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上册科教版

2024-06-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三年级科学上册科教版(精选7篇)

三年级科学上册科教版 篇1

3-1 我们关心天气 探究活动分析: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来帮助学生明确常见的天气现象。图上用各种天气符号和表示温度的数字,反映这一天全国各个地区的天气情况。学生通过对这张图的观察,可以对常见的天气现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2.图上的表示天气现象的符号可采用粘贴的形式,在符号下面应写上符号的名称,便于学生认识这些天气现象。

3.提问学生还知道那些天气现象,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天气现象。

4.为每一组准备一套天气符号,让学生尝试着给这些天气现象进行 分类。5.(室外)观察、描述今天的天气现象--引导学生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

6.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回到教室后,将学生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交流。7.引导学生思考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或提问学生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使学生意识到天气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8.在学生的科学记录本上,描述今天的天气时,可能只是一些毫无联系的几个简单的词语或句子。提示部分对学生描述天气的方法的指导--将天气特征与生活建立联系,提高学生对天气的认识水平。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提示,并应用提示的方法对自己的记录进行改进,并把改进后的描述和同学交流。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过程与方法:

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教学准备:

1.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 2.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

3.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 4.每个学生科学记录本各一本。教学活动过程:

一、认识天气现象

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

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5.汇报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

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出示观察要求: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2.安全教育,并落实小组长进行管理。

3.带上科学记录本和笔排队到操场上分组进行观察,教师巡视。(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4.回到教室进行交流: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观察到天气现象。5.学生汇报,教师展示学生的记录。

6.提问: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如不知如何回答可提问: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

7.认识“网状图”的使用:刚才同学们在汇报的时候想到一点说一点,有没有办法把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更直观地表示出来的方法呢?打开书本第45页,看看书本上向我们介绍了怎样的一个好方法?

8.带读提示语。

9.看明白了吗?有不明白的请提问。

10.请你学着书本上的方法,在科学记录本上为今天的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作一张“网状图”。

三、总结

刚才我们观察的是今天的天气,那么明天又会天气怎样呢?后天呢?一个月内我们杭州的天气又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请大家每天都能把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能了解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这里的天气变化是这样的。

3-2 天气日历 探究活动分析:

前一课学生已经认识了在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在天气日历中,学生将用改进后的、比较简单明确的天气符号(有时需要用有相关数据的天气符号卡)来记录观察到的天气现象,并且他们需要自己制作这样的天气符号卡来完成观察记录任务,所以让学生练习画一画天气符号是很必要的。在降雨量中增加降雨的毫米数的记录,是和后面雨量器的教学相配合。运用小旗被风吹动情况的符号来记录风量,也是和后面“怎样描述风”的教学活动相配合,并使学生的观察和记录更容易一些。制作天气日历(时间/内容)

1.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两周前的天气是什么样的。除非那一天有特别明显的天气现象发生,否则学生是很难记得清楚的。

2.教师再让学生描述今天的天气,并讨论:我们怎么样才能在两周后仍然记住今天的天气?学生的回答将集中在如何把天气现象记录下来。

3.教师向学生介绍天气日历是跟踪记录天气的好办法,并让学生了解天气日历。告诉学生们,这节课就来研究如何观察天气,并将观察到的天气信息记录在“天气日历”上。

4.讨论今后的天气记录应怎样进行?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方法一,小组轮换,每周指定一个组,每1至2人负责一项天气现象的观察和记录,并把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天气日历上;方法二,每天安排一个同学观察和记录天气,定一份观察记录值日表;方法三,每天安排一个人或一个小组,把每天观察到的天气现象先和全班同学描述,再记录在“天气日历”上。教学目标:科学知识:通过亲自观察认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变化。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使用温度计来测量气温。

2.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逼供内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教学重点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逼供内记录在“ 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教学难点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教学准备:

1.画有天气符号的图片一张 2.学生画天气符号的小卡片若干 3.大的天气日历一张 4.气温柱形图表一张 5.温度计每组一支 6.科学记录本和笔 教学活动过程:

一、认识一些天气符号 1.分类介绍每一种天气符号的含义。

2.使用天气符号记录云量、云的种类(次项可以选学)、降水量、风速和风向、温度等天气现象。3.每个学生在小纸卡上画几个天气符号,制成天气记录卡。并提示学生在今后一个月的时间里,要用自己制作的天气记录卡在“天气日记”上记录每天观察到的天气现象。

4.可以小组分工,每人画一类天气符号的小纸卡,小组内不画重复的。注意提示学生在卡片的上方写上今天的日期。5.天气日历可以每个小组完成一个天气日历,但全班共同完成一个天气日历的记录可能会比较现实。6.带领学生到户外观察天气。因为,从这一次开始,学生将持续一个月的天气观察,并在观察的过程中对天气情况进行判断。此时的学生对天气现象的观察能力还不强,教师应重点对在什么地方测量温度最合适?如何判断天空中的云是多云、阴天等方法和学生们进行交流,并作初步的指导。7.回到教室后,教师可将“天气日历”贴在黑板上。提问学生:哪一张天气符号最能反映今天的云量?各小组举起前面画好的相应的小卡片。请一名同学把小记录卡粘在“天气日历”今天的日期栏内。

8.依次提问学生哪一张天气符号最能反映今天的降雨量、风向、风级? 9.出示“温度记录表”,指导学生用填充图(描竖条)的方法记录今天的气温。

10.讨论怎样安排每天的记录任务?明确分配任务的方案,确定每天在什么时间来观察天气。

3-3 温度和气温 探究活动分析:

1.温度计的使用在三年级已经学过。在前两课中,学生实际上已经用温度计测量气温。

2.每个小组或每个同学都将再次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并将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每天都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并将测量的结果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我们的日期-温度表”中。

3.为了提高学生们测量的准确性,有必要在下列几个方面对学生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进行指导:

1、认识温度计上的刻度。温度计上标出的温度往往是整十数,每两个数值之间分成5或10个相等的小格,每个小格代表1摄氏度或2摄氏度。4.测量时,要把温度计放置到测量环境内2-3分钟,待液柱不再升高(或降低)时再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柱平行。

5.对测量的气温进行比较和分析,确定只有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才能反映当地的气温。并指导学生把测得的气温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我们的日期——温度表”上。6.利用收集的数据制成“温度填充图”,分析每天选择同一时间测量气温的重要性。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过程与方法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理解长期测量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教学重点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教学难点

正确测量,能坚持记录。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分小组记录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气温。每组一张温度填充图。

每个小组或每人一支温度计。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语,引入研究课题

1、温度对天气的影响很大,气温是天气现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2、揭示学习课题。

二、室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1、教师提示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要注意的安全问题。

2、学生说说怎样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怎样读数;复习温度计的刻度;让学生找出沸点、冰点、人体正常体温等温度。

3、讨论教室内和教室外的温度一样吗?怎样确定室外的温度比室内高?测量室内外的温度要做哪些准备,注意什么?

4、测量室内温度,记录、交流。

5、分组到室外不同地方测量温度,走廊上、阳光下、树底下、阴凉处,把测量的温度及时记录。6汇报交流,室内外温度有什么不同吗?哪个温度可以反映今天我们 这个地方的气温?每个小组测得的温度一样吗?为什么不同?

三、气温的测量

1、讨论,刚才我们测量到的阳光下、阴凉处两个不同地点的温度有什么不同?想一下,我们应该选择什么地点来测量气温?

2、教师小结,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最能反映当地的气温,所以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地方来测量气温。

3、测量不同时间的气温,汇报不同时间所测到的气温。

4、出示气温图表,讨论,从这张图表中,我们可以获得有关气温的哪些信息?为了准确的填写我们的天气日历,每天测量的时间该怎么确定?

5、教师小结。

第四课

风向和风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过程与方法:

自制建议风向标和小风旗。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到使用简单工具能对天气观察活动提供很大的帮助。进一步提 高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能描述风向和风速

【教学难点】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制作风向标的材料;制作小风旗的材料。【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你们觉得风是什么?能听到,看到风吗?能用能想到的描述风的词语来描述风吗?

二、探究内容:

(一)风向和风向标

1、出示风向图,简单介绍

简单介绍,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2、你能通过风水动旗面的情况来辨别风向吗?简单练习。

小结: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的是风吹来的方向。

3、制作风向标,并测量风向

(1)出示自制风向标。介绍制作方法(2)小组讨论:风向标的使用方法

(3)问:我们如何将风向结果添加到当天的天气日历上呢?(4)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方法确定方位和测量风向?

(二)风速和风速等级

1、问:风向可以用风向标进行测量,那么风速也可以测量吗?

2、介绍科学家利用风速仪测量风速,熟悉“蒲福风力等级”表。我们制作小风旗来测量。

3、分组制作小风旗,研究使用方法

(三)实地观察

1、测量风向和风速

2、记录到天气日历中

第五课

降水量的测量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过程与方法:

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纪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保持对天气现象观测的浓厚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能在课后持续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

【教学重点】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教学难点】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纪录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制作雨量器的材料:制作说明书一份,直

筒玻璃杯或塑料杯,刻度尺,剪刀,纸带,胶带纸;喷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降水也是天气的一个重要特征,那么,我们怎么判断雨下得多 大呢?生自由说:通过观察雨滴的大小,雨下的时间长短

介绍气象学家是用雨量器来测量降水量和根据降水量的多少来区分 雨的等级的。

二、探究内容:

(一)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1、出示自制简易雨量器

生根据制作说明书,尝试制作雨量器

2、展示自制简易雨量器,讨论:雨量器的口径大小是否对测量有

影响?用大小不同的雨量器测量降水也可以吗?

3、小结

4、模拟降雨,初步感知怎样收集和测量降水量。

(二)降水量的观察和测量

1、讨论:雨量器使用的注意事项。如:收集完“降水”,注意不要让雨量器内的“降水”溢出;读数时,要把雨量器平放在桌面上,视线与雨量器内的水面保持平行。

2、指导记录“降水量填充图”

3、指导学生课后开展降水量测量和记录活动。

第六课

云的观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过程与方法: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

形状给云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对云的研究中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在课外认真完成“天气日历”

中关于云的观察。

【教学重点】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教学难点】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并能

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不同形状的云的图片,直径约30cm的圆片,白纸 【教学过程】

一、描述云

1、出示“云”字。问:关于云,你能想到什么?用网状图记录学

生想法。

二、探究内容:

(一)观察云

1、问: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使用了晴天、多云、阴天等来描述

和记录对云量的观察。那么,这些不同的天气状况是怎样来划分的呢?

2、师介绍方法:出示圆片,把天空当成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把

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里,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多少进行区分。

3、室外观察,明确任务:(1)观察天空中的云量(2)云的高度和

云的形状(3)在观察云的过程中,会产生哪些联想

4、反馈

(二)对云进行分类

1、分组活动:根据不同形状的云的照片,尝试给云进行分类

2、生汇报

3、阅读资料,了解科学家对云进行分类的方法。

4、再次观测,今天看到的云是哪种类型的云,并记录在天气日历中。

第七课

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天气是不断变化的,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过程与方法:

统计、分析“天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

情况进行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到长时间进行科学观察和记录。

【教学重点】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认识

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教学难点】统计、分析“天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

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

【教学准备】气温统计表、云的统计表、风的统计表、平均降水量的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经过进一个月的天气观察,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记录了很多相关

天气信息,今天,我们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

气的某些特征。、二、探究内容:

(一)统计天气信息

1、讨论统计方法。

(1)可以从天气日历上将相应的小纸卡取下来,然后分类

(2)也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依次记录

2、分组统计

发给相应小组气温统计表、云的统计、风的统计表、平均降水量的统计表

(二)分析天气信息

1、反馈:(1)统计云量的小组:有多少天是晴天?多少天是阴天

或多云?哪种天气最多?哪种天气最少?

(2)统计云的类型的小组:哪种类型的云最常见?哪种类型的云最

少见?

(3)统计风向的小组:主要刮哪个方向的风?

(4)统计风速的小组:这段时间里刮风的天气多吗?通常刮大风还

是微风?

(5)统计降水量的小组:这一季节的降水量有什么特点?

2、问:综合各组的统计和分析汇报,能对这段时间的天气情况进行

概括总结吗?

3、单元评价

(1)问:今天天气怎样?

(2)互评这个单元的学习情况

溶 解

第一课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

不容易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现象,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研究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准确。严格按

照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食盐

1、沙

1、面粉

1、装水烧杯

3、筷子

1、玻棒

1、水槽1、漏斗

1、滤纸

3、铁架台1。(沙在使用前淘干净。)

【教学过程】

一、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1.学生观察实验: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玻璃杯内,不搅拌,静静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过一会再搅拌,观 察它们的变化。

2.学生汇报观察现象:食盐在水里的变化是怎样的?沙在水里呢?

(注意纠正学生的汇报:食盐在水里容易溶解,沙在水里不容易)

3.组织讨论: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容易溶解”?哪

些现象能使我们判断“沙在水里不容易溶解”?(板书食盐的溶解现象和沙不容易

溶解现象。)

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1.教师讲解:食盐在水里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们可以叫做

食盐溶液;沙在水中不容易溶解,我们则把它叫做沙和水的混合物。那面粉在水

中会怎样呢?

2.学生实验: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静静观察

一会儿,看看面粉在水里的变化,然后再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会儿,观察面粉在水

中的变化。

3.组织汇报:面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吗?把它放置一会儿我们还能观

察到什么现象?

4.教师引导描述:面粉水中是什么样的状态?

5.讨论:面粉、沙、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面

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6.教师引导:为了作进一步的观察,我们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演

示折纸和过滤实验的规范操作,注意不要将液体溅到滤纸外,倒入漏斗中的液体

液面要略低于滤纸的上沿。

7.学生实验:分别做过滤食盐溶液和沙和水的混合物以及面粉和水的混合物,并观察滤纸,汇报观察结果。

8.交流实验结果,整理对溶解的新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提

醒学生注意:溶解的溶不是熔也不是融。)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二课 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

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实验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装水烧杯

4、筷子

1、高锰酸钾

1、小药勺、食盐

1、沙

1、面粉1。

【教学过程】

一、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

1.引导想象: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2.教师讲解:为了清晰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物质来做溶解实验。教师出示高锰酸钾。(教师取放演示要规范,这是学生首次

接触化学药品)

3.引导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

4.学生实验: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轻轻地放入几小粒高锰酸钾,先静观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分散现象,然后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下水,继续观察水和

高锰酸钾的变化。(注意学生对观察到的细节地描述)

6.学生汇报:高锰酸钾在进入水的前中后有什么样的变化?它在水

中溶解了吗?它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有什么异同?

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观察记录实验:进一步观察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比较它们在水中有什么相同与不同。(观察结果可直接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变成的微粒大小

在水中的分布

是否沉淀

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

是溶解还是没溶解

2.小组交流:修正描述和记录。

3.全班讨论交流:物质是否在水里溶解了,我们能观察和区别吗?

我们是怎样观察和区分的呢?

4.整理记录:学生对溶解特征的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三课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初步感知和认识溶解现象可以发生在多种状态的物质之

间(液体和固体,液体和液体,液体和气体);

过程与方法:能借助实验进一步观察多种物质之间的溶解现象,根

据溶解的主要特征区分一些常见的溶解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察、交流中,将看到的新的“溶解”现象与

已知的作比较,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探究更多溶解现象的欲望。

【教学重点】根据溶解的主要特征区分其他更多的容易溶解与不容

易溶解的现象

【教学难点】观察和感知水中溶解有空气

【教学准备】

小组观察实验用:玻璃杯、滴管、酒精、食用油、其他一些非水液

体;雪碧(汽水)、注射器、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火柴等。

【教学过程】

1、引入

•教师准备一杯水和一袋咖啡。学生观察咖啡放入水中搅拌之后的现

象。

•咖啡在水里怎么啦?你观察到的什么现象说明咖啡在水利溶解了?

•我们已经知道食盐、砂糖、肥皂、咖啡等固体物质在水中能被溶解

。那么其他的液体、气体能不能溶解在水中呢?

2.观察液体之间的溶解与不溶解

•在水里滴几滴酒精,观察酒精是否在水中溶解?

•在酒精里滴几滴水,观察水是否在酒精中溶解?

•在水里滴几滴食用油,观察油是否在水中溶解?

•在食用油中滴几滴水,观察水是否在油中溶解?

•问:酒精和水相互溶解吗?食用油和水相互溶解吗?

•运用同样的方法,观察更多的液体与液体之间的溶解解现象。

•问:哪些液体能相互溶解,哪些不能容易相互溶解?

3.观察溶解在液体中的气体

(1)观察溶解在雪碧(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打开雪碧(汽水)瓶盖,观察液体里逸出的气泡。这就是溶解在饮

料中的气体。

•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

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2)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

•这杯水里有空气吗?你是怎样想的?(生活经验的提取)

•用试管装1/3的清水,在酒精灯上稍微加热。观察试管壁上是否有

小气泡出现。

•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4、课后继续观察还有哪些物体也能互相溶解。

教学后记:

第四课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一些气体也容易溶

解于水。

过程与方法: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进行气体溶解

于水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溶解实验中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

要性。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教学难点】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装30毫升水的烧杯

2、筷子

1、小勺

2、食盐20克、苏打20 克、汽水

1、开瓶器

1、注射器1。

【教学过程】

一、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学生观察:打开桌上的纸包,说说知道里面是什么吗?

2.教师提问:给20克的食盐和20克的小苏打同时放在同样多的水中

做溶解实验,猜一猜,食盐和小苏打谁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

3.引导实验设计:怎样进行这个对比实验比较公平?

4.组织学生实验: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5.汇报交流:

2.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教师出示汽水一瓶,摇一摇请学生观察液体中出现的气泡。

2.教师解释:我们在摇瓶子时从液体里逸出的气泡这就是溶解在饮

料中的气体。知道是些什么气体吗?

3.学生实验:观察溶解在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4.介绍操作步骤: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

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5.提问: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6.整理本节课的认识记录到科学笔记本上。(参考P10)

拓展:怎样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五溶解的快与慢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的快慢与物体颗粒的大小(即表面积的大

小)、水的温度以及混合溶液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经历 “ 问题 —假设 —验证 — 证实 ” 科学探究过程

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愿意将对比实验这种科学的方法运用到解决同类科学问题的研究当

中去,发展公平实验的意识。体验研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

【教学重点】方糖溶解实验的研究

【教学难点】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相同条件的控制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筷子

1、玻璃杯

2、热水和冷水、糖块

3、食

1、勺子

1、水槽1。

【教学过程】

一、哪一个溶解的快。

1.复习:一个物体在水中溶解后有什么特征?

2.提问:取两份同样多的食盐,每份大约10克,同时放入同样多的水中(25ml),观察比较哪一杯中的食盐溶解的更快一些。

3.学生观察实验。(教师指导对比方法)

4.整理观察信息,交流想法。

5.提出新的条件:温度对溶解有没有影响呢?(60摄氏度左右,强

调安全。)

6.学生观察实验。(教师进一步指导实验操作)

7.整理观察信息进行交流。

二、加快方糖溶解的研究

1.出示方糖:一块方糖在水中溶解的快慢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2.学生猜想形成假设:用搅拌的方法可以使肥皂溶解得快;热水比

冷水更容易使肥皂溶解;将肥皂切成小块更容易溶解;加更多的水使肥皂溶解得

快„„

3.制定实验设计。(小组设计实验,用图示或文字等方法记录设计

方案。)

(1)小组讨论:怎样利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每组设计一两个

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

(2)各组实验设计交流汇报补充完善。教师板书相同条件和不同条

件。(重点指导对比实验中变量的控制。)

(3)请一组演示其中一个对比实验,其余学生观察评议确保每组都

能正确操作。

4.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回应假设,总结评价。(注意引

导学生反思实验过程中的不足)

5.整理课堂共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

6.下面让我们来吃一块方塘,猜猜看,一块方糖在嘴里溶解需要多

少时间?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六课

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食盐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并不能

无限量地溶解下去。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设计“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实验,并能

根据计划开展研究,学会运用数据作出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发展进一步探究

溶解问题的兴趣。在溶解实验中能用观察到的事实与他人进行交流,并在制定计

划和实验操作中感受科学探究的严谨。

【教学难点】经历设计简单的探究实验的活动过程。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用:食盐、塑料小勺、筷子、烧杯、水

分组实验材料:食盐1小瓶备用、(亦可每包2克的食盐10包)、筷

1、盛50ml水的烧杯

1、水槽

1、天平1。

【教学过程】

一、引入问题3’

1.老师桌上有盐、烧杯、水、勺子、筷子,猜猜看,能用这些材料

做什么实验?

2.谁愿意和老师合作?(出示一杯清水,请一学生放一平勺盐,教

师搅拌)大家看到盐怎么样了?再往杯中放一平勺盐又会怎样?

3.提问:如果不停地往这杯200ml水里放盐,不停地搅拌,盐会不断

地溶解吗?(板书课题: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4.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先50ml水来做实验。(在课题一杯后加上

50ml)

二、制定一杯水50ml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的研究计划20’

1.请你推测一下,这杯50ml的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2.学生猜测:2勺、3勺、5勺„„

3.组织学生讨论:想知道谁的猜测正确,该怎么做呢?

4.组织学生汇报,完善研究计划。(建议用以下形式表达研究计划)

研究计划

一、研究的问题

50ml水能溶解几勺食盐?

二、准备的材料

1、一杯50ml的水。

2、一小袋盐。

3、小塑料勺、筷子、记录纸。

三、研究的方法

1、一勺一勺的加,每放一勺用尺刮一下。

2、等一勺完全溶解后再加第二勺,直到难以溶解为止。

3、记录完全溶解后的勺数。

四、研究结果

我们发现:50毫升的水能溶解

勺食盐,即

克食盐。

5.关键性提问:(边交流边完成以上研究计划)

1.一勺盐怎么算?(满满一勺,用尺平刮一下)

2.第一勺加进去以后,什么时候加第二勺?加到什么时候不要加了

呢?(等溶解后再加第二勺,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3.要判断是否溶解是在搅拌时观察还是搅拌后等一下再观察呢?

4.一共溶解几勺怎么算?(如果放到第7勺没有溶解算6勺)

5.根据大家讨论,我们制定了这份计划,计划中哪些地方制定得还

不够完善,可以提出来修改。

三、分组实验5’

1.学生根据研究计划,开展研究活动。(提醒做好研究记录)

2.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四、交流和分析研究结果8’

1.汇报实验数据。出示一张大表收集学生数据,如下:

勺数

组别6勺7勺8勺9勺10勺11勺12勺13勺14勺14勺

以上

第1组

第2组

第3组

第4组

第5组

第6组

第7组

第8组

第9组

第10组

2.从汇报的数据看,你发现了什么?

3.你们想一想:为什么同样一杯水里溶解的盐有多有少呢?(引导

学生反思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导致同样一杯水溶解的盐不一样多。)

4.讨论:我们怎样回答50ml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看大多数组溶

解多少食盐?)

5.出示天平,测量1勺大约是()克,接下来换算50ml水大概溶解多

少食盐。

6.科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在20摄氏度的环境下50ml能溶解18克的盐。

拓展:下节课老师请你把这杯水中的食盐与水分离出来,你能想出

什么办法呢?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七课

分离盐和水的方法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用蒸发的方法可以分离出溶解在水中的盐,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中。如:海水晒盐。

过程与方法:能运用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蒸发皿等工

具进行简单的观察实验,经历观察比较、描述溶解前后盐粒特征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课外探究其他溶液分离方法的兴趣。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正确使用酒精灯。

【教学难点】理解减少溶液中的水分可以进行分离盐和水。

【教学准备】小组观察实验:饱和盐水

1、食盐

1、清水

1、蒸发皿1、放大镜

1、石棉网

1、酒精灯

1、三脚架1。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上一节课留下来的浓盐水,请学生观察后提问:为什么这杯

盐水杯底会有盐呢?你有什么办法能使杯底的盐继续溶解吗?(增加水量)

2.按照学生的说法演示实验:我们用纸条在杯壁给浓盐水的液面做

个记号,然后一点一点地加水,使杯子里的食盐恰好全部溶解,把杯子放在窗台

上让水蒸发,当杯子里的水面降到原来的刻度时,已经溶解的食盐会怎样?(学

生思考)

3.继续思考:如果杯子里的水一天一天继续蒸发减少,直到水全部

被蒸发掉,原先溶解在水里的食盐会怎样?食盐会随水一起蒸发呢还是会留在杯

子里。(学生做解释)

二、观察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判断是否食盐。

1.讲解:用蒸发的方法水分减少很慢,我们还可以用酒精灯加热水的方法来加快水分的蒸发,看一看溶液中水分减少后食盐的变化。

2.出示实验装置,介绍各部分名称。(蒸发皿、石棉网、酒精灯、三脚架)

3.教师演示实验操作,学生观察。

4.强调实验要点:酒精灯的构造、酒精灯的点火方法、酒精灯的灭

火方法、在盐水还未完全蒸发之前熄灭酒精灯、加热后实验器皿会很烫要注意安

全。

5.分组观察:用放大镜观察蒸发皿中留下的物质的形状、颜色、颗

粒大小。

6.集体探讨:这些白色颗粒和食盐一样吗?它们也能溶解于水吗?

它们是食盐吗?如果在蒸发皿中留下的是食盐,说明什么?(盐的水溶液中的水

分蒸发后,盐并没有随水分一起蒸发掉,而是形成了盐的晶体留在蒸发皿中。)

7.整理本节课达成的共同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

拓展:阅读资料P19。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二单元

声 音

第一课 听听声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过程与方法:

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

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并乐于与同伴交流。

【教学重点】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

【教学难点】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大小不同的音叉、大小不同的3枚钉子、实

验记录单、收集一些关于声音的各种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这个单元我们要开始进行声音研究的活动,说说你所知道的关

于声音的事情。你对声音的哪些问题比较感兴趣?你想研究关于声音的哪些问题

?”

二、探究内容:

(一)倾听周围的声音

从本节课开始,我们要开始研究关于声音的问题,在研究的过程中,务必要保持教室内的安静,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研究有效进行。

1、打开教室门,仔细听听,你周围有哪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吗?这

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

2、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

3、小组讨论: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反馈交流: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当你们听到这些声音的时候,经常思考哪些问题呢?

小结: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逐一的研究这些问题。

(二)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

1、介绍音叉:一种发音乐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的。

2、分组实验1:出示一组(两种)大小不同的音叉,用同样的力量

敲击音叉,听听他们发出的声音。

比较:这两种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能描述一下它

们的声音吗?

3、分组实验2:选择其中一种音叉,先轻轻击打,再重一点击打,两个声音有什么不同吗?

4、小组交流讨论:刚才听到的这些声音,能进行描述和分类吗(尝

试着用高、低、强、弱等词语对声音进行归类)?

5、分组实验3:根据准备的不同材料按课本p26途中所示,进行轻轻

击打和重一点击打,听到了怎样的声音,把它描述出来,并记录下表:

击打钉子----我听到的声音交流:

教学后记:

第二课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

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

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

察到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

产生的。

【教学准备】

1面鼓、1把钢尺、2根皮筋、1个音叉、装水的水槽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知道通过不同力量的击打,对不同物体的击打

都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声音。那么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作继续的研究。

二、使物体发出声音

1、分组活动:出示鼓、钢尺、皮筋,你能想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

音吗?

2、记录并交流我们的想法:

为什么我们对物体用力(按压、弯曲、拉伸)后,物体没有发出声

音,但是我们对物体进行击打、拨动却使物体发生了声音呢?

三、观察发声物体

1、分组实验1: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

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

观察:手指有什么感觉呢?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么产

生的?

交流反馈:手指有麻麻的振动感,水面产生了花纹,花纹就是由音

叉的振动而产生的。

2、分组实验2:木板上拴着两个皮筋。拨动一个皮筋使它发出声音,另一个皮筋保持不动,不发出声音。

观察:发声的皮筋和不发声的皮筋的不同?如果抓住皮筋,使之不

振动,还会发出声音吗?皮筋的振动与发出的声音有关吗?

交流反馈:

3、小组交流:

击打鼓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拨动

钢尺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

4、小结:当一个物体(如音叉、鼓、钢尺、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声音就是由物

体振动而产生的。

教学后记:

第三课

声音的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

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钺低。

过程与方法:

能使物体发出强弱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

同声音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到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

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钢尺、4个同样的被子内装有不同量的水、实验记录纸、1根橡皮筋、3个长短不同的铁钉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在第一节课中我们曾听到过大小不同的音叉发出的不同的声音,本节课我们要继续来研究声音的变化。

二、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

1、使钢尺发出声音:出示钢尺:你能想办法使钢尺发出声音吗?----注意:拨动钢尺时,避免尺子与桌子发声。

2、研究钢尺幅度大小与音量之间的关系

要求:轻轻拨动钢尺,观察描述钢尺发出的声音;用力拨动钢尺,观察描述钢尺发出的声音。重复3次,并记录下表。

表格1:

小结:轻轻拨动钢尺时,钢尺的振动幅度小,声音弱。用力拨动钢

尺时,钢尺的振动幅度大,声音强。声音的强弱变化可以用音量来描述。音量是

由钢尺的振动幅度决定的。音量的单位是分贝(dB)。

三、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

1、出示4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你有什么发现吗?(同样大小的杯子,内装不同量的水)

2、如果用同样的力敲击这4个杯子,你预测他们发出的声音会有什

么不同?能用声音高、较高、较低、低来描述吗?记录表2第一栏。

3、分组实验1,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并记录表格

表格2:

反馈交流:交流本小组的预测和实验结果,并对结果作简单的分析。

4、分组实验2:观察橡皮筋音高的变化

1)如何使橡皮筋发出声音呢?出示一块木板上钉两个钉子,两个钉

子之间绑一根橡皮筋的装置。

2)把橡皮筋拉紧点,拨弹;稍稍放松些,拨弹。比较:橡皮筋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如何描述橡皮筋发出的声音的变化呢?

交流反馈:皮筋松,振动慢,发出的声音低。皮筋紧,振动快,发

出的声音高。振动快慢用音高表示,音高的单位是赫兹(Hz)。

五、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变化,也可以使物体发出的声音发生变化吗?

教学后记:

第四课

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尺子振动的频率受尺子延伸到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影响。这部分的长度会引起音高的变化:越长音高越低,越短音高越高。

过程与方法:

探索和描述尺子伸出桌外不同长度在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的变化情况,通过柱状图的分析,将尺子不同长度的振动与其声音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勤于观察,乐于动脑的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尺子深处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变化能引起音高的变化

【教学难点】能通过柱状图分析出尺子不同长度的振动引起音高的变化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把钢尺、一本厚的硬皮书、活动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钢尺,如何使钢尺发出声音呢?请同学上来试试。

2)如果我们不断地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他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音高会发生变化吗?

二、探究尺子伸出桌面长短与音高的关系。

1、假设不断地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音高发

生了变化,那么我们如何来验证这个实验呢?以小组为单位,制定一个简单的研

究方案:

1)确定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的变化

2)实验前先进行预测,根据钢尺伸出桌面的变化,音高可能会发生

什么变化?预测的理由是什么?

3)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按照尺子振动部分长度的变化顺

序依次进行实验;注意区分尺子敲击桌面发出的声音和尺子引起周围空气振动发

出的声音;把观察到的现象(音高用高、较高、较低、低表示)及时记录下来。)

2、教师一边讲解实验注意事项,一边演示分组活动:

出示记录表格

3、整理数据:通过表格中的数据,统计好“我们的观察柱状统计图

”的表格,根据实验数据,能找出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合法出声音的音高变化规

律吗?还能发现什么?

三、课后延伸

音量的变化物体的振动幅度大小有关,课后能设计实验证明吗?

教学后记:

第五课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过程与方法:

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设计声音在不同物

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难点】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实验

【教学准备】音叉、“土电话”装置、不同的材料(木制米尺、棉

线、尼龙绳)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前面我们已经研究了很多有关声音的内容,那么声音究竟是怎样到

达我们的耳朵的呢?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声音会改变吗?今天我们将继续这方

面的研究----出示课题。

二、研究声音的传播

1、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中我们已经发现:由于音叉的振动

而产生了声音,那么音叉振动时是怎样引起水面波动的呢?

分组实验1: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音叉的振动引起了水的波动。要强调:这次实验与第2课中《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的要求不一样,这次的重点是要细致观察水面是如何波动的?并且把它描述出来。

小组交流、反馈:水面一拨一拨地从音叉所在中心慢慢向四周散开

2、小游戏:平时我们经常接听电话,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也做个接电

话的小游戏。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简易小电话。出示实验装置,分别介绍。

分组活动: “土电话”的研究

要求:

1)说话同学要小声说话,以听电话的同学不能直接听到为宜。

2)接听电话的时候,电话线要拉紧,可不能松松垮垮哦。

小组交流讨论:纸杯里听到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小结: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

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三、研究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

1、声音在所有的物体中都可以传播吗?让我们向上节课研究“尺子的音高变化”那样,一起来研究一下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出示材料:相同

长的铝箔尺、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如何研究声音在这些材料中的传播呢?

2、能通过以上材料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声音在这些不同材料中的传

播情况的不同吗?----小组讨论交流

3、反馈小结:一同学在物体的一端,握住振动音叉的柄,把音叉的一端缠绕在音叉上,另一个同学把物体的另一端紧靠耳朵,并使物体绷紧。换每一次材料,拿音叉的同学尽量都要用同样的力度敲击音叉,另一端的同学必须仔

细听,然后记录在记录表格中。记录前先做好预测。

4、分组活动,并填写好表格

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记录表

小组交流、反馈:实验结果与你预测结果一致吗?最后发现声音穿

过哪种材料时效果最好(声音最大)?

四、拓展延伸

1、出示玻璃钟罩中的小闹钟,小闹钟的声音是如何进入到我们的耳

朵中的,能画出简单的传播路线图吗?

2、抽取玻璃罩中的空气,思考:声音变化了吗?为什么?

3、假设:当玻璃罩内的空气全部被抽出后,我们听到的声音会有什

么变化?玻璃罩内的空气全部抽出后,声音真得听不到了,能说明什么问题吗?

教学后记:

第六课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的,外耳的耳廓把收集到的声

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信号传递到大脑,通过大脑的 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

过程与方法:

通过研究大小、远近不同的声音是怎样对自制的鼓膜模型的振动产

生影响的,解释人耳鼓膜的作用;通过体验活动感受鼓膜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细心观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鼓膜的作用

【教学难点】认识耳朵到底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准备】

耳的结构图、1个玻璃杯、气球皮(略大于玻璃杯口)、音叉、细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物体振动产生了声音,并且以波的形式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那么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

二、认识耳朵的构造和功能

1、要知道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必须认识耳朵:出示耳朵的结构

图。师介绍耳朵的各部分,请学生推测:外耳、中耳、内耳主要有哪些作用?重

点了解鼓膜在帮助我们听到声音中的作用。

2、鼓膜是怎样振动的呢?

三、研究鼓膜的作用

1、观察比较估摸的振动

1)要研究鼓膜的作用,必须有鼓膜,可是我们无法拿真实的鼓膜来

研究,我们就来做一个“鼓膜模型”来研究鼓膜的作用吧。出示制作“鼓膜模型

”,简单介绍如何制作“鼓膜模型”(强调:尽量将气球皮绷紧),并在“鼓膜

模型”上放一点细沙。

2)分组实验:一学生拿着音叉在“鼓膜模型”前方敲击,仔细观察

“鼓膜”----气球皮的变化。

交流反馈:当物体发出声音时,鼓膜会发生振动,这种振动传到大

脑里,大脑经过加工后,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2、研究鼓膜振动与发生物强弱、和它接收声音远近的关系

分组活动:当学生拿着音叉用不同的力在“鼓膜模型”前方敲击时,仔细观察“鼓膜”----气球皮振动的不同;当学生拿着音叉用相同的力在“鼓

膜模型”前方、较远的地方敲击时,仔细观察“鼓膜”----气球皮振动的不同。

从以上实验中我们可以发现什么?

交流反馈:发声强,鼓膜振动厉害。发声弱,鼓膜振动微弱。

距离近,鼓膜振动厉害。距离远,鼓膜振动微弱。

四、研究耳廓的作用

鼓膜振动传到我们的大脑中,大脑经过加工,使我们听到了声音。

那么耳廓有什么作用吗?你能设计实验证明吗?

交流反馈:

五、总结:我们究竟是怎样听到声音的?p38

教学后记:

第七课

保护我们的听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过高或过强的声音会对我们的听力产生伤害,保护听力就是要避免

我们的耳朵听到过高或过强的声音并控制噪声。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保护听力的资料,了解我们的听力经常受到哪些伤害,知 道保护听力的做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保护听力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用耳习惯和在公共场所保持

肃静的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到保护听力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知道各种控制噪音的方法

【教学准备】录音准备(噪音和轻音乐)、发音罐、报纸、毛巾、棉花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需要精心呵护,那么我们该怎样避免我们的听力受到伤害呢?----出示课题:保护我们的听力

二、远离噪声

1、听两段录音:课间10分钟吵杂的声音和一段优美的轻音乐,听了

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2、小组讨论:生活中有哪些声音属于噪音?噪音给你带来怎样的感

受?

三、如何控制噪音呢?

1、过高过强的声音都会影响我们的听力,那么如何控制噪音呢?----小组讨论。

2、分组活动:做一个发声罐,使发声罐发出声音。

能利用桌上的材料(报纸、毛巾、棉花等)能想办法使发声罐的声

音变轻呢?

3、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减少噪音的方法?小组讨论

4、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场合需要我们控制音量?为什么?

四、课后延伸

1、经常使用耳塞听音乐好吗?为什么?

2、阅读P42“呵护自己的听觉器官”,从哪些地方需要我们注意保

护听力,如何保护听力?

3、介绍电子扩音器

教学后记:

第三单元

天气单元

杭州市濮家小学教育集团

陈灵芸韩燕

本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定位:

“天气”单元的重点是引起学生关注每天天气的变化,并能像气象

学家那样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分析。

教材基本上是围绕如何观察天气现象、如何记录展开的,“天气日

历”是观察记录天气现象的文本工具。对记录的统计和分析能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处理数据方法,并建立对天气新的认识,这也是解释天气如何变化的依据。

期待学生经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对天气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研究的好奇和热情。学生还会发现科学工具使他们的观察能

力得到延伸,并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二、单元设计特点及教学说明:

《天气》单元一共设计了7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第1课和第2课,学生认识到人们通常从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这几个方面来描述天气;开始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如一个月)里收集

天气信息,并把他们观察到的信息记录在“天气日历”上;在每天跟踪观察和记 录天气的过程中,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天气是在不断地改变着的,激发学生研究天

气的兴趣。

第二阶段,第3-6课。学生将分别观察、讨论、测量和记录四种(云

量、降水量、风和温度)天气特征的数据。

最后,进入第7课的时候,学生已经做了近一个月的观察和记录,收集了大量的关于天气的数据。在这一课,他们将分析和总结已经收集到的数据,形成《天气》单元学习以来的对当地天气的概括性的认识。

三、教学建议:

1.要让学生真正走近天气现象,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获取天气特征的相关信息和记录数据。本单元学到的新的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对天气的理解和应对天气对他们的影响。

2.由于本单元的教学活动有时需要在特定的天气环境下进行,如第4课《风向和风速》、第6课《云的观测》。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天气情况随时调

整教学内容。

3.本单元学生将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观察和记录天气现象的过程,教师要对每天的观测和记录活动给以及时的指导、督促,更重要的是不断激发学

生学习兴趣,这将是决定本单元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

4.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方的天气情况千差万别。教师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使用教材。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学校的观测气象站,为学生的观

察活动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四、单元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

天气特征主要包括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

温度计、雨量器、风向标和风速仪是测量天气的工具;

气象学家是研究、观察和记录关于天气信息以及应用这些信息预报

天气的科学家;

天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2.过程与方法:

用感官观察天气;

讨论和记录关于天气特征的信息;

能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能用简单工具估计风速、风向;能用自制的简易雨量器测量降雨量;

观察各种云的不同,并能给它们分类;

能对天气数据进行总结和分析。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增强天气意识,提高观察和研究天气的兴趣;

意识到天气如何影响每天的生活的;

意识到测量和长期的记录有助于我们学习更多的关于天气的知识。

第四单元

我们的身体

1、身体的结构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人体根据外观特征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

四部分,如果根据做事情的不同人体还会有不同的结构划分。

2、人体的外部特点可以直接观察到,内部的特点可 以借助一些工具观察到。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应用触摸、手捏、听等观察方法并结合体验

活动,了解身体内部的结构。

2、能够根据观察目的的不同,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观

察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在对人体的观察活动中,将想象与实际的观

察区分开,保证观察活动的真实性。

2、对探究自己的身体感兴趣,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

与和谐之美。

二、教学重点:

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以及认识人体的左右对称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观察身体内部器官。

四、教学准备:

空白纸、放大镜、尺子、人体基本结构图等。

五、活动过程:

(一)引入:动物的本领和它们的身体特点有关。

1、提出问题:人人知道青蛙是捕虫能手,青蛙为什么善于捕虫?老

鹰为什么能抓住机灵的老鼠?啄木鸟为什么能吃到树干中的害虫?

2、放映录像带:青蛙的眼睛、后腿、舌头具有善于捕虫的特点,肤

色用伪装来保护自己;老鹰有坚硬而带弯钩的喙,以及尖利的爪子,适于捕捉老

鼠;啄木鸟的嘴尖尖的适合啄食隐藏在树干中的虫子,爪子两趾在前两趾在后,适于抓住树干。

3、小结:动物的本领和它们身体的特点有关系。

4、引出课题:人有哪些本领?人为什么这样有本领?今天我们来观

察自己的身体。

(二)观察人的身体。

1、观察身体的外形。

我们的身体由哪几部分组成?

(让学生观察到人体可以分成头、颈、躯干、四肢几个大的部分外,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把这些大的部分再划分为小的部分。如躯干部还可以可以

分成胸部、腹部、肩部、腰部、臀部、背部等)

2、人体是左右对称的。

(1)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从头顶开始,通过鼻尖画一条线,把人的身体分为左右两部分,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人体是对称的。这里要求学生具体说出怎样对称。通过

讨论,学生明确:人体的左边和右边的眼、耳、鼻、上肢、下肢等各部分不仅大

小、长短、粗细、颜色、形状而且位置都是一样的,即一一对应的)

(2)让学生亲自体验身体左右对称这种结构的好处。

活动:①体验用两只眼睛看,比用一只眼睛看到的范围广;

活动:②让学生体会两只眼睛比用一只眼睛看得准确;

活动:③让学生先用两只手系红领巾,接着用一只手系红领巾,让

学生体会两只手比一只手做事方便灵活;

活动:④让学生体会如果两只脚不一样长,弯腰、上台阶、转向都

会很不方便,身体也不易保持平衡。

(这些活动生动有趣,又使学生体会到我们身体器官左右对称的优

越性。当然从人体外部来看,结构上还有不少特点,但对小学生来说观察起来都

有一定的难度,不便观察,所以也就把重点放在身体的左右对称这个特点上。从

教学的情况来看,选择这个观察点,不仅符合学生的水平,而且选择的体验活动,方便易行,人人都能参与,学生很有兴趣,也使课堂气氛很活跃。)

3、观察身体的内部。

(1)教师用解暗箱的游戏引入(突破难点)。

教师准备一个牛皮纸袋,里面有一个塑料瓶,瓶里装半瓶水,另外

还有其它的如夹钳、钟表等物品。教师让学生想办法推测里面的物品,并说出自

己这样猜测的理由。学生通过用手摸、捏、摇、听等方法最后终于猜出了里面的物品。

接着教师出示一幅画,上面画有一个人体外表的轮廓,告诉学生人

体好比刚才那个纸袋子,外面由皮肤包裹着,看不见里面,让学生想办法推测内

部有什么。

这时学生的思路打开了,想出了许多好办法:

①有的说,用耳朵可以听到心脏的跳动,从而可以知道心脏的位置

②有的说,手臂曲起,可以摸到鼓起的肌肉;

③有的说,说话时有手摸喉部,可以摸到正在振动的声带;跑步后

胸部一起一伏,可以知道那里是肺部;

④有的说,吃饱饭后,胀起来的地方是胃;

⑤有的说,饿的时候,肚子咕咕叫,这里可能是肠子;

⑥有的说,用力往下捏,可以摸到硬的,那是骨头;

……

最后让学生根据大家用看、摸、听等方法所得到的信息,综合想象

一下人体的内部是什么模样?

(皮肤下面是什么、肌肉下面是什么、骨胳包着的是什么,血管和

神经怎样分布„„)

4.身体怎样工作:

利用学生熟悉的身体活动,让学生在对活动的体验中,利用泡泡图的方式把活动中多个身体部分共同参与的情况表现出来。

思考:如果按照人体工作的类型划分,我们更深夜静可以怎么看待人

体的组成呢?

(三)课的延伸。

问题:直立行走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请查阅资料

了解人体具备什么样的结构特点,使其能直立行走?

(四)作业

附板书设计:

观察我们的身体

躯干

四肢

课后反思:

2、骨骼、关节和肌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身体的肢体活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组合结构也会有不同。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观察的基础上,做出上肢结构形态的观察记录,并能够在不

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补充完善。

2、能查阅资料,了解有关上肢结构的知识,能够对

照资料完善并纠正自己对人体结构的认识。

3、能够将动态的身体活动过程分解为若干动作分别

进行细致有目的的观察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在独立思考得基础上,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

2、能够正确对待观察、研究中不完善的结果,善于

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

二、教学重点:

了解在运动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运动,及身体在做不同运

动的过程中,骨骼、关节和肌肉所发挥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用观察记录的方式记录下每一段学习中对研究议题的想法与思考过

程。

四、教学准备:

人体基本结构图、骨骼模型等。

五、活动过程:

(一)引入:我们的的里有一个支架,这就是骨骼。骨骼支撑着我们的身体,保护着我们的内脏器官,使我们能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骨骼能独立

运动吗?有哪些组织与骨骼协调工作呢?

(二)观察上肢的运动

1、拿重物:学生体验一侧手臂完成拿起哑铃动作。感受肌肉在运动

中的变化和作用;

尝试使用不同的观察方法来了解运动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运

动。能感受到拿起、放下时都在用力、肌肉变化不同。

观察方法及观察目的

分解观察上肢运动,降低观察难度。

借助对上肢活动的感受,了解骨骼关节与肌肉的关系。

2、记录我们的观察

用图文记录观察所得,强调将学生观察到的事实、体验到的感受,通过图画、文字真实的表现出来。

交流

与相关资料比对(完善自己的认识)

(是重要的学习方法)

通过观察记录,学生把自己对于上肢骨骼、关节和肌肉在活动中的关系,直观表现出来。

3、观察与骨骼、关节和肌肉相似的物体

对骨骼、肌肉、关节认识的拓展,利用现代机械上的类似构造,直

观地表现三者的功能特点。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我们的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更加灵活。

再次明确三者关系,并上升到健康生活的高度。

(三)课的延伸。

参加体育锻炼和我们的骨骼、肌肉、关节的关系。

(四)作业

附板书设计:

骨骼、关节和肌肉

骨骼

关节

肌肉

课后反思:

3、跳动起来会怎样

(一)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人体运动需要氧气,肺的气体交换作用将氧气吸

收进血液,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2、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

加快肺的呼吸,以吸收进更多的氧气。

3、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加大身体的肺活量,这样有

利于身体健康。

过程与方法:

1、合理使用实验记录单,能够测量单位时间内心跳

与呼吸的次数,并进行数据分析。

2、能够结合实验现象、相关信息资料,作出对呼吸

次数加快原因的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能够在合作中完成实验活

动。

2、能够耐心、细致的完成心跳和呼吸次数的测量活

动。

二、教学重点:

以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的身体活动后的变化为线索,将呼吸和循环系

统引入学生的视野,并展现出这两大系统在支持人体活动上的作用与联系。

三、教学难点:

以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的身体活动后的变化为线索,将呼吸和循环系

统引入学生的视野,并展现出这两大系统在支持人体活动上的作用与联系。

四、教学准备:

秒表、听诊器、塑料袋、吸管、肺活量测量仪

五、活动过程:

(一)引入

当我们跳动的时候,骨骼、关节和肌肉都参与了运动,发生了变化,我们的身体里还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测量心跳和呼吸

(1)播放一段有关运动的录像。(播放学生跑步后的体征表现,如

流汗、气喘、疲惫的视频资料)

(2)汇报交流:运动后身体发生哪些变化?(呼吸加快、流汗、心

跳加快等)

(3)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应?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我们的身体在运动后究竟会发生哪些变化。

2、探究运动前后呼吸次数的变化

(1)测试运动前的呼吸次数

①一分钟自己的呼吸为几次?(一呼一吸算呼吸一次).②讨论交流掌握测试呼吸次数的方法。

③学生测平静时的呼吸次数并做好记录。

④汇报统计发现:平静时大多数同学的每分钟呼吸次数在20-40次左

右。

(3)测试运动后的心跳和呼吸次数

①根据我们上课的这个环境,你能不能设计一个运动量比较大运动

项目?

②学生设计并交流室内运动。

③强调运动时注意事项后做运动,测试运动后的心跳和呼吸的次数

并做好记录。

④汇报交流:运动后的呼吸次数。

⑤对比运动前后呼吸次数的数据,分析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

⑥发现:运动后人体的呼吸次数明显加快了。(板书:运动

呼吸

加快)

(三)呼吸为什么加快

1、提出问题: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呼吸,伴随着运动量的增加,每分钟呼吸的次数也会增加,那么运动与呼吸有什么关系呢?

2、体验活动:反复呼吸塑料袋里的空气,有什么感觉?

试着解释为什么会这样。

学生猜测。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将会采集人体在平静、一定量的运动以及运动后

几段时间内的每分钟心跳与呼吸次数的数据。并引出问题“呼吸为什么会加快”。

验证活动:比较三瓶不同的气体。

借助资料,认识到呼吸是气体的交换过程。

3、对运动和呼吸之间的关系做出解释。

通过测量跳动后的心跳与呼吸次数的变化,研究呼吸为什么会加快,将呼吸、心跳与人体活动的关系引入学生的研究视野之内。

知道运动要消耗氧气,而呼吸的功能就是在进行氧气与二氧化碳气的交换。

(四)课的延伸。

每天坚持跑步锻炼,如果我们的呼吸量增加了,说明我们的身体得

到了锻炼。

(五)作业

板书设计:

跳动起来会怎样

呼吸

心跳

氧气

氮气

二氧化碳

呼吸量

课后反思:

4、跳动起来会怎样

(二)科学概念:

1、人体需要的氧气又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血管输送到身

体的各个部位,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在排出体外。

2、人体运动量的增加,需要血液运输更多的氧气,心脏跳动速度的增加可以加大运输血液的数量。

3、锻炼身体可以增强心脏的力量,有利于身体健康。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实验的方式,了解到心脏工作强度和工

作量。

2、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完成实验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人体呼吸与循环过程中,身体各个器官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合作的过程,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

二、教学重点:

了解在人体活动过程中,当肺完成气体交换后,心脏所要完成的输

送血液的功能。

三、教学难点:

了解在人体活动过程中,当肺完成气体交换后,心脏所要完成的输

送血液的功能。

四、教学准备:

吸耳球、水槽2个、水、心脏模型

活动设计:

五、活动过程:

(一)引入

1、激活已有经验

提出探究问题

(1)播放一段有关运动的录像。(播放学生跑步后的体征表现,如

流汗、气喘、疲惫的视频资料)

(2)汇报交流:运动后身体发生哪些变化?(呼吸加快、流汗、心

跳加快等)回顾:运动后呼吸为什么会加快?

(3)提出问题:心跳为什么会加快?

2、探究运动前后心跳次数的变化

(1)认识心脏和心跳

①(出示心脏模型)了解人的心脏是什么样子的?讲解心脏的位置

和大小。

②看书了解心脏不停跳动是在干什么?

③(播放视频)讲解:我们的心跳就是心脏在跳动,也就是心脏在收缩和舒张。(板书:心跳心脏收缩和舒张)心脏收缩和舒张一个过程就是我们

常说的心跳一次。

④(播放视频)认识心脏在收缩和舒张使血液在人体循环的过程。

(板书:血液循环)

(2)测试运动前的心跳次数

①心脏跳动可有规律了,你们知道平静时自己每分钟心跳几次?

②交流:你有什么方法能测试自己的心脏一分钟跳动几次。(摸脉

搏)

③强调测试时注意事项。

④学生测平静时心跳次数并做好记录。

⑤汇报并统计。发现:平静时大多数同学的每分钟心跳次数在70-90 次左右。

(3)测试运动后的心跳次数

①根据我们上课的这个环境,你能不能设计一个运动量比较大运动

项目?

②学生设计并交流室内运动。

③强调运动时注意事项后做运动,测试运动后的心跳的次数并做好

记录。

④汇报交流:运动后的心跳次数。

⑤对比运动前后心跳次数的数据,分析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

⑥发现:运动后人体的心跳次数明显加快了。(板书:运动

心跳

加快)

3、认识剧烈运动后心跳加快的原因

(1)提出疑问:剧烈运动后我们的呼吸和心跳会加快,这是为什么

(2)心脏不停跳动使血液循环过程有什么作用?(播放一段视频)

用一个洗耳球和塑料管来体验(模拟)心脏收缩与舒张过程中的用

力以及血液运输的形式。

(3)谈话:心跳使血液在人体内不停地循环,血液向人体各处不断

输送氧气和养分,同时又将身体内产生的废气通过肺部排出体外。那么,心跳加

快使人体内的血液循环发生了什么变化?(心跳加快使人体内的血液循环加快。)

(二)课外延伸

(1)出示情境:在登上高楼时有的同学会出现气喘吁吁的现象,而

有的同学呼吸却没多大的变化?讨论:这种差别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

(2)交流汇报:①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会怎样?

②不锻炼或少锻炼的人又会怎样?

(4)解释这种现象差别的主要原因:经常体育锻炼的人心脏跳动比

不经常锻炼的人更有力,肺的呼吸本领也强,因此,经常锻炼的人在运动时,心、肺能为人体提供足够的氧气,也就不容易出现气喘吁吁的现象。而不经常参加

体育锻炼的人,他的心脏不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那么有力,心肺的供氧的本

领不强,不能满足从事剧烈运动或繁重工作时人体对氧气的需要,要靠额外加快

呼吸和心跳的次数来弥补,也就特别容易出现气喘吁吁的现象。

(5)有什么办法能使我们的心脏更有力、更持久的工作?

(6)讨论并交流。

(6)谈话: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强我们心肺功能,身体更健康

。(板书:增强心肺功能

有利健康)

(6)讨论交流:在日常,我们可以进行哪些体育运动项目锻炼我们的身体?

(三)总结提炼课题,体验收获喜悦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2)提炼课题:运动与健康。(板书)

(3)总结:同学们,身体健康是第一,增强体质靠运动。我们要积

极响应党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号召,让我们走

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让我们的心肺功能更强,实现健康工作50年,幸福快乐一辈子。希

望你们成为身心健康、充满活力的新一代接班人。

(四)作业

板书设计:

跳动起来会怎样

(二)心跳次数

血液循环

输送

排出体外

课后反思:

5、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人体活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

养的吸收。

2、人体的消化器官有口腔、食管、胃、小肠和大肠,每个器官都有各

自的功能。食物在人体内将会按顺序进入这些消化器官,被消化吸收。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已有经验的的基础上,做出食物消化过程图,并能够在不断

完善认识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补充完善。

2、能查阅资料,了解有关食物在体内消化的知识,对照资料能够完善自己对人体消化器官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在独立思考得基础上,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

2、能够正确对待研究中不完善的认识,善于在反复

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

二、教学重点

了解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

三、教学难点:

了解食物在消化道里的运动方式。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小馒头,听诊器,有关消化过程和消化器官的投影

片或自制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小馒头及搜集到的关于良好饮食习惯的谚语。

五、活动过程:

(一)引入

1、创造情景,导入新课。

讲述:同学们大都比较喜欢出去旅游吧?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去

旅行,好吗?

我们的旅行既不是去游览壮丽的山河,也不是去探险寻宝,我们将

要钠里去呢?

先请我们的导游闪亮登场,(亮出馒头),今天我们将馒头导游到

一个时刻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的地方去。去哪里呢?

2、学生猜测后导出本课研究内容,食物的消化,并且板书课题。

(二)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探究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

1、初步感知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

(1)提问,旅游时旅客可以更着导游走,我们增氧才能跟着馒头导

游到我们身体里去旅行呀?

(2)学生咀嚼馒头,并且体会馒头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

(3)学生汇报

2、学生根据自己的感知经验,处不认识特难题的消化器官。

(1)讲述:当馒头导游进到胃里的时候没,我们看不到也感觉不到

了,馒头导游,还会带我们到哪些地方旅游呢?

现在请同学们猜测并绘制一幅旅行图吧/

(2)提出要求,绘制的景点名雀,消化器官路线清楚。

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绘制旅行图。

交流、展示绘制的旅行图个不幸同,但是大家都认为自己小组设计的旅行图最准确路线组合理,其实馒头旅行的景点是固定的,履行的路线也是固

定的,怎样才可以知道谁画的旅行图是正确的呢。

交流讨论。

(3)我们找来了最精确的旅行图,和标准图比较 找出差异。

(4)各小组学生对照正确的消化器官进行自我修正。

各小组在一次绘制旅行图。

(5)各小组进行比较先后画的旅行图,找出先后内两次的差异。

(6)小组交流,比较那个同学绘制的消化器官明确。消化顺序清楚。

学生汇报对消化器官的认识。

老师提问:食物是怎样被消化的? 不同的消化器官分别起到什么作

用?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感受汇报。

教师通过计算机可将向学生展示食物在消化器官里的消化过程。

对学生有争议的胰脏何肝脏是否属于消化器官进行分析。

(三)认识消化道的蠕动是推进食物前进的主要方式

1、提问:我们看过人倒立吃东西的表演,逆向过问什么人能倒立着

吃东西吗

2、学生猜测,做出假设。

3、知道学生做模拟食物在消化道里运动的实验。

4、提问:消化道是用什么方式使食物前进的?

5、学生回答,老师讲这种方式归纳为蠕动

(四)认识保护消化器官的重要性,那么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应该

怎样做呢?

1、辨析,什么样的饮食习惯好?

2、讨论:因该怎样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及怎样养成正确的饮食习惯

3、教师小结。

七、板书设计:

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课后反思:

6、口腔里的变化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人体运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食物

在口腔里的有良好的初步消化过程,会利于整体消化器官的工作。

2、牙齿、舌和唾液共同参与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过程,他们的功

能各不相同。

3、牙齿有三种,门齿、犬齿和臼齿,不同的牙齿有不同的功能,要

保护好牙齿,利于身体健康。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观察和已有经验的的基础上,做出食物在口腔内部变化和

牙齿形状特征和分布的记录,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补充完善。

2、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合作,完善观察研究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认真细致的观察牙齿的形状特征。

2、愿意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

二、教学重点:

人体运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食物在口腔里的有良好的初步消化过程,会利于整体消化器官的工作。

三、教学难点:

能够在观察和已有经验的的基础上,做出食物在口腔内部变化和牙

齿形状特征和分布的记录,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补充完善。

四、课前准备:

儿童牙齿模型、馒头、镜子、五、活动过程:

(一)引入

口腔是食物消化开始的地方,那么口腔在消化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呢

?它是怎样工作的呢?

1、观察口腔

请学生分别慢慢咀嚼一小块馒头,把他们的感觉说出来,从食物形状

和我们的感觉两个方面观察,并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馒头会越嚼越甜。在不同的时间内,食物可能在口腔中发生了变化。

体验牙齿、舌和唾液在食物消化过程中的作用及相互协调的工作方

式。

要特别关注“安全问题”,在不能够保证卫生的情况下,不要操

作“入口”的实验。可以让学生在家中完成体验活动,在课堂中进行汇报。

2、观察牙齿

①观察牙齿,讨论牙齿的不同形状,并画牙齿分布排列图,按形状

给牙齿分类及标名。

②讨论牙齿的作用。知道牙起着切碎、研磨食物的作用,不同牙齿

承担着不同的工作。由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食物由大变小,加快了消化的速

度。

③体验三类牙齿在咀嚼活动中的协调工作。

3、讨论对牙齿的保护

①讨论什么是蛀牙(龋病牙)?

②通过课前调查,让学生讨论交流:(1)想一想,自己平时是怎样

护牙的?(2)你觉得哪些坏习惯是会影响牙齿生长的?

③.以下是老师预设的问题。

(1)怎样选牙刷和牙膏?

(2)在换牙时期,要多吃些什么,少吃些什么?

(3)你发现班里的小朋友存在哪些坏习惯?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4)如果发现你的同桌有这些坏习惯,你会怎么办?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通过师生的对话交流,纠正学生普

遍存在的不良习惯。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参与面也比较广。在七嘴八舌的讨论中,在真实生动的画面前,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如果不及时改掉这些不良习惯,会产生怎样的后果,而且,学生的交流能力也得到锻炼与提高。)

4、作业

板书设计:

口腔里的变化

牙齿、舌和唾液

切碎、研磨食物

龋病牙

课后反思:

7、呵护我们的身体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人体的各个不同部分在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时候,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密切配合协同工作的。

过程与方法:

1、能够用画图的方法,直观的表现人体各个器官之

间的关系。

2、能够反复对自己的绘图作出修改、完善,掌握画

图的方法。

3、能够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探究自己的身体感兴趣,感受人体构造的精巧

与和谐之美。

2、能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

3、能够正确对待观察、研究中不完善的认识,善于

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

二、教学重点

人体的各个不同部分在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时候,不是孤立的,而

是互相密切配合协同工作的。

三、教学难点

能够用画图的方法,直观的表现人体各个器官之间的关系。

四、课前准备

人体模型

五、活动过程

(一)引入

全面回顾前面学生所了解的人体的骨骼肌肉系统、呼吸系统、循环

系统、消化系统的工作过程中,各系统内部不同器官相互之间的协作关系,同时

还将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跨系统之间的协作关系,较全面的将人体的系统化结构

呈现在学生面前。

1、人体的各个感官怎样协同工作

(1)小组讨论或集体研讨“人体的各个器官怎样协同工作”,用

图、文呈现。

(2)交流研讨,共享彼此的认识

(3)绘制表示简单关系的画图。

(4)交流研讨,在简单绘图的基础上寻找图与图之间的关系,并以

此关系绘制新图。

(5)修改完善(循环反复)

讨论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每节课中呈现的系统内部的协同工作;

二是(如卡通人物所说)联系各个教学活动中涉及的人体活动,找出不同系统间的器官协同工作的情况。最后学生建议制作卡片进行拼摆,利于表达想法也利于

他人理解。

2、人体各器官之间的联系

学生将要全面的思考人体各个器官之间的联系。需要通过讨论来丰

富自己的想法,以寻求找到更多更广泛的联系,扩充自己的认识。在画图的过程

中,也需要学生对各种联系反复思考,以寻找最适宜的表述方式。

画图的指导

在本课,学生用画图的形式来表现对本单元学习的理解。以前出现的多为较简单,面对比较复杂的关系,画图的难度就比较大了,这时候需要教师的指导。

3、健康生活

通过讨论,让学生理解“健康生活就是我们在了解了自己身体的结

构和相互作用的规律后,爱护它们,促进他们更协调的工作。”

4、作业

板书设计:

三年级科学上册科教版 篇2

本部分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Unit 3 I’m more outgoingthan my sister. 中的Section B 1a—1e. 本节课是 一节听说课, 从整体上看, 是在sectionA部分的基础上对学生听说能力的拓展和延伸, 1a-1e是一组完整的听力训练, 围绕“my best friend”这一话题展开, 1a-1b在听前让学生谈论好朋友应具备的特质, 1c-1d让学生听一段关于好朋友的访谈, 听后1e要求学生利用所听信息重新组织语言编新对话。

二、学情分析

(一)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一系列的听、说训练, 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新单词:talented, truly, care about. 并能运用本单元的语言结构——比较级, 展开对好友标准的讨论及朋友之间的对比。

(二)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本课听力部分多层次, 对角度的挖掘, 从而让学生更容易捕捉重点信息, 通过设置“interview”这一环节提升学生的对本课内容的语言输出能力。

(三) 情感与态度

树立正确的对待友谊的态度, 培养朋友间互帮互助的优良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通过学生听力和对话的训练, 让学生熟练掌握形容词、副词比较级的用法, 将听力中使用的对比方法移为己用。

教学难点:通过熟练掌握本课语言结构, 使学生能够对朋友之间的异同点进行描述。

三、教学过程

Step 1 Greetings and warming up

Make the students get interested in this classand reduce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studentsand the teacher.

Sing a song about friendship and talk something about friends.

Talk with the teacher.

Step 2 Vocabulary

M a k e t h e s t u d e n t s g r a s p t h e n e w w o r d sthrough creating the situations.

Use different situations to show the new items.

Answer the questions “ Is she a good friend?”to know the new items.

Step 3 Presentation of material

Make the students express their ideas aboutfriends.

Show new items, ask the students to exchangethe ideas

Ask and answer in pairs then present.

Step 4 Listening practice

Make the students get familiar with the targetlanguages, complete the listening material.

Ask the students to fill in the blanks accordingto the recreated chart.

Listen and fill in the chart.

Step 5 Presentation of conversations

Make the students use the items to expressthe ideas about Molly’s and Mary’s best friends.

Ask th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Molly、Maryand their best friends.

Talk in pairs.

Step 6 Interview

Make the students use the language in real situation.

Ask the students to interview their classmates

Interview the classmates and write down theinformation, then give a report.

Step 7 Homework

Make the students use the items in the life.

三年级科学上册科教版 篇3

本部分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Unit 3 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中的Section B 1a —1e. 本节课是一节听说课,从整体上看,是在sectionA部分的基础上对学生听说能力的拓展和延伸,1a-1e是一组完整的听力训练,围绕“my best friend”这一话题展开,1a-1b在听前让学生谈论好朋友应具备的特质,1c-1d让学生听一段关于好朋友的访谈,听后1e要求学生利用所听信息重新组织语言编新对话。

二、学情分析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一系列的听、说训练,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新单词:talented, truly, care about. 并能运用本单元的语言结构——比较级,展开对好友标准的讨论及朋友之间的对比。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本课听力部分多层次,对角度的挖掘,从而让学生更容易捕捉重点信息,通过设置“interview”这一环节提升学生的对本课内容的语言输出能力。

(三)情感与态度

树立正确的对待友谊的态度,培养朋友间互帮互助的优良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通过学生听力和对话的训练,让学生熟练掌握形容词、副词比较级的用法,将听力中使用的对比方法移为己用。

教学难点:通过熟练掌握本课语言结构,使学生能够对朋友之间的异同点进行描述。

三、教学过程

Step 1 Greetings and warming up

Make the students get interested in this class and reduce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students and the teacher.

Sing a song about friendship and talk something about friends.

Talk with the teacher.

Step 2 Vocabulary

Make the students grasp the new words through creating the situations.

Use different situations to show the new items.

Answer the questions “ Is she a good friend?” to know the new items.

Step 3 Presentation of material

Make the students express their ideas about friends.

Show new items, ask the students to exchange the ideas

Ask and answer in pairs then present.

Step 4 Listening practice

Make the students get familiar with the target languages, complete the listening material.

Ask the students to fill in the blanks according to the recreated chart.

Listen and fill in the chart.

Step 5 Presentation of conversations

Make the students use the items to express the ideas about Molly’s and Mary’s best friends.

Ask th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Molly、Mary and their best friends.

Talk in pairs.

Step 6 Interview

Make the students use the language in real situation.

Ask the students to interview their classmates

Interview the classmates and write down the information, then give a report.

Step 7 Homework

Make the students use the items in the life.

三年级科学上册科教版 篇4

(三)第三单元 时间的测量

实验名称:

用光影来计时

实验器材:

阳光、细木棒、尺、指南针

实验步骤:

1、将一根细木棒竖直插在有阳光的地上。

2、测量记录细木棒的长度和方向。

3、每隔一定的时间重复测量一次。

现象和结论:

上午,阳光下的物体影子会越来越短,正午达到最短,下午物体影子又会逐渐变长。一天中阳光下的物体影子方向从西逐渐向北再向东。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方向随着时间的变化会慢慢地发生变化。实验名称:

滴漏实验

实验器材:

盖上有小孔的饮料瓶、量筒、铁架台、计时器

实验步骤:

1、把一个透明塑料饮料瓶去掉底部,倒过来盛水,在瓶盖上扎一个小孔,让水可以从小孔中缓慢流出。

2、在瓶子里装300毫升的水,下面用量筒接住从瓶子中漏出的水。

3、观察记录从瓶中漏出100毫升的水需要的时间,重复两次。

4、观察记录量筒的水积聚到10毫升和50毫升时,分别需要的时间。

5、观察记录漏完全部300毫升的水需要的时间。

现象和结论:

从瓶中漏出100毫升的水需要的时间基本相同。量筒的水积聚到50毫升的时间比积聚到10毫升所需的时间的5倍还要多。漏完300毫升的水的时间比漏完100毫升水的时间的3倍还要多。水滴漏的速度是不均匀的,会越来越慢。

实验名称:

观察我们的摆

实验器材:

铁架台、线、螺帽、秒表等

实验步骤:

1、利用螺帽和线做一个摆并固定在铁架台上。

2、让摆自由摆动,记录每隔10秒摆动的次数。

3、整理记录有关数据,进行分析。

现象和结论:

同一个摆,相同时间摆动的次数相同。不同的摆,相同时间摆动的次数不同。

实验名称:

摆锤重量与摆的快慢的研究

实验器材:

铁架台、线、螺帽三个、秒表

实验步骤:

1、把细绳固定在挂钩上,下端挂1个螺帽,让摆小幅度自由摆动。

2、测出用1个螺帽做摆锤的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重复3次。

3、测出用2个螺帽做摆锤的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重复3次。

4、测出用3个螺帽做摆锤的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重复3次。现象和结论:

摆的快慢和摆锤的重量无关。

实验名称:

摆绳的长短与摆的快慢的研究

实验器材:

铁架台、线、螺帽、秒表

实验步骤:

1、测出摆绳长是15厘米的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重复3次。

2、测出摆绳长是30厘米的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重复3次。现象和结论:

摆的快慢和摆绳的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短摆动越快。实验名称:

金属圆片对摆的快慢的影响

实验器材:

铁架台、线、木条、金属圆片、图钉、秒表

实验步骤:

1、用长木条做一个摆,然后测出15秒内摆动的次数,重复3次。

2、在长木条的最下端固定一块金属圆片,然后测出固定住金属圆片的摆15秒内摆动的次数。

3、在长木条的中段固定一块金属圆片,然后测出固定住金属圆片的摆15秒内摆动的次数。

4、在长木条的最上端固定一块金属圆片,然后测出固定住金属圆片的摆15秒内摆动的次数。

现象和结论: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5

第一课 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教学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引言

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

2.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

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

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的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息。)

三、回忆中的大树

1.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2.学生汇报:回忆我的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3.教师激趣: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的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吗?

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会

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6.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四、观察真正的大树

1.交流: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的观察大树的个人计划。(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

2.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棵真正的大树,我们肯定有更多的发现。同时把观察到的信息,用简短的词语记录下来。(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老师带学生按计划开展真正的实地观察活动。)

3.评价: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欣赏各自的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的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的大树是一个生命体。同时推选一位同学的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的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张贴的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4.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的树呢?请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的树。

第二课 校园的树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过程与方法:

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的观察树干。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

【教学重点】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教学难点】比较讨论树木的相同之处。【教学准备】

校园中选定一些大树供各小组观察所需,同时为各小组准备: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教学过程】

一、观察树木的方法

1.总任务:分小组进行观察,每个小组尽量观察不同的树木;小组内要分工明确,每个人要有观察任务;描述一棵树,完成一篇观察笔记。

2.分任务:我们所要观察的树长在校园的哪个地方?我们怎么按顺序来观察一棵树?(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

3.交流:我们可以用哪些新的观察方法来观察新的内容?(画简图、测量树干粗细、闻树叶、看果实、拓印树皮、捡拾标本、对比法„„)

4.比较:我们能比书上的观察记录记得更好吗?(先用简单的词语记录下来,回到教室后整理成观察笔记。)

二、观察记录一棵树

1.从远处观察整棵树,我们怎样记录?(树冠形状、树的高度等)2.从近处有序观察树的各个部分,我们会有哪些新的发现?

生:这棵树真大!看看我捡到的树叶和果实。这是树的果实。这是我的树皮拓片。(拓印树皮图案的方法: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再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起的部分染上颜色。)

3.让我们一起来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吧。要写出观察的时间、地点、小组成员。要按观察的顺序来记录。最好能贴上收集到的实物标本。

三、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

1.整理:分小组根据观察记录整理成观察笔记。

2.描述:分小组描述一棵树:这是我们组的观察记录,能猜出是校园里的哪一棵树吗? 3.比较我们的观察记录,思考、交流:

我们观察了哪些树?这些树的生长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不同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4.总结:通过深入讨论,我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大树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请选定一棵你喜欢的大树,在课外继续观察它,它会怎样变化?把你的意外发现都记录下来,同时把精彩的发现张贴于科学学习栏目内。(对总结的内容须得从学生实际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学生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就总结到什么程度,书上总结内容仅作样本供参考。)

树的不同之处: 树冠有大小 树干有粗细 有的树皮光滑,有的粗糙 结的果实不一样 叶片不一样 „„ 板书设计: 树的相同之处: 它们都长在泥土里 都需要阳光、水 都有树干、树皮 都有树叶、果实

第三课 大树和小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小草和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植株的高矮、茎的粗细和质地。

大树和小草都有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过程与方法:

用简图画出小草的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小草和大树一样,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具有爱护小草,不践踏不草的意识。

【教学重点】找大树和小草的相同点,体会陆生植物生命体的特征。【教学难点】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几种常见的小草,最好有三叶草(黄花酢浆草)和狗尾草;一条樟树枝和它的果实、叶片。【教学过程】

一、认识常见的小草

1.师生交流:在校园里不仅有高大的树木,还有低矮的小草。我们认识这些小草吗?这些小草长在校园的哪些地方?

2.教师指导:对不知名的小草怎么认识?提供认识的方法及资料。

二、观察记录狗尾草

1.教师引导:在校园、田野、路旁、果园中都能找到狗尾草,为什么叫狗尾草?是呀,它的果实串毛茸茸的,很像狗尾巴。它是一年生杂草,各地都有分布。

2.观察记录要求:运用前面学过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记录方法来观察记录一株狗尾草。

3.小组学生活动:观察狗尾草,我们用简图把它的样子画下来。上台描述互相补充:这是我们观察的狗尾草。(能把狗尾草的主要特征根茎叶果实大致画下来即可。)4.组间活动:比较不同的草,找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启发引导:从植物器官及生存环境、生长年限、生长变化规律等方面比较)不同的小草千姿百态,各有差异,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多共同特征,说说你对小草的想法,是呀,小草虽小,但也十分可爱,我们应当呵护它们。

三、比较樟树和狗尾草

1.引导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比较樟树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比较完成对比表格: 3.交流汇报:樟树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引导学生了解:

像樟树茎一样的茎叫木质茎,像狗尾草一样的茎叫草质茎。(让学生在汇报中能使用这些词语即可,不要求对概念进行背诵,以下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例同。)

四、整理相同和不同

1.比较汇报内容:总结大树和小草的不同之处,记录在下面圈图的非交*位置中。2.全班讨论:大树和小草有哪些相同之处,记录在下面圈图的交*框内。(这是教学重点)

大树 小草

3.总结:从以上唯恩图的表达内容中我知道了树和草的共同点有根茎叶,有的会开花、结果、有种子(基本形态结构相同);都长在土壤中,需要阳光、水分等(基本生活环境和生活需要相同),我还知道了树和草的寿命不同,树是木本植物,草是草本植物,他们的具体结构特征也各有不同。(唯恩图的作用是梳理学生的观察比较结果,形成比较明确的概念,并显示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比较相同点就是为了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植物生命体的特征,从而指向本单元的核心概念。对概念内涵的梳理还得从学生实际出发。)

第四课 观察水生植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的海绵体充满空气是浮在水面上的原因。水生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它们的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过程与方法:

用简图画出水生植物的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在观察中提出问题,探究水葫芦浮在水面的秘密。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研究水生植物的兴趣,体会到水生植物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教学重点】利用维恩图总结水生陆生植物作为生命体的共同特征。【教学难点】探究水生植物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特点。【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几种常见的水生植物,其中最好有水葫芦和金鱼藻,一个水槽,一张记录纸。【教学过程】

一、认识常见的水生植物

1.陆地上生长着许多植物水中也生长着许多植物。出示实物或图片,这就是两种常见的水生植物水葫芦和金鱼藻。你课外调查到的水生植物有哪些?你曾经看到过哪些水生植物?(补充认识水花生、浮萍、莲、菱、菖蒲、茭白等。)

二、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

1.观察记录:塑料袋中装有水葫芦和金鱼藻,分发给各小组,要求放入水槽中(为了使金鱼藻能沉在水底有利于观察和简图记录,可在其底部粘橡皮泥),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样子,并用简图把它们画下来。

2.思考:把橡皮泥去掉,比较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在水中有什么共同之处?对,都能浮在水面上,会有什么秘密呢?

3.探究:尝试剖开水葫芦的叶柄,我们会有什么发现?这种海绵状气囊结构很轻,所以能浮在水面上(适应水生植物的环境)。其它水生植物是不是也有相似的结构?请课外继续探究。

三、比较水葫芦和金鱼藻

水葫芦和金鱼藻有哪些相似之处?(除了形态结构特征外,还可以稍作拓展,如它们都会繁殖后代,都会死亡等。)它们是水生植物,它们的生长需要什么条件?

四、比较水葫芦和狗尾草

水葫芦等水生植物与陆生植物狗尾草等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与前堂课学生总结的陆生植物的唯恩图进行比较,再次填写维恩图,完成对植物生命体特征的梳理。(都有根茎叶、都会繁殖后代、寿命都短、都是草本植物,都需要阳光、水分和空气等)

不求做得最好,但求做得更好----做好自己想做的事!

第五课 植物的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功特征。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过程与方法:

统计捡到的树叶的数量和树叶的种数;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的树叶。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教学重点】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教学难点】是否是同一种树叶的判断。【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材料:捡一些落叶。

分组材料:同一种植物的新鲜叶和落叶。教师准备: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的树枝。【教学过程】

一、统计收集到的树叶

课前大家分别从不同的地方收集到了各种树叶,说说你是怎么收集树叶的。是呀,树木是我们的朋友,他们是有生命的,所以我们不能随意摘树叶。现在把树叶放在桌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我捡了几片落叶?这里面有几种树叶?

二、观察比较树叶

1、质疑:我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这些叶子是同一种叶吗?

2、讨论: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是同一种叶?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不是同一种叶?同一种叶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呢?

3、比较:同时观察所有完整的叶,我们能发现不同种叶有什么相同的结构吗?是呀,大部分叶具有叶柄、叶片结构,叶片上还有叶脉。

三、观察叶的生命特征

1、观察:比较新鲜的叶与落叶,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思考:长在树上的新鲜叶与落叶的最大的不同表现在哪里?是呀,新鲜的叶是活的,而落叶是死的。

2、描述:观察一种植物的叶,我们能从中看出叶的生长变化过程吗?能找到这条树枝上有几种不同的生长阶段的树叶吗?(如叶芽、小叶片、嫩叶、成熟的叶、老叶、将枯的叶等)能从几张叶的不同生长阶段去推测一片叶的生长过程吗?

3、总结:叶也是有生命的,它从叶芽长成小小的嫩叶,又慢慢地长大,变老。许多植物的叶从春天长出来,到秋天枯黄死去,完成了叶的一生。有些树木虽然秋天不落

叶,但它们的叶同样也有生长和衰老的完整过程。

第六课 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植物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有些变化比较明显,有些变化不太明显。植物的变化表现在各个方面,主要表现在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方面。植物的变化是生命体的特征之一。过程与方法:

能用测量的方法比较叶的大小,能用数据记录植物的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关注周围植物的变化,坚持记录完成一棵植物的变化记录表。【教学重点】观察记录描述植物的变化。

【教学难点】坚持记录完成一棵植物的变化记录表。【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把尺子,4张不同大小的叶片,记录表。

教师准备:一些树木四季变化的图片,带花苞的菊花,狗尾草。【教学过程】

一、怎样观察植物的变化

我们知道,春暖花开的季节,许多植物很快地进入生长期,发芽、长大、开花结果。秋天里,从开学到现在,好几个星期过去了,校园里的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可结合第2课的课外作业及学生的精彩发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讨论:我们可以观察植物的哪些变化?我们怎样观察?

首先得测量树干是否变粗了,我们得在树干的同一高度连续测量三次,取接近值(三年级孩子尚未接触过平均值的数学解法);过一个阶段再同样测量进行记录。能不能看出树干的变化呢?

数数每天有多少落叶。菊花的花苞长得怎么样了? 狗尾草会枯死吗?樟树的果实又是怎样变化的呢?

二、观察叶的生长变化

可以测量一条树枝上的最大叶子、最小叶子和中间大小的叶子的长度或宽度,并做好记录,看一个阶段后它们分别有什么变化?还可以观察树叶的其他变化。从一棵树的树叶大小不同、软硬不同中,我们知道了什么? 从一片树叶的颜色变化过程中,我们又知道了什么?

三、实地观察记录植物的茎、叶

1、活动:根据讨论的结果,我们分小组按计划到校园内进行观察,记录下第一手资料。(活动时间约15分钟)

2、交流:汇报我们的观察数据,思考这些数据能说明什么问题?

落叶的数量说明什么问题?一条树枝上有大小不同的树叶,说明什么问题?如果以后测量得到的数据变化很大,说明什么?如果变化不大,又怎样理解?

四、记录一种植物的变化情况

我们还可以同时观察田野、路边和家里的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就这样一直观察你所选择的那棵树或草,观察它们在秋冬季的变化,一个月观察一次,把观察的结果记录在表中,你能做到吗? 板书设计:

第七课 植物的共同特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植物按生存的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植物的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

植物的一生是有生命周期的,每种植物都有一定的寿命。

植物的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过程与方法:

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有关共同特征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植物寿命的认识,懂得生命的可贵,也体会生死的自然规律。【教学重点】了解植物的一些共同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资料来总结植物的一些特征。【教学准备】

教师: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的图片,植物一生的图片; 学生: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的比较记录纸。【教学过程】

一、比较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1、回忆:我们的周围生长着许多植物,我们已经认识了大树、狗尾草、水葫芦和金鱼藻。我们还知道哪些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记录在下面的记录单里。陆生植物 水生植物

2、思考:植物需要什么才能正常生长?请交流。请补充阅读P21的“植物需要阳光”。陆生植物的生长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生植物的生长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用唯恩图记录下它们生存需要的共同点吗?

二、了解植物的一生

思考:植物的一生经历了哪些变化?

请看图:向日葵的一生,我们能找出向日葵一生的几个典型生长阶段吗? 种子、发芽、幼苗、开花、结果,这是向日葵一生的典型生长阶段。

看图:一棵大树的一生,你们能找出与向日葵一生的相同和不同吗?对了,主要不同是寿命的长短不同。请看资料库:“植物的寿命有长有短”,你们有什么体会?是呀,无论是百年老树,还是一年草本植物,它们都会死亡,这是自然规律,也是生命的特征。

交流:从这些植物的一生中,我们明白了什么?

三、植物有哪些共同特点

思考:在我们对植物进行了这些观察和研究之后,我们能够说出植物的哪些共同特点?我们是怎么知道的?

整理:翻看前几课的唯恩图记录,比较各共同点,然后整理记录于纸上。植物的共同特点

交流:我们认为,植物都生长在一定的环境中,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等;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都有相同的基本结构特征: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总结:植物作为生命体有许多重要特征,有共同的生长需要量,有生长发育、繁殖、衰老死亡等特征,还有适应环境(水葫芦)的结构特征等。(这样的归纳总结一定要基于学生的发展基础上,学生能总结几条算几条,不要强求,也不能死记硬背!)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 动物 单元目标 科学概念

2、生命体具有一些基本的特征———都是由物质构成的,都有新陈代谢活动,能适应和影响环境、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进行生长发育。

3、地区上有很多种不同种类的动物,它们和植物一起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的生命世界。

4、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5、动物有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食物、空间和应激性。

6、动物会经历出生、发育和死亡的过程,会繁殖他们的后代。

7、动物有相同点: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命,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过程与方法

1、饲养一种小动物。

2、运用文字、图画记录观察到的内容。

3、运用维恩图处理观察内容,整理描述结果。

4、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要研究的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

5、通过阅读提高对动物基本需要和动物多样性的理解。

6、比较多种动物,总结他们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探究动物的兴趣。

2、感受动物的多样性,培养对不同动物的研究兴趣。

3、培养对动物生存需求的敏感性。

4、培养保护自然环境种动物的意识,能爱护自然环境下的小动物。

5、培养以观察目的为出发点,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

第一课 寻访小动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过程与方法

会议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小动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在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教学难点】避免学生在寻访过程中过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

【教学准备】

1、在校园里准备一块可供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场地(最好教师提前寻访一遍)。

2、设计简单的记录表,供学生参考。

【教学过程】

一、理解小动物

1、教师问:“听到‘动物’这个词我们想到了那些动物?”

“‘大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小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2、学生用举例的方法来区分大动物和小动物。

3、关注:学生举例的普遍性性,举现实存在的动物的为俐。

4、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小动物所指范围。

二、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

1、教师组织学生回忆、交流在一定范围内见过那些小动物。

2、过程中注意引起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兴趣。

3、关注:学生是否注意倾听同学的经历;学生的描述是否有想象的内容。

4、设计意图:初步认识动物的多样性。

三、寻访活动的准备

1、组织讨论,明确寻访的任务、寻访的时间、地点和观察与调查的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并明确组内的分工。

3、交流寻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4、教师做好明确要求:注意安全、关注和爱护小动物。

5、关注:学生任务和分工是否明确。

6、设计意图:为顺利寻访做好准备。

四、到校园里寻访小动物

1、学生分组寻访。

2、教师适时提供指导和帮助。

3、关注:学生是否遵守纪律、是否爱护小动物,是否用一定的方式作记录。

4、进一步增强对动物多样性的认识,获得更多的信息。

第二课 蜗牛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蜗牛的特点体现在它的运动、身体构造等多方面。

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躲进壳内以躲避危险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迹。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和体验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过程,并学习使用放大镜做更细致的观察。

2、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外形。

3、按照教科书介绍的方法饲养蜗牛,做好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重点】经历对蜗牛外形、运动、反应等方面的观察活动。

【教学难点】学生观察过程中对蜗牛的态度及对观察到的信息的整理。

【教学准备】

1、分组:2-3只蜗牛、放大镜、树枝、绳子、玻璃、饲养槽。

2、与学生相同的但大一号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学生捉蜗牛

1、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蜗牛,捉到蜗牛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

2、关注:学生捉蜗牛是否伤害蜗牛和其他动植物。

3、设计意图:使学生对蜗牛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略的认识。

二、观察蜗牛的身体。

1、组织讨论观察蜗牛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身体。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的组织纪律性,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蜗牛的身体结构特点。

三、观察蜗牛的运动和反应。

1、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蜗牛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运动。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的方法观察蜗牛的反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蜗牛运动的特点:靠腹足运动,爬过的地方有粘液,能对刺激做出反应。

(被注:观察蜗牛的身体和观察蜗牛的运动最好结合起来在同一时间段内完成)

四、饲养蜗牛

1、教师介绍饲养蜗牛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学生饲养、观察蜗牛并记录发现和产生的新问题。

3、关注:饲养过程中是否坚持观察、记录。

4、设计意图:在饲养过程中了解更多有关蜗牛的信息。

第三课 蜗牛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蜗牛有一些与生命活动相关的生活习性:运动和休眠、呼吸、吃食、排泄。

过程与方法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不同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细致观察对获得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经历观察蜗牛吃食、休眠、排泄的过程,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学生表现自我的欲望与倾听他人意见的冲突。

【教学准备】分组:2-3只饿了的蜗牛,菜叶、苹果片、饼干、等食物,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交流饲养蜗牛的经验和发现

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交流饲养蜗牛过程中的发现。

3、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内容。

4、关注:汇报情况的真实性,要求汇报的是自己观察到的而不是听别人说的或丛书

上看到的。

5、设计意图:获取更多的有关蜗牛的信息,初步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二、观察蜗牛吃食

1、整理有关蜗牛排泄的信息,引出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2、学生设计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的实验。

3、学生用实验验证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4、教师注意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息。

5、关注:学生设计实验的多样性和可行性;学生观察过程中新问题的提出。

6、设计意图: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

三、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

1、指导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的方法。

2、学生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

3、关注:学生观察的方法的正确性和学生获取更多地(如排便)信息。

4、设计意图:体会细节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四、继续观察蜗牛

1、学生课后继续饲养蜗牛、并观察和记录获取的信息。

2、教师注意在学生饲养过程中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息。

3、关注:饲养中是否仔细认真的观察,注意引起饲养和观察的兴趣。

4、设计意图:在饲养中获取更多的有关动物的信息。

第四课 蚯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蚯蚓有其适应环境的身体结构。

2、蚯蚓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如对外力刺激的反应、对水的反应。

过程与方法

能用简图画出蚯蚓的形态结构,能用维恩图比较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喜欢蚯蚓这样的小动物,树立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重点】经历对蚯蚓的观察,初步理解动物身体结构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对蚯蚓的细致的观察,对蚯蚓身体结构的认识。

【教学准备】每组:几条蚯蚓,一只浅水碟子。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学生捉蚯蚓

1、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蜗牛,捉到蜗牛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

2、关注:学生捉蜗牛是否伤害蜗牛和其他动植物。

3、设计意图:使学生对蜗牛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略的认识。

二、观察蚯蚓的身体

1、组织讨论观察蚯蚓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蚯蚓牛的身体。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注意到肛门、扣、和环带,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蚯蚓的身体结构特点。

三、观察蚯蚓的运动和反应。

1、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蚯蚓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蚯蚓的运动。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比如用水刺激)的方法观察蚯蚓的反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蚯蚓运动和反应的特点:靠环节间的缩放运动,能对刺激做出反应。

四、比较蚯蚓和蜗牛的相同和不同

1、回顾维恩图的用处。

2、学生把上节课学的蜗牛的特点写在左边圆圈里,把蚯蚓的特点写在右边的圆圈里,划去各自相同的特点。

3、小结蚯蚓和蜗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关注:学生比较的信息的多寡。

5、设计意图:初步体会动物具有相同的特点。

五、鼓励学生饲养蚯蚓,以获取更多有关蚯蚓的信息。

第五课 蚂蚁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蚂蚁有自己的生活习性,适应陆地上的生活。

2、蚂蚁的身体分成头、胸、腹三个部分,头上有触礁,胸上长有六只脚。

过程与方法

1、用图画尽可能准确的画出蚂蚁的身体。

2、想办法解决观察过程中的问题,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观察研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以细心、小心的态度观察蚂蚁,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经历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的过程,初步体会动物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观察蚂蚁过程中不干扰蚂蚁,室外观察蚂蚁的安全性。

【教学准备】

每组:少许面包,少许白糖、和死掉的昆虫,放大镜。

教师准备:装在玻璃瓶里的蚂蚁、白志、放大镜、小盆子、小石块。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找蚂蚁

1、课前找蚂蚁的要求:在校园找到蚂蚁;不惊扰蚂蚁;不捉蚂蚁。

2、学生找蚂蚁,最好能找到蚂蚁的窝。

3、关注:学生是否按要求找蚂蚁。

4、设计意图:为观察蚂蚁找到合适地点。

二、观察蚂蚁

(一)室外观察蚂蚁

1、交流有关蚂蚁的经验。

2、观察蚂蚁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观察蚂蚁的方法。

3、教师整理学生的意见并根据学生意见适当补充观察的注意事项。

4、学生到校园找好的地方观察蚂蚁。

5、关注:学生是否能在不干扰蚂蚁的情况下观察蚂蚁;是否能观察到蚂蚁的身体结构、吃食、运动、群体关系等方面的信息,是否认真记录。

6、设计意图:尝试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通过观察了解蚂蚁在身体结构、吃食、运动、群体关系等方面的信息。

(二)室内观察蚂蚁(用于补充室外观察的不足或校园内找不到蚂蚁的情况)

1、教师问:“蚂蚁要乱跑,怎样才能很好的观察蚂蚁呢?”

2、学生讨论方法,教师整理。

3、选用合理的方法进行限制蚂蚁活动而又不伤害蚂蚁的观察并记录。

4、关注:学生是否能在真正不伤害蚂蚁的情况下观察蚂蚁,是否能观察到蚂蚁的身体结构、和运动方面的信息并记录。

5、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尝试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通过观察了解蚂蚁在身体结构、运动等方面的信息。

三、交流发现

1、学生交流观察中的发现。

2、组织学生并适当提问使学生交流更顺畅和清晰,适当提供信息以帮助学生解答观察中的问题。

3、关注:学生对同学意见是否愿意倾听。

4、设计意图:培养倾听的习惯;获得更多有关蚂蚁的信息。

(备注:如果是室内观察,注意送蚂蚁回家。)

第六课 金鱼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具有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2、金鱼用鳍游泳,用腮呼吸。

3、金鱼和蚂蚁具有相同的生命特征。

过程与方法

1、用实验的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想。

2、继续利用维恩图比较动物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喜爱小动物的感情,培养用实验证据证明猜想的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金鱼的生活,了解水生动物与陆生动物的相同和不同。

【教学难点】学生有想法时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

【教学准备】每组:2-3条金鱼,装载玻璃缸里。1只滴管、少许使用色素调制的红水、少许鱼食。

【教学过程】

一、了解鱼类的生活环境

1、教师介绍鱼类的生活环境。

2、学生举例其他的水生生物。

3、关注:“鱼生活在水里”的理解。

4、设计意图:为进一步观察与作铺垫。

二、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

1、学生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

2、教师适时告知鱼鳞、鱼鳍等及其作用。

3、关注:学生对金鱼形态的关注和对金鱼运动方式的关注。

4、设计意图:了解金鱼在外形和运动方面的信息。

三、观察金鱼的吃食和呼吸

1、交流有关金鱼在吃食和呼吸方面的经验。

2、讨论、设计观察金鱼吃食和呼吸的方法。

3、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与讨论作出提示:喂食观察金鱼的吃食;用红水观察金鱼的呼吸。(如需要可以演示在水中放红水的方法)

4、学生观察并记录。

5、教师适时指导并提供信息:水中有少量的空气。

6、关注:学生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看法时是否干扰金鱼;是否观察到更多信息:如排泄等。

7、设计意图:了解金鱼吃食和呼吸方面的信息;培养“用实验方法验证看法”的意识。

四、比较金鱼和蚂蚁的相同和不同

1、回顾维恩图的用处。

2、学生把上节课学的蜗牛的特点写在左边圆圈里,把蚯蚓的特点写在右边的圆圈里,划去各自相同的特点。

3、小结蚯蚓和蜗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关注:学生比较的信息的多寡。

5、设计意图:初步体会动物具有相同的特点。

五、把观察后的金鱼养在各班教室,方便学生继续观察,获取更多信息。注意平时的看护,保证金鱼存活。

第七课 动物的共同特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动物的个体形态不同,生活环境也不同,但是动物具有共同的特点: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命,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

过程与方法

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动物的共同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动物寿命的认识,懂得生命的可贵,也体会生死的自然规律。

【教学重点】整理已经观察、分析、和研究的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共同的除动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学生提供的信息是否有证据支持,学生无证据信息对整理的干扰。

【教学准备】蜗牛、蚯蚓、蚂蚁、金羽的图片;四种动物议政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讨论动物的共同特点。

1、学生整理本单元的学习成果。

2、小组讨论四种小动物的共同特点,把结果记在课本上。

3、汇报,教师把汇报结果记在黑板上。

4、教师或学生举例某种动物,看是否具有上面的共同特点,如果某一种动物不具备上面四种动物的某个共同特点就删去,这样找出动物的共同特点。

5、关注:学生交流的信息是否有证据支持。

6、设计意图:了解动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二、感受生物的多样性

1、教师讲解到校园观察学校动物和植物的注意事项。

2、学生分组到校园静静的观察校园的植物和动物。

3、回教室汇报。

4、关注:是否能做到安静的观察、不打扰校园的动植物。

5、设计意图:学生体会生物的多样性。

大象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篇6

(2012—2013第一学期)

执笔人:何 坚

本篇为2012—2013第一学期三年级科学教学计划,含以下内容:

一、情况分析;

二、教学指导思想;

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内容;

五、教学重点、难点;

六、具体措施;

七、教学进度安排。

一、情况分析

大象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材由三种类型的八个单元组成。重点培养学生“模型与解释”的能力,把这一能力作为本册教材要培养的一级目标,同时兼顾对学生进行其他探究能力、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力求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全面、综合的提升。

二、教学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三、教学目标

1、从儿童的视野选择教学内容,发生在儿童身边的、喜闻乐见的、适合他们探究的事物获现象作为学习内容,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便于他们从原有意识和经验出发,仔细观察,发现问题,展开研究。

2、注重对能力和方法的指导,强调掌握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性,使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并提高科学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共8个单元。其中第一单元《十万个为什么》共四课含

1、探索自然2我发现的环境问题

3、问题银行

4、发现问题宝藏;第二单元《五官兄弟》共2课含

1、游乐场

2、瓜果交易会;第三单元《秋天,一幅美丽的图画》共2课含

1、寻找秋天

2、果实累累的季节;第四单元《有趣的动物》共3课含1.寻访蚂蚁2.动物怎样过冬3.上夜班的动物;第五单元《蚯蚓小导游》共四课含

1、探访蚯蚓的家2.蚯蚓的房前屋后

3、蚯蚓的邻居

4、落叶到哪里去了;第六单元《飘呀飘,飘下来》共2课含1.自转旋翼2.降落伞;第七单元《科学改变我们的生活》共3课含1.科学,生活的朋友

2、科学改变我们的生活

3、美好的展望;第八单元《一次穿越时空的科学问题旅行》共3课含

1、一次穿越时空的科学问题旅行

2、我们身边的小科学家

3、我也能当科学家。

五、教材的重点、难点

在观察和实验中除了让学生经历一系列有序的步骤和科学方法,还需要让学生对收集到的事实和数据进行加工、整理和分析,并进行充分的讨论,再得出结论。

六、具体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各班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8、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9、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七、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周(9月3日---9月7日)

编排作为,整顿纪律。

第二周(9月10日—9月14日)第一单元十万个为什么

1、探索大自然

2、我发现的环境问题

第三周(9月17日---9月21日)

3、“问题银行”

4、开发问题宝藏

第四周(9月24日---9月28日)第二单元“五官兄弟”

1、“五官兄弟”游乐场

2、瓜果交易会

第五周(10月1日——10月5日)国庆长假

第六周(10月8日---10月12日)第三单元秋天,一副美丽的图画

1、寻找秋天

2、果实累累的季节

第七周(10月15日——10月19日)第四单元 有趣的动物

1、寻访蚂蚁

第八周(10月22——10月26日)

1、动物怎样过冬

2、上夜班的动物

第九周(10月29日——11月2日)第五单元蚯蚓小导游

1、探访蚯蚓的家

第十周(11月5日—11月9日)

2、蚯蚓的房前屋后

3、蚯蚓的邻居

第十一周(11月12日——11月23日)第六单元飘呀飘,飘下来

1、自转旋翼

2、降落伞

第十二周(11月26日——11月30日)第七单元 科学改变我们的生活

1、科学,生活的朋友

第十三周(12月3日——12月7日)

2、科学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

3、展望美好的未来

第十四周(12月10日——12月14日)第八单元一次穿越时空的科学问题旅行

1、一次穿越时空的科学问题旅行

第十五周(12月17日——12月21日)

2、我们身边的小科学家

3、我也能当科学家

第十六周——第二十周(12月24日——期末考试)复习,迎考,总结。

三年级科学上册科教版 篇7

1. 在自主整理的基础上, 分类复习易错生字词语, 做到读写正确。积累并在语境中运用ABB式、ABCC式、AABB式词语。

2.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 回顾课文内容, 体会童话故事的特点。

3. 重读单元习作中自己编写的童话, 进行片段修改, 提高自我修改能力。

【课前准备】

1. 学生自主完成第三单元自主复习单。

(自主复习单帮助学生整理容易出错的词语、梳理童话故事的人物和作者, 引导学生用语言清楚地表达喜欢童话人物的理由, 并生动地讲述童话故事)

2. 教师制作复习课件, 设计课堂复习单。

【教学过程】

一、梳理生字词语, 巩固字词练习

(一) 字词过关

1. 巩固本单元的易读错生字及易写错词语。

脸颊 铁锹 树杈 一副 彼此 拽住

隆冬 凝视 覆盖 冷酷 拆除 伐木 告示牌

草翠花开

(1) 读准生字, 读对词语。

(2) 提醒关键笔画并书空。

2. 完成复习单1、2小题 , 并校对。

(1) 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打“√”。

(2) 看拼音, 写词语。

(设计意图:对接学生的复习起点, 了解学生本单元容易写错的字词, 以避免在课堂中出现“炒热饭”的现象, 可提高复习的效率。通过自主复习单的完成, 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复习的意识, 便于促进学生在复习阶段养成主动复习的良好习惯。)

(二) 词语运用

1. 聚焦盘点ABB、AABB、ABCC的词语。

火辣辣 笑嘻嘻 兴冲冲 毛茸茸 勤勤恳恳

蹦蹦跳跳 可怜巴巴

2. 联系童话人物, 用好这些词语。

3. 小结:用上这些词语可以使童话故事里的人物更生动、更形象。

4. 积累同一类型的词语, 并选择一个造句, 描写人物的特点。

慢吞吞——奶奶做起事来, 总是慢吞吞的。

乐滋滋——今天我考了一百分, 心里乐滋滋的。

认认真真——上课时, 我总是认认真真地听讲。

议论纷纷——老师在上面讲课时, 总有一些同学在下面议论纷纷。

5. 同桌互相评价, 推荐好句。

(设计意图:不同学段对于ABB等类型的词语的掌握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在已经积累的基础上, 能够创设语境, 学会运用是第二学段词语学习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童话故事中人物特点的描写, 灵活运用这些类型的词语, 可帮助提高语言表达的丰富性。)

二、回顾课文, 理解童话特点

1. 围绕自主复习单, 小组交流最喜欢的童话人物, 并说说理由。

2. 教师小结:童话故事中的人物都有超常的魔力, 还能像人一样说话。

3. 围绕童话人物, 朗读体现人物特点的语句, 体会童话语言的丰富性。

(1) 巨人行为前后变化的句子。

“喂!你赶快滚出去!”巨人大声叱责。

他不禁抱住了那个孩子“:唤来寒冬的, 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 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谢谢你!”

(2) 小木偶诉说“脑袋疼”的句子。

小木偶突然觉得脑袋很疼, 只好抱着脑袋蹲下来。

“脑袋疼。”小木偶抬起头, 笑嘻嘻地回答。

“脑袋很疼。”小木偶还是一副笑嘻嘻的表情。

小木偶的头疼得越来越厉害了。现在, 他真希望自己还是一段没有脑袋的木头。

3. 小结:童话故事中的对话描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物的特点。

4. 再次出示童话故事, 小组交流童话故事的启示。

5. 梳理故事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小结童话故事的特点:得到启示。

1鸟儿睁大眼睛, 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接着, 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

唱完了歌, 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就飞走了。

2幸福要靠劳动, 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 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3老木匠说得没错, 笑是很重要的。不过, 要是只会笑, 那可是远远不够的。

6. 小结童话的特点:想象力丰富、故事引人入胜、给人有所启示。

(设计意图:单元导读中要求学生要“了解童话的内容, 品味童话的语言, 体会童话的特点”, 而童话的特点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仍是个较为抽象的概念。结合课文内容, 以童话人物为线索, 进行小组合作, 运用“评价、朗读、说理”的学习方式自主梳理, 进而明晰童话的特点, 巩固对童话故事的理解。)

三、习作修改, 互相评价

1. 梳理自己写的童话内容, 填写表格。

2. 对照童话特点, 自我评价。

书写端正 ( ) 语句通顺 ( ) 好词佳句 ( )

想象丰富 ( ) 情节精彩 ( ) 有所启示 ( )

3. 修改自己编写的童话中的一个片段, 伙伴评价, 教师点评。

修改1 :童话故事中人物的对话

修改2 :童话故事中人物的想法

修改3 :童话故事中揭示的启发

上一篇:行政人事具体岗位职责范围下一篇:服装设计职业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