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公路建设与管护的调研报告

2024-09-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乡村公路建设与管护的调研报告(共10篇)

乡村公路建设与管护的调研报告 篇1

一、两乡交通概况

XX乡地处渝鄂边境,原有12个行政村,1968户,6996人,地域面积75平方千米。境内公路,1981年建成,当时作为省道,路况较好,国家每年拨付专款,统一组织道路的养护。1990年后国家不再统一组织维护,乡政府缺少资金,公路养护便无法落实。经年累月,致使该段公路路面大坑套小坑、大槽套小槽,过往运煤、运货车辆都带着锄头、被子、方便面,司机开一段车,又下来用锄头填几个坑,陷车、断轴、破胎或堵车就卷着被子在车里睡觉,37公里路车辆正常行驶就需11个小时,如遇堵车,常要三五天才能疏通。

ZZ乡位于县城东部渝鄂交界处,原有7个行政村,1870户,6700人,地域面积48平方千米,素有“煤炭之乡”之称,以前只有唯一一条通往县城的公路,全乡的煤炭都是通过这条路颠簸45公里,运至县城码头,再借助长江水道辗转到其它地方。为降低运输成本,1979年,乡里决定打通ZZ至长江边一渡口的出境干道,乡里召集民工修建了3公里后,由于技术方面原因而搁浅。1985年,乡里再次召集村民民工建勤修路,在原有基础上延伸了8公里后不了了知。1990年,乡里又一次牵头修路,将原来的测设方案完全否定,重新进行了勘测,修至11公里左右,因为资金、技术等因素的制约,再次搁浅。1999年,在有关部门的帮扶下,ZZ乡第四次实施长红公路的修建,历经两年,终于实现了初通,但路基不牢、路况极差、无人管护,“下雨一身泥,天晴一身灰”便是对它的真实写照。并且乡政府还欠下160多万元的债,摊下一大堆遗留问题。

二、“四层法”化解公路建管难题

XX乡和ZZ乡境内都蕴藏着丰富的煤矿资源,近几年,两乡以煤炭为主导的产业得到迅猛发展,交通运输量大幅度增长。去年,XX乡原煤产量达到12万吨、烤烟4500担,ZZ乡原煤产量达到25万吨。随着两乡产业的快速发展,本就瘫痪的公路,已成为制约两乡经济发展的瓶颈。为打破这一瓶颈,乡党委、政府一般人在对辖区已形成规模的煤炭企业经营现状进行深入调查、论证后认为,从产业发展角度,两乡道路最大的收益户是煤炭企业,解决道路管养问题,可以探索企业参与的路子,改善企业只用不管的道路建管现状。于是,两乡提出了由政府统筹,煤炭企业出资的办法,着手开始乡村公路建管各项工作。并从统一思想认识、精心制定方案、认真组织实施、进行长效管护四个层面探索出乡村公路建、管、养的长效机制。

第一层:统一思想认识。让企业自愿拿出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针对这一困难,两乡分别成立主要领导为组长、乡镇干部全部参加的思想工作小组。从煤炭产业发展、煤炭企业发展的角度,从为群众办好事的角度,进行宣传发动,与企业负责人交心谈心,耐心的同企业老板计算道路整修后运输成本降低、产量提高、企业效益的增加值,对比分析整修公路投入与实际产生的效益比,让企业认识到整修公路是企业发展的需要。XX乡采取主要领导与分管领导一人一矿,分片发动,据介绍,为做通某煤炭企业的思想工作,负责该矿的乡领导曾连续三天在煤矿吃、在煤矿住。ZZ乡党政主要负责人则实行白天工作,晚上登门的办法,开展这项工作。

动员企业的同时,乡镇干部还走村入户,以院坝会等形式,进行公路整修宣传,结合乡里煤炭、蔬菜、烤烟、药材、农产品运不出去,生活、生产物资运不进来,过往司机和行人谈“路”色变的道路状况,给群众分析公路整修后带来的好处,让群众知道修路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企业的需要,更是惠及自己的大事,使广大群众积极支持道路的整修。

功夫不负有心人,两乡煤炭企业后悔自己没有及早重视运输道路建设,影响了效益,思想很快统一到乡党委、政府的认识上来。群众也对乡上的这些行动拍手称快,表示一定积极支持。

第二层:精心制定方案。在煤炭企业同意自愿出资后,两乡庚即成立政府主要负责人为组长,出资企业负责人为副组长,乡镇干部、村社干部为成员的公路整修领导小组,制定公路整修具体方案。一是决定公路整修统筹协调工作和资金的管理由乡政府负责;二是制定整修公路的规模、工期、工程质量、青苗损失、安全措施、奖惩办法等,如XX乡要求整修的公路背水沟要畅通、铺三米宽的碎石、路面不准有大于10厘米的坑;三是落实各煤炭企业出资比例,XX乡由境内的四家煤炭企业承担道路整修资金。ZZ乡由两企业负责公路的整改资金及ZZ乡政府在原公路建设过程中的债务偿还。

制定方案的过程中两乡还重点抓住三个环节:一是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广泛听取出资企业的建议,尽可能的尊重企业的意愿,XX乡曾四次向企业印发意见征集书、两次组织企业讨论规划,ZZ乡曾三次召集企业负责人对规划进行讨论;二是强化村社干部大局意识和为公路整修的服务意识,使村“两委”主动配合公路整修;三是广泛听取群众对公路整修的意见和建议,并通过村社“一事一议”,完善公路整修过程中有关群众损失补偿的办法。

乡村公路建设与管护的调研报告 篇2

2012年三江乡旅游将按照“文旅统筹、全域景区,一三互动、接二连三”的发展思路,结合三江乡实际加快建设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集中体验区,以观独特风光、赏民俗风情、品特色美食、住藏家客栈为建设内涵,全域打造“水乡藏寨〃梦幻三江”。

我们将坚持“突出资源特点、深挖文化内涵、打造个性景区”工作思路,实施同镇管理差异发展战略,把水乡藏寨文化旅游区建设与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相结合,与城镇体系构建相配合,与藏文化发展相协调,努力建成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体验区。

一、做优发展规划,打造全域景区

2009年三江乡纳入国家4A级风景区编制范围的仅有河坝村水乡藏寨和潘达尔观光景区。我们将按照四川省《“灾后藏羌新区旅游提升”示范项目开发建设指导意见》的规划定位,以新型城镇化为方向,把城镇与农村整体规划,实现布局组团化、功能错位化、发展协调化。结合三江区位优势,将三江划分为“一轴四区”。即,一轴:一条旅游发展主轴(水乡藏寨—集镇—三江风景区);四区:中部水乡藏寨休闲区、西北部三江风景休闲观光区、南部卧龙仙境(万亩珙桐林)生态观光区、北部盘龙山生态探险体验区。“水乡藏寨休闲娱乐区”业态定位于户外运动、健身休闲、探险体验、藏族风情、果蔬采摘、祭奠缅怀、佛教文化;“三江风景休闲观光区”业态定位于餐饮休闲、生态观光、会议培训、户

1外运动、健身休闲、探险体验;“万亩珙桐林生态观光区”业态定位于生态观光、科普教育;“盘龙山生态体验区”业态定位于野外探险、体验生态。

二、做活水文化,展现灵秀气质

(一)完善明月湖配套功能。水乡藏寨明月湖,原本是黑土坡电站蓄水库,打造为景点后一直存在不能同时满足景点游玩和发电生产的需要。我们将创新工作方法,解决处理好景点蓄水和发电供水矛盾,确保明月湖在旅游旺季长期处于饱和水位,为划艇等水上娱乐项目提供保障。完善水上娱乐服务设施设备,增添龙舟等娱乐、赛事项目,进一步增强娱乐性、休闲性、观赏性和群众参与性,让不同年龄、各个层次的游客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娱乐项目。维修完善明月湖夜景观设施,使明月湖夜景观与水乡藏寨良好呼应。

(二)“求同突异”发展漂流旅游。在漂流旅游进入大众时代的今天,而三江漂流却“漂”不起来。我们在做足中老年“清凉一夏”避暑游的同时,需学习借鉴都江堰虹口漂流的成功模式,进一步改善潘达尔景区漂流设施和配套服务,增设独木船、竹筏等漂流项目,争取通过筹办以“漂在水乡藏寨〃体验清爽刺激”为主题的三江漂流节,提升三江知名度。

(三)构建差异性景观水系。坚持差异化设计,高起点打造,在正在实施中的河坝村产业观光带增设水体景观带和景观小品,使其充分展示差异度、特色极、优势源,构建林水相依人水和谐新村,让游客在增强审美效果的同时提高体验三江水乡风情灵秀之美的识别性。

三、做精藏文化,提升藏寨神韵

三江因其山河如画、藏族风情浓郁,被游客誉为“离都市最近的香格里拉”。历经明英宗正统六年加渴瓦寺土司接管开通茶马古道而兴盛,也有藏兵远征宁波镇海抗英的惨烈传奇“辫子坟”,更有藏汉一家百折不挠抗震救灾的伟大史诗。我们将探索藏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突出城镇主题文化的差异性,增强三江的厚重感和生命力。

(一)深挖土司文化。三江瓦寺土司,是四川藏区著名“嘉绒十八土司”之一。我们将深度挖掘提炼瓦寺土司独特的“传奇与神秘交织”的民俗文化,进一步丰富三江旅游文化内涵。开发完善街村喇嘛寺景点,将藏兵远征抗英历史纳入“三基地一窗口”建设内容,把“辫子坟”打造成见证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的祭奠缅怀地。

(二)丰富群众民俗文化生活。利用藏历年、春节等节气,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藏民族文化生活和广场文化,传承弘扬藏家热情好客的待客礼仪、多姿多彩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婚宴丧葬习俗和歌舞文艺活动。

(三)提升藏文化元素村容村貌。协调服务好水乡藏寨白塔群项目建设。抓好河坝村产业观光带拆除拆迁、入户参观户打造,着重抓好藏家民居风貌改造提升,进一步展示和发挥藏式建筑主题差异,努力把藏家风情苑、产业观光带藏家民居打造成藏族旅游文化生态村。

四、做细农耕文化,积淀乡土气息

农耕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显性文化、主导文化,更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重要元素。我们将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新农村综合体建设为契机,立足农耕文化,发展旅游产业,使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旅游的有机耦合,促进文化变产业、产业连基地、基础带居民。

(一)开发整合特色资源。坚持优势优先,利用区位差异,抓好以猕猴桃、现代畜牧业为内容的“四千万工程”,实现优势种养业错位发展。积极发展以农民为主体,以“三江猕猴桃、三江土腊肉、三江土鸡蛋”等特色农产品为内容的专合组织,突出在规模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市场化经营中的组织作用,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在草坪村、柒山村发展状大虹鳟鱼、棘胸蛙等特色水产养殖,在促农增收的同时让三江特色餐饮“活”起来。加大照壁村三江健康养身基地项目工作协调,力争尽早开工建设;加大万亩珙桐林和盘龙寺开发的争取力度,让游人观赏珍稀植物,领略独特风光。

(二)打造猕猴桃产业示范园。三江气候温暖湿润,土壤深厚,是猕猴桃生长的最佳地区。当地农民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种植猕猴桃,种植经验丰富,且劳动力成本低廉。我们将重点在河坝村、照壁村、麻柳村采取“企业+合作社+基地”的模式,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栽种新优品种,改善基础设施,实施标准化管理,促进猕猴桃产业优化升级,把示范园是建成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农业于一体的高标准猕猴桃综合示范区。

(三)增设体验式农耕旅游项目。做细三江农耕旅游开发,着重开发“猕猴桃采摘,跑山鸡喂养、市民农场”等参与性强的体验式旅游项目,让游客真正体验“乡”、“土”

和“俗”,使游客在参与中体验农村,了解三江,满足城市居民渴望宁静恬然的田园生活的心理需求。

五、做特熊猫文化,开辟旅游“新干线”

目前,三江游客主要以中老年群体为重点客源市场。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县委政府“水磨、三江、卧龙、映秀”旅游组团发展战略,以“休闲旅游与科普教育相结合”为突破,努力建成熊猫科普基地,吸引青少年游客。

(一)建设熊猫科普馆。尽快办结熊猫饲养审批手续,做好饲养管理人员参训工作,力促3月份熊猫回家。在原有基础上,年内实施熊猫馆、熊猫室外活动场地扩建项目,新建熊猫科普馆,力争建成集活体熊猫观赏、熊猫科普知识、熊猫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综合展馆。

(二)放大熊猫品牌效应。通过举办“体验水乡藏寨〃探秘熊猫文化”主题活动和熊猫文化艺术节,开设参与性强的“熊猫饲养员”等体验项目,用熊猫品牌效应提升三江旅游影响力,把三江建成名符其实的“国宝的自然天堂、人间的世外桃源”。

六、发展中存在的困难

震后三江,在祖国的怀抱中涅槃重生。但离“环境优美幸福家园和发展振兴成功范例”新目标尚有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基础设施滞后。“5.12”特大地震后,三江境内次生灾害严重,每年旅游旺季正是地质灾害高发期,虽在灾后重建中加强了地质灾害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但仍不足以抵

御自然灾害的破坏,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巨大,大大制约了我乡旅游产业发展和老百姓增收。

(二)整体功能不配套。由于我乡旅游开发起步晚,基础差,集镇的服务功能、景区的配套设施以及经营服务水平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游客需要。

(三)区域分布不均衡。目前,全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综合体因交通、基础设施投入、经济基础、发展意识等差异,各村组发展不均衡。河坝、集镇、景区所在地的村组产业发展较好,经济相对滞后和地理位置较为僻远的高半山村组发展缓慢。

(四)从业人员素质偏低。旅游从业人员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观念不新,匮乏市场经济和管理营销知识,互相杀价等不良竞争现象偶有发生。

以上汇报,如有不妥,敬请作明书记批评指正。

祝刘书记身体健康、工作顺利、阖家幸福、扎西德勒!

乡村公路建设与管护的调研报告 篇3

近期,围绕乡村文明建设助推乡村振兴这一课题组织开展调研,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当前乡村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乡村文明建设作为促进农村社会全面发展的着力点,在促进农村生产与生活方式的转变的同时,也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然而,当前我国在乡村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不少问题与难点。

一是思想观念转变难,不良习气未消除。

由于农村地区文化程度较城市普遍偏低,且老龄化、幼龄化趋势不断加强,保守思想、迷信观念、不良习气仍然存在,一些村民社会公德观念缺乏,价值观存在偏差,移风易俗难以推行,在维护公共卫生、参与集体活动、举办婚丧嫁娶等仪式时问题尤为明显。

二是文化设施不完善,传统文化传承少。

一方面,多数农村地区经济收入来源单一,难以支持文化设施的建设与维护,乡村文体活动匮乏,拥有文化礼堂、农家书屋等设施的一些地区缺乏良好运营,导致已有文化设施并未充分利用。另一方面,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了解不足,缺乏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以及传承的人才,导致民间技艺、优良道德有所流失,文化发展内生动力不足。

三是党员干部引领弱,文明建设人才缺。

少数乡镇干部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模糊、作风不硬朗、惰性思维及懒政现象严重,一些农村地区党员干部责任意识不强,并未充分起到带头引领作用,不利于乡村文明建设的推进。另外,由于乡村的基础设施陈旧、人才待遇福利低、新乡贤文化传播不足,农村年轻群体回乡村就业、支持乡村建设的高等教育人才较少,导致在乡村文明建设中缺乏专业人才。

四是文化活动模式旧,主体意识较薄弱。

在传统文化活动模式下,由于基层干部缺乏对村民实际需要的了解,对活动形式、治理方式的创新不足,致使在爱国主义教育、新思想传播、党的方针政策教育中,不能有效激发村民的参与积极性与主体意识,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面临不少困难,未能形成良好的乡村文明建设氛围。

二、乡村文明建设的形势任务

乡村文明建设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人民的幸福,必须从党和国家的战略要求出发,发挥好党的政治引领作用,才能不断推进新时代乡村文明建设。

一是固根守魂,明确乡村文明建设的发展导向。

党中央颁布的《关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要以“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为目标,推进新时代乡村文明建设,带领乡民学习科学理论、宣传理解党的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丰富活跃文化生活、持续深入移风易俗。党中央的要求,不但明确了新时代乡村文明建设的着力点,也为新时代乡村文明建设的实践作出方向指引及内容指导,为我们明确了乡村文明建设的发展导向。

二是强基赋能,推动乡村文明建设的制度完善。

为推动新时代乡村文明建设,中央及地方不断健全体制机制,对一系列制度如人才引进制度、晋升激励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等进行修改与完善。同时通过制定、完善村规民约,推进移风易俗,使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据可依,规范村民行为、引导乡村风气。随着乡村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乡村制度将不断完善,为乡村文明发展提供制度支持。

三是守正创新,引领乡村文明建设的发展路径。

通过党中央的政治引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乡村文明建设提供经济基础。突出文化优势,开展主题文化活动,如组织红色文艺演出、讲红色故事、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等。通过中央及地方进行精神文明系列评选活动,如“道德模范”“文明家庭”“中国好人”等评选表彰,引领村民文明道德素质提升,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

三、乡村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

乡村文明建设是百年大计、千年大业,既要在政治引领上下功夫,更要在实践方式和实践路径上下功夫,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实落细,更好顺应农民群众新期待。

一要以鼓励青年回乡创业助力乡村物质文明建设。“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功以才成,业以才广。新时代乡村文明建设首先应当重视乡土人才的作用,通过政策引导新乡贤文化的发展,同时给予返乡青年良好的创业、就业条件,鼓励有志青年返乡创业。

二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村道德文明建设。从制度规范、行为引导与文化渗入着手,坚持法治与德治并行、引导和约束结合,引导人们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与践行,促进村民的文明素养明显提高,使孝亲爱老、邻里互助、爱护环境、重视教育、诚信待人、传承文明等得到普遍弘扬,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及主流价值观的宣传效果。

三要以“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促进乡村乡风文明建设。乡风文明建设是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蕴含优秀民风民俗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乡村文化可以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以及道德滋养。要围绕“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这个情感纽带,通过鼓励新乡贤文化,推动更多村落建筑和乡愁记忆活化。

四要以培育社区共同体意识加强乡村社会文明建设。“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新时代乡村是一个或多个社区的联合体,乡村社会文明建设需要培育和建立社区共同体意识。要通过完善社区有效沟通和协同协调机制以及社区公约形式,将村民人情开支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共同营造节俭、健康的社会文明,进一步使酒席“瘦身”、人情“减负”。

五要以建设美丽乡村提升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因此,在乡村要发展绿色产业,优化村镇布局,改善安居条件,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美丽乡村。

乡村公路建设与管护的调研报告 篇4

(2020年8月12)

同志们:

按照会议安排,我对我县的乡村卫生防疫能力建设工作和大家分享一点我的看法。

首先谈谈我县医疗卫生机构及乡村卫生防疫人员情况。我县共有二级医疗机构3个,分别是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个,即县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执法机构1个,即卫生计生监督所;乡镇卫生院1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个,村卫生室(卫生服务站)277个。县疾控中心是我县乡村防疫工作指导机构,负责我县乡村卫生防疫工作的技术指导、业务培训,共有卫生技术岗位48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村卫生室(卫生服务站)为乡村卫生防疫工作具体实施单位,共有医护人员1883人。全县共有全科医师108人,其中: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2人,村卫生室(站)16人。

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乡村卫生防疫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为了全面加强卫生防疫服务体系建设,近年来,6所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利用项目资金改善了服务条件。12所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了重建、翻新,其中:留盆镇卫生院、罗店镇卫生院、余店乡卫生院已搬迁至新院区,三门闸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板店乡卫生院,在原有占地面基础上分别增加了800平方米和500平方米;其他7所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了翻新。全县共建设277所标准化村卫生室(卫生服务站),做到了全县村(社区)全覆盖。二是卫生防疫民生工程全面落实。我们加强了重大疫情、疾病的监测、预警和报告,特别是在新冠肺炎、不明原因疾病的防控工作上成绩显著;巩固了全县消除脊髓灰质炎的成果,建立免疫规划针对性疾病预防屏障,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95%以上;肺结核成功治疗率达98.8%,艾滋病保持低流行态势;乡镇(街道)、村(社区)卫生网络不断健全,以县级为龙头、乡镇(街道)为枢纽、村(社区)为基础的城乡三级卫生防疫网不断加强,农村疾病预防控制等工作进一步规范。三是卫生防疫能力建设持续加强。我们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抓手,完善了乡村卫生防疫体系,健全了疾控机构和城乡社区联动工作机制,明确了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村卫生室(站)疾病预防控制职责,夯实了联防联控的基层基础。多年来,通过开展疾病预防控制知识培训,提高了乡村卫生防疫人员业务素质,为乡村卫生防疫工作打下了基础。四是乡村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不断提高。通过充分利用多种手段开展健康教育,有针对性地开展卫生防疫知识宣传,积极倡导讲卫生、除陋习,摒弃乱扔、乱吐等不文明行为,广泛宣传“一米线”、勤洗手、戴口罩、公筷制等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以及咳嗽、打喷嚏时注意遮挡等礼仪,营造了“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我的健康我做主”的良好氛围。五是乡村环境卫生治理成效明显。开展以环境整治为主、药物消杀为辅的病媒生物综合防治,对居民小区、垃圾中转站、建筑工地等重点场所进行卫生清理和消杀,消除了鼠、蟑、蚊、蝇等病媒生物孳生环境,有效降低了病媒生物密度。

虽然我县的乡村防疫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问题也同样不可忽视。一是乡村卫生防疫队伍薄弱。现有乡村防疫队伍人员年龄偏高、学历偏低、知识老化、服务偏弱,学习和掌握现代医学知识及信息化技术比较困难,从而造成服务能力偏弱。尤其是现有乡村医务人员中中医技术人才匮乏,中医适宜技术推广难度较大。按照国家要求,乡镇(街道)卫生防疫人员配置比例为1/万,辖区村医配置比例为1‰-1.2‰,我县还存在较大缺口。二是乡村卫生防疫基础设施薄弱。主要表现在大多数乡镇卫生院检查设备老旧,没有后勤保障用房等配套辅助设施;乡级发挥卫生防疫三级网的枢纽作用不够,特别是急救转诊能力弱;村级卫生室信息化操作能力普遍较低,基本医疗服务能力低下,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能力及合理用药还不能满足群众的需要。三是医防结合机制基础薄弱。医防结合机制的基础是全科医生制度落实,全科医生不仅能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诊疗,还具有对疫情防控的敏感性,以及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由于基层工资待遇低,全科医生制度在乡村难以落实,按照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标准,我县缺口很大,很难建立医防结合机制。

乡村公路建设与管护的调研报告 篇5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管护,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我旗农村牧区经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旗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全旗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和管护,适用本办法。本办法所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是指为防治旱、涝等灾害和实现农业增产而实施的农田灌溉、排水工程设施及道路、桥涵、林网等相关措施。

第三条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护坚持政府主导、农牧民参与、社会支持的方针,遵循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建管并重、注重效益的原则,逐步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管护,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第四条 旗人民政府成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管护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管护工作的领导,建立协调机制,统筹解决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及管护中的重大问题。

发改、财政、国土、审计、农牧业、水务、林业、农开、交通、电力等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做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管护相关工作。苏木镇(场)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配合工作,并对辖区内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管护、协调、监督和指导工作负总责。

嘎查村(分场)村民委员会协助苏木镇(场)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做好工程建设协调和质量监管,具体负责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管护工作。

第五条

旗人民政府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主管部门、苏木镇(场)人民政府和嘎查村(分场)村民委员会要组织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管护的宣传教育,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众主动参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管护的意识和能力。

第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义务和责任,并有权制止和检举任何侵占、损坏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行为。

第二章 规划与建设

第七条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主管部门编制的建设规划,必须报请旗人民政府批准后方可申请立项。

第八条

编制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规划时,项目主管部门必须与苏木镇场对接,到实地规划项目。

项目规划要符合全旗总体规划和项目总体要求,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并优化水资源配置和利用,突出节水和生态,促进水土资源平衡,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第九条

旗人民政府组织发改、财政、水务、农牧业、国土、林业、农开、交通、电力等部门,统筹安排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有关的建设项目,整合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集中连片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第十条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工程由项目主管部门负责实施,实行项目法人制、工程建设监理制、招标投标制和合同管理制度,工程的设计、施工、监理必须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

第十一条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必须执行有关水利工程建设标准和技术规范,所需材料和设备的质量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和要求。

第十二条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竣工后,要按国家规定由项目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和苏木镇(场)人民政府、嘎查村(分场)村民委员会进行验收,不合格的,必须在规定时限内整改;合格后,按程序移交给项目实施地所在苏木镇(场)人民政府和嘎查村(分场)村民委员会。

第十三条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实行质量保修制度,在保修期限和保修范围内发生的质量问题,由施工单位负责维修,并对造成的损失承担责任。

保修期限和保修范围由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依照有关规定和惯例通过合同约定。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章 使用与管护 第十四条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是公共资源,为整个农业生产服务,嘎查村(分场)集体拥有经营使用权,所有受益群众共享服务。

第十五条

旗人民政府责成水务和农牧业主管部门对全旗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进行调查登记,明晰产权,并存档。各苏木镇(场)人民政府和嘎查村(分场)村民委员会负责对本辖区内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进行登记并存档。

第十六条

各苏木镇(场)人民政府和嘎查村(分场)村民委员会要组织受益群众,有效提高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利用率,避免闲置和资源浪费。

第十七条

水务、农牧业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管护标准、安全监测、巡查、考核、档案管理等规章制度,加强对苏木镇场水利服务站、农技推广站的业务指导,定期对苏木镇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管护工作进行检查、考核。林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农田防护林的管护力度。

第十八条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管护责任主体为各苏木镇(场)人民政府和嘎查村(分场)村民委员会。管护主体应当在农牧、水务、财政、发改、国土、农开、林业等项目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确定管护单位和个人,做好管护、维修工作,并按以下要求落实好管护、维修措施:

㈠嘎查村(分场)村民委员会把辖区内农田水利基 础设施作为标的,通过“532”工作法对经营管护权进行竞拍,以最低竞标价确定经营管护主体。经营管护主体向受益户收取相应费用,用于支付运行费用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维护费用。

嘎查村(分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受益人自愿报名参加竞标,并由嘎查村(分场)村民委员会对报名者进行审核后,确定竞标人。

每一眼井及其附属设施为一个管护单位,嘎查村(分场)村民委员会根据竞标人的管护能力确定每个竞标人竞拍的管护单位数量。

㈡苏木镇(场)人民政府或嘎查村(分场)村民委员会组织受益户成立种植合作社,合作社在保证正常经营的同时,负责合作社辖区内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运行、维护和管理。合作社在苏木镇(场)人民政府和嘎查村(分场)村民委员会的指导下,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运行、管护和维修费用实行自我管理,自收自支。

㈢苏木镇(场)人民政府或嘎查村(分场)村民委员会组织受益户成立农业用水协会,负责协会辖区内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运行、维护和管理。用水协会在苏木镇(场)和嘎查村(分场)村民委员会的指导下,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运行、管护和维修费用实行自我管理、自收自支。

㈣如以上三种措施均不能落实,苏木镇(场)人民政府或嘎查村(分场)村民委员会可将辖区内农田水利 基础设施对外发包给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管护的社会组织或个人,作为管护主体。由管护主体向受益户收取相应费用,用于支付运行费用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维护费用,收费标准经与承包人协商后,通过“532”工作法确定。

㈤如以上四种措施均不能落实,嘎查村(分场)村民委员会聘用辖区内有责任心、有威望的村民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管护员。由嘎查村(分场)村民委员会向受益户收取相应费用,用于支付管护员工资、运行费用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维护费用,收费标准通过“532”工作法制定。

无论采取以上何种措施,管护主体必须保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受益群众的使用权。

苏木镇(场)人民政府或嘎查村(分场)村民委员会要与管护主体签订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使用、管护和维修合同,明确权利、责任和收费标准,并报水务、农牧主管部门和苏木镇(场)经营管理站备案。

第十九条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管护单位和管护人员必须按照管护标准要求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进行维修、养护和检查,确保设施运行安全和正常使用;对危害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安全的违法行为要及时制止,并向嘎查村(分场)村民委员会和苏木镇(场)人民政府报告,同时,向相关主管部门和公安部门报案。

第二十条

旗人民政府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项目主管部门要在积极争取建设项目资金的同时,大力争取农田 水利基础设施管护、维修项目资金,并按要求落实好资金。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破坏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水务、农牧、林业等主管部门和苏木镇(场)人民政府、嘎查村(分场)村民委员会责令停止违法行为,赔偿损失,采取补救措施,同时,根据情节轻重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㈠在排灌渠系、田间路、农防林中耕种、放牧的; ㈡在排灌渠系、田间路、农防林中堆放砂石、泥土、垃圾的;

㈢设置妨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筑物、构筑物的; ㈣非法侵占排灌渠系、田间路、农防林的; ㈤恶意损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 ㈥盗窃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

㈦因爆破、打井、取土危害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安全的;

㈧乱砍滥伐农防林的,以及采伐后不及时更新的; ㈨由于堆放秸秆、放火烧荒等引发火灾造成农防林、井房、用电线路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损毁的;

㈩非法改变基本农田用途的;

(十一)其它形式的破坏损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行为。

第二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旗人民政府相关部门、苏木镇(场)人民政府、嘎查村(分场)村民委员 会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㈠未按规定编制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规划或者未经批准随意建设的;

㈡挤占、挪用、截留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管护资金的;

㈢不配合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落实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管护责任,影响工程建设或造成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损毁的;

㈣不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或者发现违法行为不予查处,造成后果的;

㈤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行为的。第二十三条

阻挠、妨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管护人员工作,蓄意破坏设施,制造水事纠纷,违反治安管理有关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依照相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本办法未设定处罚但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乡村建设调查报告 篇6

1、村情概况:汪家下村位于万年县石镇镇中洲村委会境内,距离镇政府1公里,与乐平县的乐港镇张家隔河相望,是继上汪、中汪两个自然村之后,省人大魏小琴副主任第三年挂点联系指导的省级新农村建设点。该村现有38户,人口146人;耕地100亩,其中水田86亩;水面15亩;山林52亩。村民历来以水稻种植为主,产值低,收入少。20xx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786元,低于全县农民人均收入4200元的水平。

2、发展规划:依据《万年县石镇镇中洲村委会新农村建设点工作三年发展规划》,该村拟建项目主要有:

①利用村前小型水库资源,建好2个村民洗衣码头,并绿化水库四边环境,预计投资8万元;

②利用村庄前两块空闲地块,建两个村民娱乐休闲场所,预计投资6万元;

③改造户用厕所17座(已改21座)和建3口沼气池,预计投资1.3万元;

④硬化村支道及浆砌排水沟500米,需投资7万元;

⑤改水及安装太阳能38户,预计投资13元,由村民出资兴建;

⑥搞好外墙装修和庭院绿化;

⑦建好2个垃圾窖,并建立健全卫生保洁长效机制,预计1.2万元。以上预计各类项目建设共需投入资金76万元,其中新农村建设扶持资金16万元;结对共建部门、企业扶持资金4万元;社会捐赠(能人捐助)7万元;村民自筹49万元。

二、项目实施进展情景

1、共清理村内垃圾36吨,淤泥60吨,拆除空心房3栋,拆旧建新6栋;

2、已投入资金整治建设资金27万余元,硬化村主次干道及浆砌排水、排污沟共500米,已全面完工,累计投资8万元;实施改水改厕38户,完成计划100%,共计完成投资5万余元;完成外墙装修1.3万平方,完成率80%,投资10万元;安装太阳能15台,投入资金3万元;有线电视普及率100%,累计投入1万元;

3、完成栽植村道绿化和庭院绿化苗木900余株,投入资金2万余元;

4、累计投入资金4万余元,建立村内垃圾窖2个,垃圾分拣房1栋,容积4立米的沤肥池1个;聘请保洁员建立长效保洁机制,保洁员报酬每月400元,其工资主要来源按每户每年100元标准从各家各户提取;在终端处理上,每周一次联系镇城管中队,将村内垃圾拉运到镇焚烧中心进行焚烧处理;

5、建成一栋三层占地面积600平米的文化宣传综合大楼;兴建了一个场地面积700平方米农民体育健身场所,包含篮球场、乒乓球场、露天健身场所;

6、建成可容纳80余人党员电教室,配套添置了电视机、DVD等电教设备,定期组织村内党员干部和种养大户学习农业先进实用种养技术;

7、紧抓撤渡改桥项目启动实施和全县打造雷竹生态村机遇,拟发展无公害蔬菜基地400亩;利用村旁、荒山、荒基发展雷竹30亩;

三、恳请省领导帮忙协调解决的问题

1、中洲撤渡改桥于20xx年8月18日动工兴建,省、市、县三级项目资金及其配套共计1千余万元,实际主桥工程造价需要1800万元,缺口资金800万元,恳求省领导协调相关部门解决部分资金。

2、撤渡改桥建成后,整合汪家上、中、下三村土地资源,准备建一个400亩的无公害蔬菜基地,缺乏技术和资金,请省领导协调相关部门安排项目资金予以扶持。

某村“美丽乡村建设”自查报告 篇7

202x 年,XX 村按照 X 委、X 政府的决策部署,全 X 围绕“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建设目标,全面实施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建设,加快推进中心村建设,深入开展全域环境整治提升,一体化推进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专项整治“三大革命”,协调推进产业发展、社会管理和乡风文明建设,着力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以及群众生活品质,努力打造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组织管理 村两委始终把卫生村创建巩固工作列入本村的重点工作,镇政府也为我村明确了联系领导,坚持做到队伍不散,劲头不减,村镇联动,整体推进。村内爱国卫生组织健全,X 村党支部书记 XXX同志担任爱国卫生工作领导小组组长,XXX 任副组长。有专职爱国卫生管理人员。并在年初专题召开了领导小组会议,认真分析和总结了过去一年中村庄保洁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结合今年现状,探讨了下一步我村村庄整洁和长效管理相关办法和计划,同时及时调整了卫生保洁、健康教育、防病除害和资料档案保管等相关负责人,为我村巩固创建成果,实施长效管理奠定了组织领导基础。

每季度组织进行一次环境卫生整洁、卫生户评比。

二、健康宣传与教育

-2-强化宣传,加大教育。我们把健康教育与开展环境整治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和企业的教育引导,通过村黑板报、公开宣传栏、发放宣传资料等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和保护环境卫生宣传,村民的健康知晓率达到了 100%以上,村民也逐步形成了良好的卫生意识、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

1、村内设固定健康教育宣传栏,专人负责,定期更换内容,不断提高我村整理环境卫生意识。

2、村卫生室健康教育宣传责任落实,有专职健康教育宣传员,经常性开展环境保护、垃圾分类等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

3、村委会、卫生室等公共场所均设有禁止吸烟标志。强化领导,激起工作有序开展,创新时代新村面貌。

三、环境卫生 我村结合“美丽乡村”的建设,继续创造条件,改善我村的环境卫生。

1、合理规划,分步实施。坚持“巩固、完善、提高”的工作思路,我们在现有的村庄规划基础上,积极制定各类规划,开展各项创建活动。对村庄整治、环境卫生等方面工作结合本村实际进行合理安排,分步实施。村内主街全部硬化,通户道路硬化率达 100%;街巷路面平整,无积水,无暴露垃圾,绿化、美化好;排水管道、沟渠为封闭式,排水畅通。

-3-2、大力整治,长效管理。为切实改善村容村貌,村里建立健全了环境卫生长效机制,相继出台制订了《X 村卫生长效管护》、《X 村卫生长效管理暂行办法》、《X 村卫生保洁制度》等一系列制度,落实了 X 名专职保洁员,划分了包干区,明确了工作职责,要求每日进行清扫,做到全天候保洁,同时不定期进行抽查,加大群众监管力度,做到奖罚分明,使动态保洁日趋规范,保洁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也大大增强。全村的垃圾已经实行办事处统一清运,集中处理,两年多来通过环境整治以后,全村的道路垃圾少,乱贴乱画少,卫生死角基本消除。今年我村以开展环境整治示范村为契机,积极开展村庄整治工程,打造优美的人居环境。实行卫生长效管理,以“村主导、镇监督”为基本原则,巩固美好乡村建设成果。设有垃圾中转站设备、设施、果皮箱等公共环卫设施垃圾实行定点收集,及时清运,集中处理;垃圾收集设施设置合理,数量足够,维护良好 3、村内村容整洁,目前有垃圾箱 X 个,保洁员 X 名,与保洁员签订了保洁责任状,日常保洁管理到位。主干道两侧无乱搭乱建、乱扯乱挂、乱贴乱画等现象;柴草堆、物料堆、粪土堆集中分类有序放置;村内及周边河道、沟渠、池塘卫生清沽,无漂浮垃圾。

4、开展创建省卫生村活动,必须依靠群众,他们是受益的主体,也是参与者,通过宣传活动,我村群众对创建工作有着强烈的期盼,创建带来的变化令大家兴奋,村民甚至主动宣传‘重视生态

-4-保护,倡导绿色家园建设,无露天粪坑,无秸杆焚烧’,使“美丽家园”这列火车更添动力,也更坚定了奔跑的目标和方向。

5、村内家畜家禽实行圈养,有专员定期到访帮忙检查禽畜健康,禽畜圈清洁卫生,大家一起齐动手,确保工作有序,有效,实现真正的长效管理。

6、村内农户庭院、居室厨房整洁卫生,通过不断的宣传,村民的环卫意识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自身卫生习惯也得到了提升。

四、改水、改厕 1、村内自来水普及率达 100%以上,供水设施符合卫生要求,供水单位卫生管理制度和证件齐全,按要求开展水质检测,供水水质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

2、卫生厕所普及率达 100%,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 100%以上,户厕卫生管理良好,有墙、有顶、门窗齐全,化粪池不渗不漏,基本无蝇蛆孳生。公共厕所为无害化卫生厕所,设施完好,清洁卫生,基本无蝇蛆。

3、加大环卫创建宣传,村内卫生室、学校、村委会等场所均设有无公害公厕。

五、病媒生物防制 我村不使用国家禁用药物消杀。坚持以环境治理为主的综合预防方针,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为先”,村内及周边基本无蚊蝇孳生地。我村定期开展鼠、蚊、蝇、蟑螂等病媒生物防制活动,“四

-5-害”孳生地得到有效治理,村内设毒饵站达 X 多处,专人负责进行检查记录,蚊、蝇、蟑螂密度控制在不足为害水平。

六、传染病防治 1、我村村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功能完善,村医取得合法执业资格,村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建立了本村居民 100%的健康档案,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建立健康档案,并将健康、有慢性病病史记录等进行区别分类,最大程度做到安全最大化,并能逐步开展慢性病人和精神病患者健康管理。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经常开展传染病防控宣传;疫情报告制度落实。自 20XX 年 X 月份,疫苗接种XX镇医院接种,目前为止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100%以上。

2、村内食品店和各类公共场所卫生管理符合《食品卫生法》和《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要求;村内设有食品安全信息员,近X 年未发生甲、乙类传染病暴发疫情和较大食品安全事故。

对现有医护人员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系统培训和业务指导,不断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和救治水平,以推动防治传染病工作扎实有效的顺利开展,为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近几年来,我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我们深知创建成绩来之不易、任重而道远,我们将继续坚持建管并举的方针,强化管理,严格把握标准,继续巩固和提高创建成果,提升卫生村档

“乡村少年宫建设”自查报告 篇8

高庄小学少年宫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认真贯彻《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精神,以全面推进少年儿童素质教育为主线,丰富少年儿童文化生活、促进健康快乐成长为目的,确立了“尊重学生、张扬个性、发展特长”的办学理念,充分突显乡村少年宫的特殊教育职能,严格规范少年宫内部管理,加强队伍建设,提升人才培育水准,少年宫的各项工作得到全面、协调地发展。为了更好的发扬优点,改正不足,近期对我校少年宫建设做了全面自查,现将检查结果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保证师资队伍

我校高度重视对“乡村少年宫”建设工作的领导,县文明办下发实施方案后,我校立即成立了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及时研究确定了“乡村少年宫”项目建设的具体实施措施,制定了《高庄小学“乡村少年宫”建设实施方案》,对建设任务、标准、进度及管理运行模式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由学校校长任主任、学校中层领导为成员,具体组织开展日常工作,确保各种活动的顺利开展。为保证少年宫活动开展质量,我们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精心选拔业务能力强、工作责任心强的优秀教师兼任辅导教师,通过自愿报名的原则,依据老师的特长,成立内容丰富的各项课外兴趣辅导小组。并定时间定地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报课外兴趣辅导小组,各项活动得到了有效地开展。基本做到了每个学科、项目活动都有一名教师或辅导员全面负责组织管理、督促指导。学校每学期采用多形式、多渠道对教师进行培训,辅导并带动了一批有业余爱好的专长教师。

二、完善制度建设,确保规范运行

为了让乡村少年宫建设规范有序,确保各活动室(队)的正常运作,少年宫办公室进一步规范了管理,健全了工作机制,先后建立了《乡村少年宫管理制度》、《乡村少年宫主任、副主任工作职责》、《总务后勤工作职责》、《辅导员工作职责》、《安全管理制度》、《考勤制度》、《财产、财物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落实了工作人员及职责。为了进一步激发辅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学校建立了活动奖励评价机制,对辅导学生取得优异成绩或活动开展卓有成效的辅导教师进行专项表彰奖励,有效促进了乡村少年宫建设。

三、创建活动阵地,保障活动开展

我校乡村少年宫开设了16类活动,14个活动室(队),学校坚持依托学校、一室多用、一地多用、一师多用的原则对学校教学设施进行合理有效的改造整合,以满足少年宫活动开展的需要。目前,我校少年宫基本能达到活动场所建设的要求,室内场所共计1062平方米,室外场所共计1000平方米。其中,美术类活动室主要有绘画室、书法室;音乐类活动室主要有舞蹈室、电子琴室、鼓号队;文娱类活动室主要有棋艺室、合唱队;读书类活动室主要有阅览室、图书室、经典诵读室;体育类活动队主要有乒乓球队、篮球队、羽毛球队;还开设了奥数班、作文班、电脑班和英语班,有力地保证了乡村少年宫建设的全面推进。

为了实现少年宫学生全面发展,我校提出了“全面实施、主题突出”的工作思路,确立了“课堂为主,课余抓实”的实施方略。积极创设广阔的空间,以活动为载体,加强对课外活动和双休日的指导力度,丰富了校

园文化生活。目前,我校书法、舞蹈小组、乒乓球小组等多个活动小组已初见雏形。

四、规范管理经费,抓好设备落实

设备招标采购配置工作正由市文明办组织进行,现有设备正常使用。

五、加强档案建设,提升管理的规范化

根据上级领导的的要求,我校少年宫进一步完善档案资料,具体内容包括管理制度、师资队伍、设施设备、活动时间、活动场所、活动计划、活动图片、活动记录、财务账本等。尤其重视了财务账本的建立,重点体现对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的投入情况、运行经营保障情况,突出了公益性原则,所有活动均免费开放。

六、存在的问题

一是建设场地的限制,制约了乡村少年宫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相对来说,我校少年宫的课外活动使用校舍和运动场地有点不足,硬件设施有所欠缺。使乡村少年宫建设不能很好的及时使用。

二是专职教师的缺乏,制约了乡村少年宫活动项目的拓展、活动内容的丰富。农村小学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还缺乏专业指导教师,比如音乐、舞蹈、武术、美术等等,制约了活动内容的丰富程度,学生兴趣的持续及能力的提高。

乡村公路建设与管护的调研报告 篇9

——以梅岭村为具体调研对象

前言:

马甲镇政府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按照市区两级党委、政府关于实施泉州市“美丽乡村”建设的部署和要求,结合本镇实际,正在努力建设一批“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为推进本镇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加快建设泉州城市花园打好基础,而展开美丽乡村建设大行动。本文即以梅岭村的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具体调研对象而展开。

正文: 基本概况:

马甲镇梅岭村,地处马甲镇西南部、惠女水库西北侧,距离镇区3.5公里,与南安市洪梅镇接壤。全村土地面积357公顷,人口1474人,农民人均收入10623元,村财年收入23.2万元。

梅岭村山美,不仅有容纳飞禽走兽,嶙峋怪石,更有四季更妆,花开叶落,苍松翠柏,冬季长眠的独到美景;梅岭村水美,不仅有清澈见底的倚龙湖亮丽美景,更有曲折迂回,柔情脉脉,百景汇集的山间小道。梅岭村环境幽雅,空气清新,负离子含量多,是天然的氧吧。2011年党支部被泉州市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2012年被泉州市环保局评为“泉州市市级生态村”;2012年被泉州市委市政府评为“泉州美丽乡村”。

建设措施以及主要成果:

1、因地制宜、注重规划。梅岭村虽然还未成“处处都是一幅图卷、山山都是一幅美景”,各处条件不尽相同,自然差异较大,但都尽量不破坏原生态资源,注重融入现代文明气息,因村制宜、量力而行、因势利导,依据现有条件,提升已有基础,走出了一条“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业”特色化建设之路。梅岭根据村的地域优势、生态优势以及在传统种植业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梅岭特色花卉生态旅游村”的发展战略目标。聘请专业设计院,完成了《梅岭村概念性规划》,确定了空间布局是一个中心,即结合水体设计的中心体育运动公园;两个重点,即分布于梅岭东西两侧的农家乐项目;三个分区,即分布于梅岭村西北侧的园村花卉种植区,东北侧的园村花卉展示区和西南侧的休闲农业观光体验区。

2、发挥党组织带头作用,提高村民人居环境意识。全村各类建设项目和农村建房均符合村庄建设规划,农民依法依规建房有序。出台鼓励农村“裸房”外立面修葺措施,每户每宗给予3000元补助。石结构房分年度得到改造,加强农村闲置房、废弃房、危旧房治理,农民自行拆除,农民能够在规划安置区得到同等面积的安置。农民自行拆除旱厕,旱厕占地面积由村给予免费复绿,绿化面积及苗木归主人管理和所有。

3、创新思路、盘活土地,变思路为财路。引导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通过农村土地流转平台,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有序流转,突破花卉基地用地瓶颈。盘活村闲置集体用地45亩,创建金线莲培育种植基地,村财增收15万余元。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2家,通过引导农民土地合作入股的方式,解决花卉种植用地157亩及销售问题。

4、特色产业发展明显。进一步出台鼓励扶助措施,提高花农的种植积极性,农民新种植花卉经验收合格后给予每亩800元补助,今年来扩种花卉200多亩,引进高贵苗木5种。创建金线莲培育种植基地45亩。成立万木春花卉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中草药合作社,建立万木春花卉网站,今年来,该合作社销售苗木达200多万元。

5、重宣传、乡村旅游知名度提高。积极推进“休闲园区建设”项目建设,完善“渔家乐”项目相关设施,现已建成水库垂钓场、渔排2座及渔家餐馆1座。大力推进“森林人家”项目建设,现已完成一期工程,倚龙湖的开挖清淤建坝,周边的征地、平整、环境整治等已完

成,引进一家大型生态旅游开发项目,并且有多家有实力的旅游公司在洽谈中,初步形成集观光、健身、休闲为一体的乡村旅游雏形。

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马甲镇梅岭村环境整治工作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周边地区和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是:

1、思想认识有待提高。农民是村庄的主人,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是村庄建设理所当然的主体。但从目前的工作情况来看,农民群众参与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还未被充分调动起来,而且整治工作只要涉及农户的东西开口就要钱,直接影响到了村庄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少数镇、村干部存在着畏难情绪和“等、靠、要” 的思想,工作主动性不强。同时,相关职能部门参与度不高,没有真正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2、村庄规划有待完善。重点整治村和特色村的建设规划能与当地的生态、文化、产业相结合,但部分一般整治村的规划编制形式较单一,在挖掘村庄自然、历史人文和产业元素上还有待加强,更没有突出鲜明特色的村庄文化,存在“千村一面”现象。

3、建设资金有待落实。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现在除了市、区政府给予部分引导资金外,主要靠镇、村投入,由于马甲镇、梅岭村经济实力有限,难以保证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有较大的投入,这直接影响到了工作的进展。现在,区里还没有出台创建星级“康居村”和一般整治村以奖代补的配套政策,镇、村干部一直担心建设资金缺口的弥补问题。

4、长效管理机制有待健全。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民心工程,更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部分镇、村把建设当作一项阶段性的工作任务,重整治、轻管理,有建立但没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已不同程度出现脏、乱、差和“牛皮癣”回潮现象。如不建立健全配套的管理机制,必将陷入“治理——反弹——再治理”的怪圈。

5、建设标准有待提高。大部分一般整治建设工作主要停留在拆旧拆破、立面出新层面,建设工作的内涵还不深入。基础设施大多没有同步建设、及时配套,特别是房屋周边绿化及房屋立面美化、亮化,村级内部卫生整治等推进不到位。

美丽乡村建设中急需改进的一些地方:

1、必须因地制宜、完善规划。科学规划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最大的节约。要把规划摆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首要位置,坚持先规划、后施工。一是要凸显个性设计。美丽乡村建设不能千篇一律,要结合各村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发展、村民实际需要等,对村庄进行梳理分类,实施差异化指导,坚持个性化塑造,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营造田园风光与乡土风情,努力打造我区美丽乡村的品牌和特色。二是要突出产业支撑。把环境改善与资源开发相结合,做大、做强、做优特色产业,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创业增收。三是要稳步推进。从农民群众反映最迫切、最直接、最现实的环境卫生整治和村庄道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入手,按照“富规划、穷实施”的原则,实事求是地制订实施计划,并逐步引导农民建房向集中居住点集中。

2、必须整合资源、加大投入。美丽乡村建设必须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一是注重财政引领。尽快出台相关以奖代补配套政策,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切实加大对建设工作的投入。二是激发部门活力。深入开展机关结对帮促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各联系点部门要积极参与联系村的建设工作,全力为联系村提供物质和智力支持。三是整合各项资源。对国家农业项目、土地整治、小农水、农业综合开发、“一事一议”、农民创业增收等各项涉农资金,建立统一的协调机制,保证资金使用统一有序,集中投入,真正实现做一个、成一个。四是开展市场运作。坚持市场导向,建立多方筹资,共建共享的投入机制,引导企业等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特色村的建设,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五是发挥主体作用。动员村民自筹一点,鼓励在外经商、工作或亲属捐赠一点,支持家乡建设。

3、必须建章立制、长效管理。俗话说三分建、七分管,要使村庄环境管理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必须尽快建立美丽乡村管理的长效机制。一是尽快出台村保洁员的管理考核办法。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二是加大监督和处罚力度。与村民签订“门前三包、门内达标”责任书,对乱倒垃圾、违反有关规定者给予警告或经济处罚。多部门联动加大对“牛皮癣”的监管和处理力度。建立环境卫生巡查和评比制度,加强工作督查和通报并严格奖惩。三是适时出台村保洁员的保障办法。按照财政拨一点,镇财政拿一点,村民自筹一点的办法筹措保洁员工资,确保队伍的稳定。

4、必须深入宣传、营造氛围。广大农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因此,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农民的积极参与。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宣传标语、村庄整治新旧照片对比等形式,开展声势浩大的宣传发动工作,使广大群众更直接、更生动地感受到建设所取的成效和带来的实惠,从而更自觉、更主动地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去。同时,还要加强对外宣传力度,提升对外形象。

结束语:

美丽乡村建设是近年来的热门课题,随着中央一年比一年更重视三农问题的,美丽乡村建设也越发成为关注的焦点。美丽乡村的建设,主体为农民,内容包括让农民口袋鼓起来、乡村面貌美起来、社会风气好起来、生活质量高起来和基层班子强起来。

李宝村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报告 篇10

大均乡李宝村位于景宁县城东南方向距县城18公里,距乡政府驻地大均村6公里,海拔550米,全村132户503人,耕地430亩,山林8417亩(毛竹林850亩)。2013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8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560元。

李宝村依山伴水,空气清新,风景秀丽,村落古朴,是丽水市现存为数不多的纯畲族村,文化底蕴深厚,民族特色浓郁,是研读畲族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李宝村紧紧围绕市委卢书记提出的“民富、村美、风正”要求,依托资源,发挥优势,大力推进“美丽乡村〃魅力畲寨”建设,李宝村的各项条件日益改善,村民安居乐业。

一、环境得天独厚。李宝村属于高山气候,温暖凉爽,四季分明。年降雨量1398毫米,年日照时数1781小时,热量丰富,冬暖春早,全年平均气温18℃,降水充足,山地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山林面积达到8417亩,森林覆盖率高,是纯天然的绿色“氧吧”。

二、文化底蕴深厚。李宝村是景宁最具代表性的畲族村,民族特色浓郁,畲民善良纯朴,能歌善舞,比较完整地传承和保留了“畲族民歌”、“畲族舞蹈”、“畲族祭祖仪式”等畲族特色文化。目前该村擅长山歌的有雷余兰、雷李梅等20多位村民,擅长祭祖古舞的有雷秀林、雷和忠等8位村民,擅长畲医畲药的有雷三妹、雷宗明等村民。近年来,李宝村民逐步恢复了“穿畲衣、干畲活、织腰带”等民俗活动;通过编排畲家敬茶敬酒、山歌对唱、祭祖功德舞、花鼓戏等极具畲族风情的民间艺术表演,让游客在欣赏畲寨原生态美景的同时,充分领略畲乡民俗风情,感受畲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深度挖掘畲族文化内涵,增强旅游吸引力,李宝村逐步成为“畲乡之窗”景区的新景点。

三、养生资源丰富。作为丽水市生态文明示范村,李宝村森林、水能、农特产品、矿产、野生动植物等生态休闲养生资源十分丰富。全村有高效笋竹两用林1500亩,金银花基地300余亩,还有浙贝、厚朴、元胡、桔梗等畲药材。最近几年,李宝村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和养生养殖业,建立“吃住游于一体”的农家乐,鼓励农户养殖鱼、泥鳅、田螺等山区产品,为生态旅游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临江仙,临江仙张元干,临江仙的意思,临江仙赏析下一篇:工程竣工验收管理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