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治理标准体系

2024-07-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综合治理标准体系(精选7篇)

综合治理标准体系 篇1

一、采掘部署

1、矿井采掘布置方案、图纸资料;需经威信县瓦斯治理专家组审查签字;报经县煤管局备

案签字。

2、制定采掘接替计划;需报审、报批;接替关系要合理;支护、通风、防突要符合要求;

运输要匹配。

3、实行后退壁式采煤方法;工作面实行支护改革;不得采用落后淘汰采煤方法和工艺、穿

巷开采等非正规采煤。

二、通风可靠

1、实现专用回风井;采区专用回风巷;采掘工作面实行独立通风;生产水平和采区实现分

区通风。

2、主扇、局扇、通风构筑物、通风断面符合规定要求。

3、调整通风系统必须编制设计安全措施,且需报审;每半年报审通风系统图和通风网格图。

4、必须计算需风量;同时进行测风和计算供风量;绘制通风网络图。

三、抽采达标

1、抽放系统正常运行。

2、建立机构、人员配齐;每个机构建立制度;人员责任要落实。

3、制定抽采计划,实现“四区平衡”,抽、掘、采平衡。

4、瓦斯抽采达到吨煤8m以下,瓦斯压力在0.74MPa以下。

5、按时上报交换防突工程计划设施图表,井下钻场、钻孔、管路、瓦斯抽采巷按设计和计

划施工。

6、开展瓦斯利用。

四、监控有效

1、瓦斯监控人员配备符合规定要求;值班纪律性要严格;出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

2、落实专人连续监控,及时发现突出征兆,果断迅速进行处置。

3、监控设备装备齐全,采掘工作面按照要求设置。

4、监控设备性能完好,运行正常。完善调校、测试记录。

五、管理到位

1、采用非正规采煤法必须经批准,工作面防突到位、支护到位、特殊地带安全措施到位。

2、掘进头无突出危险;巷道位置符合设计;支护不得使用木材,特殊巷道地段安全措施到

位。

3、矿井实现双回路;风机、抽水设备实现独立供电。

4、电器设备严禁失爆,设备安装符合要求;主要设备实现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所有设备运

行正常。

5、矿井运输实现连续和匹配;运输安全装备齐全。

综合治理标准体系 篇2

2007年12月,国务院批复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下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此探索在资源能源日益紧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严峻形势下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新模式。充分发挥标准化的基础作用,积极推进与实施标准化战略成为加快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本文在构建“两型社会”标准体系的基础之上,全面收集、整理和分类相关标准,设计并实现了一个面向“两型社会”建设的专业标准文献查询平台。该平台为“两型社会”建设中高效、便捷地获取有关标准提供了一条崭新的途径。

2 两型社会标准体系

本文将“两型社会”领域所涉及的标准确定为节能、节水、节材、节地、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废旧产品及废弃物综合利用、清洁生产及环境保护共9个大类。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细分为52个中类,234个小类,图1为“两型社会”标准体系框架图,囿于篇幅,标准体系中的小类未予列出。

2.1 节能、节水、节材及节地标准

能源、水资源、材料及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是“两型社会”中资源节约的核心理念,也是积极推进标准化战略的重点领域。节能标准是指在工业、农业、商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为实现能源节约而制定的基础、管理、方法及节能技术与产品标准,分为综合基础、用能产品能效、工业节能、建筑节能、交通运输节能及农林节能标准。节水标准强调以节水为直接目的的标准,分为综合基础、城镇节水、工业节水、农林节水、海水苦咸水淡化利用标准。节材标准是指以节约和综合利用各种原材料为直接目的的标准。土地精细化利用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经济发展的质量与后劲,节地标准就是土地调查评价、土地规划、土地开发整理等实现土地利用由粗放向精细化转变的标准。

2.2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标准

煤炭及石油为矿物能源,其储量极为有限,属不可再生能源,大力推广高效节能技术的同时,积极发展各种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已成为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调整能源结构、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手段。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标准就是为各类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有效利用而制定的标准,为太阳能热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风能利用、地热利用、生物质能、沼气、小水利发电、微型水利发电、海洋能、氢能与燃料电池等新能源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2.3 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标准

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是指通过采用科学的采矿方法和先进的选矿工艺,将共生、伴生的矿产资源与开采利用的主要矿种同时采出,分别提取,然后加以利用。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标准是指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通用技术、矿产资源勘查评价及开发利用等发挥矿产资源最大使用效能的相关标准。

2.4 废旧产品及废弃物综合利用标准

全世界每年产生超过10亿吨的废弃物,这些废弃物露天堆放、围困城市、影响景观、污染环境、威胁健康,已成为城市发展中的棘手问题。及时调整人类对废旧产品和废弃物的认识,找到其综合利用方案,对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废旧产品及废弃物综合利用标准就是在废旧产品和废弃物的设计、生产、回收、加工处理、再利用、综合利用各阶段实现其综合利用的标准。

2.5 清洁生产标准

清洁生产是不断改进设计、使用清洁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工艺技术与设备、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使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一种生产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战略,清洁生产改变了过去“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强调在污染发生之前就进行削减。该方式不仅可以减小末端治理的负担,而且有效避免末端治理的弊端,是控制环境污染的有效手段。本项目收集到的清洁生产标准按行业分为综合基础、工业、农业及服务业清洁生产。

2.6 环境保护标准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对受到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做好综合治理,是为协调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两型社会”标准体系中,按照污染所影响的具体环境以及污染源的特定类别划分为水环境、大气环境、声环境、土壤环境、固体废物与化学品污染、核辐射与电磁辐射污染、生态环境、环境标准样品及实物等方面的标准。

3 标准数据统计分析

通过检索各类标准文献数据库以及各专业标准数据库,从现行有效的31,709项国标与69,283项行标中收集整理出国标5,184项,行标5,448项,共计10,632项有关“两型社会”领域的标准(数据截至2012年3月)。从大类来看,其中节能标准1,300项,节水标准553项,节材标准4,354项,节地标准234项,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标准848项,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标准863项,废旧产品及废弃物综合利用标准339项,清洁生产标准123项以及环境保护标准2,018项,其中,环境保护标准与相关文献报道的数据相比覆盖面更广,数据更准确。

从标准适用范围来看,各类标准所占比重分别为:国家标准45.17%、行业标准51.24%、国家实物标准2.45%、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占0.71%以及国家环境标准样品GSBZ与其他占0.42%;从标准的约束力来看,强制性标准18.96%,推荐性标准78.17%,其他(国家实物标准GSB及国家环境标准样品GSBZ等)2.87%。由此可见,“两型社会”标准体系中的国标与行标仍然是主体,且以推荐性标准居多。

从标准发布的日期来看(如图2所示),2010年数值最高,达到了1,226项。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两型社会”相关标准数量总体呈增长趋势,其中有两个快速增长的时期,分别是上世纪90年代初和本世纪前10年。

为了便于检索,按照“两型社会”标准体系框架的结构,对标准赋予所属类别的标准体系编号进行分类管理。同时,以Sql server 2000为后台数据库,在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8工具下开发出基于B/S架构的查询平台,提供4种查询功能:(1)动态组合查询;(2)“两型社会”标准体系查询;(3)标准编号查询;(4)关键字查询,确保用户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快速便捷地查询到所需标准的各类信息。

参考文献

[1]欧婵娟,李林,叶文忠.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思考[J].社会科学家,2009(11):109~111.

[2]蔡景庆.“两型社会”提出的背景及其优势[J].经济导刊,2010(9):84~85.

[3]吉维.实施标准化战略助推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发展[J].中国标准化,2008(9):74~76.

[4]黄青.让绿色标准成为建设“两型社会”的强大助推器[J].中国标准化,2009(6):10~11.

[5]郑松梅.两型社会建设与标准化[J].中国标准化,2009(6):7~9.

[6]王赓,左阿惠,李爱仙,陈霖新.我国氢能标准体系框架构建研究[J].中国标准化,2010(4):34~37.

关于设计标准体系研究 篇3

目前设计产业的发展可谓百花齐放,综合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第一是政府部门推进和主导,由独立商业运营机构经营的设计产业园模式,划地为营,作为平台招募设计机构入驻,从统计设计产值上来讲,这种模式是设计产出最高的,也是最让政府兴奋的;第二种是企业的设计中心,该模式有企业投资,为该企业服务,一切围绕企业品牌和市场来开展工作;第三种是广大的设计服务公司,以设计利益为主导,为生产企业提供设计服务,并且广泛的入驻各个设计产业园,一方面集聚发展,另一方面争取和享受政府的扶持资金。第四种是院校开展的设计工作室,依托院校的设计资源和人才为企业和政府提供设计服务;第五种是研究院所的设计服务模式,以行业发展为目标从标准、研发切入开展的设计服务,该模式目前正在发展中,其作用也在慢慢凸显,但是限于发展模式和研究院所的机制等因素,不能如设计服务机构般全面迅速发展。

在如此多的设计服务模式中,从我国目前的设计业务来看都是“设计利益”为主,设计利益是产值统计的唯一要素,我们不禁要问,是否是设计服务机构的设计产值上去了,中国的制造业就升级转型了?设计越多,对制造业升级的辅助作用就越大?答案不是肯定的。为什么这样说,我们从一个案例展开来看:中国企业在20世纪60一70年代从日本引进波轮洗衣机产品,但近50年的发展中,洗衣机产品发展了什么?我们的企业和设计机构不断的在为洗衣机产品设计新的外观,每个企业每年度至少为洗衣机产品更换外观设计1次,而在花哨的外观设计的掩盖下,波轮洗衣机产品的内在设计确是出奇的滞后,至今为止还是波轮驱动洗涤的模式,依然没有解决洗衣机产品废水、噪音大、磨损高、洗净比低的问题。如此看来外观设计带来了什么?是企业繁华外表下的产品低质竞争,每一套外观都需要投入模具开发,设计真正为企业带来价值了吗?这些价值是有效的吗?设计真正帮助到企业培育品牌了吗?等等以上这些问题难道不值得设计界的反思吗?

以上是我们提出“设计标准”问题的切入点,为什么要在我国发展设计标准研究体系?主要从以下几个层面展开论述:

一、设计标准体系研究的背景

我们从设计的发展历史来看,工业设计伴随着爆发于两个世纪之前的工业革命而产生,工业革命以惊人的速度创造出灿烂辉煌的成就,向人们展示了美好的前景。工业革命宣告了传统手工艺生产方式的终结,机械化、批量化大生产促使社会各行业、各工种的分工细化。分工暴露了生产各环节之间衔接、配套的矛盾,导致了设计与生产,生产与销售相分离。正是在这种变革的过程之中,逐渐体现出设计作为一种贯穿生产始终,并且有计划、有目的的协调、管理生产各环节思想方法的重要作用。由于工业革命后机器化的生产方式使大批区别于原来艺术品的拙劣、粗糙的工业商品出现在市场上,引起工业制品与需求者的利益冲突,产品严重缺乏设计,工业振兴和设计危机的矛盾困扰着生产和生存质量的提高与发展。工业设计应运而生,就是为了解决以上的问题,一方面是设计降低产品成本发展制造业体系,另一方面促进商业的发展,在这里工业设计在标准化和商业化里发挥的作用可见一斑。从国际设计发展的历史上看,工业设计和制造业是分不开的,我国的工业设计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大量的OEM(代工生产)使企业不断丧失设计能力。在一些产品中,即便是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但核心设计仍然是从国外购买的,这在汽车、机械以及计算机等高新技术产业很普遍。许多大企业对设计缺乏专门的资金投入,更缺乏自己的设计师队伍。这也是我国制造业一直没有走出引进-模仿-生产-再引进-再模仿的怪圈的原因。

目前,我国经济面临的三大重点是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和节能减排。十二五期间的发展蓝图提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主题是科学发展,主线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并确立了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发展模式,从当前国际形势来看,处于国际化工业制造产业链低端的中国制造优势正在减弱,人民币不断升值,以及国内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等因素,给中国的外向型企业,特别是众多中小企业,造成巨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迫使中国企业必须重视研发设计创新,走自主创新和品牌发展道路。我们更加应该思考如何促进我国的企业进行设计创新,除了轰轰烈烈的设计产业园和各种设计论坛活动之外,回到设计的基础、核心竞争力研发层面,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也许这才是发展我国工业设计产业的必要条件。

我们再回到企业做设计创新的主题,设计促进品牌发展是企业开展设计活动的核心目的,品牌竞争力的载体是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之和。消费者对企业品牌的认知,不是来自企业单方面的品牌宣传,而是体验了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之后的评价。产品的竞争力是企业品牌力非常重要的承载要素,产品支撑品牌有两大要素:一是品质,二是品位。品质层面涉及到产品的性能、安全等基本物理层面的指标,国家都有相关的标准进行规范;品位层面更加偏向于人文层面的评价指标,涉及到审美、文化、适用性等方面的要素,目前还没有国家层面的规范。而这方面正是工业设计所要切入的部分,一直以来设计界都对设计标准采取回避措施。理由很多,最突出的声音是设计是创造性的活动,创意是主要途径,标准和规范就是限制创意。实际的情况是这样的吗?我们看看目前充斥在市场上的产品,有多少是有效的设计?无效或者过度的设计已成为影响评价我国工业设计能力的重要瓶颈要素。由此可见,建立设计标准的体系是当务之急,标准并非限制创新,从一定层面上讲,标准是规范和引导企业创新,设计创新必须是在达到一些必要的指标之上的创新。

nlc202309042136

二、建立设计标准体系的必要性

提出设计标准体系研究主题,其体系建设的必要性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

其一,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悠久,历史上我们有着国际一流的工艺技术,我们的产品曾经风靡全球,是东方文化的瑰宝。五千年来,科学、艺术和文化资源的积累,是发展我国现代设计产业的基础。在战后各国发展经济,设计兴国的时候,我国因为历史原因,错失了机会,我国工业设计发展晚、起步慢。但是不可否认,我国是世界制造大国,工业设计和制造业发展是分不开的,在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中,工业设计成果的积累还是相当可观的。把我国的科学、艺术以及文化资源与设计创新有效的结合,形成我国自有的设计标准体系,是发展工业设计的必要条件之一。

其二,从工业设计发展的过程来看,设计是技术和艺术的集合力,是整合性的创新,在信息化社会,工业设计是科技成果孵化的重要手段。产品的竞争力从技术层面代表者性能质量,从艺术层面代表着设计质量,组合在一起才是“好产品”。适时的组织科研和工业设计的资源,开发和制定出一系列体现未来工业设计发展趋势与品质标准的共性平台,是提升我国工业化水平的关键要素。历年来我国工业设计的发展都是“去技术化”,设计是感性的工作而非理性的研究,这就导致了我们的设计没有评价的标准,大多数的企业工业设计仅仅是外观的变形,企业大多把工业设计当成产品“美容”的手段,这种情况也直接导致我国产品存在的粗制滥造以及质量低、成本高的原因之一。建立设计标准体系的目的,是通过创新设计的手段,运用科学的设计流程和方法,设计出重点的、关键性产品设计原型,以此形成该产品“标准设计平台”,这种产品设计标准是综合性的解决方案,而非简单的外观造型设计。一旦该产品的设计标准平台通过技术和用户验证,就可以制定并发布指导性的工业设计标准,指导企业以此作为产品企划、研发、设计、制造、营销的技术规范。

其三,国际上标准化的概念已经在各个方面稳固地建立起来,并设立了许多制定和推广标准化的机构,力图在国家层次上建立技术测量的基本标准和连接标准,以保证互换性。现在标准化已扩展到了国际水平上。1902年,英国工程师标准协会,即后来的英国标准协会成立。1916年,德国标准化协会发起了一场全国范围的广泛的标准化运动。标准化的必要性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军事压力而再次体现出来。德国纳粹政府推行标准化和一体化是为了大批量生产,提高国民经济水平,一定程度上把包豪斯的理想变成了现实。并且在这次标准化运动中明确提出产品设计必须有良好的功能、美观、清晰的外形。美国标准化协会成立于1918年,美国制造体系的演化表明,为了进行批量生产,产品就必须标准化,即部件的尺寸设计应该精密并严格一致,且具有一定程度的互换性。标准化与合理化是工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现代工业设计的基础,使设计完全脱离了手工艺设计的传统,使生产可以批量,产品零件具有可互换性,产品繁多而不混乱。特别是1949年日本公布了战后新的工业标准,基于这种标准开始工业设计。其中在引进和吸收美国的影响,于1958年在通产省设立特别部门主管工业设计,并制定公布了出口工业产品的设计标准。

其四,我国工业设计发展十年以来,各级政府不断出台支持发展工业设计产业政策,也一再强调工业设计对制造产业升级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以及政府的工作报告等国家重要文件中都能有发展工业设计的内容。我们制造业体现在科技研发薄弱,单纯的设计创新无法直接支撑升级,设计出来固然重要,如何转化升级成为瓶颈。从这一点上来看,发展工业设计是系统工程。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实体经济的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结构的调整重点。目前来看企业工业设计薄弱的基础和发展路径远远不能承载工业设计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助力产业升级的任务。推动企业设计变革的重心必须走到支撑企业产品结构调整上来。企业市场竞争的压力下,一方面不得不屈从于低质低价的产品竞争,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提升产品的竞争力。靠企业自主调整到自主创新的轨道上来,短时间内不太可能。如果我们能够借助于行业组织或者政府引导上,通过必要的设计标准的研发和推广,以此来拉动企业提高产品竞争力水平的目标,势必能够发挥工业设计对产业升级的作用。

三、设计标准平台的概念和研究方法

如上所述,建立我国有效的设计标准体系势在必行,我们对设计标准平台的概念及其研究方法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设计标准平台是技术研发领域比较成熟的开发概念,也是一种创新技术。这种标准平台是指用一套的技术指标要求的、有具体可以操作和评价的实验室方法构成的、具有开放性、延展性应用发展的基础体系。在这个意义上,一个设计标准平台应该是一组合适的设计技术标准、技术架构或设计概念的集合,用这种“设计集合”的方式来充分发挥标准体系及结构技术的优势,可以大大提高研发设计的品质。长期执行,一定能够形成一系列重要的、代表性工业产品及其综合应用方式的成果,形成体现中国社会及生活消费需求特征的工业设计基础标准,并在这些标准的基础上引导各基层生产企业进行标准化、个性化的产品设计。

从标准的层面来讲物理性的标准主要是品质保证的基础,产品层面基本涉及到安全、性能等方面的指标就是通过这些技术标准去规范,只有达到这些技术规范要求的产品才能够销售。这也是对消费者利益的基本保护,实际上技术标准也发挥了提升产品品质的基础平台作用;同理,目前众多的设计品质的问题也可以采用技术规范的方式,但是这些涉及到人文层面的设计标准在世界范围内是缺失的,更多的人认为设计是感性的,无法用理性的指标去评价,自然也就无法规范。未来技术和服务同等重要,人性化和体验越来越被重视。设计标准是提升产品价值的重要内容之一,实际上其重要程度上已经和技术标准同等了,企业目前只是对“技术性”的规范与标准体系的重视,而忽视了适用性的“人性化”的技术指标。企业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就不能仅仅提供满足基本需求的产品,那只是为用户提供简单设备的概念,提供满足用户人文需求的设计达标产品和服务是新时代产品竞争力新的发展内涵。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强调建立设计标准的重要性。设想我们的设计团队能够针对目标市场、目标消费群体设计研发出针对这些用户的理想产品模型,将适合于这个特定人群产品外观、功能构成及材料标准、舒适度标准作出详尽的研究与规范,该模型在经过用户和专业技术测评后数据化形成一系列的设计规范,由政府或者行业机构将其公开作为一种指导性设计标准供相关的的企业使用,其产品创新度一定是飞跃的发展。这种方法这就是符合未来工业设计支持制造业发展创新模式。

中国高铁标准体系 篇4

2009年之前有过几次具体时速的高铁规范(规定),2009年才统一冠名高铁,不再分别设立。

2009试用版

设计规范是行业技术标准体系,非常重要。中国在吸取多年的高铁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发布过《高速铁路设计规范(试用)》(2009)。

2014正式版

国家铁路局2014年12月22日批准发布铁道行业标准《高速铁路设计规范》(TB10621-2014),自2015年2月1日起实施。这将是在系统总结中国时速250~350公里高速铁路建设、运营实践经验,全面修订2009年《高速铁路设计规范(试行)》的基础上,正式发布的中国第一部高速铁路设计行业标准,将为中国高铁发展以及高铁“走出去”提供系统规范的成套建设标准支撑。

中国高铁格局规划

一.近中期

五纵六横七连线

从2010年起至2040年,用30年的时间,将全国主要省市区连接起来,形成国家网络大框架。考虑现实,线路东密西疏;照顾西部,站点东疏西密。所有高铁线路的规划和建设,全部由中央政府集中组织实施,建成后的营运,交中国高铁公司集中管理。

四纵

①哈沪线:哈尔滨-扶余-长春-四平南-沈阳-营口-大连-烟台-青岛-日照-连云港(海州)-盐城-南通-上海。全线按以上节点只设14个停车站,站点之间直连。

②京港线:北京-保定-石家庄-邯郸北-安阳南-郑州-漯河-信阳北-武汉-岳阳-长沙南-衡阳-郴州-韶关-广州-深圳-九龙。全线按以上节点只设17个停车站,站点之间直连。

③集昆线:集宁-大同-朔州-忻州北-太原南-介休-临汾-韩城-西安-佛平-汉中-宁强-广元-绵阳-成都-乐山-冕宁-西昌-攀枝花-昆明。全线按以上节点只设20个停车站,站点之间直连。

④西湛线:西安-安康-万源-达州-广安-重庆-遵义-贵阳-都匀-独山--河池-马山北-南宁-钦州-北海-湛江。全线按以上节点只设17个停车站,站点之间直连。

七横

①沈兰线:沈阳-盘锦-锦州-秦皇岛-唐山-北京-张家口-集宁-呼市-包头-杭锦-乌海-石嘴山-银川-青铜峡-中卫-白银-兰州。全线按以上节点只设20个停车站,站点之间直连。②青银线:青岛-潍坊-淄博-济南西-武城-衡水-石家庄-阳泉-太原南-吕梁(离石)-绥德-靖边-鄂托克-银川。全线按以上节点只设14个停车站,站点之间直连。

③盐西线:盐城-淮安-宿迁-徐州西-商丘-开封东-郑州-洛阳-三门峡-华阴-西安-宝鸡-天水-定西-兰州-红古-西宁。全线按以上节点只设17个停车站,站点之间直连。

④沪蓉线:(上海)——南京-合肥-六安-麻城-武汉-潜江-荆州-宜昌-水布垭(或五峰)-恩施-黔江-涪陵西-重庆-遂宁-成都。全线按以上节点只设15个停车站,站点之间直连。该线向东南,可经粟阳-湖州-杭州-绍兴-宁波;向东可沿江北,经扬州、泰州至南通。

⑤沪昆线:上海-嘉兴-杭州-金华-衢州-上饶-鹰潭-南昌南-新余-萍乡-长沙南-娄底-邵阳-洞口北-怀化-玉屏-凯里-都匀-贵阳-安顺-关岭-盘县-曲靖-昆明。全线按以上节点只设24个停车站,站点之间直连。

⑥沪南线:上海-宁波-台州-温州-福鼎-宁德-福州-莆田-泉州-厦门(同安)-漳州南-云宵-汕头-汕尾-惠州-广州-肇庆-云浮-郁南-梧州-桂平东-贵港-南宁。全线按以上节点只设23个停车站,站点之间直连。

⑦杭广线:杭州--金华--遂昌--龙泉--松溪--建瓯--南平--沙县--三明--永安--漳平--龙岩--永定--梅州--广州

二.中国中长期铁路规划

八连线

①津唐线:天津-唐山。

②开河线:开封东-菏泽-东平-济南西-滨州-东营北-河口。③宁南线:南京-扬州-泰州-南通。

④宁宁线:南京-溧阳-湖州-杭州-绍兴-宁波。⑤金温线:金华-丽水-温州。

⑥汉福线:武汉-黄石西-武穴(江南)-九江(县)-德安-南昌南-抚州-邵武-南平-福州。⑦南厦线:南平-三明-大田-厦门(同安)。

⑧衡南线:衡阳-祁东-永州-全州-桂林-柳州-来宾-宾阳-南宁。

三.远长期

八纵

从2040年起至2070年,再用三十年的时间、最迟到2100年前全部建成。实现东部加密、西部连通成网(即连通西部主要交通枢纽),连接全国主要交通节点城市和旅游景点,使西部地区主要城市可通达任何沿海省区。国内客运主要依靠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

①新哈沪线: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烟台-青岛-连云港(海州)-上海。该线向东北延伸至抚远中俄边界,仍称哈沪线。

②京沪线:北京-天津-沧州-德州-济南西-曲阜-徐州-蚌埠-南京-无锡-上海-浦东机场。③大京港线:由京港线向北延伸而成。延长线大体走向是:北京-首都机场-承德-赤峰-通辽-白城-齐齐哈尔-嫩江-黑河。④济茂线:该线大体走向是:济南-菏泽-开封-郑州-平顶山-南阳-襄阳-荆州-武夷山-吉首-怀化-桂林-柳州-贵港-玉林-茂名。

⑤新集昆线:集宁-大同-太原南-韩城-西安-汉中-成都-西昌-昆明,该线向北延伸至二连浩特,向南经个旧到河口。仍称集昆线。

⑥徐三线:大体走向:(徐州)-合肥-安庆-景德镇-鹰潭-赣州-河源-九龙-珠海-阳江-湛江-海口-三亚。

⑦太温线:大体走向:太原-长治-焦作-郑州-周口东-阜阳-合肥-巢湖-铜陵-黄山-千岛湖-金华-温州。

⑧包湛线:即西湛线从西安向北延伸,经延安榆林到包头:西安-安康-万源-达州-华莹-重庆-遵义-贵阳-都匀-独山-南丹-河池西-马山北-南宁-钦州-北海-湛江。北延长线大体走向为:西安-铜川-黄陵-延安-靖边-榆林-鄂尔多斯-包头。

高铁开通历史

2003年

2003年10月12日,秦沈客运专线通车,设计时速200公里,预留250公里的提速条件,全长404公里,总投资约150亿。

2007年

2007年3月2日,台湾高铁(台北至高雄)全线正式营运开始,路线全长345公里,总投资额约达新台币5000亿元,高铁采用日本新干线技术,最高运营速度315公里/小时。它的开通使往返台北高雄两市的时间缩短为1个半小时。

2008年

2008年4月18日,合宁客运专线开通,运行时速200公里,预留250公里提速条件,全长166公里,总投资250亿。

2008年8月1日,京津城铁通车,最高时速350公里,全长120公里,投资215亿。2008年12月24日,胶济客运专线全线开通,速度目标值为200公里至250公里,正线长363公里,工程批复概算总额为95.8亿。

2009年

2009年4月1日,石太客运专线通车,目标时速为250km/h,正线线路全长190公里,总投资130亿。合武铁路客运专线开通,设计时速250km/h,全长356公里,总投资168亿。

2009年9月28日,甬台温铁路通车,设计时速为200km/h,预留时速可提升到250-300千米,设计正线全线282公里,项目总投资概算155.3亿。2009年9月28日,温福铁路通车,时速目标值200公里,预留250公里提速条件,全长298公里,投资概算174.8亿。

2009年12月26日,武广客运专线建成通车,最高时速可到394公里,全长约1069公里,投资总额1166亿。

2010年

2010年1月28日,郑西高铁通车,速度目标值350km/h,正线长457公里,概算投资501亿。

2010年4月26日,福厦高铁通车,设计速度为250km/h,预留300km/h,全长273公里,总投资144.2亿。

2010年5月1日,成灌高铁通车,时速目标值200公里,线长66公里,估算总投资为 69.87 亿。

2010年7月1日,沪宁城际高铁通车,时速350公里,正线全长300公里,投资估算总额394.5亿。

2010年9月20日,昌九城际高铁通车,运行时速为250公里,全长131公里,投资总额约65亿。

2010年10月26日,沪杭高速铁路通车,设计时速350km/h,正线全长160公里,投资440亿。

2010年12月30日,长吉城际高铁开通,设计时速250公里,全长108公里,总投资96亿。海南东环高铁通车,最高运行时速250公里,全长308公里,投资约200亿。

2011年

2011年1月7日,广珠城际轨道通车,运行最高时速200千米,主线长116公里,投资约70亿。

2011年6月30日,京沪高铁通车,运行最高时速300千米,全长1318公里,投资约2209亿元。

2011年12月26日,广深港高铁(广州南至深圳北段)通车,最高运营时速300千米,全长102公里 ,概算投资:205亿元

2012年

2012年6月29日,龙厦高铁通车,设计时速250千米/小时,路全长约171千米,总投资约62亿元

2012年7月1日,汉宜高铁通车,运行最高时速250千米,全长291公里,总投资额为237.6亿元。

2012年9月28日,石武高铁(郑州至武汉段)通车,最高时速350千米,正线全长840.7公里,设计速度目标值350公里/小时,项目投资估算总额1167.6亿元。2012年10月16日,合蚌客运专线通车,运行最高时速350千米,全长130.67公里,工程投资估算为97.5亿元

2012年12月1日,哈大高铁通车,运行最高时速350千米,主线904公里,投资额为924亿元

2012年12月26日,石武高铁(石家庄至郑州段)通车,设计速度目标值350公里/小时。

2012年12月26日,京广高铁通车,运行最高时速350千米,全长281公里,概算投资:438.7亿元。

2013年

2013年7月1日,宁杭高铁通车,全长248.963km公里,设计最高运营速度为350公里/小时。投资总额约237.5亿元。杭甬高铁通车,全长149.89公里,总投资约212亿元,设计最高运营时速为350公里。

2013年9月12日,盘营客运专线通车,西起京哈铁路盘锦北站,线路里程90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初期运营时速300公里,盘锦到营口东只需28分钟。

2013年9月26日,向莆铁路通车,正线全长约603.6公里,按双线电气化Ⅰ级干线标准建设,设计时速为每小时200公里。

2013年12月1日,津秦高铁通车,正线全长257公里,全线设天津、军粮城北、滨海、滨海北、唐山、滦河、北戴河和秦皇岛8个车站。设计时速350公里,项目投资估算总额为338亿元。

2013年12月28日,厦深高铁正式通车,线路全长502.4公里,初期运营时速200公里,厦门至深圳的最快旅行时间3小时34分。西宝客运专线通车,线路东起西安北站,西至宝鸡南站,沿途设有咸阳秦都站、杨陵南站及岐山站,营运里程167公里。

2013年12月28日,渝利铁路正式通车,西起重庆北站,东至湖北利川凉雾站,营业里程287公里,运行最高时速200公里。衡柳铁路正式通车,北起衡阳,南至柳州,全长498公里,列车时速200公里。柳南城际铁路通车,为湘桂高铁的重要组成部分,双线电气化客运专线,线路起自广西柳州市,经来宾,黎塘,止于南宁市,线路全长226公里,设计时速250公里/时。

2013年12月30日,南钦高铁正式通车,是广西沿海城际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南钦高铁始于南宁东站,终于钦州北站,总长99公里,总投资97.6亿元,线路等级为 I 级,双线电气化铁路,基础设施设计速度250公里/时。

2013年12月30日,钦防高铁正式通车,是广西沿海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货为主客货共线铁路,线路自钦州北引出,止于防城港北站,正线全长62.6公里。列车设计行车速度250公里/小时,总投资49.9亿元。

2013年12月30日,钦北高铁正式通车,属于广西沿海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线路北接在建钦州北站,止于北海站,正线长度99.474公里,正线全长99.6公里,桥隧比35%。设计速度250公里/小时。

2014年

2014年7月1日,大西高铁太原南至西安北段正式开通运营,线路全长570公里,最高运营时速250公里/小时。[6] 沪汉蓉高速铁路(沪汉蓉快速客运通道)通车,起于上海虹桥站,途经南京、合肥、武汉、重庆等城市,终到成都东站,全长1985公里,设计速度160~350公里/小时(其中上海到南京段为350公里/小时;宜昌到利川段为160公里/小时;其余段为200-250公里/小时),是中国规划的“四纵四横”铁路骨干网中四条横向高速铁路之一。

2014年12月10日,杭长高铁全线通车。东起杭州东站,西至长沙南站,线路全长933公里,线路横贯浙江、江西、湖南三省,途经杭州、南昌、长沙3个省会城市。

2014年12月20日,成绵乐城际铁路通车运营,为我国西南地区首条城际高速铁路,成绵乐沿线自此开启“同城梦”。

2014年12月26日,南广铁路全程正式通车,南广铁路始自南宁东站至广州南站,线路全长577.1公里,全线共设车站23座。设计时速200-250公里/小时。

2014年12月26日,兰新高铁正式通车,属于未来亚欧高速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东起兰州西站,西至乌鲁木齐站,正线全长1776公里,是世界上一次性建设里程最长的高速铁路,旅客列车速度设计目标值300公里/小时以上,电力牵引,初期时速200公里/小时。

2014年12月26日,贵广高铁全线通车运营,自贵阳北站起,经黔南州、黔东南州、广西柳州(北部,非市区)、桂林、贺州、广东肇庆、佛山终至广州南站。

2014年12月28日,郑开城际铁路一期工程正式通车运营,郑开城际铁路是一条连接河南省郑州市与开封市的城际铁路。郑开城际铁路一期工程自郑州东站城际场引出,至开封宋城路站,设计最高时速200公里/小时。长度为50.33公里,从郑州东站到开封站,全程设置13个站点。郑开城铁一期开设郑州东站、贾鲁河站、绿博园站、运粮河站、宋城路站5个站点,远期再增设8个。

2015年

2015年6月26日,郑焦城际铁路正式开通运营。郑焦城际铁路是郑太高铁郑州至焦作段的组成部分,全长70.255公里,线路自郑州站引出,接入新月线焦作站,设郑州站、海棠寺站、南阳寨站、黄河景区站、武陟站、修武西站、焦作站共7个车站。

2015年6月28日,合福高铁正式开通运营,北接合肥枢纽,南连福州枢纽。是继京津、武广、郑西高铁之后,设计时速350公里的又一条双线电气化高速铁路。

2015年8月17日9时,哈齐高铁正式开通运营,首趟搭载600多名乘客的D7989次动车组由哈尔滨站开往齐齐哈尔南站,这标志最北高寒高铁正式开通运营,中国高铁网再向北延伸279公里。

2015年12月26日7时50分,成渝高铁正式开通运营,是“十二五”国家重点铁路建设项目,是第三条连接渝川经济带的铁路交通走廊,是沪汉蓉快速铁路客运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12月31日,郑机城际铁路正式开通运营,运营初期每天开行图定列车22.5对,郑机城际铁路从郑州东站引出,终点至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全线设郑州东站、南曹站、孟庄站、新郑机场站4个车站,整条线路为双线,设计时速为200公里。

2016年

2016年9月10日,郑徐高铁正式开通运营,郑徐高铁即郑州至徐州高速铁路,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四纵四横”之一的徐兰客运专线东段的组成部分。途经河南、安徽、江苏三个省份,西起郑州东站,东至徐州东站,总投资479.8亿元,线路全长361.937公里。线路共设郑州东站、商丘站、徐州东站等9个车站。

相关解读

反省降速

2011年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后,8月10日决定降速:设计最高时速350公里的高铁,按时速300公里开行;设计最高时速250公里的高铁,按时速200公里开行;既有线提速到时速200公里的线路按时速160公里开行。大批待建高铁项目降低时速如郑万高铁降低为200公里。——2014年铁总有关部门说这次降速对于中国高铁在国际上的声誉和发展造成了灾难性影响,也导致几年里西成高速铁路等中国高铁设计时速过于保守、几十年后需要大改造而浪费巨量资金。其实,那次事件的专家组结论是与高铁速度无关,降速不是科学决定。

2014年中国高铁恢复了长远眼光,因为高铁的线下工程是长久资产,至少要用一百年或几百年,如果标准不够(正如中国城市的车道一二十年后就落后了),会付出巨大代价。中国工程院王梦茹院士说高铁的基础应该尽可能高,是顾及未来历史要求,否则难以停止运行去改造,而新建的成本又高。2014年郑万高铁恢复了350公里的基础设计。俄罗斯-喀山高铁地带的人口密度不如中国东中部,却要求时速基础400公里,也是对历史负责的做法。

走向国际

2014年9月9日,中国计划吸引和投资约4000亿卢布(约合662.7亿人民币)在俄罗斯境内修建首条高铁线路——莫斯科-喀山高铁。负责项目的俄罗斯铁路子公司“高速干线”代表作出上述表示。中国企业不仅讨论了参与高铁项目融资的问题,还计划在铁路建设中运用中方技术。

分析报告

2010年底,中国铁路营运里程达到9.1万千米,居世界第二位;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营运里程达到8358千米,居世界第一位。到2012年低,高铁建成通车合计13000千米以上。

截至2015年底,中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到1.9万公里,居世界第一位。盈利地图

中国高铁盈利地图:东部线路赚翻,中西部巨亏

郑西、贵广、兰新、成贵、南广、兰渝等多条中西部高铁线路都在亏损,有的甚至距盈利遥遥无期。

2015年京沪、沪宁、宁杭、广深港、沪杭、京津6条高铁账面利润为正,除了京津高铁外,其余线路都在运行5年之内实现扭亏,2015年净利润65.8亿元的京沪高铁更被誉为全球最赚钱高铁。

2014年,京沪高铁的日均发送超过了29万人次,高铁客票收入约300亿元,已经逼近盈亏平衡点,2015年这条汇集全国高铁八分之一旅客人数的路线更是取得重大突破,全年斩获了高达近66亿元的净利润,一举成为铁路总公司手里最值钱、最优质的资产。

连接上海和南京的沪宁高铁也是在2014年扭亏为盈,净利润1.42亿元,2015年利润进一步扩大,达到了6.41亿元;宁杭高铁则在2014年亏损3.8亿元后,同样在2015年迎来利润拐点,净利润1.01亿元。

2008年就开通的京津高铁是国内首条高铁客运专线也是盈利状态。

高铁盈利与否最关键的支点还是沿线城市人口密度、经济发达程度所带来的客流量提升。

风险挑战

一是“虹吸效应”。高铁将加速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可能使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资源被中心城市“吸”走,导致生产要素大量流向一线城市,这就是高铁经济的“虹吸效应”。例如,日本和法国的高铁建成后,东京、巴黎等大城市的辐射半径扩大,部分中小城市就出现了发展空间被挤压,并逐渐被边缘化的情况。

二是“过道效应”。“过道效应”是指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仅在站点过路,资源在轨道上空跑,并未给当地带来实际效益的现象。湖南株洲等城市因“武广高铁”的开通,就出现了旅游遇冷、“过而无用”的现象。

能源管理体系标准 篇5

引 言

本标准是规范组织的能源管理,旨在降低其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管理标准。建立和实施能源管理体系是组织最高管理者的一项战略性决策。该标准的成功实施有赖于组织最高管理者的承诺和全员参与。通过能源管理体系标准的实施,组织可以:

——应用系统的管理手段使其能源管理工作满足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实现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有效地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利用过程方法对其活动、产品和服务中的能源因素进行识别、评价和控制,实现对能源管理

全过程的控制和持续改进。

——为应用先进有效的节能技术和方法、挖掘和利用最佳的节能实践与经验搭建良好平台。

——提高能源管理的有效性,并改进其整体绩效。——使相关方确信其已经建立了适宜的能源管理体系。

组织采用“策划-实施-检查-处置(Plan-Do-Check-Act, PDCA)”方法,有助于其实现管理承诺和能源方针,并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其中:

——策划:包括识别和评价组织的能源因素;识别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通过分析确定能源管理基准,可行时,确定标杆;建立能源目标、指标,制定能源管理方案等。——实施:包括提供所需的资源;确定能力、培训和意识的要求并进行培训;建立信息交流机制,实施信息交流和沟通;建立所需的文件和记录;实施运行控制并开展相关活动等。——检查:包括对能源管理活动和能源目标、指标实现情况的监视、测量和评价;识别和处理不

符合;开展内部审核等。

——处置:基于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的结果以及其他相关信息,对实现管理承诺、能源方针、能源目标和指标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采取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以达到持续改进

能源管理体系的目的。

本标准基于“PDCA”方法的能源管理体系运行模式如图1所示。

能源管理体系的详细和复杂程度、文件的多少、所投入资源的多少等,取决于多方面因素,如体系覆盖的范围,组织的规模,其活动、产品和服务的性质,能源消耗的类型及消费量要求等。实施本标准能够改进组织的能源管理绩效,但能源管理体系的成功实施还需要相关技术和方法的支持。因此,组织应在适宜且经济条件许可时,考虑采用最佳可行的节能技术和方法,同时充分

考虑采用这些节能技术和方法的成本效益。

本标准提出了对组织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的管理要求,并未对其所提供产品的能源消耗、能

源利用效率提出要求。

本标准并未对能源管理绩效提出具体指标值的要求,也不包含针对其他管理体系的要求,如质量、环境、职业健康与安全、财务或风险等管理体系要求,但可将本标准所规定的要求与其他管理体

系的要求进行协调,或加以整合。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能源管理体系的要求,使组织能够根据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要求识别其能够控制的、或能够施加影响的能源因素,建立并实施能源管理体系。

本标准适用于有下列需求的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组织:

a)建立、实施、保持并改进能源管理体系,以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b)确信能符合所声明的能源方针; c)通过下列方式证实符合本标准: 1)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声明; 2)寻求外部组织对其自我声明的确认; 3)寻求组织的相关方对其符合性的确认; 4)寻求外部组织对其能源管理体系进行认证。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9000 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

GB/T19001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GB/T24001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术语和定义

GB/T19000和GB/T24001中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能源 energy 可以直接或通过转换提供人类所需的有用能的资源。

3.2能源因素 energy aspect 在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影响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的因素。

3.3能源方针 energy policy 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正式发布的能源管理的宗旨和方向。

3.4能源目标 energy objective 组织所要实现的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总体要求。

3.5能源指标 energy target 由能源目标产生的,为实现能源目标所需规定的具体要求,可适用于整个组织或其局部。

3.6 能源管理体系 management system for energy(MSE)

在能源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3.7 能源管理绩效energy management performance 组织对其能源因素进行管理所取得的可测量的结果。3.8 能源管理基准 energy management baseline 组织针对自身能源管理情况,确定作为比较基础的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的水平。

3.9能源管理标杆 energy management benchmark 组织参照同类可比活动所确定的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的先进水平。能源管理体系要求

4.1 总要求

组织应确定能源管理体系覆盖的范围,并按本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形成文件,以确保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4.2 管理职责 4.2.1管理承诺

最高管理者应对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作出承诺,并通过以下活动提供证据:

a)执行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并在组织内贯彻实施;

b)制定和实施能源方针和目标,并作为组织的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的组成部分;

c)传达节约能源的重要性,增强全员节能意识; d)确保配备能源管理体系所需的适宜资源;

e)进行管理评审。4.2.2能源方针

最高管理者应制定组织的能源方针,并确保其:

a)适用于本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特点,与已有的其他管理体系方针相协调;

b)包含对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及持续改进的承诺; c)包含对遵守与能源管理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的承诺;

d)为制定和评价能源目标、指标提供框架; e)形成文件,使全体员工能充分理解并实施;

f)可为相关方所获取。4.2.3职责和权限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对组织内的职责和权限做出规定,形成文件,并进行沟通。最高管理者应指定管理者代表,管理者代表应具有以下方面的职责和权限: a)确保按照本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保持并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

b)向最高管理者报告能源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

c)提出改进建议;

d)负责与能源管理体系有关的外部联系。

4.3 策划 4.3.1能源因素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来:

a)识别能源管理体系覆盖范围内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够控制、或能够施加影响的能源因素,包括应考虑已纳入计划的或新开发的、变更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等因素;

b)根据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以及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的特点等,对能源因素进行

评价,确定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 c)将上述信息形成文件并及时更新。

组织在建立、实施、保持并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时,应对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加以考虑。

4.3.2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来: a)识别适用于能源管理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 b)建立及时获取这些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要求的渠道。

组织在建立、实施、保持并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时,应确保遵守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

要求。

4.3.3能源管理基准与标杆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形成文件的程序,用来建立能源管理基准。可行时,建立能源管理标杆,作为制定能源目标和指标、评价能源管理绩效的主要依据。组织应对基准和标杆进

行评审,必要时进行更新。

组织所建立的能源管理基准和标杆应形成文件。

4.3.4能源目标和指标

在制定能源目标和指标时,组织应:

a)在其内部有关职能和层次上,建立、实施和保持形成文件的能源目标和指标。目标和指标应

是可测量的;

b)在建立、评审能源目标和指标时,应考虑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能源管理基准和(或)标杆,以及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此外,还应考虑技术、财务、运行和经营要求,以及相关方的要求等;

c)适时更新或调整能源目标和指标。

4.3.5能源管理方案

组织应制定、实施并保持用于实现能源目标、指标的能源管理方案,其内容应包括:

a)有关职能与层次上的职责和权限; b)技术方案、实施方法和财务措施等;

c)时间进度安排。

适用时,对能源管理方案的实施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4.4 实施与运行 4.4.1资源

组织应为建立、实施、保持并持续改进能源管理体系提供适宜的资源,特别是:

a)配备具有相关专业能力的人员; b)配备所需的节能产品/设备、设施; c)配备所需的能源计量器具与监测装置;

d)充分识别和利用最佳节能管理实践和经验,以及有效的节能技术和方法;

e)配套充分的资金。4.4.2能力、培训和意识

为使能源管理工作人员是能够胜任的,组织应:

a)确保所有从事能源管理有关工作的人员具备相应的能力并保存相关的记录。该能力应基于必

要的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

b)确定与能源管理体系有关的培训需求并提供培训,或采取其他措施来满足这些需求; c)对与能源管理工作有重大影响的人员进行岗位专业技能培训,并保存适当的记录;

d)采取措施,使全体人员都意识到: 1)符合能源方针和能源管理体系要求的重要性;

2)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给组织带来的效益,以及个人工作改进所能带来的能源管

理绩效;

3)偏离规定运行程序的潜在后果。

4.4.3信息交流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旨在就有关能源因素和能源管理体系的相关信息进行

沟通:

a)内部各层次和职能间的信息交流; b)外部相关方信息的接收、回应并形成文件。

组织应决定是否就其能源因素以及能源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与外部进行交流,如果决定进行外部交流,应将其决定形成文件,规定交流方式并予以实施。

4.4.4文件和文件控制

能源管理体系文件应包括: a)本标准要求的文件和记录;

b)组织为确保能源管理过程的有效策划、运行和控制所需的文件和记录; c)对能源管理体系主要要求及其相互关系的描述,以及相关文件的关联关系。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对能源管理体系所要求的文件进行控制,以便:

a)在文件发布前应由授权人进行审批,以确保其适宜性和充分性;

b)必要时对文件进行评审与更新,并再次审批; c)确保对文件的更改和现行修订状态做出标识; d)确保在使用处可获得相应文件的有效版本;

e)确保文件字迹清楚,标识明确;

f)确保外来文件得到识别,并对其分发进行控制;

g)防止作废文件的误用。如果出于某种目的保留作废文件,应作出适当的标识。

记录是一种特殊性质的文件,按4.4.5进行控制。

4.4.5记录控制

组织应根据需要建立并保持必要的记录,用来证实符合能源管理体系的要求,以及所取得的能源

管理绩效。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于记录的标识、存放、保护、检索和处置。

所有记录均应字迹清楚,标识明确,具有可追溯性。

4.4.6运行控制 4.4.6.1 总则

组织应根据能源方针、目标、指标,识别、策划与所确定的优先控制的能源因素相关的运行,以

确保它们在规定的条件下进行:

a)对缺乏文件程序而可能导致偏离的运行过程,应制定、提供和执行形成文件的程序和/或操作

指导书;

b)在运行程序中规定运行准则和能源管理绩效的评价方法;

c)当这些运行控制涉及对相关方的要求时,应将适用的程序和要求通报相关方。

4.4.6.2产品和过程设计控制

在进行新的产品和(或)过程设计中,应考虑能源的合理利用、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及改进能源管理绩效,并在实施前得到有效的评审和(或)确认。适用时,应:

a)考虑所使用能源的种类、经济性、质量、环境影响,以及可获得性等;

b)合理匹配各系统和设备/设施,优化用能; c)借鉴节能新技术和方法、最佳节能实践与经验;

d)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4.4.6.3设备、设施配置与控制

组织应确定对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有重要影响的设备、设施,并对其采购、使用和处置进行

有效控制,包括: a)在新设备和替代设备选用时,充分考虑能源利用效率; b)定期监控重点用能设备、设施的能源利用效率,确保其经济运行; c)进行合理的设备维护、保养和更新,以确保能源的有效利用;

d)对重点用能设备、设施操作人员的资格进行鉴定。

4.4.6.4能源采购控制

组织应确保采购和配置适宜的能源,达到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目的。

组织应:

a)根据满足组织要求的能力评价和选择能源供应商;

b)制定标准或规范,其中应考虑能源质量、可获得性和经济性等因素。在发布前评审其适宜性

和充分性;

c)对采购的能源产品进行计量和(或)验证;

d)规定相关能源的输配和贮存要求。4.4.6.5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控制

组织应确定和控制对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有重要影响的过程,使其在受控状态下运行,可包

括:

a)评价生产工艺和服务流程的耗能状况,淘汰落后的工艺; b)识别能源管理方面的最佳可行技术和良好操作规范并予以实施; c)监测过程的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定期进行能源统计和消耗状况分析;

d)有效利用余热、余压及其他废弃物等;

e)对能源计量器具和监测装置进行维护,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或在使用前进行校准或检定,并

保存相关记录。4.4.7应急准备和响应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于识别可能对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造成影响的潜在的紧急情况和事故,并制定应急预案。

组织应对发生的紧急情况和事故作出响应,并预防和(或)减少随之产生的影响。组织应定期评审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必要时对其进行修订,特别是当事故和紧急情况发生后。

可行时,组织还应定期验证上述程序。

4.5 检查与纠正 4.5.1监视、测量与评价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于以下方面的监视、测量和评价:

a)能源目标、指标和能源管理方案的日常运行情况; b)对照能源管理基准和(或)标杆对能源管理绩效进行评价; c)对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具有重大影响的关键特性的变化; d)定期对适用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的遵循情况进行评价。

组织应保存监视、测量和评价结果的记录。4.5.2不符合、纠正、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一个或多个程序,用来处理实际或潜在的不符合,采取纠正、纠正措施

和预防措施。程序中应规定以下要求:

a)识别和纠正不符合,并采取措施减少其造成的影响;

b)对不符合进行调查,确定其产生原因,采取纠正措施,并避免重复发生;

c)对于潜在的不符合,评价采取预防措施的需求,若需要,制定并实施预防措施,以避免不符

合的发生;

d)记录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的结果; e)评审所采取的纠正和预防措施的有效性; f)所采取的措施应与问题的严重性相适应。

组织应确保对纠正和预防措施涉及到的能源管理体系文件进行必要的修改。

4.5.3内部审核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对能源管理体系进行内部审核的程序,应规定审核准则、范围、频次和方法,以及策划和实施审核、报告审核结果、保存相关记录的职责和要求,组织应按策划的时间

间隔对能源管理体系进行内部审核,以便:

a)判定能源管理体系是否:

1)符合组织的需要和能源管理体系标准要求;

2)已经得到有效的实施和保持。

b)确认能源管理体系的运行绩效,其内容可包括:能源目标和指标的实现程度、重点用能设备

和系统的运行效率、综合能耗和节能量等;

c)向管理者报告审核结果。

应根据对组织的能源管理工作的影响和过去内部审核结果,对内部审核进行策划并形成审核方案。审核员的选择和审核的实施均应确保审核过程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应记录内部审核的结果并将审核发现和审核结果通知相关部门和人员,以便采取必要的纠正措

施。4.6 管理评审 4.6.1总则

最高管理者应按策划的时间间隔,对组织的能源管理体系进行评审,以确保其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评审应包括评价改进能源管理体系的机会和变更的需求。应保持管理评审的记录。

4.6.2评审输入 管理评审的输入应包括: a)内部审核结果;

b)与外部相关方的交流与反馈; c)组织的管理承诺和能源管理绩效;

d)目标和指标的实现程度; e)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的实施情况;

f)以往管理评审的后续措施;

g)能源管理体系的客观变化;

h)改进的建议。4.6.3评审输出 管理评审的输出应包括:

a)能源管理体系和能源节约的持续改进措施;

b)能源管理基准和标杆、方针、目标、指标变更的重大决策;

标准综合贡献评估指标体系及验证 篇6

李春田老师曾在《标准化概论》中写到:“……我国对标准化经济效果问题研究得很不够,不仅反映不出全国的比例数据,就是企业和部门也算不出标准化的经济效果……”他认为这就是“标准化长期以来不能引起人们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

近年来,国内外都开展相关研究,但仅集中于标准的经济功能分析,且研究相对分散和零乱。本文将以现代系统论为基础,从“标准系统”的观点出发,尝试建立一套适用于我国标准化工作实际需要的技术标准综合贡献评估指标体系,并运用计量经济学,对这一“指标体系”予以定性、定量的分析,实现对标准经济及社会贡献的显性化描述。

1 标准系统及标准系统效应原理

1.1 标准系统

标准具有系统属性,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着各式各样的标准系统。

为实现确定目标,由若干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标准所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称为标准系统。标准系统是根据特定需要而创造的人类社会系统中具有特定功能的系统之一。

一个具体的产品标准,其本身就是一个标准系统。它是由品种、规格、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以及包装、标志、储存和运输等要素组成的。

每一个标准系统又从属于更大的系统,依此发展,便形成了多层次、多功能的庞大标准系统。每一个具体的标准又被视为这个庞大系统的构成要素。

1.2 系统效应原理

系统效应原理是现代标准化理论的核心。标准系统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由若干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标准个体组成的标准系统,具有明确的特定功能指向,并经由实施产生特定的效应,从组成该系统的互相协同的标准集合中,得到超过个体效应的综合效应。

标准化活动是一项由人力、物力、财力、技术和信息等要素构成的社会活动。由于诸要素的构成或组合方式不同,所产生的效果也不同。标准系统的系统效应是根据特定目标——使有限的资源产生更大能量,以较小代价取得效益最大、最优,并在较短的时间内求得更快的发展速度——通过对各要素有机组合形成系统后产生特殊的效应,系统效应原理应当被贯穿于标准化的全过程。

2 标准综合贡献率评估指标体系

根据标准的系统效应原理以及标准、标准化的经济功能和作用、社会功能和作用,本文按照企业自身、行业以及社会影响3个层次,提出标准综合贡献评估指标体系的6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见表1)。

企业自身影响:企业内部管理、企业劳动力素质、企业核心竞争力;

行业影响:关联带动力、产业提升;

社会影响:社会公共影响。

2.1 企业内部管理

企业内部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协调以人为中心的组织资源与职能活动,它以有效实现社会的活动为目标。主要包括生产效率、质量控制和成本控制。

标准是一种特殊的技术规范。标准化是以建立最佳秩序为目的,是现代化科学管理的基础。标准对企业内部管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 标准化使管理经验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

管理科学来源于管理实践。它具有普遍性、规律性的特性,其知识表现为模式化、规范化。它的经验和知识的模式化、规范化过程是普遍性、规律性的提炼过程,即标准化过程。最典型的莫过于ISO 9000和ISO 14000这两个系列标准,它们表达的并非具体的管理方法,而是规律,把原理和普遍的规律用模式化的方式和规范化的要求加以表述。美国泰勒的科学管理的基本做法,就是通过观察、测量和分析等方法总结经验,最后制定成标准。现代著名质量管理权威戴明所倡导的PDCA循环,其最后一环A(行动或处理)就是将成功经验标准化的。任何一个组织管理经验的积累大体上都遵循这样的规律,管理者管理艺术的发挥是以本组织的标准化平台为基础的。

2.1.2 标准化是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所谓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是指为实现管理目标和有效行使管理职能,提供资料依据、基本手段和前提条件的工作。就标准化工作来说,它的基础性作用主要表现在,它为管理工作创造了技术统一性这个前提条件。

2.2 企业劳动力素质

现代企业劳动力素质包括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和人文素质。而前两者在企业内部可综合表现为工艺实施能力,员工收入也可作为劳动力素质的外在表现。

技术标准的制定过程,就是吸纳科技成果和实践中积累的先进技术、理论、方法和经验,并融入技术标准的过程。技术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能使劳动者不断地重复同样的程序,有利于劳动者尽快掌握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同时,标准的每次修订都是一次对技术的改进,同样也是对劳动者素质的提升。

2.3 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的核心问题是效益。效益不仅要有体制上的保证,而且必须不断创新。只有不断创新的企业,才能保证其效益的持续性,即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技术创新必须以现有的技术和技术标准为基础,没有现行的标准(技术的积累),创新也就失去了起飞的平台。另一方面,新技术的标准化是促进新技术扩散的最佳途径;同时,也是促进企业利益最大化的重要途径。与标准化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战略,对于以引进新技术为主的企业,可以迅速消化和吸收引进技术,实现快速模仿和模仿创新;对于自主创新领域内的企业,通过技术标准化可实现企业自有技术的产业化和市场化,从而将技术创新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体体现在技术优势、产能和市场份额方面。

2.4 关联带动力

现代企业生产过程已完全实现了高度的现代化和综合化。如一项产品的制造过程涉及全国,甚至是全球几十个行业、成千上百个企业和研究机构,且专业、行业、学科之间互为交叉和联系。因此,标准化必须以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为指导,建立起与关联地区、企业的技术现状相匹配的标准系统,发挥标准的功能和作用。

2.5 产业提升

产业结构是各产业部门间以及部门内部的构成和相互关系。产业结构调整是当今各国发展经济的重要课题,调整和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标准化是促进产业集群形成,并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动力。

标准化的突出特征是统一与协调。作为资源性公共品的标准,必须做到的是“获得最佳秩序”和“获得最佳共同效益”。因此,标准化有利于组织先进的生产和推广先进的技术,并协调资源配置利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分工、交易)成本,从而实现产业内部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集群创新升级模式。

2.6 社会公共影响

因为标准的约束是建立在充分协商基础上的一致认同,在协商过程中,要兼顾各方利益。因此,标准既有规范效用,又有自我约束的作用。

标准的约束力决定了标准化同时还具有很重要的社会功能——一种能够统一、协调技术和管理的权威,即跨越行业、地区或国家界限的权威。这个功能的发挥是与技术进步、管理现代化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密不可分的。因而,这种功能所产生的巨大效益常常无法估算的。这就是标准由纯粹的技术权利,渐渐嬗变为强大的社会控制力的原因。

3 典型行业技术标准综合贡献经验验证

本文选取了上海汽车制造、食品生产加工以及现代都市型农业3个代表性行业的各30家典型企业,进行了李克特量表问卷调查,通过“多层次灰色模型”和“多级模糊综合评判”两种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标准化的贡献进行量化评估,从而实现对该指标体系的验证。

结合两种不同算子的综合评估结果(见表2)表明,标准化对整个现代都市型农业企业具有较大促进作用。

结合两种不同算子的综合评估结果(见表3)表明,标准化对整个汽车制造业具有较大促进作用。

由表4可见,综合这两种评估方法得出综合评估值=(3.58+3.13)/2=3.36。最终调查结果表明,标准化对整个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而言,起到的作用介于“略有促进”和“较大促进”之间。

4 结论

从图1可以看出,标准化在行业中发挥的作用不尽相同。

a.现代都市型农业和汽车制造行业中标准化的贡献相对食品生产加工行业要显著,更有成效;

b.现代都市型农业与汽车制造业相比,标准化所起的作用在现代都市型农业中略强。

总体而言,标准化起到的作用还是不容忽视的。

而本文选取的不同行业的企业样本存在差异,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a.现代都市型农业企业以标准化示范企业为主,这部分企业的标准化意识较强,并且从企业设立之初,就以标准、标准化为主要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手段。

b.汽车企业由于受行业大规模制造特点的影响,而主要以规模以上企业为主,这些企业一般都有较为严格的标准体系。通过协议,上游企业对下游企业的标准化活动亦有着相当的促进作用。

c.食品企业则以中、小型企业为主,由于该行业准入门槛及产品技术含量都比较低。因此,尽管有数家规模以上龙头企业的作用,但整体标准化管理水平为3个领域最低。

研究结果表明,各行业标准化整体水平相一致,论证了“标准综合贡献率评估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参考文献

[1] 李春田.标准化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标准化与质量[J].上海标准化,2003(7) .

[2] 陈学章.企业标准化与技术创新[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8(2) :48-50.

[3] 陈长石、刘晨晖.标准化与技术进步内在依从关系的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8(12) :36-40.

[4] 于欣丽.标准化与经济增长--理论实证与案例[M].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5] Swann, G.M.P., P. Temple和M. Shurmer,Standards and trade performance: the UK experience, Economics Journal, 1996, 106: 1297-1313.

美国甘薯种子质量标准体系概述 篇7

【关键词】甘薯;种子质量标准;认证

1.普通甘薯种子的分类和质量标准

1.1 种子的分类和来源

A、育种家种子(Breeder Seed)

育种家种子(Breeder Seed)指由大学的实验站和种子公司的研究人员负责生产的种子或营养快繁材料,它是最初的以及后续增加的基础种子(Foundation Seed)的来源,种子标签为白色。

B、基础种子(Foundation Seed)。

育种家种子后代、或者由可清楚追溯到育种家种子的基础种子生产。直接由育种家种子产生的基础种子称为第一代基础种子,由第一代基础种子生产的基础种子称为第二代基础种子,它不能继续用于生产基础种子,而是用于生产认证种子。它们由经过认定、有经验、有好的设备的原种生产农户生产,遗传纯度和真实性必须符合认证标准,种子标签为白色。

C、登记种子(Registered seed)。

育种家种子或基础种子的后代,登记种子由经过认证的有经验、有条件的种子生产农户生产,同样必须获得满意的认证机构可接受的遗传纯度和真实性,种子标签为紫色。

D、认证种子(certified seed)。

由育种家种子、基础种子或登记种子生产,也可以由认证种子自己生产,但不能超过三代,认证种子自己生产种子不能继续用于种子的繁殖。认证种子同样必须获得满意的认证机构可接受的遗传纯度和真实性,种子标签为蓝色。

1.2 甘薯種薯及植株质量标准[1~3]

1.2.1 种子遗传纯度标准

凡是经过认证的种子应符合表1最低遗传纯度标准。

2、杂交种95.00

1.2.2 苗床标准

A、种薯种植前需用指定的杀虫剂处理。

B、苗床与其它种植2年甘薯的苗床至少相距30.48 m。

C、通过检测确保无种植病虫害的植株。

1.2.3 大田标准

每年至少进行两次田间检测,大田标准见表2:

1.2.4 贮藏标准

A、在甘薯生长、认证之前,能够进行储藏,储藏室必须进行清洁,并且用经过官方许可的消毒方式进行消毒。

B、栽培的用于认证的甘薯应该储存在新的标准板条箱内,或者使用已经消过毒的容器储存。

C、每单元土地通过田间检测的甘薯应该作上标记或贴上标签与田间土地单元相对应,并且用批准的杀虫剂处理,储存时用至少0.61m宽的过道隔开。

D、用于认证的甘薯必须充分发育,最小薯块应是直径2.54cm,长度10.16cm,最大重量为850.5g。

﹡在甘薯植株的认证中,认证单元为一个苗床,或者一排种苗,这样的单元不能再分割。

E、栽培者和购买者可以选择特定级别的符合联邦规定的甘薯。

F、在储藏检查过程中,每份甘薯至少有20%要经过州农业与森林处的检查。

1.2.5 薯块标准

薯块标准见表3。

1.2.6 标签、认证带

A、每个装甘薯种薯的容器和一切认证的甘薯种苗需要贴上标签,基础种子为白色标签,登记种子为紫色标签,认证种子为蓝色标签。

B、每个标签应包含种类和品种、生长年份、栽培者的姓名和地址。

C、甘薯种苗应该用州农业与森林处印制的带子扎成束,每束100株。

1.2.7 甘薯象鼻虫检疫区

A、当所有认证条件都满足、田间或储藏室3.2186Km半径范围内无甘薯象鼻虫、所有的种薯或种苗已经用认可的方法熏蒸过,种薯或种苗允许在甘薯象鼻虫检疫区内种植。

B、在甘薯象鼻虫检疫区不能签发种子标签和种苗捆扎带。

2.甘薯脱毒苗的分类和质量标准体系[4,5]

2.1 种苗分类及来源

A、原种(Source Seed)

输入州农业实验站种子纲要,用州农业与森林处认可的方法产生的材料。

B、核心库存幼苗(Nuclear Stock Plants)

指由原种快繁产生的、经过病毒检测、无其它病害、且已在田间测试评价了品种真实性的材料。

C、基础幼苗(Foundation Plants)

温室幼苗,由核心库存幼苗生产,这些幼苗必须在严格隔离的条件下生长在带网的笼里,网笼只能生长进行过病毒检测的幼苗。

D、认证的G0代(Certified G0)

由经过认证的温室生产者用基础幼苗生产的温室幼苗。

E、认证的G1代(Certified G1,Field Generation 1)

由认证的G0代幼苗产生,藤蔓切段可以由初始的G1代材料重复切取,产生第二部分G1代材料,从第二部分G1材料继续获得藤蔓切段,产生第三部分G1代材料,这部分材料不能继续繁殖藤蔓切段。

F、认证G2代(Certified G2,Field Generation 2)

由认证第一代的库存材料建立,同样藤蔓切段可以由初始的G2代材料重复切取,产生第二部分G2代材料,从第二部分G2材料继续获得藤蔓切段,产生第三部分G2代材料,这部分材料不能继续繁殖藤蔓切段。

G:认证第三代(Certified G3,Field Generation 3)

由认证第二代库存材料建立,同样藤蔓切段可以由初始的G3代材料重复切取,产生第二部分G3代材料,从第二部分G3材料继续获得藤蔓切段,产生第三部分G3代材料,这部分材料不能继续繁殖藤蔓切段。

2.2 甘薯脱毒苗的质量标准

2.2.1 温室标准

薯苗生长的温室入口处应该设置双层门,进行手、脚消毒的系统应该位于合适位置,门应该保持关闭状态,黄色粘稠的携带物用于监督蚜虫和其它昆虫,防止蚜虫和其他昆虫进入的网应该安置在所有漏口(通气口、风扇、窗户等),温室应用标注说明从田间或未认证的温室回来的工人不能进入,经常性净化切割工具,所有温室使用的培养基质和容器必须进行清洁,所有植物移出温室,种植年中间使温室保持无植物状态6周。在温室3.048m以内没有其它植物生长,其它植物不能在温室生长,温室应尽可能远离甘薯储存棚和其它病毒源,不同品种的快繁克隆必须清楚识别,在母体植物交给栽培者之前州农业与森林处必须批准温室的使用。

温室薯苗应满足严格的标准(表4)

2.2.2 田间标准

田间生产要求所有用于认证的甘薯必须来源于经过病毒检测的材料库。如果田地在最近的2年生产过甘薯、接受过肥料或甘薯残留物、其它最近2年种植甘薯的田地排水到该田地,则病毒检测过的植株不能进行认证。经过病毒检测的甘薯生产地应距离其它甘薯田228.6m,经过认可的用于控制多年生植物牵牛花和随意生长的甘薯的计划应该应用到位。不同的品种和茎尖克隆应清楚识别并且互相相隔6.1m。通过田间检测的甘薯单元应该在收获时作标记或标签,与田间种植单元相对应。栽培者应该在生长季节有规律地检查田间,发现感病植株后立即转移、去除。在生长季节至少进行两次田间检查,其中至少一次苗床检查,第一次田间检查应该在藤蔓没有盖住地面时进行,这样可以很容易发现感病植株,把它们包好,移出田地。最后的检查应该在接近收获时进行(表5)。

2.2.3 贮藏标准

储存室必须经过清洁、消毒处理,这些甘薯材料应该储存在新的容器里或者储存在已经消毒和排除污染的旧容器里。认证的甘薯薯根应该储存在一个与任何未认证的薯根隔离的房间,不同田地单元的甘薯应间隔储存,留有0.61m宽的走廊,在储存检查期间至少从每批甘薯抽取20%进行检测。

2.2.4 甘薯种苗和薯块质量标准

A、种苗质量标准

植株没有明显没有疾病、昆虫或其它有害物,保持品种的真实性,正常的色泽,新鲜的、稳固的和强壮的,满意的适合商业化栽培的大小,切段包裹松弛,运送过程中竖直放在盒子里,切段不能与其它未认证的植物一起运载。

B、薯块质量标准

收获后需要进行一次储存检查,准备认证的甘薯必须发育良好,最小的尺寸应是直径2.54cm,长度10.16cm,最大重量为850.5g。薯塊质量标准见表6。

2.2.5 认证报告系统

州农业与森林处给栽培者提供有限的认证证书,并且发给购买者一份认证书的拷贝,每次销售完后在10天之内发给州农业与森林处一份签发的认证书拷贝,在文件中保存每份认证书的一个拷贝。

2.2.6 甘薯象鼻虫检疫区

当所有认证条件都满足,在田间或储存室2英里半径范围内无象鼻虫时,可以在甘薯检疫区种植薯种或植株。

3.总结

比较美国与我国甘薯种子质量标准,发现我国甘薯质量标准在系统性、规范性等方面存在较大不足。先从规范的对象来说,我国甘薯质量标准只限于薯块,没有关于脱毒苗的质量标准体系,而美国甘薯种子质量标准规范的对象包括薯块、薯苗,还单独建立了脱毒甘薯质量标准体系。而从质量标准体系的内容来比较,我国甘薯质量标准体系只针对于收获后,美国质量标准体系覆盖了播种、移苗、温室育苗、大田栽培、收获、贮藏、等整个种子生产过程,更具系统性和完整性。因此,从我国实际国情出发,有选择地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甘薯种子质量标准体系,可以使我国甘薯种子产业向更科学、更健康的方向发展,提高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Seed Sweet Potatoes and Sweet Potato Plant Certification Standard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 Forestry Seed Programs, 1996, Page 49-51. http://www.ldaf.state.la.us.

[2] Chapter 0080-6-3: Sweet Potato Certification. Rules of Tennessee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Plant Industries,1999, page 1-4.

[3] Sweet Potato Weevil Quarantine. Mississippi Departmet of Agriculture and Commerce Bureau of Plant Industry. Page 1-10.

[4] Louisiana Register, 1999, 25(5), May 20.

[5] Esbroeck Z. P. V. The Sweet potato Certification Program in North Carolina. National Sweet Potato Newsletter, 2004, page 4.

上一篇:日记:期末考试到了下一篇:爸爸我想对您说四年级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