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美丽乡村建设

2024-09-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原美丽乡村建设(通用8篇)

高原美丽乡村建设 篇1

汇报材料

2017年龙羊峡镇龙才村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已启动,建设高原美丽乡村领导小组积极协调州县各责任单位进行项目对接,目前群众对高原美丽项目建设积极性非常高,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有不足之处,现将现阶段高原美丽乡村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目标任务:根据上级文件精神,2017年共和县龙羊峡镇实施建设“高原美丽乡村”是龙才村1个。

龙羊峡镇龙才村美丽乡村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住房建设、村容村貌整治五大方面共确定项目19项。

计划总投资 万元,其中,项目投资14832.34万元,群众自筹 万元。

二、规划完成情况:龙羊峡镇龙才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备案工作全部完成。

三、资金到位情况: 2017年高原美丽乡村建设省财政补助资金 万元/村、区财政补助资金 万元/村,全区补助资金总额达 万元。

四、与帮建单位对接、协议签订情况:

截至目前,龙羊峡镇龙才村与省州县直属对接单位已全部完成对接。签订共建协议书 份,落实共建资金 万元。

五、“危旧房改造”建设:总户数为80户,计划投资237.5万元,群众自筹完成投资 万元;围墙大门改造(户)计划投资219.24万元,群众自筹完成投资 万元

六、建设完成情况:

基础设施建设:道路硬化完成2千米,投资,60万元;公共服务设施:

村庄环境卫生整治: 产业发展: 其他:

截止 月 日,共完成投资 万元。其中,项目投资万元,群众自筹 万元。完成了计划项目总投资的。

七、先行启动村建设情况 2017年龙羊峡镇龙才村建设,有规划。建设村部分项目已开工建设。

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投入不足问题。“高原美丽乡村”建设任务涉及面广,需要做的工作多,从规划编制、生产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到村容村貌整治等方方面面,但是由于有些村户数多、路径长建设资金短缺,部分项目无法顺利实施,也由于一些村庄以前发展滞后,农民积累又不足,尽管采取了捆绑项目、整合资金、以奖代补、投资投劳等多渠道投入的办法,但与“高原美丽乡村”建设资金需求仍有差距。

二、共建协议签订和共建资金落实方面不到位。相当一部分共建单位只是口头应允,无资金或物资帮扶,今年25个建设村签订协议8份,落实的共建资金仅为152万元。

三、达拉乡马圈沟村、红沟村和寿乐镇仓岭顶村因扶贫易地搬迁项目工程和高原美丽乡村整合建设,因此美丽乡村建设相对滞后。瞿昙镇徐家台村因旅游通道未确定,部分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滞后。

四、部分农户仍然存在“等、靠、要”的思想,仍有继续等待政府投入劳力、资金的情况,没有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农民主体作用,导致了部分建设项目进度较慢,工作进展不平衡。

五、是各“美丽乡村”建设村的村容村貌整治效果不明显。土墙改砖墙、大门改造、清理破旧房屋、棚圈、杂物间、厕所、残墙断壁及乱堆乱放的“三清、五改、治六乱”工作力度不大,进度较慢,整治效果不明显,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与扶贫指挥部密切协作,及时完成16个贫困村的高原美丽乡村各项目建设。

二、结合区委区政府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百日行动,继续加强“三清、五改、治六乱”工作力度,全力清理破旧房屋、棚圈、杂物间、厕所、残墙断壁及乱堆乱放。

三、做好太阳能路灯安装、村庄绿化工作及25个高原美丽乡村建设进度报表上报工作。

四、配合督促乡镇再争取与共建单位的协议签订工作,尽量争取项目资金与项目支持。

五、11月上旬会同验收组完成美丽乡村项目工程验收工作,为省级验收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六、做好今年12个先行启动村和明年40个先行启动村的调查摸底、规划、设计、预算及资金落实前期准备工作。

龙羊峡镇龙才村高原美丽乡村办公室

高原美丽乡村建设 篇2

目前, 300个建设村村级道路硬化、电网升级改造、人饮、村级综合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及村庄亮化、绿化等工程全部开工, 完工率达65%;全省各级财政共补助54137.76万元, 其中, 1.9亿元省级补助资金已直接拨付建设村, 2000万元用于全省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以奖代补”资金。各市 (州) 财政安排资金8558.16万元, 县级财政安排资金18691.6万元, 整合财政“一事一议”资金7888万元;全省共安排省、州 (市) 、县党、政、军、企结对共建单位639个, 各地结合实际又安排318个结对共建单位。70%的单位与共建村签订了共建协议, 在资金、技术、落实协调项目、指导规划实施及协助建设村建章立制等方面给予支持。结对共建单位落实帮扶资金6499.65万元, 群众自筹资金78366.69万元。

第一, 转换思路, 落实责任, 齐抓共管, 是推进村镇建设工作的前提。从省上到基层党委、政府均高度重视高原美丽乡村建设, 各地区主要负责人亲自抓, 完善实施机构, 落实责任主体, 采取有力措施, 动员多层次、多部门参与, 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第二, 规划先行, 突出重点, 有序建设, 是取得村镇建设实效的基础。各地按照规划先行、因地制宜、把握重点的方法, 督导规划单位驻村实地勘查、入户访谈调研、征求群众意见后开展规划编制, 提升了规划的可行性、操作性和时效性。同时, 突出重点, 量力而行, 落实村庄建设项目, 将住房建设、村庄整治、完善村庄配套设施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促进产业发展紧密结合, 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

第三, 筹措资金, 整合项目, 结对帮扶, 是支撑村镇建设项目的关键。各地区在安排好省级补助资金的基础上, 积极筹措州市、县两级财政补助资金, 协调争取对口援建资金, 用足用好财政“一事一议”奖补资金。各部门也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整合落实项目资金集中用于村庄建设。各帮建单位积极与共建村对接, 结合共建村实际需求最大限度落实共建资金。通过这些措施, 有力的保证了高原美丽乡村建设顺利推进。如海北州、县两级财政用于高原美丽乡村建设的财政资金达5256.32万元;西宁市除市县财政进行补助外, 通过财政一事一议奖补政策, 筹措资金达3944万元;省交通运输厅安排下达了高原美丽乡村配套道路建设定额补助资金10275万元。

第四, 联点包干, 督促检查, 狠抓落实, 是完成村镇建设任务的保证。多数地区采取了县级领导包村联点, 乡镇干部驻村指导, 共建单位结对配合, “两委”干部具体落实的工作机制, 同时, 各地区党委政府强化督导检查力度, 狠抓工作落实, 有力推进了年度建设任务进度。

“一事一议”建设美丽乡村 篇3

武夷山市委、市府根据《福建省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办法》和《关于2010年扩大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的通知》的精神,要求从2010年开始,凡有农业人口的都要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并把它今后作为农村综合改革的一项常态工作。为了做好该工作,武夷山市农村综改办在各老区乡村广泛宣传,让老区群众了解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政策和意义。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是一项惠民的实事,这在广大老区群众已形成共识。为了把实事办好办实,武夷山市农村综改办结合开展的以“下基层、解民忧、办实事、促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我和百姓拉家常”活动,进村入户坐地谈心,积极推动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

经过四年的实施,武夷山市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取得很好成绩,完成项目256个,项目工程总额10741.08万元,其中筹资筹劳4473.95万元,财政奖补2696.17万元(省级奖补2086.86万元,本级配套576.31万元),完成修建村内道路256.61公里,村内水渠22.62公里,安全饮水管线60.54公里,美化村容安装路灯496盏,建设桥涵9座,新能源设施112个,村内公共活动场所7443.97平方米,促进老区农村基础设施快速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健康稳步发展,各项农村综合效果成果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使公共财政更加体现民生,更大范围地普惠到广大老区农村,把老区农村打造成“生态美、百姓富”的美丽乡村。(汪东峰)

美丽乡村建设材料 篇4

服务百姓

———记富裕县忠厚乡农乐村党支部的先进事迹

农乐村坐落于富裕县忠厚乡北部,北临讷河,东接依安,全村共有3个自然屯,6个村民小组,339户,1495人,有党员23名。全村实有耕地12,910亩。集体积累已达到450万元,早已步入全县经济强村行列。几年来,村党支部认真履行“任职一届,致富一方”的责任,努力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2003年以来,农乐村先后获得“县级党风廉正建设先进集体”、“市级先进党支部”、“市级文明示范村”等多项荣誉称号。

抓经济,求真务实

1994年5月,农乐村党支部新班子上任。当时摆在支部一斑人面前最大难题就是一个“穷”字!老百姓只靠传统的种植业,结构单一,年年种大豆、玉米,是典型的靠天吃饭、广种薄收的传统农业,而且村里还背有50多万元高息抬款的债务包袱。

面临“山重水复”的现状,村党支部一斑人认识到,发展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党和人民赋予的责任。经过反复研究,村党支部确定了“理财、治乱、抓经济”的工作思路。

村党支部把抓经济的关键放在村级经济管理上。在村级费用管理上,坚持一只笔理财。不该花的一分不花,不该批的坚决不批,彻底清理了乱批条子、乱赊帐、乱用工、乱派车的不正当现象;在村级集体资源管理上,加大了黑地清查力度。对村里每个农户的承包地进行了详细丈量,同时,治理了乱开荒、乱挖沙石和乱种地等违法现象。由于支部一斑人工作认真负责,敢于碰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收回了多年不上帐的黑地1100亩,没收私开荒地400余亩。几年来,为集体挽回经济损失40余万元。

村党支部把抓经济的重点放在发展特色经济上。从1999年到现在,已初步形成了大菇娘基地,并为发展集体经济先后建起苗圃两处,总面积430亩,五年来,实现纯收入23。5万元。在为村集体创收的同时,每年可节省植树资金15,000余元。

村党支部把抓经济的中心放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连续几年的自然灾害,村党支部一斑人深深意识到,光靠单一的种植业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的市场经济需要,必须靠两条腿走路,一是走农牧业并举的路子。因此村党支部大力响应县、乡党委政府的号召,积极扶持和引导农户发展奶牛业。通过积极争取,2002年,农乐村被县委确定为奶牛基点村。一方面,发动 党员干部带头养牛搞示范。通过他们的带动,使大部分农户纷纷走上养牛致富路。另一方面,协调金融部门扩大贷款规模。几年来,共为农户解决奶牛贷款280万元,并组织群众到安达、哈尔滨等地帮助购进优质奶牛208头。截 至目前,全村奶牛存栏达到456头,日交商品奶3.1吨。二是“要致富,搞劳务”,村支部组织并培训了多余劳动力,搞劳务输出,近几年来,共向外输出劳务人员138名。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和村党支部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分不开的,更是班子全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结果。

带队伍,勤政为民

要实现富民强村的目标,就必须建设一只勤政为民、群众拥护的队伍。村党支部书记矫信田常说:“虽然我们村已经没有外债了,但和牧业乡镇的兄弟村相比,我们已落后一大截儿,再不加快步伐,只能越落越远。群众认识的提高还需要一个过程,所以我们干部必须受点累,要领着群众干,做给群众看。”去年秋季,青贮搞收贮大会战,村党支部书记矫信田、村委会主任邱贵良带领着全班人马在青贮现场与群众同吃同住,同睡一铺炕,摸爬滚打一干就是二十多天,不仅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而且建起了忠厚乡第一个青贮公司。

他们不光是领着群众发展生产,还带头维护群众的利益,处处关心群众的生活,为群众办好事、解决难事。村党支部为解决农民出门难、买牛难的问题,多次由村里出钱派人领着农民到海拉尔、双城购牛;为支持群众养牛,他们多次把信用社的同志请到家门口,为农民办贷款;村里几年来还多次资助贫困户子女上学,仅今年新 学期开学,就拿出4千元,资助3名贫困户子女上学。

针对个别党员干部群众观念淡薄、工作作风漂浮、为群众服务意识不够的实际,村党支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以解决。如要求党员干部“走进农户家门,说出心里话,帮想发家路,搭好致富桥”,每次村干部入户都带笔记本,对群众提出的问题、要求,能当面答复和解决的,马上给予答复和解决;解决不了的,记下来,反馈给支部,由组织协调解决。再如,积极组织开展了以“三个一”为主要内容的党员示范区活动,即掌握好一门技术、上一个致富项目、帮扶一个群众。通过这些措施,初步实现了村两委成员“实用技术学得好,勤劳致富干得好,模范作用发挥得好”的目标,从而带动出了一支勤政为民能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党员干部队伍。

两手抓,创建世纪文明村

在群众致富的同时,村支部着重提高自己构建和谐社会能力,他们就像过日子的家长一样,总在思索这样的问题:“吃饱了,穿暖了,还得干点啥?”这几年,村支部决定把“还得干点啥”纳入工作日程。2001年4月,农乐村先后召开了“两委”班子会和党员、村民代表大会,反复研究讨论,最后通过了农乐村历史上最完备、最现代、也最能体现农乐村老百姓精神面貌的村规民约。村党支部还趁热打铁,积极开展了争创“十星级的”文明户、“五好家庭” 活动。通过定期评比、请乡领导为高星级户挂牌添星和兑现奖励政策等方式,调动了老百姓参与创评活动的积极性。现在,全村共有“十星级”文明户67户,“五好家庭”86户。村支部善于用民主的、法律的、人性的手段处理事务,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做好来信来访工作。村上设立了“民事小法庭”,有事都到村上解决。几年来,打架斗饿殴的、游手好闲的、婆媳不和的、虐待老人的基本没有了无理上访、越级上访的没有了,计划生育过去在农乐村是老大难问题,现在计划生育率达到100%,全村共有60多户只有一个女孩并且符合生育二胎标准的,妇女主任手头的生育指标一大把,却没有一个要指标的。

“扫干净屋子,才能招待客人”,是农乐村干部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提高村民文明素质的同时,还要不断改善村域环境,过去,农乐村的村屯路同其他村比是好的,但也还存在死角死面。今年6月,为了达到文明村标准,村支部研究决定:家家自修门前路,自挖门前沟,自建门前桥,公共路段由村上负责,有弯取直,有坑添平,统一垫沙子。前后花了半个月时间,共整修道路7条,4,500延长米,现在下雨天也可以穿着拖鞋上街了。每年春天,村上都发动群众出义务工,在新整修路两旁栽花种草,在红花绿草的掩映下,一排排崭新的砖瓦房,让别人根本看不出是来到农村。村支部还在 2000年制定了“农乐村绿化五年实施纲要”。不但在成块农田边上栽上杨树,还在村屯主干路两旁栽上了风景柳。自2000年以来,全村共植树56,000多棵,成活率达到95%以上。

美丽乡村建设规范 篇5

养老休闲度假文化区将为亚健康人群提供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休养服务,也将成为病后康复疗养基地,实现理疗、康复、美容、养生、度假一站式服务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村庄建设、生态环境、经事业济发展、社会 发展、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组织建设与常态化管理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指导以建制村为单位的美丽乡村的建设,社区参照执行。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6

声环境质量标准

GB 3097

海水水质标准

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7959

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

GB/T 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 9981

农村住宅卫生标准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 17217

城市公共厕所卫生标准

GB 18055 村镇规划卫生规范

GB 19379

农村户厕卫生标准

GB/T 26361

旅游餐馆设施与服务等级划分

GB/T 27770

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

鼠类

GB/T 27774

病媒生物应急监测与控制

通则

GB/T 28840

乡(镇)村商业零售店经营规范

GB 50039 农村防火规范

GB 50188 镇规划标准

GB 50201

防洪标准(附条文说明)

GB 50288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

GB 50373

通信管道与通道工程设计规范

GB 50445

村庄整治技术规范(附条文说明)

GB 50846

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内光纤到户通信设施工程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

CECS 285

村庄景观环境工程技术规程(附条文说明)

CJJ 123

镇(乡)村给水工程技术规程(附条文说明)

CJJ 124

镇(乡)村排水工程技术规程(附条文说明)村庄规划...3 1.1 内容

1.2 要求2 村庄建设

2.1 房屋建筑.3 2.2 生活设施

2.3 生产设施...4 3 产业发展

3.1 经济指标 5 3.2 产业经营

.5 3.3 就业服务

.5 4 公共服务4.1 医疗卫生.6 4.2 农村教育

4.3 社会保障

4.4 公共安全

4.5 便民服务.6 5 文体建设5.1 文体设施...6 5.2 文体活动.7 5.3 文化传承.7 6 乡风文明

.7 6.1 弘扬文明风尚6.2 开展文明创建

6.3 提升文明素养

7 生态环境.7 7.1 环境整治

.7 7.2 生态治理

.8 7.3 资源利用

8 基层组织..9 9 长效管理...9 9.1 制定标准体系

9.2 拓宽村级财源

9.3 强化公众参与

9.4 建立管护机制.9 10 术语和定义.9 10.1 9 美丽乡村 beautiful rural.10 10.210 农村污水 rural sewage 10 10.3

乡土树种 native tree 10 10.4

常规能源 conventional source of energy.10 村庄规划 1.1 内容 根据乡村的不同类型按照《福建省村庄规划导则试行》的要求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内容基本涵盖村庄基本情况、建设概况、规划总则、总体目标与布局、村庄建设、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公共服务、文体建设、乡风文明、基层组织、长效管理、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实施规划保障措施。1.2 要求 1.2.1 编制规划 应深入实地调查保障农民参与、符合农村实际、满足农民需求同时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维护乡村风貌突出地域特色。1.2.2 规划布局 应做好与相关规划的协调衔接合理区分生产生活区域居住、商贸、休闲、生产等功能布局合理配套完善结合地形地貌、山体、水系等自然环境条件精心布局村落处理好山形、水体、道路、建筑的关系不推山、不砍树、不填塘、不盲目改变道路、不盲目改变河流的自然流向。1.2.3 土地利用 应科学合理统筹配置土地依法使用土地尽量不占用耕地和林地禁止占用基本农田原则上不新增村庄工业用地应节约用地并充分利用闲置土地、现有房屋及设施等用于改造、建设村庄公共活动场所。2 村庄建设 2.1 房屋建筑 2.1.1 根据当地居民生活习惯、地形与外部环境条件并以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图样塑造乡村建筑风格体现乡村特色和地域风格注重与环境协调对传统村落、名镇名村应保持和延续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原始性。2.1.2 推进危房改造整治影响景观的棚舍、残破或倒塌的墙体清除临时搭盖美化影响村庄空间外观视觉的外墙、屋顶、窗户、栏杆等规范太阳能热水器、屋顶水塔、室外空调等设施的安装。具体整治要求见DBJ/T 13-179-2013。2.1.3 新建、改建、扩建房屋建筑应符合规划要求门牌设置应符合DB35/T XXXX《楼牌门牌编号规范》要求。2.1.4 村庄宣传栏、广告牌、灯箱、店招等设置应整洁有序无乱贴乱画。2.1.5 农村户厕卫生符合GB 19379要求农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100%。2.2 生活设施 2.2.1 道路 2.2.1.1 主要道路建设应符合DB35/T 740的要求进出畅通路面硬化率达100%。2.2.1.2 支路、巷路宽度的确定应考虑原路线型及两侧建筑物的间距为绿化、美化、亮化提供足够的距离同时宜逐步硬化建设用料就地取材。2.2.2 桥梁 2.2.2.1 应安全美观体现地域风格使用当地天然材料重视古桥保护。2.2.2.2 通车桥梁应做到路桥同宽与道路衔接线形顺畅并通过加固基础、新铺桥面、增加护栏等措施对桥梁进行维护、改造。2.2.2.3 人行桥梁改造建设形式应因地制宜确保安全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桥头应设置车障及标志。2.2.2.4 不设护栏的桥梁亲水平台等临水岸边应设置宽2.00m以上的水下安全区其水深不得超过0.7m汀步两侧水深不得超过0.5m。2.2.3 给排水 2.2.3.1 应根据村庄分布特点、生活水平和区域水资源等条件合理确定用水量指标、供水水源和水压要求。2.2.3.2 应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水质应符合GB 5749 的规定饮水安全覆盖率达到100%。2.2.3.3 村庄应根据自身条件宜采用明沟或管道铺设方式妥善处理雨水排放不应出现雨水倒灌农宅和建筑物的现象。2.2.3.4 村庄污水采用就近纳管、小型分散处理、集中处理等方式参照《福建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指南》的要求进行处理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0%。

2.2.3.5 污水处理系统应落实专人负责运行和维护落实相关运行维护资金确保污水处理功能正常发挥。2.2.4 供电 2.2.4.1 应结合农村电网改造供电保证率达99%以上。2.2.4.2 电线杆应排列整齐安全美观无私拉乱接电线现象。2.2.4.3 村庄主干道和公共场所路灯安装率达100%路灯维护到位、使用正常并优先选用节能灯具。2.2.5 通信 电视、电话、网络等通信服务设施齐全线路架设规范、安全有序有条件的行政村在新建集中区可采用管道下地敷设。2.3 生产设施 2.3.1 结合实际开展土地整理提高土地利用率对于符合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区域要求的区域可按GB/T 30600的要求进行规范建设。2.3.2 开展农田水利设施治理农田水利规划应符合SL 462的要求。2.3.3 区域防洪、排涝和灌溉保证率等达到GB 50201和GB 50288的要求。2.3.4 完善排灌系统增强防灾能力灌排工程布置合理、配套完善区域内骨干灌溉渠系建筑物配套率达到100%工程完好率达到90%以上田间灌排分渠沟渠及放水口配套完整。3 产业发展3.1 经济指标 3.1.1 村级集体组织有较稳定的收入来源能够满足其开展工作和自身发展的需要。3.1.2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高于当年所在县(市、区)农村的平均水平。3.2 产业经营 3.2.1 总则 产业类型的选择应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条件、自然优势、现有产业结构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通过深入发掘和利用地域资源充分认识地域资源与产业的相互关系选择适当的产业类型形成自身的产业特点培育特色品牌促进当地产业布局优化和产业效益的提升努力实现百姓富的目标。3.2.2 农业 3.2.2.1 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及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鼓励发展庭院经济。3.2.2.2 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推广适合当地农业生产的新品种、新技术、新肥料、新农药、新机具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3.2.2.3 培育“一村一品”特色品牌鼓励精细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3.2.2.4 沿海或水资源丰富的村应用现代生产方式引导渔业发展提高渔业组织化程度。推广水产良种和渔业科技发展渔业生态养殖。通过控制捕捞强度、改进捕捞作业方式和增殖渔业资源发展可持续的捕捞业。3.2.2.5 发展林业经济开发林下经济重点推进林竹等种养业的设施化、集约化。3.2.2.6 发展生态畜牧业推进标准化养殖促进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3.2.3 工业 结合产业发展规划以生态经济的理念为指导以提高当地农产品附加值为原则适度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林产品加工等乡村生态工业引导工业企业进入工业园区禁止化工、印染、电镀等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企业向农村转移。3.2.4 服务业 3.2.4.1 生活性服务业 3.2.4.1.1 依托乡村自然资源、人文禀赋及产业特色发展多样化的乡村休闲旅游服务业适度发展家庭旅馆鼓励发展高质量的乡村民宿。3.2.4.1.2 发展餐饮、养老家政、商业零售、美容美发、维修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满足居民生活中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消费等产品和服务需求。商业零售店经营按GB/T 28840的要求进行规范。3.2.4.2 生产性服务业 3.2.4.2.1 发展商贸、物流、信息服务、金融服务、房屋租赁等生产性服务业。3.2.4.2.2 培育文化产业加大对手工制作、乡间小吃、特色餐饮和伴手礼等地方特色产业的开发培育文化品牌。3.3 就业服务加强就业引导村内适龄劳动力就业率高于95%。加强农民的素质教育和技能培训鼓励农民参加各类实用技术培训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4 公共服务 4.1 医疗卫生 4.1.1 应建立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除乡镇卫生院所在地的建制村外都应建有符合《村卫生室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面积60 m2以上的标准化卫生室所、站。4.1.2 建立统一、规范的居民健康档案定期随访。4.1.3 应为0-36月婴幼儿建立保健手册开展新生儿访视。4.2 农村教育 4.2.1 按照教育部门布点规划设有幼儿教育点的村庄应具有与保育、教育要求相适应的设施并符合国家卫生标准与安全标准。4.2.2 普及学前教育和九年义务教育学前三年入园率高于95%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4.3 社会保障 4.3.1 医疗保险、社会保险的参保率均达95%以上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

4.3.2 鼓励建设农村敬老院或老人日托中心鼓励按DB35/T 1367要求开展养老护理服务。4.4 公共安全 4.4.1 有完善的村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预案响应机制健全应按GB 50445的要求开展防洪及内涝整治、气象防灾减灾整治及避灾疏散整治位于地震重点建设防御区、台风多发区的村应按MZ/T050的要求设立和管理避灾场所应按相关规定的要求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时治理地质灾害隐患点。4.4.2 消防管理制度健全有应急响应处置能力农村消防规划、建筑的防火设计及防火改造、消防安全管理按照GB 50039的要求执行。4.4.3 农村用电安全事项应符合DL 493的要求。4.4.4 治安管理制度健全设立村级综治协管员应急响应迅速有效刑事案件年发生率低于3‰达到“平安村居”标准。4.5 便民服务 4.5.1 建有具备便民服务、综治调解、农业服务、社会事业服务、劳动保障、救助服务、法律服务等功能的村居便民服务代办点推行标准化管理。4.5.2 利用空余场地、道路周边适当规划公共停车场位。5 文体建设 5.1 文体设施 5.1.1 建设文化活动中心、农村文化礼堂、农家书屋图书室、科普园地、读报栏、村广播室等文化活动场所各活动室按需定期开放书刊的选用应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和农民需求年更新率达10%。5.1.2 建设体育活动场所配备门球场、气排球场、篮球场、乒乓球台等健身设施。5.2 文体活动 定期组织开展丰富的民俗文化活动、文艺演出、放映电影、体育比赛、广场舞等全村范围的群众性文体活动群众参与度高、幸福感强。5.3 文化传承 5.3.1 加强对古民居、古桥、古巷、古井、古路、古树、古文物等的保护和抢救破损的按原貌加以整修。5.3.2 加强对民族服饰、农民艺术、民间传说、农谚民谣、民俗活动、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建立管护制度编制历史文化遗存资源清单落实管护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管护措施有力管护良好。5.3.3 有条件的村庄通过挖掘民俗风情、历史沿革、典故传说、名人文化、乡规民约、祖训家规等乡村特色文化并在公共场所长廊、展示馆、文化墙予以展示。5.3.4 注重传统乡土文化的培育与利用结合乡土风情包括农耕、生态、民俗、民居等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发展特色文化旅游。6 乡风文明 6.1 弘扬文明风尚 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移风易俗活动村民生活方式健康、文明具备良好的生态道德和行为习惯邻里关系和谐对外来人员态度友善无赌博现象,形成农村文明新风尚。6.2 开展文明创建 积极开展文明户和美丽家庭创建活动文明户创建率达60%美丽家庭创建率达50%。

6.3 提升文明素养 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知识宣传培训提升农村居民的文明素养。7 生态环境 7.1 环境整治 7.1.1 环境质量 7.1.1.1 村域内主要河流、湖泊、水库等地表水体水质应达到GB 3838中与当地环境功能区相对应的要求。沿海乡村的近岸海域海水水质应符合GB 3097中与当地环境功能区相对应的要求。7.1.1.2 大气环境质量、声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应分别达到GB 3095、GB 3096、GB 15618中与当地环境功能区相对应的要求。7.1.2 环境卫生 7.1.2.1 应建立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7.1.2.2 应合理配置垃圾收集点、垃圾箱、垃圾清运工具并保持干净整洁、不破损、不外溢。垃圾及时清运。7.1.2.3 应建立日常保洁、责任包干、督促检查、考核评比、经费保障等长效机制。7.1.2.4 村内无露天粪坑和简易茅厕村民集中活动区域应配置公共厕所合理配建水冲式公厕。7.1.2.5 公共厕所日常管理应保持卫生干净厕位及地面、墙面及时冲洗无臭味、无蚊蝇。7.1.2.6 农家庭院禽畜圈养、净化有序、无垃圾脏物。7.1.3 环境绿化 7.1.3.1 利用“四旁四地”村旁、宅旁、水旁、路旁宜林荒山荒地、低质低效林地、坡耕地、抛荒地等非规划林地进行绿化提倡农户庭院、屋顶和围墙实现立体绿化和美化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7.1.3.2 中心村建成区宜有乡村公园或休闲绿地。7.1.3.3 村庄绿化应坚持多种树少种草、适地适树的原则以乡土树种为主乔木树种达70%以上。乔、灌、花、草、藤合理配置且兼顾经济和景观效果具体乡村绿化技术要求见DB35/T 1426。7.2 生态治理 7.2.1 河道湖塘保护 7.2.1.1 按GB 50445的要求对村庄内坑塘河道进行整治、清淤河道、沟渠、水塘保持清洁、水流通畅无黑臭无垃圾、水葫芦、动物尸体等漂浮物无侵占河道行为。现有污水排放口应进行截污整治河沟塘整治率达100%。7.2.1.2 河道湖塘可结合村庄布局进行景观建设包括修建水边步道、亲水平台等岸边宜种植喜水植物绿化配置合理、养护到位无废弃物、吊挂物、杂草等安全警示标牌应醒目、整洁、美观。7.2.2 生态修复 7.2.2.1 对水土流失村域进行治理水土流失治理率达90%以上。7.2.2.2 规范取砂、取水、取土、取石行为开展交通干线两侧“青山挂白”治理交通干线两侧可视范围“青山挂白”治理率达95%以上。7.2.2.3 改善土壤环境提升农田质量及土壤肥力。7.2.3 污染防治 村域内应对工业源污染物、农业面源污染物、畜禽养殖废弃物等污染物质进行有效控制。7.3 资源利用 7.3.1 应减少使用木、竹、草等传统能源提高天然气等常规能源利用率使用清洁能源的农户数比例达80%以上。7.3.2 有机垃圾宜与秸秆、稻草等农业废弃物混合进行静态堆肥处理或与粪便、污水处理产生的污泥及沼渣等混合堆肥亦可混入粪便进行户用、联户沼气池厌氧发酵。7.3.3 散户养殖的畜禽粪便应排入沼气池或化粪池规模化养殖场的畜禽粪便应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包括发酵、农作物专用肥配方、干躁造粒、有机复肥施用等技术实现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7.3.4 提倡选用耐老化、低毒性或无毒性、可降解的农膜回收利用棚膜、地膜。7.3.5 提倡农作物秸秆堆腐还田、饲料化、沼气发酵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8 基层组织 8.1.1 基层党组织、村级组织健全。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等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定期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村级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建设和村内重大事务采取民主决策程序完善。推行村务公开制度规范档案管理。8.1.2 社区志愿组织、老年协会、经济合作社等社区组织发展完善参与社会管理作用明显。8.1.3 打造“四个一”农村党建综合体即一网便民服务网、一室多功能活动室、一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栏成果展示栏服务美丽乡村建设。8.1.4 建立群团组织充分发挥村级工会、团组织、妇联、科协在美丽乡村建设管理中的作用建设群团组织服务站建立职工、妇女、儿童、残疾人、科技工作者“三级一站式”维权岗。9 长效管理 9.1 制定标准体系 建立美丽乡村标准体系并通过广播、报刊、电视、网络、会议、标语、科普宣传栏等形式向村民宣传。9.2 拓宽村级财源 9.2.1 加强村级财源建设实施一个以上常年增收项目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为美丽乡村管理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9.2.2 采取村集体筹措、政策补助等方式拓宽长效管护经费来源渠道引导侨资和社会资本参与美丽乡村建设。9.3 强化公众参与 9.3.1 依托“世纪之村”等信息化服务平台及时向公众发布美丽乡村建设动态及乡村旅游资源、商务、农事、防控、民生、村务管理等信息。9.3.2 定期开展居民满意度调查满意度高于90%。9.4 建立管护机制 9.4.1 建立美丽乡村建设长效管护机制明确机构和人员落实工作经费和设施运行维护费用推行“乡镇巡查督导、村级负责管理、专人管护农户包干”的常态管护机制。建立“年初启动、年中推动、年底考评和平时督导”的工作机制。具体工作考评见《美丽乡村考评规范》。10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10.1 美丽乡村 beautiful rural 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民居、民生、民俗特点突出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兼具现代生活质量及传统农村特质的可持续发展行政村。10.2 农村污水 rural sewage 指农村地区居民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污水。农村生活污水是指居民生活过程中厕所排放污水、洗浴、洗衣服和厨房污水等。农村生产污水是指蓄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农产品加工等产生的高浓度有机废水。10.3 乡土树种 native tree 本地区有天然分布的树种。某些引种期长、并在本地区极端气候环境条件下生长良好已表现没有生态扩侵性符合引种成功标准的归化树种也可以列入乡土树种。10.4 常规能源 conventional source of energy 是指已经大规模生产和广泛利用的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10.5 清洁能源 clean energy 不排放污染物的能源它包括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是指原材料可以再生的能源如水力发电、风力发电、太阳能、生物能(沼气)、海潮能这些能源。11 基本要求 坚持政府引导、村民自愿、因地制宜的原则依照一事一议民主议事程序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应不大拆大建、不套用城市建设标准、不拘泥于统一模式。近三年内无重大刑事犯罪和群体性事件无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无较大Ⅲ级以上环境污染事件无人为破坏性采挖、移植、买卖古树名木现象。

公司在北京和瑞典的基地致力于核医学影像设备和肿瘤放射治疗设备的研发和生产,产品包括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仪(PET)、CT派特(PET-CT)、磁共振派特(PET-MR)、闪烁分层摄影仪(DS)、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仪(SPECT)、电子直线加速器(LA45)、放射治疗计划和医用机器人系统等大型医疗设备;其中PET-MR产品及机器人影像定位系统为全球第一家研发成功并率先用于临床,来自于瑞典公司技术的DS和LA45产品在传统放疗基础上,集分子水平的个性化放射治疗、放射性制药和生命科学研究等功能为一体,填补了国际空白,全球独家经营。

公司凭借高素质的研发团队和先进的生产管理体系,以及为客户提供的增值的综合医疗和资金解决方案,实现了大型医疗设备生产、销售、租赁一体化服务模式。

同时公司凭借先进的国际医疗管理经验和优秀的管理团队,成功管理着上海、广州、济南、无锡等多家大型医院。

美丽乡村文化建设 篇6

曾经的千里堤是垃圾遍地、杂草丛生、芦苇乱堆乱放,私搭乱建随处可见,就像一块污垢粘在了华北明珠上,玷污了白洋淀的美誉。自李广美丽乡村建设以来,镇村干部下大力度,集中力量治理千里堤,共清运垃圾4860方,清除苇垛162个,拆除临建89处,搬迁大型煤场2个;修建人行步道1680米,种植金鸡菊、地被菊、紫花玉簪等花木65万株,建成小型游园6个,修建亲水平台3个,建成公厕5座。做到高低错落,四季有花,打造千品绿带,极大改善千里堤环境,同时方便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二、空闲地建设

1.村内游园建设。在李广二村流转两户村民宅基,拆除破旧民房2处,占地200平米,建设村内游园1个,为村民提供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2.堤口游园建设。拆除堤口北侧四间旧房,清理深5米、占地300余平米的垃圾坑,填埋土方,种植花木,建成具有小型高尔夫球场风格的小游园。

3.时间树广场建设。清理堤口南侧深5米、占地200余平米的垃圾坑,埋填土方,修建花池,种植花木,地面铺装大理石,刻上了李广村的大事件,告诫村民时刻铭记历史,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三、民居改造及街道美化

1.街道美化。修葺街道墙体并粉刷美化,墙体美化以灰白色调为主,在保留水乡民居特色元素的基础上,体现白洋淀、李广特色。改造李广段单侧2000米,后道南侧1200米,老街主街两侧约623米,完成工程总量为20万平方米。

2.打造民俗街一条。对老村主街(623米),加固有历史和文化特点的危房、古建筑,重新修建门口台阶113处,挂瓦300延米,修建女儿墙300延米。明年,将对主街临街门楼进行改造,凸显淀边民俗文化,体现古韵特色。

四、后道旅游路建设 一年前的李广后道,只是一条宽两三米的土路,地面坑洼不平,千沟万壑,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民居一侧私搭乱建、侵街占道严重;淀边垃圾成山,臭气熏天。自美丽乡村建设以来,我们按照旅游路建设的要求,清理垃圾8000余方;拆除民居一侧有碍观瞻的违建、围墙、土台子36处;后道南侧修建景观墙880米,拱门16个;拓宽后道护坡4米;河道清淤880米。明年,将用毛石加固护坡880米,并修建长880米、宽1.8米的人行步道,种植宽1米、长880米的绿篱。建成后的李广后道不仅为村民的出行和生产生活提供方便,而且将成为李广旅游的又一景点。

五、综合码头、游客服务中心建设

在一村大码头、千里堤以北流转53亩土地,买土填方5万方,建设体现李广文化的西汉风格旅游码头和游客服务中心,兼做村民行政服务中心。游客服务中心广场一部分兼做村民活动广场,一部分兼做集贸市场。

六、李广雕塑广场建设

村民活动广场南侧三角地带曾经是一个深8米,占地1000余平米的垃圾坑,坑边有一间出售白灰的板房,杂草丛生,垃圾遍地。美丽乡村建设中,拆除了小板房,清运了垃圾,填平了垃圾坑,建起了雕塑广场,树立了李广将军雕像,成为村内地标建筑。

七、美丽中国·魅力任丘

高原美丽乡村建设 篇7

2013年, 陕西在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的基础上, 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 在宝鸡眉县、铜川耀州、咸阳乾县、安康汉阴、渭南白水等5个县区先期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试点, 同时选择蓝田、户县、渭滨、太白、岐山、秦都、彬县、永寿、临渭、大荔、西乡, 杨陵及韩城等13个市 (县、区) 作为市上试点县, 进行自主试点。全年共实施美丽乡村建设项目606个, 受益农民达68万人。

规划先行:美丽乡村土厚根深

什么样的村庄才是美丽乡村?陕西给出了初步答案:在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上, 更加注重关注生态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 更加关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更加关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更加关注农业功能多样性发展, 更加关注农村可持续发展, 更加关注保护和传承农业文明。

从2009年开展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以来, 三秦大地村容村貌大大改善, 解决了很多村内道路、小型水利、亮化照明等农民最迫切、最现实、最急需的公益事业, 赢得了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衷心拥护。然而, 对美丽乡村这个系统工程来说, 这仅仅还是个开始。按照2013年出台的《陕西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方案》, 陕西将通过2-3年的努力, 在全省率先建设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实现农村“村新、景美、业盛、人和”的目标。

美丽乡村建设是陕西农村一次转型升级的重大机遇, 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入手, 一个个关于农村发展的中长远规划在试点县纷纷出炉。

在乾县, “环境提升”、“创业增收”、“文明培育”、“服务提升”四项工程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 其中突出强调四项工程同时规划, 同时推进。尤其要确保“创业增收”的中期效果和“文明培育”的长期效果。

眉县把全县农村分为5个片区, 因地制宜制定发展规划, 其中, 段家庄片区突出创意田园及村庄园林化建设;豆家堡村片区突出美丽庭院建设;闫家堡村片区突出了生态旅游农家乐的发展;河底、田家寨村片区突出猕猴桃产业示范园发展及乡村旅游;槐西村片区突出草莓产业和生态旅游观光等。规划把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 用产业做支撑, 为发展提供了动力。

耀州区充分挖掘照金镇作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所在地的历史文化价值, 美丽乡村建设突出红色主体, 集中打造红色美丽乡村。

在白水, 村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被有机结合, 培育建设重点村, 示范村, 中心村, 推进交通、旅游、文化、环保等建设项目向重点村、中心村倾斜, 分类打造美丽乡村。

量化标准:“五化”扮靓乡村

农村美不美, 农民最有发言权。为了让美丽乡村建设有据可依, 让老百姓有样可循, 陕西在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的基础上, 提出“道路硬化、巷道亮化、村庄绿化、院落美化、居住净化”的“五化”要求, 从巷道、小型水利、垃圾处理等农民最紧迫、最现实、最急需的公益事业入手, 把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列为首要工作。

针对农村废弃物、杂物乱堆、乱放的现象, 眉县、白水县、汉阴县以村口、路口、农户门口、村组街巷等农村公共场所为重点, 发动当地群众清理粪堆、土堆、柴堆、草堆、杂物堆, 整治村里的乱贴乱画、乱搭乱建、乱倒乱扔、乱堆乱放现象, 加快改水、改厕、改灶、改圈等农村基础设施的改造, 使试点村逐渐呈现村组道路净、农户庭院净、村容村貌净的整洁面貌。

如今, 大多数试点地区实施了农村保洁员制度, 建立了“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乾县、耀州区还在村容整洁的基础上, 大力开展村庄绿化、美化活动, 加强村旁、屋旁、路旁、坡耕地、抛荒地的植树植草种绿, 建设村庄公共绿地, 做到抬头见绿、四季有绿, 力争达到村庄美、庭院美、乡风美, 优化提升村庄环境。

美丽乡村不仅让村里人住着舒坦, 更吸引了城里人的目光。眉县以法汤路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区和关中旅游环线、西宝南线、姜眉路沿线为中心, 集中打造生态农业产业示范园、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区、星级农家乐等, 形成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年接待生态农业观光游客过百万人, 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综合收入上亿元。

耀州区、白水县挖掘原有的农村历史文化积淀, 打造全新的旅游品牌。如今, 照金周边的民居改造正在稳步推进, “红色旅游重镇、绿色天然氧吧”的招牌效应已经显现出来。白水传统村落、古民居、古街道的保护也已提上日程, 村庄道路等基础配套设施的完善不断提升着古村落人居品味。目前已初步探索出聚集发展、旧村改造、古村保护、旅游带动等美丽乡村建设的不同模式。

整合资金:小杠杆撬动大建设

美丽乡村的示范效应不断激发农民群众的建设热情。然而, 修路、绿化、美化等村级公益事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人们对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与现有条件限制之间还有很大差距。

为了解决资金难题, 陕西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用规划整合资金, 用项目整合资金, 打破条块界限和部门分割, 统筹安排捆绑使用, 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 强力推进项目到村, 把有限的资金集中向农村公益事业倾斜, 用小杠杆撬动大建设。

建立“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白水县整合“农村危房改造”、“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三化一片林”、“农民体育健身”、“整村推进”、“生态村、镇创建”、“千户帮扶”、“以工代赈”、“扶贫搬迁”、“农村改厕”等十多个项目资源, 用于美丽乡村建设。2013年, 白水县美丽乡村建设已投入资金4 000余万元, 已初步建成林皋镇林皋村, 雷牙镇南纪庄村, 冯雷镇冯雷村, 云台镇郭畔村等7个花园式村庄。硬化村巷道路20多公里, 铺设路旁地面花砖6 000余平方米、草坪砖3 700余平方米, 修建村中花园2万余平方米, 特色民居改造70多户, 建设文化墙7 000余平方米, 绘制墙体字画300余幅, 安装健身器材60余套, 建设休闲绿道4 000余米, 安装路灯、景观灯300多盏。

据统计, 2013年陕西各级财政累计投入美丽乡村建设资金3.5亿元, 省财政在对省级5个试点县, 每县1 000万元补助的基础上, 对市级确定的13个试点县又按照每县300-700万元的标准给予补助, 共下达中省美丽乡村建设补助资金1.4亿元, 市县财政投入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奖补资金7 500万元, 整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污水治理等各项财政支农专项资金1.35亿元, 全省共实施了美丽乡村建设项目606个, 受益农民达68万人。

美丽乡村:农民说了算

2013年, 受益于一事一议, 乾县薛录镇的百姓再也不用为出门犯愁了。由于多年前工程设计层次不高, 加之车流量增加, 道路养护不到位, 市场管理不善, 薛录镇的镇区道路损毁严重, 坑洼难行, 许多车辆不得不绕道其他村子。屡修屡坏道路让老百姓怨声载道。如今, 通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 薛录镇镇区新修建的水泥路平坦宽阔, 行人车辆穿梭有序, 原来占道经营的农贸市场告别了脏乱差的环境, 生意更加兴隆。

2012年, 乾县把薛录镇的镇区道路建设纳入一事一议项目。在设计方案内不仅包含道路拓宽和地下排水管道工程, 安装路灯, 人行道地砖铺设, 还计划开辟3 000平方农贸市场以取代占道经营等。然而这一设计在方案说明议事会上没有取得群众代表的支持, 开辟农贸市场一项被否决, 代表们认为可以将农贸市场迁到别的地方, 多修建垃圾池、安放垃圾筒更能解决镇上环境差的问题。最终镇政府宣布按照群众意见修改设计方案, 决定将农贸市场迁往镇东街, 增加了修建垃圾池43个的环卫项目。此后的筹资投劳、建筑构筑物拆除等, 整个施工过程通行无阻, 涉及三百户群众利益的镇区建设工程成了民心工程、顺心工程、和谐工程。

经过5年的时间, 一事一议已经在陕西农村形成以民主议事为前提, 使农民群众成为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主人, 实行“村内事村民议村民定村民建村民管”, 打破政府主导项目建设和自上而下决策的传统模式。这种村级公益事业项目建不建、先建什么、后建什么以及何时建、怎么建等一系列问题, 在村民的协商中打成一致, 减少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阻力, 赢得百姓的真心欢迎。

重视粮食安全建设美丽乡村 篇8

关键词:粮食生产;绿色食品;有机资源

1 粮食生产现状

近几年,农民进城务工,劳动收入可观,农村劳动力越来越少,很多家庭靠留守老人种地,农民工与种地收入差距大,所以在农村普遍存在荒芜耕地,有的退耕还林或发展经济作物,不是利用坡度大的耕地,而是占用了平坦良田。多年来忽视粮食生产,不考虑粮食自给。人们不应该忘记,1959年至1960年由于自然灾害加上错误的政策,造成缺少粮食而饿死人,后来制订了激发种粮的政策,并达到家家有小粮仓,生产队(现村民小组)有粮仓,乡村有粮店粮仓,区(镇)、县更是生产自给充足的粮库。真是为“备战、备荒为人民”,“手中有粮,心里不慌”的粮食 安全大好形势。忽视粮食生产后,常可见到荒芜耕地杂草丛生的景像,即或有的种粮,也不使用农家有机肥,而是长期单一施用化肥,导致化肥在土壤中转化硝态氮,引起粮食作物硝酸盐过高,加上部分农药的影响,威胁到人畜健康,同时还造成土壤板结,耕地越种越瘦,粮食安全现状不容乐观。

2 重视粮食生产,实现粮食自给

党和政府关注民生,首先要考虑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所以应把粮食生产摆在经济工作的首要位置,突出重点抓好粮食生产,加大对粮食生产投入,提高种粮的效益,改变粮食直补兑现时尽管耕地荒芜也享受补贴的现象,而应提高实际种粮的补贴;要确保耕地,以实际行动保住基本农田,不能用耕地建工厂和房地产开发;要改变荒芜耕地的状况,采取多种措施把田种足种满,进一步提高科学种植水平,达到高产、高效、优质。尽管人口增多,耕地有限,同样能实现粮食自给。

3 利用生物有机资源,生产绿色食品

重视粮食安全,不仅是实现粮食自给,而且应以科学发展观推进可持续农业的发展,为人类提供无公害食品,即充分利用生物有机资源发展粮食生产。笔者曾以含农作物所需要的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生物菌种的生物有机肥种植玉米、水稻等作物。其优势:

3.1 是肥效长,抗病力强 肥料的各种成分经微物生物分解后,利用率高,且肥效长,植物抗病力强。业州镇石桥湾村代明祥2012年利用生物有机肥种植玉米0.5亩,收获时茎叶仍然青绿粗壮,生长旺盛,无根腐病,而相邻的种植同一品种施用化肥的玉米收获前20天已凋谢枯萎。

3.2 是肥力高,增产增收 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米绪凯,农艺师苏志平、黄立强、陈军协助指导利用生物有机肥料种植粮食作物,秋收时,测产验收,景阳镇大树垭村黄英杰,2012年以生物有机肥种植玉米,平均每亩产量669.9kg,以化肥种植玉米,平均每亩产量586kg,生物有机肥增产14.3%,施用生物有机肥每亩增产83.9kg,增收201.00元。花坪镇村坊村刘新进2013年以生物有机肥种植的玉米亩产750.2kg,大大高于当地平均玉米550公斤的水平。

业州镇猫儿坪村孙邦益2012年以生物有机肥种植水稻平均亩产546kg,以化肥、磷肥种植水稻的平均亩产452kg每亩施生物有机肥比施用化肥、磷肥亩增产稻谷94kg,增收270.00元。三里乡香米专业合作社2013年大面积以生物有机肥种植水稻平均亩产630kg。

3.3 是有利于减少病虫危害,减少农药污染 施用生物有机肥种植的作物长势旺盛,抗病害能力明显增强,据孙邦益介绍以生物有机肥种植的水稻直到收割前一直没有“蜢子”(稻飞虱)危害,未使用农药,相邻种植的稻米每亩使用不低于200元的农药。

3.4 是改良土壤 由于长期施用化肥,甚至超量施用化肥,致使土壤板结,更为严重的是使土壤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增加,影响人畜健康。生物有机肥的施用,增加土壤有机质及有益微生物,避免了土壤板结,消除了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危害,有利于可持续农业的发展。

上一篇:乒乓球室使用管理制度下一篇:燃气保障工作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