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教案

2022-04-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案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基础,教师应根据幼儿的需求,提前准备好合适的活动主题。同时,教师应结合幼儿的发展状态,重视幼儿的个别差异,为幼儿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制订合理、有效的教学目标,以增强幼儿的自学能力,推动幼儿的全面发展。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年级科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四年级科学教案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

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 【教学准备】

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体验静电现象

1、引入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的表演,问: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 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 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体验静电现象

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

二、认识电荷

1、不一样的电荷

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 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

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3)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乞求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2人一个小组,一人操作,一人观察,后互换)

1 小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同一种电荷(都是正电荷或都是负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一正电荷和一负电荷)互相吸引。

2、让电荷流动起来

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正静电。带静电的物体中的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要形成电流就必须使电荷流动起来,需要具备动力,需要形成电路。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静电现象:正电荷、负电荷 电荷能流动起来 教学后记:

2、点亮小灯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

2、利用电来点亮一只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

3、一个完整的电路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而用不止一种方法建立起来。

4、电池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在一起,就会发生短路。 过程与方法:

1、连接简单电路。

2、观察、描述和记录点亮小灯泡的实验现象。

3、根据实验现象对电流的流向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对周围事物进行有日的、细致地观察的乐趣。

2、敢于根据现象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3、激发进一步探究电的兴趣。 【教学重点】正确连接电路

【教学难点】认识小灯泡的结构,正确连接小灯泡 【教学准备】

小灯泡、1. 5 v的干电池、导线、实验记录单、小灯泡的剖面图或剖开的大灯泡的实物、电池和小灯泡的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当我们闭合家里的开关,电灯就会亮起来。电灯为什么会亮呢?考虑过这样的问题吗?让我们先来研究一下小灯泡吧!

二、认识小灯泡等的结构

1、小灯泡的构造

1)小灯泡大家都看到过吧?你能画一画印象中的小灯泡吗?要求划出小灯泡的内部构造观察小灯泡。 2)每组一个灯泡,观察小灯泡的各部分结构。

3)交流观察结果,并对自己画的小灯泡作出修正。 4)猜猜电流是怎么从小灯泡内部通过的?用手指画一画。

2、观察导线、电池,说说导线和电池的结构

三、让小灯泡发光

1、点亮小灯泡

1)小组活动----连接这些实验器材,想办法使小灯泡亮起来,用手比划说说电流是怎么流动的?并做好记录,用箭头画出流动的方向。

2)组织学生汇报:连接好的小组上台展示,并说说电是怎么流动的?它的方向是怎样的?没有连接好的也上台展示,与全班同学一起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渗透短路、断路等知识。

2、尝试用多种方法点亮小灯泡

1)还能用哪些方法点亮小灯泡,用实物图画下来哦。

2)画出每一种连接方法的电路中电流的流动路径,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3)把连接图贴在黑板上,在全班交流 4)分析接亮的共同点

3、出示实物图,分析哪个灯泡会亮,哪个灯泡不会亮。

四、安全教育

我们在课堂上使用的都是电池,电压较小,不伤及到生命,而发电厂发出的,通过导线送到各家各户的电是220V交流电,这是足以引发触电事故的、致人死亡的点,所以我们不能直接用家里、学校里插座中的电做实验。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尤其要注意。 板书设计: 点亮小灯泡 小灯泡 导线 电池 不同实物图展示: 教学后记:

3、简单电路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一个简单电路需要一个能持续提供电能的装置一电池。

2、电从电池的一端经过导线和用电器返回到电池的另一端,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电路。

3、使用相同的材料,电路可以有不同的连接方法。 过程与方法:

1、用更多的方法和材料点亮更多的小灯泡。

2、观察、描述和记录有关的实验现象。

3、用简易符号表示一个电路的不同部分。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对电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使用相同的材料,电路可以有不同的连接方法。

2、用简易符号表示一个电路的不同部分。

【教学难点】用更多的方法和材料点亮更多的小灯泡。 【教学准备】

每小组小灯座2个、电池盒1个、1号电池1节、导线4根、小灯泡2个、记录纸若干,记号笔1支。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连接比赛:每组一节干电池、一根导线和一个小灯泡,把小灯泡点亮。

2、讨论:我们这样用手按着来点亮小灯泡,一松手小灯泡就不亮了。是不是有点不太方便啊?

3、引导学生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提醒学生观察或回忆学校和家里的电灯是怎样安装的)

二、观察电池盒和小灯座,学会使用电池盒和小灯座连接电路。

1、教师逐个出示小灯座、电池盒,让学生观察电池盒和小灯座。

2、讨论:这两个工具是干什么用的?怎么使用?

3、请一生演示电池盒和小灯座的安装,教师可以做如下提示: (1)安装电池的时候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2)小灯泡是怎么装到小灯座上的? (3)导线怎么连?(指出弹簧接线头的最佳连接方法) (说明:电池盒和小灯座的使用方法也可以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由教师直接按照教科书上提供的步骤告诉学生,不必对使用方法进行讨论。教师边讲解,学生边操作,保证每个学生都会使用。)

4、学生使用电池盒和小灯座连接电路,让小灯泡亮起来。

5、请一组学生展示他们的连接实物图,教师介绍用简单的符号画电路图的方法。

三、让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

1、再提供1个小灯泡、1个小灯座、3根导线,让学生尝试怎样使两个小灯泡同时亮起来。

2、学生使用教师提供的材料来进行各种尝试,当尝试成功后,再去尝试其他的连接方法。

3、教师提醒学生将各种方法的电路图画出来,以便交流。

4、根据各小组电路的连接情况,再发给每个小组一节电池和一个电池盒,探究两节电池在电路中的连接方法,并画出电路图。

5、实验结束,小组汇报,互动交流。

(交流要点:小灯泡亮了吗?用了几种连接方法?哪种方法更好?为什么?为什么不同的方法都能使小灯泡同时发光?指出电在电路中是怎样流动的。)

四、活动延伸:

1、挑战:我们能连接更多的小灯泡和电池,让它们同时亮起来吗?

2、讨论他们的想法,使学生对电路的认识得到进一步发展。 板书设计:

3、简单电路

电池 导线 用电器(电池盒和小灯座) 连接方法 点亮小灯泡

4 教学后记:

4、电路出故障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利用电来点亮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通道)。

2、电路出故障了,电流就会中断。 过程与方法:

1、制作一个电路检测器。

2、应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并排除电路中的故障。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精神。 【教学重点】

用一种新的方法来检测电路——做一个“电路检测器”,体验科学的检测手段将使我们更为迅速地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应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并排除电路中的故障。 【教学准备】

每组2-3个小灯泡、导线若干、电池、电池盒、小灯座、坏的小灯泡、没有剥皮的导线、废电池、形成断路的电池盒、一套做电路检测器的材料、一张电路检测器的挂图。 【教学过程】

一、观察导入:

1、出示一个能使小灯泡发光的串联电路,让学生画出简单的电路图,并说一说电流是怎样流动的。

2、说明:小灯泡发光是因为在这个电路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回路。(板书:回路)

3、提供一个出了故障的电路,并提出问题:小灯泡为什么不亮了?引出下面的探究活动。(建议:教师可准备多个好的和坏了的小灯泡,有电的和没电的电池等材料。)

二、什么地方出故障了?

1、首先可以引导学生检查连接的方法,结合前面的学习,排除连接方法上的问题。

2、引出新的问题:为什么连接方法正确而小灯泡却不亮呢?引导学生来整理造成小灯泡不亮的各种原因。 造成小灯泡不亮的原因 1. 小灯泡坏了;

2. 灯座松了,没有连上;

3、

4、

(说明:这是发掘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过程。要给他们一定的时间,尽可能多地分析电路出故障的可能,并做好记录。)

三、做个电路检测器:

1、讨论,用什么办法来检测有故障的电路? 一般有下面几种方法:

①检查法:检查电路中的连接是否完好。(电池盒两端弹簧夹上的导线有没有夹紧;电池是否放好了;小灯泡拧紧了吗……)

5 ②替换法:用另外的灯泡、电池、导线等来替换电路中的材料,看看小灯泡是否能亮。

2、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按教科书中的提示做一个电路检测器。(电路检测器做法:把上节课连接过的简单电路中的小灯座上的一根导线头拆下来,另外再连上一根导线,这就是我们的电路检测器。)

3、做好电路检测器后,试试灵不灵。

4、根据教材10面的插图讲解检测电路和检测电路中各个部分(小灯泡、导线)的方法。(把故障电路的某一部分电路或某一个元件连到电路检测器的两个导线头之间,如果小灯泡亮了,就说明这部分电路或这个元件是畅通的、没有故障的,否则就证明这部分电路或这个元件不畅通、有故障。)

5、检测器检测电路故障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在检测电路时,应先把故障电路中的电池从电池盒中取出; (2)检测故障电路中的电池是否有电,应采用取出电路检测器的电池盒中的电池,将故障电路中的电池放在电路检测器的电池盒里,看看小灯泡会不会亮。

6、制定检测计划。提醒学生用电路检测器查找故障产生的原因,要边检查边做记录;最后数一数电路中一共有几个地方出故障了。

7、利用排除法进行测试,找出故障的原因,要让学生再试一次,使小灯泡重新亮起来。分组汇报。

8、强调安全事项。

电路检测器只能在实验室里检测简单电路,不能用来检测220V的电路。

9、拓展:还有其他方法查找电路中的故障吗? 板书设计:

4、电路出故障了 回路 故障 电流中断 造成小灯泡不亮的原因 1. 小灯泡坏了;

2. 灯座松了,没有连上;

3、

4、 电路检测器 教学后记:

5、导体与绝缘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有的物质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导体;有的物质不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绝缘体

2、导电性是材料的基本属性之一。 过程与方法:

1、根据任务要求制定一个小组的研究计划,并完成设想的计划。

2、实施有关检测的必要步骤,并整理实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会与人合作。

2、培养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

3、认识到井然有序的实验操作习惯和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是很重要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为每组学生准备:木片、塑料片、陶瓷、纸板、橡皮、布、丝绸、皮毛、钢管、玻璃、铅笔、铜丝、铅丝、铝丝(易拉罐)、铁丝、卷笔刀、硬币、导线、插座、20种待检测的物体,一个电路检测器。一份科学检测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观察导入:

1、观察简单的电路连接,说说电流在电路中是怎么流的。

2、讨论将电路中的导线剪断,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

3、想办法重新接亮小灯泡,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电路检测器的两个金属头接在一起,小灯泡会亮,而把外面的塑料皮接触在一起或把金属头和塑料皮接触在一起,小灯泡就不会亮。

4、讨论:为什么电路检测器的两个金属头接在一起,小灯泡会亮,而把外面的塑料皮接触在一起或把金属头和塑料皮接触在一起,小灯泡就不会亮。

5、讲授:像铜丝那样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叫做导体;像塑料那样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叫做绝缘体。(板书:导体、绝缘体)

二、检测橡皮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1、提问:怎样检测一块橡皮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呢?

2、预测橡皮能否通过电流使小灯泡发光,并做好记录。

3、使“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相互接触,检验小灯泡是否发光。

4、用两个检测头接触橡皮的两端,观察小灯泡是否发光。

5、重复检测一次,并将检测时小灯泡“亮”或“不亮”的情况记录下来。

6、得出结论:橡皮是绝缘体。

三、检测20种物体的导电性:

1、在材料盘中为学生提供20种供检测的材料,一张“我们的检测记录”表。

2、在检测前,要求学生对每一种物体是否可以使小灯泡发亮做出预测,然后进行尝试实验,并做好检测记录。(活动中,要关注每组学生活动的参与性、兴趣的持久性,鼓励他们学会合作。)

3、待所有的检测都完成后,各组整理分析检测的结果。

4、表达与交流:哪些物体能使小灯泡发亮,哪些物体不能使小灯泡发亮。

5、在观察的基础上对20种物体进行分类,并从分类中发现一定的规律,由学生对导体和绝缘体做出自己的描述。(说明:对插头、卷笔刀等复杂物体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识别,知道许多物体构成复杂,有的部分能使小灯泡发光,有的部分不能使小灯泡发光。我们常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需要的地方。)

四、讨论教室电器设备的绝缘措施和进行安全用电教育。

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哪些设施是绝缘体做的,哪些是导体做的。

2、描述绝缘材料的用处,理解各种材料的作用。提醒学生要好好保护电器设备上的绝缘体部分,注意安全用电。

3、概括:我们利用导体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的地方。我们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需要的地方。 板书设计:

5、导体与绝缘体

导体 导电性 绝缘体 安全用电 教学后记:

6、做个小开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开关可以用来连接或断开电路,控制电路中电器元件的工作状态。

2、开关有的地方需要用导体来做,而有的地方必须用绝缘体来做。 过程与方法:

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开关,并用它来控制电路。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观察手电筒的开关

【教学难点】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开关,并用它来控制电路。 【教学准备】

为每个小组准备:一只手电筒和相应的干电池,软木块(橡皮)一块、图钉两个、曲别针一个,小灯泡一个,小灯座一个、电池盒一个、电池一节,导线若干,红灯、绿灯和黄灯各1个。 【教学过程】

一、观察手电筒:

1、观察组成手电筒的各种材料。

讨论:在这些材料中,有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为什么有些地方要用导体,有些地方要用绝缘体?

2、观察手电筒的构造。

思考:电池和小灯泡是怎样安装的?电路中电流的路径是怎样的?试着标出电流的路径。

3、观察手电筒的开关。

观察并操作手电筒的开关,体验开关是怎样控制小灯泡的亮和灭的。(教科书提供了一张手电筒内部构造的电路图,图中表示的是电路断开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如果手电筒的电路是通的,图上的开关该怎样表示?画一画电流是如何从电池的一端通过开关和小灯泡回到电池另一端的。)

二、做个小开关:

1、给每一组一个断开的电路,讨论怎样设计一个开关。 重点讨论:用什么材料来做,怎样控制小灯泡的亮和灭。

2、利用身边的材料,讨论并设计制作一个小开关,然后在全班展示交流。

3、利用每组准备好的材料,小组合作制作一个能交叉控制红绿灯的电路。推测一下,什么时候红灯亮,什么时候绿灯亮。(活动目的:用一个开关来控制红绿灯的亮与灭。)

4、如果要在红灯变绿灯、绿灯变红灯的中间亮起一盏黄灯的话,应该怎么办?(方法:在一个开关控制两个电路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电路,用一个开关控制三个电路。)

5、交流汇报:

8 (1)在小组活动中发现了哪些问题? (2)解决了哪些问题? (3)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4)一共运用了几种小开关的制作方法?

(5)自己设计的红绿灯是怎样控制的,和生活中的红绿灯有什么区别?

三、延伸与拓展:

1、介绍几种不同的开关,如遥控开关、拉线开关、闸式开关、活动开关等。

2、布置学生课后调查家里用电器的开关是什么样的,这些开关是怎样控制电路的。 板书设计: 6 、做个小开关 开关 连接或断开电路 导体 绝缘体 做个小开关 控制红绿灯

遥控开关、拉线开关、闸式开关、活动开关等 教学后记:

7、 不一样的电路连接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如果电能从一点流到另一点,两点之间一定有导体连接,这两点之间就构成一个电的通路,否则就是断路。

2、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是两种用不同连接方法组成的电路。 过程与方法:

1、用电路检测器检验接线盒内电路的连接情况。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连接电路,并在反复观察和实验中发现不同连接方式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勇于挑战、缤密推断的态度。

2、乐于交流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用电路检测器检验接线盒内电路的连接情况 【教学难点】能运用串联和并联两种用不同连接方法组成电路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一个电路检测器、两个四个接线头的盒子(其中一个只有一组通路,另一个有三组通路)、实验记录单;一节电池(配电池盒)、一个小灯泡(带灯座)、导线几根。 【教学过程】

一、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活动一:关于第一个接线盒的研究

1、发给每组一个接线盒,观察接线盒外面的四个接线头及对应的数字标号

2、打开盒盖,看到1号和3号接线头在盒子的里面是用导线连接在一起的。

3、盖上盒盖,讨论:如何用电路检测器检验出哪两个接线头之间是通路?哪两个接线头之间是断路?

4、用电路检测器实际检测,看看检测结果是不是和前面观察到的一样。 活动二:检测、推测第二个接线盒内导线的连接情况

1、发给每组另外一个接线盒,说明盒子上面的四个接线头在盒子里面是有导线连接的。不打开盒子,直接用电路检测器来检验,能知道哪两个接线头之间是通路吗?

2、学生先讨论检测顺序,然后再开始检验,并把检验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1-2 1-3 1-4 2-3 2-4 3-4 通 路 断 路

3、检验完后,根据检验结果推测接线盒内的连接情况,把推测结果画在记录纸上(教材17面)。

4、各小组汇报推测结果,并讨论哪种推测是合理的。

5、打开接线盒,让学生看看里面到底是怎样连接的。

二、比较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 活动一:电池的两种不同连接方法

1、发给每组两节电池、两个电池盒、一个小灯泡、一个灯座和四根导线,要求学生用这些材料组装不同的电路,让小灯泡亮起来,看看有几种不同的方法。

2、启发思考:在不同的两种方法中,你有什么发现。

3、学生汇报后,教师作适当讲解。(串联和并联:一节电池的电压是1.5V,两节电池串联起来的电压是3V,所以小灯泡会特别亮。两节电池并联起来,电压还是1.5V,所以小灯泡不太亮。) 活动二:小灯泡的两种不同连接方法

1、发给学生两个小灯泡、两个小灯座、一节电池、一个电池盒和四根导线,要求学生用这些材料组装不同的电路,让小灯泡都亮起来。看看能有几种方法。

2、启发思考:在不同的连接方法中,你有什么发现?

3、学生汇报后,教师作适当讲解。

(说明:“比较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这一活动,在教学中还可以采用让学生直接用教师提供的材料,按照教科书上的电路连接方式连接电路,重点放在让学生观察两种连接方法有什么不同,观察小灯泡的亮度有什么不同上。这样做更有利于让学生发现并联电路和串联电路的本质不同。)

三、拓展活动:看谁的设计最有特色

提供学生若干材料,以小组为单位自由设计电路,比一比谁的设计最有特色、最实用。 板书设计:

7、 不一样的电路连接 通路 断路

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电路检测器) 比较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 串联电路 并联电路 教学后记:

第二单元 新的生命﹙附:单元学习指导﹚

一、单元教学意义

10 本单元是在三上《植物》、《动物》单元对一些动植物外部特征进行观察,并初步掌握了一定观察方法,又在三下经历了《植物的生长变化》、《动物的生命周期》对动植物的生命周期进行观察的基础上来学习的。本单元主要是围绕植物的“新生命”诞生来指导学生认识新生命产生的相应器官及相对较长的、微细的新生命诞生的变化过程,从中知道新生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繁殖是本单元的核心概念。

本单元包括两部分:第1—5课是第一部分,是帮助学生认识开花植物的繁殖方式。这部分的学习是从引导学生观察一棵油菜到一朵油菜花再到一棵油菜花开始,即《油菜花开了》,从对一种花的观察,发展到对《各种各样的花》的观察,在观察中也许学生会产生一个问题:颜色、形状、大小、构造千差万别,人们是根据什么把它们统称为花的呢?于是就产生《花、果实和种子》一课,随着活动的展开,探究重点便转移到了果实和种子上了。如果种子都落在旁边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活动自然推进到《把种子散播到远处》,那么一粒种子在自然环境下又是怎样生长的呢?学生势必进入《萌发的种子》的研究课题,植物是这样,动物呢?第6—7课是第二部分,是帮助学生认识动物的繁殖方式。通过认识动物的卵、卵的孵化过程及哺乳动物的繁殖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繁殖也是动物的共同特征,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繁殖方式”的科学概念。

二、单元教学目标: A、科学概念:

1、繁殖是生物的基本特征。动物和植物都需要通过繁殖延续物种。

2、许多动植物在繁殖方式上具有相似性,植物的花和动物的卵都要经过受精后才能产生新的生命。

3、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花的特殊构造使它能够承担生产种子、繁殖新生命的任务。

4、植物种子和动物卵的构造是与它们发育新的生命的作用相适应的。

5、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与植物的果实和种子的结构是有联系的。 B、过程与方法:

1、用解剖的方法观察花和种子的内部构造。

2、用适当的形式记录花的变化过程和果实的生长过程。

3、按一定顺序对雄蕊、雌蕊这样细小的结构进行观察。

4、持续观察种子发芽的变化过程。

5、经历观察卵的构造和动物卵的孵化的过程。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探究新生命产生的奥秘的好奇心。

2、养成认真细致、坚持观察的科学态度。

3、认识到自然界的生命是生生不息的,繁殖对于每个物种的延续都至关重要。

三、教学准备

器材:镊子、放大镜、剪刀、烧杯、培养皿、小刀

材料:开花的油菜植株、南瓜的雄花和雌花、油菜果实、栗子果实、蒲公英果实、蚕豆种子、黄豆种子、各种动物的卵、棉花、棉签、白纸、胶带

1、油菜花开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绿色开花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构成。它们能够帮助植物满足自身的需要。

2、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植物的花在形成果实的过程中要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1、解剖油菜花并观察油菜花的各部分的特征;

2、观察一株油菜上花的变化过程并用画图的方式记录油菜花变成油菜荚的过程。

11 情感、态度、价值观:

获得亲近自然的情感体验,产生探究各种各样的花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使用解剖的方法观察油菜花的各部分特征。 【教学难点】花到形成果实的变化过程。 【教学准备】

演示:油菜花变化过程的图片,课件。

分组:开花的油菜植株,镊子、放大镜、胶带、剪刀,白纸、观察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单元概述:从今天开始,我们进入非常有趣的《新的生命》单元。本单元共有7课,我们要一起来研究植物和动物是怎样繁殖后代的。请一位同学朗读单元导语:“春天……”

出示开花的油菜植株。这是什么植物?同学们平时认真地观察过花吗?让我们一起进入花的世界吧!板书课题:油菜花开了

二、探究过程

1、观察一棵油菜。

(1)请同学们说说油菜长得怎么样?区分油菜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

(2)油菜和凤仙花都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这样的植物叫绿色开花植物﹙板书﹚,它们都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构成。

(3)请同学再说出几种绿色开花植物。

2、观察一朵油菜花。 (1) 观察:

从油菜上摘一朵油菜花。用放大镜观察一朵油菜花。 在小组里描述所观察到的这朵油菜花。 注意萼、瓣、蕊的读音。 (2)解剖:

学习使用镊子解剖一朵油菜花。 示范:镊子的使用和解剖的顺序; 解剖的油菜花。

将萼片、花瓣、雄蕊、雌蕊用胶带贴在观察记录表上。 观察解剖后的油菜花的各个部分。 填写“油菜花的观察记录表”。 (3)交流。

(4)小结:油菜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个部分组成的。油菜花有四片花瓣。

3、观察一棵油菜的花。

(1) 一棵油菜上的花是同时开放的吗? (2) 数数一棵油菜上有几朵花?几个花蕾?

(3) 除了花和花蕾外,油菜花谢了以后留下的部分是什么?

12 (4)观察一个花蕾;推测这个花蕾未来的变化。 画油菜花变成油菜荚的变化顺序图。

三、小结

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植物的花在形成果实的过程中要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四、布置课外活动作业:

采集各种各样的花,下节课带来。

五、板书设计 油菜花开了

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 萼片、花瓣、雄蕊、雌蕊 教学后记:

2、 各种各样的花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在花的各部分构造中,雄蕊和雌蕊与形成果实和种子有关。

2、根据花的构造可以把花分成完全花和不完全花,有些花同时具有雄蕊和雌蕊,有些花只有雌蕊或只有雄蕊。过程与方法:

1、根据提示完成花的专题研究,能区分花的相同和不同,能将研究结果以表格形式呈现出来。

2、以报告会的形式表述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形成自觉珍爱生命、保护花草树木的意识,有继续探究花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花的专题研究。

【教学难点】分辨完全花和不完全花。 【教学准备】 演示:

分组:完全花和不完全花、雌花和雄花、单性花和两性花、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回顾: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油菜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个部分组成的。 问题:其他的花和油菜花一样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各种各样的花。 板书课题:各种各样的花

二、探究过程

1、花的专题观察。

(1)小组讨论,确定研究专题,制定研究方案。

(2)交流:准备研究的内容;怎样研究;研究成果的呈现方式。

(3)供参考的研究专题:

校园里花的种类;各种花的花瓣数量;各种花的萼片研究;花的大小;雄蕊和雌蕊;统计花的颜色;花的香臭等。 (4)研究的方法:数一数、统计、测量等。 (5)成果展现:表格、图示、文字小结等。

(6)讨论观察研究的注意事项:不采摘,不损伤花朵。

2、“花的观察”报告会。 (1)分组汇报。

(2)将研究成果进行分类,由学生自己制定标准。 (3)讨论研究中发现的问题。

3、认识完全花与不完全花

(1)观察比较完全花和不完全花,说说他们在构造上由哪些不同? 不完全花有的少萼片,有的少花瓣(如马蹄莲),有的少雄蕊或雌蕊。 (2)阅读课文,了解不完全花与完全花、雌花与雄花、单性花与两性花。

(3)判断:观察南瓜的两种花有什么不同,分别属于哪一类?观察其他的花,判断属于哪一类? (4)推测:南瓜的雄花和雌花会怎样变化呢?

4、交流与小结

(1)通过学习,知道了花的哪些秘密?

(2)在生活中寻找完全花和不完全花,观察花的变化过程。

三、质疑拓展

还有哪些关于花的问题?

四、布置课外活动作业: 观察更多的花

五、板书设计

各种各样的花 不完全花与完全花 单性花与两性花 教学后记:

3、花、果实和种子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果实和种子是植物开花传粉受精以后形成的。

2、雄蕊和雌蕊在形成果实和种子的过程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雄蕊和雌蕊有特殊的构造,使胚珠可以受精长成果实和种子。 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发展比较事物相同点和不同点的能力。

2、按一定顺序对雄蕊和雌蕊这样更细小的结构进行专题观察。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探究花的奥秘的欲望。乐于尝试应用学到的科学知识。

2、培养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意识,发展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 【教学重点】观察花的雄蕊和雌蕊。 【教学难点】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教学准备】

演示:植物传粉、受精的课件或挂图。

分组:放大镜、镊子、白纸、油菜果实、油菜花和其他植物的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已经观察了油菜花,还认识了各种各样的花,知道许多植物会开花、结果。开花与结果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测。

(出示:油菜花的雄蕊和雌蕊)我们还是仔细地观察一下油菜花的雄蕊和雌蕊吧!

二、探究过程

1、观察花的雄蕊和雌蕊。

(1)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更好地观察雄蕊和雌蕊呢?放大镜。 (2)教师在展示台上演示观察过程,学生归纳研究方法。 a用放大镜观察雄蕊的各部分——花丝和花药。 b把花药上的花粉抖落在白纸上进行观察。

c再用放大镜观察雌蕊的各部分——子房、花柱和柱头。

d用手轻触柱头,观察柱头是否有粘性。再将白纸上的花粉抖落在柱头上,看看柱头是否很容易将花粉粘住。 思考:雄蕊和雌蕊的这些构造特点与它繁殖后代的功能有什么联系? (3)学生分组观察、轻声讨论。 (4)全班交流汇报。

(5)教师根据学生发言,适时展示蜜蜂传播花粉图和花的受精示意图或有关课件。

(6)指导阅读课文P28:雄蕊产生的花粉传播到雌蕊柱头上,会使雌蕊子房里的胚珠受精。胚珠受精以后,果实和种子开始成长,花朵开始凋谢。

提问:你还看到过其他昆虫传播花粉的现象吗?植物还依靠哪些力量传播花粉?

2、观察油菜的果实和种子

(1)发放油菜的果实。观察油菜的果实并按生长变化的顺序排列。

(2)小心剥开一个快要成熟的油菜的果实,观察油菜种子是怎样排列的?数数果荚里有多少粒种子? (3)全班交流汇报。比较各组的数据与发现。

三、总结拓展 雄蕊和雌蕊的结构。

雄蕊产生的花粉传播到雌蕊柱头上,会使雌蕊子房里的胚珠受精。胚珠受精以后,果实和种子开始成长,花朵开始凋谢。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四、布置课外活动作业:

查找资料,了解植物还有哪些传播花粉的方法。

五、板书设计 花、果实和种子

雄蕊(花丝和花药) 雌蕊(子房、花柱和柱头) 受精 结果 教学后记:

4、 把种子散播到远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植物传播种子有不同的方式,都是为了能将种子散布得更广,有利于繁殖后代。

2、种子和果实的外部形态、结构与种子传播方式之间是有联系的。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假设。

2、利用测量、实验等方式寻找证据验证推测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有探究植物种子传播方式的欲望。

2、培养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意识,发展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 【教学重点】观察种子传播的方式。

【教学难点】种子和果实的外部形态、结构与种子传播方式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演示:椰果,水槽

分组:油菜、鬼针草、蒲公英、番茄的果实和种子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回忆:在种植凤仙花的过程中,你发现凤仙花果实成熟后,种子怎样传播出去的? 板书课题:把种子散播到远处

二、探究过程

1、观察油菜散播种子的方式(分组观察) (1)观察成熟的油菜果荚。外壳有什么特点?

(2)轻捏油菜果荚,你发现了什么?与凤仙花比较,推测一下:你觉得油菜的种子是怎样散播到远处的?(3)油菜种子的结构特点:质量轻。 (4)油菜果荚的结构特点:干裂。

2、其他植物散播种子的方式

(1)鬼针草种子的传播。回忆:上山时裤脚经常会粘上什么?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2)番茄种子的传播。 a发放番茄观察。 b推测传播方法。

c讨论交流。 d类似的植物。

(3)观察随风飞行的蒲公英种子

a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蒲公英的种子:你有什么发现? b推测一下蒲公英是怎么散播种子的? c设计实验验证你的推测。

d分组设计记录表,测量蒲公英的飞行距离。 e汇报测量结果,得出结论。

f还有哪些植物果实和种子的散播方式和蒲公英相似? (4)教师演示:在水中漂浮的椰果。

3、你还知道哪些植物散播种子的方式?

4、阅读教材。

三、总结。 水流传播 弹射传播

风力传播

动物传播

四、质疑讨论。

种子成熟后,不散播到远处,都掉落在植物近旁,会产生怎样的情况?

五、布置课外活动作业

收集有关植物散播种子的资料。

六、板书设计 把种子散播到远处 水流传播 弹射传播

风力传播

动物传播 教学后记:

5、种子的萌发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植物的种子能够孕育生命,条件适宜时种子就会萌发,新的生命就会开始生长。

2、植物种子最重要的部分是胚,胚是有生命的。

3、种子的各个部分在种子的萌发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进行对比实验并做记录。

2、运用感官和工具研究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探究种子奥妙的兴趣,养成认真细致、坚持观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观察蚕豆种子的构造与各部分的作用。 【教学难点】认识子叶在蚕豆发芽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演示:课件

分组:培养皿、镊子、小刀、放大镜、浸泡2天的蚕豆油菜黄豆的种子、不同发芽阶段的蚕豆种子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复习:植物妈妈利用哪几种方法将种子散播到了远处? 讨论:种子在怎样的环境下可以萌发呢? 板书课题:种子的萌发

二、探究过程

1、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

(1)种子萌发的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首先要了解种子的内部构造。 (2)介绍实验材料。浸泡2天的蚕豆、油菜、黄豆的种子。

(3)演示解剖方法。示范用镊子剥蚕豆皮的方法,强调要领:a.不要着急;b.把剥了皮的蚕豆从开口的那边小心掰开,放在培养皿中。

(4)分组研究。研究重点:种子可以分成几部分?注意比较三种种子的异同。 (5)汇报交流。

(6)认识种子的各部分(画图)。双子叶与单子叶的例举。推测:种皮、胚根、胚芽和子叶在蚕豆种子生长过程中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2、观察发芽天数不同的蚕豆种子

(1)种子萌发的过程中种子的各部分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2)发放不同发芽阶段的蚕豆种子。 (3)观察不同发芽阶段的蚕豆种子外形。 (4)解剖不同发芽阶段的蚕豆种子。 (5)汇报交流研究发现。

(6)子叶在蚕豆发芽过程中的作用?

三、小结

种子最重要的部分是胚,胚是有生命的。蚕豆的胚包括胚根、胚芽和子叶。 种子的各个部分在种子的萌发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四、质疑

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在种子结构上不同,花和受精过程也不同吗

五、布置课外活动作业

18 持续观察蚕豆种子发芽的变化过程并做好记录。

五、板书设计 种子的萌发

种皮 胚(胚根、胚芽和子叶) ↓ ↓ ↓ 根 茎和叶 养分 教学后记:

6、 动物的卵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很多动物都要产卵,卵有相似的构造,卵可以发育成动物。

2、卵孵化成动物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条件。

3、像青蛙、鸡这样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卵生;靠卵繁殖后代的动物叫卵生动物。过程与方法:

1、用图片与实物相结合的方法观察研究动物卵的结构特点。

2、观察青蛙卵孵化的过程;用查阅资料的办法了解小鸡孵化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乐于探究动物繁殖奥秘的兴趣,感受自然界生命的多样性和延续性。 【教学重点】观察动物卵的构造。

【教学难点】经历一个饲养动物、观察孵化的过程。 【教学准备】

演示:各种动物的卵,不同孵化阶段的鸡蛋。放在透明水槽内的青蛙卵和水草。分组:一个新鲜鸡蛋和纵切开的半个熟鸡蛋,鲫鱼卵,蚕卵,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春天是一个繁殖的季节,许多动物是靠卵繁殖的。 出示各种动物的卵。板书课题:动物的卵

二、探究过程

1、观察动物的卵

(1)出示各种各样的卵:它们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2)小组观察鸡蛋、鲫鱼卵、蚕卵:有什么发现?它们有相同的地方吗? (3)观察鸡蛋外形: 画一个鸡蛋;

用放大镜观察鸡蛋外壳:你有什么发现? 表面很粗糙;外壳有很多小孔;壳很脆容易破。 这些小孔有什么用?透气。

(4)观察鸡蛋的内部 观察:

打在盘中的鸡蛋:蛋清﹙蛋白﹚、蛋黄、胚﹙蛋黄上的小白点﹚、壳。 纵切开的半个熟鸡蛋。

汇报:鸡蛋里面有一头是空的;蛋壳上有膜。指出蛋白、蛋黄、气室。 推测:它们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起什么作用呢?

蛋白供给养料和水分;蛋黄提供营养;胚能发育成小鸡;气室提供氧气;蛋壳有保护作用。

2、青蛙卵的孵化观察指导

(1)你知道青蛙卵是怎么孵化成小青蛙的吗? (2)讨论观察方法,设计观察记录表。

(3)学习饲养方法及注意事项。透明水槽。水草。

3、小鸡的孵化

(1)观察不同发育阶段的鸡蛋,认识鸡蛋各部分的作用。 (2)小鸡孵化的条件:种蛋、温度、湿度、通风等。 (3)小鸡孵化的时间:大约3个星期。

三、小结

像青蛙、鸡、蚕这样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做卵生。 靠卵繁殖后代的动物叫卵生动物。

四、布置课外活动作业: 发放青蛙卵

五、板书设计 动物的卵

蛋白、蛋黄、气室、胚、壳、膜 靠卵繁殖后代的动物叫卵生动物。

小鸡孵化的条件:种蛋、温度、湿度、通风 时间:大约3个星期。 教学后记:

7、动物的繁殖活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有的动物通过产卵来繁殖后代,有的直接产下小动物;卵生和胎生是动物产生新生命的主要方法。

2、很多动物的繁殖与绿色开花植物的繁殖有共同点,都要受精。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情景再现,了解更多动物的繁殖活动并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新生命的可贵,了解生命世界生生不息的自然规律。 【教学重点】胎生动物的繁殖方式。 【教学难点】卵生和胎生的比较总结。

【教学准备】

演示:动物的繁殖活动视频资料,课件 分组:记录纸,纯牛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复习回顾:卵的构造。卵生动物。 板书课题:动物的繁殖活动

二、探究过程

1、卵生动物的繁殖活动

(1)自读教材P37,思考:植物繁殖与动物繁殖有什么共同点? (2)交流。

植物的花蕊分为雄蕊和雌蕊,雄蕊的花粉传到雌蕊的柱头,并与子房里的胚珠结合,使胚珠受精,便形成了果实和种子。 动物和植物一样,动物也分为雄性和雌性,当雄性动物的精子与雌性动物的卵相结合,使卵受精,新的生命便开始孕育了。 (3)动物的哪些活动是在为繁殖做准备呢? 筑巢,发情,洄游,交尾,产卵,孵化等。 (4) 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是靠产卵繁殖的?

鸟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节肢类、软体类各举一种。

2、胎生动物的繁殖活动 (1) 胎生与胎生动物。

自读教材P38,思考:什么叫胎生动物?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是胎生动物? 像猫、狗、兔等这样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做胎生。 用胎生繁殖的动物叫胎生动物。 (2)哺乳。

胎生动物一般都用哺乳的方法喂养小动物。 回忆动物哺乳的情景。观看动物哺乳的视频。 观察纯牛奶。说说哺乳对新生命成长的优势。 (3)交流。

(4)小结:人也是胎生的。

3、总结动物产生新生命的几种方式。 (1) 列表(小组活动)。动物名称,繁殖方式。 (2) 汇报交流。

(3) 介绍其它繁殖方式:动物的卵胎生。 (4)了解克隆技术。阅读P39—40资料库。

三、小结

动物的繁殖方式主要有卵生和胎生两种。

卵生动物通过产卵来繁殖后代,胎生动物直接产下小动物。

21

四、质疑与讨论

(1)教师质疑:卵生动物和胎生动物哪一种后代的成活率高?为什么? (2)学生质疑。 (3)讨论。

五、板书设计

7、动物的繁殖活动

﹙产卵孵化﹚卵生动物 胎生动物﹙直接产下小动物﹚ 哺乳

植物繁殖--﹙受精﹚--动物繁殖 克隆技术 教学后记: 附:单元学习指导

1、油菜花开了 ☆观察:

1、观察一朵油菜花 油菜花的观察记录

数量 颜色 形状 气味 其他发现 萼片 花瓣 雄蕊 雌蕊

2、观察一株油菜上的花

这株油菜上有___个花蕾;开了___朵花;有___个果荚。 我推想,它们变化的顺序是:( )→( )→( ) ☆填一填

1、油菜花是由萼片、花瓣、______ 、______ 四个部分组成。

2、解剖花的顺序应该从______到______。 ☆画一画: 请你根据观察画一

画油菜花蕾的连续变化图。 提示:

认识花的生长过程有两种方法: 一是长期观察花的生长过程;

还可以根据已有的现象推测花的生长过程。

22 推测是一种重要的认识事物的方法。

2、各种各样的花 ☆观察:

1、两种花的比较观察

_______花和_______花的比较观察记录

(形状、数量、颜色、气味等)

相同的地方 不同的地方 其他发现 萼片 花瓣 雄蕊 雌蕊

2、对花蕊的观察 单性花 两性花 ﹙既有雄蕊又有雌蕊﹚ 只有雄蕊的花 只有雌蕊的花

☆填一填

1、构造齐全的花,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组成,这样的花叫做_______,如油菜花。缺少其中一部分、两部分、三部分的花,叫做_______,如南瓜花。

2、只有雄蕊没有雌蕊的花是雄花;只有雌蕊没有雄蕊的花是雌花,它们都是______花。既有雄蕊又有雌蕊的花是______花。 ☆辨一辨

( )

1、兰花、桃花、南瓜花都是完全花。

( )

2、不同植物的花的形态、颜色、构造等各不相同。 ( )

3、植物的花都能结果,产生种子。

( )

4、如果油菜花的花瓣只剩下3瓣了,它就成为不完全花了。 ☆选一选

1、下列植物的花属于不完全花的是( ) A南瓜花 B油菜花 C桃花 D凤仙花

2、下列植物的花属于单性花的是( )。 A南瓜花 B油菜花 C桃花 D凤仙花

3、世界上( )颜色的花最少。 A红 B白 C黑 D黄 ☆你知道吗? 最大的花和最小的花

23 在苏门答腊的热带森林里,生长着一种奇特的植物——大花草。它一生只开一朵花,花也特别大,一般直径有1米左右,最大的直径可达 1.4米,是世界上最大的花,因此又叫它“大王花”。 大王花有5片又大又厚的花瓣,每片长约30厘米,一朵花就有6 —7公斤重。

“无根萍”的外观像绿色的鱼蛋,身长不超过一厘米。开的花也只有针尖般小。无根萍共创下了三个世界纪录:

一、全世界最小的开花植物;

二、全世界花最小的植物;

三、全世界果实最小的植物。

3、花、果实和种子 ☆观察:

1、观察花的雄蕊和雌蕊

雄蕊可以分为________和花药两部分,花药里面含有很多________。

雌蕊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柱头三部分。用手指轻触柱头,发现柱头上有_______。

2、观察油菜的果实

一个油菜果荚里有____粒种子;____粒种子并排起来有一厘米长。 ☆填一填

1、植物雄蕊的________传到雌蕊上的________上,使雌蕊_______里的胚珠受精,胚珠受精以后,________和________开始成长,花朵开始凋谢。

2、植物利用________或者________来传播花粉。 ☆辨一辨

( )

1、油菜花的雄蕊上有许多花粉,雌蕊顶部的柱头有粘性,可以粘住花粉。 ( )

2、植物的花承担着生产种子,繁殖新生命的任务。

( )

3、不同植物的果实虽然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但果实里都有种子。 ( )

4、花生是果实,萝卜也是果实。

☆ 拓展阅读

袁隆平——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1930.9— )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创始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2001年2月19日,被授予2000年度﹙首届﹚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杂交水稻是世界难题。因为水稻是雌雄同花的作物,自花授粉,难以一朵一朵地去掉雄花搞杂交﹙人工传粉﹚。袁隆平知难而进,1974年配制种子成功。到2006年止,我国推广种植杂交水稻累计增产的稻谷达5200多亿公斤,年增产的稻谷就可以养活7000多万人口。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也是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1999年10月,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把一颗小行星(8117)命名为袁隆平星。 ☆你知道吗? 无花果有花吗? 无花果为桑科植物,外观只见果而不见花,故名无花果。其实它并不是无花就结果。如果在它发芽长叶后,仔细观察,就能揭开这个秘密。我们在它的叶腋刚长出小无花果时,摘下一个来就可看见,在它的顶端有一个小疤痕,细看还有一个小孔。用刀把它切成两半,就能见到在它里面长着很多小花,并且还是两种样子,那就是雌雄不同的花。这些花掩盖于枝叶的腋窝中,不容易被人看见。 无花果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研究发现,无花果乳汁中含有一种抗癌成份,具有明显的抗癌、防癌和增强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无花果所含的酚类有缓泻作用,同时还有降低血压、血脂的功效。

4、把种子散播到远处 ☆观察:

观察对象 果实的特点 推测传播种子的方式 油菜果荚

24 鬼针草果实 番茄果实 蒲公英果实 ☆填一填

种子的传播方式多种多样:靠________传播,如油菜等;靠________传播,如槭树等;靠________传播,如鬼针草等;靠________ 传播,如椰子等。 ☆连一连

苍耳 水流传播 莲蓬 弹射传播 蒲公英 风力传播 凤仙花 动物传播 ☆选一选

1、根据下列植物果实或种子具有的特点推测,利用风来传播种子的是( ),利用动物来传播种子的是( )。 A、果实在成熟时会突然炸裂 B、轻,带翅或绒毛 C、有小刺或多肉好吃 D、圆形,散落时能滚动

2、根据右图植物果实的特点推测,它是利用( )来传播种子的。 A、水流

B、弹射

C、风力

D、动物 ☆想一想

种子成熟如果都掉落在植物的近旁,会产生怎样的情况呢? ☆你知道吗? 树木可以依靠风力超长距离传播种子

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表明,树木依靠风的力量能把种子扩散到数公里以外。

悬铃木的种子带有一顶小小的“降落伞”,借助风力,它能把自己带到很远的地方。但是很多树木的种子并不像悬铃木种子这样幸运:它们比较重,并且没有这种帮助飞行的结构。科学家推测,它们也有可能被森林中偶然产生的上升气流带到较远的地方。

科学家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一片阔叶林中建立了一个收集种子的塔。这座塔高45米,远远高出森林的顶部。结果,他们在35天中在塔的不同高度收集到了将近5000枚种子。科学家还发现,这片森林中美国鹅掌楸种子一部分种子停留在原地,而另一部分种子“飞”到了数百米之外,少部分甚至“飞”出了1公里之外。

科学家认为,树木种子的这种扩散方式有助于森林的延伸。如果种子完全掉落在树木的脚下,那么森林的扩展只能缓慢地发生在边界上。

5、萌发的种子 ☆观察:

1、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

2、蚕豆发芽的观察实验

选10粒大小相近的蚕豆种子,在水中浸泡两天后放在一个铺有棉花的盘子里,保持湿润。并按表中时间一次解剖一粒种子,注意比较种子各部分的变化,做好记录。

第3天 第6天 第9天 第12天 第15天 第18天

25 胚芽 胚根 子叶 ☆填一填

1、种子萌发需要足够的________、________和适当的________。

2、蚕豆的种子是由________和胚构成的。胚又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3、种子的胚芽发育生长后变成________和________ ;胚根发育生长后变成________ ,子叶为种子发芽提供________。 ☆辨一辨

( )

1、胚是有生命的,可以发育成一棵植物。 ( )

2、蚕豆的子叶在种子萌发过程中的作用是提供养料。 ( )

3、蚕豆种子长成茎和叶的是子叶。 ( )

4、蚕豆是双子叶植物。 ☆连一连

子叶 植物的茎和叶 胚芽 植物的根 胚根 萎缩 ☆试一试

设计“探究光照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的实验

实验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材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动物的卵 ☆观察:

1、观察鸡蛋的结构

2、鸡蛋外壳的观察

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几种动物的卵

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 鹌鹑的卵 鲫鱼的卵

26 蚕的卵 ☆填一填

1、像_______、_______、蚕这样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做卵生。靠卵繁殖后代的动物叫________。

2、青蛙卵能在_____天左右的时间里孵化出小蝌蚪;鸡蛋孵出小鸡大约需_____要星期。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许多动物是产卵繁殖自己后代的。 ☆想一想

鸡蛋里为什么会有一个气室呢? ☆ 拓展阅读

最大的卵

陆生动物最大的卵是鸵鸟蛋,长度为15.2―20.3厘米,直径14.2―15.2厘米,但不算动物中最大的卵。生存东动物中最大的卵,是生活在海洋中的鲸鲨的卵。1953年6月27日,在墨西哥湾的海底,海虾网船“陶里丝号”捕到一颗鲸鲨卵,长30.5厘米,宽14厘米,高89厘米,比篮球还大,是目前已知最大的卵。这个大卵椭圆形,黑琥珀似的半透明,内有一条长36厘米长的鲸鲨胎儿,其呈蓝灰色,有许多小百点,肚皮白色,于它的父母一模一样。 鲸鲨是世界上最大的鱼,是仅次于蓝鲸的大动物,它的卵自然是最大的了。 ☆特别推荐

专题学习网站《动物的卵》

http://www.cszlf.net/class/luan/index.html

7、动物的繁殖活动 ☆填一填

1、雌性动物产的卵只有在和雄性动物的_______结合之后,才能发育成新的生命。

2、像_______、_______、兔等这样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做胎生。用胎生繁殖的动物叫_______。它们一般都用_______的方法喂养小动物。

3、分分看: 孔雀、大熊猫、华南虎、燕子、金鱼、老鼠、鳄鱼、恐龙、蜜蜂、人、鲸、企鹅 卵 生 胎 生 ☆想一想

卵生动物和胎生动物哪一种后代的成活率高?为什么? ☆写一写

你已经观察了植物和动物的生命活动,请你以动物和植物的生命活动为主题,写一个小故事,或者小童话,或一首小诗,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拓展阅读 动物的卵胎生

卵生和胎生是动物的主要生殖方式。此外,还有卵胎生。卵胎生和胎生都是受精卵在母体内发育成新的个体后才产出母体,只是胎生是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营养,而卵胎生在发育时与母体没有或很少有营养上的联系,所需营养是靠卵自身所含的卵黄供应。

在软体动物中有少数卵胎生的种类。如田螺,它从受精卵到仔螺的出生,有的大约需要在母体内孕育1年时间。节肢动物中的蝎子,也是卵胎生的。

软骨鱼类中的鲨鱼有两三百种,大部分为卵胎生,少数为胎生。卵胎生的有锥齿鲨、锯鲨、星鲨、角鲨等,胎生的有大白鲨、灰星鲨等。而真鲨和双髻鲨更为奇特,既有卵胎生,又有胎生。令人惊奇的是,一些卵胎生、胎生的鲨鱼在娘肚子里就同室操戈,互相攻击吞食,火并到最后只剩下一条才出生。当然,这唯一的一条幼鲨显然是体格最强壮的,更能应付恶劣的自然环境。

27 爬行动物中的蛇有2500多种,卵胎生的就有600多种。如斑海蛇、青环海蛇、扁尾蛇、水蛇、水赤链、长吻海蛇等,都是卵胎生。在南非,有一种眼镜蛇,它是所有的眼镜蛇中唯一卵胎生的,有时一次产子多达60多条。 第三单元 食 物

1、一天的食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我们一天要吃很多不同的食物来保持身体的健康; 食物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别。 过程与方法:

使用多种方法对食物进行分类,并通过记录的方式将分类的结果进行整理和描述; 通过简单的统计分析,发现一天中所吃的食物是非常丰富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对食物的分类活动中细致地进行思考、筛分,将区分难度大的“混合类”食物拆分为多个食物种类;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集体的研究讨论活动,并表述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点】

通过记录一天的食物,发现问题和规律。 【教学难点】

会给多种的食物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进行食物记录的卡片纸(每人20张) 教师准备:食物分类记录单(每组1份)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物对于我们人的生长发育来说十分需要。米饭、馒头、苹果、西瓜、土豆、牛奶、鸡肉……这些都是我们常吃的食物。我们的各项生命活动都与食物有关,可是我们真的了解食物吗?从这个单元我们将集中研究食物,了解食物与我们健康之间的关系。让我们从调查 “一天的食物”来开始对食物的研究吧! (板书:一天的食物)

二、探究过程

1、记录一天中吃的食物。 以昨天为例:我们都吃些什么? 学生汇报。

(1)讨论活动:这么多食物我们该怎么来记录呢?

讨论记录的一些方法:如按餐别进行记录;按荤素记录等……

讨论记录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如“炒三丝”算几种食物?零食是否要记录?喝过的水要不要记录等; (2)小组记录:要求学生对一天的食物按餐别进行记录。

注意: 把每种食物的名称写在卡片上,每张卡片只记录一种食物。重复吃的食物要分多次记录。要求:每样食物写在一张卡片上(每人20张,每一个人有自己的编号,便于区分)。 小组汇报,师记录(或统计表)。

28 (3)思考:从这些汇报中,我们可以看出些什么?

一天中,我们要吃多少种食物? 吃的最多的是什么食物? 每餐都吃的食物有哪些?

学生将昨天吃的食物在组内交流,然后全班同学汇总。

谈话:看了我们的统计,你们有什么想法?(我们每天要吃很多种食物)

2、给食物分类

把小组内的记录卡片混合,看看可以分成几类食物,分别是什么。 要求:

(1)把认为是同一类食物的卡片摆成一竖行贴在展板上。

(2)在这竖行的排头位置,用另一种颜色的纸写上这一竖行食物的类别。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配合学生在黑板上贴纸条) 对于这样的分类,你们认同吗?(配合学生调整黑板上的卡片) (3) 你们还有怎么划分类别的方法?(展示不同分类方法的贴板) 按喜欢吃的分类; 按味道分类; 按生活习惯分类; 按食物结构分类; 按食物来源分类; ……

讲解食物可以分成动物类食物和植物类食物,以及分类标准。整理卡片把动物类和植物类食物分别贴在贴板的两侧。 对照贴板数一数自己吃的食物是动物类食物多还是植物类食物多。 (4)举例说说荤食、素食还可以分为哪几种?

三、小结

在对一天中食物的统计中会发现,我们一天中吃的食物是很丰富的,这里面有着不同类别的食物,摄取种类丰富的食物是我们人类进食的特点。当我们吃下这样丰富的食物后,食物会给我们提供些什么营养呢?同学们可以查阅一些资料,解答这个问题。 【板书设计】 1 一天的食物

早餐: 午餐: 晚餐: 其他:

植物类: 动物类:

29 主食: 副食: 【教学反思】

2、食物中的营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的。

人体保持健康需要的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

蛋白质是构成我们身体的主要成分之一。糖类和脂肪能提供身体需要的能量。维生素和矿物质有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 没有一种食物会含有所有的营养成分,所以我们要吃各种不同的食物。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资料获取信息,丰富对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营养的类别等方面的认识,并扩充到记录中,完善对一天中的食物的统计活动。

通过实验的方法辨别食物中的脂肪和淀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对食物营养成分的认识中,感受各种营养与支撑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在完善一天中食物统计的记录活动中,帮助学生建立严谨细致的研究态度。 【教学重点】

知道食物含有哪些营养成分。 【教学难点】

能辨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上节课使用的“一天的食物”记录卡。 教师准备: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营养的分类等相关资料。 脂肪的辨别实验器材:食用油、肥肉、棉签、白纸。

淀粉的辨别实验器材:淀粉、水、碘酒、滴管、小碗、含有淀粉的食物(馒头、米饭等)。 食物包装盒上的标签……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身体成长、发育都需要哪些营养?我们能从种类丰富的食物中获得什么呢?

二、探究过程:

1、食物含有哪些营养成分

(1)讲述:人体的生命活动,需要多种营养的支持。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非常丰富,通常分为: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以及水。下面我们分组探讨一下,每一小组选定一种来进行具体研究。

(2)分小组探讨交流(可根据生活经验知识谈谈,也可阅读课本介绍了解,还可通过查阅资料解释;交流时做好记录,选定一人代表小组在全班汇报交流。) (3)汇报交流

30 A.蛋白质组:

蛋白质是人体肌肉、皮肤、内脏、头发、指甲和血液的主要成分;它是构成身体细胞的基本材料,用于机体生长发育、衰老组织更新、损伤组织修补,以及各种生理功能的需要。生命的产生、存在与消亡,无一不与蛋白质有关。所以说,蛋白质是生命物质。

含有丰富蛋白质的食物举例:粮食、肉、乳、蛋、豆制品、蔬菜、花生…… B.糖类组:

糖类的主要功能是供给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一般来说,人体所需要的能量70%以上是由糖类氧化分解提供的。在我们每天吃的食物中,糖类常常占80%以上,其中主要是淀粉。糖类也是细胞的组成部分,例如细胞核中染色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核糖和脱氧核糖。 淀粉也是糖类。

我们吃的粮食,如米、麦、玉米、高粱、甘薯等,其主要成分都是淀粉。 C.脂肪组:

脂肪俗称油脂。按来源可分动物油脂和植物油脂两大类。脂肪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含热量最高的营养物质。脂肪是由碳、氢、氧元素所组成的一种很重要的化合物。有的脂肪中还含有磷和氮元素,是机体细胞建成、转化和生长必不可少的物质。 脂肪的主要功能是供给热量,其提供的热量较相同质量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糖类)多一倍。此外,脂肪还提供人体所需的“必需脂肪酸”。脂肪酸的种类很多,可分为饱和、单不饱和与多不饱和脂肪酸三大类。 脂肪在人体营养中具有重要地位,人体所需总能量的1000^40%是由脂肪所提供的。 富含脂肪的食物有植物油、动物油、肥肉…… D.维生素组:

维生素也称维他命,是人体不可缺少的一种营养素,是人体维持正常代谢和机能所必须的一类低分子化合物。它是人体六大营养要素(糖、脂肪、蛋白质、盐类、维生素和水)之一,大多数必须从食物中获得,仅少数可在人体内合成或由肠道细菌产生。 人体每日对维生素的需要量甚微,但如果缺乏,则可引起一类特殊的疾病,称为“维生素缺乏症”。因为维生素跟酶类一起参与肌体的新陈代谢,能使肌体的机能得到有效的调节。 各种蔬菜、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 E.矿物质组:

矿物质有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

人体其实是由各种元素(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组成的。其中很多矿物质元素为酶的必需组分,可调节多种生理功能(如维持渗透压、氧气转运、肌肉收缩、神经系统完整性),也是身体组织和骨骼生长及维持所必需的。有些矿物质(如钙、磷、钠、镁、硫、氯化物)含量较大,有些则仅含微量。人类必需的微量元素有钻、铜、氟、碘、铁、锌、铬、硒、锰、钥。大多数矿物质(锌除外)都广泛分布于各种食品中,可以在平衡和多样化的膳食中得到充分补充。 食盐、各种蔬菜、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 F.水组

水是人体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成年人体内的水约占体重的6000^7000,少年儿童体内的水约占体重的8000。水是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都不能离开水。例如:营养成分经过消化后分解成的各种物质,都需要溶解在水里才能够被吸收;绝大部分废物都要溶解在水里,才能够被排出体外。水一方面不断地随着食物和饮料进人人体,一方面又不断地随着废物排出体外,身体里的水常常要保持一定的平衡,如果失去平衡,各种生理活动就会发生障碍,甚至危及生命。

2、在一天的食物中,我们能获得哪些营养

(1)引导:通过探讨交流我们已经对食物的营养成分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请大家拿出我们上节课调查食物时填写的卡片,将每种食物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补充记录在卡片上(卡片的背面或者食物名称的旁边);然后按照不同的营养成分,将食物再次分类,并作好记录。

(2)小组活动:先做补充记录,再重新分类并做好统计 含有丰富蛋白质的食物

31 含有丰富糖类的食物 含有丰富脂肪的食物 含有丰富维生素的食物 含有丰富矿物质的食物

(3)展示交流(投影仪展示小组统计表)。

(4)小结:我们吃的食物中,有的一种食物可能会含有多种营养成分,但没有一种食物会具有所有的营养,因此我们应该均衡膳食。

3、找出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1)过渡:我们还可以通过实验和查阅资料的方法,亲自来找一找这些食物所含有的营养成分,那就更有趣了。教科书中设计了两个简单的实验,教我们检验脂肪和糖类;还告诉了我们寻找食物中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方法。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亲自动手做一做吧! (2)分组活动

注意:检验糖类,滴碘酒时,要离开食物一段距离,然后滴一滴或几滴;检验脂肪实验时,不要弄在检验纸以外,以免污染衣服、书包、桌子等;看食物包装袋上的标签时,应仔细找找不同食物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含量。 (3)汇报交流

三、小结

1、说说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2、课外继续检验食物的营养成分,制成一份常见食物营养成分表。 【板书设计】

2、食物中的营养 蛋白质 人体的主要成分 脂 肪

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 糖 类 维生素 调节身体机能 矿物质 【教学反思】

3、营养要均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所需的所有营养成分,所以我们需要搭配膳食,保证营养的充足。 搭配膳食营养要做到品种多样,并保持合理数量。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资料的方式,获取有用的信息,并通过自己的分析以及集体的研讨,形成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理解均衡膳食的基础上,建立健康生活的意识。通过对均衡膳食的

32

33

第二篇: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

电【教学目标】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认识正负电荷【教学准备】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教学过程】

一、体验静电现象

1、引入。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的表演,问: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体验静电现象

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二、认识电荷

1、不一样的电荷 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 3)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乞求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

2、让电荷流动起来

第二课时

点亮小灯泡【教学目标】

1、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

2、利用电来点亮一只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

3、电池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在一起,就会发生短路。【教学重点】正确连接电路,认识小灯泡的结构,正确连接小灯泡【教学过程】

一、引入:当我们闭合家里的开关,电灯就会亮起来。电灯为什么会亮呢?

1 考虑过这样的问题吗?让我们先来研究一下小灯泡吧!

二、认识小灯泡等的结构

1、小灯泡的构造

2、观察导线、电池,说说导线和电池的结构

三、让小灯泡发光

1、点亮小灯泡1)小组活动----连接这些实验器材,想办法使小灯泡亮起来,用手比划说说电流是怎么流动的? 2)组织学生汇报:连接好的小组上台展示,并说说电是怎么流动的?它的方向是怎样的?

2、尝试用多种方法点亮小灯泡 1)还能用哪些方法点亮小灯泡,用实物图画下来哦。

2)画出每一种连接方法的电路中电流的流动路径,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3)把连接图贴在黑板上,在全班交流4)分析接亮的共同点

3、出示实物图,分析哪个灯泡会亮,哪个灯泡不会亮。

四、安全教育

第三课时

简单电路【教学目标】

1、一个简单电路需要一个能持续提供电能的装置一电池。

2、电从电池的一端经过导线和用电器返回到电池的另一端,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电路。

3、使用相同的材料,电路可以有不同的连接方法。【教学重点 使用相同的材料,电路可以有不同的连接方法。【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连接比赛:每组一节干电池、一根导线和一个小灯泡,把小灯泡点亮。

2、讨论:我们这样用手按着来点亮小灯泡,一松手小灯泡就不亮了。是不是有点不太方便啊?

3、引导学生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二、观察电池盒和小灯座,学会使用电池盒和小灯座连接电路。

1、教师逐个出示小灯座、电池盒,让学生观察电池盒和小灯座。

2、讨论:这两个工具是干什么用的?怎么使用?

3、请一生演示电池盒和小灯座的安装

4、学生使用电池盒和小灯座连接电路,让小灯泡亮起来。

5、请一组学生展示他们的连接实物图,教师介绍用简单的符号画电路图的方法。

三、让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

1、再提供1个小灯泡、1个小灯座、3根导线,让学生尝试怎样使两个小灯泡同时亮起来。

2、学生使用教师提供的材料来进行各种尝试。

3、教师提醒学生将各种方法的电路图画出来,以便交流。

4、实验结束,小组汇报,互动交流。

四、活动延伸:我们能连接更多的小灯泡和电池,让它们同时亮起来吗? 第四课时、电路出故障了【教学目标】

1、利用电来点亮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通道)。

2、电路出故障了,电流就会中断。【教学重点】应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并排除电路中的故障。【教学过程】

一、观察导入:

1、出示一个能使小灯泡发光的串联电路,让学生画出简单的电路图,并说一说电流是怎样流动的。

2、提供一个出了故障的电路,并提出问题:小灯泡为什么不亮了?

二、什么地方出故障了?

1、首先可以引导学生检查连接的方法,结合前面的学习,排除连接方法上的问题。

2、引出新的问题:为什么连接方法正确而小灯泡却不亮呢?引导学生来整理造成小灯泡不亮的各种原因。

造成小灯泡不亮的原因1. 小灯泡坏了;2. 灯座松了,没有连上;

三、做个电路检测器:

1、讨论,用什么办法来检测有故障的电路? 一般有下面几种方法:①检查法②替换法:

2、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按教科书中的提示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3、做好电路检测器后,试试灵不灵。

4、拓展:还有其他方法查找电路中的故障吗?

3 第五课时

导体与绝缘体【教学目标】

1、有的物质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导体;有的物质不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绝缘体

2、导电性是材料的基本属性之一。【教学重点】认识到井然有序的实验操作习惯和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是很重要的。【教学过程】

一、观察导入:

1、观察简单的电路连接,说说电流在电路中是怎么流的。

2、讨论将电路中的导线剪断,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

二、检测橡皮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1、提问:怎样检测一块橡皮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呢?

2、使“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相互接触,检验小灯泡是否发光。

3、用两个检测头接触橡皮的两端,观察小灯泡是否发光。

4、得出结论:橡皮是绝缘体。

三、检测20种物体的导电性:

1、在材料盘中为学生提供20种供检测的材料,一张“我们的检测记录”表。

2、待所有的检测都完成后,各组整理分析检测的结果。

3、交流:哪些物体能使小灯泡发亮,哪些物体不能使小灯泡发亮。

四、讨论教室电器设备的绝缘措施和进行安全用电教育。

第六课时、做个小开关【教学目标】

1、开关可以用来连接或断开电路,控制电路中电器元件的工作状态。

2、开关有的地方需要用导体来做,而有的地方必须用绝缘体来做。【教学难点】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开关,并用它来控制电路。【教学过程】

一、观察手电筒:

1、观察组成手电筒的各种材料。

2、观察手电筒的构造。

3、观察手电筒的开关。

二、做个小开关:

1、给每一组一个断开的电路,讨论怎样设计一个开关。

2、利用每组准备好的材料,小组合作制作一个能交叉控制红绿灯的电路。

5、交流汇报:(1)在小组活动中发现了哪些

4 问题?(2)解决了哪些问题?(3)一共运用了几种小开关的制作方法?

三、延伸与拓展:

第七课时

不一样的电路连接【教学目标】

1、如果电能从一点流到另一点,两点之间一定有导体连接,这两点之间就构成一个电的通路,否则就是断路。

2、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是两种用不同连接方法组成的电路。【教学重点】用电路检测器检验接线盒内电路的连接情况 【教学过程】

一、里面是怎样连接的:活动:关于第一个接线盒的研究

1、发给每组一个接线盒,观察接线盒外面的四个接线头及对应的数字标号

2、打开盒盖,看到1号和3号接线头在盒子的里面是用导线连接在一起的。

3、盖上盒盖,讨论:如何用电路检测器检验出哪两个接线头之间是通路?哪两个接线头之间是断路?

二、比较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活动:电池的两种不同连接方法

1、发给每组两节电池、两个电池盒、一个小灯泡、一个灯座和四根导线,要求学生用这些材料组装不同的电路,让小灯泡亮起来,看看有几种不同的方法。

2、启发思考:在不同的两种方法中,你有什么发现。

3、学生汇报后,教师作适当讲解。

三、拓展活动:提供学生若干材料,以小组为单位自由设计电路。 第二单元

新的生命

一、油菜花开了【教学目标】

1、绿色开花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构成。它们能够帮助植物满足自身的需要。

2、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植物的花在形成果实的过程中要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教学难点】花到形成果实的变化过程。【教学过程】

一、引入。出示开花的油菜植株。这是什么植物?同学们平

5 时认真地观察过花吗?让我们一起进入花的世界吧!板书课题:油菜花开了

二、探究过程

1、观察一棵油菜。(1)请同学们说说油菜长得怎么样?区分油菜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2)油菜和凤仙花都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3)请同学再说出几种绿色开花植物。

2、观察一朵油菜花。(1) 观察:用放大镜观察一朵油菜花。

(2)解剖:学习使用镊子解剖一朵油菜花。(3)小结:油菜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个部分组成的。油菜花有四片花瓣。

3、观察一棵油菜的花。(1) 一棵油菜上的花是同时开放的吗? (2) 数数一棵油菜上有几朵花?几个花蕾?(3) 除了花和花蕾外,油菜花谢了以后留下的部分是什么?

三、小结

四、布置课外活动作业:采集各种各样的花,下节课带来。

二、 各种各样的花【教学目标】

1、在花的各部分构造中,雄蕊和雌蕊与形成果实和种子有关。

2、根据花的构造可以把花分成完全花和不完全花,有些花同时具有雄蕊和雌蕊,有些花只有雌蕊或只有雄蕊。 【教学难点】分辨完全花和不完全花。【教学过程】

一、引入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思考问题:其他的花和油菜花一样吗?

二、探究过程

1、花的专题观察。(1)小组讨论,确定研究专题,制定研究方案。 (2)交流:准备研究的内容;怎样研究;研究成果的呈现方式。 (4)研究的方法:数一数、统计、测量等。

2、“花的观察”报告会。、

3、认识完全花与不完全花(1)观察比较完全花和不完全花,说说他们在构造上由哪些不同?(2)阅读课文,了解不完全花与完全花、雌花与雄花、单性花与两性花。(3)判断:观察南瓜的两种花有什么

6 不同,分别属于哪一类?观察其他的花,判断属于哪一类?

4、交流与小结(1)通过学习,知道了花的哪些秘密? (2)在生活中寻找完全花和不完全花,观察花的变化过程。

三、质疑拓展

三、花、果实和种子【教学目标】

1、果实和种子是植物开花传粉受精以后形成的。

2、雄蕊和雌蕊在形成果实和种子的过程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难点】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教学过程】

一、导入。我们已经观察了油菜花,还认识了各种各样的花,知道许多植物会开花、结果。开花与结果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二、探究过程

1、观察花的雄蕊和雌蕊。

(1)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更好地观察雄蕊和雌蕊呢?放大镜。 (2)教师在展示台上演示观察过程,学生归纳研究方法。

思考:雄蕊和雌蕊的这些构造特点与它繁殖后代的功能有什么联系? (3)学生分组观察、轻声讨论。(4)全班交流汇报。(5)教师根据学生发言,适时展示蜜蜂传播花粉图和花的受精示意图或有关课件。

2、观察油菜的果实和种子(1)发放油菜的果实。观察油菜的果实并按生长变化的顺序排列。(2)小心剥开一个快要成熟的油菜的果实,观察油菜种子是怎样排列的?数数果荚里有多少粒种子?(3)全班交流汇报。

三、总结拓展

四、 把种子散播到远处【教学目标】

1、植物传播种子有不同的方式,都是为了能将种子散布得更广,有利于繁殖后代。

2、种子和果实的外部形态、结构与种子传播方式之间是有联系的。【教学难点】种子

7 和果实的外部形态、结构与种子传播方式之间的联系。【教学过程】

一、引入回忆:在种植凤仙花的过程中,你发现凤仙花果实成熟后,种子怎样传播出去的?

二、探究过程

1、观察油菜散播种子的方式(分组观察)(1)观察成熟的油菜果荚。外壳有什么特点?(2)轻捏油菜果荚,你发现了什么?(3)油菜种子的结构特点:质量轻。(4)油菜果荚的结构特点:干裂。

2、其他植物散播种子的方式(1)鬼针草种子的传播。回忆:上山时裤脚经常会粘上什么?结构上有什么特点?(2)番茄种子的传播(3)观察随风飞行的蒲公英种子(4)教师演示:在水中漂浮的椰果。

3、你还知道哪些植物散播种子的方式?

三、质疑讨论。

种子成熟后,不散播到远处,都掉落在植物近旁,会产生怎样的情况?

五、种子的萌发【教学目标】

1、植物的种子能够孕育生命,条件适宜时种子就会萌发,新的生命就会开始生长。

2、植物种子最重要的部分是胚,胚是有生命的。【教学难点】认识子叶在蚕豆发芽过程中的作用。【教学过程】

一、引入复习:植物妈妈利用哪几种方法将种子散播到了远处?讨论:种子在怎样的环境下可以萌发呢?

二、探究过程

1、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1)种子萌发的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首先要了解种子的内部构造。(2)介绍实验材料。(3)演示解剖方法。(4)分组研究。研究重点:种子可以分成几部分? (5)汇报交流。

2、观察发芽天数不同的蚕豆种子(1)种子萌发的过程中种子的各部分发生了什么变化呢?(2)观察不同发芽阶段的蚕豆种子外形。(3)汇报交流研究发现。

三、质疑、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

8 物在种子结构上不同,花和受精过程也不同吗

六、 动物的卵【教学目标】

1、很多动物都要产卵,卵有相似的构造,卵可以发育成动物。

2、卵孵化成动物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条件。 【教学难点】经历一个饲养动物、观察孵化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引入:春天是一个繁殖的季节,许多动物是靠卵繁殖的。出示各种动物的卵。

二、探究过程

1、观察动物的卵 (1)出示各种各样的卵:它们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2)小组观察鸡蛋、鲫鱼卵、蚕卵:有什么发现?它们有相同的地方吗?(3)观察鸡蛋外形:(4)观察鸡蛋的内部

2、青蛙卵的孵化观察指导(1)你知道青蛙卵是怎么孵化成小青蛙的吗?(2)讨论观察方法。

3、小鸡的孵化(1)观察不同发育阶段的鸡蛋,认识鸡蛋各部分的作用。(2)小鸡孵化的条件:种蛋、温度、湿度、通风等。(3)小鸡孵化的时间:大约3个星期。

三、布置课外活动作业:

7、动物的繁殖活动【教学目标】

1、有的动物通过产卵来繁殖后代,有的直接产下小动物;卵生和胎生是动物产生新生命的主要方法。

2、很多动物的繁殖与绿色开花植物的繁殖有共同点,都要受精。 【教学难点】卵生和胎生的比较总结。【教学过程】

一、引入复习回顾:卵的构造。卵生动物。

二、探究过程

1、卵生动物的繁殖活动 (1)思考:植物繁殖与动物繁殖有什么共同点?(2)交流。(3)动物的哪些活动是在为繁殖做准备呢? (4) 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是靠产卵繁殖的?

2、胎生动物的繁殖活动(1) 胎生与胎生动物。思考:什么

9 叫胎生动物?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是胎生动物?像猫、狗、兔等这样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做胎生。 (2)哺乳。胎生动物一般都用哺乳的方法喂养小动物。 (3)交流。(4)小结:人也是胎生的。

3、总结动物产生新生命的几种方式。

三、质疑与讨论。卵生动物和胎生动物哪一种后代的成活率高?为什么? 第三单元

食 物

1、一天的食物【教学目标】

1、食物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别。

2、通过简单的统计分析,发现一天中所吃的食物是非常丰富的。【教学难点】会给多种的食物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一、引入: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物对于我们人的生长发育来说十分需要。我们的各项生命活动都与食物有关,可是我们真的了解食物吗?

二、探究过程

1、记录一天中吃的食物。

以昨天为例:我们都吃些什么?学生汇报。(1)讨论活动:这么多食物我们该怎么来记录呢?(2)小组记录:要求学生对一天的食物按餐别进行记录。小组汇报,师记录(或统计表)。(3)思考:从这些汇报中,我们可以看出些什么?你们有什么想法?

2、给食物分类。把小组内的记录卡片混合,看看可以分成几类食物,分别是什么。

按喜欢吃的分类;按味道分类;按生活习惯分类;按食物结构分类;

按食物来源分类;(4)举例说说荤食、素食还可以分为哪几种?

三、小结

2、食物中的营养【教学目标】

1、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的。

2、人体保持健康需要的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教学难点】能辨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教学过程】

一、引入:身体成长、发育都需要哪些营养?我们能从种类丰富的食物中获得什么呢?

二、探究过程:

1、食物含有哪些营养成分(1)分小组探讨交流(2)汇报交流A.蛋白质组:B.糖类组:C.脂肪组:D.维生素组:E.矿物质组:F.水组

2、在一天的食物中,我们能获得哪些营养(1)小组活动:先做补充记录,再重新分类并做好统计(2)展示交流(3)小结:我们吃的食物中,有的一种食物可能会含有多种营养成分,但没有一种食物会具有所有的营养,因此我们应该均衡膳食。

3、找出食物中的营养成分(1)分组活动(2)汇报交流

三、小结

第三课时、营养要均衡【教学目标】

1、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所需的所有营养成分,所以我们需要搭配膳食,保证营养的充足。

2、搭配膳食营养要做到品种多样,并保持合理数量。【教学难点】学会合理配搭膳食营养,建立健康生活意识。【教学过程】

一、引入:我们从食物中获取各种营养,这些营养必须合理搭配,才能保证我们正常生活和成长,这就是营养的均衡。

二、探究过程:

1、营养均衡的标准

(1)首先请同学们阅读教科书上的均衡膳食“宝塔”图,它可以为我们选择食物、获取均衡营养提供参考。 (2)小组阅读探讨:“宝塔” 中为我们提供能量的是哪类食物?支持我们生长发育的是哪类食物?能使我们保持健康的是哪类食物?“宝塔”中不同种类食物食用量的多少,又告诉了我们什么? (3)全班交流

2、搭配膳食营养(1)小组活动。将我们“一天中的食物”记录(卡片)按照宝塔各层食物的分类进行摆放,与均衡膳食“宝塔”图对照,看看我们的食物搭配与食物均衡膳食“宝塔”有什么不同?我们需要做出哪些改进?(2)展示交流(3)探讨膳食搭配

三、课外延伸。请按自己的食谱进行实践,我们将评出“美食大师”。

4、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教学目标】

1、为了保证对营养的吸收,有的食物适宜生吃,有的食物适宜熟吃。

2、食物由生到熟会发生多方面的变化。【教学难点】通过观察能描述生、熟食物的变化。【教学过程】

一、引入。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有什么不同呢?不同的食物该怎样合理食用呢?就让我们今天一起来探讨探讨吧!

二、探究过程

1、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1)出示一些食物的实物:说说哪些可以生吃?哪些要熟吃?(2)举例说说生食和熟食。(3)小结:有些食物经过烹饪后对我们的健康有利,而有的食物生吃更富有营养。

2、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1)教师提供切开的生、熟马铃薯,组织学生分组观察它们的变化。从生到熟,食物发生了变化。食物烧熟了,与生的时候有什么不同呢?(2)汇报:马铃薯的营养会变化吗?(3)讨论:把马铃薯烧熟了吃有哪些益处?

三、小结:

5、面包发霉了【教学目标】

1、面包的变质发霉是霉菌大量繁殖引起的,霉菌的生长需要适宜的环境和条件。

2、通过对霉菌的培养可以进行霉菌生活条件的研究活动。【教学难点】观察霉菌的生长情况。

【教学过程】

一、引入我们可能注意到食物在保存的过程中也会发生变化。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与哪些条件有关呢?

二、探究过程

1、观察发霉的面包(1)分组观察老师提供的面包,说说你的发现?

(2)怎样才能看清楚面包上霉菌的样子?学生讨论,小组尝试。(3)汇报交流:

2、面包发霉的条件(1)讨论:面包上怎么会长出霉菌?(2)小组探讨,作出推测(3)全班交流

3、哪一块面包上的霉菌生长得快(1)分组准备对比实验。每天观察记录一次面包上霉菌的生长情况,检验我们的推测。

4、后续观察活动。根据你的实验方法,注意每天观察记录两块面包上霉菌的生长情况,认真填写“实验记录”表,下一次上课时带上你的观察研究成果。

6、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教学目标】

1、食物腐败变质是微生物大量繁殖引起的。

2、微生物生长和繁殖需要空气、水分和适宜温度等条件。【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怎样能够使食物长时间保存而又不变质呢?面包发霉的实验能给我们一些什么启发呢?

二、探究过程

1、观察变质的食物(1)小组各一份新鲜的小鱼干和干面条。

讨论:你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观察?(2)小组各一份腐败的小鱼和发馊的潮面。A.讨论:这条小鱼已经腐败了,可能带有很多细菌,我们怎么来观察这些腐败的物品?B.小组观察活动,你发现了哪些信息?请记录下来。(3)汇报交流

2、储存食物的各种方法

(1)如果要储存一条新鲜的小鱼,可以用什么方法?(2)你还知道哪些储存食物的方法? (3)讨论:你还能用什么方法来储存食物?

(4)小结: 各种储存方法都是在避免或者减缓形成微生物生长的适宜环境,以此来延长食物的保鲜时间。

三、后续活动:课后收集一些食品包装袋或包装盒,思考为什么用这种方法来储存食物?

7、食物包装上的信息【教学目标】

1、观察食品的包装,可以获取这种食品的有关信息,便于我们了解食物的营养成分、配料、保存方法等。【教学难点】会比较几种食品的保质期、配料,正确选择合适的食品。【教学过程】

一、引入无论是营养的搭配,还是食物的保存,都需要了解食物的相关信息,从哪里能够得到这些信息呢?(揭示课题)

二、探究过程

1、观察食品包装袋或包装盒(1)观察活动:仔细观察包装袋上的介绍,你能从中获得哪些信息?(2)讨论:A.食品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种不同的包装呢?B.我们从食品包装袋上能获得哪些信

11 息呢?C.一般的包装袋上有哪几类信息呢?

2、调查了解食品的配料投影仪出示一份牛奶饼干的配料表。(1)看看食品的配料,你有什么想法?(2)找出表中你熟悉的配料名称,想想它们在食品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3)从食品包装上了解到的这些信息,对我们选择食品有什么意义?

3、比较几种食品的保质期(3)小结

三、课后拓展

第四单元 岩石和矿物

1、各种各样的岩石。教学目标

1、诱发学生对岩石的原有认识,建立岩石的初步概念

2、岩石可以按照不同的特点分成不同的类别。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岩石,能想出不同的分类方法。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岩石是地球的主要组成部分,到处可见。你平时在哪些地方看到过岩石?

2、从今天开始,我们要研究岩石。

二、探究过程

1、开个石头展览会。你的岩石是从哪里找到的?请简单介绍你的寻找经历。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再到全班进行汇报交流。

2、观察“我的岩石”(1)用眼睛可以观察岩石的什么?(2)用手怎样观察? (3)用鼻子闻气味?怎么闻?

3、“我的岩石”观察记录

4、“我的岩石”观察描述。学生汇报。学生根据他的描述,识别、寻找出相应的岩石。并对他的观察方法和观察结果进行补充或质疑。

三、给岩石分类

1、指导分类方法。

2、给岩石分类

3、汇报交流岩石分类结果。学生汇报交流分类结果,说明分类标准。

四、小结拓展。请大家阅读资料库《岩石的成因和分类》,了解不同类别岩石在地球运动中的形成原因。

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

教学目标

1、学生利用感官的观察和借助工具的观察获得岩石构造的感性知识

2、知道岩石和遇酸反应中的不同特征;根据岩石的特征鉴别岩石的种类。教学难点:根据岩石的特征鉴别岩石的种类。教学过程

一、引入。上节课我们给岩石开了个展览会,发现有的岩石用手摸上去觉得比较粗糙,有闻起来有点气味、还有的称了一下比较重。那么这些岩石有什么特点呢?

二、探究过程

1、进一步观察岩石。除了上节课我们采用的方法外,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观察这些岩石?(1)学生交流反馈。(放大镜、互相撞击等)(2)师引导学生从颜色、形状等方面进行观察,还可从它们的构造和组成来观察。(3)岩石遇酸反应的实验(4)学生观察实验,并记录在岩石观察记录表中。(5)汇报交流观察结果,教师指导。

2、怎样识别它们(1)通过我们对岩石的进一步观察,知道了以上不同编号的岩石分别具有的特点,但是不知道它们是哪种岩石?(2)阅读资料并与以上的观察作比较。(3)汇报交流。(4)小结。

三、课外延伸 阅读单元资料库《岩石的成因和分类》

3、岩石的组成 教学目标

1、 学生通过提供的工具和自己的观察认识常见的几种矿石。知道岩石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

2、学生对研究身边的矿物有浓厚的兴趣。教学难点:能描述常见的矿物。教学过程:

一、引入。上节课我们知道了花岗岩是由几种不同颜色的颗粒组成的,那么这几种颗粒是什么样的?它们又是什么呢?今天这节课来研究岩石的组成。

二、探究过程

1、研究花岗岩(1)学生进行观察活动,师巡回指导。(2)汇报交流。(3)教师提供云母、长石、石英矿物标本。(4)学生利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它们各有什么样的特点?(5)学生再次观察并进行汇报。

2、常见的矿物

(1)你对矿物知道什么?(2)学生阅读单元资料库《矿物特征卡》。

(3)交流汇报: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去描述矿物?(4)学生制作矿物鉴定分析卡。(5)汇报交流,教师与学生共同修正。

三、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研究我们知道了什么?

4、观察、描述矿物

(一)

1、指导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获取一些矿物颜色、条痕、

12 软硬等方面的基本科学知识。

2、引导和推动孩子开展观察、描述矿物的活动。教学重点:能对观察的矿物进行描述。

教学过程:

一、引入。上节课我们知道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那我们会对矿物进行描述吗?今天这节一起来学习几种简单的方法。

二、提出问题,讨论观察和描述的方法(1)学生讨论(2)交流:透明度、颜色、形状、还有表面光滑和粗糙程度、硬度、反光度、轻重、厚度、气味„„(3)在这些方面里,哪些方面你觉得最能反映矿物的本质属性?(4)通过讨论交流确定:颜色、光泽、硬度等

三、观察和描述

1、观察和描述矿物的颜色和条痕

2、观察和描述矿物的软硬

(四)、总结

5、观察、描述矿物

(二)

1、指导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获取一些矿物透明度和光泽、矿物晶体方面的基本科学知识,鼓励孩子综合所学方法与知识开展应用性观察研究。 教学重点:能对观察的矿物进行描述。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从哪些方面去观察矿物呢?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观察和描述矿物的方法。

2、明确目标:这节课我来研究矿物透明度和光泽及描述特殊规则的矿物几何形状。

二、探究过程

1、观察矿物透明度和光泽(1)观察、描述纸的透明度(2)学习迁移,观察几种矿物的透明度,并记录表中。(3)观察矿物的光泽

2、观察、描述矿物的形状(1)投影图片:辉锑矿、石盐、石膏、石英、方解石(2)学生观察形状,并小组内描述。(3)交流描述这些矿物的形状。

三、课外延伸。试着收集和制作岩石矿物标本。

6、面对几种不知名矿物

1、综合运用观察矿物颜色和条痕、检测矿物硬度、观察矿物透明度和光泽、查找资料等方法,研究不知名的矿物,并写出特征卡片。 教学难点:能对观察的矿物进行鉴别。教学过程:

一、引入我们已经学习了观察和描述岩石的一些方法,现在让我们来研究一块自己身边的矿物吧?

二、探究过程

1、它们是什么矿物①研究矿物的方法A、说一说,你学习了哪些观察和描述岩石、矿物的方法?

B、学生交流汇报。C、我们需要哪些工具帮助研究?②研究我们的矿物A、猜测:打开盒子,你知道它们分别是什么矿物?

B、学生猜测C、要想知道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应该怎样做?

D、交流汇报③为矿物做份“简历”。

2、确定“身份”

①阅读单元资料库的《矿物特征卡》②对照《矿物特征卡》鉴别它们分别属于什么矿物。说说我们是根据它们的哪些性质做出判断的?

③交流反馈

3、猜猜它是“谁”请一学生描述矿物,其他人猜。

三、课外延伸做一个岩石展示盒

7、岩石、矿物和我们

1、让孩子经历调查研究活动,探究生活中、身边的岩石和矿物。引导孩子初步树立起保护、利用岩石和矿物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教学难点:会整理自己调查研究活动的资料。 教学过程:

1、课前调查研究活动。调查人员:调查地点:调查结果

2、课堂进行资料整理活动。

3、科学讨论会开始。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岩石与矿物,请你介绍一块最感兴趣的岩石或矿物,请大家猜猜它的名称。

4、保护我们的岩石与矿物•你知道岩石与矿物是怎么开采出来的吗?•矿物开采完后,还有可能再产生出来吗?•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5、总结

第三篇:四年级(上)科学教案

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一课时 空气的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压缩空气有弹性,空气被压缩的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了解并关注压缩空气在生活及生产中的应用。

2、能做简单的压缩空气探究性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现生活中常见的利用空气也占据空间的例子,体验身边事物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空气的性质。

难点:了解空气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教学准备:

水槽、透明的玻璃杯、空塑料瓶、气球2个、纸、橡皮、塑料袋、注射器、细木棍一根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现在,我们一起猜个谜语好吗?“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你的身边常围绕,动物植物都需要。”——(教师出示迷面,生猜。) (展示一只空塑料瓶)瓶中有什么?

二、学习新课

1、证明空气的存在。

头脑风暴:你对空气知道多少?(请同学们尽可能多的提出有关空气的问题。)想一想,根据你日常生活中的经验,还有哪些办法能证明空气确实存在?

空气确实存在,就在我们的周围,再来看看一个纸团的秘密吧。

2、探究空气具有占据空间的性质。 (1)实验一

如果我把纸团放在杯子底部,再把杯子竖直压入水槽中,你认为杯子里的纸团会湿吗? (有的同学说纸团会湿掉,有的同学说不会。)

究竟结果怎样呢?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现象,看看哪种说法是对的?(教师演示纸团不会湿实验)待同学们看到纸团未湿后,再演示纸团被浸湿实验,请生说说两种实验结果为什么不同,大胆猜测。 (2)实验二

①班上哪个同学肺活量大?我请他来吹一个气球。

②这里有一个塑料瓶,还是那个气球,把它放在瓶子里,再让他吹看看。 ③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④既然发现了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你们小组能解释吗?

(3)上面的两个实验,说明空气具有什么性质?(师生共同总结)

3、指导学生认识空气有质量。

(1)把两只吹了气的气球吊在小棒上,保持平衡,刺破一个,你认为会发生什么变化? (2)说明了空气具有什么性质? (3)这个实验还可以怎么做?

4、指导学生认识空气具有流动性。

1 你用什么办法可以证明空气具有流动性(生吹大气球,对着自己的脸放出气球里的空气,用皮肤感觉空气的存在,并说明空气具有流动性。)

5、感受空气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1)实验一

①大家都玩过气垫的玩具,你玩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 ②体会手压充气塑料袋的感觉和观察松手后塑料袋的复原。 “你发现了什么?怎么解释呢?”

(2)师演示喷气气球实验,生记录、观察,得出结论:充气量的多少与它跑的距离有关。充气量越多,气球跑的就越远。

(3)生自己设计实验:用橡皮和针筒设计个实验,验证压缩空气有弹性。 (4)我们又发现了一个空气的新性质:

师小结:空气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6、空气与其它物体的性质对比。

(1)还记得我们三年级时了解的水吗?

(2)谁来说说水和空气在性质上有什么区别? (3)书上的表格请你们讨论以后填写。 (4)学生汇报、补充。

三、探究压缩空气的力量 (1)今天我们了解了空气的性质,其中有一种在我们的生活中使用的非常多,就是压缩空气,你知道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压缩空气? (2)他们是怎样应用的?

(3)想不想做一个压缩空气的玩具?

(4)教师讲解三种玩具的做法,并简要介绍原理。

四、课后拓展:自制一个压缩空气的玩具。 附:板书设计 会流动 空气的性质 占据一定的空间

有质量

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第二课时 热空气和冷空气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学会由看风向来了解冷热空气的对流。

2、会分析风的形成和流动,热空气上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空气是会流动的,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

2、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

3、了解热气球和孔明灯的升空原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亲近自然,有研究自然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空气的冷热空气对流形成了风。 教学准备:

2 气球、蜡烛、纸蛇、水槽、蚊香,有关孔明灯及热气球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发现了空气的什么性质?

2、空气会流动么?

3、我们身边的空气一般是怎么流动的?谁来描述一下?

4、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我们把空气加热或者变冷以后还会向我们刚才描述的那样流动么?

二、教学新课

1、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①我这里有个会“跳舞”的纸蛇,先来看看蛇是怎么“跳舞”的。 ②是什么力量让蛇“跳舞”的呢?

③把手放在蜡烛上方和侧面,你感觉到了什么?有能说明什么呢? ④通过这2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⑤能不能再想一个实验证明热空气是上升的?你准备怎么做? ⑥书上的实验你能看懂么?谁来做? ⑦实验再一次说明了什么?

2、研究冷空气的流动。

①热空气是上升的,你猜想冷空气会是怎样流动的呢?生活我们在哪里可以找到冷空气? ②打开冰箱冷藏室。冰箱里的“白气”往哪里流动? ③冬季的冷风从哪里钻进来?

④生活中的例子告诉我们冷空气往哪里流?

3、认识冷热空气的对流。

(1)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怎么能形成风呢?想个办法,让我们大家能看到空气的对流呢?

(2)演示P8实验,用蚊香的烟雾流动表示。 (3)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

(4)如果在地面上各个地方的空气冷热不同,它们会怎样? (5)由于地面冷热不同导致的空气流动就是风。

三、巩固

(1)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有人发明了一些可以飞行的物体,你知道有什么吗? (2)请学生介绍热气球和孔明灯的由来及升空原理。 (3)教师、学生一起来完成一只热气球。

四、作业

学生回家做一个热气球。

五、板书设计:

热空气和冷空气 热空气 上升 冷空气 下降

第三课时 空气中有什么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观察、实验、思考、阅读资料的方法分析空气的成分。

2、培养初步的化学实验技能。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空气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包括氧气和二氧化碳。

2、知道氧气支持燃烧、二氧化碳能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了解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用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的品质和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氧气支持燃烧、二氧化碳能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知道空气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包括氧气和二氧化碳。 教学准备:

蜡烛、水槽、集气瓶、杯子、石灰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来了解空气。

2、蜡烛的燃烧能离开空气么?你怎么知道的?

3、现在老师这里有三个蜡烛,分别放在空气中,小杯子、大杯子里,蜡烛能燃烧么?

4、他们的燃烧情况会不会有什么不同?

5、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谁来解释一下?

二、教学新课

1、空气的成分

(1)为什么会出现蜡烛熄灭的结果,我们在来看一遍实验,不过我们稍加一些改变。 (2)教师演示书上实验。(建议改为大一些的集气瓶) (3)蜡烛熄灭后,你还看到什么现象?

(4)用空气占据空间解释水为什么进入了杯子,说明了什么?

(5)杯子中的空气有没有完全消失?剩下的空气会产生怎样的情况呢?我们在看。 (6)教师演示实验。

(7)火柴为什么会熄灭?正常情况下会不会熄灭?说明剩下的空气有什么性质? (8)通过蜡烛的燃烧与火柴的熄灭你能确定空气中至少有几种气体?他们分别有什么性质? (9)教师简单介绍空气的成分。

2、认识二氧化碳

(1)二氧化碳虽然在空气中很少,但在我们的生活中却很重要,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它的制取方法。

(2)教师制取二氧化碳。

(3)二氧化碳究有什么样的性质? (4)教师演示实验。

(5)蜡烛由下而上的熄灭可以说明什么?(二氧化碳重、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6)教师继续演示实验。

(7)石灰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8)谁来总结一下二氧化碳具有什么样的性质?

三、巩固

你知道在生活中,我们是怎么应用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么? 学生做介绍。

教师对书上图比较难理解的做介绍。

四、作业

了解氮气的作用。

五、板书设计:

空气中有什么 氧气 支持燃烧 二氧化碳 不支持燃烧 重

氮气

第四课时 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教学目标:

1、能调查搜集当地空气污染状况,了解污染原因及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能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车辆尾气对植物的影响。 知识与技能:

2、知道空气也是生命之源;了解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危害及防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关心自己生存的空气环境,能针对当地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积极提出建议;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方便舒适的生活会给空气造成污染。 教学过程:

一、探究空气的重要性。

1、憋气活动:教师数秒数,学生憋气,能憋多久(不舒服时立刻停止,记下憋气的时间)。

2、提问:憋气下来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说明了什么?

3、讲述:是呀,人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我们周围的空气,陪伴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的还有数不清的动物、植物。你们看,它们在地球妈妈的怀抱里,生活得多么自由自在呀!(播放多媒体课件)

4、除此之外,自然界里还有哪些生命体也需要空气呢?它们为什么需要空气?

5、小结: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二、了解空气污染的严重性。

1、提问:我们周围的空气洁净吗?通过前几天的考察,你有没有发现不好的现象呢?

2、学生交流。

3、提问:这些行为会使空气怎么样呢?(污染空气,使空气质量变坏)

4、学生交流。

5、提问:为什么它们会污染空气呢?

6、现在,请小朋友把眼光收回来,集中到我们的日常饮食起居、衣食住行的家居生活中,找一找,在我们的家里,有没有污染空气的家用设备或行为呢?

7、讨论:科学技术发展和越来越舒适的生活与空气污染有什么关系?

8、汇报分析车辆尾气对植物影响的对比实验的结果。

9、设想:如果我们人类和其他生物生活在充满车辆尾气的环境中,会怎么样?

10、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震惊世界的烟雾事件。

11、讨论:空气污染和温室效应给地球造成了什么后果?

三、探究保护空气的可行性。

1、提问:在前几天的考察中,你发现了哪些问题?

2、学生交流自己的亲眼所见。

3、提问:看到这么多使人不满意的现象,你们有何想法?(要使空气清洁一些)

4、提问:那你们认为怎么样做可以使空气变得洁净一些呢?

5、小组讨论、记录。

6、讲述:经过这么长时间的讨论,相信大家已经找到了一些改变空气质量的好措施了,请大家来交流交流。

7、学生交流保护空气的办法。有不同意见可以补充。

四、课后拓展争当保护空气的小明星。

1、回家记录“我家的节能行动”记录表,一周后交流,评选环保家庭。

2、调查了解当地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并向有关部门以信或倡议书等形式提出自己的环保建议。

第二单元 冷和热

第一课时 冷热与温度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学会测量水温的方法;能够收集数据并发现热水变凉过程中的温度下降规律。

2、知识与技能

知道温度的概念;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体会到科学探究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学会测量水温的方法。 教学准备:

冷水、热水、烧杯(或一次性塑料杯)、温度计、铁架台。 教学过程:

一、 建立温度的概念。

出示一杯冷水、一杯温水和一杯热水。

演示:将两手的食指分别插入冷水杯和热水杯,5秒钟后,再同时插入温水杯。 要求体会:两个手指的感觉一样吗? 学生分组进行体验,小组交流体会。

二、 形成温度概念。

学生试着对观察的体验做出自己的解释。

全班交流,感受到:光凭自己的感觉不能准确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 讲解: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温度计可以准确的测定出物体的温度。

三、 学习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学生尝试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同时思考:如何使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在测量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交流:测量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 (1)液泡浸在水中,不碰杯壁; (2)液注变化稳定后观察温度; (3)观察温度要水平观察; (4) 学习读出温度计的度数。

利用温度计测量三杯水的温度(先测冷水,再测温水、最后测热水)。

四、预测水的温度变化。

提问::热水放的时间长了会怎样?如果隔相同的时间测量一次热水的温度,你认为热水变凉的过程是怎样的呢?温度的下降会有规律吗?如果有规律,可能是什么样的规律?

学生的猜想可能有:

第一种可能性,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变化是有规律的。 (1) 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 (2) 呈现先慢后快的趋势; (3) 温度均匀下降。

第二种可能性,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变化没有规律。

五、制定热水变凉的研究计划。

讨论:怎么才能做好这个实验?

在讨论中明确学生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需要哪些材料:(温度计、铁架台、杯子、热水、记录纸、手表) (2)需要观察什么?记录什么?

(3)怎样记录?从什么时候开始记?隔多长时间记录?

(4)小组内每个成员的任务是什么?(拿温度计、读数、计时、记录各有分工,每人都要找到自己的角色)

六、小组研究,收集数据。

学生取热水和记录表;学生进行测量并记录,教师注意巡视。

七、作热水变凉的曲线图,并学习分析数据。

1、选择一组记录表,讲述:记录表有时不能很明显的看出变化规律,我们可以用一条曲线图来表示温度的变化,这样的图就叫做曲线图。

2、讲解曲线图的作法。

横轴表示时间,竖轴表示温度,教师示范作出曲线图。 ①描点;②连线。

3、学生作曲线图。

1)学生根据各自的表格作出曲线图。 2)分析曲线图,研究温度变化的规律。 3)讨论:温度是怎样变化的?

4、把各组的曲线图贴在黑板上,作下面的比较: 1)刚开始的温度一样吗?最后的温度一样吗? 2)从曲线变化,你可以看出什么规律?

3)各组的曲线的弯度一样吗?造成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

5、小结发现:

1)温度是随着时间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的; 2)温度下降呈现先快后慢的规律。

八、作业设计。

1、再次预测:如果继续观测下去,温度会怎样变化?是否一直这样降下去呢?会降到多少呢?水温究竟下降到多少度?

2、如果有杯凉水,测出凉水的温度,然后给凉水加热,那么温度升高有什么规律呢?

7

第二课时 热的传递

教学目标:

1、知道热总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

2、知道传导、对流、辐射是热的三种传递方式。

3、会做固体热传导的实验。

4、会做液体对流的实验。

5、能正确使用酒精灯。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愿意合作与交流。

2、愿意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准备:

蜡烛、金属、汤匙、竹夹、火柴、酒精灯、烧杯、三脚架、石棉网、橡皮屑。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谈话:把我们的手放在桌子或暖气上,看看有什么样的感觉?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热往哪里传?

2、热在固体、液体中是怎样传递的。

(二)探究固体(金属)怎样传热。

1、提出问题:热在金属里是怎样传递的?

2、学生进行猜想并作出假设。(学生画出假设图示,并配有课件辅助)

3、讨论设计实验:怎样能方便看见金属是怎样传热的?进行汇报交流,完善实验方案。

4、教师讲解示范正确使用酒精灯的方法,学生练习使用。

5、小组实验,教师注意观察指导,帮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

6、各组汇报并展示实验结果,交流后达成共识:热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 7.教师小结:热在固体中的传递方式叫传导。

(三)探究液体的传热方式——对流。

1、提出问题:热在固体中是用传导的方式进行传递的,那么在液体中,热又是怎样传递的呢?

2、讨论设计实验:实验方案要能够方便观察水的传热情况,汇报交流,完善实验方案(引导学生设计利用借助物观察实验)

3、师指导学生注意观察水在受热过程中运动方式,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准确的描述和表达。小结:水受热后会发生流动,靠流动传递热的方式叫“对流”。空气也是靠对流传递热的。

(四)认识热辐射。

1、小游戏,气功演示。把你的两只手掌心相对,慢慢靠近,有什么感觉?这是怎么回事呢?

2、学生讨论,汇报交流。

3、教师讲述:太阳的热传递到地面上来,既不是传导也不是对流。像这样不靠空气、水或其他物体也能传递热,这种传热方式称为“辐射”。

(五)巩固应用

1、提出问题:在这张图中有哪些热传递的方式?

2、学生讨论交流。

板书设计:

热的传递

方式 适用物体 特点

传导 固体 高温 低温

对流 液体、气体 受热上升、遇冷下降

8 辐射 太阳 向四周直接发射

第三课时 加热和冷却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做实验进行观察,认识到加热和冷却可以改变物体的形态。

2、能够通过做实验,认识到物体的热胀冷缩体积发生变化现象。

3、知道温度计是利用物质热胀冷缩的原理做成的。

4、能用热胀冷缩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5、阅读温度计发明的故事。

6、理解科学技术是经过反复试验和不断完善进步的。 教学重点:认识到冷热变化会导致物体产生变化。 教学难点:发现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

蜡烛、火柴、固体体胀器、酒精灯等。 教学过程:

一、话题“聚焦”。

1、提出问题:物体加热和冷却后会有哪些变化?

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3、提问:你为什么这样想?

二、研究受热和冷却后物体形态的变化。

1、提出问题:糖和蜡受热后会有什么变化?冷却呢?

2、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学生做实验,并给以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1)先将蜡烛点燃,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2)再将蜡烛熄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3)教师引导学生有意识的观察糖和蜡有固体变为液体,再由液体便固体的过程。 (4)学生小组讨论:蜡烛加热和冷却后,各有什么现象发生? (5)学生汇报:蜡烛在加热和冷却后,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

3、小结:蜡烛加热后会融化成液体;冷却后又变成固体。糖呢?

4、像糖和蜡烛的形态变化只是一个例子,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加热和冷却后会有与糖和蜡一样的变化?

小结:生活中还有许多常见物体和糖、蜡一样,容易在冷热变化条件下改变形状,如松香、巧克力等。这些都是固体在加热和冷却后的变化,那么液体呢?

5、了解二氧化碳的液化和汽化。 (1)学生分组阅读资料。

(2)课件展示:二氧化碳的液化和汽化。

(3)小结:气体间冷却会变成液体或固体,加热又会变成气体。

三、研究物体体积的热胀冷缩现象

(一)认识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1)铜球,在加热和冷却以后会有什么变化吗? (2)学生猜测。

(3)学生分组实验。

① 铜球没加热时恰好能从铁圈中通过。 ② 给铜球加热。 ③ 铜球不能通过。

④ 把铜球放在水中冷却后,再试着让它通过铁圈。 (4)学生讨论交流

9 (5)学生汇报交流

(6)小结:一些看不出变化的物体比,如铜球受热后会膨胀,冷却后会收缩。固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气体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认识液体和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1)提问:酒精或水和空气在加热和冷却后会有铁垫圈这样体积发生变化吗?

1)引导学生设计液体和气体热胀冷缩的实验(可以看书上的方法,也可以自己设计) 2)学生设计 ① 提出假设。 ② 设计实验。(研究气体是否会热胀冷缩时最好能把自己的设计画出来。)

例如:将烧杯倒入在水中,用毛巾焐热烧杯,观察冒出的气泡,或者还可以做一个气压小喷泉等。

(2)师生讨论实验方法:

1)借助什么可以观察到液体或气体体积的变化?

2)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能够证明液体或气体的体积发生了变化? 3) 实验中可能要注意什么?(气密性) 学生选择实验材料进行尝试。

3、小结: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了解温度计的发明史

1)提问:你们知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吗?他是怎样被发明出来的?

2)学生谈谈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再猜想一下温度计是怎样发明的,最早的温度计是什么样子的。

3)学生阅读教材相关的资料。 4)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四、了解加热和冷却在生活中的应用

1、提出问题:在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加热和冷却做哪些事?

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3、看教材中的插图并加以解释。

(1)学生解释。

(2)教师小结:教材中的插图不仅有热胀冷缩的应用——是乒乓球边鼓、设计铁轨,还有改变物体形态的活动,如弯玻璃管和炼钢。

4、教师补充事例:

据科学家测算,每升温1ºC,钢轨便伸长10万分之一米。冬夏温差达50ºC时,北京至太原的514千米钢轨在夏天会伸长257米。

(1)讨论:以上事例说明了什么?给我们哪些启示?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5、探究: (1)夏天,电力工人架电线时总是架得松一点 ,这是为什么?

(2)夏天,小明给自行车打气,爸爸叫小明不要能打得太多,呢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3)天冷瓶盖不容易开,可用什么办法使瓶盖容易打开?

五、总结

1、我们通过探究性研究学习,发现物体加热和冷却后,物体的形状和体积都会发生变化。

2、温度计是利用什么原理做成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利用物体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

板书:

3、加热和冷却

物体形态 物体体积

加热 变化 热胀

10 冷却 变化 冷缩

第四课时 吸热和散热

教学目标:

1、了解常见的散热材料和隔热材料,知道不同材料的传热能力不同。

2、能够从周围的自然现象和现实发生的事情中提出问题;学习通过分类,比较,实验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教学准备:

1、演示材料:保温瓶,瓷杯,玻璃杯,不锈钢杯,温度计等。

2、分组实验材料:烧杯,瓷杯,不锈钢杯,保温杯,塑料杯各1只,温度计3根,泡沫,棉花,碎布料,热水若干,纸盒,雪碧各1个,直尺,铅笔等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出示图片,思考问题:

1.为什么沙漠地区的人喜欢穿白色而宽大的衣服? 2.为什么海水和海边沙滩的温度不一样?

二、新授。

1、测量不同杯子里的水温度下降的快慢

(1)谈话:同学们已经知道了热总是从温度高的地方向温度低的地方传递,那么如果在3只不同的杯子中分别倒满热水,它们的温度下降得一样快吗?

(2)学生预测,并说出理由。

(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小结:不锈钢杯子中的水下降得最快。

(5)讨论:3只杯子里的水温度下降得不一样快,说明了什么? (6)学生汇报,小结:不同的材料,传热的本领不同。 活动注意点:

(1)在实验前,可以针对“温度下降得一样快吗?”这一问题进行一些讨论,如还需使用什么仪器,怎样使用,时间是否需要相等,引导学生学会控制条件。

(2)学生汇报时可多找几名同学,防止因错误使用温度计而得出不正确的结果。

2、把身边的物品按传热本领的大小分类

(1)谈话:根据你们的经验说说哪些材料的物体传热的本领大,哪些材料的物体传热本领小。

(2)设计证明自己想法的方案。

(3)分组实验,证明自己的想法,并在实验的基础上分类。 (4)汇报实验结果。

(5)讨论:实验结果说明什么?传热本领特别大的材料有哪些? 活动注意点:

(1)提供的材料种类要多,覆盖面要广,必要的话,也可由学生自备。 (2)学生在分类前,教师提出“按传热本领的大小分类”的要求。

3、同一种物质,如果表面颜色不同,他们吸热和散热的本领一样吗? 设计对比实验,研究深色和浅色的物体吸散热的性能。

(1)同时加热深色和浅色的同种液体,用温度计测量。学生轮番记录。 (2)停止加热,学生记录。

小结:深色物质吸热和散热的本领强于浅色物质。

4、利用感官触摸、观察身边的物体

(1)让学生用两只手分别摸教师里的不同物体(要求:两只手摸的物体不同)。

11 (2)汇报自己的感觉。

(3)说说摸哪些物体的感觉是相同的,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觉将刚才摸的物体分类。 (4)让学生摸一些典型的物体:金属,玻璃,棉布类。

(5)讨论:哪些物体的传热性能较强?哪些物体的传热性能较弱? (6)讨论传热性能的快慢和散热的快慢的关系。

第五课时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

教学目标:

1、知道水在自然界的存在有多种形式,知道水的三态变化条件。

2、能做造雾、雨、霜的模拟实验,了解他们的成因。

3、能够通过对蒸发现象的研究,了解空气中水蒸气的来源。

4、能够设计并完成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实验。

5、知道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 教学重点:了解水的三态变化。

教学难点:做造雾、雨、霜的模拟实验。 教学准备:

师:一杯温水、一支冰棒 、造霜的录像

生:三脚架、酒精灯、石棉网、烧杯、火柴、盖玻片、纸巾、试管、扇子、湿抹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老师手中的杯子里装的是什么?(水)

2、提问:水是我们生活中离不开的好朋友,你们还见过哪些形状的水呢?

3、课件演示:水的各种形态

4、小结:水在加热和受冷后,会变成云雾雨露霜雪冰等各种形态,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新课:水在加热和冷却后的变化,板书课题:水在加热和冷却后

5、小组讨论:关于水的变化,你想知道哪些问题?

6、汇报交流,师小结:(1)水有几种形态?

(2)水在什么条件下它们会互相转化? 二 、模拟雨雾霜的形成:

1、提问:你会造雨、造霜、造雾吗?

2、分组实验:造雨

12 a 加热烧杯里的水至沸腾。

b 用一块冷玻璃罩在烧杯的上方,观察玻璃片上是否有水珠。

(1) 提出要求,注意安全。

(2) 思考:

水沸腾后,盖玻片上有什么现象发生?这是为什么?

(3) 讨论后回答以上问题

3、观看录像:造霜

思考: 水结冰是多少度?为什么会有霜出现?

讨论后,小结:霜是水蒸气遇冷形成的。

4、演示实验:造雾

思考: 你知道白气是什么吗?是怎么形成的?

讨论后小结:白气是水蒸气遇冷变成的极细小的水珠,它在高空是云,低空是雾。

三、认识蒸发现象。

1、讨论:空气中的水蒸气是哪里来的呢?

课件演示:晒干衣服 海水蒸发

2、小结:液体形态的水受热变成气体形态的水蒸气,这种现象叫蒸发;水蒸气遇冷后,又从气态变回液态,这种现象叫做凝结。

3、讨论:蒸发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4、分组实验,讲清要求,填写实验报告

a 王大小不同纸巾上倒入同样多的水,放在阳光下晒,观察水的变化。

b 在黑板上用水图出两块同样面积的水迹,用扇子扇其中的一块,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5、蒸发的快慢还与什么因素有关?

6、小结。

四、总结水的变化及循环。

1、提问:水有哪些基本形态?

2、水在自然界里是怎样循环的?

第三单元 奇妙的声音王国

第一课时 声音的产生

教学目标:

1.能用扩散性思维设计出各种制造声音的方法。

2.通过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状态,抽象概括出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4.能够通过亲身感受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中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 教学准备:

尺子、小鼓、绿豆、鼓槌、干净的透明瓶子、细盐、钹、保鲜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在我们周围,声音无处不在。你都听过哪些声音呢?这些声音都表示什么意思?(声音可以表达信息)

2、你能用哪些方法使一只食品保鲜袋发出声音?(弹、摩擦、等等)

3、你能不借助于其他任何物体,只利用自己的身体,发出几种声音吗?

4、你能模仿动物的叫声吗?

5.为什么使用不同的方法都能使物体发出声音?你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

二、研究声音的产生:振动产生声音。

1、要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首先让我们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状态,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2、实验一:一只手压住尺子,另一只手弹拨。看尺子会怎样? (1)分组实验,有什么发现?

(2)小组讨论探究:尺子为什么会发声? (3)汇报探究结果。

(4)小结:尺子振动,发出声音。

3、实验二:鼓面上放些豆子,敲击鼓面。有什么发现?(有声音、豆子抖动) (1)分组实验,有什么发现?

(2)小组讨论探究:鼓为什么会发声?你怎么发现鼓面在振动的? (3)汇报探究结果。

(4)小结:鼓面振动,发出声音。

4、实验三:空瓶里放些细盐,吹瓶口。有什么发现?(手感到瓶壁振动、瓶内细盐跳动代表空气振动)

(1)分组实验,有什么发现?

(2)小组讨论探究:有什么发现?瓶子为什么会发声? (3)汇报探究结果。

(4)小结:细盐振动,发出声音。

5、总结:

(1)通过以上的实验探究,你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 (2)猜测:如果物体振动停止,声音会怎样?

6、实验四:用手摸喉部,发“啊„„”的声音。终止发声后,你感觉有什么变化?

14 (1)分组实验,有什么发现?

(2)小组讨论探究:发声与停止发声,你感觉有什么变化?这组对比实验说明什么?(声带振动产生声音,声带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3)汇报探究结果。

(4)小结:振动产生声音;停止振动,声音消失。

7、实验五:敲击音钹,然后轻轻按住,你有什么发现?为什么声音会停止? (1)分组实验,有什么发现?

(2)小组讨论探究:你有什么发现?为什么声音会停止? (3)汇报探究结果。

(4)小结:振动产生声音;停止振动,声音消失,这从反面证明:振动产生声音。

8、通过实验探究,我们发现:物体发出声音,与什么有关?(物体的振动)

三、总结

1.通过探究,我们知道了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2.那,什么叫振动呢?物体快速地来回做的运动就叫做振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

第二课时 声音的传播

教学目的: 过程与技能:

1 、能够对声音在物体中的传播方向作出假设,并设计相应的实验,找到问题的答案。

2、会按步骤实施实验计划,仔细观察,认真比较。 科学知识:

1、通过实验知道声音能在沙、水、空气或其他物质中传播。

2 、学会制作土电话,使用土电话玩通话游戏。知道土电话是通过固体(线)传声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观察、实验、假设、资料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2、理解科学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3、学习安静地做声学实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声音产生的原因是因为物体的振动,这节课我们要来研究的是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的? 你们是怎么看的呢?

15 (学生会提到通过空气传播。)

2.教师演示烧瓶中的小铃实验,提醒学生将前后听到的音量进行对比。

方法:先摇一摇烧瓶中的小铃,你听到声音了吗?往烧瓶中加少量水,放在活上烧开,然后将皮管夹紧,再摇小铃,还能听到铃声吗? 引出问题:固体、液体也能传播声音吗?

二、探索和调查

1.那么到底固体和液体能不能传播声音呢?如果可以,传播的效果又如何呢?我们通过下面的活动来进行研究。

隔着沙子、水、空气,听一听铅笔轻轻敲击桌面的声音。 教师讲活动步骤。 提出问题:

(1)塑料袋里装什么时听声音效果最好?哪个最不容易听到声音? (2)坐正身体听和把耳朵直接贴在桌面上听,哪个效果更好? 2.做“土电话”的活动

让学生知道棉线也可以传播声音(提醒做的时候棉线要拉直。)

三、回顾和解释

1.自主研究声音的传播方向 学生填写预测并设计实验

(可以从固体、液体、气体等几方面着手去研究声音的传播方向。鼓励学生将思维拓展开,从各个领域入手。)

学生汇报实验设计(互相质疑补充)

学生按照设计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最后得出结论。 2.拓展

(1)你能用你学得的知识来解释成语“伏罂而听”吗? (2)想办法使矿泉水瓶中的豆粒声音变小或消失。

第三课时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16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的,外耳的耳廓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信号传递到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

过程与方法:

通过研究大小、远近不同的声音是怎样对自制的鼓膜模型的振动产生影响的,解释人耳鼓膜的作用;通过体验活动感受鼓膜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细心观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鼓膜的作用

教学难点:认识耳朵到底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准备:

耳的结构图、1个玻璃杯、气球皮(略大于玻璃杯口)、音叉、细沙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物体振动产生了声音,并且以波的形式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那么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

二、认识耳朵的构造和功能。

1、要知道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必须认识耳朵:出示耳朵的结构图。师介绍耳朵的各部分,请学生推测:外耳、中耳、内耳主要有哪些作用?重点了解鼓膜在帮助我们听到声音中的作用。

2、鼓膜是怎样振动的呢?

三、研究鼓膜的作用。

1、观察比较估摸的振动

1)要研究鼓膜的作用,必须有鼓膜,可是我们无法拿真实的鼓膜来研究,我们就来做一个“鼓膜模型”来研究鼓膜的作用吧。出示制作“鼓膜模型”,简单介绍如何制作“鼓膜模型”(强调:尽量将气球皮绷紧),并在“鼓膜模型”上放一点细沙。

2)分组实验:一学生拿着音叉在“鼓膜模型”前方敲击,仔细观察“鼓膜”----气球皮的变化。

交流反馈:当物体发出声音时,鼓膜会发生振动,这种振动传到大脑里,大脑经过加工后,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2、研究鼓膜振动与发生物强弱、和它接收声音远近的关系

分组活动:当学生拿着音叉用不同的力在“鼓膜模型”前方敲击时,仔细观察“鼓膜”----气球皮振动的不同;当学生拿着音叉用相同的力在“鼓膜模型”前方、较远的地方敲击时,仔细观察“鼓膜”----气球皮振动的不同。从以上实验中我们可以发现什么? 交流反馈:发声强,鼓膜振动厉害。发声弱,鼓膜振动微弱。

距离近,鼓膜振动厉害。距离远,鼓膜振动微弱。

四、研究耳廓的作用。

鼓膜振动传到我们的大脑中,大脑经过加工,使我们听到了声音。那么耳廓有什么作用吗?你能设计实验证明吗?

五、总结:我们究竟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第四课时 不同的声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声音的特性。

2.知道声音的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有关,音调跟发声体的频率有关。 3.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能力目标:

1.通过做“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的实验”和“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探究法。 2.了解探究学常用的方法──转换法。 情感目标:

1、通过体会现实世界中物体发出的丰富多彩的声音,欣赏美妙动听的。乐曲,充分享受科学的美感。

2.通过参与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科学探究实践的思想意识和互相配合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声音的音调和响度。 教学难点:声音的音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提问几个上节课出现的问题,做好知识的铺垫。

2、[师]我们所能听到的各种各样的声音,你感觉出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吗?

3、[师]引导学生观看录像。

师:可见,影响声音的因素有很多,今天我们就学习新课,声音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

(一)声音的音调

1、【提出问题】同样是唱歌,有的高有的低,有的响亮有的不太响亮,我们把声音的高低用音调来描述。单调与什么因素有关系呢?

2、【猜想】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2、【设计实验】用同样大的力,让物体振动的快慢不同,观察声音的不同。

3、【实验器材】钢锯条(或塑料尺)、发音齿轮、纸片

〖方案1〗按教材的样式,将钢锯条压在桌子边,使钢锯条露出的长度不同,然后用同样的力拨动钢锯条,比较所听声音的不同。

〖方案2〗让发音齿轮按一定的速度转动,用硬纸片在齿轮边靠近齿轮,通过硬纸片在不同齿数齿轮上靠近时,感受所发出声音的不同

4、结论:物体振动越快,其发出声音的调子就越高,我们把这种声音的变化称之为音调的不同。即音调与物体的振动有关,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5、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Hz)。

6、观看不同音调声音的波形图(通过视频播放)

7、认识一般声音的频率范围:

通过看课本上的图1.3-2,引导学生总结出(1)人的发声频率范围;(2)人的听声频率范围;(3)哪种动物听声的频率最低和最高;(4)频率范围最广的是谁。

8、观看多媒体,进一步了解动物之间交流的情景。

9、超声:人们把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 次声:人们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

10、介绍超声和次声的应用。

(二)响度

1、【提出问题】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除了有高低的不同外,还有大小的差异,这大小的差异,我们就说它们的响度是不同的,那么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我们该怎样描述它呢?

2、【猜想】响度与所用力的大小有关,根据是敲鼓时,用力越大,鼓就越响。

3、【设计实验】我们怎样才能证明响度与用力的关系呢?

4、【实验器材】钢锯条(或塑料尺)、鼓、碎纸屑、音叉、小用细线悬吊的乒乓球

5、消除学生对用力大小是声音大小因素的误区,说明所用力的大小只是外因,物体声音的大小在其内部看来,决定于其振动的幅度。

6、结论:我们把物体振动时的幅度就做振幅,振幅越大,声音就越响。

(三)音色

1、【提出问题】如果声音振动的频率和振幅都相同,这两个声音就是一样的吗?

2、【多媒体展示】

19 用不同的乐器演奏的同一个曲子,听起来一样吗? 观看声波的录像。

3、音色:有别于其他声音的特殊因素,它因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的不同而不同。

4、举一些振动频率、振幅均相同,但音色却不同的例子。如课本中的图1.3-5可以看出,音叉、钢琴和长笛的基频(振幅最大的振动的频率)相同,但是在基频的基础上还有一些附加的小的振动,这些小的振动和大的振动一同决定了声音的音色。

(四)三种典型的乐器 先播放几种乐器的录像

1、打击乐器

通过打击物体,使之振动而发声的乐器,如鼓、锣等。

2、弦乐器

通过拨动弦,使之振动而发声的乐器,如二胡、琵琶、小提琴等。弦振动的频率与弦的张紧程度有关,弦越紧,音调越高。

3、管乐器

通过管中空气柱的振动而发声的乐器,如笛子等。空气柱越短,发声的音调也就越高。

4、自己动手制作一些乐器。

(五)小结

第四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一课时 我们吃什么

教学目标:

1、知道食物含有的六种主要营养成分,知道人需要的营养成分主要来自食物。

2、能用实验的方法,监测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和脂肪。

3、能按食物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给食物分类。

4、能用如表进行分类统计并分析统计结果。

5、意识到食物多样化的必要性,知道不能偏食挑食。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是人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

2、教学难点是按食物含有的营养成分,给食物分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最喜欢吃什么东西?

2、同学们对吃并不讲究,只要喜欢吃就吃。其实,吃在生活中非常重要,吃是非常有学问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我们吃什么”。

二、自定标准给食物分类

1、看图片,想一想,议一议:可以把它们分几类?

2、汇报分类情况

3、小结:同学们按自己的标准给食物分类,分了很多种类。现在我们看看营养学家是怎么给食物分类的?

三、了解食物中含有不同的营养成分,知道营养学家给食物分类的标准

1、分组学习,讨论:按食物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食物可以分哪几类?

2、汇报交流。

3、不同类的食物中分别含有哪些不同的营养成分?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呢?

4、小结:通过研究,你对食物的分类和食物的营养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四、认识食物营养成分标签

1、看“饼干”和“燕麦片”的营养成分标签,了解它们的营养成分。

2、比较“饼干”和“燕麦片”的营养成分标签,判断谁的营养成分高?

3、想一想:为什么说“饼干”是垃圾食品?

五、检测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1、看图,知道:碘酒是淀粉探测器,棕色的碘酒滴到含淀粉的食物上会变蓝。

2、实验一:滴几滴碘酒到土豆和萝卜片上,看看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

3、实验二:想办法看看花生里有没有油脂?

4、营养学家通过实验判断出食物的营养成分,按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给食物分类。

5、看图表,按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再给食物分分类。

六、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食物,教育学生不要偏食

1、统计一下全班同学最爱吃的食物。

2、分析统计图,我们有说明发现?

3、讨论:

(1)研究我们的统计结果,你们有什么发现? (2)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好不好?为什么?

4、小结:没有一种食物能含有人体必需的全部营养。为了我们健康成长,食物需要多元化,不能偏食、挑食。

七、总结

1.根据食物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营养学家把食物分为哪几类? 2.为什么我们不能偏食、挑食? 板书:

一 淀粉类:碳水化合物

二 鱼、肉、蛋、奶、豆类:蛋白质 三 油脂类:脂肪

四 蔬菜、水果类:维生素和矿物质

第二课时 怎样搭配食物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作自己一天饮食的“食物金字塔”;设计一天的食谱,并用食物卡片模拟配制午餐。

21 知识与技能:知道如何科学搭配食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进对自己健康负责任的意识,注意合理饮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教学准备:食物结构金字塔方案、文具、塑料盘等 教学过程:

一、评价食物的营养搭配。

1、出示几份食物的搭配,提问:这几份食物的营养搭配是否合理?

2、学生分组讨论。

3、交流各组的评价结果。

4、谈谈自己最喜欢哪份食物?为什么?

5、引导:评价必须要有标准。怎样搭配食物才合理呢?

二、学习搭配食物。

1、认识“食物金字塔”。 (1)“食物金字塔”分几层?

(2)每层有哪些食物?各是哪类食物? (3)一共有几大类食物?

(4)“金字塔”的结构有什么特点?我们在搭配食物时应注意什么?

2、讨论:每天的食物应该怎样搭配,才能保证营养全面、均衡? (1)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 (3)总结。

三、设计食谱、模拟配餐。

1、分析自己的食物搭配。 (1)出示各自的食物日记。

(2)根据自己的食物日记制作自己的食物“金字塔”。

(3)你的食物金字塔有什么优点?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应该怎样改进?

2、设计食谱。

(1)根据以上情况自己设计一份一天的食谱。 (2)分组对设计的食谱进行交流、评价、修改。 (3)将设计的最终食谱填写在P86活动记录中。

3、模拟配餐活动。

方案A:利用食物卡片来配餐。

方案B:采用纸制餐盘用文字或图画来表示配餐情况。 (1)要求:设计的食物搭配应又好吃,又省钱„„ (2)学生活动,教师作适当指导。 (3)总结。

四、作业。

1、制作一周内每天的“食物金字塔”。

2、对家里的食物搭配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并进行分析,向自己的父母提出一些意见或建议。

22

第三课时 食物的消化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①熟悉人体的消化器官; ②品尝和“跟踪”饼干;

③对饼干在体内的“旅行”和变化作出假设。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消化过程,认识消化器官;

②知道并学习怎样的饮食习惯比较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关注饮食要卫生;

②培养健康,科学的饮食习惯。

二、重点 、难点:

理解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以及消化道运动的方式。

三、教学准备:

饼干、听诊器、消化器官、消化过程的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通过课前的交流,老师知道同学们个个思维敏捷,见多识广,猜谜语也很厉害。今天老师带来了几个有关人体器官的谜语,大家来猜一猜,好吗? 谜语:

(1)一个住在这边,一个住在那边,说话都能听见,到老也不见面。 (2)左边一个孔,右边一个孔,是香还是臭,问他他就懂。

(3)上边毛,下边毛,中间夹颗黑葡萄,假如你要猜不着,请你对我瞧一瞧。(多媒体逐个点击出示)

师:刚才同学们猜的很对,耳朵、鼻子、眼睛都是我们身体的外部器官,你们还知道人体的哪些内部器官呢?

师:可是光知道名称还是不够的。你们能认识它们吗?知道它们在人体的什么位置吗?(并点出今天要研究的器官)

2、合作探究,进入新课

师:我们知道了这些器官和它们的位置,那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器官吗?

师:是的,我们每天吃的食物就要靠这些消化器官来消化。课上到这里,同学们肯定知道今天要研究的内容了吗?(生答揭题)

师:对,食物要消化我们首先就要让食物——(吃下去)。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点心,我们就来吃一吃,但老师有两个要求,一要细细地品尝,二要请同桌的同学一个吃,另一个用听诊器来追着听。

(一个学生吃饼干另一个拿听诊器听,然后相互调换,并进行交流。)

师:你尝到了什么味道? 用听诊器听到了什么声音? 饼干到哪里去了?

3、大胆猜测,进行新课

师:饼干由口腔经过食管到达胃里,到了胃里之后食物又怎样在我们体内“旅行”呢?它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让我们带着四个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交流。

(1)食物在体内是通过怎样的路线旅行的? (2)食物在消化道中运动的方式是什么? (3)运动过程中它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4)食物中的营养主要靠什么器官吸收的?

师:通过看书和讨论交流,大家都弄清了食物在我们体内的“旅行”。为了同学们更深刻的了解食物在人体消化的过程和情况,老师还想请同学们观看一段动画。

4、总结拓展,结束新课

23 师:“民以食为天”,通过今天的学习,食物的消化真是一件复杂的工程。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有一丝懈怠,不能出一点差错,那么我们平时应该养成什么样的饮食习惯来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呢?

注意卫生,饭前要洗手。 少吃零食,要按时就餐。

吃东西的时候要细嚼慢咽,不能暴饮暴食。 还要注意食物的搭配。 „„

师:说得真好,其实啊在民间有许多有关饮食方面的谚语,有哪些是你们知道的呢?如: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早上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 冬吃萝卜夏吃姜。

师:其实在民间有许多这样的关于饮食方面的谚语,老师这里就还有几条,如: “有荤有素,有粗有细。”

“鱼生火,肉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 “贪吃贪睡,添病减岁” “三天不吃青,两眼冒金星”

“饭后一个果,医生不找我。”(多媒体出示)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5、作业:

(1)收集有关饮食方面的谚语,并且在班内交流。

(2)根据书本47页上图内容,收集相关材料,做模拟食物在消化道中运动的实验。

五、板书设计:

食物的消化

口腔

食道

肝 → ↓ ← 胆胰

小肠 心脏

大肠 肾

肛门 肺

第四课时 我们的食物安全吗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加工食品、什么是安全食品,并能够准确识别。

2、知道过多摄入食品添加剂有损健康。

3、知道怎样做到安全饮食。 教学重难点:

调查加工食品的安全性;认识食品添加剂的作用与危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4 同学们,你们知道三鹿奶粉事件吗?谁来给大家介绍介绍?(谁来补充?)(课件演示)是啊,就是这小小的奶粉危害了儿童的身体健康,使无数家庭陷入了痛苦。俗话说“病从口入”,那么“我们的食物安全吗?”(揭题)

二、认识天然食品和加工食品

1、近三天你都吃过哪些食物呢?让我们来做一个小调查,请你拿出调查表,认真填写,再和同桌交流交流(生填写表格,并展示交流)(评语:我们的身体需要各种各样的营养,同学们都是不挑食的好孩子,表现真不错。)

2、老师选取了同学们常吃的几种食物,你能将它们分分类吗?(课件出示食品:鱼、南瓜、香蕉、果冻、可乐、火腿肠)生自主分类。

3、同学们分类的方法都不错,今天老师要教大家一个新的食品分类方法。(板书:食品;课件演示分类)像南瓜、鱼、香蕉这样,从大自然中直接得到的是天然食品;像果冻、可乐、火腿肠这样,为了长期保存、便于食用,人工处理过的叫加工食品。(板书:天然 加工)同学们,我们日常吃的食物可以分为——(引说天然食品和加工食品)

4、同学们常喝这两种饮料。(出示番茄味果汁与鲜榨番茄汁)鲜榨番茄汁是天然食品,农夫果园果汁是加工食品。看看它们的配料表,(课件出示两者配料表:鲜榨番茄汁——番茄;番茄味果汁——白砂糖、果葡糖浆、浓缩果汁、柠檬酸、乳酸钙、食用香精、果胶„„)讨论:你有什么发现?(天然食品没有经过加工或只经过初级加工,保留了大多数的营养;加工食品是人工处理过的食品,处理过程中往往会添加一些其他的物质,也会损失一些营养成分)

5、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天然食品,什么是加工食品。请同学们拿出调查表,把你吃过的食物分为天然食品和加工食品两大类。(生自主分类,可同桌互相交流)谁来给大家展示下自己的调查表?(展示交流,生自己进行介绍)

三、调查加工食品,正确对待加工食品

1、同学们分类又快又准,老师要奖励大家,请你们去逛逛超市。瞧,货架上饮料的品种真多呀!你喜欢哪一种吧?(自由交流)

2、老师从中选了三瓶饮料。(出示美年达的三种饮料)同样是汽水,为什么颜色会不一样呢?(色素)

3、认识食用色素:(1)这三瓶饮料里含有不同的食用色素。橙味汽水含有日落黄、胭脂红,苹果味汽水含有柠檬黄、亮蓝,葡萄味汽水含苋菜红、葡萄红(课件演示色素名)因为含有的色素不同,汽水的颜色也各不相同。(2)(手指已出示的色素名)这些色素都是人们用化学方法合成的,是人造色素。还有一些色素,是从动植物中提取出来的,叫做天然色素。比如胡萝卜素、叶绿素、姜黄素(课件出示)等。(3)为什么要在饮料中添加食用色素呢?(改变饮料的颜色和口味,让饮料更加诱人。)(4)(课件演示:P48喝胡萝卜汁和汽水)观察下,喝完不同的饮料,小女孩的舌头有什么不同?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食品中含有的人造色素过多,会损害健康,同学们购买饮料食品的时候可要留意哦!)

4、加工食品中并不只有色素这一种添加剂,还有哪些呢?让我们来做一做有心人。

5、(课件演示友情链接:防腐剂、香料、增湿剂、碱化剂、膨松剂)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小结:像色素、防腐剂、香料、增湿剂、碱化剂、膨松剂这样的,能让食物外观、口味发生改变的物质我们都可以看作是食品添加剂。

25

6、(课件演示:火腿肠、可口可乐配料表)老师收集了可乐和火腿肠的配料表,你能找一找其中的食品添加剂吗?(指名生回答,课件相机演示,食品添加剂变亮)

7、请同学们拿出课前收集的加工食品包装袋,看一看食品配料表,找一找有哪些添加剂,再完成小调查。(生实践,师巡视指导、参与)

8、(调查表展示交流,生自主介绍)相机小结:食物添加剂在用量范围之内是允许的、安全的,但对人体没有好处,一旦超过安全用量就会危害人的健康。(板书:符合标准)只有符合标准的加工食品才是安全健康的。

四、认识天然食品是否一定安全

1、加工食品存在安全问题,我们吃的粮食、鱼肉、蔬菜等天然食品就一定安全吗?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50页,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讨论。(生自由讨论)

2、谁来说说你的想法?(课件演示:垃圾猪、被污染水里的鱼、农药残留超标的蔬菜、长期存放的食品)(为了人类自身的安全,我们要爱护环境,关爱地球妈妈;已经变质的食品,不论它原先的营养价值多高或多贵,都应该弃之不吃,否则对健康有害。)

4、(板书:未被污染)小结: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未被污染的天然食品是比较安全的。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尽量选择未被污染的天然食品、符合标准的加工食品。(板书)

五、了解食品安全常识

1、我们的食物存在安全隐患,日常饮食还要注意些什么呢?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食品安全常识。

3、为了保证食品安全,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我们国家不仅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还针对食品安全设置了相关标志。

4、弹性设计: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谁来谈一谈?

五、课外拓展

注重食品安全,保障身体健康。课后同学们可以这样做:

1、调查:了解市场上有哪些不安全的食物,并向有经验的人请教更多安全饮食的方法。

2、宣传:向周围的人介绍安全饮食常识,出一份“安全饮食,保障健康”小报。

板书:

我们的食物安全吗 天然食品

未被污染 加工食品

符合标准

第五单元 排序和分类

第一课时 排序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排列的意义。能利用树形图写出简单问题的所有排列;

(2)了解排列和排列数的意义,能根据具体的问题,写出符合要求的排列;

26

(3)会分析与数字有关的排列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排列的定义、排列数并运用这个公式去解决有关排列数的应用问题。

难点是解有关排列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个基本原理,请大家完成以下两题的练习(用投影仪出示):

1.书架上层放着50本不同的社会科学书,下层放着40本不同的自然科学的书.

(1)从中任取1本,有多少种取法?

(2)从中任取社会科学书与自然科学书各1本,有多少种不同的取法?

2.某农场为了考察三个外地优良品种A,B,C,计划在甲、乙、丙、丁、戊共五种类型的土地上分别进行引种试验,问共需安排多少个试验小区?

二、 讲授新课

学习了两个基本原理之后,现在我们继续学习排列问题,这是我们本节讨论的重点.先从实例入手:

1.北京、上海、广州三个民航站之间的直达航线,需要准备多少种不同飞机票?

由学生设计好方案并回答.

(1)用加法原理设计方案.

首先确定起点站,如果北京是起点站,终点站是上海或广州,需要制2种飞机票,若起点站是上海,终点站是北京或广州,又需制2种飞机票;若起点站是广州,终点站是北京或上海,又需要2种飞机票,共需要2+2+2=6种飞机票.

(2)用乘法原理设计方案.

首先确定起点站,在三个站中,任选一个站为起点站,有3种方法.即北京、上海、广泛任意一个城市为起点站,当选定起点站后,再确定终点站,由于已经选了起点站,终点站只能在其余两个站去选.那么,根据乘法原理,在三个民航站中,每次取两个,按起点站在前、终点站在后的顺序排列不同方法共有3×2=6种.

在航海中,船舰常以“旗语”相互联系,即利用不同颜色的旗子发送出各种不同的信号.如有红、黄、绿三面不同颜色的旗子,按一定顺序同时升起表示一定的信号,问这样总共可以表示出多少种不同的信号?

由数字1,2,3,4可以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三位数?写出这些所有的三位数.

根据乘法原理,从四个不同的数字中,每次取出三个排成三位数的方法共有4×3×2=24(个).

根据乘法原理,所以共有4×3×2=24种.

下面由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上我们讨论了三个实例,这三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都是从一些研究的对象之中取出某些研究的对象.

(2)取出的这些研究对象又做些什么?

实质上按着顺序排成一排,交换不同的位置就是不同的情况.

下面由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按着这个定义,结合上面的问题,请同学们谈谈什么是相同的排列?什么是不同的排列?

从排列的定义知道,如果两个排列相同,不仅这两个排列的元素必须完全相同,而且排列的顺序(即元素所在的位置)也必须相同.两个条件中,只要有一个条件不符合,就是不同的排列.

如第一个问题中,北京—广州,上海—广州是两个排列,第三个问题中,213与423也是两个排列.

27

再如第一个问题中,北京—广州,广州—北京;第二个问题中,红黄绿与红绿黄;第三个问题中231和213虽然元素完全相同,但排列顺序不同,也是两个排列.

(2)还需要搞清楚一个问题,“一个排列”是不是一个数?

生:“一个排列”不应当是一个数,而应当指一件具体的事.如飞机票“北京—广州”是一个排列,“红黄绿”是一种信号,也是一个排列.如果问飞机票有多少种?能表示出多少种信号.只问种数,不用把所有情况罗列出来,才是一个数.前面提到的第三个问题,实质上也是这样的.

三、 课堂练习

第二课时 分类

教学内容:教科书55-59页。

教学目标:

1、能按某一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2、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不同的分类。

3、在分类活动中,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 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4、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掌握对物体进行分类的方法。

教具准备:磁性黑板,实物投影图片,圆,三角形,动物图片,正方体,扇形。 学具准备:学具盒,铅笔。 教学过程:

一、引入,感知分类的意义

1、感知分类:你喜不喜欢和妈妈一起逛超市?

(课件1)欣欣超市开业了。你看到了什么?

仔细观察,这里的东西是怎么放的? 发现了什么?(不一样的东西分开放, 一样的东西放在了一起。)

2、明确分类:这里还有些东西没整理好,我们来帮他。

练习本应放在第几层?请你指出来。(课件1演示)为什么?

钢笔呢?计算器呢?

(像这样,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叫分类。)板书。

3、分类的意义:(课件2)家家超市也开业了。你看到了什么?

仔细观察,这里的东西是怎么放的?发现了什么?

请你来分类、整理,一样的东西放在一个柜台, 怎么分?请你指出来。(课件2演示) 为什么?

请给这三个柜台分别取个名字,

第一个柜台叫什么?第二个呢?第三个呢? (水果柜、帽子柜、钟表柜)

28

二、单一标准分类

1、(实物投影1)你看到了什么?

请把它们分类,同一类的圈在一起。怎么圈? 为什么?(这三朵都是红色,另一朵是绿色)

2、(实物投影2)你看到了什么?

请把它们分类,同一类的圈在一起。怎么圈? 为什么?(它们都是车子,另一架是飞机)

3、(磁性黑板)你看到了什么?

请你来分类,同一类的放在一起。怎么分?

为什么?(因为这几个都是圆,那几个都是三角形)

4、(磁性黑板)你看到了什么?

请你来分类,同一类的放在一起。怎么分?

为什么?(因为这几只动物都是生活在陆地上,那几只动物都是生活在水里的)

5、(实物投影3)看,这是小红的学具盒,另一个是小明的。 发现什么?希望同学们的学具盒都像小明的这样整齐清楚。 拿出自己的学具盒,把里面的东西分类,摆整齐。 (展示)说说你是怎么摆的?为什么?

6、(课件3)这是哪儿?你看到了什么? 在马路上有没有分类? 哪些是同一类的?为什么?

7、有时候,分类按不同的标准,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分法。

三、多种标准分类

1、(磁性黑板)看到了什么?

请分类,同一类的放在一起。怎么分?

为什么?(按颜色分)

还可以怎么分?

为什么?(按形状分、按是立体图形还是平面图形分„„)

2、同学们文具盒里有很多铅笔,你能把自己的铅笔分类、整理一下吗?

可以怎么分?(实物投影)为什么?

还可以怎么分?„„

3、现在教室里的人能不能分类?怎么分,哪些人分为一类?

还可以怎么分?„„

四、拓展延伸

1、生活中还有哪儿有分类?

2、总结:我们学会了什么?

请你平时再仔细观察,哪儿还有分类,回家说一说,好吗?

29

第四篇: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第1单元 植物的一生

1 播撒希望的种子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够认真观察、记录种子的结构以及种子的萌发过程。 2.会利用对比实验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3. 会正确播种,使自己的种子顺利萌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到生命世界的神奇与伟大,体验种植的乐趣。 科学知识

1. 了解种子的结构特征。 2. 知道种子的萌发条件。

3. 了解种子的萌发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种子萌发的视频资料、高大种子植物与其种子的对比图片、某种植物的果实;浸泡过的种子、放大镜、培养皿、镊子;黄豆和辣椒的种子。 学生准备:不同植物的种子、花盆、透明玻璃杯。 课时分配

第1课时完成活动1与活动2的教学。 第2课时完成活动3与活动4的教学。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教学导入

春天,是个充满希望的季节。在这个美丽的春天里,让我们一同撒播希望的种子。(板书课题)

二.活动:搜集并认识种子

1、 认识种子的多样性。

请学生相互介绍自己搜集的种子。让学生感受到种子的多样性,教师可以适当指出。

2、 认识种子的共同特征。 ⑴ 激发观察兴趣。

学生观看一个过程:一粒小小的种子逐渐长成参天的大树、结出香甜的果实。 为什么种子如此奇妙? ⑵ 观察大豆的种子。

l 观察大豆种子之前,向学生讲解正确的解剖、观察方法。

l 组织观察并填写记录表:让学生猜想种子内部的每一部分将来能发育成植物的哪一部分。 l 观察种子记录表:(用画图的方法描述自己的发现)

观察发现(图)

猜想将来它能长成植物的经过观察发现它原来是 哪一部分

植物的哪一部分

l 描述自己的发现,说出自己的猜想。 ⑶ 观察其它植物的种子。

其他种子里面有相同的结构吗?

学生分组观察胚比较大的种子(绿豆、蚕豆)

总结种子的共同特征,即种子里面都有胚。

三、 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师:在上一个活动中你们对胚的各部分将发育成植物的哪一种器官进行了猜想,那么猜想是否正确呢?可以怎么办?(用种植的方法验证)那种子萌发的条件是什么?

方法l 组织学生观察图片,分析每一个培养皿中的种子分别具有什么条件?猜想哪个培养皿中的种子能够萌发?

和学生共同分析在不同环境下的种子:一号种子暴露在空气中但是没有水;二号种子浸在水中但是隔绝了空气;三号、四号种子放置在湿润的环境中而且都能接触到新鲜的空气,但是三号放置在常温下,四号放置在寒冷的温度下。四种不同的环境暗含两组对比试验:第一组对比实验是在相同的室温条件下,比较只有空气、只有水、又有空气又有水三种环境哪种环境适合种子萌发;第二组对比实验在同时具备空气和水的条件下,比较温度对种子萌发条件的影响。最后通过对比实验发现种子萌发需要温度、空气、水三个基本条件。 l 布置学生课下验证,并记录实验结果。 方法2用于其余班(学生探究法)

先组织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猜想种子的萌发条件;再指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最后组织同学课下验证,并记录实验结果。

组织学生总结种子萌发条件:萌发需要温度、空气、水三个基本条件。 第2课时

一.复习引疑

种子萌发需要哪三个条件?请依据自己的经验说说怎样播种? 二.学习播种

l 看教材第4页提供的图片,补充完善播种过程。 l 组织学生亲自把植物种子播种到花盆里。

l 学生讨论播种时我们是怎样为种子的萌发创造条件的?

垫瓦片的主要作用是保证水分能够缓缓流出,又使泥土不会堵塞排水孔保证空气及水分的流通。

二.观察种子破土而出 师提出问题:怎样才能知道种子在土壤里发生的变化呢?怎样才能观察到种子在萌发的过程中胚的各个部分分别发育成植物的哪一器官?

学生讨论找到方法:把种子种在透明杯里。 布置学生回家完成实验,观察种子破土而出的过程,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完成活动1的记录表格,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待学生观察完过程后要特别提醒:在玻璃杯里播种便于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但是由于杯子小,营养不够,植物很难正常开花结果,因此当种子萌发之后教师还应组织学生把幼苗移植到花盆里。 本课教学反思:

2 小苗快快长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能够管理好自己种植的植物,使其健康成长。

2. 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能够随时观察、记录植物生长数据。 3.学会用绘制曲线图的方法整理数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到生命世界的神奇与伟大,体验种植的乐趣。 科学知识

通过观察小苗生长数据发现小苗生长规律。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尺子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组织学生交流种子萌发过程的记录。适时提起的话题。让学生感受有时猜想和事实之间是有差距的。

二.活动 观察小苗的生长

1、 课堂指导

首先,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小苗逐渐长大将会发生哪些变化?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观察内容。

其次,组织学生讨论观察方法。教材第6页出示的观察方法是用直尺测量小苗的高度,数叶子的数量,用绘图纸(网格纸)测量叶子的大小、宽窄。 最后,提醒大家观察的同时要记录下观察数据。

2、 课后观察、记录

注意在此教学环节中教师与学生同时栽种一盆小苗,当小苗生长到某一阶段后,教师适时提醒同学观察、记录、交流小苗的生长数据。鼓励学生在其余时间保持自由观察的兴趣。 注意:整理数据的活动可以在小苗生长到一定阶段之后,开花结果之前,结合本单元第3课内容进行教学。

三.拓展 寻找植物生长的“证据”

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寻找。活动前讲清安全注意事项,给每个小组安排好观察场地,以便每一个学生都有合适观察的角度。

采用晋级制激发学生活动的兴趣与激情:发现4个植物生长的“证据”为C级,发现5~7为B级,发现8个以上为A级。 本课教学反思:

3,开花结果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植物的花和果实,初步认识植物的花和果实。

2、 会利用简单的图像、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植物花和果实的资料。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植物的花和果实,会利用简单的图像、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植物花和果实的资料。 教学准备:

一盆开花的植物、一盆挂满果实的植物等。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探究法、观察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师:我们的植物一天天在长大,当枝上出现第一个花蕾的时候,它带给了我们什么信息?

二、 新课

1、 花的记录

(1) 生交流第一次发现花蕾的日期,观察并记录花蕾的变化。 (2) 填写种植记录三。

(3) 师:一株植物一生中会开多少朵花?你有办法统计吗? (4) 学生讨论交流,填写种植记录四。

2、 观察果实。

师:植物开花一般会怎么样?我们来观察辣椒果实的生长位置和外形特点。 生观察后交流,并画出辣椒果实。

师:我们怎么统计一株植物一生中会结多少果实?

3、 比较花和果实的数量,并画出花和果实数量统计图。

4、 数种子

师:数一数,一个果实中有多少粒种子?

师指导学生把辣椒切开,为学生准备好镊子、手套、白纸,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数种子,以免伤害学生的皮肤和眼睛。

学生讨论:通过自己的观察数据,想到了什么。

5、 整理我们的植物种植记录

师:植物的一生要经历怎么样的过程?

讨论小结:播种、发芽、长出花蕾、开花、结果、收获种子。

三、 全课小结

四、 课外作业

搜集植物一生的趣闻与同学交流。 本课教学反思:

单元总结与评价:一课时 简要过程:教师简要总结本单元学生养植物中的表现,表扬那些能坚持长期观察记录的学生。 学生翻看个人或小组记录,完成单元评价页P65 制作变化曲线图。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植物的一生。 学生完成单元自我评价。

教师简要总结,鼓励学生在以后的科学学习中要能坚持这种中长期的观察。

第2单元 生 生 不 息

1 花开花落为哪般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会借助工具观察花。

2、会使用解剖的方法细致而有序地观察花的构造。

3、能用文字或画图的方式表述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在观察花蕾的活动中使学生获得亲近自然的情感体验。

2、 激发学生观察花的变化的兴趣。

3、 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 科学知识

1、知道花的各部分名称,如:萼片、花柄、花瓣、雌蕊、雄蕊等。

2、了解完全花的结构特点。

3、了解花在生长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4、知道植物的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之一。 教学准备

1、开花植物的花蕾(或实物、图片);身边常见开花植物的花朵。

2、放大镜、镊子、白纸。

3、有关解剖花、植物传粉、受精的CD。 课时安排建议

本课教学时间用3课时。 第1课时完成活动1的教学。 第2课时完成活动2的教学。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教学导入

师:身边的开花植物开始长出花蕾来了,这是植物生长的又一证据。那么植物的花蕾是什么样的?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让我们一起去观察吧。

二.活动 观察花蕾

1、观察花蕾的外形特征

调动学生已有的观察经验,看一看、摸一摸并且指导学生使用放大镜来观察花蕾。教师要提示学生可以利用照片、图画、文字等形式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在交流观察结果的时候,学生认识到:不同植物的花蕾颜色、大小、形状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他们都有花柄、萼片两部分。

在观察花蕾外形特征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活动前教师提前考察适合学生观察的场地,注意观察地点是否安全,思考怎样合理安排才能够便于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清楚地观察花蕾。

②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爱护环境的教育,教育学生不要随意采摘花蕾。

③对于采用照片记录观察结果的学生教师要指导学生对于自己的重要发现照特写,避免在观察过程中不加思考的对花蕾的外形进行简单复制。

④为了落实观察活动的时效性,要求每个同学只观察一到两种植物的花蕾。

2、鼓励学生继续留心观察花蕾的变化过程。 第2课时

一.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观察了花蕾,它们在一段时间后,会竞相开放。那么里面的构造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观察花的构造。 二.活动 观察花的构造

1、 教师指导。

学生观看CD,学习解剖方法

教师强调解剖时要用镊子尖夹住每一部分的根部,用力拔下,避免学生破坏花的每一部分的完整性。

2、学生解剖花,观察记录。

在观察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解剖方法的指导,还要提示学生边观察边记录。

3、交流总结。

在学生交流展示自己的观察结果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花有哪些相同的结构,每一部分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4、 后继激趣。

“花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部分会发生哪些变化?”“植物开花就一定能结果吗?”组织学生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激发学生之间的认知矛盾,从而激励学生继续观察花的变化的兴趣。

拓展 花的传粉

学生观看CD,了解不同的传粉方式。

植物有的依靠异花传粉(如:菊花),有的依靠自花传粉(如:黑麦花、大豆花);有的是虫媒花(如:菊花),有的是风媒花(如:黑麦花);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人们还经常对植物进行人工授粉。

在观看之后指导学生继续观察花授粉之后的发生的变化。告诉学生这样能更深入地了解了花的作用。

本课教学反思:

2 无心插柳柳成荫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能使用扦插、嫁接的方法帮助植物繁殖后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植物繁殖方式的多样性。

2、关注与植物繁殖有关的生物技术问题。 科学知识

1、知道植物可以通过根、茎、叶繁殖后代。

2、了解扦插、嫁接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易于利用扦插技术繁殖后代的植物的茎(如:大蒜、太阳花、马铃薯)、花盆、枝剪。植物繁殖方式的课件。 教学建议

一.教学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植物可以利用传粉的方式繁殖后代。 学生讨论:植物还可以用什么方式繁殖后代吗?

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同,可能有的学生应用过扦插、嫁接技术,可能有的同学从书本上了解过扦插、嫁接技术,还有的同学可能对扦插、嫁接技术一无所知。教师可以根据前测情况导入下面的教学。具体操作如下: 前测情况 导入对策 亲身经历直接经验

书本间接经验 事?怎么操作呢?

二.活动 植物分身术

1、 指导。

在学生操作之前,必须掌握规范的扦插方法。学生观看相关CD。

另外教师还要给学生提出实践要求:使用枝剪时应注意安全,要爱护植物。 为学生特别讲述:

l 教材图示中,剪除部分叶子是为了减少水分的蒸发;枝条下端剪成斜口,便于与土壤充分接触,在土中挖小坑的作用是防止擦伤植物的新断面。

l 植物扦插能否成活,关键还要看扦插后的养护工作。提醒学生细心照料所扦插植物。

2、 扦插。

无经验

请有经验的同学介绍方法 这些方式是怎么回教师直接介绍 教师选择成活率高的植物(如:大蒜、土豆、太阳花、芦荟)组织学生进行扦插的实践活动。

3、 介绍。

教师借助课件向学生介绍利用其他器官繁殖后代的方法。如:大蒜、马铃薯利用茎繁殖后代,榕树用气生根繁殖后代、落叶生根用叶繁殖后代等。

4、 阅读。

阅读科技史,指导学生了解植物的另一种繁殖方式——嫁接。感悟科技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

拓展 移花接木

1、活动安排学生课外进行实践。

2、让学生意识到嫁接能够结合不同植物的优点,在果树、蔬菜、花卉等方面应用广泛。 本课教学反思:

3 翩翩雌与雄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能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对物体进行细致有序的观察,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 录观察结果。

2、 能够利用调查的方法搜集资料。

3、 能够利用分析、比较、归纳的方法整理搜集到的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探究动物繁殖的奥秘,感受自然界生命的生生不息。

2、感受到父母养育子女的辛苦。

3、乐于参与主动接受式探究活动。 科学知识

1、知道动物的两种繁殖方式:卵生和胎生。

2、认识动物繁殖的多样性及相似性。

教学准备

新鲜鸡蛋、放大镜、实验记录表。其他动物繁殖后代的相关资料。

课时分配

第1课时完成阅读资料1和活动1的教学;第2课时完成阅读资料2的教学。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教学导入

提出问题:小鸡是从哪里来的?请学生根据已有经验介绍小鸡是怎样出生的。

二.阅读 从蛋到鸡

1.学生观察图片,了解鸡蛋中胚胎发育的各阶段产生的变化。

教师可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描述,而后教师可依据学生的描述进行补充或完整讲述:第一幅图是受精卵时期:请学生重点观察蛋黄上的小白点,这个是鸡蛋的胚盘,是由受精卵分裂形成的,是进行胚胎发育的部位。第二幅图到第四幅图是胚胎发育阶段,这段时期胚胎不断分裂发育成幼小的个体,身体结构逐步形成,逐渐长出喙和羽毛。第五幅图是出生时期,发育成熟的小鸡用稚嫩的喙将蛋壳啄破跃跃而出。最后一幅图破壳而出的小鸡将羽毛晾干后就可以开始四处行走觅食了。告知学生觅食和行走是动物的本能。

2.组织全班交流,使学生对小鸡出生过程的认识不断完善;利用图片向学生展示小鸡生活趣事,使学生感受到生命现象的神奇,激励学生观察鸡蛋结构的兴趣。 特别讲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指导学生了解并不是所有的鸡蛋都能孵出小鸡。只有公鸡和母鸡交配后产生的受精卵才能孵化出小鸡,而且它们的受精卵是在母体外孵化发育成新个体的。

三.活动 观察鸡蛋

1、 明确观察方法及要求。

①、观察方法

教师要指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观察鸡蛋。首先指导学生利用放大镜观察鸡蛋的外壳;再指导学生把鸡蛋从中间敲碎观察卵壳膜;最后指导学生观察卵白、卵黄和胚盘。 ②、观察要求

鸡蛋打碎后要把卵白、卵黄和胚盘放到培养皿里,既注意了教室卫生,又便于观察。

2、 学生观察。

教师提示学生要把观察中的发现用图或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

3、指导学生了解鸡蛋的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性。

在学生观察记录鸡蛋结构特点的基础上,教师讲述鸡蛋的结构和功能。 相关资料:

鸡蛋椭圆形的结构能够承受更大的压力。蛋壳上有小孔可以起到透气的作。鸡蛋壳里面有两层卵壳膜,可以起到保护卵细胞的作用。鸡蛋一头大一头小,在鸡蛋大头的一端卵壳膜分开形成气室,供给胚胎发育所需要的氧气。鸡蛋的内部由卵白、卵黄和胚盘等部分组成。卵白能起到保护卵细胞的作用,同时还能供给胚胎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和养料。卵黄内贮存着供胚胎发育的营养物质。

第2课时

课前布置:学生回家搜集有关自己出生情况的资料 一.谈话引入

想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的吗? 二.阅读 人从哪里来

1.让学生阅读资料了解人的孕育过程。 学生自行阅读 学生提问教师

提问学生:人的孕育过程与前面卵生动物的孵化过程相比较,有什么不同? 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胎生动物胎生、哺乳的特点。 2.制作成长记录卡。

教师提示:希望大家大胆设计卡片的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甚至还可以加入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一些照片。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的父母付出了许多,请大家在卡片上写下自己的感恩之言。 特别提醒:请大家保存好手中的成长记录卡,五年级下册“我们在成长”一课中还需要使用。 3.最后通过与其他动物的比较,了解动物繁殖的相同和不同点。相同点:有性繁殖。不同点:卵生、胎生

教师结合教材小狗的图例让学生找到动物有性繁殖的共同点,即需要精子和卵子结合成受精卵才能发育成后一代;然后再对比前面小鸡的孵化,了解胎生动物与卵生动物的不同点:卵生动物的受精卵是在母体外孵化发育成新个体的,而胎生动物的受精卵是在母体内发育成胚胎然后再生出来的,而且刚出生的幼体是靠吸食母乳长大的。

观看其他动物繁殖方式的录像资料,促进学生对繁殖方式的多样性和相似性的认识。 本课教学反思:

4 科技发展话克隆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探究克隆技术的发展。

2、能从正反两个方面说出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2、关注与克隆技术有关的生物繁殖技术问题。 科学知识

1、知道克隆是生命科学中一项巨大的技术工程。

2、了解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教学准备

有关克隆技术的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学生谈:“克隆技术知多少”?

二.阅读 了解克隆技术

1、学生通过阅读、搜集资料等方式了解克隆技术

2、组织小型辩论会:主题: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约20分钟) 正方:正面﹥负面 反方:负面﹥正面

要求双方在简要提出本方观点后,进入辩论阶段,用3分钟时间做总结陈词。

3、 教师简要评述辩论会学生的表现

4、 教师向学生进行适当的讲解。提出希望:今后保持对生物繁殖技术发展的关注,注意资料的搜集。

本课教学反思: 单元总结与评价:(一课时) 1. 和学生一道翻阅本单元所学内容,简要回顾,重点强调。 2. 完成单元评价的指南车竞赛场题目。

3. 领学生完成单元的自我评价。

4. 组织学生完成小组评价的同时,教师快速完成教师评价。

5. 布置学生请家长给出评价,主要针对在家实践完成的部分如:扦插是否成功,克隆资料的查阅情况等。

第3单元 位置与运动

1 它在哪里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能用语言、路线图等方式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 2. 能利用导游图、路线图寻找物体位置。 3. 培养学生辨认位置的生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能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在生活中的作用。 科学知识

1. 知道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另一个物体就是这个物体的参照物。

2. 了解人们确定位置的一些方法。 3. 知道精确描述物体位置时要说明参照物及与参照物的距离、方位。 教学准备

石头、彩笔,介绍航海定位及GPS定位的图片。 课时安排

本课安排2课时。完成活动

1、活动2的教学,第2课时完成活动3的教学。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家长要来学校参加座谈会,你怎样为家长介绍你所在教室的位置及进入学校后所走路线。(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确定物体的位置,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活动 它在什么位置 活动进程:

1. 认识参照物:

教师选择一个位置站好(如黑板中间位置的前方)请学生描述老师所在位置。

将学生不同的描述板书在黑板上;

寻找不同描述位置的相同点:都相对于某一物体,都描述了老师在这个物体的某个方向上。 引导学生总结描述位置的方法,我们在描述位置的时候用到了前后、左右、上下、远近等词语,而这些词语都是相对于某个物体来说的,那么这个物体就是描述选定物体的位置时的参照物。然后可以打开书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给出的参照物的概念。 2. 学会精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

分析事例:图中叔叔的怎样为小朋友指路,讲清了什么?

以珍禽馆为参照物,向左走300米描述的是猴山在珍禽馆的什么方位和离珍禽馆的距离。让学生明了如何精确描述物体的位置。

练习:如果校门口一位外地人打听去本地学生熟悉的某处地点(新华书店、中心医院),你将怎样指引路线。

3. 利用音像资料介绍其它的定位方法。 三.活动 餐厅在哪里 活动按下列环节展开: 1. 认识图标。

2. 寻找路线,画出路线图。

要求学生先找到餐厅的图标,然后寻找从西门走到餐厅的路线,并用笔标出两条路线。 3. 描述路线。

首先让学生同桌相互描述自己所选路线,做好相互的补充和言语上的准备。

点兵点将台:任意叫一名同学向大家清晰地描述,其余同学按其描述找到路线。再任意叫一名同学指出路线。正确两人都可或星号一颗。 4. 比较谁选择的路线最近。

估计活动中学生凭直观判断路线的远近可能会有争议,引导学生利用数学中学到的测量方法可以帮助解决问题,即借用棉线、尺子可以准确比较路线的远近。 5. 交流体会。

说说日常生活中在哪些地方提供导游图,路线指示图,今天的学习对自己有什么帮助?体会学到的这些知识,获得的辨识位置的能力在生活中的意义。

第2课时

室外课: 找“地雷”

教师宣布活动目的:在于利用所学,能绘制找“地雷”的路线图,能利用他人绘制的路线图找到“地雷”。

提出活动要求:

1. 先阅读书上的活动场景图,提问: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活动的帮助信息,如果你担任“埋雷”,你需要按步骤完成哪些任务?如果你担任“找雷”的任务,又怎样才能找到“雷”? 2. 学生回答

3. 想想:活动时我们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4.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强调:

l 合理安排活动顺序;

先给“地雷”做上标记,然后找到合适的地方埋下“地雷”,再绘制一张找“地雷”路线图,与他人互换后展开寻找“地雷”的活动。 l 合理分配小组、合理人员分工;

组内一半人负责“埋雷”,一半人负责画出线路图,完成后与其他组交换。也可以将一个活动小组分成两个小组,活动就在组内进行。

l 注意安全,注意爱护环境,整个过程中不要踩踏植物等 l 活动结束后的小结。

说一说在寻找的过程中哪些条件起到了关键作用。

帮助找不到“地雷”的同学分析原因,可以让他们和“埋雷”的同学交流,问题出在哪,是路线图有误,还是辨识路线图有误。课后可以由双方共同找到“地雷”。 本课教学反思:

2 谁在运动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会正确分析运动与静止的实例。

2. 能根据所选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乐于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一些运动与静止的实例。 2. 在活动中乐于合作与交流。

科学知识

知道运动还是静止都是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而言的。 教学准备

沙盘、模型车、小塑料人、木棒等小物体。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教师板书这两句歌词 提问:你曾见过这种情景吗?或者类似的画面?

这种情形究竟是怎么回事?今天的学习让我们来解开这个迷。 二.活动 谁动过

1. 游戏:谁动过。

具体方法是,请四名学生上台,并排站立在讲台的一边,要求其余学生先看并记住这四个同学的位置后转过身去,然后请四名中的一名学生移动位置,再请下面的学生转过身来判断谁动过,并说出判断的依据。

2. 组织交流,让学生说说各自是根据什么来进行判断的,小结得出:活动中你们选择的讲台或者某个同学,就是你选定的参照物,某个同学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变了,这个同学一定动过。 三.活动 运动还是静止

活动分三层展开:

1. 场景模拟,判断场景中的人或物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在桌面沙盘上设置旗杆等参照物,用模型车,载两个模型小人在沙盘上活动,选择不同参照物来判断旗杆、车上的人、车后的人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2. 看教材提供的游乐场场景图,讨论图上几位同学的说法是否正确,说出自己的理由。 3. 师生共同小结依据什么来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在改变,则该物体是运动的;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改变,则该物体是静止的。

4. 判断练习,组织填写教材第30页的表格。游船上、电梯上的女孩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相对于船身、电梯是静止的。

5. 判断练习: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分别以什么为参照物。 6. 解释为什么坐在汽车上看到路边的景物在后退? 本课教学反思:

3 谁运动得更快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能力:

能合作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并能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来表示距离与时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愿意进行合作与交流。 科学知识目标:

让学生通过曲线图了解物体运动的距离与运动时间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能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并能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来表示距离与时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对小车的运动进行定量测量。

教学准备:

课件(含蜗牛、蚂蚁、小汽车、公共汽车的图片及数据;2名学生跑步比赛的视频;2名学生跑步速度变化曲线图)

小车、棉线、秒表、钦尺、线轴、记录表、粉笔头、记录用的水彩笔、磁铁(可以吸在黑板上的)

教学过程

一. 教学导入:

谈话:今天,我们班上来了几位特殊的运动员,它们要来比一比谁运动得更快,大家来当裁判好吗?(板书:谁运动得更快?) 二. 活动:判断不同的物体谁运动得更快

1、 判断蚂蚁与蜗牛运动的快慢:

⑴ 现在第一组运动员上场(课件:蚂蚁和蜗牛),大家看,它们是谁?认识吗?

⑵ 蚂蚁和蜗牛是怎么运动的呢?

⑶ 经过测量,蚂蚁爬1米大约用1分钟;蜗牛爬一米大约用11分钟。那么,谁运动得更快呢?

⑷ 你是怎么判断的?

2、 判断小汽车与公共汽车运动的快慢 ⑴ 现在请第二组队员上场(课件:小汽车与公共汽车)。

⑵ 认识它们吗?

⑶ 有人测量发现,小汽车1小时可以跑80千米;公共汽车1小时可以跑50千米,那么谁运动得更快?

⑷ 你是怎么判断的呢?(真是个聪明的裁判员!) 三. 活动:设计跑步比赛(判断同种物体谁运动得更快)

1、 谈话:在这两场比赛中,蚂蚁比蜗牛跑得更快;小汽车比公共汽车跑得更快。 那我们班上有这么多同学,谁跑得更快呢?

2、 看来咱们班跑得快的同学还挺多的,要不这样吧,我们来设计一场跑步比赛,比一比究竟谁跑得更快好吗?请大家先商量商量,看哪能个小组设计的比赛方法又多又好。

3、 学生分组讨论。

4、 提示:好,时间到,现在,谁来说说你们小组的方案?

5、 学生交流,老师板书

(相同时间3分钟,比距离相同时间30秒钟,比距离(里程表)相同距离100米,比时间长短相同距离1圈,比时间)

6、 提问:

⑸ 真不错,想出这么多令人耳目一新的方法来了。那么,你们能不能将这些方法进行分类呢?

⑹ 有的是规定相同距离比时间,有的是规定用相同时间比距离。

⑺ 这两类方法都能比较出谁跑得更快,但如果我们要选出一名学生参加100米短跑比赛,用哪种方法比赛会更好些?说说你的理由。

7、 学生回答。

四. 活动:测量小车在运动过程中,在不同时间通过的距离

提出问题:如果要精确知道到底快多少,慢多少呢?需要怎么办?

(出示小车)我这里有一辆小车,它能在桌面上沿直线运动(演示几秒钟)它在运动中每个时刻的快慢都是一样的吗?怎样进行测量呢?

1、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2、 学生提出自己的测量方案。老师板书与追问:

⑴、 计时、报时(需要什么工具?多久报一次时?今天我们就10秒钟报一次时吧);

⑵、 测量距离(用什么工具量距离?小车在运动的时候好不好测量?怎样做既不会影响小车的连续运动,又能进行准确的测量呢?(做记号)用什么做记号?做完记号以后再来测量小车到达的位置); ⑶、 拉小车; ⑷、 做记录

3、 演示实验:

⑸、 哪个小组先来试试,让小车运动起来,并测量它每运动10秒钟,运动到什么位置。 ⑹、 大家分一下工吧。

⑺、 学生进行合作测量。

⑻、 评价:你们觉得这一小组的做得怎么样?

学生提出自已的看法,老师引导学生对以下问题进行评价: 测量进行得怎么样?

计时的同学表现如何?

配合得怎样?记录得好不好?

4、 交待实验要求后学生动手实验。

5、 师生共同总结交流:

大家来看这些曲线图,你能发现什么吗?(线条都是上扬的) 时间与距离有什么关系呢?(运动时间越长,运动的距离越远) 小车每个10秒钟内运动的距离一样吗?(不一样) 哪个时间段运动的距离长一些?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曲线的坡度陡一些 做减法发现每个时间段内通过的距离不同)

一个时间段内小车通过的距离长,这就说明小车在这个时间段内运动的速度快。

6、 应用速度概念

老师这里有一份A和B同学在比赛中每1秒钟通过多长距离的数据图(出示曲线图),大家来分析一下,你们能判断出他们俩人速度有什么变化吗?

学生根据曲线图分析A和B的速度(注:A是匀速运动;B是变速运动,且B的速度越来越快)。如果要选一个同学参赛,你们会选谁去呢?

其实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的物体在运动时,速度是变化着的,比如:汽车飞机、火车等等。这就有待同学去用更好的方法,更精准的工具来探索速度的奥秘。

课外作业:搜集一组动物或交通工具的运动速度,按由快到慢的顺序填写好书上的表格。 本课教学反思:

4 它是怎样运动的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能正确描述物体的运动。

2. 通过用轮子模仿其他物体的运动,了解物体的运动方式。 3. 用纸飞翼探究槭树种子传播的秘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感受科技的先进,激发民族自豪之情。 2. 愿意与同学合作与交流。

科学知识

1. 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知道物体的位置、运动的方向和快 慢。

2. 了解物体的运动方式可分为平动和转动两类。

3. 了解槭树种子为什么能飘落到离母树很远的地方。 教学准备

课件或图片、橡皮筋、轮子、(悠悠球)纸。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组织学生观看一段神舟5号发射升空后的录像,地面控制中心对飞船位置、速度、方向的了解情况。然后可以简单介绍神舟6号在这方面的情况。 用教材的导入语引导学生进入下环节的学习。 二.活动 小汽车车是怎样运动的 1. 学生读图,了解图中信息。

图中包含的信息包括方向,出租车行驶路线,路标,时间指示,和房子等参照物。 2. 学生思考并试着自行描述:从哪些方面来描述出租车的运动情况,怎样描述?

3. 组织学生描述出租车的运动,注意教学的组织,强调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可以要求学生评价他人的描述。 出租车的运动情况:3点出租车位于路标10千米处,往东北方向行驶3:30到达路标20千米处,此段10千米用时30分钟,速度较慢;然后向东行驶,3:45行驶至路标30千米处,此段10千米用时15分钟,速度较快;然后在路旁一座红色房顶的屋子处转弯向南行驶,4:00行驶至路标40千米处,此段和第二路段速度相同。

4. 师生共同小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知道物体的位置、运动的方向和快慢。 三.活动 用轮子模仿其他物体的运动

学生在生活中还看到过很多物体的运动,它们又是怎样运动的呢,让学生用轮子模仿这些物体的运动,归纳出它们不同的运动方式。

1. 学生两人一组进行,一个用轮子模仿上面物体的运动,另一个在纸上可以用文字或图画来记录轮子的运动路线。当学生小组合作模仿物体的运动方式时,教师适时指导。 2. 学生汇报探究结果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小组的探究结果,请学生上台用悠悠球模拟物体的运动,然后给物体的运动方式起名,也可以用笔画出物体的运动方式。教师适时板书。

教师介绍: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平动和转动两种。讲述:摆动属于振动,振动又属于平动这是因为摆动和振动都是物体在来回或上下移动,因此可以看作平动。

四.拓展 槭树种子会怎样运动

由于槭树的种子具有双翅,像长了翅膀的鸟,故而能将其中的种子带向远方。安排学生课后制作纸飞翼进行探究。 本课教学反思: 单元总结与评价:(一课时)

简要进程:

1. 教师组织学生一并回顾单元学习内容。

2. 学生复习。

3. 单元知识要点及运用抢答赛。 4. 进入P67页的单元评价 教师领学生一道完成,对于等地的划分标准教师依据自己的教学情况做必要补充,让学生的自我评价有清晰的标准。

5. 完成指南车竞赛场题目,凡答对的同学可以自己加计星号。

第4单元 力与运动

1 无处不在的力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通过各种体验活动感受力是无处不在的,并能与同学交流活动中的感受。

2.能将力对物体产生的影响初步分类,并能判断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力并由此产生了何种影响(作用效果)。 3.在“弯道„竞走‟”的体验活动中,能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有关。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活动中勇于探索,善于总结经验,乐于合作与交流,体验到力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科学知识

1.知道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力,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能使物体的形状或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力的单位是“牛顿”,用符号“N”表示。 2.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力的作用效果与此有关。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小铁球,木质斜面(斜面要比较长),条形磁铁;人们生产生活中应用力的图片。 学生准备(以小组为单位):海绵(手按下去须有一定反弹的感觉)、厚纸条(做蛇形弯道用)、胶带、乒乓球、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帆船在海面上航行,想想船受到了哪些力?

师:对,就像你们回答的那样,水的浮力使船只漂浮,风力让船只前行,力的作用远不止这些,让我们一起来体验力的作用吧。

二.活动 力的作用

1.体验

教师提出相应的要求,人人都要参与、要有秩序,要明确每一种体验活动的操作方法。 让学生带着思考进行体验:向对方用力时,对方有回应吗?如果有回应,和你用力的方向一样吗?

人与物体可直接感知的力:进行“提水”、“推门”、“掰手腕”等活动。

物体与物体之间须间接感知的力:进行“压海绵”、“用磁铁改变运动小铁球的快慢和方向”等活动。思考:“力使物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2.交流:力对物体可以产生哪些影响? 学生先进行组内的交流,然后再组织全班的交流。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之上,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帮助他们认识到:提、推、拉、压、吸引都是力,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大小和方向,力能使物体的形状或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三.活动 弯道“竞走”

1.明确竞赛规则:蛇形弯道一旦做好,必须用胶带固定保持不变,组内成员可轮流监督;必须预先确定起点和终点并做好明显标记(可以用画线的方法),终点距起点不能太近;同一小组的成员必须使用同一个乒乓球;用力时,可以吹、可以弹、可以用笔去推,方法不限,又快又不出界的就是获胜者。 2.学生开展活动。

3.竞赛情况交流会:怎样控制乒乓球取得成功。 四.指南车信箱

各种各样的力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指南车信箱”中的资料,对这两项活动中所获得的力的知识进行总结,然后补充介绍生活中常见的力,同时教给学生关于力的单位名称的知识并适时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分析与谈话:

P68单元评价页中的1和2题:图中物体分别受到了什么力?活动中,力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力? 本课教学反思:

2 弹簧和橡皮筋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玩过弹簧和橡皮筋之后,能用语言、图画等方式表示它们形状的变化和自己所感受到的反推力的方向并由此认识弹力。 2.能正确使用测量力的大小并做好记录,通过统计图表分析数据能发现弹簧伸长的规律并据此制作简易测力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探究弹力的奥秘,体验到科学就在身边。

2.认真分析数据,善于发现规律,愿意合作制作测力计,尊重他人劳动成果。

科学知识

1.知道弹簧变形后力图恢复原来形状所产生的力是弹力,知道使用测力计需要注意的相关事项。

2.知道在一定范围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就伸得越长并且是有规律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装有弹簧或橡皮筋的产品的图片,教师用橡皮筋自制的测力计,圆筒测力计,握力计,按教材第43页的形式绘制一个供全班交流汇总使用的统计表和统计图。

2.准备好学生分组实验的材料:长短不

一、来自不同产品上的各种弹簧和橡皮筋,平板式弹簧测力计,钩码。

学生准备:长20厘米宽4厘米的硬纸板,剪刀,市场上常见的外面没有缠绕彩线的小号普通橡皮筋,长约16厘米的细铁丝。 课时安排

本课安排2课时,第1课时完成活动1并学习使用测力计,第2课时将测量记录表中的数据制成统计图,从中发现弹簧伸长的规律并动手制作简易测力计。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教师组织学生观察装有弹簧或橡皮筋的产品的图片,并要求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这些产品中都用到了弹簧或橡皮筋,弹簧和橡皮筋在这些产品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二.活动 变形的弹簧

1.教师强调活动体验的重点是:观察它们有什么变化,你用力的同时有什么感受、反推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2.学生玩弹簧和橡皮筋,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录

3.组织学生开展交流活动,运用上一课的知识描述自己在活动中的发现:①谁施力了?方向是怎样的?②谁产生了反作用力?方向又是怎样的?③结果怎样?通过描述它们的变化并且画出反推力(弹力)的方向,帮助学生形成或完善弹力的概念。 三.活动 使用测力计

1.教方法 教师可以手持弹簧测力计一边演示一边讲解。 使用弹簧测力计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 、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所测量的力不要超过它的量程。 ②、测力前应竖直提起测力计观察它的指针是否指向零刻度线, 若指针没归零,则应通过调节使指针归零。

③在测力过程中,要注意轻拉轻放,以免用力过大使指针与面板下端导板相撞而移位,并使弹簧测力计的轴线与所测力的方向一致,防止由于弹簧与外壳摩擦而影响测量的精度。

④待指针停稳后,眼睛平视指针读数,要尽量减小读数误差。 1. 练习测量并记录数据

先让学生练习调零,再要求他们将测力计挂在支架上,然后在下面的挂钩上先挂1个钩码,全组成员练习读数。

1个50克的钩码挂上去以后怎么读数,是用gf(克力——非国际单位制,是工程单位制)还是N表示(牛顿——国际单位制),教师应适时补充说明:用N表示, 1个50克的钩码重量是0.49牛顿,用学生的话说,就是钩码对测力计的拉力是0.49牛顿。 学生再次练习之前,教师应当再次提醒他们:如果测力计的量程为2.5牛顿,每个钩码重0.49牛顿,那么测量时最多只能挂5个钩码。同时要求他们认真读数并做好记录。 2. 整理数据制成统计图并进行分析

发现弹簧伸长的规律:在一定范围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就伸得越长并且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

四.拓展活动 制作简易测力计 本活动在课内完成。 本课教学反思:

3 苹果落地的秘密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经历感受重力的活动,能根据所观察到的现象对重力的方向进行猜想并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

2.大胆猜想重力的产生与什么有关,能用资料查询和阅读的方式将重力与地球引力对应起来并初识牛顿的万有引力学说。

3.能制定研究计划设计实验探究不同物体所受到的重力大小,初步练习估测生活物品的重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敢于猜想,尊重证据,实事求是,愿意合作与交流。

2.从牛顿研究苹果落地的故事里懂得要善于思考、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科学知识

1.知道地球表面附近物体所受到的地球引力叫做重力,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知道万有引力的存在。

2初步了解身边常见物体的重力一般是多少。 教学准备

1.牛顿研究苹果落地的场景图,儿童提水、抛石子等关于重力现象的动画课件或图片,绘制一个供全班交流汇总使用的统计表和统计图。

2.准备好学生分组实验的材料:支架、细线、钩码、圆筒式弹簧测力计。 学生准备:玩具小车、钢笔、苹果等小物体。 课时安排

本课安排2课时,第1课时完成活动1的教学,第2课时完成活动2的教学。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本课导入时,教师可以先板书课题,然后提问学生:谁知道这个课题里面所包含的故事,给同学介绍介绍。

二.活动 感受重力

1.学生体验:提水、抛石子等

教师应及时从中梳理出“向下”这个词来,帮助学生从众多现象中找到“下落”的规律并形成对重力方向的猜想。

2.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

①用带重物的细线固定在支架上,固定支架观察它们受到重力后朝哪个方向。 ②数次调整支架的倾斜角度,再观察重物朝向哪个方向。 得出结论: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3.学习重力产生的原因

首先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猜想,如果学生当中有说出“地球引力”的,教师可提供一些材料让学生进行验证性实验。例如,在前面做实验用过的支架上改吊一些别的物体,并再次倾斜支架,继续观察重物朝哪个方向;或者就用细线拴一石块,摇晃石块并观察石块静止后朝哪个方向。但是,尽管这些实验可以间接证明地球引力的存在,学生依然不能由此得出肯定的结论。这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资料查询和阅读“指南车信箱”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

三.活动 重力的大小

1.明确研究主题——身边常见的不同物体的重力有多大呢?

2.接着,指导学生针对准备好了的材料(钩码、玩具小车、钢笔、苹果等小物体)分组制定研究计划。应要求小组活动人人参与、个个动笔或动手。教师应及时掌握情况并给予必要的技能指导,包括计划内容是否齐全、记录表栏目是否科学、统计图是否标好了刻度、材料是否便于测量等。

注意:如果被测物体超出了测力计的测量范围,必须调换。

3.学生动手测量:测量时,要提醒学生正确使用测力计,可以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要分工合作,要如实记录等。 4.制成统计图

5.组织全班同学进行交流。以苹果为例,可以一边出示苹果一边说它重力的大小,使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苹果的重力大小一般在多大范围内(通过多次进行这样的测量练习,可以增强学生的估测能力),然后师生一起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的汇总。 本课教学反思:

4 巧推棋子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利用已有器材能进行有目的的体验和研究摩擦力的游戏活动,在游戏中能感受到摩擦力的存在及方向是怎样的。

2.能初步认识到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并懂得根据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控制摩擦力的大小。

3.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情况。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推棋游戏中能主动探寻其中的奥秘而不是单纯地做游戏,游戏之中能遵守规则。 2.能意识到摩擦力无处不在并且能辩证地看待它的利与弊。 科学知识

1.知道棋子在桌面滑动时,受到了桌面的阻碍,像这样的力叫摩擦力,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等因素有关系。 3.知道摩擦力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利也有弊。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摩擦力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增大或减小)的DVD。 2.准备好学生分组实验的材料:1颗围棋子,毛巾。 学生准备:

得分情况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直接从游戏式的课题引入:同学们,你们一定很喜欢玩游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玩个“巧推棋子”的游戏。

二.活动 推棋子游戏 1.介绍材料

2.宣布比赛规则

需要注意的事项有:

要求棋子必须停留在分值区内,尽量停在高分区。

既然是推棋,棋子就只能要求是滑动而不是滚动,所以棋子底面应是平的那面,圆弧形的那面则要朝上摆放。

每人有三次机会,将所得分记入P68页的表格中

3.进行第一轮游戏,初步感受摩擦力的存在

4.将第一轮游戏中存在的问题集中予以指正,然后让学生带着“怎样控制好棋子”的问题进行第二轮游戏。 5.交流总结

三.活动 寻找生活中的摩擦力

1.寻找生活中增大摩擦力和减小摩擦力的实例,学生自由发言。 2.观看DVD 3.设计:抓鱼手套

4.想象没有摩擦力的生活会怎样? 本课教学反思:

第5单元 物质的变化

1 “变”来“变”去的盐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以“盐溶解于水和提取溶解在水中的盐”为例,通过对盐的变化过程进行分析,建立可逆变化过程的概念。

2.以“把苹果切开”为例,通过与可逆变化过程的概念进行比较,建立不可逆变化过程的概念。

3、尝试将物质的变化过程进行系统分类,能对物质的变化过程是否可逆初步进行判断,能模仿青铜器的生产方法制作蜡星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初步意识到物质的变化有利也有弊。

科学知识

1. 知道什么样的变化过程是可逆的变化过程;什么样的变化过程是不可逆的变化过程。 2. 知道“煮海为盐”、“青铜器的生产”是人们对可逆的变化过程的运用。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蒸发皿、三脚架、酒精灯、烧杯、食盐溶液、火柴、蜡(碎蜡)、坩埚钳等。 教师演示材料:苹果、水果刀、海水晒盐和青铜器生产等有关资料(课件或图片)。 课时安排

第1课时完成活动1和活动2的教学,第2课时完成“青铜器的生产”和活动3的教学。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溶解食盐

1、器材介绍与确认

师:同学们,在你们桌上的烧杯里,盛有少量的蒸馏水(副板书1:蒸馏水),它是不含任何杂质的纯净水,你们先看看,然后每个小组推选1人,用那已经消毒了的筷子蘸一点尝尝。 师(学生尝过之后):不但没有颜色,而且没有任何味道,是吗? 师:桌上还有2个小纸包,里面装的东西都一样,请打开其中的一个,看看里面是什么,小心别弄洒了。

(板书:盐)

2、溶解食盐并初填变化过程示意图

(1)将盐变“没了”

师:桌上的这些材料,你们看也看了,尝也尝了,接下来就用这些材料,请将那纸包里的食盐全都给变“没了”。咱们比比,看哪组变得最快,开始吧。

(2)实验方法交流

师:现在,所有的盐都已经变“没了”,只看见盐水了(板书:盐——盐水)。说说,你们是用的什么方法?(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板书:加水溶解)请问,这盐是真的没了吗?

二、提取食盐

1、提出问题并设计实验

师:我们用加水溶解的方法将盐全给变“没了”,请问,这些盐还能再“变”回来吗?如果能,又有哪些方法?

2、实验方法交流

3、第二组器材介绍

师:老师已经准备好了一些器材,就放在你们的实验桌内,请拿出来,小心别碰坏了。 师:看看,有不认识的吗?介绍 “蒸发皿”(灯片1:蒸发皿),它是用耐火陶瓷做的,可以直接用来加热,为了防止烫手,应该用一种工具来夹持,咱们就用试管夹吧。

4、根据器材选方法

师:需要说明的是,每组的器材并不都一样,现在请问,利用这些材料,我们可以采用那种方法在课堂上简短的时间里尽快地得到食盐?实验时还要注意些什么?

5、交待注意事项

师:实验当中,一定要操作规范,注意安全,请看“注意事项”。

(灯片2:①不触摸正在加热和加热后没有冷却的器材;②正确使用酒精灯,盐水快干时要移开酒精灯,熄灭火焰;)

师:明白了吗?请将盐水倒出来,开始加热吧。

6、学生提取食盐

7、填完变化过程示意图并确认食盐变回来了

师:现在所有的盐又都变回来了,是吗?(板书:——)再说说,刚才是用的什么方法呀?(板书:将水蒸发)但是,老师有疑问了,怎么证明这些白色粉末就是先前溶解在水里的食盐呢?它是不是在烧的时候产生的新物质呀?

三、建立概念

1、板书课题并建立概念

师:同学们,根据你们的实验和发言,可以确定今天的课题就是“„变‟来„变‟去的盐”(板书:变来变去的盐),在变化过程中,盐始终都还是原来的盐,它并没有变成新的物质,也没有产生新的物质,所以,我们还得给这两个“变”字加个引号(添加引号)。

师: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这个示意图,盐加水溶解变成盐水,盐水去掉水份又变成了原来的盐,像盐……这样既能变过去又能变回来的过程,我们把它叫做可逆的变化过程(板书:——可逆的变化过程)

2、认识不可逆变化过程

(请1名学生到前面尝苹果,学生嚼苹果的时候,师再切1个)。

师(对嚼苹果的学生):请稍等,我们刚才学习了可逆的变化过程,现在老师有个要求,麻烦你把正在吃的这半个苹果给变回来。

师(对全班同学):我的那个才切开还没吃呢,你们大家说说,它从一个变成两半,还能再变回来吗?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这是一个不可逆的变化过程。

3、小结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物质的变化过程可以分成哪两种?

四、演绎应用

1、判断下列变化过程是否可逆

(灯片3:水的三态变化、种子发芽、热胀冷缩、捏橡皮泥、森林大火、炸鸡蛋、蜡烛熔化)

2、初步认识物质变化的应用

(课件:煮海为盐,可逆变化,有利)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与分析

阅读:了解青铜器及青铜器的生产,教师适当补充介绍。

青铜器的生产包括“制模”、“制范”、“熔铸”和“修整”各个过程, 分析:判断青铜器的生产过程是否可逆?

“青铜器的生产”是可逆的变化过程(青铜器的生产与青铜的冶炼不同,青铜器被损坏以后还可以再次熔铸),

二、活动 制作一个蜡星星

1.从青铜器的生产过程中你获得了什么启示,怎样制作一个蜡星星? 2.蜡星星的制模:提示可以用厚纸制作。 3.嘱咐学生注意安全,小心烫伤。 4.学生完成制作。 5.评价总结制作情况。 本课教学反思:

2 失去光泽的铜镜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 能设计对比实验并用实验和查阅资料的方法初步探究金属生锈的原因。 2. 观察生锈的铜、铁等金属,能准确地描述常见的金属与金属上的锈的区别。 3. 根据金属生锈的原因,能提出一些防锈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想知道,爱提问,乐于探究来自生活中的关于金属生锈的原因。 2.能认真、仔细地观察,尊重证据。 科学知识

1. 知道金属生锈的主要原因有:环境比较潮湿、与空气接触、与酸碱盐等接触。 2. 知道在金属生锈的变化中会产生新的物质——锈。 3. 知道防止金属生锈的一些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铁丝、细砂纸、吸水纸、小塑料盘、生锈的金属与没有生锈的金属(铜、铁、铝)、图片。 学生准备:

查阅关于金属生锈原因的资料并制成资料卡。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谈话引入:从前一课的青铜器引出铜镜,再到考古挖掘出来的锈迹斑斑的铜镜,引导学生来探究金属生锈的问题——我们能根据埋藏铜镜的环境,推想金属生锈的原因吗? 二.活动 初探金属生锈的秘密

1.选定一个研究方向

2.设计对比实验 3.实验探究并观察记录(课后)出示教师在课前准备好供学生观察验证的一组对比实验(潮湿与干燥)并已经能够看见结果的材料。 4.通过其他途径进一步解决问题 查阅资料:金属生锈的其它原因。

三.活动 金属与锈

1.对比观察一种金属及金属上的锈并做好记录

指导观察方法:用细砂纸擦铁质部分;比较软硬的办法:刻画,比较刻画后的痕迹深浅。 学生观察后汇报,然后讨论:铁锈还是铁吗? 2.对比观察多种金属及金属上的锈并做好记录

3.初步得出研究结论并据此判断其它物质变化的类型

引导学生得出:锈是某种金属发生了变化后所产生的新物质。教师接着引导学生将物质的变化尝试按“是否产生新物质”进行分类,并对前一课的物质变化的例子进行又一次的判断和分类——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例如:蜡烛熔化、热胀冷缩、水的三态变化、剪开布料、木头做成家具、食盐的溶解等都属于形态上的变化(即物理变化);金属生锈、和水泥、泥土烧成砖都会产生新物质(即化学变化)。

4.初步了解防锈的方法

让学生先进行讨论,鼓励学生找到原因后“对症”献策,再指导学生阅读“指南车信箱”中的有关资料。

4. 师补充介绍纳米技术

自从扫描隧道显微镜发明后,世界上便诞生了一门以0. 1~100纳米这样的尺度为研究对象的前沿学科,这就是纳米科技,其实就是一种用单个原子、分子制造物质的科学技术。 纳米是一种几何尺寸的度量单位,1纳米为百万分之一毫米,即1毫微米,也就是十亿分之一米,略等于四十五个原子排列起来的长度(1厘米=10000微米,1微米=1000纳米)。纳米结构通常是指尺寸在100纳米以下的微小结构。

颗粒尺寸在1~100纳米的微粒称为超微粒材料,也是一种纳米材料。纳米金属材料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研制成功的,后来相继问世的有纳米半导体薄膜,纳米陶瓷、纳米瓷性材料、纳米生物医学材料等。

四.课后作业

搜集相关防锈的办法,完成单元评价页P69的建议。 教学反思:

3 燃烧的蜡烛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从拉瓦锡的实验中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并以燃烧的蜡烛为对象进行探究。

2.能仔细观察燃烧前的蜡烛、燃烧中及其燃烧后所发生的变化情况,猜想、验证蜡烛燃烧时产生了什么物质并初步渗透物质不灭的观点。

3.能够利用拉瓦锡的研究成果对自己的研究结果进行鉴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深入思考某种现象所产生的原因,乐于用合适的方式进行探究。 2.能仔细观察、尊重证据,感受美妙的、多样的、有规律的物质变化。

科学知识

1.知道蜡烛燃烧中既有形态的变化,又产生了二氧化碳等新物质并初步知道物质不灭的原理。

2.知道蜡烛燃烧中伴随的熔化是可逆的变化过程,而燃烧并产生二氧化碳的变化过程则是不可逆的。

3.知道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可以利用它的这个特性鉴别二氧化碳气体。 教学准备

一小截蜡烛、火柴、烧杯、澄清的石灰水。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提出问题——燃烧中,物质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法国科学家拉瓦锡关于燃烧的科学实验。 启发学生思考:密闭容器里木炭燃烧完后,总重量为什么没有改变?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猜想。

二.活动 蜡烛的变化

1.观察:要求学生按照“蜡烛燃烧前”→“ 蜡烛燃烧中”→“蜡烛燃烧后的结果鉴定”的顺序来进行:

提示:在蜡烛的燃烧过程中,要观察蜡烛燃烧的现象,还要闻一闻燃烧过程中有什么气味,并用自己的方法(语言或者绘画)来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情况。 2.学生实验观察。

3.鉴别蜡烛燃烧时所产生的气体。

4.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后(烧杯壁上澄清的石灰水滴变成乳白色)

学生阅读指南车信箱中提供的“拉瓦锡的研究”,指导学生认识到燃烧产生了二氧化碳,知道是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发生了变化。 5. 对整个单元所学的物质的变化进行总结。 本课教学反思:

第6单元 整理信息,让我们发现更多

1 我们怎样整理信息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能够反思整理资料的过程,总结提炼整理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积极反思,乐于与他人交流,能正确对待他人的意见。

2、意识到只有对搜集到的资料和信息进行必要的处理和分析,才能获得新的发现。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创新精神。 科学知识

知道整理信息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这是本学期的总结课,这学期我们知道了整理和正确处理科学信息是科学研究取得新发现的关键环节,那么这节课里我们也一起来探讨和整理信息相关问题。

二.整理信息

1.联系四年级上册初步整理资料的活动,引导学生回忆如何将零乱的文本资料进行归类、梳理,归档。由此引伸到本学期的训练重点—初步梳理、归类、统计数据信息,使学生知道,必要的梳理归类和统计是分析数据的基础和前提,它能使零乱的数据信息逐渐变得条理清晰。

2.在归类、梳理的基础之上,接下来就是对数据进行甄别和筛选。剔除一些不可靠的信息,选取可靠而有价值的科学的信息和数据,是科学研究取得成功的关键。

3.第三个层次就是,引导学生回忆整理、分析、比较数据的基本方法。比如,将对比实验的数据进行罗列和比较,寻找它们之间的相同与差异;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同要素数据进行罗列,寻找事物发展的变化规律。

本学期重点要求学生掌握的是常见的统计图表的运用。让学生回顾和交流在使用各种统计表、统计图时的感受。比如,这些统计图表的优点和缺点等等。

4.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合适的方法来整理手头的资料或数据。这里可以设计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谈一谈准备怎样整理教师提供的数据和资料,并讲述如此整理数据的理由。 5.生完成书上的统计。

5.汇报:教师可在学生自我总结的基础上加以概括和整理,比较明确地让学生知道: 整理分析数据信息是科学研究最终取得成果的关键步骤; 归类梳理、甄别筛选、分析比较是处理信息的基本步骤;几种常见的统计图表它们各有所长,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统计方法;整理数据的目的是便于从数据中发现规律。

2 科学自己做,我也能成功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选择和运用所学的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简单处理和分析并能从中获取新的信息。

2、能以合适的方式,比较清楚的表达和交流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探究,能积极参加数据整理和分析活动。

2、爱思考,能在研究中提出自己的想法。 科学知识

能够通过探究,大体了解本地区天气情况的主要特点。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关注天气状况,能认识到自然环境因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同时也意识到人类的有关活动同样会影响到这些自然环境的变化。

教学准备

一年的时间段内本地区的气象原始数据资料(最好是学生气象站自己记录积累的数据,如果没有,可以从当地气象部门或通过网络获取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讲述或用视频介绍气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让学生理解研究并掌握各地区的气象特征和规律对本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提出测试要求:

当一回小小气象分析师,整理分析当地的气象数据,研究寻找本地气象特征和规律。

1.明确活动目的和任务及记分标准

2.简要讨论准备怎样整理这些数据。

联系上一节课复习提升的整理数据的方法和步骤,让学生分别说一说自己准备怎样整理这些数据,通过交流,保证数据整理能顺利进行。 三.组织测试:

以个人为单位独立自主完成以下两步: 1. 整理数据。 2. 分析数据

观察绘制好的统计图表,比较、分析数据之间的关系,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是科学研究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提醒学生争取更加准确的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并试用精练准确的语言加以表达。 四.交流与展示

将个人的分析结果拿出来与其他人进行交流,组织同桌之间进行评价。教师利用专用的一节课评价等第。

针对本地区的气候特点,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提出若干意见。

第五篇:四年级科学下册骨骼教案

1-1 教学目标:●知道骨骼是人体的支架,成年人的体内一共有206块骨头;●知道组成骨骼的骨是有生命的,骨可以生长,骨中间的软物质叫骨髓,骨髓能够制造血细胞;●知道人体的骨骼具有塑造体形、支持躯干、运动、保护内脏器官、制造血细胞、储存身体所需的某些物质等多方面的作用。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察图片,揭示课题

1.提问:同学们见过建筑工人是如何造房子的吗?建筑工人为什么预先要搭建钢筋框架呢?

2.提问:大楼建成了,原来的钢筋框架怎么不见了?

3.谈话:与钢筋框架一样,人体内部也有一个框架,但不是由钢铁建成的,而是由骨骼构成的。

4.提问:关于骨骼,你们想知道些什么?

5.归纳学生想研究的问题,布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探究:人体骨骼系统的构成

1.谈话:骨骼隐藏在我们身体的内部,难以直接用眼睛观察,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研究我们的骨骼?

2.学生交流方法。

3.实践活动:摸一摸我们的骨头,你可以感知到些什么? 4.学生汇报、交流。

5.提问:你知道我们的身体里有多少块骨头吗?你能摸到多少块?

6.布置任务:把我们全身的骨头分成四部分——头、躯干、手臂、大腿。分组各摸一个部分,看能摸出几块骨头。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分得清、摸出得多。 (学生分组活动:摸骨数骨)

7.汇报交流活动情况,对照活动记录里的骨骼图,了解骨骼的分布。 8.提问:大家摸出自己的手上共有几块骨头?(观看人体骨骼的X光照片) 9.小结:人们肉眼看不到身体内部骨骼的结构,但X光却可以。一只手上竟然有27块骨头呢!

10.读一读:人体的骨头共有206块,它们共同组成了人体的支架——骨骼。 11.补充:人体内骨骼系统中的数量由年龄决定。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有275块骨,而一个成年人的身体里却只有206块骨。因为,婴儿在成长的过程中,一些骨会合并在一起。例如,婴儿刚出生时,其头盖骨分为许多块独立的骨,随着人体不断地生长发育,独立的骨合并在一起,形成了较大的头盖骨。

12.动手做:拼装人体骨骼的模型图片 13.出示人体骨骼教学挂图,比一比:你拼对了吗?

14.小结:骨骼是人体的支架,成年人一般共有206块骨头。这些骨头是有规律的组合在一起的。

三、体验:人体骨骼系统的作用 1.谈话:人体的骨骼具有什么作用呢?

2.学生交流讨论。 3.组织活动:体验人的骨骼有什么作用。 (1)队列训练——运动;

(2)站姿训练——塑造体形、支持躯干; (3)呵护“小娃娃”——保护内脏器官。 4.学生汇报活动体验。

5.拓展:像肋骨一样保护内脏器官的骨头还有哪些?

6.小结:人的骨骼具有运动、支持躯体、塑造体形、保护内脏器官等多种作用。 7.提问:如果人体的骨骼受伤了,会给人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 8.安全教育。

四、作业

1.看图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哪些骨骼参与了运动?(1)跳绳时;(2)吃饭时;(3)静坐时„„

2.完成活动记录上的作业。

3.请爸爸妈妈做一次排骨汤,吃排骨时注意观察猪骨头的内部是怎么样的。选一根吃过的骨头带到科学课上。

第六篇: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峨山二小 小学科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天 气

1、我们关心天气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3、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4、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 教学重难点: 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学准备:

1、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

2、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

3、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 教学过程:

一、认识天气现象

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

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

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汇报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

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出示观察要求: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提问: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

3、认识“网状图”的使用:刚才同学们在汇报的时候想到一点说一点,有没有办法把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更直观地表示出来的方法呢?打开书本第3页,看看书本上向我们介绍了怎样的一个好方法?

三、总结

刚才我们观察的是今天的天气,那么明天又会天气怎样呢?后天呢?一个月内我们的天气又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请大家每天都能把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能了解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这里的天气变化是这样的。

四、课后作业

1、写出你知道的天气现象?

2、一般天气预报包括哪些内容?

峨山二小 小学科教学设计

2、天气日历

教学目标:

1、通过亲自观察认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变化。

2、初步学会使用温度计来测量气温。

3、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

4、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教学重点:

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 教学难点:

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教学准备:

1、画有天气符号的图片一张

2、学生画天气符号的小卡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认识一些天气符号

1.分类介绍每一种天气符号的含义。

2.使用天气符号记录云量、云的种类(次项可以选学)、降水量、风速和风向、温度等天气现象。

3.每个学生在小纸卡上画几个天气符号,制成天气记录卡。并提示学生在今后一个月的时间里,要用自己制作的天气记录卡在“天气日记”上记录每天观察到的天气现象。

4.可以小组分工,每人画一类天气符号的小纸卡,小组内不画重复的。注意提示学生在卡片的上方写上今天的日期。

5.天气日历可以每个小组完成一个天气日历,但全班共同完成一个天气日历的记录可能会比较现实。

二、课后作业 1. 我会填。

我们使用天气符号来记录:气温、云量、降水量、风速、风向。 2.动手做。

以小组为单位做一份天气日历,比一比哪个小组完成得最好。

三、总结

峨山二小 小学科教学设计

3、温度和气温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2、过程与方法: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保持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理解长期测量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教学难点:

正确测量,能坚持记录。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分小组记录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气温。 每组一张温度填充图。

每个小组或每人一支温度计。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语,引入研究课题

1、温度对天气的影响很大,气温是天气现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2、 揭示学习课题。

二、 室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1、教师提示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要注意的安全问题。

2、学生说说怎样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怎样读数;复习温度计的刻度;让学生找出沸点、冰点、人体正常体温等温度。

3、讨论教室内和教室外的温度一样吗?怎样确定室外的温度比室内高?测量室内外的温度要做哪些准备,注意什么?

4、测量室内温度,记录、交流。

5、 分组到室外不同地方测量温度,走廊上、阳光下、树底下、阴凉处,把测量的温度及时记录。

6汇报交流,室内外温度有什么不同吗?哪个温度可以反映今天我们这个地方的气温?每个小组测得的温度一样吗?为什么不同?

三、气温的测量

1、 讨论,刚才我们测量到的阳光下、阴凉处两个不同地点的温度有什么不同?想一下,我们应该选择什么地点来测量气温?

2、 教师小结,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最能反映当地的气温,所以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地方来测量气温。

3、 测量不同时间的气温,汇报不同时间所测到的气温。

4、 出示气温图表,讨论,从这张图表中,我们可以获得有关气温的哪些信息?为了准确的填写我们的天气日历,每天测量的时间该怎么确定?

四、课后总结

峨山二小 小学科教学设计

4、风向和风速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2、过程与方法:自制建议风向标和小风旗。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到使用简单工具能对天气观察活动提供很大的帮助。进一步提高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

能描述风向和风速。 教学难点:

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 教学准备:

制作风向标的材料;制作小风旗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你们觉得风是什么?能听到,看到风吗?能用能想到的描述风的词语来描述风吗?

二、探究内容:

(一)风向和风向标

1、出示风向图,简单介绍

简单介绍,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2、你能通过风水动旗面的情况来辨别风向吗?简单练习。

小结: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的是风吹来的方向。

3、制作风向标,并测量风向

(1)出示自制风向标。介绍制作方法 (2)小组讨论:风向标的使用方法

(3)问:我们如何将风向结果添加到当天的天气日历上呢? (4)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方法确定方位和测量风向?

(二)风速和风速等级

1、问:风向可以用风向标进行测量,那么风速也可以测量吗?

2、介绍科学家利用风速仪测量风速,熟悉“蒲福风力等级”表。我们制作小风旗来测量。

3、分组制作小风旗,研究使用方法

(三)实地观察

1、测量风向和风速

2、记录到天气日历中

三、课后总结。

峨山二小 小学科教学设计

5、降水量的测量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2、过程与方法: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纪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保持对天气现象观测的浓厚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能在课后持续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 教学重点:

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教学难点:

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纪录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制作雨量器的材料:制作说明书一份,直筒玻璃杯或塑料杯,刻度尺,剪刀,纸带,胶带纸;喷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降水也是天气的一个重要特征,那么,我们怎么判断雨下得多大呢? 生自由说:通过观察雨滴的大小,雨下的时间长短

介绍气象学家是用雨量器来测量降水量和根据降水量的多少来区分雨的等级的。

二、探究内容:

(一)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1、出示自制简易雨量器

生根据制作说明书,尝试制作雨量器

2、 展示自制简易雨量器,讨论:雨量器的口径大小是否对测量有影响?用大小不同的雨量器测量降水也可以吗?

3、 小结

4、 模拟降雨,初步感知怎样收集和测量降水量。

(二)降水量的观察和测量

1、讨论:雨量器使用的注意事项。

如:收集完“降水”,注意不要让雨量器内的“降水”溢出;读数时,要把雨量器平放在桌面上,视线与雨量器内的水面保持平行。

2、指导记录“降水量填充图”

3、指导学生课后开展降水量测量和记录活动。

三、课后总结。

峨山二小 小学科教学设计

6、云的观测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

2、过程与方法: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对云的研究中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在课外认真完成“天气日历”中关于云的观察。 教学重点: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教学难点: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并能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教学准备:

不同形状的云的图片,直径约30cm的圆片,白纸 教学过程:

一、描述云

1、 出示“云”字。问:关于云,你能想到什么?用网状图记录学生想法。

二、探究内容:

(一)观察云

1、问: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使用了晴天、多云、阴天等来描述和记录对云量的观察。那么,这些不同的天气状况是怎样来划分的呢?

2、师介绍方法:出示圆片,把天空当成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里,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多少进行区分。

3、室外观察,明确任务:(1)观察天空中的云量(2)云的高度和云的形状(3)在观察云的过程中,会产生哪些联想

4、反馈

(二)对云进行分类

1、分组活动:根据不同形状的云的照片,尝试给云进行分类

2、生汇报

3、阅读资料,了解科学家对云进行分类的方法。

4、再次观测,今天看到的云是哪种类型的云,并记录在天气日历中。

三、课后总结

峨山二小 小学科教学设计

7、 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天气是不断变化的,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2、过程与方法:统计、分析“天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到长时间进行科学观察和记录。 教学重点:

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教学难点:

统计、分析“天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 教学准备:

气温统计表、云的统计表、风的统计表、平均降水量的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经过进一个月的天气观察,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记录了很多相关天气信息,今天,我们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

二、探究内容:

(一)统计天气信息

1、讨论统计方法。

(1)可以从天气日历上将相应的小纸卡取下来,然后分类 (2)也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依次记录

2、分组统计

发给相应小组气温统计表、云的统计、风的统计表、平均降水量的统计表

(二)分析天气信息

1、反馈:

(1)统计云量的小组:有多少天是晴天?多少天是阴天或多云?哪种天气最多?哪种天气最少?

(2)统计云的类型的小组:哪种类型的云最常见?哪种类型的云最少见? (3)统计风向的小组:主要刮哪个方向的风?

(4)统计风速的小组:这段时间里刮风的天气多吗?通常刮大风还是微风? (5)统计降水量的小组:这一季节的降水量有什么特点?

2、问:综合各组的统计和分析汇报,能对这段时间的天气情况进行概括总结吗?

3、单元评价

(1)问:今天天气怎样? (2)互评这个单元的学习情况

三、课后总结

1、风向标是测量(风向)的仪器。

2、我们怎么知道下雨下了多少呢?简单的办法是用(雨量器)来测量。

峨山二小 小学科教学设计

峨山二小 小学科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 溶 解

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不容易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2、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现象,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研究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准确。严格按照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教学重点;

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

食盐、沙、面粉、装水烧杯、筷子、玻棒、水槽、漏斗、滤纸、铁架台。(沙在使用前淘干净。) 教学过程:

一、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1、学生观察实验: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玻璃杯内,不搅拌,静静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过一会再搅拌,观察它们的变化。

2、学生汇报观察现象:食盐在水里的变化是怎样的?沙在水里呢? (注意纠正学生的汇报:食盐在水里容易溶解,沙在水里不容易)

3、组织讨论: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容易溶解"?哪些现象能使我们判断"沙在水里不容易溶解"?(板书食盐的溶解现象和沙不容易溶解现象。)

二、 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1、教师讲解:食盐在水里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们可以叫做食盐溶液;沙在水中不容易溶解,我们则把它叫做沙和水的混合物。那面粉在水中会怎样呢?

2、学生实验: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静静观察一会儿,看看面粉在水里的变化,然后再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会儿,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3、组织汇报:面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吗?把它放置一会儿我们还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4、教师引导描述:面粉水中是什么样的状态?

5、讨论:面粉、沙、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6、教师实验:为了作进一步的观察,我们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演示折纸和过滤实验的规范操作,注意不要将液体溅到滤纸外,倒入漏斗中的液体液面要略低于滤纸的上沿。

7、学生观察滤纸,汇报交流观察结果。

三、课后总结

峨山二小 小学科教学设计

2、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2、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实验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

装水烧杯、筷子、高锰酸钾、小勺、食盐、沙、面粉。 教学过程:

一、 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

1、引导想象: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2、教师讲解:为了清晰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来做溶解实验。教师出示高锰酸钾。(教师取放演示要规范,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化学药品)

3、引导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

4、学生实验: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轻轻地放入几小粒高锰酸钾,先静观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分散现象,然后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下水,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注意学生对观察到的细节地描述)

5、学生汇报:高锰酸钾在进入水的前中后有什么样的变化?它在水中溶解了吗?它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有什么异同?

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观察记录实验:进一步观察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比较它们在水中有什么相同与不同。(观察结果可直接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2、小组交流:修正描述和记录。

3、全班讨论交流:物质是否在水里溶解了,我们能观察和区别吗?我们是怎样观察和区分的呢?

4、整理记录:学生对溶解特征的认识进行记录。

三、课后总结:

1、高锰酸钾常被用来(消毒)和(防腐)。

2、沙子在水中溶解时颗粒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峨山二小 小学科教学设计

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初步感知和认识溶解现象可以发生在多种状态的物质之间(液体和固体,液体和液体,液体和气体);

2、过程与方法:能借助实验进一步观察多种物质之间的溶解现象,根据溶解的主要特征区分一些常见的溶解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察、交流中,将看到的新的“溶解”现象与已知的作比较,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探究更多溶解现象的欲望。 教学重点:

根据溶解的主要特征区分其他更多的容易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的现象 教学难点:

观察和感知水中溶解有空气 教学准备:

玻璃杯、滴管、酒精、食用油、其他一些非水液体;雪碧汽水、注射器、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火柴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准备一杯水和一袋咖啡。学生观察咖啡放入水中搅拌之后的现象。 问:咖啡在水里怎么啦?你观察到的什么现象说明咖啡在水利溶解了?

师:我们已经知道食盐、砂糖、肥皂、咖啡等固体物质在水中能被溶解。那么其他的液体、气体能不能溶解在水中呢?

二、观察液体之间的溶解与不溶解

1、在水里滴几滴酒精,观察酒精是否在水中溶解;在酒精里滴几滴水,观察水是否在酒精中溶解。

2、在水里滴几滴食用油,观察油是否在水中溶解;在食用油中滴几滴水,观察水是否在油中溶解。

问:酒精和水相互溶解吗?食用油和水相互溶解吗?

3、运用同样的方法,观察更多的液体与液体之间的溶解解现象。 问:哪些液体能相互溶解,哪些不能容易相互溶解?

4、观察溶解在液体中的气体

(1)观察溶解在雪碧(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打开雪碧瓶盖,观察液体里逸出的气泡。这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

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2)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

这杯水里有空气吗?你是怎样想的?

用试管装1/3的清水,在酒精灯上稍微加热。观察试管壁上是否有小气泡出现。 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三、课后总结:

峨山二小 小学科教学设计

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一些气体也容易溶解于水。

2、过程与方法: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进行气体溶解于水的实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溶解实验中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

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教学难点:

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 教学准备:

装30毫升水的烧杯、筷子、小勺、食盐20克、苏打20克、汽水、开瓶器、注射器。

教学过程:

一、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教师提问:给20克的食盐和20克的小苏打同时放在同样多的水中做溶解实验,猜一猜,食盐和小苏打谁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

2、引导实验设计:怎样进行这个对比实验比较公平?

3、组织学生观察实验: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4、汇报交流:

二、观察研究气体溶解于水的实验。

1、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教师出示汽水一瓶,摇一摇请学生观察液体中出现的气泡。

教师解释:我们在摇瓶子时从液体里逸出的气泡这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知道是些什么气体吗?

2、观察实验:观察溶解在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教师演示操作步骤: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提问: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3、整理本节课的认识记录。

拓展:怎样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

三、课后总结:

1、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2、等量的食盐和小苏打分别放入等量的水中,谁的溶解能力强?

峨山二小 小学科教学设计

5、溶解的快与慢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的快慢与物体颗粒的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混合溶液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经历 “ 问题 —假设 —验证 — 证实 ” 科学探究过程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愿意将对比实验这种科学的方法运用到解决同类科学问题的研究当中去,发展公平实验的意识。体验研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 教学重点:

方糖溶解实验的研究 教学难点:

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相同条件的控制 教学准备:

筷子、玻璃杯、热水和冷水、糖块、食盐、勺子、水槽。 教学过程:

一、哪一个溶解的快。

1、复习:一个物体在水中溶解后有什么特征?

2、提问:取两份同样多的食盐,每份大约10克,同时放入同样多的水中(25ml),观察比较哪一杯中的食盐溶解的更快一些。

3、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教师指导对比方法)

4、整理观察信息,交流想法。

5、提出新的条件:温度对溶解有没有影响呢?(60摄氏度左右,强调安全。)

6、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

7、整理观察信息进行交流。

二、加快方糖溶解的研究

1、出示方糖:一块方糖在水中溶解的快慢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2、学生猜想形成假设:用搅拌的方法可以使肥皂溶解得快;热水比冷水更容易使肥皂溶解;将肥皂切成小块更容易溶解;加更多的水使肥皂溶解得快……

3、制定实验设计。(小组设计实验,用图示或文字等方法记录设计方案。) (1)小组讨论:怎样利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每组设计一两个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

(2)各组实验设计交流汇报补充完善。教师板书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重点指导对比实验中变量的控制。)

(3)请教师演示对比实验,学生观察评议。

4、学生汇报观察结果,回应假设,总结评价。

5、整理课堂共识记录。

6、下面让我们来吃一块方塘,猜猜看,一块方糖在嘴里溶解需要多少时间?

三、课后总结:

1、在探究物体溶解的快与慢活动中,我们采用的试验方法叫对比实验。

2、即加热又搅拌能使砂糖很快溶解。

峨山二小 小学科教学设计

6、100毫升水里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食盐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并不能无限量地溶解下去。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设计“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实验,并能根据计划开展研究,学会运用数据作出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发展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在溶解实验中能用观察到的事实与他人进行交流,并在制定计划和实验操作中感受科学探究的严谨。 教学难点:

经历设计简单的探究实验的活动过程。 教学准备:

每包2克的食盐10包、筷子、盛50ml水的烧杯、水槽、天平。 教学过程:

一、引入问题

1、老师桌上有盐、烧杯、水、勺子、筷子,猜猜看,能用这些材料做什么实验?

2、谁愿意和老师合作?(出示一杯清水,请一学生放一平勺盐,教师搅拌)大家看到盐怎么样了?再往杯中放一平勺盐又会怎样?

3、提问:如果不停地往这杯200ml水里放盐,不停地搅拌,盐会不断地溶解吗? (板书课题: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二、制定一杯水50ml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的研究计划

1、请你推测一下,这杯50ml的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2、学生猜测:2勺、3勺、5勺……

3、组织学生讨论:想知道谁的猜测正确,该怎么做呢?

4、组织学生汇报,完善研究计划。

三、分组实验

1、学生根据研究计划,开展研究活动。(提醒做好研究记录)

2、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四、交流和分析研究结果

1、汇报实验数据。出示一张大表收集学生数据。

2、从汇报的数据看,你发现了什么?

3、你们想一想:为什么同样一杯水里溶解的盐有多有少呢?(引导学生反思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导致同样一杯水溶解的盐不一样多。)

4、讨论:我们怎样回答50ml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看大多数组溶解多少食盐?)

5、科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在20摄氏度的环境下50ml能溶解18克的盐。 拓展:下节课老师请你把这杯水中的食盐与水分离出来,你能想出什么办法呢?

三、课后总结:

1.在一定量的水中,物质溶解的量是有一定限度的。

2.在进行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盐的实验活动中,每次放盐的量要一样多。

峨山二小 小学科教学设计

7、分离盐和水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用蒸发的方法可以分离出溶解在水中的盐,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中。如:海水晒盐。

2、过程与方法:知道用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蒸发皿等工具进行简单的观察实验,经历观察比较、描述溶解前后盐粒特征的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课外探究其他溶液分离方法的兴趣。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正确使用酒精灯。 教学难点:

理解减少溶液中的水分可以进行分离盐和水。 教学准备:

饱和盐水、食盐、清水、蒸发皿、放大镜、石棉网、酒精灯、三脚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上一节课留下来的浓盐水,请学生观察后提问:为什么这杯盐水杯底会有盐呢?你有什么办法能使杯底的盐继续溶解吗?(增加水量)

2、按照学生的说法演示实验:我们用纸条在杯壁给浓盐水的液面做个记号,然后一点一点地加水,使杯子里的食盐恰好全部溶解,把杯子放在窗台上让水蒸发,当杯子里的水面降到原来的刻度时,已经溶解的食盐会怎样?(学生思考)

3、继续思考:如果杯子里的水一天一天继续蒸发减少,直到水全部被蒸发掉,原先溶解在水里的食盐会怎样?食盐会随水一起蒸发呢还是会留在杯子里。(学生做解释)

二、观察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判断是否食盐。

1、讲解:用蒸发的方法水分减少很慢,我们还可以用酒精灯加热水的方法来加快水分的蒸发,看一看溶液中水分减少后食盐的变化。

2、出示实验装置,介绍各部分名称。(蒸发皿、石棉网、酒精灯、三脚架)

3、教师演示实验操作,学生观察。

4、强调实验要点:酒精灯的构造、酒精灯的点火方法、酒精灯的灭火方法、在盐水还未完全蒸发之前熄灭酒精灯、加热后实验器皿会很烫要注意安全。

5、分组观察:用放大镜观察蒸发皿中留下的物质的形状、颜色、颗粒大小。

6、集体探讨:这些白色颗粒和食盐一样吗?它们也能溶解于水吗?它们是食盐吗?如果在蒸发皿中留下的是食盐,说明什么?(盐的水溶液中的水分蒸发后,盐并没有随水分一起蒸发掉,而是形成了盐的晶体留在蒸发皿中。)

7、整理本节课达成的共同认识记录。 拓展:阅读资料。

三、课后总结:

1、在“分离食盐与水”的实验中,我们使用了蒸发皿、(酒精灯)、(石棉网)、(三角架)等实验器材。

2、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

峨山二小 小学科教学设计

峨山二小 小学科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 声 音

1、听听声音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2、过程与方法: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并乐于与同伴交流。 教学重点:

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 教学难点:

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教学准备:

大小不同的音叉、大小不同的3枚钉子、收集一些关于声音的各种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这个单元我们要开始进行声音研究的活动,说说你所知道的关于声音的事情。你对声音的哪些问题比较感兴趣?你想研究关于声音的哪些问题?

二、探究内容:

(一)倾听周围的声音

1、打开教室门,仔细听听,你周围有哪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吗?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

2、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

3、小组讨论: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反馈交流: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当你们听到这些声音的时候,经常思考哪些问题呢?

小结: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逐一的研究这些问题。

(二)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

1、介绍音叉:一种发音乐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的。

2、教师演示实验1:出示两种大小不同的音叉,用同样的力量敲击音叉,听听他们发出的声音。

比较:这两种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能描述一下它们的声音吗?

3、教师演示实验2:选择其中一种音叉,先轻轻击打,再重一点击打,两个声音有什么不同吗?

4、小组交流讨论:刚才听到的这些声音,能进行描述和分类吗(尝试着用高、低、强、弱等词语对声音进行归类)?

5、教师演示实验3:根据准备的不同材料按课本图中所示,进行轻轻击打和重一点击打,听到了怎样的声音,把它描述出来。

三、课后总结。

峨山二小 小学科教学设计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过程与方法: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

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

1面鼓、1把钢尺、2根皮筋、1个音叉、装水的水槽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知道通过不同力量的击打,对不同物体的击打都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声音。那么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作继续的研究。

二、使物体发出声音

1、分组活动:出示鼓、钢尺、皮筋,你能想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

2、记录并交流我们的想法:

为什么我们对物体用力(按压、弯曲、拉伸)后,物体没有发出声音,但是我们对物体进行击打、拨动却使物体发生了声音呢?

三、观察发声物体

1、教师演示实验1: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

观察:手指有什么感觉呢?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 交流反馈:手指有麻麻的振动感,水面产生了花纹,花纹就是由音叉的振动而产生的。

2、教师演示实验2:木板上拴着两个皮筋。拨动一个皮筋使它发出声音,另一个皮筋保持不动,不发出声音。

观察:发声的皮筋和不发声的皮筋的不同?如果抓住皮筋,使之不振动,还会发出声音吗?皮筋的振动与发出的声音有关吗?

3、小组交流:

击打鼓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拨动钢尺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

4、小结:当一个物体(如音叉、鼓、钢尺、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四、课后总结。

峨山二小 小学科教学设计

3、声音的变化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越低。

2、过程与方法:能使物体发出强弱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3、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到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教学准备:

钢尺、4个同样的被子内装有不同量的水、1根橡皮筋、3个长短不同的铁钉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在第一节课中我们曾听到过大小不同的音叉发出的不同的声音,本节课我们要继续来研究声音的变化。

二、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

1、使钢尺发出声音:出示钢尺:你能想办法使钢尺发出声音吗?----注意:拨动钢尺时,避免尺子与桌子发声。

2、研究钢尺幅度大小与音量之间的关系

要求:轻轻拨动钢尺,观察描述钢尺发出的声音;用力拨动钢尺,观察描述钢尺发出的声音。重复3次,并记录。

小结:轻轻拨动钢尺时,钢尺的振动幅度小,声音弱。用力拨动钢尺时,钢尺的振动幅度大,声音强。声音的强弱变化可以用音量来描述。音量是由钢尺的振动幅度决定的。音量的单位是分贝。

三、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

1、出示4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你有什么发现吗?(同样大小的杯子,内装不同量的水)

2、如果用同样的力敲击这4个杯子,你预测他们发出的声音会有什么不同?能用声音高、较高、较低、低来描述吗?

3、分组实验1,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并记录。 反馈交流:交流本小组的预测和实验结果,并对结果作简单的分析。

四、课后总结:

1、声音的强弱用音量来描述。

2、声音的高低用音高来描述。

3、小提琴的弦越细发出的声音就越高。

峨山二小 小学科教学设计

4、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尺子振动的频率受尺子延伸到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影响。这部分的长度会引起音高的变化:越长音高越低,越短音高越高。

2、过程与方法:探索和描述尺子伸出桌外不同长度在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的变化情况,通过柱状图的分析,将尺子不同长度的振动与其声音联系起来。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勤于观察,乐于动脑的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尺子深处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变化能引起音高的变化 教学难点:

能通过柱状图分析出尺子不同长度的振动引起音高的变化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把钢尺、一本厚的硬皮书、活动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钢尺,如何使钢尺发出声音呢?请同学上来试试。

2、如果我们不断地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他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音高会发生变化吗?

二、探究尺子伸出桌面长短与音高的关系。

1、假设不断地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音高发生了变化,那么我们如何来验证这个实验呢?以小组为单位,制定一个简单的研究方案:

(1)确定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的变化 (2)实验前先进行预测,根据钢尺伸出桌面的变化,音高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预测的理由是什么?

(3)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按照尺子振动部分长度的变化顺序依次进行实验;注意区分尺子敲击桌面发出的声音和尺子引起周围空气振动发出的声音;把观察到的现象(音高用高、较高、较低、低表示)及时记录下来。

2、教师一边讲解实验注意事项,一边演示分组活动:出示记录情况。

3、整理数据:通过表格中的数据,统计好“我们的观察柱状统计图”的表格,根据实验数据,能找出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合法出声音的音高变化规律吗?还能发现什么?

三、课后总结

音量的变化物体的振动幅度大小有关。

峨山二小 小学科教学设计

5、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2、过程与方法: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难点:

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实验 教学准备:

音叉、“土电话”装置、不同的材料(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前面我们已经研究了很多有关声音的内容,那么声音究竟是怎样到达我们的耳朵的呢?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声音会改变吗?今天我们将继续这方面的研究----出示课题。

二、研究声音的传播

1、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中我们已经发现:由于音叉的振动而产生了声音,那么音叉振动时是怎样引起水面波动的呢?

教师演示实验1: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音叉的振动引起了水的波动。要强调:这次实验与第2课中《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的要求不一样,这次的重点是要细致观察水面是如何波动的?并且把它描述出来。

小组交流、反馈:水面一拨一拨地从音叉所在中心慢慢向四周散开去

2、小游戏:平时我们经常接听电话,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也做个接电话的小游戏。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简易小电话。出示实验装置,分别介绍。

活动: “土电话”的研究 要求:

(1)说话同学要小声说话,以听电话的同学不能直接听到为宜。 (2)接听电话的时候,电话线要拉紧,可不能松松垮垮哦。 小组交流讨论:纸杯里听到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小结: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三、研究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

1、声音在所有的物体中都可以传播吗? 小组讨论交流

2、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交流、反馈。

四、课后总结:

1、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2、声音以(波)的形式进行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

峨山二小 小学科教学设计

6、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的,外耳的耳廓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信号传递到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

2、过程与方法:通过研究大小、远近不同的声音是怎样对自制的鼓膜模型的振动产生影响的,解释人耳鼓膜的作用;通过体验活动感受鼓膜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细心观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鼓膜的作用 教学难点:

认识耳朵到底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准备:

课件、1个玻璃杯、气球皮(略大于玻璃杯口)、音叉、细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物体振动产生了声音,并且以波的形式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那么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

二、认识耳朵的构造和功能 出示耳朵的结构图。

师介绍耳朵的各部分,及外耳、中耳、内耳主要有哪些作用?重点了解鼓膜在帮助我们听到声音中的作用。

三、研究鼓膜的作用

1、观察比较估摸的振动

(1)出示“鼓膜模型”,简单介绍如何制作“鼓膜模型”。

(2)教师演示实验:拿着音叉在“鼓膜模型”前方敲击,学生仔细观察“鼓膜”—气球皮的变化。

交流反馈:当物体发出声音时,鼓膜会发生振动,这种振动传到大脑里,大脑经过加工后,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2、研究鼓膜振动与发生物强弱、和它接收声音远近的关系

观察活动:当老师拿着音叉用不同的力在“鼓膜模型”前方敲击时,仔细观察“鼓膜”振动的不同;当老师拿着音叉用相同的力在“鼓膜模型”前方、较远的地方敲击时,仔细观察“鼓膜”振动的不同。从以上实验中我们可以发现什么?

交流反馈:发声强,鼓膜振动厉害。发声弱,鼓膜振动微弱。 距离近,鼓膜振动厉害。距离远,鼓膜振动微弱。

四、研究耳廓的作用

鼓膜振动传到我们的大脑中,大脑经过加工,使我们听到了声音。那么耳廓有什么作用吗?

交流反馈:耳廓具有(收集声波)的作用。

五、课后总结:

鼓膜接受各种声音并产生振动;耳廓具有收集声波的作用。

峨山二小 小学科教学设计

7、保护我们的听力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过高或过强的声音会对我们的听力产生伤害,保护听力就是要避免我们的耳朵听到过高或过强的声音并控制噪声。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保护听力的资料,了解我们的听力经常受到哪些伤害,知道保护听力的做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保护听力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用耳习惯和在公共场所保持肃静的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到保护听力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知道各种控制噪音的方法 教学准备:

录音准备(噪音和轻音乐)、发音罐、报纸、毛巾、棉花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需要精心呵护,那么我们该怎样避免我们的听力受到伤害呢?

出示课题:保护我们的听力

二、远离噪声

1、听两段录音:课间10分钟吵杂的声音和一段优美的轻音乐,听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2、小组讨论:生活中有哪些声音属于噪音?噪音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

三、如何控制噪音呢?

1、过高过强的声音都会影响我们的听力,那么如何控制噪音呢? 小组讨论。

2、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减少噪音的方法? 小组讨论

3、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场合需要我们控制音量?为什么?

四、课后延伸

1、经常使用耳塞听音乐好吗?为什么?

2、阅读书第42页“呵护自己的听觉器官”,从哪些地方需要我们注意保护听力,如何保护听力?

3、介绍电子扩音器

五、课后总结:

1、噪声和废气、废水一样是主要的环境污染之一。

2、耳是听觉器官,它使我们听到各种声音,帮助我们判断事物。

峨山二小 小学科教学设计

峨山二小 小学科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

我们的身体

1、身体的结构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人体根据外观特征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如果根据做事情的不同人体还会有不同的结构划分。人体的外部特点可以直接观察到,内部的特点可以借助一些工具观察到。

2、过程与方法:能够应用触摸、手捏、听等观察方法并结合体验活动,了解身体内部的结构。能够根据观察目的的不同,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观察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在对人体的观察活动中,将想象与实际的观察区分开,保证观察活动的真实性。对探究自己的身体感兴趣,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 教学重点:

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以及认识人体的左右对称的特点。 教学难点:

观察身体内部器官。 教学准备:

空白纸、放大镜、尺子、人体基本结构图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动物的本领和它们的身体特点有关。

1、提出问题:人人知道青蛙是捕虫能手,青蛙为什么善于捕虫?老鹰为什么能抓住机灵的老鼠?啄木鸟为什么能吃到树干中的害虫?

2、放映录像带:青蛙的眼睛、后腿、舌头具有善于捕虫的特点,肤色用伪装来保护自己;老鹰有坚硬而带弯钩的喙,以及尖利的爪子,适于捕捉老鼠;啄木鸟的嘴尖尖的适合啄食隐藏在树干中的虫子,爪子两趾在前两趾在后,适于抓住树干。

3、小结:动物的本领和它们身体的特点有关系。

4、引出课题:人有哪些本领?人为什么这样有本领?今天我们来观察自己的身体。

二、观察人的身体。

1、观察身体的外形。

我们的身体由哪几部分组成?

让学生观察到人体可以分成头、颈、躯干、四肢几个大的部分外,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把这些大的部分再划分为小的部分。如躯干部还可以可以分成胸部、腹部、肩部、腰部、臀部、背部等

2、人体是左右对称的。

(1)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从头顶开始,通过鼻尖画一条线,把人的身体分为左右两部分,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人体是对称的。这里要求学生具体说出怎样对称。通过讨论,学生明确:人体的左边和右边的眼、耳、鼻、上肢、下肢等各部分不仅大小、长短、粗细、颜色、形状而且位置都是一样的,即一一对应的

(2)让学生亲自体验身体左右对称这种结构的好处。

峨山二小 小学科教学设计

活动:①体验用两只眼睛看,比用一只眼睛看到的范围广; 活动:②让学生体会两只眼睛比用一只眼睛看得准确;

活动:③让学生先用两只手系红领巾,接着用一只手系红领巾,让学生体会两只手比一只手做事方便灵活;

活动:④让学生体会如果两只脚不一样长,弯腰、上台阶、转向都会很不方便,身体也不易保持平衡。

3、观察身体的内部。

出示人体外表的轮廓图,让学生综合想象一下人体的内部是什么模样?

(皮肤下面是什么、肌肉下面是什么、骨胳包着的是什么,血管和神经怎样分布……)

4、身体怎样工作:

利用学生熟悉的身体活动,让学生在对活动的体验中,利用泡泡图的方式把活动中多个身体部分共同参与的情况表现出来。

思考:如果按照人体工作的类型划分,我们可以怎么看待人体的组成呢?

三、课的延伸。

问题:直立行走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请查阅资料了解人体具备什么样的结构特点,使其能直立行走?

四、课后总结:

1、人体从外形上看,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

2、人体的左右两部分是(均衡)、(对称)。

峨山二小 小学科教学设计

2、骨骼、关节和肌肉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身体的肢体活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组合结构也会有不同。

2、过程与方法:能够在观察的基础上,做出上肢结构形态的观察记录,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补充完善。能够将动态的身体活动过程分解为若干动作分别进行细致有目的的观察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在独立思考得基础上,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能够正确对待观察、研究中不完善的结果,善于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 教学重点:

了解在运动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运动,及身体在做不同运动的过程中,骨骼、关节和肌肉所发挥的作用。 教学难点:

用观察记录的方式记录下每一段学习中对研究议题的想法与思考过程。 教学准备:

人体基本结构图、骨骼模型图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我们的身体里有一个支架,这就是骨骼。骨骼支撑着我们的身体,保护着我们的内脏器官,使我们能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骨骼能独立运动吗?有哪些组织与骨骼协调工作呢?

二、观察上肢的运动

1、拿重物:学生体验一侧手臂完成拿起哑铃动作。感受肌肉在运动中的变化和作用;

尝试使用不同的观察方法来了解运动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运动。能感受到拿起、放下时都在用力、肌肉变化不同。

观察交流:上肢骨骼、关节和肌肉在活动中的关系。

3、观察与骨骼、关节和肌肉相似的物体

对骨骼、肌肉、关节认识的拓展,利用现代机械上的类似构造,直观地表现三者的功能特点。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我们的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更加灵活。 再次明确三者关系,并上升到健康生活的高度。

三、课的延伸。

参加体育锻炼和我们的骨骼、肌肉、关节的关系。

四、课后总结:

1、骨骼具有支撑身体、保护内脏器官和支持运动。

2、骨骼不能独立运动,它与关节、肌肉协调工作。

峨山二小 小学科教学设计

3、运动起来会怎样

(一)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人体运动需要氧气,肺的气体交换作用将氧气吸收进血液,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收进更多的氧气。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加大身体的肺活量,这样有利于身体健康。

2、过程与方法:能够结合实验现象、相关信息资料,作出对呼吸次数加快原因的分析。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能够在合作中完成实验活动。 教学重点:

以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的身体活动后的变化为线索,将呼吸和循环系统引入学生的视野,并展现出这两大系统在支持人体活动上的作用与联系。 教学难点:

以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的身体活动后的变化为线索,将呼吸和循环系统引入学生的视野,并展现出这两大系统在支持人体活动上的作用与联系。 教学准备:

秒表、听诊器、塑料袋、吸管、肺活量测量仪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当我们跳动的时候,骨骼、关节和肌肉都参与了运动,发生了变化,我们的身体里还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探究运动前后呼吸次数的变化

1、播放录像。(学生跑步后的体征表现,如流汗、气喘、疲惫的视频资料) 汇报交流:运动后身体发生哪些变化?(呼吸加快、流汗、心跳加快等)

2、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应?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我们的身体在运动后究竟会发生哪些变化。

三、呼吸为什么加快

1、提出问题: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呼吸,伴随着运动量的增加,每分钟呼吸的次数也会增加,那么运动与呼吸有什么关系呢?

2、体验活动:反复呼吸塑料袋里的空气,有什么感觉? 试着解释为什么会这样。 学生猜测。

验证活动:比较三瓶不同的气体。

借助资料,认识到呼吸是气体的交换过程。

3、对运动和呼吸之间的关系做出解释。

通过测量跳动后的心跳与呼吸次数的变化,研究呼吸为什么会加快,将呼吸、心跳与人体活动的关系引入学生的研究视野之内。

知道运动要消耗氧气,而呼吸的功能就是在进行氧气与二氧化碳气的交换。

四、课后总结:

每天坚持跑步锻炼,如果我们的呼吸量增加了,说明我们的身体得到了锻炼。

峨山二小 小学科教学设计

4、运动起来会怎样

(二)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人体需要的氧气又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血管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在排出体外。锻炼身体可以增强心脏的力量,有利于身体健康。

2、过程与方法: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完成实验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人体呼吸与循环过程中,身体各个器官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合作的过程,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 教学重点:

了解在人体活动过程中,当肺完成气体交换后,心脏所要完成的输送血液的功能。

教学难点:

了解在人体活动过程中,当肺完成气体交换后,心脏所要完成的输送血液的功能。

教学准备:

吸耳球、水槽2个、水、心脏模型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播放一段有关运动的录像。(播放学生跑步后的体征表现,如流汗、气喘、疲惫的视频资料)

(2)汇报交流:运动后身体发生哪些变化?(呼吸加快、流汗、心跳加快等)回顾:运动后呼吸为什么会加快?

(3)提出问题:心跳为什么会加快?

二、认识心脏和心跳

1、(出示心脏模型)了解人的心脏是什么样子的?讲解心脏的位置和大小。

2、看书了解心脏不停跳动是在干什么?

3、(播放视频)讲解:我们的心跳就是心脏在跳动,也就是心脏在收缩和舒张。心脏收缩和舒张一个过程就是我们常说的心跳一次。

4、(播放视频)认识心脏在收缩和舒张使血液在人体循环的过程。

5、认识剧烈运动后心跳加快的原因

心脏不停跳动使血液循环过程有什么作用?(播放一段视频)

用一个洗耳球和塑料管来模拟心脏收缩与舒张过程中的用力以及血液运输的形式。

总结:心跳使血液在人体内不停地循环,血液向人体各处不断输送氧气和养分,同时又将身体内产生的废气通过肺部排出体外。那么,心跳加快使人体内的血液循环发生了什么变化?(心跳加快使人体内的血液循环加快。)

二、课外延伸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强我们心肺功能,身体更健康。

三、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峨山二小 小学科教学设计

5、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人体活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人体的消化器官有口腔、食管、胃、小肠和大肠,每个器官都有各自的功能。食物在人体内将会按顺序进入这些消化器官,被消化吸收。

2、过程与方法:能查阅资料,了解有关食物在体内消化的知识,对照资料能够完善自己对人体消化器官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在独立思考得基础上,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

了解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 教学难点:

了解食物在消化道里的运动方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创造情景,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

二、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探究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

1、初步感知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

学生汇报交流:自己所了解的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

2、学生根据自己的感知经验,汇报对消化器官的认识。

老师提问:食物是怎样被消化的? 不同的消化器官分别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感受汇报。

教师通过计算机可将向学生展示食物在消化器官里的消化过程。 对学生有争议的胰脏何肝脏是否属于消化器官进行分析。

三、认识消化道的蠕动是推进食物前进的主要方式

1、提问:我们看过人倒立吃东西的表演,逆向过问什么人能倒立着吃东西吗

2、学生猜测,做出假设。

3、教师演示模拟食物在消化道里运动的实验。

4、提问:消化道是用什么方式使食物前进的?

5、学生回答,老师介绍这种方式归纳为蠕动

四、认识保护消化器官的重要性,那么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应该怎样做呢?

1、辨析,什么样的饮食习惯好?

2、讨论:因该怎样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及怎样养成正确的饮食习惯?

五、课后总结:

1、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

2、消化过程是通过消化器官来完成的,共分四个步骤;摄入、消化、吸收、排泄。

峨山二小 小学科教学设计

6、口腔里的变化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牙齿、舌和唾液共同参与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过程,他们的功能各不相同。牙齿有三种,门齿、犬齿和臼齿,不同的牙齿有不同的功能,要保护好牙齿,利于身体健康。

2、过程与方法:能够认真细致的观察牙齿的形状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

人体运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食物在口腔里的有良好的初步消化过程,会利于整体消化器官的工作。 教学难点:

能够在观察和已有经验的的基础上,做出食物在口腔内部变化和牙齿形状特征和分布的记录,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补充完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口腔是食物消化开始的地方,那么口腔在消化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呢?它是怎样工作的呢?

1、观察口腔图

2、观察牙齿

①观察牙齿,讨论牙齿的不同形状,并画牙齿分布排列图,按形状给牙齿分类及标名。

②讨论牙齿的作用。知道牙起着切碎、研磨食物的作用,不同牙齿承担着不同的工作。由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食物由大变小,加快了消化的速度。

③了解三类牙齿在咀嚼活动中的协调工作。

二、讨论对牙齿的保护

1、讨论什么是蛀牙(龋病牙)?

2、通过课前调查,让学生讨论交流: (1)想一想,自己平时是怎样护牙的?

(2)你觉得哪些坏习惯是会影响牙齿生长的?

三、课后总结:

1、口腔中的唾液初步消化食物中的淀粉。

2、牙齿按形状可以分为门齿、犬齿、臼齿。

3、每一颗牙齿都由牙冠和牙根。

峨山二小 小学科教学设计

7、呵护我们的身体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人体的各个不同部分在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时候,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密切配合协同工作的。

2、过程与方法:能够用画图的方法,直观的表现人体各个器官之间的关系。能够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探究自己的身体感兴趣,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能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

人体的各个不同部分在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时候,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密切配合协同工作的。 教学难点:

能够用画图的方法,直观的表现人体各个器官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人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人体的各个感官怎样协同工作

(1)小组讨论:人体的各个器官怎样协同工作的? 用图、文呈现。 (2)交流研讨,共享彼此的认识 (3)绘制表示简单关系的画图。

(4)交流研讨,在简单绘图的基础上寻找图与图之间的关系,并以此关系绘制新图。

2、人体各器官之间的联系

画出人体各个器官之间的联系。

二、健康生活

通过讨论,让学生理解“健康生活就是我们在了解了自己身体的结构和相互作用的规律后,爱护它们,促进他们更协调的工作。”

三、课后总结:

1、呼吸让我们吸进富有氧气的空气,呼出含有大量二氧化碳的废气。

2、身体内分布最广的血管是毛细血管。

上一篇:踏青作文下一篇:四星级供电所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