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百家争鸣

2024-09-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七年级历史百家争鸣(通用8篇)

七年级历史百家争鸣 篇1

——岳麓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1课

教学重点

孔子及其历史贡献 教学难点

对各派思想主张的理解,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课文分析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经济政治制度的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的孔子与诸子百家的学说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我国文化发展史和世界文化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各派在对立中相互辩驳与吸纳,推动了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儒家思想,为以后封建统治阶级制定愚民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学情分析

由于本课涉及人物众多,各派思想纷呈,哲学理论性很强,七年级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极少,理解能力更是难以达到,常规教学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难以达到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指导学法是本课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

教学准备 教师: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本课重点难点。

2将学生分成五组,各代表儒、墨、道、法、兵五家,指导学生掌握辩论的基本方法。学生:

1预习课文,并广泛收集资料,熟悉各派思想观点。

2儒、法、道三组每组推选四个代表(一名主辩,三名辩手)。教学流程 温故知新

导入新课 提问: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在科技文艺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指出:这一时期在思想文化方面也空前繁荣,战国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你想知道百家争鸣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吗?今天我们将穿越时空隧道,走进古老尘封的历史,领略祖先的智慧。思考并回答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在科技、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 1.显示课题及第一目:孔子创立儒家学说2.孔子生平及孔子画像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

才艺展示 创设情景 1.你知道“苛政猛于虎的故事”吗?2.孔子除了在思想政治领域的贡献外,还在哪些领域有重大成就? 1.推荐三名学生表演“苛政猛于虎”的故事。2.学生看书归纳政治思想和文化教育方面的成就。1.这个故事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2.显示孔子的成就。3.重点了解孔子对教育的主要贡献及其教育思想。4.指导学生理解“因材施教”等的含义。1.通过体验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孔子“仁”的政治主张。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穿越时空

百家争鸣 1.什么是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2.补充:社会发生急剧变化的具体表现(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领域)3.儒、墨、道、法等各派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呢?4.点评五位学生的发言,并适当解释补充。5.安排儒、法、道展开辩论并提出要求。6.教师对三组同学的辩论进行点评:观点是否鲜明,论据是否充分,语言是否生动等,并指正错误。1.学生看书归纳百家争鸣形成的背景,理解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之间的关系。2五名学生分别扮演孟子、墨子、庄子等上台发表各派思想主张。3.学生(儒、道、法三家)围绕谁的思想更适合当时的社会大变革时代展开辩论。1.显示第二目: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2.孟子等人的画像。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和探究意识,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辩能力。

知识巩固

小结全课 1.列表概括各派思想主张。2.结束语:儒家的以德治国、施行仁政,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和巩固统治,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但社会秩序的稳定,人民利益的保障同样需要法制建设。所以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不应互相排斥,它们都是我国现行的主要国策。填表 显示表格 指导学法,整合知识,培养归纳能力。

学以致用 课堂训练 1出示题目

七年级历史百家争鸣 篇2

一、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 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七年级学生虽然好奇心强, 能迅速接受新鲜事物, 但是抽象思维能力较差, 其认知水平还处在感性认知阶段。要想让他们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 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 历史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积极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学习环境, 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学需要创设教学情境, 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 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下同)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课时, 教师可创设如下问题情境:假如你是北京人, 你的一天会如何度过?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引导学生在认真阅读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思考、讨论, 使其全面掌握有关北京人生产、生活状况的知识内容。又如, 在讲授“春秋战国的纷争”一课时, 笔者则以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为切入点, 组织学生进行成语故事比赛, 让学生在生动的教学情境中感受历史, 学习历史, 从而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 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加强学法指导,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历史课是一门综合性课程, 其涉及范围广, 包含内容多。学生要想学好这门课程, 必须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但对于大多数七年级学生来说, 还未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科学的学习方法。为此, 历史教师要发挥自身主导作用, 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正式学习这门课程之前, 教师可组织学生探讨“什么是历史?为什么要学习历史?怎么学好历史?”等问题, 使学生懂得学习历史的意义, 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在此基础上, 通过多种方式, 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转变其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如, 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迹、博物馆, 让他们从现实中寻找历史;指导学生运用历史图表学习历史;为学生提供参考书目, 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加大实践类作业分量, 让学生创编历史剧, 撰写调查报告等。其间, 教师要注重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应使学生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

三、明确学习目标,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学生的学习就会失去方向。由于七年级学生认知水平有限, 自控能力也较差, 在学习过程中极需要教师的引导。为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伊始, 应为学生指明本课学习目标, 并根据学习目标确定学习任务,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其间, 教师可通过巧妙设疑、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大胆提问等方式,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如, 在教学“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一课前, 我先让学生从报刊或互联网上收集有关匈奴和西汉的历史资料, 上课时, 则引导他们探究为什么西汉初期和汉武帝统治时期对匈奴的政策会有所不同。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和教师的点拨, 不仅提高了合作探究的能力, 而且对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四、结合教材内容, 有机渗透德育

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 而且要结合教材内容, 有机渗透德育,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以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使他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如, 在教学“华夏之祖”一课时, 笔者向学生生动地介绍了尧、舜、禹的感人事迹, 并和学生一同讨论新时期是否有必要继承尧、舜、禹等人的精神, 以培养学生生活俭朴、以身作则的优秀品质。又如, 在讲授“中华文化的勃兴”一课时, 笔者则结合孟子政治主张中表现出的环保意识, 对学生进行了保护环境的教育。

七年级历史百家争鸣 篇3

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更是一种生存哲学。墨家创始人墨子主张在向天下人施爱时“兼以易别”,即平等地、一视同仁地“兼爱”天下人。他通过对社会动荡的深刻分析,认为“察乱自起,起自不相爱。”也就是说,天下大乱发端于极端自利主义,损人利己。

学生希望得到高分,争取进入更好大学是要竞争,但竞争过程中也应该“兼相爱”。墨子指出:“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中,双方是互动的。只有先爱人、利人,然后自己才能被爱和获利。别人的进步可以推动自身的努力,自己的进步必须在与他人的交互中实现。“无言而不仇,无德而不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这都明确表明,墨子提倡的兼爱不是无偿的,以爱利于天下,最终收获天下人之回报,亦即是“兼相爱,交相利”。

墨子的兼爱以谋求利益为出发,“爱”或许并非发自真心,但人非草木,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无私奉献呢?与其为眼前利益而损害双方或多方的长远发展,不如以“兼爱”追求利益共享,调和紧张的竞争,实现人与人的和谐。由此可见,“兼相爱,交相利”是符合人之本性,对我们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具有实际可行的指导作用。

学生为了成绩的提高,更为了未来的发展,必须调和和重建人与人的和谐友爱关系,必须协调与重建人与人之间的伦理规范,使得人人相爱,互相尊重,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从儒家思想中认识处理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学校就是一个小社会,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学生如何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尤其是一些班干部学生应该怎样管理班级呢?

道家的管理主张是无为而治,那只适合战乱后的百废俱兴。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的管理主张——德治,重点是要求管理者以身作则,教化下属。他曾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一个班级的风气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班上的班干部影响的,只有全心全意为班集体服务,以身作则的班干,才能让学生脚踏实地地学习,拥护班委,一个班才能和谐发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班干部若能端正思想和规范行为,以为同学造福为宗旨,协助老师制定有利于同学和谐发展的纪律和规定,做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不王者,未之有也”。学生便自觉执行支持班委的决策,从而实现班级内部团结稳定。

三、从道家思想中认识处理人与环境和谐关系

道家创始人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认为世间万物都包含阴阳两面,阴阳相互配合谓之和。人与自然作为地球两对相互依赖的物质,恰如老子提出的阴阳两面,是相互相成的。由此之故,人应辅助万物,或至少是协调万物自然发展,而不能做违背自然发展的事。

老子还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强调了自然是天地万物的衣食父母和发源地,人只是丰富的自然界中一份子,我们能够世代繁衍,生生不息是大自然的馈赠给予,所以我们不但不能破坏大自然母亲,反而要像尊敬、孝顺自己的母亲一样对待大自然。

庄子则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顺其自然的主张,庄子指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他觉得大自然不仅是真的,善的,而且也是美的。每个人如果能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就能够真正体会到自然的奥妙和善美,产生热爱自然进而热爱生活的感情。因此,庄子的著作里常有自己变成了成大自然中的其他生物,如大鹏如蝴蝶,使自己与自然高度的融合,突现出他天人合一的观念。

从对道家思想的学习中,学生应该学会热爱大自然,尊重大自然,并能学以致用地在实际生活里做一个环保使者,不但不去破坏环境,还要指出和纠正破坏环境的举动,一点一滴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爱护我们的大自然。

七年级百家争鸣教案 篇4

七年级百家争鸣教案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诸子百家的具体内容(代表人物、时期、主张)、百家争鸣的的影响与现实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收集资料、制作知识卡、观点辩论、图表归纳、小组竞赛等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学会合作学习,提高分析问题、提炼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百家争鸣的具体内容与意义,了解我国的悠久历史文化,扩展思想、古为今用,增强忧国忧民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诸子百家的具体内容(代表人物、时期、主张)。

2、难点:百家争鸣的影响与现实意义。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收集相关资料,准备《百家争鸣》的导学案及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分组收集各派思想家资料,制作学习卡片。

四、课时安排

本课课型为自主合作课,安排一课时讲授。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猜猜我是谁?”

师:今天我们的课堂上将有许多大家熟悉的历史人物出现,我们先来猜猜他们分别是谁?(播放诸子百家人物图片,由学生竞猜人物名。导入新课《百家争鸣》,翻开书本76页。)

l 设计意图:调动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

(二)预习检查(独学):百家连线,检查自主预习情况

学派 思想家 所处时代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老子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百家争鸣》教学设计《百家争鸣》教学设计《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儒家 孔子 春秋晚期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道家 墨子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墨家 孟子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百家争鸣》教学设计《百家争鸣》教学设计《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法家 孙子 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兵家 韩非子

孙膑

(三)新课教学

1、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板书)

春秋战国时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各国纷纷变法图强、网罗人才;文化教育扩展出现文史阶层,文士们对社会问题提出不同看法和治国主张。因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百家讲坛

合作展示:由各组用学习卡、图片、课件等形式展示各派主要人物图片及治国主张,加强合作学习能力和加深学生对诸子百家的了解,使课堂更生动丰富。(要求:学生展示、教师知识反馈、学生划要点)

儒家:孔子,仁爱、以德化民、以礼治国、克己复礼,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孟子,仁政、民贵君轻

道家:老子,遵循自然法则,无为而治、朴素的辩证思想

墨家:墨子,兼爱、非攻、节俭

法家:韩非子,法治、强化中央集权和君主的权力

兵家:孙武“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膑“事备而后动”

诸子百家中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正统思想的是哪家?它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待遇如何?

3、治国辩论:以上环节我们了解了各派主张,可谓各有各精彩,但作为意在灭六国、一统天下的君主们终究会采纳哪派主张呢?为什么?(引导学生讨论发言)

在诸侯争霸、战争不断、阶级矛盾尖锐的春秋战国时期,法家严峻刑法、中央集权的“法治”思想受到秦国的重视。法家的治国主张成为秦王赢政灭六国,建立专制体制的理论基础。

4、百家名言竞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清心寡欲,顺其自然

善用权术,建立权威 爱人如己,崇尚和平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谓之“文”也。

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天子不仁,不保四海

仁者无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佚则荒,荒则不治,不治则乱,而赏刑不行于天下者必塞

兼相爱,交相利 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节俭则昌,淫佚则亡。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人性本恶,惟法为治,轻罪重刑。

君主须集中权势,用权术以静制动。

为政以德。齐之以礼......(四)达标测试(反馈)

1、知识归纳:诸子百家人物、时期、主张(板书)

(五)拓展探究

1、案例分析: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因赋税过重、生活困难,铤而走险、偷盗钱财。如何处置这一件事?请各组用不同学派的主张来评论这一事件。

师生共参与,老师扮演小偷,分组同学扮演诸子百家。共同探讨这一事件。

2、古为今用:列举诸子百家思想在今天运用的例子

诸子百家的思想博大精深,我们学习传统文化,关键在于批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做到古为今用。请你谈谈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有哪些体现?(引导学生讨论发言)例如:

儒家:“仁政”——“以德治国”

礼治文明——孝敬父母,尊敬师长

富贵不能淫—— 廉政、廉洁、自律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全民教育

因材施教——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

法家: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道家的顺应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知己知彼——了解市场行情,确定投资方向......(六)课后作业

同步学案41页

七年级百家争鸣教案二

课程目标: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知识与能力

掌握孔子在思想、文化、教育上的成就和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区分各派的政治主张,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唯物辩证观点分析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收集诸子百家各派学说的资料,感知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以辩论法展开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在辩驳中抓住问题的关键,清楚表达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孔子和战国诸子百家对后世及世界文化的深远影响,增进民族自豪感;学习孔子和诸子百家在当时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敢于独立思考、创新的勇气,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批注:

教学重点:孔子及其历史贡献

教学难点:通过探究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和教师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授,使学生初步认识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百家争鸣的主要学派、代表人物和基本主张。

教学用具:PPT

教学方法: 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主体展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故事法、讨论法、列表法等,展开课堂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 学 过 程:

一、课前引导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在科技文艺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方面也有重大成就,出现了孔子、老子等思想家和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些对后世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新课教学

(一)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采用故事法,让学生讲述“苛政猛于虎”的故事,然后提问:这个故事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思想?学生回答:反对暴政或提倡“仁”的思想。

教师进而提问:“仁”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学生从人际关系和人格方面去理解。教师指导学生看课后的畅想天地中的漫画,引导学生将孔子的“仁”的外延扩展到政治领域。同时引导学生展开开放性讨论,联系当前我们所提倡的“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畅谈对“仁”的作用的看法,以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关注现实问题的能力。

提问:孔子除了在思想政治领域的贡献之外,还在哪些领域有重大成就?学生回答后,教师依照重点分析整理书本内容。

最后采用讨论法讨论课中思考题:“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你认为这句话对吗?”

学生分析讨论之后,教师视讨论情况作启发性的小结,以此结束这一小目的学习。

(二)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教师首先要向学生明确:孔子是春秋时期的人物,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在战国时形成的。然后提问:什么是百家争鸣?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指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兵、阴阳、纵横等诸子百家对激烈的社会变革提出不同的看法,纷纷著书立说,在政治、学术上展开各种争论,从而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提问:百家争鸣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

学生看书,可以得出是社会发生急剧变化的结果。教师进而帮助学生回顾社会大变革的具体表现:在经济上,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使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在政治上,商鞅等的变法使封建制度得以确立。思想文化领域的激烈碰撞正是政治经济大变革的反映,使学生初步了解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哲学观点。

2、诸子百家及其思想主张

教师指导学生填写下表:

学生填写此表后,教师应指出:①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老子“无为”的思想和他的辩证法。②可补充介绍春秋时期的杰出军事家孙武和《孙子兵法》。③引导学生比较各派思想主张的相似和不同之处,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三、思考题点拨与活动提示

1、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你认为这句话对吗?

提示: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对这句话的理解可以是多角度的:①这句话是对的。自己喜欢的和不喜欢的,都不要强加给别人,因为强加于人的行为是侵犯他人的人权。②孔子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提出这一主张,有反对统治者向百姓施暴的一面,因此有进步性。③在阶级社会,要求统治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无法实现的。④如果用绝对化的观点看待这句话,它也有不对的一面。例如,一个人喜欢自强,不喜欢别人资助他,但他经常资助一些有困难的人,你能说他不对吗?

2、你能谈谈本课所举各家主张的对立之处吗?

七年级历史试题 篇5

1,当时的欧洲人认为,自然界是没有思想,意志和情感的,而人类是万物的灵长。今天,人类在这方面的认识有什么变化?

提示人类对自然认识不断提高,从过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的这种至尊地位的信念到自然与人类具有平等的生存权利的认识。人类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同自然和谐相处。人类与自然不是一种征服与被征服,战胜与被战胜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相处,和谐交融共同发展的关系。

2.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的含义是什么?

提示由于中世纪欧洲长期处在封建制度与教会的统治下,画作中的人物形象都比较生硬呆板,缺少真实的个性与情感。蒙娜丽莎以和悦的眼神看待世界,以发自内心的微笑,表现了人性的光辉。

3.你认为文艺复兴运动在哪此方面解放了当时人们的思想?它对当时的社会进步有什么意义?提示在对神的看法,对人自身的认识,对自然界的认识等方面 解放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文艺复兴运动推动了人们去发现真实的人生和现实的世界,促进了欧洲教育文化的进步和知识的积累,促进了近代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资本主义精神的形成,运动中产生了一大批思想界,艺术界,科学界和文化界的“巨人”。

4.弗兰西斯-培根指出:“知识就是力量”你认为这个观点对吗?为什么?

提示对,当时的人文主义者致力于对自然界的探索和对科学,知识,真理的追求,而这一切都需要知识,因而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也可答:不对。第一力量不仅仅是知识,力量有多种表现,如金钱,财富等。第二,有渊博的知识,但不会灵活运用,不会产生多大作用,更谈不上有力量了。

5.文艺复兴的作用:

文艺复兴作为欧洲文明史上政治,经济,自然科学,思想领域,文学艺术等几乎所有领域都引起变革的运动,其影响是巨大的。文艺复兴是人的主体意识觉醒和高扬的时代,是人性从中世纪神学摧残下复苏和回归的新时代。文艺复兴打破了中世纪以来封建文化和教会统治对人性的钳制和禁锢,它创立了一种世俗主义的,以人为中心的文化模式,为以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与文化的迅速发展奠定了理论上,价值上和道德上的基础,它是近代以后的欧洲社会加速发展的重要根源。

第二课

1.15---17世纪,欧洲许多冒险家为什么要去海外探险?这些探险活动产生了什么后果?对世界历史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提示去海外冒险是为了追求黄金,发财致富。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一场持续数百年的伴随着血与火的殖民掠夺,殖民扩张和侵略活动开始了。新航路的开辟锤炼了欧洲人敢于冒险,勇于拼搏的精神,开阔了眼界,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拓展了 人类活动的空间和范围,也使资本主义的触角伸向世界各地。

2.“黄金就是财富,谁占有了黄金,谁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要的一切!”哥伦布这句话反映了当是欧洲人怎样的心态?提示反映了欧洲人对黄金的贪婪的欲望。

3.通过碑文,你认为菲律宾政府和人民对麦哲伦有怎样的历史评价?你认为应当如何评价麦哲伦?

提示为菲律宾政府和人民认为麦哲伦是个侵略者,他们勇敢地进行了反侵略斗争。对于麦哲伦,我们应把他置于特守的历史背景下去分析。他率领的船队着先实现了环球航行,最终证实了地圆说,为世界航海事业做出巨大贡献,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在资本主义萌芽前久的欧洲,麦哲伦和其他探险家的活动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殖民主义色彩。因此可以说,麦哲伦是一人杰出的航海家,也是一个殖民强盗。

4。你知道什么是殖民主义吗?

提示殖民主义指的是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对殖民国家进行侵略扩张。殖民主义国家之间的摩擦,矛盾,争夺和战争导致了第一次民办大战。殖民主义的掠夺,侵略和扩张也引起了殖民地人民的坚决反抗,亚非拉许多国家进行了反对殖民主义的民族独立斗争,取得了民族和国家的独立。

5.想一想,西班牙国王会采纳哥伦布的建议,“采用公平交易的方式”来获得“所在的黄金”吗?为什么?

提示不会。殖民地人民很快便会识破殖民者的“庐山真面目”,他们必然会对殖民者的行为引起戒备,而殖民者贪婪的本性决定了当采用“公平交易的方式”不再奏效时,他们就要强行掠夺。

6.如何评价哥伦布的功绩?

提示哥伦布横渡大西洋的成功,为以后全部发现美洲大陆奠定了基础,还证实了“地圆学说”,打击了天主教的神学说教,对科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开拓了新旧大陆之间的联系,把欧洲人引进了美洲,把欧洲的文化传入了美洲,也给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他的航行还为麦哲伦球航行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资料。他的功绩是伟大的。

第三课

1。为什么当时英国人把宗教信仰看得那么很重要?

提示因为当时一个人的宗教信仰基本上反映他的政治态度。一般地说,天主教徒基本上是支持王权的,是保守的。而新教徒基本是主张推翻王权,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的。所以当时英国人把宗教信仰看得很重要。

2.你怎样理解这个典帮的含义?公民有权拒绝国王进入公民的房子,但他们有权拒绝贫穷吗?提示有二: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国王的权力受到严格限制: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公民有权拒绝国王进入自已的房子,但他们无权拒绝贫穷,因为资本主义制度是一个产生贫富不均的制度。

3.应该怎样认识《权利法案》中规定的权利?

提示一,限制王权和加强国会的权利有利于英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和英国社会的进步:二,规定公民拥有一些基本权利,使得资产阶级主张的自由,平等原则得以体现

第八课

1.工业革命前的“工场”与工业革命后的“工厂”有何不同?

提示 两者最大的不同在于,工场采用手工劳动,而工厂采用机器生产。

2.你知道英国“羊吃人”的历史吗?

提示实际上指的是15--16世纪在英国发生的“圈地运动”。一方面,它为英国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促进了英国农业的发展和农村资本主义的兴起;另一方面,它带有很强的“身腥”性质。

3.蒸汽机的发明对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具有什么重大意义?

提示 生产方面,为整个工业部门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原动力,推动了工业的迅速发展:生活方面,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革新,发明了一些新的交通工具,如汽船火车等,大大促便利了人类的出行,声速地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

第九课

1.为什么:涂油子弹事件引发了印度民族大起义?

提示 因为在英国军队服役的士兵大多信仰印度教和伊斯兰教。根据教规和习俗,印度教教徒不能吃牛肉,伊斯兰教教徒不能吃肉。1857年英国人发给士兵的子弹是用涂有猪油牛油的纸包装。士兵必须牙咬开包装纸才能使用。因此,他们认为这是对他们的宗教的侮辱,坚决拒绝使用。英国殖民者对此进行镇压。

2.想一想,为什么英国议员都认为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剥削和掠夺是最腐败最背信弃义和最凶恶的?

提示 东印度公司本是一个私人垄断公司,但后来参与侵略,占领印度的活动,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同时,在17-18世纪间,东印度公司还是英国在印度的代理人,垄断了英国与印度的一切贸易特权,从印度掠取了大量了财富。公侵呑孟加拉国库一项,就给东印度公司带来了3700多万英镑的收入。另外东印度公悟学征收苛捐杂税。1760--1780年间英国共从印度掠取了高达10亿英镑的财富。

3.说说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掠夺对其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提示 英国通过在印度的殖民掠夺,获取了无数的财富,这些财富流入英国后,迅速被投入到生产领域,转化为生产资本,成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同时,英国还掠夺了印度的原料和劳动力,向印度倾销大量的商品,使印度成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这一切都 大大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十课

1.为什么土生白人能成为拉丁美洲独立动动的领导者?

提示 拉美的人种构成十分复杂。欧洲来的白人(半岛人)与土生白人都是白种人。但是“半岛人”是殖民地社会的真正统治者,他们限制排斥岐视土生白人。土生白人不能进入殖民地社会的最上层,所以,土生白人与“半岛人”有着深刻的矛盾。但是,土生白人世代居住在殖民地,掌握了大部分土地和部分矿藏,积聚了较大的社会经济力量。土生白人不满意宗主国和“半岛人”的专横统治。要求解除对他们的种种限制,使土生白人获得与“半岛人”实际上的平等权。因此,土生白人后来成为拉美独立运动的领导者。

2.说一说玻利瓦尔在拉美独立运动中的主要事迹?

提示(1)1813年玻利瓦尔领导委内瑞拉人民举行起义,相继建立了委内瑞拉第二共和国,第三共和国,并被共和国授“解放者”称号。(2)他率领军队从委内瑞拉出发,越过安第斯山脉,先后解放了哥伦比来,委内瑞拉北部,厄瓜多尔,秘鲁等地。

第十一课

1.你知道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怎么样一种社会吗?

提示 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中期提出的共产主义社会制度是指社会主我的高级阶段。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物质财富权大丰富,人们的知识水平极大提高。社会中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参加劳动,按需要分配劳动产品,整个社会公平,公正,是人类最美好,最理想的社会。

2.分析一下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意义?

提示 《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前程,它给了国际无产阶级无比锐利的思想武器,开辟了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第14课

1.沙皇这话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提示 说明改革最大限度地维护了地主阶级的利益。沙皇的话说明了农 奴制改革 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已的统治,维护自身的利益而进行的,它实质上是沙皇政 府和地主阶级勾结起来对农民进行的敲诈和掠夺。

2。你知道俄国彼得一世改革是怎么回事吗?

彼得一世改革推动了俄国经济的发展,使俄国迅速强大起来,并随即走上了对外

扩张的道路。

3.想一想俄国1861年法令中的上述规定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 农民虽然摆脱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但解放后的农民仍归居住地区地区 的村杜管理,仍然要履行服从地主的义务。说明改革很不彻底,广大农民并没有 获得基本的民主权利。改革是为维扩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

4。简述俄国农奴制改革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农奴制改革的历史作用。

提示 主要内容: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拥有自已的财产,可以自由选择职业,地主不得任意交换和买卖农民农在获得人身自由的同时还能以赎买的方式分到 一块耕地和宅旁园地,但农民只有使用权农须花钱向地主购买地地的使用权得解 放后的农民仍归所居住地区的“村社”管理。

历史作用:俄国废掉农奴制,缓解了国内的社会矛盾,避免了革命的发生,也使 国家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这对俄国摆脱落后状况,实现近代化的上标肯有积极 作用。

第15课

1.你如何评林肯的这句话?

提示 在这句话里,林肯认为让群众了解南北战争联邦政府的正义性和南方黑人 奴隶制的不合理性,有助于全国上下一道来克服困难。这说明林肯已经认识到了 群众的力量,认为依靠群众可以克服一切困难。作为一个资产阶级政治家,能够 认识到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

2.美国反对奴隶制度协会是由白人废奴主义者组织成立的,目的是帮助和支持黑 人奴隶获得自由与解放。请想一想:这些白人为什么要帮助黑人?为什么要求废 黑人奴隶制?

提示 白人废奴主义者从基督教的仁爱思想和资产阶级的天人权,自由平等的角 度出发,认识到了黑人奴隶制的不合理性。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说,他们要求废 黑人奴隶制主要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身。资本主义制度是以雇佣劳动制 度为主要特征,而黑人奴隶制否定了以雇佣劳动制,实际上也是否定资本主义制 度本身。而且资本主义的发展也需要更多的自由劳动力,废除黑人奴隶制可以解 放和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力。另外,白人也认识到与其让黑人奴隶通过暴动的方式 自下而上来解放自已,还不如事先自上而下地通过废除奴隶制的方式来解放黑人 奴隶。基于上述原因,他们要求废除黑人奴隶制度。

3.分列出美国内战中北方取得胜利的原因:

提示 实力对比:北方,22个州,共2100万人,工业产量占全国的90%,南方11个 州,仅900万人,其中400万人是黑人奴隶,工商业不发达。人心向背:北方,为 维护联邦的统一和废除黑人奴隶而战,具有正义性。林肯政府又颁布了《宅地法 》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更可深得广大群众的支持。南方,叛乱是为了维护 落后的奴隶制度,同时叛乱又破坏了联邦的统一,因而失道寡助。

第16课

1.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的社会状况有何异同?

提示 相同点: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都有所发展,国内都面临着严重阶级矛盾,都面临着沦为殖民地的危险。不同点:日本的资本主义发展的水平高于中国,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先天不足,后天畸形本的封建势力相对薄弱,统治阶级内 部的斗争和分化日益激烈,而中国守旧势力非常强大。

2.日本明治时期的改革派与中国戊戌变法时期的改革派有何不同?

提示 明治时期的改革派指倒幕派,他们掌握实权,得到人民的拥护,得到部分

大名支持,建立倒幕基地,武装推翻幕府。戊戌变法时期的改革派指维新派,他 们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不敢发动群众,维新派仅以有资产阶级倾向的士大夫知 识分子为核心。没有基地,也无兵权和财权。

3.说一说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

提示 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政;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取消武士特权。经济方面:鼓励发展近代工业,改革土地制度,允许土地私有和买卖,实行地 税改革,统一征收地税。军事方面:实行征兵制,建立“皇军”,建立警察制度,维护国家治安。文化方面:实行“文明开化”,实行强制义务教育。

第20课

思考题1:你如何评价普林西普的刺杀行为呢?

[提示]要回答这个问题,应注意分析这个突发的事件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联系,并要客观地看到这个事件的消极性所在。

参考答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篇6

历史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却不是暮气沉沉的。墨守成规的传统教学渐行渐远,全新的教学理念因对学生个体需求的尊重而诞生,创设生机勃勃的课堂成为每位教师的理想。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力避“教”和“学”的简单相加,努力追求师生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教学新格局,尝试构建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实践引导者、促进者与欣赏者的角色。

二、解读教材

实现了教学理念的转变,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也会随之改变。我认为,《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已经将教材的定位从单纯的知识传承载体转变为有效学习的辅助工具,教材的功能须通过教师的设计与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方能体现。

从地位与作用看:本课居于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的第三课,既对两宋社会风貌进行了总体描述,又从中体现了民族融合的重要主题。

从内容与目标看:(知识与能力:)学生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将了解宋代社会生活的大概风貌,包括当时流行的服饰、饮食的主要特点、居住条件和房屋建筑的样式、交通工具、文化娱乐活动以及节庆风俗等,并通过辨别宋代社会衣食住行各方面变化,尝试从图片、诗词等资料中捕捉有效信息,领略宋代的社会风貌,从而使自己的识图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的到锻炼,并且运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的发展,认识到文化是特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理解宋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对宋代社会风貌呈现出万千气象的原因的讨论中,学生将在教师引导下发现丰富多彩的宋代社会生活,是宋代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的体现,是民族交往民族融合的结果,同时还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传承性,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增强。(过程与方法:)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设计为学生提供更多直观感性的材料,尽可能拉近历史与他们的距离;创设情境、让全班同学带领卡通人物 “游览”东京,体验宋代的社会生活,力争将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融入愉快的学习。在此过程中,我和学生都将有目的、有计划的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每个关键环节留下自主学习的痕迹,为课后小结做准备。

从侧重点看:宋朝的服饰变化与瓦子的出现可能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较难理解的内容,我将之视为本课的重点与难点,为解决这两个环节的教学任务,我设计一方面:为学生提供适量课外材料,为他们通过观察、比对,主动归纳宋朝服饰的时代特点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研读课文、紧扣课本,尝试从中为瓦子的种种特征找出依据,帮助学生及时、科学地使用教材这一学习工具。

三、分析学情

课程改革的冲击下,历史课堂已经不能封闭自为。我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天真活泼,好动、好奇、好问,早已经通过互联网、图书馆、影视作品、报刊杂志等各种渠道接触历史,他们更喜欢直观有趣的历史资料,并且乐于参与教学,善于想象。进行本课教学时,他们学习过了宋朝时期各民族政权并立及民族间交往的相关知识,了解本课的历史背景;还初步具备了阅读、分析、比较史料的学科能力,为参加本课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做好了准备。由此,我得出结论:学生学习本课的知识、能力与心理准备已经充分。.

四、展示流程

停留于设计层面的教学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实践教学设计的过程令我兴奋,也令我成长。接下来,我将逐步展示我的教学流程。

第一步:知识铺垫

为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宋代社会风貌的历史背景,我和学生一同简单的回顾过往所学的知识,包括两宋时期汉族及少数民族政权的更迭、民族间交往等,其间,我使用白板的遮屏功能,暂时遮挡课题,以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使知识回顾更高效。

第二步:轻松导入

展示本课主题之后,我为学生播放新近上映的动画片《麦兜响当当》的片段,主要内容是基于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3D动画,初步展现宋代市井生活的画卷,课堂气氛立刻轻松、愉快起来,学生兴趣盎然。

第三步:自主选择

看完短片,我向学生请教卡通人物“麦兜”与短片中的主角“麦子”是什么关系,并询问:同学们是否愿意带着麦兜一同见识其祖先生活的真实世界,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显示今天的学习游历任务:宋代的“衣”、“食”、“住”、“行”、“娱”,为学生创设情境并提问大家想最先了解两宋时社会生活的哪一方面。我会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感受“我的课堂我做主”。

民以食为天,在实际的教学中,绝大多数学生和我都首选了解两宋的饮食文化,随后我们将进入对宋代饮食的学习。这个自主选择环节的设置消除了学生与我的距离感,他们发觉:在生活上师生是完全平等的,这将为后面的教学活动营造更加民主的氛围,鼓励孩子们大胆的参与教学活动。

第四步:互动学习

由此开始,学生进入了本节课学习的主体部分,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将分版块,通过各种预设的活动、使用电子白板,逐步完成对两宋社会风貌的认识与总结。我的教学预设是随机的,下面我依据实际教学中学生的选择顺序逐步讲述这节课的教学流程。

1.两宋的“食”:

【教师使用白板资料库】将事先准备好的食物图片和名称拖放到屏幕为学生活动做准备

【学生活动1:】【学生使用白板】游戏“猜猜猜!”――请学生使用电子白板将图片拖拽至相应的名称。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标是通过一人上台操作,全班学生共同出谋划策,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其大胆尝试、积极交流。

【学生活动2:】说说饮食――自主归纳两宋饮食特点

完成前一个活动后,我引导学生回归课本,结合课文内容与我提供的课外素材,结合政权更迭、社会性质等知识讨论、归纳宋代的饮食特点,得出随着政权南迁,主要的食材发生了变化、华丽美味的食物仅属于统治阶层等结论。

【学生使用白板】填写板书――学生依据刚才讨论所得,在白板上将饮食的特点填写完整。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将使用电子白板把自己的学习所得与我预设的板书相结合,同时,学生板书的页面将留存在电子白板的资料库中,成为最后我回顾本节课学习的重要素材。

2.两宋的“衣”

服饰是一个时代主流思想和审美情趣的体现,两宋服饰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与难点所在,在这个版块里,学生将通过三个活动发现宋代服饰深受经济发展、民族融合和封建思潮的影响。

【学生活动1:】以“衣”取人――依据服饰为图中人物的身份高低排序

学生们都明白不能以貌取人的道理,我以一反常规的表达,引起学生的好奇,并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相关知识,仔细观察图片,大胆猜测图中人物的身份贵*。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力,不仅运用了本课所述的有关宋代服饰的知识,还运用了封建社会不同阶层生活境遇的差距等知识。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还会进而得出剥削阶级被消灭后,服饰也不再体现着阶级的差异。

【学生活动2:】各抒己见――评价缠足、说说你最欣赏的美

缠足陋习的真实图片和大文豪苏轼对小脚之美的咏叹之间形成的强烈对比是最能激起学生讨论的素材,在活动中,学生不仅能明确的判断缠足是否美,还能将初中政治课中关于培养正确审美观的内容与历史学习相渗透。

【学生活动3:】看图识变――观察图片,发觉宋代服饰的变化特点

观察图片、获取信息是历史学科能力的一部分,学生在对比和交流中发现宋代服饰的动态发展及主要特征。

【学生使用白板】填写板书――学生依据刚才讨论所得的结论在白板上将宋代服饰的变化及特点填写完整。

3.宋代的“娱”

日常的娱乐与节庆活动是宋朝的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它既属于统治阶层又属于广大市民与农民,它基于宋代物质文明水平的上升,且包含深邃的传统文化。该板块我组织了以下活动:

【学生活动1:】【学生使用白板】我说《元日》――播放节日图片及《元日》诗文,请学生自己上台为同学们解读诗中展示宋朝节日风俗的词句

学习《百家讲坛》,丰富历史课堂 篇7

新课程改革理念要求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应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激发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乐学”、“会学”,他们的主体地位才能够体现出来。传统的历史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老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这种方式是根本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但是,《百家讲坛》的主讲人却使相对枯燥的历史知识变得活了起来,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和学习。那么,我们可以从《百家讲坛》中学习什么呢?

一、让语言生动、有趣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就可能相差二十倍。”《百家讲坛》的主讲人个个能说会道,语言生动有趣。如易中天在讲到汉朝人所说的“诺”时形象地指出其即是现在我们所说的“OK”;在讲到空城计时说道:“诸葛亮带着两个小孩子,焚着一炉香,坐在城上,搞起了卡拉OK”……像这样的用现代语言诠释古代语言的例子在他的话语中常常可见。就这样,易中天把精英文化从象牙塔尖搬运下来,给传统文化输入新的时代血液,使它变为活的现代文化,深入浅出,化雅为俗,从而使大家在谈笑间了解了历史。在讲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时候,由于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对“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不是很清楚,于是我对学生说:“商品输出是指将在国外生产出来的产品运到中国销售,而资本输出则是利用资金在中国土地上开办工厂,直接利用中国的资源、劳动力生产出产品在中国销售。”这样学生就较容易地理解了资本输出会比商品输出赚取更多的利润,同时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也压制了中国的民族企业的发展。在讲到“‘文革’时人们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的程度”的时候,我用“铁杆粉丝”来形容,学生在笑过之后,把该内容深深地印在了脑海中。可见,生动、有趣的课堂语言可以使教学内容不再呆板、枯燥,在帮助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的同时,还可以有效调节课堂的气氛。

二、让课堂充满激情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有激情的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纪连海告诉记者,他在《百家讲坛》中讲袁崇焕时,就完全沉浸在袁崇焕的世界里,“觉得自己就是袁崇焕,那种委屈无奈让我万箭穿心,泪洒当场”。纪连海的激情感染了亿万观众。我们应该怎样去打造激情课堂呢?在历史课堂上,当讲到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革命斗争时,我们就需要用激情呼唤出学生的激情。在讲到《甲午中日战争》时,我播放了《甲午风云》的一些片段,并声情并茂地给学生补充了邓世昌的爱犬救主的感人经过,学生无不被邓世昌的精忠报国之心所感动。在讲到《五四运动》时,我借助一段视频向学生再现当时的情景,并跟着剧情的发展一起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还我山东”等口号,学生在观看完这一段视频之后,激情被激发了出来,同时也体会到了当时学生的愤怒之情,从而进一步去感悟“五四”运动的重要作用。这样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主体地位充分地体现了出来。缺乏激情的课堂是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在课堂上,我们必须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到历史事件中,让激情感染学生,吸引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成为师生情感和谐互动的统一体。

三、让课堂留有悬念

《百家讲坛》的演讲方式可以概括为“以悬念开始,以悬念结束”。作为一种语言艺术,悬念的设置在《百家讲坛》中随处可见。易中天曾这样回答记者:“你要层层设置悬念,因为《百家讲坛》一共43分钟,43分钟你一个人在那儿唠唠叨叨将会引起收视疲劳,这个时候你要把握观众的心理,然后在适当的时候抛出问题,或者有精彩的语言,或者抛出包袱。”易中天在他的《品〈三国〉》“真假曹操”开头的一段旁白,把悬念设置得很是巧妙:“他曾叱咤风云,他死后骂名最多。在演义中,为什么他是白脸奸臣?在历史的记载中,为什么他的所作所为自相矛盾?他是奸贼、奸雄,还是英雄?众多说法不一的形象中,哪一个是真实的曹操呢?”这样的悬念吧听众的好奇心激发了出来,听众也充满着好奇地等待着他的进一步演讲。如果我们在课堂上也能设置好悬念,学生就一定会被我们吸引。在讲《农村和城市的改革》时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30多年前冬天的一个夜晚,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农户聚集在一起,顶着坐班房的危险,在一份实行“包产到户”的合同书上庄严地留下了鲜红的手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开创了我国经济改革的先河?粮票、布票、油票等怎样悄然失去了它当年的价值?农村改革的率先突破怎样推动了我国全方位的改革大潮?当听到“顶着坐班房的危险”时,有的学生瞪大了眼睛,有的学生皱紧了眉头,充满了好奇心。在一个一个的问题的吸引下,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最后,我在总结本节课的内容之后又留下了一个问题:在国内,我们在农村和城市都进行了改革,并且取得了重大的成绩,农村的经济飞速发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有了重大的突破。那我们国家是如何在追赶世界发展的潮流中,以惊人的勇气和魄力,迎接世界的挑战的呢?这样,学生在课后就会去预习下一课的内容,为下一课的学习也做好了准备。

当然,我们让《百家讲坛》走进历史课堂,并不是照搬《百家讲坛》的所有方法,毕竟历史课堂不同于《百家讲坛》,《百家讲坛》面对的是有一定判断能力、阅历丰富的成年大众,主要满足的是观众的猎奇心;而历史教学面对的是求知欲望极强而判断能力较低,在心智品行等方面亟需引导的中学生。从这个层面来讲,历史教学和《百家讲坛》的定位绝不可雷同。正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愿历史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摘要:生动、有趣的课堂语言可以使教学内容不再呆板、枯燥, 在帮助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的同时, 还可以有效调节课堂气氛。教师应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到历史事件中, 让激情感染学生、吸引学生, 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

关键词:《百家讲坛》,历史课堂,激发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易中天.品《三国》.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6.

[2]张嘉宁.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语言艺术.中学文科历史论坛, 2006.

[3]赵秀玲主编.历史教育学.山东大学出版社, 1997.

百家姓的历史 篇8

在秦汉以前,姓和氏有着明显的区别。姓源于母系社会,同一个姓表示同一个母系的血缘关系。中国最早的姓,大都从“女”旁,如姬、姜、姚、姒、妫、赢等,表示这是一些不同的老祖母传下的氏族人群。而氏的产生则在姓之后,是按父系来标识血缘关系的结果,这只能在父权家长制确立时才有可能。

《国语·晋语》记载:“昔少典娶于有蠕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

因此“黄帝,轩辕氏,姬姓”,以及“炎帝,列山氏,姜姓”,这些中华民族共同始祖炎黄二帝原分属两个按母系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部落或部落联盟,一个姓姜,一个姓姬,他们分别拥有表示自己父权家长制首领的氏称列山、轩辕。姓和氏有严格区别又同时使用的局面表明,母权制已让位于父权制,但母系社会的影响还存在,这种影响一直到春秋战国以后才逐渐消亡。

宋朝的皇氏姓“赵”,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国王姓“钱”,宋朝的一位学者相信“孙”是宋朝皇族妻妾的姓氏,“李”是南唐的统治者——李后主的姓氏。这就是《百家姓》的开场白,即“赵钱孙李”次序的由来。

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印刷体《百家姓》在元朝(公元14世纪初)出版的,它根据汉字和蒙古字的语音、笔画对应而成。但是元朝的版本并不完整,流传已久的《百家姓》直到明朝才算收录完整。它总共记录了438個姓氏,其中408个是单姓,有102行组成,38个是复姓,编成15行。最后一行是百家姓终,即百家姓完结篇,由118行构成,共有472个字。

上一篇:上半年双联工作总结报告下一篇:各国奖学金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