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游戏与儿童发展

2023-01-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学前游戏与儿童发展

民间体育游戏对学前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影响

摘要:民间体育游戏具备易学、易传的特性,其进行过程中的可变性和多样性对于促进学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本论文通过民间体育游戏的现状及对学前儿童创造力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实施策略。

關键词:民间体育游戏;创造力;实施策略

《学前儿童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学前儿童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本论文以促进学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为目标,旨在通过民间体育游戏活动的实施促进学前儿童创造力更好的发展。

一、民间体育游戏的分析

(一)相关概念界定

民间体育游戏,是指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充满浓厚生活气息、与各地文化息息相关、形式多样的体育游戏。创造力,是指人们独立的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二)民间体育游戏在幼儿园活动中的现状

幼儿园中的体育游戏往往偏重器械类,以塑胶地、大型玩具、海洋球池等器械为主。相较于幼儿园的器械类游戏,虽然民间体育游戏可以随时随地的开展,运动效果也比较明显,但是教师一般会组织幼儿在这种现代型的场地中进行活动,所以幼儿很少与民间体育游戏接触,从而使幼儿逐渐失去了对民间体育游戏的情感。

目前,幼儿教师对民间体育游戏的了解程度不够,民间传统体育游戏活动材料的整合能力与活动过程的组织能力较低。首先,若要组织幼儿进行民间体育游戏,教师就要对原始素材进行分析和整合;其次,团体进行民间体育游戏较难组织,幼儿与幼儿之间体育游戏活动经验存在差异,所以这就对教师的独创性和组织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三)民间体育游戏对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影响

1.民间体育游戏的环境对学前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影响。幼儿园体育环境是开展幼儿园体育游戏的必要条件,民间体育游戏不易受时间、场地和活动材料的限制,且有的材料可以在多个体育游戏中运用,有的一个游戏可以采用多种材料,创造性的环境有利于学前儿童创造力的培养,有利于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

2.民间体育游戏的内容对学前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影响。民间体育游戏内容的多样性和形式的多变性为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了空间。民间体育游戏内容的灵活性强,可以根据不同的场地等选择合适的内容开展,也可以引导幼儿思考内容,教师对游戏内容进行创编,发掘幼儿的发散思维。

3.民间体育游戏的规则对幼儿创造力的影响。民间体育游戏中的规则要求学前儿童具有秩序与规则意识。我们在开展民间体育游戏时,幼儿可以在团体协作中自创游戏规则,每一个参与的幼儿都要遵守同样的规则,让幼儿在自创游戏规则的同时获得成就感,有利于学前儿童创造意识的树立。

二、通过民间体育游戏提高学前儿童创造力的策略

(一)创造有利于学前儿童创造力发展的民间体育游戏的环境

在为幼儿创设环境的时候要从时间、场地这两个大方面考虑。时间方面,要在确保幼儿一日活动正常实施的同时开展体育游戏。根据幼儿喜好的不同,灵活的调整体育游戏的时间。教师要有对时间的监控和调节能力;场地方面,要根据活动室的大小充分利用空间。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自己动脑如何做到空间的最优化使用,并发动幼儿自己动手创设环境。在室内进行游戏时可适当改变游戏方式,减小游戏的喧闹程度;在室外进行游戏时可为幼儿创设不同的“道路”,可以创设“格子路”、“圆圈路”、“石子路”等等,每条路都由不同的通过方式,将体育游戏融入其中。

(二)充分利用“大自然”、“大社会”的活教材为游戏活动材料

游戏的材料选择上要确保游戏材料具有实用性和新颖性。教师可以通过展示自己制作的民间体育游戏活动材料来激发幼儿对民间体育游戏的兴趣,在材料的选取和制作中要考虑到幼儿活动的特点,制作安全耐用的材料,同时要针对幼儿好奇心重的特点,制作有能够对幼儿产生吸引力的活动材料。教师还可以跟幼儿一起收集一些半成品或废弃材料,引导幼儿充分利用这些材料制作新的游戏活动材料。活动结束阶段,教师引导幼儿说出活动心得,并启发幼儿设计出新的游戏。

(三)引导学前儿童主动制定游戏活动规则,将民间体育游戏渗透到学前儿童的一日活动之中

激励幼儿改编游戏规则、制定新颖的制度,同时,教师要对他们所改编的体育游戏进行清晰的表征,让更多幼儿理解,以保障体育游戏的顺利展开。教师在旁加以引导,必要时平行参与。陶行知曾经说过,“人人是创造之人”,这就要求我们为幼儿的大脑高速发展和身心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利的平台,让他们敢说、敢做、敢创造。民间体育游戏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时提高教学效果和提高幼儿创造力的有效辅助手段。同时也是幼儿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主要活动形式。因此合理开发与利用民间体育游戏的功能,应该全面渗透到幼儿活动课程中。把一天的幼儿在园时间有效利用起来,从而达到发展幼儿创造力的目的。例如,每天早上,可以一个人玩也可以和同伴一起玩一些运动量小,发展小肌肉动作和手眼协调能力的游戏;在日常生活的饭前便后的零碎时间,进行一些对场地设施、器材要求相对较低,便于携带和收拾的游戏道具的游戏,使日常生活中的各个环节得到自然的过渡。

三、总结

民间体育游戏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对幼儿的身心调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虽然民间体育游戏的现状日渐堪忧,但是民间体育游戏对于学前儿童创造力发展的价值不容小觑,我们要关注民间体育游戏,发掘民间体育游戏的教育价值,让民间体育游戏能够贯穿学前儿童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使每一个学前儿童都能在随时随地的体育活动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作者单位:集美大学)

作者:付茹雪

第2篇:积木建构游戏与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幼儿的数学学习不仅是数学知识和技能获得的过程,更是数学思维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幼儿的思维具有直觉行动和具体形象性特点,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依赖于形象和材料,依赖于动作和行为表现,且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幼儿的数学经验和数学认知能力需通过材料操作和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获得。为此,学前儿童的数学教育必须遵循操作性和探索性原则,而积木建构游戏最能体现这一原则。

积木建构游戏对学前儿童数学学习的价值早已被学界所认识,但在幼儿园的教学实践中仍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主要原因是教师尚未充分认识和理解积木建构游戏的教育价值和教育功能,难以将积木建构游戏与数学教育进行有效结合。为此,本文将围绕积木建构游戏与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关系展开讨论。

一、积木建构游戏与学前儿童数学认知能力的发展

积木建构游戏是结构游戏的一种,是儿童使用各种积木材料和相关的辅助材料进行建筑和构造的游戏。数学认知能力是指个体对与数学有关的所有问题的感知能力,是儿童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积木建构游戏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和经验,例如,蕴含着大量的数学概念:数量、测量、整体与部分、长度、高度、面积、体积、形状、对称、分类、排序等。积木建构游戏能够促进儿童早期数学认知能力的发展。

Leeb-Lundberg(1983)认为,儿童数概念发展的前提就是能够作出两个物体之间多少、大小的比较。在积木建构游戏中,幼儿可以获得关于“相等”和“不等”等关系的知识经验,这类知识经验可为幼儿数学概念(如几何、数量、分类等)的发展奠定基础。

Clements(1998)的研究表明,仅仅通过图形观察、命名、辨认等方法难以培养幼儿良好的空间知觉能力,幼儿需要通过操作活动获得相应的认知经验。例如,当幼儿的手指和眼睛同时感受到线条是一直向前延伸而没有出现转弯、扭曲等现象时,幼儿就能真正理解直线的概念;当幼儿做出两手交错形成夹角这样的动作时,幼儿才开始慢慢认识到角是怎样形成的。

Hewitt(2001)明确指出,积木建构游戏的价值主要集中于“数学思维”,幼儿通过操作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积木,在长度、高度、面积和体积中理解等量关系。积木建构游戏不仅要关注幼儿的最终作品,更要关注幼儿游戏的过程。搭建的过程同时也是思维的过程,幼儿在操作不同规格积木的过程中获得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皮亚杰指出,在幼儿园、学前班和小学低年级开展积木游戏对儿童的身体、数理逻辑和社会认知都有重要作用。Provenzo,jr.,& Brett(1983)也认为,结构游戏水平可以反映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因此,结构游戏有利于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

二、积木建构游戏是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有效载体

(一)积木建构游戏是幼儿感知数量的有效途径

在模拟搭建活动中,大部分幼儿拿到积木模型图后会立即选取相应规格的材料开始搭建,而不会去管所需积木的数量,结果通常会发现要么材料剩余很多,要么材料严重不足。当然也可能会有幼儿先点数模型图中相应部位的积木数量,准确选取材料,再进行搭建。这一过程涉及对数的感知,即在一一对应的点数以及按数取物中感知数量。教师应注意引导幼儿在积木建构游戏过程中关注积木的数量关系,鼓励幼儿通过点数、比较等形成数量概念。

(二)积木建构游戏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空间知觉能力

空间几何能力是一种心智技能,主要包括空间知觉能力、心理旋转能力和空间定位能力等,其中与积木建构游戏联系较为密切的是空间知觉能力和心理旋转能力。空间知觉能力范围较广,如将不同形状合并成一个新的形状的能力,对图形或花纹的分辨能力等。心理旋转能力是指把一个物体或图画在二维或三维空间中加以旋转之后对可能出现的图形的知觉能力。

众多研究表明,积木建构游戏可有效促进儿童空间几何能力的发展,如Casey & Andrew(2008)所进行的积木干预和NCTM数学教学实验表明,经过8周干预之后,实验组儿童的空间几何能力发展水平明显优于控制组。

积木建构游戏涉及几何形状、空间方位和距离长短等的认知以及心理旋转等的经验,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会接触到大量不同几何形状的积木,并通过亲手操作、改变组合产生新的形状,如两个三角形拼在一起组合成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在不断变换的图形中,幼儿能体验到几何图形之间的内在关系。

建构活动是对真实世界的模拟和创造。例如,当幼儿想搭建一座房子时,他的思维就不能局限在二维空间水平上。幼儿会通过不断的尝试和探索,搭建出墙体,并且用墙体围合成房屋的内部空间,这样,幼儿的空间思维就从二维空间水平发展为三维空间水平了。随着建构经验的不断丰富,幼儿会逐步形成上下、左右、里外等空间概念,空间几何能力从而得到发展。

在积木建构游戏中,幼儿通过认真观察作品不同旋转角度所呈现出的形态,能获得心理旋转的真实体验。如从正面平视金字塔是一个简单的三角形,将其从上向下旋转90°时,看到的是多个正方形套叠在一起的形态。幼儿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将不同旋转角度看到的物体形象变化过程逐渐内化为大脑中的表象加工处理过程,由此发展心理旋转能力。

(三)积木建构游戏有助于培养幼儿对应、分类和排序能力

积木建构游戏最终的作品虽然是以空间造型的形态呈现的,但同时蕴藏了对应、分类、排序等数学知识。

对应关系在模拟搭建活动中表现最为明显。幼儿需要仔细观察图片中的原型,按照图片进行一一对应的操作。自由搭建也有对应关系,譬如搭建一个餐厅场景,如果有多个就餐的玩偶,幼儿就需要按照玩偶的数量搭建相匹配的椅子。搭建、整理、收拾积木的过程,无处不存在着对积木的颜色、规格、形状等进行归类的活动。我们常常看到,为了使作品看上去更美,幼儿常常会对积木按颜色分类处理,如用红色的积木搭建汽车的车身,用黄色的积木搭建汽车车头。通常,幼儿也会有目的地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排序,如搭建墙体时设计花式,就会用到排序的知识。

(四)积木建构游戏有利于活化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能力本质上是一种利用数学知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幼儿数学认知能力的核心。

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是通过自己实际操作主动建构的,而不仅是教师传授的。以长短排序为例,教师往往会这样做:提供一组长短不一的材料,要求幼儿首先从中挑选出最长的排在前面,然后依次挑出剩余材料中最长的排在其后,最终完成排序任务。教师把这种长度比较的简单方法教给幼儿后,幼儿也许能完成排序任务,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理解依次递减的规律,从而真正形成序列的逻辑概念。幼儿只有通过自己的反复操作、体验和思考,才能获得有关序列的逻辑经验,从而形成相应的逻辑概念。

积木建构游戏有利于活化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例如搭建金字塔,幼儿通过观察金字塔的形状特征,运用从下到上依次缩减的规律进行搭建,同时利用围合的建构技能完成作品。通过自己的反复操作,幼儿能深刻理解序列的概念,形成真正的排序能力。这种排序能力能够被迁移运用到其他建构活动中,从而完成一个个不同的建构任务。

综上所述,在积木建构游戏中,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探索积木材料中蕴含的有关数量、分类、排序、形状、等值、整体与局部、对称、测量等数学知识,不仅有助于促进其数学认知和空间几何能力的发展,尤为重要的是,通过操作中的思考和问题解决,有助于促进幼儿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而实现数学教育的真正价值。

作者:蔡黎曼 谢婷婷

第3篇:高职学前儿童游戏课堂“金课”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摘 要] 随着教育部“金课”概念的提出,围绕如何打造“金课”的研究与实践在各高等院校如火如荼地展开。高职院校打造“金课”,是提升专业品质和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1]。基于学前儿童游戏课程建设的基础,对标“金课”的两性一度标准,结合学前儿童游戏的课程特点,需要从课程目标对接、教学内容整合与重构、教学资源开发、教学团队建设以及更新教学评价体系等六个方面入手,探讨建设学前儿童游戏“金课”的经验与方法。

[关 键 词] 学前儿童;游戏课堂;“金课”建设;研究

[

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合理增加大学本科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扩大课程的可选择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真正把“水课”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9月,教育部印发《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要求各高校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同年11月24日在第11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做了题为《建设中国“金课”》的报告,他提出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是学生在大学里最直接、最核心、最显效的受益方式。习近平总书记说评价学校好与坏的根本标准是立德树人的成效,而课程正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化、操作化和目标化[2]。11月26日,职成司副司长谢俐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闭幕式上提出,他希望教学能力比赛在推动广大教师研究教学法、探索运用适合的教学方式、坚持工匠精神和问题解惑等方面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快大赛资源公开、上网和转化,打造更多职业教育金课,惠及更多学生,切实起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的重要作用[3]。

学前儿童游戏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将其打造为“金课”,是深化职业教学改革、准确把握专业教学内涵、关注课堂教学原生态、与时俱进的重要举措。根据吴岩司长对金课“两性一度”的定义,结合学前儿童游戏的课程特点,需要从课程目标对接、教学内容整合与重构、教学资源开发、教学团队建设以及更新教学评价体系五个方面入手,建设学前儿童游戏“金课”。

一、精准定位课程目标,实现“金课”的高阶性

(一)课程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无缝对接

基于我院“实践型”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以突出培养学生设计与开展幼儿游戏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为原则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培养一批敢于设计、善于教学、乐于教育的幼儿教师。

(二)课程目标体现新时代的精神

新时代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2018年教育部印发了《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对广大幼儿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了更高要求,严格遵守十项准则,规范职业行为,明确底线,努力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3]。课程是人才培养的载体,因此需要不断深刻学习国家、社会对幼儿教师的新要求,倡导新理念,进而精准定位课程目标,实现“金课”的高阶性。

二、整合与重构课程教学内容,实现“金课”的创新性

根据当前高职教育发展形势及“金课”建设要求,依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结合《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结合学前儿童游戏教学经验及教材建设实际,基于幼儿园典型工作任务,以项目+任务驱动模式将课程内容整合为四个模块:幼儿游戏之开卷有益篇、幼儿游戏之抛砖引玉篇、玩转游戏之锦囊妙计篇、玩转游戏之亲子时光篇;九个项目:项目一为幼儿游戏基本理论,项目二为幼儿游戏环境创设等,以及16個任务,如任务11为建构游戏概念与指导,任务12为七巧板游戏技能与指导。

三、合理开发教学资源,制作新形态教材

整合游戏课和手工课以及五大领域的教学内容、图片、案例、教学视频,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富媒体、立体交互、学习行为跟踪的智能教学内容,制作《学前儿童游戏》云教材,其中的学习互动、交互测试、交互游戏内容带给学生趣味性的学习体验。此外,完善与更新实践教学项目,开发配套教案、课件、视频和实训大纲等教学资源,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教材,充分发挥学前儿童游戏“金课”资源的辐射功能与示范作用。

四、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

(一)基于项目驱动式教学理念,开展任务式教学

遵循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依据幼儿园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以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导,重新梳理、整合、序化课程教学内容,使课程内容的选择更加合理,结构编排更加科学。同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开设综合性、实用性和趣味性的游戏实训项目,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如蓝墨云班课、云教材等,创新教学形式;采用线上线下多元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学习、练习、创造与工作相结合的课程学习模式,实现“金课“的创新性。

(二)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形成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教学追求艺术性,好的课堂就像是一支美妙绝伦的舞蹈,有令人惊喜的开始部分,有激动人心的高潮部分,也有让人意犹未尽的结束部分。“95后”的学生喜欢指尖上的信息获取方式、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与充满魅力的教师,因此,在教学改革中,教学团队应用翻转课堂理念,采用任务驱动法,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形成线上线下多元混合式教学模式,打造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的“金课”,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趣味性。

1.课前探索

课前教师利用云班课平台发布学习任务以及教学资源包,学生查阅班课相关资料,完成课前学习任务和预测题。

2.课中导学

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室+实训室+蓝墨云班课+触摸式一体机”开展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教师对重点知识精讲精练、开展幼儿园教学视频观摩活动、案例小组研读、小组模拟教学等多种课堂活动,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使教学由传统单一化教学模式变为探究、体验、应用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3.课后拓展

借用”蓝墨云班课“互动平台,督促学生完成理论知识的巩固练习,并积极联系幼儿园,组织学生现场观摩幼儿园游戏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实现理实一体化,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技能的掌握程度。

五、加强创新型教师团队建设

(一)加大团队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训

注重团队教师的专业成长,一方面通过到国内外考察交流学习,使团队教师掌握本专业、本课程前沿学术动向,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技术研发能力,使之真正成为“双师素质”教师;此外,通过建设专业核心课程、教材编写、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等课程建设工作提升教学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承担科研项目、教学改革项目等形式,使教学团队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二)以教学能力大赛为抓手,提升教师团队教学能力

在教学能力大赛的推动下,课程团队教师以教学能力大赛为抓手,以“金课”建设为目的,加强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教学水平高、专业素质强的课程教学团队。两年来,团队教师参加院级以上教学能力大赛4次,2018年,团队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作品——“民间传统儿童游戏创编”荣获陕西省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二等奖;2019年,团队教师作品:小魔板,大世界——幼儿七巧板游戏技能与指导荣获陕西省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三等奖。

(三)以学生技能大赛为契机,提升教师团队合作能力

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技能赛项是落实《幼兒园教师专业标准》、助推学前教师教育事业发展、检验学生试岗综合能力、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比赛。团队教师以大赛为契机,分工合作,培养优秀选手,提升教师团队的合作与教学能力。

六、完善与更新教学评价体系

完善与重建教学评价体系。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和蓝墨云班课测评系统,重新构建任务型的评价体系,教师、学习小组、幼儿园专家多元评价,促进学生不断反思、不断学习,逐步提升学习能力与职业能力,实现“金课”的挑战度。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和蓝墨云班课测评系统,重新构建任务型的评价体系,教师、学习小组、幼儿园专家多元评价,促进学生不断反思、不断学习,逐步提升学习能力与职业能力,实现“金课”的挑战度。

总之,在“互联网+教育”时代,线上教育在应对危机中留下的中国经验是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深度融入教与学过程的可视化结果。吴岩司长在中国高校在线教学国际平台课程建设工作视频会议上提出,将在线教学的一些生动实践转化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持续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一流在线“金课”。高职教师一方面要转变教学理念,运用现代化的课程理论和信息化教学手段,并结合专业的教学实际和特色,将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提升课程学习挑战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要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把专业理论和技术手段有效结合起来,培养出一批能设计、能教授、爱幼儿、懂教学、有教育情怀的幼儿教师,最终建成有品质的“金课”,并发挥其示范和辐射作用,带动专业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建设。

参考文献:

[1]刘益真.基于PBL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混合式教学改革现状及对策[J].现代商贸工业,2019(31).

[2]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

[3]侯磊.浅谈依法从教: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J].魅力中国,2019(37).

编辑 冯永霞

作者:郝浩竹

第4篇: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指导试题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学前教育专业(开放专科)

《学前游戏理论与指导》教学辅导三

(第

五、

六、

七、八章)

第五章 角色游戏

一、角色游戏的概念

什么是角色游戏,至今学术界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概念。我国学前教育工作者将学前儿童自己创造的一种通过角色扮演,运用想象和模仿,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活动称为,又称主题角色游戏。

二、角色游戏的特点 1.独立自主性

2.社会性(本质特征)。表现在:是由于儿童想参与成人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内容是对成人社会生活内容的部分概括与再现;是在集体共同参与下完成的,活动方式具有集体性;角色游戏的发展水平与学前儿童的社会化水平有密切关系。

3.象征性。表现在:情景转换、以人代人、以物代物。

三、角色游戏的产生与发展

角色扮演的发展:单纯摆弄、操作实物的行动——在角色游戏的情境下,操作实物的行动——担任角色,但未能以角色要求行动,往往随时可因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游戏——按角色要求行动,遵守规则胜过使用物品的直接愿望,但仍不稳定——按角色要求行动,表演逼真——明确角色间的关系,规则复杂化。

游戏内容的发展:主题范围由熟悉的幼儿园或家庭生活,逐渐扩大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目的性、主动性及组织能力的发展:从无目的到预先想到玩什么,发展到长时间玩情节复杂的游戏;从不参加游戏到在别人带领下玩游戏,发展到主动参与游戏;从听从老师分配到自己提出游戏主题、分配角色,发展到组织小朋友一起游戏,在遇到纠纷时能协调解决。

四、角色游戏的构成因素

1.以人代人——角色扮演:认识和理解成人的行动和活动;可将自己头脑中的表象重新组合,概括性地反映成人活动;能够用游戏材料、动作、语言来扮演新形象。角色游戏也能促进想象力和自我意识的发展。

2.以物代物——对物品的假想:游戏中儿童摆脱眼前对实物的知觉,以表象代替实物,作为思维的支柱。最初这种假想依赖于实物与假想物之间的相似性,但后来可以脱离实物进行假想。

共 6 页,第 1 页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学前教育专业(开放专科)

3.情景转换——对游戏动作和情境的假想:通过实用玩具的动作来表现假想的游戏情节,并且假想各种游戏情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体验。

五、角色游戏组织与指导的原则 1.自主性原则 2.接纳性原则

六、角色游戏的指导方法

角色游戏虽是幼儿自己创造的活动,它的发展也必须在成人正确指导下才能实现。

(一)做好开展角色游戏的环境与条件的准备

1.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拓宽角色游戏的内容来源(在丰富幼儿对周围生活的印象时,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幼儿认识成人劳动的社会意义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加深对周围生活的理解)

2.提供游戏场地、玩具材料,为幼儿开展角色游戏创设物质条件(教师可提供一些形象逼真的主题形象玩具,还需提供一些半成品材料,以发展幼儿想象力;教师创设物质条件,可发动幼儿参与)

3.提供充足的自由活动时间,保证幼儿角色游戏的深入开展

(二)对角色游戏过程进行现场指导

1.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意愿提出游戏主题(主题反映了幼儿对周围生活的认识,主题应由幼儿自己提出,不要由教师硬性规定)

2.教会幼儿扮演和分配游戏角色

3.在游戏中善于观察幼儿表现,进行个别教育(观察幼儿的表现以不干扰幼儿游戏为原则)

4.教师可扮演角色,参加游戏,促进游戏情节的发展 三种介入方式:平行介入;合作介入;指导性介入 5.使幼儿愉快地结束游戏,并保持继续游戏的愿望 游戏结束时做好两件事:收拾玩具和评议游戏。

(三)对角色游戏进行评议

常用方式:1.再现游戏内容与行为的评议;2.讨论式评议;3.教师讲评式评议。所有评议时间以5-10分钟为宜。

七、各年领班角色游戏的指导

请阅读教材p60~p62。注意比较学前儿童游戏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情况。

共 6 页,第 2 页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学前教育专业(开放专科)

第六章 表演游戏

一、表演游戏的概念

我国学前教育者对表演游戏的概括:表演游戏是按照童话、故事中的角色、情节和语言,进行创造性表演的游戏。简而言之,表演游戏是幼儿以故事为线索展开的游戏活动。

二、表演游戏的特点 1.表演性

2.游戏性:幼儿参加表演的动机是为了追求表演的快乐和满足;其内容常常有幼儿认知、情感的特征,并不完全忠实于作品。

3.创造性

三、表演游戏的种类 1.幼儿表演 2.桌面表演 3.木偶表演 4.影子戏

四、表演游戏的环境创设

包括:1.舞台、布景;2.道具、服饰(象征性的)与角色造型

五、表演游戏的表演技能

1.歌舞、戏剧表演技能:包括歌唱表演技能、形体动作表演技能(包括步态、手势与表情、舞蹈动作等)、语言表现技能。

2.木偶操作技能

六、表演游戏的组织与指导

(一)表演游戏组织与指导的原则 1.游戏性先于表演性 2.游戏性与表演性的统一

(二)表演游戏的指导方法 1.教师示范表演

2.帮助幼儿选择与熟悉表演内容 3.训练幼儿的表演技能

4.通过参与幼儿的表演对游戏进行指导

共 6 页,第 3 页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学前教育专业(开放专科)

5.以观众身份进行场外指导

(三)中大班幼儿表演游戏的指导

阅读教材p76~p77。比较中班与大班的差别。

第七章 结构游戏

结构游戏是指儿童利用各种结构材料或玩具进行构造活动的游戏。

一、结构游戏的特点

结构游戏和角色游戏既可分别独立地进行,又可在进行中联结在一起。 1.多种多样的结构材料是游戏的物质基础 2.幼儿对材料的操作与造型是游戏的支柱 3.建构过程具有创造性 4.结构成品具有艺术性

二、结构游戏的基本技能

包括接插、镶嵌,排列、堆积,黏合,穿、编和螺旋五种。

三、结构游戏的组织与指导

(一)任务

1.激发并维持幼儿对结构游戏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的参加结构游戏; 2.指导幼儿逐步学习结构技能,培养他们的结构造型能力;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幼儿认真、细致、耐心的结构态度和从事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

(二)组织与指导模式 1.模拟构造 2.命题构造 3.自由构造

(三)指导方法

1.丰富并加深幼儿对物体和构造物的印象; 2.提供结构游戏的材料和活动场地;

3.游戏过程中教师应基于观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4.游戏后适时组织分享活动(包括:作品展示与讲解、建构活动过程回顾、作品评价)

四、各年领班结构游戏的指导

共 6 页,第 4 页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学前教育专业(开放专科)

阅读教材p88~p90,并比较各年领班的差别。

五、积木游戏的指导

学前儿童积木游戏发展的七个阶段:光拿着玩,不会搭——能用几块积木,堆叠成简单物体——能进行排列,把积木平铺或堆高——能架空搭出门——能使建筑物四周包围,有一定空间——能搭较复杂的物体或建筑物,但形象不逼真——能按特定的建筑物或物体进行堆搭,形象逼真,能对称或装饰。

指导:丰富和加深幼儿对建筑物的印象;让幼儿学会积木游戏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积极开展游戏,加强游戏的教育作用。

第八章 规则游戏

规则游戏是指为实现预定的教育、教学目的而专门编制的以规则为中心的游戏。

一、分类

我国的分类:以达到的教育、教学目的为依据,分为:智力游戏、体育游戏、音乐游戏。

国外的分类:以游戏动作为依据,分为:瞄准游戏、赛跑游戏、追逐游戏、躲藏游戏、猜测游戏、口令游戏、(纸盘游戏、盘面游戏)等。

二、规则游戏的特点 1.目的性和教育性 2.规则性 3.竞争性

4.由成人编制和指导

三、规则游戏的编制

1.规则游戏的构成因素:游戏的目的、游戏的玩法、游戏的规则(角色行为的规则、内容与玩法的规则、竞赛性规则)、游戏的结果

2.规则游戏的编制要求: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游戏要有趣味性;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 3.规则游戏的编制举例,请阅读教材p99~p101。

四、规则游戏的组织与指导

(一)组织与指导原则

1.游戏性与教育性相统一的原则(处理好规则游戏的游戏性与教育性的关系;充分发挥幼儿游戏的积极性与教育性的关系)

共 6 页,第 5 页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学前教育专业(开放专科)

2.灵活性原则(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变换游戏玩法、规则;逐步提高游戏的难度)

(二)指导方法 1.做好游戏的准备工作

选编适合幼儿的规则游戏;熟悉游戏的玩法及规则;准备游戏场地和所需材料。 2.游戏过程中的指导

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引发幼儿的游戏兴趣;帮助幼儿了解游戏的玩法、规则;组织幼儿进行游戏活动;做好游戏的结束工作。

(三)各年领班规则游戏的组织与指导 阅读教材p105~p108,比较各年领班的差别。

共 6 页,第 6 页

第5篇:学前儿童游戏与指导教学辅导一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学前教育专业(开放专科)

《学前儿童游戏与指导》教学辅导一

(第

一、二章)

教材:《学前儿童游戏》,柳阳辉 张兰英主编,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版

第一章

游戏概述

一、游戏的本质

(一)游戏的定义

1.经典游戏理论对游戏的解释 席勒(德):游戏更多的是享乐,使多余生命力摆脱了外部需要的自由表现,愉快是从游戏中得来的。

格鲁斯(德):游戏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是本能的练习。 斯宾塞(英):游戏是健康儿童在正常生活后,有剩余精力需要发泄。 福禄贝尔(德):游戏是儿童潜在本能的表现,是儿童内在需要与冲突引起的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神的意志的体现。

拉察鲁斯和裴茄克(德):游戏是工作疲劳后,恢复精力的一种方式。 霍尔(美):游戏是种族过去活动习惯的延续和再现。 加维(美):游戏应当是有内驱力所策动的一种快乐的活动。

以上解释说法不一,但都认为游戏是一种本能表现,自发、愉快、自由式游戏的基本特征。

2.现代游戏理论对游戏的解释 精神分析学派:游戏是表现原始的、受压抑的冲动和和欲望的最好方式。 认知发展学派:游戏不是独立的活动,它是智力活动的一个方面,是个体把信息纳入原有认知图式的方式,是同化超过顺应得活动。

活动教育学派:游戏是一种社会性活动,是儿童对周围现实态度的一种表现,是真实之外借助想象,利用象征性材料,再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活动。

觉醒理论学派:游戏是对环境起作用的方式,可以探寻和调节外部与内部刺激的数量,以产生一个最佳的平衡,从而获得更多的个人满足,游戏是激励探索的手段。

元交际理论学派:元交际依赖于双方对于隐喻的信息的辨识和理解。儿童的游戏就隐喻着“假装的”、“不是真的”,这种言外之意正是元交际的对象。因此,他们认为,只有参与者能够携带着“这是玩”的信息的信号,达成协议或进行元交际,游戏才能发生。所以,游戏是信息的交际和操作的过程,元交际是其特征。

共 6 页,第 1 页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学前教育专业(开放专科)

3.游戏定义中的困难

游戏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反映了人的主体精神的活动,它具有丰富、复杂的内涵。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下定义,每一种解释和定义都预示着一种角度、一种眼光和一种理解。

(二)游戏的特征

1.游戏具有主动性,是一种自发行为。 2.游戏具有虚构性,是一种假装行为。 3.游戏具有愉悦性,是一种娱乐行为。 4.游戏具有具体性,是一种具体行为。

(三)游戏的本质

研究游戏的本质,就是要揭示儿童游戏产生的原因以及要回答儿童为什么游戏的问题。 1.游戏本能论

从生物学的角度去研究、解释儿童的游戏,把游戏看成是一种生物现象,是生物本能的表现。如:

席勒、斯宾塞的“剩余精力说”:游戏是由于机体中剩余精力需要发泄而产生的,认为游戏是儿童本能剩余精力加以释放的最好表现形式。 拉察鲁斯、施太恩的“能力练习说”:游戏是先于劳动,先于童年,对未来生活无意识的准备。 霍尔的“复演说”:游戏是个体呈现祖先的动作、习惯和活动,是重演史前人类的祖先向现代人进化的各个发展阶段。 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的“补偿与发泄说”:儿童天生的原始冲动和欲望在现实生活中受到道德规范等的约束,得不到充分表现,使得儿童内心产生各种抑郁。而游戏可以让儿童完全自主地再现自己的经验或精神的创伤,在想象中发泄各种忧郁和烦恼,从而获得快乐。

游戏本能论揭示了儿童游戏产生的生物学因素,但认为本能是游戏的根源,这使得对游戏本质的解释具有了唯心主义的色彩。 2.游戏社会反映论

从社会学观点去研究、解释儿童的游戏,把儿童游戏看成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活动的特殊形式,是对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反映活动。 维果斯基、艾里康宁等持这种观点。我国游戏理论研究也深受这种游戏本直观的影响。

这种观点在理论上划清了儿童游戏与动物游戏的界限,也肯定了成人指导和教育影响的

必要性及游戏作为教育手段的有效性,但仅将游戏的本质定位在社会性活

共 6 页,第 2 页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学前教育专业(开放专科)

动这一层面,掩盖了游戏活动的自由自主的基本属性,否定了游戏作为一种自发的、自由的活动的意义和价值。

3.游戏是幼儿的主体性活动

20世纪90年代后,关于人的主体性及主体他发展与培养问题的讨论,为人们认识游戏的本质,重新审视这种自由自发的活动的价值与意义提供了新的视点与理论背景。

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与客体相互作用而表现与发展起来的功能特征,包括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游戏是儿童主动的活动;是独立的活动(由内部控制);是创造性活动(目的在自身的活动)。

把游戏看成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较科学地揭示出游戏区别于人类其他活动的本质特征。

二、游戏的分类

(一)皮亚杰的分类

根据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分为 1.练习性游戏(机能性游戏):

动因在于感觉运动器官在使用过程中所获得的快感,由简单的重复运动组成。在整个幼儿期都能看到,只要有新的机能需要掌握,就会有这种练习。是最早出现的游戏形式,以后随着其他游戏形式的出现,机能性游戏的比例在下降。

2.象征性游戏

是2~7岁幼儿的典型游戏。在游戏中以物代物、以人代人是象征的表现形式。当幼儿把以前经历过的事情、活动及眼前并不存在的事情作为表象回忆起来的时候,机能性游戏便转化为象征性游戏。

3.规则性游戏

以规则为游戏中心,用规则来组织游戏。

4、5岁以后发展起来的游戏,根据规则本身的复杂程度及动作机能的要求,可延续到成年。

(二)帕顿的分类

按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来的社会参与水平,分为

独自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协作游戏、无所事事、旁观。

(三)比勒的分类

根据儿童在游戏中的不同体验形式,将游戏分为: 机能游戏、想象游戏(模仿游戏、角色游戏)、接受游戏、结构游戏(创造游戏)

(四)苏联的游戏分类

共 6 页,第 3 页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学前教育专业(开放专科)

强调社会性,以儿童参与游戏的程度和儿童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依据,分为独自游戏、平行游戏、合作游戏。

(五)我国的分类

按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分类:创造性游戏(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规则性游戏(包括体育游戏、音乐游戏、智力游戏)

三、游戏的价值

1.能够促进幼儿的身体发展

2.能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扩展和加深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认识;促进想象力的发展;发展思维能力)

3.能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提供社会交往的机会,发展社会交往的能力;使幼儿学习社会角色,掌握社会性行为规范;锻炼了幼儿的意志)

4.能促进幼儿情感发展(丰富幼儿的情绪体验;发展幼儿的成就感和美感;消除幼儿的消极情绪)

第二章

现代儿童游戏理论

一、认知学派的游戏理论

是皮亚杰在其认知发展理论基础上提出的。他把游戏放在儿童智力发展的总背景中去考察,认为游戏是智力活动的一个方面,是思维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决定了他们不同的游戏方式。

1.游戏是一种同化超过顺应的活动。 2.与认知发展相适应的游戏阶段:

(1)练习性游戏(又称实践性游戏或机能性游戏):0~2岁,发生于认知发展的感知运动时期的游戏形式。游戏的目的是要取得一种机能性的快乐,满足生理上的要求,其形式为重复偶然习得的动作图式。游戏的愉悦来自儿童控制自身和环境的感觉,当这种控制能力被反复证实后,儿童便沉溺于发展着的能力和自信的情感中。

(2)象征性游戏:2~7岁,发生于认知发展的前运算时期的游戏形式。反映了符号(初步的语言和表象)功能的产生和发展,也反映了一种对环境的同化性倾向。象征性游戏是作为表现价值而存在的。

(3)规则游戏:7~12岁,发生于具体运算阶段以后的游戏形式,延续到成年。规则游戏是继续在表现着对现实的同化倾向,规则导致娱乐活动的集体形式。

皮亚杰独特的研究方式对儿童游戏的研究具有新的意义,但其游戏理论过于强调认知作用和智力的作用,忽视了其他因素,如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儿童的生活经验及社会生活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共 6 页,第 4 页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学前教育专业(开放专科)

二、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们认为游戏是宣泄受压抑的原始冲动的最好途径,因为游戏远离了现实,是一个完全受控于自己的自由天地。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

弗洛伊德的游戏理论完全植根于他的人格构成说。他认为人格由三部分组成,即本我、自我、超我。本我受唯乐原则支配,自我受现实原则的支配,超我受理想原则的支配。弗洛伊德认为婴儿完全受本我支配,随着经验的积累,自我和超我才一起得到发展。个体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就是要建立和形成自我。

游戏是自我调节本我与超我矛盾的机制,是儿童人格完善的途径;游戏可以满足儿童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是受“唯乐原则”的驱使(游戏满足儿童想做大人的愿望;游戏帮助儿童掌握或控制现实中的创伤性事件(强迫重复现象))。

2.新精神分析学派埃里克森的游戏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是心理性欲(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游戏是自我的一种积极主动的机能,是生物性因素与社会性因素的协调与整合。游戏的形式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自我或人格的发展而不同:儿童游戏的形式是使用玩具的游戏,而成人的游戏是创造性想象,表现在艺术、科学和日常生活等活动中。

把人格的发展划分为八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发展任务,如果发展任务解决得好,就能形成理想的人格,解决不好,则形成与理想人格相反的另一种人格。对学前儿童而言有三个阶段:对人信赖与不信赖的冲突(2岁内);活泼与羞怯的冲突(2~3岁);主动与退缩的冲突(3~7岁)。

三、原苏联的游戏理论 代表人物有维果斯基、乌申斯基、艾里康宁等,强调儿童游戏的社会性。

1.维果斯基的游戏理论

他提出了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受社会文化历史制约的,活动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产生与发展中有巨大的作用。

他对游戏的基本观点:活动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游戏对于学前期儿童而言是主导活动);强调游戏的社会性本质,反对本能论(儿童的游戏具有社会历史起源);强调成人的教育影响,认为儿童与成人的交往在游戏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他认为游戏是社会性实践活动,儿童的游戏活动是在真实的实践情况之外,创造了一种想象的情境。游戏

共 6 页,第 5 页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学前教育专业(开放专科)

创造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2.艾里康宁的游戏学说

他重点研究了角色游戏,认为角色游戏是儿童的典型游戏,研究儿童的游戏应当以角色游戏为主要对象。他探讨了角色游戏的社会起源,认为角色游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上,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儿童在社会关系中地位的变化而产生的。他认为游戏的结构包括角色、游戏行动、游戏式地运用物体、游戏者间的真实关系。儿童的周围现实对角色游戏有决定性影响。

四、游戏的觉醒理论 也可称为内驱力理论,它试图解释游戏的生理机制。代表人物有伯莱因、艾利斯、亨特等人。

觉醒理论的两个基本观点:环境刺激是觉醒的重要源泉;机体具有维持体内平衡过程的自动调节机制。在新异刺激——觉醒水平增高的情况下,发生的行为是探究;在缺乏刺激——觉醒水平低下的情况下,发生的行为是游戏。游戏和探索都是在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的最佳激活水平,所不同的是,探索是由外部刺激控制的行为,游戏是由有机体自身控制的行为。 觉醒理论认为,儿童的游戏不是本能活动,是受外界刺激的变化而产生的内部需要。这一理论还指出了环境与人得交互作用,为我们如何重视幼儿园环境的合理组织做出了有价值的贡献。在组织儿童进行游戏时,教师应从整体上考虑游戏材料的数量、新异性等因素合理组织搭配的结构问题。

五、游戏的元交际理论

由贝特森提出,他主要运用人类学、逻辑学和数学理论来研究游戏,试图揭示游戏的意识与信息交流过程的实质。

他认为人类的交际不仅有意义明确的言语交际,而且也有意义含蓄的交际,这种含蓄的交际就是元交际。元交际不仅发生在非言语交往中,而且发生在言语交际中。对于元交际在游戏中的意义,贝特森认为这种游戏的价值不在于其具体的内容,而是在学习关于角色的概念。游戏是一种学习,是在事物的关系与联系中,逐步学会区分与概括的。

共 6 页,第 6 页

第6篇:学前儿童个性发展与培养的研究

——小班幼儿的个性发展与培养

淮安市实天津路小学幼儿园张佳佳

摘要:个性,广义上说,就是一个人意识的倾向和各种稳定的心理从而具有独特的心理特征。狭义上说,个性就指一个人心理面貌中与共性相对的个别性,通常大家经常说的能力特征,兴趣爱好等都属于个性发展范围内。由于个体之间在心理上存在很大差别,每个人才之所以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个体的独特性只有和群体的丰富相结合才能得以显示。简而言之,个性就是个体的心理特色。正因为个性是如此重要,发挥个性才成为当今社会各国普遍形成的一种教育观念,也成为了各国现在教育改革的一种趋势。个性发展也存在关键期,幼儿时期是个性形成与发展最关键极为重要的时期。这样,幼儿教育要发展幼儿个性的任务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小班幼儿的个性发展变化比较快属于不稳定期,而在这个时候才是培养幼儿良好个性发展的黄金期阶段,中国有句俗话说:“三岁看到大,六岁看到老。”这也说明了学龄前幼儿的个性发展与培养对幼儿的一生都有着极大的影响。而针对现在社会我们的幼儿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个性发展也日益趋势于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不善于倾听、更不愿意与人交流等。鉴与此我们应该更多的研究讨论出关于学前幼儿个性发展与培养的良策。

关键词:个性个性教育关键期

一、 什么是个性教育

许多研究表明:良好的个性就是一个优秀人士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更是一个人心里健康的重要标志。从古到今,任何一个成功者,没有一个人不是在良好个性的支配下,经过克服重重困难、百折不挠才取得了今天事业上成功的呢!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 此外,培养人的个性也已成为当今社会各国普遍形成的一种良好的教育观念,也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明确指出,“现代教育都重视个人,注意一个人的能力,他的心理结构以及他的兴趣、动机和需要„„这个受教育的个人在他自己的教育中日益起着积极主动的作用。”可见,未来人才的一个重要特征不仅要具有健康的个性、也要具备丰富的个性。

而目前,我国大量独生子女的个性品质却出现了令人担忧的情况。有的幼儿自尊水平比较低,自信心极差;有的幼儿胆小如鼠,做任何事都缺乏独立性意识;还有的幼儿缺乏合作意识,不会与人交往,更重要的是没有同情心,有的甚至还

有极强破坏性行为和攻击性行为等等,我们班现在具有破坏行为的幼儿挺多,这都是一些令人非常“棘手”的问题。

但是,我们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我们的目的就是要让每一位幼儿从小都有一个健康向上、活泼开朗的个性品质:比如说做事要有信心、有主见,能敢于面对困难,不怕吃苦,更能勇于创新并坚持到底;以及关心他人,互帮互助、具有责任心、懂得礼让等良好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我们要让我们的孩子成为一个身心极为健康的孩子,成为一个能在将来的激烈竟争中站稳脚步的孩子!

二、幼儿个性教育的现状

如果我们每顿饭都吃同一种东西,你还会很感兴趣吗?即使是制作得再精美的菜肴也会让人索然无味;当我们欣赏一个画展,如果每一幅画都是千篇一律,即使画得再美也会让人厌倦。成人的世界如此,孩子的世界更是如此。因此老师应做一名画师,他笔下的孩子都应具有不同的个性,而不应只做一名画匠,把每个孩子都画成同一个样子。有时,我们会在不经意中对孩子们这样说:"你们都应该xx小朋友那样,看他坐得多好看,看他想出的办法多聪明"。其实,我们有什么理由要求其他的孩子都跟同一个孩子一样呢。每个孩子都有他不同的个性,不同的想法。教师要帮助幼儿形成自己的个性,才能让孩子充分发挥出他的潜能。

我现在所在班级是小班刚升入中班,在小班刚来的时候,我班的幼儿有好几个还在包着尿不湿,自理能力也很差,有的孩子还不会说普通话,更别说所谓的幼儿个性了,家长过多的包办了孩子的一切,孩子只会听从命令服从命令,有一个叫思思的小女孩,孩子长的很可爱,而且也不哭闹,一天除了自己安静的坐着以外什么都不会,你说“思思吃饭了哦!”她就对你哦一下,几分钟后看到的还是坐在那里,“思思你饿吗?”“恩”,就这样僵持着,直到我帮她把椅子搬到桌子前,把碗拿到她面前,看上去似乎有点饿了,但还是不动,在做什么呢?当然是等喂饭呀,整整一个学期,都是如此。无论和家长怎么沟通也没有用,孩子完全像个漂亮的机器娃娃一样走着家长给的路线,哪里还有发挥幼儿个性的空间呢。

就上述说的那个女孩思思,其实我们发现这个孩子还是很要强的,并且她对音乐乐感很有天赋,有着一付天生的好嗓子,然而家长遏制了她的这种天赋,拼命让孩子学画画、学舞蹈,反而越学越差,越学孩子越厌恶,索性她就不动,那么漂亮的一个小姑娘到了今年中班的时候成了什么也不做的小胖墩,现在她的父母正在为孩子的减肥而烦恼,如果当初按照孩子自己本身的个性加以指导发展,而不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孩子身上。。。。。。没有这么多的可是,所以培养幼儿的健康、丰富的个性是多么重要的。

正因为个性是如此重要,发挥个性已成为当今社会各国普遍形成的一种教育

观念,也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所有现在的教育都重视个人了,关注一个人的能力,他的心理结构以及他的兴趣爱好、动机和需要„„而受教育的这个人在他自己的教育中日益起着积极主动的作用。”

三、对幼儿个性教育的看法

在我国,幼儿教育是属于基础教育,同样要承担培养,发展个性的任务。但是现在的社会已经使幼儿失去了太多的锻炼机会,全是由大人一手包办,久而久之幼儿完全失去了自己独特的个性,像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幼儿大多数都是依赖性很强,与同伴交流能力很差,以自我为中心,如果纵容这种个性成长下去,那么未来的孩子们在社会生存就会很困难,不能承受失败,受挫能力会很差,为什么现在我国的孩子自杀事件越来越多了,就是没有重视幼儿时期的个性教育。

(一)多给幼儿一点自由和主动权

做为老师我们不能用死板的纪律来约束幼儿,给幼儿增加压力,应该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愿望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让幼儿在愉悦轻松的生活中接受教育,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要把集体、分组、个人的活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二)如何充分发挥游戏活动中主导的特殊作用

游戏会给孩子带来愉快的情绪体验。在游戏中,幼儿是最开心的,没有心理压力,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逼真地扮演着各种成人在生活中的角色。我们老师比较注重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引导幼儿的创造力。例如:鼓励幼儿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时,要自己去想办法解决问题,学会与同伴协商角色分配。每一个小小的“成功”,都会使孩子产生愉悦心情,激起幼儿自信心,增强独立性和坚强性。

(三)给幼儿创造与伙伴交往的机会,发挥小伙伴的作用

许多心理学家研究指出:进入幼儿期后,孩子便开始与别的孩子玩耍,模仿小朋友的行为习惯,同伴间成了他们评价的参照物。例如:我们在户外活动时或共同摘草莓我们组织非同龄伙伴共同游戏、自由交谈。通过每个月这些活动的开展,幼儿的交往能力大有提升。也促进了幼儿自我意识的形成,对自己的一些行为控制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四)多多组织幼儿参与讨论活动

多组织幼儿进行讨论,而不是直接给幼儿答案,能够促进幼儿独立性的发展。幼儿受身心发展水平限制,认知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自我评价能力这些能力都会是最初形成阶段,行为较多的是受成人等外部条件的影响,比成人可能表现出更多的是顺从型。1岁前儿童的一切行为是依赖成人而实现的,这个时期的儿童表达自己的愿望,一般也不抵抗成人的意思。可是3岁左右儿童,出现了独立性

的需要,主要表现在要求“自己来干”的动作,什么事情都想自己做无论能不能做。根据幼儿的特点,促进幼儿独特性的发展,现在就是需要把握从顺从向独立性转化的过度环节。而互相讨论是在轻松氛围下进行的,这样幼儿不仅没有心理压力,又能得到应有的锻炼,还会形成健康的气氛,从而促进幼儿独立性的发展。

(五)如何了解幼儿个性差异及其原因,应采取怎样措施

幼儿时期的个性虽然刚开始形成发展,但在爱好、兴趣、气质能力等方面还是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简单的个性培养,不仅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伤害或阻碍幼儿个性发展。教师必须要对每个幼儿的个性特点做深入的观察和分析:然后,根据幼儿的不同个性特点,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和措施。例如:对胆小缺乏自信心的幼儿,应该对幼儿多多鼓励、多给他们更多的爱,多创造机会设法让他们去尝试解决问题,以使他们获得成功体验。多表扬他们,增进幼儿的自信心和独立性,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上进心,使每个幼儿都在不同的起跑点上自信满满、嬉戏和学习。

(六)如何加强家园互动

家长资源是幼儿园与一个家庭沟通的纽带,所以家庭与幼儿园的教育要求、教育环境尽可能的要保持一致。创办家长学校,采取园长讲座、现场活动、家长半日开放活动、亲子活动等等,让家长了解关于培养幼儿良好个性的重要意义以及个性培养要求与方法等知识,提高家长的整体素质,幼儿个性的形成是一条及其漫长的过程,幼儿在家里的时间毕竟比在幼儿园的时间要多一些。家长的培养极其重要。因此,应加强家园合作教育,潜移默化,持之以恒的培养。

四、幼儿个性教育后的思考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感到幼儿个性发展和培养,关键是教师是否能够认识和驾驭幼儿在这个领域中成长规律,另外家长的配合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对于良好的个性在老师的教育中能够形成,那么也要在家长的手中进行巩固才能把根扎的更牢了,都是为了孩子,我们愿在这片土地上继续勤劳耕耘,让孩子们活泼、健康、全面成长的同时,培养他们的个性,使每个儿童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发展,但现实中家长工作的难度远远的超过我们的预计,所以是否在培养幼儿的个性之前先来矫正家长的教育观,这是这次研究之后对我带来的最大困惑。

五、参考资料

(1)陈学法.个性培养与素质教育.教育研究.1998.3.

(2)王天一.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3)柳斌.素质教育的理论探讨(序).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

(4)期刊《学前教育》、《早期教育》、2001-2010

第7篇:《学前儿童数学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学习心得

本书中提到了一个词“pck”则是:教什么—教学内容,怎样教—教学方法的知识,教谁—教育对象知识。这个词则让我理解到,在开展一节教学活动的时候需要我们做出充实的准备,首先要选择教学内容分,然后在想出要采用的怎样的教学手段适合于幼儿,其次对班级幼儿的情况进行分析、了解,结合活动看看本次活动是否使用与班级幼儿。所以开展一次教学活动不是随便的,而是需要教师仔细思考,修改在实践的过程。

绪论中提到什么是核心经验?核心经验就是幼儿掌握或理解某一学科领域的一些至关重要的概念、能力或技能。所以在开展活动前我们要想清楚本次活动我们想让幼儿掌握什么技能,理解什么概念。

该书将数学认知分成了:集合与模式、数概念与运算、比较与测量、几何与空间。集合与模式中分为集合与分类模式;数概念与运算中则包括计数、数符号、数运算;比较与测量中分为量的比较、测量;几何与空间中则分为图形、空间方位,有了这些精细的分类让我直白的了解到自己的教学内容到底属于哪个点。

每个小版块中则进行核心经验的阐述、介绍了儿童发展轨迹与特点、支持性策略与活动提示。有了这本书给老师提供了很多提示,阅读这本书以后可以让我们能更科学的对幼儿进行教学教育。

本书一直都在围绕着教什么?教谁?怎么教?进行阐述,我觉得在开展一次集教活动的时候需要教师先了解本次活动的教学要点是什么既书中提到的核心经验,确立教学点以后便可以了解幼儿的发展轨迹;随后在结合办既幼儿的实际水平,后才知道幼儿需要什么样的提升,最后在设计适合班级幼儿的教学活动。

同时我们在设计适合幼儿的活动的时候还要利用好幼儿在园的一切时间,因为日常生活与数学是密切相关的,我们要适时抓住机会引导幼儿发现数学。

为幼儿创设生动形象的情景,同时在为幼儿提供操作材料时尽量提供实物火具体教具,方便幼儿学习及理解知识要点。例如在计数活动中可以利用豆子、纽扣、小石子等材料。

书籍是浩瀚的海洋,我相信我的每一次阅读都会给我带来意向不到的惊喜。虽然我的理解只有一点点,但是我相信当我每一次翻阅它的时候都会有不一样的见解。

第8篇:学前儿童游戏

1、 游戏是儿童的一种自主的愉快的假想性活动。游戏是儿童在某一固定时空中,遵循一定规则,伴有愉悦情绪、自发、自愿进行的有序活动。

2、 幼儿游戏的基本特征:(1)游戏是儿童自主自愿的主体性活动(2)游戏是愉快的活动

(3)游戏是一种伴随假想的活动(4)游戏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活动

3、游戏的分类: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将儿童的游戏划分为练习性游戏阶段、象征性游戏阶段和规则游戏阶段等三个发展阶段。

4、角色游戏是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愿望,以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表现其生活体验的一种游戏。

5、角色游戏的总教育作用:

一、发展幼儿的智力

二、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1)角色游戏有助于幼儿发展恰当的自我意识,摆脱自我中心。 (2)角色游戏促进了幼儿的同伴交往,发展了他们的交往技能。 (3)为幼儿提供了学习社会规则、进行社会实践的机会。

三、培养幼儿的意志品质

四、培养幼儿的情感和性格

五、促进幼儿身体和语言的发展

6、角色游戏的指导:角色游戏的一般性指导:

答:游戏前指导 (1)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拓宽角色游戏的内容来源(2)创设游戏场地、准备丰富的玩具和游戏材料①要为幼儿设置一定的固定的游戏场所和设备②要提供丰富多样的玩具材料③让幼儿参与环境创设和游戏材料的准备④游戏材料便于幼儿随时取放(3)提供充足的游戏时间,促进游戏深入开展

游戏过程中的指导(1)鼓励和协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提出游戏的主题(2)指导幼儿选择和分配角色 (3)指导幼儿丰富游戏内容和情节,提高游戏水平①教师参与游戏,通过扮演角色促进游戏情节的发展 ②提供有助于丰富游戏内容和促进情节发展的玩具和材料(4)加强角色之间的内在联系,增强游戏的合作性(5)引导幼儿遵守游戏规则 游戏后的指导 (1)让游戏在愉快自然的状态下结束(2)做好游戏后的整理工作(3)评价、总结游戏①就游戏情节进行讲评②就游戏材料和玩具的制作与使用进行讲评③就游戏中幼儿的行为进行讲评

7、一般情况下,教师介入指导的时机有三种: ①当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出现问题或困难时

②当游戏需要给予提升时 ③当教育目标需要在游戏中完成时

8、角色游戏观察线索提示:(1)主题的确定 (2)材料的运用与游戏技能

(3)新颖性与创新性

(4)游戏常规的执行 (5)社会参与水平,与伙伴合作与交往行为 (6)游戏持续时间

(7)独立自主性(自定主题,自选伙伴,主动交流,协调关系等)

9、表演游戏,也称戏剧游戏,是指幼儿根据故事或童话等文学作品的内容和情节,通过扮

演角色,运用语言、动作和表情进行表演的一种游戏形式。

10、表演游戏的指导:协助幼儿选择表演游戏的主题 (1)健康活泼的思想内容表演性 (2)具有表演性

(3)起伏的情节(4)较多的对话

11、教师在幼儿表演游戏中的指导:小班最初进行表演游戏时,教师要做具体的示范表演,也可以请大班幼儿进行示范表演,然后让幼儿跟着学习。也可以在教师边提示内容、边指导帮助下,由幼儿试着表演逐步过渡到自己进行表演,教师只给予适当的指点和帮助。对中、大班幼儿的指导应以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为主,鼓励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表演。

12、结构游戏,也称建构游戏,是幼儿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玩具或结构材料(如积木、积塑、金属片、泥、沙、雪等),构造物体形象,反映现实活动的一种游戏。

13、结构游戏的指导:结构游戏指导的基本任务 ①.激发幼儿参与结构游戏的兴趣

②.引导幼儿对物体进行观察③.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④.帮助幼儿掌握结构的基本知识和技 ⑤.引导和鼓励幼儿创造性的建构⑥.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14、体育游戏,也被称为活动性游戏或运动游戏,是根据一定的体育任务设计的,由身体动作、情节、角色和规则组成的一种活动性游戏,是幼儿体育活动的一种主要形式。

15、体育游戏的结构由游戏动作、活动方式、游戏规则、游戏情节、活动条件等成分组成。

16、器械相关法:是根据游戏使用的器械的特点来构思游戏情节的方法。

17、智力游戏是根据一定的智育任务设计的,以智力活动为基础的一种有规则的游戏。

第9篇:《学前儿童游戏》感悟

游戏感悟

游戏是儿童的乐园,也是儿童的首要工作。黛安在《儿童世界》中谈到:儿童在游戏中成长,儿童在游戏中学习,儿童在游戏中成熟。可见,游戏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

开学初,当我领完书,发现这本《学前儿童游戏》,我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手翻了起来。“这门课程肯定充满乐趣,而且也会很轻松”当时我就在心里暗暗地想。

第一次上这门课之前,就听同学说,这门课的老师很严厉,要背很多很多的理论知识,还要抽查。当时听后就很害怕,这到底是个怎样的老师。但是开始上课时,老师给我的不好印象完全打破。我真正感受到的是快乐,虽然有大篇大篇的理论知识,但老师并不是照本宣科,而是结合一些小游戏给我们讲解,寓教于乐就这么体现出来。而且有些小游戏是我没听过或玩过的,刚好弥补了我童年的缺失。从老师的身上我看到的是睿智和幽默。很多时候我就在想为什么我不能做到这些。

在这门课中,我也学习到了很多。古今中外,无论男女老幼,皆乐于游戏。但游戏对于儿童和成人是不同的。在儿童的生活中,游戏是主要的活动形式,他们单纯的在游戏中获得快乐、探索知识。然而成人只是把游戏当做消遣,玩游戏是为达到某种游戏之外的目的。所以,作为一名幼师要牢记游戏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

很多人认为既然儿童要玩游戏,就随便给一些游戏让他们玩。殊不知要根据幼儿的年龄发展来给予相应的游戏。根据认知发展划分:0—2岁,练习性游戏阶段。此时幼儿尚未真正掌握语言,其认知活动主要依靠直接感知和实际操作,所玩游戏不存在任何象征或特殊方法;2—7岁,象征性游戏阶段,分为象征性游戏和结构性游戏;7—12岁,规则性游戏阶段,此时儿童语言及抽象思维的能力有了发展,儿童对规则的认知水平逐步得到提高。还有一种划分方式,社会性发展划分:学步期,独自游戏阶段;3岁左右,平行游戏阶段;4岁左右,联合游戏阶段;5岁以后,合作游戏阶段。

游戏也有很多种类,分为角色游戏、表演游戏、结构游戏、体育游戏、智力游戏和其他游戏。不同的游戏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对幼儿的发展也有不同的作用。比如角色游戏。它是幼儿期特有的最典型的游戏,是幼儿身心发展到一定阶段自然生的,即使没有成人的指导和参与,幼儿同样会出现角色游戏。在者体育游戏。它就不同于前三种游戏,它由各种基本的动作组成,有严格的规则,有明确的结果,是以发展幼儿身心为目的的一种锻炼活动。

不同种类的游戏,也承担了对幼儿发展的不同任务。角色游戏促进幼儿情感、社会能力、认知等反面的发展。表演游戏能加深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学习理解并让幼儿受到艺术的熏陶,促进语言、想象力的发展,培养良好的个性。结构游戏使幼儿的基本动作,特别是手的动作获得协调发展;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对幼儿美育有特殊作用。体育游戏锻炼幼儿机体,发展基本动作,提高基本活动的能力。智力游戏是帮助幼儿认识事物、巩固知识、发展智力的有效手段。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不仅要掌握一定的游戏理论知识,更要学以致用。课程和游戏就好比血液和身体一样。血液紧密地渗透在身体里,身体的表面却不易看出血液;当血液充足时,身体就表现出生命的活力,而当贫血,人就会显得苍白无力,使身体缺泛活力。

上一篇:工业经济讲话下一篇:网上信访工作流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