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推荐12篇)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取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学生情况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四年级我带1、2、5三个教学班,学生整体学习兴趣高,比较认真,但缺乏灵活性、学习习惯较差。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科学常识比较缺乏,科学探究能力和意识不强。家长们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五、基本措施:
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主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的思维变化,才能做出正确的教学判断,并避免客观事实与学生的想象混淆。
2、指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和描述。教科书中涉及了大量的观察、比较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观察对象在属性、结构、功能、关系等方面的特点,是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重要认识基础。
一、道德层次的体现
(一) 道德层次
一般来说, 道德可以分为理想、原则和规则三个层次。其中, 道德理想是学校倡导的, 希望学生去追求的最高的道德境界, 树立的是行为的“高标”。[1]道德原则是在一般情况下必须遵守、特殊情况下可以变通的道德要求, 规定行为的“基准”, 既涉及行为的方式, 更涉及行为的一般倾向。道德规则是学校强制执行的学生必须遵守的道德要求, 包括“不准式”的行为禁令和“必须式”的行为指令两种表达方式, 均直指学生的行为方式, 触及行为的“底线”。我们根据这种层次划分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想想他们的难处》为例, 勾勒一下该文试图传递的规范, 以及道德规范的层次呈现情况。
(二) 规范内容的层次分析
《想想他们的难处》此篇课文以“尊重残疾人”为主题, 具体包括“假如双目失明……”;“身残志不残”;“请尊重他们”;“能为他们做什么”四个板块。第一板块和第二板块作为该课文“尊重”主题的导入, 不论是通过名画欣赏、角色扮演、图片展示还是一系列真实人物身残志不残故事的呈现, 可以说都更为侧重一种情感上的移情体验, 为最终引出“尊重残疾人”这一道德倡议而埋下伏笔。
到了第三板块, 课文开始直接切入主题, 此时德育内容的各个层次也逐渐突显出来。具体来说, 在第三板块中, 道德规则层次的内容有: (1) 一为嘲弄、歧视残疾人, 一为友爱、关心残疾人对比式的图片呈现; (2) 在“资料拓展”部分以“小辞典”形式所呈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的第三条条例, 即“禁止歧视、侮辱、残害残疾人”。两者均采用“不准式”祈使句表达的行为禁令, 直指学生的行为方式, 触及行为的“底线”。道德原则层次的内容包括: (1) 同样是“资料拓展”部分以“小辞典”形式所呈现的《残疾人保障法》的第七条条例“全社会应发扬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 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 (2) 直接文字呈现“残疾人有自己的人格尊严, 他们需要的不是可怜, 不是施舍, 而是充满爱心的尊重和支持”。这些道德原则层次的内容都是规定了行为的“基准”侧重于行为的一般倾向和方式, 以“应该式”祈使句的表达方式, 对学生进行一种道德原则层次的道德倡议。
在第四板块“能为他们做些什么”的整体设计中, 以“我想做?”思考题的方式, 不论是让学生思考“助残日你为残疾人做过什么事情?”还是让学生思考“社会上还有不少有特殊困难的弱势群体, 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都体现出对学生行为, 即“能做什么”的一种关注, 但都是属于激励学生引发其高尚行为的道德原则层面的“应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的道德倡议。 (层次分析概略见表1)
二、道德层次设置的问题
通过上述对课文的脉络梳理, 可以看到在德育内容上, 残疾人作为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个特殊群体, 该文以“尊重残疾人”为主题, 力图生活化, 使德育贴近学生生活, 为学生所理解, 所接受。从德育方法, 侧重于移情体验, 有助于教师改变以往传统一贯的灌输教育法, 转而考虑学生的道德需要、思想实际和社会现实问题, 便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认知。但从道德层次的视角, 也可较为清晰地辨别出其在规范内容的层次设置上所存在的问题。
第一, 层次呈现重原则轻规则的比例失调。不论是第一、二板块总体铺垫性内容的导入, 还是在第三、四板块的内容设计上, 更多的内容设置都是基于一种行为倡议, 注重于在道德原则层面对学生进行行为上“能做什么”以及“应该做什么”的倡议式指导, 而相对欠缺对学生在道德规则层面的以“不准式”或“必须式”所进行的指令式指导。
第二, 规则呈现布局欠妥且形式单一。该文仅在第三板块主体部分以图片对比和非主体部分的资料拓展中设计了规则的呈现, 且形式单一。可以根据原有的图片对比的内容在文本的主体部分采用丰富多样的形式设计, 如引导学生思考公共场所中残疾人便利设施的问题, 告诫学生不破坏这些公共设施;也可编排相关的寓言故事或者童话故事, 强化学生形成不歧视、不伤害残疾人的行为意识, 并最终落实到基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养成具有一定道德判断力的“不做什么”、“务必要做什么”的行为习惯。
第三, 缺乏“遵循个体意愿”的前提性考虑。正如课文所指出的“残疾人有自己的人格尊严, 他们需要的不是可怜, 不是施舍, 而是充满爱心的关心和帮助”。这里还涉及到一个意愿性的前提, 即如果在残疾人看来是力所能及的事情, 他会将别人的帮助看作是对他的一种同情和施舍, 他也许不会愿意接受别人的帮助。对于理性发展不足的小学生而言, 采取原则层次的道德倡议让学生思考当残疾人有困难的时候应该去做什么, 是有相当的难度的。反之也就意味着, 可以通过强调否定形式的行为禁令, 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 以更为有效实现小学阶段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德育目标。
第四, 理想层次的缺失。规则性要求虽然比理想性、原则性要求更加明确, 更加具体, 更具可操作性, 但由于特定的道德规则限于调节特定类型的学生行为, 一套道德规范中的规则无论多么细致入微, 都不可能涵盖所有的学生行为。在道德规则未加调控的学生行为领域, 仍然需要诉诸于道德理想和道德原则加以处置。[2]因此, “尊重”这一主题的道德理想层次即“人是目的”, 由于本年龄阶段的认知发展水平的局限性, 可以在原则倡议的基础上采用格言、名人名言等方式简单加以呈现。
鉴于对上述问题的剖析,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 应注重以禁令式的规则守住学生的行为底线, 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去理解更高层次的道德原则和理想, 启发学生去思考“能做什么”和“应该做什么”的行为倡议, 并最终促使学生形成在具体道德情境中敏锐的道德判断力。
三、体现道德层次的德育课程开发
以上对课文内容的道德层次的分析, 不仅对我们教师的教学具有指导作用, 与此同时, 对于德育课程的具体设置, 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下面将从道德层次的逻辑性和学生道德认知的心理特性两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
(一) 道德层次的逻辑性
从道德层次的逻辑性来说, 规则、原则、理想为道德层次的三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是规范层次整体性的统合。这种整体性可通过对三者之间关系的考察, 而得到清晰的呈现。道德规则是对学生行为的具体要求, 道德原则是各种规则的一般概括, 而道德理想又是对各项原则的高度概括。道德理想通过道德原则和道德规则得以体现, 道德原则通过各种道德规则得以落实。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 当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道德原则发生矛盾时, 教师需要诉诸更高层次的道德理想, 解决或消除矛盾;在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道德规则发生冲突时, 教师需要诉诸更高层次的道德原则才能解决冲突。在德育课程的设置上, 则体现为同一规范在三个层次都应有所呈现。这也与我国教育部制订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规则层次, 在能力上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的精神主旨相契合。
(二) 道德认知的心理特性
既然三个层次是规范内容整体性的统合, 那么理想、原则、规则是否在小学阶段德育课程的设置上具有同等的地位呢?从学生道德认知的心理特性上来看, 在小学阶段, 德育课程的设置在内容上应突显道德规则层次。尤其是在小学低年级阶段, 作为理性发展不足的个体, 道德要求应直接针对学生的行为, 让学生在规则的恪守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此, 美国道德哲学家科尔伯格也认为在道德发展过程中, 儿童对规则的养成具有一个恒定的发展阶段, 他们是在被强制服从规则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规则的正义性, 从而形成了自身的公平观念, 进而达到自律。[3]随着小学生心智的发展, 到了小学高年级乃至中学阶段, 德育重心则可逐渐移向道德原则教育, 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道德规则背后的道德原则;到了高中阶段乃至大学, 德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讨各种普遍的道德原则所包含的人类道德理想。具体体现在德育课程中, 则表现为在小学低年级, 以行为禁令守住行为底线, 以行为指令指导学生的行为, 让学生明确地意识到“不准做什么”和“必须做什么”。当学生在遵守起码规则的前提下, 也就享有充分自由, 既可以选择做道德高尚的人, 也可以选择做道德平庸的人。同时, 在以规则为主体的前提下, 随着年龄段的逐渐上升, 有意识地增加原则和理想层次的规范内容。在强调规则的同时, 开始诉诸更高层次的原则和理想来倡导学生的良好行为。一方面, 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 道德规则间的冲突, 需要诉诸更高层次的道德原则的化解;道德原则间的矛盾, 需要更高层次的道德理想的调节。另一方面, 伴随着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 强制性的规则要求将会引起学生反感, 而应该在“晓之以理”的倡议中让学生形成自发的良好行为品质。另外, 在规范的表现形式上, 尽可能采用生动形象和灵活多样的呈现方式表达规则层次的内容, 如使用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寓言故事等, 赋予规则以形象的内容。以达到《品德与社会》课程在知识上了解社会规则, 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的课程目标。在原则和理想的呈现方式上, 则可设计开放式讨论或者两难故事的方式, 引导学生去理解体会规范内容的深层内涵, 让学生逐渐学习在道德问题前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由此, 否定式的行为禁令———肯定式的行为指令———行为倡议, 道德规则———道德原则———道德理想, 充分显示了符合小学阶段德育重心特性的道德教育的统合性。道德行为是德育过程的最后环节, 也是德育的最终目的。道德行为习惯不仅需要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 更需要训练和引导。[4]这也要求教师, 在德育课程设置上通过道德教育的层次区分, 注重实效, 从基础道德教育做起, 加强小学阶段课程设置中道德规则层次的训练和引导, 确保学生在理解并践行为人的起码规则的基础上, 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原则和道德理想。
参考文献
[1]黄向阳.德育的层次与重心[J].思想理论教育, 2008, (8) .
[2]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102.
[3][英]彼得斯.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M] (邬冬星译)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0.89.
[关键词]画图策略 解决问题 面积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7-062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体验策略的价值,会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
【教学难点】借助画直观图示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师:学校将对教学楼前的一个长方形花圃进行改造,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激发需要,感受策略
1. 出示例题,自主审题
师:有一块长为8米长方形花圃。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这样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 产生需要,尝试画图
师:能直接求出原来花圃的面积吗?用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整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呢?
学生独立尝试画图(师指定学生在黑板上画图);集体交流(师重点指导学生把“长增加3米”画出来,如图1;指导学生在图上标出有关数据和所求问题,如图2;其他学生完善自己所画的示意图。)
3.汇报交流,理清关系
师(幻灯片同时出现题目和示意图):你是愿意看着原来的文字思考,还是愿意看着图形思考?为什么?
师: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发生变化?(两条长边都增加了,面积也增加了,宽没有改变)
4. 自主解答,回顾反思
师:把自己的思考过程写在作业纸上。
师:刚才我们为什么要画图?(画图不仅能反映出文字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还能更直观地看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师(揭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
三、灵活运用,体验策略
1.新庄小学的操场原来是一个正方形。扩建校园时,操场的一组对边各增加了18米,这样操场的面积就增加了900平方米。现在操场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让学生理解“一组对边各增加18米”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画出示意图,整理条件和问题,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
学生完成后,组织反馈。
2.王大叔家有一个长方形苗圃
(1)如果苗圃的长增加5米,面积就增加75平方米。苗圃的宽是多少米?
(2)如果苗圃的宽减少5米,面积就减少125平方米。苗圃的长是多少米?
师:你能通过想象把这两个问题的示意图在你的头脑中画出来吗?请闭上眼睛,在脑子里画出第一幅示意图,并解决问题。
学生列式解答第(1)个问题后再解决第(2)个问题。
教师组织反馈时,幻灯片出示对应的图片。
3. 梅岭小学原来有一个长方形的操场,长50米,宽40米。扩建校园时,操场的长和宽各增加了15米。操场的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师出示:
(1)长增加15米,面积增加多少平方米?(想象示意图与课件对照图5,列式解答)
(2)宽增加15米,面积增加多少平方米?(想象示意图与课件对照图6,列式解答)
(3)长和宽同时增加15米,面积增加多少平方米?(列式解答,画图验证图7)
四、总结评价,提升策略
师:通过这些练习,你有什么收获想和同学们交流?
教师总结全课,适当介绍并呈现数学、生活和其他领域运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的典型例子。
【总评】教材把画图作为一种策略来教给学生,画图的形式也不只限于线段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画出不同的图来帮助分析、理解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对学生来说,单纯文字形式呈现的问题相对比较抽象,仅凭文字叙述有时很难直接看出图中的数量关系。这样的问题也为学生学习通过画图整理信息,体验示意图在分析数量关系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了极好的素材。
教学分成了六个步骤。①审题:要求学生熟读题目,明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体会到“光看文字,一下子想不出办法”,引发画图的需要;②画图:启发学生根据条件和问题,画出相应的图形;③看图:直观显示问题的信息,便于学生分析和思考,(在图中标出条件和问题)让学生结合示意图说说题意,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和交流,让学生感受到“看图形思考比较方便”;④分析:在画图后,引导学生借助直观图形进行分析,思考先要求什么,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弄清数量之间的关系;⑤解答:确定解题过程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自己解决问题,完成解答。⑥反思:引导学生思考“画图”这一策略对解决问题的价值,帮助学生进一步梳理借助图形直观解决问题的经验,感受画图策略的学习价值。
这样的教学过程,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出发,紧紧围绕“画图”和“用图”展开,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画示意图整理条件和问题的方法,积累借助图形直观分析数量关系的经验,并获得对画图策略的深刻体验。在解决问题时,通过不同方法的解答,让学生联系示意图充分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促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示意图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形成策略意识。通过比较不同解题方法的异同,再一次明确了画示意图的方法,凸显了示意图对分析数量关系的作用。
1 学会8个字,会认3个字。
2 学习用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3 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少年那朝气蓬勃、斗志昂扬、充满无限希望的精神风貌。
4 通过阅读课文,结合生活实际,体会作为少年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理解“红通通”、“万仞高山”、“翱翔”、“乳虎、“刀刃”,让学生有形象的感受。
教学难点:
感悟少年的精神风貌。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新课:
1 播放歌曲《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学生齐唱。
2 谈话“作为一名少年,当你唱起这首歌的时候,你的心中会有怎样的感情?”
3 板书课题《少年》
二、学习生字、生词
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画出生字、词。
2 同位合作学习生字、生词。
3 全班交流学习成果。
三、学生自读课文
1 自由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2 这首诗歌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3 交流:你读懂了哪些内容,自豪地告诉大家,你有哪些不懂的,大胆地说出,虚心求教。
4 分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
1 指名朗读课文。
2 讨论:在这首诗歌中,作者说少年像什么?
3 分组合作学习,思考:
我们少年与这些事物有什么联系?作者这样写为了突出少年的什么特点?
4 全班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5 比较句子:
少年--像刚磨好的刀刃,发出闪闪的亮光。
少年像刚磨好的发出闪闪的亮光的刀刃。
少年像刀刃。
二、练习朗读
1 领读,请一名学生读每节的第一行,其他学生齐读后两行。
2 分男女生读课文。
3 分小组比赛朗读。
4 读诵后评议。
5 表演朗诵。
6 将诗中的“少年”换成“我们”,自豪地读课文。
三、拓展训练
1 仿写诗句
2 阅读作者后五节诗,进一步体会作为少年的自豪感。
3 学唱歌曲《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
板书设计:
1.学会诗中“砚、冕、乾、坤”这样四个生字,理解“墨梅、洗砚池、淡墨痕、好颜色、清气、满乾坤”等词。
2.能借助工具书自己解释王冕的《墨梅》,体会诗中梅的特点和品性。
3.能联系诗人的生平,感受诗人借咏梅来表达自己品格高洁、孤傲的胸襟。
重点能借助工具书自己解释王冕的《墨梅》,体会诗中梅的特点和品性。
难点感受诗人借咏梅来表达自己品格高洁、孤傲的胸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梅花历来是诗人们吟诵的对象。一二年级时,我们读王安石的《梅花》(齐读)五年级时我们读《雪梅》(齐背)这节课,我们读的是元朝著名画家、诗人王冕的《墨梅》,说到王冕,他还是我们家乡人呢?(学生补充注释处的内容)
你对这个诗题“墨梅”是怎么理解的?
王冕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又工画梅。他曾在自己隐居的居所旁种梅千株,称为“梅花屋”。而说到“墨梅”,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呢,北宋时候,有一位叫仲仁的人,又名华光和尚,一日,他因月光映梅影于窗纸上而得到启发,创作了用浓浓淡淡的墨水晕染而成的所谓墨梅。所以“墨梅”其实就是用水墨画成的梅花。
王冕画过许多幅墨梅,画家不仅喜欢画画,还喜欢在画面空白处题上一首诗,几句话,以留下当时的心情感受。今天我们要读的这首诗就是王冕留在其中的一幅墨梅画的诗。
二、初读古诗,读准古诗。
1.齐读,读准确。
2.指读,读准确。
3.再读,读出节奏来。
4.读出平仄变化来。
我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三、解释古诗。
1.王冕画中的这株梅花长在哪里?
2.为何把池子称为“洗砚池”呢?(补充: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里化用这个典故。)
3.读着这首诗,想着画中的梅花,你看到这株梅花了吗?喜欢这株梅花吗?
4.交流,在交流中理解古诗:
“朵朵花开淡墨痕”
花开时那花儿的颜色(不浓艳),就像(用含着许多水的墨汁点染上去)一样。既没有(桃花那样娇艳),也没有(杏花那样如霞般粉红)。[可让学生填写。]
朗读表现花开色淡如墨痕的样子。
“只留清气满乾坤”
理解“乾坤”(“乾”即天,“坤”即地,“乾坤”即天地)
想象你此刻身在何处,闻到那香气了吗?(在对话中体会“满乾坤”中无处没有,无人不知的意蕴。)可这样设置对话:你现在站在小溪头,鼻翼间却有香气飘逸;你现在来到了林间,那香气依然追随。即使你回到家里,心间依然还有那梅花的香味在萦绕。无论何时,无论何处,每个人都能闻到那梅花的香味。
朗读,表现梅花的香气到处都是的情景。
我想问问大家,你闻到的是怎样的梅香?(在交流中理解“清气”,联系其他植物的香,如桂花、栀子花的香,比较体会其中那种淡淡的、幽幽的、静静的特点,并能用“清”来组词,如“清幽、清淡、清雅”等来形容梅香。)
这种梅香,在王安石的诗中用另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暗香”(读王安石的《梅花》)
朗读表现梅香清雅的特点。
小结:这梅,色淡、气清。
“不要人夸好颜色”
知道句中的“颜色”指梅花的色彩。
体会梅花品格的高贵、高洁,不在意别人的夸耀,更不需要别人的奉承。
5.朗读,读出梅花的特点,读出自己对梅花的喜爱。
6.背诵古诗。
四、深入体会诗意。
1.王冕为何如此喜欢梅花呢?为何种梅三千株,还自称为“梅花屋主”?读了这首诗,你知道原因了吗?
2.交流,知道王冕喜欢的是梅的高洁、清雅,不计名利的品格。
3.补充王冕的生平资料。(详见附件)
4.读着这些王冕的生平简介,你是否对王冕,对这墨梅有了更深的体会?
5.交流,在交流中抓住其中的“淡”与“清”,知道其中有“淡泊”“清高”之意。
6.所以同学们,王冕写《墨梅》这首诗,仅仅是为了表现梅花的淡雅高洁的品性吗?(不是的,他更是为了通过这首诗来表述自己的胸怀,他也如梅花那般品性高洁、表露了自己不逐名追利、孤芳自赏的性格。)
7.这首诗讲述的其实是自己的志趣,志向。这就是“诗言志”。
8.让我们再来朗读这首诗,读出王冕的志趣和高贵品性来。
五、布置作业:
默写古诗。
写一段评价梅花或王冕的话。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与新课改教学要求,结合小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特点和教学实际情况,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能正确书写(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学习抓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研读重点词句感受莫泊桑的虚心好学、勤学苦练和福楼拜的循循善诱、耐心指导;在阅读中学习良好的写作方法,树立良好的写作观;明白仔细观察、刻苦练笔、不断积累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关键。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的重点:抓住课文的关键词句感受莫泊桑的虚心好学、勤学苦练和福楼拜的循循善诱、耐心指导。
2、教学的难点:懂得仔细观察、刻苦练笔、不断积累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关键。根据福楼拜教给莫泊桑的写作方法,灵活运用,进行习作。
三、拟定课时:2课时
四、设计理念:
“从读学写,读写结合”是中高年段阅读教学的重要理念,也新课标的重要要求。本课当中,在写作上可以学习借鉴的并非仅课文本身,还有前边提到的观察与写作的方法。这类良好习作策略,应当还能延伸到各类的学习当中。
此外利用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一个简单而新鲜的课件就能很好地调动学生课堂兴奋点,通过多媒体与学生的互动可较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教学过程预设:
(一)谈话互动,揭示课题
1、让学生说一说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的人名是否认识?他的身份你知道多少就说多少。
教师依次板书:“孔子”教师自己名字“莫泊桑”
2、简介莫泊桑
3、将板书补充完整成为“莫泊桑拜师”揭示课题,鼓励学生提出有思考价值的质疑。筛选出学生最感兴趣的几个问题,如:莫泊桑为什么要拜师?拜谁为师?他是怎样学习的?效果如何?等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是思维之始,也是学生阅读探究之始,无“疑”自然也就没有探究的必要。抓住课题的质疑,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探究兴趣。】
(二)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①要求学生自读时标出小节,划出生字词。
②让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共同探讨。相机展开读写训练,课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多项口语练习。
③师生互动接读词语,边读边识记。(师带:“酷爱”生接:“酷爱酷爱酷爱”)
【设计意图:提示学生如果读课文的时候注意这些词语,可提高加强阅读的目的性,要求很具体可操作。互动的的接读训练,通过朗读节奏的变化,可提升学生边读边记的兴趣。】
2、指名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师正音,其他学生评价。
3、默读课文,感知大意。
(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同学可修正补充。)
自主学习
(三)自主研读,理清层次
1、指名读内容是“在一块”的小节,再说一说所读课文的内容
2、指导学生按事情发展顺序整理各块内容大意,用简练的语言做出旁注
(学生汇报,集体交流,教师引导,规范语言。进而梳理课文内容的层次)
边读边想圈画批注的方法
(四)自读自悟,深入理解
1、自读课文,学习莫泊桑三次请教老师的内容。
①快速阅读,找出莫泊桑三次请教老师的内容
②分角色朗读莫泊桑三次请教老师的对话内容
③比赛读莫泊桑与福楼拜的对话,注意读出当时的语气。
④和学生谈话交流句子中那些能够提示朗读语气的关键词语短语。并且PPT演示:
(莫泊桑:“坦白地说”、“急切地问”、“一进门就说”
福楼拜:“直截了当地说”“滔滔不绝地说着”“脸上露出了微笑,说”“喝了一口咖啡,又接着说”
⑤想一想:这些关键词语短语除了能提示我们读好对话语气之外还能让我们体会到人物的哪些特点呢?
⑥领悟福楼拜“滔滔不绝地说着”应该是怎么说,指读。可见这位老师……?
【教法:朗读感悟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教学中我通过快速阅读、分角色读、比赛读,不断激发学生朗读激情,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理解文本内容,感受人物的特点。】
【学法:品析词句法。通过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加速了课文内容理解,也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2、每一次向老师请教后,莫泊桑又是怎么做的呢?
①让学生找到相关语句读一读,再找出这些句中的几个关键词语短语。
(PPT同步演示学生备选答案:①“一无所获”“万般无奈”②“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全神贯注地观察”③“牢牢记在心头”“更加勤奋努力”“仔细观察,用心揣摩,积累了许多素材”等)
②再想一想:这些关键词语短语又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莫泊桑呢?
3、通过人物的言语和行动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学生和一个怎样的老师?
(PPT显示:
“虚心好学勤学苦练”
“循循善诱耐心指导”)
4情景再造:联系生活经历,想象一下如果换成一个懒惰的“莫泊桑”和暴躁的“福楼拜”来执行与课文中相同的内容,那会是怎样的一方景象?
①请俩学生现场即兴对话表演
②小结:可见文中真实的莫泊桑的虚心好学、勤学苦练和福楼拜的循循善诱、耐心指导。
【教法:情境创设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学中,我通过创设真假“莫泊桑”与“福楼拜”,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感同身受。】
(五)细心揣摩,质疑延伸
1、领悟福楼拜指导莫泊桑的言语中最关键的话语。
①指名学生读自己喜欢的那一句,再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PPT显示:
“对你所要写的东西,光仔细观察还不够,还要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和没有写过的特点。”
“青年人贵在坚持,才气就是坚持写作的结果。”)
归纳得出:观察要细心仔细,发现特点,写作要持之以恒,不断积累。
②指名个性化朗读,齐声朗读,再读一次,不看屏幕读,理解记忆。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在读中感受、读中领悟、读中积累”的学习过程。符合“新课标”特别强调熟读成诵和语言的积累的要求。】
2、质疑延伸:教师引导学生质疑“对与这篇课文中的莫泊桑的拜师和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拜师’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莫泊桑的拜师如此简单容易,一拜就成?”“莫泊桑福楼拜这对国外的学生和老师与我们中国传统的学生和老师有什么不一样?”等
(原来中国的拜师习俗很有意思。福楼拜是莫泊桑母亲娘家人的好朋友等)
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各有特色。并引出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和魅力:崇尚礼仪,谦让恭敬等
【设计意图: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应当鼓励学生读书多质疑,读书要有自己的想法。语文课程的“开放”、“拓展”,都必须建立在对文本理解的基础上,因此,我们要正确处理文本的价值取向和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
3、PPT原引小说《羊脂球》中这样的一段语句和学生一起阅读,再自由谈体会。
(“女人因为过早发胖而出了名,并且得到了‘羊脂球’这个外号。她身体矮小,到处都圆滚滚的,胖得要命,连手指上的肉也被指节勒得很紧,像一段短短的香肠,富于光泽的皮肤紧绷绷的,上衣里面高耸着硕大无比的胸脯。然而她始终诱人和很受欢迎,是那样的鲜艳悦目,她的脸蛋像一个红红的苹果,像一朵含苞待放的牡丹,上面睁着一双极美的黑眼睛,又长又密的睫毛为它们蒙上了一层阴影。迷人而又湿润的小嘴,长着光亮细小的牙齿。”)
师:莫泊桑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有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美称。刚才我们阅读的正是他的第一篇短篇小说《羊脂球》中的一个片段。说一说片段里的哪些细节描写语句能引起你注意?这样细致的描写来源于平时怎样的观察和练习?
归纳得出:抓住特点细心观察勤学苦练坚持写作
可见当年他老师的谆谆教诲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有机会大家可以好好看看这篇小说。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外资料交流问题,使课内阅读延伸致课外更加广阔的天地,并且依靠学生自己去阅读探究解决疑惑,这样的阅读探究才能给学生真正的收获。】
(六)合作探讨,练习写作
以下两题都用PPT课件演示
1、假如在许多年后举世闻名的莫泊桑遇到了他的恩师福楼拜,请将他下面的一首短诗补充整,别忘了要给这首短诗补个题。可同桌合作讨论一同填写。
尊敬的老师,您真耐心,是您让我明白了( )。
尊敬的老师,您真,是您让我懂得了()。
尊敬的老师,您真,是您让我;
是您让我;
是您让我;
是您,是您,都是您,我亲爱的老师!
教师巡视指导,指名回答,将学生答案当场输入电脑课件中,向全班展示交流。要注意前后答案的因果关联性。
2、我也“拜师学艺”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同学们,阅读了《莫泊桑拜师》,对我们在写作方面有哪些启发呢?先和同桌同学讨论一下,再把你想到的话语写下来,题目自拟。
小结归纳:细心观察坚持积累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课堂是个开放的大课堂,学生的视野更开阔了,思维更活跃了,嘴巴也更会讲了。但是,语文课还是姓“语”,课堂教学还是应该立足于语文学科的根本,学语文,用语文。】
六、作业布置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三天后提交一份课文朗读MP3录音作业。
【设计意图:新颖的作业形式能够激发学习的潜能,录音作业的好处很多,可以最优化,培养精益求精的作业责任感,独立完成作业,而且趣味性也强。】
2、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我的老师我来画”
将准备好的题卡发给学生
“提示:请亲自在题卡上描绘一位对你有深刻影响的老师。
不过,动笔前最好想想他(她)的音容笑貌、外貌特点等,下课之余也不妨偷偷的再“侦查”一回……
可以的话再写上几句想说的话,找个机会送给恩师。
开始动笔吧,还等什么呢!
提交方式:完成后先找老师或同学帮助看看,觉得满意了直接提交给你的恩师吧”
七、板书设计:
板书是文章的浓缩与精华,我根据教学步骤适时板书,具体设计如下:
10 、莫泊桑拜师
莫泊桑 虚心好学、勤学苦练
福楼拜 循循善诱、耐心指导
启发细心观察、坚持积累
1、会认本课的生字,会写本课的生字。
2、懂得生字、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本文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画蛇添足”的意思。并用这个词说一句话。
4、诵读这则寓言。
教学难点:
能用“画蛇添足”说一句话。
教学准备:小黑板、幻灯片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文言文,通过文言文的学习,我们知道阅读文言文觉得有些拗口、别扭,甚至有些难以理解,但只要认真,相信自己,就一定能够学会。在这里我想问问大家:“你们有没有信心”(生答:“有”)。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则新的寓言“画蛇添足”。
二、朗读疏通
(1)检查预习,幻灯显示,读出下面字音:祠、谓、祀、盗、添、赐、遂、祭。
(2)教师示范朗读。
(3)学生自读课文
教师布置要求:读准字音,不读错字;读通句子,不读破句;读顺文章,不打疙瘩;具体方法:一人读书,一人发现读音或停顿有错误,随时指出来,两人都拿不准的地方,借助注释词典,讨论统一意见。
(4)推荐朗读好的学生读。示范朗读使学生对课文有整体熏陶感染,同时帮助学生矫正自己的朗读。
(5)齐读。进一步体验诵读的语感、气势。
三、小组合作交流,理解全文大意
(1)教师指导学习第一句:同学们,学习文言文光会读是不行的,还要读懂,读懂文言文就要理解文言文的意思,那么怎样去理解文言文的语句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句。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用小黑板出示)
(2)那么“祠者”、“舍人”、“卮酒”分别是什么意思呢?你是怎么知道的?(看注释)
(3)教师小结:不错,对于不了解的字词,我们可以看看注释,它能帮助我们读懂文言文。你再根据注释说说这句话的意思。现在,就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自学文言文后面的句子。学习的时候四人小组交流,交流预习过程中的疑难词句及重点词句(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新词等)。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
四、复述赏析
课堂比赛,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的主要内容。当堂展示评价。评价中对学生复述中“精确的词语、合理的想象、做充分的肯定与鼓励,对学生不符合文章的地方也要作出矫正。评价时老师把复述的方法归纳在黑板上。学生根据这些方法修改。
五、学生讨论
不是说先画好的人一个人饮这杯酒吗?他为什么没有喝到酒呢?指名说一说,从这个人身上,你们得到了什么启发?(这则寓言说明做了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
六、总结延伸
(1)整理反思笔记,准备做练习检测。(课内完成)
整理的内容:易读错写错的字音、字形:重点字词整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新词等)。
(2)今天,我们从这则文言文中不但获得了快乐,而且还懂得了为人处事的道理。希望大家以后多读读寓言故事,选读《战国策》、《淮南子》、《韩非子》中的文章,多读书、读好书,你一定能在知识的海洋中有更多收获!
(3)作业:配乐朗诵录音,回校展示播放。
1. 学习“缘”这个生字。
2. 读懂诗句意思,理解古诗内容进而感受庐山的优美风景。
3. 领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富有哲理的诗句。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含义,领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过程:
一、读诗导入:
师:孩子们,看看这一幅风景图,是否能唤醒你脑海中的记忆,这是哪里的景色?(生:庐山瀑布)记得李白写的那首诗吗?叫《望庐山瀑布》。我们一起来背背好吗?庐山的风景不仅仅就是这瀑布,你看这峰峦雄伟的山峰,更是那样的壮丽迷人。大诗人苏轼在游览庐山十多天后,把这里的风景看了个遍,于是在庐山的西林寺写下这样一首诗,一起读诗题。
二.自读古诗,读通读顺:
1、圈画出节奏线,再读。题/西林/壁,知道诗题的意思吗?“题”是什么意思?
2、诗题读得不错,诗句能不能读得准确呢?自已试着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
3、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七言律诗的节奏一般是怎样的?按照这样的节奏读一读.
4、师生共读,师读题,男同学读诗句,女同学读后三个字。
三.再读古诗,感受诗意:
1.理解诗意:过渡:师:我们读得都不错,但是学习古诗,不仅仅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更要读出对古诗的理解,下面就请你自已一边读一边结合书中注释来理解一下诗句的意思。
2.留恋于庐山风光的苏轼,到底有哪些观察与感受,现在就请你来说说?
3.汇报交流:先说说诗人的观察吧!
A:生:“横看成岭侧成峰”:从正面看像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成看是威严耸立的高峰。点拨:板画“岭”问:你认为岭应该是什么样的?“峰”又是何种状况?说明庐山的景象怎么样?(生:变化莫测,形态各异,奇形怪状等)怎样能读出你的这些感受呢?岭和峰要重读。
B:过渡:除了从正面和侧面看,诗人还从哪些角度去看?请读诗句,
生:“远近高低各不同”。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各不相同。请看图片想像:从远处看庐山是---。(遮天蔽日)从近处看庐山是--(危崖险石)从高处看庐山是--(深沟幽壑)从低处看庐山是--,(重峦叠嶂)
同样的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景色,这真是(千变万化,变化多端,)让人觉得(眼花缭乱)这就是庐山,让我们把它的特点读出来吧,远高各不同要重读一些。
C:过渡:通过看到这些景象,作者又有哪些发现呢?
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看不清庐山本来面目,只因为置身于庐山中。
点拨:理解缘并指导写法,此山在哪?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多才多艺,学识渊博,他愿意停留在“不识”上,他问自已-,他问山中之人--,他问我们在座的各位--,可是,我们都身在庐山之中,看到庐山千般面貌,苏轼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补充链接:
庐山在李白的眼中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庐山在朱元璋的眼中是--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
庐山在毛泽东的眼中是--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同样是庐山,不同的人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感受,这就是苏轼所说的--
D:揭示哲理:孩子们,要想对庐山的风景有一个正确的评价,我们应该怎么办?
同样,作者仅仅是在说庐山吗?不知道大家听没听过《盲人摸象》的故事,故事中的人物错在哪里?
要想认清一件事情评价一个人,我们应该怎么办?(全面地,客观地对待事物,而且还要有自已的切身感受。)
四.拓展训练,总结全文:
九百多年过去了,庐山依旧有她自已的风采,无论时间怎样流逝,它总还是那样的变幻莫测,绮丽雄伟。现代诗人董必武在游览庐山时,也写下了这样的一首诗,带着我们这节课学会的朗读方法,来读一读这首诗,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初游庐山董必武
庐山面目真难识,叠嶂重峦竟胜奇。
乍雨乍晴云出没,时高时下路平坡。
盘桓最好宜花径,伫立俄延读御碑。
如许周颠遗迹在,访仙何时至今疑。
总结全文:学完了这首诗,我们赞叹庐山的风景雄伟陡峭,更从诗中懂得了一个道理,这样的诗是哲理诗,最后,我们端好书,大声地把这首诗读出来来结束今天的学习好吗?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岭:简笔画
峰:简笔画
不识……不同…..
全面地,客观地看待事物
一.我们又长大了
1.青少年的身体是在不停地生长发育的,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身高在逐渐增长。二.升旗台在哪里
1.八个方位分别是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2.要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首先要选取一个参照物。参照物不同,描述方式也不同。
3.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我们可以根据这个规律先确定东方,再由“前北后南左西右东”确定方位。这里的参照物是“太阳”。三.国旗是怎样升起来的1.旗杆顶上有个滑轮装置,叫做“定滑轮”。2.滑轮是一个周边有槽,能够绕轴转动的小轮。3.滑轮分为两种,一种叫“定滑轮”,一种叫“动滑轮”。定滑轮不能省力气,但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可以省力气,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4.滑轮组:由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合使用的装置。四.旗杆的影子
1.一天中影子和方向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有关。五.影子为什么会变化
1.旗杆的影子在一天中不断变化,并且这种变化有一定规律。
2.旗杆影子的变化是由地球自转形成的。由于地球的自转,太阳东升西落,太阳越高,影子越短,太阳的方位变化,影子的方位随之变化。六.校园里有哪些动植物
1.自然界中的物体分为生物和非生物。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体,包括植物和动物;非生物指没有生命的物体。
2.有生命的物体的共同特征有:能长大,会繁殖,会死亡,要呼吸,要吃东西,都对刺激有反应。
3.动植物在分类时必须先确定一个分类标准,不同的分类标准得出的分类结果也不同。七.观察一棵树
树的作用:1.美化环境2.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3.建筑材料4.防风固沙5.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
八.小动物的家
1.小动物的“家”也就是它们的栖息地,是它们生活、躲藏、休息的地方,虽然不同的动物的“家”各不相同,但都具有隐蔽性的特点。
2.每一种动物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性,不同生活习性的动物生活的环境也不同。九.观察蚂蚁
1.蚂蚁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2.蚂蚁是用触角经行交流的。十.更多的小动物
1.像蚂蚁这样的动物,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具有这样特征的动物叫昆虫。
2.常见的动物有哺乳动物、鸟、昆虫、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十一.今天的气温是多少
1.空气的温度就是我们常说的气温。气温常常用摄氏度(℃)表示。2.气象站测量气温,是在百叶箱里经行的。
3.百叶箱是一个里面放有温度计等气象观测仪器,且空气能流通的箱子,一般安放在草坪上。
小学四年级全科目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数学英语
1、“勇士们哪,攀着一根根铁索,冒着密密的弹雨,冲破了敌人的火网”这句话中抓住人物的动作词语有(攀)、(冒)、(冲)等进行描写;“弹雨”、“火网”的(比喻)恰当,形象地再现红军血战沙场的场面,歌颂红军英勇顽强、勇往直前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2、“当年激烈战斗的楼房”与( )进行了对比,(
)与“满树的梨花正在开放”也进行了( )。
3、陈赓啊,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该陈述句)
4、小红军倔强表现了(3)次,分别在(我的体力比你强,我同你的马比赛);(我还要等我的同伴);(我的干粮袋鼓鼓的,我比你还多呢)最后说服陈赓上马。
5、那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 )的小脸,( )大眼睛,( )嘴唇,鼻子( ),两脚穿着( ),冻得( )。这些外貌描写中体会到(小红军是个小孩,历尽千辛万苦,饥寒交迫,和陈赓一样疲惫不堪)。
二近义词:
回顾—回忆 疲倦---疲倦 口吻----口气 激烈---猛烈 商量-----商讨 凶恶----凶狠 可惜----惋惜
三解释:
荒无人烟:十分荒凉,没有人家。
无可奈何:没有办法可想,不知怎么办为好。
激荡:因受冲击而动荡。
攀:抓住东西向上爬。
姓名:____________
一、填空:
1、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土壤中主要含有()、()、()、()等物体。
2、种子剥去种皮后,里面会有()、()、()三部分,为植物发芽提供营养的是()部分,以后会长成植物的根的是(),会长成植物茎和叶的是()。
3、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种子发芽所需的条件是:有()、()和()。
4、植物的根会向()的方向生长,这种特性叫做植物的()性,植物的根还会向有()的方向生长,这是植物的()性。
5、大多数向阳植物的茎在生长过程中具有()性,植物“喝水”是通过()吸收,再通过植物体里的()输送到全身各个部分。
6、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形状会发生改变,取消受力后又(),这种特性叫做()。
7、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滑行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产生一种阻碍滑动的力,这种力叫做()。
8、不同的纸厚度(),抗拉力(),吸水性也不一样,但它们都是用植物打碎后加工而成的,一般都可以燃烧、写字,遇水会变()。
9、木材和芦苇等植物是造纸的主要材料,植物体中的()是构成纸的主要成分。
10、杠杆能改变用力的()和(),还能传递()。
11、空气可以()空间,它是一种()、()、()的气体,压缩空气具有很好的()性,篮球、()球就是利用了空气的这种性质做成的。
12、要使降落伞降得慢,我们可以()、()、()。
13、潜水艇里面进入水的多少,决定了它的沉浮,进水越多,船就(),进水少,船就()。
14、声音由物体()而产生的,声音有大小、高低之分,对同一发音物体用力越大,发出的声音就越();对大小不同的物体,越细、越小、越短的物体发音音调就越()。
15、光是沿()传播的;声音可以在()体、()体、()体中传播,它在()体中的传播能力最强。
17、阳光是由()、()、()、()、()、()、()七色光组成的。
18、物体都有反光能力,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原理制成的。
二、写出下列各种声音的主要振动发音物体。说话声()
风
声()
流水声()吉他声()笛
声()
口哨 声()
雷
声()敲门声()
三、判断下列物体是省力杠杆还是费力杠杆。
镊子是()杠杆
剪刀是()杠杆 火钳是()杠杆 斧头是()杠杆
锄头是()杠杆
园林剪是()杠杆
尖嘴钳是()杠杆
四、连线题:
摩擦力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害有利,人们需要增大或减小摩擦力,请连线
减少摩擦力
在轮胎上增加花纹
在台球杆上涂滑石粉
在水泥道路上留条纹
在机器中加润滑油
在鞋底上加上花纹
增加摩擦力
在车轮上加防滑链
五、简答题
1、说说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土壤?
2、我们为什么要节约用纸?怎样节约用纸?
田婷
一、学生情况分析:
这一学期我担任六年级的科学课。从上几学期的学习情况来看,这一届学生比较活泼,生性好动,好奇心强。学生对科学活动十分地感兴趣,并能以自己的方式观察到许多细节的地方,研究气氛浓厚。但由于一部分学生对科学课的研究方式不适应,不知道如何最有效的观察、探究、描述、总结、不会实际应用或联系实际。通过三学年的科学学习,学生对科学学习有了很大的变化:课堂学习的注意力集中了,小组合作探究更加融洽了,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也更强了,对于“科学”也很有自己的见解。不是说孩子是天生的探究者吗?所以我们要创造更多的机会,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待改进的是学生课堂学习的规范性和个别学生的学习习惯。另外科学探究小组的探究态度和习惯要进行重点培养。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册内容由“生物的演变”、“月球”、“太阳与太阳系”和“无限宇宙”四个单元组成。
“生物的演变”这一单元将启发学生探索生物进化过程中,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从而理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发现会拓展学生们了解认识生命的新视野,激起他们对科学探究的更大兴趣。知道生物是不断演变与进化的,了解进化的历程、规律和趋势。了解一些有代表性的化石和活化石,知道化石的一般成因。能以马为例为特例阐释生物进化的过程、规。能对生物的进化、适应和灭绝作出合理的解释。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卫星,与地球上的各种自然现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也是除地球之外学生最接近的一个天体,相对而言更加容易观测。本单元就是以月球的基本情况,月相的变化规律和月相变化的原因以及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作为探究的内容,逐步培养学生通过坚持长期观察记录、进行模拟实验、查阅书籍和其他信息源等方式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为学生后续的探究活动奠定基础。
“太阳与太阳系”本单元的重要目标是引领学生“将太阳作为地球上最主要的能源(光和热的主要提供者)”来认识,来开展探究活动。学生的探究活动是从身边开始,是从学生心中一个个小小的疑问开始的,从“观察太阳”到探究“太阳与动植物”、“太阳与地球物质变化”、“太阳与人类”、“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系”、“做太阳系模型”等一系列活动构成了本单元的主要内容。目的是给学生们一把探究的钥匙,让他们亲自去打开一扇扇神奇的科学之门,充分享受探究的快乐!“无限宇宙”本单元在前面学习月亮、太阳等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太阳系、银河系以及宇宙的关系,了解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艰辛,由于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运载火箭等宇宙探测器的不断运用,人类对太空的认识不断深化。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知道一些重要的探测宇宙的工具,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历史,关注我国空间技术的最新发展。探索宇宙的奥秘,开展空间实验,开拓人类的生存2015年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课教学计划
空间是当今世界科学研究的重大主题,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启蒙教育,既可满足他们对探索太空的渴求,也可以给他们以宏观世界的启迪,使学生认识到宇宙不是虚无缥缈的,宇宙是物质的,宇宙是运动的,是一个无限的世界。通过以上不同视角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学生将会对小学阶段所学的地球与宇宙等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世界是变化着的,多样的;世界是物质构成的,人无时不刻不在与之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我们应当保护地球环境。在本册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
1、通过系列化的探究活动,较全面地收集证据。在本册,学生除了通过观察、实验方式外,还将学会用统计、调查、收集资料等方式来收集证据。
2、对各种证据进行处理,尤其是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如根据资料中下层八大行星数据表建立太阳系模型等。
3、学习对现象进行科学解释,获得概念性理解。本册将让学生学习用多种不同的方式对探究的结果进行解释,如画出通过观察出月相的结果,画月相示意图以及月相成因图,建立环形山模型,形成太阳能问题的解决方案等。
4、加深对探究的理解。如在“太阳与地球物质变化”中,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认识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等。
5、在活动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动手能力。难点:学生科学素养的逐步形成。
五、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各班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8、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9、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六、补差意见:
1、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对复习重要性的认识,特别是学困生,师生都要特别关爱。抽时间与他们谈心,端正学习态度,确定学习目标。
2、对平时缺课未做实验的学生要调查摸底,及时查漏补缺,做到实验率100%。
3、课前检查前节课的作业,有问题及时纠正;课后交流,课堂复习的要点消化的怎样,进行抽题检查;平时提醒,碰到该生及时了解复习情况和作业完成的情况,及时提醒不要忘记作业。选择“小老师”,让他们在集体的合作学习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4、给困难生以更多的展示机会,以呵护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平时一些简单的题目,请他回答,让他找回自信。积极采取激励措施,只要待转学生有点滴进步,就要予以鼓励,使他们在成功的喜悦中去争取下一次的进步。
七、教学进度安排: 一单元 生物的演变 1-2周
1、化 石 2 课时
2、探索动物的发展史 2 课时
3、谁能生存下来 2课时 自由研究 2课时 二单元 月球 3-5周
4、月球上有什么 1课时 5、观察月球 2课时
6、月相的成因 2课时
7、登上月球 1课时 自由探究 2课时
三单元 太阳与太阳系 6-10周
8、太阳 2课时
9、太阳与动植物 2课时
10、太阳与地球物质变化1课时
11、太阳与人类 2课时
12、设计太阳能热水器 2课时
13、太阳系 2课时
14、做太阳系模型 2课时 自由研究 2课时
四单元 无限宇宙 11-13周
15、天上有条“河” 2课时
16、艰辛的探索 2课时
17、人造卫星与飞船 2课时
18、运载火箭 2课时
19、无限宇宙 2课时 自由研究 2课时
【鄂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推荐阅读:
小学科学鄂教版四年级科学复习试题09-24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12-10
鄂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09-11
湘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演示实验教案05-31
鄂教版四年级下册复习12-21
三年级科学上册 鸡教案 鄂教版11-11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实验教学计划5则范文06-24
冀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11-03
冀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学计划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