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资料

2024-07-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美丽乡村建设资料(通用8篇)

美丽乡村建设资料 篇1

资料

语文手抄报资料:乡村生哥

快乐的暑假就要过完了,转眼间我就是五年级的学生了,下面就来写一下我在暑假里的所见所闻吧。

在暑假里,我去了外公家,浙江的乡下,那里的风景很美丽。一到乡下,就觉得空气新鲜,在远望去整个村子就像一座美丽的花圃,幽雅,恬静。走在路上,我看见了金黄的稻子,一片绿油油的蔬菜。经过弯弯曲曲的小河时,我看到河里有着许多红嘴白毛的鹅,立刻想起了一首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我一边大声的背诗,一边向白鹅连连招手。还

有黑,黄,白的鸭子在游来游去,走近一看,河里还有许多小鱼在游来游去,有的在水草里面窜来窜去,好像在捉迷藏,有的在摆,又像在玩别的游戏。青蛙在荷叶上跳来跳去……在草地上有一只只可爱的小鸡在自由自在的玩耍,有的在吃虫子,有的在晒太阳……草丛中还有一些可爱的小羊在低头吃草,我兴奋地大叫“咩,咩,咩。”

到了外公家的花园里,有许多美丽的花,有紫色的喇叭花,有红色的太阳花,有粉红的月季花,有大红色的鸡冠花……

外公家住的是两层的小别墅,家里有电视机,电脑,电冰箱,电池炉等电器,煮饭用煤气灶,出门也不用自行车,现在多用摩托车了,还有一辆小汽车,生活真好啊!

这就是我在暑假里的所见所闻,我觉得现在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伯伯也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越来越好,我们要珍惜这所有来之不易的

幸福。

这个暑假我过的非常快乐,吴老师您的暑假过得怎么样?【资料】美丽乡村社会协同20160925

美丽乡村

社会协同

《美丽乡村 社会协同》系列分享之一:儿童关爱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他们总是被同朝阳、希望、未来一类的美好词汇联系在一起;乡村的小花儿,盛开得本应比娇嫩的温室花朵更蓬勃、强韧,然而在越来越多的乡村儿童被冠以“留守”前缀的今天,需要有更多的人向他们伸出援手,让他们知道:自己过得并不孤单。

《美丽乡村 社会协同》系列分享之二:妇女发展

农业凋零、农村空巢化的趋势让留在乡村的妇女们逐渐成为了乡村劳动力的主体,她们在培育基础组织、推动社区自治、完善社区公共服务等方面都有自身的独特优势,她们的发展直接关系到能否复兴村庄的活力。赋权增能,可

以帮助妇女们更好地创造自立、平等、幸福的生活。

《美丽乡村 社会协同》系列分享之三: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关注的是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传统乡村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朴素意识,已在化学农业和工业的冲击下不断瓦解、消亡。今天乡村环境教育实践者们,试图重拾优秀本土文化,结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带给村民从情感、意识到行为的改变,实现乡村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美丽乡村 社会协同》系列分享之四:能力建设

人是最宝贵的资源,正是人使得一切改变发生。能力建设为社区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帮助乡村组织和个人成长为建设家园的可靠力量。

《美丽乡村 社会协同》系列分享之五:农村金融

金融是产业发展的血液。在过去数十年间,快速成熟的商业金融机构,不

断从乡村“抽血”,只关注资金使用的效率,缺乏陪伴农村社区成长的耐心。农村社区金融以公益小额信贷和社区资金互助为主要服务模式,在社区行走,与农户交流,为合作产业的启动注入微小却重要支持,正像有机体的毛细血管,深入肌体,营养生命。

《美丽乡村 社会协同》系列分享之六:社区养老

乡村在传统上,是重孝道与亲情、老幼共享天伦之乐的家园,但由于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养老隐患已经日益凸显:传统的家庭赡养功能不断弱化,而现阶段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医疗机制均达不到需求,这其中的断层亟待弥补。社区养老应运而生,依托社区本身的社会资源,在新的社会条件下,继承乡村敬老互助美德、创新养老模式。

《美丽乡村 社会协同》系列分享之七:组织建设

“社区”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不仅是行政管理划分的区间,而是具有认

同感、安全感和凝聚力等公共性的社会共同体。乡村居民是社区建设的真正主体,但各自分散承包的农民无法很好地参与公共事务治理。建设社区组织的意义,是把原子化的农民重新聚合起来,在自组织的推动下实现乡村社区的重建。

《美丽乡村 社会协同》系列分享之八:生计发展

生计发展直接关系到经济收入的稳定、生活质量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种植、养殖等传统农业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人与环境、人与人、户与户之间发生联系的纽带。帮助村民找到适合的产业,并以此为基础推动他们提升自我管理、自我实现的能力,是当前许多民间公益组织努力的方向。

《美丽乡村 社会协同》系列分享之九:综合农协

不同于目前推行的以单一产业为链条的专业合作社,综合农协即新农村

综合发展协会,是由专业和兼业农户为主要成员,以互助合作为基础,跨地域、跨行政村、覆盖全体农户的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它兼有社会功能与经济功能,是以经济手段完成社会目标的社会企业类型的经济社会组织。综合农协模式在日韩台等地区农村历经数代,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探索、借鉴东亚综合农协的建设经验,是为了实现一个“农民共富、集体发声、城乡平等、互补共荣、社会和谐”的乡村未来。

《美丽乡村 社会协同》系列分享之十:政策研究与倡导

在乡村建设民间实践中,社会组织通过不同的切入点直接或间接提供各类社会服务,而将他们正在做的事情同未来的政治影响相联接,则需要能够呼应基础发展诉求的政策研究与倡导,为顶层设计提供决策依据,并同地方政府合作实施社会政策实验,支持农民组织探索未来发展道路。

《美丽乡村 社会协同》系列分享

之十一:生态社区

生态社区也被称为绿色社区或可持续社区,强调人群聚落和自然环境的生态关系整合,是家庭、建筑、基础设施、自然生态环境、社区社会服务的有机融合。营造乡村生态社区的关键仍在建设“社区”,激发居民管理社区的热情和公共参与的精神。

《美丽乡村 社会协同》系列分享之十二:灾后重建

灾后重建是乡村社区重建的重要契机。不同于政府提供的大规模、均等化基础服务,在灾地基础社会组织长于提供差异化的细致服务,通过协助农民进行组织建设、重建家园,提高农民抵抗灾害的能力,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

《美丽乡村 社会协同》系列分享之十三:助学助教

教育直接关系到未来乡村的繁荣,乡村教育也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根脉的主要途径。关注贫困乡村学生,让他们也能享受到文明进步的成果。

《美丽乡村 社会协同》系列分享之十四:平台支持

基金会是行业中的“发动机”和“稳定器”,它不仅管理着一些宝贵的资金,更有责任与一线NGO伙伴一起,预期社区需求、预判困难、预料机会,为促进行业发展聚合更多的资源,建立支持平台,助力、陪伴诸多民间伙伴,合力建设美丽乡村。数学手抄报资料:让人赞美的“1”

让人赞美的“1”

啊1,开口数数,首先数到的便是你。你是最基本的数量单位。只要有了你,进行运算就能得到一系列数,你用加法可得到任意自然数,你用加减法可得到任意整数,你用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可得到任意有理数,你用六种基本的代数运算可得到任意实数。你能衍生一切,你是数字的本源,万事的开端,高楼的基底,希望的萌芽,大千世界不就是由无数个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人一物,一时一秒,一滴水,一把土等聚集而成 的吗?没有一人,就组不成人类群体,没有一木就形不成片片绿色森林,没有一星,我们就看不到群星璀灿的夜晚,没有一滴一滴的水珠,就不会有浩瀚无边的大海……

在用数表示量的多少时,你是单位,在用数表示顺序时,你是最前元素,而一个自然数是同时具有“多少”和“顺序”两种意义的。你既是单位,又是最前元素,你是最简单的数,但又能作为某些领域的标准。当我们需要的东西在数量上只有一个时,我们变毫不犹豫地选择,当我们进行任何第一次尝试的时候,我们总是兴奋悠悠。

“多”包含着1,这是显然的,因为任何表示“多”的数都是由你与某些运算构成的,这里你是“多”的一个部分,你包含于“多”中,另外,1是单位,“多”则是若干个单位之和,若采用某整体作单位时,“多”就转化为你。十多亿人口只是“一”个中国;千千万万个H2O分子只是一滴水,许许多多的物品只是一个集

合。1000是“多”吧,但如用吨为单位,1000公斤才是“1”吨。1也包含着“多”,如在用较小单位时,你就包含“多”,一片森林,包含千万树木,一片花园,会开出千万枝花朵;一个单位,有几百个职工。1公里不算多,但用毫米作单位,1公里就是1000000毫米,正如恩格斯所说“一和多是不能分离的,相互渗透的两个概念,而且多包含于一中,正如一包含于多中一样。”

啊1,你可以用多种形式表示,多一种形式,都意味着产生你的方式。被除数与除数相等的商是多少?不为零的任何实数的零次幂是多少?底数的对数是多少?全取组合数的值是多少?偶素数又有多少?它们都是1,是你的灵魂的各种显现。

1啊,有多少恒等式,方程式的右端是你哟。不论角度X是多少度,总有sin2x+cos2x =1,只要n趋于无穷无穷大,1/2+1/4+1/8+1/16…+…=1,只要x2/a2+y2/b2=1,点A(x,y)就会沿着椭圆 的轨道运行。数学中有了你,才使数学令人着迷,一道运算题的结果若是你,人们便立即欣赏感叹。你在数学中太重要了,有许多数列的极限是你,你的任何实数幂仍然是你,你同任何数相乘仍为任何数,你除以任何数还是任何数,任何数(除零外)除你就变成它的倒数。在许多运算中,你是变换的桥梁,简洁算法的关键,逻辑推理的灵魂,有了你五彩缤纷的变化,也就有了数学那丰富多彩的内容。

1,你又是对数系统的界限,当底数大于你时,一切大于你的数的对数是负数,当底数小于你时,又恰恰相反。而以任何意义所允许的数为底,你的对数都是零。在解析几何中,你是圆锥曲线分类的标准,据离心率大于等于或小于1,分别是双曲线,抛物线和椭圆。在三角函数中,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最大值是你,最小数是你的相反数,啊1,你有时是那样地高高在上,遇到你也就达到正余弦函数值的最高峰了。

啊1,你太小了,太少了,再没有什么东西看起来比你这个数量单位更简单了,但是,只要把你和相应的多联系起来,并且按照你从相应的多中产生出来的各种方式加以研究,我们就会知道,再没有什么比你更多样化了。由你到多构成了一个完美无缺的整体,美就是你的永恒的光辉,透过物质现象的朦胧显现。啊1,我们赞美你!美丽乡村申报材料

美丽乡村申报材料

XX县XX镇XX村位于县城北城区,地处城乡结合部,区域面积平方公里。全村辖X个社,XX户,XXX人。

该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依城傍郊,它依靠老城区---XX交通路,环绕新城区---XX步行街,自古以来商贸活动频繁,村民思想观念前卫,头脑灵活,经商意识强。2016年全村人均纯收入7800元,经济发展基础较好。它地处城郊新农村,西河穿境而过,土地肥沃,水源充沛,为苗木花卉种养,家禽家畜

饲养,农家乐的经营提供了厚实的自然条件。

该村旅游文化资源丰富,XX龙宫、张家神堂、北关庙台,头天门牌坊,北坛庙等景区景点点藏村中;人文环境优越,村民文化底蕴厚重,文化氛围浓厚,民间艺人繁多,各类书画交流店,古玩奇石铺,风味小吃点遍布辖区。是游客逛景点,品美食,赏文化的理想去处。

该村旅游行业发展现状较好,截至目前,已依托XX县XX龙宫等旅游景区景点发展旅游步行街1条,各类书画交流店30家,古玩奇石欣赏店25家,风味小吃店40家,苗木花卉种养基地2处,特色农家乐3家,民间艺术品零散销售点10处。同时各类旅游实施正在有序建设完善中,县旅游局、县博物馆已进驻XX龙宫,旅游管理日渐完善。

总之,我村发展旅游的地理位置独天独厚,旅游文化资源丰

美丽乡村建设资料 篇2

坐在书桌前, 透过落地窗望出去, 尽是高楼大厦。虽然那高楼大厦之间也有树木、草坪, 但依然给人沉重的压抑感。于是, 人们就怀念那梯田层层、绿树炊烟的乡村。人类是从乡村走出来的, 对乡村自然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发达国家的人, 只要有了钱, 就尽可能把家搬到乡村去。中国还不发达, 乡村的人想往城里跑, 因为城里可以赚钱, 但那些先富的人却已经想方设法要在乡村建别墅了。

当人类脱离了最早的游牧的原始状态后, 开始定居, 就有了乡村。我曾去过西安半坡遗址, 那是距今6 000多年的乡村, 却已经具有现代乡村的各种功能。虽然那时的乡村还称不上“美丽”, 人们居住的还只是小小的茅草屋, 甚至还没有床、没有桌、没有家具, 更不可能有商场、剧院之类, 人们的生活也相当原始、相当艰苦, 但还是表明人类已经进步到一个新的文明阶段了。站在半坡遗址的山坡上, 想像当年半坡四周的景色, 浐河两岸水草茂盛, 鲜花盛开, 也够美丽的了。

作为居住地, 乡村与城市可能是一个对立面。城市拥挤, 乡村空阔;城市繁华, 乡村朴实;城市污染, 乡村自然。乡村居民以农牧渔业为主, 而农牧渔业都需要广阔的土地, 因而人口密度小, 对自然的依存度高。在城市呆久了, 从那钢筋水泥的逼狭空间走出, 来到乡村, 就会感到那真是一个广阔天地, 于是就会情舒意爽, 就会生出诗情画意, 就会站在那田间地头放声高歌“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抒情。不过, 这只是城里人的感受, 有点像鲁迅在小说《风波》中挪揄的一样:“河里驶过文人的酒船, 文豪见了, 大发诗兴, 说, ‘无思无虑, 这真是田家乐呵!’”

真正走进乡村, 在那儿住上一段时间, 你才知道, 乡村往往并不那么“美丽”。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 乡村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几千年的封建制度, 让中国的农业生产手段落后, 生产水平低下, 农民生活不能温饱, 无法接受最基本的教育和医疗保健, 身体病弱, 文化落后, 乡村日益凋敞。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 梁漱溟、晏阳初等先贤就提出了乡村建设的课题, 并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实验, 一时寓为大观。可惜, 在那个内外交困、经济十分落后的年代, 幻想从枝节问题上入手来改造传统的乡村, 进行所谓的乡村建设, 只能以失败告终。解放后, 又幻想通过合作化、人民公社化来建设乡村, 结果又是失败。当年, 笔者作为知青, 在一个小山村呆了将近三年, 对乡村的贫困落后有着切身体会。连饭都吃不饱, 何论“美丽”!改革开放, 首先从乡村开始, 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农业太落后、乡村太破败、农民太苦了!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发展, 农民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 一些乡村也已经“美丽”起来了。但是, 中国至今仍然是农业大国, 农村户籍人口超过人口总数的一半, “三农”问题依然困扰着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 绝大多数乡村依然不那么“美丽”, 不少乡村依然贫困、破败。在GDP主导下, 一些乡村还受到严重的工业污染, 甚至满目疮痍。

中国要现代化, 不可能只是城市的现代化。如果乡村建设跟不上, 乡村没有“美丽”, 现代化就是片面的, 就像一个人瘸了一条腿。正因为如此, 美丽乡村建设提上了党和政府的议事日程。早在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 就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 并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具体要求。2007年10月,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12年11月, 党的十八大又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任务, 美丽乡村就是其中重点。接着, 2013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办公室、农业部等部门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 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 涌现出了一批美丽乡村建设典型。

近年来, 我国的标准化建设有了新的进步, 标准化工作者不再把眼光局限于产品 (特别只是硬件产品) 上, 对社会的需要已经有了相当的敏感, 能够紧紧跟上时代的步伐, 为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事物提供标准化服务。

美丽乡村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件大事。从质量管理的角度来看, 做任何事都要有目的 (方针) , 有目标, 有资源, 有职责, 有程序, 有监视, 有测量, 有改进。而这些都需要有相应的标准来规定。GB/T 32000-2015《美丽乡村建设指南》的发布和实施, 对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具有推进作用, 肯定是一件大好事。在美丽乡村建设中, 引入标准化管理的理念和手段, 对于指导和引领美丽乡村建设, 提升美丽乡村建设质量和水平, 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任何一个概念, 都应当有相应的定义, 包括其内涵和外延。美丽乡村作为一个概念, 当然也应当有自己的定义, 有自己的内涵和外延。《美丽乡村建设指南》为美丽乡村确定了内涵, 也确定了外延。只有满足了标准规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 规划科学、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宜居、宜业地可持续发展”, 达到了标准规定的诸如道路硬化率、林草覆盖率、卫生公厕拥有率、九年义务教育目标人群覆盖率、村民享有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等21项重要量化指征指标, 才能称为美丽乡村。

我们经常在新闻媒体上看到一些地方打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旗号, 弄虚作假, 欺骗上级, 骗取国家补贴的典型案例。有的地方仅仅只修了一个牌楼, 粉刷了一下门面, 就号称已经建成“美丽乡村”。有的打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旗号, 对农舍进行强行拆迁, 让农民叫苦连天。更多的是脱离当地生产生活实际, 一味追求表面的统一, 房屋修得一模一样, 完全失去乡村的传统风貌。有了《美丽乡村建设指南》这样的标准, 特别是有了一系列量化的指标, 给形式主义增设了障碍, 为识别弄虚作假提供了武器。

但是, GB/T 32000只是推荐性标准, 并不要求强制执行。而且, 《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只是“指南”, 只能起指导和引领作用。我国国土辽阔, 各地情况大不相同。以乡村为例, 北方以村庄聚居为主, 南方以院落散居为主, 平原乡村与山区乡村的格局、建筑、道路、自然风光等大异其趣, 少数民族村寨与汉族乡村的风貌往往完全不同, 牧场牧村、渔村与农业村更是大有差异。《美丽乡村建设指南》仅仅是为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框架性、方向性的技术指导, 使美丽乡村建设有标可依, 使乡村资源配置和公共服务有章可循, 使美丽乡村建设有据可考、可查、可核、可督、可改。同时, 标准对乡村个性化发展预留了自由发挥空间, 没有“一刀切”的规定, 也没有“齐步走”的要求, 反而是鼓励各地根据乡村资源禀赋, 因地制宜、创新发展。借口贯彻执行标准, 简单划一搞美丽乡村建设, 甚至强迫农民按统一的图纸建房装修, 那肯定是某些官员在单纯追求政绩, 甚至是在弄虚作假, 与标准完全无关。

我并不反对美丽乡村建设。但是, 在中国, 一个好的设计, 一个好的方案, 从中央到地方, 一层层贯彻下来, 往往就要走样。形式主义的东西不说, 某些人单纯追求政绩也不说, 只说有人将其作为贪腐的对象或机会, 就让人为美丽乡村建设担忧。如果农民得不到实惠, 美丽乡村建设又有何用!

按我的理解, 美丽乡村建设中这个“美丽”, 并不仅仅只是好看, 只是漂亮, 不能仅仅停留在诸如形式、比例、布局、颜色之类可以给人的感官以愉悦的视觉享受上。美丽乡村的“美丽”, 就是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只有满足了这五条要求的乡村, 才可以称得上是“美丽”的。《美丽乡村建设指南》虽然明确了美丽乡村应体现生态美、生活美、生产美、行为美, 规定了村庄规划、村庄建设、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乡风文明、基层组织、长效管理等8个方面的内容, 但其21项重要量化指征指标却难以涵盖美丽乡村的全部内涵和外延。毕竟8个方面的某些内容是不可能用量化指征指标来反映的, 例如乡风文明能用什么指征指标来反映呢?即使能用指征指标来反映, “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 某些官员也可以明目张胆地弄虚作假, 糊弄上级, 也糊弄农民, 甚至严重侵害农民权益。因此, 我们不能把希望全部寄托到一个标准上。

美丽乡村建设不是哪个人头脑发热突然想出来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的农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广大农民对民主政治、生产发展、生活水平、居住空间、自然环境等生存条件都有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美丽乡村建设正是适应广大农民的这种要求提出来的。因此, 美丽乡村建设的根本动力来自于广大农民。《美丽乡村建设指南》的贯彻执行, 也只有依靠广大农民。

为此, 相关部门应当采取各种措施, 把《美丽乡村建设指南》这个标准送到乡村, 送到农民手上, 大力宣传, 让广大农民真正理解美丽乡村的涵义, 支持美丽乡村建设, 并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来。同时, 还要让广大农民掌握《美丽乡村建设指南》的相关要求, 包括相关的指征指标, 让他们能够监督各级官员, 防止官员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弄虚作假, 借口贯彻执行标准损害自己的权益。这样, 标准化工作者制定的这个标准, 才能真正起到作用, 那一份热忱和奉献也才能真正得到回报。

重庆万州有个分水镇, 一条东西向的大街逶迤十多公里。那大街两侧的房屋原来都是包包坑坑的砖墙, 很是难看。几年前, 由政府出资, 将其境内高速公路两侧的房屋全部进行了粉饰, 画上立柱、横梁之类, 俨然粉墙黑瓦的传统民居。那分水镇也就“美丽”起来。

但是, 行程几百公里, 都是这样的粉墙, 都是这样的假传统, 也不免让人视觉疲惫。前不久, 笔者去欧洲旅行, 从法国到瑞士, 从奥地利到意大利, 那路侧的村庄映入眼帘, 各有各的风貌, 让人不断有美的享受。我在想, 我们为什么总要追求“美”的统一、“美”的一致呢?

问题在于, 我国的美丽乡村建设是自上而下推动的。各地之所以热心于这样的建设, 可能是因为有中央政府的补贴。网上一查, 果不其然, 2013年7月, 财政部就发布了《关于发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作用, 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的通知》 (财农改[2013]3号) , 决定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主攻方向, 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

美丽乡村建设可以为城市人到乡村旅游度假提供更多机会和更多选择, 但我们必须明白, 这只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副产品。美丽乡村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振兴农业, 给广大农民创造一个更加富裕、更加民主、更加安全、更加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 促进农业现代化。谁不希望自己居住的环境更美丽?但对“美丽”的理解却各有不同。对什么才是“美丽”, 怎样才能“美丽”, 农民才有最终的决定权。因此, 在贯彻执行《美丽乡村建设指南》的过程中, 还需要更多地征求广大农民的意见, 要让农民作主。作为城市人, 我们也不能戴着一副有色眼镜去评价, 应当尊重农民的选择。如果有机会, 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 我们也可以为美丽乡村建设出点力或出点智什么的。如果有钱, 也可以做点投资捐款之类的好事。

“一事一议”建设美丽乡村 篇3

武夷山市委、市府根据《福建省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办法》和《关于2010年扩大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的通知》的精神,要求从2010年开始,凡有农业人口的都要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并把它今后作为农村综合改革的一项常态工作。为了做好该工作,武夷山市农村综改办在各老区乡村广泛宣传,让老区群众了解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政策和意义。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是一项惠民的实事,这在广大老区群众已形成共识。为了把实事办好办实,武夷山市农村综改办结合开展的以“下基层、解民忧、办实事、促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我和百姓拉家常”活动,进村入户坐地谈心,积极推动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

经过四年的实施,武夷山市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取得很好成绩,完成项目256个,项目工程总额10741.08万元,其中筹资筹劳4473.95万元,财政奖补2696.17万元(省级奖补2086.86万元,本级配套576.31万元),完成修建村内道路256.61公里,村内水渠22.62公里,安全饮水管线60.54公里,美化村容安装路灯496盏,建设桥涵9座,新能源设施112个,村内公共活动场所7443.97平方米,促进老区农村基础设施快速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健康稳步发展,各项农村综合效果成果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使公共财政更加体现民生,更大范围地普惠到广大老区农村,把老区农村打造成“生态美、百姓富”的美丽乡村。(汪东峰)

美丽乡村建设 篇4

来源: 发布时间:2013-01-07 11:47:01 阅读次数:3707

一、基本情况

广德县东亭乡地处皖浙交界,与浙江省长兴县、安吉县接壤,面积 98平方公里,辖5村1社区,人口 2.1万。近年来,我乡始终坚持“生态立乡,工业兴乡”的发展战略,立足于乡域特色,认真谋划、把握重点、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扎实有序地在全乡开展了美丽乡村建设。今年以来,我乡在不断巩固原来13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基础上,超前谋划,提早部署,整乡推进,全面推开,着力把全乡打造成集花卉观赏、生态休闲、文化体验、旅游度假为一体的大景区。目前,共拆除危房旧房和围墙等800余处,粉刷破旧房屋5万平方米,绿化面积5千平方米,道路硬化3千米,各村(社区)整体形象正在不断改善,村庄品味正在逐渐提升。

二、主要做法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一是科学定位。在分析比较我乡区位、资源、人文优势后,先后研究制定了乡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乡域

村庄布点规划、集镇规划、村庄建设详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竹产业发展规划、一村一品块状经济布局规划和旅游经济发展规划,从而合理利用土地集约发展,保护环境资源。二是明晰思路。确定了“突出重点、彰显特色、典型示范、逐步推进”的工作思路,因地制宜,拆并空心村,整治中心村,培育特色村。三是培植特色。注重挖掘各村产业支撑、经济和文化特质,确定全乡各村(社区)美丽乡村建设特色亮点,积极打造高峰省级竹产业村、柳亭国家级生态村、阳岱山茶文化村、东亭祠山文化村、颂祥彩色苗木村、沙坝薯业村。

(二)健全机制,长效管理

一是完善考核机制。将美丽乡村建设和村庄整治工作纳入对全乡各村(社区)的目标责任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村(社区)和个人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二是完善垃圾收集网络。与农户签订门前“包扫、包集、包整洁” 的三包责任书,形成 “户集、村收、集镇中转”的垃圾处理二级网络,达到村庄整齐整洁的效果。三是健全清洁卫生动态评选机制。各自然村庄成立理事会,不定期到户开展清洁卫生评比,实行动态评选,评选清洁的贴上标牌,不清洁户则要求限时整改,形成“比一比、学一学”的卫生保洁氛围。

(三)资源整合,统筹推进

一是整合宣传载体,通过印发《致农户的一封信》、编发《今日东亭》、召开会议、发送短信等方式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建设的意义和举措;二是整合项目资金,将向上级争取的项目,集中在中心村,打包管理,统筹安排,合理分配。三是整合责任主体,明确各自职责。明确政府和村级负责公共设施维护,农户负责自家庭院整治,理事会负责做好监督督促,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号召村民将自己房前屋后“搞干净、摆整齐”。

三、几点感受

(一)规划是基石,定位是根本。

没有规划就没有目标。规划要切合实际,乡与乡的情况不同,村与村的情况也不一样,因此,在制作规划时,要考虑本乡本村的历史文化、人员成份、地形特点和经济发展等因素。布局要合理。无论是新村的选点,还是村居的式样;无论是房址的选择,还是村道的设计,都要突出

一个美字,彰显一个新字,突出风格,抓住特色,打造一村一景,形成村村都有小景观、全乡如同大园林的整体格局。

(二)党员是先锋,群众是主体。

把美丽乡村建设统筹到党的建设中,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开展比学赶超促先进、争做榜样树先锋的“建设美好家园”村庄整治活动。同时充分尊重群众意见,成立理事会,集思广益,共同想办法,集体出点子,通过宣传发动,充分调动群众的建设热情,形成党员、干部、群众、企业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不等不靠,争先恐后投身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局面。

(三)项目是要素,整合是关键。

对于基础设施建设,必须要有项目支持。我们对于向上争取的农业综合开发、林业科技推广、塘坝河道治理、危房改造、新型墙体材料应用、沼气池推广、改水改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等项目有机整合,统筹到中心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去。借助于这些项目的整体实施,乡村公共设施逐渐得到完善,乡容村貌发生较大改变,广大群众也就从中得到更多实惠和益处。

去年我乡获得了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和中国竹制品名镇等称号,今年我们又成功的申报了阳岱山省级森林公园,高峰村的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荣誉的获得固然可喜,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但离上级党委政府的要求及群众的期盼还有一定差距。2013年,我们对美好乡村建设要再研究、再创新、再提升,实行整乡推进。我们相信,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乡紧紧围绕“创业增收生活美、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乡风文明和谐美”的方针,强化措施,狠抓落实,一定能把东亭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之乡,东亭也必将成为皖东南璀璨夺目的美好乡镇。

思阳镇开展“美丽上思•清洁乡村”活动

典型经验材料

(2013年8月1日)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镇党委、政府迅速开展了以“清洁乡村”为主要内容的“美丽上思•清洁乡村”创建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组织领导到位。我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美丽上思•清洁乡村”工作,成立了以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和成立“美丽办”,负责组织协调工作,制定出台了思阳镇“美丽上思•清洁乡村”活动实施方案,实行领导干部分组包片包村制度,各村亦组建相应工作班子。为明确工作责任和目标任务,将创建活动与“圆梦•责任”学习教育活动结合起来,落实工作方案的各项目标任务,层层细化分解任务,层层明确落实责任。镇党委、政府与各村党支部、村委会签订《思阳镇开展“美丽上思•清洁乡村”活动目标管理责任书》,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人员专门抓的良好工作机制,全力保障“美丽上思•清洁乡村”活动的开展。

(二)宣传引导到位。我镇持续加大“美丽上思•清洁乡村”创建活动的宣传力度。一是定期召开“美丽上思•清洁乡村”工作推进会,使镇、村干部进一步明确宣传发动群众参与此项活动的意义;二是派出驻村干部、村干组成的宣传组走村入户,通过展示板报、宣传标语、悬挂横幅、分发致村民的一封信、印发宣传资料等形式宣讲此次活动精神,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使群众积极、自觉参与到整个活动中来。截止7月30日,我镇共悬挂横幅96条,固定标语59条,制定村规卫生公约35块,为活动营造了浓厚氛围。

(三)综合整治到位。在“美丽上思•清洁乡村”活动中,我镇按照县相关部署,一是重点抓住公路沿线、城中村、圩场、城乡结合部等重点,认真抓好三条进城主要公路两边的清洁工作,将镇、村干部分为若干个工作组,每组由一名镇领导带队并配备一辆专车,分段负责搞好公路沿线面上的卫生,特别是彻底清除成堆垃圾。二是安排全体后勤组成员和4050人员每天打扫镇政府大院及入镇道路两次,并划好停车线,新种植一批树,美化亮化镇政府大院。三是由各村(社区)统一搞好村(居)委会大院的清洁卫生和城中村、城乡结合部清洁工作,全面推行“门前三包”责任制。四是及时清理整治辖区内卫生死角及城乡结合部卫生死角,查处门店、居民住户乱倒垃圾的不文明行为,在整治空间上实现全覆盖,不留死角。截止7月30日,我镇先后组织3万多人次,出动皮卡、铲车、方拖等各类车辆317车次,投入50多万元,其中用于购买垃圾清运车10辆,垃圾桶、垃圾箱2000多个,铁铲等清洁工具400多把,建成垃圾池25个,清扫村(社区)屯级道路132条,清理垃圾248吨;投入650万元,新开工建设县城区小街小巷12条。

(四)典型带动到位。每个村重点建设2个示范屯,坚持示范典型带动,推动整个活动深入开展。并且将群众基础较好的广元村那布屯、荣新屯、汪斗屯、新安屯,高加村高岸屯、渠皇屯,昌墩村昌墩圩、那堂屯,江平村平钱屯等清洁活动为示范,推进清洁乡村工作。通过以点带面,我镇在深入开展“美丽上思•清洁乡村”活动的同时,将清洁工作由“突击型”向“常规型”转变,努力营造“洁、齐、美”的城乡面貌。

(五)考核督查到位。一是要求包片包村的领导干部每周一向镇主要领导汇报上周清洁活动开展情况,确保活动取得实效;二是签订责任书,将“美丽上思•清洁乡村”创建活动工作作为考核各村(社区)、镇直各单位工作实绩和领导干部工作能力的重要依据。对成效突出的先进单位和个人,由镇党委、政府给予表彰奖励;对未完成工作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通报批评;三是建立情况通报和检查制度,由镇纪委牵头,抽调人员组成督查小组,强化“美丽上思•清洁乡村”创建活动的全程督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落实整改。对整改不到位的,进行通报批评,确保创建活动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二、主要亮点

(一)宣传形式多样 1.文艺宣传形式

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宣传,5月21日和7月19日晚由镇党委、政府分别组织文艺队在易和村以及7月21日在广元村那布屯举行了 “建设美丽乡村,打造宜居思阳,共建幸福家园”文艺晚会,观看人数达4000多人次,同时晚会结合进行了“美丽家园清洁乡村” 知识问答,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普及了清洁乡村活动知识,提高了广大群众的保洁意识。

2.标语形式

我镇共悬挂横幅96条、固定标语59条、制定村民卫生公约42块、“清洁乡村”理事会职责25块,把清洁的理念、重在参与的重要性以及垃圾处理的流程等形式为“清洁乡村”活动的开展营造了浓厚氛围。

3.宣传工作组、青年志愿者走村入户宣传形式

我镇“美丽办”把工作人员分成三个组:一是日常工作组,主要负责办公室的日常工作;二是垃圾清运组,主要负责陈年垃圾的清运并逐步形成一种常态化;三是宣传组,主要抓好宣传工作,组织发动群众自发搞好“美丽家园”,动员群众成立“清洁乡村”理事会,收集垃圾清运费,把清洁工作形成常态化。同时组织一支青年志愿者积极参与“清洁乡村”的宣传工作。

4.感染形式

我镇把印有“美丽思阳监督员” 的宣传T 恤分发给屯里的保洁员以及一些理事会成员,对于清洁卫生人人参与的宣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二)由“突击型”部分向“常规型”逐渐转变

我镇高加村高加屯目前已建有垃圾池3个,每户收取垃圾清运费3元/月,由群众把垃圾放到垃圾池,再由保洁员统一清运。江平村平钱屯在5月11日由500多名群众自发组织美化家园,县、镇部分领导干部也积极参与。当天共清理垃圾11吨。平钱屯多方筹集到1.2万元资金,用来修建垃圾池。建立卫生公约、门前三包,各组划分保洁责任区、垃圾集中清理。每周六上午8:30开始,全屯男女老少一齐出动进行大扫除。昌墩村以集市及主干道清扫保洁工作为突破口,集中力量对昌墩圩街道进行彻底整治,并组织各屯群众对大堆垃圾及河塘漂浮物等卫生死角进行突击清理,共清理垃圾60余吨,群众参与达3500多人次;对昌墩圩街道摆摊设点进行规范,清除占道经营,乱摆摊设点行为;经过充分发动群众,群众对清洁工作的热情相当高,已经做到:1.统一收费。每家每户统一收取垃圾清理费8元/月,用于聘请保洁员;2.由保洁员每天统一清运垃圾;3.全村各屯落实垃圾收集点和处理点,各户门前统一摆放绘有“清洁家园,从我做起”字样的垃圾桶。

美丽乡村建设标准 篇5

(征求意见稿)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昌吉回族自治州美丽乡村的村庄规划建设、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乡风文明、基层组织、长效管理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指导以村为单位的美丽乡村的建设。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规范、标准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GB/T 156 标准电压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6 声环境质量标准 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5768.1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GB 5768.2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GB 7959 粪便无害化卫生要求 GB/T 832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 16453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GB 18596 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19379 农村户厕卫生规范

GB/T 27774 病媒生物应急监测与控制通则

GB/T 29315 中小学、幼儿园安全技术防范系统要求 GB/T 30600 高标准农田建设 通则 GB 50039 农村防火规范 GB 50201 防洪标准

GB 50288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GB 50445 村庄整治技术规范 DL 493 农村安全用电规程 DL/T 5118 农村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 HJ 25.4 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 HJ 588 农业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技术导则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建标 109 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3.1 美丽乡村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规划科学、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宜居宜业的可持续发展乡村(包括行政村和自然村)。

3.2 行政村 村民委员会所在地的村庄。

3.3 自然村 自然居住形成(构成)的村落或村民小组所在 地。

3.4 绿色农房 指安全实用、节能减废、经济美观、健康舒适的新型农村住宅 总则

4.1 坚持政府引导、村民主体、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4.2 规划先行,统筹兼顾,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发展。4.3 村务管理民主规范,村民参与积极性高。

4.4 集体经济发展,公共服务改善,村民生活品质提升。5 村庄规划 5.1 规划原则 5.1.1 因地制宜

5.1.1.1 根据乡村资源禀赋,因地制宜编制村庄规划,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维护乡村风貌,突出地域特色。

5.1.1.2 村庄规模较大、情况较复杂时,宜编制经济可行的村庄整治、村庄设计等专项规划。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应编制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和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

5.1.2 村民参与

5.1.2.1规划编制单位应深入农户实地调查,充分征求意见,并宣讲规划意图和规划内容。

5.1.2.2 村庄规划应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规划总平面图及相关内容应在村庄显著位臵公示,经批准后公布、实施。5.1.3 合理布局

5.1.3.1 村庄规划应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做好与镇域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项专业规划的协调衔接。科学区分生产生活区域,功能布局合理、安全、宜居、美观、和谐,配套完善

5.1.3.2 结合地形地貌、山体、水系等自然环境条件,科学布局,处理好山形、水体、道路、建筑的关系。

5.1.4 节约用地

5.1.4.1 村庄规划应科学、合理、统筹配臵土地,依法使用土地,不得占用基本农田。

5.1.4.2 公共活动场所的规划布局应充分利用闲臵土地、现有建筑及设施等。

5.2 规划编制要素

5.2.1 编制规划应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综合评价村庄的发展条件,提出村庄建设与治理、产业发展和村庄管理的总体要求。

5.2.2 统筹村民建房、村庄整治改造,以及建筑的平面改造和立面整饰。

5.2.3 确定村民活动、文体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和管理设施的用地布局和建设要求。

5.2.4 确定村域道路、供水、排水、供电、通信等各项基础设施配臵和建设要求,包括布局、管线走向、敷设方式等。

5.2.5 确定农业及其他生产经营设施用地。

5.2.6 确定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要求和措施,确定垃圾、污 水收集处理设施和公厕等环境卫生设施的配臵和建设要求。

5.2.7 确定村庄防灾减灾的要求,做好村级避灾场所建设规划;对处于地质隐患地段的农村居民点,应经相关程序确定搬迁方案。

5.2.8 加强区域及村庄内部的绿地、景观环境规划设计。将山地、农田、水系等自然载体有机融入村庄内部,与村庄内的公共绿地、道路绿地、防护绿地等结合,共同构建乡村绿色开放空间。

5.2.9 确定村庄传统民居、历史建筑物与构筑物、古树名木等人文景观的保护与利用措施,对符合历史文化名村申报条件的村庄应提出申报要求。

5.2.10 规划图文表达应简明扼要、平实直观。6 村庄布局 6.1 村庄布点原则

6.1.1 结合实际确定合理的耕作半径,有利于现代农业生产的组织、方便村民生活的需求。集中建设的村庄集聚的人口规模不宜低于500人或100户。

6.1.2 应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历史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合理布局、科学规划,确保规划的可操作性。

6.1.3 应符合上位规划,与上位规划中的三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四线(蓝线、绿线、黄线、紫线)的空间管制要求相符合。

6.2 村庄建设用地选择 6.2.1 村庄建设用地宜选择自然环境良好,符合安全、卫生要求,少占或不占耕地、草场、林地和其他农用地,应避开各类保护区,噪声源、山口、高压走廊、水库下游和易发山洪、内涝区,应避开风灾、雪灾、地震断裂等灾害影响地段,以及有开采价值的地下资源和地下采空区、文物埋藏区。工业污染后的用地禁止作为村庄建设用地。

6.2.2 村庄应与生产作业区联系方便,村民出行交通便捷,村庄对外有两个以上出口,避免被过境公路、高压线穿越。靠近铁路、公路、堤防建设的村庄,应按相关规定后退防护距离。

6.2.3由两个以上自然村合并组成的村庄,应采取集中紧凑发展的模式,选择一个区位条件相对优越、现状基础设施和建设条件较好的自然村,作为建设重点,其他自然村应控制发展。村庄建设 7.1 基本要求

7.1.1 村庄建设应按规划执行。

7.1.2 新建、改建、扩建住房与建筑整治应符合建筑卫生、安全要求,注重与环境协调;宜选择具有乡村特色和地域风格的建筑图样;倡导建设绿色农房。

7.1.3 保持和延续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完整性、真实性、延续性和原始性。

7.1.4 整治影响景观的棚舍、残破或倒塌的墙体,清除临时搭盖,美化影响村庄空间外观视觉的外墙、屋顶、窗户、栏杆等,规范太阳能热水器等设施的安装。7.1.5 逐步实施危旧房的改造、整治,继续推进安居富民、定居兴牧工程建设。

7.2 基础设施 7.2.1 道路

7.2.1.1 村主干道建设应进出畅通,道路硬化率达100%。7.2.1.2 村内道路应以现有道路为基础,顺应现有村庄格局,保留原始形态走向。

7.2.1.3 村主干道应按照GB5768.1和GB568.2的要求设臵道路交通标志,村口应设村民标识;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特色景观旅游景点应设臵指示牌。

7.2.1.4 利用道路周边、空余场地,适当规划公共停车场(泊位)。

7.2.1.5合理配臵照明路灯,主要道路亮灯率≥50%,宜使用节能灯具。

7.2.2 桥梁

7.2.2.1 安全美观,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体现地域风格,提倡使用本地天然材料,保护古桥。

7.2.2.2 维护、改造可采用加固基础、新铺桥面、增加护栏等措施,并设臵安全设施和警示标志。

7.2.3 给水

7.2.3.1 应根据村庄分布特点、生活水平和区域水资源等条件,合理确定用水量指标、供水水源和水压要求。

7.2.3.2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平原地区≥85%,丘陵地区≥ 80%,山区和人口居住分散地区≥75%。

7.2.3.3 生活饮用水的水质应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的要求。

7.2.3.4 选择地下水作为水源时,不得超量开采;选择地表水作为水源时,其枯水期的保证率不得低于90%。

7.2.3.5 生活饮用水水源地,必须建立水源保护区。7.2.3.6 供水管网应结合村庄道路及其他管线综合考虑,合理布臵。

7.2.4 排水

7.2.4.1 排水体制可采用不完全分流制,雨水、雪水顺道路边沟排入周边河道或灌渠。

7.2.4.2 排水管网应充分利用地形条件,宜采用重力流方式,统一布臵。

7.2.4.3 应根据村落和农户的分布,可采用集中处理或分散处理或集中与分散处理相结合的方式,建设污水处理系统并定期维护,生活污水处理农户覆盖率≥70%。

7.2.5 生活垃圾处理及改厕

7.2.5.1 应建立生活垃圾收运处臵体系,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7.2.5.2 应合理配臵垃圾收集点、建筑垃圾堆放点、垃圾箱、垃圾清运工具等,生活垃圾收集点的服务半径不宜超过100m,垃圾收集容器要保持干净整洁、不破损、不外溢。

7.2.5.3 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垃圾应及时 清运,防止二次污染。

7.2.5.4 村庄不宜建设卫生填埋场。

7.2.5.5 实施农村户用厕所改造,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80%,卫生应符合GB19379的要求。

7.2.5.6 合理配臵卫生公厕,每村至少1座,按GB7959的要求进行粪便无害化处理;卫生公厕有专人管理,定期进行卫生消毒,保持干净整洁。

7.2.5.7 村内无露天粪坑和简易茅厕。

7.2.5.8 病媒生物综合防治 按照GB/T27774的要求组织进行鼠、蝇、蚊、蟑螂等病媒生物综合防治。

7.2.6 供电

7.2.6.1 农村电力网建设与改造的规划设计应符合DL/T 5118的要求,电压等级应符合GB/T156的要求,供电应能满足村民基本生产生活需要。

7.2.6.2 电线杆应排列整齐,安全美观,无私拉乱接电线、电缆现象。

7.2.7 供热

7.2.7.1 结合当地的经济和能源状况,充分考虑热能的综合利用,宜采用集中供热或分散供热的方式。

7.2.7.2 当以燃煤为热源时,要便于燃料贮运和灰渣排除,合理确定供热半径。

7.2.7.3 锅炉房宜位于冬季主导风向的下风向,降低烟尘对环境的影响。7.2.8 供气

7.2.8.1 根据当地气源条件,可采用液化石油气、天然气和沼气等。

7.2.8.2 供气方式可采用集中供气或分散供气或集中与分散供气相结合的方式

7.2.9 通信

广播、电视、电话、网络、邮政等公共通信设施齐全、信号通畅,线路架设规划、安全有序;有条件的村庄可采用管道下地敷设。

7.3 住宅建筑

7.3.1 贯彻一户农牧民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的原则。宅基地规模应尊重历史形成的现状,合理确定宅基地面积指标。

7.3.2 住宅建筑基底面积不宜大于宅基地用地面积的50%。住宅建筑面积每户原则上不少于80㎡,根据村民的意愿和经济状况做适当的增加。

7.3.3 住房建设应符合《自治区安居富民工程建设标准(试行)》(新建标001-2012)。

7.4 农业生产设施

7.4.1 结合实际开展土地整治和保护,适合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点区域,按GB/T30600的要求进行规范建设。

7.4.2 开展农田水利设施治理,防洪、排涝和灌溉保证率等达到GB50201和GB50288的要求;注重抗旱、防风等防灾基础设施的建设和配备,确保行洪通道不被侵占,保持通畅。7.4.3 结合产业发展、配备先进、适用的现代化农业生产设施。生态环境 8.1 环境质量

8.1.1 大气、声、土壤环境质量应分别达到GB3095、GB3096、GB5618中与当地环境功能区相对应的要求。

8.1.2 村域内主要河流、湖泊、水库等地表水体水质应达到GB3097中与当地环境功能区相对应的要求。

8.2 污染防治 8.2.1 农业污染防治

8.2.1.1 推广植物病虫害统防统治,采用农业、物理、生物、化学等综合防治措施,不得使用明令禁止的高毒高残留农药,按照GB4285、GB/T8321的要求合理用药。

8.2.1.2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施用有机肥、缓释肥;肥料施用符合NY/T486的要求。

8.2.1.3 农业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和资源综合利用可按HJ588的要求进行;农药瓶、废弃塑料薄膜、育秧盘等农业生产废弃物及时处理;农膜回收率≥80%;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70%。

8.2.1.4 畜禽养殖场(小区)污染物排放应符合GB18596的要求,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80%,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水产养殖废水应达标排放。8.2.2 工业污染防治 强化农村工业企业源头控制,严格落实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相关管理规定,村域内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噪声、固体废物等污染物达标排放,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率达100%。

8.3 生态保护与治理

8.3.1 对村庄山体、森林、草原、湿地、水体、植被等自然资源进行生态保育,保持原生态自然环境。

8.3.2 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综合治理技术按GB/T16453的要求执行;防止人为破坏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做好山洪灾害预警和防治工作。

8.3.3 开展荒漠化治理,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规范采砂、取水、取土、取石行为。

8.3.4 按GB50445的要求对村庄内坑塘河道进行整治,保持水质清洁和水流通畅,保护原生植被。岸边宜种植适生植物,绿化配臵合理、养护到位。

8.3.5 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农田质量,对污染土壤按HJ25.4(HJ25.4-2014)的要求进行修复。

8.3.6 外来物种引种应符合相关规定,防止外来生物入侵。8.3.7 清洁能源使用 应科学使用并逐步减少木、草、秸秆、煤炭等传统燃料的直接使用,推广使用电能、太阳能、风能、沼气、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使用清洁能源的农户数比例≥70%。

8.4 村容整治 8.4.1 村容维护

8.4.1.1 村域内不应有露天焚烧垃圾和秸秆的现象,水体清洁、无异味。

8.4.1.2 道路路面平整,不应有坑洼、积水等现象;道路及路边、河道岸坡、绿化带、花坛、公共活动场地等可视范围内无明显垃圾。

8.4.1.3 房前屋后整洁,无污水溢流,无散落垃圾;建材、柴火等生产生活用品集中有序存放。

8.4.1.4 按规划在公共通道两侧划定一定范围的公用空间红线,不得违章占道和占用红线。

8.4.1.5 宣传栏、广告牌等设臵规范,整洁有序;村庄内无乱贴乱画乱刻现象。

8.4.1.6 划定畜禽养殖区域,人畜分离;农家庭院畜禽圈养,保持圈舍卫生,不影响周 边生活环境。

8.4.1.7 规范殡葬管理,公益性公墓管理运行规范,无乱埋乱葬现象;尊重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倡导生态安葬。

8.4.2 环境绿化

8.4.2.1 村庄绿化宜采用本地果树、林木、花草品种,兼顾生态、经济和景观效果,与当地的地形地貌相协调。

8.4.2.2 村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2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5平方米以上。

8.4.2.3 庭院、屋顶和围墙提倡立体绿化和美化,适度发展庭院经济。8.4.2.4 古树名木采取设臵围护栏或砌石等方法进行保护,并设标志牌。经济发展 9.1 基本要求

9.1.1 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三产结构合理、融合发展,注重培育惠及面广、效益高、有特色的主导产业。

9.1.2 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培育特色村、专业村,带动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年增长5%。

9.1.3 村级集体经济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能够满足开展村务活动和自身发展的需要。

9.2 产业发展 9.2.1 农业

9.2.1.1 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

9.2.1.2 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推广适合当地农业生产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及新种养模式,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鼓励精细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培育农业特色品牌。

9.2.1.3 发展现代林业,提倡种植高效生态的特色经济林果和花卉苗木;推广先进适用的林下经济模式,促进集约化、生态化生产。

9.2.1.4 发展现代畜牧业,推广畜禽生态化、规模化养殖。9.2.1.5 水资源丰富的村庄,发展现代渔业,推广生态养殖、水产良种和渔业科技。

9.2.2 工业

9.2.2.1 结合产业发展规划,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林产品加工、手工制作等产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9.2.2.2 引导工业企业进入工业园区,防止化工、印染、电镀等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企业向农村转移。

9.2.3 服务业

9.2.3.1 依托乡村自然资源、人文禀赋、乡土风情及产业特色,发展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传统文化、餐饮、旅游休闲产业,配备适当的基础设施。

9.2.3.2 发展家政、商贸、美容美发、养老托幼等生活性服务业。

9.2.3.3 鼓励发展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资供应、农业信息化、农业机械化、农产品流通、农业金融、保险服务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业。公共服务 10.1 医疗卫生

10.1.1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有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建筑面积≥60m2的村卫生室;人口较少的村可合并设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所在地的村可不设。

10.1.2 建立统一、规范的村民健康档案,提供计划免疫、传染病防治及儿童、孕产妇、老年人保健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10.2 公共教育 10.2.1 村庄幼儿园和中小学建设应符合教育部门布点规划要求。村庄幼儿园、中小学学校建设应分别符合GB/T29315、建标109的要求,并符合国家卫生标准与安全标准。

10.2.2 普及学前教育和九年义务教育。学前一年毛入园率≥95%;九年义务教育目标人群覆盖率达100%,巩固率≥93%。

10.2.3 通过宣传栏、广播等渠道加强村民普法、科普宣传教育。

10.3 文化体育 10.3.1 基础设施

10.3.1.1 建设具有宣传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文化娱乐等功能的文化活动场所,行政村建有图书阅览室、广播室、文化室。

10.3.1.2 建设篮球场、室外健身路径、乒乓球案等体育活动设施。

10.3.1.3 少数民族村能为村民提供本民族语言文字的书刊、电子音像制品。

10.3.2 文体活动

10.3.2.1 定期组织开展民俗传承、文艺演出、电影放映、文体比赛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每年开展活动场次不少于12场。

10.3.2.2 依托农村文化能人,建设文化大院,方便农牧民群众就近就便享受文化服务。

10.3.3 文化保护与传承

10.3.3.1 加强对古村落、古建筑、古文物等乡村物质文化 的保护和整修。

10.3.3.2 搜集民间民族表演艺术、传统戏剧和曲艺、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族服饰、民俗活动、农业文化、口头语言等乡村非物质文化,进行传承和保护。

10.3.3.3 挖掘村庄历史文化遗存,打造民俗风情、典故传说、名人文化、祖训家规等乡村特色文化。

10.3.3.4 建立乡村传统文化管护制度,编制历史文化遗存资源名单,落实管护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形成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体系。

10.4 社会保障

10.4.1 村民享有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95%。鼓励建设农村养老机构、老人日托中心、居家养老照料中心、农村互助幸福院等,实现农村基本养老服务。

10.4.2 家庭经济困难且生活难以自理的失能半失能65岁及以上村民基本养老服务补贴覆盖率≥50%。农村五保供养目标人群覆盖率达100%,集中供养能力≥30%。

10.4.3 村民享有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合率≥95%,逐年提高人均筹资标准。

10.4.4 被征地村民按相关规定享有相应的社会保障。10.5 劳动就业

10.5.1 加强村民的素质教育和技能培训,培养新型职业公民。

10.5.2 协助开展劳动关系协调、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维权 等权益保护活动。

10.5.3 收集并发布就业信息,提供就业政策咨询、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服务;为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和残疾人提供就业援助。

10.6 公共安全

10.6.1 根据不同自然灾害类型建立相应防灾和避灾场所,并按有关要求管理。

10.6.2 应制定和完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组织应急演练。

10.6.3 农村消防安全应符合GB50039的要求。10.6.4 农村用电安全应符合DL493的要求。

10.6.5推进“法治乡村”和“去极端化”宣传教育,整治农村非法宗教活动等突出问题,切实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全力维护村庄稳定。

10.6.6 健全治安管理制度,配齐村级综治管理人员,应急响应迅速有效,有条件的可在人口集中居住区和重要地段安装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

10.7 便民服务

10.7.1 建有综合服务功能的村便民服务机构,提供代办、计划生育、信访接待等服务,每一事项应编制服务指南,推行标准化服务。

10.7.2 村庄有客运站点,村民出行方便。

10.7.3 按照生产生活需求,建设商贸服务网点、供销系统农村综合服务社,鼓励有条件的行政村推行电子商务。乡风文明

11.1 组织开展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疆精神、民族团结、依法治州、时事政策等宣传教育。

11.2 深入开展文明村、星级文明户等创建活动,星级文明户参评率达100%,达标授牌率≥80%。

11.3制定并实施村规民约,倡导崇德向善、勤劳致富、邻里和睦、尊老爱幼、诚信友善的文明乡风、优良家风。

11.4 培育新乡贤文化,每村每年选树1-3名先进典型进行宣讲。

11.5 开展“风尚新美、环境秀美、生活富美”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引导村民摒弃陋习,培养健康、文明、生态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基层组织 12.1 组织建设

应依法设立村级基层建设,包括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机构、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兵连及其他民间组织。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深化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和村级组织星级化、“五好”党支部创建工作。

12.2 工作要求

12.2.1 遵循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工作机制。

12.2.2 制定村民自治章程、村民议事规则和村规民约;定期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村务、事务、政务阳光运行,接受村民监督。

12.2.3 具备协调解决纠纷和应急的能力。12.2.4 建立并规范各项工作的档案记录。13 长效管理 13.1 公众参与

13.1.1 通过健全村民自治机制等方式,保障村民参与建设和日常监督管理,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

13.1.2 村民可通过村务公开栏、网络、广播、电视、收集信息等形式,了解美丽乡村建设动态、农事、村务、旅游、商务、防控、民生等信息,参与并监督美丽乡村建设。

13.1.3 鼓励开展第三方村民满意度调查,及时公开调查结果。

13.2 保障与监督

13.2.1 建立健全村庄建设、运行管理、服务等制度,落实资金保障措施,明确责任主体、实施主体,鼓励有条件的村庄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

13.2.2 建立并实施公共卫生保洁、园林绿化养护、基础设施维护等管护机制,配备与村级人口相适应的管护人员,比例不 低于常住人口的2‰。

美丽乡村建设规划 篇6

为响应党中央建设“美丽中国”的号召,贯彻落实省、市、乡关于美丽乡村工作部署,建设美丽乡村,营造和谐杨桥,特制定杨桥村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规划:

一、基本情况

杨桥村地处九里回族乡东北部,东与国营盘石岭林场接壤,南与国营双桥原种场毗邻,西与本乡黄庵村交界,北与洋梓镇高林村相连。版图面积16.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256亩,山林面积4965亩,水面1184亩(含余家垱和李刚冲两个小I型水库,龙泉小II型水库),北高南低,山林、农田、水面交错分布,属丘陵地区;下辖8个村民小组,现细分为7个网格分区,共278户,1038人,村两委班子共5人交叉任职,共有党员42人,村民代表23人。全村依托“传统农业、苗木花卉、周边务工”三大产业,村民安居乐业,和谐稳定,环保意识强烈,但部分环卫设施落后;绿化覆盖率达到90%以上,但部分路肩绿化有待加强,有部分低产旱田及荒山可改造为高产苗木经济林;全村40余公里村组要道已经硬化28公里,仍有部分农户存在“出行难”问题,全村水、电、路依然是村民关心的热点问题。

二、指导思想

立足村情实际,按照“因地制宜,注重实效;总体规划,重点突破;量力而行,筹补结合”的原则,常态抓净化,长年抓绿化,促进人居生态化,力争达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三、主要目标

“一看路、二看住、三看环境、四看树”,钟祥市美丽乡村建设有着明晰的工作目标,杨桥村将不懈努力,按照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道路硬化、卫生净化、村庄绿化、村庄亮化、环境美化”的目标,在各级领导支持下突破性推进美丽乡村规划建设项目的落实,真正把杨桥村建设成“户户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美丽乡村。

四、工作任务

(一)、道路硬化

2015年道路硬化预计投资共计70万元,硬化通组主干道2.3公里, 道路培肩1.9千米,力争基本实现“组组通”。(其中二组硬化500米,四组硬化1200米,六组硬化600米。)

(二)、卫生净化

2015年净化预计投资83.85万元,其中整治村主河道3400米,需耗资9万元;黄陵湾、杨家湾、尹家湾、何家湾、肖家咀等居民集中点净化提档升级需耗资3万元;全村配置垃圾篓285套(两竹楼一木架为一套)需耗资2.85万元;新修垃圾池90处,需耗资4.5万元;新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试点3处(人工湿地1处,联体式1处,单体式10处)惠及近40户农户,需耗资64万元;卫生评比奖补需耗资0.5万元。

(三)、村庄绿化

2015年绿化预计投资43.4万元,其中,新修文化广场栽植桂花、黄玉兰、红玉兰、五色桃等名贵树木20余棵,栽植精品石楠球、红花檵木球、金边黄杨球等40余棵,栽植色块苗木100平米,耗资

4.2万元;村主道绿化提档升级,栽植金丝翠柳600棵,日本樱花2000棵,红花紫薇2500棵,红叶石楠1000棵,栾木400棵,栽植色块苗木3800平米,耗资23.7万元;空田闲地及低产林改造50亩,耗资15万元;空地补绿奖补资金0.5万元。

(四)、村庄亮化

2015年亮化预计投资针对各组重要路段及路口,安装太阳能灯40盏(根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时定位和景观特征确定灯具选型),需耗资24万元;整改一组、八组电力线路设施,需耗资50万。

(五)、环境美化

2015年村庄美化预计投资260万元,其中,新修文化广场700平米,耗资15万元;邻面改造农户房屋50户,耗资35万元;村民安全饮水工程150万元,解决村内120户村民饮水问题;“五务合一”服务中心建设需投资60万元。

五、存在的问题

1、资金筹措不到位,部分规划进展力度不够,如:道路硬化仅完成1.2公里,有1.1公里仍无资金硬化;路灯建设、村民安全饮水工程、“五务合一”阵地建设等均未完成。

2、净化工作不彻底,部分农户清洁卫生不彻底。

3、绿化工作需升级,全村虽然“栽满栽足”不留空地,但是部分地域绿化档次太低。

杨桥村民委员会

美丽乡村建设标准研究 篇7

1.1 农村公共环境形势严峻

湖南省是粮食生产大省,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以及新的化学品用量居高不下,直接危害土壤、地表水及农产品安全;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畜禽粪便和秸秆缺乏相应的处理方法和设施,致使随意排放,严重影响了农村生态环境。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将会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

1.2 农村家庭环境问题堪忧

近10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与扶持力度,农村居民收入逐年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一些农村居民脱贫致富以后追求宽敞的洋房和舒适的装修档次,而忽视了房屋周边的环境保护,“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成为一些农村家庭环境的真实写照。同时,农村居民提升居住环境质量也一直在以增加能源消耗为代价。家庭是社会组成的基本细胞,农村家庭的环保意识和行为不仅关系到个人家庭的生活质量,更会影响到整个村庄的环境和面貌。

1.3 环境保护观念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农村居民包括部分基层领导干部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缺乏对环境保护的认知,对环保问题及环境污染潜在危害缺乏必要的了解;文明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农村居民很少意识到乱扔垃圾等破坏环境的行为是不文明行为,农村居民对环境权、尤其对于关乎自身利益的环境纠纷解决、诉讼、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等方面缺乏必要的法律常识。另外,在少部分经济较发达农村地区,已经初步建成了生活垃圾处置、污水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而大部分农村地区,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政府部门缺乏资金对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投入,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处于空白状态。

1.4 环境整治的探索经验

湖南省在2006年出台了《关于做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要求以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能源为基本任务,开展全省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意见》出台后,全省各地积极开展以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为重点的环境整治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分别探索出被称为“长沙模式”、“攸县模式”的农村环保之路。

2009年来,湖南省株洲市攸县积极推行分区包干、分散处理、分级投入、分期考核的垃圾处理“四分”模式。分区包干是指将环境卫生区划分公共区和农户责任区,分别由保洁员和农户落实责任区的环境卫生;分散处理是指每家农户按照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分户分类收集,采用回收、堆肥、焚烧、填埋等方法将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分级投入是指县财政洁净行动专项工作经费部分用于支持镇区创建,部分按照标准补贴到村;分期考核是指按月、季度分别对乡镇、村、户进行考核。此外,还全面推广普及“一氹两池三桶四筐”垃圾分类方式,“一氹”即设置凼肥坑用来处理厨余垃圾,“两池”指设置垃圾焚烧池和各村设置的有害垃圾收集池,“三桶”用于收集填埋垃圾、有害垃圾和焚烧垃圾,“四筐”用来分类存放可回收垃圾。此外,还启动了农村废旧物资回收工作,有效解决了以前农村可回收垃圾回收难的问题。目前“攸县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极大地改变了攸县农村脏、乱、差的环境问题,实现了宅院、村容整洁的目标。

2010年,长沙成为全国首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试点城市,长沙市环保局印发了《长沙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宣传手册》指导农村居民分类处理生活垃圾。将农村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垃圾、可堆沤垃圾、可焚烧垃圾、可填埋垃圾、有害垃圾,要求农村村民自治的方式,采用卖一点、埋一点、沤一点、烧一点、运一点的方式减量处理农村生活垃圾。同时,长沙市还积极探索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新模式,长沙县果园镇成立了我国首家农村环保合作社,合作社由镇政府、村民小组,环保专干、村民、保洁员组成;果园镇农村环保合作社成功运行以后,长沙县政府对这一新模式进行了经验总结、提炼,目前这一新模式已经在长沙县范围内全面推行。

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的复杂性和公共性以及跨学科、跨领域等特点,使得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具备应用标准化基本原理并实施标准化的基础条件。运用标准化原理和方法总结有关经验,有助于实现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和高效化。

2 标准化原理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的运用

2.1 运用简化原理

在环境治理中,简化原理的应用包括环境治理目标的简化和环境治理过程的简化。目前各地环境整治目标的设定存在较大差别,如有些地区存在把民主建设等非环境因数纳入环境整治的目标,这就需要对环境治理的目标进行简化,对多余、重复、低效能的目标进行精简,总结出能建成整洁、舒适、安全的环境目标;环境治理的具体过程也需要简化,以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为例,发达国家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一般是在垃圾分类后转运至垃圾处理厂(站)集中处理,对该过程进行简化,将部分垃圾如厨余垃圾就地沤肥处理,这样既可以使垃圾资源化利用,又可以大大减少农村生活垃圾的运输量和处理量,减少垃圾处理成本。

2.2 运用统一原理

湖南省各地已经逐步开始环境整治工作,各县、乡镇、乡村都出台了农村环境治理的文件,造成了环境治理规划、治理目标不统一;另外,在具体治理污染的方法和手段也存在很大差异。按照标准化的统一原理,要发现和总结各地环境治理的经验,对农村环境治理的规划、目标、方法等在较大范围内进行统一。统一的农村环境治理标准能促进广大农村的环境连片整治,还可以方便管理部门对环境治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2.3 运用协调原理

协调原理是环境治理标准化中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既要保证所制定的环境治理标准与现行的各级相关标准、政策文件相协调,又要保证使用标准的相关部门、人群相协调。目前我国发布了多项农村环境治理的相关标准和政策文件,如《关于实行“以奖促治”加快解决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实施方案》(国办发[2009]11号)、《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发[2010]20号)、《村庄整治技术规范》(GB 50445-2008)、《农村生活污染控制技术规范》(HJ 574-2010)等,制定农村环境治理地方标准,要符合上述上级政策文件及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要求;要形成操作性强、能够普遍适用的农村环境治理标准,还需要协调、平衡使用人群的各种要求,为标准的稳定及标准发挥理想作用创造良好条件。

2.4 运用选优原理

农村环境治理标准由组织机构建立、污染源治理技术方法等因素组成,对构成标准系统的各个因素选优,有利于简化环境治理程序、节约治理成本、增强治理效果。此外,对标准构成因素选优时,不能仅考虑单个因素的最优,选优应使环境治理标准系统达到整体最优化。

3 湖南绿色乡村建设的标准研究

3.1 总体思路

(1)引导农村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绿色乡村。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是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确保农村居民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包括保护当地文物、植被、水系、湿地、基本农田;清理处置农村生活、生产垃圾;清理农村河道、水塘;解决乱搭乱建房屋现象等。

(2)引导农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环境基础设施是推动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是维持农村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的重要基础条件。以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为重点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将会有效地促进农村环境改善。

(3)引导农村强化环境管理,加强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建立农村环境管理长效机制的重要保证,主要包括机构和能力建设、制度制定和推行、计划和规划制定和推行。

3.2 《绿色乡村》标准

《绿色乡村》地方标准,从组织和制度、村容村貌和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出发,对建设绿色乡村进行引导和规范,这对提高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引导农村可持续发展,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重要意义。标准包括前言、适用范围、术语和定义、总则、组织与制度、村容村貌与基础设施、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生产要求和评价以及绿色乡村申请表、绿色乡村评价细则两个规范性附录。其中,组织与制度对领导责任制、绿色乡村建设规划、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公约、住宅建筑方案、环保宣传教育、卫生责任制度、绿色乡村建设考评制度及经费保障做了要求;村容村貌与基础设施对影响村容村貌的分区布局、电线、户外广告、建筑物、水体等做了规范,对道路及道路设施、水利设施、垃圾及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出了要求;环境保护对村民的行为、垃圾的分类处理、污水的处理做出了要求,同时还要求对野生动植物、自然生态环境进行保护;资源节约主要是强调住宅建筑的节能、农业灌溉的节水以及对秸秆的充分利用;生产要求对种植业、养殖业及工厂企业做了具体要求。

《绿色乡村》地方标准的实施,可以统一绿色乡村的建设要求和管理要求,加强对湖南省农村环境保护的宏观管理;实施本标准,可以改善乡村环境,提高乡村居民生活质量,有益于乡村居民的生命健康;实施本标准,对湖南农村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具有导向作用,有助于推动湖南“四化两型”社会发展。同时,对提高公众对环保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强化公众的环保意识等方面也将起到良好的效果。

3.3 《乡村绿色家庭》标准

《乡村绿色家庭》地方标准,从家庭成员绿色意识、家庭垃圾和污水处理以及节约资源等方面着手,对乡村家庭进行引导和规范,对于提高村民生活质量,促进绿色乡村建设有着重要意义。标准包括前言、适用范围、术语和定义、绿色意识要求、家庭环境要求、垃圾与污水处理、资源节约要求、生产要求、评价以及绿色家庭申请表、绿色家庭评价细则两个规范性附录。其中,绿色意识要求对家庭成员的守法意识、环保知识学习等方面做出了要求;家庭环境要求对家庭住宅内外分别进行了规范,住宅内部主要强调节能环保、整洁有序,住宅外部注重庭院的绿化、屋前屋后整洁卫生;垃圾与污水处理对生活垃圾的具体分类、垃圾设施设备、垃圾及污水的具体处理做了要求;资源节约包括节水、节能、使用清洁能源的要求;家庭生产要求对家庭种植和养殖进行了规范。

《乡村绿色家庭》地方标准的实施,将减少乡村家庭的生活垃圾与污水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减少对能源的消耗,同时引导乡村家庭能因地制宜地利用自然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减少对环境和原生态系统的破坏,对保护乡村生态环境有很大的作用。该标准的实施,可以引导乡村家庭合理使用资源,尽力减少能源的消耗,同时也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就地解决家庭垃圾,为社会节约对乡村环境治理的经济支出,产生直接经济效益。

4 结语

重视粮食安全建设美丽乡村 篇8

关键词:粮食生产;绿色食品;有机资源

1 粮食生产现状

近几年,农民进城务工,劳动收入可观,农村劳动力越来越少,很多家庭靠留守老人种地,农民工与种地收入差距大,所以在农村普遍存在荒芜耕地,有的退耕还林或发展经济作物,不是利用坡度大的耕地,而是占用了平坦良田。多年来忽视粮食生产,不考虑粮食自给。人们不应该忘记,1959年至1960年由于自然灾害加上错误的政策,造成缺少粮食而饿死人,后来制订了激发种粮的政策,并达到家家有小粮仓,生产队(现村民小组)有粮仓,乡村有粮店粮仓,区(镇)、县更是生产自给充足的粮库。真是为“备战、备荒为人民”,“手中有粮,心里不慌”的粮食 安全大好形势。忽视粮食生产后,常可见到荒芜耕地杂草丛生的景像,即或有的种粮,也不使用农家有机肥,而是长期单一施用化肥,导致化肥在土壤中转化硝态氮,引起粮食作物硝酸盐过高,加上部分农药的影响,威胁到人畜健康,同时还造成土壤板结,耕地越种越瘦,粮食安全现状不容乐观。

2 重视粮食生产,实现粮食自给

党和政府关注民生,首先要考虑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所以应把粮食生产摆在经济工作的首要位置,突出重点抓好粮食生产,加大对粮食生产投入,提高种粮的效益,改变粮食直补兑现时尽管耕地荒芜也享受补贴的现象,而应提高实际种粮的补贴;要确保耕地,以实际行动保住基本农田,不能用耕地建工厂和房地产开发;要改变荒芜耕地的状况,采取多种措施把田种足种满,进一步提高科学种植水平,达到高产、高效、优质。尽管人口增多,耕地有限,同样能实现粮食自给。

3 利用生物有机资源,生产绿色食品

重视粮食安全,不仅是实现粮食自给,而且应以科学发展观推进可持续农业的发展,为人类提供无公害食品,即充分利用生物有机资源发展粮食生产。笔者曾以含农作物所需要的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生物菌种的生物有机肥种植玉米、水稻等作物。其优势:

3.1 是肥效长,抗病力强 肥料的各种成分经微物生物分解后,利用率高,且肥效长,植物抗病力强。业州镇石桥湾村代明祥2012年利用生物有机肥种植玉米0.5亩,收获时茎叶仍然青绿粗壮,生长旺盛,无根腐病,而相邻的种植同一品种施用化肥的玉米收获前20天已凋谢枯萎。

3.2 是肥力高,增产增收 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米绪凯,农艺师苏志平、黄立强、陈军协助指导利用生物有机肥料种植粮食作物,秋收时,测产验收,景阳镇大树垭村黄英杰,2012年以生物有机肥种植玉米,平均每亩产量669.9kg,以化肥种植玉米,平均每亩产量586kg,生物有机肥增产14.3%,施用生物有机肥每亩增产83.9kg,增收201.00元。花坪镇村坊村刘新进2013年以生物有机肥种植的玉米亩产750.2kg,大大高于当地平均玉米550公斤的水平。

业州镇猫儿坪村孙邦益2012年以生物有机肥种植水稻平均亩产546kg,以化肥、磷肥种植水稻的平均亩产452kg每亩施生物有机肥比施用化肥、磷肥亩增产稻谷94kg,增收270.00元。三里乡香米专业合作社2013年大面积以生物有机肥种植水稻平均亩产630kg。

3.3 是有利于减少病虫危害,减少农药污染 施用生物有机肥种植的作物长势旺盛,抗病害能力明显增强,据孙邦益介绍以生物有机肥种植的水稻直到收割前一直没有“蜢子”(稻飞虱)危害,未使用农药,相邻种植的稻米每亩使用不低于200元的农药。

3.4 是改良土壤 由于长期施用化肥,甚至超量施用化肥,致使土壤板结,更为严重的是使土壤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增加,影响人畜健康。生物有机肥的施用,增加土壤有机质及有益微生物,避免了土壤板结,消除了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危害,有利于可持续农业的发展。

上一篇:网吧比赛策划书下一篇:四字新年祝福成语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