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选择题 255题

2024-10-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七年级上册历史选择题 255题(精选5篇)

七年级上册历史选择题 255题 篇1

时期

17.被 称为人文 初祖的是()1.春秋战国时期,提出“仁”的学说A.黄帝 B.尧

C.舜 D.禹 的是()

18.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是A.老子 B.孟子 C.孔子 D.孙子()2.总结出“望、闻、问、切”四种诊A.半坡原始居民 B.河姆渡原始居断疾病方法的是()

A.扁鹊

B.华佗 C.张仲景D.李时C.山顶洞人

D.北京 珍 19、1965年5月,我国考古学家在3.商鞅变法,开始于()云南省某县发现了两颗门齿化石和A、前221年B.前356年

一些粗糙石器,中国地质科学院用古C.公元221年D.公元356年

地磁方法测定它们距今约170万年。4.春秋时期的

()89、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的10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山顶洞人A.牧野 B.镐 C.洛邑 D.殷 管辖是在()()75、西周灭亡时的国王是()A.战国

B.秦朝

C.西汉

D.A、懂得钻孔技术

B、懂得人工A.周文王 B.周厉王C.周幽王

东汉

取火 C、会制作装饰品

D、开D.周平王 90、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始使用天然火 76、周平王迁都洛邑的主要原因是想,开始于()104、山顶洞人()()A.春秋后期

B.战国时期

A、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A.周幽王时国势的严重衰败 C.秦朝初年

D.西汉盛时 年

B、开始过原始农耕生活 B.镐京历经长期战乱残破不堪 91、佛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的时间是C、虽然进化较快,但保留了猿的某C.连年天灾导致人民流离失所()些特征 D、穿着用骨针缝制的衣服 D.诸侯国为了争霸而轻视周王室 A.西汉初年

B.西汉末年

105、下列的远古人类遗址,位于长77、春秋时期的

①会种植农作物,开创原始农耕文化

A、我国远古文化比较发达

B、②普遍使用磨制石器③会建造房屋,我国原始农业开始出现C、伏羲是一过着定居生活

④会制作陶器 位杰出农学家

D、我国最早种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②④ 植水稻 115、半坡原始居民在生活中可能食126、我国

有:“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 A、适 时 耕作 B、因地 种植 C、讲究耕 作见高。”其中“胡”是指()

方 法

D、重视人力 A、越族 B、东胡 C、匈奴 D、西域各族 161、下列作品中哪一部是祖冲之的152、下列历史事件同时发生在公元()前119年的是()

①昭君出塞

②张骞

A、商B、西周C、秦D、夏 A、盘庚迁殷 B、周平王迁都186、夏朝灭亡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洛邑()B、明成祖迁都北京 D、孝文帝迁A、长期战争,国力衰落B、残暴统都洛阳

治,失去民心C、国家机构的建199、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最能促立D、地理位置不佳 进民族融合的是()187、纺织业使用提花机是在()A、政府把土地分配给农民 A、秦朝 B、汉朝 C、春秋 D、战国 B、迁都洛阳 188、汉元帝时,呼韩邪单于向汉朝C、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 提出和亲,符合下列情况的是C、说汉话、穿汉服,与汉族通婚等()200、南朝和北朝的关系是()A、汉朝同意和亲是被迫的 A、统一的局面 B、一国两制 B、和亲对汉朝而言是屈辱的 B、南北对峙的分裂局面D、先后出C、和亲是汉朝以求暂时避免匈奴现的两个王朝

骚扰 201、我国现存的

C、商周时期 D、西周 D.④ 223、秦朝建立后,在地方实行的是()A、郡县制 B、三公制 C、分封制 D、帝王亲自管理制 224、秦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可收藏①医书 ②占卜③种植 ④史书 A、②③④ B、①②③ 235、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主要是 C、①③④ D、①②()④ A.盛物用的器皿

B.做饭用225、秦长城的起止点是()A西起辽东,东到临洮 B、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B、西起咸阳,东到河套 D、西起陇西,东到长平226、“破釜沉舟”出自哪次战役()A、垓下之战

B、长平之战

的器皿

C.祭祀用的器物 C、巨鹿之战

D、马陵之战 D

.盛酒用的酒器

227、汉时狭义“西域”是指现在的236、我国青铜器鼎盛时期是在()

()A、甘肃河西走廊

B、宁 夏青海

A .商周时期

B.部落联盟时C、新 疆 地 区

D、新 疆 和 更

西 的 地方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228、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237、战国七雄中距离东周政治中心()最近的诸侯国是()A、天下大雨 B、当时农民领导人

A.秦 B.楚 C.燕 D.韩

想当王 C、秦二世继位 D、秦238、按照因果关系排列以下顺序朝的暴政

()229、秦统一后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

①商鞅变法

②私田出现

③铁具的货币是()和牛耕开始使用

④战国时经济迅A、刀形币

B、铲形币

速发展

C、蚁鼻钱 D、圆形方孔钱

A.③②①④

B①②③④

230、骨针和装饰品,它反映了山顶

C.④③②①

D.③④①②

洞人()

239、秦统一后整理出来通行全国的A. 知道定居生活 B.注意防寒

标准文字是()

C.开始种植

D.懂得爱美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大篆

231、下列农作物最早在中国种植的240、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君主纷纷是()变法的直接动力是()①稻

②麦

③黍

④粟

⑤豆

⑥玉A.生产力迅速发展

B.阶级斗争米 尖锐

C.称雄天下的欲望 A.①②

B.③④

C.⑤⑥

D.东周王室日益衰微

D.①④ 241、下列不属于孔子教育思想的是

232、下图是原始居民半坡人的房屋()复原图,它说明半坡居民()A.兴办“私学”

B.“仁政”的学A.过着定居生活

B.过着游说

牧生活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C.生活不稳定

D.与外地D.“温故而知新”

七年级上册历史选择题 255题 篇2

一、关于抽象概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困境

初中历史教学中, 在讲授抽象历史概念上的困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 抽象历史概念的“跨度性”。

一般历史概念具有“一度性” (2) 的特点, 即这一概念只是对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归纳概括, 如世袭制、禅让制等。然而, 像“封建社会”、“政权”这样的抽象概念, 往往会跨越历史发展的好几个时期, 其是在历史“量变”的基础上形成的“质变”, 导致抽象概念的复杂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想要把这个抽象概念讲清楚, 教师需要花上大量时间和精力, 到最后效果或许还不理想。在这样的情况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将一般历史概念归入重点内容的范畴, 而将抽象概念归入教学难点的范畴,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有意地将一般历史概念放在第一位。

2. 学生自身的理解与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

“初一年级的学生大多是从功用性的定义或具体性形象的描述水平向接近本质的定义或作具体的解释水平转化……初二是掌握概念的一个转折点。自从初二以后, 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为他们所理解的一些抽象概念的本质属性, 并能逐步地分出逐次的特征, 但对高度抽象、概括而缺乏经验支柱的概念则往往不能正确理解” (3) 。在对待抽象概念的学习上, 出现了阶段性的差异。由于处于某一阶段的学生对抽象历史概念的理解水平并不成熟, 由于学生与学生之间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性等原因, 无形中更增加了对抽象历史概念教学的不可控性。

3. 教育评价制度的不合理。

教育成效最终都要归结于考试成绩的好与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出现了对课标规定的、对大纲要求的着重讲, 对生僻的难懂的略讲或不讲的现象。再加之历史学科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不高, 中考又是以开卷的形式进行学业评价的, 这就削弱了抽象的历史概念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合理性, 使得教师和学生对历史学习的要求逐渐降低。

二、抽象历史概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必要性

在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教科书中存在这样一些抽象的历史概念, 比如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中的“氏族”一词, 用其对“部落”进行解释:“部落, 在原始社会中, 许多近亲的氏族共同组成部落。”在第3课《华夏之祖》中出现了“奴隶社会”一词, 出现了与之相对应的“原始社会”。在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中出现了现在不大常用的“平民”一词;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中出现了“封建社会”、“封建统治”、“封建经济”和之后出现的“封建国家”等概念。在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中出现了“政权”和“割据政权”等概念, 还有如“社会生产力”和“军阀”, 等等。单单七年级上册就出现了这么多的抽象概念, 鉴于这些概念本身具有的复杂性, 到底讲还是不讲呢?

历史是青少年进入初中后接触到的新课程之一, 对于新开设的历史学科, 他们总是充满好奇, 而且历史本身的趣味性易于迎合学生的学习。“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大量实验研究的基础上, 认为十一二岁至十四五岁的学生, 他们的思维水平开始接近并达到成年人的水平。他们的好奇心很重, 凡事都好问, 常常提出种种天真但又不失哲理的问题” (4) 。因此,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要改变原先对这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不成熟的看法, 改变传统教学中只注重在初步的历史学习中打下基础, 学会识记历史事件和人物等重要的概念的做法, 而忽略启发学生的思维, 引导他们加深对历史中的抽象概念的识记与理解。在初中时期的历史教学中, 应该大胆地向学生讲授一些抽象的历史概念, 以满足他们渴求新知识、渴求挑战的欲望。另外, 初中历史是跨入高中历史学习的第一步台阶, 如果在初中历史学习中学生能够掌握一些简单的抽象概念, 那么在高中历史学习阶段就可以对初中历史的抽象概念进行同化, 将此作为理解高中历史教学中高度抽象性概念的契机, 实现学生在学习历史上的方法、思维方面的突破。

其次, 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离不开抽象概念之间的联系。“彻底了解该学科以致能够轻易地超出教科书, 这是对中学教师的高度要求” (5) 。对于历史学科, 最重要的是能够在对概念的掌握基础上形成对历史学科结构的把握, 总结历史经验和规律。那么为什么学生在学习历史的时候往往容易实现识记的目标, 而很难总结历史规律呢?那是因为在学习历史概念的时候遇到了难以描述的抽象的历史概念。抽象概念解决不了只好绕道走, 这就造成了为什么初中学生乃至高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的时候总是习惯于死记硬背。比如在学习“氏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抽象概念时, 如果不清楚这几种社会形态的特征, 不明白它们之间的关系, 就无法得出从原始社会时期的“氏族”公社向“奴隶社会”的形态过渡, 再进入到“封建社会”中这样一个演变过程, 也无法得出这一切的演变都是源于社会生产力的作用, 进而无法得出“生产力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的结论。同样, “政权”、“国家”、“阶级”、“私有制”之间存在这样的联系。

再次, 历史抽象概念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必要性。抽象概念“所指的不是对象本身, 而是从各个对象中抽取出某一属性作为独立的思考对象” (6) 。因此, 历史教学中的抽象概念具有开放性、思辨性和依存性的特点。由于抽象概念不是形象的, 是不可感知的, 因此在学习抽象的历史概念时, 往往难以形成清晰的表象, 这就给学生在探求抽象的历史概念过程中留有广阔的余地, 使学生思考问题时的空间更开放, 抽象思维的这一“开放性”有助于学生探求历史知识, 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另外, 抽象的历史概念还具有“依存性”的特点。一个抽象的概念无法用时间、地点、事件和人物说清楚, 它需要借助其他历史概念理解。比如要了解“国家”这个概念的含义, 必须联系“生产力”、“剩余产品”、“私有制”、“阶级”等概念, 从中发现它们之间进行演变的规律。学生在学习一个抽象概念的过程中, 同时在间接地接受其他抽象概念, 而且通过概念之间的联系, 把握历史的发展规律, 认识到生产力对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

最后, 抽象历史概念的学习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发展学生智力, 培养学生能力是当代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7) , 而智力的发展离不开抽象的概念和抽象的思维能力的发展。M.斯尼曼和S.罗斯曼曾在1987年对教育与心理学领域的专家做过专门的调查, 他们发现在这些专家中尽管关于智力的理解上不尽相同, 但是主要在三个方面有共同的认识, 其中的一点就是“关于处理抽象东西 (观念、符号、关系、概念、原理) 的能力而不是处理具体事务的能力” (8) 。也就是说, 学生智力的发展与处理抽象的概念有关, 对于抽象的概念的理解可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促进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如果初中学生还没有形成一定的接受抽象思维的能力, 那么, 向他们“提供挑战性的但是合适的机会使发展步步向前, 也可以引导智力发展” (9) 。

总之, 当代教育要面向未来, 为了把学生培养成适应未来的全面发展的人,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仍然很有向学生讲授抽象的历史概念的必要, 这在帮助学生强化抽象思维能力的基础上, 也培养了他们重新看待历史的习惯, 进而提高了学生的史学素养, 在其具有思辨性、开放性的思维基础上正确地看待历史的发展规律, 从而指导他们今后人生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顾林.历史概念再认识, 历史教学, 1996 (10) .

[2]刘军.历史教学的新视野.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3]朱智贤, 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6.

[4]施和金, 朱昌颐主编.历史教育学新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5]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3:222.

[6]皮连生.智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七年级上册历史选择题 255题 篇3

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是

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

2.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局面开始于

A.禹B.启C.桀D.周武王

3.下列国王中,生性残暴并最终导致国家灭亡的有①夏桀②商纣③周厉王④周幽王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④

4.下列帝王中,能任用贤能,并使国家强大起来的有①商汤②周文王③齐桓公④晋文公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④

5.牧野之战,商朝战败的主要原因是

A.商纣王军队数量少

B.商纣王荒淫奢侈,残暴无道

C.周文王重用贤能国力强大

D.少数民族犬戎的进攻

6.西周的都城在今

A.河南登封  B.河南安阳C.陕西长安  D.河南洛阳

7.下面对西周分封制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目的是为了巩固政权。②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封给诸侯让他们镇守疆土,保卫王室。③诸侯国受分封同时必须向周天子进义务。④分封制使周朝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④

8.下图反映的是周朝严格的等级制度.其中处于第二等级的是

A.诸侯B.卿大夫C.士D.国人

9.中国历史有了确切纪年的时间是

A.公元前2070年B.公元前841年C.771年D.公元前770年

10.西周的众多诸侯,是通过什么产生的

A.奴隶制   B.世袭制C.分封制   D.禅让制

11.下面关于甲骨文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商朝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卜辞称为甲骨文

②甲骨文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字,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③甲骨文内容是研究商朝历史的重要资料

④甲骨文开始于商朝,兴盛于西周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④

1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A.黄帝时期B.夏朝C.商朝D.西周

13.关于青铜器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它是出土于安阳殷墟的司母戊鼎②它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③它上面铸有497个文字,是迄今发现的最长金文④它的名称是四羊方尊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④

14.齐桓公能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的最主要原因是

A.领土广阔经济富庶B.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C.提出“尊王攘夷”的旗号D.召集诸侯会盟

15.决定晋文公中原霸主地位的战役是

A.城濮之战  B.桂陵之战C.马陵之战  D.长平之战

16.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A.走向统一  B.战争频繁C.诸侯争霸  D.王室衰微

17.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表现有

①铁农具的使用与普及②牛耕的使用与推广③地主和农民两个阶级的产生④诸侯国纷纷变法图强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④

18.魏国成为战国初年最强盛的国家的主要原因是

A.李悝变法  B.吴起变法C.商鞅变法  D.管仲改革

19.下列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有

①都江堰②青城山③周口店北京人遗址④曾侯乙墓编钟

20.右图人物是

A.屈原  B.李冰C.扁鹊  D.韩非子

21.下列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文艺和科技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汇集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诗歌。

B.屈原是战国后期楚国人。他运用楚国的方言和民歌形式,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词。

C.扁鹊是战国时期的名医。他总结出望闻问切4种诊断疾病的方法,并一直被后来的中医沿用。

D.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完整、最大的青铜编钟是曾侯乙墓编钟。

2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谁的`思想

A.孔子B.墨子C.孟子D.庄子

23.孔子思想的核心是

A.仁B.义C.理D.信

24.韩非子的思想是

A.“兼爱”和“非攻”B.“民贵君轻”C.“无为而治”D.“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25.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主要是

A.战国时期,各国竞相改革,社会急剧变化。B.有文化知识的士到处游说讲学,形成不同学派。

C.诸子百家相互辩驳,互相影响。D.铁器和牛耕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二.读图题

26.读下面地图,回答问题。

①战国七雄是指  、 、 、 、 、 、 。

②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发动战争的目的主要是  。

③列举三个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

④列举列举六个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

三.问题探究

27.战国中后期秦国成为最强大国家.回答

①秦国强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②简述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③商鞅变法使国家强大了,那为什么还遭到贵族的强烈反对?

④秦孝公死后,商鞅最终被处死,可商鞅制定的新法并未废止,而是继续在秦国推行.这是为什么呢?

⑤你认为商鞅为变法而付出生命的代价值得吗?为什么?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阅读题 篇4

一、现代文阅读

(一)教子无方

(1)母亲骂我不会管教小孩子,她说我:“该管不管!”我也觉得我的儿童教育有点特别。(2)刚下过雨,孩子们向我请求:“让我们光脚出去玩,好不好?”我满口答应,孩子们高兴极了,脱下鞋子,卷起裤腿儿,三个一阵呼啸而去。母亲怪我放纵,她说:“满街雨水,不应让孩子们光脚去趟水。”我回答母亲说:“趟水玩是顶好玩的事,我小时侯不是最爱趟水吗?”母亲只好骂我一句“该管不管!”。(3)我们小家庭里,为孩子们的设备简直没有,既没有游戏室,又没有时间带他们到海滨去度周末,趟街上的雨水,就好比我们家门前一片海滩,岂不很好?

(4)我记得童年时候,喜欢做的许多事情都是爸妈所不喜欢的,所以常常要背着他们做。我们最喜欢听到爸妈不在家的消息,因为那时候我们更可以任意而为。我偶然发现我的孩子跟我一样。有一次我们要出门,老二拍着小手笑嘻嘻地向老三说:“爸妈要出去,我们好开心!”我听了似有所悟,我的爸妈那样管束我,并没有多大效力,我又何必拖诸儿女?这以后,我便把尺度放宽,甚至有时候帮助他们把枕头堆起来,造成一座结结实实的堡垒抵御敌人,枕头上常常留有他们的小泥脚印。母亲没办法,便只好又骂我:“该管不管!”我心想,他们淘气还不及我的童年的一半呢

(5)成年人总是绷着脸儿管教孩子,好象我们从未有过童年,比知童年童趣为何物何事。有时看着孩子们淘气,想着我的童年,就不禁哑然失笑。母亲骂我“该管不管”,我也只好自叹“教子无方”了。

1、(1)段中说“我也觉得我的儿童教育有点特别。”文中举了哪几个例子说明其特别?

2、全文的叙述顺序是,叙述人称是

3、全文反映了“我”怎样的儿童教观?

4、“严师出高徒”“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中国传统文化里十分推崇孩子的从严教育,你认为这与作者的观点相矛盾吗?请简单谈谈你的看法。

(二)他们的日子很舒心,很

(qiè)意。白天,他们听鸟儿

,看花儿

;晚上,他们与星星

,同露珠。

后来,不幸降临了。这一年遇上了前所未有的干旱,野草、鲜花、树木都大片大片的死去。大树和小草也在痛苦中挣扎。

“大树,我„„不行了。”小草呻吟。

“不,我们要活下去。”

大树用半焦的身躯挡住了太阳毒辣辣的火舌,咬紧牙,忍受着她疯狂的shì()咬。春天,在刚从冬眠中醒来的大树下,一棵小草探出了鹅黄的头,他们从此成了邻居。

太阳落山了,大树顾不得抚抚自己淌血的伤口,舒展开它斑痕累累的四肢,把一丝微薄的湿气聚成滴滴露珠,小心地注入小草的躯体,把她拉出了死亡的边缘。

夏雨终于返回了他们的家园,危难过去了,小草无限感激地仰望着大树说:“您为什么要牺牲自己来帮助我呢?我这么渺小卑微,对您能有什么回报呢?”

大树笑笑:“我也曾是一棵小草,我危难的时候,同样受到过别人慷慨的赠予,若说回报,我怎么回报蓝天、大地、雨露、春风他们呢?” 小草想了很多很多。

秋天,她走完了生命的旅程,化为一

(cuō)泥土,溶进了大地的血脉。春风又起,大树周围,又泛起点点新绿。

1、文的体裁是„„„„„„„„„„„„„„„„„„„()

A小说

B寓言

C民间故事

D童话

2、文中有三处拼音,结合上下文写出汉字:

、、。

3、选出填入文中第二节的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词„„„„„()

A欢歌

争春

谈话

交往

B欢笑

争春

交往

谈心

C欢笑

争艳

交流

谈心

D欢歌

争艳

谈心

交流

4、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中的大树和小草的形象。

A大树:。

B小草:。

5、文中写“小草想了很多很多,根据上下文,你认为小草会想起什么呢?请写出它可能想的内容。

6、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三)地震中的父与子

1989年发生在美国洛杉机一带的大地震,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使30万人受到伤害。在混乱和废墟中,一个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7岁的儿子上学的学校。他眼前,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了一片废墟。

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一层左后角处,他疾步走到那里,开始动手。在他清理挖掘时,不断地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苦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他们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他们已经死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到:“谁愿意来帮助我?”没有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挖着挖着。救火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起火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我?“ 人们都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而精神失常了。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我。”

他挖了8个小时、12个小时、24个小时、36个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到第38个小时,他突然听到底下传出

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爸爸,真的是你吗?” “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过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来救我,也就能救出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事,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你现在怎么样,有几个孩子活着?”

“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在教室的墙角,房顶塌下来架了个三角形,我们没被砸着。”

父亲大声向四周呼喊:“这里有14个孩子,都活着,快来人!” 过路的几个人赶紧上前帮忙。

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小出口开辟了出来。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 “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在经历了巨大磨难后,无比幸福地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1、在记叙的人称上,本文采用第人称;在记叙的顺序上,采用的是。

2、文章第三段写到,“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

3、“他挖了8个小时、12个小时、24个小时、36个小时”,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6个小时”?

4、文中加线的句子在表达上有何作用?

5、当父亲让阿曼达从安全口出来时,阿曼达再次重复了一句“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这突出反映了

(四)①关中农村,总喜欢用泥巴打墙、围起一个院儿。我家的小院在村的正中。母亲每天早早起来,将院子一遍遍地扫干净,不允许我们扔下一片纸屑,一个柴棍,村里的人见一方小院,竟收拾得这般模样,便与母亲开起玩笑来:“王妈,您这里准备在地上擀面条了吧?”说得大伙直乐。

②小院是母亲用四五年攒下的鸡蛋钱,请了小工,打墙围起来的,得之不易,母亲便格外地宠它,爱它;冬天埋下一截葡萄枝条,春天里长起来了,嫩嫩的叶,像一只刚出壳的雏鸟,昂着头,望着这新鲜的世界;春天里种下一行豆,夏天里蔓爬上土墙,花便密密地排成队儿,立了起来。

③小院是母亲精心编织的一个花篮。它盛着农家艰辛而又多彩的生活,也使我稚嫩的心灵成熟起来。

④父亲早年在外地工作,家中无劳力,地里的活儿早早地搁在了母亲和我的肩上。天长日久,我在外面受了气,便独自坐在院子的石头上发呆。母亲过来了,她最知道我的心思,便挪了小凳,凑到我的眼前,东南西北地比画,仿佛一切智慧的东西,都在那粗布裹着的胸口倒出,更似放飞了一只鸽子,携我振奋起来。

⑤更多的时候,我同母亲一起,在小院里筹划着生活,筹划着以后的事情。或者跟了母亲的眼神,走进一个个带着泥土味儿,又十分生动的传说之中。什么姑家婆、王老六;什么堤埂神、杨柳女,这些故事总如钩子一般地勾着我,让我至今忘不了。

⑥小院的南侧有几棵香椿树,那是母亲赶庙会时,从近百里的山里挖来的苗,三年便长得胳膊般粗细,并举起一树的叶子。香椿虽是野树,但那香却十分细腻,风来也罢,风去也罢,香便充满了小院,香便传遍了村落。左邻右舍的直说多了这香,整个村子也便多了新鲜,三天两头有人带了孩子来看,小院也因此多了一种情趣。慢慢地说,小院成了大伙儿的小 院了。

⑦以后我参加工作,怕母亲一个人在家里孤单,想接她到城里一起生活,可母亲执意不肯,她说离不开小院,丢不下小院。从此,我想到小院,就想到了母亲的人生。我想,母亲不就是那小院吗?朴素得再不能朴素了,但她正是用这种朴素,将一片爱心献给了这个世界,将那干干净净,且带着泥土芳香的情捧给了人间。⑧母亲啊,我也是您那小院中的一颗树呀!

1.①段主要写小院的_______________,是从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两方面来写的。

2.简要概括②段的段意,并找出五个表现小院的生命活力的词语。

3.③段中,小院“使我稚嫩的心成熟起来”,从文中找出这句话的根据。

4.⑤段中说“这些故事总如钩子一般地勾着我”,对这句话的含意怎样理解?

5.⑥段写香椿树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6.用波浪线画出⑦段中的抒情语句,并指出其深刻含意。

7.对全文最后一句话怎样理解?

(五)离别的礼物

[美]弗·达尔

一个初秋的晚上,清风徐徐吹来,夜色迷人。11岁的彼得和爷爷坐在院子里,却没心思欣赏这明净的秋夜景色,一个劲儿地直想着屋里那床毛毯。他没想到爸爸真的会把爷爷送走。现在,事情已经明摆着了,爸爸给爷爷买来了离别的礼物——一床大毛毯。

今晚,是他和爷爷相处的最后一夜了。爷爷看出他的心思,说:“我去把口琴拿来,吹一支古老的曲子给你听听!”

然而,爷爷从屋里拿出来的不是口琴,而是毛毯!

“啊,这毯子真好!”老人抚摩着毯子说,“你爸爸真是个好人,这要花不少钱呢!寒冬到了,有了这床毛毯,在那地方就不愁冷了。那里不会有这么漂亮的毛毯的!”爷爷总是把事情说得那么轻松。每当彼得提到离别,爷爷就说是他自己的主意。

可彼得想:一个孤老头,离开自己的亲人,到政府盖的那幢楼房——孤老院里,和别的老头住在一起,能算是幸福吗!他真不相信爸爸会做出这种事情来。彼得难过得真想哭,但他忍住了,他已经是大孩子了。他走进屋子拿来了爷爷的口琴。

爷爷吹起了一支欢乐的曲子。彼得听不进去,他呆呆地凝望着峡谷,想道“爸爸就要和那个女人结婚了。不错,那女人曾吻过他,并说过要当他的好妈妈。除此之外,再没别的事了„„”

乐曲突然中断了。

爷爷好像知道他在想什么似的,对他说:“你爸爸要娶的是位好姑娘。同这么漂亮的妻子在一起,他会变得年轻起来。我这老头子在这里只会碍手碍脚,整天叫唤腰酸背痛的,„„”停了不多会儿,爷爷接着说:“再说不久就会有婴儿诞生,我也不愿听婴儿啼哭,还是走的好。来,再吹一段我们就去睡。明天我就要带着毯子上路了。你听听,这一段虽然有点悲伤,但今晚听起来还是蛮好听的。”

忽然传来两个人的脚步声,那是爸爸和那个脸蛋光得有点刺眼,活像个洋娃娃的女人回来了。口琴声嘎然而止。

爸爸没说一句话。那女人走过来娇声娇气地对爷爷说:“明天,我就不送您啦!我是来向您道别的。”

“您的心地太好啦!”爷爷说着,低下头,望着地面,望着他脚边的毛毯。然后,他弯下腰,拿起毯子说:“请您看看这个,我儿子送给我一条多好的毛毯做离别的礼物。”

“嗯,”姑娘摸了摸毛毯,“这毯子真不错。”她忽然转身向着爸爸,冷冷地说:“肯定花了不少钱!”爸爸清了清喉咙,吞吞吐吐地说道:“我,我想给爸爸买一床最好的„„”姑娘好像被钉在那里,两眼没离开过那床毯子,半晌,终于开腔了:“哟,还是一床双层的啊!”

“是的,”爷爷说,“是双层的,一床漂亮的毯子,给我老头做纪念!”

爸爸默默地进屋去了。那女人马上跟进去,喋喋不休地说那毯子太昂贵。爸爸像往常一样,逼得没法只好发火了。她一转身要走,正好遇到想进屋的彼得。她又转身嚷道:“不管怎么说,他无需一床双层毛毯!”爸爸望着彼得,眼里露出尴尬的神情。

彼得忍不住了,对爸爸说道:“她是对的,爷爷不需要一床双层毛毯。来,把它剪开,成为两床。”爸爸和那个女人愣住了。

“爸爸,听我说,剪成两半,一半给爷爷,另一半保存起来。”

“这个主意不坏。”爷爷温和地说,“我不需要这么大的毯子。”

“是的。”彼得又说,“一层毯子足够送走一个老头,省下一半,留着以后会用得着的。”

大家都沉默了。

好半天,爸爸走到爷爷面前呆呆地,没有一句话。爷爷望着儿子喃喃地说:“没关系,孩子,我知道你不是这么想的„„我知道„„”

这时,彼得哭了,但没什么,因为爷爷,爸爸都哭了,哭成了一团„„

1.“离别的礼物”中的“礼物”是指:(1)

;(2)

2.倒数第4段中彼得说:“一层毯子旱够送走一个老头„„”联系上下文,说说“足够”一词在这里蕴含着彼得怎样的感情?

答:

3.与亲人离别是很痛苦的,爷爷为何在此时还吹起一支欢乐的曲子?

答:

4.从古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彼得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请用一句话表述。

答:

5.本文很感人。请指出最让你感动的一处,并说说理由。

答:

(六)成长的桥

我记事很晚,所有关于童年的记忆,差不多都在父母与别人闲谈中得知。在很多人眼里,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苯小孩。

上学第一天回家在巷口碰上母亲,问:“老师今天讲了啥?”我想了半天才剂出三个字,“脚板印”。母亲又问一起回来的某某,她说,“老师要我们脚踏实地,好好学习。”大家一阵笑,我也跟着笑。一次不小心摔破了家中珍贵的花瓶,我把碎渣扫到地板中央,再搬个小凳老实地坐在旁边。母亲回来生气地责骂时,我振振有词地说,“老师讲要表扬诚实的孩子,您却批评我!”母亲忍不住扑哧笑了。

也许智商有限加上读书不用心,虽然花了时间做了副努力的样子,小学时成绩并不理想。别人家的父母见了面总是夸自己的孩子如何了得,我父母只能一边讪笑一边借机脱身,回来了他们彼此安慰说,孩子老实,心眼又好,读书也自觉,就别逼她了。那时真想把课本煮了熬汤喝,像皮皮鲁那样,除此之外我想不到法子读好书。

懵懵懂懂长到九岁,我的思想第一次发生重大转折。

那年,春天的花开得特别艳,尤其我家向阳的窗台下(那里有个半米宽的窄台)花朵更是美不胜收。我喜而忘形,一手扳窗,一手摘花,却忽略了扳着的窗子是没有插销的。一分钟后那扇要命的窗子开了,把我像球一样从二楼抛下去做了自由落体运动;仙人掌又火上加油,落地我已变成昏迷不醒的“刺猬”。后来听说,是好心的行人送我进了医院;私下以为嫌我苯的母亲,听到这个消息竞在柜台内晕倒了,苏醒过来跌跌撞撞推开同事就往医院跑;而父亲一脸煞白,骑单车撞到了电线杆,爬起来车子不要、泥水不管地直往前冲······那天医生差点下死亡通知书,警告病人必须一直保持清醒意识。于是父母每隔一个小时忐忑不安地唤我一次,昏昏沉沉往下坠落的我,就被父母一声一声、柔和而又有力,平缓而又焦虑、掺杂着心疼与希翼的呼唤拉回了这鸟语花香的世界。

那年期末,我破天荒考了个全年级第一。邻居说这一摔没留个后遗症已是万幸,想不到还摔开了窍,变聪明了。只有我自己知道,是48小时的昏迷中母亲带泪的呼唤,父亲紧握我的手的力量,是一睁开眼他们憔悴面容上的极大喜悦,与眼眶里滑落的中年人的泪水,让我一刹那长大了。我才知道我对父母是那样重要。心中渐渐清晰的爱滋生成牢不可破的愿望——我要为父母好好读书。拿到成绩通知单时父母的惊喜和欣慰,让我开心了好久。后来读书成了习惯,一读读到了研究生。

我至今仍不知道我的智商属高属低,这对人的一生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怎样的父母,从懵懵懂懂到明事,其实只有一桥之隔;这座桥,就是父母温厚的爱。就像黑云经过太阳的亲吻也会变成绚丽的彩霞,再苯的小孩,有父母的爱来呵护,也会成长为顶天立地的栋梁。1.“成长的桥”在文中指:

2.根据表现人物心情的需要,[甲]、[乙]两处应填人的恰当的词语是什么?

[甲]

[乙]

3.请仿照文章结尾画线句子写一个比喻句。

答:

4.请用一句话(不超过30个字)概括本文的主旨。

答:

5.文中写“心中渐渐清晰的爱滋生成牢不可破的愿望——我要为父母好好读书。”这

样的读书理想是否过于狭隘和浅薄?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

(七)感悟自然

楼房越来越小,天空却越来越小;道路越来越宽,车速却越来越慢;人口是越来越多,这是一个躁动、喧嚣的年代和社会。可是,再回首,透过诱惑的荆棘和纷乱,还是能发现一小片属于自己的蓝天,还能够感悟自然的心语。

清晨,灿烂的太阳为我升起,照耀我那本已没有感悟的心灵,让我再次体味人生,品味生活。生活由于阳光的灿烂而灿烂,由于自然的感悟而丰富多采。湛蓝的天空是我心灵散步的所在,千姿百态的白云是我来不及采摘的绚丽花朵;空中飞过拖着哨音的鸽群将我的思绪带向远方。

月明风清,白云浮动,微风徐徐,柳丝摇曳,光影斑驳,徜徉在银色的月光中,品一杯浓郁芳香、沁人心脾的清茶,聆听音乐大使们的或明或暗、或抑或扬、或隐或亮的妙笔心声,你不能不为这声音的文字而感动。那是一种超然和浪漫,更是唯美优雅的诗意和抒情。维也纳的森林带来诱人的清新,兰色多瑙河奔涌着异国的风情,伏尔加河的纤夫诉说着劳作的辛苦;黄河呐喊着中华民族的魂魄,春江花月夜荡漾着美景良宵,梁祝倾诉着凄婉哀怨的希望,二泉映月讲述着平静安宁和淡淡的忧伤。

置身于浩瀚的海边,感悟大海的灵魂和大海的诗篇。夏目的大海浮躁、喧嚣,像是要驱走难挨的酷暑;春日的大海’陪静、安详,像美丽羞怯的少女,在憧憬美好的爱情王子的到来;秋目的大海开阔、高远,像成熟的少妇以平和的心情品味着生活带来的酸甜苦辣;冬日的大海深邃、悠远,像不惑之年的男人,刚毅、清醒被赋予责任和义务。

在细雨蒙蒙的时节,散步于江南水乡的小城,风格各异的园林景观是艺术的完美再现,陶冶着你的情操。岸边的柳丝是少女飘逸的长发,风情万种;翠绿欲滴的竹林是少女婀娜的身姿,撩人心魄;脚下鹅卵石铺就的小路亲切温馨,是通向自然的幽径;偶尔水面漂过的乌篷船是历史的记录,载着鱼人的辛苦和希望。

漫步在山间的小路,岩壁上倒挂的不能称其为瀑布的流水,同样让我感悟到瀑布挂前川,银河落九天的意境。小溪微弱的涓涓流水,磨蚀着光秃岩石的棱角,日月轮回、年复一年,打磨出圆润的鹅卵石,生命的意义并不在于轰轰烈烈,而在于细水常流、滴水穿石,这样的生命也透着平静的辉煌和安详的灿烂。

自然不因人类的延续而存在,人类的延续却离不开自然的存在。我用心感悟自然,自然也用心语回报我的感悟。我不带走自然的一苹一木,不带走自然的一山一水,我却带着自然的心情、自然的美好、自然的想像、自然的音容笑貌和自然赋予我的自然走进生活。

1.第1段中,“透过诱惑的荆棘和纷乱”,“诱惑”在这里的语境中具体指代什么?

答:

2.文中画波浪线的“心灵散步”,如何理解呢?

答:

3.第3段的画线句子中,音乐被比喻成“声音的文字”,作者为什么会把音乐说成文字

呢?你能明白其中的奥妙吗?

答:

4.可能不少同学在心目中都渴望经历一种灿烂和燃烧的辉煌,那么你赞同文中所说的细水长流的平静和安详的生活方式吗?说说你的见解。

答:

5.文章结尾说“我带着自巷赋予我的阜攀走进生活”,你能理解这里的两处“自然”的不同内容吗?

答:

(八)左撇子和右撇子的探索

人类被称为生物世界的万物之灵。为什么这样说呢?除了他们具备聪明发达的大脑以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有一双灵巧的手,这是任何其他生物都无法相比的。但是,每个人使用两只手的频繁程度不同,大多数人习惯于用右手,只是少数人对左手特别偏爱,俗称 “左撇子”。

左撇子中的杰出人才

关于左撇子和右撇予的问题,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很大兴趣,于是,他们进行了一次广泛深入的调查,结果发现人类中有10%是左撇子,而且这种有趣的生理现象,仅仅局限于人类之中,在动物身上几乎不存在。即使在与人类亲缘关系最接近的灵长类动物中,左前肢和右前肢使用的频繁程度几乎相等。那么,对左撇子和右撇子两类人来说,究竟谁更适应于生存?谁更聪明一些?长期以来,这个不解之谜一直使科学家感到困惑难解

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得回到一百多年以前。那时候,在所有人的心目中都这样认为:左撇子是一种不正常的生理现象,甚至把它看成一种疾病,以为这是由于怀孕母亲在遇到难产时,婴儿的左侧大脑(具有控制右手和语言的功能)受到了损害,结果使婴儿在以后的生长过程中经常使用左手。如果按照这样的说法,凡是左撇子的人,还应该有口吃和智力迟钝的现象。

可事实并不是这样,生活在我们周围的许多左撇子,不仅没有口吃和智力迟钝,而且往往聪明过人,特别是在一些需要空间想像力的职业中,有很多左撇子都是最优秀的人才。比如在美国的一所名牌建筑学院中,里面的教授有29%是左撇子。

1977年3月30日晚,第34届世乒赛女子团体决赛开始了。韩国队出阵的首名选手是 世界名将李艾利萨,中国队则派出左手握拍的张立,这是关键的一仗,也是左撇子和右撇子较量的一仗。在这场比赛中,张立通过左手发出一只只上下旋转性很强的球,然后抓住时机强攻快推,结果连胜两局,为中国女队登上冠军宝座立下头功。

在体育界中,类似张立的左撇予明星数不胜数。例如本世纪70年代时,世界上四名最优秀的网球选手中,有三名是左撇子;法国击剑队的十五名男女队员中,有八名是左撇子选手。

一点疑惑

为什么左撇子具有天生的敏捷?科学家从人体神经的角度进行了大量研究。

现代的科学知识已经告诉我们,人的大脑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个叫左半球,另一个叫右半球,它们在身体中各自承担不同的责任。大脑的左半球主要负责象征性的行为,比如推理、逻辑、语言等方面,它就像电子计算中心处理信息那样,工作方法主要是分析性的。而大脑右半球却完全不同,它直接控制人的左手,负责想像力、感情、空间距离等,尤其是有关几何形状的感觉,并能对眼睛看到的视觉信号进行判断。所以说,从“能直接看到东西”的大脑到进行动作,左撇子和右撇子的神经反应路线不同。左撇子只要走“大脑右半球一左手”的路线,而右撇子必须走“大脑右半球—+大脑左半球—,右手”的路线。这样就很明显,在从 “看”到“动”的过程中,左撇子要少绕一个弯。根据以上的解释,左撇子在动作敏捷性方面,理所当然要比右撇子好得多。

左撇子和右撇子究竟谁更聪明?究竟谁更强一些?以后,科学家们又经过了很多实验,结果大多数都证明,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敏感性方面,左撇子占有很大的优势,于是人们头脑中又形成了一种新的概念,那就是左撇子比右撇子更加聪明。

尽管大家都这么认为,但有一点却使科学家感到迷惑不解,既然左撇子具有这么明显优越性,为什么在我们的人类世界中,绝大多数人(占人口总数90%)是右撇子,而不是左撇子呢?

众所周知,生物进化论中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这句话的意思袁示,在充满竞争的生物世界中,具备较多优越性的强者,继续生存下去的可能性也越大。可按照今天的情况来看,如果左撇子更聪明,更优越,延续到今天的人数为什么反而比右撇子少得多呢?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但又很难解释的问题。

新奇的假设

大约在80年代初,一位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科学家彼得·欧文博士,对这个问题提出了独创性的看法。他说,在自然的进化历程中,如果把左撇子和右撇子相比较,左撇子适应环境的能力似乎要差一些。

为什么这样说呢?

原来,欧文博士在研究病理学现象时发现,左撇予很容易患某些免疫疾病,而右撇予却不容易。这个不寻常的现象引起了欧文的强烈兴趣,他决定用脑电扫描技术做进一步研究。

欧文首先选取了八种药,这些药物都是镇静剂,常常施用在精神病患者的身上。然后,他对大脑的左半球和右半球都注入一定数量的药物,接着再比较用药前后的脑电图。等一切都结束之后,最后对脑电图中的电信号进行详细分析,结果发现,这些药物对大脑的一个半球有效,而对另外一个半球毫无影响。

为了更加说明问题,欧文博士特意挑选了八十八个人做实验对象,其中有十二人是左撇子。欧文对八十八名实验对象一视同仁,给他们服用了相同数量的神经镇静药物,过了一会儿,他的脑电图上清晰地看到:左撇子大脑的反应变化与右撇子大大不同,其中最典型的是,几乎所有的左撇子都显示出非常强烈的大脑反应,有的在服药后就像正在发作的癫痫病人,而且还出现精神迟钝麻木的现象。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左撇子受神经镇静剂的影响很大,远远超过右撇子。

可是,以上的实验结果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为此,欧文博士提出了一个大胆而又新奇的设想,用来解释现代人为什么绝大多数都是右撇子。他说,在很早很早以前,我们人类的祖先还在以野菜野果为食的时候,食物中常常会混入一些有毒植物。这里所说的毒,就是植

物中含有与神经镇静剂相类似的化学物质。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已经知道,右撇子对有毒物质的耐受力要比左撇子强得多,所以,右撇子在自然界中应该具有更强的生命力,而左撇子的耐受力较差,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只好屈居下风。

总而言之,到今天为止,从已知的研究成果看,左撇子和右撇子似乎各有所长,但两者究竟谁更强呢?目前还不能下肯定的结论,也许,最后的结论要等到以后的十年、甚至一百年才能作出。

1.为了纠正一百多年以前普遍存在的一种错误认识,文章列举了哪几个事实?(用简

要语言概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2.为什么左撇子具有天生的动作敏捷性?(用文中原话回答)

答:

3.请简述欧文博士得出“左撇子适应环境的能力似乎要差一些”的结论的研究过程。

(可用流程图表示)

答:

4.本文以列小标题的方式,使文章内容一目了然。请简要分析三个小标题之间的关系。

答:

5.请你提一个与欧文博士不同的设想来说明“如果左撇子更聪明,更优越,延续到今

天的人数为什么反而比右撇子少得多呢?”这个有趣的问题。(展开联想,只要合乎

情理就可以)答:

(九)一个人的生与死

一个人从一场巨大的灾难中侥幸逃生,当他历经千辛万苦,辗转回到朝思暮想的祖国和故乡时,迎接他的不是鲜花和掌声,不是亲人、朋友灿烂的笑容和热烈的拥抱,而是一张张愤怒的脸和一场铺天盖地的口诛笔伐。

1912年4月15日,泰坦尼克号巨轮在它的首航途中撞上了冰山,巨轮沉没前船长决定将有限的求生机会留给妇女、儿童,也就是说大船上的男人们只能绅士般地等待死神的降临。在那绝望的时刻,一名日本籍男乘客,名叫细野正文,冒着被水手们枪击的危险,想方设法爬上载满妇女、儿童的救生船,混迹在一群妇孺羸弱者之中,捡回了一条性命。

可他的行为没逃过记者关注的眼睛,他的形象和大名一夜间出现在世界各大媒体上,他的“事迹”也顺理成章地传到了日本。当他踏上熟悉的土地时,万万没想到自己竟然成了整个民族的“异类”。先是充满责备的信件如雪片般飞来,接着他收到了他曾为之尽职尽责的

运输厅的解雇信,然后是象征着男人地位的武士身份被取消,最悲惨的是他逃生的事件被编入了日本的教科书,作为反面典型教育下一代!细野正文从此在巨大的耻辱中熬过了他的后半生。

一个令人感情复杂的悲剧!求生是一个人的本能,同情不幸是人类的共性,可一个人的九死一生不仅没有得到众人的同情反而引起群情激愤,的确能引发人们对“生”的深沉思考,细野正文从死亡线上逃生是他生命中的大幸,但不幸的是他的行为违背了特定环境下约定的道德规则,他个人的幸运给一个国家和民族带来了不幸,因为他背回了一个大大的道德污点。于是他成了一个民族的罪人,被生生地钉在了耻辱柱上,只能用自己的余生抵赎一次出自求生本能的道德失足。

对一个从灾难中逃生的人作如此毫不留情的道德谴责和道德惩罚,用有些人的眼光看,也许过于苛刻,也有失厚道,有欠公允,但对于我们来说实在不乏借鉴意义。对我们现实生活中屡屡出现的丧失人格、国格,不知廉耻、有违道德的人和事,虽无须让他像细野正文一样生不如死,但让他感受一下细野正文所遭受的“生”的痛苦,也许对匡正世风、正本清源不无裨益!

(——摘自《读者》2005年18期)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细读文章,用自己的话说说细野正文生命中的“幸”与“不幸”各指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具体语境说说文中“正本清源”一词的含义,并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是否同意最后一小节中加横线句的说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中 国 的 牛

①对于中国的牛,我有特别的尊敬。

②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要算一回在田垄上的“相遇”。

③一群朋友郊游,我领头在狭窄的阡陌上走,怎料迎面来了几头耕牛,狭道容不下人和牛,终有一方要让路。它们还没有走近,我们已经预料斗不过畜生,恐怕难免踩到稻田泥水里,弄得鞋袜又泥又水了。正在踟躇的时候,带头的一头牛,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停下来,抬起头看看,稍迟疑一下,就自动走下田去。一队耕牛跟着它全走离阡陌,从我们身边经过。

④我们都呆了,回过头来,望着深褐色的牛队,在路的尽头消失,忽然觉得自己受了很大的恩惠。

⑤中国的牛,永远沉默地为人民做着沉重的工作,在大地上,晨光或烈日下,它拖着沉重的犁,低头一步又一步,拖出了身后一列又一列松土,好让人们下种。等到满地金黄或农闲的时候,它可能还得担当搬运负重的工作,或终日绕着石磨,朝同一方向,走不计程的路。

⑥中国的牛,没有成群奔跑的习惯,永远沉沉实实的,它们不像印度的牛,负着神圣之

名,摇着尾巴在大街上闲荡。

⑦它们不像荷兰乳牛、日本肉牛,终日无事可做,悠闲只等一死;它们不像西班牙斗牛,全身精力,都尽付暴力斗争中。

⑧默默地工作,平心静气,这就是中国的牛。

1.“中国的牛”象征什么?

2.本文可划分为四个层次,用“‖”画在下面。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3.文中能与文章结尾遥相呼应的是哪一句?

4.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5.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十一)1912年1月16日这一天,斯科特一行清晨启程,出发得比平时更早,为的是能早一点看到无比美丽的秘密。焦急的心情把他们早早地从自己的睡袋中拽了出来。到中午,这五个坚持不懈的人已走了14公里。他们热情高涨地行走在荒无人迹的白色雪原上,因为现在再也不可能达不到目的地了,为人类所作的决定性的业绩几乎已经完成。可是突然之间,伙伴之一的鲍尔斯变得不安起来。他的眼睛紧紧盯着无垠雪地上的一个小小的黑点。他不敢把自己的猜想说出来:可能已经有人在这里树立了一个路标。但现在其他的人也都可怕地想到了这一点。他们的心在战栗,只不过还想尽量安慰自己罢了——就像鲁滨孙在荒岛上发现陌生人的脚印时竭力想把它看做是自己的脚印一样。其实,他们心中早已明白:以阿蒙森为首的挪威人已在他们之先到过这里了。

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杆,上面绑着一面黑旗,周围是他人扎过营地的残迹——滑雪板的痕迹和许多狗的足迹。在这严酷的事实面前也就不必再怀疑:阿蒙森在这里扎过营地了。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而他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他们仅仅迟到了一个月。虽然昔日逝去的光阴数以几百万个月计,但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却显得太晚太晚了——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是癫狂。“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斯科特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泪水从他们的眼睛里夺眶而出。

1.写出上文记叙的要素。

(1)时间:__________________:(2)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

(3)人物:__________________;(4)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的“美丽的秘密”指的是什么?(联系上下文)

3.鲍尔斯为什么“突然之间”“变得不安起来”?

4.“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是指什么事?

5.为什么说“一切努力成了徒劳”?

(十二)① 我见过一个母亲,一个阳光下守望的母亲。母亲就站在七月炙热的阳光下翘首望着百米外的考场,神色凝重。母亲脸上早已狼藉着豆大的汗珠,汗水早就将她的衣衫浸得水洗一样,她的花白的头发凌乱地贴在前额上。母亲就这样半张着嘴,一动不动地盯着考场,站成了一尊雕像。

② 树阴下说笑的家长停止了说笑,他们惊讶地望着阳光下的母亲。有人劝母亲挪到树阴

下,母亲神情肃然的脸上挤出个比仲春的冰还薄的笑,小声嗫嚅道:“站在这里能清清楚楚地看到考场,能清清楚楚地看到孩子。”

③ 没人笑她痴,没人笑她傻,也没人再劝她。

④ 烈日下守望的母亲舔了舔干裂的嘴唇,目光扫了扫不远处的茶摊,就目不转睛地盯着考场。不知过了多久,也许是半个小时,也许是一个小时,母亲就像摊软泥一样瘫在了地上。众人一声惊呼后都围了上去,看千呼万唤后仍是昏迷不醒,便将她抬到学校大门口的医务室里。

⑤ 听了心跳,量了血压,挂了吊针,母亲仍然紧闭着双眼。经验丰富的医生微笑着告诉众人:“看我怎样弄醒她。”

⑥ 医生附在母亲耳边,轻轻地说了句:“学生下考场了。”

⑦ 母亲猛地从床上坐起来,拔掉针头,下了病床:“我得赶快问问儿子考得怎么样。”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嗫()嚅()

2.段①中“盯”字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

3.文中刻画母亲的形象,段①主要使用 描写和 描写。段⑦主要使用

描写和___描写。

4.母亲在烈日下舔了舔干裂的嘴唇,目光只扫了扫不远处的茶摊,这说明了什么?

5.你怎样理解段③那一句话?

6.当母亲昏迷不醒的时候,医生为什么还在“微笑”呢?

(十三)玫瑰树根

①地下同地上一样,有生命,有一群懂得爱和憎的生物。

②那里有黢黑的蠕虫,黑色绳索似的植物根,颤动的亚麻纤维似的地下水的细流。③据说还有别的:身材比晚香玉高不了多少的土地神,满脸胡子,弯腰曲背。④有一天,细流遇到玫瑰树根,说了下面一番话:

“树根邻居,像你这么丑的,我从来没有见过呢。谁见了你都会说,准是一头猴子把它的长尾巴插在地里,扔下不管,径自走了。看来你想模仿蚯蚓,但是没有学会它优美圆润的动作,只学会了喝我的蓝色汁液。我一碰上你,就被你喝掉一半。丑八怪,你说,你这是干什么?” ⑤卑贱的树根说:

“不错,细流兄弟,在你眼里我当然没有模样。长期和泥土接触,使我浑身灰褐;过度劳累,使我变了形,正如变形的工人胳臂一样。我也是工人,我替我身体见到阳光的部分干活。我从你那里吸取里汁液,就是输送给她的,让她新鲜娇艳;你离开以后,我就到远处去寻觅维持生命的汁液。细流兄弟,总有一天,你会到太阳照耀的地方。那时候,你去看看我的日光下的部分是多么美丽。”

⑥细流并不相信,但是出于谨慎,没有做声,思忖道,等着瞧吧。⑦当他颤动的身躯逐渐长大,到了亮光下时,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寻找树根所说的延伸部分。

⑧天啊!他看到了什么呀。

⑨到处是一派明媚的春光,树根扎下去的地方,一株玫瑰把土地装点得分外美丽。] ⑩沉甸甸的花朵挂在枝条上,在空气中散发着甜香和一种幽秘的魅力。成渠的流水沉思地流过鲜花盛开的草地:“_________”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思忖___ 魅力___

2.第②段有两个比喻句,它们的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

①本体____________喻体____________

②本体____________喻体____________ 3.第④段,细流遇到玫瑰树根,他的态度如何?

4.结合后文回答:第⑦段“当他颤动的身躯逐渐长大”是怎么回事?

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寓意。

6.填入第11段横线上的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呀!这怎么可能呢?……”

B :“天呀!想不到丑陋的树根竟然延伸出美丽……” C :“天呀!难道是我错了?……“

D :“看来,树根是个诚实的人呀!……” 7.补上的最后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十四)给美丽做道加法

就像平静的湖面落下一枚银币,突然的响声,惹得满教室的花朵晃动起来。靠窗那排坐在最后的同学,弄碎了一块小镜子。

这是上午的第二节课,老师的讲述已停下来,同学们正在进行课堂练习。有初冬的阳光从窗外涌进来,流淌在摊开着的课本上的字里行间。男老师在教室的课桌间来回踱步,看长长短短的七排秀发及秀发下亮晶晶的112粒黑葡萄,捕捉沙沙的写字声合成的音乐,他感觉到自己好像一位农民在田间小憩,擦汗的同时聆听着庄稼的拔节之声。

一个小姑娘心爱的小镜子摔坏了。教室里低低地有了议论: “臭美!拌啥酷呀!” “上课怎么能照镜子?” “活该受批评。” “看老师怎么办?” 老师没有言语,他有意无意地听着同学的每一句议论。这些女孩子呀,全十五六岁年龄,作为旅游职业高中的新生,脸蛋身材口齿当初都曾精心挑选,一笑甜爽爽的,开了口也如一巢小鸟,三五分钟是静不下来的。男老师的心里笑着,他知道她们在等讲台上的反应。其实,开始练习后不久,老师就看见那位同学悄悄摸出了小镜子。他看到她将镜片偷偷压在作业本下,写几笔就照一照。借着阳光,一只蝴蝶形的淡黄色的发卡舞动在她的前额,花季的脸蛋真是漂亮。

男老师想提醒她,但一时没有想好合适的话,现在经同学一催化,他忽然有了一种灵感。他微笑着先开口问了一个物理问题。

“请说说平面镜的作用。”

“有反射作用。”这很简单,全班56个同学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

“是呀,”老师说,“同学们,几分钟前,我们教室里56位同学变成57朵花,有一个同学借着镜子反射出一朵。但是镜中的花是虚的,镜片只能反射美丽,并不能增加美丽,要增加美丽或者让美丽面对岁月的雨雪风霜的一笔笔减数,还是保持不变,我们惟一的办法是从另一方面给它再一笔笔添上加数。这加数是指:我们一次次做进步的努力,一次次为自己的目标不轻言放弃,或者,一次次向我们的周围伸出自己的手……而此刻,对坐在教室的你来说,帮助你增加美丽的是你桌上的书本。”

再也没有任何声音,一池吹皱的春水再度平静。

当天晚自习时,照镜子的小女孩在日记中写下了这么一句话——给美丽做道加法。1.根据上下文语境解释下面词语:①小憩: ②酷:

2.文中“反射美丽”与“增加美丽”中的“美丽”一词含义是否一样,请作简要分析。

3.文中加点的“灵感”一词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4.写文章要前后照应,按要求作答。

a)找出与题目中“美丽”一词相照应的句子。

b)找出首尾相照应的句子。

5.第③段画横线的句子是对老师感觉的描写,请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概括分析文中男老师是怎样的一位老师。

7.分析下列句子的深刻含义。

a)岁月的雨雪风霜的一笔笔减数。

b)给美丽做道加法。

(十五)面 试

①雅安公司的人事部经理戴维先生告诉我,面试将要由贝克先生主持,在10个人中选择一名。

②贝克先生是全球闻名的大企业家,从一个报童到美国最大的广告代理公司——雅安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他的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并且,他的年龄也不大,只有40岁上下。

③我听到这个消息,非常紧张,一连几天,从英语口语、广告业务及穿戴方面都做了精心准备,以便顺利“推销自己”。

④考试是单独面试。我一走进小会客厅,坐在正中沙发的一位老外便站了起来,我认为他就是贝克先生。

⑤“是你!你是……”贝克先生用流利的中文说出了我的名字,⑥“原来是你!我找你找了很长时间了。”贝克先生

“先生们,向你们介绍一下,这位就是救我女儿的那位年轻人。”

⑦我的心狂跳起来,说道:“我划船技术太差了,把女儿掉进了昆明湖中,要不是这位年轻人就麻烦了。真抱歉,当时我只顾看女儿了,也没来得及向你道谢。”

⑧我竭力抑制住心跳,抿抿发干的双唇,说道:“很抱歉,贝克先生。我以前从未见过您,也没救过您女儿。”

⑨贝克先生 “你忘记啦?4月2日,昆明湖公园…… 我记得你脸上有块痣。年轻人,你骗不了我的。”贝克先生一脸的得意。

⑩我说得很坚决,贝克先生一时愣住了。忽然,他又笑了:“年轻人,我很欣赏你的诚实,我决定,免试了。”

几天后,我幸运地成了雅安公司的职员,有一次,同戴维先生闲聊,我问戴维:“救贝克先生女儿的那位年轻人找到了吗?”

“贝克先生的女儿?”戴维先生一时没反应过来.接着他大笑起来:“他女儿?有7个人因为他女儿被淘汰了。其实,贝克先生根本没女儿。”

1.第⑦节中,“我的心”为什么会狂跳起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⑧节中,“我”为什么又“竭力抑制住心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第⑨节中,当“我”否认曾经救过贝克先生的女儿时,贝克生生为什么又特别强调“肯定是你!”“你骗不了我的”?(4分)

3.第⑩节中,贝克先生说:“我决定,免试了。”贝克先生真的没有对“我”进行“考试”吗?从上下文看,只要你“拥有”什么,就可以通过他的考试?(3分)

4.文中加波浪线的部分描写了贝克先生的________、________。这些描写表明了贝克先生________________,贝克先生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3分)

5.从全文看,贝克先生之所以能够从报童到美国最大的广告代理公司董事长,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贝克先生________________。(2分)

(十六)最后的握手

①一名中文系的女大学生,在临近毕业时作出了远赴西藏任教的选择。几乎所有的人都惊异:怎么竟会是她?在人们的期望中,能有如此惊人之举本该是那些校园中叱咤风云的学生精英们。而她,却是普通得时常会被老师和同学们忽略的女孩儿。②在隆重而盛大的毕业典礼上,女孩儿的名字生平第一次出现在院长的大会致辞中,白发苍苍的老院长还笑容可掬地把一束鲜花亲自送到她手上……台下涌动起潮水般经久不息的掌声。然而,令人们感到有些遗憾的是,女孩站在闪光灯频频闪烁的主席台上,竟没有说出一句大家希望听到的豪言壮语来。在师生的情绪振奋的热浪中,她总是羞涩地说了声“谢谢大家”。便匆匆地跑下台。

③毕业典礼一结束,她所在的班级的学生干部们临时商定:为在班上分配得最远的她,再专门举办一场欢送会。于是几十个即将天各一方的年轻人,围绕着她最后地聚在了一起。④班长开口说:“我感到惭愧,面对这样一位我差点儿连名字都叫不出来的同班同学,面对着她的这一毕业选择,再来审视一下我自己,本人实在是自愧不如……”一向口若悬河的班长突然语塞了。

⑤片刻的沉默后,他才继续了下去:“在我们班所有的同学中,她所选择的工作地点是最远,条件也最艰苦。四年了,在班级组织的那么多活动中,我们似乎都忽略了这位同学,现在,我要郑重宣布:今天这场聚会,她,将是我们唯一的女主角!下面,就让大家一起听听这位女主角的内心独白吧!”

⑥女孩儿一直在静静地聆听着班长的发言,写在脸上的依旧是略带腼腆的微笑。当大家的掌声突然在教室里响起来时,她竟然显得有些手足无措。“其实,我真的不该成为什么女主角,我一直认为,自己的选择与大家相比也许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只不过是我要去的地方,可能要稍微远一点吧!”女孩的话如同她的外表一样朴实,却深深地触动了每个人的心弦。直到这时大家才突然感觉到,在这之前整整四年的时间里,班上竟然没有一个人这样聚精会神地听过她讲话。“其实,到西藏去是我心中一个美丽而遥远的梦想。你们应该替我高兴才对呀!”望着真诚袒露心迹的女孩儿,班长代表大家向她提出了最后的请求:“在大家就要分手之际,我们还能帮你做点儿什么吗? ⑦“我有一个请求!”

⑧ 教室里静极了,所有人的目光一下子凝聚在女孩儿的脸上。⑨“我心中一直有一个小小的心愿,与大家相处四年了。但是连许多同学的手都没有拉过一下。在这分别的时候,我想和你们每一个都握一握手,可以吗?”女孩儿把她那纤细的手颤巍巍地伸到班长面前。

⑩班长的脸上呈现出异常惊诧的表情,然而他毫不迟疑地向女孩儿伸出了右手。两只年轻的手紧紧的握在了一起。

谁也没有想到,女孩儿最后的请求竟会是如此简单而独特!但很快,一只又一只的手掌便向女孩儿伸去…… 1.解释下面的词语。①腼腆:

②口若悬河:

2.第①段中“如此惊人之举”指的是什么?

3.第②段“令人们感到有些遗憾的是”一句中,“遗憾”可换成“____”而意思基本上不变,你认为“人们感到有些遗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第④段“一向口若悬河的班长突然语塞了”一句中班长“突然语塞”的原因是什么?

5.第⑩段中“班长的脸上”为什么会“呈现出异样惊诧的表情”?

6.文中具体表现女孩儿“普通得时常会被老师和同学忽略”的内容有:

二、文言短文阅读

(一)画蛇添足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余人相谓日:“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日:“吾能为之足。’’来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日:“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 祠(cí):祭祀。舍人:达官贵族家里的门客。卮(zhí):古代一种盛酒的器皿。1.选出加点词的正确解释。

引酒且饮之(A.并且

B.将要

C.而且)()

终亡其酒

(A.同“无”

B.丢失

C.逃跑)()2.写出下列句子的大意。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译:

3.请用一个成语给本文命题。

题目:

(二)狐假虎威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日:“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以为畏狐也。

1.联系故事内容,题目中“假”字的含义应该是。

2.对这则故事中几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天帝使我长百兽——上天让我为百兽之长。

B.子以我为不信——我不会认为你在说谎。

C.吾为子先行——我与你先走。

D.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看看百兽见到我的表现而不走开吗?

3-读了这则寓言,你有什么感受?请用概括的语言说一说。

答:

(三)吾失足容

一人足恭缓步如之。偶骤雨至,疾趋里许,忽自悔曰:吾失足容矣,过不惮,改可也,乃冒雨还始趋处,纡徐更步过焉。

1、文中的行路人为什么自悔?(用原文语句回答)

2、文中的行路人是如何对待过错的?这里所说的过错是指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3、这则故事的寓意是什么?再写几个相关的成语。

(四)犬人

有一妇人,中年得子,视若掌珍。凡诸百事,均不使为。及至弱冠,衣食起居,须人料理,如襁褓然。

或有老者,劝妇人曰:“当教使言语。”

妇人答曰:“我在,彼何必言。” 或有邻居,劝妇人曰:“当教使自理。”

妇人答曰:“我在,彼何须自理。”

乃妇谢世,子一无所能,日与犬匍匐于门乞食。人名之曰:犬人。

1、请将这段文言文的大意写下来。(不少于50字)(10分)

2、这段文言文告诉了我们什么一个什么样的道理?你从中获得了什么?(10分)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一)1、让孩子们趟街上的雨水,帮助孩子们堆枕头玩游戏。

2、插叙

第一人称

3、顺应儿童天性,尊重儿童个性,给他们一个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还孩子一个

真实的生活、一个儿童的世界。(大意对即可)

4、可能有两中答案:(1)不矛盾。两者侧重点不同,传统文化推崇的从严教育指文化知识的学习、道德品质的培养方面;作者的宽松教育侧重于学习之外的娱乐时光,在这种时候不要过分约束孩子,应该还他们真实的生活。

(二)1、D

2、惬

3、D

4、大树:勇敢坚强,富有爱心和自我牺牲精神。

小草:勇于解剖自己,善于学习并完善自己。

5、我应该像大树一样,无私奉献,不图回报,像它那样勇敢坚强„„

6、告诉人们人生应该就像大树一样,无私奉献,不求回报,这样人生才会有价值,才更有意义。

(三)1、顺叙

2、想起了自己长对儿子说的“无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

3、这样写,用时间的变化突出了挖掘的时间长,体现了父亲坚强的意志和对儿子的热爱。

4、反映了父亲为救儿子所战胜的巨大困难。

5、父亲的话给了儿子巨大的精神力量。

(四)1.干净 母亲的勤劳 村里人的夸奖

2.嫩嫩的叶,昂着头,爬上,密密地,立了起来。

3.父亲早年在外地工作,家中无劳力,地里的活早早地搁在了母亲和我的肩上;我同母亲一起,在小院里筹划着生活,筹划着以后的事情。

4.母亲讲的传说故事十分生动,有巨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5.香椿树给人芳香和温馨,母亲也如此,她关心人,给人一种真挚的情,朴实的爱。

6.抒情语句是:我想,……捧给了人间。以物喻人,赞美母亲把纯真、质朴的爱献给人间的精神。

7.说明“我”在母亲的爱抚下成长,也同样有着她的那种朴素的真情。

(五)1.(1)一床大毛毯

(2)彼得对爷爷的爱心2.对继母的讽刺,同时为了保护爸爸,免得他再发火。(言之成理即可)3.为了缓和气氛,免得大家伤心;想给大家留下一个美好的记忆,今后不要为他担心。(能说出一点且合乎情理即可)4.彼得是一个心地善良、尊敬老人、善解人意的孩子。

5.能指出感动之处,并能说出感动的理由,语言表达清楚即可。

(六)1.父母温厚的爱。

2.甲处可填“焦虑”(或急切),乙处可填“惊喜”(或喜悦)。

3.例

如:就像顽石经过能工巧匠的雕琢,也会成为精美的工艺品一样,再调皮的孩子,有正确的、科学的引导,也会成为有用之材。

4.通过叙述“我”成长的经历和感受,赞颂了父母对儿女的爱。

5.略

(七)1.“诱惑”在文中指代现实中对的名利的追逐,对物质享受的拥有欲望。(言之成理即可)2.“心灵散步”的意思是放下心中的俗念,在自然中去放飞自己的思想,得到精神上的宁静与满足。

3.“音乐”之所以被看作“声音的文字”,是因为在声音和音符中渗透着音乐大师对自然的理解和生活的感悟,有丰富而又实在的精神内涵,而不仅是流动的音符。4.本题无论你赞同还是不赞同,都可以。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只要你说出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悟就可以了。

5.两处“自然”,第一处“自然”就是现实中的自然世界,而第二处“自然”则是指从自然来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中所领略到的一种美好恬淡的心境。(符合大意即可)

(八)1.(1)美国一所名牌建筑学院中的教授有29%是左撇子。

(2)在34届世乒赛上中国队左手握拍的张立战胜右手握拍的韩国选手李艾利萨。(3)本世纪七十年代,世界上最优秀的四名网球选手中,有三名左撇子。(4)法国击剑队十五名队员中,有八名是左撇子。

这里运用的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更加有力地说明了一百多年前的认识是错误的。2.在从“看”到“动”的过程中,左撇子要少绕一个弯。3.发现现象——进行实验(实验一:对大脑左、右半球注入一定数量的镇静剂,比较用药前后的脑电图。实验二:让左撇子和右撇子同时服用镇静剂,比较两者的脑电图。)——进行设想。

4.三个小标题之间的关系是:由现象引出问题再探明其原因的过程。

5.联想合乎情理,语句通顺即可。

(九)1.细野正文的苟活带给世人的启示和警示。

2.“幸”:在大难中捡到一条命;“不幸”:自己的行为有失道德准则,给国家和民族蒙了羞,成了民族的罪人,耻辱永伴其后半生。

3.“正本清源”指无情抨击“丧失人格、国格,不知廉耻、有违道德的人和事”,从根本上恢复(或提倡)纯洁、崇高、勇敢、正义等人类共同崇尚的美德。

同意不同意最后一句的看法均可。同意:那些“丧失人格、国格,不知廉耻、有违道德的人和事”败坏了社会风气,造成了世风的日下,必须正本清源。不同意:围绕“允许给人以犯错改正的机会”组织语言,言之成理。(意对即可)

(十)1.象征中国劳动人民。2.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3.中国的牛,永远沉默地为人民做着沉重的工作。4.中国的牛。5.文章赞美中国的牛的礼让、厚道、朴实、勤勉等优秀品质,同时也是在赞美中国劳动人民。

(十一)1912年1月16日(2)地极点(3)斯科特等队员(4)考察南极点 2.抵达地球的南极点及其周围的景物。3.在无垠的雪地上发现一些印迹——小黑点,可能已经有人先到了这里了。4.在短短一个月内,人类两次抵达南极点。5.因为已有人在他们之前到达南极点。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十二)1.niè rú 2.把视线集中在一点上,注视。表达了母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3.外貌、神态、动作、语言。4.略。言之有理即可。5.母亲虽然干渴难忍,但她的心中只有儿子,因此忍着干渴也不忍心离开半步。6.略。言之有理即可。7.略。言之有理即可。8.医生明白母亲昏迷不醒的真正原因,他有把握把母亲救醒。9.言之有理即可。

(十三)1.cǔn mèi 2.植物根——黑色绳索 地下水的细流——颤动的亚麻纤维 3.挖苦树根丑陋。4.底下细流汇聚成地表渠水,流到地面上。5.如同只有黑色丑陋的玫瑰花根才能开出美丽的花朵一样,只有那些卑微,粗笨,像土地一样被践踏的下层劳动者才创造了人间的幸福。6.B 7.篇末点题,揭示中心。

(十四)1.短时间的休息 特别美或者漂亮 2.不一样。前一个“美丽”指容貌的好看,后一个“美丽”既指容貌的好看,又指内在的美(心灵的美,知识的渊博)3.①老师想以平面镜的作用为切入点启发同学②引导学生认识如何看待美。4.①满教室的花朵晃动起来,长长短短的七排秀发及秀发下亮晶晶的112粒黑葡萄,脸蛋身材口齿当初都曾精心挑选,一笑甜爽爽的。②就像平静的湖面落下一枚银币,突然的声音,惹得满教室的花朵晃动起来。再也没有任何声音,一池吹皱的春水再度平静。5.描绘出老师辛勤耕耘的形象,形象地写出了老师看到学生成长的喜悦之情。6.是一个善于教育学生的好老师,是学生的良师益友。7.①随着岁月的流逝,生活的磨砺,青春的美将逐渐减退。②丰富文化知识,提高道德修养,奉献真挚的爱……都是在不断完善自我,增添美丽。8.略。

(十五)1.以为贝克先生认错了人,而这对“我”会有帮助。表明“我”是一个诚实的人,不愿用不诚实的方式来谋取工作。2.可知这是贝克先生精心设计的一个“圈套”,这样的强调是为了更突出“我”的诚实和贝克先生只欣赏诚实的人。3.贝克先生已经进行了考试;只要具有诚实的品质就可以通过贝克先生的考试。4.动作 神态 精心设计“圈套”考查被试者的品德。5.具有诚实的品质。

(十六)1.①因怕生或害羞而神情不自然。②形容能言善辨,说话滔滔不绝。2.毕业时,作出远赴西藏任教的选择。3.失望(意外,不足)。女孩没有任何令人热血沸腾的豪言壮语。4.为四年来没有发现女孩儿有这样的高尚品质而深感愧疚,同时自感境界不如女孩那么高。5.没想到她最后的请求竟会如此简单而独特。6.①同学四年,差点儿连班长都叫不出她的名字。②四年中班级组织的那么多活动,似乎都忽略了她。③四年中,班上竟没有一个同学聚精会神听过她讲话。④相处四年,她连同学的手都没有牵过一下。

二、文言文阅读

(一)1.B A

2.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 3.画蛇添足

(二)1.借2.A

3.做事情如果不加分析,往往会被假家所迷惑。

(三)译文:一个人迈着方步慢慢地不失规矩的走着,忽然暴雨突降,该人疾步快跑一里多路,忽然懊悔起来,说:“我失去走路的仪容了,咱错了不怕,改过来就好。”于是冒雨飞快跑回原处,换成缓慢的方步重新开始走。后人用“吾失足容”这个典故讽刺那些墨守陈规、循规蹈矩的人,就象这个讲究足容的人一样迂腐可笑。

1、吾失足容

2、冒着雨飞快跑回原处,然后换成缓慢的方步重新开始走路;指的是由于暴风雨的突然到来改变了他走路迈方步的规矩,使他走路的仪容改变了。

3、这则故事讽刺了那些思想守旧,不切实际的人。它告戒人们,形势在发展,事物在变化,不能用老眼光看待新问题。循规蹈矩 墨守成规 因循守旧

(四)1、(略)

七年级上册政治寒假作业选择题 篇5

A.过马路时走斑马线B.过马路时左右看看

C.人行横道是绿灯时过马路D.人行横道是红灯时跟着别人过马路

2.李立最近很苦恼,个子没长高,反而长胖了不少;小红最苦恼的是长得太高了,比同学高出了一个头,并且太瘦了。对此正确的看法是

A.李立的身体已定型,不能长高了

B.小红只会长高,不会长胖

C.进入青春期,身体的成长有着不同的韵律和节拍

D.应该严厉地批评他们,不允许关注自己的体形

3.王刚进入初中后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可以真正独立了。以下是他的想法,正确的是

A.真正独立的人一定要“酷”

B.真正独立的人不会寻求他人的帮助

C.真正独立的人应在打扮上标新立异,与众不同

D.真正独立的人要勇于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4.王大爷已经60岁了,但是别人都说他像年轻人一样,保持着青春的活力。这表明青春更多地体现在一个人的

A.年龄大小B.美丽的容貌

C.心态、气质、想象力和情感中D.健美的身姿

5.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指出,25%以上的青少年不能正确调控青春期的心理矛盾,并由此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这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下列对青春期心理矛盾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是一种正常的青春期心理现象②它会使人产生孤独、郁闷、焦虑等情绪

③处理不好会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阻碍其发展

④是青少年生理发育和心理变化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不必管它

上一篇:农业相关政策解读下一篇:浅析乡镇客运站管理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