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上教案

2024-06-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三年级科学上教案(通用9篇)

三年级科学上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设计了四个活动,可是本课的教学内容多而杂,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将四个活动的教学内容整合为三个活动:

一、观察金鱼的形态结构和吃食活动。通过观察了解水生动物,有自己的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形成生命体基本特征的概念。

二、观察金鱼呼吸的活动。通过观察发现问题,知道采用实验的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想。

三、比较蚂蚁和金鱼的相同和不同。了解水生动物与陆生动物的相同和不同,从而指向动物的共同特征,指向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学情分析:

学生对金鱼的熟悉程度与家庭是否饲养金鱼有关,可是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却是与生俱来的,所以对于本课的内容学生会有浓厚的兴趣进行探究,但是三年级学生刚接触科学学科一月有余,也只掌握了简单的观察方法,而本课较多的教学内容和观察金鱼呼吸部分,也给学生学习增加了难度。

教学目标:

1、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具有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2、金鱼用鳍游泳,用腮呼吸。

3、金鱼和蚂蚁具有相同的生命特征。

4、用实验的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想。

5、继续利用维恩图比较动物的相同和不同

6、培养喜爱小动物的感情,培养用实验证据证明猜想的态度。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金鱼的生活,了解水生动物与陆生动物的相同和不同。

教学难点:

学生有想法时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

教学准备:

每组:1-2条金鱼,装在玻璃缸里。1只滴管、少许使用色素调制的红水、少许鱼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谜语:水里生来水里长、一双大眼鼓囊囊、甩起漂亮大尾巴、嘴里吐出一串泡。

●联系生活谈对金鱼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谜语和联系生活实际,引出本课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新课:

观察金鱼的形态结构和吃食

●课件出示观察问题:

1、观察金鱼身上长有什么?有什么作用?

2、观察后,简单的画出金鱼的样子,并标出各部分名称。

3、给金鱼喂食,观察它怎样吃食?

●学生分组观察、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提问:鱼缸里除了沉下来的鱼食,发现其他物体了吗?

●引导学生观察金鱼的排泄

●学生观察、汇报。

●小结:金鱼有进食,有排泄,说明它很健康,只要有生命的动物都会有这样正常的新陈代谢。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和板书画金鱼身体,了解金鱼各个器官的作用,是学生整体感知金鱼,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观察金鱼呼吸

●提问:小金鱼的嘴为什么总是不停的张合?可能与什么有关系呢?

●学生猜测

●看书P38页实验要求

●介绍实验仪器:滴管、对金鱼伤害小的食用色素

●注意:滴管放入要轻,不然小金鱼会受惊吓乱游。

在金鱼嘴前轻轻挤出红色的水。

滴管轻轻的从水中拿出。

●学生实验,汇报。

●提问:你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课件出示金鱼呼吸,教师适时讲解。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合作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探究的方法。

比较金鱼、蚂蚁的相同与不同

●讨论:小组内讨论金鱼和蚂蚁的相同与不同,填在P38页维恩图内。

●学生汇报,教师适时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蚂蚁和金鱼的相同和不同,让学生逐步形成对生命体特征的认识。

三、总结: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把观察后的金鱼养在教室,方便学生继续观察,获取更多信息。注意平时的看护,保证金鱼存活。

〔设计意图〕通过长时间的饲养金鱼,让学生不断去认识、了解金鱼,养成平时观察思考的习惯,课程不因下课铃声的响起而结束。

板书设计:

金 鱼

身体名称 作用

鳍 运动

鳃 呼吸

鳞 保护

尾 运动、方向、平衡

嘴 吃食物

教学目标

1、学生知道蚂蚁有自己的生活习性,适应陆地上的生活;蚂蚁的身体分成头、胸、腹三个部分,头上有触礁,胸上长有六只脚。

2、学生能用图画尽可能准确的画出蚂蚁的身体;想办法解决观察过程中的问题,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观察研究。

3、学生以细心、小心的态度观察蚂蚁,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少许面包,少许白糖、和死掉的昆虫,放大镜。

教师准备:装在玻璃瓶里的蚂蚁、白志、放大镜、小盆子、小石块。

教 学 过 程动态修改

一、课前布置找蚂蚁

1、课前找蚂蚁的要求:在校园找到蚂蚁;不惊扰蚂蚁;不捉蚂蚁。

2、学生找蚂蚁,最好能找到蚂蚁的窝。

3、关注:学生是否按要求找蚂蚁。

二、观察蚂蚁

室外观察蚂蚁

1、交流有关蚂蚁的经验。

2、观察蚂蚁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观察蚂蚁的方法。

3、教师整理学生的意见并根据学生意见适当补充观察的注意事项。

4、学生到校园找好的地方观察蚂蚁。

5、关注:学生是否能在不干扰蚂蚁的情况下观察蚂蚁;是否能观察到蚂蚁的身体结构、吃食、运动、群体关系等方面的信息,是否认真记录。

6、尝试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通过观察了解蚂蚁在身体结构、吃食、运动、群体关系等方面的信息。

室内观察蚂蚁

1、教师问:“蚂蚁要乱跑,怎样才能很好的观察蚂蚁呢?”

2、学生讨论方法,教师整理。

3、选用合理的方法进行限制蚂蚁活动而又不伤害蚂蚁的观察并记录。

4、关注:学生是否能在真正不伤害蚂蚁的情况下观察蚂蚁,是否能观察到蚂蚁的身体结构、和运动方面的信息并记录。

5、尝试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通过观察了解蚂蚁在身体结构、运动等方面的信息。

三、交流发现

1、学生交流观察中的发现。

2、组织学生并适当提问使学生交流更顺畅和清晰,适当提供信息以帮助学生解答观察中的问题。

3、关注:学生对同学意见是否愿意倾听。

4、设计意图:培养倾听的习惯;获得更多有关蚂蚁的信息。

三年级科学上教案 篇2

对于三年级生物单元的教学, 笔者认为应该让科学课堂植根生活, 把握生命教育的活动的点、线、面、体.

一、开展零距离观察, 调动科学课堂兴奋点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 “在生活里找教育, 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 教育要面向现实生活, 才能显示成效.三年级是小学《科学》课初始阶段, 小学生对这门新课极感兴趣.

教材中, 很多科学探究都是通过观察实践来进行, 如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测一测等, 再联系课内所获知识, 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分析现象、思考问题.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教室外面, 与所观察研究的对象零距离接触, 开展研究活动.

科学课的观察活动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作为感知活动的观察, 要求观察者运用各种感官进行感知.二是作为科学方法的观察, 要求观察者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技能, 想各种办法进行观察, 其中包括运用工具进行观察.如果观察大树,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一定要带领学生来到室外, 来到大树下, 让学生在与大树的近距离接触中, 通过多种手段、方法开展观察活动.我们可以指导学生用绳子测量树的粗细, 用放大镜观察在树下活动的虫子, 还要用文字、图画记录观察到的事实, 收集实物标本, 拓印树皮图案等等.

对蜗牛的观察, 我首先指导学生开展寻找蜗牛的活动.学生们在寻找时发现:蜗牛都是在比较潮湿、阴凉的地方找到的;或者待在比较嫩的叶上, 叶子上还有缺损.这些来自于自然生态的问题, 大大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回到教室后, 我们同样可以采取多种手段和方法对蜗牛进行研究, 如用放大镜观察蜗牛身体的构造, 用尺量一量蜗牛的大小, 甚至用电子秤称量一下蜗牛的体重等.

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 他们还不可能从事较为独立、完整的科学实验, 教师可指导学生学习用感官进行观察, 用简图进行记录和描述, 用维恩图帮助整理概念之间的关系.

走进自然的怀抱, 让学生开展零距离的观察, 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兴奋点, 而且能让学生学会探究的方法, 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获得刻骨铭心的探究经历, 让他们自觉地投入到观察活动中去.

二、创设情境实验, 架设活力课堂中轴线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亦即教育法.“教学做是一件事, 而不是三件事”.这些话语的核心意思是强调“做中学”.科学探究离不开实验, 提供有结构的材料、创设有情境的实验, 是激发和诱导学生深入探究的有效手段.什么是有情境的实验?我想应该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生活单元的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实验“情境”因素, 营造“生态场”, 让学生来体验科学探究的魅力.

在研究蜗牛的运动方式时, 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用旧光盘、笔芯、明胶片、钢丝等材料自制的“蜗牛竞技场”, 让孩子们观察蜗牛在“竞技场”上的表现.教室里顿时热闹开来:有组织蜗牛赛跑的, 有让蜗牛走钢丝的, 有让蜗牛爬竿的……十多分钟“玩”下来, 孩子们意犹未尽, 汇报时的收获自然也是精彩的:孩子们已经会用“爬”、“慢”等词汇描述蜗牛的运动;知道蜗牛是用腹足作波浪形前进的;在爬行过程中有粘液留下的痕迹……

在认识蚂蚁的身体时, 我给每组学生提供了一角、五角、一元的硬币各一个, 从网线的内芯剪了八断长短不一的细电线, 让每组学生用这些材料来拼一拼蚂蚁的身体, 然后进行交流, 相互纠错.通过拼图的游戏来组织课堂, 每位同学对蚂蚁头、胸、腹的大小比例, 三对足以及触角的生长位置就不会忘记了.同时, 又把枯燥、平淡的交流活动变得活泼生动, 富有情趣.

在教师指导下, 对蜗牛、蚯蚓、蚂蚁和金鱼的一系列观察活动经历, 对学生在课外、校外的自发观察认识活动施加了积极的影响.创设情境实验, 放手让学生“玩”, 则激活了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玩”中感悟生命之奇妙.

三、组织实地考察, 弥补课堂教学不足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 而成为真正的教育”.从生活中发现问题, 在生活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样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结果, 更重要的是经历了求证的过程, 懂得了方法, 这是课堂教学无法达到的效果, 因此生活才是教育第一课堂.实地考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通过调查能获得很多有价值的信息.有条件的学校组织学生开展调查, 也是让学生进行“生态体验”的有效平台.

如教学《水生植物》一课时, 教师带领学生到校园边上的小河边去看看, 了解一些常见水生植物, 就是一个很好的生态体验机会.让学生亲自看看, 整个河道基本都被水花生覆盖, 就像一片草坪, 河的两边也全都堆满了厚厚的水花生, 已经看不见河水;只有被围栏围起来的地方, 有少许的浮萍, 但是水底下看起来却是黑压压的, 一点儿也不清澈.看到这样的情景, 学生自然会想, 这些植物有哪些好处、哪些危害呢?

考察活动中, 我们还可以找找周围有没有水葫芦、金鱼藻等其他水生植物, 然后各小组收集一些水生植物装在保鲜塑料袋中, 带回教室进行观察、研究.这样的活动, 才能触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体验科学探究的“科学味”.

科学源于生活, 生活蕴含科学.把生活科学带入课堂, 是一种比较适合现代孩子的学习方式.孩子们会感受到科学的广泛性和普遍性, 觉得科学其实就融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让学生们进社区、进工厂、进农村———与社会交往, 与自然接触, 与人交流, 在这样很现实、很客观的互动中, 懂得了许多书本上所没有的知识, 也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多的探究空间.

四、建设生态场馆, 关爱生命资源联合体

“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所以教育之“育”应当从尊重生命开始, 使人性向善, 使人胸襟开阔, 使人唤起自身美好的“善”根.科学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 为学生提供一个适合进行科学探究的生态环境, 利用有限的资源和教材的特点, 开发学生身边的环境, 把各个环境中的一些生态化资源与科学结合起来, 同时对学生进行感悟生命、关爱生命的教育.

如上了《蚯蚓》一课, 我在实验室里开辟一角, 放上一个小水缸, 成立了一个管理小组, 让同学们为蚯蚓建立了一个家———栖息地.学生们亲手为蚯蚓建立栖息地, 并不断地给予照料, 在这个过程中明白了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的有机联系, 从而大大激发他们保护生态的意识.学生们通过对小动物生活环境的布置, 既运用了所学的知识, 使知识在体验中得到了升华, 又产生了某些情感, 特别是增强了对生物生存环境的高度关注.

我们还可以指导学生在班级中建立一个生物角, 让学生把一些花草等植物带到教室里, 把家里饲养的小金鱼带到教室里;在校园里开辟一个小小植物园, 带领学生亲自种植一些花草, 并进行管理维护;在校园里种几棵桑树, 方便学生采桑养蚕.蚕是学生们容易亲近、愿意亲近的小生命.当学生们用心去呵护蚕宝宝、养育蚕宝宝的时候, 其意义早就不是单纯的养蚕了;当学生们通过蚕来体味生命存在的时候, 珍爱生命的教育也就孕育其中了.

通过开展小种植、养殖活动, 学生可发现生活中的各种动植物的生长规律, 体会生命科学的奇妙.当然, 教师要对学生的观察记录进行精心指导, 必要时作示范.这部分活动大多是由学生课外完成的, 培养他们自觉地长期观察记录生长变化的兴趣尤为重要.

三年级科学上教案 篇3

一、从细节入手——常规要求

习惯的养成从细节开始,细节其实是一种功夫,这种功夫是靠常规工作日积月累培养出来的。

科学上的研究要求在三年级开学第一节科学课上就开始了。

1.分组、选课代表

课堂上,教师常常会有这种苦恼:教师一个人,学生有四十多人,如何能关注到全体呢?开学第一节科学课上把全班学生分组,以小组作为一个团体,教师就需要关注各个小组,这样在数量上就减少许多,方便探究活动的组织和评价。分组后对每组每个学生按照一定顺序编号。对于每个小组的组长采取轮流担当方式,让每个孩子都得到体验和锻炼。指出小组长职责:带领小组同学讨论、实验;负责收发科学书;实验器材的领取、整理上交。课代表是教师的小助手,起着重要作用,可以选择学生们信任的孩子,一般选择两个,方便任务的分工与合作。

2.说明准备要求

课前准备。每节科学课上课前,准备好笔袋带到实验室,放在桌肚里,用的时候拿出来,用完放回去,请学生按照要求做一做。小组长将实验册发给组员,给自己的实验册写上编号,按照几组/几号,如第一小组总共有5人,实验册分别是一/1、一/2、一/3、一/4、一/5。

3.制订课堂常规

就如何上好科学课这个话题,先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引导学生共同制定和完善以下一些课堂常规:

上课坐姿要端正,不随便说笑,不做与课堂无关的事。

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听讲不仅是倾听教师的提问,边听边想,还要倾听同学的发言,记住他人讲话的要点,不打断同学的发言,等他人讲完后,再举手发表自己的不同观点或评价他人发言并进行补充。

勇于发言。发言前先举手,得到同意后起立回答问题,声音响亮,表述能有序完整。

小组讨论。由组长组织,每个人积极参与,一般按组内号码顺序开始说,如果1号组员讲不出,可以让2号组员开始,依次讲下去,如果后面的组员发现自己想讲的已经讲过了,可以说:“我同意×××的说法。”

动手操作。实验器材领取后,如果每个人都有机会操作,就按照号码顺序进行,如果不能,则由组长安排,不争不抢,合作完成。操作中细心观察,认真记录。

汇报交流。小组讨论或操作后都需要汇报,小组内推选出代表汇报,或者由组长进行汇报。

学生对于这么多课堂常规要求较难记住,为便于记忆编成顺口溜: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勇于发言,善于倾听;动手操作,不争不抢;小组活动,高效完成。

二、从大处着眼——评价激励

大处着眼是要带着发展的眼光看待。小学科学教学的评价是一种多元的激励性评价。通过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的好奇与探索精神,使学生对科学学习始终保有愉悦的情感体验。

1.教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

科学课的学习非常强调同学之间的合作,因此,合作常规也是学生必须养成的。合作对于现在是独生子女的学生来说,要做到这一点是比较困难的。三年级刚开始科学课的学习,这时是训练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期。

每节课对上课认真听讲、发言积极、合作高效、汇报条理清晰的小组进行表扬,以加星的形式记录表扬次数,每个月按照累积星星数量评出金牌、银牌、铜牌,给小组颁发小奖状。这样一来,促进小组成员之间协调分工,明确自己的任务。虽然科学小组成员的学习水平是不同的,但经过一段时间磨合,学生之间就会形成彼此尊重、平等互助、友好交流的氛围,大家一起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从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

我在课堂中常常善用的评价激励语,如,“××小组的同学眼睛一直盯着老师,他们听得很认真!”“你们小组想法很特别,为你们的认真交流点赞!”。还有,“你们发现得真多!观察真仔细!”“你们小组真爱思考!”“你们小组合作得真好!”等等。对于学生的回答,如果不恰当,可以说:“请再思考一下。”“让我们听听其他人的想法。”总之,教师都应及时做出评价。除了激励语言,还有肢体语言,如一个充满赞扬的眼神,一个表扬的轻轻手势,一个加以肯定的点头或眼神都能使学生课堂上的精神状态与众不同,甚至对他们一生都会有影响。

2.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

自我评价可以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反思,自我修正,以达到自我进步的目的。学生在科学课学习活动中,自己认为在准备、纪律、发言、合作方面有突出表现,就可以在自己实验册的评价栏对应项加一颗星,每周评价一次。学期末分项统计。

小组内成员相互评价可以相互提醒,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每月组织一次相互交流的内容,尽量给出一定的评价时间,创造让学生进行表达与交流的机会。学期结束时结合学生互评,综合记录学生的学业水平。这些工作,完全可以让学生来操作,既方便,又真实。从实践看,实行这种激励性评价,学生心中就会始终涌动一种精神力量,谁也不会自甘落后。

三、结束语

利用评价去调动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积极性,并逐渐在评价中学会科学的态度,形成积极的、良性的研究习惯。

习惯是一种惯量,也是一种能量的储蓄,养成良好研究习惯,可以帮助学生充分发挥科学探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三年级科学上教案 篇4

教师备课、备考伴侣 专注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

4.9认识水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获取证据,能用语言、文字、绘图等方式描述对一定量的水的形状变化的观察结果。

2.能设计比较水的多少的实验方案,并实施。能对各组实施的方案及效果进行评价,在了解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和易操作性、简便性的基础上,评出1~2个最优方案。

3.学会使用量筒进行测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尊重证据,用证据来说明问题。

2.在探究过程中,能够细心观察;在设计方案时,能积极思考,方案严密、可行。

科学知识目标:

认识水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水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教学难点:

能设计比较水的多少的实验方案,并实施。教学准备

水、烧杯、量杯、漏斗、水槽、量筒、瓶子、不同形状的其他容器若干、尺、适用于新课程各种版本教材的教学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400-715-6688

第1页

《恒谦教育教学资源库》

教师备课、备考伴侣 专注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

调匙、滴管等。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一、阅读单元页,说说你想到了什么?

二、提问:关于水,我们有哪些认识?有哪些问题? 教学新课

一、拿出清水、杯瓶等各种容器。

二、试猜想:将水倒入这些容器中,水的形状会是什么样子?

三、学生动手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四、交流汇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容器内水的形状。拓展延伸

你能画出容器里水的形状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教学新课

一、提出猜想。

1.出示三瓶大小、形状、颜色不同的水。2.谁的肚子里装的水最多呢?(学生回答)3.教师统计学生所持观点情况。

二、温馨提示:

适用于新课程各种版本教材的教学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400-715-6688

第2页

《恒谦教育教学资源库》

教师备课、备考伴侣 专注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

1)你们小组准备使用哪种实验方法?需要什么材料呢? 2)小组内的同学怎样分工? 4.分组实验,教师指导。5.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三、反思猜想。

通过刚才的猜想和动手实验来验证,说说你有什么想法呢?

四、认识量筒。

1.为了精确地测量水的多少,我向大家推荐一个专门用来测量水的仪器——量筒,它是测量液体多少的仪器之一。

2.小组观察量筒,认识“毫升”。3.介绍量筒的使用方法。

4.比赛:教师说出多少毫升水,学生马上量出水。比一比,哪个小组倒得快? 5.先估测,再用量筒测量一号瓶的水,并填写实验记录单。拓展延伸

在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有刻度的物体,可以来测量液体的体积呢? 板书设计: 认识水

一、关于水,我们有哪些认识?有哪些问题?

二、水的特点: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有一定的体积但没有一定的形状。

适用于新课程各种版本教材的教学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400-715-6688

三年级科学上 篇5

2.举例说明人类的活动离不开空气。答:(1)人的生命不能没有空气。如:用手捏住鼻子憋气,短时间内不呼吸,会感到很难受,说明人的呼吸需要氧气;剧烈活动后大口喘气,说明活动越剧烈,需要的氧气越多。(2)人类的活动离不开空气。如:气焊、炼钢、消防员背着氧气瓶救火、火箭升空、潜水员携带氧气潜水、宇航员携带氧气。

3.氧气能供给人、动物呼吸,是维持生命不可缺少的气体。抢救病人时、潜水时、消防员救火时、飞行员在高空飞行时、宇航员在太空行走时,都必须用到氧气。

4.二氧化碳是什么样的?有哪些用途?答:二氧化碳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可溶于水。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一般可燃物的燃烧,所以可用来灭火。

5.如何调查我们周围空气污染的情况?答:调查工厂排放的烟尘废气;调查公路上车辆排放烟尘的情况;绿化带植物叶子上吸附的灰尘。

6.我们能为净化空气做些什么?答:扫地前先洒水,以免产生灰尘;房间经常开窗通气;植树绿化,净化空气;不乱扔纸屑;不随地吐痰。7.人类的那些活动影响了空气质量?答:工业生产中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人们生活炉灶与采暖锅炉释放的有害物质;现在的主要交通运输工具,如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排放的废气。8.“空气占有空间”实验:实验目的:空气是否占据空间?

实验材料:干净的杯子或广口瓶、气球、吸管。

实验步骤(方法):(1)把气球的一半放进广口瓶内,然后开始吹气球,气球开始变大,但不能完全充满整个广口瓶的内部。(2)往瓶子里放进一根吸管,再吹气球时,气球就能充满整个瓶子。

实验结论:空气占据空间。

探究毛细现象的实验:实验目的:想办法让水往上爬。

实验材料:一条毛巾、水槽。实验步骤:(1)在水槽里倒上三分之二的水。(2)将毛巾搭在水槽边上,一端浸入水中,一端在水槽外,仔细观察毛巾的变化。实验现象:水慢慢沿毛巾向上爬升,并越过水槽上沿,从另一端滴下。实验结论:水能沿着像毛巾这样有缝隙的材料往上爬。10热水温度变化的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常温下一杯热水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材料:铁架台、烧杯、水温计、计时器。

实验步骤:(1)将温度计悬吊在铁架台上。(2)在烧杯内倒上温度大约80℃的半杯水,并调整烧杯与温度计的位置,使温度计的液泡完全浸入到热水中,不要接触到杯壁和杯底。(3)等温度计的液柱上升到最高点时,读出此时的温度,并将读数填写到表格的0分钟格内。从此时起每隔两分钟记录一次,持续观察15~20分钟。实验现象:热水的温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下降。

三年级科学教案 篇6

1、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蚂蚁的身体特点。

2、让学生能够在观察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引导学生爱护小动物,珍惜生命。

教学重点:

不断改进观察的方法,解决观察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教学难点:

对观察方法的探究。

教学准备:

放蚂蚁的瓶子、白纸、放大镜、水、水槽、三、四块塑料泡沫、昆虫观察盒、毛笔、水彩笔、玻璃片(投影片)、沙、绳子、几条硬纸条、记录纸和笔。

教学活动过程:

一、揭示课题。

1、你们带来了什么?

2、出示课题:蚂蚁。

二、激发探究欲望。

1、说说你是怎样捉到蚂蚁的?

2、学生画一只蚂蚁。选几幅展示。

3、比较。为什么有的会画错?

三、引导探究。

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分组自行探究。

教师不时穿插到每个小组的旁边观察学生的活动。密切注意学生在做什么?说什么?争论什么?扯得太远要帮助他们回到主题上来,钻进“牛角尖”得要帮助他们跳出来。

在学生的观察活动中,要适时引发学生的思考,“你是怎么想的?你认为怎样?你能不能再看看?你能不能换一种材料再试试?

四、开展研讨、说蚂蚁。

1、把材料从学生处拿开。

2、说说刚才的研究中你们遇到了那些问题,你们是怎么解决的?有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让我们一起解决。

通过刚才的研究,你们发现了什么?

每组选出一个学生代表小组发言,研讨中发现的事实有另一个学生记录下来。

教师把学生的观点板书下来,即使错误的发言如果全班同意也要先记录下来。当学生的发言出现矛盾时,当场讨论解决。教师要注意把握方向,对于怎样更好地观察蚂蚁,蚂蚁身体的特点这些问题一定要讨论。

五、课外延伸

1、刚才我们初步观察了蚂蚁,实际上还有许多值得我们研究的地方,你们想不想继续研究?下课后,每个小组继续研究蚂蚁,下节课我们举行一个蚂蚁信息报告会。

2、看蚂蚁的反应,猜测蚂蚁的想法,送蚂蚁回原来的地方。

教学设想:

《蚂蚁》是科教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其目的在于通过学生对蚂蚁身体特点的观察,尝试让学生解决观察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意识到动物与大自然的密切关系,珍爱生命。因此,我在设计这一课时,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提供学生较多的探究研讨和动手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2、以学生的探究为核心,让学生能够在观察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年级科学上教案 篇7

一、开放式教学的实施背景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推进, 对于教育改革的要求越来越高, 人们越来越重视开放式教学在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并且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 我国教育改革者树立创新意识, 革新教学理念, 改进教学方法, 使开放式教学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实施开放式教学, 改变了以往应试教育模式, 打破了传统教学观念, 是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开放式教学就是在我国创新教育的背景下实施教育改革的一种措施, 旨在培养小学生的感知能力、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性等。

二、小学三年级采用开放式教学法应该注意的问题

1.教学中选题要科学合理。教学关键是在课堂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能让学生更深入地学习知识, 因此, 教师应当在教学中进行科学合理的选题, 保障学生的学习专注度,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但在教学开展中, 部分教师提出的开放式问题不够全面, 造成问题的缺陷性或者没有深度, 同时问题的提出较随意, 违背开放式教学的初衷。因此, 教师在小学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 同时正确理解开放式教学的定义和原则, 设计出符合教学需要的问题。

2.要重视教学目标的作用。相对传统教学方式而言, 传统教学目的改变很大, 其整个教学过程都围绕“问题的提出”这一原则展开, 同时在教学中注重教学目标的设定, 为了实现理想的教学目标, 通常会选择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作为问题探讨的对象, 包括概念、原理、解题方法等, 然后通过问题的设置阐述探讨, 从而达到开放式教学的目的。

3.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开放式教学开展的前提, 是整个教学系统的重要环节, 虽然开放式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但不能忽视教学在整个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在教学中, 教师是问题的提出者和总结者, 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点和难点, 同时帮助一些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学习。因此在开放式教学中, 在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 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4.开放式教学的关键是解决问题。小学三年级科学实施开放式教学的关键是解决问题, 鉴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科学问题的一般过程是学习、研究和应用的过程。当然, 我们不能否认解决问题和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在小学三年级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三、实施开放式教学的策略

1.开放式教学要发挥学生的民主性。在小学三年级科学开放式教学过程中, 应该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的角色应该由以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开放式问题的指导者, 从而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以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同时, 教师还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和想法。当然, 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解决问题的方法比较合理, 教师应当给予肯定。即使存在一些不足, 教师也应该耐心对待, 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给予学生修改意见。因此,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中应用开放式教学法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民主性。

2.开放式教学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不管哪种教学模式, 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 开放式教学也不例外。学生是知识的主动探求者, 因此, 在开放式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主地交流、讨论、质疑和解疑。同时, 给予学生足够的发问权利和表达权利, 提高学生在开放式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但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因此, 开放式教学应该尽可能将主动权交给学生。

3.开放式教学要提高学生的合作性。合作性是开放式教学的主要特点之一, 尤其在课堂小组合作中, 学生不断交流重点、疑点和难点, 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同时, 小组间也要协助合作, 共同解决教学问题。当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 教师可以适当指点, 引导学生互动交流, 制订合作计划, 不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合作的能力。可见以学生为主体, 体现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性是开放式教学的实际要求。

4.开放式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开放式教学途径是由学生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相互讨论和交流等, 不断发现学习中的问题, 从而自己解决问题。因此, 在开放式教学过程中, 学生应该敢于提问, 这是培养创造性的前提。教师还应该努力为学生营造宽松的课堂学习氛围, 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 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 从而在开放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5.开放式教学要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在小学三年级应用开放式教学的过程中, 课堂教学过程是动态发展的, 因此, 教师安排的教学内容一般会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不断调整。这样会打乱教师事先拟定的教学计划, 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进度, 可见, 开放式教学对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要求更高, 教师应该不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开展动态性教学。

三年级科学上教案 篇8

“学会倾听”虽仅有四个字,却包含着深刻的思想意义: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保持谦虚认真的态度,明确说话人的意思并及时应对,以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具备出色的倾听能力。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让学生正确表现,引导学生学会有效倾听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一、明确目标,引导倾听行为

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表现欲强,绝大部分学生喜欢别人听自己说,而没有耐心去听别人说,因而课堂上常常是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另外的同学却在干别的事情……因为他们觉得这不关他的事,他们自己无事可做。教师这时应该给学生明确的目标,这部分学生应该做什么,那部分学生应该做什么,告诉他们“听”也是学习的目的,在“听”中学生能发现更多的问题,在“听”中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抓住机会多次强调,听与说同样很重要。说是表达自己,让别人明白,听是尊重别人,弄懂别人的意思,说要大胆,听要专心,老师欣赏积极发言的同学,同样也喜欢专心倾听的同学,在专心倾听的基础上,再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那才是最好的学生,值得老师表扬的学生。我上课的时候,经常会说:“请同学回答问题,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思考回答问题的同学说得怎么样?”或者“谁还有补充的吗?”“谁还有更好地想法或意见?”等等。学生只有认真倾听别人的问题后,才不至于使自己的答案与别人雷同。学生明确目标,倾听的成效就提高了。

二、创设氛围,激发倾听欲望

我们都知道,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每一分钟都全神贯注,聚精会神是不可能的。有活力的课堂才最有魅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转换教学模式,生动展现科学课堂,使学生全神贯注地听,兴趣盎然地听,灵活自主地听。在教学中,我经常将猜谜语、看视频、听音乐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融入课堂中,将科学问题用科学故事的形式表现出来,或者在教学中,可以结合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常识,这样自然就提高了学生听的兴趣了。

其次,可以巧用各种教学辅助的手段。例如,我在课堂教学之前,自己动手做一些模具,制作有声有色的多媒体课件,或者是制作一些标本,准备一些演示实验,这样有利于创设真实的情境,开阔学生的视听,优化课堂教学,使“说”更具感染力,使“听”更具吸引力,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探求真理的热情与潜力。

三、适时评价,激励倾听主动性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被人赞扬,被人理解和尊重,能使人感受到生活的动力和实现自身的价值。正确、适当的评价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培养学生“倾听”的重要手段,所以在“听”的培养中,教师千万不要吝啬你的赞扬,让学生能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就能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对于善于倾听别人发言的学生,积极鼓励,并且大加赞扬,让其在班上起带头作用。我经常会说:“你听得最认真,这可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呀,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啊!”“这么一点小小的区别都被你找出来了,你可真了不起!”“你听出了他的不足,可真帮了他的大忙。”“大家看,这位同学不仅听懂了别人的发言,还加进了自己的想法,多棒呀!”……一个眼神,一句赞扬,一个微笑,不花时间,不费力气,却能收到明显的教育效果,我们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用真诚的话语鼓励他们,课堂上学生怎么会不认真听讲呢?在评价过程中,要更关注暂时落后的学生,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捕捉他们的进步,让这些学生也能享受到喜悦,促使他们更快的进步。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給儿童以劳动的快乐,获得学习成绩的快乐,唤醒隐藏在他们心中的自豪感,这是教育工作者的一条金科玉律。”适时的评价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重要手段。

四、榜样师范,构建倾听平台

学会倾听,这就需要教师良好的指导。教学生学会倾听是教师的重要任务,我在教学实践中,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对学生“听”的能力训练:

1.教师应给孩子要求

教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要认真听,可到底怎样才能算认真听呢?学生对此概念比较模糊,教师应该给孩子一个具体的、细化的要求。在教学中应明确提出学会倾听应做到哪几个方面:一要专心,无论是听老师上课,还是听同学们发言,都要听清老师或发言人说的每一句话,脑子里不想其他事情;二要耐心,要听完别人的话,不随便插嘴,再发表自己的意见;三要细心,当听别人的发言有错时,要求学生指出错误的地方,做到不重复他人的意见,自己的意见要建立在他人发言的基础上或者提出新的想法;四要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五要用心,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不能盲从,要有选择地接受,做到“说”“思”并重,相互促进。

2.发挥教师榜样示范作用

小学生的向师性很强,教师是他们心中的偶像,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学会倾听,做学生学习的榜样,无论学生说得好还是不好,都要专心听。当学生感受到老师在倾听自己的发言时,定会对自己充满信心,优秀的教师无一例外都是耐心的倾听者。老师专心的神情、倾听的姿态等会像胶卷底片一样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去仿效。课堂上我常常和善地提醒学生:“听他把话说完好吗?也许他有他的道理呢。”反复强调之后,孩子们一般都能等别人把话说完,并努力去理解,思考同学的发言。即使这个学生的发言中有错误,其他学生迫不及待、跃跃欲试时,我也会用手势或眼神提醒他们耐心等待,这样他们再发言时就多了几分冷静的分析和理性的思考。教师这种认真倾听学生说话的习惯,给学生养成倾听习惯,树立了可感的榜样。

3.让学生自己当“小老师”

科学教学中,有的某些新知识学生已掌握,这样的内容,我们就可大胆放手,让学生当小老师给同学们讲课,当学生的角色发生变化时,常会因新鲜感而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和关注,这时因为同学们的努力得到了老师的认可,所以讲得特别详细,下面的学生听得也就非常认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化为学生自身的素质,对学生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但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作为低年级的小朋友,尤其需要老师经常的提醒、督促和长期的指导。在平时的教学中,只要教师善于捕捉教育契机,适时引导,就能使学生逐步养成倾听老师讲解,倾听别人意见的良好习惯。学会倾听,会使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影响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因素做出假设。

2、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3、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收集证据。

4、能够通过测量、收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科学知识:

1、知道小车从斜坡上滑下,向前冲出去的距离与什么有关。

2、认识到‚控制变量‛是一种收集证据的重要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反复实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

2、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日常工作、生活问题中所起的作用。【教学重难点】

通过控制变量,明确不变量,达到收集证据的目的,学会操作对比实验。【教学准备】

小车、纸板、皮尺、透明胶带(每组一套)【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演示:推动小车,小车向前运动。

思考: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小车的运动方式是什么吗?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小车的运动。板书:小车的运动。

2、引入问题:刚才老师是用手推动小车,小车才向前运动的,你能想个办法让小车不需要外力也能运动吗?(从斜坡上滑下来)

二、探究过程

1、问题的提出

①、教师演示:小车从斜坡滑下。

②、观察思考:你看到了什么?(小车冲斜坡上滑下来,向前冲出去)③、你们认为小车向前冲出去的距离会与什么有关呢?有什么关系呢?

2、进行预测

①、小组讨论可能影响到距离远近的因素。②、汇报交流。

③、筛选可行性研究项目。

3、设计实验,编制实验方案并交流讨论

以‚冲出去的距离与坡度有关‛这一预测,引领学生制定实验方 ①、设问引思:我们刚才讨论的这些?可以肯定就是正确的答案吗?(不能肯定,必须通过实验加以验证)

②、怎样通过实验来证明我们刚才的假设是正确的呢?如果我们要证明‚冲出去的距离与坡度有关,坡度越大,冲出去的越远‛这一个假设,你准备怎样做?

③、学生讨论,辨析。(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交流、辨析,直至明确实验思路。重点明确要研究‚冲出去的距离与‘哪个因素’有关,那么,那个‘要研究的因素’就需要改变,而其他的因素需要保持不变)。

④、交流汇报,及时板演。

假设:与坡度有关,坡度越大,冲出去就越远?

保持不变的是:小车的重量,斜坡的长短,坡面的光滑程度等 需要改变的是:坡度的大小。⑤、引深思考,强化关键

老师总觉得保持不变的因素太多了,一时半刻也想不周全,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么?(除了坡度大小以外,所有的条件都不改变)

⑥、加强实验记录意识,引导科学收集数据

大概怎么实验,我们都清楚了,但是如何将你的实验过程和结果告诉别人呢?怎样使别人相信你呢?空口无凭呀,我们应该怎么做?(做好实验记录)

你觉得每种坡度做几次实验好?一次行不行?

每种坡度做了三、四次实验,那这些数据怎么处理?(可以算平均数)

4、实验探究

①、分发实验器材,明确实验要求

如胶带用来固定纸板底部;坡度大小如何调节;皮尺用厘米作为单位的一面测量;小车如果滑行转的弯比较大就重做一次等。

②、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汇报实验结论

指名汇报实验过程、实验数据及结论。

6、拓展思维,渗透科学的认识论

对于这个结论:坡度越大,冲出去就越远,我们现在可以肯定了吗?老师却觉得未必这样,哪些同学有与我一样的观点?(再次设疑,引起思考)

(当坡度接近90度时,未必这样,超过90度时,根本冲不出去了)

三、应用方法,延伸探究

1、谈话:

刚才我们通过实验证明了小车从斜坡上滑下来,冲出去的距离在一定范围内与坡度有关,坡度越大,冲出去就越远,坡度越小,冲出去的就越近。我们前面还进行了一些假设,下面请各小组商量一下,选择一个研究项目,进行研究,(游戏活动,研究项目招标)

2、小组讨论,选择两组交流

3、分组实验

4、交流汇报

四、复习巩固,课外延伸

1、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受到什么启发?

2、小车从坡上滑下来,冲出去的距离与很多因素有关,如果小车在平地上行驶,它的速度的快慢又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玩滑梯的启示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

(1)能够根据各种现象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将自己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2)能用感官直接感知自然界的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有关现象或结论。

(3)能够正确使用物品进行实验,会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2)愿意与人合作,喜欢与人交流;

(3)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应用实际,改善生活;

3、知识技能

使学生获得有关摩擦力的知识,提高探究意识和实验技能,形成科学思维以及科学的行为习惯。

三、教学方法

《科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以科学探究为主组织教学。教学中力求体现探究性原则,运用‚提出问题—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教学模式,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创造才能得以展现,保证课堂教学的密度。本课恰当运

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力求借助这些手段节约时间,突破难点,提高效率。

四、学法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教学生学会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归纳,从具体实例中得出结论的方法,逐步练就‚会学‛的本领,注意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多媒体出示滑梯图片(一个滑梯为普通滑梯,而另一个表面很粗糙)。让学生猜一猜:如果有两组同学分别用这两个滑梯进行比赛,哪一组会赢?引导学生谈出表面粗糙的滑梯会对向下滑的人产生一种比较大的阻力,从而引出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什么是摩擦力。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出示‚摩擦力‛的概念。

二、学习新课

(一)指导学生认识摩擦力有大小

1、出示游戏图片(一个同学蹲在地上,然后另一个同学拉着他前进。)。同学们做过这个游戏吗?这里面有没有摩擦力?经常在什么时候玩?为什么平时不玩?你愿意拉一个体重轻的还是重的?为什么?

2、教师演示:用手在桌子上搓。提问:这里面是否有摩擦力?试一试轻推和重推有什么感觉?这说明了什么?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摩擦力有大小‛。

摩擦力无处不在,但里面的知识也不少。这节课你想研究与它有关的哪些问题?对学生的提问进行适当处理,归结到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二)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让学生猜测一下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根据学生的猜测情况适当进行引导,让他们想到可能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和被拉动物体的重量有关。

2、验证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

(1)引导学生在各小组内设计一个可行的实验方案。(2)全班交流各组的实验方案,并做出恰当的选择。(3)学生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并上台演示实验过程。

(5)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

3、验证摩擦力的大小与被拉动物体的重量有关(1)小组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

(2)全班交流,并选择出恰当的实验方案。(3)学生分组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上台演示实验过程。

(5)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被拉动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被拉动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4、回顾做过的两个实验,总结出比较系统的结论。

(三)设计实验:设法增大或减小摩擦力。

1、分组进行实验

2、展示使摩擦力增大或减小的方法。

(四)寻找生活中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现象

摩擦力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有时会给人们带来方便,需要增大;有时又有危害,需要减小。你能找出身边有哪些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现象吗?

1、学生自由发言。

2、教师出示有关的图片,认识更多有关的现象。

(五)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1、引导学生进行纵向的自我评价:谈谈自己和以前相比,在哪一方面表现的比较突出或有所进步。

2、评价一下身边的同学:你认为哪位同学表现的特别好?为什么?

三、拓展活动

多媒体出示图片:一个小女孩站在覆盖着厚厚的白雪的山坡下,非常的着急。

教师介绍:一个大雪过后的早上,一位生活在山村里的小女孩去上学,当她走到这个大山坡的时候,怎么也爬不上去。你能帮她想个办法吗?课后思考、交流。跷跷板

[教学目标]

科学学探究目标:

1、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知识对杠杆尺平衡作出假设性解释;

2、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平衡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善于在游戏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平衡的技术成果;

3、愿意与人合作交流;

4、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

2、了解中的平衡现象。[教学准备] 铁架台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放影像资料:芭蕾舞片段。

2、教师谈话:多么美的舞蹈,你能像芭蕾舞演员那样为大家表演吗?

3、学生活动:在座位周围模仿动作。

4、组织学生交流:你有什么感受,什么想法? 学生可能会说: 生1:脚尖站不稳。生2:东倒本歪的。生3:胳膊伸开比较好。

教师谈话:确实如此,在日常生活中,你玩过类似的游戏吗?

二、探究活动

(一)发现平衡现象

1、大家想一想,你是怎么玩跷跷板的?

2、出示小朋友玩跷跷板的图片。

3、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你都发现了什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观察、思考。)

4、组织学生交流: 学生可能会这样说:

生1:有的跷跷板两边是平衡的。生2:跷跷板有的一头高、一头低。生3:小孩能把大人给跷起来? 生4:小孩怎么就能把大人跷起来? 生5:怎么样跷跷就平衡了。

生6:……

5、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有趣的现象,提出这么多心中的疑问,原来跷跷板中还有这么多科学,你们想不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呢?

(二)探索平衡的方法

6、到底怎样才能使跷跷板平衡呢?请大家根据自己玩跷跷板时经验和观察到的现象,先猜一猜。

7、引导学生小组讨论:结合自己的经验,说说自己的想法,并大胆猜测一下,可以写一写,画一画。

8、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有什么好方法,跟大家交流一下? 学生可能会有如下想法: 生1:两端一样长时。生2:两端放的东西一样重时。

生3:重的一端短一点,轻的一端长一点时。生4:支撑点放在中间时。

教师谈话:同学们积极动脑,作出了这么种预测,那么这些假设对吗?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做实验)

9、对呀!实践出真知,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提出的猜想,选择材料,以小组为单位,想一想怎样来实验呢?制定出自己的探究方案。

10、学生分小组活动,制定方案。

11、组织学生交流组的实验方案,教师作出指导性评价,交流后各小组修改完善方案,并要作好记录。(出示记录方案表)

12、进行探究实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教师参与各组活动,巡视指导。(给学生充分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13、组织展示交流‚成果交流会‛你我到了哪些方法,你有什么发现?

14、学生交流发现,边讲解边演示,同组同学随时补充,同时向大家展示本小组的记录表。

15、引导学生归结平衡的规律:杠杆尺两端一样长,所挂东西一样重时,支点在中间就平衡,在此基础上,可根据学生情况而定对不等臂平衡进行研究。

(三)寻找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⑴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平衡现象到处可见(出示杂技演员走钢丝的图片资料)。

⑵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类似这样的现象?(学生交流搜集到的图片资料、教师补充)

三、自由活动

1、教师谈话:通过刚才我们亲自探究知道了跷跷板中的平衡的现象,现在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以小组为单位,组装‚蜡烛跷跷板‛并点燃,仔细观察,随着蜡烛的燃烧,跷跷板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说说其中的规律。

2、学生自主发挥设计实验,指导学生用火安全。

3、组织交流。

4、活动评价:本节课你觉得表现如何呢?你有哪些发现?

引导学生客观评价,并展示评价结果。

四、拓展活动

本节课我们一起探究了有关平衡的规律方面的知识,你能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来制作一件平衡小玩具吗?

19、蚂蚁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能用简单的工具对动物进行比较细致地观察,并能用图或文字表达;能尝试用归纳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作合理的解释;能制作简易的昆虫模型。2.情感态度价值观:珍爱生命;培养学生长时间观察、探究的兴趣和能力。3.科学知识:认识常见的动物类型----昆虫;知道昆虫的共同特征。【教学重点】

能自己总结出昆虫的共同特征,并能判断是否是昆虫。

【教学准备】

放大镜、羽毛、泡沫塑料、牙签、竹叶或草叶、课件、观察记录表;学生搜集关于蚂蚁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

找朋友。(渗透共同特征)。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好吗?想成为老师的朋友吗?要成为老师的朋友可不容易,要同时符合三个条件才行,我们来看一下:(课件出示要求:第一条:和我一样(穿

没穿)的同学。第二条:和我一样是(短

长)头发的同学。第三条:和我一样是(男生

女生)的同学。师:你们想来试一下吗? 学生游戏:多组。

第一条:和我一样(戴

没戴红领巾)的同学。第二条:和我一样(穿

没穿校服)的同学。

第三条:和我一样是(单眼皮

双眼皮)的同学。

刚才我们几位同学都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但这只是一个游戏,在实际的生活中,我们全班同学都应该互相是好朋友,因为我们是一个团结的集体。在中国,我们全国人民都应该是互敬互爱的一家人。在全世界,我们所有的华人华侨也是团结一起的一家人,你们看过08年奥运火炬在世界传递吗?,我们看到每到一个城市,都会有大量的华人华侨高举五星红旗在热烈欢迎祥云火炬。因为我们都是炎黄子孙,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就是我们的共同特征。师:游戏就做到这里,下面请大家坐好,我们上课。

二、猜谜语,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这里有一个谜语,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件出示谜语:身体虽不大,力气可不小,有时搬粮食,有时挖地道,团结又互助,勇敢又勤劳。)师:看来同学们对蚂蚁并不陌生,这句话主要是说了蚂蚁的生活习性,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19课、《蚂蚁》。(板书课题:

19、蚂蚁)

三、探究新知。

师:老师让同学们回家搜集有关蚂蚁的资料,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学生汇报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蚂蚁的知识。教师适时评价。

师:老师还布置大家回去捉蚂蚁进行观察,完成任务了吗?你们在观察的时候遇到困难了吗?哪位同学来说一下? 学生汇报,师生交流

教师提供观察工具,玻璃培养皿和放大镜。

教师介绍放大镜的使用方法:使用的时候要用手握住放大镜的手柄,调整至合适大小为止,不能用手直接去触摸放大镜的镜片。

教师交待观察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课件出示:蚂蚁的身体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是什么?各有什么特点?把观察到的身体特点记录在观察表里,也可以画下来。

1、小组观察。

师:每个小组选3只蚂蚁,分工合作。学生分小组观察,师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

师:哪个小组派代表到前面来汇报一下你们的观察结果。(学生汇报的可以是共性的,也可以是某一只特有的)。师课件展示:蚂蚁的身体结构图。

师:蚂蚁的身体分为三部分,这是头部,这是胸部,这是腹部。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

3、再次观察。

通过观察蚂蚁发现蚂蚁的身体结构特征后,再次观察不同蚂蚁,寻找共同特征。(课件出示几种蚂蚁,红蚁、行军蚁、蜜罐蚁。)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蚂蚁认真观察,一会找同学汇报。(师板画蚂蚁身体简笔画)

4、汇报总结。蚂蚁的共同特征。师:在黑板简笔画并填空:

5、介绍蚂蚁基本资料

蚂蚁是一起居住的属于社会性昆虫,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资料。(课件出示蚂蚁基本资料,蚂蚁洞穴图片,蚂蚁的种类。下面配文字)

6、师:我们知道了蚂蚁身体的共同特征,那么,你还知道哪些小动物的身体结构和蚂蚁类似呢?

同学即兴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带领学生讨论交流。最后通过亲自观察来验证大家的猜测。根据学生说的师点课件展示:

课件准备大量动物图片:蝴蝶、蝎子、蜘蛛、青蛙、蜜蜂、蝗虫。师:请你认真观察,谁来说一下它的身体结构和蚂蚁相似吗? 师:这些和蚂蚁身体结构相似的动物我们把它归为一类。

师:课件出示:像蚂蚁、蜜蜂、蝴蝶、螳螂这样: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的小动物都属于昆虫。

师:指黑板,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这也是昆虫的共同特征。

7、师生共同总结昆虫的共同特征。

(昆虫是最早出现在地球上的动物,早在4亿年前就出现在地球上了。昆虫还是自然界中种

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动物)。

四、巩固训练: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昆虫的特征。现在会判断那些动物是昆虫了吗?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张习题纸,请同学认真观察,小组讨论,看哪个小组判断又快又对。学生汇报结果,然后一同看大屏幕总结。

课件出示:出示图片,先说理由,再点结果,再介绍。

为什么说它不是昆虫:因为昆虫有三对足,蜘蛛有四对,所以蜘蛛不是昆虫。没有触角

(训练过程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充分理解特征的内涵。)为什么说它是昆虫:因为昆虫-----,蝗虫-----,所以它是昆虫。

五、制作昆虫模型。

请你用手中的橡皮泥或泡沫也根据昆虫的特点制作一个模型?制作之前要想好你要做那种昆虫的模型,这种昆虫有什么特点?想好再动手。学生制作,教师巡视。展示表扬。

五、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快乐吗? 师:有那些收获?

师:同学们这节课都很快乐,小蚂蚁为我们今天的学习可是立了大功,但是过了这么长时间它们都想家了,下课以后不要忘了把它送回家,让它回到自己的家中快乐成长。

六、活动拓展。

师:课件:对昆虫研究感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饲养一种自己喜欢的昆虫继续研究,看谁的发现最多。说不定某一天你就会成为中国的法布尔,写出像《昆虫记》一样的传世佳作。

20、它们都是鸟

【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的工具对动物进行较细致的观察,能制作鸟的简易模型.2.意识到要珍爱生命,能对鸟进行长时间的观察研究.3.认识常见的动物类型-----鸟,归纳鸟的共同特征.【教学重难点】

1.能用简单的工具对动物进行较细致的观察,能制作鸟的简易模型.2.意识到要珍爱生命,能对鸟进行长时间的观察研究.3.认识常见的动物类型-----鸟,归纳鸟的共同特征.【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 观察鸟的特征

1、学生观察鸟: 教师:你认识那些鸟?它们有什么特征?鸟有什么特征?

2、布置探究任务: 我们从哪些方面对鸟进行观察?在学生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分组探究.教师及时地提示学生观察中需要注意的问题.3、学生进行交流: 你观察了那些鸟?他们各有什么特征?将课本的观察记录表填写好.学生进行比较归纳.4、教师提示学生思考:我们观察的这些鸟有哪些相同之处?

5、学生交流:

6、总结:象鸡、鸽子、喜鹊这样,身体表面有羽毛的卵生动物都是鸟。

7、教师出示几种动物,让学生判断他们是否是鸟? 活动二: 保护我们的朋友-----鸟 讨论:有人说鸟是人类的朋友,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2 交流.3 讨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朋友-----鸟呢? 交流:保护鸟巢,留住我们的朋友,不打鸟.自由活动: 教师:我们来组织一个鸟类展示会吧.1、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出示一些鸟类的图片或其他展示作品.2、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准备

3、展示作品 拓展活动: 教师:我们来组织一次爱鸟护鸟的活动吧.建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组织爱鸟护鸟活动.21、猫和兔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猫和兔的外形、运动方式和吃食情况。(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全身长毛,小动物吃奶是重点)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重点是把整体分成若干部分,有顺序地进行观察)。

3.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

观察猫的走、跑、蹿,以及上树时的运动状态。

比较猫和兔的相同点:全身长毛;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小时候吃奶。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小猫、小兔各一只(或猫和兔的标本若干个)。猫和兔的挂图、幻灯片。

学生准备:有关猫和兔的图片或照片。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提问:青蛙的身体分几部分?蚂蚁的身体分几部分?鸽子的身体分几部分?

2.讲述:在以前的自然课里,我们学习了金鱼、青蛙、蚂蚁、蟋蟀、鸽子、鹰等动物的一些知识。在这节课里,我们再来观察两种动物——猫和兔。(板书课题)

学习新课

1.观察猫的外形

(1)讲述观察目的:我们来观察猫的身体是什么样的。

(2)讨论观察方法:

①讨论:根据我们以前观察金鱼、青蛙、蚂蚁和蟋蟀等动物的经验说一说,要观察猫的身体是什么样的,应该怎样观察?)

②教师小结:在观察猫的时候,也应该像观察青蛙、蚂蚁等动物那样,先看一看猫的整个身体是什么样的,可以分为几个部分,然后再依次观察各部分是什么样的——什么颜色,什么形状,长有什么等等。

(3)学生观察

(4)汇报观察结果:猫的身体分几部分?猫的全身长有什么?

(5)教师小结:

(出示标有猫的身体各部分名称的挂图,或者用观察时使用的小猫。)

猫的身上长有毛,毛的颜色各种各样,身体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尾五部分。

(6)学生复述:猫身体的外形特征(要求能从整体到部分有顺序地表述)。

(7)指导学生观察猫身体的各个部分

①讲解观察重点:我们已经知道猫的身体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下面就按顺序观察这五个部分是什么样的——什么形状,长短大小如何,上面长有什么等等。

②小组观察、讨论。

③汇报观察结果。

④教师小结:

(重点总结猫的牙、舌和足的特征)猫的嘴里有尖锐的牙齿,有长倒刺的舌。猫的足上有趾,趾端有爪,爪可以伸缩,在脚掌上长有肉垫。

2.指导学生观察猫的运动

(1)观察猫的行走

①讲解观察目的和要求:我们来仔细地观察一下猫是怎样走路的?(观察活猫走路有困难,也可以观察图片或幻灯片等)

②学生观察、讨论。

③汇报观察讨论结果。

(汇报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口述,也可以让学生边表述,边表演。)

④教师小结:

猫在走路的时候,主要是靠腿和脚。猫在行走时,脚的移动规律是:如果右前脚先向前迈步,左后脚就会跟着往前走,接着是左前脚向前迈步,右后脚就会跟着向前走。

(2)观察猫的奔跑

①讲解观察目的要求:下面我们来仔细观察一下猫是怎样奔跑的?

②学生观察、讨论。

③汇报观察讨论结果。

④教师小结

奔跑是猫最快的一种运动方法。奔跑时,猫的四只脚常常是只有一只与地面接触,甚至是四只脚一起离地。猫在奔跑时,四只脚抬起的次序是:右前、左前、右后、左后,或者左前、右前、左后、右后。

接上述步骤研究猫怎样蹿(往高处跳)?猫怎样爬树?

研究猫的运动,不要求学生记住猫的运动规律,只是给儿童打开一个思路,引起他们以后随时注意观察各种动物运动规律的兴趣。

3.指导学生观察猫的食性

(1)谈话:猫吃什么?怎么吃?

(让儿童根据自己平时的所见所闻来叙述,教师根据情况再加以补充。)

(2)讲述:小猫刚生下来时,还不会吃食物,是靠吃猫**的奶长大的。猫长大后能吃鱼和老鼠。猫吃食物时,用爪子帮助,用牙咬肉,用舌头舔骨头。猫捉老鼠时,先用耳朵听,再用眼睛看,然后轻轻走近老鼠,突然一扑,就用爪子把老鼠抓住了。真是个捕鼠能手!

(3)讨论:猫为什么能成为捕鼠能手?它的身体有哪些适于捕鼠的特点?

(4)讲述:老鼠常常晚上出来寻找食物。猫的眼睛到了晚上可以变得又大又圆,能看清出来寻食的老鼠。猫的耳壳能转动,能随时转向声音的来处,可以听到老鼠活动的声音。猫的牙齿锐利,便于吃肉,舌头上长有倒刺,能把骨头上的肉舔光。猫的爪子很尖锐,可以伸缩,脚掌上有肉垫,猫走路时把爪子缩回,走路没有声音。猫有这些特点,所以能成为捕鼠能手,我们要爱护它。

4.指导学生观察兔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出示兔的标本或挂图,也可以看课本第24页插图。)

(1)提问:这是什么动物?你看见过兔吗?

(2)小组讨论:兔在外形特征,运动方式,吃食方面有什么特征?

(3)汇报讨论结果。

(4)小结:兔的外形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兔全身长毛。兔的运动方式是:跳着行走,奔跑迅速;兔小时候吃奶,长大了吃青草、蔬菜。

5.指导学生观察比较猫和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如要时间允许,学生能够接受,可以组织学生对猫和兔进行比较。

(1)比较猫和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①讲解比较重点:我们比较猫和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主要从这几方面进行:外形上的不同,运动方式上的不同,吃的食物不同。

②学生观察、比较、讨论。

③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④教师小结:猫的尾巴长,兔的尾巴短。猫的四肢长短相似,兔的四肢是前腿短,后腿长。猫和兔身体表面的主颜色不同,长短不同。猫的耳朵短,兔的耳朵长。猫的嘴唇没有裂开,犬齿和臼齿发达,舌上有倒刺,兔的上嘴唇中间裂开,门齿发达,舌上没有倒刺。猫的爪锐利,兔的爪不锐利。猫吃鱼和肉,免吃青草、青菜。猫走路时,四只脚先后着地,兔是“跳”着行走的。

(2)比较猫和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①讲解比较重点。

按比较猫和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时所提出的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②学生观察、比较、讨论。

③汇报讨论结果

④教师小结:猫和兔全身表面长毛;身体都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猫和兔都用奶喂小动物。

22、多样的动物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2.过程与方法

记录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小动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教学重点】

在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教学难点】

避免学生在寻访过程中过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教学准备】

1、在校园里准备一块可供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场地(最好教师提前寻访一遍)。

2、设计简单的记录表,供学生参考。【教学过程】

一、理解小动物

1、教师问:“听到‘动物’这个词我们想到了那些动物?” “‘大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小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2、学生用举例的方法来区分大动物和小动物。

3、关注:学生举例的普遍性性,举现实存在的动物的为俐。

4、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小动物所指范围。

二、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

1、教师组织学生回忆、交流在一定范围内见过那些小动物。

2、过程中注意引起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兴趣。

3、关注:学生是否注意倾听同学的经历;学生的描述是否有想象的内容。

三、寻访活动的准备

1、组织讨论,明确寻访的任务、寻访的时间、地点和观察与调查的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并明确组内的分工。

3、交流寻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4、教师做好明确要求:注意安全、关注和爱护小动物。

5、关注:学生任务和分工是否明确。

6、设计意图:为顺利寻访做好准备。

四、总结:

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很想就这样爱你一辈子,好好的在心里把我最真挚,最纯洁的感情都给你,让你的笑脸永远的灿烂,我很幸运可以遇到你,你就象一个天使,上帝派你来到人间,只是为了看我一眼,却留下了无尽的思念和牵挂给我。我庆幸过,因为我可以爱你,我忐忑过,因为我想爱你,我无奈过,因为我不知道怎么爱你,我痛苦过,却只因为你也爱我。也许我们可以永远的这样下去,在自己的心里为彼此留下最美丽的回忆,永远的用心珍藏。这是我期盼的。人如果没有欲望,没有要求该多好,可是爱了要求的就多了,就有了苦恼,就有了心事。遇见了,我不否认这是缘分,爱了,是上辈子我们彼此的亏欠,我不愿放手,茫茫人海,一转身,我失去的也许是这一生最美丽的风景。

上一篇:新发现小学六年级作文下一篇:孝义人必知的历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