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住宅产业化示范基地管理办法(试行)(精选8篇)
(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推进深圳市住宅产业化工作,提高深圳市作为国家住宅产业化综合试点城市的整体水平,依据《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试行办法》(建住房[2006]150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深圳市住宅产业化示范基地(以下简称“基地”)是指那些按国家住宅产业化的总体要求,以提高住宅产业标准化、工业化水平为目标,发展符合“四节一环保”(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保护环境)要求的技术和项目。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深圳市住宅产业化示范基地的申报、评定和管理。
第二章机构与职责
第四条深圳市国土资源和房产管理局(以下简称市国土房产局)负责基地的行政事项管理工作,其职责为:
(一)制定和颁布有关基地管理的法规;
(二)批准、撤销基地的认定;
(三)定期公布基地建设情况。
第五条深圳市住宅产业协会(以下简称协会)受市国 1
土房产局委托,负责基地管理的具体实施工作,其职责为:
(一)受理基地申报材料;
(二)初步审查申报资料;
(三)组织专家评审;
(四)对基地建设情况进行评估和检查,并将结果报送市国土房产局;
(五)负责基地的宣传推广工作。
第三章类型与条件
第六条基地分为研发型和应用型两类:
研发型示范基地,是以研究开发符合住宅产业化要求的住宅建筑体系和住宅部品体系为主要业务的企业和研发机构。
应用型示范基地,是以推广应用符合住宅产业化要求的先进技术、成果为主的住宅项目。
第七条 申报的要求及条件:
(一)申报单位应为在深圳注册的企业和机构;
(二)申报项目应符合国家的技术和产业化政策,符合住宅产业化发展方向和“四节一环保”的要求,并且运行两年以上;
(三)项目的实施者应具备较高的研发、生产和应用能力,在本地区与行业内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良好的市场信
誉;
(四)具有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和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具备一定数量的技术和专职工作人员。
第四章任务与责任
第八条基地具有以下任务与责任:
(一)研究开发和宣传住宅建设“四新”技术(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和新材料),逐步形成符合“四节一环保”要求的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的新型工业化住宅建筑体系、部品体系与成套技术;
(二)协助政府编制相关标准规范,参与住宅产业化经济、技术政策的研究。
第五章申报与评定
第九条基地实行自愿申报原则。
第十条申报评定程序
(一)申报单位向协会提交申请书和规定的申请材料;
(二)协会对申请材料进行初审,并提出意见;
(三)对初审合格的,协会组织专家对申报单位进行实地考察和对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论证;
(四)协会将申请材料及论证报告提交市国土房产局
审批;
(五)对审批通过的,由协会在深圳市住宅产业信息网上公示,公示期为三个星期;
(六)对公示无异议的,市国土房产局与之签订《深圳市住宅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责任书》,并授牌。
(七)对审批不合格者,协会书面告知。
(八)由协会对基地建设进行跟踪检查,检查不合格的撤消其资格。
第十一条 申请材料
(一)《深圳市住宅产业化示范基地申报表》(一式三份,并提供电子文档)(见附件一);
(二)《企业营业执照》正、副本(复印件)及税务登记证复印件;
(三)法定代表人证明书(复印件);
第六章激励政策
第十二条市国土房产局对批准的基地项目给予适当经济支持,并对在基地建设中作出重要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
第七章附则
第十三条本办法由深圳市国土资源和房产管理局负
责解释。
第十四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试行。
第一条 为加强我市暂住人员就业管理工作,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深圳市关于加强和完善人口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暂住人员是指居住在本市的非深圳市户籍的人员。
第三条 本市暂住人员就业管理适用本办法。
外国人及港澳台人员就业管理不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建立暂住人员就业宏观调控机制,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对暂住人员就业的调节和导向作用,强化用人单位责任和义务,提高暂住人员就业管理水平,使暂住人员就业规模、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相适应。
第五条 市人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研究拟定全市人口管理的方针、政策,协调解决暂住人员就业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市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全市暂住人员就业管理工作。
市发展改革、人事、公安、教育、人口计生、综治、民政、统计、安监等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配合做好暂住人员就业管理工作。
第六条 区劳动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暂住人员就业管理工作,区人口办协助区劳动部门做好相关工作。
第七条 街道办事处劳动保障事务所会同街道人口办做好本辖区暂住人员就业管理工作。
第八条 社区综合管理服务中心设置社区劳动保障窗口,做好本社区的暂住人员就业信息采集、就业状况调查和就业服务等相关工作。
第九条 暂住人员就业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达到法定就业年龄,有劳动能力;
(二)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或者职业技能;
(三)具备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条 暂住人员可持学历文凭、资格证书、身份证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有效证件在劳动力市场求职。
第十一条 用人单位应具备法律法规规定的各项劳动保护、职业卫生和安全生产条件,具有按期支付劳动报酬、提供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的能力。
第十二条 实行空缺岗位申报制度。用人单位应当接受劳动保障部门组织的空缺岗位调查,并主动报告空缺岗位情况。
第十三条 用人单位跨省、市招用暂住人员,需要劳动保障部门出具证明文件的,由劳动保障部门出具。
用人单位跨省、市3个月内招用暂住人员50人以上的,可以委托合法职业介绍机构,或参加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的跨地域劳务协作和劳务交流洽谈活动有组织地招收。第十四条 用人单位招用暂住人员不得有以下行为:
(一)提供虚假招聘信息;
(二)招用无合法身份证件的人员;
(三)向求职者收取招聘费用;
(四)向被录用人员收取保证金或抵押金;
(五)扣押被录用人员的身份证等证件;
(六)以招用人员为名牟取不正当利益或进行其他违法活动。
第十五条 用人单位招用暂住人员应当依法与其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内容包括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劳动纪律、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等。
第十六条 用人单位招用暂住人员后,应当自录用之日起30日内到劳动保障部门办理录用备案手续,并为暂住人员办理就业登记。
用人单位办理录用备案、就业登记手续时,需提供暂住人员名册及身份证复印件、劳动合同、与辖区计生部门签订的计划生育管理责任书或现居住地计生部门查验合格的计划生育证明、暂住人员暂住户口申报登记证明等相关材料。
用人单位与暂住人员解除劳动关系后,应当在7日内到劳动保障部门办理备案手续。第十七条 劳动保障部门在用人单位为暂住人员办理就业登记时核发“深圳市劳动保障卡”,作为记录暂住人员个人就业状况的凭证。“深圳市劳动保障卡”由暂住人员本人保存,用人单位不得扣押。
第十八条 “深圳市劳动保障卡”可作为暂住人员享有以下权利的有效合法凭证:
(一)求职应聘及按规定享受公共就业服务;
(二)办理招调迁户;
(三)办理社会保险;
(四)申请子女入托、入学;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文号:深府令第133号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提高政府工作效能,控制行政运作成本,保障机关、事业单位及其雇员的合法权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机关、事业单位及其雇用的雇员。
本办法所称事业单位,是指经市、区机构编制部门批准设立,以社会公益为目的,由国家机关或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社会服务组织,但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除外。
本办法所称雇员,是指本市机关、事业单位在核定编制和员额内,以合同形式雇用的人员。
第三条 雇员的管理按照统一管理与分类管理相结合的原则进行。
机关、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雇用雇员。
第四条 雇员依照本办法和雇用合同履行工作职责,其权利义务参照国家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员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条 市政府人事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市人事主管部门)主管本市雇员管理工作。区政府人事行政主管部门在市人事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按管理权限负责本区所属单位的雇员管理工作。
政府机构编制、财政、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配合人事主管部门做好雇员的管理工作。
第二章 分类和配置
第六条 雇员分为高级雇员和普通雇员。
高级雇员是指市政府为提高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管理和服务水平的特定需要而决定雇用的高级专业人才。
普通雇员是指机关、事业单位因承担阶段性任务、专项任务,或完成单位内部工勤辅助性工作而雇用的人员。
机关、事业单位普通雇员的具体岗位,由市机构编制部门会同市人事主管部门确定,并予以公布。
第七条 行政机关高级雇员由市政府雇用;事业单位高级雇员由事业单位雇用,所需费用由雇用单位自行解决。
普通雇员由本机关、事业单位雇用。
第八条 雇员占用机关、事业单位的编制;因承担阶段性任务、专项任务经机构编制部门批准设立的临时性机构或者新增编制员额的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部门应当在下达编制员额的同时,根据单位工作性质的需要确定雇员的编制员额。
高级雇员的具体数量,由市政府根据本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确定。
第三章 雇用程序
第九条 雇用雇员应当采取公开招聘的方式,具体办法由市人事主管部门另行制定。
第十条 雇员应聘人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法律、法规;
(二)愿意履行雇员义务;
(三)符合规定的资格条件。
高级雇员的应聘人应为在其专业领域有突出造诣,在国内外具有较高声誉的专家学者。
普通雇员岗位要求具有专业技术资格或者执业资格的,应聘人应当具备相应资格。
应聘工勤、辅助性岗位以外的其他普通雇员的岗位,应聘人应当具有大专以上学历。
第十一条 机关、事业单位雇用高级雇员,应当拟定雇用方案经人事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市政府批准,由市人事主管部门发布招聘公告,并会同雇用单位进行考核;拟雇用为行政机关高级雇员的,报市政府决定雇用;拟雇用为事业单位高级雇员的,由事业单位决定雇用。
第十二条 机关、事业单位雇用普通雇员应当拟订雇用计划;雇用计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招聘雇员的方式、理由、雇员人数、雇员的专业和条件、雇员的岗位职责要求和基本报酬。
第十三条 机关、事业单位招聘从事工勤、辅助性工作的普通雇员,应当将拟订的雇用计划报人事主管部门同意后,由雇用单位组织公开招聘。
机关、事业单位招聘其他普通雇员,应当将拟订的雇用计划报人事主管部门核准,由人事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公开招聘,并分别参照公务员、职员录(聘)用的有关规定由人事主管部门或由其委托雇用单位组织笔试、面试和体检。
第十四条 普通雇员由雇用单位根据岗位要求以及考试、考核、体检结果,确定拟雇用人员并签定雇用合同。
雇用单位应当将包括雇员基本情况在内的雇员名单分别报人事主管部门和机构编制部门备案。
第四章 雇用合同
第十五条 雇用单位应当与拟雇用人员按照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签定雇用合同。
行政机关高级雇员由市政府授权行政机关与其签定雇用合同。
第十六条 雇用合同应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合同当事人;
(二)雇员岗位的主要工作职责,或者雇员的主要工作任务;
(三)雇用单位提供的工作条件;
(四)雇员的工资福利待遇;
(五)合同期限;
(六)违约责任;
(七)雇用单位和雇员约定的其他内容。
雇用合同标准文本由市人事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七条 雇用合同的期限由雇用单位根据雇员的岗位任务确定,但每一雇用期最长不得超过3年;合同期满依据本办法续签合同的,最多可以续签2次,每一续签的合同期不得超过3年。
雇用单位首次雇用的雇员,可以规定试用期,但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试用期包括在雇用期限内。
第十八条 雇用合同期满或双方约定的合同终止条件出现,合同即行终止。
雇用合同期满,双方愿意续聘的,可直接续签雇用合同。
第十九条 雇用合同经双方协商同意,可变更或解除。
第二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雇员可以单方解除雇用合同:
(一)在试用期内的;
(二)依法服兵役的;
(三)雇用单位不履行合同,或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侵害雇员合法权益的。
雇员单方解除雇用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提前30日告知雇用单位。
第二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雇员不得单方解除雇用合同:
(一)国家和省、市重点工程科研项目主要负责人和业务骨干,所承担的任务未完成或者尚无人接替的;
(二)所从事工作涉及绝密、机密信息,并在规定的保密期限内的;
(三)与雇用单位在知识产权、科研成果归属问题上有争议的;
(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雇员违反前款规定单方解除雇用合同给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十二条 雇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雇用单位可以单方解除雇用合同:
(一)连续旷工超过5个工作日或者1年内累计旷工超过10个工作日的;
(二)因违反纪律或者操作规程发生责任事故,或者因失职、渎职、营私舞弊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严重扰乱工作秩序,致使单位工作不能正常进行的;
(四)有违法、违纪行为,不宜继续在雇用单位任职的;
(五)在试用期内被证明不符合雇用条件或试用期满考核不合格的;
(六)考核不合格的;
(七)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且不服从另行安排的;
(八)因机构编制发生变动以及其他签订合同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合同无法履行的;
(九)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雇用单位因前款第七项、第八项情形之一而单方解除雇用合同的,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雇员本人。
第二十三条 雇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雇用单位不得解除合同:
(一)患病或者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二)女性雇员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的;
(三)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经劳动能力鉴定机构鉴定为5-10级伤残的;
(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四条 因下列情形之一,解除雇用合同的,雇用单位应向雇员给予经济补偿金:
(一)经双方协商一致解除合同的;
(二)因本办法第二十条第一款第三项的规定解除合同的;
(三)雇用单位因本办法第二十二条第一款第七项、第八项的规定解除合同的。
经济补偿金依据雇员履行现行雇用合同的年限计算,每满1年支付雇员1个月的月工资,不足1年的按1年计。
前款所指月工资以雇用合同解除前12个月本人的月平均工资计算;不足12个月的,以实际工作月的月平均工资计算。
第五章 工资和社会保障
第二十五条 政府对雇用单位的雇员工资制度实施宏观管理,由人事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根据普通雇员的员额和岗位核定各单位普通雇员的工资总额。
第二十六条 行政机关高级雇员的工资待遇,由市人事主管部门会同财政、税务、劳动和社会保障、统计等部门拟订方案,报市政府确定;事业单位高级雇员的工资待遇,由雇用单位自行确定。
普通雇员的工资,由雇用单位根据雇员岗位的性质、工作量等实际情况具体确定。
普通雇员的加班工资、节假日工资的计算按照有关劳动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七条 雇员享有休假权,具体标准按照有关劳动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八条
雇员按照有关法规、规章的规定参加企业员工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综合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享受有关保险待遇。
第六章 考核和职业发展
第二十九条 雇用单位应当按照客观公正的原则对雇员进行考核,建立以雇用合同为基础,以试用期考核、(教学单位为学,下同)考核和雇用期考核相结合的考核制度。
第三十条 雇员的考核以雇用合同为依据,根据雇员的工作实绩进行考核。
高级雇员由市人事主管部门会同其雇用单位进行考核,其他雇员由雇用单位进行考核。
第三十一条 雇员考核分优秀、合格和不合格三个等级。
雇员考核和雇用期考核的结果,作为雇员续聘、工资、奖惩的依据。
雇员试用期考核不合格的,解除雇用合同。
第三十二条 雇员有下列表现之一的,应当给予奖励:
(一)在工作中有发明创造、提出合理化建议或者管理有方,取得显著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
(二)防止或者避免严重事故,使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免受或者减少损失的;
(三)科研、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中,开拓创新,在工作岗位上做出重要贡献的;
(四)有其他突出成绩的。
第三十三条 对雇员的奖励,按公务员和职员奖励的办法实施。
雇员有违法、违纪行为的,依照有关规定处理。
第三十四条 普通雇员履行雇用合同满1年以上,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公开招考,同等条件下可以优先录(聘)用。
机关、事业单位普通雇员履行雇用合同满1年以上分别录(聘)用为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可不再实行试用期。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五条 雇员与雇用单位因雇用程序或雇用合同的履行、解除、考核、工资待遇等发生争议的,可以在规定的期限内向人事争议仲裁机构申请处理。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自2004年8月1日起施行。
深圳市事业单位职员管理办法
文号:深府令第137号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转换事业单位用人机制,建立事业单位职员制度,维护事业单位和职员的权利,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市事业单位及与其形成聘用关系的职员。本办法所称事业单位是指经市、区机构编制部门批准设立,以社会公益为目的,由国家机关或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社会服务组织,但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除外。
本办法所称职员是指由事业单位依据本办法聘用于行政管理职位和专业技术职位的人员。
第三条事业单位实行分类定级管理。
事业单位实行职位分类制度,在职位分类的基础上遵循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进行职员聘用和聘任。
第四条职员享有下列权利:
(一)竞聘与自身条件相适应的职位;
(二)非因法定原因或约定事由,聘用期内不被解聘;
(三)聘用期满,同等条件下优先受聘;
(四)获得履行职责所应有的劳动安全、卫生保护和其他工作条件,取得工作报酬,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
(五)依法参与本单位民主管理;
(六)参加教育培训;
(七)提出申诉和申请人事争议处理;
(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第五条职员必须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宪法、法律和法规;
(二)维护国家利益,保守国家秘密和工作秘密;
(三)履行职位职责,完成工作任务,注重社会效益;
(四)遵守规章制度,恪守职业道德;
(五)按规定接受教育培训;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六条市政府人事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市人事主管部门)按管理权限主管本市事业单位的职员管理工作。区政府人事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区人事主管部门)在市人事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按管理权限负责本区所属事业单位的职员管理工作。
政府各行政主管部门在市、区人事主管部门的指导下,负责相关事业单位的职员管理工作。
第二章 职位
第七条事业单位职员职位分行政管理、专业技术两个职类,每个职类可以根据事业单位的行业性质设置若干职系。
第八条事业单位按照因事设职的原则设置职员职位,具体职位分类和职位设置按照市人事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执行。
事业单位拟订的职位设置方案应当报人事主管部门核定后实施。第九条事业单位应当根据职位设置方案编制职位说明书,报行政主管部门和人事主管部门备案,并在本单位公布。
职位说明书应当明确职位的所属职类、职系、职级、职责任务、权限、所需资格条件等内容,作为职员聘用、聘任、考核、培训、交流及确定工资福利待遇的依据。
第三章 聘用 第十条事业单位实行全员聘用制,通过签定聘用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
第十一条事业单位职位空缺,须聘用职员的,应当采取公开招考或者选聘的方式招聘。
公开招考和选聘的具体办法由市人事主管部门另行制定。第十二条事业单位采取公开招考方式招聘职员的,由市人事主管部门统一发布招考公告、组织笔试;行政主管部门或事业单位根据有关规定组织面试、体检、考核。
行政主管部门或事业单位根据职位要求以及考试、考核、体检结果,确定拟聘用人员,并报市人事主管部门备案后办理聘用手续。
第十三条事业单位招聘职员采取选聘方式的,应事前将拟采取选聘方式招聘的职位和拟聘用人员的资格条件报市人事主管部门审查;经审查符合条件的,由事业单位组织考试、考核、体检。
事业单位根据职位要求以及考试、考核、体检结果,确定拟聘用人员,并报市人事主管部门备案后办理聘用手续。
第十四条事业单位应当与拟聘用人员按协商、自愿原则签定职员聘用合同。拟聘用人员为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的,按聘任的管理权限签定聘用合同。
职员聘用合同示范文本由市人事主管部门制定。第十五条事业单位聘用职员实行聘期制,每一聘用期一般不超过5年,法律、法规及本办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职员工龄满25年或者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10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10年,提出订立聘用至退休的合同的,事业单位应当与其订立。
事业单位首次聘用的职员,可以规定试用期,但试用期最长不超过6个月。试用期包括在聘用期限内。
第十六条职员聘用合同期满或双方约定的合同终止条件出现,合同即行终止。
职员聘用合同期满,双方愿意续聘的,直接续签聘用合同。若一方不同意续聘,应在合同期满之前30日书面告知对方。
第十七条职员聘用合同经双方协商同意,可变更或解除。解除合同的,应报人事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八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职员可以单方解除聘用合同:
(一)在试用期内的;
(二)考入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的;
(三)依法服兵役的;
(四)经国家、省或市有关部门确认,工作单位安全、卫生条件恶劣,严重危害职员身体健康的;
(五)事业单位不履行聘用合同,或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侵害职员合法权益的。
职员单方解除聘用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提前30日告知聘用单位。第十九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职员不得单方解除合同:
(一)国家和省、市重点工程科研项目主要负责人和业务骨干,所承担的任务未完成或者尚无人接替的;
(二)从事绝密、机密工作,或者曾从事绝密、机密工作并在规定的保密期限内的;
(三)与事业单位在知识产权、科研成果归属问题上有争议的;
(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职员违反前款规定单方解除聘用合同,应当承担违约责任;给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十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事业单位可以单方解除聘用合同:
(一)在试用期内被证明不符合聘用条件或试用期满考核不合格的;
(二)连续旷工超过10个工作日或者1年内累计旷工超过20个工作日的;
(三)经单位同意自费离职学习逾期未归超过1个月的;
(四)因违反纪律或者操作规程发生责任事故,或者因失职、渎职、营私舞弊造成严重后果的;
(五)严重扰乱工作秩序,致使单位工作、生产不能正常进行的;
(六)被判处拘役以上刑罚,或者被劳动教养的;
(七)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且不服从另行安排的;
(八)因机构编制发生变动以及其他签订聘用合同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合同无法履行的;
(九)解职待聘时间超过1年仍难以改聘其他职位的;
(十)法律、法规、规章和合同约定可以单方解除聘用合同的其他情形。事业单位因前款第七项至第九项情形解除聘用合同的,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职员本人。
第二十一条职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事业单位不得解除聘用合同,但有第二十条第一项至第六项规定情形的除外:
(一)年龄距法定退休年龄在5年以内的;
(二)患病或者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三)女性职员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的;
(四)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经医务劳动鉴定机构鉴定为5-10级伤残的;
(五)正在接受司法或纪检监察部门审查,尚未作出结论的;
(六)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职员有前款第四项规定情形,与事业单位协商一致的,可以解除聘用合同。第二十二条职员聘用合同解除的,其职位聘任协议同时解除。职员与事业单位协商一致解除聘用合同,或者因第二十条第一款第七项至第九项规定的原因解除聘用合同的,事业单位应当给予经济补偿金。补偿金可依据其在本事业单位的服务年限,每年支付1个月工资,不足1年按1年计。
前款所指月工资以聘用合同解除前12个月本人的月平均工资计算;不足12个月的,以实际工作月的月平均工资计算。
第四章 聘任
第二十三条职员职位实行聘任制,通过签定职位聘任协议书明确职责权限、履职要求和待遇等权利义务关系。
第二十四条职员职位的聘任,用人单位可以采取职员内部竞聘或协商的方式。通过招聘聘用职员的,应当同时签定职位聘任协议书。
事业单位领导职位的聘任,按领导干部职务任免管理权限,由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可以采取公开选拔、选聘、内部竞聘或民主推荐的方式进行。聘任人选为法定代表人的,由聘任机关与其签定职位聘任协议书;聘任人选为其他领导职位的,由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与其签定职位聘任协议书。
职员职位聘任,应当按有关规定实行回避。第二十五条实行理事会(董事会)制度的事业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依法实行选举制的职位,按照章程和有关法律的规定产生、任用。
第二十六条事业单位应当与职员约定职位的聘任期,但聘任期最长不得超过聘用期限。
职员职位聘任期满,聘用期延续的,可续聘原职位,或聘任其他相应职位。第二十七条职位聘任期内,经与职员协商一致,事业单位可改聘其职位;职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事业单位应当改聘其职位:
(一)按回避制度规定,需要进行任职回避的;
(二)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的;
(三)受撤职、降低职级处分或受其他处分不适宜继续聘任原职位的;
(四)因工作失误,不适宜继续在该职位工作的;
(五)职位聘任协议书规定应当改聘的。
职员有前款第三项规定情形的,应低于原职位职级聘任;有其他情形的,根据聘任协议书的规定,也可以低于原职位职级聘任。
第二十八条职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聘任高一级职位:
(一)正在受司法机关或纪检监察部门立案调查的;
(二)受纪律处分尚未解除的;
(三)未完成任期目标的;
(四)依照国家、省、市有关规定不适合聘任高一级职位的。第二十九条职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解职待聘:
(一)单位同意自费离职学习1年以上的;
(二)因工作失误,不适宜继续在该职位工作,且暂时难以改聘合适职位的;
(三)市政府规定的其他情形。
事业单位对前款第一项的解职待聘人员,在学习结束后,应重新聘任适当职位;对前款第二项人员可安排其他临时性工作。
职员解职待聘期间因聘用合同期满等原因终止聘用合同的,终止解职待聘。第三十条职员职位变动或任期届满,其职位有独立经济责任的,应当进行审计。
第五章 工资福利
第三十一条事业单位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建立以职位工资为主,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相结合的职员工资分配制度。
第三十二条政府对事业单位的工资制度实施宏观管理,由人事主管部门会同财政主管部门核定各事业单位的工资总额。
第三十三条事业单位应当根据核定的工资总额,确定本单位的工资分配办法和各职位的工资标准。
事业单位职员的工资分配办法,必须经本单位职工(员)大会或职工(员)代表大会通过。
事业单位的工资分配办法和各职位的工资标准,应当经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人事主管部门备案;无行政主管部门的,报人事主管部门核准。
第三十四条职员的工资待遇,以职位工资为基础,并根据工作数量、工作质量以及个人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因素确定。
受聘不同职类两个职位的职员,按工作量和工作时间确定主要职位,依主要职位享受工资待遇。
职员在解职待聘时间,只保留原聘任职位的职位工资等固定工资;经单位批准自费离职学习的,停发工资。第三十五条职员的休假、住房及其他福利,按照国家、省和本市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章 考核奖惩
第三十六条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客观公正的原则对职员进行考核,在人事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建立以职位管理和聘任制为基础,试用期考核、平时考核、(教学单位为学,下同)考核和聘任期考核相结合的考核制度。
第三十七条事业单位应当制定本单位职员的具体考核标准和考核办法,经职工(员)大会或职工(员)代表大会通过后实施。
事业单位应当以聘用合同和职位聘任协议书为依据,根据职员的工作实绩,实行逐级考核。
第三十八条职员试用期考核分合格和不合格两种,职员考核和聘任期考核的考核等级根据本单位的考核办法确定。
第三十九条事业单位职员考核和聘任期的结果,由行政主管部门汇总后,报人事主管部门备案。
第四十条职员考核结果作为事业单位调整职员职级以及职员聘用、聘任、培训、工资、奖惩的依据。
职员试用期考核不合格的,解除聘用合同。
第四十一条对职员授予荣誉称号、记一等功、记二等功、记三等功或者予以嘉奖表彰,按市政府有关规定执行;对职员给予其他形式的奖励和表彰由事业单位自行决定。
第四十二条职员有违法、违纪行为的,依照有关规定处理。第七章 教育培训
第四十三条事业单位应根据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按照职位的要求,有计划地对职员进行教育培训。
职员应当参加单位组织的职员培训,鼓励职员参加提高个人能力的各种社会培训。
第四十四条职员培训分为任职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职员培训的内容应当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
第四十五条职员培训可以由事业单位自行组织实施或者委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培训机构实施。
第四十六条职员的培训成绩和完成培训任务的情况是职员考核和聘任的依据之一。
第八章 社会保障
第四十七条市政府根据本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承受能力,逐步建立和完善与职员制度相适应的社会保险制度。
第四十八条职员应当按照国家和市的有关规定参加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职员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办法由市政府另行规定。
第四十九条职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享受社会保障待遇:
(一)退休;
(二)患病、负伤、生育;
(三)因工伤残或者患职业病;
(四)失业。
第五十条职员除符合国家规定可延长退休年龄的以外,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退休:
(一)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工作年限满10年的;
(二)男年满50周岁,女年满45周岁,工作年限满10年,因病经本市医务劳动鉴定机构鉴定丧失劳动能力的。
职员因工致残,经本市医务劳动鉴定机构鉴定丧失劳动能力的,也可办理退休手续。
职员有符合国家规定情形的,可以办理退职。
职员退休或者退职的,按照市政府有关规定计算待遇。第五十一条职员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经本人申请,单位同意并报市人事主管部门批准,可以提前退休:
(一)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50周岁,工作年限满20年的;
(二)从事井下、高空、高温、特别繁重体力劳动或者其他有害身体健康的工作,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45周岁,连续工龄满10年的;
(三)有国家规定的其他情形的。第九章 争议处理
第五十二条职员与聘用单位因聘用、聘任及履行聘用合同或职位聘任协议书等发生争议的,当事人可以在规定的期限内向人事争议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第五十三条市、区人事争议仲裁机构的管辖范围按市、区人事主管部门的管理权限确定。
第五十四条事业单位因违法或违约行为,给职员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及时纠正,并予以补偿或者赔偿;造成名誉损害的,应当负责消除影响。事业单位在作出补偿或赔偿后,对有重大过错的责任人,可以追偿。
第十章 附则
第五十五条事业单位领导班子成员的管理除执行本办法规定外,还应执行国家、省、市的有关管理规定。
第五十六条事业单位应当委托企业承担后勤服务工作,实行后勤服务社会化;事业单位的后勤工作不适宜委托的,经人事主管部门核准,按照市政府有关雇员管理的规定雇用人员。
发布时间:2008-07-24来源:【字体:大 中 小】
中共深圳市委办公厅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深圳市环境保护实绩考核试行办法》的通知
深办[2007]46号
各区委、区政府,市委各部委办,市直各单位,市各人民团体,中直和各省(区)市驻深各单位,市属各企业:
《深圳市环境保护实绩考核试行办法》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深圳市委办公厅
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07年12月12日
深圳市环境保护实绩考核试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推进生态市建设,根据《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环境保护责任考核试行办法〉的通知》(粤办发[2003]6号)和《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市的决定》(深发[2007]1号),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环境保护实绩考核遵循实事求是、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客观公正、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考核各区和有环境保护任务的市直部门领导班子和党政正职。
第二章考核机构
第四条市委、市政府成立市环境保护实绩考核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考核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决定考核工作的重大事项,由市委组织部部长任组长,市政府分管环境保
护工作的副市长任副组长,市委组织部、市监察局、市环境保护局等单位负责人任成员。考核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考核办”),负责考核的组织、协调、督查等工作。考核办设在市环境保护局,由市环境保护局局长兼任主任。考核办抽调考核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工作人员、专家等组成考核组,负责考核的具体业务。
第三章考核内容
第五条环境保护实绩考核的主要内容是:
(一)建立环境和发展综合决策制度、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制、完善社会监督和公众参与机制、建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机制和环境安全保障机制的情况;
(二)环境保护机构建设和环境保护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情况;
(三)上级环境保护考核指标、节能减排任务和年度治污保洁工程任务的完成情况;
(四)环境保护处罚及整改情况,群众投诉及处理情况,环境保护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情况;
(五)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发展循环经济、环境保护监管能力建设等方面的资金投入、资源保障情况和成效;
(六)大气环境、水环境、声环境、辐射环境的改善情况,固体废物管理和环境基础设施运营情况。
市直部门领导班子和党政正职的环境保护实绩考核,结合本部门的职能和任务,按照上述相关内容进行。
第六条设定环境保护实绩考核指标,应遵照宏观原则,并结合国家、省、市规定的具体考核指标进行。
第七条考核的具体任务和目标要求于每年初确定,并下达各被考核单位。
第四章考核方式
第八条环境保护实绩考核按年度进行,原则上在次年第一季度完成。
第九条考核采取自查、审核材料、查阅资料、现场检查、专家评审、民意调查、实绩分析、综合评价等方式进行。
第十条考核对象对环境保护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存在问题和上阶段问题的整改情况进行自查,于每年7月份和次年1月份分别上报半年和年度环境保护实绩考核自查报告。
第十一条考核办对照要求审核自查报告,提出初步审核意见。
第十二条考核办不定期对各区、市直部门的重点环境保护工作任务及突出环境问题进行检查、督办。
第十三条考核办组织环境保护专家参加考核工作,对环境保护绩效等提出专家评审意见。
第十四条民意调查由考核办或其委托的专业调查机构通过座谈会、电话征求意见,发放问卷、入户调查或政府网络评议等方式进行。民意调查的对象一般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环境保护监督员和辖区居民等。
第十五条考核办负责提供下列有关考核资料,作为考核领导小组评定考核结果的依据。
(一)环境保护处罚情况和整改结果,群众投诉情况及处理结果;
(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省环境保护责任考核、市治污保洁工程考核等环境保护指标考核的结果;
(三)考核对象年度考核任务和自查报告;
(四)专家评审意见;
(五)民意调查结果;
(六)考核组初步考核意见;
(七)其他与考核有关的资料。
第十六条考核领导小组根据有关考核资料,进行实绩分析、综合评价。重点分析考核对象的工作思路、工作举措、主观努力程度、客观因素和工作成效,进行不同考核对象之间的横向比较和不同年度的纵向比较,全面、客观、公正地对考核对象做出综合评定。
第五章考核结果
第十七条考核领导小组研究提出考核结果意见,报市委、市政府审定。
第十八条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优秀名额为考核对象数量的15%左右,即每年4个左右,其中区里2个,根据综合评价情况排序确定。
本年度环境保护实绩与上年度相比进步特别明显,且考核结果为合格的,评为进步奖,每年2个左右。
第十九条被考核单位党政正职对环境保护工作负总责,其考核结果原则上与对领导班子的考核一致。
第二十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年考核评定为不合格:
(一)未能完成节能减排年度任务的;
(二)治污保洁工程考核不合格的;
(三)发生环境违法事件并造成严重影响,或因管理不善造成重大、特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的;
(四)突出环境问题连续两年以上未得到实质性解决的(时间计算自本办法实施之日起);
(五)因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受到市级以上部门通报批评的;
(六)环境保护工作受到问责的;
(七)国家部委或省政府挂牌督办的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问题未在规定期限内解决的;
(八)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并受到党纪、政纪处分或被追究法律责任的。
第二十一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年考核不能评定为优秀:
(一)履行职责不力,未能完成年度环境保护重点任务的;
(二)因环境污染或者生态破坏引起群众到国家、省、市集体上访的,或者发生群体性事件的;
(三)民意调查对象群众满意率低于80%,且位列全市最后一位的。
第六章考核结果运用
第二十二条考核结果予以通报,并在市主要媒体上公布。
第二十三条环境保护实绩考核结果作为评价领导干部政绩、评定年度考核等次和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之一。市委组织部建立领导干部环境保护实绩考核工作档案,考核结果等归入档案。
第二十四条市委、市政府对环境保护实绩考核结果为优秀和获得进步奖的予以表彰奖励。
第二十五条环境保护实绩考核结果不合格的,予以通报批评,进行诫勉谈话,做出公开道歉,不得在当年综合评优创先活动中获得表彰奖励,两年内不予提拔或重用;实行环境保护目标任期考核制度,任期内连续两年不合格的,予以调整工作或转任非领导职务。
第二十六条环境保护实绩考核结果不合格的,由考核办就存在问题发出整改通知书,责成被考核单位限期整改,并将整改情况以书面形式报考核办,由考核办组织整改验收。
第二十七条被考核单位可根据领导班子考核结果和责任分工,对本单位相关责任部门和责任人予以适当奖惩。
第七章附则
第二十八条各区可参照本办法组织对街道和区直有关部门领导班子和党政正职进行环境保护实绩考核。
第二十九条本办法由考核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建设住房[1999]114号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住宅商品化的需要,促进住宅技术进步,提高住宅功能质量,规范商品住宅市场,保障住宅消费者的利益,推行商品住宅性能认定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商品住宅性能认定,系指商品住宅按照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发布的商品住宅性能评定办法和标准及统一规定的认定程序,经评审委员会进行技术审查和认定委员会确认,并获得认定证书和认定标志以证明该商品住宅的性能等级。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新建的商品住宅。凡列入国家、省级住宅试点(示范)工程的新建住宅小区商品住宅应申请认定。其他商品住宅可申请认定。
第四条商品住宅性能根据住宅的适用性能、安全性能、耐久性能、环境性能和经济性能划分等级,按照商品住宅性能评定方法和标准由低至高依次划分为“IA(A)”“2A(AA)、“3A(AAA)”三级。
第五条房地产开发企业申请商品住宅性能认定,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房地产开发企业经资质审查合格,有资质审批部门颁发的资质等级证书;
(二)住宅的开发建设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技术、经济政策以及房地产开发建设程序的规定;
(三)住宅的工程质量验收合格,并经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认可的质量监督机构的核验,具备入住条件。
第六条凡拟申请商品住宅性能认定的预售商品住宅,房地产开发企业在销售期房前应在相应的商品住宅性能认定委员会备案,并落实相应的技术措施。
第七条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指导和管理全国的商品住宅性能认定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指导和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商品住宅性能认定工作。
第二章组织管理
第八条商品住宅性能认定工作由各级认定委员会和评审委员会分别组织实施。
第九条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指定负责住宅产业化工作的机构组建全国商品住宅性能认定委员会,该认定委员会的职责是:
(一)组织具体实施全国商品住宅性能认定工作;
(二)组织起草全国商品住宅性能认定工作的规章制度、商品住宅性能评定方法和标准;〈三)负责全国统一的商品住宅性能认定证书和认定标志的制作和管理;
(四)组织制定商品住宅性能认定委员会章程和评审委员会章程;
(五〉负责组织和管理全国商品住宅性能评审委员会和国家住宅试点(示范)工程的性能认定工作;
(六)负责3A级商品住宅性能认定的复审工作;
(七)对全国商品住宅性能认定管理工作实行监督、检查。
第十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指定负责住宅产业化工作的机构组建本地区商品住宅性能认定委员会,该认定委员会的职责是:
(一)负责具体实施本地区的商品住宅性能认定工作;
(二)负责组织起草本地区商品住宅性能认定工作的实施细则;
(三)负责组织和管理本地区商品住宅性能评审委员会和省级试点(示范)工程及其它
商品住宅性能认定工作;
(四)对本地区的商品住宅性能认定管理工作实行监督、检查。
第十一条各级商品住宅性能认定委员会应由有关专业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组成。认定委员采用聘任制,由负责住宅产业化工作的相应机构聘任,每届四年,可以连聘连任。各地方的认定委员会应报全国商品住宅性能认定委员会备案。
第十二条全国商品住宅性能评审委员会可接受各级认定委员会的委托,承担商品住宅性能的评审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商品住宅性能评审委员会可接受本地区商品住宅性能认定委员会的委托,承担本地区商品住宅性能评审工作。
第十三条各级商品住宅性能评审委员会应由具有一定技术条件和技术力量的科学研究院(所)、设计或大专院校等单位申请组建,并经相应的认定委员会按规定审查批准。
第十四条各级商品住宅性能评审委员会应由有关专业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组成。评审委员采用聘任制,由负责组建的单位聘任,每届四年,可以连聘连任。
第十五条设区的市或县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商品住宅性能认定和评审工作的管理,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商品住宅性能检测工作应由取得检测资质的法定检测机构承担,并经全国商品住宅性能认定委员会确认。对于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认可的质量监督机构已核验的项目,不做重复检测。
第三章认定的主要内容
第十七条商品住宅性能认定应遵循科学、公正、公平和公开的原则。
第十八条商品住宅性能认定的内容应按照商品住宅性能评定方法和标准确定。其主要内容包括住宅的适用性能、安全性能、耐久性能、环境性能和经济性能。
第十九条商品住宅的适用性能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一)空间布置;
(二)设备、设施的配置与性能;
(三)住宅的可改造性;
(四)保温隔热与建筑节能;
(五)隔音与隔振;
(六)采光与照明;
(七)通风换气。
第二十条商品住宅的安全性能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一)建筑结构安全;
(二)建筑防火安全;
(三)燃气、电气设施安全;
(四)日常安全与防范措施;
(五)室内空气和供水有毒有害物质的危害性。
第二十一条商品住宅的耐久性能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一〉结构耐久性;
(二)防水性能;
(三)设备、设施防腐性能;
(四〉设备耐久性。
第二十二条商品住宅的环境性能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一)用地的合理性;
(二)室外环境;
(三〉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四)生活垃圾的收集和运送。
第二十三条商品住宅的经济性能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一)住宅的性能成本比;
(二)住宅日常运行耗能指数。
第二十四条3A级商品住宅性能认定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住宅的适用性能、安全性能、耐久性能、环境性能和经济性能;2A级、IA级商品住宅性能认定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住宅的适用性能、安全性能和耐久性能。
第四章 认定程序
第二十五条房地产开发企业申请商品住宅性能认定之前,要按照商品住宅性能评定方法和标准规定的商品住宅性能检测项目,委托具有资格的商品住宅性能检测单位进行现场测试或检验。
第二十六条申请商品住宅性能认定应提供下列资料:
(一)商品住宅性能认定申请表;
(二)住宅竣工图及全套技术文件;
(三)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设备合格证书及检验报告;
(四)试件等试验检测报告;
(五)隐蔽工程验收记录和分部分项工程质量检查记录;
(六)竣工报告和工程验收单;
(七〉商品住宅性能检测项目检测结果单;
(八)认定委员会认为需要提交的其它资料。
第二十七条商品住宅性能认定工作应分为申请、评审、审批和公布四个阶段,并应符合下列程序:
(一)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在商品住宅竣工验收后,向相应的商品住宅性能认定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
(二)商品住宅性能认定委员会接到书面申请后,对企业的资格和认定的条件进行审核。对符合条件的交由评审委员会评审。
(三)评审委员会遵照全国统一规定的商品住宅性能评定方法和标准进行评审。在一个月内提出评审结果,并推荐该商品住宅的性能等级,报认定委员会。
(四)认定委员会对评审委员会的评审结果和商品住宅性能等级进行审批,并报相应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公布。3A级商品住宅性能认定结果,由地方认定委员会审批后报全国认定委员会复审,并报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公布。
第五章认定证书租认定标志
第二十八条经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公布商品住宅性能认定等级之后,由各级认定委员会颁发相应等级的认定证书和认定标志。
第二十九条经认定的商品住宅应镶贴性能认定标志。
第三十条商品住宅性能认定证书和认定标志由全国商品住宅性能认定委员会统一制作和管理。
第六章认定的变更和撤销
第三十一条申请者对认定结果有异议时,可向上一级认定委员会提出申诉,经核查认定结果确有疑义者,应由原认定委员会重新组织认定。
第三十二条以假冒手段或其他不正当手段取得认定结果时,一经查出,撤销其认定结果并予以公布。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三条商品住宅性能评定方法和标准另行制定。
第三十四条本办法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七条 参保人参加重特大疾病补充医疗保险后,享受以下待遇:
(一)在同一社会医疗保险年度内,参保人住院时发生的医疗费用,按《深圳市社会医疗保险办法》规定属于社会医疗保险目录范围内、且应由其本人自付的部分累计超过1万元的,超出部分由承办机构支付70%;
(二)在同一社会医疗保险年度内,参保人患重特大疾病使用《深圳市重特大疾病补充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内药品所发生的费用,由承办机构支付70%,支付金额最高不超过15万元。
《深圳市重特大疾病补充医疗保险药品目录》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另行制定并适时调整。
第八条 参保人在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持卡结算的属于承办机构应支付的费用,由承办机构根据合同约定的模式按月支付给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参保人以现金垫付的属于承办机构应支付的费用,由承办机构审核报销。
第九条 合同期内承办机构的重特大疾病补充医疗保险业务净利润率控制在5%以内。合同期满后,超出部分转入下一个承办机构核算保险费。
因社会医疗保险政策调整而产生的政策性亏损按合同约定处理,非政策性亏损由承办机构承担。
第十条 各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配合协同,加强对承办机构承办重特大疾病补充医疗保险业务的指导和监管,切实保障参保人权益。
(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公立医疗机构药品和医用耗材遴选工作的监督管理,提高医疗质量,降低药品和医用耗材采购价格,防止药品和医用耗材购销领域滋生腐败,根据《广东省医疗机构药品阳光采购医疗机构药品遴选实施办法》、《广东省医疗机构基本用药供应目录管理指南》、《关于全省医疗机构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工作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结合深圳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各级公立医疗机构采购周期用药和医用耗材的遴选、供应目录动态调整适用本办法。药品和医用耗材供应商的选择参考本办法。
第三条 各级公立医疗机构遴选药品和医用耗材应当坚持公开、公平、公正、质量优选、价格合理的原则,杜绝不正之风。
第四条 各级公立医疗机构主管部门具体负责所辖公立医疗机构药品和医用耗材遴选工作的监督管理。
公立医疗机构的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医用耗材管理委员会具体负责本单位药品和医用耗材的遴选工作。
第二章 组 织
第一节 遴选专家库和遴选督查员 第五条 深圳市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建立公立医疗机构药品和医用耗材遴选专家库,设置遴选督查员。
遴选专家库专家、遴选督查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良好的政治和业务素质,遵纪守法,奉公廉洁。
(二)熟悉国家、省与药品和医用耗材招标采购、遴选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三)熟悉计算机操作程序。
(四)身体健康,积极参与药品和医用耗材遴选评审及遴选督查工作。
(五)未在药品、医用耗材生产、经营企业中任职或兼职,未在其管辖或关联的协会、学会中任职。
(六)药学(包括中药和西药)专家和护理专家需具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药品临床医学专家需具备副高级(含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七)医用耗材遴选专家要求专门从事医用耗材采购管理工作两年以上或具备设备、检验、影像部门及护理中级(含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耗材临床医学专家需具备副高级(含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八)遴选督查人员要求从事纪检、财务、审计、采购等相关工作四年以上。
(九)无违纪违规等不良记录。
(十)未受过刑事处罚。
第六条 药品和医用耗材遴选专家库专家及遴选督查员候选人,经本人申请,各级公立医疗机构推荐,经各级公 立医疗机构主管部门审核,报深圳市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审定后成为药品和医用耗材遴选专家库专家和遴选督查员。
第七条 遴选专家和遴选督查员实施动态管理。各推荐单位定期增补、调减本单位遴选专家和遴选督查员,经各级公立医疗机构主管部门审核确认后,增补入库或调减出库。非在库管理的遴选专家和遴选督查员,不得参加我市公立医疗机构药品和医用耗材的遴选和督查工作。
第八条 公立医疗机构以外符合本办法第五条规定条件的人员,个人提出书面申请,提交相关资质证明,经工作单位所在行政区公立医疗机构主管部门审核,报经我委审定后可成为药品和医用耗材遴选专家库专家和遴选督查员。
第九条 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各公立医疗机构或市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负责调减遴选专家或遴选督查员:
(一)退休或与本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关系。
(二)因健康问题不能履行职责。
(三)无正当理由不参加遴选工作累计三次以上。
(四)违纪违规,正在接受有关部门调查,不能参加遴选工作。
(五)其它不适合继续履行职责的情形。
第二节 遴选管理组织
第十条 三级公立医疗机构应当分别成立本单位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医用耗材管理委员会、药品和医 用耗材采购监督委员会。
一、二级公立医疗机构可根据实际情况,将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医用耗材管理委员会合并。
委员会委员从本单位已成为卫生系统药品和医用耗材遴选专家库专家和遴选督查员中以选举方式产生。
第十一条 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医用耗材管理委员会、药品和医用耗材采购监督委员会委员的人数、专业科别由各公立医疗机构根据单位实际情况确定,其中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委员、医用耗材管理委员会委员人数不得少于15名,合并成立的药事管理药物治疗及医用耗材管理委员会委员人数不得少于17名。
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委员、医用耗材管理委员会委员与遴选督察员不得互相兼任。
第十二条 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医用耗材管理委员会、药品和医用耗材采购督查员应在医院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并依照有关规定履行下列职责:
(一)贯彻执行医疗卫生、药事管理、医用耗材管理等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定本单位药事管理、药学工作、医用耗材使用和采购监管制度和工作程序。
(二)依照有关规定及技术规范,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本单位药品和医用耗材遴选工作实施细则、药品和医用耗材采配规范,督导本单位有关职能部门具体实施药品、医用耗材和供应商的遴选工作。
(三)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本办法要求,对本单位采购周期药品和医用耗材供应目录进行动态管理。
(四)建立药品和医用耗材使用管理制度,加强临床安全监管和不良反应监测。
(五)对医务人员进行有关药事管理、医用耗材管理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和培训。
(六)督导有关职能部门对本单位入库的药品和医用耗材遴选专家、遴选督查员进行管理。
第十三条 各公立医疗机构在药品和医用耗材采购周期初始,按照药品和医用耗材类别或专科用药,从我市卫生系统药品和医用耗材遴选专家库中抽选专家成立专业遴选小组,从遴选督查员库中抽选督查员,共同完成单位本采购周期药品和医用耗材供应目录的制定工作。
第十四条 三级公立医疗机构药品和医用耗材专业遴选小组每组专家人数不得少于15名,其它医疗机构每组专家人数不得少于11名,各组专家不得重叠。
专业遴选小组抽选的专家数应为下限标准以上的奇数,其中本单位的专家数,三级综合医疗机构下限不超过7名,其它医疗机构下限不超过5名,上限不超过每组抽选专家人数的45%。
第十五条 各公立医疗机构随机抽选遴选督查人员2至5名,参与每组的遴选监督工作。督查人员可重复抽选。
第十六条 药品和医用耗材遴选专家和督查员的抽选,由各公立医疗机构通过专家库管理信息系统完成,并由管理系统直接通知有关人员。选中人员因故无法参加遴选工作的,应及时回复系统,由系统及时补充抽选。
第十七条 选中专家或督查员无正当理由不参加遴选 累计超过三次的,专家库管理信息系统自动将其冻结,暂停其相关工作,并视为出库。
要求重新入库的,应当由其所在单位向各级公立医疗机构主管部门作出说明,提交申请,并经审核、批准后方可重新入库。
第十八条 抽中参加药品和医用耗材遴选的专家和遴选督查员,其所在单位应当予以支持,并提供必要的工作、交通条件,其参加药品和医用耗材遴选时间按照出勤对待。遴选单位应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为遴选专家发放劳务津贴。
第三章 规 则
第一节 药品和医用耗材遴选
第十九条 遴选药品和医用耗材应当符合防治必须、安全有效、使用方便、临床首选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确定本单位药品和医用耗材供应目录。
第二十条 列入本单位供应目录的药品和医用耗材,必须从国家和广东省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采购挂网品种目录中选择,优先选择国家、省、市医保药品目录和基本药物目录中的药品,确保列入本单位供应目录的药品和医用耗材适应单位临床常用剂型或规格。
在深圳市获授权集中采购本市药品和医用耗材时,各公立医疗机构应在我市集中采购入围品种中选择供应目录的药品和医用耗材。第二十一条 药品和医用耗材专业遴选小组应统一时间、地点集中投票,不得分散进行。遴选过程中,除集中、统一的药品临床应用情况报告和公开讨论外,各组专家不能交流与具体品种有关的任何内容。抽选的督查员全程参与遴选监督。
第二十二条 药品和医用耗材遴选工作实行计算机管理。参加投票的专家须在领取的口令密码条上和遴选确认的供应目录清单纸质材料上同时签字,存档备查。
暂不具备计算机遴选条件的,参加投票的专家须在签到表和遴选确认的供应目录清单纸质材料上同时签字,存档备查。
抽选的督查员须在签到表签字,在确认的供应目录清单纸质材料上签注意见。
第二十三条 药品遴选总品规数须控制在规定范围,并包括临床治疗必须药品且不可替代药品。其中三级综合医疗机构不超过1500个品规,三级专科医疗机构不超过1200个品规,二级综合医疗机构不超过1000个品规,二级专科医疗机构原则上不超过800个品规,其它医疗机构原则上不超过600个品规。
第二十四条 各公立医疗机构应当保障国家、省、市基本药物采购和使用比例。其中三级医疗机构采购国家、省、市基本药物的品规数原则上不低于本周期药品采购品规总数的30%,二级医疗机构和专科医疗机构不低于40%,其它医疗机构不低于50%。国家、省、市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五条 严格控制抗菌药物采购品规数。其中三级 医疗机构不超过50个品种,二级医疗机构不超过35个品种,其它医疗机构不超过30个品种。
第二十六条 药品遴选必须严格执行《处方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原则上应“一品两规”,因特殊诊疗需要使用其它剂型和剂量规格药品的情况除外。
第二十七条 各公立医疗机构原则上不得遴选重点监控限额采购药品和医用耗材。确属临床需要、且挂网品种无替代的,应在首次遴选时,向管辖公立医疗机构主管部门备案,采购总额不得超过药品或医用耗材采购总额的3%。
第二十八条 为确保临床药品和医用耗材的安全使用,在遴选列入供应目录的药品和医用耗材之外,可依照委员投票多少另行确定备选品种目录。
第二节 供应目录调整
第二十九条 各公立医疗机构药品和医用耗材供应目录确定后,如需增补、替换、淘汰目录内药品和医用耗材的,由本单位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医用耗材管理委员会和本单位遴选督查员会依照本办法规定程序实施。
第三十条 增补、替换药品和医用耗材品规时,优先从备选品种目录中选择。
备选品种目录无法满足需要的,须从国家和广东省药品和医用耗材挂网品种目录中选择。在深圳市获授权集中采购本市药品和医用耗材时,可从我市集中采购入围品种目录中选择。
第三十一条 增补、替换、淘汰药品和医用耗材,由单 位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医用耗材管理委员会半数以上委员以实名方式投票赞成方可实施。调整结果应当形成书面资料,由投票委员和督查员共同签名,存档备查。
第三十二条 增补、替换、淘汰药品和医用耗材工作每年不超过两次。其中调整后净增加的药品品规数与本期药品供应目录内药品品规数的总和,须控制在单位总品规数范围。
第三节 临时采购
第三十三条 因临床特殊需要,可启动临时采购程序。临时采购药品和医用耗材,须从国家和广东省药品和医用耗材挂网品种目录中选择。在深圳市获授权集中采购本市药品和医用耗材时,可从我市集中采购入围品种目录中选择。
第三十四条 临时采购由临床科室组织科室管理小组讨论,集体签字后书面向本单位药事和医用耗材管理职能部门提出申请,经单位药事和医用耗材管理职能部门负责人审核、单位主管领导批准后执行,金额较大或重要的临时采购应由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医用耗材管理委员会委员投票决定。
第三十五条 临时采购一次有效,须多次临时采购的,每次采购均应执行本办法的规定。
第三十六条 临时采购的药品和医用耗材应单独编制临时采购目录,并保留科室申请资料和审批资料。临时采购的药品品规数不纳入单位总品规数控制范围,但临时采购状态超过三个月,应执行本办法三十、三十一、三十二条的规 定。
第三十七条 在供应商暂时无法正常供应目录内药品和医用耗材的情况下,各单位可临时采购替换,待恢复正常供应后,应停止临时采购替换。但单位供应目录中已有同类或相似功能的药品或医用耗材,以及中成药和辅助性药物不得临时替换。
第三十八条 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急需采购的,经口头请示后可以临时采购,但采购工作完成后应及时补办审批手续。
第四节 网下采购
第三十九条 在广东省医疗机构药品阳光采购中未入围、但在临床治疗中不可缺少且无法由其他入围药品替代的急救药品、罕见病种药品等,以及在广东省医疗机构药品阳光采购中虽然入围,但长期不供应的药品和医用耗材,经单位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审查同意后,可实行网下采购。
第四十条 网下采购的药品和医用耗材,应建立单独采购目录,纳入单位药品和医用耗材供应目录,其中在我省医疗机构药品阳光采购中虽然入围,但长期不供应的药品和医用耗材,最高零售价不得高于省价格主管部门公布价格的上限。
第四十一条 网下采购药品和医用耗材,在首次采购前须报管辖公立医疗机构主管部门备案。
第四十二条 网下采购药品和医用耗材须严格控制,网 下采购的药品品规数纳入单位总品规数控制范围。
第四章 监 督
第四十三条 各级公立医疗机构主管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统一组织实施所管辖的公立医疗机构药品和医用耗材遴选工作。
第四十四条 各级公立医疗机构主管部门会同纪检、监察等部门,加强对公立医疗机构药品和医用耗材遴选的监管。各公立医疗机构应自觉、主动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和检查。
第四十五条 公立医疗机构在实施采购周期药品和医用耗材遴选时,可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及媒体记者到现场监督。
第四十六条 公立医疗机构应妥善保管药品和医用耗材遴选工作的所有纸质或电子文档资料,以备查证。
第五章 惩 处
第四十七条 遴选专家、各公立医院工作人员在遴选工作中违反有关规定和工作纪律的,由各级公立医疗机构主管部门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诫勉谈话、取消评优评先资格、取消遴选专家资格、通报批评、降级降职等处理。
第四十八条 公立医疗机构在药品和医用耗材遴选工作中,未按照本办法要求实施相关管控措施的,由各级公立医疗机构主管部门视情节轻重,分别对具体责任人、部门负责人、单位主管领导、单位法人进行诫勉谈话,取消评优评先 资格,取消遴选专家资格,通报批评,降级降职等处理。
第四十九条 药品和医用耗材供应商违反有关规定,采取不正当手段,干预公立医疗机构药品和医用耗材遴选结果、造成严重后果和不良影响的,一经查实,由深圳市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会同各级公立医疗机构主管部门,视情节轻重给予诫勉谈话、通报批评、暂停供货资格、取消供货资格的处理。
第五十条 遴选专家、公立医疗机构及内部工作人员、药品和医用耗材供应商在医疗机构药品和医用耗材遴选工作中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六章 附 则
第五十一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深府〔2007〕164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深圳市少年儿童住院及大病门诊医疗保险试行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二○○七年八月一日
深圳市少年儿童住院及大病门诊医疗保险试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健全深圳市的医疗保障体系,保障少年儿童的身体健康,根据国家有关法律和政策,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经教育、民政、劳动保障等部门批准设立的所有托儿所、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中专、特殊学校、技校与职校(不含大专段)(以下简称本市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在册的具有本市户籍的少年儿童,和具有本市户籍未入学、入园的未满18周岁少年儿童,以及具有本市户籍在市外定居的未满18周岁少年儿童,且符合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应当参加住院及大病门诊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少儿医疗保险)。
本市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在册的非本市户籍且符合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少年儿童,与其父母一起在深圳居住,且其在申请参加少儿医疗保险时其父母任一方正在参加本市社会保险并满1年以上的,也应当参加少儿医疗保险。
本办法所称参保人,是指已参加少儿医疗保险的少年儿童。
第三条 少儿医疗保险遵循公平与效率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对应、保障水平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
第四条 建立少儿医疗保险基金,实行全市统筹,纳入财政专户管理,专款用于少儿医疗保险。
少儿医疗保险基金实行以收定支、现收现付、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当年不足支付时,通过调整少儿医疗保险缴费标准予以解决。
第五条 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少儿医疗保险政策的制定、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机构(以下简称市社保机构)为少儿医疗保险的经办机构,具体负责少儿医疗保险基金的征收、使用和管理。
市教育部门应当协助做好少儿医疗保险政策的宣传,督促所属各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协助配合少儿医疗保险的征收工作, 各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每年应将参保人的基本信息报送市社保机构。
市卫生部门应当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管理,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合理控制医疗费用的水平。
市财政、审计部门应当做好少儿医疗保险基金专户的管理和监督工作。各级财政部门应当按时拨付有关财政补助。
第二章 少儿医疗保险基金筹集
第六条 少儿医疗保险基金来源为少儿医疗保险费及其利息、财政补贴、社会捐助和其他收入。
第七条 少儿医疗保险费按缴纳,由少儿家庭缴费和财政补助两部分组成。
少儿医疗保险的财政补助由市、区财政按1:1的比例分担,先由市财政统一补助,再由市、区财政结算。
第八条 深圳户籍的低保家庭少儿免缴少儿医疗保险费,免缴的费用由福利彩票基金承担。市民政局统一为低保家庭少儿办理参保手续,办理参保时应提交参保人的居民户口簿以及《最低生活保障救济金领取证》等相关证明材料。
第九条 本市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参保人由市社保机构于每年9月统一征收少儿医疗保险费;具有本市户籍的未入学、入园或在市外定居的未满18周岁少年儿童,由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于每年9月持居民户口簿等有关资料到市社保机构办理参保和缴费手续。少儿医疗保险缴费标准为每人每年150元,其中少儿家庭每人每年缴纳75元,财政补助每人每年75元。
未在9月办理参保的,少儿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可在其它时间到市社保机构办理申请参保手续,并自申请参保之日起第4个月办理缴费。少儿家庭在该少儿医疗保险的缴费标准是:
75元÷12个月×缴费月数(缴费月数为从缴费当月起至本少儿医疗保险结束之月期间的月份)
财政在该少儿医疗保险的补助标准是:
75元÷12个月×缴费月数(缴费月数为从缴费当月起至本少儿医疗保险结束之月期间的月份)。
本市户籍的新生儿在出生之日起2个月内办理参保和缴费手续的,其缴费月数从其出生之月起计算。
第十条 少儿医疗保险基金按银行同期存款利率计算利息。
第十一条 本市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及有关部门应协助配合完成少儿医疗保险费的征收工作,市社保机构给予适当的经费补贴,该经费由市财政纳入市社保机构部门预算。
第三章 少儿医疗保险待遇
第十二条 统一于每年9月办理参保和缴费手续的参保人,从按规定缴费的当月起享受本少儿医疗保险的少儿医疗保险待遇。
其他时间申请参加的,参保人从按规定缴费的当月起享受本少儿医疗保险的少儿医疗保险待遇。在出生之日起2个月内办理参保和缴费手续的本市户籍新生儿,可自出生之日起享受本少儿医疗保险的少儿医疗保险待遇。
参保人停止缴交少儿医疗保险费的,自停止缴交的少儿医疗保险起停止享受少儿医疗保险待遇。
第十三条 参保人在少儿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发生的基本医疗费用,以及经市社保机构核准,在定点医疗机构进行白血病、血友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肿瘤出院后的专科门诊治疗基本医疗费用,接受肾移植前的门诊透析治疗费用和手术后抗排异药物治疗的专科基本医疗费用(以下统称大病门诊费用),列入基金支付范围,享受本办法规定的少儿医疗保险待遇。
前款所称的基本医疗费用,是指在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标准范围内的医疗费用及规定的其他医疗费用。
第十四条 经市社保机构核准,在少儿医疗保险项目中使用单价在1000元以上的一次性医用材料,按国产普及型价格的90%纳入基金支付范围,无国产普及型可比价格的,按进口普及型价格的50%纳入基金支付范围。
第十五条 器官移植手术治疗的基本医疗费用按规定核准报销,其他费用不纳入基金支付范围。
器官移植范围包括:肾脏、心脏瓣膜、角膜、皮肤、血管、骨和骨髓移植。
第十六条 凭本办法第三十三条规定的资料,可到市社保机构按规定核准报销安置和置换人工器官的费用。
人工器官包括人工心脏起搏器、人工心脏瓣膜、人工晶体、人工关节等。人工器官费用按国产普及型价格的90%纳入基金支付范围;无国产普及型可比价格的,按进口普及型价格的50%纳入基金支付范围。支付最高限额为:人工心脏起搏器15000元、人工心脏瓣膜8000元、人工关节5000元、人工晶体1500元。
第十七条 特殊医用材料包括心血管内导管、心血管内支架和心脏血管内球囊。特殊医用材料费按国产普及型价格的90%纳入基金支付范围。无国产普及型可比价格的,按进口普及型价格的50%纳入基金支付范围。支付最高限额为:心血管内导管1200元、心血管内支架11500元、心脏血管内球囊6500元。
第十八条 少儿医疗保险实行住院起付标准(以下简称起付线)制度,即少儿发生的住院医疗费用,属于基金记账范围、起付线以下的,基金不予支付。
本办法规定的大病门诊费用,不实行起付线制度。
少儿医疗保险的起付线为:市内一级及以下医院300元,市内二级医院400元,市内三级医院500元,市外医院600元。
同一少儿医疗保险内多次住院的,从第二次住院起每次住院起付线在相应的标准基础上依次递减100元,直至起付线为零。
第十九条 少儿医疗保险基金设立少儿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并与连续参加少儿医疗保险的时间挂钩,具体标准为:
(一)连续参加少儿医疗保险不满1年的,少儿医疗保险基金最高支付限额为市上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的1倍;
(二)连续参加少儿医疗保险满1年不满2年的,少儿医疗保险基金最高支付限额为市上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的2倍;
(三)连续参加少儿医疗保险满2年不满3年的,少儿医疗保险基金最高支付限额为市上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的3倍;
(四)连续参加少儿医疗保险满3年不满4年的,少儿医疗保险基金最高支付限额为市上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的4倍;
(五)连续参加少儿医疗保险满4年以上的,少儿医疗保险基金最高支付限额为20万元。
第二十条 参保人每次住院发生的起付线以上的基本医疗费用,或者每次大病门诊发生的基本医疗费用,在最高支付限额以内的,少儿医疗保险基金按以下标准支付:
5000元以下部分,少儿医疗保险基金支付80%;
5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部分,少儿医疗保险基金支付85%;
10000元以上部分,少儿医疗保险基金支付90%。
第二十一条 根据少儿医疗保险参保人的特点,市社保机构可在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适当调整少儿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和服务设施范围管理的个别内容。
第二十二条 参保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享受本办法规定的少儿医疗保险待遇:
(一)在港、澳、台地区或国外诊治的;
(二)自行到市内非定点医疗机构就医的,但有危及生命体征须就近抢救的除外;
(三)自购药品的;
(四)因他人责任、本人故意行为或违法行为造成伤害的;
(五)因交通事故、医疗事故造成伤害的;
(六)国家、广东省、深圳市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三条 参保人使用以下诊疗项目和医用材料,不享受本办法规定的少儿医疗保险待遇:
(一)挂号、会诊、特需医疗服务等服务项目;
(二)美容、非功能性整容、健康体检、医疗咨询、预防保健等非疾病治疗项目;
(三)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光子刀等非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
(四)非基本医疗保险偿付的一次性医用材料;
(五)眼镜、义齿、助听器等康复性器具;
(六)各类器官或组织移植的器官源或组织源;
(七)除肾脏、心脏瓣膜、角膜、皮肤、血管、骨和骨髓移植外的其他器官或组织移植;
(八)气功疗法、磁疗等辅助性治疗项目;
(九)各种科研性、临床验证性的诊疗项目;
(十)国家、广东省、深圳市规定的不予报销的其他诊疗项目。
前款所列诊疗项目和医用材料的具体范围,参照社会医疗保险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四条 参保人在少儿医疗保险内就业并参加社会医疗保险后,其少儿医疗保险缴费年限可以和社会医疗保险的缴费年限连续计算,享受社会医疗保险待遇。
第四章 定点医疗机构
第二十五条 少儿医疗保险实行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定点医疗机构的管理参照社会医疗保险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六条 市社保机构应当与定点医疗机构签订协议。
第二十七条 定点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本办法和协议的规定向参保人提供医疗服务。
第二十八条 定点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与少儿医疗保险制度相适应的内部管理制度。
第二十九条 定点医疗机构应严格执行政府有关医疗收费标准和药品价格的规定,并予以公布。
定点医疗机构应向参保人提供住院每日收费明细清单。
第五章 少儿医疗保险费用结算、现金报销和市外转诊
第三十条 参保人住院所发生的符合少儿医疗保险规定的医疗费用,凭参保人的《深圳市少儿医疗保险证》,定点医疗机构应当如实按规定记账。
对参保人住院所发生的不属于少儿医疗保险规定的医疗费用,市社保机构不予支付。
第三十一条 少儿医疗保险医疗费用结算办法可采取服务项目结算、服务单元结算、病种结算或总额预付结算等方式。
市社保机构根据定点医疗机构的不同类别和实际情况确定结算方式,并在市社保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签订的协议书中予以明确。
少儿医疗保险费用具体结算办法参照基本医疗保险的结算办法。
第三十二条
参保人住院及大病门诊时所发生的符合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的医疗费用,有下列情形之一,先行支付现金的,可以凭有关单据和资料到市社保机构办理报销手续:
(一)第十三条规定的大病门诊医疗费用;
(二)就诊的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电脑故障或因少儿医疗保险证损坏不能记账的;
(三)因急、危重病症在本市非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救治的;
(四)经本市少儿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或市社保机构同意转往市外医疗机构住院诊治的;
(五)因在市外探亲、度假期间患急病在市外医疗机构住院的;
(六)本市户籍少年儿童在市外定居时在当地住院或大病门诊,且事先向市社保机构办理了异地登记手续的。
第三十三条 参保人住院时有本办法第三十二条规定情形之
一、以现金支付医疗费用的,报销时应向市社保机构提供以下资料:
(一)原始收费收据;
(二)费用明细清单;
(三)住院病历复印件(加盖医疗机构公章);
(四)疾病诊断证明书;
(五)本人少儿医疗保险证;
(六)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的银行存折原件及复印件。
参保人因急病在市外医院住院的,还应在入院后1个月内,以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向市社保机构办理市外就诊登记手续。
第三十四条 参保人经本市定点医疗机构或市社保机构同意转往市外就诊发生的医疗费用,办理报销时,除应向市社保机构提供第三十三条第一款规定资料外,还应当提交签有核准意见的《深圳市少儿医疗保险市外转诊审核申请表》,并按以下程序核准报销:
(一)经市社保机构核准转诊的,将上述资料直接送市社保机构核准报销;
(二)经市三级医院或市级专科医院转诊的,将上述资料送至转出的医疗机构,核定报销方案后,再上报市社保机构复核,以复核后的报销费用为准。
第三十五条 参保人以现金支付医疗费用需要办理报销的,应当自发生费用之日(住院的以出院之日)起6个月内持有关资料向市社保机构办理报销,逾期不予报销。
第三十六条 参保人在本市定点医疗机构诊治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转往市外医疗机构就诊:
(一)经本市三级医院或市级专科医院检查会诊仍未能确诊的疑难病症;
(二)本市三级医院或市级专科医院目前无设备或技术诊治的危重病人。
第三十七条 参保人符合市外转诊条件的,应当先由本市收诊的三级医院或市级专科医院的主诊医生提供病历摘要,提出转诊理由,填写一式两联的《深圳市少儿医疗保险市外转诊审核申请表》,经转出医院科主任签署意见,送医务办和医院负责人审核并加盖公章。
第三十八条 按照市社保机构与市三级医院和市级专科医院签订的协议规定,属于需由定点医疗机构负责转诊的疾病的,按本办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办理审核手续后,即可转往市外医疗机构诊治。
第三十九条 按照市社保机构与市三级医院和市级专科医院签订的协议规定,属于由市社保机构转诊的疾病的,在定点医疗机构办理审核手续后,须到市社保机构办理核准手续,方可转往市外医疗机构诊治。
第四十条 市外接受转诊的医疗机构应当是与转出医疗机构同级及以上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
第四十一条 参保人转往市外就诊后,需要再转诊的,应由市外转出医疗机构出具转诊证明,且接受再转诊的医疗机构应是与市外转出医疗机构同级及以上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
第四十二条 市外转诊一次时间最长为3个月。需要超过3个月的,应凭收诊医疗机构的证明到市社保机构办理备案。
第四十三条 定点医疗机构应严格按转诊条件和转诊程序审核转诊病人。由定点医疗机构负责审核转诊的,所发生的基本医疗费用按市社保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签订的协议书规定的办法结算。由市社保机构负责审核转诊的,所发生的基本医疗费用由市社保机构负责审核报销。
第六章 少儿医疗保险监督和管理
第四十四条 少儿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如实申报少儿参加少儿医疗保险和免缴少儿医疗保险费的资料,不得弄虚作假。
第四十五条 市社保机构制作《深圳市少儿医疗保险证》,作为参保人享受少儿医疗保险待遇的凭证。定点医疗单位在为参保人提供医疗服务时,应在诊治、记账等环节认真查验《深圳市少儿医疗保险证》。
第四十六条 市社保机构在进行检查时,可以记录、录音、录像、照相和复制有关资料,并应为被检查单位保密。被检查单位应当如实反映情况,并按要求提供有关资料,被检查单位不得拒绝检查,不得谎报、瞒报。
第四十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检举参保人、定点医疗机构、协助征收单位、卫生部门和市社会保险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有关少儿医疗保险的违法、违规行为。
举报经核实后,市社保机构对署名举报人予以奖励,奖励金额为查实违法、违规数额的20%,由市社保机构从少儿医疗保险基金中支付。具体举报和奖励规定参照社会医疗保险相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八条 市社保机构应会同卫生、价格、药品等有关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对定点医疗机构进行联合监督检查。
第四十九条 本办法规定的参加对象以外的人员办理了少儿医疗保险的,该参保人的少儿医疗保险关系无效,对少儿医疗保险基金已支付的医疗费用,市社保机构应当追回。
第五十条 参保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市社保机构应当追回少儿医疗保险基金已支付的医疗费用:
(一)将本人少儿医疗保险证件转借他人就诊的;
(二)对病历、处方、费用单据等弄虚作假而多报或者冒领的;
(三)有其他弄虚作假行为的。
第五十一条 定点医疗机构违反少儿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协议的,市社保机构依据协议追究违约责任。
第五十二条 定点医疗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造成少儿医疗保险基金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情节严重的,市社保机构可依据协议暂停或者取消其定点医疗机构资格:
(一)将非参保人的医疗费用由少儿医疗保险基金支付的;
(二)将应当由个人自付的医疗费用计入少儿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的;
(三)将不符合住院标准的参保人进行住院治疗,或任意延长参保人住院时间,采用挂名住院、做假病历、分段计账或未经参保人同意将其收入超标准病房的;
(四)采取其他手段增加少儿医疗保险基金支付的。
第五十三条 定点医疗机构违反价格管理规定,由市价格行政管理部门按有关规定处罚。
定点医疗机构违反药品管理规定,由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按有关规定处罚。
第五十四条 市社保机构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有关部门给予行政处分;造成少儿医疗保险基金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七章 附 则
第五十五条 本办法所称“少儿医疗保险”,是指9月1日至下年8月31日。
第五十六条
第五十七条
【深圳市住宅产业化示范基地管理办法(试行)】推荐阅读:
深圳市科普教育基地管理办法10-22
深圳市创业孵化基地11-23
深圳市新材料产业经济06-21
深圳文化产业园区动态评估研究07-18
深圳市监督管理局06-12
深圳市重大建设项目管理办法05-27
深圳市居住证管理中心09-17
深圳市鼓励总部企业发展暂行办法06-21
深圳市--专利申请资助管理实施细则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