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演讲稿(精选8篇)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我看河东大变样》。
常言道,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在座的,谁不说咱家乡美,谁不愿咱家乡美?***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村民富了、村庄美了、村风好了,小康社会就基本实现了。我们河东也在变化。它的变化让我们感觉到,小康生活指日可待,美丽乡村就在眼前。
但建设美丽乡村,大家准备好了么?也许你会说,我只是个普通工人、只是个平凡农民、只是个一般干部,我们能做什么?那些都是领导的事情。在这里,我要大声地说:你错了!建设美丽乡村,是建设你我的幸福家园,是办我们自己的事。国际歌里唱得好,“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天上掉不下来美丽乡村,等靠要更建不成美丽乡村。这是村里的千秋伟业,是自己的功勋荣誉,美丽乡村需要你我他,需要千万家。虽然我们只是沧海一粟,但你我受家乡大地生养之恩,受山水哺育之情,家乡的兴旺发展、家乡的和美安乐,需要我们共同去建设、去创造、去发展。这是你我的责任。古人云:不积跬步,何以致千里,不善小事,何以成大器。因此,建设美丽乡村,需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
坐在书桌前, 透过落地窗望出去, 尽是高楼大厦。虽然那高楼大厦之间也有树木、草坪, 但依然给人沉重的压抑感。于是, 人们就怀念那梯田层层、绿树炊烟的乡村。人类是从乡村走出来的, 对乡村自然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发达国家的人, 只要有了钱, 就尽可能把家搬到乡村去。中国还不发达, 乡村的人想往城里跑, 因为城里可以赚钱, 但那些先富的人却已经想方设法要在乡村建别墅了。
当人类脱离了最早的游牧的原始状态后, 开始定居, 就有了乡村。我曾去过西安半坡遗址, 那是距今6 000多年的乡村, 却已经具有现代乡村的各种功能。虽然那时的乡村还称不上“美丽”, 人们居住的还只是小小的茅草屋, 甚至还没有床、没有桌、没有家具, 更不可能有商场、剧院之类, 人们的生活也相当原始、相当艰苦, 但还是表明人类已经进步到一个新的文明阶段了。站在半坡遗址的山坡上, 想像当年半坡四周的景色, 浐河两岸水草茂盛, 鲜花盛开, 也够美丽的了。
作为居住地, 乡村与城市可能是一个对立面。城市拥挤, 乡村空阔;城市繁华, 乡村朴实;城市污染, 乡村自然。乡村居民以农牧渔业为主, 而农牧渔业都需要广阔的土地, 因而人口密度小, 对自然的依存度高。在城市呆久了, 从那钢筋水泥的逼狭空间走出, 来到乡村, 就会感到那真是一个广阔天地, 于是就会情舒意爽, 就会生出诗情画意, 就会站在那田间地头放声高歌“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抒情。不过, 这只是城里人的感受, 有点像鲁迅在小说《风波》中挪揄的一样:“河里驶过文人的酒船, 文豪见了, 大发诗兴, 说, ‘无思无虑, 这真是田家乐呵!’”
真正走进乡村, 在那儿住上一段时间, 你才知道, 乡村往往并不那么“美丽”。
二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 乡村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几千年的封建制度, 让中国的农业生产手段落后, 生产水平低下, 农民生活不能温饱, 无法接受最基本的教育和医疗保健, 身体病弱, 文化落后, 乡村日益凋敞。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 梁漱溟、晏阳初等先贤就提出了乡村建设的课题, 并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实验, 一时寓为大观。可惜, 在那个内外交困、经济十分落后的年代, 幻想从枝节问题上入手来改造传统的乡村, 进行所谓的乡村建设, 只能以失败告终。解放后, 又幻想通过合作化、人民公社化来建设乡村, 结果又是失败。当年, 笔者作为知青, 在一个小山村呆了将近三年, 对乡村的贫困落后有着切身体会。连饭都吃不饱, 何论“美丽”!改革开放, 首先从乡村开始, 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农业太落后、乡村太破败、农民太苦了!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发展, 农民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 一些乡村也已经“美丽”起来了。但是, 中国至今仍然是农业大国, 农村户籍人口超过人口总数的一半, “三农”问题依然困扰着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 绝大多数乡村依然不那么“美丽”, 不少乡村依然贫困、破败。在GDP主导下, 一些乡村还受到严重的工业污染, 甚至满目疮痍。
中国要现代化, 不可能只是城市的现代化。如果乡村建设跟不上, 乡村没有“美丽”, 现代化就是片面的, 就像一个人瘸了一条腿。正因为如此, 美丽乡村建设提上了党和政府的议事日程。早在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 就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 并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具体要求。2007年10月,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12年11月, 党的十八大又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任务, 美丽乡村就是其中重点。接着, 2013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办公室、农业部等部门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 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 涌现出了一批美丽乡村建设典型。
三
近年来, 我国的标准化建设有了新的进步, 标准化工作者不再把眼光局限于产品 (特别只是硬件产品) 上, 对社会的需要已经有了相当的敏感, 能够紧紧跟上时代的步伐, 为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事物提供标准化服务。
美丽乡村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件大事。从质量管理的角度来看, 做任何事都要有目的 (方针) , 有目标, 有资源, 有职责, 有程序, 有监视, 有测量, 有改进。而这些都需要有相应的标准来规定。GB/T 32000-2015《美丽乡村建设指南》的发布和实施, 对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具有推进作用, 肯定是一件大好事。在美丽乡村建设中, 引入标准化管理的理念和手段, 对于指导和引领美丽乡村建设, 提升美丽乡村建设质量和水平, 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任何一个概念, 都应当有相应的定义, 包括其内涵和外延。美丽乡村作为一个概念, 当然也应当有自己的定义, 有自己的内涵和外延。《美丽乡村建设指南》为美丽乡村确定了内涵, 也确定了外延。只有满足了标准规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 规划科学、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宜居、宜业地可持续发展”, 达到了标准规定的诸如道路硬化率、林草覆盖率、卫生公厕拥有率、九年义务教育目标人群覆盖率、村民享有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等21项重要量化指征指标, 才能称为美丽乡村。
我们经常在新闻媒体上看到一些地方打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旗号, 弄虚作假, 欺骗上级, 骗取国家补贴的典型案例。有的地方仅仅只修了一个牌楼, 粉刷了一下门面, 就号称已经建成“美丽乡村”。有的打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旗号, 对农舍进行强行拆迁, 让农民叫苦连天。更多的是脱离当地生产生活实际, 一味追求表面的统一, 房屋修得一模一样, 完全失去乡村的传统风貌。有了《美丽乡村建设指南》这样的标准, 特别是有了一系列量化的指标, 给形式主义增设了障碍, 为识别弄虚作假提供了武器。
但是, GB/T 32000只是推荐性标准, 并不要求强制执行。而且, 《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只是“指南”, 只能起指导和引领作用。我国国土辽阔, 各地情况大不相同。以乡村为例, 北方以村庄聚居为主, 南方以院落散居为主, 平原乡村与山区乡村的格局、建筑、道路、自然风光等大异其趣, 少数民族村寨与汉族乡村的风貌往往完全不同, 牧场牧村、渔村与农业村更是大有差异。《美丽乡村建设指南》仅仅是为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框架性、方向性的技术指导, 使美丽乡村建设有标可依, 使乡村资源配置和公共服务有章可循, 使美丽乡村建设有据可考、可查、可核、可督、可改。同时, 标准对乡村个性化发展预留了自由发挥空间, 没有“一刀切”的规定, 也没有“齐步走”的要求, 反而是鼓励各地根据乡村资源禀赋, 因地制宜、创新发展。借口贯彻执行标准, 简单划一搞美丽乡村建设, 甚至强迫农民按统一的图纸建房装修, 那肯定是某些官员在单纯追求政绩, 甚至是在弄虚作假, 与标准完全无关。
四
我并不反对美丽乡村建设。但是, 在中国, 一个好的设计, 一个好的方案, 从中央到地方, 一层层贯彻下来, 往往就要走样。形式主义的东西不说, 某些人单纯追求政绩也不说, 只说有人将其作为贪腐的对象或机会, 就让人为美丽乡村建设担忧。如果农民得不到实惠, 美丽乡村建设又有何用!
按我的理解, 美丽乡村建设中这个“美丽”, 并不仅仅只是好看, 只是漂亮, 不能仅仅停留在诸如形式、比例、布局、颜色之类可以给人的感官以愉悦的视觉享受上。美丽乡村的“美丽”, 就是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只有满足了这五条要求的乡村, 才可以称得上是“美丽”的。《美丽乡村建设指南》虽然明确了美丽乡村应体现生态美、生活美、生产美、行为美, 规定了村庄规划、村庄建设、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乡风文明、基层组织、长效管理等8个方面的内容, 但其21项重要量化指征指标却难以涵盖美丽乡村的全部内涵和外延。毕竟8个方面的某些内容是不可能用量化指征指标来反映的, 例如乡风文明能用什么指征指标来反映呢?即使能用指征指标来反映, “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 某些官员也可以明目张胆地弄虚作假, 糊弄上级, 也糊弄农民, 甚至严重侵害农民权益。因此, 我们不能把希望全部寄托到一个标准上。
美丽乡村建设不是哪个人头脑发热突然想出来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的农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广大农民对民主政治、生产发展、生活水平、居住空间、自然环境等生存条件都有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美丽乡村建设正是适应广大农民的这种要求提出来的。因此, 美丽乡村建设的根本动力来自于广大农民。《美丽乡村建设指南》的贯彻执行, 也只有依靠广大农民。
为此, 相关部门应当采取各种措施, 把《美丽乡村建设指南》这个标准送到乡村, 送到农民手上, 大力宣传, 让广大农民真正理解美丽乡村的涵义, 支持美丽乡村建设, 并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来。同时, 还要让广大农民掌握《美丽乡村建设指南》的相关要求, 包括相关的指征指标, 让他们能够监督各级官员, 防止官员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弄虚作假, 借口贯彻执行标准损害自己的权益。这样, 标准化工作者制定的这个标准, 才能真正起到作用, 那一份热忱和奉献也才能真正得到回报。
五
重庆万州有个分水镇, 一条东西向的大街逶迤十多公里。那大街两侧的房屋原来都是包包坑坑的砖墙, 很是难看。几年前, 由政府出资, 将其境内高速公路两侧的房屋全部进行了粉饰, 画上立柱、横梁之类, 俨然粉墙黑瓦的传统民居。那分水镇也就“美丽”起来。
但是, 行程几百公里, 都是这样的粉墙, 都是这样的假传统, 也不免让人视觉疲惫。前不久, 笔者去欧洲旅行, 从法国到瑞士, 从奥地利到意大利, 那路侧的村庄映入眼帘, 各有各的风貌, 让人不断有美的享受。我在想, 我们为什么总要追求“美”的统一、“美”的一致呢?
问题在于, 我国的美丽乡村建设是自上而下推动的。各地之所以热心于这样的建设, 可能是因为有中央政府的补贴。网上一查, 果不其然, 2013年7月, 财政部就发布了《关于发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作用, 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的通知》 (财农改[2013]3号) , 决定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主攻方向, 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
美丽乡村建设可以为城市人到乡村旅游度假提供更多机会和更多选择, 但我们必须明白, 这只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副产品。美丽乡村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振兴农业, 给广大农民创造一个更加富裕、更加民主、更加安全、更加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 促进农业现代化。谁不希望自己居住的环境更美丽?但对“美丽”的理解却各有不同。对什么才是“美丽”, 怎样才能“美丽”, 农民才有最终的决定权。因此, 在贯彻执行《美丽乡村建设指南》的过程中, 还需要更多地征求广大农民的意见, 要让农民作主。作为城市人, 我们也不能戴着一副有色眼镜去评价, 应当尊重农民的选择。如果有机会, 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 我们也可以为美丽乡村建设出点力或出点智什么的。如果有钱, 也可以做点投资捐款之类的好事。
武夷山市委、市府根据《福建省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办法》和《关于2010年扩大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的通知》的精神,要求从2010年开始,凡有农业人口的都要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并把它今后作为农村综合改革的一项常态工作。为了做好该工作,武夷山市农村综改办在各老区乡村广泛宣传,让老区群众了解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政策和意义。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是一项惠民的实事,这在广大老区群众已形成共识。为了把实事办好办实,武夷山市农村综改办结合开展的以“下基层、解民忧、办实事、促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我和百姓拉家常”活动,进村入户坐地谈心,积极推动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
经过四年的实施,武夷山市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取得很好成绩,完成项目256个,项目工程总额10741.08万元,其中筹资筹劳4473.95万元,财政奖补2696.17万元(省级奖补2086.86万元,本级配套576.31万元),完成修建村内道路256.61公里,村内水渠22.62公里,安全饮水管线60.54公里,美化村容安装路灯496盏,建设桥涵9座,新能源设施112个,村内公共活动场所7443.97平方米,促进老区农村基础设施快速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健康稳步发展,各项农村综合效果成果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使公共财政更加体现民生,更大范围地普惠到广大老区农村,把老区农村打造成“生态美、百姓富”的美丽乡村。(汪东峰)
大家好!我是来自**乡**的党支部书记**。首先,感谢县委、县政府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让像我这样一群来自最基层党组织的干部,有机会站在这里向各位领导汇报工作,有机会与兄弟乡镇的村干部作交流。下面,我就介绍下我村的主要做法:
一、主要做法
1、多年持续的基础设施建设,打实了底子。一是鼓励建房促安居。为改变原先农民住房散、乱、旧、差的状况,在连续5年旧村改造的基础上加快拆旧换新力度,仅**年就新建房屋16幢,现全村85%的村民住进了新房。二是改善交通便出行。以前村里只有1条主干道,房前屋后的各个小巷均为坑洼泥地。为改善环境,**年底,我村举债修建了7条水泥路,实现村内主干线水泥路面全覆盖。三是勤治污水改面貌。针对我村随处可见乱搭乱建的厕所、鸡舍、猪栏严重影响环境。**年,我村首批完成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全村80%个农户受益,极大改善了村庄整体面貌。
2、不折不扣做好六边三化三美工作,美化了村貌。被列为节点村后,及时召开村一揽子会议,对六边三化三美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同时要求每个村民代表和队长挨家挨户进行宣传,讲清讲透政策,过了这个村就没那个店了。所以村民们都讲上面政策好,免费帮我们的房粉刷起来,对工作也就十分配合和支持,无障碍施工。我村仅用了不到1个月时间,46幢13000平方的外立面粉刷全部完工。而且我村又提早谋划了“村美”工程,在全村主干道的房前屋后、村口和村办公室门口等重要节点全部砌上小花坛,美化了环境。
3、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做好了保障。
一是县领导和联系部门关心支持。我村是经济薄弱村,村集体零收入。做任何一项工作都离不开县、乡领导的支持。在这次工作中,县委陈书记四次来村调研指导,可以说,在**历史上从没有县级领导在一个月里面这么频繁来关心我们,让我们倍受感动,更信心倍增。此外,联系领导雷县、联系部门电视台阙台长他们也多次下村指导,出钱出人出力,我们都非常感谢!
二是乡联系领导严格把关。由于一开始我村“十整治”认识不到位,几次整治都达不到要求,乡党委书记多次亲自蹲点到村,身体力行带领我们干部一项一项整改直至到位。
三是村党员干部团结干事。我村党员干部纷纷放下手中的工程、生意、放弃休息时间,投入到整个整治工作中去。四是农户群众鼎力配合。凡是被叫到参加环境卫生整治的农户,没有一个拒绝说不去的。经过近半个多月的连续作战,我村先后通过了市、县六边办十整治的验收,也成为乡环境整治样本村。现在村民意识比以前强多了,乱推乱放少了,垃圾满地不见了,环境漂亮了,大家都说整治好!
二、下步打算
1、建立机制。将环境卫生长效保洁等工作列入村规民约,不断巩固和提升整治的成果。由村统一购买垃圾桶,分发给每家每户,从源头解决垃圾难入箱的问题。每周组织垃圾车将“户集”垃圾清运到村垃圾房,实现“户集、村收、乡清运”。
2、扩大宣传。一是每年固定一个日子为“**清洁日”,开展宣传和集中整治。二是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让孩子们成为环境卫生保洁的先锋队和宣传员,并以此带动家长参与到自觉行动中来。三是聘请村中学生和老人担任监督员,评选“巾帼丽人”、“环保小卫士”等,以奖促先。反面典型,给予上榜,并取消一切慰问和惠农政策支持,为打造“洁美”乡村营造良好氛围。
3、深化“村美”。扮靓入村口,做美小节点。结合新农村建设,在主要区块绘制文化墙,彰显人文氛围。同时,动员有条件的村民进行民宿改造,为加快融入茶乡江南旅游线,实现“和、富、美”的“新**”而积极努力!
2014-9-11 14:27| 发布者: cnagrinetadmin| 查看: 58| 评论: 0|来自: 学习时报
摘要: ——中央文明办专职副主任徐令义答学习时报记者问 编者按:近日,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召开了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研究部署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任务,提出了“建设美丽乡村”...记者:党中央反复强调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如何更好地体现这一要求?
徐令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专门下发了意见。总书记在不同会议、不同场合多次作出重要论述,指出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各项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强调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突出道德价值的作用,必须落细落小落实、使之融入社会生活,让它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当然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贯穿其中的一条红线。建设美丽乡村,要做到教育先行、宣传先行,引导农民群众理解、接受核心价值观,并转化为自觉追求和行动。工作中要突出“四个性”:一是突出典型示范性。要善于发现群众身边的先进典型,精心打造“最美品牌”,广泛开展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评选表彰,开展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最美乡村医生、最美村官、最美少年、最美家庭等活动,通过善行义举榜、道德榜、功德录等方式,进一步激发农民群众的道德热情,培育和传播乡贤文化,凝聚起向上向善的强大正能量。二是突出宣传普及性。要用好县乡媒体和农村大喇叭,评身边好人,讲好人好事,揭坏人坏事,具体生动地宣传核心价值观。要制作刊播一批富有乡土气息、符合农民审美情趣的优秀公益广告作品,运用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和文艺活动,营造浓厚的宣传教育场景。要用好新媒体,适应“微时代”的要求,积极运用微博、微信、微视、微电影等方式传播核心价值观。三是突出受众针对性。要针对不同农村地区,针对农村存在的突出问题,针对农村不同群体,针对农村地域广阔的特点等,有针对性地开展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四是突出教育长效性。在农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紧迫的任务,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把学习宣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广泛开展经常性的形势政策宣传教育,在兴起宣传教育高潮的基础上,做到年年坚持,常抓常新。
记者: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硬件方面主要抓好哪些工作?
徐令义:建设美丽乡村,基础设施要先行,起到环境改造人的重要作用。当前,要根据县乡村财力状况,分期分批组织实施,切实抓好“四改一建”。一是改路。要在已有工作基础上,大力推进自然村组的道路建设,支持农户硬化通户便道,为农民群众出行提供便利,为他们发家致富加快步伐,也为促进城乡交流创造条件。二是改水。一方面要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还上历史欠账;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水污染和农村环境卫生治理力度,通过城乡一体供水、引泉入村、自来水入户等方式,切实保障农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三是改厕。建造卫生厕所,是农村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件牵涉千家万户的难事、好事。要根据各地实际,加大农村改厕工作力度,以“厕所革命”的力度,改变农民群众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四是旧村改造。要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区别各地经济实力、自然条件等不同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旧村改造,使农民受益、受惠,在改建过程中切实保护好农村自然生态、历史文化。五是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从2011年开始,中央文明办、财政部、教育部将投入35亿元资金,共同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2万所,今年要建设3600所,为农村孩子增长见识、培养兴趣、学艺学技搭建平台。地方要借中央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的东风,开展配套建设,配备辅导员队伍,加强业务培训,完善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加强建设资金监督管理,把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作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件实事、抓好办实。
记者: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如何抓好乡风民风建设?
徐令义:乡风民风建设,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任务。相对于硬件建设来说,农村民风建设的难度更大、时间跨度更长,见效也慢,更要精心谋划、持续推进,并着力抓好“三个建”:一是建好家风好家训,创五好文明家庭。要把家风家训作为民风建设的基础工程,抓好宣传教育、征集评选、展示推广等各个环节,引导村村寨寨、家家户户写家风、晒家训,让好家风好家训代代相传。要把建好家风好家训与创建“五好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创建结合起来,广泛开展寻找最美家庭活动,弘扬家庭文明新风。二是建农村志愿者组织,扬奉献友善新风。志愿服务是美好德行的具体实践,体现了公民责任和时代新风。就农村而言,志愿服务既有着迫切的现实需求,也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要以农村社区为基本平台,广泛开展“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把关爱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关爱因病、因残、因祸导致的残缺家庭、单亲家庭子女作为重点,亲帮亲、邻帮邻,互帮互爱、守望相助,营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风尚。三是建乡规民约,促移风易俗。这是农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有效形式。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发动农民讨论制定乡规民约,成立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红白理事会,并依靠“一约四会”参与民间事务的调解、监督与服务,在遏制陈规陋习、倡树文明新风等方面发挥作用。
记者:我们在日常调查采访中,也看到听到农民群众的不少反映,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如何加强突出问题的综合治理?
徐令义:你这个问题提得很好。问题往往是时代的声音,及时发现问题和有效解决问题是我们基本工作方法。培育良好民风,既要在“立”字上着手,又要在“破”字上用力。要按照刘云山同志提出的增强问题意识、树立问题导向的要求,针对农民群众普遍关心、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带着问题看,对着问题干,敢于负责、敢抓敢管,推动农村风气明显好转。一是把整治脏乱差作为经常性任务。整治脏乱差现象,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经常抓、抓经常,反复抓、抓反复。要会同有关部门,以坚决的态度、有力的手段,开展经常性的环境建设和整治行动,推动农村来一场“环境革命”。要大力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切实解决垃圾乱倒、粪便乱堆、禽畜乱跑、柴草乱放、污水乱泼等现象。二是把治理农村面源污染作为紧迫任务。美丽乡村建设,要全面融入生态文明理念,着力建设绿色乡村。要突出“保”,保护林地、草地、湖泊、湿地、江河,把绿水青山留给子孙后代。要集中“压”,实行严格的环评制度,把中央提出的环境保护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要重在“建”,大力推进农村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大力推进节水农业、旱作农业、循环农业和标准化规模养殖,大力开展节水、节油、节电、节粮、节纸宣传教育,大力建设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经济实用、生态环保的新民居,使美丽乡村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乡村。三是把治理黄赌毒作为突出任务。整治要严厉,对黄赌毒始终保持高压态势,硬一些、严一些,抓一批重大案件,公布一批“黑名单”,打出声势、打出威风。重点要突出,及时查处内容恐怖残忍、低俗下流、淫荡奸恶、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出版物和游戏软件,继续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清理违规网吧、娱乐场所、露天文艺演出,为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文化环境。网络要管好,认真落实有关法律法规,依法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打击制造传播谣言、非法攫取经济利益等网络犯罪,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此外,要依法查处封建迷信、非法宗教等活动,严厉打击黑恶势力犯罪活动,严防境内外敌对势力和非政府组织在农村搞的所谓“松土运动”,切实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记者: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如何进一步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徐令义:维护、保障和实现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文化是农民过上美好生活的内质,文化引领农村风气之先。只有农村文化发展了,美丽乡村才有内涵、有品位、有活力。
一要以标准化、均等化为主攻方向,大力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要统一服务标准,保障农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要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民生项目,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普惠、实惠、优惠的公共文化服务。要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文化服务网络建设的帮扶力度。
二要以乡贤文化为重点,大力弘扬优秀民间民族文化。乡贤文化是一个地域的文化标记,是联系故土、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对于完善农村治理、引领道德风尚、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要积极培育弘扬乡贤文化,给美丽乡村增添一抹新的亮色。要对各地农村历代名贤积淀下来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文史典籍进行挖掘整理,延续传统乡村文脉,培育富于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乡贤文化,增强农村的文化吸引力和凝聚力。要鼓励各界成功人士回乡支持农村建设,以自己所学所长反哺桑梓,以自己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教化村民。要充分利用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民间工艺项目、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培育一批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彰显农村文化的特色和魅力。
三要以就近就便、群众喜闻乐见为原则,大力活跃农村群众文化。要广泛开展具有乡土特色的文化活动,鼓励自办文化,加强对农村文化市场的培育和引导,为群众文化发展提供必要的服务和保障。要利用民族传统节日和现代重要节庆日、纪念日,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广泛开展群众性节日民俗、文化娱乐、经典诵读和体育健身活动,做到热在乡村、热在群众。要加大“送”的力度,发挥“三下乡”、送欢乐下基层等品牌活动的示范带动作用,到农村开展送书、送戏、送电影等活动,把优秀文化产品送到田间地头、送到集市广场。
记者:美丽乡村建设任务艰巨、千头万绪,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中央文明办有什么要求?
策
化
书
姓名:边学婷 班级:13级本环3班 学号:541390020332 指导老师:杨超
十八大提出了“美丽中国”理念,给城市和乡村的建设带来新的方向,而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完善,城乡一体化成为乡村和城市共同繁荣协同发展的关键。建设美丽乡村,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幸福大埔的重大举措,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抓手。然而,乡村的发展受限于交通、经济、技术和艺术的落后,发展起来显得尤其困难,是广大学者需要共同探讨的问题。“美丽乡村”的建设理念,应该跳出传统的新农村建设模式,从单独以经济增长模式壮行带动乡村发展,转变为通过对乡村景观环境的打造,提高乡村的文化品质和环境魅力,来实现乡村的持续性发展。
一、美丽乡村的内涵
“美丽乡村”的概念最早是由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提出,安吉县通过多年的搜索,将大力发展经济和全力塑造生态环境结合起来,率先建成了国家生态县,成为“中国魅力乡村”的第一张名片。“美丽乡村”的“美丽”,不仅仅是个简单的形容词,而是对乡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导向的用语这里的“美丽”包含了乡村景观层面和乡村社会层面两个层面,因此,对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美丽乡村”建设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县委“建设幸福村居,打造美丽乡村”的工作部署,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民生改善紧密结合起来,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要求,全面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提高城乡居民生活品质,促进生态文明和提升群众幸福感。
三、“美丽乡村”建设总体目标
1、农村生态经济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快速发展,果园变公园,精致高效农业更加突出。
2、农村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农村垃圾、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村容村貌、绿化美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处处是公园,居住环境明显优化。
3、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农村人口集聚、子女就读、医疗卫生、交通条件、居住环境得到改善,农民增收渠道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4、农村生态文化日益繁荣。农村特色生态文化得到有效发掘、保护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初步形成。
四、美丽乡村建设的设计原则
1、尊重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坚持生态优先。将人类社会和自然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生态健康,协调共生的理想的人类乡村生活环境。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切实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展示农村农业生态特色,围绕农村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发展生态特色农业,打造大埔大公园。
2尊重地域文化特色,充分发挥和利用地方特色,保护创通文化,丰富当地的文化生活,重振当地老百姓的精神面貌。
3、坚持可持续性发展,善待自然环境,规范人类开发行为,实现乡村自然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
4、坚持科学规划。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把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农业和旅游业发展规划、文化特色产业相衔接,有序推进,要做到开发与保护结合,凸现可持续发展。
5、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整合社会力量,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生态家园。
6、坚持整合力量。建设美丽乡村与幸福村居工程、发展乡村旅游、农民住房改造、生态村庄建设等有机结合,通过项目带动、整合资源、合力推进。
五、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措施
1、规划先行,建设功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美丽乡村,要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从乡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做好规划工作,明确乡村建设思路、目标和工作措施。
2、广泛宣传,通过进村入户、群众大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动员,加大宣传力度,真正使美丽乡村建设这一工程深入民心,让群众看到美丽乡村建设的具体成效,从而激发农民的积极性,是农民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
3、加大投入,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持,全力搞好美丽乡村建设。全力配合个项目实施单位,切实引导群众主动的参与性农村建设,使之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受益主体和重要投资成分。
4、细化分工,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落实政府引导、农户为主体、社会来参与的工作体制,村委会要充分发挥作用,共抓共管,尽心尽责。
5、强化监管,推选村民代表成立项目监管小组,建立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制度,明确职责,与党务村务公开一样,实行全程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以确保美丽乡村建设任务如期完成。
六、美丽乡村建设内容
(一)推进“生态人居”工程。
1、改造旧村。对村庄的危旧房要连片拆除,尽量撤并自然村,安排集中居住,做到统一规划,建成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新农村。
2、改造危旧房。加强农户建房规划引导,做到安全、实用、美观,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和墙体立面整治,改善视觉效果。
3、改造林相。采取新造、补植、封育等措施,优化美化森林景观,特别是公路沿线沿河两侧的绿化景观带改造,提高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
4、改造设施。完善通村道路、供水、排水、供电、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主干道和公共场所路灯安装。村镇主要出入口,开展既鲜明又朴素自然、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的整体风貌设计塑造。
(二)推进“生态环境”工程。
1、整治乡村生活垃圾。合理设置垃圾中转站、收集点,做到户有垃圾桶,自然村有垃圾收集池,行政村负责垃圾收集,镇有垃圾填埋场,确保乡村清洁。
2、整治乡村生活污水。清除、整治和规范生活污水排放,全面推行无害化卫生厕所,通过开展农村污水处理,提高水体自我净化能力。
3、整治农村畜禽污染。拆除污染猪舍、牛栏等,村庄内畜禽养殖户实行人居与畜禽饲养分开、生产区与生活区分离,达到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
4、整治广告、路牌。对公路、河道及村庄公共视野范围内的广告牌、路牌进行清理,规范各种交通警示标志、旅游标识标志、宣传牌等。
5、整治违章搭建。坚决拆除违章、乱搭乱建的建筑物,对废弃场所进行整治、复绿,建设生态公园,促进村庄规范、整洁、美观。
(三)推进“生态经济”工程。
1、发展乡村生态农业。深入推进现代农业,推广种养结合等新型农作制度,大力发展精致高效农业,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森林食品生产。增强特色产业、主导产业的示范带动作用。
2、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利用农村森林景观、田园风光、山水资源和乡村文化,发展各具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业。拥有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要发展红色旅游,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特色;将传统的农耕逐步引向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特色农庄、农情民舍等乡村旅游发展。
3、发展乡村低耗、低排放工业。严格保护水源保护区、江河源头地区及水库库区。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集中治理污染,调整乡村工业产业结构,不断壮大村域经济实力。
(四)推进“生态文化”工程。
1、培育特色文化村。在充分发掘和保护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古树名木和民俗文化等历史文化遗迹遗存的基础上,优化美化村庄人居环境,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村落培育成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特色文化村。
2、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群众文明素养。充分利用各类宣传工具和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生态文明、生育文化知识宣传,形成农村生态文明新风尚。
3、转变生活方式。引导农民追求科学、健康、文明、低碳的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恢复公路和村庄周围自然生态景观。
结语
1.1 农村公共环境形势严峻
湖南省是粮食生产大省,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以及新的化学品用量居高不下,直接危害土壤、地表水及农产品安全;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畜禽粪便和秸秆缺乏相应的处理方法和设施,致使随意排放,严重影响了农村生态环境。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将会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
1.2 农村家庭环境问题堪忧
近10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与扶持力度,农村居民收入逐年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一些农村居民脱贫致富以后追求宽敞的洋房和舒适的装修档次,而忽视了房屋周边的环境保护,“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成为一些农村家庭环境的真实写照。同时,农村居民提升居住环境质量也一直在以增加能源消耗为代价。家庭是社会组成的基本细胞,农村家庭的环保意识和行为不仅关系到个人家庭的生活质量,更会影响到整个村庄的环境和面貌。
1.3 环境保护观念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农村居民包括部分基层领导干部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缺乏对环境保护的认知,对环保问题及环境污染潜在危害缺乏必要的了解;文明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农村居民很少意识到乱扔垃圾等破坏环境的行为是不文明行为,农村居民对环境权、尤其对于关乎自身利益的环境纠纷解决、诉讼、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等方面缺乏必要的法律常识。另外,在少部分经济较发达农村地区,已经初步建成了生活垃圾处置、污水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而大部分农村地区,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政府部门缺乏资金对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投入,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处于空白状态。
1.4 环境整治的探索经验
湖南省在2006年出台了《关于做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要求以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能源为基本任务,开展全省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意见》出台后,全省各地积极开展以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为重点的环境整治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分别探索出被称为“长沙模式”、“攸县模式”的农村环保之路。
2009年来,湖南省株洲市攸县积极推行分区包干、分散处理、分级投入、分期考核的垃圾处理“四分”模式。分区包干是指将环境卫生区划分公共区和农户责任区,分别由保洁员和农户落实责任区的环境卫生;分散处理是指每家农户按照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分户分类收集,采用回收、堆肥、焚烧、填埋等方法将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分级投入是指县财政洁净行动专项工作经费部分用于支持镇区创建,部分按照标准补贴到村;分期考核是指按月、季度分别对乡镇、村、户进行考核。此外,还全面推广普及“一氹两池三桶四筐”垃圾分类方式,“一氹”即设置凼肥坑用来处理厨余垃圾,“两池”指设置垃圾焚烧池和各村设置的有害垃圾收集池,“三桶”用于收集填埋垃圾、有害垃圾和焚烧垃圾,“四筐”用来分类存放可回收垃圾。此外,还启动了农村废旧物资回收工作,有效解决了以前农村可回收垃圾回收难的问题。目前“攸县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极大地改变了攸县农村脏、乱、差的环境问题,实现了宅院、村容整洁的目标。
2010年,长沙成为全国首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试点城市,长沙市环保局印发了《长沙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宣传手册》指导农村居民分类处理生活垃圾。将农村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垃圾、可堆沤垃圾、可焚烧垃圾、可填埋垃圾、有害垃圾,要求农村村民自治的方式,采用卖一点、埋一点、沤一点、烧一点、运一点的方式减量处理农村生活垃圾。同时,长沙市还积极探索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新模式,长沙县果园镇成立了我国首家农村环保合作社,合作社由镇政府、村民小组,环保专干、村民、保洁员组成;果园镇农村环保合作社成功运行以后,长沙县政府对这一新模式进行了经验总结、提炼,目前这一新模式已经在长沙县范围内全面推行。
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的复杂性和公共性以及跨学科、跨领域等特点,使得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具备应用标准化基本原理并实施标准化的基础条件。运用标准化原理和方法总结有关经验,有助于实现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和高效化。
2 标准化原理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的运用
2.1 运用简化原理
在环境治理中,简化原理的应用包括环境治理目标的简化和环境治理过程的简化。目前各地环境整治目标的设定存在较大差别,如有些地区存在把民主建设等非环境因数纳入环境整治的目标,这就需要对环境治理的目标进行简化,对多余、重复、低效能的目标进行精简,总结出能建成整洁、舒适、安全的环境目标;环境治理的具体过程也需要简化,以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为例,发达国家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一般是在垃圾分类后转运至垃圾处理厂(站)集中处理,对该过程进行简化,将部分垃圾如厨余垃圾就地沤肥处理,这样既可以使垃圾资源化利用,又可以大大减少农村生活垃圾的运输量和处理量,减少垃圾处理成本。
2.2 运用统一原理
湖南省各地已经逐步开始环境整治工作,各县、乡镇、乡村都出台了农村环境治理的文件,造成了环境治理规划、治理目标不统一;另外,在具体治理污染的方法和手段也存在很大差异。按照标准化的统一原理,要发现和总结各地环境治理的经验,对农村环境治理的规划、目标、方法等在较大范围内进行统一。统一的农村环境治理标准能促进广大农村的环境连片整治,还可以方便管理部门对环境治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2.3 运用协调原理
协调原理是环境治理标准化中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既要保证所制定的环境治理标准与现行的各级相关标准、政策文件相协调,又要保证使用标准的相关部门、人群相协调。目前我国发布了多项农村环境治理的相关标准和政策文件,如《关于实行“以奖促治”加快解决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实施方案》(国办发[2009]11号)、《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发[2010]20号)、《村庄整治技术规范》(GB 50445-2008)、《农村生活污染控制技术规范》(HJ 574-2010)等,制定农村环境治理地方标准,要符合上述上级政策文件及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要求;要形成操作性强、能够普遍适用的农村环境治理标准,还需要协调、平衡使用人群的各种要求,为标准的稳定及标准发挥理想作用创造良好条件。
2.4 运用选优原理
农村环境治理标准由组织机构建立、污染源治理技术方法等因素组成,对构成标准系统的各个因素选优,有利于简化环境治理程序、节约治理成本、增强治理效果。此外,对标准构成因素选优时,不能仅考虑单个因素的最优,选优应使环境治理标准系统达到整体最优化。
3 湖南绿色乡村建设的标准研究
3.1 总体思路
(1)引导农村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绿色乡村。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是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确保农村居民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包括保护当地文物、植被、水系、湿地、基本农田;清理处置农村生活、生产垃圾;清理农村河道、水塘;解决乱搭乱建房屋现象等。
(2)引导农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环境基础设施是推动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是维持农村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的重要基础条件。以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为重点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将会有效地促进农村环境改善。
(3)引导农村强化环境管理,加强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建立农村环境管理长效机制的重要保证,主要包括机构和能力建设、制度制定和推行、计划和规划制定和推行。
3.2 《绿色乡村》标准
《绿色乡村》地方标准,从组织和制度、村容村貌和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出发,对建设绿色乡村进行引导和规范,这对提高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引导农村可持续发展,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重要意义。标准包括前言、适用范围、术语和定义、总则、组织与制度、村容村貌与基础设施、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生产要求和评价以及绿色乡村申请表、绿色乡村评价细则两个规范性附录。其中,组织与制度对领导责任制、绿色乡村建设规划、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公约、住宅建筑方案、环保宣传教育、卫生责任制度、绿色乡村建设考评制度及经费保障做了要求;村容村貌与基础设施对影响村容村貌的分区布局、电线、户外广告、建筑物、水体等做了规范,对道路及道路设施、水利设施、垃圾及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出了要求;环境保护对村民的行为、垃圾的分类处理、污水的处理做出了要求,同时还要求对野生动植物、自然生态环境进行保护;资源节约主要是强调住宅建筑的节能、农业灌溉的节水以及对秸秆的充分利用;生产要求对种植业、养殖业及工厂企业做了具体要求。
《绿色乡村》地方标准的实施,可以统一绿色乡村的建设要求和管理要求,加强对湖南省农村环境保护的宏观管理;实施本标准,可以改善乡村环境,提高乡村居民生活质量,有益于乡村居民的生命健康;实施本标准,对湖南农村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具有导向作用,有助于推动湖南“四化两型”社会发展。同时,对提高公众对环保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强化公众的环保意识等方面也将起到良好的效果。
3.3 《乡村绿色家庭》标准
《乡村绿色家庭》地方标准,从家庭成员绿色意识、家庭垃圾和污水处理以及节约资源等方面着手,对乡村家庭进行引导和规范,对于提高村民生活质量,促进绿色乡村建设有着重要意义。标准包括前言、适用范围、术语和定义、绿色意识要求、家庭环境要求、垃圾与污水处理、资源节约要求、生产要求、评价以及绿色家庭申请表、绿色家庭评价细则两个规范性附录。其中,绿色意识要求对家庭成员的守法意识、环保知识学习等方面做出了要求;家庭环境要求对家庭住宅内外分别进行了规范,住宅内部主要强调节能环保、整洁有序,住宅外部注重庭院的绿化、屋前屋后整洁卫生;垃圾与污水处理对生活垃圾的具体分类、垃圾设施设备、垃圾及污水的具体处理做了要求;资源节约包括节水、节能、使用清洁能源的要求;家庭生产要求对家庭种植和养殖进行了规范。
《乡村绿色家庭》地方标准的实施,将减少乡村家庭的生活垃圾与污水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减少对能源的消耗,同时引导乡村家庭能因地制宜地利用自然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减少对环境和原生态系统的破坏,对保护乡村生态环境有很大的作用。该标准的实施,可以引导乡村家庭合理使用资源,尽力减少能源的消耗,同时也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就地解决家庭垃圾,为社会节约对乡村环境治理的经济支出,产生直接经济效益。
4 结语
关键词:粮食生产;绿色食品;有机资源
1 粮食生产现状
近几年,农民进城务工,劳动收入可观,农村劳动力越来越少,很多家庭靠留守老人种地,农民工与种地收入差距大,所以在农村普遍存在荒芜耕地,有的退耕还林或发展经济作物,不是利用坡度大的耕地,而是占用了平坦良田。多年来忽视粮食生产,不考虑粮食自给。人们不应该忘记,1959年至1960年由于自然灾害加上错误的政策,造成缺少粮食而饿死人,后来制订了激发种粮的政策,并达到家家有小粮仓,生产队(现村民小组)有粮仓,乡村有粮店粮仓,区(镇)、县更是生产自给充足的粮库。真是为“备战、备荒为人民”,“手中有粮,心里不慌”的粮食 安全大好形势。忽视粮食生产后,常可见到荒芜耕地杂草丛生的景像,即或有的种粮,也不使用农家有机肥,而是长期单一施用化肥,导致化肥在土壤中转化硝态氮,引起粮食作物硝酸盐过高,加上部分农药的影响,威胁到人畜健康,同时还造成土壤板结,耕地越种越瘦,粮食安全现状不容乐观。
2 重视粮食生产,实现粮食自给
党和政府关注民生,首先要考虑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所以应把粮食生产摆在经济工作的首要位置,突出重点抓好粮食生产,加大对粮食生产投入,提高种粮的效益,改变粮食直补兑现时尽管耕地荒芜也享受补贴的现象,而应提高实际种粮的补贴;要确保耕地,以实际行动保住基本农田,不能用耕地建工厂和房地产开发;要改变荒芜耕地的状况,采取多种措施把田种足种满,进一步提高科学种植水平,达到高产、高效、优质。尽管人口增多,耕地有限,同样能实现粮食自给。
3 利用生物有机资源,生产绿色食品
重视粮食安全,不仅是实现粮食自给,而且应以科学发展观推进可持续农业的发展,为人类提供无公害食品,即充分利用生物有机资源发展粮食生产。笔者曾以含农作物所需要的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生物菌种的生物有机肥种植玉米、水稻等作物。其优势:
3.1 是肥效长,抗病力强 肥料的各种成分经微物生物分解后,利用率高,且肥效长,植物抗病力强。业州镇石桥湾村代明祥2012年利用生物有机肥种植玉米0.5亩,收获时茎叶仍然青绿粗壮,生长旺盛,无根腐病,而相邻的种植同一品种施用化肥的玉米收获前20天已凋谢枯萎。
3.2 是肥力高,增产增收 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米绪凯,农艺师苏志平、黄立强、陈军协助指导利用生物有机肥料种植粮食作物,秋收时,测产验收,景阳镇大树垭村黄英杰,2012年以生物有机肥种植玉米,平均每亩产量669.9kg,以化肥种植玉米,平均每亩产量586kg,生物有机肥增产14.3%,施用生物有机肥每亩增产83.9kg,增收201.00元。花坪镇村坊村刘新进2013年以生物有机肥种植的玉米亩产750.2kg,大大高于当地平均玉米550公斤的水平。
业州镇猫儿坪村孙邦益2012年以生物有机肥种植水稻平均亩产546kg,以化肥、磷肥种植水稻的平均亩产452kg每亩施生物有机肥比施用化肥、磷肥亩增产稻谷94kg,增收270.00元。三里乡香米专业合作社2013年大面积以生物有机肥种植水稻平均亩产630kg。
3.3 是有利于减少病虫危害,减少农药污染 施用生物有机肥种植的作物长势旺盛,抗病害能力明显增强,据孙邦益介绍以生物有机肥种植的水稻直到收割前一直没有“蜢子”(稻飞虱)危害,未使用农药,相邻种植的稻米每亩使用不低于200元的农药。
3.4 是改良土壤 由于长期施用化肥,甚至超量施用化肥,致使土壤板结,更为严重的是使土壤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增加,影响人畜健康。生物有机肥的施用,增加土壤有机质及有益微生物,避免了土壤板结,消除了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危害,有利于可持续农业的发展。
【美丽乡村建设演讲稿】推荐阅读:
美丽乡村建设资料07-08
高原美丽乡村建设09-17
美丽乡村建设试点10-27
美丽乡村建设考察报告06-04
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要点10-19
镇美丽乡村建设情况简介05-24
“美丽乡村”建设的战略途径11-07
我区美丽乡村建设情况的报告09-12
“美丽乡村”建设动员大会讲话稿07-02
村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表态发言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