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游戏期末

2022-06-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学前儿童游戏期末

积木建构游戏与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幼儿的数学学习不仅是数学知识和技能获得的过程,更是数学思维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幼儿的思维具有直觉行动和具体形象性特点,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依赖于形象和材料,依赖于动作和行为表现,且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幼儿的数学经验和数学认知能力需通过材料操作和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获得。为此,学前儿童的数学教育必须遵循操作性和探索性原则,而积木建构游戏最能体现这一原则。

积木建构游戏对学前儿童数学学习的价值早已被学界所认识,但在幼儿园的教学实践中仍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主要原因是教师尚未充分认识和理解积木建构游戏的教育价值和教育功能,难以将积木建构游戏与数学教育进行有效结合。为此,本文将围绕积木建构游戏与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关系展开讨论。

一、积木建构游戏与学前儿童数学认知能力的发展

积木建构游戏是结构游戏的一种,是儿童使用各种积木材料和相关的辅助材料进行建筑和构造的游戏。数学认知能力是指个体对与数学有关的所有问题的感知能力,是儿童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积木建构游戏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和经验,例如,蕴含着大量的数学概念:数量、测量、整体与部分、长度、高度、面积、体积、形状、对称、分类、排序等。积木建构游戏能够促进儿童早期数学认知能力的发展。

Leeb-Lundberg(1983)认为,儿童数概念发展的前提就是能够作出两个物体之间多少、大小的比较。在积木建构游戏中,幼儿可以获得关于“相等”和“不等”等关系的知识经验,这类知识经验可为幼儿数学概念(如几何、数量、分类等)的发展奠定基础。

Clements(1998)的研究表明,仅仅通过图形观察、命名、辨认等方法难以培养幼儿良好的空间知觉能力,幼儿需要通过操作活动获得相应的认知经验。例如,当幼儿的手指和眼睛同时感受到线条是一直向前延伸而没有出现转弯、扭曲等现象时,幼儿就能真正理解直线的概念;当幼儿做出两手交错形成夹角这样的动作时,幼儿才开始慢慢认识到角是怎样形成的。

Hewitt(2001)明确指出,积木建构游戏的价值主要集中于“数学思维”,幼儿通过操作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积木,在长度、高度、面积和体积中理解等量关系。积木建构游戏不仅要关注幼儿的最终作品,更要关注幼儿游戏的过程。搭建的过程同时也是思维的过程,幼儿在操作不同规格积木的过程中获得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皮亚杰指出,在幼儿园、学前班和小学低年级开展积木游戏对儿童的身体、数理逻辑和社会认知都有重要作用。Provenzo,jr.,& Brett(1983)也认为,结构游戏水平可以反映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因此,结构游戏有利于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

二、积木建构游戏是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有效载体

(一)积木建构游戏是幼儿感知数量的有效途径

在模拟搭建活动中,大部分幼儿拿到积木模型图后会立即选取相应规格的材料开始搭建,而不会去管所需积木的数量,结果通常会发现要么材料剩余很多,要么材料严重不足。当然也可能会有幼儿先点数模型图中相应部位的积木数量,准确选取材料,再进行搭建。这一过程涉及对数的感知,即在一一对应的点数以及按数取物中感知数量。教师应注意引导幼儿在积木建构游戏过程中关注积木的数量关系,鼓励幼儿通过点数、比较等形成数量概念。

(二)积木建构游戏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空间知觉能力

空间几何能力是一种心智技能,主要包括空间知觉能力、心理旋转能力和空间定位能力等,其中与积木建构游戏联系较为密切的是空间知觉能力和心理旋转能力。空间知觉能力范围较广,如将不同形状合并成一个新的形状的能力,对图形或花纹的分辨能力等。心理旋转能力是指把一个物体或图画在二维或三维空间中加以旋转之后对可能出现的图形的知觉能力。

众多研究表明,积木建构游戏可有效促进儿童空间几何能力的发展,如Casey & Andrew(2008)所进行的积木干预和NCTM数学教学实验表明,经过8周干预之后,实验组儿童的空间几何能力发展水平明显优于控制组。

积木建构游戏涉及几何形状、空间方位和距离长短等的认知以及心理旋转等的经验,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会接触到大量不同几何形状的积木,并通过亲手操作、改变组合产生新的形状,如两个三角形拼在一起组合成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在不断变换的图形中,幼儿能体验到几何图形之间的内在关系。

建构活动是对真实世界的模拟和创造。例如,当幼儿想搭建一座房子时,他的思维就不能局限在二维空间水平上。幼儿会通过不断的尝试和探索,搭建出墙体,并且用墙体围合成房屋的内部空间,这样,幼儿的空间思维就从二维空间水平发展为三维空间水平了。随着建构经验的不断丰富,幼儿会逐步形成上下、左右、里外等空间概念,空间几何能力从而得到发展。

在积木建构游戏中,幼儿通过认真观察作品不同旋转角度所呈现出的形态,能获得心理旋转的真实体验。如从正面平视金字塔是一个简单的三角形,将其从上向下旋转90°时,看到的是多个正方形套叠在一起的形态。幼儿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将不同旋转角度看到的物体形象变化过程逐渐内化为大脑中的表象加工处理过程,由此发展心理旋转能力。

(三)积木建构游戏有助于培养幼儿对应、分类和排序能力

积木建构游戏最终的作品虽然是以空间造型的形态呈现的,但同时蕴藏了对应、分类、排序等数学知识。

对应关系在模拟搭建活动中表现最为明显。幼儿需要仔细观察图片中的原型,按照图片进行一一对应的操作。自由搭建也有对应关系,譬如搭建一个餐厅场景,如果有多个就餐的玩偶,幼儿就需要按照玩偶的数量搭建相匹配的椅子。搭建、整理、收拾积木的过程,无处不存在着对积木的颜色、规格、形状等进行归类的活动。我们常常看到,为了使作品看上去更美,幼儿常常会对积木按颜色分类处理,如用红色的积木搭建汽车的车身,用黄色的积木搭建汽车车头。通常,幼儿也会有目的地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排序,如搭建墙体时设计花式,就会用到排序的知识。

(四)积木建构游戏有利于活化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能力本质上是一种利用数学知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幼儿数学认知能力的核心。

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是通过自己实际操作主动建构的,而不仅是教师传授的。以长短排序为例,教师往往会这样做:提供一组长短不一的材料,要求幼儿首先从中挑选出最长的排在前面,然后依次挑出剩余材料中最长的排在其后,最终完成排序任务。教师把这种长度比较的简单方法教给幼儿后,幼儿也许能完成排序任务,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理解依次递减的规律,从而真正形成序列的逻辑概念。幼儿只有通过自己的反复操作、体验和思考,才能获得有关序列的逻辑经验,从而形成相应的逻辑概念。

积木建构游戏有利于活化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例如搭建金字塔,幼儿通过观察金字塔的形状特征,运用从下到上依次缩减的规律进行搭建,同时利用围合的建构技能完成作品。通过自己的反复操作,幼儿能深刻理解序列的概念,形成真正的排序能力。这种排序能力能够被迁移运用到其他建构活动中,从而完成一个个不同的建构任务。

综上所述,在积木建构游戏中,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探索积木材料中蕴含的有关数量、分类、排序、形状、等值、整体与局部、对称、测量等数学知识,不仅有助于促进其数学认知和空间几何能力的发展,尤为重要的是,通过操作中的思考和问题解决,有助于促进幼儿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而实现数学教育的真正价值。

作者:蔡黎曼 谢婷婷

第2篇:国外学前儿童混龄游戏研究综述

【摘要】自19世纪德国兴起混龄教育以来,欧美国家均效仿实施混龄教育。游戏是实施混龄教育的重要载体。本文对国外学者关于混龄游戏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从混龄游戏的起源与发展、混龄游戏促进儿童发展的价值、混龄游戏与同龄游戏的比较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对我国开展混龄游戏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学前儿童;混龄游戏;研究综述

混龄教育(Mixed-age Education,又译为Multiage Education)起源于十九世纪德国,现今美国、法国、荷兰等欧美国家也都在学前教育机构中实施混龄教育。这些国家的幼儿园以混龄编班(Mixed Classroom or Multiage Classroom)为主,年龄跨度包括学前儿童以及学前儿童与学龄儿童。对于学前儿童而言,游戏是主要的学习方式,因此混龄游戏是混龄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本文对国外学者关于混龄游戏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从混龄游戏的起源与发展、混龄游戏促进儿童发展的价值、混龄游戏与同龄游戏的比较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对我国开展混龄游戏的启示意义。

一、混龄游戏起源与发展的相关研究

游戏理论的产生与19世纪生物进化论的出现密切相关。当前,国外学者对混龄游戏起源与发展的研究也大多以进化论为理论基础。例如,美国心理学家Peter Gray认为,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儿童的社会性游戏(social play)是混龄游戏的普遍形式之一,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混龄游戏产生了更多样且复杂的游戏形式与类型,并在儿童的互动与交往中不断发展。〔1〕

1.游戏本能的进化与混龄游戏的自然产生

人类进化起源于类人猿,从类人猿到人类,人的游戏本能进化了数百万年。Peter Gray推测人类的混龄游戏可能产生于旧石器时代,当时的人类主要以狩猎和采集为生。〔2〕人类学家的研究表明,由于狩猎需要一定的体力和耐力,年幼者大部分时间被留在部落,他们以混龄的形式在一起做一些喜欢的事情,这可能是混龄游戏的雏形。进入农耕文明社会后,人类学会了种植农作物、驯化动物、修建村庄等,农业生产和劳动为人类的群居生活提供了可能,也为不同年龄儿童进行游戏创造了条件。人类学家Melvin Konner的研究表明,人类社会早期,儿童的游戏基本没有年龄划分,常以混龄形式开展。〔3〕

2.时代变迁与混龄游戏的多样发展

研究表明,游戏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与其所在的社会文化发展水平密切相关。〔4〕人们可以据此解释为何在狩猎文化下儿童爱玩狩猎游戏,在农耕文化下儿童爱玩农作游戏,在读写文化下儿童爱玩读写游戏的原因。显然,社会文化发展水平越高,游戏就越多样;游戏的类型与规则越复杂,社会的文明程度就越高。〔5〕因此,许多游戏或儿童研究者尝试对游戏进行分类,以诠释时代变迁与游戏多样性发展的关系。例如,埃里克森以自我发展为依据对游戏进行分类,皮亚杰以认知发展为依据对游戏进行分类,伯顿和豪伊斯以儿童社会性发展为依据对游戏进行分类,彪勒以游戏活动中占优势的心理成分为依据对游戏进行分类,萨顿·史密斯以游戏活动功能为依据对游戏进行分类,加维以游戏活动对象为依据对游戏进行分类等。〔6〕

二、混龄游戏促进儿童发展的价值研究

迄今为止,国外学者已进行了大量有关游戏促进儿童发展的价值研究,但较多是关于同龄游戏的研究。从上世纪70年代起,研究者逐渐将目光转向混龄游戏,纷纷从社会性、认知和情感发展等方面对混龄游戏促进儿童发展的价值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混龄游戏对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1.混龄游戏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有研究表明,游戏能充分促进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基于发生学理论研究儿童学习与发展问题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概念。维果茨基认为,儿童应与具有较为熟练技能的同伴合作游戏,而不是独自或与其能力相同的同伴活动。〔7〕这是因为,在混龄游戏中,合作并非单纯地共同参与游戏,儿童在其中能学习与发展新技能,并较为深刻地理解与他人合作的意义。基于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哈佛大学心理学家Jerome Bruner提出了“脚手架”概念,它是指提示、暗示、支持或其他形式的帮助,能促进儿童向更高水平的活动形式发展。〔8〕在混龄游戏中,年长儿童往往具有较为熟练的技能,他们的年龄、兴趣、能力和思维水平都更成熟一些。活动中,年长儿童常常会无意识地采用言语或非言语的方式,为年幼儿童提供“脚手架”支持,以促使其游戏水平的提高。例如,3岁儿童与同龄同伴游戏时,较多进行的是平行游戏,而与年长儿童游戏时,较多进行的是互动合作游戏。〔9〕2岁儿童与5岁儿童共同参与假装游戏时,其假想能力远远超过与同龄同伴游戏时的能力。〔10〕

2.混龄游戏促进儿童读写和计算能力的发展

游戏不仅反映儿童的认知发展状况,而且可为促进其认知发展提供新的机会与条件。儿童在游戏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问题解决能力的高低不仅决定了儿童能否顺利开展游戏。大量研究表明,混龄游戏对儿童认知发展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在混龄游戏中,具有一定读写和计算能力的年长儿童常常会将这些能力融入到与年幼儿童的共同游戏中,年幼儿童会被年长儿童在游戏中的读写或计算行为所吸引,进而在观察和模仿中获得一些读写和计算能力。Kay Emfinger 的研究表明,年长儿童会反复将超出年幼儿童理解能力的数概念暴露在游戏中。〔11〕 James Christie 与 Sandra Stone的研究表明,学前儿童在混龄游戏中发生阅读或书写行为的次数远高于同龄游戏。〔12〕Peter Gray的研究发现,年长儿童与年幼儿童在数字或读写游戏中常常产生合作。例如,在计分游戏中,年长儿童会向年幼儿童解释如何计算游戏分数;在单词游戏中,年长儿童会大声朗读或告诉年幼儿童如何拼写他们想要的单词。〔13〕

3.混龄游戏促使儿童产生强烈的责任意识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他认为人的情绪情感发展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并强调“社会—情感”环境在儿童情绪情感发展中的重要性。〔14〕年长儿童常常会模仿父母或长辈产生关心和照顾家庭的行为。因此,在混龄游戏中,年长儿童总是会有意或无意地出现帮助和关心年幼儿童的行为。Ashley Maynard的研究表明,年长儿童往往更具责任意识,他们犹如经验丰富的“向导”,为年幼儿童提供“引导”。例如,开展表演游戏前,年长儿童常常会扮演“服装造型师”角色,帮助年幼儿童设计并制作表演服装和道具;开展区域游戏时,年长儿童常常会扮演“爸爸妈妈”的角色,给年幼儿童讲睡前故事。〔15〕Ashley Maynard的研究还发现,游戏中,年长儿童责任感意识越强,年幼儿童受到的帮助越大。〔16〕

三、混龄游戏与同龄游戏比较的相关研究

在国外的学前教育机构中,编班模式也有同龄编班和混龄编班两种形式。为此,有研究者对同龄游戏和混龄游戏进行了比较研究。下面以相关研究案例为基础,介绍几种同龄游戏和混龄游戏的比较研究。

1.2岁与5岁儿童假装游戏的同龄与混龄之比较研究

为观察和研究2岁与5岁儿童在同龄游戏与混龄游戏中的社会性表现,研究者创设了一个假装游戏的实验情境。研究者将儿童分为三组,即2岁同龄组、5岁同龄组、2岁与5岁混龄组。研究表明:(1)同龄组中,5岁儿童比2岁儿童出现更多较为复杂的游戏行为,社会性互动较多。(2)混龄组中,5岁儿童的游戏水平与同龄组5岁儿童的游戏水平相同。(3)混龄组中,5岁儿童会使用言语或非言语的“脚手架”支持2岁儿童的游戏行为,提升2岁儿童的游戏水平。(4)混龄组中2岁儿童的游戏水平高于同龄组中2岁儿童的游戏水平。〔17〕

2.学前儿童与学龄儿童自主游戏的同龄与混龄之比较研究

James Christie 和 Sandra Stone 在一所小学对某一班级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追踪研究。第一年,该班级有三个年龄段(5岁、6岁和7岁)的儿童;第二年,班级中仅有5岁儿童。研究者观察分析了儿童在游戏区的行为表现,结果表明:(1)无论是学前儿童还是学龄儿童都较喜欢和同龄儿童一起玩耍。(2)混龄班级儿童比同龄班级儿童的游戏水平更高,游戏更复杂,社会性交流更多。(3)混龄班级中的学前儿童常常被伙伴的复杂游戏所吸引,与同龄班级的儿童相比,他们更愿意与不同年龄的伙伴共同游戏。(4)混龄班级中,学前儿童参与阅读和书写的次数远远超出同龄班级中的学前儿童。(5)混龄班级中,儿童的读写行为大多出现在社会性游戏中,如阅读食谱、给婴儿读睡前故事、为宾客写邀请卡等。〔18〕

3.2~11岁儿童角色游戏的同龄与混龄之比较研究

Ashley Maynard对来自36个不同家庭的儿童在自然情境下的游戏行为进行了研究,她分析的重点是角色游戏中年长儿童的责任意识。研究表明:(1)同龄儿童一起游戏时,合作行为居多,帮助行为较少。(2)年长儿童总是有意或无意地帮助年幼儿童,他们向其提供更为高级的游戏行为示范,以帮助其掌握更高级的游戏方法。(3)年长儿童通过言语指导,帮助年幼儿童获得适当的操作技能。(4)较之于成人,年长儿童更能读懂年幼儿童的想法,并及时对其提供有效帮助。(5)年长儿童为年幼儿童呈现数概念时,会赋予其生活意义,比成人的教学指导更为生动。〔19〕

四、国外混龄游戏研究给予我们的启示

1.幼儿园教师应成为儿童混龄游戏的观察者与研究者

国外许多混龄游戏的研究是由幼儿园教师做的,幼儿园教师在儿童游戏时更容易成为观察者与研究者。目前,我国关于混龄游戏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来自幼儿园一线教师的混龄游戏研究数量较少,质量也不够高。我们认为,幼儿园教师较之于学者,更了解和熟悉儿童及其游戏,尤其是带混龄班的教师更有优势成为儿童混龄游戏的观察者和研究者。因此,我们要有意识地提高幼儿园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引导他们立足幼儿园的教学实践,开展深入的混龄游戏研究。

2.混龄游戏的组织需关注儿童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

国外对儿童混龄游戏的研究较关注儿童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在教学实践中,他们较关注混龄游戏对儿童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等方面的促进作用。目前,我国的混龄游戏研究大多关注的是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较少关注混龄游戏对儿童其他方面发展的影响。《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我们要“关注儿童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因此,幼儿园教师要努力丰富混龄游戏的形式和内容,以发挥混龄游戏对儿童整体发展的促进作用。

3.年长儿童和年幼儿童在混龄游戏中都能建构有益经验

国外的许多研究表明,在混龄游戏中,年长儿童常常会有意或无意地为年幼儿童提供“脚手架”的支持和帮助,以提升其游戏水平;与年幼儿童一起参与游戏,有助于增强年长儿童的自信心与责任感。可见,年长儿童和年幼儿童在混龄游戏中都能建构有益于自身的经验,并获得更高水平的发展。与国外的情况不同,我国的幼儿园大多以同龄编班为主,儿童缺乏混龄游戏的机会。为此,我们建议幼儿园积极地为儿童安排混龄游戏的时间和空间,如开展“间断性混龄游戏”,即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内,组织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共同开展相关的游戏活动,以促进其相关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11〕〔13〕GRAY P.The special value of children’s age-mixed play〔J〕.American Journal of Play,2012,(4):500-522.

〔2〕GRAY P. Play as a foundation for hunter-gatherer social existence〔J〕.American Journal of Play,2009,(1):476-522.

〔3〕KONNER M.The evolution of childhood〔J〕.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1988,(19):203-215.

〔4〕〔5〕〔6〕〔14〕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91-236.

〔7〕VYGOTSKY L.Interaction between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J〕.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1978,(3):79-91.

〔8〕DAVID J W, JEROME S B,et al.The role of tutoring in problem solving〔J〕.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1976,(17):89-100.

〔9〕GOLDMAN J A. Social participation among pre-school children in same-versus or mixed-age groups 〔J〕.Child Development,1981,52:644-650.

〔10〕〔17〕CAROL L H,FARVER.Social pretend play in 2-year-olds:Effect of age of parter〔J〕.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1987,(2):305-314.

〔12〕〔18〕JAMES F C,SANDRA J S.Collaborative literacy activity in print-enriched play centers:Exploring the zone in same-age and multi-age groupings 〔J〕. Journal of Literary Research,1999,(31):109-131.

〔15〕〔19〕ASHLEY E M.Cultural teaching:The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skills in maya sibling interactions〔J〕. Child Development,2002,73:962-982.

〔16〕ASHLEY E M.Learning from other children〔J〕. The Anthropology of Learning in Childhood,2010,(5):181-205.

作者:姜晨 曾彬

第3篇:高职学前儿童游戏课堂“金课”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摘 要] 随着教育部“金课”概念的提出,围绕如何打造“金课”的研究与实践在各高等院校如火如荼地展开。高职院校打造“金课”,是提升专业品质和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1]。基于学前儿童游戏课程建设的基础,对标“金课”的两性一度标准,结合学前儿童游戏的课程特点,需要从课程目标对接、教学内容整合与重构、教学资源开发、教学团队建设以及更新教学评价体系等六个方面入手,探讨建设学前儿童游戏“金课”的经验与方法。

[关 键 词] 学前儿童;游戏课堂;“金课”建设;研究

[

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合理增加大学本科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扩大课程的可选择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真正把“水课”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9月,教育部印发《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要求各高校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同年11月24日在第11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做了题为《建设中国“金课”》的报告,他提出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是学生在大学里最直接、最核心、最显效的受益方式。习近平总书记说评价学校好与坏的根本标准是立德树人的成效,而课程正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化、操作化和目标化[2]。11月26日,职成司副司长谢俐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闭幕式上提出,他希望教学能力比赛在推动广大教师研究教学法、探索运用适合的教学方式、坚持工匠精神和问题解惑等方面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快大赛资源公开、上网和转化,打造更多职业教育金课,惠及更多学生,切实起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的重要作用[3]。

学前儿童游戏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将其打造为“金课”,是深化职业教学改革、准确把握专业教学内涵、关注课堂教学原生态、与时俱进的重要举措。根据吴岩司长对金课“两性一度”的定义,结合学前儿童游戏的课程特点,需要从课程目标对接、教学内容整合与重构、教学资源开发、教学团队建设以及更新教学评价体系五个方面入手,建设学前儿童游戏“金课”。

一、精准定位课程目标,实现“金课”的高阶性

(一)课程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无缝对接

基于我院“实践型”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以突出培养学生设计与开展幼儿游戏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为原则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培养一批敢于设计、善于教学、乐于教育的幼儿教师。

(二)课程目标体现新时代的精神

新时代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2018年教育部印发了《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对广大幼儿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了更高要求,严格遵守十项准则,规范职业行为,明确底线,努力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3]。课程是人才培养的载体,因此需要不断深刻学习国家、社会对幼儿教师的新要求,倡导新理念,进而精准定位课程目标,实现“金课”的高阶性。

二、整合与重构课程教学内容,实现“金课”的创新性

根据当前高职教育发展形势及“金课”建设要求,依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结合《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结合学前儿童游戏教学经验及教材建设实际,基于幼儿园典型工作任务,以项目+任务驱动模式将课程内容整合为四个模块:幼儿游戏之开卷有益篇、幼儿游戏之抛砖引玉篇、玩转游戏之锦囊妙计篇、玩转游戏之亲子时光篇;九个项目:项目一为幼儿游戏基本理论,项目二为幼儿游戏环境创设等,以及16個任务,如任务11为建构游戏概念与指导,任务12为七巧板游戏技能与指导。

三、合理开发教学资源,制作新形态教材

整合游戏课和手工课以及五大领域的教学内容、图片、案例、教学视频,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富媒体、立体交互、学习行为跟踪的智能教学内容,制作《学前儿童游戏》云教材,其中的学习互动、交互测试、交互游戏内容带给学生趣味性的学习体验。此外,完善与更新实践教学项目,开发配套教案、课件、视频和实训大纲等教学资源,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教材,充分发挥学前儿童游戏“金课”资源的辐射功能与示范作用。

四、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

(一)基于项目驱动式教学理念,开展任务式教学

遵循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依据幼儿园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以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导,重新梳理、整合、序化课程教学内容,使课程内容的选择更加合理,结构编排更加科学。同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开设综合性、实用性和趣味性的游戏实训项目,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如蓝墨云班课、云教材等,创新教学形式;采用线上线下多元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学习、练习、创造与工作相结合的课程学习模式,实现“金课“的创新性。

(二)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形成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教学追求艺术性,好的课堂就像是一支美妙绝伦的舞蹈,有令人惊喜的开始部分,有激动人心的高潮部分,也有让人意犹未尽的结束部分。“95后”的学生喜欢指尖上的信息获取方式、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与充满魅力的教师,因此,在教学改革中,教学团队应用翻转课堂理念,采用任务驱动法,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形成线上线下多元混合式教学模式,打造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的“金课”,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趣味性。

1.课前探索

课前教师利用云班课平台发布学习任务以及教学资源包,学生查阅班课相关资料,完成课前学习任务和预测题。

2.课中导学

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室+实训室+蓝墨云班课+触摸式一体机”开展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教师对重点知识精讲精练、开展幼儿园教学视频观摩活动、案例小组研读、小组模拟教学等多种课堂活动,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使教学由传统单一化教学模式变为探究、体验、应用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3.课后拓展

借用”蓝墨云班课“互动平台,督促学生完成理论知识的巩固练习,并积极联系幼儿园,组织学生现场观摩幼儿园游戏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实现理实一体化,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技能的掌握程度。

五、加强创新型教师团队建设

(一)加大团队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训

注重团队教师的专业成长,一方面通过到国内外考察交流学习,使团队教师掌握本专业、本课程前沿学术动向,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技术研发能力,使之真正成为“双师素质”教师;此外,通过建设专业核心课程、教材编写、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等课程建设工作提升教学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承担科研项目、教学改革项目等形式,使教学团队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二)以教学能力大赛为抓手,提升教师团队教学能力

在教学能力大赛的推动下,课程团队教师以教学能力大赛为抓手,以“金课”建设为目的,加强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教学水平高、专业素质强的课程教学团队。两年来,团队教师参加院级以上教学能力大赛4次,2018年,团队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作品——“民间传统儿童游戏创编”荣获陕西省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二等奖;2019年,团队教师作品:小魔板,大世界——幼儿七巧板游戏技能与指导荣获陕西省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三等奖。

(三)以学生技能大赛为契机,提升教师团队合作能力

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技能赛项是落实《幼兒园教师专业标准》、助推学前教师教育事业发展、检验学生试岗综合能力、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比赛。团队教师以大赛为契机,分工合作,培养优秀选手,提升教师团队的合作与教学能力。

六、完善与更新教学评价体系

完善与重建教学评价体系。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和蓝墨云班课测评系统,重新构建任务型的评价体系,教师、学习小组、幼儿园专家多元评价,促进学生不断反思、不断学习,逐步提升学习能力与职业能力,实现“金课”的挑战度。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和蓝墨云班课测评系统,重新构建任务型的评价体系,教师、学习小组、幼儿园专家多元评价,促进学生不断反思、不断学习,逐步提升学习能力与职业能力,实现“金课”的挑战度。

总之,在“互联网+教育”时代,线上教育在应对危机中留下的中国经验是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深度融入教与学过程的可视化结果。吴岩司长在中国高校在线教学国际平台课程建设工作视频会议上提出,将在线教学的一些生动实践转化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持续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一流在线“金课”。高职教师一方面要转变教学理念,运用现代化的课程理论和信息化教学手段,并结合专业的教学实际和特色,将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提升课程学习挑战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要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把专业理论和技术手段有效结合起来,培养出一批能设计、能教授、爱幼儿、懂教学、有教育情怀的幼儿教师,最终建成有品质的“金课”,并发挥其示范和辐射作用,带动专业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建设。

参考文献:

[1]刘益真.基于PBL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混合式教学改革现状及对策[J].现代商贸工业,2019(31).

[2]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

[3]侯磊.浅谈依法从教: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J].魅力中国,2019(37).

编辑 冯永霞

作者:郝浩竹

第4篇:《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期末复习

一.单项选择题

1.结构相似和功能相关的细胞与细胞间质集合而成组织 2.下列不适于结缔组织的是皮肤

3.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特征是新陈代谢 4.人体结构和机能的最基本单位是细胞 5. 婴幼儿大脑对葡萄糖有特殊的依赖,因此,学前儿童每餐的膳食中应摄入一定量的(A ),以满足脑组织代谢所需要的能量。 碳水化合物 6.侏儒症是因垂体的生长激素分泌过少

7.关系到儿童生长发育和智力发展的内分泌腺是甲状腺 8.小孩眼睛在( A )以前可以有生理性远视。五岁

9.学前儿童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以下说法正确的是眼距书本一尺远,胸部距桌缘约一拳距离。

10.婴幼儿长骨骼的必需条件是营养和阳光 11.婴幼儿多喝白开水可减少泌尿道感染

12. 人体各大系统中,率先发育的是神经系统

13.生长发育评价中最重要和最常用的形态指标是身高、体重 14.出生后发育最为迅速的阶段为婴儿期 15.新生儿期具体是指从出生到1个月

16.能够较客观、精确反映从出生到成熟过程中各阶段的发育水平,在探讨生长发育规律,判断生长发育障碍性疾病,运动员选材,预测女孩月经初潮,预测儿童、少年的成年身高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的指标是 骨骼年龄

17.下列关于儿童形态及生理功能指标的实操中,错误的是测儿童身高应以厘米(cm)为单位记录,精确到个位。测量误差不得超过1cm 18.理论上,人体各部分骨骼均可用于判定骨骼的成熟程度,但以( B )部最为理想。.腕部 19.儿童与周围环境取得平衡和协调的基本心理条件是正常的智力水平 20.一日三餐热量分配中,早餐应占30%

21. 每餐热量分配中,午餐应占一天总热量的40%

22.3~6岁学前儿童每日膳食中碳水化合物提供的热量,应占总热量的50%-55% 23.人体最经济、最主要的热量来源是 碳水化合物

24.谷类是人们一日三餐不可缺少的食物,它可提供的主要营养成分是碳水化合物 25.食物供给中既要考虑量的多少,又要考虑是否优质的营养成分为 蛋白质 26.下列食物中,含锌较少的是谷类食物

27.下列维生素中,对维持正常视力有重要作用的是维生素A 28.下列关于学前儿童膳食的特点,说法错误的是学前儿童的膳食应以以流质、半流质为主 29.下列零食中,学前儿童可以适当食用的是鱼片

30.在学前儿童体育锻炼中,应重视( )素质的练习协调性

3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幼儿园的一周计划, 在星期

一、五安排较为轻松的学习内容, 星期

三、四可安排难度和强度较大的学习任务

32.给儿童测体温前要让体温计的水银线处于35℃以下 33.应有物理降温法,一般患儿体温降至 即可. 38℃左右 34.下列传染病中不会出现皮疹的是腮腺炎

35.下列疾病中,不属于传染病的是儿童湿疹 36.下列疾病中,不属于传染病的是 痱子

38.下列疾病中,属于传染病的是 细菌性痢疾

39.发烧、咽痛,一天内出疹,出疹二三天内可见杨梅舌。出现这种症状及体征的传染病是

猩红热

40.当两眼向前视时,两眼的黑眼珠位置不匀称,即称为 斜视

41.佝偻病是婴儿常见营养缺乏症,主要是由于缺乏()造成的: 维生素

42.下列急救做法中,错误的是

如果玻璃刺入幼儿身体,应立即拔出后送医,防止受伤严重

43.下列急救措施中,正确的做法是 皮下出血,一般外用活血化瘀的药,不久即可痊愈 44.在对儿童骨折的急救过程中,错误的做法是 患儿有伤口出血时,应先固定,再止血和清洗创面

45.下列急救措施中,正确的做法是 大面积烧伤的学前儿童若清醒,则会要水喝,此时只能给其喝温热的盐水而不能喝淡水。 46.急救原则不包括 减少搬运

47.血色鲜红,出血量多,呈节律喷射状,与心跳一致,时间稍长的出血可以判断是动脉出血

48.动脉出血的临时止血方法是 用手指或手掌等压住出血管的上端(近心端) 49.对于儿童烧伤的处理,错误的做法是 烧伤后会很渴,应马上为其提供白开水 50.两膝并拢时,两脚踝分离,称为 膝外翻(X形腿) 51.注射卡介苗是为了预防 结核病 52.预防接种证制度,具体指在儿童出生后( A )内,其监护人应当到儿童居住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接种单位为其办理预防接种证。 1个月

53.利用高温、紫外线照射、稀释等办法杀灭或减少致病病原体的消毒方法是 物理消毒法

54.对传染病接触者的观察期限,常根据该传染病的( A )潜伏期而定。 最长

55.一般来说,幼儿园卧室内床头的间距应为( A )m左右,两行床的间距应为( )m.。. 0.5 0.9 56.下列关于各类特殊儿童说法,错误的是 超常儿童一般不具有良好的个性特征

57.下列关于各类特殊儿童的说法,描述错误的是

盲童由于视力缺损,应尽量少开展体育锻

二.简答题

1.简述学前儿童眼睛特点和用眼卫生。

特点:5岁前有生理性远视;晶状体弹性大,调节能力强;对环境敏感。 用眼卫生:(1)要预防近视,创造支持性环境保护学前儿童视力,教育学前儿童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2)要预防眼部疾患。(3)定期给学前儿童测查视力,及时矫治。(4)要早发现眼部异常。发现特殊时,提醒家长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 2.简述学前儿童的用耳卫生。

谨慎挖耳;预防中耳炎;保护听力;发展学前儿童的听力。 3.简述学前儿童呼吸系统的卫生保健措施。 戒除用口呼吸,使之养成用鼻呼吸的好习惯;禁止用手挖鼻;正确地擤鼻涕;遮挡着打喷嚏;保护声带;严防呼吸道异物;多在空气新鲜处进行活动、锻炼。 4.如何保护学前儿童的嗓音?

为了保护学前儿童的嗓音,要做到:鼓励学前儿童用自然、优美的声音唱歌、说话,避免扯着嗓子喊叫;为学前儿童选择音域窄、节律简单、音程跳动小的歌曲,每次练习时,时间控制在4-5分钟以内。学前儿童唱歌的场所空气要清新,避免尘土飞扬,温度、湿度要合适;避免学前儿童在温度骤变的情况下练习发声。 5.学前儿童的睡眠有何重要意义?

睡眠可以使儿童体力和精力得到恢复。睡眠有利于儿童体格生长。睡眠能促进大脑的发育。 6.如何理解身体各系统的生长发育不平衡? (1)神经系统率先发育。(2)淋巴系统前十年快速发育。(3)生殖系统在第二生长高峰期迅速发育。(4)其它各器官或系统呈波浪式发育。

7.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标准:智力发展正常;情绪健康,反应适度;乐于与人交往,人际关系和谐;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统一协调;有良好的性格特征。

途径:全面渗透学前儿童的一日生活。通过常规指导和训练、各个领域教学、各种突发事件对学前儿童进行健康教育。拓展并丰富各类活动。通过各种活动和游戏,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家园同步。家园达成共识,协调教育方法,统一教育要求,保证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延续性和有效性。

8.简述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来源,以及学前儿童对碳水化合物的需求特点。

主要食物来源为谷类、薯类、根茎类食物。学前儿童碳水化合物摄取量应适量,过多会导致肥胖等。但如果摄取不足,会导致蛋白质消耗增加,体重减轻,导致营养不良。3-6岁儿童每日膳食中碳水化合物提供热量应占总高热量的50%-55%。 9.分别简述钙、铁、锌和维生素A、维生素D的食物来源。

钙的食物来源:奶和奶制品含量丰富,小虾皮、还带、蔬菜、豆类等含钙也较丰富。 铁的食物来源:动物性食品,如肝脏、肉类、蛋

类、鱼类,植物性食物,如黑木耳、绿色蔬菜等含量较高。

锌的食物来源:贝类食物、瘦肉、动物内脏、蛋、奶、鱼、坚果、豆类等。

维生素A的食物来源:动物性食品,如动物肝脏、鱼肝油、乳类、禽蛋等,以及黄红色蔬菜和水果。

维生素D的食物来源:鱼肝油、动物肝脏、禽蛋。 10.简述学前儿童合理膳食的要求。

膳食搭配合理,比例适当,营养均衡;提供充足的热量和优质蛋白质;食物的色香味形俱全且少糖、少盐、不腻;一日多餐,定时定量;科学合理地选择零食。 11.简述学前儿童对水的需求特点。

学前儿童新陈代谢旺盛,对水的需求量相对比成人高。儿童活动量越大、摄入蛋白质和矿物质越多、外界气温越高、机体散热越多等,需水量也相应越多。年龄越小单位体重需水量越多。学前儿童应以白开水为主,尽量少喝含糖饮料和碳酸饮料。 12.简述学前儿童大脑皮层机能的五个特点及教育启示。

优势法则:在教育过程中要激发学前儿童的好奇心,使之对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对幼儿园不同年龄儿童要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充分吸引其注意,增强其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始动调节: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学习或其他活动的难度和强度, 组织学前儿童活动时,应循序渐进,从易到难,将难度大的活动放在神经活动的高潮时进行。

动力定型:幼儿园要合理安排生活制度,使学前儿童的生活规律地按时进行,养成到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的良好习惯,增强学前儿童对生活的适应能力,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镶嵌式活动:幼儿园要合理安排生活制度,不断变换活动的性质和方式,组织各种活动、课程交替安排,做到动静交替,劳逸结合,以提高学习和活动效率。

保护性抑制: 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学前儿童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精神涣散、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动作欠灵巧等现象,这说明学前儿童需要休息了。 13.如何根据大脑皮层活动规律安排幼儿园的周活动。

一周内, 学前儿童每天的工作能力不同。幼儿园的一周计划, 在星期

一、五安排较为轻松的学习内容, 星期

三、四可安排难度和强度较大的学习任务,星期三下午安排户外锻炼或娱乐活动,以提高下半周的活动能力。不要在课余、周末给幼儿安排过重的学习任务, 否则全周的疲劳不能消除, 长此以往会形成过度疲劳。 14.如何根据大脑皮层活动规律安排幼儿园的学期活动。

一学期内, 学期开始、快结束时的教育内容安排应相对轻松。学期开始时, 特别初入园所的幼儿, 由于从家庭生活转入集体生活有一个适应过程,教师和工作人员的语言、态度以及周围的环境要便于形成初步的条件反射,使儿童情绪安定, 逐渐适应集体生活。另外,学期的生活应考虑动静交替,劳逸结合,以保持大脑的工作效率。 15.如何根据大脑皮层活动规律安排幼儿园一日活动。

一日内, 学前儿童工作能力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早晨7~8时起, 神经系统经过一晚的休息, 能力逐渐上升, 早操和晨间活动可使大脑皮层的机能活动克服 “惰性”。到上午9~10点达到最高峰,这时精力充沛,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 为最佳用脑时间, 可安排学前儿童用脑量大的活动。上午10点至11点, 儿童神经系统兴奋性逐渐降低, 此时应安排轻松的游戏。午睡后形成第二高峰, 但不如上午旺盛,可安排集中教学。晚上睡觉前可为儿童安排一些安静的活动,勿使他们过分兴奋而影响入睡。 16.何谓一日生活制度?幼儿园制定生活制度的依据是什么? 幼儿园一日生活制度是针对学前儿童一日生活的各环节,科学合理地规定其时间分配和交替顺序。主要包括入园、进餐、如厕、盥洗、睡眠、教学活动与游戏、户外活动和离园等。 依据包括: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季节和地区特点;家长工作的需要。 17.学前儿童睡眠的卫生要求是什么?

(1)儿童应养成定时睡眠,早睡早起和午睡的习惯。(2)为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3)做好睡眠前的准备。午餐后要组织儿童进行安静散步及如厕,保持安静愉快的情绪。睡时指导或帮助儿童自己脱衣裤。(4)检查儿童的睡姿。纠正儿童睡觉时的不良习惯。(5)提高警惕关注特殊。善于观察发现,随时认真地巡视儿童午睡。灵活管理睡眠,可根据儿童睡眠的差异性调整床铺的位置,对某些早起幼儿,应照顾其进行安静活动。 18.简述学前儿童体育锻炼的卫生原则。

经常锻炼;全面锻炼;循序渐进;注意个体差异;注意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的组织;注意运动与休息的交替。

19.简述手足口病的护理与预防。

护理:患儿发热时应卧床休息,多饮水。保持口腔清洁,防止细菌感染。吃有营养、易消化的流质和半流质食物,每次饭后用温开水或淡水给患儿漱口。注意手、足病损处皮肤的清洁,不要用手乱抓。

预防:食具、便具专人专用,严格消毒;教导儿童养成良好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外出后用肥皂洗手,不吃生水和生冷食物。避免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病儿童;保证托幼机构和家庭环境卫生,注意通风、消毒和晨检。 20.简述骨折急救法的使用原则。

防治休克,若有休克必须先抗休克,再处理骨折;就地固定,未经固定不可随意移动患儿;先止血再包扎伤口;四肢骨折固定时应露处指(趾)端。 21.如何处理学前儿童中暑?

将学前儿童立刻移至阴凉、通风、干燥处;让孩子仰卧,头歪向一侧,脱去或松开衣服并及时给孩子更换干衣服;将儿童的双脚垫高,并帮助儿童散热。清醒后让学前儿童喝一些清凉饮料,并做到少量多次饮水。 22.如何正确处理儿童鼻出血?

(1)安慰学前儿童不要紧张,安静地坐着,不能躺着;(2)让学前儿童头略低,张口呼吸,成人捏住学前儿童鼻翼,压迫5分钟后松手看看是否止血,若继续流血,重复压迫5-10分钟。(3)用冷水拍或冷毛巾敷前额、鼻部以及颈后部;(4)止血后,禁止学前儿童在2—3小时内作剧烈运动;(5)如果出血较多,可用脱脂棉卷塞入鼻腔。若有麻黄素滴鼻液,可把药滴在棉球上,止血效果更好。 23.简述幼儿园晨间检查的步骤。

一摸:摸摸学前儿童额头和手心有无发热(可疑者测体温)。

二看:看看学前儿童精神状态好不好,面色、眼神是否正常,皮肤有无皮疹、肿块。 三问:问问学前儿童在家中的健康情况,有无不适,以便在园中观察。

四查:对疑似患病的幼儿进行体格检查,协助诊断。检查学前儿童有无携带易造成外伤的物品、器械入园。

24.如何对学前儿童烫伤进行处理?

立即降温原则;赶快将孩子的衣服脱掉或将袖子挽起,避免脱衣时损伤烫伤创面;把烫伤处浸于冷水(或用冷水冲烫伤处)中15—20分钟或更长; 降温后用无菌纱布覆盖创面,立即送医务室或医院治疗。

25.简述幼儿园玩具的卫生要求。

结实耐用;不含有毒物质;容易清洗与消毒;安全可靠。 26.简述盲童的养护卫生。

像对待普通儿童一样对待盲童;保护和训练盲童的耳朵和手;培养定向行走能力,扩大活动范围;积极开展体育锻炼。 27.简述聋童的养护卫生。

保护好眼睛;保护好残余听力,合理使用助听器,循序渐进进行听觉功能训练;尽早开展语言训练;

28.如何为学前儿童如厕创设良好的物质和心理环境。

保证厕所干净、清洁、无异味,营造“家”的感觉。厕所设置安全、美观,便池尺寸适合学前儿童使用,有扶手,有间隔,地板不滑,裁好的手纸放置盒内,便于取放。户外活动场所也应有方便学前儿童随时大小便的设备。

教师提醒幼儿大小便时,说话口气要亲切、柔和,不强制幼儿大小便,允许幼儿根据需要随时大小便,并在每个活动的过渡环节予以提醒。对待个别大便困难或不会蹲厕所的学前儿童,可设置一些痰盂,教师适当陪伴,消除其紧张心理,使其逐步学会自己蹲厕所大小便。 29.简述学前儿童基本动作练习的注意事项。

学前儿童基本动作练习的核心任务是发展儿童力量、速度、耐力、平衡性、协调性和灵敏度等身体素质。在基本动作练习中,要重视柔韧性和协调性的素质练习;力量、速度、耐力的练习比重要相对减少。

30.一把适合幼儿的椅子应考虑哪些具体指标? (1)椅高,即椅面中心线上椅面前部最高点到地面的高度。 (2)椅深,即椅面前缘中点至靠背下缘中点的水平距离。 (3)椅宽,即椅面前缘左右方向的尺寸。

(4)椅靠背,椅靠背的上缘应与学前儿童的肩胛下角在同一高度,下缘离椅面有一定的空隙。

31.分别简述水痘、麻疹和风疹的流行特点。 水痘以皮肤、黏膜上分批出现的斑疹、丘疹、水疱和痂疹为特征,伴有轻微的全身中毒症状。水痘的传染性很强,以6个月~3岁的儿童发病率最高,多发生于冬春季节。

麻疹以发热、流涕、咳嗽、眼结膜充血,有分泌物、口腔黏膜斑及全身红色皮疹为特征。麻疹的流行有一定的季节性,发病高峰多在春季后期,但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风疹以发热、全身皮疹为主要特征,常伴有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有触痛,全身症状一般较轻,病程短,并发症少。

32.简述学前儿童皮肤的特点?

皮肤的保护机能差;调节体温能力弱;吸收力和渗透力强。 三.分析应用题

1.有些家长喜欢用火柴梗、牙签、细铁丝或小手指、耳挖子等为儿童挖耳朵。如果你看到这种情况,你会怎样制止家长的这种不当做法? 答:告诉家长这是不当的做法,会影响儿童健康。

向家长说明危害。学前儿童外耳道的皮肤娇嫩易受刺激。用火柴梗、牙签、耳挖子等锐利工具为学前儿童挖耳,易碰伤外耳道的皮肤,引起外耳道感染;一旦不小心,还有可能戳破鼓膜,造成耳聋。 告知家长正确做法。如果学前儿童耳朵里面发痒,应用手指轻轻揉一揉;如果耳垢积得太多,可用棉签伸进去卷几下,把耳垢轻轻带出来,或找医生帮忙取出。

2.一些幼儿园的孩子经常不由自主地用牙齿将长出的手指甲咬去,甚至吃掉,有的还咬指甲周围的表皮,如果你班上有这样的孩子,你将怎样处理?

答:应从消除引起学前儿童心理的因素入手,从认知、行为训练、家庭环境调整等多方面进行综合矫治,帮助儿童重建正确而客观的自我意识。可采取措施,加强同伴之间的游戏和交往,增加体育活动,丰富其生活内容,改善家庭生活环境,调整家庭教养方式等。

3.目前一些幼儿园和老师常常以天气、教学任务以及拥有室内活动室等原因,减少了幼儿户外活动的时间,甚至偶尔不安排户外活动。你认为户外活动是否必须?它的意义何在?幼儿园应贯彻怎样的户外活动原则?

答:户外活动是必须的。户外活动可以保证氧的供应,减少呼吸道感染,促进大脑的学业循环和供氧,提高大脑对集体的控制能力及反应的灵敏度、准确性,避免疲劳。 原则:学前儿童每天至少要有3-4小时户外活动,全日制幼儿园组织2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寄宿制幼儿园不得少于3小时。且温暖和寒冷季节都要进行。

4.猩红热是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潜伏期为1-12天。某幼儿园大班突然发现一名儿童患猩红热,幼儿园立刻将患儿进行隔离,请问: 将与患儿同班的儿童都视为传染病接触者,是否恰当? 对于班里传染病接触者的观察期应是多久?

观察期内,患儿所在班级应该采取哪些措施预防此病的传播? 答:恰当。观察期应为最长潜伏期12天。

观察期内,患儿所在的班级应进行必要的消毒。该班不收新生入班,不与其他的班级接触,对观察班的儿童应加强晨检和全日观察,注意早期症状和发病迹象。 四.论述题

1. 学前儿童皮肤有什么特点?如何做好学前儿童皮肤的卫生保健工作? 答:学前儿童皮肤的特点包括:

(1)皮肤的保护机能差。学前儿童的皮肤细嫩,角质层薄,皮下脂肪少,保护机能差。学前儿童的皮脂分泌较少,秋冬季皮肤易发生皴裂。

(2)调节体温能力弱。学前儿童皮肤散热多而快,皮下脂肪少,神经系统对血管的调节不够稳定,保温作用差。学前儿童往往不能较好地适应外界环境温度的突然变化,易受凉或受热。

(3)吸收力和渗透力强。学前儿童皮肤的角质层薄,血管丰富,学前儿童皮肤的吸收力和渗透力强,有机农药、笨、酒精等都可经皮肤被吸收到体内,引起中毒。 做好学前儿童皮肤的卫生保健工作包括: (1)皮肤的清洁要保持,养成学前儿童常洗澡,勤换内衣,勤剪指甲的好习惯。

(2)着装要讲究。成人应根据季节、气候的变化或学前儿童活动的情况,及时为他们增减衣服。为学前儿童选择的衣服应安全舒适,透气性好,式样简单,便于穿脱,不能妨碍他们的活动。为学前儿童选择的内衣应是质地柔软、吸水性强、不掉色的棉布料。

(3)充分利用自然界的三件宝:日光、空气和水,提升学前儿童的适应力。常组织学前儿童到户外活动,以接受阳光的沐浴。不能让学前儿童穿得过多、捂得过严,要充分利用冷空气进行锻炼。除此之外,还可以坚持冷水洗脸。

(4)皮肤的轻伤不能忽视。能忽视学前儿童皮肤上的轻伤,一旦有伤后,尽快做消毒处理。 (5)洗涤、护肤品的选择要得当。学前儿童皮肤细嫩,皮脂分泌少,不宜使用刺激性强的洗涤用品。尽量少给学前儿童用化妆品。洗脸、手后,可以使用儿童护肤品,不宜用成人的护肤品。

(6)预防第一。学前儿童不宜配戴首饰;禁止学前儿童玩装过有毒物品的容器;在学前儿童的皮肤上涂抹药物也要注意药物的浓度和剂量。

2.学前儿童呼吸系统有什么特点?如何做好学前儿童呼吸系统的卫生保健工作? 答:学前儿童呼吸系统的特点是:

(1)鼻腔狭窄易阻塞,一旦感染会波及其它。鼻腔感染会引起鼻黏膜充血、肿胀。分泌物增多,造成鼻腔阻塞,呼吸困难。

(2)喉腔狭窄,易致呼吸困难。喉腔一旦感染,会因黏膜肿胀而影响到呼吸。 (3)声带不够坚韧。学前儿童声带不够坚韧,易充血、肿胀变厚,造成声 音嘶哑。

(4)气管易感染。学前儿童的气管、支气管管腔狭小,管壁柔软,缺乏弹性组织,分泌黏液少,纤毛运动能力差,因而非常容易感染。

(5)肺泡数量少、容量小。学前儿童肺的弹力组织发育较差,间质发育旺盛,血管丰富。

(6)呼吸肌不发达,呼吸时胸廓运动差;呼吸浅而快(肺活量比成人小,耗氧量与成人差不多。

学前儿童呼吸系统卫生保健:

(1)戒除用口呼吸,使之养成用鼻呼吸的好习惯。用口呼吸是一种不良习惯。首先,它使尘粒、细菌等可不经过呼吸系统的第一道屏障而长驱直入,久之会造成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的疾病。其次,用口呼吸导致呼吸浅,肺部扩张不全,影响胸廓发育,形成漏斗胸。再次,用户口呼吸使睡眠不安稳,影响精力和体力恢复。最后,用口呼吸会在吃饭时忙着喘气,造成“囫囵吞枣”,导致消化不良。

(2)禁止用手挖鼻。用手挖鼻孔是一种坏习惯,它能使鼻毛脱落,黏膜损伤,血管破裂引起出血。还会导致鼻腔感染,严重者细菌可经面部血管回流颅脑内,引起危险的并发症。除此之外,长期用手挖鼻孔,可使鼻孔变大,形成“朝天鼻”。

(3)正确地擤鼻涕。正确的方法是:用手轻轻捂住一侧鼻孔,将另一侧的鼻涕擤出,然后用同样的方法擤另一侧。擤鼻涕不要太用力,如果擤时太吃力,可先点一些黄麻素药水。 (4)遮挡着打喷嚏。打喷嚏的正确做法是:用手帕或纸巾轻遮口鼻打喷嚏,如果一时找不到遮挡物,也可用手代替,之后立即洗手。千万不能向别人打喷嚏,也不能憋喷嚏。

(5)保护声带。要鼓励学前儿童用自然、优美的声音唱歌、说话,避免扯着嗓子喊叫。学前儿童唱歌的场所要空气清新,避免尘土飞扬,温度、湿度要合适。得了伤风感冒要少说话、多喝水。避免学前儿童在温度骤变的情况下练习发声。

(6)严防呼吸道异物。培养学前儿童安静进餐的习惯,不能边吃饭边说笑,更不能在吃饭时打闹。教育学前儿童不要边玩边吃小食品。不能让学前儿童玩玻璃球、纽扣、豆子等小物件,以免他们把这些小物件放入鼻孔。 (7)多在空气新鲜处进行活动、锻炼。清新的空气能使学前儿童精神饱满、心情愉快,乐于活动和锻炼。经常锻炼还可促进学前儿童肺和胸廓的发育,使其肺活量加大,呼吸由浅而快逐渐变为深和慢。

3.学前儿童神经系统有何特点?如何做好学前儿童神经系统的卫生保健工作? 答:学前儿童神经系统的特点是:

(1)快速发育。胎儿时期,脑是优先发育的。在胎儿2~6个月及出生后的第一年是脑细胞数量增长的重要阶段。6个月时脑的重量约为成人脑重的50%,1岁时时脑的重量约为成人脑重的60%,4~6岁时脑的重量约为成人脑重的85%~90% (2)脑的可塑性强。在脑的发育过程中,良好的教育能使学前儿童大脑的发育达到最佳水平。

(3)需氧量大。在清醒安静的状态下,学前儿童脑的耗氧量大约为全身耗氧量的50%,而成人约为20%。

(4)对糖的依赖强。学前儿童的肝糖原储备少,血糖的水平对食物的依赖较强,一旦饥饿易造成低血糖。血糖降低时,可使脑功能发生紊乱。

(5)易兴奋、易疲劳。学前儿童大脑皮层的抑制过程不完善,兴奋过程强于抑制过程,兴奋占优势,且易于扩散,往往在大脑皮层形成较大的皮层兴奋区。因此,学前儿童常表现为易激动,自控力较差,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且很难持久。 做好学前儿童神经系统的卫生保健工作包括:

(1)提供丰富的营养,保证大脑的发育。长期的营养不良,尤其是蛋白质摄入不足,不仅会使学前儿童生长发育迟缓、消瘦、体重过轻,而且还会影响到智力的发育。学前儿童的每餐膳食中应包含一定量的粮谷类或根茎类食物。因为粮谷类、根茎类食物富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可分解为葡萄糖,以满足脑组织代谢所需要的能量。

(2)保证充足、高质量的睡眠。对于学前儿童来说,睡眠能促进大脑的发育,睡得好大脑发育就更好。因为婴幼儿在快速眼动睡眠时期大脑仍处于活跃状态。活动得越多表明大脑用得越多,发育程度就越高。正在生长发育中的学前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因而需要较长时间的睡眠,年龄越小,需要的睡眠时间越长。

(3)制定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幼儿园的生活制度最主要的就是一日生活作息制度,除此之外还有学年生活制度、周生活制度。学前儿童一日生活环节主要包括入园、进餐、如厕、盥洗、睡眠、教学活动与游戏、户外活动和离园等。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可以保证学前儿童有足够的游戏和户外活动时间、定时进餐及充足的睡眠。学前儿童身体各部分(包括大脑皮层

在内)的活动与休息能得到适宜的交替,身体的营养消耗可以得到及时的补充,有利于促进其生长发育。

(4)注重学前儿童左右脑的平衡发展,重视右脑开发。大脑两个半球功能的高度专门化及学前儿童脑发育的可塑性,要求我们高度重视如何在学前期充分利用两个半球的特点,发挥整个大脑的整体功能,特别是右半球的潜力,把具体的和形象的、抽象的和概括的东西结合起来,以促进左、右脑的均衡发展。开发右脑,应多提倡对儿童开展图形及绘画训练。 4.学前儿童运动系统有何特点?如何做好学前儿童运动系统的卫生保健工作?. 答:学前儿童运动系统的特点是:柔韧性大而硬度低,不易发生骨折;学前儿童的骨不断生长;脊柱易弯曲;随着骨的生长发育,某些原来分离的骨,逐渐愈合;腕骨的骨化情况可判断骨骼的发育年龄;足弓易塌陷;关节灵活;骨骼肌易疲劳。 做好学前儿童运动系统的卫生保健工作包括:

(1)培养学前儿童坐、立、行等正确的姿势。坐着时,身体挺直,不耸肩,躯干与大腿垂直,两小腿与地面垂直或向前伸,两脚平放地面,使膝关节后面的肌肉、血管、神经不受压迫,这种坐姿使人感到舒适而又不易产生疲劳。站立时,身体正,腿不弯,两肩在同一水平上自然下垂,抬头,挺胸,两眼向前平视,腹部微内收,两脚稍稍分开约两拳的距离,脚尖微向外斜,把身体重量落在两脚的脚跟和外缘上。行走时,为了维护身体的左右平衡,上身要保持端正的姿势,当右脚向前迈步时,左手同时向前摆动,身体重心向前移;当左脚向前迈步时,右手同时向前摆动,身体重心又向前

移,如此反复;两脚脚尖应该指向前方,不要向里勾或向外撇。

(2)要合理安排体育锻炼。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全身的新陈代谢,加速血液循环,使骨骼和肌肉得到更多的营养。学前儿童参加体育锻炼不仅能使其肌纤维变粗,肌肉重量增加;而且还能促进骨骼的生长发育,加速骨的钙化,使骨质更加粗壮结实;同时还可促进韧带发育,增加关节的牢固性和灵活性。在组织学前儿童锻炼时,一定要合理安排锻炼的内容、锻炼持续的时间及运动强度。

(3)提供充足的营养。学前儿童的骨骼和肌肉正处在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充足的营养是它们生长发育的基础,如钙、维生素D能促进骨的钙化,蛋白质能促进肌肉的发育等。因此,要供给学前儿童充足的营养,以保证学前儿童正常的发育。

(4)护好手和足。学前儿童腕部骨骼尚未骨化完成,这决定了其腕部力气不大;手部、腕部小肌肉群活动能力较差,难以完成精细动作。因此,不宜让学前儿童拎重物,不宜让学前儿童进行长时间的写字、绘画练习,给学前儿童提供的玩具不能过重。

为了保护和促进学前儿童足弓的正常发育,应给他们提供宽松、合适的鞋子,并且以软底为宜,可以适当让学前儿童光脚在沙坑或鹅卵石上行走或玩耍,以免形成扁平足。

(5)预防意外事故。不要牵拉肘,悠圈子,防止脱臼和伤孩子筋骨。当肘部处于伸直位置时,若被猛烈牵拉,就可造成牵拉肘。这种现象的出现常常是因为大人带着孩子上楼梯、过马路或帮孩子穿脱衣袖时,用力拉扯小孩的手臂造成的。有的大人逗孩子玩时,抓住小孩的两手,使孩子全身离地,一圈一圈地悠着玩,这种玩法易伤孩子的筋骨,应禁止。

(6)着装应宽松适度。学前儿童不宜穿过于紧身的衣服,以免影响血液循环进而影响骨骼、肌肉的发育;也不能穿过于肥大的衣服,以免在运动中造成意外伤害。 5.试述学前儿童的心理保健措施。 答:(1)创造健康的家庭环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创设家庭环境:家庭成员之间和睦相处、关系融洽;鼓励儿童自由探索、学习,理解、尊重、信任学前儿童,保护其独立性;具备安全、整洁、安静、美观的条件,为学前儿童提供较大的活动场地;父母教养态度端正。 (2)创造良好的托幼机构环境。托幼机构良好的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物质环境应该是安全、丰富和科学的。精神环境的创设应满足:亲切、平等、和谐的师幼关系,教师对学前儿童充满关心和爱心,对学前儿童始终寄予期望和热忱,能尊重学前儿童的兴趣、要求和愿望,能谅解学前儿童的缺点和不足;互助、友爱的同伴关系;和谐的工作人员关系;开展适合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的活动。

(3)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大环境应当是和谐安定的,法律为学前儿童规定了监督保护人,以及学前儿童接受监护和教育的权利,使其基本权益得到保障,潜力得到充分发展,人格得到尊重,避免学前儿童受到虐待和伤害,以保护和增进学前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4)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全面渗透学前儿童的一日生活,促进学前儿童发展,拓展并丰富各类活动,促进学前儿童发展。家园同步。家园达成共识,协调教育方法,统一教育要求,保证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延续性和有效性。

(5)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建立多领域专家合作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教育工作者、心理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儿童精神病医师和儿科保健工作者等社会各方面人员相互合作、密切配合,在学前期对儿童的各种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和早治疗。建立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服务的社会网络。社会应帮助家长、教师和学前儿童改善教育和相互交往,利用传播媒介改变学前儿童的态度和行为。

6.试述如何根据大脑皮层活动规律安排幼儿园的学期、周和日活动? (见简答

12、

13、

14、15)

7.举例说明幼儿园的安全要求有哪些? 答:

(一)创设安全环境

(1)活动场所。室内地面最好采用地板,水泥地面应铺有草垫活地毯或设有围栏。椅角、桌角、墙角以圆角为宜,以免发生碰伤。学前儿童出入的门应向外开,不宜装弹簧,在门缝处加塑料活橡皮垫,以免夹伤手指、脚趾。窗户、阳台、楼梯应有栏杆。活动场所应有安全通道和出入口,应有消防灭火装置和报警装置。幼儿园房舍应远离马路、江河、危险品仓库等,以免发生车祸、溺水等。

(2)生活用品。学前儿童睡床应有床栏,床栏插销应装在儿童摸不到的地方。热水

瓶、电器、火柴、打火机等应妥善放置。炉旁应有围栏,暖气应加护罩,以免烫伤。室内电器插座应安装在学前儿童摸不到的地方。要经常检查电器、电线是否漏电。

(3)玩具。不给学前儿童体积小、锐利、有毒的玩具及物品。大型玩具应定期检查是否牢固,有无损坏,损坏后要停止使用,及时维修。易燃易爆物品不能让儿童玩耍。

(4)药物。保健医生一定要合理用药,严格执行核对制度。药物应妥善存放,不让学前儿童随便拿到。

(5)食物。为防止发生食物中毒,应切实加强食品卫生管理。学前儿童的食品应严格选择,保证新鲜无毒。

(二)建立、健全安全制度

幼儿园的安全制度包括门卫制度、接送制度、交接班制度、房屋设备管理制度等。安全制度贯彻中,一定要明确岗位职责,加强检查监督,杜绝事故发生。

(三)开展保教人员安全教育

(1)加强保教人员的安全意识。幼儿园全体教职工应把学前儿童安全问题置于头等重要地位,加强责任感,强化安全意识,认真细致地做好工作,避免意外事故发生。幼儿园园长随时督促全园教职工,注意安全检查,进行安全基础知识和意外伤害急救处理的培训,防止学前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

(2)对保教人员的安全常识教育内容。懂得一般安全常识,包括生活安全常识、交通安全常识、防火安全常识等。认识影响学前儿童安全的危险物和危险行为。学会识别周围环境中的安全事故隐患。掌握意外伤害急救的知识和处理方法。 8.举例说明幼儿园隔离制度的具体内容。

答:隔离制度是将传染病患者、病原携带者或可疑者同健康的人分隔开来,阻断或尽量减少相互间的接触,并实施彻底的消毒和合理的卫生制度,以防止传染病在园内的传播

和蔓延。幼儿园隔离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重视隔离室的设置。隔离室最好有两间,应与保健室相邻,要设有独立出入的门户,通风良好,隔离室内

应配有少量儿童日常生活用品及玩具,使学前儿童在隔离治疗期间生活方便,不至于太孤单。 (2)对患儿应及时进行妥善的隔离。当发现学前儿童患传染病后,应立即将患儿进行隔离,并视传染病的种类以及病情的轻重,确定是留园隔离治疗还是送回家中隔离治疗,甚至送医院隔离治疗。对患有不同传染病的学前儿童应分别隔离,以防交叉感染。保健医生应对患儿作简单诊断及处理,使用非处方药物治疗,不可超出执业范围使用药物或进行超范围的医疗操作。及时通知家长带患儿到专业医疗机构进一步诊疗,病情危重者应立即护送到医院进行必要的诊治。

(3)对可疑患儿和传染病接触者进行隔离和观察。当发现学前儿童有患传染病的迹象时,应立即请保健医生诊断,不管确诊与否,都应进行个人临时隔离。临时隔离可以在家中进行,也可以暂住在园内的隔离室,但应与已确诊为传染病的学前儿童分开。对传染病接触者进行检疫、观察或隔离,尽可能缩小传染范围,不使传染病蔓延,而且对于已处于传染病潜伏期内的人,可以及早发现症状,早隔离、早治疗。检疫期间,患儿所在的班级应进行必要的消毒。该班不收新生入班,不与其他的班级接触,对观察班的学前儿童应加强晨检和全日观察,注意早期症状和发病迹象。

(4)学前儿童离开园所返回时要进行观察与检疫。在返回幼儿园时,保健医生应向家长询问该幼儿有无传染病接触史,同时对该儿童进行必要的健康检查。未接触传染病的学前儿童,要观察两周;有传染病接触史的学前儿童,应进行个人临时隔离,待检疫期满以后方可回班。 9.举例说明如何处理与预防学前儿童切割伤? 答:

(一)处理步骤

(1)轻微切伤发生后,应采取以下措施:

步骤1:用清水和肥皂将伤口彻底洗净,使伤口周围的皮肤保持干燥。 步骤2:用干净纱布覆盖伤口,然后进行轻轻包扎。 (2)严重切伤发生后,应采取以下措施:

步骤1:冷静止血,用纱布放置伤口处加压包扎,无纱布时,使用手掌压迫是最便利的止血方法,一般压迫5~10分钟即可止血。

步骤2:如果学前儿童出血严重,应抬高受伤部位至高于心脏的高度,用干净的布块加压止血。

步骤3:包扎伤口,但不要过紧,因为伤口会有些肿胀。

步骤4:立即将学前儿童送往医院,如果必要,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注射破伤风疫苗。

(二)注意要点

(1)身体受伤部位尽量放得高于心脏,这样容易止血。

(2)在伤口上不要放脱脂棉或手指。刺入物不可立即拔出,这样可以避免失血过多和更严重的伤情。

(3)不要在伤口上涂抹动植物油,以免造成感染。

(三)预防措施

避免学前儿童接触到一些尖刀利器。教育学前儿童在活动场所中应注意玻璃、剪刀利器等。教育学前儿童在使用各种刀剪锐器时要十分小心。 10.什么是幼儿园环境?试述幼儿园环境建设的意义。

答:幼儿园环境是支持与影响幼儿园教师与学前儿童在园活动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

(1)幼儿园的外部环境。指幼儿园之外的、影响幼儿教师与学前儿童在园活动的一切条件或因素的综合,包括

来自家庭、社区、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经济制度、国家的教育政策与有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大众传播媒介等的影响。

(2)幼儿园的内部环境。指幼儿教师与学前儿童在幼儿园直接参与其中并体验到的特定的物质环境与心理环境的综合。幼儿园的内部环境,是直接支持与影响幼儿园教育活动进行的条件,是制约幼儿园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

(3)幼儿园的物质环境。指幼儿园内的一些硬件条件、设施、设备等。这些为学前儿童发展服务的、学前儿童经常接触和使用的资源应该有利于引发、支持学前儿童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学前儿童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

(4)幼儿园的精神环境。指学前儿童在幼儿园经常接触的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幼儿园的常规要求、同伴群体及幼儿园教师集体、教师态度、管理方式等。 (5)显性环境。指幼儿园的空间、设施、设备、材料等。

(6)隐形环境。指人的态度、管理方式、常规要求、时间安排、师生交互作用中的价值观、态度、行为方式等。隐性环境可以给学前儿童以陶冶及潜移默化的影响。 幼儿园环境建设的意义包括:

(1)幼儿园是学前儿童重要的生活环境。幼儿园的生活,从环境到要求,都不同于学前儿童在家庭中的生活。幼儿园生活环境的质量,不仅影响学前儿童在园生活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其身心各方面的发展。

(2)幼儿园也是学前儿童重要的学习环境。学前儿童是在环境中学习的,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获得发展。不同的环境可以给学前儿童不同的学习经验,对学前儿童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在幼儿园这个集体生活的环境中,学前儿童可以学习如何与家庭成员以外的人相处,学习如何与同龄伙伴交往、共同生活与游戏,学习与体验指导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

(3)幼儿园不仅是学前儿童生活与学习的环境,也是教师工作的环境。一方面,学前儿童在园生活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的工作态度与能力有关。另一方面,教师的工作态度与能力的提高,又与幼儿园这个教师的工作环境的状况有关。教师对待工作的态度,能否发挥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能否不断地在工作中学习、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与幼儿园这个工作环境中的人际

第5篇: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期末模拟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语言包括 语言和 语言,所以语言既是人类的话语,也是一种 。 2.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主要是研究学前儿童 、 和 的过程。 3. 和 ,这是儿童学话中的关键的两步,因为语言基本的奥秘已开始渗入这些简单的学习之中。

4.目前学界关于儿童语言获得的理论概括为三大类: 、 和 。

5.一般把从儿童出生到能够说出第一个具有真正意义的词之前的这一时期划为 阶段;从儿童开始进入正式的学说话阶段,到讲出第一批有真正意义的概括性的词的时期,划为 阶段。

6.前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 和 。

7.幼儿园教育的总目标和年龄阶段目标一般由 制定,而幼儿语言教育的具体活动目标一般由 制订。

8.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内容可以分为 和 两类结构。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语言能力指的是个人使用语言的能力,具体表现为听说读写四项。 2.轶事记录法和实况详录法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而言是比较适宜的研究方法。 3.语言是一种自然现象,是人生来就有的自然属性。

4.独词句体现了词和事物的联系,特别是词指称整类事物的概括性。 5.语言发展最重要的生理基础是人类的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的发展。 6.0—3岁是儿童语言真正形成时期,也是儿童语言发展最迅速阶段。

7.重叠音出现是儿童早期语言发展的重要现象,是婴儿说话所呈现特殊的“小儿语”式发音。 8.儿童一般在3岁以后词汇量大大增加,出现“词语爆炸现象”,这是儿童语言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9.培养婴儿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发展口语的先决条件。

10.词汇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丰富词汇,要不断为幼儿提供大量新词,让他们去理解和记忆。 11.幼儿园的谈话活动旨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帮助幼儿学习倾听,习得与别人交流的方式。一般没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

12.识字也是幼儿的学习任务,幼儿园组织开展的早期阅读活动就是帮助幼儿获得识字经验,提高幼儿对文字的敏感程度。

13.为了让幼儿更好容易理解语言,与幼儿交流时教师要模仿幼儿常用的词语,如把“小狗”说成“小狗狗”、把“一根线”说成“线线”等。

1 14.文学作品作为艺术品,首要的是审美价值,其次才是其他的认识价值、娱乐价值等。 15.在谈话活动中,教师要做示范,给幼儿一些提示,及时纠正幼儿说话时用词造句的错误。 16.讲述的语言要求比谈话的语言要求高,并且建立在一般交谈的语言基础之上。 17.听说游戏主要为了吸引幼儿愉快地参与活动,一般没有明确的语言教育目标。 18.早期阅读活动主要是为学前儿童提供阅读图书的经验,包括早期识字经验和早期书写经验。

19.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对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评价,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的评价。

20.学前全语言教育是指通过加强字、词、句的传授,全面发展学前儿童听、说、读、前书写以及外语等的语言能力。

三、问答题(前4题每小题5分,后2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研究任务,主要包括哪两大方面?

2.早期阅读的内容包含哪几个方面?

3.讲述活动有哪些基本特征?

4.听说游戏活动有哪些基本特征?

5.制订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目标应遵循哪些原则?

6.幼儿园语言教育的方法一般有哪些?

四、根据所给材料设计活动方案(共20分)

要求:

1.设计应符合语言教育目标和幼儿年龄发展特点;

2.任意选择一种活动类型设计相应的活动方案,可提炼“材料2”主题设计谈话活动或听说游戏方案,可围绕“材料2”设计讲述活动、文学作品学习活动或早期阅读活动方案; 3.方案结构完整,包含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内容; 4.按照活动设计与实施的步骤列出活动过程每一环节的要点。

材料1:中班儿童语言教育目标(谈话活动、讲述活动、听说游戏、文学作品学习活动、早期阅读五种活动各自的目标)

材料2:饶口令:瓜儿大

甲:西关队种冬瓜,

2 乙:冬关队种西瓜。

丙:西关队夸东关队的西瓜大, 丁:东关队夸西关队的冬瓜大。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期末模拟试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口头 书面 书面的符号

2.语言获得 语言学习 语言教育 3.独词句的出现 从独词句到双词句

4.后天环境论 先天决定论 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 5.前言语 言语发生

6.产生交际倾向 学习“交际”规则 扩展交际功能 7.专门的机构 教师自己

8.专门的语言教育内容 渗透的语言教育内容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三、问答题(前4题每小题5分,后2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研究任务,主要包括:(1)进一步探索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功能和作用:①促进学前儿童语言和行为的社会化进程;②提高学前儿童的学习能力,促进其智力发展;③促进学前儿童语言学习的兴趣;④学好口语,提高早期阅读能力,为学业成就和未来成功打好基础。(2)解释学前儿童语言发展过程及现象,揭示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特点与教育规律,并运用规律来促进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

2.早期阅读具体的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1)前图书阅读经验(初步了解阅读图书的基本技能;会听成人朗读图书中的文字,能边看边听边理解;养成喜欢阅读和爱护图书的良好习惯);(2)前识字经验(知道文字具有具体意义;理解文字的功能作用;知道文字和语言的多样性经验);(3)前书写经验。①汉语文字的独特书写风格;②知道书写汉字的工具,初步了解可以使用不同的笔来书写汉字;③初步尝试用正确的书写姿势学习写自己的名字。

3.(1)讲述活动需要有一定的讲述对象。(2)讲述活动是培养独白语言的主要途径。(3)讲述活动具有相对正式的语言情境。(4)讲述活动中需要调动幼儿的多种能力。

4.(1)在游戏中蕴含着语言教育目标。(2)将语言学习的重点内容转化为一定的游戏规则。(3)在活动过程中逐步扩大游戏的成分。

3 5.制定语言教育活动的目标,是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中最重要的一环,它的恰当与否,将对真个活动设计产生决定性影响。为了使语言教育活动的目标能够起到龙头作用,教师在制订活动目标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目标应着眼于学前儿童的发展。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目标的制订应适应学前儿童已有的发展水平,符合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二是目标的制订应将促进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作为落脚点,落实到学前儿童对语言内容、语言形式和语言技能的掌握上。 (2)活动目标的内容和要求,在方向上应与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相一致。活动目标要为阶段目标和终期目标服务,总目标和年龄阶段目标要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活动目标落实在每个学前儿童身上。要根据学前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由浅到深、循序渐进地提出目标,使学前儿童从具体到抽象,从直接到间接地获得语言经验。

(3)目标的内容应包含认知、情感态度和能力三个方面。第一,应涉及到知识概念的学习,包括所获得知识的数量和种类,以及操作这些知识的技能和能力;第二;情感态度的培养,包括兴趣、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第三,能力的训练,包括组词成句的能力和在具体语境中运用语言的能力。

(4)语言教育活动目标的表述应该采用特定的术语。教育活动目标通常可以用儿童学习行为变化进行表述。一个恰当的目标应能成功地向别人表达教师的教育意图,应便于观察者在活动后通过学前儿童的行为变化加以评价。

6.幼儿园语言教育的方法,实质上是成人为发展幼儿的语言创设条件和提供机会,让儿童参与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支持、鼓励、吸引幼儿在与人、物、环境、材料等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学习语言、发展语言。幼儿园语言教育方法。一般的有:示范模仿法、视听讲做结合法、游戏法、表演法、练习法等。

(1)示范模仿法。示范模仿法是指教师通过自身规范化的语言,为幼儿提供语言学习模仿的榜样,让幼儿始终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自然地模仿学习。教师的示范是学前儿童进行语言模仿的基础。

(2)视听讲做结合法。“视”是指教师提供具体形象的讲述对象,让幼儿充分地观察;“听”是指教师用语言描述、启发、引导、暗示、示范等,让幼儿充分地感知与领会;“讲”是指幼儿在感知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地表述个人的认识;“做”是指教师给幼儿提供一定的想像空间,通过幼儿的参与或独立的操作活动,帮助幼儿充分构思,从而组织起更加丰富、连贯、完整、富有创造性的语言进行表述。视听讲做结合法的四个方面必须有机地结合,“视”、“听”、“做”都是为“讲”服务的,在“讲”的过程中,促使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3)游戏法。游戏法是指教师运用有规则的游戏,训练幼儿正确发音,丰富幼儿词汇和学习句式的一种方法。游戏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目的在于提高幼儿学习兴趣,集中幼儿

的注意,促进幼儿各种感官和大脑的积极活动。游戏法幼儿语言教育中常见的活动方式之一。(4)表演法。表演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前儿童扮演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根据作品情节的发展,通过对话、动作表情等再现文学作品,以提高口语表现力的一种方法。

(5)练习法。练习法是指有意识地让幼儿多次使用同一个言语因素(如语音、词汇、句子等),或训练幼儿某方面言语技能技巧的一种方法。通过练习,学前儿童可以加深理解语言教育中的有关内容,牢固掌握有关的语言知识,熟练运用语言技能。

四、根据所给材料设计活动方案(共20分)

答案略。

第6篇: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期末考试复习1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含义:可以通过美术和教育这两个方面体现出来,根据美术教育两方面的侧重点,可相应的将学前儿童教育分为美术取向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和教育取向的学前儿童美术作用。 美术取向:着眼美术本身即以美术为本轮以教育为手段,对学前幼儿传授美术知识和技能已发展和延续文化。 教育取向:着眼于教育,即以美术作为教育的媒介,通过美术教育追求一般教育的价值,具体说就是通过学前儿童美术教育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培养儿童道德感、审美情感、认知能力、意志品质、以及创造性的。学前儿童音乐:指学前儿童所进行的音乐艺术活动,它反映了学前儿童对音乐的感受,理解,表现和创造,也表现了学前儿童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感,具体包括歌唱活动,律动舞蹈,音乐欣赏活动,音乐游戏活动,节奏乐活动等。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是一门研究学前儿童音乐发展、音乐学习的特点、规律以及如何对学前儿童实施音乐教育的学科,是以儿童音乐为学习内容的教育实践活动,他是儿童音乐与学前儿童教育学相互交融的产物,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音乐能力:指个体从事音乐时间活动的本领(演唱,演奏,音乐欣赏,音乐创作等

本领. 音乐的感受力:指对音乐作品所反映的情趣和思想感情的体验能力 音乐的表现力:指在音乐感受能力的基础上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通过自己的声音和

动作表达出来的能力. 幼儿园手工活动:是指幼儿在教师引导下,利用各种材料进行的造型操作游戏。主要包括泥工,纸工和各种其他材料进行的综合性手工活动,可以使幼儿的动手能力,操作协调能力,耐心细致,有序的工作习惯得到锻炼与培养。 幼儿园环境:是指幼儿园身心发展所必须具备的一切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总和。它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两大部分,幼儿园物质环境涵盖幼儿园所有室内外的活动设施设备,幼儿园人文环境包括幼儿园人际环境和文化环境,它是指教育观念和保教水平。

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含义:是以儿童为主体,以适合儿童的音乐为客体,通过教师设计和组织的多种形式的音乐活动使主客体相互作用,以培养和发展儿童的音乐能力,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发展为过程的教育活动。 美术的发生:

1.模仿论:代表(亚里士多德、达芬奇、狄德罗、车尔尼雪夫斯基)

2.游戏论:德(席勒)英(斯宾塞)3.表现论:英(雪莱)俄(托尔斯泰)

4.巫术论:英(泰勒)5.劳动论:沃拉斯切克、毕歇尔 艺术儿童之间的共同特征:

1.形象性2.情感性3.愉悦性 美术的类别:

1.绘画中国画又称(水墨画),油画师夕阳回话的代表

2.雕塑3.工艺美术4.建筑艺术5.工业(与环境)设计美术 学前儿童美术活动的主要内容:

绘画、手工、美术欣赏 美术活动的教育因素:好玩即游戏因素、好看即艺术因素、贴近儿童生活即生活因素、动手创造即操作因素、尊重创造即创造因素 按题材内容和形式绘画活动:

1.命题画活动(又称主题画活动)⑴物体画活动⑵情节画活动

2.意愿画活动(称自由画活动)3.装饰画活动(称图案画活动) 幼儿园环境装饰设计原则:

1.教育性原则2.审美性原则3.趣味性原则

4.参与性原则5.发展性原则6.动态性原则7.安全性原则。 美术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认识、操作、心理、情感2.物质准备:各种物质材料 音乐的具体特征:

1.音乐是音响的艺术2.音乐是听觉的艺术3.音乐是时间的艺术

4.音乐是情感的艺术5.音乐是表演的艺术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内容:

歌唱、韵律活动、音乐欣赏活动、音乐游戏、节奏音乐。 音乐游戏种类:内容与主题

1.有主题音乐2.无题音乐游戏 根据游戏类型分类:

1.歌舞游戏2.表演游戏

音乐游戏的材料包括:

1.情节,角色方面2.动作方面3.音乐方面4.趣味性方面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设计原则:

1.发展性原则2.互动性原则3.整体性原则4.差异性原则 学前儿童音乐活动的评价原则:

1.判断性原则2.针对性原则3.全面性原则4.客观性原则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任务:

1.使学前儿童喜欢美术活动,保持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2.丰富学前儿童美术实践经验,建立初步的审美意识

3.发挥美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学前儿童健全人格形成

美术欣赏活动的内容:

绘画欣赏、雕塑欣赏、工艺美术欣赏、建筑美术欣赏、自然景物欣赏、环境欣赏。 手工活动指导:

1.准备精美有趣的范例引起幼儿操作学习的动机

2.提供练习的环境与时间,使幼儿充分体验工具材料的性能

3.教师清楚的讲解演示制作的基本技巧

4.制作过程中耐心的帮助与支持5.对作品的处理

儿童美术欣赏活动意义:是教师引导儿童欣赏和认识美术作品、自然景物即周围环境理解对称、均衡、变化等形式美的原理,感受造型、色彩、构图等艺术手法及其情感表现、体验美术欣赏的快乐,从而丰富感性经验、激发儿童审美情趣的一种教育活动

教师在选择美术活动中应注意:

1.做到内容有趣贴近生活2.在技巧上符合本班幼儿需要与接受水平

3.注意内容的投放契合当前季节与时事4.不同内容之间知识技能的连贯性 美术活动内容目标制定依据:

1.《纲要》中关于幼儿艺术教育领域的目标2.各年龄班美术能力的发展水平

3.从美术学科的内容出发,本次美术活动的具体需要 影响学前儿童美术活动的重要因素:

1.刺激儿童美术表达的兴奋性2.切身体验与思考5.重复练习的重要性

3.适合儿童水平的美术技4.儿童对美术材料的驾驭能力 音乐功能:

1.音乐的教育功能⑴陶冶情操、净化心灵⑵启迪智慧、诱发灵魂

2.音乐的其他社会功能吧、⑴保健功能⑵娱乐功能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使儿童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表现在:

1.促进儿童听觉能力的发展2.促进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

3.促进儿童注意,观察,记忆能力的发展4.促进儿童感情的发展

5.促进儿童个性的发展6.促进儿童身体健康

7.增进儿童身体健康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任务:

1.激发学前儿童对音乐的兴趣哥爱好2.重视学前儿童音乐能力的培养

3.指导学前儿童学习简单的音乐知识和技能4.注意发挥音乐的教育作用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作用:1.是对儿童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

2.有利于开发儿童右脑,增进大脑功能3.使儿童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组织学前儿童庆祝节日活动应注意:

1.面向全体儿童,每个儿童都有参加表演的机会

2.节日庆祝活动的方式要多样化4.节日庆祝活动时间不宜过长

3.祝活动可采用全园集体性活动,各年龄段班级部活动,各班独立活动等形式

家庭音乐教育的意义:

1.家庭是儿童最早的音乐教育环境

2.家庭音乐教育有助于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3.家庭音乐教育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基础和补充 美术欣赏活动的指导:

1.做好物质上的准备2.做好相关知识经验的准备

3.认真研究活动目标和欣赏内容4.采用多种方法、手段进行欣赏。 美术与学前儿童的成长:

1.学前儿童的美术作品标志着儿童个体发展的程度

2.美术是学前儿童学习,认识世界的另一种语言

3.美术是学前儿童接受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

4.美术是综合学前儿童个性与社会性,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和发展的有效途径。

幼儿美术造型中的在幼儿美术作品中的“像”应该是广义的,是一类事物形象的泛指,而不是针对哪一件具体事物的“像”与“不像”,凡能把一类事物的基本形象特征表现出来,就可以说“像”,这个“像”是“基本像”,所谓的基本像有俩层含义:一是指画面中每个物体形象应是一类事物基本形状的特征反应。二是通过物象可以看出画的是什么,和要传达的意义,虽然画面的形象可能与现实事物不相符,但却能使我们发生与现实相吻合的联想,这就是大家常说的儿童绘画在其“意”而不在于其“形”。 工具论:以(里德和罗斯菲尔德为代表)

工具论的优点在于提出美术教育目的理论是以儿童为本论的目的论,将美术教育的目的定位在儿童的一般发展上,强调学前儿童美术教师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主张通过自由、自发的自我表现和创造来认识周围世界,发展自我,建构健全人格。 不足之处:在于儿童在表现潜能时,往往容易陷入缺乏指导的境地,自由创造难以实现

工具论教育目的:认为美术教育的目的是通过美术活动促进儿童个性的健全发展。

5本质论:以(艾斯纳和古力为代表)

本质论优点:提出儿童美术的学习并非成长的自然结果,美术对儿童最重要的贡献属于美术本质,不应该剥夺儿童能够从美术中得到的东西。

不足之处:过分强调美术教育的系统性,势必限制了美术活动中儿童在创造力和自由的个性表现方面的发展。

本质论目的:认为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儿童了解美术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发展他们的审美判断能力,使其创造具有美感和表现性的美术作品。

学前儿童美术能力发展阶段:

1.涂鸦期(1.5-3岁)此阶段儿童从不能控制画笔和所画出的线条,到能手眼配合初步的控制,并对所画出的画发生视觉上的兴趣,产生形象上的联想。

分为:无意涂鸦、控制涂鸦、命名涂鸦

2.象征期(3-5岁)此阶段儿童已不仅仅是依据画面形象进行联想,想象,他们开始根据自己的观察角度与知识、经验来表现物体,他们所绘形象从成人的角度看如同“符号”而且符号抽象,简单,夸张,多变,有些符号难以辨认,而有些又极富典型特征。

3.图试期(5-8岁)儿童通过自身的观察,理解与多次实践,开始比较为固定的样式描画事物,因此也常被称为概念性的表现阶段。

4.写实期(8岁以后)是想要描画写实物像的时期,虽然此时知识较丰富了,但技术却未能跟上,由于不能把所看到的事物画的很像,往往会丧失画画的自信。

6

第7篇: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期末复习指导

期末复习指导手册中的练习题一定要认真做一做。期末复习以期末复习指导手册内内容为主,教材为辅。最后祝大家考出好成绩。

综合练习部分参考答案 第一章 简答题

3.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通过哪两方面体现出来?P7第二段

答: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可通过美术和教育两方面体现出来。……使儿童的绘画失去儿童特有的天真、稚拙和淳朴。 论述题

2. 如何理解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价值定位?P16-22 每一点需要适当扩展

第二章 简答题

2. 改革开放后,中国学前美术教育开始注意到哪些方面的问题?P31 答:1. 这一阶段,一大批幼儿美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工作者对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2. 在美术教育中,既注意造型教学本身的体系和系统,也注意各科间的相互联系,及美术活动与各种其他活动联系、与整个教育的联系。

3. 在美术教育中,不仅注意幼儿美术知识经验的积累,技能技巧的联系,而且注意发挥幼儿的创造性、独立性、自主性,重视情感因素在美术教育中的作用,以及美术教育对幼儿情感的培养。

4. 在美术教育中,不仅注意全班幼儿集体的美术活动,而且注意个别化的美术活动,重视个别儿童的兴趣、需要与个性的发展。 论述题

2. 谈谈当下幼儿园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参考答案)

尽管少儿美术教育取得了空间的发展,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在少儿美术教育繁荣的后面,究竟存在着怎样的误区?经济利益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美术教育的真正目是什么?当前美术教育的现状如何?中国的少儿美术教育该如何不断完善走向成熟? 什么是儿童美术教育 儿童美术教育包括三层含义。

1、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是满足学前儿童审美情感需要的教育。学前儿童喜欢涂涂画画,他们对儿童美术教育应为学前儿童提供情感沟通与满足的机会。

2、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是—种创造教育,是以培养学前儿童创造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每个儿童都有美术创作的潜能。在儿童的美术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在成人看来既可笑又可爱的形象,如不合逻辑的构思、不合比例的造型、随意安排的空间构图等。这些都是儿童从自身经验出发,经过大胆想像而创造出来的。因此,儿童美术教育应当鼓励和指导儿童以自己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形成有个人特色的艺术表象,并通过大胆想像艺术地表现自己的体验。

3、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是一种操作教育,是培养学前儿童手、眼、脑协调活动的操作教育,也是感受和创造美的过程。儿童需要手、眼、脑的协调活动,他们需要用脑去想像、理解相加工审美意念,用语言表达感受,用手操作材料等。 传统少儿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美术教学,注重临摹,忽视儿童的个性表现常用简化了的图形做为形象表现的模式,通过临摹灌输给儿童,把学简笔画称为让儿童掌握绘画“词语”。

2、传统的美术教育忽视儿童成长的历程,教材内容脱离儿童实际。 美术活动是儿童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对孩子来说既是玩画游戏,同时又是一种再创造。同时,儿童美术教育同专业的美术教育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儿童美术教育主要靠发展直观知觉,通过观察、体验、记忆、联想、创造等一系列活动,调动人的一切感官,让儿童自己去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儿童美术是综合性教育,需要利用多种媒体对儿童进行刺激,使他们产生创作的欲望和冲动,顺应儿童自然发展,把知识潜移默化地传授给他们,帮助他们完善创作所要表达的感受。

第三章

三、简答题

3. 简述里德的艺术与教育完全交融理论 P49-50共6点

第四章 简答题

3. 简述概念画期的含义

概念画期的幼儿视觉感受性又有提高,眼动的轨迹越来越符合物象的外部轮廓,手部的小肌肉进一步发育,作画时能表现物象的主要部分和基本特征,不借助语言也能看出所画的内容。但是,该阶段的儿童常以程式化的图形表现物象,缺乏写实性,形象不完整,喜欢用固定样式和画法表现不同的对象,画得比较概念化。 4. 简述幼儿绘画中空间概念的发展顺序P73-75 论述题

3. 谈谈幼儿涂鸦产生的原因 要点描述

从生理方面来看,幼儿到了两岁左右,手的骨髓和肌肉已有所发育,有了一些力量和准确灵活性,神经系统也有所发育脑、眼、手之间的协调关系基本建立,脑和视觉对手有所控制和调节,于是幼儿开始了新的动作练习,尝试控制一些简单的物体,比如重复地抓握摆弄东西,一遍遍抛出或拉动物品等,涂鸦即是这一时期的动作练习之一。

从心理方面来看,幼儿涂鸦与他们这一时期直觉行动思维的心理水平有关,处于这一阶段的幼儿在行动中感知主客观之间的关系,不能脱离行动在头脑中构成形象。这样,幼儿在涂画的过程中,不会把自己的动作和外界事物相联系,而仅仅关注当前的动作和动作留下的痕迹, 因此,他们画出的东西既不成形也不代表任何事物.但是,在不断涂画过程中,幼儿在纷乱的线条中认识一些形状在表象功能进一步发展的条件下,他们会发现画出的痕迹和记忆中的某些事物相像,于是去重复这些形状,用它们代表记忆中的那些事物。

第五章 简答题

3.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中美术角活动的延伸包括哪几类? 答:第一,欣赏类,包括平面的图片、画册和立体的实物工艺品两类。第二,绘画类,包括纸和笔及其他用于绘画的工具和材料。第三,手工类,包括手工工具,如剪刀、胶水、尺子、小竹刀、泥工板、抹布、垃圾桶等。

第六章 简答题

3. 3~4岁儿童绘画教学活动的目标

答:1引导儿童进一步学习多种绘画方法(如蜡笔水粉画、水墨画等),体验绘画的快乐。

2引导儿童学习用各种线条表现感受过的物体的基本结构和主要特征。 3引导儿童学习认识 12种颜色并学会辨别同种色的深浅,学习用较丰富的颜色作画,学习区分并尝试画出主体色和背景色,培养他们对使用颜色的兴趣。 4引人写生画,使儿童将图画形象与实物形象沟通起来。 5引导儿童初步学习在画面上安排物体的上下、左右关系。

4. 如何引导学前儿童进行有效的观察? 答:1选择可供学前儿童欣赏感知的对象。美术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来自现实生活本身并且经过创作者亲身体验过的知觉材料远比间接的知觉剌激重要得多。 2注意感知内容的科学性艺术活动中的审美感知不同于科学活动中的感知。科学活动中感知的目的在于观察客观事实,形成科学概念,强调的是"真"。

3注意感知过程中方法的合理性,艺术知觉主要是完形知觉和超完形知觉,对部分的感知是为艺术整体服务的。 4注意感知过程中语言的引导性。

四、论述题

1. 如何理解学前儿童绘画教学中技能与创造性的关系?P128第一段 2. 你怎样理解学前儿童绘画活动中的临摹画?P125 第七章

3. 简述4~5岁儿童手工教学活动的目标

答:4岁-5 岁儿童手工教学活动的目标是儿童能较熟练地使用合适的工具,具有一定的立体造型的想象力和制作能力。

· 引导儿童较熟练地使用和选择手工工具和材料,创造性地表现自己的意愿。 · 引导儿童学习用多种点状材料拼贴物象,表现简单的情节。

· 引导儿童学习用多种技法将纸折出物体的各个部分,组合成整体物象。 ·引导儿童学习用目测的方法将纸等面状材料分块剪、折叠剪,拼贴平面的物象或制作立体的物象。

· 引导儿童学习用拉伸的方法并配合其他泥工技法塑造结构较复杂的物象,表现其主要特征和简单细节。

4. 教师引导儿童进行泥塑活动时应注意哪些?

第一,教师自己耍了解泥塑活动中所使用的粘泥、橡皮泥和面团的特性。 第二,彩塑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品,因而,在幼儿园大班时,教师可引导儿童对自己制作的泥塑作品进行着色描绘以美化作品。

第三,教师在评价儿童的泥塑作品时不应把重点放在追求作品的精确与细致上,而应注重儿童泥塑操作的过程及作品整体的稚拙感。 第四,妥善处理儿童的泥塑作品。

四、论述题 论述学前儿童手工教学需注意的问题P162-164扩展 第八章 简答题

3. 简述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的描述阶段? 所谓描述,是指陈述美术作品外在的可立即指称的视觉对象,而不涉及作品的含义及其价值的认定。如果作品是写实的,则要指出作品包含哪些形象,如作品中所包含的人物、动物、景物、物品等。如果作品是抽象的,则要指出主要的形状、色彩及其运动的趋向。为此,教师可以用提问的方式来进行。 4. 简述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学的准备

(1)深入了解儿童对欣赏的特殊态度、情感、信念和价值观 ,他们对美术表现形式的情感和理念。每个孩子的能力是不一样的,一定要以儿童能接受的程度作为课程教学的起点。

(2) 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 , 有较为广泛的艺术知识和技能 , 并能不断学习 , 富有挑战冒险的精神,为儿童提供丰富的美感经验,用富有创意的课题吸引儿童的兴趣。

(3) 选择经典性的艺术作品,向儿童作系列的介绍 , 可以开拓儿童的视野, 训练儿童艺术的敏感性。

(4) 要创设良好的教学、学习环境 , 有足够的画册、幻灯片、录像、录音等设置 , 能经常有机会接触画家,参观美术馆、博物馆,有进行创作练习活动的场所。

论述题

2. 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活动中如何创设有效的环境(物质与心理环境)? 答:3岁左右的儿童开始萌发了审美心理。这时的儿童有了审美心理结构的雏形,即优美形态的审美态度,对优美事物的偏爱和识别优美物体的审美敏感性及相应的美感体验。因此,教师在指导儿童进行美术欣赏时,要注意欣赏环境的作用: 第一,走进自然,激发、培养幼儿欣赏的兴趣。教师可让儿童走进自然,接触身边的美的事物开始,如欣赏柳树的炳娜多姿,感受松树的沧桑挺拔观赏五影缤纷、形态各异的花朵,在各种随机的或专门的美术欣赏活动中,培养儿童对欣赏活动的兴趣。

第二,布置多样而优美的环境。在儿童生活和受教育的场所,为儿童创设优美的环境,可以对儿童进行美的熏陶和感染,使其经常感受环境中的美。

幼儿园环境的设计要兼具实用性和美观性,更要符合儿童的审美趣味。环境美化包括室内与室外环境的布置。室内环境的设计,除了让儿童具有足够的活动空间以外,应在室内可利用的空间中作多种装饰,展示各种图片和儿童作品。在教学楼的过道、楼梯边的墙上可陈列幼儿的创作作品和名画复制品条件的幼儿园还可专设一间幼儿美术活动室。环境布置在色彩和形式上要有儿童的特点,应做到整洁、温馨、活泼及儿童化,使之成为花园和乐园,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儿童的情绪。环境设备力求实用、美观、整洁、有序。儿童在多样而美观的环境中,能随时观察各种事物,或动手操作,这有助于提高其对美的欣赏力和审美能力。教师也要有意识地用一些优美的语言感染他们,如对自然景物、美术作品带有感情的艺术 性描绘,让幼儿在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中学习。

第九章

三、简答题

3. 成就感是观察和评价幼儿对自己美术成果的看法如何的标准,幼儿在这方面的行为表现可以有哪几种类型?

答:.成就感方面是观察和评价幼儿对自己美术成果的看法如何的标准,幼儿在这方面的行为表现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第一,自己认为很成功,主动请别人看自己的作品,并讲解作品的含义;能慷慨地将作品赠人。

第二,对自己的作品感觉满意,但不主动展示,听到别人的称赞感到愉快,希望保留作品。

第三,认为不太成功,接受别人的看法,希望将作品交给老师。

第四,感到沮丧,对别人的反应无动于衷或抵触,对作品去向不关心或毁掉作品。

四、论述题

应该从哪几种不同的角度去把握对学前儿童参与美术活动的行动进行评价? P199-201八点扩展一下

第8篇:最新2014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期末复习考前整理

一、填空题

1、美术形象的存在方式依赖 ( 空间 ).

2、美术的基本表现形式和手段是( 线条、形体、结构、色彩).

3、美术也称 ( 造型艺术、视觉艺术) 或( 空间艺术 ).

4、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的目标是儿童美术教育的 ( 目的 )和( 要求 )的归纳。

5、创作活动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大约经历了( 知觉、体验 )与( 反思、表达 )这样一个流程。

6、整体的评价,不仅包括对儿童美术( 结果 )和( 发展 )和 ( 儿童美术 )的测量和评价,还包括( 活动设计、活动组织、活动指导 )和 ( 活动效果 )的评价。

7、学前儿童参与美术活动的行为过程的评价应注意根据三种不同的角度来把握,它们是将幼儿( 当前 )的学习与幼儿自己( 过去 )的学习相比较、将( 某一 )幼儿的美术学

20、色彩的三要素是( 色相 明度 纯度 )。

21、色彩的明度是指色彩的( 明暗 )程度,在七种基本色相中,最亮的色彩是( 黄色 ).

22、色彩的运用是指学前儿童运用认识的颜色来表现物体形象,并通过颜色的( 对比渐变 ) 等变化来丰富画面,从而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

23、绘画的形式语言是指( 线条、形状、明暗 、色彩、构图 )等美术要素

24、绘画的题材是指创作者在生活中形成的,根据一定的创作意图进行选择、改造或想象而进入作品的一定 ( 生活现象 )

25、国内外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结果不尽相同,但一般认为涂鸦线条有( 杂乱线、单一线、圆形线、命名线 ) 四种水平。

26、以画面色彩与再现客观事物或表现主观情感有无关系及关系的密切程度为标准,幼儿习与( 其他 )幼儿进行比较、将幼儿的( 学习 )与理想中的评价( 标准 )进行比较。 对色彩的运用可以分为 ( 涂抹、装饰、再现和表现阶 ) 三个阶段。

8、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也可通过( 美术和教育 )两方面体现出来。

9、20世纪初期,在我国建立幼稚园时,( 福禄倍尔、蒙台梭利 )的幼儿教育思想及( 杜威 )的教育思想相继传入我国。就造型美术教学方法而言,当时主要摹仿采纳的是经由日本传来的( 福禄倍尔 )以造型性游戏和手工制作为主的教学模式。

10、1994年定稿并出版的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指出:年幼的儿童以极大的热情对视觉艺术教学所提供的艺术材料进行实验,对各种观念进行探究。他们在艺术作品的创作和共享过程中表露出欢乐和兴奋,( 创造 )是这种教学的核心。

11、1927年陶行知先生在( 陈鹤琴 )等创办了中国第一个乡村幼儿园南京燕子矶幼儿园。

12、陈鹤琴把儿童绘画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分别是( 涂鸦期、象征期、定型期、写实期 )。

13、里德生平著作主要有(《通过艺术的教育》).

14、卢梭将( 感觉经验 )看做是对儿童进行智育的前提。

15、屠如美将儿童绘画发展变现四个阶段( 涂鸦期、象征期、概念化期、写实 )。

16、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 学前美术老师 )。

17、在幼儿园,美术教育内容一般可分为( 欣赏、绘画、手工 )三大方面。

18、对话法是指美术欣赏教育中( 美术作品、教师与 学生 )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19、对( 教师教学行为 )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美术教育的发展。

27、技能技巧的形成需要有一定的练习,这种练习包括( 分步练习 与整体练习 )。

28、手工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弄清( 原理 )和 ( 步骤) ,以帮助儿童形成技能,并将技能迁移到其他手工制作活动中去。

29、象征期是一个过渡期,发生于( 学前初期 )。

30、儿童绘画的教学活动类型有( 临摹画,写生画,命题画,意愿画 )。

31、( 意愿画 ) 是指由儿童自己独立确定具体内容、形式和表现方法。

32、( 贴树叶 ) 是典型的用面状材料制作平面手工作品的制作活动

33、( 5—6岁 )儿童手工教学活动目标是儿童能自己选择合适的工具,合理运用多种材料,具有一定的( 立体表现力,创造力 )。

34、( 美术作品 )是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的结果,它清晰地反映出儿童的美术能力水平和特点。

35、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分为以精神性为主旨的美术教育和以实用性为主的美术教育,前者被称为“艺”的美术教育,后者则被称为重( “ 技 ” )的美术教育。

二、选择题

1、( B、福禄倍尔 )是德国的教育家,德国幼儿园的创始人。

2、(C、 4-5岁 )儿童绘画教学活动的目标中需要引导儿童学习深浅、冷暖颜色的搭配。

3、( A、遮挡式 )是幼儿期最高的构图形式,以这种方式构图的画面有了清晰明确关系。

4、( B、撕纸 )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锻炼学前儿童的手指肌肉

5、(A、 写生画 )通过对实物的观察进行描绘

6、( A、蔡元培 )提出了幼儿教育体系,主要设立

7、( A、里德 )主张通过艺术教育促进儿童人格发展

8、阿恩海姆的代表是( A 、艺术与视知觉 )。

9、罗恩菲尔德在分析和解释儿童美术发展的各个阶段的个人成长特征时,从以下那七个层面来评价儿童美术作品?(A、智能成长,B、身体动作的成长,C、感情成长,F、社会性成长,G、知觉成长,I、创造性成长,J、美感成长。)

10、屠美如认为不同时期的儿童绘画有着不同的特征,儿童只能画出一个物体的空间,但是不能参照一条轴线表现一系列物体的相对高度,是 ( C、前轴阶段 )的表现

11、美术也称( B、影像艺术 D、视觉艺术 F、空间艺术)。

12、美术教育史上第一个“发现了儿童绘画”、的人是( A.弗兰兹·西泽克 ) 。

13、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内容涉及( C 绘画、D 手工 )和 ( F 欣赏 ) 三大板块,

14、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评价是一个整体的评价,这一评价目的关注了幼儿的可持续发展和( B、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两个方面。)

15、学前儿童( C、绘画 )教学领域是教师引导学前儿童运用各种纸颜料

16、学前儿童美术教学组织原则有审美性原则、( C、创造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 。

17、幼儿审美决于自身的内在规定性和结构与对象之间内在的适应性是因为幼儿审美具有的( A、完整性 B、主动性 ).

18、幼儿在表现物体的深度上有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C、统为一形、正侧面同在、单一面、多面变形 )。

19、幼儿园环境的设计要兼具( B、实用性 ) 和美观性,更符合儿童的审美趣味,环境美化包括室内外环境的布置。

20、儿童美术欣赏课的基本方法是( A、对话 )。

21、儿童美术绘画课的基本方法有写生画、( C、临摹 )、命题画、意愿画。

22、儿童需要掌握的绘画基本技能之一是手的动作、手眼协调能力和( C、手的控制能力 )。

23、1923年幼儿教育家( C.陈鹤琴 ) 先生在南京创办我国最早的幼儿园——鼓楼幼稚园,提倡中国化的幼儿教育。

24、《画架绘画与儿童人格》的作者是:( B.艾修勒和哈特薇克 )

25、研究者在对绘画作品的研究中发现,幼儿绘画水平有三个较大的飞跃,依此,将幼儿美术能力的发展分为(A、“涂鸦”期、“象征”期和“概念画”期 ) 三个阶段。

26、命题画可分为( A、物体画 ) 和 ( C、情节画 )。

27、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目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哪一点?( D、促进美术教育的发展 )

28、对于儿童为什么喜欢绘画,陈鹤琴不赞成“天赋说”和“生理机能说”,他提出“( B、刺激一反应 )”说。

29、写生画有(A、 参照实物作画、C默写作画

)两种形式

30、根据学前儿童手工制作的特点和幼儿园教师指导的特点,幼园的手工活动可以分为 ( A、 立体 )手工活动和( B、平面手 )工活动。

31、3岁左右的儿童开始萌发了( A、审美心理 ),即优美形态的审美态度,对优美事物的偏爱和识别优美物体的审美敏感性及相应的美感体验。

32、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目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哪些方面?对以往的美术教学工作作出反思,( C、促进美术教育的发展 )。

33、重“技”的美术教育主要沉落在社会中属于( A、匠 )的一类人

34、在手工教学的构思过程中,( B、物尽其用和因材施艺 )是两大基本原则 35.主张设立胎教院、乳儿院、幼稚园等一套养育机构,以代替家庭教育的教育家是( A.蔡元培 )。

36.陈鹤琴把儿童绘画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涂鸦期象征期定型期和( B.写实期 )。 37.美术形象的存在方式依赖( C.空间 )。

三、简答题

1、在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里实施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些什么?

答:

1、对话双方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

2、教师应给儿童利用多通道充分体验的时间。

3、教师不但要自己学会提问题,还要教会儿童提问题。

4、教师不强求儿童接受某一权威的结论或自己的看法。

5、教师可引导儿童用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

2、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总目标是什么?

6、谈谈学前儿童美术教学媒体的多样化问题。

答:随着信息化的迅速普及,美术教学媒体也越来越多样化,视觉的参照物也更丰富多彩,如各种类型的美术作品、影视图像等。社会美术教育是幼儿园美术教育内容的延伸和补充,除幼儿园、家庭以外的社会机构和场所所提供的早期儿童美术教育形式,如由国家和社会团体举办的各种美术训练班、儿童美术技能大赛等,以及美术馆、博物馆、电视、电影、期刊、画报等都能作为美术教育的特殊媒体起到积极的作用。与幼儿园相比,社会美术教育所开展的各种美术活动具有场地开阔、材料量大、活动时间充裕、指导人员专业水平高等特征,有利于提高幼儿学习美术的兴趣,发展个性,并且可以自然地与艺术环境融为一体,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艺术、了解艺术并爱上艺术。

11、如何引导学前儿童进行有效的观察?

1、选择可供学前儿童欣赏感知的对象。美术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来自现实生活本身并且经过创作者亲身体验过的知觉材料远比间接的知觉剌激重要得多。2注意感知内容的科学性艺术活动中的审美感知不同于科学活动中的感知。科学活动中感知的目的在于观察客观事实,形成科学概念,强调的是"真"。

3、注意感知过程中方法的合理性,艺术知觉主要是完形知觉和超完形知觉,对部分的感知是为艺术整体服务的。

4、注意感知过程中语言的引导性。

12、简述陈鹤琴先生的“刺激—反应”说。

答:陈鹤琴先生认为,“小孩子喜欢画图,并不是内心有一种天赋的冲动,而是受了外界事物的刺激,在他脑子里留下一个深刻印象,于是他借画图表达出来。”陈鹤琴先生的观点从根本上说是正确的。因为,心理是人脑对外部事物的反映,没有外部事物的刺激,就不会有心理活动的内容,外部事物的刺激是儿童绘画的本源。小孩子受了外界事物刺激,一定要反应,于是就用图画拉表达来表达他的思想和情感,这是小孩子喜欢画图的主要原因。

13、中国古代儿童美术教育有哪两种倾向,其内涵为何

答;一种倾向是重“艺”的美术教育。主要浮泛于上层社会和文化人中,作为一种提升道德,陶冶性情的精神文化活动而存在,基本的学习内容是绘画和书法,主要的教学方式是师徒授受式。 另一种倾向是重“技”的美术教育。主要沉落于社会中属于“匠”的一类人身上,此类教育以实用性为特征,包括画,塑,剪,刻,雕,磨,贴等,技艺特色浓郁。

3 答:

1、引导儿童初步学习感知周围环境和美术作品中的形式美和内容美,培养他们对美的敏感性。

2、引导儿童积极投入美术活动并学习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培养其对美术的兴趣以及审美情感的体验和表达能力,促进其人格的完善。

3、引导儿童初步学习多种工具和材料的操作以及运用造型、色彩、构图等艺术语言表现自我和事物的运动变化,培养其审美表现和创造能力。

3、学前儿童美术教学原则是什么?

答:主要有:

1、审美性原则、

2、创造性原则、

3、实践性原则。它是根据学前儿童美术教学的目的、美术本身的特性以及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学规律制定的,是整个学前儿童美术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

4、在对学前儿童参与美术学习成果的评价中有哪些因素是值得关注的?

答:第一,幼儿画的表现要符合幼儿身心的发展水平。幼儿的绘画能力要配合他的身心发展,两者才能得以平衡发展。第二,幼儿画要能表达出内心心象,并能宣泄个人情感。第三,幼儿画要能发挥幼儿的个性,要有自我的表现。第四,幼儿画要能表现出绘画材料的特征。第五,幼儿画做平,要和画纸的大小相称。

5、怎样理解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含义?

答:(1)通过美术教育,追求一般幼儿教育的价值。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保证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培养儿童的道德感,审美情趣,认知能力,意志品质以及创造性。

(2)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立足与真、善、美的和谐统一,要求艺术渗透整个教育,使幼儿能按照其本来面目健康成长,最终成为艺术的、完美的人。

14、根据阿恩海姆的理论,儿童知觉中占优势的倾向是什么?

答:儿童画并不像一般人认为的那样是依葫芦画瓢的,而是对原物作了大幅度改造之后的形象,因而看上去极为简约。即那种把外物形态改造为完美简洁的(或好的)图形的倾向。儿童画大都是二维的是较规则的圆形和椭圆形,只以简洁为准。

15、阿恩海姆是如何解释儿童画“蝌蚪人”的?

答:阿恩海姆从他的“知觉分化”理论出发,解释儿童画蝌蚪人的理由:早期儿童由于知觉尚未分化,其绘画样式十分简化。随着儿童的成长,其知觉能力不断分化,绘画样式也越趋复杂。在早期阶段,儿童用圆表现的不只是人的头部,而往往是整个人体。随着儿童的成长,会根据成人的要求指出人体的一些部位和器官,但是,儿童绘画的样式仍服从于其知觉分化的水平,用圆和最简单的图形表现人体的各个部位。

16、命题画的三个基本条件是什么?

答:

1、 要有直接的或间接的生活经历;

2、 图画形象基本上是画过的;

3、 幼儿有初步想象作画的习惯。

17、儿童需要掌握的绘画基本技能有哪几个方面?

答:一是手的动作,手眼协调能力,手的控制能力;二是 对工具和材料的理解与运用;三是对外界信息的掌握及对色彩、形状和空间的认识与使用。

18、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利用色彩的基本特点?

答:色彩都有其色相、明度、纯度这三个特性。色相就是色彩的名称,如黄色、红色等;明度是指色彩的相对亮度;纯度是指色彩的相对纯净度。这种色彩的基本特性也就是涂料色彩的基本特性。像是幼儿首先是识别色彩喽,但是要求画面好看、色彩丰富就一定离不开对比色的运用,必须要控制好纯度。

19、在版画制作中,那种拓印方法较适宜幼儿制作,为什么?

答:吹塑纸版画。因为吹塑纸版画的材料简单,制作简单,易于幼儿掌握。 20、平面手工活动的形式主要有哪些?

答:平面手工活动主要是指学前儿童对手工工具和材料进行操作,制作出平面手工作品的活动,学前儿童的平面手工活动主要有 粘贴、剪贴、撕贴、染纸等。

21、对于技能技巧在整体练习的时间与次数上,教师该如何把握

答:按照动作形成的规律,练习时间应遵循先密后疏的原则;整体练习时间的长短应以不使儿童感到疲乏为度;练习间隔的时间的长短应以儿童不忘记动作要领为准

22、幼儿园美术教育评价主要针对哪些方面?应关注怎样的评价方法?

答:学前儿童美术的评价是一个整体的评价,不仅包括对儿童美术结果和儿童美术发展状况的测量和评估。在评价方法上,我们应关注一种过程化的,多元化的评估观念,承认和关注幼儿的噶个体差异,避免用划一的标准评价不同幼儿,在幼儿面慎用横向的比较,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既要了解其现有水平,更要关注其发展的速度,特点和倾向等。幼儿教育评价应以参与评价与评价的幼儿和教师的发展为本,尽可能得地使他们的素质得到整体而充分的发展,并在真实的情境中关注他们变化与成长的历程。

23、形势分析阶段主要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答: 形式分析主要是通过造型、色彩、构图等形式语言,以及构成原理的应用,加深儿童的审美体验,提高审美理解能力。要用启发诱导性的语言,引导儿童深入感知、体验作品;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浅显而简明的描述,让儿童理解这些艺术语言与形式美原理的内涵;启发儿童对作品形式美的感觉;可以经由美术创作活动使儿童获得对欣赏的基本艺术语言和形式美的原理的认识。

24、儿童是怎样逐步建立水平垂直关系的参照系统来进行绘画

答:年幼的儿童思维受知觉的限制,只能知觉到事物的某一个方面。而不能知觉到事物的所有方面,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往往不能从全局考虑。这一特征常会在儿童的美术活动中表现出来,即年幼的儿童在绘画时不能将水平一垂直关系作为稳定的参照构架,而是以局部的垂直关系替代整个画面的水平一垂直关系。从以局部的垂直关系替代整体的水平一垂直关系,到能够运用水平一垂直关系的参照系统构图,这一发展过程虽说几乎是一种跳跃式的过程,但儿童刚开始运用水平一垂直关系的参照系统进行构图时还似乎有些呆板和模式化。然而,随着儿童认知的发展,他们会逐渐地对自己的那种过多地使用水平线和垂直线的构图表现出不满。当儿童不仅能够在水平一垂直关系的参照系统里运用水平线和垂直线表现事物,儿童表现的能力就大大增加了。

四、论述题

1、 谈谈对学前儿童进行美术教育的意义?

答:答:(1)为学前儿童提高自我表达和交流的工具。顺应儿童,促进发展,注重过程,激发影响。在学习中让儿童自由流露,充分表达,得到熏陶。 (2)发展学前儿童的创造

4、 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学需注意哪几个层次?

答:

1、 感觉的层次。教师以开放的态度,利用艺术作品本身的感染力激发儿童的探究欲望,要求他们用自己直接的感觉、知觉与美感意识去接触作品。这时教师要避免用自己预定的期望去影响儿童。

2、智慧的层次。艺术活动有赖于智慧的运用,而艺术认知层面的力和想象力。引导儿童以自己的眼光去感受,形成表象,加工改造,融入想象,大胆创造。 活动是需要学习的。在儿童观看欣赏以后,引导儿童从主题、形式、象征、材料、构图等(3)培养学前儿童的艺术审美能力。引导儿童用手,眼,脑去想象,加工,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用美术工具和材料去表达,树立审美观点,丰富审美感情,发展对美的感受和理解能力。 (4)促进学前儿童智力发展与全面和谐的成长。美术教育具有发展智能,培养创造意识和形象思维的能力。美术教育能促使人全面,和谐的发展。 (5)作为一种有效的文化活动。要通过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和学前儿童术作品去影响社会文化氛围,改变生活和生存环境,发展和延续美术文化。 2 、美国及日本当代儿童美术教育有何倾向?

答:答: 美国的倾向:把艺术的重要性提到了空前的高度,认为艺术的益处,一在个人,二在社会,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完整的人,创造是儿童美术教育的核心。1994年定稿并出版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中详细地阐述了这个观点。日本的倾向:认为幼儿美术教育不是专业美术教育活动,赋予幼儿自我表现以很高的价值,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不断适应社会的过程,具体表现在外在和内化来年两个不同的领域,应把培养儿童的个性和创造力放在首位,注重选择是适应学前儿童心智横长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在造型表现上推行了一种基本的指导方法,分为形象思维,技巧运作和传达内心活动三个环节。 3 、加登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我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影响?

答:答:加登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包含八种:即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博物学家智能。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有其形象性,情感性和审美性,而语言智能,音乐智能和空间智能与艺术活动有直接的联系。智能的定义和评估必须情景化,也离不开文化背景,也有差异。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应该借鉴多元智能理论,确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质量观,注重个性和法杖的评价观,智能培养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观,尊重学生智能结构而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教学中实践多元智能理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方面进行有意识的观察,并作扼要的陈述,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了解画面的形式及其内涵。

3、 表现的层次。要求儿童表达对作品的感受,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对审美要素进行分析、描述和谈论。教师和儿童在共同的交流中,用隐喻、暗示和解释等巧妙地呈现艺术品的内涵与意境。并将所知觉的作品结构加以必要的说明、解释和评价。

4、创造性层次。教师和儿童共同发掘所欣赏的艺术品的潜在美感价值,扩展其新奇性、原创性,并鼓励幼儿在作品的潜移默化中创作自己的作品。

5、传统少儿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答:

1、传统美术教学,注重临摹,忽视儿童的个性表现常用简化了的图形做为形象表现的模式,通过临摹灌输给儿童,把学简笔画称为让儿童掌握绘画“词语”。

2、传统的美术教育忽视儿童成长的历程,教材内容脱离儿童实际。美术活动是儿童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对孩子来说既是玩画游戏,同时又是一种再创造。同时,儿童美术教育同专业的美术教育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儿童美术教育主要靠发展直观知觉,通过观察、体验、记忆、联想、创造等一系列活动,调动人的一切感官,让儿童自己去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儿童美术是综合性教育,需要利用多种媒体对儿童进行刺激,使他们产生创作的欲望和冲动,顺应儿童自然发展,把知识潜移默化地传授给他们,帮助他们完善创作所要表达的感受。

6、 儿童对色彩的选择和描绘有何特点?

答:儿童对色彩的描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这就是涂抹阶段、装饰阶段、再现和表现阶段。儿童对色彩的选择是循序渐进的。3个月的婴儿能分辨红,黄,蓝,绿等4种基本色;3岁—4岁的幼儿分辨红,橙,黄,绿,天蓝,紫等6种颜色的百分率为97%,4岁后达到100%。在颜色的细微区别能力在4岁后逐渐发展。4岁前,幼儿可分辨基本色;4岁后,幼儿渐渐能区别颜色的深浅和色调倾向。

7、谈谈幼儿涂鸦产生的原因

答:从生理方面来看,幼儿到了两岁左右,手的骨髓和肌肉已有所发育,有了一些力量和准确灵活性,神经系统也有所发育脑、眼、手之间的协调关系基本建立,脑和视觉对手有所控制和调节,于是幼儿开始了新的动作练习,尝试控制一些简单的物体,比如重复地抓握摆弄东西,一遍遍抛出或拉动物品等,涂鸦即是这一时期的动作练习之一。从心理方面来看,幼儿涂鸦与他们这一时期直觉行动思维的心理水平有关,处于这一阶段的幼儿在行动中感知主客观之间的关系,不能脱离行动在头脑中构成形象。这样,幼儿在涂画的过程中,不会把自己的动作和外界事物相联系,而仅仅关注当前的动作和动作留下的痕迹, 因此,他们画出的东西既不成形也不代表任何事物.但是,在不断涂画过程中,幼儿在纷乱的线条中认识一些形状在表象功能进一步发展的条件下,他们会发现画出的痕迹和记忆中的某些事物相像,于是去重复这些形状,用它们代表记忆中的那些事物。

8、应该从哪几种不同角度去把握对学前儿童参与美术活动的行动的评价

答:对学前儿童参与美术活动的行动的评价应注意根据三种不同的角度来把握:

1、 学前儿童与自我即将幼儿当前的学习与幼儿自己过去的学习相比较。作为评价者的教师要注意评价的个别差异性。

2、学前儿童与团体。即将某一幼儿的美术学习与其他幼儿进行比较。教师对这种评价应持谨慎态度。教师应注意把这种评价与其他评价结合起来全面地看待幼儿的美术行为。

3、学前儿童与标准即将幼儿的学习与理想中的评价标准进行比较。这种比较使教师能清楚地把握到幼儿在其所处的发展阶段中的位置,同时制订今后发展的目标。

9、 你怎样理解学前儿童绘画活动中的临摹画?

答:学前儿童绘画活动中的临摹画的作用:帮助低年龄段的幼儿了解和掌握归纳形体的能力,提高幼儿的图形表达能力,在临摹中熟练掌握一些基本的技能,使幼儿更快地获得成就感。内容:应是幼儿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幼儿所熟悉和感兴趣的,有一定的代表性,并能联想开去。方法:利用教材,多次观察,反复描绘,循序渐进。

10、 学前儿童手工教学需注意的问题?

答:提供必要手工活动的技能.收集手工材料与提供手工工具.选择合适的手工题材.提供与材料工具接触的机会.引导学前儿童积累丰富的表象积极地展开联想.在具体实施中必须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智力生理能力等发展的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选择合适的内容工具和技能组织教学;对教学内容手工材料的选择上要能举一反三因地制宜(如城市与农村的不同)因时制宜(如季节的不同)灵活掌握 。

11、试述学前儿童美术欣赏课的基本方法?

答:对话法是指在美术欣赏教育中教师儿童与美术作品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交流。对话法的主要特征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相互交流;欣赏者与艺术作品之间的相互交流。在对话法的实施中教师应注意下列几点:一是对话双方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强求儿童接受某一权威的结论或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看法而应让儿童有自己的探索。二是教师自己要首先学会与文本进行对话并做好儿童与文本之间的“审美期待”的中介。三是教师要为儿童提供大量的欣赏机会扩大他们的视界。四是教师要为儿童创设利用多通道感受体验的条件和充分的时间。五是教师要引导儿童学会提问并能用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

12、举例说明。儿童画的透视及空间表现是如何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

答:幼儿在变现物体的深度上有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第一,统为一形。最初,幼儿画出的形象不但方向感差,而且没有深度感。幼儿观察事物后,再用与视觉感念等同的形状或线条将其再现。例如,用一个圆形代表人的头部,缺乏各个面的深度。第二, 正侧面同在。渐渐的,幼儿意识到了物体的各个面,希望画得更完整。于是,他们把物体的正面,侧面,甚至是背面都并列在画面上。这种方式虽然表现出物体的各个面,但形象的立体感含混不清。第三, 单一面。为了避免正侧面同在造成表现上的模糊性,最求明确性,幼儿开始放弃力求完整表现的企图,舍弃其他的面,只表现一个角度看物体时所见的单一面。例如,他们画的人物有各个形状的面,但是缺乏立体感。第四,多面变形。这是幼儿尝试将前几个阶段的表现方式结合起来产生的。

五.实践题。

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完成一个中班的教案。 《美丽的蝴蝶》 活动目的:

1、 通过多媒体课件,了解蝴蝶的外形特征,并感知不同花纹和图案的蝴蝶。

2、 学习用左右对称的方法装饰蝴蝶。 活动准备:

1、 多媒体课件

2、幼儿人手一份(剪好外形的蝴蝶、记号笔、油画棒)

3、音乐“蝴蝶飞” 活动过程:

一、教师表演唱《蝴蝶》,幼儿欣赏,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欣赏各种蝴蝶。

1、 让我们跟着蝴蝶姑娘一起到蝴蝶王国去看看吧!(欣赏课件)提问、引导幼儿了解蝴蝶的外形特征。

2、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蝴蝶身上的花纹,感知不同的花纹和颜色。

3、 幼儿自由讲述自己看到的花纹和颜色。

三、幼儿装饰画蝴蝶。

1、 利用课件出示蝴蝶姑娘的信。

2、 幼儿进行装饰画。①引导幼儿利用左右对称的方法装饰②鼓励幼儿大胆想象不同的线条装饰,大胆 用色。

2、结合幼儿园一个美术教育活动案例,对该美术教育活动进行评价。

小班美术《棒棒糖》,我对这堂课的评析:

从选材来讲,来源于生活的经验幼儿更能接受并理解,教师能运用这一点很好。整个活动过程教师以四个环节组成;

在开头的导入部分教师以直接的出示棒棒糖过于简单了,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讲设计一个富有童趣的导入能更好的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在第二环节中教师在示范的语言上能运用童趣的开小火车的形式,吸引了幼儿们学习的注意力,把画封闭圆的目标达到了。这样能调动幼儿联想起更多的家庭成员,从而能结合这一点进行创作。教师在巡回指导中引导幼儿用多种色彩涂色,让幼儿通过丰富的色彩感受棒棒糖的甜美口味激发了幼儿想象的空间。

在第三评价环节中,教师能够抓住幼儿的亮点来鼓励幼儿做的不错,如有幼儿能画封闭圆了,有幼儿用色丰富,都能及时的肯定,给了幼儿成功的喜悦。第四环节的延伸,给了幼儿经验的提升。

总之,在整堂课中教师对幼儿的关注做的比较的到位,在课堂语言的提炼上需要不断的学习,积累经验。

第9篇:2014年东北师范大学春季期末作业考核《学前儿童心里学》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

《学前儿童心理学》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绝对感受性

答:绝对感受性是觉察出最小刺激的能力。那种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阈限。绝对 感觉阈限要解决的问题,是确定从无感觉到感觉产生,例如从看不见到看见、从听不到到听到、从尝不 出味道到尝出味道两者之间刺激强度的精确数值。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之间成反比关系:绝对 感觉阈限的值越低,绝对感受性就越高。反之亦然。

2.表象

答: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讲,表象是指

当前不存在的物体或事件的一种知识表征,这种表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在心理学中,表象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

3.消退抑制

答:在条件反射形成后,如果反复应用条件刺激而不予非条件刺激强化时,已形成的条件反射就会逐渐减弱,直至消失,这种现象称为消退抑制。

4.移情

答:移情对应的英文单词为transference,来源于精神分析学说。 移情是精神分析的一个用语。来访者的移情是指在以催眠疗法和自由联想法为主体的精神分析过程中,来访者对分析者产生的一种强烈的情感。是来访者将自己过去对生活中某些重要人物的情感会太多投射到咨询者身上的过程。

5.因变量

答: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函数中的专业名词,函数关系式中,某些特定的数会随另一个(或另几个)会变动的数的变动而变动,就称为因变量。

6.多动症

答: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在我国称为多动症,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类心理障碍。表现为与年龄和发育水平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时间短暂、活动过度和冲动,常伴有学习困难、品行障碍和适应不良。国内外调查发现患病率3%~7%,男女比为4~9:1。部分患儿成年后仍有症状,明显影响患者学业、身心健康以及成年后的家庭生活和社交能力。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父婴交往的特点是什么?

答:研究表明,父亲与婴儿接触、交往的时间明显少于母亲,但也有与母婴交往不同的地方。

其一,在交往内容上,父亲更多的是与婴儿游戏,而母亲虽然与婴儿做游戏,但更多的是照料婴儿。

其二,在交往方式上,父婴交往与母婴交往也有很大的不同。母亲更多地通过语言交谈和身体接触,而父亲更多地通过身体运动的方式。如把婴儿高高举起、来回摆动、往下扔等等。

其三,在游戏的风格上,父婴交往与母婴交往也有很大的不同。研究表明,父婴与母婴在交往中的风格、特征上有显著的差异。父亲与婴儿最通常的游戏是触觉、肢体运动的游戏,往往逗得婴儿“咯咯”大笑;而母亲虽然有时也与婴儿玩身体运动的游戏,但通常是进行传统、较安静的动作游戏,如“拍手”“摇啊摇”“藏猫猫”等。另外,父亲喜欢带领婴儿进行激烈、带刺激的大运动,而母亲多半和婴儿玩动手操作的桌面玩具。

2.幼儿判断的发展有何特点?

答:(一)判断形式的间接化

(二)判断内容的深入化

(三)判断根据客观化

(四)判断论据明确化

3.举例说明婴儿的知觉能力发展的状况?

答:

(一)、整体知觉和部分知觉的发展

研究表明,6岁儿童先是认识客体的个别部分,然后开始看见整体部分,但不够确定。

7、8岁儿童既能看到整体又能看到部分,但不能把整体和部分结合起来,出现了“逻辑上的慢动作”。

8、9岁的儿童一眼就能看到部分和整体上的关系,实现了二者的统一。

(二)、对色、形两锥的感知

总体上说,幼儿色、形抽象发展有三个阶段:3岁前以形状抽象占优势;4岁是颜色抽象占优势;6岁后是同一抽象占优势。这一结论表明儿童的色形抽象或感知受到发展成熟的影响,有年龄特征,但并不排除个体经验影响,个体差异还是存在的。

4.如何矫治儿童自闭症?

答:以下是自闭症儿童行为矫正的几种方法:

1、增强物的应用:凡孩子喜欢的事物或行为,都可作增强物。增强物最好不只一种,且是孩子真正喜欢的。孩子的行为结果是愉快的,行为就会增加。故家长应时常考虑自己的处理方式是否正确,勿在不经意中增强了孩子的不良行为。

2、消弱:指将不适当的增强方式减除的策略。使用前要判断何种行为适用?消弱过程中能否处理得很好?通常孩子的不当行为是要引起大人注意及关心时可采用此策略。如孩子哭是想吃糖的话,父母应坚持不给,久而久之此哭的行为即会减低、消失。起切,孩子可能会变本加厉,哭得更厉害,家长如能坚持原则,长久的不惊不惧,就会产生效果。而孩子的自我伤害行为就不能使用此策略。

3、隔离:方式有二种,一是把正在做的喜欢的事情撤走,另一是把孩子撤走。该注意的,是孩子喜欢的事物或环境才能隔离,否则易达反效果。隔离时间不宜太长,隔离地点则重安全,且不能比原来之

场所有趣。

4、区辨增强法:即让孩子辨别那些行为是可以做或不被允釭满A故家长说话的声音、表情和动作宜明确。最好在距离近时表达,以讲求最好的效果,好让孩子区辨行为的对错。如果能多称赞增强好的行为,更具作用。

5、过度矫正及积极演练法:用来处理较常犯的行为。所谓过度矫正,是指在孩子不当行为发生时,除了要其改正外,还要多做一些。如摔破杯子,除了要收拾外,还要孩子多抹其它地板。实施此策略时,大人要陪在身边,并告之正确的行为。积极演练可用来学习较好的能力,以修正不当行为。同时在不当行为出现时,应找最接近的替代行为来积极演练。如孩子关门太大声,则一遍遍让其练习;手敲头时,则可以练习举手答「有」为替代行为。

6、介入法:此策略之理论根据已在行为改变技术中提到,高频率出现的行为往往能带动低频率出现的行为。由于前面已提过,这里不再赘述。介入法有时要和环境控制相配合,如孩子爱撕纸,可以此做增强,但绝不可让孩子随地随时都能拿到纸撕。

5.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是什么?

答:(1)、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

(2)、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

(3)、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结合实际说明怎样对1—3岁的婴儿进行教育?

答:

一、以爱为主。多多了解孩子:在忙于生计的同时,家长一定要抽出时间来多了解孩子,与孩子、孩子的老师多多沟通,尽量对孩子在幼儿园和家庭中的表现有一个全面把握。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误解。这样一旦孩子真有不听话的时候,也能比较明白应该如何去引导孩子。

二、吸收教育知识:社会在变化,孩子的成长环境也在变化,那么教养方式自然也要不断进步。身为家长,就要责无旁贷地主动吸收教育新知。在传统的亲子教育方式中,多半是父母用权威来教育孩子,而打骂处罚更是权威教育的重要方法。

三、耐心倾听孩子:如果是气急攻心的家长,在面对不听管教的孩子时,通常最直接的反应就是破口大骂。当家长的心思已经放在了解孩子的想法,并想办法帮孩子解决问题时,也许就会发现孩子的行为其实是情有可原的,并且也已经释放掉了很多负面的情绪。

四、真正放下身段:有些家长总喜欢在孩子面前保持威严,习惯用以上对下的态度来对待孩子。对此特别建议,希望家长真正放下身段,从内心尊重孩子,不要再用命令的口气跟孩子说话,将孩子当做成人一样给予尊重。不要总是对孩子说“不”,而是要给孩子选择题,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五、跟孩子讲道理:除了平时的告诫之外,家长也要在实际的情境中教导孩子一定的道理。让孩子有同

理心,让他从其他人的角度去体会一下,真正明白自己的行为会如何影响他人。至于解说道理的方式,则可依孩子的年龄来选择讲解的深度,特别小的孩子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进行。

六、让孩子去体验:如果孩子老是听不进大人的话,那么在保证安全和没有恶劣后果的前提下,家长也可以让孩子自己会“自食恶果”的滋味。通过自身的切实体验,孩子将能深刻领悟到家长的教导有多么正确和重要。

七、同孩子做协商:不要总是要求孩子按照大人的心意去生活,那么不只是孩子痛苦,就连大人也很痛苦。孩子也是人,当然有他自己想做的事,因此,同孩子做协商,各退一步也许是很好的方法。等家长把事情处理完,再带孩子去公园尽情地跳。

八、盛怒时不管教孩子:在极度愤怒的状况下,家长肯定无法以理性的方式来管教孩子。所以,当家长无论如何也平静不下来的时候,建议家长暂时离开现场,或是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去做别的事,如打电话 给朋友聊天、听音乐等。等自己平静下来以后,再和孩子好好谈谈。

九、修正对孩子的期望:有时家长真的太过于求好心切了,常常拿自己都做不到的标准(或许是家长自以为能够做到,但实际上从来没有做到过!来要求孩子。要知道,孩子年龄还小,有好动、固执、健忘等表现都很正常。

十、真诚对待孩子:有些家长在与孩子做沟通的时候,总是喜欢用指责或命令式的语气,这常常让孩子难以接受。亲子之间的沟通应该是真诚而没有距离的,家长可以很诚实地将自己的担心或情绪解释给孩子听,让孩子了解他的行为会让你难过,或是会让你担心、惧怕。

2.结合实际谈谈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答:一般说来,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稳定性,如阶段的顺序,每一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大体上都是稳定的、共同的。但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和教育条件在儿童身上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因而在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和速度上,彼此之间可以有一定的差距,这也就是所谓的可变性。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变性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随着各种条件的不同,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在一定范围或程度内,可以发生某些变化,而这些变化又是有限度的,而不是毫无限度的。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之所以是稳定的,主要原因在于:儿童心理发展是儿童在掌握人类知识经验和行为规范的活动中,心理机能不断经过量变质变而实现的改造和提高的过程。

首先,人类知识本身是有一定顺序性的,儿童不能违背这个顺序来掌握它。谁都知道:先要学整数四则,才能学小数、分数;先要学算术,才能学代数;先要学平面几何,才能学解析几何;先要学动物植物,才能学生物进化;先要知道历史事物,才能懂得社会发展史;先要识字,才能阅读;先要朗读,才能默读;先要阅读,才能写作;如此等等。再好的教育方法,也绝不能使不懂算术的儿童掌握代数,不懂欧

几里得几何的学生掌握解析几何。

其次,同是掌握一门科学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也是循序渐进的。小学生可以掌握代数,但就其掌握的水平或深度说来,是和中学生不同的,更不同于大学数学系的学生。同样,幼儿园的孩子或小学儿童也能理解一些道德概念,但和青少年的理解比起来,也是大不相同的。

再次,从儿童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得到改造、提高,也是一个要不断经过量变质变的过程。儿童从直觉行动思维上升到具体形象思维,再上升到抽象逻辑思维,是在掌握知识经验的过程中实现的,但却不是立刻实现的。最初,儿童的智力或思维活动主要是依靠感知运动来调节的(如乳婴儿),以后,可以主要依靠表象来调节(如学前儿童),最后,才逐步学会主要依靠逻辑思维,即逻辑概念和判断推理来调节(学龄儿童)。

最后,谁都知道,掌握知识经验是脑反映客观事物的活动,是学习活动。而儿童的脑是有一定的发展过程的,同时,在学习某一事物时,脑中所建立的联想也是有一定次序的。 儿童心理特征之所以是可变的,其主要原因在于: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发展是受社会和教育条件所制约的。

首先,社会条件不同,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发展是不完全相同的。

其次,教育条件不同,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发展也是不完全相同的。这在我国的教育改革过程中,由于某些学科按照儿童学习的规律重新编排了教材,改善了教学方法,使儿童能更快地掌握知识经验,从而在一定限度内使儿童心理有更快的发展,就是最显著的例证。

由此可见,必须全面地、辩证地理解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相互关系,才能揭示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实质。

上一篇:驾校安全检查制度下一篇:中考致家长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