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土地利用规划

2024-09-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深圳市土地利用规划(推荐8篇)

深圳市土地利用规划 篇1

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实施操作指引(试行)

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

二○一三年四月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操作指引(试行)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1 第二章 建设项目用地规划审核.........................................3 第三章 有条件建设区使用.............................................4 第四章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6 第五章 附则........................................................10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操作指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目的依据】

为贯彻落实《国土资源部关于严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2012‟2号)、《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规定的通知》(粤府办„2013‟3号)、《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广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管理规定>的通知》(粤国土资规划发„2013‟23号)、《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进一步做好交通基础设施用地保障工作的通知》(粤国土资规划发„2013‟51号)、《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深府办„2013)7号‟等文件要求,规范我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工作,结合当前我市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有关政策,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 【指引定位】

本指引为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内部各处室、管理局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相关工作的依据。

第三条 【规划层级】

深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体系分为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片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两个层级。其中,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确定全市各类用地指标、片区划分、中心城区和各片区指标分解、中心城区用地布局;片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片区各类用地指标及用地布局。

中心城区包括原经济特区内四区,分别是福田区、罗湖区、南山区和盐田区。中心城区外包括四个片区(附件1),分别是宝安片区(含龙华新区)、龙岗片区(含大鹏新区)、光明片区、坪山片区。

第四条 【实施部门】

委员会负责统筹、指导和审核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各管理局负责所辖区域的具体实施工作。

第五条 【指标控制】

规划实施期间,市、片区两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不得突破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耕地保有量不得低于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耕地保有量。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操作指引(试行)

规划实施期间,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交通水利用地、其他建设用地规模等预期性指标,要通过严格执行土地利用计划、严格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和土地供应等措施促进实现。

规划实施时,城乡建设用地可用于交通水利用地及其他建设用地;交通水利用地及其他建设用地不得用于城乡建设用地。城乡建设用地内部地类可互相调剂使用,交通水利用地与其他建设用地可互相调剂使用,申报用地时按其实际用途报批。

第六条 【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表】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建设项目,按列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规划期间可能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工程清单”和“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表”处理:

(一)国家和省重点建设项目;

(二)列入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的能源、交通、水利、环保、城镇村重要基础设施、社会公益项目;

(三)列入省、市能源、交通、水利、环保等重点专项规划中的能源、交通、水利、环保项目;

(四)属防灾救灾建设、军事设施、涉密项目;

(五)每年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或交通专项规划中明确的交通项目。

上述交通项目包括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码头、管道运输等。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规划期间可能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工程清单”的建设项目按列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表”处理。

第七条 【指标和数据库管理】

各管理局、相关处室对视作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建设项目务必做好台帐管理,每年12月初报总体规划处汇总(附件2)。

各管理局、相关处室对有条件建设区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的地块一经批准后及时报送总体规划处,总体规划处汇总后交由信息中心在图形系统上及时公布。

每年12月,总体规划处汇总本视作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条件建设区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的地块,更新全市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交由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操作指引(试行)

信息中心在图形系统上公布。

委员会按照相关要求将有条件建设区使用情况、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情况报送国家土地督察广州局和省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备案(附件10)。

第二章 建设项目用地规划审核

第八条 【规划审核】

各管理局、相关处室应严格依据规划审查各类用地,建设项目用地在选址和预审阶段、城市更新项目和土地整备项目在规划审批阶段必须严格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审核。

不符合土地规划用途的建设项目,必须扣减用地规模或调整用地选址,否则不得通过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不得进行建设用地审批。符合规划调整的,按规定程序先行调整规划,再办理用地审批手续。

第九条 【审核依据】

建设项目用地规划审核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地块规划用途为依据。第十条 【审核内容】

建设项目用地规划审核,主要审核以下内容:

(一)是否符合土地规划用途(附件3,属于建设用地的应进一步核查二级分类);

(二)是否占用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区;

(三)是否占用有条件建设区。

主要审核内容见附件4,建设项目规划审核结果标准表达可参考附件5。第十一条 【特殊情况】

建设项目用地规划审核一般以用地范围作为审核范围。以下情况作特殊处理:

(一)公园绿地、水利设施等建设项目以实际发生建设的用地范围作为审核范围(附件6.案例1);

(二)围填海造地,涉及围填海的规模、用途和布局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按照相关规定审查报批;未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编制规划修改方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操作指引(试行)

案,并按规定程序报规划原批准机关批准后才能审批用地(附件6.案例2);

(三)地下工程用地不需要进行规划审核。包括道路隧道、地下敷设管线、地下停车设施等只发生在地下建设,地面仍保留为农用地或未利用地的地下工程项目用地(附件6.案例3);

(四)临时用地不需要进行规划审核。根据临时用地申请使用情况,在规划期内能依法复绿为农用地的临时用地,包括垃圾填埋场、淤泥渣土受纳场、临时堆场、临时施工用地以及相关法规规定的临时用地(附件6.案例4)。

第十二条 【视作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情形】

建设项目用地不涉及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的,以下情形视作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一)建设项目用地调整规划用途面积不超过400平方米的(附件6.案例5);

(二)单体面积在400平方米以下的为社会提供服务的输电线塔基、钻探井位、通讯基站、环保设施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附件6.案例6);

(三)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附表“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表”中的交通、水利、军事设施建设项目。

(四)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附表“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表”中的建设项目、使用特殊用地(不含军事设施用地)、盐田等其他建设用地规模的建设项目,以单独选址方式报批并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

1、不涉及占用基本农田;

2、国家和省重点建设项目;

3、符合国家和省的产业政策和供地政策;

4、不涉及经营性房地产用地。

第三章 有条件建设区使用

第十三条 【使用原则】

有条件建设区内土地在不突破各区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且符合城市规划的前提下,用于城乡建设用地实际使用布局的合理调整。

使用有条件建设区时应等面积核减所对应区的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涉及跨区建设项目用地使用有条件建设区的,由建设项目涉及有条件建设区面积较大的管理局牵头,其他管理局配合,由牵头管理局拟定有条件建设区使用方案。

第十四条 【使用地块条件】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操作指引(试行)

有条件建设区使用涉及的调入调出地块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调入地块

1、在有条件建设区范围内;

2、在最新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实地上均必须是农用地或未利用地。若为建设用地,应予以解释说明;属违法用地的,需提供违法用地处理到位证明文件。

(二)调出地块

1.土地利用规划用途必须为城乡建设用地;

2.在最新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实地上均必须是农用地或未利用地; 3.未经批准为建设用地,并提供未批准为建设用地的说明;若已批准为建设用地的,应依法撤销建设用地批准文件后,方可作为调出地块。

第十五条 【使用程序】

建设项目涉及使用有条件建设区时,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管理局负责拟定有条件建设区使用方案(附件7.3)。

(二)征求区(新区管委会)发改、经贸、建设、环保、交通、农业、水务等有关部门意见。属于中心城区范围内的,由总体规划处征求市有关部门意见(附件7.4)。

(三)主办处室审查有条件建设区使用方案。

(四)委员会业务会批准有条件建设区使用方案。属于中心城区范围内的,方案经委员会业务会审议后逐级上报批准。

(五)有条件建设区使用方案经批准后30个工作日内,管理局应在本辖区范围内予以公告(见附件9)。

(六)委员会将有条件建设区使用方案成果上报备案(附件10)。有条件建设区使用涉及法定图则修改的,管理局应同时启动法定图则修改程序,法定图则修改和有条件建设区使用方案一并上报。

第十六条 【重点审查内容】

主办处室在审查有条件建设区使用方案时,需要重点审查以下内容:

(一)用地是否符合区域内等面积置换原则,区域内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是否突破;

(二)调入调出地块是否符合条件;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操作指引(试行)

(三)与法定图则、生态线及其他相关规划是否相衔接;

(四)相关图表是否符合要求。

对不符合规定的,要求管理局修改有条件建设区使用方案后重新上报;审查有条件建设区使用方案时,调整地块涉及相关职能处室业务的,应征求相关处室意见。

第十七条 【上报材料】

管理局申请使用有条件建设区时,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关于有条件建设区使用的请示(附件7.1)。

(二)有条件建设区使用方案(附件7.3)。

(三)区(新区管委会)发改、经贸、建设、环保、交通、农业、水务等有关部门对有条件建设区使用方案的意见及采纳情况说明(附件7.4)。属于中心城区范围内的,管理局不需要提供该项材料。

(四)电子数据光盘(附件7.5)。

第四章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

第十八条 【修改原则】

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不得减少本区域内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二)不得突破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乡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和建设用地总规模;

(三)有利于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优化;

(四)优先保障国家和省重点建设项目、战略发展地区、民生工程及基础设施用地;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不包括本指引第二、三章有关规定使用土地而引起的土地利用布局变化的情况。

第十九条 【市级规划修改情形】

符合第十八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确需修改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可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修改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一)中心城区国家和省的重点建设项目用地;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操作指引(试行)

(二)中心城区对选址有特殊要求的交通、能源、水利、矿山、军事等单独选址建设的项目用地;

(三)跨片区的国家和省的重点建设项目用地以及对选址有特殊要求的交通、能源、水利、矿山、军事等单独选址建设的项目用地,造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片区规划修改且指标发生变动的;

(四)围填海用地项目位于规划范围之外的;

(五)经省政府批准调整行政辖区或功能片区设置后,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和土地管理产生较大影响;

(六)国家和省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情形。第二十条 【片区规划修改情形】

符合第十八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不占用基本农田,确需修改片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可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修改片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一)国家、省和市级重点项目建设用地;

(二)对选址有特殊要求的交通、能源、水利、矿山、军事等单独选址的建设项目用地;

(三)公共配套设施,市政公用设施、民生项目用地;

(四)市政府批准的其他情形。第二十一条 【修改地块条件】

规划修改涉及的调入调出地块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调入地块

1、在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外。若涉及禁止建设区,应说明其必要性,并附相关主管部门的意见;

2、在最新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实地上均必须是农用地或未利用地。若为建设用地,应予以解释说明;属违法用地的,需提供违法用地处理到位证明文件。

(二)调出地块

1.土地利用规划用途必须为建设用地;

2.在最新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实地上均必须是农用地或未利用地; 3.未经批准为建设用地,并提供未批准为建设用地的说明;若已批准为建设用地的,应依法撤销建设用地批准文件后,方可作为调出地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操作指引(试行)

第二十二条 【市级规划修改程序】

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按照以下程序办理:

(一)管理局负责拟定规划修改方案(附件8.6)。涉及跨区建设项目规划修改的,由建设项目涉及面积较大的管理局牵头,其他管理局配合,由牵头管理局拟定规划修改方案。

(二)总体规划处征求市发改、经贸、建设、环保、交通、农业、水务等有关部门意见(附件8.7),并组织相关处室审查。

(三)管理局完成专家评审会及听证会工作。

(四)总体规划处报委员会业务会审议。

(五)方案经委员会业务会审议通过后,由委员会以市政府名义将方案逐级上报国务院批准。如规划修改方案为交通、能源、水利、矿山、军事设施等确需单独选址建设的项目,依法可以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修改方案则由土地利用处在用地报批时一并上报。

(六)方案经批准后30个工作日内,管理局应在本辖区范围内予以公告(附件9)。

(七)委员会将规划修改成果上报备案(附件10)。

市级规划修改方案涉及法定图则修改的,管理局应同时启动法定图则修改程序,法定图则修改和规划修改方案一并上报。

第二十三条 【片区修改程序】

片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按照以下程序办理:

(一)管理局负责拟定规划修改方案(附件8.6)。

(二)管理局征求区(新区管委会)发改、经贸、建设、环保、交通、农业、水务等有关部门意见(附件8.7),并完成专家评审会及听证会工作。

(三)主办处室负责审查规划修改方案,并报委员会业务会审议。

(四)土地利用处将方案连同其他用地审批材料一并报市政府审批。

(五)方案经批准后30个工作日内,管理局应在本辖区范围内予以公告(附件9)。

(六)委员会将规划修改成果上报备案(附件10)。

片区规划修改方案涉及法定图则修改的,管理局应同时启动法定图则修改程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操作指引(试行)

序,法定图则修改和规划修改方案一并上报。

第二十四条 【市级规划修改上报材料】

委员会以市政府名义向国务院申请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时,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请示(附件8.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方案按规定可以在报批用地时一并报批的除外)。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方案(附件8.6)。

(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对规划实施影响的评估报告。其中涉及环境影响评估部分要求按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环保审查意见的函》(粤环函„2006‟766号)的具体要求编制。

(四)专家组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方案、规划修改对规划实施影响评估报告的论证意见以及专家组成员名单(附件8.4)。

(五)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方案听证会纪要(附件8.5)。

(六)国家、省、市重点建设项目等相关证明文件。

(七)涉及具体建设项目的应由项目单位提供建设项目用地标准和总规模是否符合有关规定的说明。

(八)市发改、经贸、建设、环保、交通、农业、水务等有关部门意见及采纳情况说明(附件8.7)。

第二十五条 【片区规划修改上报材料】

委员会向市政府申请片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时,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关于修改片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请示(附件8.2)。

(二)片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方案(附件8.6)。

(三)片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对规划实施影响的评估报告。其中涉及环境影响评估部分要求按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环保审查意见的函》(粤环函„2006‟766号)的具体要求编制。

(四)专家组对片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方案、规划修改对规划实施影响评估报告的论证意见以及专家组成员名单(附件8.4)。

(五)片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方案听证会纪要(附件8.5)。

(六)国家、省、市重点建设项目等相关证明文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操作指引(试行)

(七)涉及具体建设项目的应由项目单位提供建设项目用地标准和总规模是否符合有关规定的说明。

(八)区(新区管委会)发改、经贸、建设、环保、交通、农业、水务等有关部门意见及采纳情况说明(附件8.7)。

第二十六条 【规划修改专家评审及听证】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改在上报审批前,管理局应按相关规定组织专家评审及听证等工作。

(一)专家评审会及听证会可同时召开,具体工作由管理局组织实施,听证会相关工作参照《国土资源听证规定》。

(二)专家评审会时,应邀请5名以上市级土地利用规划专家库专家。与项目承担单位有利害关系的专家应回避有关项目论证,有关部门的行政管理人员不能以专家身份参加论证。

(三)专家评审论证的主要内容包括: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的必要性,是否符合规划修改的范围和要求。2.规划修改方案的合理性。重点是耕地保有量指标不减少,基本农田指标不减少;补划的耕地及基本农田质量不下降;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总规模不变。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方案与当地城乡规划是否衔接协调。4.对规划实施的影响评估报告是否客观。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七条 【经费保障】

委员会应将全市各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工作经费列入各前期费计划,保障规划实施检查、调整修改、评估等工作顺利开展。

第二十八条 【责任追究】

委员会各相关部门应在本指引下开展规划实施各项工作,未按本指引要求以及违反相关法律规定,造成规划确定的各项约束性指标突破、擅自修改规划、非法占用基本农田和耕地等情况的,追究相关负责人责任。

第二十九条 【发布实施】

深圳市土地利用规划 篇2

海岸带属于人类活动频繁区域,其岸线和沿岸土地变化剧烈,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因此研究沿岸土地利用变化对研究海岸带生态变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1]。遥感对地观测具有快速、综合、高频和动态等突出优势,因此利用遥感数据研究海岸带动态变化是目前有效的研究手段[2]。

目前国内利用遥感研究海岸带动态变化大致分为两个方向。

一个方向是利用遥感手段对海岸带变化进行监测和评价,即应用研究,如梁建、张杰等[3]利用遥感影像对连云港港口变化情况进行监测,研究重点在于港口围填海结果与分析,但没有具体阐述遥感信息的提取方法;王娟等[4]利用天津市5个不同时相的遥感影像对天津市滨海新区海岸带进行变化监测,并分析其变化规律及变化原因,提取岸线和湿地的方法相对简单,提取结果精度信息缺失;吴泉源、侯志华等[5]利用12个时相的遥感影像监测龙口市20年间海岸带变化,研究重点是海岸线的变迁及其原因,提出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与目视解译相结合的岸线提取方法,然而没有与其他岸线提取方向进行对比分析。

另一个方向的研究则侧重于在遥感影像中对海岸带信息进行自动提取,如鞠明明、汪闽等[6]研究基于面向对象图像分析技术的围填海遥感监测,并通过实例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然而没有将面向对象分析方法与其他方法相比,无法判断该方法与其他方法在海岸带信息提取中的优劣,仅是一种单一方法的探索;李秦等[7]提出一种用于提取海岸带土地利用及其变化信息的方法,即最优分割尺度下的遥感多层次地物识别分类方法,并通过实验证明该方法分类结果优于传统的监督分类和单一分割尺度下的影像分类结果;江冲亚、李满春等[8]提出一种新的海岸带水体遥感信息全自动提取方法,即通过“像元-对象”及“全域-局部”的双重尺度转换方法,并设计实验证明使用该方法提取的结果具有较好的连续性,且相对精度优于监督分类法和阀值分割法。

综上所述,目前利用遥感技术对海岸带岸线和土地利用变化多局限于尝试单一数据源、使用单一信息提取方法进行监测。本文选用多种数据源(Landsat8、SPOT5、资源三号卫星影像),在此基础上采用不同的分类方法,探讨选取合适的遥感数据源、合适的信息提取方法以及合适的监测频率,以得到深圳市海岸带监测的最佳方案。

2 实验区概况

本研究选定两个研究区作为海岸带典型区域,其中研究区一(深圳湾北岸)位于深圳市发展最繁荣的地区之一,是人类活动最频繁的地区之一,是人工海岸带的代表;研究区二(大鹏湾东岸)植被覆盖率高,是人类活动最稀少的地区之一,是自然海岸带的代表。本研究基于这两个典型区域探究深圳市海岸带监测的最佳方案,由此可推广到整个深圳市海岸带监测。

研究区一位于深圳湾北岸(113°36′16″E—114°2′42″E,22°30′11″N—22°32′16″N),属于人类活动频繁地区。深圳湾为珠江口伶仃洋东侧中部的一个内宽外窄的半封闭型浅水海湾,海湾湾长17.5km、平均宽度约7.5km、平均水深2.9 m、最大水深不超过5m。深圳湾区域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全年盛吹偏东风,由于岸线曲折以及两岸丘陵和低山的屏障作用,该区域波浪作用小,潮流和径流携带的泥沙含量少,湾内河床淤积缓慢,河床相对稳定,因此具有修建港口码头的自然条件。目前深圳湾北岸从东头角至赤湾港沿岸建有一系列港口码头群,其中蛇口港群从咀头山至赤湾航道基本沿各码头港池前缘开挖新的通道与伶仃洋东航道衔接,航道水深为9~15m,而其他码头和深圳河内码头的船只进出伶仃洋航道基本使用深圳湾的天然槽道[9]。

研究区二位于大鹏湾东岸(114°28′19″E—114°35′16″E,22°26′47″N—22°32′36″N),属于南澳街道,人类活动较为稀少。由于充沛的雨量和良好的生态涵养,以及交通不便和经济相对落后等原因,使大鹏湾开发利用步伐落后于深圳其他区域,因此大鹏半岛成为深圳市仅存的大面积连片林地区,成为与西部水源保护区相对应的、名副其实的珍贵绿源,是深圳市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自然生态区域[10]。

3 研究方法

3.1 数据源

3.1.1 Landsat 8OLI影像

Landsat 8OLI影像的多光谱星下点空间分辨率为30 m,重返周期为16d,共有8个波段,其中1~5波段为可见光波段,6~7波段为短红外波段,8波段为全色波段。

本研究采用两幅Landsat 8影像分别覆盖两个研究区,采用Landsat 8的2、3、4、8波段。覆盖深圳湾的影像采集时间为2013年10月5日,轨道path/row为121/44,云量为0.07%;覆盖大鹏湾的影像采集时间为2013年11月29日,轨道path/row为122/44,云量为3.46%。

3.1.2 资源三号影像

资源三号卫星(ZY-3)共装载4台相机:1台优于2.5m分辨率的全色CCD相机;两台优于4m分辨率的全色相机,按照正视、前视、后视方式排列,进行立体成像;1台优于10 m分辨率的多光谱相机,包括蓝、绿、红和近红外4个波段,光谱范围分别为0.45~0.52μm、0.52~0.59μm、0.63~0.69μm、0.77~0.89μm。

本研究采用的ZY-3共两幅。1幅用于覆盖深圳湾北岸,采集时间是2013年3月8日,轨道path/row为893/169,云量为2%;1幅用于覆盖大鹏湾东岸,采集时间为2014年2月20日,轨道path/row为892/169,云量为0.6%。

3.1.3 SPOT 5影像

SPOT 5数据也是遥感动态监测中的一个重要的数据源。SPOT 5的全色数据的分辨率达到2.5m。本文采用的SPOT 5卫星影像共有14幅,深圳湾和大鹏湾各7幅(其中6幅用于研究时间分辨率)。

3.2 影像预处理及采样方法

对所有的遥感影像进行相同的影像预处理工作,包括影像校正、多波段组合、图像融合、增强等。影像校正模型采用二次多项式模型,参考点采用实地采样点(每个研究区12个),检查点也是实地采样点(每个研究区8个)。

本研究采用的采样方法是,首先软件生成随机点(SRS),然后对这些点进行目视解译,如存在可疑点(难以解译的)则参考土地利用图,如用土地利用图仍不能解译的,则对其进行实地调查。

3.3 待测试的分类方法

3.3.1 最大似然分类

最大似然法通过对感兴趣区域的统计和计算,得到各个类别的均值和方差等参数,从而确定一个分类函数,然后将待分类图像中的每一个像元代入各个类别的分类函数,将函数返回值最大(概率最大)的类别作为被扫描像元的归属类别,从而达到分类的效果。

本研究的软件平台是Erdas 9.2和ArcMap9.3,Erdas用于分类,ArcMap用于分类结果统计,主要过程如下。

(1)确定分类体系:根据土地利用海岸带调查技术规程和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并结合研究需求和实际土地利用特征,本研究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如表1所示,共计5个一级类、13个二级类。

(2)建立分类模板:根据已有样本选择训练区(如SPOT 5训练区样本数如表2所示),从而建立一个分类模板。

(3)评价分类模板:用可能性矩阵工具(Contingency Matrix)评价分类模板,其中的非参数规则选择特征空间(Feature Space),如果误差矩阵值大于等于85%,则可以进行监督分类,否则需要重新建立分类模板。

(4)初步分类图:依据所建立的分类模板,在非参数规则为Feature Space、叠加规则为Parametric Rule、未分类规则为Parametric Rule、参数规则为Maximum Likelihood下,对影像进行监督分类。

(5)检验分类结果:利用精度评价中添加随机点工具在初步分类图上生成100个随机点,并在精度评价对话框中显示,然后根据2013年土地利用分类数据和187个实地调查数据输入随机点的实际类别值,最后生成分类评价报告。

(6)分类后处理:对分类结果进行聚类分析(聚类统计领域为8)、去除分析(最小像元为16)以及矢量化处理(软件平台为ArcMap)。

(7)分类特征统计(ArcMap):对矢量化的结果进行各个类别的地类面积以及不同时相地类转换进行统计。

3.3.2 SVM分类

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是基于研究小样本情况下机器学习规律的统计学习理论的一种新的机器学习方法,它是建立在统计学习理论的VC维理论和结构风险最小原理基础上,根据有限的样本信息在模型的复杂性(即对特定训练样本的学习精度)和学习能力(即无错误地识别任意样本的能力)之间寻求最佳折中,以求获得最好的推广能力。支持向量机将向量映射到一个更高维的空间里,在这个空间里建立有一个最大间隔超平面;在分开数据的超平面的两边建有两个互相平行的超平面;建立方向合适的分隔超平面使两个与之平行的超平面间的距离最大化;其假定为,平行超平面间的距离或差距越大,分类器的总误差越小。

具体信息提取流程见图1。

(1)遥感图像预处理。

(2)SVM样本训练。利用径向核函数把训练样本映射到高维空间,同时结合SVM训练样本设定相应的参数(如各类颜色),在特征空间中确定最优分类面,得到各样本的支持向量和VC可信度,并形成最终的判别函数。

(3)SVM分类。将影像的待分类像元通过核函数映射到高维特征空间,利用判别函数进行分类,通过输入的参数和阀值进行判别(图像分类参数选择为RBF核函数,Gamma值为0.333,惩罚参数为100),得出最终的分类结果,提取土地利用信息。

(4)精度检验。通过GPS实测数据(187个实测数据)以及2013年土地利用分类数据对分类精度进行评价。

(5)分类特征统计(ArcMap)。在ArcMap中运用矢量化工具将分类图矢量化,并对矢量化的结果进行各个类别的地类面积以及不同时相地类转换进行统计。

3.3.3 面向对象分类

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实际上是以像元为基本单元,利用其光谱(颜色)信息进行信息的提取与归并。通过对影像的分割,使同质像元组成大小不同的对象。利用对象的空间特征和光谱特征进行分类,可以有效克服基于像元层次分类的不足。但该方法的不足是:分类结果对参数设置极其敏感,需要反复尝试以寻求最佳分割和合并参数,对于数据量较大的影像而言时间代价很大。

利用eCongnition面向对象软件对研究区域进行影像分割,提取土地利用信息。具体流程见图2。

(1)图像预处理。

(2)多尺度分割。使用多精度图像分割技术,对遥感图像进行多精度分割获得特征基元,并计算基元各种特征。

(3)影像分类。采用基于样本的监督分类以及基于规则的专题地物分类技术,实现监测区域的多级专题地物分类;本研究针对海岸带遥感监测的特点,设计两级分类体系。一级分类以影像光谱为主导特征,采用监督分类区分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建设用地、农用地、滩涂以及未利用地5个类别;二级体系则是在一级体系基础上进一步细分,通过一级分类基元的光谱、形状以及空间关系的多特征分析,建立区分规则实现。

(4)分类精度评价。对分类结果的评价采用野外实地勘察(187个实测点数据)和2013年土地利用分类数据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两研究区分别随机抽取100个样本对象,进行误差矩阵的计算和精度评价。

(5)土地利用特征统计。与前面SVM分类的特征统计相似。

3.4 监测频率(时间分辨率)

由于地表过程变动直接影响使用遥感数据对现象的定性和定量的解释,使用不同时间分辨率的遥感数据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研究结果,因此有必要研究动态监测的时间分辨率。频率是指研究区重采样的时间间隔,判断的标准是土地利用数据的变化率。

为探究合适的时间分辨率,本研究对深圳湾和大鹏湾两个重点片区分别试用不同的数据源,应用最大似然监督分类的方法,计算2006—2010年5年中两个典型区每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程度,参考变化的剧烈程度确定合适的遥感动态监测的时间分辨率。

为反映土地利用变化程度,这里引入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和动态度。土地利用变化幅度指土地利用类型在面积方面的变化幅度,其意义在于直观地反映不同类型在总量上的变化和变化的类型差异[11]。在结合已有研究的基础上[11,12],采用变化面积的绝对值代替原有的变化面积,采用除以初期总面积代替除以初期某一类型的面积,修改后的土地利用变化幅度的数学表达式为:

式中:Sai为研究初期第i类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Sbi为研究末期第i类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R为该类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幅度。

土地利用动态度可定量描述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速度,对比较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和预测未来土地利用变化趋势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动态度指数综合考虑研究时段内土地利用类型间的转移,着眼于变化过程而非变化结果,其意义在于反映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剧烈程度[11]。本文为更好地反映区域在研究时段内土地利用变化的总体趋势,探究适宜的监测频率,在结合已有研究的基础上[11,13],选用时段变化率代替原有的算术平均年变化率,修改后的公式如下:

式中:LC为研究区域内土地利用的综合变化率。

4 实验结果及分析

4.1 影像数据的选择

4.1.1 研究区一(深圳湾北岸)

对深圳湾北岸地区采用3种数据源、使用3种不同分类方法可得土地利用分类图,对土地利用分类图进行分类精度对比,从分类精度的角度评价采用哪种数据、使用哪种方法会达到最好的效果(表3)。

%

从表3可以看出,ZY-3影像的分类精度最高,使用SVM时精度达到86%;Landsat 8和SPOT 5在使用SVM分类时精度差别不大,但从视觉感受看,SPOT 5影像的分类结果过于细碎,效果不如Landsat 8影像分类。由于深圳湾地类细碎、空间异质性强、变程短,故对影像数据的空间分辨率有一定的要求。ZY-3的空间分辨率最高、辐射分辨率高、成像质量好,分类和提取的效果最好;空间分辨率较低的Landsat 8影像同样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因此,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选择ZY-3影像进行深圳西部深圳湾地区的土地利用分类无疑是最佳的。

4.1.2 研究区二(大鹏湾东岸)

对大鹏湾东岸地区采用3种数据源、使用3种不同分类方法可得土地利用分类图,对土地利用分类图进行分类精度对比,从分类精度的角度评价采用哪种数据以及使用哪种方法会达到最好的效果(表4)。

%

从表4可以看出,使用3种数据源的分类效果差别不大。这是因为大鹏湾地区由于居民地等集聚在很小的区域中,使得大部分区域S、LC比较单一,对遥感影像数据的空间分辨率要求不高,ZY-3、SPOT 5、Landsat 8影像在该地区均有较好的效果。因此,在对精度要求不是极高的研究应用中,从经济和效率的角度出发,选择Landsat 8影像进行深圳东部大鹏湾地区的土地利用分类无疑是最佳的。

4.2 信息提取方法的选取

4.2.1 研究区一

对研究区一的信息提取方法的研究是基于其最适数据源ZY-3的。从表3可以看出,支持向量机的分类效果最好,精度达到85%以上;其次是最大似然监督分类,精度在80%以上;最差的是面向对象分类,精度小于75%。支持向量机分类法分类和提取专题信息的效果比较稳定,但分类和提取耗时长,对于ZY-3这样的高分影像,支持向量机存在运行速度过慢、效率低下等缺陷;最大似然监督分类法在稳定性、准确性特别是速度方面都具有较大优势,可以作为优先选择的分类和提取专题信息的方法,但其分类精度略低于支持向量机;面向对象分类法由于不能很好地将零散分布的植被与周围地物区分开,对这些对象分类精度较低,并且在山区还存在阴影干扰的问题,会将有或无阴影遮盖的同类地物识别成不同类别,但对于坑塘等分布集中且与背景对比度高的地类来说,由于其与周围地物边界明显、很难发生混淆,还是能够较好地区分,总体来讲,面向对象分类法出图视觉效果优秀,但精度不如另两种方法。因此,在使用最佳数据源ZY-3且不考虑时间成本的情况下,选择支持向量机分类法为最佳。

4.2.2 研究区二

对研究区二的信息提取方法的研究以Landsat8为数据源。从表4可以看出,最大似然法与支持向量机法分类精度相近,都在80%以上,但面向对象法的精度不高。最大似然分类法虽然在速度和准确性上比较平衡,但其对于海水养殖等用地类型的纹理识别表现并不好,并且对于沙滩和居民地这类光谱特性比较相近的地类区分效果欠佳;支持向量机分类速度虽然慢但分类精度较高,在不考虑时间成本的情况下,支持向量机分类法在此区域也是最佳选择;面向对象分类法对于离散分布的细碎地物的分类面积总是比真实值偏小,对大鹏湾而言主要是裸地、居民地等用地类型,而对于水库、坑塘等类型则3种方法分类效果都相对稳定。总体来说,支持向量机分类法略优于最大似然法,而后者又优于面向对象分类法,因此在人类活动稀少的海岸带区域且不考虑时间成本的情况下,采用支持向量机分类法为最佳。

4.3 监测频率

4.3.1 研究区一

2006-2010年,在深圳湾北岸典型区,由式(1)算出,所有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幅度都比较大,其中最大的是居民地、变化幅度都在20%以上,其次是裸地,变化最小的海水养殖的变化幅度也在5%左右。由式(2)算出,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以大于10%的速度持续增加,土地利用变化速度也相应增加,土地利用变化剧烈。

因此,在以深圳湾北岸为研究区的人类活动频繁的典型区,在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监测、植被遥感提取或湿地遥感监测时,如时间分辨率选择多年,即若干年进行一次回访调查,容易造成更大误差;如时间分辨率小于一年,即每年监测若干次,又容易受到季节和物候的干扰,将许多正常的物候变化判断成土地利用的变化,造成误判、影响精度。故本研究提出,在人类活动频繁的海岸带,遥感监测的时间分辨率以1年1次为佳。

4.3.2 研究区二

2006—2010年,在大鹏湾东岸典型区,由式(1)算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最大的是裸地,变化幅度在11%~29%之间,基本不到深圳湾北岸裸地变化的1/2;其次是居民地;变化最小的是坑塘,变化幅度小于2.5%。由式(2)算出,每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综合动态度有增有减,但总的趋势是越来越高,土地利用变化相对缓慢,到2010年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达到50%以上。

因此,在以大鹏湾东岸为研究区的人类活动稀少的典型区,在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监测、植被遥感提取或湿地遥感监测时,如时间分辨率为一年或每年多次,则容易造成人力和物力的浪费。故本研究提出,在人类活动不频繁的海岸带,遥感监测的时间分辨率以5年1次为佳。

5 结论

本研究实验结果总结如表5所示。总之,最佳分类方法都是SVM分类,对于人类活动频繁的海岸带区域,需要更高分辨率的数据源和较快的数据更新时间,对于人类活动稀少的海岸带区域,需要中等分辨率的数据源和较长的数据更新时间。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研究 篇3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方法

中图分类号: F3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4-04-1

0 引言

土地管理工作中核心的环节是如何规划土地的利用,而在全国五级以上的土地利用规划的总体体系当中,核心是县级土地的规划,它不仅是编制地市级、省级土地的利用总体的规划基础,还是如何编制乡镇土地的利用总体的规划依据。由此可知,研究县级土地如何利用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县级如何利用土地的总体规划是微观层面的规划,它是一种确定型和管理型的,如何编制县级土地的利用水平不但直接地反映了总体规划的编制质量,而且是我国怎样实现建设用地和耕地保护相平衡的关键。最近几年,随着科学发展观对怎样科学决策对土地的利用,科学制订对土地的总体规划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而,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来探讨目前我国县级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的具体情况就显得尤为重要与紧迫。许多学者对如何合理地利用和规划土地的研究日益深入。本文对我国县级土地如何利用和规划的深入研究及建立和完善具有我国特色的土地利用规划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学价值。

1 对我国的县级土地如何利用的总体规划的研究

1.1 总体规划的理论及方法的研究

土地如何利用规划的方法和理论是对土地合理利用的指导,土地规划方法和理论的完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土地规划的质量,因此,坚决地贯彻执行可持续的发展战略,合理地提出县级的土地利用规划都应当以人地协调理论、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为合理的理论基础,编制了县级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方法:包括合理利用土地规划体系、修编思路、内容、修编程序、修编模式、手段和编制方法以及具体的实施方法等一系列的基本问题。通过对常用人口预测的方法、规划方案多目标、决策方法技术的路线、土地分区的定量、图件编制方法等的探讨,建立了土地合理利用的规划技术方法体系。一些对县级土地如何合理利用的规划与经济的发展、城镇化的进展协调性进行了初步探讨性的研究。同时,一些研究者根据土地合理利用的系统思想,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与规划技术,提出了一套结合县级可行的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的方法与系统的技术体系。

关于如何合理规划和利用县级土地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的成果中,不仅从大体上对县级土地的合理规划的研究,还从某一方面作为切入点展开了合理的理论探讨,并取得了卓越的可行性方案,为地级市及县级的土地合理利用及规划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1.2 研究GIS 系统在土地规划中的应用

隨着县级土地规划信息软件系统在县级土地规划中的广泛应用,较多的研究者对GIS在土地规划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常小燕等人基于GIS技术设计了面向对象规划的模块方法在县级的土地合理利用总体规划管理系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邵晖等研究人员探讨了以GIS 为实验平台,以理论数据库作为基础,把土地的规划模型体系作为支撑修编系统,并探讨了将现有土地的规划模型的决策和支持功能与GIS 的数据处理能力及可视功能集成为一体。一些人同时探讨了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功能在县级土地开发整理并在规划中对数据如何处理、专题性的研究、成果图件编绘及规划过程等阶段的应用。总之,GIS合理应用在县级土地利用及总体规划建设目标、任务、思路和总体构建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2 对我国县级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应做到以下几点

2.1 对土地“生态与经济”系统规律的充分认识

人类的生产生活不但可以使土地逐步退化,也可促进土地的进化,如荒地变良田,沙漠变绿洲。

2.2 合理改善生态环境

(1)通过恢复物种的植被、逐步建设梯田等合理利用土地,把生物治理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以防止水土的流失。(2)通过种草、种树和工程等措施相结合,调整不切合实际的土地利用方向。

2.3 控制大城市规模和城镇占地

应该坚决地执行我国城市建设的基本方针,严格限制并控制大城市的发展规模,适当发展中等化城市,大幅度减缓乡镇发展,尽量不占或少占用农村耕地,合理有效地利用县级的土地资源,为保证生态稳定、经济的持续性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土地利用规划实习心得 篇4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大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愈来俞显得重要,并越来越引起教育部门和用人单位的关注。为进一步加强实践环节,在这个学期的第16周,学校组织我们进行为期一周的土地利用规划实习。目的在于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土地利用规划学,及其研究方法,增强我们队已学过的专业基础课的感性认识,初步了解土地资源管理这一专业以后的工作内容、工作性质及野外工作的基本程序与方法,提高我们的观察与实际动手能力。

通过这次实习,培养我们以后从事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合理规划、开发、利用、保护方面的基本技能,理论联系实际,使我们巩固和加深对已学过的基础理论的理解,培养专业兴趣,为我们后续课程的学习或参加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本次实习我们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几项内容:(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研究;(3)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研究;(4)土地集约与节约利用研究 ;(5)土地综合整治研究 以上研究内容均已河北省保定市易县为基础。

而实习之前准备工作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充分的准备工作,是工作圆满完成的保证。首先是分组,每个班级分成3组,每组13-14名成员,有组长与副组长,由这两名同学分配以后实习过程中每个组织员的任务与安排;接下来是教师对我们进行实习指导,指出这次实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数据要求,并进行实习讲解;最后是教师给我每个组分发实习指导课程书。

接下来就是我们的实习内容:

一、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这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只有深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才能发现问题,作出合乎当地实际的规划。因此,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时,必须对土地利用现状做深入调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资料,找出土地利用存在问题,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依据。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对规划区域内实现土地资源的特点,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利用程度、利用效果以及存在问题作出的分析,并提出优化利用土地的合理建议。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研究:这一内容是全面评价上一轮规划编制实施成效,客官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建设用地指标分配、建设用地布局和规划实施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提出本次规划修编的基础数据、重点内容、技术要求和编制方法等方面的建议。

三、加强耕地和基础农田保护研究:在调查易县工地与基本农田保护现状的基础上,通过研究未来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根据一线耕地在规划期间有效地生产能力、粮食安全指标,提出规划期间全县农用地及耕地需求量:结合各乡非农业建设和生态建设占用耕地需求和补充耕地能力,提出分乡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指标:研究提出新形势下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对策和措施。

四、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研究:根据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和推动土地利用方式根本转变的要求,按照“内涵挖潜与外延扩大相结合、内涵挖潜为主,合理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原则,研究解决易县如何通过土地利用规划引导和控制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并从规模、结构、时序等方面、研究提出调控各业、各类建设用地的目标及政策建议。

五、土地综合整治研究:根据一线土地利用现状,对全县土地利用潜力进行深入挖掘,科学安排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并对土地开发整理的成本。效益进行分析,最后为土地综合整治工程指定科学有效的措施,使全县土地达到有序开,发合理利用。

经过这次做土地利用规划实习的经历,我对乡镇总体规划有了初步的认识,大概了解了工作的流程,这对以后的学习以及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为期一周的实习,我了解了现状分析方法、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研究内容,掌握了一定的规划技术与要求。在这期间,收获颇多:在做新农村规划中进一步加深了近期规划的内容。

有收获的同时也有很多不足,由于时间有限,没能更加全面的学习了解专题内容,以及研究方法的具体实施方案等,但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我都尽心尽力的完成了分配给自己的工作,为这次实习的完成付出了自己的汗水,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土地利用规划复习资料 篇5

土地的特性:

1、土地物质的自然性

2、土地数量(面积)的有限性

3、土地质量的差异性

4、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

5、土地位置的空间性

6、土地属性的两重性(P8)

土地利用:是人类通过一定行为,以土地为劳动对象,或者说为手段,利用土地特性来满足人类自身需要的活动过程。

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土地利用规划学不单研究制约土地利用的生产力因素,也不单研究制约土地利用的生产关系因素,更不是研究土地利用的全部内容,而是着重研究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土地利用合理组织这一特殊矛盾。

土地利用规划的实质:是人类对未来土地利用及其发展趋势所做的预先估算的过程。土地利用规划的目的:在于维持人类生存,优化组织土地利用,保护整个人类利益。

土地利用规划的职责:就是土地供需预测,协调供需矛盾,追求满意效益,引导持续利用。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

1、土地供需综合平衡

2、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3、土地利用宏观布局

4、土地利用微观设计

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

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2、土地利用潜力分析;

3、土地供给与需求预测;

4、土地供需平衡和土地利用结构化;

5、土地利用规划分区和重点用地项目布局;

6、城乡居民点用地规划;

7、交通运输用地规划;

8、水利工程用地规划;

9、农业用地规划;

10、生态环境建设用地规划;

11、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12、土地利用费用效益分析和规划实施。

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按等级层次分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按区域性质分为行政区、自然区和经济区甚至跨区域土地利用规划;按规划深度 分为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设计、土地利用施工。

在我国一般按行政区划单位分为全国一省一市一县-乡五级土地利用规划。各级土地利用规划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和相互补充的错综关系,上一级规划对下一级规划起着控制作用,而下一级规划对上一级规划存在反馈作用。同一层次不同单位和区域的规划之间存在着开放性互补关系。

土地利用规划理论:

1、地租和地价理论

2、土地区位理论

3、持续利用理论

4、生态经济理论

5、人地协调理论

6、系统工程理论(P35)

土地利用规划原则:

1、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原则

2、因地制宜原则

3、综合效益原则

4、逐级控制原则

5、动态平衡原则(P46)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特点:整体性、长期性、战略性、控制性(P57)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

1、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

2、土地利用的合理组织

3、土地利用的规范监督(P59)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程序:准备阶段→方案编制阶段→规划审批阶段

规划的分级审批:三级审批:国务院、省级人民政府、设区的市人民政府

国务院审批省、自治区、直辖市,省会所在城市,非农人口50万以上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省级政府审批地(市)级、县级和不设区的乡级规划;市级政府审批设区的市的乡级规划。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资源数量分析、质量分析、开发程度分析、结构分析、效益分析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体系:

1、土地开发利用程度

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土地利用率=(已利用土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耕地复种指数=(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面积)*100%人口密度=人口总数/土地总面积

建筑容积率=(建筑总面积/用地总面积)*100%

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居民点用地总面积/人口总数

2、土地集约经营程度

耕地灌溉率=(有效灌溉面积/耕地面积)*100%

单位耕地化肥施用量=化肥施用量/耕地面积

土地利用投入产出率=土地产出总值/土地投入总值

城镇化水平=(城镇人口总数/人口总数)*100%

3、土地利用综合效益

单位播种面积(或收获面积)产量(或产值)=作物总产量(或总

产值)/作物总播种面积(或收获面积)

单位农用地总产值=农业总产值/农业用地面积

单位建设用地总产值=建设部门总产值/建设用地面积

单位土地纯收入(土地盈利率)=(产品总产值-生产成本)/土地

面积 基尼系数:反映收入分配差异程度。其值在0和1之间。越接近0就表明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反之,收入分配越是趋向不平等。按照国际一般标准,0.4以上的基尼系数表示收入差距较大,当基尼系数达到0.6以上时,则表示收入差距很大。

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占生活费支出总额的比重。

土地质量评价:依据土地评价对象的不同:城镇土地质量评价(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评估)、农用土地质量评价(农用土地分等定级评估)

依据土地评价属性的不同:土地自然质量评价、土地经济质量评价

依据土地评价目的的不同: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人口

承载力评价、土地农业经济评价、土地国民经济评价

土地需求量定量预测方法:

1、趋势预测法:直线方程、二次曲线方程、指数方程(P129)

2、回归预测法

土地利用结构规划方案的编制方法:

1、基于面积均衡性的综合法 ★

2、基于土地适宜性的土宜法

3、基于思维系统性的模型法

土地利用分区:土地利用地域分区、土地利用用地分区(P163)

土地利用分区方法:综合分析法、主导因素法、叠置法、聚类法(P164)

农业用地的配置(P168)

建设用地的配置(P173)

城镇布局理论:

1、反磁力吸引体系理论

2、门槛理论

3、带形城市理论(P229)

居民点用地规模的预测:

1、历史推断法

2、规划指标法

3、分区测算法

4、模型预测法(P241)

居民点布局的形式:卫星式、带状式、多边形式、自由式(P244)

交通运输的方式和结构:(优、缺点)(P265)

1、铁路运输

2、水路运输

3、公路运输

4、航空运输

5、管道运输

公路的选线及其方案择优:(P273)

铁路线路的选线:水文要求、地形要求、地质要求、通航要求(P282)

1.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内涵:是以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为目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在农村土

地整治重点区域及重大工程、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农田整备区等开展的土地整治活动。

高标准基本农田即一定时期内,通过土地整治建设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特点:坚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规范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

建设;

坚持规划引导,统筹安排,规模整治,优先在基本农田范围内建设;坚持因地制宜,实行差别化整治,采取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措施;

坚持数量、质量、生态并重;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鼓励农民采取多种形式参与工程建设;

以土地整治专项资金为引导,聚合相关涉农资金,集中投入,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参与。

作用:

总体目标:通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实现每个耕作田块直接临渠(管)、临沟、临路,保

证每个耕作区与农村居民点相连。具体目标:

1、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实现集中连片,发挥规模效益;

2、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高标准基本农田比重;

3、提高基本农田质量,完善田间基础设施,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4、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发挥生产、生态、景观的综合功能;

5、建立保护和补偿机制,促进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持续利用。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以及其他等五项工程。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重点区域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和基本农田整备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重点区域及重大工程、土地整治规划确定的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及重大工程、基本农田整理重点县。地形坡度大于25度的区域、自然保护区、退耕还林区、退耕还草区、行洪河道以及河流、湖泊、水库水面等区域则禁止建设。

2.农村土地综合整治 条件:

1、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综合整治专项规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必须坚持

规划先行。我区计划用5-6年时间全面完成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未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综合整治专项规划的区域不得开展土地综合整治。

2、项目区只能选择在一般农田区和基本农田范围内。不能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

划的范围内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工作。

3、要明确建新区特别是农民集中居住区的点位和位置。并按发展性、多样性、相

融性、共享性的“四性”要求规划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用地整理中农户

要自愿同意开展搬迁。农民集中居住区规划建设实施方案,要经区规委会初审

后,报市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农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专家进行审查,审查通过后才能建设。

4、整理区域应具备整理的潜力。农地整理中田土坎、农村道路、未利用地占整理

区耕地面积原则上控制在8-10%。

5、产生的增减挂钩指标平移使用产生的土地收益应与实际投入成本资金相平衡。

若收益低于实际投入成本,政府须对差异资金的来源方式进行合理的说明和承

诺。

好处:

1、对农民而言,就是“三充分一持续”。

2、对土地而言,新增了耕地面积,优化了土地结构,促进土地的流转,适于规模经

营,发展现代农业生产。

3、对投资商而言,可以通过参与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获得土地投资收益,同时,还可获区政府在税收、土地资源配置等方面给予的政策扶持,享受土地综合整治优惠政策。

4、对产业而言,通过建新土地的平移使用,使我区土地后备资源更加丰富,通过科

学规划,可为汽车产业、商贸、现代物流、城市地产等提供土地储备,逐步形成三次产业良性互动发展格局,打造复合型产业增长极。

工作步骤:

1、调查摸底,征求意愿。深入村组、农户家中,通过召开村组干部会、议事代

表会、村民大会,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宣传土地综合整治政策,对农村土地、人口、房屋、青苗、是否同意参与土地综合整治等基本情况作一个全面摸底。

完善村民申请参与程序。

2、制订方案,立项报批。结合实际,科学制定方案,确定目标、原则、机制、安置补偿办法和实施步骤,做好资金测算,选定项目合作主,筹措前期资金。

3、登记测量,清算补偿。项目立项批准后,组织专业测量队伍,选派村组议事

会代会和群众代表参与,逐组逐户按户籍进行登记、核实,对房屋及构筑物、青苗及附着物进行测量、登记、签字、确认、公示、复核,无误后由镇政府

对房屋及建(构)筑物、青苗及地上附着物开展清算补偿。

4、住房安置、农户搬迁。修建安置房,落实房源,开展搬迁,并做好户口迁移

及城市居民户口登记工作。

5、充分社保、充分就业。完成农民变市民的户籍变更手续后,及时落实人员社

保,作好有就业意愿的全员统计摸底,抓好就业培训,寻找就业岗位,引导

帮助就业。

6、工程实施,复耕验收。组织实施三大工程,将农房旧房拆除复耕,达到国土

部门验收要求。

7、土地流转、发展集体经济、土地综合开发。开展农用土地流转工作,做好集

市政办土地利用规划通知 篇6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部门管理机构、直属事业单位,中省驻各单位:

为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计划管理的通知》精神,加强土地利用管理,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根据国家、省、市有关政策规定,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加强我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计划管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

(一)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土地管理部门要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利用的整体控制作用,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强土地用途管制;要依据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等从严审查各项建设用地申请。对不符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的建设项目,不得通过用地预审,不予办理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手续。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土地、规划管理部门要强化建设项目选址和用地论证,积极引导建设项目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选址和建设,避免出现建设用地盲目无序扩张现象,确保土地资源科学合理有序开发利用。原则上工业项目用地应在我市省级产业园区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工业集聚区选址,房地产项目用地应在依法批准的城镇村规划区“圈内”选址。

(二)严格控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调整。要切实维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严肃性,不得擅自修改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得擅自改变土地用途,严禁通过调整和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擅自改变基本农田位置和规避报批占用基本农田。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确需修改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应严格按照《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计划管理的通知》规定程序和权限报批:

1.经国务院批准或核准的大型能源、交通、水利等单独选址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用地或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或核准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用地,确需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

2.省、市人民政府确定的重点建设项目、基础设施、民生工程,以及已列入省、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城镇体系规划、城乡总体规划、旅游发展规划和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规划及“十二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确需使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有条件建设区,近期确需动工建设并已列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的;

3.军事设施、环保设施、矿山、电站及供变电网塔基、加油站、电信基站、输气(油、水)管道等确需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村和独立工矿建设用地范围外选址的建设项目用地,近期确需动工建设并已列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的;

4.经国务院批准占用基本农田的,按照国务院批准文件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补充划入数量和质量相当的基本农田。

对不符合上述修改调整条件的,不得修改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三)建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定期评价制度。以每两年的12月31日为结点,由县市区人民政府组织专家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论证评估,对评估结果组织听证后报市国土资源部门备案,并根据规划实施评价结果决定是否启动修编工作。按有关规定确需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修编的,必须报经原批准机关及省国土资源部门同意后方可启动修编工作,涉及改变规划规定内容的,必须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

二、进一步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四)强化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规定,未取得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用地预审意见或预审未通过的项目,发展改革等部门不得审批或核准。用地预审工作由建设项目审批、核准、备案机关的同级国土资源部门组织实施,但圈内储备用地、统征地(批次用地)及面积在1公顷以上的单个建设项目等,由市国土资源部门进行用地预审。市国土资源部门主要负责对使用市级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的圈外单独选址项目和由市级立项的圈内项目进行用地预审,其中使用新增建设用地指标5亩以下的圈外单独选址项目和1公顷以下的圈内建设项目,市国土资源部门可委托县市国土资源部门受理,组织实地踏勘和论证,并提出初审意见。

(五)严格土地供应政策和定额指标管理。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对限制类项目控制供地数量,禁止类项目一律停止供地。依据建设项目用地定额指标、工业项目用地控制指标和单位面积投资强度等因素,综合核定建设项目用地规模。对超标准用地的,一律依法核减;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一律不予通过预审。实行“绿色审批”,严禁高耗能、高排放、淘汰类等项目通过预审,重点支持低耗能、低排放、鼓励类工业项目用地。严禁建设脱离实际需要的宽马路、大广场和绿化带,严格控制行政机关办公楼用地标准,停止别墅类房地产开发、高尔夫球场项目以及行政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新建培训中心项目的土地供应。严格控制大户型商品住房供地,严禁改变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用地的土地用途或性质。

(六)加强节约集约用地的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把节约集约用地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层层签订《土地管理目标责任书》,把节约集约用地考核纳入县市区政府绩效评估体系,与领导干部年度考核挂钩,严格兑现考核奖惩。

三、强化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

(七)实行分级管理制度。根据省下达的年度土地利用计划,由市国土资源部门拟订计划指标分解方案,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在省下达的年度计划总量中,根据当年全市用地需求情况,合理安排市预留统筹计划指标和切块下达计划指标。市预留统筹计划指标主要用于市级以上城市基础设施、省市重点工程、重点产业项目、省级产业园区、保障性安居工程、民生工程等建设项目用地;切块下达计划指标根据上年度经济发展形势、节约集约用地水平和土地利用计划指标执行考核情况以及本年度的建设用地需求预测分解下达给县市区,主要用于保障当地基础设施、民生保障、工矿企业及文教卫等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项目用地。

(八)实行动态管理制度。

一是进一步完善计划台账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市、县两级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台账,确保及时、准确、真实地反映计划执行情况。原则上没有用地指标的,不允许用地报批。

二是加强和改进土地利用计划执行情况的跟踪监管,及时跟踪项目报批情况。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分阶段对辖区内建设项目情况等进行调研、分析、指导,对项目报批工作进行衔接、沟通,全面掌握辖区内建设项目尤其是重点建设项目的进展情况。

三是对无法按时报批项目的指标按规定时限调剂使用。下达给县市区的建设用地指标应及时合理使用,逾期未使用的,其指标由市里统一调剂使用;对于市预留统筹指标,用地单位应在预审工作完成后2个月内使用,逾期未使用的,其指标用于储备库其他用地项目的报批。

谈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 篇7

1 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原则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将不断地改变, 其中包括对土地的占有关系。一定的土地占有关系要求相应的土地制度, 从而构成整个社会制度的一部分。这种土地制度的改变不是自发地产生, 而是要通过革命的手段才能实现。为了摧毁旧的土地制度和建立新的土地制度, 土地规划起着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土地利用规划, 将其视为合理组织土地利用, 调整土地关系, 巩固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的重要手段和措施我国开展土地利用规划工作的实践证明, 合理组织土地利用不能离开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这项重要原则, 不能离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任何一方。其中任何一方发生变化都会引起土地利用规划形式、内容和任务的重大变动,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有力地说明了我国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的每一次变革, 都给土地利用规划提出新的要求和任务。基于这点, 土地利用规划所研究的内容和所肩负的任务不是一成不变。在不同社会生产方式下, 甚至在同一方式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 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原则和方法都不尽相同。

2 因地制宜原则

地球陆地表面如同自然界其他物质一样, 有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地球表面由于受不同形成因素的影响和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 形成了一系列相互区别且各具特色的土地。由于各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千差万别, 直接影响着土地利用方向、方式、深度和广度, 使土地利用具有显著的地域差异。不同的土地利用环境不仅反映土地本身的适宜性和限制性, 而且反映当前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对土地的改造能力和利用程度, 因此, 土地利用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才能把土地利用的潜在可能性变为现实生产力。

由于土地构成因素的不同量的不同组合形成了表面形态和利用特性各异的土地, 严格地讲, 在地球表面上很难找到性质和特征完全相同的两块地段;另一方面, 国民经济各产业和部门对其用地的质量具有特殊的要求, 于是构成了土地利用的主要矛盾, 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就成为土地利用规划的核心内容。

因地制宜是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应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因地制宜原则具体体现为土地特性和用地要求的协调上。土地适宜性是土地利用合理组织和协调土地利用需要与可能的客观物质基础。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时遵循因地制宜原则, 具体地讲就是揭示了土地适宜性, 把客观上业巳存在的土地质量及其利用适宜性借助土地评价方法加以评定。

3 综合效益原则

人类合理地组织土地利用的目的在于获取最大效益和最佳服务。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具有明显的整体化特征, 土地利用所追求的效益绝对不是单项效益而是融社会、经济和生态三效益为一体的综合效益。

为了获得土地利用的最大经济效益, 必须学会应用经济杠杆对其加以调节和控制。地租和地价理论对于土地资源的综合评价和合理开发利用、制定土地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合理地组织土地利用, 不断提高土地肥力和质量, 改善土地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 实行土地集约化经营, 必将导致土地级差地租形成条件的变化。人类利用土地就有必要在土地上投放劳动、物资, 以单位土地面积上所投入劳资数量来评估土地集约度。在我国人多地少的条件下, 增加单位面积土地的变量资源投入以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度已成为必然的趋势。为了获得土地利用的最大经济效益, 选用合适的土地集约度显得尤为重要。土地集约度受土地生产力的制约, 土地生产力又依据土地自身的受容力, 在一定条件下, 土地资源利用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果, 常常以单位土地资源利用所产生的经济效果数值称为土地资源利用效果系数来加以评估。该系数的实质是反映任何用地方案在占用或消耗单位数量的紧缺土地资源时所引起的国民经济损失即纯收入或国民收人的减少数量。由于土地资源利用效果系数与被利用的土地资源数量、质量和用途等因素有关, 必须选用土地资源利用经济效果标准系数。土地资源利用效果标准系数可以运用一般方法、平均数方法、综合平衡法和最低利润法求得。

4 逐级控制原则

土地利用规划往往同地域概念相联系, 一般来讲, 土地利用规划都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进行的。地域是地区和区域的总称。地区是一个广泛的概念, 系指地球的一部分。地区边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任意的, 可根据需要和具体要求划定。区域是地区中的一部分, 不同于地区, 区域的边界是由内聚力决定的, 区域是具有内聚力的地区。

依照不同的标志, 将我国土地资源划分成不同的地区和区域。土地资源的行政管理的层次性决定土地利用规划的类型、范围、任、务和内容的多样性, 从上到下构成结构有序的等级分明的土地利用规划系统。从横向来看, 同一区域土地利用系统系由各类土地利用子系统组成, 如耕地、林地、牧地、市地、工矿地、水地等土地利用子系统, 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托的关系和联系。遵循逐级控制的原则, 由于上下层次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 上一层次土地利用规划有关项目完成以后才可能着手进行下一层次的土地利用规划。遵循逐级控制原则, 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实质, 是将规划区域内土地利用类型和活动落实于特定的空间。土地利用规划方案都应加以层次分解和区域分解, 使其落实到土地, 同时, 借助这种方法对于下一层次区域的土地利用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5 动态平衡原则

在社会主义国家中, 平衡是一个全局的问题, 它不是主观的设想, 而是客观的必然。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 整个土地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 忽视土地利用的综合平衡工作。土地作为一项资源和国民财富, 理应纳入整个国民经济综合平衡体系之中。土地综合平衡与人民生活和基本建设密切相关, 是搞好综合平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动态平衡原则要求在规划时在分析过去摸清现状的基础上, 估算计划期内可能新增加的土地资源数量和土地需求量, 从供需双方进行反复平衡, 一方面应根据计划安排的投资和消费需求来估算所需土地数量, 另一方面从土地开发和节约以及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提高其生产力来估算土地资源的可能供给的数量, 直至两方面平衡为止。

参考文献

[1]卜凯.中国土地利用[M].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出版社, 2008.[1]卜凯.中国土地利用[M].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出版社, 2008.

深圳市土地利用规划 篇8

关键词:土地利用;土地规划;江苏省

一、江苏省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江苏省东濒黄海,地处长江、淮河、沂河和沭河下游。江苏省是我国土地资源面积较小的省区,全省土地面积为1026万平方公里(15390万亩),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07%。江苏省属亚热带和暖温带气候,是我国工农业较发达的省区。近两年来,江苏省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第一位,其农业总产值居全国第二位,仅次于山东省。江苏省良好的农业产值是因为它有着肥沃的土地,土地生产力较高,而且这里有较高的经济和文化技术水平。

截至2008年12月31日,江苏省共有100734万亩农用地面积,其中714568929亩耕地,47430631亩园地,48485508亩林地,160577亩牧草地,196698672亩其他农用地。29012万亩为建设用地面积。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241564104亩,水利设施用地28954197亩。交通运输用地19604112亩。未利用地面积为30366万亩。全省耕地占土地总面积的4463%。

当前,中央提出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江苏省把节约土地资源、加强土地规划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江苏省土地资源利用的特点

1.土地垦殖率高。按地域分,平原地区垦殖率高,山地丘陵区垦殖率次之,长江三角洲地区垦殖率最低。

2.农用地和耕地比例较大。在已利用的土地中,农用地所占比例较高,高达79.19%。在农业用地中,耕地比重则比较大,高达71.05%。

三、江苏省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江苏省在土地利用中还存在着不少矛盾和问题,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一)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开发难度大。这个难度突出表现为农业与非农业用地矛盾日益突出。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后备土地资源不足是主要原因。

(二)耕地锐减,质量下降。近十年来,耕地大面积减少。究其原因,是源于各项建设和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近年来减少的耕地中,大部分是城镇周围有水浇条件,旱涝保收的高产稳产农田,而新增加的耕地熟化程度较低。

(三)土地利用率以及產出率比较低。在各类非农业建设用地中,用地规模过大,外延扩展为主,其实际利用很不充分。

(四)水土流失和土地污染较重,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当前土地利用中存在比较严重的土地污染。目前多数市地已有上地污染,而且局部地区还比较严重。

四、江苏省土地规划试谈

所谓土地利用规划,是指在土地空间上对土地进行合理组织的一项综合性措施。开展土地规划,其主要依据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此外,规划地区的自然、社会以及经济条件也是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通过土地规划,使每块土地都有合理的生产任务。通过土地规划利用,使土地能取得最大的效益。同时,保护好土地资源,满足土地规划的要求。

具体说来,开展好土地规划,需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建立规划许可制度。实行用途管制,各类土地要按规划利用。落实管制措施。要严格控制农用地,尤其是耕地转为建设用地。对于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非农建设项目发土地规划许可证,作为准予用地的法律凭证。严格审批,凡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建设项目,不予许可。

(二)强化建设用地规划管理。要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相关的专项规划对建设项目用地进行预审。在审批建设用地时,要根据规划审批意见,对项目用地的规模、布局、占补措施以及用地计划指标进行严格审查。经规划许可并定额审核批准的用地项目,予以公告,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三)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龙头作用。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城市规划和村镇规划的建设用地规模以及范围进行审核。在审核中,如果发现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不一致,就应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所确定的规模和范围内审批用地。

(四)制定政策和措施,大力推进土地开发复垦和土地整理工作

土地开发复垦和土地整理是一项社会性系统工程,是长期性的事业。各地有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差异。在进行土地整理时,要根据不同差异,区别不同条件,对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的方式、范围和深度进行统筹安排。要因地制宜地制定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要认真做好开发整理前后农地质量评价、权属确认以及土地的调整和重划工作,保证有计划、有序地进行,保持农村社会、经济的稳定。要按市场经济规律运用评估、勘测等科学方法,尊重原有的产权关系,对各方面的关系进行协调,依法办事。对于集体和个人对于农用地的整理、复垦以及开发,在一定期间内,可减免其农业税和集体提留。

(五)新农村建设要树立新思维,创造新模式

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树立新思维。实现农村居民点用地达标,是土地整理工作的核心任务。首先,要大幅度减少村庄占地。为此,需要改变独栋房屋加封闭大院的传统模式。当前,在院子里养猪、养鸡、种菜和堆放柴禾的现象已经大大减少,大多数农民已经不再这样去布置自己的小院。因此,院子的功能也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就使压缩院落面积、节约土地有了可能性。在此背景下,应该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提倡修建公共绿地以及健身、娱乐场所;为了扩大公共空间,缩小院落面积,提倡修建连栋平房或楼房;提倡建设农户之间更加开放、更多交流的新型农村社区。使房屋更紧凑,使绿地、广场宽阔,使环境优美,土地也可以得到更集约的使用。

参考文献:

[1]吴燕辉.基于GIS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华中师范大学.2008.05.01

[2]李旺君.基于“反规划”理念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研究.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上一篇:语文文学词语积累下一篇:居室装修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