非选择3大题共60分,分为简答题、材料题和探究题。从总体来看:本年试题有一定的灵活性,注意知识理解上的考察,注意专题的归纳,有很好的区分度。
一、试卷基本情况分析:
(1)覆盖全面
七年级上册的知识点实现了全面覆盖,试卷中选择题的类型多样:有读图、有排序、有匹配等。试题新颖覆盖面大,实现了考点对本册书均匀的全覆盖,但有显得主次分明。
(2)图文并茂
整套试卷共用图12幅,图片形式多样,有地图、有文物图等。如:第23、24题等,图说历史的两幅图,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形成历史时空关系。实物图有助于引导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课本和地图册的图片资料进行生动活泼的教学。
(3)联系生活
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有助于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材料分析题第24题丝绸之路路线图,并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谈一谈丝绸之路对我们今天发展的启示。
(4)论从史出
充分利用原始史料,是本次期末试题的很明显特色。第22题材料一、二分别用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始材料,让学生阅读分析做题并发表自己对这些改革看法及其所起的历史作用。
(5)形成专题
第26题围绕“文化与改革”这一主题进行探究,这些题型的设计有助于引导教师在单元复习和总复习时进行专题复习,并对知识进行总结归纳,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改进措施:
1、培养学习兴趣。从考试成绩来看,对历史有浓厚兴趣,阅读面宽广的同学考分很高,靠死记硬背的同学会出现知识混淆,张冠李戴的现象,不会灵活运用知识
2、在教学中注意充分利用历史图片和史料。帮学生建立时空观念,通过积累充分的表象知识,引导学生由由表及里的掌握知识
3、在新课和复习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归纳、总结、专题帮学生建立知识联系和体系。
七年级
吴永刚
一、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带的是我校的七年级三个班历史,七(1)共57人,及格31人,红色9人,均分59.47,七(2)共57人及格30人红色6人,均分58.39分,七(3)共54人及格35人,红色12人,总体情况不是理想,特别是低分较多。题型、题量、难度及分值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落实到位,做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这次期中考试成绩不理想,主要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不够,对所学知识只做了机械记忆,有的同学甚至记得都很少,对于要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和回答的同题似乎就没有办法解答,表现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有问题。
三、今后教学的努力方向。
一、单项选择题(30*1=30分)
1、唐太宗时最著名的谏臣是()
A、房玄龄 B、魏征 C、张玄素 D、杜如晦
2、“开元盛世”是指谁统治时期的盛世局面()
A、唐太宗 B、武则天 C、唐玄宗 D、李渊
3、文成公主入藏,嫁给松赞干布是在谁统治时期
()
A、唐太宗 B、武则天 C、唐高宗 D、唐玄宗
4、天竺戒日王对玄奘说:“弟子闻彼国有《秦王破阵乐》歌舞之曲,未知秦王是何人?复有何功德,致此称扬?”你知道“秦王”是谁吗?()
A、秦始皇 B、汉高祖 C、李渊 D、唐太宗
5、“诗圣”指的是()
A、李白 B、杜甫 C、李春 D、白居易
6、被后世称为“画圣”的是()
A、吴道子 B、阎立本 C、赵孟?nbsp;D、张择端
7、莫高窟被称为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主要因为()
A、大批宝物被劫掠到国外 B、有大量的碑刻书法
C、有大量精美的彩塑和壁画 D、建筑具有独创风格
8、澶渊之盟是()之间的盟约
A、北宋与西夏 B、北宋与辽
C、南宋与金 D、南宋与西夏
9、南宋初年的抗金名将是
()
A、杨业 B、岳飞 C、文天祥 D、戚继光 10、12世纪时,阿骨打建立了金政权,他属于哪个民族()
A、契丹 B、党项 C、女真 D、汉族
11、南宋最大的商业都市是()
A、开封 B、临安 C、广州 D、泉州
12、瓦子在宋代城市的盛行,主要是因为()
A、士大夫的提倡
B、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C、农民的需要
D、达官贵人的需要
13、元朝的建立者是
()
A、成吉思汗
B、忽必烈
C、赵匡胤 D、皇太极
14、我国四大发明中在北宋发明的是
()
A、造纸术和火药
C、活字印刷术和指南针
B、火药和指南针
D、指南针和造纸术
15、《资治通鉴》的主持编写人是
()
A、司马迁
B、司马光
C、司马睿
D、司马炎
16、《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
()
A、吴道子
B、张择端
C、阎立本
D、董其昌
17、元朝时期,开始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是()
A、畏兀儿 B、蒙古族 C、回族 D、女真族
18、下列哪一项不利于明太祖、明成祖君权的加强
()
A、废除丞相 B、设立东厂
C、分封藩王
D、迁都北京
19、“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谁的名言?()
A、岳飞
B、文天祥
C、范仲淹
D、黄宗羲
20、明朝中期抗击倭寇侵略的民族英雄是
()
A、李纲
B、戚继光
C、于谦
D、文天祥
21、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
()
A、印度洋
B、太平洋
C、大西洋
D、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22、军机处创设于()
A、顺治时期 B、康熙时期
C、雍正时期 D、乾隆时期
23、代表清朝中央政府同**、**共同管理西藏事务的是()
A、盛京将军 B、伊犁将军
C、乌里雅苏台将军 D、驻藏大臣
24、清朝统一台湾后,开放四个港口进行对外贸易,后来又关闭其他港口,只留一个港口对外通商,这个港口是()
A、广州
B、漳州
C、宁波
D、云台山
25、明长城东西起讫地点是
()
A、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B、西起临洮,东到山海关
C、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
D、东起辽东,西到嘉峪关
26、明朝末年科学家宋应星编著、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是()A、《周髀算经》 B、《农政全书》 C、《天工开物》
D、《本草纲目》
27、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小说是()
A、《水浒传》
B、《西游记》
C、《三国演义》
D、《红楼梦》
28、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是()A、《水浒传》 B、《西游记》
C、《三国演义》 D、《红楼梦》
29、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的一个行政区域最早出现于()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30、魏晋南北朝以来,全国经济重心出现南移的趋势,到()时期,全国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完成了南移?
A、隋朝
B、唐朝
C、北宋
D、南宋
二、多项选择题(5*2分=10分)
1、明朝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设置的厂卫特务机构有()
A、禁军
B、东厂
C、西厂
D、锦衣卫
2、明朝时,从美洲引进的高产作物有
()
A、烟草
B、玉米
C、甘薯
D、马铃薯
3、下列人物中,可以称为民族英雄的是
()
A、岳飞
B、文天祥
C、戚继光
D、郑成功
4、中国的三代石窟艺术是指()
A、甘肃敦煌的莫高窟 B、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C、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 D、新疆龟兹石窟
5、下列统治者属于开国皇帝的有()
A、隋炀帝杨广 B、唐太宗李世民 C、宋太祖赵匡胤 D、明太祖朱元璋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7分)
1、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是中国隋朝时建造的。
2、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出现于(朝代)时中国的 地区的“ ”(当时纸币的名称)。
3、元朝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统治,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
”,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
4、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是战国时中国人发明的“
”,(朝代)时,制成了指南针。
5、元朝最杰出的剧作家是,他的代表作是《
》。
6、明成祖时,派郑和先后
次下西洋。
7、“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是对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表现的典型概括。这种现象出现于
(时期),首先出现在、松江等地的(行业)当中。
8、我国四大古典小说是、《水浒传》、、。
四、识图填表题(4+2=6分)
(题目见答题卷)
1、在右图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地名
在图中,无锡的古运河应当属于
隋朝大运河的(哪一部分)。
2、请写出下图农具的名称
五、材料分析题(2+3+8+3+7=23分)
1、“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1)这是谁引用古人的话说的?
(2)他统治时期,历史上称为什么?
2、“庆历年(1041~1048年)……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铁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腊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熔化)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选自《梦溪笔谈》)
(1)这段史料是谁记载的?
(2)这段史料记载了何种发明?发明者是谁?
3、材料一: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这里即指科举制),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材料二:明朝规定,科举专取“四书”“五经”命题,并以宋儒朱熹的《四书集注》为依据,不能随意发表自己的见解,所谓“代圣贤立言”。行文格式有严格规定,文章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体用排偶,谓之八股文。
材料三: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
材料四:下面是两同学对科举制的看法
甲:明朝的科举考试标准化、规范化,是一种选拔人材的好办法。
乙:不对。明朝的科举制度束缚人们的思想,扼杀人们的聪明才智,危害极大。(1)中国的科举制创立于哪个朝代?
(2)科举制到明朝时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什么变化?
(3)想一想材料四中两位同学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4)请联系现在的考试,谈谈你的看法,科举制对我们现在的考试制度有什么经验和教训可供汲取?
4、“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1)上述材料中的“妈港”是现在的什么地区?
(2)它是在哪个朝代被哪个国家侵占的?
(3)它又是何时回归祖国的?
5、材料一:我国三峡工程基本建成,并投入运行,三峡电力已经输送给许多省份,初见成效。南水北调工程也正在实施,已经使一些地方收益,这充分体现了人类改造自然的巨大能力。
材料二:人类在活动的过程中,给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当前,人类面临十大环境问题:水危机、土地荒漠化、臭氧层遭破坏、温室效应、酸雨肆虐、森林锐减、水土流失、物种灭绝、垃圾成灾、有毒化学品污染。环境带给人们的教训是深刻的,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球的共识。
材料三:明朝末年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强调人类要与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
同学甲:宋应星说的不对。只要通过人力和科学技术,什么资源都可以开发,什么东西都可以制造出来。
同学乙:宋应星说的很对。如果人与自然不相协调,就会破坏生态平衡,人类也无法生存。再说如果人力不与自然力互相配合,那也休想制造出什么东西,开发出什么资源。
问题:结合上面材料,你认为材料三中的同学说的对吗?你认为人类应当怎样和自然相协调?
六、问答题(7+7=14分)
1、“唐初政府控制的人口不足三百万户,唐玄宗时,增加到一千多万户。”是唐朝社会经济繁荣的表现之一。请你谈谈古今人口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七星一中 徐晓英
本学期七年级历史测试考试试卷,既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课程理念,又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积极进取,努力探索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的新途径。
一、试卷分析
(一)试卷结构
历史考试时间60分钟,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其中选择题30个,60分,非选择题四个,40分,总分100分。
(二)试卷特点
就全卷内容来看,本套试题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科书为依据,没有超出规定的范围;试卷的设计与题型以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来考查学生;基础性强,试题立足于历史基础知识,以重点知识来设计题目,重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试卷的编排遵循了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符合考生的作答心理,试卷紧扣大纲,依据课本,重点突出,难易适中,导向明确。试题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与考试标准的基本要求,在题型、题量、难度系数基本保持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知识考查内容,突出了能力考查要求,对指导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
从试卷中我们可以看出:
(1)全卷三种题型,即:选择、材料分析、列举题。三种题型的优化,全面考查了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全卷主客观试题分配恰到好处,其中选择题占
了60%,便于检测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而材料分析和论述题占40%,则侧重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三种题型的配置充分体现了水平测试的双重功能。充分反映了课改、教改与考改新思路,考查了学生正确处理历史材料以及综合分析与表达能力。
(2)全卷涉及的知识面广,且知识范围分配合理。试题全面覆盖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方面知识点,而且知识范围的分配也充分反映了课程标准与考试标准的要求。这就有利于全方位检测学生对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侧面的历史知识。
(3)突出了对学科主体内容和历史知识内部联系的考查。今年试卷考查的内容全部都是学科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没有偏题、怪题,体现了初中历史教学的普及性、基础性。同时材料分析题和论述题又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现实性,特别是从历史事件本身的联系与影响方面着题。
(4)试题充分体现了课标与考标规定的知识与能力目标,灵活考查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理解、比较、分析、综合及迁移等多方面的能力,很明显地反映出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综合层次的知识内容达50%,侧重考查了学生多元历史思维能力。
二、答卷评述
1、总得分偏低,及格率不高。原因有两点:一在历史教学中仍然只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与记忆,还没有真正转轨到能力的培养上来,而许多学生只知道死记书本;二是试题综合性较强,难度偏高。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改革正逐步升温,这对进一步启动和推进我校新的课程改革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
2、客观试题、基础知识试题得分率较高。
3、主观试题及考察学生综合能力的试题得分率较低。
大多数学生对历史教材的主干知识掌握得较好,能根据要求加以复习巩固,对重点知识的掌握较熟练,并能正确地运用解题方法;大部分学生能采用较常用的直选法和排除法来解答选择题,有一定的解题审题能力;部分学生的学科能力有所提高,善于运用已知知识进行判断,反映了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但个别失分较严重的问题,也反映出了一些不可忽视的情况:
4、基本功不扎实,书写不规范,错别字多。审题能力较差。
5、部分学生历史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应变能力略显不足。有些同学完全答不到点子上。
6、复习不到位。例如选择题失分较多的第16题、21题、22题,都是基础知识;第36、37题还有0分的现象,也充分说明了复习过程中存在严重问题。总之,考生在答卷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系列表象,为指导我今后的历史教学和考试提供可贵的一手资料,我应深刻反思。
三、关于教学与考试的理性思考
2012八年级水平测试卷本身的特色和考生答卷反映的表象让我们清晰感觉到崭新的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脉搏在沸腾,只有全面更新全体师生教与学的理念,彻底转变师生教与学的方式,才能不断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因此借助这次水平测试,我作出了如下理性的思考:
1、全面更新教学理念,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新的课改指导下的历史教师,应全面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指导学生全面地辨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学生应全面转变学习方式,倡导积极主动的探究式学习,勇于提出
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避免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从而把新的课程改革推向高潮。
2、熟练把握课标和考标,高度重视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面对教考改革的新形势,我应以“两标”为基础,组织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注重中外历史知识的有机渗透,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应反复运用归纳法、演绎法、联想法、比较法、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全方位,多层次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罚,让学生的思维在“发散--集中--发散”的多次循环往复中产和丰富的“历史智慧”,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和基本的历史素质。
3、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今后的历史考试能力要求越高,学习难度越大。因此,培养兴趣是关键,我们的历史教师要想方设法,生动活泼地开启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自我探究,自主求知,尤其要重视后进生的转化与提高,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4、在教学教程中,要抓主干、重基础。突出主干知识的教学,夯实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历史概念和一般规律。同时,平时教学中要强化历史人名、地名、历史专用名词的书写训练,力求消灭错别字。
5、平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读教材或引用课外材料,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同时注重训练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6、要加强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包括阅读分析、概括归纳、比较能力和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同时也要注意加强学生表述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以提高学生语言表述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7、加强学法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寻找试题的关
键词,捕捉有效信息。
8、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尤其是要做好后进生的辅导与转化工作,提高后进生的学习成绩。
营里一中 7.5
这学期的期末考试完成,看到试卷的第一感觉便是的题量真的好简单。
本次试卷信息量适中,知识涵盖面广,渗透性强,注重实际情景和具体语境中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有较强的探究性和灵活性。试题的选材具备很强的知识性,力求体现选拔和指导教学两者并重。
本次试题仍旧是包括单项选择和材料题两部分。
单项选择题设计简短直接,图文结合,简洁实用,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学生失分较少。错的较多的都是审题不清,研究不仔细的。我教的学生得满分的真的是非常多啊,都认为不难。出错的都是不能断定的,其实这些问题可以从题目选项中一一排除三个选项定下来,比如说7和13题。其余的课本选择题更是简单,都是基本知识的考查。
材料题仍旧有四个大题:21、22、23、24。
21题是关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中的隋朝和元朝,平时一直作为重点,也是三番四次的考查检测巩固。此题目的(3)题错的较多,因为在平时的学习中没有这么问过,虽然是原题,但班里基础薄弱的回答错的很多。22题,是对唐、宋元、明清各朝各代知识的集合考查和比较,平时做这个题目没这么深入探究过,并且对于学了一整年历史的七年级学生来说,已经不是难题。不过,此题是学生失分偏多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达不到,对语意的理解不恰当。看来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真亟待加强。
23题是关于明清时期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巩固,分别考查了明朝和清朝的不同情况和政策。这个知识点曾经有做概括,并做了及时的考查和巩固,所以学生得分率还是挺高的。但是(3)中有问到材料三中的做法称为什么?答案为“闭关锁国”,这个在复习过程中虽然是重点强调过的,但有的同学不会拐弯思考,所以情况不够理想。
24题考查的是清朝的对外斗争。这个题目也是一直作为重点来背诵的,做题情况非常好,看来课本的每一个重点就是重点,不可松懈。当时记得跟学生强调过这个题目,所以一直作为重点复习的,于是做题情况也是非常好的,没有过多失分的点。本次试题偏简单。学生的做题情况比上次高了一截。学生对自己的成绩都比较满意,当然作为老师也比较欣慰。
仔细比较分析了本学校七年期七个班的历史做卷情况,班与班之间差别并不大,可见老师在对于历史知识的把握和信息教研方面都是比较可靠可勉的。但是需要特别提出和解决的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距真是太大了,用参差不齐也不能表达此现状。只说历史,90多分的很多,甚至是满分的。但是几十分的也不少,跟90分那是相差五六十分!同师同室同是人,为何差距这么大?差距可以有,因为每个人的能力是不同的。但是差距如此大,只能说明学生的态度不够稳妥!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考查能力,并不意味着削弱对基础知识的要求,而是要联系实际。历史试题改革虽然强调了由过去的比较注重知识考查向注意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能力高于基础,但必须依托基础。试题主要考查新课标和教材所规定学生应掌握的历史基础知识。2.学生的差距太大,不能用智力的差距来解释,而是要注重学生态度的差距,甚至防患某些个体学生对教育和学习态度的恶化。下学期在“晓之以理”的同时,更要“动之以情”,培养学生正确的态度和健康的人格。
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1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
1.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公元6世纪80年代,中国重归统一时的皇帝是
A.隋文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2.制度创新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下列关于中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A.由分封制逐步发展而来
B.唐朝首创这一制度
C.三省既有分工又有合作
D.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3.《百家讲坛》主讲人孟宪实副教授曾做客《扬州讲坛》,主讲“唐太宗的治国艺术”。下列选项中,不可能出现在他讲话内容中的是
A.唐太宗居安思危,以民为本
B.唐太宗精简机构,合并州县
C.唐太宗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D.唐太宗创立科举,选拔贤才
4.读下面的唐都长安图。下列描述符合唐都长安情况的是
A.“市”“坊”界限分明
B.大街小巷店铺林立,热闹非凡
C.早市、夜市买卖不绝
D.城中心的紫禁城是皇帝的居所
5.“有容乃大”是唐朝超越前期特有的文化气派。以下能体现唐朝 “有容乃大”的是( )。
①玄奘到天竺学习佛学
②叶蕃与唐朝“和同为一家”
③日本多次派出使者来唐朝学习
④马可波罗来中国经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文中的“伟大僧人”是指
A.张骞 B.玄奘 C.鉴真D.郑和
7.唐诗宋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为一了弘扬民族文化,今年2月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在众多唐代诗人中,诗作既豪迈飘逸又清新瑰丽,被称为“诗仙”的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王维
8.2017年3月15日,第十五届全国百强县名单公布。从上榜名单上看,浙江有26县、江苏有17县(大多在苏南),福建有5县。这表明南方依然是我国经济的重心。我国古代经济中心的南移最后完成是在
A.东晋、南朝时期 B.唐朝中后期
C.北宋中期 D.南宋时期
9.费正清、赖肖尔在《中国的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认为,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的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下面最能够论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A.都城长安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
B.在广州设立十三行
C.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D.郑和下西洋
10.下面这道连线题搭配正确的是
①辽﹣契丹族 ②西夏﹣元昊 ③阿骨打﹣党项族 ④北宋﹣赵匡胤⑤金﹣阿保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11.历史人物总是与历史事件相联,下列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搭配不正确的是
A.唐玄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B.戚继光——抗击倭寇
C.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D.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
12.下列文物可以用来研究哪一地区的边疆治理的历史
A.蒙古 B.西藏 C.东北 D.台湾
13.下列语句中,反映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是
A.“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B.“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
C.“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苏湖熟,天下足。”
14.西藏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清朝时期,作为中央政府的代表长驻西藏的是
A.伊犁将军 B.-
C.驻藏大臣 D.**
15.“北京王麻子剪刀”是享誉海内外几百年的中华老字号,北京王麻子剪刀的生产技术曾在“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中被详细介绍。该书是
A.《天工开物》 B.《梦溪笔谈》
C.《农政全书》 D.《徐霞客游记》
16.《来自星星的你》主人公都教授于1603年8月25日(中国明朝后期)从外星球掉落到朝鲜打的。如果当时他到中国,最不可能
A.听郑和下西洋的故事
B.了解科举制度
C.学习活字印刷
D.翻阅《红楼梦》
17.我国古代经济中心经历了从北方向南方逐渐转移的过程。从唐朝中晚期到五代,宋朝,江南地区的农业生产水平逐渐超过北方,下列对其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是
A.北方劳动人民不够勤劳
B.北方各政权不重视发展生产
C.南方开发的时间比北方要早
D.中原人南迁带去了生产技术和劳动力
18.马克思曾说:“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造成中国“与外界隔绝”的状态,主要是因为清政府实行
A.君主专制制度
B.闭关锁国政策
C.重农抑商政策
D.休养生息政策
19 秦刚拟办一份历史手抄报,准备了如图所示素材,据此推断这份手抄报的主题是
A.民族关系的发展
B.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D.封建社会的危机
20.古代中国科技文化成就辉煌。下列选项中表述均正确的是:①李冰主持修筑了都江堰
②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③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④宋应星编著了《天工开物》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二、判断题 (每题1分,正确的写A,错误的写B,共6分)
21.唐朝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22.“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这是古人对大运河这一历史工程的赞颂。
23.签订澶渊之盟的双方是南宋与金。
24.成吉思汗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25.元朝的大都既是政治中心,又是闻名世界的商业中心口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行记》就描述了大都的繁华景象。
26.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下图正确反映了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情况。
三、填空题 (每空1分,共6分)
27.隋炀帝时正式设置 ,科举制度正式诞生;武则天对应举之人亲自出题面试,开创了 。
28.司马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他编写的《 》是一部 的通史巨著。
29.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是 ,元朝建立后,将西藏地区划为一个单独的行政区,由 直接管辖,从此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四、材料与问答 (共18分)
30.“盛世”是指我国从大乱走向大治,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繁荣昌盛的特定阶段。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多个“盛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执政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形成了辉煌的“西汉盛世”,汉武帝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的诸多首创精神和积极的治政态度……他两次派遣使团出使西域,最终凿通西域,建立起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丰富和充实了华夏文明。
材料二: 唐太宗开创的“贞观之治”昌盛局面,在她统治时期继续向前发展,国力强盛,为以后的“开元之治,一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史家称她的统治有“贞观遗风”,郭沫若称赞她的统治是“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材料三: 盛唐的升平景象,在唐玄宗统治后期急转而下,爆发了大规模的**,唐朝从此走向衰落。
一摘自七下历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思想方面具有“首创精神”的一项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她”是谁?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艺中一**”指什么?生活在这一时期有“诗史”之称,被誉为“诗圣”的是谁?
(4)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封建社会出现“盛世”的主要原因。(至少说出两条)
31.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影响深远。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还通过统一度量衡和货币来实现经济集中化……
——斯托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秦始皇最先将谁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国?
材料二 秦汉时期的中央统治者,为了有效地维护“大一统”,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
——《“大一统”之梦》
(2)秦汉统治者是如何“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的?
材料三 唐太宗常说“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
唐太宗问魏征:“何谓明君?”魏征:“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太宗以为然。并说:“主欲知过,比籍忠臣。”
(3)材料三体现了唐太宗的哪些执政理念?请各举一例说明他是如何践行这一理念的?
材料四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4)材料四中的“帝”指哪位皇帝?请指出丞相这一官职设立和废除的朝代?
材料五 故宫导游说:“这个不起眼的偏房(右图),在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为了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
(5)导游所说的“偏房”指的是哪一机构?这一机构的设立标志着什么?
(6)结束我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32.我国历代政府均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朝设置西域都护,开府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统领大宛及其以东城郭诸国,兼督察乌孙、康居等游牧诸国,颁行朝廷号令;诸国有乱,得发兵征讨。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二 在中央设立宣政院,职掌全国的佛教和藏族地区的政教事务,其地位与枢密院、御史台并列。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三 顺治帝赐予西藏佛教首领-五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又赐予另一位佛教首领“**额尔德尼”的封号。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四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出西域都护的设置有何历史意义?
(2)材料二的内容是哪个朝代对西藏进行管理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说清朝为加强管理西藏,确立了什么制度?后来又采取了什么措施?
(4)材料四的内容出自我国哪位民族英雄致外国侵略者的信函?台湾归顺清朝后,清朝采取了什么措施,加强对台湾的管理?
参考答案
一、选择
1-20 ACDAA BADDB ABDCA DDBBD
二、判断
21-26 AABBAA
27.进士科 殿试
28.资治通鉴 编年体
29.澎湖巡检司 宣政院
四、材料
30(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武则天
(3)安史之乱 杜甫
(4)主要原因: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社会稳定,文化繁荣,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开明的政策等等。
31.(1)韩非子
(2)秦;焚书坑儒汉: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设太学,推行儒家教育。
(3)任用贤才,任用房玄龄为相(或任用杜如晦为相)。善于纳谏,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
(4)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秦朝;废除:明朝。
32.(1)从汉朝时,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元朝
(3)确立了-、**的册封制度。(答出册封制度即可)设置驻藏大臣。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海外华人常自称是“炎黄子孙”是因为:
A中国人善于想象 B华夏族是由黄帝和炎帝部落融合而成 C中华民族的锐意进取精神 D中华民族的团结友爱传统 2.被后代称作殷的朝代是
A夏 B商 C西周 D东周
3.下列哪一项是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
A私学的兴盛 B诸侯国的兼并战争 C社会大变革 D士人的解放 4.商鞅变法的措施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
A统一度量衡 B奖励军功 C奖励生产 D推行县制 5.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的水排,比欧洲早()
A.300多年 B.500多年 C.1000多年 D.1500多年
6.纺织业中使用提花机,发生于()
A.春秋时期 B.商朝 C.战国时期 D.汉朝
7.董必武同志有诗曰:“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昭君出塞时的皇帝是()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武帝 D.汉元帝
8.今新疆地区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始于()
A.秦朝的统一 B.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C.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 D.丝绸之路的开辟
9.张衡制造的地动仪是一项伟大的发明,这主要因为它()
A.是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 B.是构思巧妙的地动仪
C.能够测定地震方向 D.是世界上最早测出地震方向的仪器
10.佛教传入我国后,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积极提倡和扶持。其根本原因是 A.一些封建贵族信奉佛教 B.虔诚地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
C.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D.对封建国家统治人民有利
1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语出()
A.司马迁 B.曹操 C.曹丕 D曹植
12.“三顾频繁天下计,一朝晤对老臣心。”这是一幅有关三国人物的联语。此处“老臣”是指()
A.刘备 B.关羽 C.张飞 D.诸葛亮
13.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中没有()
A.北方战事多,南方战事较少,相对安定
B.北方人口南迁,充实了江南劳动力
C.北方人民给南方带去了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
D.南方遍布人工运河
14.下列关于石窟艺术表达不正确的是()
A.体现了田园诗意境 B.包含外来艺术特色
C.不限于雕刻艺术 D.佛教盛行的结果
15.下列艺术品问世时间距离诸葛亮生活的年代最远的是:
A.A.兰亭序 B.《洛神赋图》 C.《女史箴图》 D.龙门石窟佛像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⒈战国时期,秦蜀郡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了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______,2001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商朝的__________,它的复制品已在2001年被联合国永久收藏,复制品被命名为“中华世纪鼎”。
⒉秦汉时期,对待儒学态度截然不同的两个皇帝分别是______和______。
⒊被后世称为“医圣”的是________;被后世称为“书圣”的是________。
⒋曹军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的战役是____________;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重要战役是____________。
5.我国被定为世界著名思想家和文化名人的分别是春秋时期的大思想家、教育家 和战国时期的伟大诗人。
三.成语对应(请将下列成语与相关的历史事件用线相连)(5分)
揭竿而起 刘邦兵败垓下
草木皆兵 刘邦入咸阳,收买人心
约法三章 陈胜、吴广起义
四面楚歌 淝水之战
破釜沉舟 项羽与秦军巨鹿之战
四、列举题:(13分)
1. 列举我国古代四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名称和时间。(8分)
2.列举我国古代以今天洛阳为都城的朝代。(5分)
五.材料分析题(22分)1.请阅读下列材料后回答问题:
皇帝说:“如果命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请回答:
⑴上文中“皇帝”指谁?他进行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分)
⑵除上文内容外,他还有哪些改革措施?(4分)
⑶鲜卑族不再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存在,请分别站在中华民族大立场上和鲜卑族拓跋部的立场上对于这位皇帝的改革进行评价。(4分)
2.请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昭君和亲以后,“边城晏闭,牛马遍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汉书》
材料二: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翦伯赞《题昭君墓》 请回答:
(1)昭君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出塞和亲的?(3分)
(2)材料一上怎样评价昭君出塞的作用的?(2分)
(3)材料二的前两句反映的是什么事情?后两句指的是什么事情?(2分)
(4)从材料二来看,翦伯赞对昭君出塞持什么态度?为什么?(3分)
(5)这两段材料共同表达了一种什么愿望?(2分)
六、问答题(20分)
1.对秦始皇的评价,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他是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有人认为他是一个暴君。你怎样看?(表明观点并说明理由)(10分)
2、概述秦汉时期内地与边疆关系的发展概况,并分析其影响。(10分)
六.附加题(20分)
1.历史诊断(请指出下列历史描述的错误所在,并改正)(9分)
①小红问:“小明,你最敬佩哪一个历史人物呢?” 小明说:“我最敬佩蔡伦,因为他发明了纸,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
诊断结果:
②小红问:“小明,我想了解一下北魏的历史,我该看什么书呢?“
小明拍拍胸脯答道:“那还不简单,看司马迁的《史记》不就行了吗”
诊断结果:
③小红问:“小明,你知道佛教起源于哪里吗?
小明答道:"当然知道,我们中国这么多佛教寺庙,当然是起源于中国。
诊断结果:
2.史海拾贝(11分,若1、2小题写出5个以上,可奖励1分。)
①你知道多少古史传说中的英雄人物 ?你最喜欢的是谁?从他身上你可以得到哪些启迪?(4分)
② 你知道多少三国时期历史故事?通过哪些渠道获得的?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4分)
③你知道多少我国古代使用过的货币?用文字或图形来表示都可以。(3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 2 3 4 5 6 7 8 B B C D C D D C 9 10 11 12 13 14 15 D D B D D A D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⒈都江堰 司姆戊鼎 ⒉秦始皇 汉武帝 ⒊张仲景 王羲之⒋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5.孔子 屈原 三.成语对应(5分)揭竿而起——陈胜、吴广起义
草木皆兵——淝水之战
约法三章——刘邦入咸阳,收买人心 四面楚歌——刘邦兵败垓下
破釜沉舟——项羽与秦军巨鹿之战
四、列举题:(13分)
1.巨鹿之战 前207年 官渡之战 200年 赤壁之战 208年
淝水之战 383年(时间与名称个1分,共计8分)2.东周 东汉 三国中的魏 西晋 北魏(5分)
五、材料分析题(22分)
⑴北魏孝文帝(1分)。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1分)。
⑵迁都洛阳;穿汉服(1分);改用汉姓;同汉族通婚(1分);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1分);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1分);
⑶立场一:促进了民族融合,也促进了鲜卑族的发展,使鲜卑族最终汇入中华民族大家庭(2分)。立场二:他的改革使鲜卑族丧失了勇武之气,导致了北魏的衰弱和鲜卑族的消亡。(2分)
2.①公元前1世纪中期,匈奴分裂为几部,彼此攻杀不休。其中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向汉朝称臣,南迁到长城附近,同西汉订立了和好盟约。汉元帝时候,呼韩邪单于入朝请求和亲。宫女王昭君自请前往,汉元帝把她嫁给了呼韩邪单于。(3分)②材料一认为昭君出塞使北方边镇安定,社会生产发展,匈奴与汉朝友好相处。(2分)③前两句反映的是西汉武帝时与匈奴的战争,后两句指的是昭君出塞。(2分)④持赞同态度。(1分)因为昭君出塞平息了汉匈之间的战争,昭君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2分)⑤两段材料都表达了希望边镇安宁,社会秩序安定,民族友好交往和相处的愿望。(2分)
六、问答题(20分)1.表明观点。(只认为他是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得1分;只认为他是一个暴君得1分;认为他既是一个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又是一个暴君,功大于过者得2分。)
功:①完成国家统一,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2分)。②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影响深远(1分)。③统一车辆形制、文字、统一货币、度量衡(2分)。
过:①焚书坑儒,摧残文化(1分)。②徭役繁重,赋税沉重(1分)。③刑法严酷,生活腐化(1分)。(写出课本以外的条目可奖励1分。)
2.发展状况:①北方匈奴严重地威胁着秦汉政权,北方人民深受其害,因此秦修筑了万里长城,汉朝组织了反击;(2分)②西汉时期张骞、班超等人通西域,设都护,加强同西域的经济交往和西域的管理:(2分)③秦征服南方少数民族,还迁徙人民等,促进当地经济发展。(2分)
影响:①促进了中原与周边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②扩大了我国版图;③有利于民族融合;④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4分)七.附加题(20分)1.历史诊断
①错误。造纸术是西汉前期,由我国劳动人民发明的,东汉蔡伦只是改进了造纸术。(3分)
②错误。因为《史记》记载的是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并不包含北魏的历史。(3分)
③错误。因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西汉末年才传入我国中原地区,道教才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3分)
2.①写出三个以上得3分,不足三个,则一个1分,“启迪”写得合理得1分。
②写出三个以上得3分,不足三个,则一个1分,“启发”写得合理得1分。
【七年级历史教师期末的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七年级历史徐州期末09-17
七年级期末历史试题10-19
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11-03
七年级历史总结11-10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总结05-30
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教学工作总结06-30
七年级历史备课组教学工作总结09-09
开放课堂的七年级历史教学反思10-04
七年级历史夏、商、西周的兴亡教案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