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游戏教学总结

2023-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无论是开展项目,还是记录工作过程,都需要通过总结的方式,回顾项目或工作的情况,从中寻找出利于成长的经验,为以后的项目与工作实施,提供相关方面的参考。因此,我们需要在某个时期结束后,写一份总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前儿童游戏教学总结》,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1篇:学前儿童游戏教学总结

学前儿童游戏与指导教学辅导一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学前教育专业(开放专科)

《学前儿童游戏与指导》教学辅导一

(第

一、二章)

教材:《学前儿童游戏》,柳阳辉 张兰英主编,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版

第一章

游戏概述

一、游戏的本质

(一)游戏的定义

1.经典游戏理论对游戏的解释 席勒(德):游戏更多的是享乐,使多余生命力摆脱了外部需要的自由表现,愉快是从游戏中得来的。

格鲁斯(德):游戏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是本能的练习。 斯宾塞(英):游戏是健康儿童在正常生活后,有剩余精力需要发泄。 福禄贝尔(德):游戏是儿童潜在本能的表现,是儿童内在需要与冲突引起的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神的意志的体现。

拉察鲁斯和裴茄克(德):游戏是工作疲劳后,恢复精力的一种方式。 霍尔(美):游戏是种族过去活动习惯的延续和再现。 加维(美):游戏应当是有内驱力所策动的一种快乐的活动。

以上解释说法不一,但都认为游戏是一种本能表现,自发、愉快、自由式游戏的基本特征。

2.现代游戏理论对游戏的解释 精神分析学派:游戏是表现原始的、受压抑的冲动和和欲望的最好方式。 认知发展学派:游戏不是独立的活动,它是智力活动的一个方面,是个体把信息纳入原有认知图式的方式,是同化超过顺应得活动。

活动教育学派:游戏是一种社会性活动,是儿童对周围现实态度的一种表现,是真实之外借助想象,利用象征性材料,再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活动。

觉醒理论学派:游戏是对环境起作用的方式,可以探寻和调节外部与内部刺激的数量,以产生一个最佳的平衡,从而获得更多的个人满足,游戏是激励探索的手段。

元交际理论学派:元交际依赖于双方对于隐喻的信息的辨识和理解。儿童的游戏就隐喻着“假装的”、“不是真的”,这种言外之意正是元交际的对象。因此,他们认为,只有参与者能够携带着“这是玩”的信息的信号,达成协议或进行元交际,游戏才能发生。所以,游戏是信息的交际和操作的过程,元交际是其特征。

共 6 页,第 1 页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学前教育专业(开放专科)

3.游戏定义中的困难

游戏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反映了人的主体精神的活动,它具有丰富、复杂的内涵。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下定义,每一种解释和定义都预示着一种角度、一种眼光和一种理解。

(二)游戏的特征

1.游戏具有主动性,是一种自发行为。 2.游戏具有虚构性,是一种假装行为。 3.游戏具有愉悦性,是一种娱乐行为。 4.游戏具有具体性,是一种具体行为。

(三)游戏的本质

研究游戏的本质,就是要揭示儿童游戏产生的原因以及要回答儿童为什么游戏的问题。 1.游戏本能论

从生物学的角度去研究、解释儿童的游戏,把游戏看成是一种生物现象,是生物本能的表现。如:

席勒、斯宾塞的“剩余精力说”:游戏是由于机体中剩余精力需要发泄而产生的,认为游戏是儿童本能剩余精力加以释放的最好表现形式。 拉察鲁斯、施太恩的“能力练习说”:游戏是先于劳动,先于童年,对未来生活无意识的准备。 霍尔的“复演说”:游戏是个体呈现祖先的动作、习惯和活动,是重演史前人类的祖先向现代人进化的各个发展阶段。 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的“补偿与发泄说”:儿童天生的原始冲动和欲望在现实生活中受到道德规范等的约束,得不到充分表现,使得儿童内心产生各种抑郁。而游戏可以让儿童完全自主地再现自己的经验或精神的创伤,在想象中发泄各种忧郁和烦恼,从而获得快乐。

游戏本能论揭示了儿童游戏产生的生物学因素,但认为本能是游戏的根源,这使得对游戏本质的解释具有了唯心主义的色彩。 2.游戏社会反映论

从社会学观点去研究、解释儿童的游戏,把儿童游戏看成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活动的特殊形式,是对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反映活动。 维果斯基、艾里康宁等持这种观点。我国游戏理论研究也深受这种游戏本直观的影响。

这种观点在理论上划清了儿童游戏与动物游戏的界限,也肯定了成人指导和教育影响的

必要性及游戏作为教育手段的有效性,但仅将游戏的本质定位在社会性活

共 6 页,第 2 页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学前教育专业(开放专科)

动这一层面,掩盖了游戏活动的自由自主的基本属性,否定了游戏作为一种自发的、自由的活动的意义和价值。

3.游戏是幼儿的主体性活动

20世纪90年代后,关于人的主体性及主体他发展与培养问题的讨论,为人们认识游戏的本质,重新审视这种自由自发的活动的价值与意义提供了新的视点与理论背景。

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与客体相互作用而表现与发展起来的功能特征,包括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游戏是儿童主动的活动;是独立的活动(由内部控制);是创造性活动(目的在自身的活动)。

把游戏看成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较科学地揭示出游戏区别于人类其他活动的本质特征。

二、游戏的分类

(一)皮亚杰的分类

根据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分为 1.练习性游戏(机能性游戏):

动因在于感觉运动器官在使用过程中所获得的快感,由简单的重复运动组成。在整个幼儿期都能看到,只要有新的机能需要掌握,就会有这种练习。是最早出现的游戏形式,以后随着其他游戏形式的出现,机能性游戏的比例在下降。

2.象征性游戏

是2~7岁幼儿的典型游戏。在游戏中以物代物、以人代人是象征的表现形式。当幼儿把以前经历过的事情、活动及眼前并不存在的事情作为表象回忆起来的时候,机能性游戏便转化为象征性游戏。

3.规则性游戏

以规则为游戏中心,用规则来组织游戏。

4、5岁以后发展起来的游戏,根据规则本身的复杂程度及动作机能的要求,可延续到成年。

(二)帕顿的分类

按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来的社会参与水平,分为

独自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协作游戏、无所事事、旁观。

(三)比勒的分类

根据儿童在游戏中的不同体验形式,将游戏分为: 机能游戏、想象游戏(模仿游戏、角色游戏)、接受游戏、结构游戏(创造游戏)

(四)苏联的游戏分类

共 6 页,第 3 页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学前教育专业(开放专科)

强调社会性,以儿童参与游戏的程度和儿童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依据,分为独自游戏、平行游戏、合作游戏。

(五)我国的分类

按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分类:创造性游戏(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规则性游戏(包括体育游戏、音乐游戏、智力游戏)

三、游戏的价值

1.能够促进幼儿的身体发展

2.能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扩展和加深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认识;促进想象力的发展;发展思维能力)

3.能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提供社会交往的机会,发展社会交往的能力;使幼儿学习社会角色,掌握社会性行为规范;锻炼了幼儿的意志)

4.能促进幼儿情感发展(丰富幼儿的情绪体验;发展幼儿的成就感和美感;消除幼儿的消极情绪)

第二章

现代儿童游戏理论

一、认知学派的游戏理论

是皮亚杰在其认知发展理论基础上提出的。他把游戏放在儿童智力发展的总背景中去考察,认为游戏是智力活动的一个方面,是思维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决定了他们不同的游戏方式。

1.游戏是一种同化超过顺应的活动。 2.与认知发展相适应的游戏阶段:

(1)练习性游戏(又称实践性游戏或机能性游戏):0~2岁,发生于认知发展的感知运动时期的游戏形式。游戏的目的是要取得一种机能性的快乐,满足生理上的要求,其形式为重复偶然习得的动作图式。游戏的愉悦来自儿童控制自身和环境的感觉,当这种控制能力被反复证实后,儿童便沉溺于发展着的能力和自信的情感中。

(2)象征性游戏:2~7岁,发生于认知发展的前运算时期的游戏形式。反映了符号(初步的语言和表象)功能的产生和发展,也反映了一种对环境的同化性倾向。象征性游戏是作为表现价值而存在的。

(3)规则游戏:7~12岁,发生于具体运算阶段以后的游戏形式,延续到成年。规则游戏是继续在表现着对现实的同化倾向,规则导致娱乐活动的集体形式。

皮亚杰独特的研究方式对儿童游戏的研究具有新的意义,但其游戏理论过于强调认知作用和智力的作用,忽视了其他因素,如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儿童的生活经验及社会生活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共 6 页,第 4 页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学前教育专业(开放专科)

二、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们认为游戏是宣泄受压抑的原始冲动的最好途径,因为游戏远离了现实,是一个完全受控于自己的自由天地。

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

弗洛伊德的游戏理论完全植根于他的人格构成说。他认为人格由三部分组成,即本我、自我、超我。本我受唯乐原则支配,自我受现实原则的支配,超我受理想原则的支配。弗洛伊德认为婴儿完全受本我支配,随着经验的积累,自我和超我才一起得到发展。个体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就是要建立和形成自我。

游戏是自我调节本我与超我矛盾的机制,是儿童人格完善的途径;游戏可以满足儿童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是受“唯乐原则”的驱使(游戏满足儿童想做大人的愿望;游戏帮助儿童掌握或控制现实中的创伤性事件(强迫重复现象))。

2.新精神分析学派埃里克森的游戏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是心理性欲(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游戏是自我的一种积极主动的机能,是生物性因素与社会性因素的协调与整合。游戏的形式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自我或人格的发展而不同:儿童游戏的形式是使用玩具的游戏,而成人的游戏是创造性想象,表现在艺术、科学和日常生活等活动中。

把人格的发展划分为八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发展任务,如果发展任务解决得好,就能形成理想的人格,解决不好,则形成与理想人格相反的另一种人格。对学前儿童而言有三个阶段:对人信赖与不信赖的冲突(2岁内);活泼与羞怯的冲突(2~3岁);主动与退缩的冲突(3~7岁)。

三、原苏联的游戏理论 代表人物有维果斯基、乌申斯基、艾里康宁等,强调儿童游戏的社会性。

1.维果斯基的游戏理论

他提出了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受社会文化历史制约的,活动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产生与发展中有巨大的作用。

他对游戏的基本观点:活动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游戏对于学前期儿童而言是主导活动);强调游戏的社会性本质,反对本能论(儿童的游戏具有社会历史起源);强调成人的教育影响,认为儿童与成人的交往在游戏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他认为游戏是社会性实践活动,儿童的游戏活动是在真实的实践情况之外,创造了一种想象的情境。游戏

共 6 页,第 5 页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学前教育专业(开放专科)

创造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2.艾里康宁的游戏学说

他重点研究了角色游戏,认为角色游戏是儿童的典型游戏,研究儿童的游戏应当以角色游戏为主要对象。他探讨了角色游戏的社会起源,认为角色游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上,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儿童在社会关系中地位的变化而产生的。他认为游戏的结构包括角色、游戏行动、游戏式地运用物体、游戏者间的真实关系。儿童的周围现实对角色游戏有决定性影响。

四、游戏的觉醒理论 也可称为内驱力理论,它试图解释游戏的生理机制。代表人物有伯莱因、艾利斯、亨特等人。

觉醒理论的两个基本观点:环境刺激是觉醒的重要源泉;机体具有维持体内平衡过程的自动调节机制。在新异刺激——觉醒水平增高的情况下,发生的行为是探究;在缺乏刺激——觉醒水平低下的情况下,发生的行为是游戏。游戏和探索都是在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的最佳激活水平,所不同的是,探索是由外部刺激控制的行为,游戏是由有机体自身控制的行为。 觉醒理论认为,儿童的游戏不是本能活动,是受外界刺激的变化而产生的内部需要。这一理论还指出了环境与人得交互作用,为我们如何重视幼儿园环境的合理组织做出了有价值的贡献。在组织儿童进行游戏时,教师应从整体上考虑游戏材料的数量、新异性等因素合理组织搭配的结构问题。

五、游戏的元交际理论

由贝特森提出,他主要运用人类学、逻辑学和数学理论来研究游戏,试图揭示游戏的意识与信息交流过程的实质。

他认为人类的交际不仅有意义明确的言语交际,而且也有意义含蓄的交际,这种含蓄的交际就是元交际。元交际不仅发生在非言语交往中,而且发生在言语交际中。对于元交际在游戏中的意义,贝特森认为这种游戏的价值不在于其具体的内容,而是在学习关于角色的概念。游戏是一种学习,是在事物的关系与联系中,逐步学会区分与概括的。

共 6 页,第 6 页

第2篇:《学前儿童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类型: 专业课 课程代码: 14401405 课程学时:36 学分: 2

适用专业: 师范本科学前教育专业 开课时间: 一 年级 二 学期 开课单位: 教育学院 大纲执笔人: 大纲审定人:

<学前儿童文学>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一门文化基础课程,立足师范院校学前儿童文学的教学实际,从课程设置出发,结合学前儿童文学的特点和学前儿童的生长和认知特点,由基本理论学习到作品鉴赏,再到婴幼儿文学作品的创作和改编。以理论基础为指导,以作品鉴赏为基础,以写作训练为提高,三者有机结合,互为补充,突出专业基础课程的特色。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文学的基本知识和儿童文学的基本理论,培养学生具有赏析儿童文学作品和创编儿童文学作品的初步能力。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学前儿童的基本理论、年龄特征、以及学前儿童文学的特点以及中外儿童文学的发展。

2、能掌握一定的教学技能,能很好地进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具备教师初步的职业素养

3、以理论基础为指导,以作品鉴赏为基础,以写作训练为提升,三者有机结合,突出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4、引导学生有选择的阅读、鉴赏、学前儿童需求的作品,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学前儿童文学基本理论、儿歌创作、幼儿诗的创作、婴幼儿生活故事创作、幼儿图画创作、婴幼儿散文创作及幼儿戏剧的创作与改编。

2、教学难点:把握学前儿童文学教育的性质,根据学前儿童的年龄教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施教学;内化教育者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理论联系实际,以讲授为主,课堂讨论为辅,通过观看录像、实践观摩法、演示操作法、设计指导法、调查实验法等,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教学技能.

四、教学内容、目标与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课时分配

36 1.学前儿童文学基本理论

1.1 学前儿童文学概说

了解

1 1.2 婴幼儿的年龄特征

掌握

2 1.3 学前儿童文学特点

1.4 中外儿童文学的发展

2.儿歌

2.1 儿歌概说

2.2 儿歌鉴赏

2.3 儿歌创作

3.幼儿诗

3.1 幼儿诗概说

3.2 幼儿诗鉴赏

3.3 幼儿诗创作

4.婴幼儿童话

4.1童话概说

4.2 婴幼儿童话的鉴赏

4.3 婴幼儿童话的创作和改编

5.婴幼儿故事

5.1 婴幼儿故事概说

5.2 婴幼儿生活故事

5.3 婴幼儿故事鉴赏

5.4婴幼儿生活故事的创作

6.婴幼儿图画书

6.1 图画书概说

6.2图画书种类和特征

6.3 幼儿图画的创作和改编

7.婴幼儿散文

7.1婴幼儿散文概说

7.2 婴幼儿散文的鉴赏

掌握

掌握

掌握

掌握

掌握

了解

掌握

理解

了解

理解

掌握

掌握

掌握

掌握

掌握

掌握

掌握

掌握

掌握

掌握

3

3541 1

7.3 婴幼儿散文的创作

掌握

1 8.幼儿戏剧

3

8.1幼儿戏剧概说

掌握

1 8.2 幼儿戏剧鉴赏

掌握

1 8.3 幼儿戏剧的创作和改编

掌握

1 9.调查、见习

幼儿园儿童文学作品教育活动 4— 6

五、实践教学内容要求与说明

1、 调查: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开展情况

学生四人为一小组,全班调查全市十几所幼儿园,重点了解儿童文学教材的选择、教师的学前儿童文学教育观念、儿童的文学发展状况等。

2、2-3次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观摩。

主要见习幼儿园儿童文学作品教育活动、讲述活动和早期阅读活动等,要求学生评价某一儿童文学教育活动,写见习报告。

六、考查范围与题型

(1)创作婴幼儿儿歌或幼儿诗

(2)改写或续写适合幼儿听赏的童话故事、故事

(3)学习创作故事、图画书、婴幼儿散文

(4)学习表演幼儿戏剧(课本剧)

七、教材与参考资料

1、教材: 李莹、肖育林主编:学前儿童文学

2006 复旦大学出版社 全国学前教育专业系列教材。

2、参考资料:

(1)王泉根编著:《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主潮》,重庆出版社2000年版 (2)黄云生著:《儿童文学教程》,浙江大学生出版社,1996年版

(3)韦苇著:《世界童话史》,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郑光中著《幼儿文学教程》,四川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 (5)浦满汀主编:《儿童文学教程》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6)陈子典主编:〈新编儿童文学教程〉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7)〈幼儿文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

第3篇:学前儿童卫生保健教学大纲

绪 论(2课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课程的研究对象、任务、内容和方法。

教学重点: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课程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教学难点:学前儿童卫生保健的研究方法。 教学的具体内容:

一、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课程的研究对象

二、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课程的研究任务

三、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课程的研究内容

四、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课程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学前儿童的生理基础(14课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人体的解剖生理结构和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掌握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了解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因素,学会维护儿童的身体健康。

教学重点:学前儿童身体健康的维护。 教学难点: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及规律。 教学的具体内容:

第一节 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

一、学前儿童运动系统的特点与保健

二、学前儿童呼吸系统的特点与保健

三、学前儿童循环系统的特点与保健

四、学前儿童消化系统的特点与保健

五、学前儿童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的特点与保健

六、学前儿童内分泌系统的特点与保健

七、学前儿童免疫系统的特点与保健

八、学前儿童神经系统的特点与保健

九、学前儿童皮肤的特点与保健

十、学前儿童视觉器官的发育特点与保健 十

一、学前儿童听觉器官的发育特点与保健 第二节 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规律

一、胎儿的发育

二、新生儿的生理特点

三、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规律

四、影响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因素

第二章 学前儿童的心理卫生(6课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了解紧张状态对学前儿童的身心适应所造成的问题以及减缓和消除紧张的措施,能够对学前儿童中常见的心理障碍和问题行为进行有效地预防与化解。

教学重点: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障碍和问题行为的矫治与预防。 教学难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其利用;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障碍和问题行为的矫治与预防。

教学的具体内容:

第一节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概述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二、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

三、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

第二节 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障碍及其预防

一、情绪障碍

二、语言障碍

三、睡眠障碍

第三节 学前儿童常见的问题行为及其矫治

一、什么是问题行为

二、学前儿童常见的问题行为及其矫治

第三章 学前儿童健康评价与健康检查(6课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学前儿童健康检查的内容与方法,学会对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和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有效地评价。

教学重点:学前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测量与评价方法;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水平评价方法;学前儿童健康检查的内容与方法。

教学难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水平评价方法。 教学的具体内容:

第一节 学前儿童生长发育评价

一、学前儿童生长发育评价指标

二、学前儿童生长发育评价标准

三、学前儿童生长发育评价方法 第二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水平评价

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水平评价内容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水平评价方法

第三节 学前儿童健康检查

一、学前儿童健康检查的种类

二、学前儿童健康检查的内容与方法

第四章 学前儿童的营养与膳食(8课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六大营养素的营养意义及来源,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评价及利用;了解加强孕期营养和提倡母乳喂养的重要性;了解幼儿的膳食特点和安排幼儿膳食的原则;理解合理营养、平衡膳食的意义。

教学重点:六大营养素的营养意义及来源;幼儿的膳食特点和安排幼儿膳食的原则。

教学难点:六大营养素的营养意义及来源;安排幼儿膳食的原则。 教学的具体内容:

第一节

营养学基础知识

一、什么是营养和营养素

二、学前儿童需要的能量

三、产能营养素

四、非产能营养素 第二节 孕期营养

一、孕期营养的重要性

二、孕期合理营养

三、不同妊娠时期的营养需要 第三节 婴儿喂养

一、提倡母乳喂养

二、人工喂养和混合喂养

三、添加辅助食品 第四节

幼儿膳食

一、幼儿膳食的特点

二、合理安排幼儿膳食

第五章 学前儿童常见病和传染病的预防(10课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学前儿童患病的基本表现,了解有关免疫和预防接种的基本知识,掌握学前儿童常见疾病和传染病与寄生虫病的种类、病因、症状,学会初步地护理和预防。

教学重点:学前儿童常见疾病和传染病与寄生虫病的种类、病因、症状和护理;传染病的特性、流行规律及预防措施;

教学难点:学前儿童常见疾病和传染病与寄生虫病的种类、病因、症状、护理和预防。

教学的具体内容:

第一节

新生儿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护理

一、新生儿护理

二、常见新生儿疾病

第二节 学前儿童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护理

一、学前儿童常见病的早期发现

二、婴幼儿常见病的预防及护理

第三节 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预防与护理

一、免疫的基础知识

二、传染病的流行及预防

三、学前儿童常见寄生虫病的防治

第六章 学前儿童护理方法及常用急救术(6课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会常用的学前儿童护理方法,能够根据学前儿童意外事故的症状判断其危险程度并做出急救处理。

教学重点:学前儿童护理方法和意外事故的急救技术。 教学难点:学前儿童意外事故危险程度的判断与急救处理。 教学的具体内容:

第一节 常用的学前儿童护理方法

一、测体温

二、数脉搏

三、观察呼吸

四、给药

五、高烧的护理方法

六、热敷法

第二节 学前儿童常见意外事故的急救与处理

一、学前儿童意外事故危险程度的判断及急救原则

二、幼儿园常见意外事故的急救与处理

第七章 集体儿童保健(8课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托幼园所卫生保健工作的意义、任务和职责;明确儿童保教机构的卫生学要求;掌握托幼园所卫生保健工作的内容,学会制订合理的幼儿生活日程和集体儿童膳食计划,预防食物中毒和传染病的发生,维护幼儿身体的健康。

教学重点:儿童保教机构健康检查的内容与方法;幼儿生活日程和集体儿童膳食计划的制订;食品卫生和环境、设备卫生的维护,预防食物中毒和传染病的发生。

教学难点:幼儿生活日程和集体儿童膳食计划的制订;食品卫生和环境、设备卫生的维护。教学的具体内容:

第一节

托幼园所卫生保健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一、托幼园所卫生保健工作的意义

二、托幼园所卫生保健工作的任务

三、保健医室的职责

第二节 儿童保教机构的卫生学要求

一、教学卫生

二、房舍卫生

三、饮食卫生

四、设备卫生

第三节 儿童保教机构卫生保健的主要内容

一、健康检查

二、制订合理的生活日程

三、提供合理的膳食

四、建立体格锻炼制度

五、传染病管理

六、安全措施

七、建筑设备卫生

四、考核

1.考试依据及其有关说明

考试依据本大纲和教材,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对本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特别着重考察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保教实践的能力。

2.考核方式、分制

①课堂考勤、学习情况,占总成绩的10%。

②幼儿园实习、见习报告、作业,以百分制评分,占学科总成绩的40%。 ③期末考试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以百分制评分,占学科总成绩的50%。

第4篇: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一)课程的性质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的一门必修课程。

(二)课程的任务

1、了解国内外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发展历史和儿童美术教育的相关理论。

2、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美术能力的发展与表现以及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的设计、实施和评价。

3、掌握学前儿童绘画、手工和美术欣赏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提高设计和组织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的能力;掌握学前儿童美术基础知识与相关技能。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和分工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是一门内容较为复杂、涉及多种学科领域知识的课程,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和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等学科,以及东西方美术史论,素描、水粉水彩、油画等美术绘画类技能都与之存在关联。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以及美术的专业知识技能为学习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奠定基础。

三、本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重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教学。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基本概念、基本构成要素以及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发展历史和相关理论。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是一门复杂并涉及广泛领域的课程。教学中除介绍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知识和发展历史外,还应向学生讲清楚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与其它学科领域、社会活动领域的关系,引导学生结合学前儿童的生活、运动、游戏、学习的现状,展开学前儿童绘画、手工和美术欣赏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设计教学实践活动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

本课程是理论与实践性都比较强的学科,在教学方法上宜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基本概念、基本规律以教师讲述为主,方法、活动设计等以讨论、合作学习及案例分析的形式为主。

第二部分多种媒体教材一体化设计初步方案

一、课时、学时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课内学时为72学时,学分为4学分。

二、多种媒体教材的总体说明

1、文字教材

2、录像教材

3、IP课件

4、网上辅导文本

以上几种教学媒体在教学大纲指导下,进行整体设计,使各种辅导媒体与教材做到相辅相成,同时又可使教师、学生根据教和学的条件,对辅助媒体进行选择。

三、教学环节

(一)各种教学媒体的使用

1、文字教材是教师教学、辅导和学生自学的主教材。

2、IP课件和录像教材按教学进度精讲课程文字教材中主要章节的知识结构、重点、难点。

3、网上课程辅导文本按教学进度,针对课程文字教材进行重点、难点内容辅导和提供相关教学参考资料。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主要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建议一览表 章序 1 2 3 4 绪论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发展历史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相关理论简介 学前儿童美术美术理论的发展与表现

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学前儿童绘画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教学内容

学时数 6 4 4 6

录像IP课件课时

0.5 0.5 0.5 1

面授辅导

2 2 2 3

自学课时 2 1 1 4 5

8 10

1 4 3 6

1.5 4 5 7 8 9 10 学前儿童手工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评价 学前儿童美术基础知识与技能简介

合计

10 10 6 8 72

1.5 1 0.5 1 9

4 4 2 3 30

5 5 3 4 33

(二)考核(包括形成性考核和考试)

本课程的考试由中央电大统一组织,考试命题以教学大纲为主要依据,体现教学要求的重点和层次设计的规定。课程考核成绩由形成性考核(占40%,其中自主学习占10%)和期末考试(占60%)两部份构成,具体办法由专门制定的课程考核说明作出规定。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一章

绪论

一、教学内容

(一)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基本概念

1、美术

2、美术教育

3、学前儿童社会美术教育

(二)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

1、学前美术教师

2、学前儿童

3、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4、学前儿童美术教学媒体的使用

(三)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价值定位

1、为学前儿童提供自我表达与交流的工具

2、发展学前儿童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3、培养学前儿童的艺术审美能力

4、促进学前儿童智力发展与全面和谐的成长

5、作为一种有效的文化活动

二、教学要求

(一)了解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基本概念

(二)理解

1、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

(三)掌握

1、发展学前儿童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2、培养学前儿童的艺术审美能力

第二章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发展历史

一、教学内容

(一)中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发展历史

1、中国古代儿童美术教育

2、中国近代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3、中国当代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二)外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发展历史

1、西方早期儿童美术教育

2、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儿童美术教育

3、当代外国儿童美术教育

二、教学要求

(一)了解

1、中国古代儿童美术教育

2、中国近代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3、西方早期儿童美术教育

(二)理解

1、中国当代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2、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儿童美术教育

3、当代外国儿童美术教育

第三章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相关理论简介

一、教学内容

(一)中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相关理论

1、以陈鹤琴为代表的我国早期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思想

2、以屠美如为代表的我国20世纪后期的儿童美术教育思想

(二)西方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相关理论

1、阿恩海姆的视知觉和视觉思维的理论

2、里德的艺术与教育完全交融的理论

3、艾修勒和哈特薇克的美术是儿童人格表现的理论

4、古德伊纳夫和哈里斯的美术是儿童智力发展水平指标的理论

5、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二、教学要求

(一)了解

1、以陈鹤琴为代表的我国早期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思想

(二)理解和掌握

1、以屠美如为代表的我国20世纪后期的儿童美术教育思想

2、里德的艺术与教育完全交融的理论

3、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4、艾修勒和哈特薇克的美术是儿童人格表现的理论

5、阿恩海姆的视知觉和视觉思维的理论

6、古德伊纳夫和哈里斯的美术是儿童智力发展水平指标的理论 第四章

学前儿童美术能力的发展与表现

(一)学前儿童美术能力的发展阶段

1、涂鸦期美术能力的发展

2、象征期美术能力的能力

3、概念画期美术能力的发展

(二)学前儿童美术能力的表现

1、太阳

2、蝌蚪人

3、图形的选择和组合

4、事物之间关系的处理

5、动态的表达

6、色彩

二、教学要求

(一)了解

1、学前儿童美术能力的发展阶段

(二)理解

1、学前儿童美术能力的表现

2、象征期美术能力的能力

3、概念画期美术能力的发展

(三)掌握

1、蝌蚪人、图形的选择和组合、色彩、事物之间关系的处理

第五章

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一、教学内容

(一)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的目标设计

1、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目标构成

2、学前儿童美术教学目标的编写

(二)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的内容选择

1、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的内容选择依据

2、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的具体内容的选择

(二)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的组织程序

1、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的准备

2、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

3、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的延伸

(三)学前儿童美术教学组织原则与方法

1、学前儿童美术教学的组织原则

2、学前儿童美术教学的常用方法

二、教学要求

(一)理解

1、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目标构成

2、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的内容选择依据

(二)掌握和运用

1、学前儿童美术教学目标的编写

2、学前儿童美术教学的组织原则

3、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的具体内容的选择

4、学前儿童美术教学的常用方法

第六章

学前儿童绘画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一、教学内容

(一)学前儿童绘画教学的目标

1、2岁——3岁学前儿童绘画教学活动的目标

2、3岁——4岁学前儿童绘画教学活动的原则

3、4岁——5岁学前儿童绘画教学活动的原则

4、5岁——6岁学前儿童绘画教学活动的原则

(二)学前儿童绘画教学活动的类型

1、临摹画教学

2、写生画教学

3、命题画教学

4、意愿画教学

(三)学前儿童绘画教学活动的指导

1、指导学前儿童学习绘画技能

2、诱发学前儿童参与绘画活动的兴趣

3、激活学前儿童的生活经验

4、引导学前儿童进行有效的观察

(四)学前儿童绘画教学活动的案例与分析

1、小班绘画

2、中班绘画

3、大班绘画

二、教学要求

(一)理解

1、学前儿童绘画教学的目标

(二)掌握和运用

1、学前儿童绘画教学活动的案例与分析

2、学前儿童绘画教学活动的类型

3、学前儿童绘画教学活动的指导

第七章 学前儿童手工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一、教学内容

(一)学前儿童手工教学活动的目标

1、2岁——3岁儿童手工教学活动的目标

2、3岁——4岁儿童手工教学活动的目标

3、4岁——5岁儿童手工教学活动的目标

4、5岁——6岁儿童手工教学活动的目标

(二)学前儿童手工教学活动的类型

1、平面手工活动

2、立体手工活动

(三)学前儿童手工教学活动的指导

1、提供必要的手工活动的技能

2、收集多种手工材料与提供必要的手工工具

3、选择合适的手工题材

4、提供与手工材料、工具接触的机会

5、引导学前儿童积累丰富的表现,积极地展开联想

(四)学前儿童手工教学活动的案例与评析

1、泥塑教案(小班)

2、剪贴教案(大班)

二、教学要求

(一)理解

1、学前儿童手工教学活动的目标

(二)掌握和运用

1、学前儿童手工教学活动的类型

2、学前儿童手工教学活动的指导

3、学前儿童手工教学活动的案例与评析

第八章

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一、教学内容

(一)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的特点

1、2岁——3岁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的特点

2、3岁——4岁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的特点

3、4岁——5岁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的特点

4、5岁——6岁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的特点

(二)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的目标

1、2岁——3岁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的目标

2、3岁——4岁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的目标

3、4岁——5岁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的目标

4、5岁——6岁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的目标

(三)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的组织程序

1、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学的准备

2、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学的基本过程

(四)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的指导

1、讲究合适的方法

2、创设有效的环境(物质与心理环境)

3、进行有效的设问

(五)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学活动的案例与评析

1、徐悲鸿的《奔马》欣赏

2、汉代《说唱陶俑》欣赏

3、蒙德里安和他的作品

二、教学要求

(一)理解

1、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的特点

2、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的目标

(二)掌握和运用

1、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的组织程序

2、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活动的指导

3、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学活动的案例与评析

第九章 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评价

一、教学内容

(一) 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

1、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的视角

2、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应注意的事项

(二)对学前儿童参与美术活动过程的评价

1、对学前儿童参与美术活动行为过程的评价视角

2、对学前儿童参与美术活动能力的评价应注意的事项

(三)对学前儿童美术学习成果的评价

1、对学前儿童美术学习成果评价的视角

2、对学前儿童美术学习成果评价应注意的事项

二、教学要求

(一)了解

1、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

(二)理解

1、对学前儿童参与美术活动过程的评价

(三)掌握和运用

1、对学前儿童美术学习成果的评价 第十章

学前儿童美术知识与技能简介

一、教学内容

(一) 关于美术的基础知识

1、关于色彩的知识

2、关于线条的知识

3、关于形状的知识

4、关于造型的知识

(二)幼儿园常用的美术教学技能简介

1、刮画

2、版画

3、泥塑

4、蜡笔(油画棒)画

5、水粉画

6、线描画

7、国画

8、撕纸

二、教学要求

(一)理解

1、关于色彩的知识

2、关于线条的知识

3、关于形状的知识

4、关于造型的知识

(二)掌握和运用

1、刮画

2、版画

3、泥塑

4、蜡笔(油画棒)画

5、水粉画

6、线描画

7、国画

8、撕纸

第5篇: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总结

总结 第一章

名词解释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是研究儿童语言发生发展的现象、规律及其训练和教育的

一门科学,是学前教育师范院校培训教师的一门应用性科目。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狭义:狭义的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只把3—6岁儿童掌握母

语口语的过程,特别是把3—6岁儿童早期掌握母语的听说训练和教育作为主要研究的对象,对3—6岁儿童加强口语听说训练。

广义:把0—6岁学前儿童的所有语言获得的和学习现象、规律以及训练与教

育作为主要研究的对象,对0—6岁儿童应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

判断一个教育机构(如幼儿园、中小学)是否实施了双语教育的唯一的标准是 :该教育机构中教师使用的语言是否是两种民族语言。

学前儿童语言的研究价值:1.语言学价值2.心理学价值3.教育学价值4.文化学价值 调查法一般可分为四种类型:1.现状调查2.关系调查3.发展变化调查4.原因调查

第二章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 语言不是自发产生的。(例如:双胞胎)

第三章

发生在2---12岁之间,这是语音定型的年龄,也是语言发展的最佳期,也是大脑半球侧化期。

语言的消亡主要是由于使用上的退化,即语言功能的削弱而造成的。

第五章

简答题;

学前儿童语言学习的特点:1.语言学习是儿童语言主动建构的过程

2.语言学习是儿童语言个性化的过程3.语言学习是儿童语言综合化的过程 4.语言学习是儿童语言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过程

儿童在语言方面的模仿大致有四种方式:p80(看书上的例子)

即时的、完全模仿即时的、不完全模仿延缓模仿创造性模仿

第六章

儿童语言发展的交叉的三个阶段:0—1岁是婴儿言语发生的准备阶段,又称

为前言语阶段

1—2岁是婴儿开始进入正式的学说话阶段,又称为言语发生阶段 2—3岁是婴儿基本掌握口语阶段这一阶段将持续到入学前。

与成人面对面进行“交谈”时,婴儿会产生交际倾向(0—3个月) 摸脸游戏(0—3个月)

连续音阶段儿童语言的发展和教育(4—8个月)

与成人交往中出现学习交际“规则”的雏形(4—8个月) 研究表明,婴儿大约从9个月开始真正理解成人的语言。 婴儿大约在6个月时,已有话语理解的萌芽,到9个月后,理解反应迅速发展。 单词句阶段儿童语言的发展和教育(1岁—1岁半)

会给常见的物体命名是以声音代物1岁半以前的孩子说话的一个明显的特点。 名词解释 泛化:又称词语扩充,是指儿童对词义的理解使用超出了目标语言范围的现象,

即一词多义。

窄化:是指儿童对于词义理解和使用达不到目标语言的到位现象。 特化:是指儿童的词语指称对象完全与目标语言不同。

接尾策略:是婴儿使用语言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即不管实际情况如何,只选用

问句末尾的一些词语的作答,主要发生在1岁半—2岁半,3岁左右消失。

破句现象:这一阶段婴儿经常会出现说话不流畅的现象,有时结结巴巴;有时一句话“破句现象”严重,显得气喘吁吁,往往在不该换气的地方换气,使人担心他是否口吃。

双词句阶段语言的发展和教育(1岁半—2岁) 1岁半—2岁:喜欢提问,语言上出现“反抗行为”

掌握新词的速度突飞猛进,处于“词语爆炸”阶段 初步掌握口语阶段儿童语言的发展阶段和教育(2岁—2岁半) 目标口语初步发展阶段儿童语言的发展和教育(2岁半—3岁) 简答题

语言发展的特点:1.词汇量迅速增加,对新词感兴趣

2.能抽象句子规则,常表现系统整合的语言内化能力3.能说出完整的句子,出现了多词句和复合句4.说话不流畅,表达常有“破句现象”5.言语功能呈现越来越丰富,准确的趋势 儿童创造的能力有:迁移:情景迁移所指迁移结构迁移

替换扩展删简粘连(p113看例子)

第七章

理解题(p120“fis”)

小班:小班语音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听力和发音的练习上。 中、大班:语音教育的重点是对个别学前儿童发音的矫正。

词类的使用频率不同:学前儿童使用词频率最高的是助词,其次是代词,然后

是副词和介词。使用动词的频率高于名词。

形容词的迅速发展,是儿童句子复杂化的一个标志。

儿童对词义的理解具有两个特点突出的特点:1.笼统2.具体

第八章

如前面所述,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目标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即语言教育终期目标,

年龄阶段目标和活动目标。 第九章

简述题扩展

学期儿童语言教育的方法:

一、 示范模仿法

1. 教师的示范语言一定要规范到位 2. 教师要把握好示范的时机和力度

3. 教师要恰当地运用“显性示范”和“隐性示范”的手段 4. 教师要积极观察儿童的语言表现,妥善地运用强化原则

二、 视、听、讲、做结合法

三、 游戏法

四、表演法

五、练习法

第十章

理解题(p179):学期儿童语言教育设计与实施的原则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的步骤:

(一)确定活动目标

(二)选择活动内容

(三)策划活动流程

(四)拟定活动方案

1.活动名称2.活动目标(设计)3.活动准备:知识准备语言准备物质准备 4.活动流程5.活动评价

理解题(p190作品的题材以学前儿童熟悉的生活为主)看文中内容 迁移作品经验(设计方式,给题p193看) 文学欣赏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的步骤: 1. 文学欣赏作品的传递

2. 多通道地相互作用(设计途径看例子p198) 3. 通过形象性地解释帮助儿童理解作品内容 4. 采用开放性的提问方式(记住)

●针对儿童记忆系统的提问●针对细节的提问

●针对情感识别与匹配的提问●针对作品的主题或情节的提问 ●针对作品中文学语言的提问●针对作品的整体结构形式的提问 ●针对生活原型与作品形象进行比较的提问 简答题 表演的分层次内容如下: 1.情境性对话

2.根据现有作品或自创作品进行出声或不出声的表演,包括个人的哑剧表演 3.主要人物形象的立体动态塑造 4.作品段落的表演 5.作品完整形象的表演

小班编构故事的重点是编构故事的结局,中班编构故事的重点是编构故事的高潮部分,大班则是编构完整的故事。

学前儿童谈话活动的方式:主要培养儿童交流的能力。 拥有一个具体、有趣的中心话题。

儿童交谈的三种基本模式:儿童与教师教师与儿童儿童与儿童 将教师在谈话活动中起间接引导作用。

开放性的讨论活动:一般在中班以后才适合开展这项活动。 名词解释

一个围绕:是指教师指导儿童围绕中心话题大胆地与同伴交流。 两个自由:是指交谈的内容自由、交谈的对象自由。 中心话题的拓展是逐步进行的:顺序:

对话题对象的描述和基本态度---为什么会有这种态度---对话题对象的独特感受

讲述活动的语言是独白语言。

感知理解讲述对象,主要是通过观察的途径进行。 主要是通过视觉通道获得的。

讲述的基本方式一般在中班后期开始培养。

游戏规则即为语言学习的重点内容(设计游戏p221) 简答题

从讲述内容来分类:

1.叙事性讲述2.描述性讲述3.说明性讲述4.议论性讲述 讲述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基本结构:

1.充分感知讲述对象2.运用已有经验自由讲述 3.引进并学习新的讲述经验4.巩固和迁移新的讲述经验 创设游戏情境,引发儿童兴趣:

1.用物品创设游戏情境2.用动作创设游戏情景 3.用语言创设游戏情境

儿童阅读前阅读能力的发展规律: 1. 幼儿前图书阅读能力的发展规律 2. 幼儿前识字能力的发展规律 3. 幼儿前书写能力的发展规律

第6篇:《学前儿童游戏》感悟

游戏感悟

游戏是儿童的乐园,也是儿童的首要工作。黛安在《儿童世界》中谈到:儿童在游戏中成长,儿童在游戏中学习,儿童在游戏中成熟。可见,游戏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

开学初,当我领完书,发现这本《学前儿童游戏》,我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手翻了起来。“这门课程肯定充满乐趣,而且也会很轻松”当时我就在心里暗暗地想。

第一次上这门课之前,就听同学说,这门课的老师很严厉,要背很多很多的理论知识,还要抽查。当时听后就很害怕,这到底是个怎样的老师。但是开始上课时,老师给我的不好印象完全打破。我真正感受到的是快乐,虽然有大篇大篇的理论知识,但老师并不是照本宣科,而是结合一些小游戏给我们讲解,寓教于乐就这么体现出来。而且有些小游戏是我没听过或玩过的,刚好弥补了我童年的缺失。从老师的身上我看到的是睿智和幽默。很多时候我就在想为什么我不能做到这些。

在这门课中,我也学习到了很多。古今中外,无论男女老幼,皆乐于游戏。但游戏对于儿童和成人是不同的。在儿童的生活中,游戏是主要的活动形式,他们单纯的在游戏中获得快乐、探索知识。然而成人只是把游戏当做消遣,玩游戏是为达到某种游戏之外的目的。所以,作为一名幼师要牢记游戏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

很多人认为既然儿童要玩游戏,就随便给一些游戏让他们玩。殊不知要根据幼儿的年龄发展来给予相应的游戏。根据认知发展划分:0—2岁,练习性游戏阶段。此时幼儿尚未真正掌握语言,其认知活动主要依靠直接感知和实际操作,所玩游戏不存在任何象征或特殊方法;2—7岁,象征性游戏阶段,分为象征性游戏和结构性游戏;7—12岁,规则性游戏阶段,此时儿童语言及抽象思维的能力有了发展,儿童对规则的认知水平逐步得到提高。还有一种划分方式,社会性发展划分:学步期,独自游戏阶段;3岁左右,平行游戏阶段;4岁左右,联合游戏阶段;5岁以后,合作游戏阶段。

游戏也有很多种类,分为角色游戏、表演游戏、结构游戏、体育游戏、智力游戏和其他游戏。不同的游戏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对幼儿的发展也有不同的作用。比如角色游戏。它是幼儿期特有的最典型的游戏,是幼儿身心发展到一定阶段自然生的,即使没有成人的指导和参与,幼儿同样会出现角色游戏。在者体育游戏。它就不同于前三种游戏,它由各种基本的动作组成,有严格的规则,有明确的结果,是以发展幼儿身心为目的的一种锻炼活动。

不同种类的游戏,也承担了对幼儿发展的不同任务。角色游戏促进幼儿情感、社会能力、认知等反面的发展。表演游戏能加深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学习理解并让幼儿受到艺术的熏陶,促进语言、想象力的发展,培养良好的个性。结构游戏使幼儿的基本动作,特别是手的动作获得协调发展;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对幼儿美育有特殊作用。体育游戏锻炼幼儿机体,发展基本动作,提高基本活动的能力。智力游戏是帮助幼儿认识事物、巩固知识、发展智力的有效手段。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不仅要掌握一定的游戏理论知识,更要学以致用。课程和游戏就好比血液和身体一样。血液紧密地渗透在身体里,身体的表面却不易看出血液;当血液充足时,身体就表现出生命的活力,而当贫血,人就会显得苍白无力,使身体缺泛活力。

上一篇:军训动员免费下一篇:涉企四乱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