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治理体系建设

2022-12-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乡村治理体系建设

乡村振兴背景下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的路径

摘要: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之义,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营造乡村治理新氛围、打造乡村治理新模式、形成基层治理新格局的重要抓手。针对乡村治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应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健全乡村自治规则体系;加强普法实效,提升干群法治素养;引导村民广泛参与,形成多元共治格局;筑牢法治阵地,加强公共法律服务建设等手段实现乡村治理迈向新征程。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治理体系;路径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22.01.008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没有有效的乡村治理,就没有乡村的全面振兴。2021年2月21日,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发布。《意见》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意见》第五部分“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中提出,要加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乡村治理。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基石。

一、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是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保障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抓手。

(一)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石

加強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作,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为前提。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将之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强化,要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要求,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2020年3月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印发《关于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的意见》,提出要不断加强法治乡村建设,到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乡村。2021年4月20日,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农业农村法治建设的意见》,旨在坚持依法治农、依法护农、依法兴农,全面推进农业农村法治建设,力争实现乡村依法治理水平明显提升。这一系列文件充分表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在充分尊重我国乡村治理历史传统、时代精神、现实需要基础上,科学回答了为什么要振兴乡村、如何振兴乡村的重大现实问题,将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提升高质量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二)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乡村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强乡村治理中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治理体系建设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内容,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满足农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目前,从一定程度来看,农村基层党建存在薄弱环节,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强化。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的必要举措。

(三)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是满足农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必然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乡村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将优化生产生活空间,持续改善村容村貌、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主攻方向,努力让农村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生活。2021年6月1日,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农村全面进步,

《乡村振兴促进法》正式实施。新时期,农民群众对农村建设和农村生活有更美好的期望。《乡村振兴促进法》第3条明确,促进乡村振兴应当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统筹推进农村建设。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涉及内容多,范围广,需要统筹多方力量,重点发挥村民的自治主体作用、法治的利益调节作用、德治的关系润滑作用,在坚持系统思维和统筹协调的基础上,让亿万农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二、哈尔滨市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的现状

(一)加强地方立法,规范乡村综合治理

2019年3月28日,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印发《黑龙江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不断开创黑龙江省“三农”工作新局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哈尔滨市建设农业强市的重大机遇,为贯彻落实国家、黑龙江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要求,哈尔滨市发改委组织编制《哈尔滨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9-2022年)》,以市委市政府名义正式印发实施。《哈尔滨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9-2022年)》在组织振兴部分,围绕建立健全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提出了建设“四有”农村基层党组织、促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进一步夯实基层政权等重点任务。为改善民生实现共建共享,规划围绕补齐农村民生短板,提出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公共服务体系等重点任务。

2021年7月30,黑龙江省司法厅在全省率先出台《黑龙江省“乡村振兴 法治同行”活动实施方案》。《方案》提出以保障农村群众基本公共法律服务需求为重点,健全完善乡村公共法律服务网络、保障困难群众获得优质法律援助、提供多元化专业化法律服务、深入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四个方面的重点任务,确定了18项具体法律服务举措,全力为黑龙江省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法律服务和法治保障。

(二)开展专项行动,提高乡村群众幸福指数

为使广大乡村村民深入了解依法治国的方针理念,哈尔滨市各地相关部门根据法治建设年的有关部署安排,深入农村地区,就切实杜绝秸秆焚烧、鼓励广大村民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勇于举报黑恶势力犯罪积极提供线索以及法治进乡村等活动进行广泛动员宣传。部分法院积极举办公众开放日活动,邀请基层代表走进法院,深入实地踏查了解法院的司法活动流程。通过“法治乡村行,普法进家庭”主题活动,举办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常识和法律知识讲座,由基层法律服务者通过典型案例剖析、以案释法等形式详细讲解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相关常识和《婚姻法》《继承法》等法律法规,并对农村村民咨询的法律问题进行解答。实施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扎实开展“乡村振兴·法治同行”活动。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动全市广大农民树立法治意识、法治信仰的重要途径,是全力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法治宣传的生动形式。上述活动以法治宣传和法律服务为切入点,进一步加强乡村地区法治建设,增强了广大农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及安全感,有利于推动农村形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依法办事风的浓厚氛围。

(三)开展试点示范创建,由点带面提升治理效能

为加强乡村治理,哈尔滨市下辖的各乡镇结合自身发展特色,推进党务、村務规范化建设和重大事项“阳光工程”,不断健全村级“一约四会”,开展乡村治理试点示范创建,打造民主法治示范村,培育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2021年9月,农业农村部网站发布《拟认定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名单公示公告》,哈尔滨市双城区希勤满族乡希勤村、哈尔滨市木兰县柳河镇烧锅窝子村、哈尔滨市通河县浓河镇民权村等29个村被认定为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以木兰县柳河镇烧锅窝子村为例,该村从过去基础较薄弱的传统乡村,发展成一个生产发展、村风文明、设施完善、环境优雅的城镇居民小区,基本实现了居住城镇化、设施配套化、发展多元化、能源节约化、管理民主化的“五化”目标,先后被授予“市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省级五星级新农村示范村”“国家级文明村”等多项荣誉。

三、哈尔滨市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升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广大基层干部和乡村群众的法治素养有很大提高,依法治理环境得到改善。但在法治方式运用、村民乡村治理参与度及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依然有待提升。

(一)法治方式运用亟待加强

基层社会治理中,自治是基础,法治是根本,德治是先导,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从这个角度出发,以“自治”为基石、以“法治”为根本、以“德治”为先导的“三治融合”基层治理模式对全国乡村治理法治化具有风向标作用。伴随乡村地区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依法治国理念在广大乡村地区逐步走向深入,村民的民主意识和法治观念增强,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权利观、平等观、秩序观、民主观不断形成,乡村治理法治化成效显著。但是乡村治理法治化的程度还需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在,部分村民在出现矛盾纠纷时依然选择“信访不信法”“有问题找政府”,而非选择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一些基层干部在运用法治方式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方面也存在短板。

(二)村民参与度有待提高

乡村自治主要指广大乡村村民对乡村事务进行自我管理、教育及服务,实现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当前村民对乡村治理参与度不够、积极性不高,严重阻碍了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进程。部分村民法治观念淡薄、法治意识不强的现状依然在一定程度存在。一些村民认为乡村治理的落实主体是政府和村委会,与自己无关,对于诸多乡村治理事项漠不关心。在涉及需要经村民大会或村民小组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时,因为村民参与人数不足、表决人数不符合要求使决议事项被迫搁置。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积极性不高成为制约乡村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建设中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环。

(三)公共法律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受全市各地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司法资源在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分配呈现出明显差异。在乡村地区,由一个基层派出法庭辐射管辖数个村镇成为常态。执法队伍严重老化,人员数量相对缺乏。乡镇司法所人员配备不足,不能完全满足乡村治理工作需要。有的村民委员会基本上没有设置法律委员会,村委会成员中没有配备法律专业工作人员。人民调解委员会、法律援助中心等机构无法提供专业法律服务,缺乏专职人员,工作人员大多由乡镇工作人员、司法所干警等兼任。这种司法资源分配不均的现状不仅增加了乡村地区司法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还给当事人参与诉讼程序带来不便。同时,不少乡村地区的法律援助与司法救助延伸不足,影响了广大乡村地区群众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积极性。

四、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的路径

推进乡村地区治理体系建设是一项社会公共事业,不但涉及依法治市的建设成果,还涉及乡村地区的繁荣稳定,需要政府、基层自治组织和村民等多元主体协同推动,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保驾护航。

(一)加强顶层设计,健全乡村自治规则体系

法治方式的运用离不开良法的引导和推动。良法是善治的前提和基础,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可以为乡村治理提供制度支撑。当前,我国立法质量不断提升,立法总量不断增加,尤其是作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的《民法典》于2021年正式实施,为广大乡村推进社会治理提供了规范指引。在现有制度框架内,重点发挥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的规范作用,构建体现自治、法治与德治“三治融合”社会治理规范体系。同时积极探索具有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作用及新时代意义的基层治理模式,形成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做法。结合乡村自身实际,引导村民广泛参与制定村规民约,明确干部群众的权利义务,使乡村治理各项任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乡村基层社会治理中体现民主精神,注重发挥村民的自治主体作用,广泛听取村民的意见建议,集中群众智慧,体现当地特色,使村规民约与立法配套衔接,不断健全村民自治规则体系。

(二)加强普法实效,提升干群法治素养

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一方面要完善自治规则体系,发挥规范的指引作用,另一方面要不断加强乡村普法宣传工作实效,在增强干部群众依法办事能力上下功夫。

一是开展主题宣传,增强普法效果。充分结合乡村地区常见的法律问题和矛盾纠纷,通过法治主题宣传、巡回审判、以案释法、打击黑恶势力等活动,引导村民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尤其要加强对事关村民切身利益的《农村土地承包法》《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不断提升普法实效。通过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培训,提升乡村干部的依法治理能力,不断增强村干部及村党员的法治理念、服务意识,形成村干部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将法治融入村民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中,提升乡村干部群众的法治素养,充分发挥法治在推进乡村治理中的作用。积极引导村民理性表达诉求,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通过开展广泛宣传教育活动,让村民增强对法律的敬畏感。

二是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促进法治文化宣传常态化。当前,乡村地区的法治文化宣传任务繁重与宣传人力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要积极动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离退休干部、公证员、人民调解员、大学生村官、律师等积极参与乡村法治文化宣传工作,组建法治宣传志愿者队伍,常态化开展法治文化宣传教育活动。拓宽社会公众参与法治宣传工作的途径,搭建社会公众参与平台,为加强法治乡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力保证。

(三)引导村民广泛参与,形成多元共治格局

当前的乡村社会治理主体已经从原来的政府单一主体向政府、村民自治组织和村民多元共治的格局演进。为促进相关主体的协调合作,需要进行职责划分,明确基层党组织、政府、村民委员会和村民的关系,划定各自的权限和职责范围。基层党组织要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化进程。乡镇政府要主动承担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和法治乡村建设的职责,把工作重心放在乡村公共安全、基本公共服务和社区建设上,努力营造乡村安定和谐局面。村民委员会作为基层自治组织应明确自身的自治权限,依照法律法规对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依法组织村民进行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及民主监督,真正发挥基层自治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引领作用。村民个人要積极转变观念,积极参与村民自治,保证自身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的实现。

在具体举措上,一是完善村务公开制度,保障村民知情权和监督权。完善村务公开制度是保障村民知情权和参与权的前提,也是落实民主监督的重要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便利优势,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组等网络服务客户端将党务、村务和财务“三务”公开,公布举报电话、举报邮箱,接受村民监督。二是完善民主管理,落实村民参与权。在制定村规民约或村民自治章程时,让村民充分了解自身的权利义务范围,对涉及乡村治理的集体事务要积极参与,形成自我管理、主动参与的良好局面。三是完善议事机制,落实村民决策权。伴随一事一议、民主听证会、论证会等民主决策机制的不断完善,村民对涉及切身利益的农村基础设施、农田水利、村容环境整治事项应积极参与决策,主动发表意见建议,践行民主决策理念,提升乡村自治能力。

(四)筑牢法治阵地,加强公共法律服务建设

一是扎实推进乡村法治阵地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乡村法治阵地建设,尤其是乡镇法律服务工作站和村级法律服务工作室建设,完善乡村地区法律服务机制,搭建一站式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将法律服务、纠纷调解、法治保障与法治文化宣传融为一体,打通服务乡村地区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加强乡村地区中小学校法治文化宣传阵地建设,使中小学生明晰法律底线,遵守道德规范,提高广大青少年的法治意识,为乡村振兴打下法治文化基础。不断培养专业法治人才,将人才培养工作放在推进法治乡村治理工作的重要位置。引进专业法治人才,充实乡村法律服务机构人员。提高乡村调解员的培训质量,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二是加强法治宣传设施建设。与城市相比,乡村地区法治文化宣传活动少、设施不足的弊端制约着乡村治理法治化的实效。《关于全面推进农业农村法治建设的意见》指出,推动法律法规进村入户。要注重发挥示范户和法治教育基地在农村普法和乡村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开展面向农村、服务农民的普法主题实践活动。应充分发掘利用乡村中小学校、农贸市场及文化广场等宣传阵地,组织开展多样化的法治宣传活动。在广播电视媒体开设法治乡村建设专栏、发布新法速递、设立咨询热线等,充分发挥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作用,让干部群众及时知晓关涉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规发展动态,使宣传教育更加贴近民生、贴近生活。

说明:本文系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项目编号:21FXC18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林星,吴春梅,黄祖辉.新时代“三治结合”乡村治理体系的目标、原则与路径[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96-103.

[2] 张艳芳.完善乡村治理法治化建设的新路径[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0(19):106-109.

作者:李玲玲 李云滨

第2篇:乡村振兴中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

摘 要: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持续的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加速了农村社会的分化,加之日益加剧的人口稀疏化、老年化,乡村大有衰落之势。在社会治理领域,农村内部矛盾不断增多,包括村霸在内的黑恶势力严重影响农村社会治安,各种突发公共安全事件频繁发生,基层社会治理领域的问题复杂多样,乡村治理面临巨大挑战。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两年多来,围绕社会治理,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大政方针,为乡村有效治理指明了方向。按照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制度的基本要求,在“七位一体”社会治理体系的总框架下,完善党组织领导的“三治”结合的乡村社区治理体系,落实县乡村联动的乡村治理工作体系,横向上要建立健全权责清晰、体制顺畅、多元互动的乡村社会治理体系,纵向上要建立健全指挥有方、服务到位、上下联动的乡村社会治理体系。

关键词:乡村振兴;社会治理体系;基层治理;社区

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事关农民安宁、农村安定、国家安全。有效的社会治理,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安居乐业、安定团结的社会秩序,推动形成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社会风尚。建立健全乡村社会治理体系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

一、乡村社会治理面临的难题

社会保障和社会治理是社会建设的两大抓手,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社会保障是社会的“稳定器”,社会治理是社会的“安全阀”。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下,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成绩斐然,彰显社会制度的显著优势。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但是,随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广大农村日益凸显,乡村大有衰落之势。为此,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中央先后印发和出台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乡村治,则百姓安。农村要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离不开科学有效的治理。治理有效,既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也是我国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石。没有乡村治理现代化就没有国家治理现代化。乡村振兴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經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共同发展,需要全国人民共同发力。而这一切,都是以社会稳定和谐为前提的。公共安全是社会治理的灵魂。一国的社会治理制度、治理体系、治理能力是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的重要保障。加强乡村治理,提高治理效能,是夯实基层基础的固本之策,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善治的必由之路,也是建设充满活力和安定有序的乡村社会,提升乡村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选择。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领域一系列的制度安排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乡村治理主体、治理事务和治理制度也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加之农村日益加剧的人口稀疏化、老年化等问题,给乡村振兴、乡村治理现代化带来了空前的挑战。

(一)农村内部矛盾不断增多

由于新的城乡差距,导致农村居民的收入明显低于城市居民收入,2019年前三季度,全国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22 882元,其中,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31 939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1 622元,贫困地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8163元,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农村居民、贫困居民的2.75倍和3.91倍。[1]而且,不同地区,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很大,2019年,上海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33 195元,甘肃是9628.9元,上海大约是甘肃的3.45倍。同一地区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越拉越大。随着新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农村社会结构、社会分化和社会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农村内部新的社会矛盾。首先,是产生了一个以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为代表的弱势群体,并且这个群体已成为农村常住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其次,由于留守人口生产、生活、生理、学习上的正常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导致发生各种各样的过激行为,如自杀、暴力事件。鄱阳湖的一个村子,在1980年至1993年的非正常死亡人数是18人,主要都是上吊、喝农药,自杀的人当中50%是因为贫困,农民自杀特别是农村妇女自杀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山东省妇联和一些机构的研究数据表明,农村儿童中有心理障碍及行为反常现象的检测率为19.8%,而且农村儿童的检测率大大高于城市儿童的检测率。[2]近年来一些地方的农村老年人为了不给子女添麻烦而自杀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二)包括村霸在内的黑恶势力严重影响农村社会治安

随着广大农村集体经济的解体以及人口的大量外流,包括村霸在内的黑恶势力趁机抬头,不仅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危害,而且影响整个社会的繁荣稳定。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通知》指出,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全国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根据实地调查,在当前深入开展扫黑除恶斗争的大背景下,黑恶势力具有以“村霸”、宗族恶势力、“保护伞”以及“软暴力”等新老犯罪手段交替使用,团伙规模不定、人员变化快等新特点。[1]同时,“黄赌毒”、拐骗妇女儿童等丑恶现象的肆虐严重影响着农村社会的安定和安全。非法集资、传销等涉众型经济犯罪延续高发态势,多类型犯罪复合交织,案件规模屡创新高,风险系数剧增。接二连三的交通事故也已成为困扰农村安全的一大隐患。

(三)社会风险时刻威胁着农村公共安全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风险社会,不仅风险种类繁多,而且跨界性强、传播速度快,互相交织,很容易形成风险综合体。加上一些地方的乱垦乱伐、滥开滥采,工业污染、农药污染和生活垃圾污染严重,使得农村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各种突发公共安全事件频繁发生,如地震、水涝、火灾、旱灾等自然灾害,如重大交通安全事件、生产安全事件、公共卫生事件、食药品安全事件等突发重大公共安全事件,极大破坏了农村社会经济秩序。2019年1月至5月期间,我国破获4500多起食品安全相关的犯罪案件,共抓获犯罪嫌疑人8500多人,捣毁黑工厂、黑作坊、黑窝点3800多处,重拳打击了食品安全领域的犯罪行为,确保了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1]

(四)基层社会治理领域的问题复杂多样

乡村是城市之根。日益加速的工業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不断形塑着农村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青壮年等乡村精英的外流,严重削弱了乡村治理的能力和水平,不仅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人力不足,有些村委会甚至沦为黑恶势力兴风作浪的幌子。由于基层组织、村委会软弱涣散,乡村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都有衰落之势。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开始显现,物质关系逐渐演化成为乡村内部人和人之间的主要关系,传统的乡村文明不断被撕裂。乡村变成了一种人们将就的、无奈的而不是主动选择的安身立命之所。[3]建立在传统社会基础上的乡村血缘和地缘共同体开始瓦解,而新的共同体尚未形成,长期留守农村的农民,因看不到自己和农村发展的希望而精神颓废,短期行为、非理性消费、“等靠要”思想在农村日渐流行,婚丧嫁娶中的一些陈规陋习沉渣泛起,严重破坏了乡村社会的经济秩序,影响了乡风文明建设,使得我国乡村振兴的相关政策措施难以落地生根。当前农村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是农民收入太低、劳动太重,而是消费不合理、闲暇无意义,是社会关系的失衡,是基本价值的失准,是文化的失调。[4]

二、乡村社会治理体系的基本框架

为加强乡村社会治理,提高治理效能,自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国家密集制定、出台一系列关于乡村治理的大政方针。《意见》最早提出,有效的社会治理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要把加强基层社会治理作为固本之策,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在之后陆续颁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对乡村治理体系建设都做了专门规定,逐步形成了以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社区治理体系为基础,以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为统领,以县乡村联动为基层治理工作体系的乡村社会治理体系,我国乡村治理的“四梁八柱”逐步确立。

(一)乡村社区治理体系

社会治理重在基层。社区是社会的细胞,是农村居民的居住地、生活点。社区活则社会活,社区稳则社会稳。“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社区历来都是社会治理的重心。因此,乡村社会治理体系是从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开始的。针对广大农村村委会自治组织软弱涣散、治理不力等突出问题,《意见》对新时期农村社区治理提出了一系列极富创造性的制度安排,形成了党委领导、村民自治、依靠法治、重视德治的社区治理体系。

1.加强党组织对乡村振兴中社会治理的坚强领导

建立选派第一书记工作的长效机制,向发展不足和治理低效的乡村派出第一书记,从而增强党的领导。把大学生、农民工、机关企事业单位中的优秀分子配置到村两委,配齐配强村党支部书记,充分发挥村干部队伍的带头作用。从农村优秀村干部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大力在农村青年中发展和培养入党积极分子,推进农村党员的定期教育学习。推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加大基层小微权力腐败惩处力度。

2.加强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

积极探索村支部书记担任村委会主任的选举制度。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章程、乡规民约的自我约束和自我引导作用,引导新乡贤积极参与村民自治。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的职能,完善“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社区民主协商机制。加强基层社会服务,实施“一门式办理”和“一站式服务”的乡村社会服务综合平台。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社会组织,尤其是大力发展服务类和慈善类社会组织,积极发展农村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

3.提升乡村法治化水平

积极培养乡村干部和农民的法治思维,提高其法治素养,增强农村居民依法自治和依法处理社会矛盾的能力,引导农村居民依法解决三农领域的社会矛盾与纠纷。切实增强基层干部法治观念,提高乡村干部依法行政和依法治理的能力。建立和完善社区调解、政府仲裁、司法保障的矛盾纠纷联合调处机制。提高农村普法力度且精准施策,针对农村不同群体进行针对性普法教育,加强农村法律援助,探索建立对农村困难群体法律维权的援助和司法救助制度。

4.提升乡村德治水平

重视发挥道德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的规范约束和精神引领作用,要积极开展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在全社会宣扬道德模范精神,借助道德模范人物的事迹向乡村社会弘扬积极向善、尊老爱幼、诚信友善、勤俭持家的精神。建立道德激励和约束的良好机制,要通过乡规民约和社会组织章程等建立起农民自我管理的规则体系,形成自我教育的良好制度,提高自我服务和管理的能力,实现乡村社会群体之间、阶层之间的良好关系。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道德活动,树立道德模范,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

2019年,国家出台的《指导意见》《条例》,对乡村社区治理又做了一些补充和完善,明确要“以自治增活力、以法治强保障、以德治扬正气,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善治之路,建设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5]。

(二)乡村社会治理体系

为防范社会风险,确保社会安全有序,创新社会治理,不断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日益成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经过党的十七大、十八大的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并从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四个方面提出了原则性要求。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建设平安中国,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出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则、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这又是一次重大的制度创新,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一个突出亮点。

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是和乡村社区治理体系建设结伴进行的。只是在提法上,过去更多的是用了“体制”。从《意见》中“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到《指导意见》和《条例》中的“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再到《决定》中的“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乡村社会治理体系从“五位一体”到“六位一体”再到“七位一体”不断创新,日臻完善。

(三)乡村基层治理工作体系

以十九届四中全会为重要节点,我国乡村社会治理不仅明确了基层社区治理体系的架构,也规定了总的社会治理体系的架构。如何将基层和顶层贯通,实现上下联动,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此做了专门规定,提出要完善和健全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加强农村社会的治理。

1.逐步加强党对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领导

党组织全面领导农村的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组织、宣传等工作,团结并紧密联系人民群众,筑牢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要加快建立和健全黨组织部门牵头协调,政府相关部门参与的村务监督机制。持续向贫困村、软弱涣散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派驻第一书记。通过各种办法配好配强发展滞后和治理低效地区的乡镇领导班子,特别是配好配优乡镇党委书记。在乡村社会广泛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教育宣传实践活动。

2.明确了完善乡村社会治理工作体系的基本思路

坚持县、乡、村三级联动思路,把社会治理和社会服务融合起来,使得治理的重心逐渐向社区下沉,提供全面、优质和精细化的服务,从而提高乡村治理效能。第一,明确县级政府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的职能定位。县级政府是乡村社会治理“一线指挥部”,主要起到统筹谋划作用,要压实社会治理统筹谋划与领导责任,发挥好协调不同治理机构,整合治理资源的作用。建立县级领导干部和县直部门主要负责人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的包村制度。第二,明确乡级政府是为农服务中心,在服务中强化管理职能。乡镇层面要整合审批、服务、执法等职能,在此基础上建立一站式服务管理平台,“把一网办”和“最多跑一次”落到实处。要加强农村社会治理的薄弱环节,尤其是要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宅基地管理、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等领域内的治理。第三,明确行政村是基本治理单元,加强村民委员会的自我管理和服务职能,发挥村监委、居民议事会的监督职能。健全基层民主制度,完善村规民约,推进村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扎实推进自治、法治、德治的有机结合。

三、完善乡村社会治理体系的思路和对策

从我国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制度的基本要求出发,按照乡村社会治理体系的总体框架,直面现阶段农村社会治理中的主要问题,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应从横向、纵向两个维度上,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乡村社会治理体系。

(一)横向上,建立和完善责权清晰、体制顺畅、多元互动的乡村社会治理体系

我国乡村社会治理体系从“五位一体”到“七位一体”,治理制度和治理体系不断完善,但是,像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事件的社会治理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具体到某一层级、某个事件,各个主体的权责、参与方式以及彼此互动、交流的体制机制等不好规定,导致在应对社会治理事件时,各社会主体的权责不清、彼此交流互动的体制机制不畅、应对突发事件的方法不多,具体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这些不足表现得尤为突出。

一要尽快制定、修订应对农村突发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生物安全法》等应对风险社会急需的相关法律。结合农村社会治理领域中的突出问题,认真分析各类治理事件发生发展的内在机理,科学研判事件发展态势,明确各社会主体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的权责、参与渠道、参与方式。更好发扬党的核心领导和政治保障作用,政府在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组织管理职能,以及保证社会协同和公众的有序有效参与。

二要创新灵活多样的民主协商、法治保障和科技支撑的体制机制。在“七位一体”的乡村社会治理体系中,民主协商、法治保障和科技支撑不仅是各自独立的一位,还是各社会主体交流、互动、协同的重要平台。要充分用好这三大机制和平台,把“枫桥经验”时代化、本地化,不断创新人民调解工作的方式方法,有效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创新乡村社会治理体系中的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的体制机制,寻求最大公约数,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充分发挥法治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的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和信息化手段,统筹推进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各种信息数据的集成运用,不断提高社会治理的效能。

(二)纵向上,建立健全指挥有方、服务到位、上下联动的乡村社会治理体系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治理创新高潮迭起,成绩斐然,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更趋成熟,“七位一体”的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备,但是,在纵向治理上,贯通中央、地方、城乡社区的基层治理工作体系还未建立起来,同时,突发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应急管理体制也未完全建立起来,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难以实现。由此,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有些地方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指挥混乱、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外行领导、错误研判、反应迟缓、贻误战机、物资和服务供给不及时、工作衔接不紧密等等问题。建立健全突发重大公共安全事件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应将突发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的社会治理属性和应急管理属性有机结合,将治理重心下沉,突出基层治理的重要性。具体而言,以县域社会治理共同体为单元,打造县乡村联动的乡村社会治理工作体系。

一要不断提高县级“一线指挥部”的指挥能力和水平。县级党政部门是我国乡村社会治理的中坚力量,是国家大政方针最重要、最直接的执行者,发挥着“一线指挥部”的功能。国家的每一项政策,乃至我国国家制度优势能否转化为治理效能,都与县级党政部门的执行力息息相关。在乡村社会治理,尤其是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安全事件中,首先,县级党政要坚持原则,始终和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服从党中央的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做到令行禁止。其次,县级党政部门要能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创造性应对突发事件。作为“一线指挥部”指挥官的县级党政领导,面对突发事件的发展变化,应将原则性和灵活性有机结合,创造性执行政策,避免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第三,县级党政部门要统筹谋划、协调各方,不仅要做好指挥官,还要当好调度员,要能够有效统筹协调好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各项政策、各种资源和各种关系。

二要不断提高乡镇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乡镇是公共服务中心,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担负着管理和服务的职责,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后勤保障服务部”。要按照扩权强镇、富民兴村和依法下放、能放就放的原则,依法依规赋予乡镇更大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构建功能完善权责一致的管理服务体制。乡镇领导要强化管理和服务意识,运用数字化、信息化手段,有效推行精细化、网格化和人性化管理。利用一切资源,调动各方力量,搭建各种平台,畅通各种渠道,实现一站式服务、人性化服务。确保在一些突发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应对中,医疗设施、医疗资源、生活物资供应及时、充足,民生得到有效保障。

三要不断完善党组织领导的“三治”结合的社区治理体系。社区是居民居住区,也是一些突发公共安全事件防控的前沿阵地。要以行政村为单元,形成党委领导、村民自治、依靠法治、重视德治的突发事件防控体系。首先,要强化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形成良好的自治格局。每个居民要更加坚信党和政府的领导,相信科学,相信自己,安排好作息,照顾好自己,照顾好家庭。其次,要发扬科学、互助、信任、关怀的德治精神。在突发事件应对中,要充分发扬道德教化的功能,大力弘扬优良家风家教,倡导互助、信任、关怀等社會公德,树立道德典范,形成团结向上、充满活力的乡村风尚。第三,要依法应对。要提高居民群众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引导人们遵守、学习、运用应对突发事件方面的法律规范,依法表达诉求、解决纠纷、维护权益。第四,要坚持党建引领。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在基层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农民群众,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社区治理格局,实现善治。

参考文献:

[1] 李培林,陈光金,王春光.2020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 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2] 吕新雨.“民工潮”的问题意识[J].读书,2003(10):52-61.

[3] 秦清芝,杨雪英.挖掘乡村综合价值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J].人民论坛,2019(34):76-77.

[4] 贺雪峰.当前农村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是农民收入太低? [EB/OL].重农评,2020-01-16.

[5] 中办国办印发《指导意见》 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N]. 人民日报,2019-06-24(1).

Construction of Social Governance System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ZHANG Run-jun

(College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China)

作者:张润君

第3篇: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中的法治与德治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这是第一次将德治纳入乡村治理中,自治法治德治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法治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普遍要求。道德介入法律是有极大必要性的,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对于建设法治社会是具有深远意义的。从古至今,法律与道德两者共同约束和协调大家的思想与行为,法治与德治时刻规范着社会行为,依法治国以安天下,以德治国浸润人心。

关键词:乡村治理;法治;德治

作者简介:潘思咏(1994-),女,汉族,江苏常州人,常州大学史良法学院,法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

我国是一个农业发展大国,因此,乡村治理体系更能直接反映出我国的国家建设体系,乡村的发展更是直接体现出国家的发展。推进乡村治理体系的建设,是朝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需要更增进一步。如今贫富差距依旧悬殊,乡村无论是治理体系还是思想观念相比较而言是滞后的。面临着新时代的机遇和挑战,我们更要加强自治、法治、德治的三者相结合,通过对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实现乡村治理的完美转型,目的是最终实现乡村社会的善治。

一、乡村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优秀传统文化的逐渐流失,乡村道德观念的滞后

农村不仅是农业的发展地,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源地。虽说我国提倡宗教信仰的自由,但是道德观念应当与时俱进,紧跟新时代的步伐。这些封建的、迷信的信仰大部分仍在乡村里流行,这些思想会使民众们的思想走偏,玷污民众的精神思想,文化素质不高的民众更是会对如今的新时代思想嗤之以鼻。

(二)乡村青年人才的流失

现如今农村的规模在逐渐变小,许多农村青年都走出农村,往大城市发展,而留在农村的,大多都是老一輩们,并且走出农村的这些青年大多都是接受过中、高等教育的青年,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导致他们不愿局限于农村劳作,更愿意走出农村去往大城市发展。伴随着乡村村落数量的减少,以及乡村人才的大量流失,使得乡村的劳动力和乡村生机都逐渐流失。

(三)乡村法规建设不完整

我国关于农业、农村领域的法律、法规对于实施方面还是不完整不规范的。关于农业方面的法律法规,很多都是空白点,而乡村大部分都是靠农业为生,在我国,农业的发展与传播地就是乡村,但如果理论都不规范不具体的话,更不用考虑可操作性了。

(四)乡村居民法治意识薄弱

和城市里的生活相比较而言,农村的生活是一个封闭的、静止的状态。村民对于法律村的了解是少之又少的,大部分村民认为只要自己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法律就不会和自己有所交集,然而他们所以为的却与事实相悖,很少的村民知道用法律来保护我们自身权益。

二、乡村体系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完善措施

(一)加强乡村道德文化的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①所谓德治,最关键的就是道德治理。把良好的思想道德逐渐灌输给乡村居民,这是弘扬好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要件,可在原有的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发掘出更多的优秀传统,做到尊重、保持并发扬。

道德是产生于这个社会之中的,因此道德是会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的。在乡村德治建设的过程中,要尊重好乡村中的传统文化,也应当将新时代中优秀的现代社会主义文化在乡村里流行起来,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推动乡村德治的建设。

(二)发挥新乡贤的作用,做好道德文化的传播工作

新乡贤这个词语并不陌生,他们是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者与传播者。因为新乡贤都具备着良好的知识基础,大多数的新乡贤都接受了高等的教育,他们自身具备着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相比较村民而言,新乡贤有良好的逻辑思维和知识储备,因此他们可以起到带头作用,推进道德文化知识的传播。

(三)构建乡村法治体系

构建乡村法治体系,让村民百姓们感受到法律的权威性。基层的法律服务体系可以更好地帮助村民们学法、懂法、守法、用法。要充分发挥好法律的保障功能以及服务功能,最大程度上降低村民们用法的成本,最大限度地满足对村民法律服务的基本需求。要完善相关法规和机制,为地方依法行政提供有力的法律和制度保障。要尽快完善基层政府决策法律体系,对基层政府运行的各环节、各部门权责予以明确界定和规范。

(四)积极开展普法宣传

在农村积极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在农村生活里感受到法治氛围的存在,使法治融入乡村生活。农民是承载着长期历史传统的特殊社会群体,要想在乡村开展的普法教育要做到全面深入,最重要的是要让广大村民知道村民自治特别是村委会民主选举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办法,最终可以实现知法、懂法、用法的这一目标。必须有效提高村民法律意识,在遇到纠纷矛盾时可以活学活用他们所学到的法律相关知识。

三、法律之中必须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内容

法律之中是否应该包含道德,一直被人们所争论。在具体实践中,道德在司法过程中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立法的意图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而道德在司法过程中,正是推动法律实现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存在。法律为了实现其应然价值,就必须融入以一定限度的道德原则。

从古至今,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关系一直都是人们所争论的焦点。在司法过程中,道德是无处不在的。道德在法律之中发挥着非常大的作用,并且,道德是有必要介入法律的。道德原则对法律的介入,能够使结果更趋于理性与正义,能够解决法律无法涉及的问题。道德对于法律而言是相辅相承的。当然,凡事又都是要讲究一个度的。法律与道德的联系或紧密,或分离,都必须在一定的限度之中。尽管道德在法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道德是必须受到限制的。为了保障司法不道德化,也为了实现社会公平与公正,道德入法必须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自古以来,法学家之间围绕着法与道德关系究竟为何提出了不同的主张,其中,法律实证主义与非实证主义最主要的争论的区别就是法律与道德是否应当分离。法律实证主义认为法律是以权威性和社会实效性来定义的,与道德毫无关联。对于实证主义而言,法律之中不应该有道德成分,法律是否有效也与道德无关。因此,就拿法律实证主义来说,法律与道德之间是完全的泾渭分明。相反的,非实证主义则主张的是法律与道德是相互联系的。两大学派的法律与道德之争,无论古今无论中外都从未间断过。当然,有不少人认为法律应当与道德划清界限,法律是至高无上的,是严肃无比的,要依法治国就要严格按照法律去执行。的确,法律是严肃而崇高的,但若与道德完全相分离,真的会更好地执法、更好地司法吗?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自古以来就无比崇尚道德礼仪,崇尚儒学的国家,道德是完全融入社会的,其影响力甚至是不亚于法律的。

在一个法治社会,严格的司法能够保障法律的崇高地位,但是法律的权威却不仅因此而树立。按照法律实证主义而言,法律与道德相分离,短时间来看,摒除了道德的法律的确给司法带来了权威性,但长远来看,当公民面对这样丝毫“不近人情”的法律的时候,只会望而却步。法律如果太过死板严肃而不知变通,只会使得公民将最初对法律的信仰渐渐淡忘掉。如此,依法治国少了公民的自觉守法,少了公民对法律的信仰,少了法律的权威性,如何来达到最初的初衷呢?从公民的角度而言,每个人都希望的是公平与正义,法律虽然可以解决不少的纠纷,但却不能解决所有的事。法律并不是万能的,如果要真正地实现公民所希冀的公平与正义,即实质正义,可以说少不了道德的介入。

四、结语

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可以更快更好地促进乡村体系的建设。法律作为调整社会的规范,离不开道德原则的审视和指导。道德能促进法律实现实质正义与公平,填补法律在具体实践中的不足之处,同时又能推动法律发展,增强法律的社会适应性,从而增强法律的生命力,使其不至于被社会所淘汰,被时代所遗弃。

[ 注 释 ]

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19(3).

[ 参 考 文 献 ]

[1]贺雪峰.新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张婷婷.新时代我国农村道德治理研究——以安徽省六安市为例[D].安徽财经大学,2018.

[3]乔惠波.德治在乡村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及其实现路径研究[J].求实,2018(4).

[4]邓超.实践逻辑与功能定位:乡村治理体系中的自治、法治、德治[J].党政研究,2018(3).

[5]何阳,孙萍.“三治合一”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的逻辑理路[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6).

[6]章璐璐.道德填补法律漏洞的理論探析[N].潍坊学院学报,2016,6:49-54.

作者:潘思咏

第4篇: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

为加快推进__镇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着力打造全省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样板,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共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__〕__号)《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农业农村部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民政部司法部关于开展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中农发〔20__〕__号)精神,并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善治之路,建设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主要任务

通过多种渠道开展乡村治理问题调研,结合我镇乡村治理的实践与创新,编制完成__镇全省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实施方案,统筹谋划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和乡村治理示范村的申报创建工作。20__年,在__村开展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通过开展示范创建,探索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模式并积累经验。20__年,逐步将范围扩大到全镇,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乡村治理的制度机制,全方位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时代乡村治理体制机制新模式。

(一)选优配强基层队伍,让基层党组织强起来。

1、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构建村党组织领导的“三会两站一社”组织体系,落实乡镇党委抓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乡村治理主体责任。深入实施村党组织书记“领头雁”工程,推行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到20__年底,“一肩挑”比例达100%,村党组织负责人依法兼任村级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村“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落实村“两委”调整县级联审、村党组织书记县级备案管理制度。集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采取“一村一策”等措施精准整顿。加大基层小微权力腐败惩治力度,规范乡村小微权力运行。加强村级党小组建设,激活村党组织“神经末梢”,充分发挥党小组在党员教育管理、联系服务群众、组织开展村民议事等方面的功能作用。加强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每村至少培育2名后备干部。

2、建强农村党员队伍。坚持党员发展“三审三备制”,坚持优先从具备条件的农民经纪人、专业大户、回乡创业人员等致富能手中培养和发展党员。建立党员联系农户制度,每名党员联系1-2户农户,密切党员同群众的联系。实施农村党员干部本领提升行动。结合农村党员积分制管理,组织开展“双培双带”先锋工程和党员户挂牌、承诺践诺、设岗定责等活动,开展党员示范先锋评选和先锋指数测评,推广“四联四帮”经验做法,推动党员在乡村治理中带头示范。

3、培强农村人才力量。建立乡土人才库,全面摸排“小能人”“土专家”“田秀才”“传承人”。建立健全人才引入、作用发挥激励机制,拓宽村级人才来源。开展“引智回乡”活动,每村确定3名以上乡贤,引导乡贤回归乡里,兴业发展,参与乡村治理。推进全省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培育试点工作。加强农村科技、电商等人才培育,大力发展乡村小微企业,激发农村创新创业活力,充分发挥各类人才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二)全力推进产业强村,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富起来。

1、建立乡村产业协调发展机制。建立城乡统筹联动的产业发展、项目谋划、市场主体培育、招商引资、扶持政策的工作机制。完善乡村治理与产业协调发展机制。出台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用地、金融、税收等方面激励政策,为中小农户发展提供支持,吸引工商资本“下乡入村”,形成党建引领、多元参与、协调治理的乡村产业发展格局。推进产权与治权统一治理。开展全省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试点工作,推动农村闲置宅基地、闲置住宅依法、有序流转。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发展富民乡村产业。做大做强优质粮油种植、苗木花卉等主导产业,开展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工作,推进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设。建立农业、文旅、美丽乡村建设等融合发展机制,大力发展乡村休闲产业,争创全国休闲农业示范镇,着力推动休闲农业与具有水乡特色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2、推进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壮大。深入实施村级集体经济“五抓一增强”(抓班子建设、抓产业发展、抓项目建设、抓资金扶持、抓组织推动,增强村党组织领导乡村发展和服务群众功能)和“培强抚优”工程,推进富民强村。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改革,进一步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大力实施“培强扶优”工程,到20__年底力争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上村达100%,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村3-4个,新增1个经营性收入100万元以上村,全镇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增幅达10%。深化“5+x”(资源开发型、资产经营型、产业发展型、服务经济型、投资入股型、自主选择型)发展模式,加强示范村和优秀项目评选,打造2-3个农村龙头企业,培育一批致富带富示范先锋。

3、推进党建引领信用村全面开展。实施全省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试点工作,建立“组织诚信、群众守信、村民互信”的“诚信村镇”模式,净化农村信用环境,提高支农服务水平。发挥党员在宣传群众、信用评议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提高信用村创建质量。加强对信用户的动态管理,开展村民诚信指数评测,建立信用户动态调整机制和诚信激励机制。20__年,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在全镇全面推开,为实现强党建、促增收、富村民的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三)创新村民议事协商形式,让村民通过议事纽带把自身管起来。

1、建立社情民意联络机制。落实社情民意联系点制度,设立村级“民情驿站”,实行一村一联络员,定期收集反映社情民意。开展“访民情、解民忧”大走访、“村民说事”等活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每月集中办理群众意见建议。发挥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网格员等桥梁纽带作用,定期回访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探索群众“家庭‘自治’+社会‘共治’”积分管理模式,形成群众广泛参与村级公共事务的良好局面。

2、完善基层协商民主机制。创新民主协商代表选举路径,建立“百姓参政团”。围绕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矛盾纠纷化解两条主线,完善协商议题征集方式,规范民主协商施策形式,以表决协商、恳谈协商、书面协商等形式进行。民主协商事项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全程公开,接受监督。搭建灵活的民主协商平台,利用村综合服务中心、网格党小组(村民小组)议事室、项目实施场所开展协商,切实提高基层民主协商水平。

(四)推进乡村法治建设,让基层民主法治主旋律响起来。

1、加大矛盾纠纷化解力度。落实“3+x”会商调度机制,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落实镇领导定期接访制度,深入开展信访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推进历史信访积案清零,探索开展“最多访一次”试点。完善镇、村两级综治中心标准化建设,设立“法治小院”,落实乡村网格化服务管理,健全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智慧村庄”,健全农村治安防控体系。加大农村普法力度,增强村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建立村级法律服务团,有效开展法律服务咨询、矛盾纠纷化解、困难群众维权等服务。

2、推进民主法治村建设。实施农村“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双培养、“一村一顾问”等工程,开展国家级、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实施民主法治示范村动态管理。加快推进农村“雪亮工程”建设,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夯实平安乡村建设基础。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坚决依法惩治“村霸”和宗教恶势力等形式犯罪,突出打击为“村霸”和宗教恶势力充当“保护伞”的职务犯罪。

3、健全法律援助服务体系。依法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热线、网络平台融合,实现全镇各村全覆盖。在各村摸排符合申报公职律师条件人员,并鼓励符合条件的单位设立公职律师办公室。充分发挥公共法律服务室作用,在村民委员会建立公共法律服务室,20__年底实现全镇公共法律服务室全覆盖;以政府购买形式聘请律师担任法律顾问,加强对农民的法律援助、司法救助和公益法律服务。充分发挥村(居)干部及法律顾问参谋助手作用,增强村(居)依法治村(居)法治为民意识。充分发挥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在促进乡村依法治理中的作用,切实夯实农村基层法治基础。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等法治创建活动,深化农村基层组织依法治理。

(五)塑造文明有序乡村,让包容向善的德治体系立起来。

1、建立村民诚信评议机制。引导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党在农村的思想阵地。选举村民代表成立“道德评判团”,开展村民诚信指数评议。加强群众思想道德与诚信建设,着力提高群众的道德素质。结合“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开展信用户星级评比,在全镇形成人人参与道德诚信建设的良好局面,实现“以德治村”与“依法治村”的有机结合,努力为全镇经济社会建设提供良好的道德诚信环境。

2、推动文明实践全面提升。发挥镇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平台作用。总结推广七房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典型案例,积极开展身边好人、最美人物、最美家庭等典型事迹评选、宣传,推动形成向善向好的社会风尚。深入开展“美丽新当涂、文明再升级”行动,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制度化,发挥村级“志愿服务超市”功能,完善志愿活动激励回馈机制。

3、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工作。丰富移风易俗载体,突出遏制高额彩礼、红白喜事办理费用整治等重点,扎实推进移风易俗核心价值融入行动、婚丧礼俗整治行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教育行动、乡风评议推动行动、文明村镇创建行动“五大行动”,严格按照《马鞍山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关于在全市城乡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工作的实施意见》《马鞍山市移风易俗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手册》以及各村已修订完善的《村规民约》,指导村民遵守婚丧事宜操办流程及标准,用烟、用酒、办事时间、规格、花费等各方面均按有关规定执行,让老百姓从改革中真正受益。依靠村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村民自治组织,不断推动移风易俗工作向纵深开展。

(六)完善村级权力监管机制,让村级财务运行在阳光下亮起来。

1、健全村级重要事项、重大问题决策监管机制。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一审核一监督”制度。建立健全农村微小权力监督机制,制定权力责任清单,建立农村党务、政务、村务、财务“阳光公开”监管平台,着力铲除农村领域“微腐败”的滋生土壤,严惩农村基层干部“微腐败”。

2、强化民主监督制度运行。切实加强对村级财务的民主监督,充分发挥民主理财的作用,保证农民群众对集体财务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积极受理和收集村民有关意见建议,并紧密结合村情实际,依法依规对村务决策和公开情况、村级财产管理情况、村级项目工程建设情况、惠农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情况进行监督。

3、规范村级会计核算监督。镇农经部门要切实搞好会计核算,履行会计监督职能,通过落实各项管理措施,对村级集体经济活动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督,并系统完整、真实有效地提供会计资料,进行会计分析,从而达到监督与控制并重的目的。同时,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三资”监管平台,实行会计电算化,确保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及运行情况实时查询、实时分析、实时监管、信息共享。

三、十项重点工作

一是推进基层党组织“领头雁”工程;二是建立网格党小组(村民小组)议事阵地及制度;三是建立党员示范先锋评选和先锋指数测评体系;四是开展村民诚信指数评议工作;五是开展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培强扶优”工程;六是设立村级“民情驿站”;七是建立“以城促乡”的乡村产业发展机制;八是建立村级法律服务室;九是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十是加强村级财务运行管理。

四、方法步骤

(一)宣传发动和调查摸底阶段(20__年__月—20__年__月)。开展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动员,大力宣传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成立镇、村两级试点工作领导机构和若干推进工作组,梳理乡村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好乡村治理模式调研和准备工作,围绕试点内容,试点村拟定具体试点方案,于20__年4月底前报镇农业农村办。__镇确定__村为试点村,高位推进试点工作。

(二)组织实施和探索提升阶段(20__年__月—20__年__月)。全面开展示范镇和示范村创建,加强试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不断探索和创新乡村治理新路径、新模式,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调度会,加强督查考核,有效推进试点治理工作。

(三)总结评估和经验提炼阶段(20__年__月—20__年__月)。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对试点工作成效进行评估和验收,总结做法和经验,编制1-2个典型案例,提炼全镇乡村治理模式,形成总结报告。

五、保障措施

(一)成立机构,加强领导。镇村两级成立以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全省乡村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指导镇村乡村治理工作。建立镇领导联系、部门包保、镇干部驻点制度,合力推进乡村治理工作。落实镇、村两级主体责任,做好项目落地、资金使用、推进实施等工作,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高度重视,提高认识。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乡村善治”的必然要求,建立由镇农业农村办牵头,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创新举措,共同推进的乡村治理工作机制。加强各部门间的沟通连接,整合政策、资金、项目等要素资源,形成多方合力,推进乡村治理高质高效实施。

(三)创新方法,稳步实施。全镇要加强管理服务,整合审批、服务、执法等方面力量,建立健全统一管理服务平台,实现一站式办理。行政村是基本治理单元,要强化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坚持统筹推进和分步实施的工作方法,加强统筹协调,鼓励探索创新,按程序、分步骤稳步推进,适时总结推广,上报先进案例。坚守试点示范工作原则和底线,严格执行政策,强化及时纠偏,审慎稳妥推进,确保试点示范工作取得成功。

(四)强化措施,抓好落实。采取调研指导、集中督查、现场观摩、评估总结等方式,加大对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的跟踪指导力度。坚持日常督查和定期调度、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实行依单履责、对单落责、督促压责,推动工作落实。将推动乡村有效治理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情况与奖补资金分配、支持政策等直接挂钩,并纳入干部绩效评价体系,强化结果运用,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五)落实经费,保障试点。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时间紧、任务重,为保证试点示范工作顺利推进,各部门要积极申报乡村治理试点工作项目,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推进乡村治理。镇财政要安排资金确保工作经费。同时安排资金对试点示范工作任务完成得好的村级组织实行奖励和补助。我镇将试点示范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安排专项资金予以保障,以确保改革任务顺利开展。

第5篇: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工作方案

为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促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按照中央、省、市关于开展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要求,现就试点示范工作提出如下方案。

一、试点背景

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中央出台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也明确要求“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我县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有着良好的实践经验和群众基础,全县共有37个村入选省首批善治示范村、27个村入选省级“三治融合”村,“三治融合”被评为全市改革创新典型案例,并承办了全市现场会,沙柳街道曼岙村“船帮里”三治融合机制在全省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现场会上作经验交流。为进一步巩固我县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成果,不断提升自治、法治、德治水平,经研究,决定开展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创建。

二、试点思路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以健全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升为主攻方向,以增进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基本前提,以台州市“三化十二制”为基础,编制地方标准,充分发挥自治基础、法治保障、德治教化的作用,全面实现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进一步推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积极探索乡村治理的新路子、新模式,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时代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为建设鲜甜__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党的领导。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乡村治理工作的领导,健全党管乡村治理的领导体制机制,发挥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作用,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2.坚持农民主体。充分尊重农民、依靠农民、组织农民,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作为乡村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坚持三治结合。坚持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创新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有效实现形式,推动自治、法治、德治联动融合、共同发力。

4.坚持多方协同。综合运用传统治理资源和现代治理手段,推动政府治理、社会调节、村民自治良性互动,鼓励引导社会和公众共建共治共享,形成维护乡村社会和谐稳定强大合力。

5.坚持突出重点。从实际出发,聚焦农民关心、社会关注的问题重点突破,从体制机制层面探索解决方案,形成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做法。

三、试点内容

围绕中央、省、市“三治融合”八项主要任务,以人民群众需求为导向,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深化法治建设,突出德润人心,激发自治活力,以“三化十二制”为引领,建立健全“三治融合”共生机制,不断将创新实践推向深入。

(一)自治民主化。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头雁”作用,建强基层党组织班子,夯实基层自治基础,健全全民参与机制,拓宽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渠道,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提升村(社区)自治效能,进一步构建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自治体系。

1.村级班子建设强化机制。对标“双整”“两全”要求,以“聚五力创五美”为主抓手,全力推进“争星夺旗·和美共创”专项行动,使村党组织成为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坚强战斗堡垒。严把村干部素质关,扩大选人用人视野,全面落实村干部“四化一提升”工作机制,深入开展村级“和合好班子”“和合好搭档”等联创联评活动。深化“头雁领航”工程,全面实行村主职干部县级备案管理,每年组织村党组织书记进党校轮训,不断提升村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全力实施“雏雁计划”,组织村(后备)干部进电大提升学历,确保下一次村(社)换届后实现全县村“两委”班子“一村一名大学生”目标。

2.“村民代表”履职规范化机制。以“省级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创建为契机,制定“一团三制度”,不断规范村民代表履职能力。创设村民代表会议主席团,作为闭会期间的常设机构,明确主席团的产生方式和职责;创新村民代表议事协商小组制度,根据代表职业、专业和特长,成立若干协商小组参与专项事务的决策、管理、监督。明确不合格村民代表的情形和处置方式。设立特约村民代表制度,让户口不在本村的村治精英发挥更大作用。明确村民代表履行职责、开展工作的主要制度,包括提出议案、调研视察、议事协商、联系服务村民等。建立申诉救济制度,为村民代表正常履职做出保障。

3.社会组织协治机制。充分发挥乡贤、志愿者、公益组织、妇女等特殊群众的作用,在乡村治理、乡村建设方面发挥“补位、辅位”作用。推进“三社”联动,不断完善“__湾公益谷”,培育发展一批类型多样、服务多元的社会组织,建立社会工作人才激励机制,吸引培养一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参与村居治理,提升治理水平。推进志愿服务,以互助志愿、公益慈善为重点,发挥各类“志愿者工作室”的示范作用,培育壮大各具特色的志愿服务队伍,落实各项服务引导措施,建立积分制管理办法,切实提高基层志愿服务团队联系村民、服务村民的能力和水平。深化“名誉村主任”制度,选聘杰出乡贤担任“名誉村主任”,让乡贤成为村庄发展规划者、特色产业引领者、优秀文化传播者。由乡镇(街道)妇联组织,村级妇联主席、村妇联执委组成“千名执委”妇女队伍,以开展“千名执委美家园”活动为载体,带领广大农村妇女积极投身到美丽庭院、垃圾分类、污水治理等乡村建设中。

4.全科网格提升机制。探索网格员队伍“四统一”建设,即统一配置、统一职责、统一管理、统一保障。按照一个网格“一长三员”要求,统一选配好人员,明确村书记侧重抓好统筹协调,不再担任网格长,其他村两委干部担任网格长或专职网格员,村配套组织负责人和党员骨干担任兼职网格员,组团联村人员担任网格指导员。建立职责清单,充分发挥网格在基层党建、平安维稳、农房整治、项目征迁、文明创建、营商环境等工作中的作用。实行村聘乡管,由乡镇(街道)对“一长三员”进行考核,通过“红黄灰”三色考评,奖优罚劣。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根据网格规模、工作任务等,将网格长报酬分为三档,由县财政统筹安排,拨到乡镇(街道)包干使用。

(二)法治规范化。推进法治阵地建设,强化法治宣传,倡树法治理念,提升法治素养,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营造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法治环境。

1.“三官一律师”机制。以实施“三官一律师”进村活动为契机,以民主法治村创建为抓手,深入开展“一村一居一警一室”建设。组织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进村居,建立联系点和联系户,面对面化解群众矛盾纠纷,强化对综治专管员、人民调解员、社区矫正员、村民小组长等队伍的业务培训指导,形成治保、调解、巡逻、普法帮教、重点人员管控、群众工作“六位一体”的综治维稳体系。进一步加强普法队伍建设,完善基层法治宣传阵地,建立健全村级法治讲堂,因地制宜设立法治图书角;推动农村基层多媒体普法建设,开设农村广播普法栏目,提升“之江法云”法治微信群法律宣传服务质量,为基层群众提供“指尖学法”;丰富基层法治文化生活,结合农村特点,利用各种传统节日和法律节点开展多形式多渠道法治宣传。

2.和合大调解机制。大力推进“一中心、四平台”建设,建强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依托县级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加快乡镇(街道)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整合各类站所力量,强化资源共享、联动处置,带动“基层治理四平台”有效运行。开展“基层治理四平台”标准化建设,促进各部门移动端app“七通八通”合并为“一通”,构建基层治理信息“一个口子进、一个口子出”机制,强化信息收集、分析研判、分流交换、调度指挥、反馈督办功能,实现纵向打通、横向整合、协同共治。实行部门派驻乡镇(街道)的机构属地管理,实现派驻机构与乡镇(街道)职权和人员力量深度融合,有效开展矛盾纠纷调解工作。

3.“清廉村居”建设机制。通过建设四个“全覆盖”,使基层治理体系更完善,基层政治生态更健康,为乡村振兴营造良好的党风、政风、村风、民风。深入推进基层党员干部警示教育。综合运用清风宣讲、庭审教育、全媒体等多种手段,将警示教育覆盖到每一名村干部。推进小微权力运行监督全覆盖。落实“两面清单”强化风险防控机制,制定村干部廉洁履职“底线规则”,厘清小微权力边界。推进村居“清风”巡察全覆盖。聚焦基层党组织建设、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土地征收、扶贫惠农等重点领域,开展“清风”巡察。推进村居清廉文化阵地全覆盖。依托本地厚实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山海农耕、海防渔旅、崇学重教文化中的清廉文化资源,构筑富有地域特色的廉政文化风景线,进一步传承清廉家风,打造清廉村居。

4.村级党组织主体责任汇报机制。建立健全村级党组织主体责任汇报制度,形成“县领乡、乡带村”的三级主体责任报告体系,将主体责任压力层层传导到基层“最后一公里”,切实发挥党建统领作为乡村治理的最大政治优势作用。因地制宜开展报告会,对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纪律作风建设、规章制度落实、维护群众利益等例行工作,开展常规报告。对工程项目推进、扶贫资金使用、基层社会治理等重点工作落实情况,开展专项报告。对中心工作落实不力、重复访越级访突出、黑恶势力影响恶劣、清廉村居建设滞缓等难点,开展提级报告。

(三)德治风尚化。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大力推进“三乡有礼”主题活动,在全社会形成普遍认同的理想信念、道德标准、价值尺度,形成以善束心、以德润心、以文化心的社会风尚。

1.道德红榜评树机制。进一步深化“红榜颂道德”主题实践活动,建立完善“以礼育人”“以礼赞人”“以礼待人”“以礼化人”四项制度。坚持县镇村三级联动,以层层民主推荐的形式评选各级道德红榜人物。不定期为身边好人送去“动态红榜”;以新闻宣传+文艺创作的形式讴歌礼赞身边的好人;建立完善好人礼遇机制,让好人有好报的思想深入人心;充分发挥好人的示范效应,邀请各级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作为形象代言人,参与乡村振兴、文明创建等活动。

2.文明测评机制。探索实施村级文明指数测评机制,建立科学完善的测评标准,从环境清洁指数、公共场所文明指数、人际和谐指数等各方面进行评价。广泛开展村级道德评议、乡风评议活动,建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团,重点吸纳道德模范、先进人物、能人乡贤等公众人物担任道德观察员,担任评议活动检查员,对不文明行为进行通报,在村务公开栏进行公示,引导广大群众由“要我文明”向“我要文明”转变;组织开展“移风易俗”主题活动和志愿者服务活动,引导广大村民破除各类陈规陋习,抵制大操大办、薄养厚葬、人情攀比等不良现象,自觉践行文明新风。

3.文化感召机制。搭建理论宣讲、乡风培育、文化服务、医疗服务、技能培训五大平台,建立文明实践中心+文明实践所+文化礼堂三大体系,大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建立“线上+线下”双线运行机制。依托现有的文化阵地,在县乡村建立三级文明实践活动阵地,依托掌上__app,打造文明实践中心云平台,通过“中心派单-网上亮单-站所点单-团队送单-百姓评单”五步流程,实现线上线下双线运行机制。推行“讲堂+实践”双轮驱动机制。讲堂式以讲为主,让村民通过“听课”来接受教育;实践式以实用为主,让村民在“活动”中受到熏陶,做到富教于实践,富实践于教化。实施“宣教+服务”双层推进机制。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以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为基本形式,依托各种平台开展文明实践活动。

4.“三乡有礼”创建机制。以“文明积分”为手段,围绕“评”“奖”“罚”“帮”四项举措,实施“三乡有礼”道德评议工作,推动农村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建立评议组织。通过村民代表大会的形式,选举产生道德评议组织,制订出台乡风文明评分规则,按照“一户一档”的形式,不定期对本责任区范围内的村民进行道德评议,评议结果以积分的形式张榜公示。建立奖惩办法。将文明积分与荣誉挂钩,每年评选一次“最美家庭”,“最美家庭”享受宅基地优先安排、优先推荐入党、参军、评选各类好人,享受免抵押低息贷款等各项福利。文明积分排位靠后的家庭,予以全村公开曝光,取消各类评先评优资格;实施帮扶举措。对评议出的反面典型,由道德观察团确定一名帮教责任人,结对开展帮扶,帮扶方式采取谈心、说教、调解的形式进行。

四、方法步骤

试点工作由县委县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县农业农村局牵头,会同组织、宣传、统战、民政、司法等部门共同推进,具体工作由县农业农村局负责。

(一)组织发动阶段(20__年__月——20__年__月)

制订__县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工作方案,各责任单位制订具体工作计划,成立__县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并安排专职人员;召开县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工作推进会,明确责任,落实分工。

(二)试点开展阶段(20__年__月——20__年__月)

以基层社会治理“三治融合”为突破口,以深化平安建设为切入点,开展“乡村治理体系建设”,集中精力打造一批可以移植和推广的善治示范镇(村),提炼“__特色”。

(三)全面实施阶段(20__年__月——20__年__月)

制定出台符合实际并具有__特色的善治示范镇(村)建设标准体系,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善治示范村建设。各单位按照职能分工积极有序推进建设内容,形成“边建设边督查、建设整改并行”的高效模式,年末进行评比选出一批成效好、有特色的的善治示范镇(村)。

(四)总结完善阶段(20__年__月——20__年__月)

召开全县总结大会,对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情况进行全面梳理,对好的做法和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并上升到制度层面,形成长效机制,明确持续深化内容。

五、预期效果

(一)加强党建引领。县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更加完善,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更加浓厚。基层党建的引领作用不断发挥、创新举措,基层治理工作得到提高,广大村民获得感与幸福感全面提升。

(二)完善自治功能。通过引导农村基层组织、社会组织和村民个人有序参与农村发展事务,农村基层民主协商议事制度进一步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制度有效落实,村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进一步提升农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水平。

(三)提升法治水平。农村基层干部普遍运用法治方式和法治手段解决农村改革发展稳定中遇到的问题,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守法用法,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乡村普法依法治理深入开展,民主法治村数量稳定增加,公共法律服务点实现“全覆盖”,乡村治理法治化水平有效提高。

(四)发挥德治作用。通过有效推广“红白理事会、家庭联盟会、道德评议会、乡贤参事会”四个联盟会,打造一批“村民说事”德治建设主阵地,持续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文明风尚,依托村规民约等褒扬善行义举,传播乡风文明正能量,在农村社会形成崇文厚德的新风尚。

(五)三年深耕见成效。通过乡村有效治理,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基层党建和乡村治理同频共振、互促双赢。建立健全考核评估机制,完善考核体系,形成村民代表履职规范化机制、村级党组织主体责任汇报机制、“三乡有礼”创建机制等几个可看、可学、可复制的制度。乡村治理内容逐步充实,乡村治理手段不断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显著改善,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形成乡村有效治理与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建立由县委县政府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委统战部、县农业农村局、县司法局、县民政局等部门组成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县委书记担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农业农村局,落实4名专职工作人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牵头抓总,统筹规划。各镇(街道)和各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有力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制定工作方案,完善配套政策,落实专人负责,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强化培训宣传。依托__乡村振兴学院开展乡村治理知识培训,充分运用报纸、电视、网络和微信等各类媒介大力宣传,总结提炼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中好经验、好做法,大力宣传建设过程中的先进案例和先进人物,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努力形成乡镇之间、部门之间、干部之间比学赶超、力争上游的浓厚氛围。

(三)强化各项保障。统筹安排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经费,整合各级专项资金,各乡镇(街道)要把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加大规范经费管理监督、审查审核力度,保证建设经费公开、透明和合理使用。同时,把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列入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和平安综治考核,纳入对乡镇(街道)、部门目标责任制考核,由县委县政府督查室定期开展巡查,及时通报进展情况和存在问题,对推进不力的单位进行约谈。

第6篇: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实施方案

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实施方案

按照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农业农村部、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民政部、司法部《关于开展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中农发〔〕号)要求,结合本县实际,特制定__县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认真践行两山理念,建设中国最美县域,按照打造实施乡村振兴先导区的总体部署,结合实际,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八个村建设,大力发展美丽经济的同时推广乡村治理余村经验做法,发挥试点示范引领作用,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力争创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

二、基本原则

1.党建引领。将村党组织的建设贯穿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始终,注重发挥村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和政治功能,增强感召力、影响力,使其成为服务群众、凝聚人心、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

2.三治融合。应正确处理好自治、法治、德治三者的协

同关系,将三治结合的理念和方法,应用于乡村治理各个环节、各个领域,实现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相互贯通。

3.以民为本。坚持群众主体,依靠群众解决群众身边的问题,引导群众增强自主意识,激发群众活力与能动性,积极广泛参与乡村治理。

4.因村施策。根据本村村情、民情与人文风俗,注重培育多元治理主体,建立符合本村实际、既有共性又有特色、实用且可操作的乡村治理体制机制和模式。

5.传承创新。继承发展枫桥经验、后陈经验、余村经验,顺应时代、把握规律,推动乡村治理理念、方法与体制机制创新。

三、工作目标

到 20__年,乡村治理余村经验推广运用全覆盖,八个村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建成市级乡村治理示范村 57 个以上、覆盖率达到 30%以上,高质量完成省级善治示范村建设任务,力争《乡村治理工作规范》地方标准申报国家标准。乡村治理在理念创新、实践探索上持续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到 20__年,余村经验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创新丰富、影响力持续扩大,自治、法治、德治水平显著提高、结合程度更加紧密,八个村乡村治理工作规范更加完善,建成市级乡村治理示范村 76 个以上、覆盖率达到 40%以上,建成省级善治

示范村 57 个以上、覆盖率达到 30%以上,社会治理与生态文明同步推进、善治乡村与美丽乡村一体建设,在全省全国率先建成乡村治理现代化样板区。

四、试点内容

(一)坚持支部带村,凝聚乡村社会治理合力

1.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加强党组织对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等基层组织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作用。创新党组织设置,以大村带小村、强村带弱村、村企联合等形式,探索推进镇村区域党建联盟和农村新社区党建工作。推进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民委员会主任和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董事长,做到能兼则兼,其中 1000 人以下的村原则上全面实行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民委员会主任。

2.巩固基层战斗堡垒。深入贯彻落实双创双全组织力提升工程,大力推行党支部 B(标准)+T(特色)+N(若干任务)内容体系建设,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党员民主评议等党内基本制度,持续深化党建工作规范提升。结合美丽党建强基行动,深入实施新一轮百村示范、千村晋位专项行动,到 20__年,县级整乡推进示范乡镇(街道)党委比例达到 1/3以上,县级先锋示范村党组织比例达到 1/3 以上。

3.壮大党员先锋队伍。深入实施头雁领航计划,培养选拔政治强、能带富、善治理的村党组织带头人,抓实村(社

区)党组织书记县级党委备案管理,建立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一人一档,推行三色管理和不称职村社干部歇职教育,建好用好村社干部信息管理系统,到 20__年,村党组织书记大专以上学历比例超过 50%。深入实施村党组织书记雏雁计划,以乡镇(街道)为单位,按照每村 2 名(40 周岁以下的至少有1 名)后备培养对象的要求,逐村建立后备力量名单。

(二)坚持发展强村,增强乡村社会治理动力

1.持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完善《__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若干意见》,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因地制宜,精准推广飞地强村发展模式,有效盘活闲置、低效的村级集体存量资源资产,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积极推动人才、资金上山下乡,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强化要素保障。到 20__年,基本消除村集体经营性收入 40 万元以下的村,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达 120 万元以上,年收入 200 万元以上的村达 50%以上。

2.促进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发展高质量、高水平绿色生态高效农业。大力开展乡村经营,积极发展美丽乡村全域旅游、乡村共享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做优做精美丽产业,促进农村电商稳步增长。到 20__年,完成 1 个国家级特色农业强镇建设,2 个省级特色农业强镇建设,提升茶、竹两条示范性农业生产链产值 30 亿元以上;乡村经营示范村达 35 个;建成 A 级景区村庄 20 个,其中 3A 级

以上 5 个;电商专业村达 25 个,村级服务网点实现全覆盖,农产品网上销售额达到 25 亿元。

3.全面创造农民群众美好生活。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向乡村延伸,打造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的综合服务平台。探索建立农民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农户以闲置农房、承包经营权等多种方式入股,与村集体、工商资本等合作取得收益。完善农村养老、公共教育卫生体系,加大农村常住居民社会保险参保扩面。加强对低收入农户的帮扶和救助力度,拓宽低收入农户增收途径。到 20__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 3.6 万元,城乡收入比缩小到 1.7:1 以下。

(三)坚持民主管村,激发乡村社会治理活力

1.强化村级自治。积极引进社会化服务,发挥志愿者协会等社会组织作用,完善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发挥村规民约效能,以法律法规为依据制定修订村规民约,善用舆论和道德力量来强化村规民约执行力,发挥法规、村规、家规在基层乡村治理中的协同作用。在微网格基础上探索开展以村民小组(自然村)为自治单元的微自治,激活乡村治理的神经末梢,拓展村民参与村级公共事务平台。

2.丰富自治形式。以遇事大家议、决策大家定、有事大家干为原则,完善提升三重两轮票决制、五议两公开制度,不断丰富基层民主协商实现形式。大力推广五个所有、四个不出村、两山议事会、和谐共建会等经验做法,推进以民主

议事为形式,集科学决策、合力干事和效果评估于一体的基层民主管理方式。支持建立村民微信群、乡村公众号,推进村级事务即时开展。

3.鼓励多方参与。积极培育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农村社会组织,支持各类社会组织共同参与乡村建设和治理。开展统战工作,全面建立以乡镇(街道)为单位的人才库,积极发展县级层面的联谊会,通过搭建工作载体、规范建设标准、试点稳步推进,引导各类人才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推广专业社会工作者队伍志愿者队伍优秀人才队伍等经验做法。

(四)坚持依法治村,保持乡村社会治理定力

1.提升民主法治村等级。大力实施全国首个民主法治村建设市级地方标准《美丽乡村民主法治建设规范》,全面落实《湖州市民主法治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XX20__)》,按照有标识、有阵地、有人才、有服务的四有要求,实施亮牌提升、阵地建设、队伍建设、法治服务四大工程。到 20__年,建成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3 个,省级民主法治村 55 个,市级民主法治村达标率 100%。

2.强化公共法律服务供给。全面推动法律服务乡村全覆盖,加快推进村(社区)法律顾问 e 服务微信群建设全覆盖,实现线下、线上服务有机融合,为人民群众提供法律援助一站式服务。推广律师站点驻村、法官联村等创新模式,下沉

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定期开展村务法律体检,充分发挥人民法庭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的职能作用,推广车载法庭等巡回审判方式,推动法律服务延伸至末梢。

3.营造依法办事氛围。坚持开展法治教育,实施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培育一批以村干部、人民调解员为重点的法治带头人。加大宣传普及法律法规力度,建立法律大讲堂,开展法治宣传村村行专项行动和以案释法活动,建好村村需裸晒、户户能点播的法治家园数字电视云频道,提升农民群众法治观念和法律素养,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环境。

(五)坚持道德润村,提升乡村社会治理内力

1.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抓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__试点,深入推进一七百千万实践中心体系建设,常态化开展文明实践走亲最后一公里系列活动,弘扬崇德向善、扶危济困、扶弱助残等传统美德,培育淳朴民风。发挥一约四会制度作用,着力推进移风易俗,抵制封建迷信活动,常态化开展垃圾不落地、出行讲秩序、办酒不铺张、邻里讲和谐等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

2.提升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深化__好人选树等;建立千万元__好人基金;加大志愿服务组织和引导力度,打造家园先锋、家园卫士、家园文工、家园园丁、家园医生家园顾问等六大家园志愿服务队伍;深化未成年人我的中国梦主题教

育实践活动。结合基层道德文化特点,加强区域道德品牌建设,生动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实现治理效能与道德提升相互促进。

3.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升级。以全省实施万家文化礼堂引领工程为契机,大力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管、用、育一体化,到 20__年,实现文化礼堂建设行政村全覆盖。以农村文化礼堂为主阵地,整合农村宣传文化、体育健身等公共服务资源,推进基层六文阵地建设,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实施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行动计划,组建基层文艺团队,以团队带活动,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提升农民文化素养。

(六)坚持生态美村,增添乡村社会治理魅力

1.打造生态宜居环境。正确处理经济发展、村庄建设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执行生态红线管控制度,杜绝不合理开发,保护水资源、公益林,提升环境总体质量。深入实施生态文明示范建设行动,全面落实烟花爆竹全域双禁等措施,持续打造一批生态文明建设与两山实践创新示范点。到 20__年,高标准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PM2.5 年均浓度控制在 35微克/立方米以内,空气优良率达到 85%以上。

2.提高美丽乡村层级。根据《美丽乡村建设条例》,着力打造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升级版,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开展美丽乡村全域建设,持续高品味建设美丽乡村,高品质推进乡村振兴,引导控制村庄整体风貌,融入文化元

素、突出乡土特色、体现乡土风情,实现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到 20__年,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达 60 个,市级美丽乡村全覆盖,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全覆盖。

3.实施长效规范治理。大力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垃圾源头分类的村实现全覆盖,推广垃圾不落地等经验做法。到 20__年,188 个行政村农村垃圾源头分类全覆盖。健全完善城乡生活污水治理长效机制,切实打造更干净、更整洁、更美观的农村人居环境。积极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巩固提升卫生县城和卫生村镇建设成果,深入推进厕所革命,推进农贸市场改造升级、背街小巷及乡村结合部环境卫生治理。

(七)坚持平安护村,消除乡村社会治理阻力

1.构建立体化治理体系。深化基层治理四平台建设,全面提升综治工作、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便民服务等平台的运行效能。大力构建防控人网+数据智网+全科地网+监控天网的立体化、信息化、智能化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基层综治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落实相应政策。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建设。深入实施村居雪亮工程,建立健全镇村户三级联网联控的视频监控网络。

2.完善多元化解纠纷机制。加快推动法院跨域立案系统、检务办事标准指引、公安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延伸至农村,提高响应群众诉求和为民服务能力水平。大力开展自防自治,积极推广平安家园卫队、优秀人才有益经验,不断壮大护村

队、护厂队等群防群治队伍,分级分类培育打造一批社会治理样板乡镇(街道)、村(社区)等,努力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纠纷早化解。

3.加强全科化网格建设。建设专职的六+X 模式全科网格员队伍,发挥其在协助做好基础信息收集、社会治安巡防、问题隐患排查、矛盾纠纷化解、政策法规宣传等方面的作用,确保点上有人守、线上有人巡、面上有人控。深化支部建在网格上,依托网格建立党支部或党小组,推动党员干部就近、就亲、就熟联系服务群众,把党的工作延伸覆盖到每个全科网格。

(八)坚持清廉正村,规范乡村社会治理权力

1.规范农村基层公权力运行。推进村级事务精细化管理,围绕人、财、物管理等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完善落实村级事务清单及流程规范。制定村级微型工程建设项目交易管理办法,规范发包方式,加强全程公开和监管。加强村级廉情工作站建设,构建村级联合监督模式。落实__县清廉正村八项要求,完善清廉乡村评估体系,推进清廉乡村示范村、示范带、示范群建设,塑造具有鲜明__特色的清廉乡村建设品牌。

2.全面实施村级事务阳光工程。深化村级三务公开信息平台建设,完善三务公开目录,细化公开标准,建立数字电视、手机 APP 等多元化公开渠道,确保群众见得到、看得明、

能监督、易参与。深化阳光村务指数评价,推行点题公开疑问反馈、公开到户等制度。完善村财民理乡管模式,全面推行村级非生产性开支村务卡结算制度,推行村组集体资金竞争性存放,全面实行村级行政事务零招待和村级财务逐笔公开。

3.加大基层微腐败惩处力度。加强乡镇纪委(监察办)规范化建设,推动监察职能向乡镇(街道)、村居基层延伸,强化对基层公权力运行情况的监督。深化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严肃查处发生在民生资金、工程项目建设等领域的违纪违法行为。把惩治蝇贪同扫黑除恶结合起来,严厉打击村霸、宗族恶势力和黄赌毒背后的腐败行为及其保护伞。深化完善巡镇带村工作,打通全面从严治党最后一公里。

五、方法步骤

(一)启动阶段(20__年__月 20__年__月底)

成立__县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并安排专职人员;召开县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工作推进会,明确责任,落实分工。

(二)组织实施阶段(20__年__月 20__年__月)。

1.细化方案。围绕八个村试点内容,细化相应的工作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县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2.氛围营造。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新媒体作用,广泛宣传乡村治理余村经验创新做法和突出成

效,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建设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的良好氛围。

3.组织落实。根据试点细化方案,落实横向、纵向责任分工,鼓励试点先行,推动形成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加大政策扶持,健全完善农村各项制度,深化和提升农村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对照建设工作任务要求,固强补弱,确保成效。

(三)总结阶段(20__年__月底前)。

及时总结试点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做好试点工作总结、典型案例撰写、改革经验提炼等相关工作,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可示范的乡村治理机制体系。同时,完成总结报告,迎接评估鉴定。

六、保障措施

(一)完善工作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把争创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摆在重要位置,作为打造新时代浙江(__)县域践行两山理念综合改革创新试验区的重点工作之一加以推进。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农业农村部门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的工作体制,县委、县政府成立__县争创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农业农村局。强化工作统筹,明确推进计划,全面细化落实,狠抓督查考核。加强对乡镇(街道)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治理的实绩考核,纳入打造实施乡村振兴

战略示范区工作考核和综合考核内容。

(二)明确职责分工。县农业农村局要发挥好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工作总牵头总协调作用。纪检监察机关负责督促抓好清廉正村,大力推进清廉乡村建设。组织部门牵头负责支部带村,以党建引领推动乡村治理。宣传部门牵头负责道德润村,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农村文化和道德建设。政法部门牵头负责平安护村,强化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民政部门牵头负责民主管村,指导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创新民主协商形式载体。司法行政部门牵头负责依法治村,全面提升乡村法治水平。农业农村部门牵头负责发展强村生态美村,指导美丽乡村建设、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统战部门要做好统战、农村宗教等工作。财政部门要健全对乡村治理的投入保障机制。工青妇、农合联等组织要发挥好各自联系群体的作用。其他相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相应的指导和推进工作,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三)加强要素保障。优先保障三农资金投入,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优先保障领域和金融优先服务领域,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和财政补贴等多种形式提高乡村治理能力。加强三农工作干部队伍的培养、配备、管理和使用,优化乡镇(街道)干部队伍结构,集聚乡村治理人才骨干力量;制定实施乡村治理专题干部培训计划,开展好全科网格员、社会工作者等乡村治理人员培训。发挥各级各类智库作用,及时

总结提炼创新做法和有益经验,举办与乡村治理密切相关的各领域交流合作活动。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方式,充分利用全媒体的传播优势,多形式、多渠道宣传乡村治理的做法和成效,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浓厚氛围,凝聚全社会共同推动乡村治理的磅礴力量。

第7篇: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工作实施方案大全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根据《中共__县委办公室、__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__县开展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定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遵循乡村发展规律,以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为抓手,多措并举,真抓实干,全面提升文福农村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水平、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公共服务水平、社会治理水平等,创建良好的农村人居环境,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环境需要。

(二)基本原则。一是党建引领,规划先行。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团结带领党员群众齐心协力建设美丽乡村。根据文福镇总体规划、各村村庄布局规划和村庄建设发展规划,树立“强化保护、合理开发、科学管理”的理念,着力打造建设美丽乡村二是因地制宜,分类推进。根据8村1居委等不同村的特点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遵循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全力推进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工作,同步推进我镇各村基础设施、产业支撑、公共服务、基层治理、环境风貌建设,最终实现我镇全域梯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良好局面。三是注重长效,建管并重。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补齐短板,逐步提升各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强化日常检查,保障设施正常运行。四是农民主体,部门协作。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权益,激发内生动力,鼓励广大农民投身乡村振兴发展的建设中来。

(三)工作目标。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大力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行动,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全面启动我镇示范村的示范创建,重点推进沿国道、沿村道、沿旅游景区、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四沿”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对照乡村振兴发展战略,重点对省定贫困村鹤湖村、白湖村及面上村长隆村进行连片建设,以白湖村“院士之村—羊岃”、鹤湖村“岌湖新村”建设为示范点,将投资1500万元精心打造白湖、长隆“仓海诗廊——百名书法家诗画长廊”等亮点工程,努力将“仓海诗廊”打造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红色革命文化教育、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青少年科学兴趣培育、长寿养生体验”基地,串珠成链,精心打造旅游精品路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逐步建成“山青、水秀、村美、民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辐射带动全镇建设,从而推动实现乡村振兴。

二、基本概况

文福镇是__县的工业重镇,至2019年底,我镇工农业总产值17.89亿元,比增6.4%,其中工业产值12.79亿元,比增6.1%,农业产值2.59亿,比增6.3%,第三产业总产值2.51亿元,比增8.7%。但历年来资源开发较多,扬尘污染较大,环境基础较为薄弱,普遍存在脏、乱、差现象,严重影响了农民群众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广大农村群众对此反映强烈,开展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工作愿望十分迫切。为此,文福镇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以村容村貌和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以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全面小康为目标,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全域开展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工作,促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机结合,整体提升改善文福人居环境。

三、试点任务

文福镇将紧紧围绕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对标《__县开展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工作实施方案》,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乡村治理的重点问题、关键环节和重大需求,立足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从“基层党建建设、经济社会建设、权力清单和简政放权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数字平台建设”五个方面开展试点工作,探索“聚核赋能、联动融合、多元共治、共同缔造、数字贯通”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一)强化主体责任,建设以党组织为核心的乡村治理体系。

一是深化实施“三强四带”,增强基层党组织领航能力。强化责任担当,层层传导压力,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依托镇党校,对各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进行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专题培训。同时,镇党委每年对村“两委”干部集中培训2次,增强村干部引领发展能力。镇党委要督促村党组织要组织做好村级议事、决策、服务和监督等工作,强化各村(社区)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引导党员干部参加“认种一棵树、认扫一条路、认管一条圳”活动,发挥“四带”作用,带动群众共同美化维护村庄环境。二是实施“头雁”工程,选优配强管好基层党组织领头人。压实镇党委书记抓“头雁”工程的直接责任。切实加强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把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着力在“选、训、激”上下功夫,不断强化党务干部责任意识,激发工作热情,切实破解“干与不干一个样”问题,激励干部干事创业。三是强化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体系中的领导地位,扎实推进抓党建促治理,培育发展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组织。建立以村党组织为领导核心,村民委员会执行、村监督委员会监督、村民理事会参与,村民的选举权、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同步发展的村级治理组织体系。坚持在村党组织和村委会的领导下,在自然村或村民小组规范组建村民理事会,充分发挥村民事务理事会的作用,引导群众实现自我管理服务,进一步丰富基层民主协商的实现形式。

(二)推进治理速度,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乡村治理体系。

一是促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机结合。通过党建引领下的村民议事协商机制,商定村庄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二是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落实文福镇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规划,以镇党委书记任组长、镇长任副组长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统筹,督促指导抓好任务落实。继续加强集体经济发展活力,明晰农村产权关系,盘活农村集体资产,激活农村各类要素,促进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释放产权制度改革红利。密切加强集体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使集体成员既看得见集体资产,又摸得着改革红利,“分得一分钱,既是一份钱,也是一份权”。提升基层组织战斗力。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将“散”的农民重新“聚”起来,进一步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同时加快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平台建设,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加大集体资源资产盘活力度,加快推广“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到2020年年底基本完成土地等农村集体资源性资产确权登记颁证。三是全力推进长寿产业做特做活。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为目标,规模化种植长寿辣椒、香芋、蜜柚等经济作物,灵活走好“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路子。发展实施村级集体经济试点项目,带动长寿食品种植基地和长寿食品加工基地建设,积极推进“基地带动农户+农户拉动创收”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子,促进群众勤劳致富。突出发展长寿生态健康旅游,围绕观光体验、特色文化、休闲文化、美丽乡村等旅游业态,拉动乡村休闲旅游和长寿食品生产开发加快发展。四是深入推进创建新农村示范村。继续以白湖村、鹤湖村两个省定贫困村为主战场,围绕精准扶贫工作,巩固帮扶成效,继续探索并不断完善产业扶持、技能扶持、资本扶持和不断改善贫困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三加一”精准扶贫战略。扎实推进村道硬化、集中供水、雨污分流、垃圾处理、标准化卫生站、行政村电子商务服务点等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省定相对贫困村鹤湖村、白湖村实现村庄干净整洁有序。五是深入推进乡村治理与民生建设,以公共服务能力提升为乡村经济发展护航。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脱贫攻坚、“百企帮百村”等工作,通过对农村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集约利用,全域推进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盘活农村资源资产,吸引外来资本进入,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同时,持续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鼓励企业科技型创业、创新型发展。通过发挥多个工业性企业的创业优势、丰富的石场资源优势和土壤环境优势,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契机,借助自身资源优势发挥科技创新精神,推动企业良性竞争发展。借助县委乡村技能人才培育工程、乡村紧缺专业人才招募计划,大力引进培养现代农业高端人才,鼓励引导文福外出新乡贤反哺故里报效乡梓,到2020年初步形成一支爱农村、懂农业、支撑引领乡村振兴发展的人才队伍。推广名人效应,开拓人才培养新阵地。利用文福镇“院士之村—羊岃”的规划设计,打造“文化、生态、科技”三合一的品牌效应。利用新农村建设生态长寿之乡吸引海内外人才,鼓励人才落户建设“科技文福”,打造科技文化生态圈,推广“院士之村”。

(三)突出治理广度,实现权力清单和简政放权建设多元共治。

一是梳理村级权力清单,打通权力监督梗阻。按照“以权定责、权责一致、依责监督”的原则,打通村务选举权、决策权、管理权和监督权的权力运行全过程,全面梳理村级权力清单,以明确权力界限、规范权力运行,加强监督管理,严肃查处侵犯农民利益的微腐败。明晰村务工作流程,绘制权力运行流程图,明确每项村级权力事项名称、具体实施责任主体、权力事项来源依据、权力运行操作流程、运行过程公开公示、违反规定责任追究等六项内容,使干部群众都能“看图说话”“照单办事”。群众办事一次性告知、限期答复、按时办结,使监督内容清晰,主体明确,效率提升。结合监察体制改革,加强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建立村党组织提名村监委会、监事会、村民理事会成员的制度,实现党组织对村级监督组织的领导。规范管理村务监督委员会,镇纪委对村务决策、村务管理、村务公开和村干部勤政廉政等方面进行监督,形成村务监督上下联动的格局。配合县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以新型信息技术手段拓展提升村务监督效能,进一步完善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村级综合服务平台,完善网格化管理体系和乡村便民服务体系。二是探索建立党代表和人大代表联络站,在现有人大代表联络站的基础上,建立党代表和人大代表村级联络站点,形成代表密切联系群众、践行基层民主的重要平台,使之成为强化代表意识、提升履职能力、扩展村务监督效能的重要载体,强化党代表和人大代表在支持、提升村务监督工作中的功能。三是推动简政放权建设,探索农村民主协商制度化、规范化机制,推动农村治理体系创新。在既有实践基础上,坚持把党的领导、议事制度规范、村民有序参与、信息及时公开、权力监督有效的民主协商流程制度化、规范化,提升乡村有效治理能力。充分发挥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村级民主协商工作由村党组织书记主持,从议题的确定,到协商的过程,充分发挥党组织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保证协商结果与党的方针政策相一致。搭建协商平台,以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两委”联席会议制度、村民监督委员会制度以及村民理事会制度为基础,在各村普遍建立村民议事室,作为民主议事的平台。规范议事范围和参与主体,确保涉及村务、财务的重要事项以及村民关心的重大事务都要经过民主协商来决策,参与者既包括利益相关者,也包括村民代表、村“两委”成员、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村民理事会成员、各村民小组组长、普通村民等,确保参与者的典型性、广泛性和代表性。规范议事协商的流程和制度,保障民主协商从议题形成、组织方式、议事过程到议事结果公示和执行全流程有据可用、以规行事、以理服人。加强对村级民主协商的管理监督,实施阳光村务工程,推动协商决议公开,执行全面监督,并对民主协商实施情况进行考核评估。

(四)推进治理高度,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提供精神文明动力。

一是以三治结合为契机激活乡村内生治理动力,发掘内生治理资源。鼓励以村庄为单位开展自主性的治理机制创新和制度建设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配合文福镇2020年重点部署开展以“三清一改”为重点的村庄清洁专项行动,培育和提升农民参与意识和有序参与能力,合力完成环境基础整治任务,实现行政村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同时持续组织发动群众整治环境脏乱差,推动基层普遍形成“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评、事事有人管”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一要继续大力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行动,认真做好“绣花”功夫。激发群众内生动力进行拆除清理整治,逐步改善村容村貌。继续做好农村拆旧复垦工作,盘活农村闲置土地,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助力脱贫攻坚。二要结合“绿道网”建设,发展休闲观光旅游业,继续稳步推进建成具有客家山水特色旅游景点“仓海诗廊”和“逢甲故居—幸福故里”,完善对白湖至逢甲故居一带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改造,将长隆村、逢甲村分别打造为干净整洁村和美丽宜居村。三要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处理和生活污水处理,统筹规划、梯次建设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设施。四要让群众自发参与到美丽乡村“五美”环境建设行动中来,打造具有文福特色的“美丽村屋”“美丽庭院”“美丽村道”“美丽田园”“美丽河溪”,在文福镇白湖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示范点建设取得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美化农村居住环境,广泛开启新一轮的环境整治工作,以激发村民内生动力提升村容村貌、完善基础设施和环境综合整治,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环境“脏、乱、差”的状况,整体提升改善文福人居环境,从而实现文福镇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二是以三治结合为核心探索村庄有效治理机制,重点补齐德治缺口。开展村级自治组织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依法健全村级自治组织,建立村级议事协商制度,规范运转机制,推动村级组织振兴,扩大村民自治,加强基层民主,提高村级自治能力和服务水平,充分发挥村级自治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基础作用。打造镇村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深化农村普法教育,提升“一村一法律顾问”服务质量,积极开展“民主法治村”创建及“回头看”活动,推动法律服务进村入户,提升农村法治水平。建立由村民代表、党员议事代表、村民理事会理事长、村监委会成员以及外出乡贤、政府工作人员(驻村县、镇干部)等社会各界人士组成的开放式村级协商议事会制度,拓展乡村治理中的德治空间。通过加强村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完善协商议事会决策制度、村民委员会执行制度、村务监督委员会监督制度。三是强化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能力,推动传统治理资源的现代性转化。系统整合、开发文福镇辖区内以民俗文化、乡贤文化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搜集整理治理组织、村规民约、乡村文化活动中蕴含的传统治理智慧。依托既有乡村治理体系,搭建区域融合治理平台,建立镇、村、理事会三级议事会,讨论容易引起群众纠纷、区域矛盾的公共事务,使村庄治理与村庄和谐发展协同推进。组织开展家规祖训、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集中清理、修订工作,支持和保障村规民约在传承优良传统、倡导文明新风、淳化乡风民俗中发挥社会规范作用。

(五)推动数字贯通,坚决推动公共服务平台数字平台建设。

探索推行公共服务“一门式”办理和“最多跑一次”改革,实现“让数据多运行,让百姓少跑腿”,为农村群众提供标准化、便利化和阳光化服务。一是推动镇、村综合公共服务信息系统和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加强政务信息资源跨部门、跨层级互联互通,推动乡村公共服务向智慧化、网络化方向发展。二是优化服务程序,简化办事流程。贴近群众,多从群众身边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加大力气为老百姓排忧解难,简化办事程序、手续。以统一的数据共享交换系统为支撑,采取“村级平台协助办理、镇级前台综合受理、县级后台分类办理、乡镇统一窗口出件”的服务流程,简化优化群众办事环节,提高行政效能,畅通政务服务渠道。实现政务服务事项的一窗口办理、一站式服务、一平台共享、全县域通办和全流程效能监督。三是补齐公共服务短板。通过修建、完善公共服务设施,补齐农村公共服务短板,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计划投入100多万元对文福综合性文化活动场所提档升级,配套党建宣传、健身器材、篮球场、停车场等,不断丰富群众文化娱乐生活。对205国道文福圩镇段继续进行环境美化、道路净化、路灯亮化建设,方便群众出行,优化圩镇环境。筹措资金,规划新建暗石村党群服务中心,提升村级公共服务水平。四是利用已经普及的信息终端,配合县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推动管理服务的智能化和信息化。借助镇、村两级服务中心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全天候、零距离地做好服务工作,让群众实现“大事不出镇、小事不出村”,在家门口就能把事办成。

四、方法步骤

(一)宣传发动和调查摸底阶段(2019年8月至2019年9月)。召开文福镇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动员大会,举行试点工作专题座谈会,确定试点村,成立试点工作领导机构,做好前期调查摸底、调研和准备工作。广泛开展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宣传发动工作,加强上下联动,让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到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工作中来。

(二)组织实施和探索提升阶段(2019年10月至2021年6月)。全面加强村级“两委”班子建设,完善各项制度,全面落实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各项工作任务。提升乡村治理机制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机制的联动融合,完善镇、村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继续创建“民主法治村”,不断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调整优化村民理事会建设,全面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完善村级权力监督体系,组织村民开展制度机制的运用执行,把全县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工作引向深入。提升乡村治理的信息技术利用能力,打造镇、村政务服务事项的一窗口办理、一站式服务、一平台共享。

(三)总结评估和经验集成阶段(2021年7月至2021年12月)。总结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成果,推广运用在乡村治理创新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好经验、好办法,形成典型经验。对资料立卷归档。

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建立党委主导、政府负责、部门分工、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镇相关部门加强统筹协调,指导组织实施乡村振兴工作,各村要主动作为,切实履行职责,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工作。

(二)整合资源,合力投入。整合各类村庄概念建设项目,包括文明村、生态村、卫生村、平安村、民主法治村、幸福村居、美丽乡村等,按照统一平台、渠道不变、各尽其职、各记其功原则,全部纳入乡村振兴发展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乡风文明”的总体要求统一实施。采取激励奖补、先建后补,结合“一事一议”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工作。

(三)督查督导,定期通报。建立科学合理的督查、验收和问责机制。建立健全各村乡村振兴工作进展台帐,镇工作领导小组将定期通报情况,总结经验、表彰先进,推动工作落实。

(四)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充分发挥规划先导、财政引导和舆论主导作用,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和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工作,把整体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建设的目标要求与农民意愿结合起来。利用报刊、微信、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创新宣传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宣传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方针政策、目标任务和先进经验。广泛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战略,鼓励南沙区帮扶单位、企业、机关事业单位与村镇结对挂钩帮扶,形成全社会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的良好氛围。

第8篇:学习考察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心得体会

2020年**月**日,在**的组织带领下,前往**学习考察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收获颇丰。

**村的物业公司,通过提供环境整治、绿化管护公共基础服务设施维护、房屋建筑、维修、红石等材料采购、生活费代缴、快递代收、邮寄、秩序维护等特色服务,有效带动周边就业,改善村民生活条件,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同时物业公司实行的网格化管理,通过“社会治理一卡通积分”管理制度,有效的推动了“政治、德治、法治、自治、智治”联动。“闲置物品共享驿站”利用闲置物品“变废为宝”的理念更是深入人心。**镇**村的“宅基地改革”走出一条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流转开发利用的新路径,实现了农村闲置资源盘活、农民增收渠道拓宽、农村发展空间拓展多赢。最后的**乡**村的“小微权力”让群众参与监督,真正实现了基层权力的透明化、规范化。此次学习考察感受颇深,受益匪浅。

通过短短半日的学习,通过看、听、思、议,收获满满。我觉得在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和宅基地改革方面的工作经验对我村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我认为其中以下两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是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作用、强化村民自治能力。

**村建立了临时党支部,实行网格化管理,党支部成员均为村热心党员,划分为六个网格,每个网格配网格长一名,网格员若干名,通过明确网格长职责、网格员职责,问题调解解决与情况反馈制度,还有“社会治理一卡通积分”管理制度,建立了完善运行机制,充分激发乡村管理活力,有效保障政府和村级有关工作的高效实施。我认为我村的公益性岗位网格化管理也可以参照其机制,完善村民自治能力。

二是由“宅基地改革”方面入手,推进乡村治理。

“移风易俗就是破除陈规陋习”—滩头村以“宅改”为切入点,根据村庄实际、群众需求和相关政策因素,统筹新农村建设、土地整理、精准扶贫、农业开发等工作和项目,全面推进美丽乡村综合改革示范建设,催生了强大的改革内生动力。我们要借鉴先进经验,取长补短,因村制宜,首先配合区乡政府把现阶段的房地一体确权登记工作做好,再做好下一步的规划。

本次考察是一次创新工作之行、提升能力之行,下一步,我们将积极转化学习成果,创新工作思路,吸收先进经验做法,切实推进各项工作提速升温、换档升级,向更高的层次迈进,为茅店村“乡村治理”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9篇:发挥基层协商在乡村治理体系中作用[本站推荐]

发挥基层协商在乡村治理体系中的作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并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等具体要求。推行基层协商民主,创新乡村治理,是新形势、新时期完善基层社会治理的迫切要求,是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化解基层矛盾冲突的有效途径。X月X日—X日,省政协民宗委组织部分省政协委员就“自治、法治、德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中的基层协商”专题,分别赴XX、XX进行实地调研,把脉问诊,探寻对策。

一、基层协商取得的成效 一是村委会换届顺利完成。在2018年全省第十届村“两委”换届选举中,XX县共选举产生村“两委”成员XX人,交叉任职比例达到XX%;

依法依规引导村党组织书记参选村委会组成人员有XX个村实现了书记、主任“一肩挑”目标,占比XX%;

女干部XX人,35岁以下干部达到XX人,村“两委”班子结构得到优化,村“两委”在引导村民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自治权落实上迈出了有力步伐。

二是制度建设得到完善。XX、XX所辖乡镇村都成立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领导小组,实行县级领导定点联系乡镇和成员单位联席例会制度,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村务公开的细则、目录;

在乡镇相应成立了组织机构,明确人员包村,指导村民自治的各项工作和自治权的落实;

在村制定村委会选举办法、建立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制定村民自治章程、修改完善村规民约、组建村务监督委员会、畅通各种监督渠道,保证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维护了村民的参与权、决策权、知情权和监督权。

三是民主协商机制逐步建立。各地普遍建立以村(居)民会议和村(居)民代表会议为主要载体的民主决策组织形式,定期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做到群众的事由群众商量着办。协商民主的内容包括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重点工作部署在村(社区)的落实;

涉及当地居民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务、公共环境、公益事业;

居民反映强烈、迫切要求解决的实际困难问题和矛盾纠纷等。协商的主体扩大到村(居)务监督委员会、驻村单位、社区社会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广泛吸纳威望高、办事公道的老党员、老干部、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基层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负责人、社会工作者参与,保证了协商更加全面公正。

四是乡风文明逐步形成。根据“十三五”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要求,从2016年起,民政部门指导试点村“两委”组织村民讨论、修订村规民约,将移风易俗倡新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村规民约,让村民自定规矩,自觉遵守,革除陋习树立新风。组织村民推举有威望、有能力、办事公道、崇尚节俭、有礼仪特长的人士组成(红白)理事会,制定理事会章程,明确理事流程,倡导喜事小办,丧事从简,奢侈风、攀比风得到扭转。

二、基层协商存在的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不高,重视程度不够。目前还有部分地方没有认识到村民自治的主体是全体村民,仍然存在乡镇政府领导村委会,村委会指挥村民这种错位认识,导致在落实村民自治权的过程中,工作流于形式,村民的权益得不到保障。

二是基层协商平台不健全,议事规则不严谨。目前有些地方村民议事会和村民代表会由于成员不固定,议事人选随意,且没有固定的议事平台和规范的议事规则,导致协商的公信度和公信力难以获得群众普遍认同。

三是协商内容程序不规范,制度化建设不完备。围绕“协商什么、和谁协商、如何协商、协商成果如何运用”等问题,在协商内容、协商程序、协商议题上,准备工作还做得不够充分,民主和集中把握得不够精准,从而影响了协商的效果。

三、推进基层协商的建议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推进基层协商民主,要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以自治“消化矛盾”,以法治“定分止争”,以德治“春风化雨”。具体来说,就是要抓好“三个推进”“三个着力”。

(一)推进村民自治建设。坚持自治为基础,把村民动员起来、组织起来,使他们以组织的形式参与乡村公共事务的治理。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选好、管好、用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巩固和加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鼓励村民自愿结合组成各种社会组织和合作经济组织,使之成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乡村治理的参与者、利益协调的当事人。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推行村级事务阳光工程。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村民监事会等,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把村级事务的决策权交给群众,推动村民自治向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方向发展。

(二)推进乡村法治建设。树立依法治理理念,完善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以及村务监督等制度,持续开展普法教育,建立农村法律大讲堂,定期组织开展法律法规巡回讲座和“送法下乡”活动,依托农家书屋建立法律图书专栏,增强农民法律素养。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动基层干部群众形成亲法、信法、学法、用法的行为自觉,强化法律在解决农村事务和化解矛盾问题中的权威地位。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村级治理工作机制;

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矛盾纠纷机制,引导和支持农民群众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推动“法治示范乡(镇)、民主示范村”创建;

规范民主管理制度,依法开展各项专项治理活动,将乡村民主法治建设向纵深推进。深入开展扫黑除恶,常态化开展农村小微权力腐败行为整治行动,营造风清气正的农村发展环境。

(三)推进乡村德治建设。注重先进道德文化引导,用先进的文化浸润和引领村民道德建设。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引导农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开展“立家训家规、传家风家教,倡文明树新风、隔陈规除陋习”等主题活动,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医生、村官、家庭的典型事迹,引导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自编自导自演,培塑典型、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抵制陈规陋习、贬斥失德失范;

开展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等评选表彰活动,用积极向上的行为和舆论力量推进家风建设。

(四)着力提升群众参与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涉及基层群众利益的事情,要在基层群众中广泛商量”。基层协商的实质是推进基层群众广泛参与基层事务,推进“民事由民议、民议后民决”。要让群众有感觉,前提是让群众积极参与进来。一是畅通参与渠道。一方面,严格落实村(社区)干部值班制度,让群众随时能找到村(社区)干部反映问题,至下而上收集协商议题;

另一方面,由村(社区)干部下访民情,逐家逐户征求意见,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反映问题,基层党组织随时随地能了解掌握需要协商的事项。二是创新参与形式。除了召开议事协商会、群众恳谈会、书面征询等方式,结合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的实际情况,广泛搭建村(社区)QQ、微信议事平台,让群众在手机上就能进行广泛协商。

(五)着力提升群众协商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应该是实实在在的、而不是做样子的”。协商感涉及群众对协商以及协商真实性和有效性的评价,直接决定着他们对协商的认同、支持和参与情况。一是真协商,避免虚情假意。避免在协商会开始前就暗示与会者表达赞成意见,把协商会开成了情况通报会。二是真引导,避免放任自流。既要引导群众把深思熟虑后的主张表达出来,也要纠正他们协商就必须是“要听我们的”等错误观点,避免有民主而无集中的“泛民主化”。三是真落实,避免虎头蛇尾。协商不是会议开完了、意见统一了就结束,而是要建立跟踪督查机制,把协商达成的共识一个一个落实到位,让协商真正起作用,让群众认同协商、支持协商、参与协商。

(六)着力提升群众获得感。基层协商的主体是群众,本质是体现和实现群众当家作主,要坚持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着力提升群众的获得感。一是提升群众物质获得。群众参与协商的主要动力是获得物质利益,这就需要在协商过程中,尽可能进行广泛深入协商,使参与者充分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并在反复协商过程中,取得“利益最大化”,让群众在协商中获得利益。二是提升群众精神满足。在协商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尊重群众民主权利,更加注重采纳群众合理主张,更加注重肯定群众所做之事,让群众在协商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三是提升群众价值认同。随着基层协商次数增多,参与协商人数增多,在多次协商中形成的普遍共识将成为一个地方、一个阶段的价值认同。为此,在协商过程中,应注重提炼共同价值观,让共有的价值观促进协商民主,让协商民主凝聚共有价值观,增强群众价值认同感。

上一篇:数学教师个人学习计划下一篇:末代皇帝电影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