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艺术家齐白石

2022-06-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人民艺术家齐白石

王朝闻论齐白石:“人民画家”话语再观照

【摘 要】 1953年,王朝闻提出的齐白石“人民画家”论,是在当时居主导地位的人民话语体系中,立足民族艺术谱系,充分论证齐白石艺术杰出性与人民群众关系的基础上,史论结合得出的结论。这与将其置于1957年之后才普遍出现的“苏联模式”和再度走强的阶级话语体系中,视为一个“以论带史”式的强制阐释性结论,有着本质的不同。这一问题启发我们在艺术史人物分析和不同史学研究路径的选择上,应该坚持主客观结合,史论结合。

【关键词】 王朝闻;齐白石;“人民画家”论;苏联模式;人民话语;阶级话语

王朝闻先生(1909—2004)是我国当代卓越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雕塑家、艺术教育家,是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美学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他在长期的艺术生涯中,致力于中国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的建设工作,出版了雕塑研究、美学研究、创作方法研究和艺术评论等领域30多部著述,指导和影响了新中国几代文艺理论、美学研究和美术工作者,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和文艺理论体系作出了卓越贡献。作为坚定的人民美学、人民艺术倡导者,他熟谙艺术创作规律,学术思想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艺术评论面向生活和人民大众,将艺术创造、欣赏和艺术规律探索融为一体,为人民群众和艺术工作者喜闻乐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基于文艺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个人的学术兴趣,王朝闻的工作重心逐渐由雕塑创作转向文艺理论研究。作为这一转变的两个标志性事件:一是自1949年春开始,他连续10个月在《文艺报》和《人民日报》等报刊上发表美术评论文章52篇(后结集为《新艺术创作论》出版);二是在50年代初期,从人民立场出发,提出了齐白石“人民画家”论,在齐白石研究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近来,有学者从齐白石的个人话语出发,对王朝闻的齐白石“人民画家”论提出质疑,认为这一论断是一种虚构,是阶级话语和“苏联模式”强制阐释的产物,是“以论带史”史学路径的一个典型学案。[1]笔者以为,这种认识存在着理论话语错位的问题。因为王朝闻提出的齐白石“人民画家”论,是在当时居主导地位的人民性话语体系中,立足民族艺术谱系,在充分论证齐白石艺术杰出性与人民群众关系的基础上,史论结合,得出的结论。这与将其置于1957年之后才普遍出现的“苏联模式”和再度走强的阶级性话语体系中,视为一个“以论带史”式的强制阐释性结论,有着本质的不同。这种“话语错位”也引发了我们对如何评价艺术史人物和不同史学研究路径的思考。

一、《杰出的画家齐白石—祝贺齐白石的九十三岁寿辰》的版本问题

王朝闻的齐白石“人民画家”论主要出自《杰出的画家齐白石—祝贺齐白石的九十三岁寿辰》(以下简称“《杰出》”),其版本状况较为复杂,需要加以辨析说明。

其一,《杰出》一文普遍被认为系“1952年1月8日《人民日报》刊文”[1],而这篇文章实际刊发于1953年1月8日,是《人民日报》报道文化部齐白石寿辰庆祝活动的系列内容之一。王朝闻生前出版的《王朝闻文艺论集》第一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版)、《王朝闻集》第二卷(四川美术出版社1989年版)、《王朝闻学术论著自选集》(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王朝闻集》第二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等著作中,均将此文发表时间标记为1952年1月8日。经笔者查找、核实,《人民日报》是日未刊载此文,次年(1953)同日第3版载有此文,而齐白石93岁寿辰庆祝活动即在前一日(1953年1月7日)举行。王朝闻对此文发表时间的误记早在1954年出版论文集《面向生活》(艺术出版社)时就已经形成,以致以讹传讹,流布很广。[2]

其二,《杰出》一文报纸刊文和结集本刊文内容存在差异。《人民日报》刊文大概4000字,而结集本收录此文多为7000字左右,字数相差近一倍。《人民日报》版刊文论述存在内容断裂、跳跃等问题;而结集本刊文较为完整、全面地呈现了作者的观点。

其三,此文在不同结集本中内容也多有不同。比如《面向生活》和《齐白石研究》(力群编,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年版)所錄此文在开篇认为,齐白石是“人民画家”都是“因为他的精神劳动突出地表现了中国人民的艺术才能,因为他的创造性的精神劳动使人民的精神生活更丰富,因为他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对于美术工作者具有示范作用”[3]。其中,第三个“因为”在1979年后《王朝闻文艺论集》中改为“因为他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在许多方面值得美术工作者学习”[4]。为了尽可能地接近历史原貌展开研究,本文以力群编《齐白石研究》所录《杰出》一文为讨论对象。

二、王朝闻的齐白石“人民画家”论

齐白石被称为“人民艺术家”,与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授予齐白石荣誉奖章和王朝闻发表《杰出》一文有关。与1951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明确授予老舍“人民艺术家”称号不同,1953年1月,文化部授予齐白石荣誉奖章主要是祝贺寿辰的一种形式,这可以从奖状的内容看出端倪—“齐白石先生是中国人民杰出的艺术家 在中国美术创造上有卓越的贡献 兹值先生九三寿辰 特授予荣誉奖状”[1](原文无标点)。奖状肯定了中国人民对齐白石老人的尊敬和喜爱,肯定了他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卓越贡献,同时也点明了为他祝寿的主要目的。[2]

王朝闻撰写《杰出》一文与此次祝寿活动相关。纲举目张,全文基本围绕着确证齐白石的艺术成就及其创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而展开。王朝闻认为,齐白石的艺术史意义在于“他生在形式主义绘画统治中国画坛的时代,他的绘画作风是反对形式主义的。既不使艺术成为自然现象的机械模仿,又能把当时信笔涂抹的‘写意’画从似是而非的陷阱中拯救出来”。他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扩大了题材范围。相较于“前辈的‘写意’画家的题材比较狭窄(如金冬心长于画梅,石涛之长于山水……)”,齐白石感兴趣的东西很多,曾有“为万虫写照,为百鸟传神”的说法。王朝闻认为,齐白石“描绘了各种各样的物象,扩大了题材的范围,小鸡、丝瓜、白菜、豆角,也成为作品的主角。由于他取材不受任何成见所限制,他的许多富于抒情味的作品,显出艺术形象的多样性,证明水墨画能够适应多种题材”。齐白石除了“在取材上突破了士大夫画家的套子”“发展了水墨画的特长”之外,“他那浓丽的色彩的大胆运用,更接近中国民间美术在用色上那种明快和强烈的风格,也和强调色彩的轻淡的一般的文人画大不相同”。齐白石既在取材上不使用士大夫喜爱的梅、山水等题材而采用劳动人民熟悉的瓜果作为主角,在风格上又不同于文人画的轻淡而更接近中国民间美术的风格,这与他来自民间又长期劳作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王朝闻认为齐白石“用这特长来描写许多不被他们重视而符合人民趣味的事物,是他的优点之一”。

二是作品有趣味。王朝闻认为:“齐白石的作品的优点之一,是有趣味。”“有趣味”有两种内涵:其一是“使作品成为有趣的艺术”,取得“状物与抒情的一致”;其二是“表现了健康的人的趣味”。王朝闻强调,这种趣味与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有着密切联系。他说,齐白石的“题材多是花鸟虫鱼,可是,这些题材的描写,不产生引人出世、使情感颓废的坏作用,而是表现了健康的人的趣味的”。而这种健康趣味是一种客观效果上的呈现,“尽管现实生活不只向我们提供齐白石作品那样的题材,尽管人民不只要求齐白石式的绘画,而花鸟虫鱼这些题材是人民喜爱的,一经他用传神的笔墨加以描写,产生了使人感到生命的力量和生活美丽的积极作用。正是因为这样,这些花鸟虫鱼的描写才得到爱生活的人民的欢迎,也才能够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

三是齐白石在民族艺术谱系上的创造性。王朝闻认为,齐白石艺术上的创造性表现在突破笔墨游戏和形式主义的滥调,注重真实的细节,造型上更精粹、更洗练、更具概括性,作品具有诗意特点,是自觉自由的创作等。王朝闻说齐白石“不仅扩大了取材范围,而且运用了各式各样的表现形式,使同一类的题材具有许多变化”,“他创造那些既真实又活泼的艺术形象,完全是自觉的,有明确目的的,而且很自由”。王朝闻用艺术辩证法分析认为,齐白石能够取得这样的杰出成就,就在于他一方面尊重前人的艺术成就和艺术的表现法则;另一方面又重视打破陈套,反对因袭,“反对因袭陈套,其实就是为了灵活运用法则。不机械服从法则,其实正是尊重法则”。王朝闻用相当大的篇幅(包括注释),重点介绍了齐白石对徐渭、朱耷、吴昌硕和石涛等人的尊敬(“我欲九原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和在他们基础之上的创新,强调齐白石在民族艺术发展谱系上的顺承关系和创造性价值。在此基础上,王朝闻进一步强调了齐白石对于美术工作者的意义:“祝贺他的九十三岁寿,不仅表示对他的热爱和尊敬,而且将是美术工作者认真学习他在艺术上的成就的开端。学习他如何承继和发扬民族艺术的优良传统,学习存在于他的作品中的被承继和被发扬了的民族艺术的优良传统。”

据此可以看出,王朝闻的齐白石“人民画家”论是以齐白石作品突出的艺术特征、杰出的艺术成就和创获、艺术史意义及其与人民的关系、民族艺术的关系为立论基础的,这是《杰出》一文的学理所在,尤其是美术史、艺术史的视角体现出鲜明的学术性和专业性。王朝闻总结道:“齐白石,人民的画家。他不仅用作品丰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而且用他的作品参加了保卫和平的神圣事业,因而更能引起人民对于他的尊敬。他在艺术创作上的方法和态度,他艺术上的卓越成就,他的灿烂的才华,早为人民美术工作者所热爱和尊敬。”

三、“人民画家”论的话语性质及其意义

王朝闻的齐白石“人民画家”论话语性质是人民话语,代表了王朝闻个人艺术评论的较高成就,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艺术评论的较高水准,在中国当代艺术理论史和齐白石研究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从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话语体系发展历史来看,阶级性、人民性批评话语作为主流,交替出现、发展。与此同时,20世纪还贯穿着一条民族话语、国家话语脉络。阶级话语和民族话语曾经产生过很大的冲突,导致20年代末开始盛极一时的左翼文艺阶级话语,在30年代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下逐渐向民族话语过渡。到了40年代初,人民话语逐渐超越阶级话语、民族话语、国家话语,成为重要的和首要的批评话语,其理论代表是毛泽东1942年5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后文简称《讲话》)中阐述的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讲话》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他强调,文艺是为人民的。[1]因此,1942年以后的延安文艺和共和国文艺一般被称为人民文艺。毛泽东文艺思想被概括为“人民文艺”和“人民文学”的概念范畴。“从此,人民文学和人民文艺这个概念一起,成为毛泽东延安《讲话》精神所倡导的文艺方向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2]在民主主义者方面,1945年5月,闻一多在纪念五四运动26周年时发表了一篇题为《人民的世纪—今天只有“人民至上”才是正确的口号》,论证“国家”和“人民”的关系,提出了“人民至上”这一口号,产生了很大影响。在这种时代和思想背景下,“人民”“人民文艺”“人民艺术家”逐渐成为一种最强势和最高荣誉的批评话语,在“人民至上”的口號下,“人民艺术家”也就成为当时“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1]的最高名号。

在理论建构方面,从1942年毛泽东发表《讲话》,到1949年7月周扬在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做关于解放区文艺运动的报告《新的人民的文艺》,人民文艺观和人民性话语体系基本构建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朝闻、张庚等学者进一步将人民话语向各个艺术门类推进,对人民性话语体系的形成作出贡献。

结合人民话语谱系的建构,观照《杰出》一文,我们会发现王朝闻是站在人民立场上评价齐白石艺术价值的,其话语性质是人民话语。当然,这里的人民话语不是对阶级话语的否定,恰恰相反,它是以无产阶级话语为领导权的。列宁曾经指出:“马克思一向都是无情地反对那些认为‘人民’是一致的、认为人民内部没有阶级斗争的小资产阶级幻想。马克思在使用‘人民’一语时,并没有用它来抹煞各个阶级之间的差别,而是用它来概括那些能够把革命进行到底的一定的成分。”[2]因此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人民话语和阶级话语及其历史。

其次,1949年后一个时期,文艺批评领域人民话语的发展与对激进阶级话语的批评是共存的。1949年11月25日,《文艺报》刊登了一封北京中学生的来信,信中问:在今日一切都走向工农兵的时代,文艺当然也如此,并且要比其他学科还要显著一些,学习写作者与爱好文艺者,都要学习工农兵的文章以及为工农兵服务的文章,但是中国的旧文学像诗、词等,是否也可以学习呢?它们也有文学遗产的价值,并且文学技术方面也是很高超的。对于中学生的来信,同期有杜子劲、叶蠖生代表叶圣陶做了简单的答复:要尽可能多地接触具有现实性的新文学,对旧文学,只可做有选择、有批判、有目的、有指导的阅读,并说旧文学的技术并不见得高超,现在更已步入绝境了。[3]这一答复引发了一些讨论。来自延安的文艺理论家陈涌是较早发表文章主张发掘古代文学人民性传统的理论家之一,此后,他在《文艺报》上发表《对〈关于学习旧文学的话〉的意见》,认为简单否定过去诗词的遗产价值,“是有背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的,它反映了一部分新文化工作者至今还存在的轻视乃至否定中国的历史传统那样的思想残余”。陈涌指出,这样一种历史的教训,在延安整风以后就得到了理论上的解决,只是“真正有计划地去学习历史的优秀传统,实在还没有开始”,但是从事文学工作的人现在一定要明白:“中国过去的文学也正如外国的和民间的文学一样,至少有两方面是可以学习的,这就是一切属于人民性的内容和属于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4]从陈涌的评论中可以看到一个事实,延安文艺在经验和理论上解决了对待民间文艺、古典文艺、外国文艺的态度和认识问题,它也更能处理好和“五四”新文学传统、左翼文艺传统的关系,而且较好地解决了阶级话语问题。

相比之下,来自国统区的艺术理论界反而更为强调阶级性。比如1950年上海北新书局出版了蒋祖怡《中国人民文学史》和赵景深《民间文艺概念》两部研究民间文学的著作,它们都非常重视民间文学的价值,努力探寻民间文艺中的人民性传统,都深受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影响,在写作指导思想上努力向《讲话》精神靠拢。但由于两部著作存在从民间文学形式、形态上(比如强调口语性)去挖掘民间文艺人民性倾向,只在形式上而不是实质上完成“民间文学”向“人民文学”的转换,因此很快引发批评,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关于什么才是“人民文学”,怎样来看待民间文学的一场讨论。[1]

应该承认,来自解放区的人民文艺理论是自信的、包容的,人民性批评话语积极在维护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和话语权与反对庸俗化阶级论之间维持着平衡。1953年,王朝闻的齐白石“人民画家”论是在人民话语理论体系最盛时期提出来的,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50年代初期我国艺术评论的较高水准。

最后,从人民话语和阶级话语的辩证关系及王朝闻个人艺术评论的经历来看王朝闻的齐白石“人民画家”论。20世纪20年代初期的无产阶级革命文艺和左翼文艺理论是典型的阶级文艺论,这种文艺论有其革命性的一面,但也容易出现激进的功利主义、教条主义、宗派主义和关门主义等历史局限。40至50年代,在总结革命文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人民话语成为主流话语,但到了1957年之后,由于各种原因,激进的阶级话语突起,人民话语受到批判,阶级话语重回主导地位并一直延至“文化大革命”结束。1979年,邓小平发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祝词后,激进的阶级话语受到抑制和批评,人民话语重回历史前台并一直延续至今。祝词“为新时期中国文学的转向提供了政策依据和思想基础。中国文学从过去的为政治服务转向了为人民服务,从反映阶级斗争转向了书写经济建设与人的命运。”[2]

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王朝闻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一些理论研究和艺术评论中也存在着政治功利化、主观化等弊病,尤其是1957年“反右”扩大化和阶级话语再度兴起之后,这个特征比较明显。比如完成于“文化大革命”后期,出版于1980年的《论凤姐》一书,就存在着泛用阶级分析、政治话语等现象。书中大量使用“阶级斗争”“阶级关系”“阶级意识”“阶级倾向”“阶级烙印”“阶级性”等概念和术语进行艺术分析。这和《杰出》一文中,王朝闻通篇未使用阶级批评话语,在分析齐白石艺术杰出性的基础上进行深刻的人民性话语分析形成鲜明对比。当然,阶级话语的过度使用有其政治和社会根源,王朝闻也不能完全避免。因此,当我们把王朝闻的齐白石“人民画家”论放回到1950年代批评话语的延长线上去比较,自然会发现“人民画家”论代表了王朝闻艺术评论的较高成就。

四、“人民画家”论与“苏联模式”辨

不同于上述分析和评价,对《杰出》一文和“人民画家”论,有批评者提供了另外一种解读,认为“这篇七千字长文在围绕‘齐所以成为齐白石’时,通篇套用的是当年盛行的苏联理论模式之‘立场’‘方法’‘观点’,来穿凿其花鸟写意之‘为何画’‘怎么画’‘画什么’”[3]。齐白石“从世间所得到的,与其内心最憧憬的并不对称。不仅不对称,其实尺码相差甚远。症结在于,那套抬举齐为‘人民画家’的尺度,既不源自华夏文化传统,也无涉中国水墨艺术谱系,而纯属苏联模式的‘强制阐释’,无怪齐有理由微词‘其究何所取’,且几近直言那群自以为是的‘知之者’对齐白石画未必‘真知’”。“王朝闻遵命为齐筑一‘人民画家’的光荣亭,他所树起的‘农家身世’‘观察现实’‘民间趣味’这三柱子,无一不扎根于苏联模式的地基。”[4]笔者认为,这些解读不但不符合文本实际,而且以“苏联模式”来批评“人民画家”论也缺乏合理性。

首先,批评者认为《杰出》一文中存在着支撑王朝闻“人民画家”论的“‘农家身世’‘观察现实’‘民间趣味’这三柱子”是值得商榷的。虽然《杰出》一文提到了齐白石的农家身世、注意物象细节的真实、有趣味,但它们(尤其是后两点)和“这三柱子”在内涵上相差甚远。其一,批评者将王朝闻对齐白石客观的生平介绍等同于“苏联模式”的唯阶级成分论,“苏联模式不是指令大凡肯定某历史人物,须看其‘立场’是否革命或进步吗?那么,在激情燃烧的战士眼中,谁离革命挨得最近?谁最能跟上时代的进步呢?当是饥寒交迫的底层百姓。这是火红年代的第一人际要领:‘讲成分’。于是‘农家身世’,也就成了王朝闻为齐加冕为‘人民画家’的第一理由”。为了证明这一认识,批评者从《杰出》一文中摘出的论据则是:“他出生在湖南湘潭的一个农家”,“小时只读过半年书。在二十七岁之前,当过牧童,作过十五年木匠”;“这位劳动者出身的艺术家,一贯热爱自己的工作。除了不得已的原因,从来不间断自己的工作”;“木匠出身而能成为一个杰出的画家,决不是偶然的”,因为他早年是乡间画匠“掌握了工细的技术,可以逼真地画出从纱衣里透出来的袍上的花纹”。而这恰好可以看出,王朝闻认为齐白石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杰出画家的主要原因:一是勤奋,二是早年乡间画匠的技术基础。王朝闻对齐白石农家身世、早年生活经历的介绍是一种客观描述,并不是“讲成分”的阶级分析,王朝闻并没有认为它是齐白石成为杰出画家的根本原因。其二,批评者将齐白石对花鸟虫鱼的细致观察等同于“苏联模式”的唯物反映论,“苏联模式不是指令大凡肯定某历史人物,须看其‘方法’是否倾心唯物论反映论么?……王朝闻是左翼艺术评论的佼佼者,也是很早仰望克里姆林宫星光的弄潮儿。于是‘现实观察’,也就成了王朝闻为齐加冕为‘人民画家’的第二理由”。批评者从《杰出》一文中析出的论据是:“不论是作品,还是言论,都显示着老先生认真观察对象的主张”;“除了前面提到的青蛙、螃蟹之外,其他如透明的外硬内柔的虾体,欲跃的蚱蜢和蝈蝈的动态,正在振动着两翼的蜜蜂,饱和液汁、光泽耀目的樱桃,富于弹性的松针和挺拔坚实的松干,梅花那正侧向背的种种姿态和有变化的枝干的穿插……这种真实感的形成,不能不归功于他观察的精细和深入”。重视艺术细节的真实体现是王朝闻总结的反映齐白石艺术杰出性的一个方面,但显然,批评者将艺术家对表现对象的细致观察等同于唯物反映论,这在学理上无法成立,因为这里主要是对具体物象细节的观察,它和唯物反映论所强调的对社会关系的“现实观察”是有很大区别的。其三,王朝闻认为有趣味是齐白石作品的一个优点。他强调的“趣味”与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并不是一般的“民间趣味”。但批评者则将这个优点等同于“苏联模式”的独尊现实主义论,甚至将“苏联模式”的现实主义论等同于民间论,“苏联模式不是指令大凡肯定历史人物,须看其‘观点’是否青睐现实主义么?左翼艺坛对现实主义一词的解读,很少能将它纳入十九世纪巴尔扎克为符号的叙事语境去反刍其本义,而更愿惯性地将它简化为‘写实技巧+现世关怀’,即主张用写实笔法来‘接地气’,且由此衍生出‘民间’‘民粹’‘民俗’诸概念。王朝闻难免其俗。于是‘民间清趣’,也就成了王朝闻为齐加冕‘人民画家’的第三理由。”[1]由此可见二人对“趣味”有著不同理解。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批评者虚构了“‘农家身世’‘观察现实’‘民间趣味’这三柱子”的内涵,并刻意将“人民画家”论与阶级话语和“苏联模式”接驳,本身就是一种主观性的误读和“强制阐释”。

其次,批评者批评王朝闻时使用的所谓“苏联模式”一词内涵是值得商榷的。所谓的“苏联模式”,一般指的是以反映论、阶级性、意识形态化或政治化等理论为基础的,主要起源于苏俄及苏联的功利主义、教条主义(尤其是简单化)的文论体系。这种文论体系直接或者通过日本影响到我国。不同时期的“苏联模式”有不同的内涵,比如20世纪20至30年代影响左翼文论的“苏联模式”主要是“拉普”,但它显然不同于后来苏联“日丹诺夫”意义上的“苏联模式”。有学者指出,“十七年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从来就没有完全苏联化过。因为无论是在整个文艺理论界,还是高校文学理论课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核心—毛泽东文艺思想始终指导着理论和教学。毛泽东思想是在汲取1930年代以来‘什么都学习俄国,当成教条,结果是失败’的教训后形成和崛起的。”[1]笔者认为,作为文艺理论批评领域的所谓“苏联模式”应当限定于1957年之后的一个历史时期,且更多地应当限定在文艺理论教科书范围内。这主要是因为“苏联(教科书)模式”出现得很晚。1954至1956年,教育部请来苏联专家毕达可夫在北京大学文艺理论研究生班讲授文艺理论课,为我国训练了一批文学理论教师,这批学员毕业后便迅速充实到全国各地高校的文艺理论教师队伍中。培训讲稿《文艺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58年出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此,反映论和阶级性(包括文艺理论内阶级斗争理论)深刻影响了我国艺术理论,阶级性成为艺术的第一社会属性。阶级性决定思想性、思想性决定艺术性、世界观决定创作方法等分析模式在1957年至1962年之间被不断强化和固化,延续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才被突破。而在1957年之前,我国艺术批评领域一要摆脱苏联文论影响,走民族化发展之路;二要摆脱如影随形的各种“左”的错误。两种努力一直客观存在,否则不会出现1956年的“双百”方针,不会在1957年上半年还出现大量后来被冠以所谓“修正主义”的文论。因此,如果有所谓“苏联模式”存在的话,它的完全确立应当是1957年“反右运动”之后。显然,批评者使用所谓“苏联模式”阐释“人民画家”论,不仅在理论内涵上存在差异,在时间节点上二者也并不同步。

因此,笔者认为,批评者将王朝闻1953年的齐白石“人民画家”论归结为一种虚构的结果和使用所谓“苏联模式”强制阐释的产物是存在诸多问题的,根本性的错误在于批评理论语境的错位,没有将王朝闻的“人民画家”论放在当时已经居主导地位的人民性批评话语体系之中,而是置于1957年之后才出现的所谓的“苏联模式”和再度走强的阶级性批评话语体系中,进行错位批评和强制阐释,这必然造成其论述失效,进而影响其证成目标的实现。

五、艺术史人物评价与史学路径选择

在批评王朝闻的齐白石“人民画家”论时,批评者认为:“王朝闻、娄师白、李可染、贺天健们将白石老人硬拗成‘人民画家’的所有说辞,皆属‘过度阐释’”,“因为只须翻阅1948年‘脱稿’的《白石老人自传》……能有效解构‘人民画家’说的史料俯拾皆是”,“‘以史鉴论’的非苏式路径真当感念《自传》,因为它酷似风月宝鉴,一下让‘人民画家’说露出马脚”。[2]笔者以为,批评者认为“人民画家”论是根据所谓“苏联模式”来评价艺术史人物,是一种“以论带史”的史学路径。这引发了关于艺术史人物如何评价、史学路径如何选择的两个艺术史论问题的思考。

首先,关于艺术史人物如何评价的问题。阶级分析方法是唯物史观指导下常用的方法。但对于一些作家、作品和艺术现象而言,阶级分析方法有时又确实不那么普遍、适用。因此,对于阶级分析方法的不足,艺术理论界在50年代开展了“中间人物”论、“带有中间性作品”论大讨论。所谓“中间人物”“中间性作品”,主要指的是阶级性不强或者不明显甚至根本就没有的作家、作品。比如王维、孟浩然的山水诗。讨论的结果或者说讨论中形成的主要共识是:从人民的角度,承认中间性作家、作品的存在,并且积极肯定了中间作品的人文、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1]

“人民画家”论的批评者认为,齐白石“在生前为其画集所写的一段自序,却又流露了另番夙愿。有识者既可将它读作他写给艺术史的郑重遗嘱,至察者则可从中听出隐衷:即艺术史对齐白石未必不存亏欠,因为他一直在等历史对其终身成就有个经得起证伪、能真正知晓其诗画之底蕴、至少能让齐自己信服的‘百年公论’,然‘今将百岁矣’,他叹未等到”[2]。批评者忽视了齐白石自我期许的评价是偏于艺术水平的评价,王朝闻的“人民画家”论是一种总体评价,便揣度认为齐白石并不会认可王朝闻的“人民画家”论,继而以齐白石的个人话语来拒止对齐白石作客观评价、历史评价。这种以个人话语得出的结论肯定是经不起推敲的。因为如果按照这个逻辑,任何个人自述和艺术本体契合就是艺术家“垂范千秋之奥秘”,那么这种艺术家在历史上何其多也!但历史和人民又曾记住了几个这样的艺术家呢?

馬克思曾在《路易 · 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指出:“正如在日常生活中应当把一个人对自己的想法和品评同他的实际人品和实际行动区别开来一样,在历史的斗争中更应该把各个党派的言辞和幻想同它们的本来面目和实际利益区别开来,把它们对自己的看法同它们的真实本质区别开来。”[3]虽然马克思是在批判的意义上论述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但即便如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完全或主要依据个人话语进行艺术史人物评价是不合理的。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的《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的批评方法[4],这对于评价艺术史人物的立场和方法也有重要指导意义。这既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美学的和历史的”批评观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我国艺术史论经验的新的总结,更是我们党的文艺路线方针不断调整、愈加科学、符合实际的体现。因此,关于如何评价艺术史人物,我们要注意两点:一是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分析方法,科学客观地评价艺术史人物;二是像马克思一样辩证看待人物的自我评价或者自我期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评价艺术史人物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其次,“以论带史”“以史鉴论”两种史学路径也值得思考。学术研究一般强调“史论结合”“逻辑和历史统一”的方法,应用到史学研究,被称为“史学路径”。“以论带史”“以史鉴论”是典型的、具有张力关系的两种史学路径。“以论带史”指以一定理论作为指引来处理历史现象或史料;“以史鉴论”指理论应该经得住史料和事实的检验。如果将“以史鉴论”作为“以论带史”或“以论代史”的对立面来理解,对于一些空泛的、人云亦云的学术研究确实构成一种批判,强调二者的张力关系有其特殊意义。但如果为了强调“以史鉴论”而刻意否定“以论带史”则没有必要,笔者认为,所谓“以论带史”不应该被完全否定。

在传统学术中,类似“以论带史”“以史鉴论”的“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的争论存在已久,但至今也没有见到某一方被完全否定。这主要是因为二者其实是一个事物的一体两面,是互补的。“以论带史”和“以史鉴论”的结合就是“史论结合”“逻辑和历史的统一”。“以论带史”体现了普遍规律性和学术主体性。如果完全不承认“以论带史”,也就等于完全不承认有客观规律,不承认普遍性和一般性的存在,不承认有前人认识经验的积累,会陷于特殊性、差异性和个别性,在形而下的感性泥泽中丧失理论家的主体性。

“以论带史”的关键在于如何“带”。如果将其理解成一种“无条件性”的“带”,这种“带”就是“唯‘论’是从,不在乎‘史’之本真的”[1],这种“带”我们肯定是要否定的(但批评者将其用于批评王朝闻的“人民画家”论无疑用错了对象)。如果“带”是一种处理材料(包括史实)的科学态度和方法,经得起“以史鉴论”的检验,那么这个“带”就是正确的方法。如果只是让材料单纯地去适应主观之论甚至是外来理论,或者反过来根据主观之论或者外来理论来选择史料甚至制造假史料,则无疑是错误的。同理,“以史鉴论”也存在选择什么“史”、如何“鉴”的问题,有许多规定性。因此说,“以论带史”“以史鉴论”两种史学路径在艺术史论研究方面都具有学术价值,关键在于如何科学、正确地使用。

结语

学术研究贵在实事求是。人民话语、阶级话语、苏联模式、以论带史、以史鉴论,在“是其所是”的意义上,都有其历史和逻辑上的合理性,也都有其在实际上适用性的不足或局限,尤其是在被极端化和简单化对待的情况下。在学术研究中,我们不应预设某种话语、模式、方法绝对或必然优于另外一种话语、模式、方法。

回到王朝闻的齐白石“人民画家”论,探明其话语性质和理论意义,并不是为了贬低阶级话语、苏联模式或者以史鉴论的史学路径,单纯为人民话语辩护。应该承认,極端的阶级话语在王朝闻理论研究和艺术评论中确实有一定程度的客观存在,我们不必为尊者讳,做视而不见或听而不闻状。但毕竟瑕不掩瑜,也正是因为有这些问题的存在,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王朝闻的齐白石“人民画家”论在当代艺术理论史上的价值和意义,才能更好地理解当代艺术理论话语发展的轨迹及其背后的逻辑,才能更好地总结经验和教训,更好地发展和构建当代的艺术理论和民族的艺术理论史。

本文系中国艺术研究院2020年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院级学术研究项目“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生学研究”(项目批准号:2020-1-20)阶段性成果。

作者:刘永明

第2篇:中国人民艺术家齐白石

齐白石(1864一1957),汉族,湖南湘潭人,二十世纪十大画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是我国20世纪著名的书画大师和书法篆刻巨匠。其曾任北京国立艺专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北京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曾被授予“中国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荣获世界和平理事会1955国际和平金奖。代表作品有《花卉草虫十二开册页》,《白石草衣金石刻画》等。2011年5月22日,他的最大尺幅作品《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被拍出4.255亿元人民币的天价。

查看精彩图册 中文名:

齐白石 外文名: Qi Baishi 别名: 国籍: 民族: 白石山人

中国

汉族

出生地:

湖南湘潭 出生日期: 1864年1月1日 逝世日期: 1957年9月16日 职业: 画家

主要成就:

人民艺术家、世界文化名人

代表作品:

《花卉草虫十二开册页》,《白石草衣金石刻画》,《白石诗草》 目录

齐白石的弟子 生活轶事 艺术特色 齐白石名言 画作欣赏 简要年表 老尚风流齐白石 展开 齐白石的弟子 生活轶事 艺术特色 齐白石名言 画作欣赏 简要年表 老尚风流齐白石 展开

生平简介

齐白石于1864年1月1日(清同治三年癸亥冬月廿二)出生于湖南湘石铺杏子坞,1957年9月16日(丁酉年八月廿三)病逝于北京,终年93岁。白石乃长子,派名纯芝,号渭清,又号兰亭。27岁时(1889年)又取名璜,号濒生,别号白石山人,遂以齐白石名行世;并有齐大、木人、木居士、红豆生、星塘老屋后人、借山翁、借山吟馆主者、寄园、萍翁、寄萍堂主人、龙山社长、三百石印富翁、百树梨花主人等大量笔名与自号。

齐白石珍贵照片及画像(22张) 齐白石出身贫寒,做过农活,曾居住于湖南省涟源市杨市镇。1877年,跟随叔祖父学过木匠,次年改学雕花木工,从民间画工入手,曾习古人真迹,摹《芥子园画传》并据以作雕花新样。他学诗文书法,游山川名胜,作幕僚寓客,终于成了诗、书、印、画全人神品的千古伟人;他将中国画的精神与时代的精神统一得完美无瑕,使中国画得到国际的重视;他朴实谦虚、自信自强的精神,使他的作品刚柔兼济,工书俱佳,不愧为人民的艺术家。

在他的笔下,大凡花鸟虫鱼、山水、人物无一不精,无一不新,为现代中国绘画史创造了一个质朴清新的艺术世界。他成功的以经典的笔墨意趣传达了中国画的现代艺术精神,深深得益于经典样式而又善于出新,故而他的画能够直接的感动人心,向天下众生传达生命的智慧和生活的哲理。他的山水画表达他对自己艺术创新的自信与深刻体悟,他的人物画长于传神达情,他的书法简约大方、雄健浑厚的笔意融入人物画中,完善了人物内在的神 齐白石作品 情的表达。

齐白石于1888年起始学画,曾任龙山诗社社长。1890年二十六岁时转从萧芗陔、文少可学画像,二十七岁始从胡沁园、陈少蕃习诗文书画。三十七岁拜硕儒王闿运为师,并先后与王仲言、黎松庵、杨度等结为师友。齐白石在家乡先后居出生地星斗塘、梅公祠借山吟馆、茹家冲寄萍堂。自四十岁起,离乡出游,五出五归,遍历陕、豫、京、冀、鄂、赣、沪、苏及两广等地,饱览名山大川,广结当世名人,樊樊山、夏午诒、郭葆荪等皆为挚友。画风由工转写,书法由何绍基体转学魏碑,篆刻由丁、黄一路改学赵之谦体。五十五岁避乱北上,两年后定居北京。时与陈师曾、徐悲鸿、罗瘿公、林风眠等相过从。

1926年,齐白石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名誉教授、1949年7月、1953年9月两次出席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连续当选为全国文联委员;1954年8月当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与毛泽东主席交谊甚深并受到过接见;1953年1月文化部授予其荣誉奖状及“人民艺术家”称号;1955年12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授予其通讯院士荣誉状;1956年4月世界和平理事会授予其1955国际和平奖金,9月举行授奖仪式;1963年被世界和平理事会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1]

抗日战争期间,表示“画不卖于官家”。1946年重操卖画治印生涯,同年赴南京、上海举办个展,并任北平艺专名誉教授。七十四岁游蜀,与黄宾虹、金松岑相见。齐白石一生共有两妻室,共有七子五女。1874年由父母做主娶童养媳陈氏春君,1881年与妻陈春君圆房,育有三子(良元、良芾、良琨)二女,1940年发妻陈春君在湘潭老家去世;1919年聘四川籍胡宝珠为副室,1941年扶正,育有四子(良迟、良巳、良年、良末)三女。1943年胡宝珠病殁。

齐白石是我国20世纪著名画家和书法篆刻家。曾任北京国立艺专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北京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曾被授予“中国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荣获世界和平理事会1955国际和平金奖、1963年诞辰100周年之际被公推为“世界文化名人”等等。[2]

齐白石的弟子

齐白石的弟子很多,其中著名的有国画大师李苦禅、李可染、王雪涛、王铸

九、许麟庐、李立、娄师白、张德文、王漱石等,其三子齐子如,戏剧大师梅兰芳、评剧名家新凤霞也是齐白石的弟子。 李苦禅

李苦禅,号励公。1923年秋,拜齐白石为师,白日学习西画,晚间抽空到齐家学习中国画。 1924年在齐白石的精心培育下,他画艺大进。在国立艺专成立“九友画会”,九友分别是:李苦禅、王雪涛,王仲年、徐佩遐、孙公符、何冀祥、阎爱兰,颜伯龙、袁仲沂。 天津《大公报》创办《艺术周刊》,曾大量介绍李苦禅和赵望云的艺术,引起社会的很大关注。4月14日,《大公报》发表其作品《惨淡京都》。11月23日,又发表作品《惨暮》,颇具版画风格。7月1日,参加中西画会在北海漪澜堂举办的画展。8月4日,《霞光画报》推出中西画会第二次画展专刊,登载了齐白石对李苦禅的评价:“谨观中西画会诸君之作,皆笔情大雅,无女子见人有羞缩态度也,将来再行展览,必有可观耳。苦禅之画,比前度展览会大进,何其令吾辈真可畏!一哂记之。白石山翁。”同时还刊登了郝左春对李苦禅的评价:“艺术界革命的前驱”。次年,齐白石赠与李苦禅一本《齐白石画集》;并在封面上题字:“苦禅仁弟画笔及思想将起余辈……” 1929年吼虹画社曾出版两期《吼虹月刊》,后因经费紧张以及国民党宪警的干涉而停刊。还编有《苦禅望云画集》两册。次年,为齐门篆刻女弟子刘淑度作册页,齐白石在其上题道:“苦禅画思出人丛,淑度风流识此工。赢得三千同学辈,不闻扬子耻雕虫”。齐白石将弟子李苦禅比作孔子门下的颜回。次年,《李苦禅画集》出版,由齐白石题签。

《中国近现代名家》大红袍画集(8张) 李可染

(1907~1989), 又名:李炒作,中国现代著名中国画艺术家;1907年3月26日生于江苏省徐州市,1989年12月5日卒于北京。 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1923年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两年后毕业回乡作小学教师,并任教于徐州艺术专科学校。1929年考入西湖艺术院研究班,学习油画并得到林风眠的指导与赏识。1932年作《锺馗》并入选第2届全国美术展览。 1946年到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任教,翌年春拜齐白石为师,相随10年。同年又深得黄宾虹积墨法之妙。 1949年后,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1953年在北京举行了李可染、张仃、罗铭写生联展。 1957年,访问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画了大批写生作品,在笔墨、造意与境界的处理上均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1986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回顾性的李可染中国画展,展出了他各时期的作品 200余幅。出版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王雪涛

中国现代著名小写意花鸟画家。1903年12月31日出生,1982年11月24日逝世,河北成安人。原名庭钧,字晓封,号迟园 。自幼喜绘画,1918 年入保定直隶高等师范附设手工图画科, 毕业后到小学执教。 1922 年考入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系,后转读国画系,受教于陈师曾、萧谦中、汤定之、王梦白等诸位前辈,尤受王梦白影响最大。1924年拜齐白石为师,奉师命改名雪涛。1926年毕业后留校任助教、讲师。抗日战争期间,北平沦陷,辞去教职,专事绘画创作,卖画为生。同时,潜心师传统,上追徐渭、陈淳,又得名师指点,画艺大进。1954年任中国画研究会常务理事,被聘为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1955年参加筹备北京中国画院工作,1957年任该院画师、院务委员会委员,1978年任北京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美协北京分会副主席,北京市第七届人大代表,北京市第五届政协常委,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联络员及北京市委委员 。 王铸九

(1900-1966),原名鼎,号两石,字瞻农。男,汉族,河南舞阳人,1922年毕业于师范学校 ,1929年到北京拜齐白石为师习画。1937年返回家乡从事教育工作,并研习国画。1947年返京,1949年后经徐悲鸿介绍到北京展览工作室供职,1955年至1962年任北京市美术公司画师,1963年至1966年任北京中国画院专业画家。创作以写意为主,受吴昌硕、齐白石影响尤深。作品常以农家作物为题材,笔墨老辣,浑厚华兹,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作品多次入选国内重大美术展览并在报刊上发表,《葫芦石榴图》参加全国美展并选入《花鸟画选集》及《北京画院中国画作品选集》。1987年,有作品入选文化部和故宫博物院举办的“当代已故著名画家作品展”。生前曾在北京举办过个人画展。曾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会员。1989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遗作展。

王漱石

1919年生,辽宁海城人著名书画家,美术教育活动家。王羲之研究会理事及清代扬州画派研究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报国书画作家协会会员。 自幼受家庭熏陶,热爱书画艺术。四十年代学画于日本艺术学院,五十年代拜国画大师齐白石学习书画,1951年弟子。他书宗二王张素,充分发挥行草书法艺术的魅力,在群泉中有当代草书圣人之美称。绘书继承和发所齐白石大师的艺术风格,融汇诗情画意为有机整体,动感强烈、美妙逼真,使观者精神振奋、心旷神怡,享受美的教育。他一生致力于美术教育,为宏祖国书画艺术辛勤工作。三十年代创辩了东北第一家书画函授学社。 建国后曾担任:中国书画学校校长、筹建齐白石美育学校并任教务处长、齐白石艺术函授学院书法教授、日本国际书画学院特邀教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书法绘画客座教授、中国书画家联谊会副会长、现代民族艺术家协会副主席、齐白石艺术研究会副会长、解放军总参术星书画社顾问。 编著有《书法初步》、《齐白石书派基础技法》、《报头图案》、《中国历史地图》、《怜晨诗书》、《唐诗漫画》、《神州星海》、《古今名人诗书集粹》等书刊教材百余部。 齐子如

齐子如(1902年――1955年),名良琨,是齐白石第三个儿子,也是第一个

齐白石嫡孙齐可来画作

继承父业的孩子。他18岁随父到北京求学,并入著名画家陈半丁门下,专攻草虫花卉。其画风工笔写意并重,豪放秀雅兼备。由于长期耳濡目染,齐子如绘画技法颇具白石老人风骨,且有发展。白石老人十分喜爱这个儿子,不但亲自为其刻印多方,而且常常父子合作,共绘精品。20岁出头便能自立作画谋生,深得白石老人怜爱。23岁那年,他为白石友人画了一幅兰花巨石图,白石老人在上面题句:“须知白石有儿……”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齐子如早年注重写生,笔下的蝈蝈、蟋蟀等各类昆虫,形象逼真,充满活力,线条纤细均匀,着色自然柔丽。其花卉在继承齐派传统的同时,师承半丁老师秀美风格,受到广泛赞誉。老人不仅喜欢他的工虫,对他的花鸟画也颇多赞赏。白石老人为齐子如画作题款,数量之多,在白石后人中是仅有的。父子合作的画,现在能够看到的就有几十幅。此次展品中,齐子如与父亲合作的《花卉螳螂》引人注目。画面上的螳螂惟妙惟肖,花卉栩栩如生。画面上有“此画共十又二页,如儿画虫,乃余画花卉。白石老人九十四岁”的字样。从时间上推测,当是齐子如逝世后,白石老人补题的墨宝。在另一幅赠儿画作中,白石老人题款“愿如儿健步加餐长寿年”,爱子之情跃然纸上。

齐子如一生热爱祖国,钟情艺术。1944年日寇入侵湘潭时,他弃笔从戎,与当地民众组成游击队,转战山林。抗战胜利后,齐子如先后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京华美术学院教授。解放初期在东北博物馆(现辽宁省博物馆)从事研究工作,为馆内的业务建设特别是藏品征集工作做出重要贡献。 著名美术评论家郎绍君说:“齐子如在白石子女中最具天赋,画艺最精,且兼能诗文、书画与篆刻,尤擅工笔草虫。这是齐白石所认可,画界所公认的。”他还说:“齐子如画工细草虫,白石老人以大写意法补写花卉,是精美绝伦之作。” 许麟庐

山东蓬莱人,1916年生,2011年8月9日在北京去世,享年95岁。中国花鸟画家、书法家、古今书画鉴赏家。曾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和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花鸟画研究会会长,北京中国书画社名誉社长,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山东蓬莱、四川嘉州、河南开封书画院名誉院长,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名誉教授等。

自幼秉承家学,酷爱习书作画。1939年后受益于溥心畲先生在绘画、书法理念和技艺上的指点;1945年拜齐白石为师,伴随左右13年得其真谛。他从事笔墨丹青六十余载,博览研读近万家历代名家作品,吸收了石涛、朱耷、吴昌硕等诸家的笔墨技法并创造性地吸收了民间艺术和京剧艺术融入自己绘画之中。经半个多世纪的刻苦敬业形成了个人独特艺术绘画风格,其作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其传略被载入《1985-1991年世界名人录》和《1987年大洋洲及远东世界名人录》。 李立

李立(1925年-),湖南湘潭县小花石(今属株洲)人。字石庵,号立翁。 1925年出生于湘潭市城内裕芒花圃,祖籍是株洲县堂市乡楼厦村(原属湘潭县)的一个书香世家。早先毕业于华中美术学校,后入杭州国立艺专深造,师从齐白石、潘天寿等大师。李立先后担任过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湖南分会副主席、顾问、湖南省工艺美术书画研究会会长,现为湖南高等轻工业专科学校教授、中南工业大学和株洲工学院客座教授,政协长沙市委常委、中国民主同盟湖南省委文教委员会副主任,西冷印社的成员。1996年4月,李立被聘为湖南省文史馆馆员。 祖父李遏非公毕业于北京法政学堂,曾任湖南省高等法院民事庭长和推事,公余喜爱诗、书、画。父亲李伯元公系北京朝阳大学高材生,不幸英年早逝。母亲文泽清家教优娴,乐善好施。李立原名心挚,因自幼爱石成痴,自号石庵,在求学期间,因欲求自立,遂更名李立,号立翁。

李立研习金石书画已逾半个世纪,18岁时曾将其初生牛犊之作寄呈白石老人,后经白石大师点拨,李立走上了法古师今,博采众长,独辟蹊径,自造门户的道路,形成了章法严谨,结体合度,刚劲简练,古朴雄奇的风格。在书法上,李立擅长甲骨、钟鼎、小篆、铁线、竹简。用笔遒劲,风格古雅浑朴,苍老挺拔独具匠心。李立的花鸟画,不但发扬了"以形写神"的传统,又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所画水仙、红梅、荷花、杜鹃均飘逸脱俗。80年代以来,他曾多次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世界文化名流以及日本前首相竹下登等刻印。由于他不画印稿,以刀代笔,刻削如泥,顷刻而成,故有“神刀”之美誉。其作品与王福庵、齐白石、邓散木等前辈一并被选入日本出版的《现代中国著名印人三十二家》。力作《毛主席诗词印谱选》、《李立金石书画集》、《文天祥正气歌》先后在国内和香港出版。作品饮誉五大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的名字和传记已收入美国出版的《世界5000名人辞典》和英国出版的三本文献:《世界著名知识分子辞典》、《国际名人传记辞典》、《成就卓著名人辞典》。 为此,中央电视台1995年5月11日在《东方之子》专栏对李立作了专题报道。其作品相继在香港、台湾、日本、泰国举办个人展览,深获好评。

1997年8月荣获团中央、全国少工委授予“星星火炬”一级奖章。

1997年9月25日中央电视台“夕阳红”节目作过专题报道。

2001年5月荣获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二十周年大会颁奖的“中国书法艺术荣誉奖”。

2001年10月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央电视台等制作播放的电视系列专题片《翰墨飘香》,介绍中国书法五十家及其艺术成果,作品被收入《翰墨飘香-中国书法五十家》作品集 娄师白

(1918年—2010年),1918年6月生于北京,是齐白石的入室弟子,14岁就在齐白石先生家中学习诗、书、画、篆刻,直至白石先生逝世,长达25年之久。 娄师白先生作品有齐白石风格,为“齐派”重要传人,善画花鸟瓜果,作品曾参加全国历界美展,曾应邀赴新加坡、美国等国家美术院校讲学。

娄师白得其言传身教,全面继承齐白石艺术技法特色,并有所创新。 其作品色彩鲜而不艳、雅而不俗,给人以丰富多彩、生机勃勃之感。其诗、书、画、篆刻作品多次在国内外报刊发表,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会,博得好评。 作品被人民大会堂、国宾馆、国家驻美、驻英大使馆及博物馆收藏。并拍有数部反映其生活与创作的电影片。长于写意花鸟画。

娄师白先生长期致力于齐白石艺术的研究及技法传授。作品有《蓖麻丰收》、《鸭场》、《八哥百合》等。《南国花木》等藏于中国美术馆。出版有《娄师白画辑》、《画鸭》、《怎样治印》、《齐白石绘画艺术》、《齐白石绘画技法》等专集、专著。 娄师白的代表作有《春暖人间》、《雏鸭》、《漓江帆影》、《长白积雪》等。 著有《齐白石绘画艺术》、《娄师白画辑》、《画鸭》、《娄师白印章手拓本》等。

2010年12月13日清晨,娄师白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张民权

字衡,笔名【平原张衡】国画家,1914-2001,山东平原县人,幼年学画,曾受业于山东画家吴天墀,1935年考入国立北平艺术专国画系,师从齐白石,常书鸿,溥心畲,王雪涛,吴镜汀,陈缘督,杨济川诸大师,专功山水,兼学花卉人物,是该系高才生。1938年毕业后,应于右任、张大千、常书鸿的聘请,任敦煌助理研究员、总务主任。1943年赴敦煌,临摹绘制敦煌壁画数百幅,1945年在重庆中苏文化协会举办了个展,画展中敦煌壁画临品,获得了巨大成功。周恩来、董必武、林伯渠、郭沬若、张大千及业内人士,给出了高度赞扬。于右任、郭沬若等持笔在作品上提字。展出后敦煌壁画临品被各界人士收藏,其中中唐《维摩诘辨法图之一》《维摩诘辨法图之二》《乐伎图》《晚唐西方净土娈》四幅国宝级敦煌壁画临品,被重庆博物馆收藏。 赵琗艇

1915年生,河南人,1935年考入国立北平艺专国画系,得白石大师亲传,擅长画小鸡、虾、蟹、蛙等。其作品入选1936年南京全国美展并获奖。现今96岁还在作画,其作品载入,《重庆中国画作品选集》《重庆嘉陵书画院作品集》《国立北平艺专画选》《张民权中国画集》《纪念毛泽东一百一十周年书画作品集》等。 张德文

1943年出生,自幼习画有深厚的家学渊源。小时候在鉴湖河畔,凝神观察鱼虾在水里游动的各种姿态,或到离家不远的徐谓故居青藤书屋,摹画徐渭的书画。他深受绍兴前贤的影响,秉江南水乡之灵气,从小酷爱绘画,以自身的勤奋与颖悟而师造化。50年代他画的“齐白石虾”获省地和全国少儿美术奖,破格入学浙江美术学校后经潘天寿校长引荐给齐白石先生,为齐白石四子齐良迟的入室弟子。毕业于齐白石国画学校、北京齐白石艺术学院。在大师的传授下,刻苦勤学几十年如一日,专心研习齐白石绘画艺术。2009年他完成了齐白石和齐良迟两代人生前遗愿,画出了长16米的“百虾图”手卷,国内外都公认和誉称为“中华第一虾”而蜚声当今。 生活轶事

抗日战争时期,北平伪警司令、大特务头子宣铁吾过生日,硬邀请国画大师齐白石赴宴作画。齐白石来到宴会上,环顾了一下满堂宾客,略为思索,铺纸挥毫。转眼之间,一只水墨螃蟹跃然纸上,众人赞不绝口,宣铁吾喜形于色。不料,齐白石笔锋轻轻一挥,在画上题了一行字:“看你横行到几时”,后书“铁吾将军”,然后仰头拂袖而去。

齐白石画作

有个汉奸求画,齐白石画了一个涂着白鼻子,头戴乌纱帽的不倒翁,还题了一首诗:“乌纱白扇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将妆忽然来打破,浑身何处有心肝?”

1937年日 本侵略军占领了北平。齐白石为了不受敌人利用,坚持闭门不出,并在门口贴出告示,上书:“中外官长要买白石之画者,用代表人可矣,不必亲驾到门,从来官不入民家,官入民家,主人不利,谨此告知,恕不接见。齐白石还嫌不够,又画了一幅画来表明自己的心迹。画面很特殊,一般人画翡翠鸟时,都让它站在石头或荷径上,窥伺着水面上的鱼儿;齐白石却一反常态,不去画水面上的鲟鱼,而画深水中的虾,并在画上题字:“从来画翡翠者必画鱼,余独画虾,虾不浮,翡翠奈何?”齐白石闭门谢客,自喻为虾,并把作官的汉奸与日本人比作翡翠,意义深藏,发人深思。

齐白石有耿直的一面,沦陷时期,国立艺专聘他为教授,他在装聘书的信封上写下“齐白石死了”五个字,原信退回。有一个伪警察想借机索要他一张画,被齐先生严词拒绝。

齐白石作品

齐白石对自己门徒却百加爱护。1933年,刚从杭州西湖艺术院毕业的李寄僧经潘天寿介绍,在北京齐白石门下深造。一次,齐白石对李寄僧说:“你的作品中有些地方用笔太小,必须改用大笔”。他继而又问“你有大笔吗?”看到李寄僧摇头,他马上说:“我送你一支”。说罢,齐白石带着李寄僧走到一个堆积间,里面还放着一口“寿材”。大师用凳子作垫,一脚跨到了“寿材”顶上,把靠墙木架上的几个纸包拿下来,然后选取一捆长的说:“这都是长笔,你自已挑吧”。李寄僧高兴极了,当即取了二支,是特大羊毫笔。那时,李寄僧虽在北平艺专任教,但由于课时不多,收入很少,如今大师送他这样贵重的好笔,可谓雪中送炭,这虽不是什么大事,却让李寄僧终身难忘。

齐白石70多岁的时候,对人说:我才知道,自己不会画画。人们齐声称赞老人的谦逊。老画家说,我真的不会画。人们越发称赞,当然没有人相信他说的话。那时,白石老人还曾与郭沫若、毛泽东争夺一张“废画”。 艺术特色

齐白石作品(20张) 齐白石主张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衰年变法,绘画师法徐渭、朱耷、石涛、吴昌硕等,形成独特的大写意国画风格,开红花墨叶一派,尤以瓜果菜蔬花 鸟虫鱼为工绝,兼及人物、山水,名重一时,与吴昌硕共享“南吴北齐”之誉。他的绘画,以其纯朴的民间艺术风格与传统的文人画风相融合,达到了中国现代花鸟画最高峰。

齐白石80岁之后,画虾技术颇为精湛,令人叹为观止。

齐白石在绘画艺术上受陈师曾影响甚大,他同时吸取吴昌硕之长。

他专长画鸟,笔酣墨饱,力健有锋;但画虫则一丝不苟,极为精细;他还推崇徐渭、朱耷、石涛、金农,尤工虾蟹、蝉、蝶、鱼、鸟、水墨淋漓,洋溢着自然界生气勃勃的气息;山水构图奇异不落旧蹊,极富创造精神;篆刻独出手眼;书法卓然不群,蔚为大家。

齐白石的画,反对不切实际的空想,他经常注意花、鸟、虫、鱼的特点,揣摩它们的精神。他曾说:为万虫写照,为百鸟张神,要自己画出自己的面目。他的题句非常诙谐巧妙,他画的两只小鸡争夺一条小虫,题曰;“他日相呼”。一幅《棉花图》题曰:“花开天下暖,花落天下寒”。《不倒翁图》题“秋扇摇摇两面白,官袍楚楚通身黑。”

其篆刻,初学丁敬、黄小松,后仿赵撝叔,并取法汉印;见《祀三公山碑》、《天发神谶碑》,篆法一变再变,印风雄奇恣肆,为近现代印风嬗变期代表人物。 其书法,广临碑帖,历宗何绍基、李北海、金冬心、郑板桥诸家,尤以篆、行书见长。

据齐白石的孙子齐可来回忆,当年为了画出紫藤的神韵,爷爷齐白石曾多次到紫藤公园写生。有一次,爷爷问他的学生:“你们跟我学画虾这么久了,你们知道虾应该在第几节开始打弯吗?”见没有人回答,爷爷接着说:“应该在第三节开始打弯。”正是齐白石细心观察和孜孜不倦的钻研,创立了笔墨简练、高度概括的齐派艺术风格。

齐白石绘画最大的特色就是一生不搞妄作,没见过的东西,没有仔细研究过的东西,他不画。第二大特色就是崇尚自然,入他画的大都是自然界中极普通,但对平民百姓‘贡献’最大的东西。齐白石画虾,画萝卜,虽然受到当时所谓正统画家的嘲笑,但深得平民百姓的欢迎和喜爱。

诗不求工,无意唐宋,师法自然;书写性灵,别具一格。

其画印书诗,人称四绝。一生勤奋,砚耕不辍,自食其力,品行高洁,尤具民族气节。留下画作三万余幅、诗词三千余首、自述及其他文稿并手迹多卷。其作品以多种表现形式,展示出个人艺术魅力。

齐白石名言

1 不叫一日闲过。

2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3 莫羡牡丹称富贵,却输梨橘有余甘。

4 似者媚俗,不似者欺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5 善写意者专言其神,工写生者只重其形。要写生而后写意,写意而后复写生,自能神形俱见,非偶然可得也。

6 人欲骂之余勿听也,人欲誉之,余勿喜也。

7 我绝不画我没见过的东西。

画作欣赏

现代--齐白石大幅花鸟画集(19张)

现代--齐白石-鱼虾蟹画集(20张)

现代--齐白石-花卉画集(19张) 作品:

现代--齐白石-山水人物画集(19张)

现代--齐白石-扇面、动物家禽画(18张)

现代--齐白石-植物、昆虫画选(19张) 简要年表

1864年(甲子) 1岁

1月1日(农历癸亥年11月22日)生于湖南湘潭白石铺杏子坞星斗塘。名纯芝,字渭清,又字兰亭。27岁起改名璜,字频生,别号白石山人,又号寄园。

1870年(甲戌) 8岁

从外祖父周雨若读书,常用习字本、账薄纸作画。

1878年(戊寅) 16岁

拜周之美为师学习雕花木工。做木工之余,以残本《芥子园》为师,习花鸟、人物画。

1888年(戊子) 26岁

拜民间艺人萧芗陔为师学画肖像。

1889年(己丑) 27岁

拜胡沁园、陈少蕃为师学诗文,得胡沁园帮助,脱离木工生活,专习绘画,为人作肖像养家。

1894年(甲午) 32岁

与王仲言等七人结“龙山诗社”,被推选为社长。后与黎松庵等结“罗山诗社”,一起吟诗、作画、摹刻金石。

1899年(己亥)37岁

拜湘潭名士王闿运为师学习诗文。同年刊第一套印谱《寄园印存》,印学丁敬、黄易,规矩精密,可以乱真。

1900年(庚子) 38岁

佃居莲花峰下梅公祠,自称“百梅书屋”,并在院内盖一小屋,名“借山吟馆”。致力于绘画、作诗。

1902年(壬寅) 40岁

应夏午诒邀请,赴西安教画。在西安结识樊樊山,尽观樊所藏八大山人、金农等名家书画。是年,其花鸟画风一变,走上写意画路径。

1903年(癸卯) 41岁

春,从西安到北京,结识曾熙、李瑞荃等,期间夏午诒拟向慈禧太后推荐齐白石做内廷供奉,坚辞之。夏天,从北京过上海,回湖南,此为“五出五归”的第一次远游。

1904年(甲辰) 42岁

随王闿运赴江西,游庐山、南昌等地,刊印《白石草衣金石刻画》,王闿运为其作序。

1905年(乙巳) 43岁

赴广西,游桂林。与蔡锷、黄兴相识。

1906年(丙午) 44岁

春节后不久,过梧州经广州到钦州,郭葆生留其教画。饱览郭所藏徐渭、八大、金农诸名家真迹。用功作画,其间常为郭代笔。秋,回湘潭,以教画薪金购置旧屋并数十亩水田。

1907年(丁未) 45岁

春夏之交,再赴钦州,游肇庆、端溪。冬,回湘潭。

1908年(戊申) 46岁

春天即赴广州。是年,仅回湘潭小住几天,其余时间皆在广州度过。 荷花翠鸟 镜心

1909年(己酉) 47岁

在广州过春节,后去钦州。初夏赴上海,以卖画为生。夏秋之间,游苏州。往南京拜访李梅庵,为其治印三方。10月返回湘潭,至此结束“五出五归”的远游生活。其后在家乡葺“寄萍堂”,开始8年的山居生活,潜心吟诗作画。对八大山人、石涛的花鸟画多所取法,画笔更见简练,但草虫写生,多工致,间或以写意出之。书法学金农,得其神髓。

1917年(丁巳) 55岁

6月,为避土匪之扰赴北京。正赶上“张勋复辟”,匆匆去天津避难。局势稍定,复归北京,在琉璃厂南纸铺挂润格卖画 。期间和老朋友樊樊山、夏午诒、郭葆生等往来甚密。并结识陈师曾、姚茫父、陈半丁等。其中与陈师曾订交,对晚年齐白石有极大影响。是年冬,离京返湘,乡居一年。

1919年(己未) 57岁

与胡宝珠结婚,从此定居北京。

1922年(壬戌) 60岁

春, 陈师曾到日本开中国画展览会,展出的齐白石画作全部以高价售出。

1923年(癸亥)61岁

| 陈师曾在南京病逝,数次题诗痛悼好友。

1925年(乙丑)63岁

春,大病,人事不知七昼夜。卧病榻月余,停止作画、刻印。梅兰芳正式拜师学画。

1926年(丙寅)64岁

母亲、父亲相继去世。两度停止作画、刻印。

1927年(丁卯)65岁

应林风眠邀请,任教于北京艺术专科学校。

1928年(戊辰)66岁

印行《白石诗草》《借山吟馆诗草》(手写本影印)

1933年(癸酉)71岁

印行《白石诗草》(八卷铅印本)

1936年(丙子)74岁

游四川。在川结识黄宾虹。

1937年(丁丑) 75岁(自署77岁) 作品赏析

听信长沙舒贻上算命说,用瞒天过海法,自署77岁。是年7月,北平沦陷,心情悲愤,轻易不见客。

1940年(庚辰) 78岁(自署80岁)

农历正月,妻陈君春去世,撰《祭陈夫人》文。为反抗日寇及汉奸的骚扰索画,贴出“画不卖与官家”的告白,谢绝见客。

1944年(甲申) 82岁(自署84岁)

1月,继室胡宝珠病故。6月,拒绝北平艺专配给用煤。

1946年(丙戌) 84岁(自署86岁)

抗战结束,复又在琉璃厂挂润格,恢复卖画刻印。10月,去南京、上海办画展,200多张画全部卖出,带回一捆捆“法币”,如同废纸,竟买不到10袋面粉。

1949年(己丑) 87岁(自署89岁)

1月,北平解放。参加周恩来总理招待宴会。为毛泽东刻石印两方。担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

1950年(庚寅) 88岁(自署90岁)

被聘为中央文史馆馆员。4月间,曾和毛泽东共进晚餐,朱德作陪。10月,把82岁时所作的《鹰》和篆书对联“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赠送毛泽东。参加北京市“抗美援朝书画义卖展览会”。冬,为《人民日报》画《和平鸽》

1951年(辛卯) 89岁(自署91岁)

2月,画作10余幅参加沈阳市“抗美援朝书画义卖展览会”。

1952年(壬辰) 90岁(自署92岁)

用三天时间,为北京亚太地区和平大会创作丈二巨幅《白花与和平鸽》。同年,多次创作题为《和平胜利》《和平万岁》的作品。

1953年(癸巳) 91岁(自署93岁)

1月7日,北京文化艺术界200余人参加“齐白石93岁生日庆祝会”,文化部授予齐白石杰出的人民艺术家称号。周恩来出席了晚间的庆祝宴会。担任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主席10月,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一任理事会主席。

1954年(甲午) 92岁(自署94岁)

4月28日,中国美术家协会在故宫博物院举办“齐白石绘画展览会”8月,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9月15日,出席首届全国人代会。 作品赏析

1955年(乙未) 93岁(自署95岁)

6月,与陈半丁、何香凝等14位画家为世界和平大会合作巨幅《和平颂》

1956年(丙申) 94岁(自署96岁)

4月27日,世界和平理事会宣布授予齐白石国际和平奖金,9月1日,在北京隆重举行授奖仪式。周恩来总理亲自到场祝贺。

1957年(丁酉) 95岁(自署97岁)

5月15日,担任北京中国画院名誉院长。5--6月间,作最后一幅作品《牡丹》。9月16日,在北京医院逝世。9月22日上午在嘉兴寺举行公祭,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参加了公祭。

1963年

齐白石被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3]

老尚风流齐白石

白石老人83岁生孩子,85岁要续弦,92岁仍喜欢看漂亮美眉,95岁吵着要结婚,难怪曾为白石老人修年谱的胡适之要惊叹老人精力的旺盛。

白石老人不是好色之徒,生理上天赋异秉以及多情爱美的艺术家本质,加以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动,以至晚年才会有一些风雨传说出现。

83岁前,白石老人的性爱生活非常单纯,一生结过两次婚。

其实,白石老人在他83岁,胡宝珠夫人难产去世前,他的性爱生活非常单纯,而且和他的婚姻生活是一致的。齐白石一生只结过两次婚,第一次是12岁时经过“拜堂”仪式而娶进一位童养媳,19岁时“圆房”,这是他的元配夫人陈春君,后来,白石57岁的时候,为了艺事发展,离家迁寓北京,陈春君留守湖南老家,不能随待,遂为他物色到“副室”胡宝珠,服侍他在京生活;如此过了23年,白石80岁的时候,元配夫人陈春君去世,次年,白石决定“立胡宝珠为继室”,曾举行“扶正典礼”,这算是白石的第二位夫人。

白石老人和他的两位夫人非常恩爱,早年,曾和陈春君夫人生了五个孩子,移居北京以后,和胡宝珠夫人又生了八个孩子了,胡适之说老人78岁生子,就是指胡宝珠夫人的第四个孩子良末,老人高龄得子,他自己也以为是最后一个孩子了,所以取名良末,没想到五年以后,宝珠夫人又怀孕,老人83岁的时候,宝珠夫人生产,却因难产逝世。可见老人年逾80,和年轻的宝珠夫人(去世时42岁),仍然是十分恩爱的。

一朝别去无人管,始识文珠七载恩。

宝珠夫人去世后的第二年,84岁的白石老人不耐孤寂,有意续弦,朋友为他介绍曾任北京协和医院护士长的夏文珠,老人一见十分满意,决定结婚,却遭到儿女们的强烈反对,老人无奈,只好和夏文珠协商,以护士名义留下来,做一位“有实无名”的白石夫人。 夏文珠到齐家的时候,大约四十四五岁,身材高挑,面容姣好,又有文化,极得老人宠爱。

目前仍在台湾定居的白石老人女儿齐良怜描述:“……不出我们所料,她看出父亲喜欢她,慢慢的竟左右了父亲的意见,父亲从此对我们子女儿媳的印象,渐渐凭她的观感而转变,门客买画的否诺,也都由她做了主张,还需按每尺画的润例加收一成归她所有。我父亲对她,真可说是言听计从,我们都因看在父亲的份上,不好说什么,只是一家人的生活受了这个影响而涣散了……” 夏文珠持宠而娇,时常对老人发小脾气闹别扭,一次夏文珠闹别扭后回了娘家,老人叫良怜陪他到北京前门外夏家去找夏文珠,夏文珠的母亲来应门,据齐良怜说:“夏母比白石老人还年轻许多,但白石老人见到夏母后,马上在她面前跪下,说:‘请让文珠回到我身边来吧!’”齐良怜见状眼泪马上流了下来。 夏文珠进到齐家七年之后,大约在1951年春,有一天,夏文珠和老人闹了别扭负气出走了,老人起初并未在意,可是,时间一天一天过去了,夏文珠竟然没有回来。

夏文珠离去后,经过好一番折腾,同乡介绍一位伍德萱女士继任,据张次溪说,伍德萱原藉江苏武进,她的父亲一向在湖南做事,她是在长沙长大的,和白石老人有点世交,伍女士文学很有些根底,他用了聘书,聘她为秘书,还给取了个别名,叫做伍影,这位伍女士究竟是单纯的护士,还是如同夏文珠一样,以护士为名,却是居住在一起的,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92岁高龄,仍对年轻的漂亮美眉有兴趣。

关于伍德萱与白石老人相处的情形,我们看到很多伍德萱随侍在老人身边的照片,但他们相处的实际情形,我所见到的资料只有名剧作家吴祖光的夫人,名评剧演员新凤霞的回忆录中所记白石老人92岁的情形。据新凤霞的记述:她是1952年7月间初次见到白石老人的,这时候,跟随在老人身边的照顾他生活起居的,是“他的看护伍大姐”,新凤霞对伍大姐的年龄、长相、身世等等,丝毫未加介绍,但却一再提及伍大姐随时随地跟在老人身边,而且,从新凤霞的描述,可以看出老人和伍大姐相处很好,伍大姐在老人面前也颇为“放肆”,试看新凤霞的下面一段记述:“……白石老人坐下来和大家打完招呼,就拉着我的手不转眼地看我,过了一会儿,伍大姐带点责备的口气对老人说:‘你总看别人作什么?’老人不高兴了,说:‘我这么大年纪了,为什么不能看她?她生得好看’。老人说完,气得脸都红了。我赶忙说:‘你看吧,我是演员,我不怕人看。’祖光也上前哄着他说:‘您看吧,您看吧……’满屋子人都笑了……这时苗子和郁风两口子说:‘老师喜欢凤霞,就收她做干女儿吧!’老人才不生气了。”

此后,仍然有一些关于白石老人情爱生活的传说,据1971年8月17日台北中央日报刊出小提琴名家马思聪的女儿马瑞雪所写的一篇关于她所知道的白石老人晚年的生活情形。

马瑞雪在齐白石93岁的时候(1952年)曾和她父亲在北京看过齐白石。马端雪文章说:“这个孤老头结过四次婚,第四个妻子因为不能陪他享高寿,不久前过世了。后来有人给他介绍了一个44岁的女人。‘太老了!’白石老人摇着头对介绍人说。大约因为稚气日重,白石老人早已忘掉自己的高龄。不久,寻来一位22岁的年轻演员,相见之下,白石老人很喜欢,正在等着结婚办喜事呢!” 马瑞雪的这段记事,听来很荒唐,荒唐得令人难以置信。但是,观乎她在文章中对白石老人晚年生活的描写,亲切细腻,叙事言之凿凿,绝不像是凭空捏造或道听途说的。

综合上面的故事,白石老人95年的漫长生涯中,除了最后的七八年之外,在婚姻生活及情爱生活上,应该算是十分美满的,胡适之对老人78岁的生子已经表示不胜惊羡,胡先生不会想到在78岁以后的白石老人,还享受了12年的美满情爱生活啊![4] 人物作品

著有《借山吟馆诗草》、《白石诗草》、《白石印草》、《白石老人自传》《齐白石全集》等各种画集近百种,有《白石诗草》、《白石印草》、《齐白石作品选集》、《齐白石作品集》等传世。 作品赏析

《蛙声十里出山泉》赏析:

画青蛙,只画几只蝌蚪逆水而游动,旁边是山石。据说这是老舍出题,有好多画家参与评价,最后公认齐白石的最好。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欣赏艺术作品(包括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都离不开鉴赏者的生活经验,人们依据做平所寄托的意象,也就是画面的形象,唤起生活积累,展开联想和想像,从中就会感受到一种艺术美,将画面还原成生活现实。

具体来说,由画面上那几只蝌蚪,我们想到,蝌蚪是青蛙的卵变成的,自然就想起青蛙;青蛙在交配前,都有一段谈情说爱的日子,他们不停鸣叫 ,这就是“听取蛙声一片”。所以说,没有青蛙就没有蝌蚪,换句话说,有蝌蚪必定有青蛙。 作品赏析

再看画面上的蝌蚪,它们逆水而游,并非顺水而下,这意味着,这里是它们的故乡,这里有它们的爸爸妈妈,它们不能离开这里。那它们的父母又在何处呢?也许,它们正躲在旁边的大石底下,颇有兴趣的看着自己的子女在嬉戏呢。只不过,画面上没画出它们罢了。[5] 作品行情

价值不高

齐白石一生创作勤奋,作画极多,一天不画画心慌,五天不刻印手痒,创作多得惊人,但作画有些草率,有时候一天画两幅,画作过于简单, 仅1953年一年,其大小作品就有600多幅。

1922年,陈师曾把 齐白石的画介绍到东京,参加中日联合会绘画展览会,结果大受欢迎,全部以高价卖出,但当时在国内的画作价却很低。

20年代,齐白石得到徐悲鸿的提携,作品逐渐被收藏家所认识,价格稳步提高。

现在,国内一级市场已难见到齐白石作品进行公开出售,书画商店见到他的真迹自会以高价收购,而标价出售则极少能见到。

在香港和纽约市场,每年固定拍卖齐白石作品,他是作品被拍卖最多的现代画家。在法国“艺术价格”网站日前揭晓的2009年全球艺术品销售排行榜中,齐白石作品则以超过7000万美元的销售额排行第三。 “拍卖”天价

2011年5月22日晚8点,中国嘉德2011春拍首次推出的古代及近现代书画联合夜场“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在北京举槌,该夜场总成交额超过十亿元人民币,其中,最受瞩目的拍品――齐白石最大尺幅作品《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以8800万起拍后,经过逾半小时、近50次激烈竞价,最终一位场内藏家以4.255亿元人民币将其收入囊中,这也创造了中国近现代书画的新纪录。

中国嘉德近现代及当代书画部总经理郭彤女士表示:“齐白石是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炒作最广、最深远的艺术家,他的炒作不仅在中国近现代时期影响了无数人。这件作品比此前的近现代书画拍卖结果有大幅跨越,是一次里程碑式的纪录。齐白石的作品取得这样的结果,可谓是众望所归。”拍卖过程

当拍卖师报出8800万起拍价之后,直接由藏家加价至1亿元人民币,随后场内及电话委托买家轮番竞价,最终,经过逾半小时、近50次激烈竞价,由一场内的托以4.255亿元人民币竞得,这也使中国近现代书画站上新的台阶。

齐白石生前作品-老当益壮图

齐白石生前作品齐白石生前作品《老当益壮》,宽:52.5cm,长:92.5cm。

画作介绍:白石翁一生所画作品无数,近年来在民间有不少精品不断出现,这幅《老当益壮》又是一幅从未露过面和记载过的作品,作品画有花卉和几只草虫栩栩如生,整个画面技艺超群脱俗,尽显白石老人的大师风范。由于白石老人遗留下来的作品己有几十年的历史原因,所以该画作纸张自然变旧,多次地方有虫砫现象。但能保存白石翁如此完美的力作,实属难得一见。

画作介绍

齐白石画作拍出4.255亿人民币 天价创纪录

[6]齐白石首席杰作《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为历年公私所见齐白石绘画及书法尺寸最大的一幅,画作纵266厘米,横100厘米,所匹配的篆书“人生长寿,天下太平”对联,单幅纵264.5厘米,横65.8厘米。画面气势宏伟,有松柏围英之喻。与之匹配的篆书四言联,则浑厚自然、端庄大气,且文意极佳:“人生长寿,天下太平”,堪称齐白石书画之绝精神品。松鹰是齐白石最喜欢也是观赏者最熟悉的画题之一,“鹰”寓意“英雄”,刚健有力,而“松柏”则有长寿之喻。据白石老人自题此画作于1946年,其时画家86岁,正是齐白石艺术创作的成熟期,其创作欲望高昂,力作精品频出。正如其篆书对联“人生长寿,天下太平”的词句,画家所要表达的却是对国家民族和平发展的美好祈望,对人间幸福、天下太平的美好祝愿。2005年由美国旧金山私人释出后流入大陆,此番亮相受到海内外藏家热烈关注。

白石大师不画“龙”被世人所知。其曾在《白石老人》自写小传中写道:“为万虫写照,为百鸟传神,只有鳞虫 《云龙图》

之龙,未曾见过,不能大胆敢为也。”不过其确有“龙作”流传于世:即《云龙图》。此作墨龙矫捷腾空,于云雾中若隐若现,龙首乍显,双目炯然,口中云水喷泻,如湍流倾涌,行云布雨有泽被苍生之意。此作创于曹锟击败奉系军阀张作霖后,曹氏直系控制北方。作品赠予曹锟,画外之意触人联想。《云龙图》真迹后由古董商张宗宪收藏,于2012年香港苏富比春季拍卖会呈现,估价1200万至1800万港元。香港苏富比中国书画部副主管叶卓敏曾介绍:“齐白石画了那么多的虾和蟹,但画的龙,市场上恐怕只有这一条。”可见此作尤为珍稀。

其他作品

此外,同场的齐白石另一件作品《花鸟四屏》也拍出9200万的高价。而黄胄约26平尺的巨制《驯马图》以6037.5万元创出画家个人成交纪录。古代书画部分,乾隆皇帝御书《妙法莲华经》5577.5万元折桂;戴苍《渔洋山人抱琴洗桐图》3277.5万元高价成交;《富春山居图》最负盛名的临本之一――邹之麟《临黄子久富春山居图》则以747.5万元被藏家竞得。[7] 齐白石墓

齐白石墓

齐白石墓位于现北京市海淀区魏公村路南魏公村小区1号楼前,西侧为其继室胡宝珠之墓,两墓并立。文革发生后,齐白石因遭到江青的点名咒骂,齐白石墓 和胡宝珠墓的墓碑被红卫兵捣毁,墓室因深埋且坚固才得以幸免于难[8]。1982年重修,碑文“湘潭齐白石墓”为其弟子李苦禅重书。现为海淀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4月,海淀区政府对墓地进行修缮,建了铁围栏。墓穴周围种了矮柏树。但原墓碑已经消失,重新立了普通石料的墓碑。 如今齐白石墓的位置在魏公村小区东区的西北角。北面是魏公村路。西面是小区的内部通道。南面和东面都是5层的居民住宅楼。

齐白石故居

位于雨儿胡同中部,东邻南锣鼓巷。

齐白石画作

据传此宅为清代中晚期内务府一总管大臣的宅子,后分割出售。新中国成立后由文化部购买,作为画家齐白石的住所。由于老人思念在西城的旧居,在此住了不长时间便迁回西城,此地便改为齐白石纪念馆(在他生前成立的)。“文革”期间,纪念馆被撤消,改为北京画院。后为北京画院《中国画》编辑部和北京美术家协会所在地。

该宅院建于清代中晚期,13号院仅为原宅院的一部分,是较完整的单体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门一间(不是原来的大门),倒座房两间。院内南、北、东、西各有三间房屋,均为硬山顶合瓦过垄脊屋面,前出廊子。廊步明间有雀替,尽间上有倒挂楣子,下有坐凳栏杆。房子之间由转角廊相连。北房带东西耳房各三间,南房西接顺山倒座房三间。各房墀头处均有精美的砖雕图案,各廊间的走马板处有书法篆刻砖雕,北房明间木隔扇上有木刻楹联。西耳房南侧西墙上装饰一砖刻“紫气东来”四字。

此院的砖、木雕饰具有较大价值,1986年1月21日公布为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12年5月13日,齐白石旧居纪念馆举行开馆仪式。[9]

齐白石的虾

齐白石画虾,通过毕生的观察,力求深入表现它们的形神特征。 群虾图

齐白石从小生活在水塘边,常钓虾玩;青年时开始画虾;约40岁后临摹过徐渭、李复堂等明清画家画的虾;63岁时他画虾已很相似,但还不够“活”,便在碗里养了几只长臂虾,置于画案,每日观察,画虾之法亦因之而变,他的虾也成为他代表性的艺术符号之一。

白石画虾已入化境,在简括的笔墨中表现了游弋水中的群虾。粗壮、浓厚的茨菇,与群虾的透明、轻灵纤细形成对比,体现出晚年的齐白石画艺的成熟。

齐老师表现虾的形态,活泼、灵敏、机警,有生命力。是因为掌握了虾的特征,所以画起来得心应手。寥寥几笔,用墨色的深浅浓淡,表现出一种动感。一对浓墨眼睛,脑袋中间用一点焦墨,左右二笔淡墨,于是使虾的头部变化多端。硬壳透明,由深到浅。而虾的腰部,一笔一节,连续数笔,形成了虾腰节奏的由粗渐细。

齐老用笔的变化,使虾的腰部呈现各种异态,有躬腰向前的,有直腰游荡的。也有弯腰爬行的。虾的尾部也是寥寥几笔,既有弹力,又有透明感。虾的一对前爪,由细而粗,数节之间直到两螯,形似钳子,有开有合。虾的触须用数条淡墨线画出。

取舍:对水中的虾,为表现出那种透视感,齐老的线条有虚有实,简略得宜,似柔实刚,似断实连,直中有曲,乱小有序,纸上之虾似在水中嬉戏游动,触须也像似动非动。

第3篇:《人民艺术家——齐白石》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一课《人民艺术家——齐白石》。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简析: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五年级下册的第一课,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课程,本课作为本学期的第一课,既是本学期课程开展的重要前提,同时为后面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由于授课时间有限,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欣赏不同的绘画作品并写下自己的感想。

2、鉴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我确定了本课有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让学生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收集和学习,了解齐白石的艺术成就、艺术生涯和艺术特色等。

技能目标: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能够运用艺术的语言(如写意、工笔等)描述自己喜欢的一幅作品,并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体会“勤奋”和“毅力”带给人的影响,并且明白要认真观察生活中的一切才能感受到美,同时激发学生对民族艺术的热爱之情。

3、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让学生了解齐白石的艺术成就、艺术生涯和艺术特色。 难点:学生能够分析作品的艺术语言的应用,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4、学情:

五年级学生的年龄在十一到十二岁左右,虽然处于高年级学段,但仍然活泼好动,喜欢直观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结合,因此从学生们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来说,他们对于美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同时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创作也有更深层次的求知欲。作为教师应当面向全体学生,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传授相应的美术知识。

二、教学方法: 教师的教法:

在教学中,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自始至终贯穿着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活动。通过创设情景导入法、师生互动法、情感交流法、启发引导法,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主动探究,其中为了解决教学重、难点,运用了欣赏法和评价法引导学生探寻绘画作品中艺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并在实例的引导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通过评价激励法,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使学生快乐的学习,大胆的表现,教师也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学生的学法:

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听课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学生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积极的与教师互动交流,充分的发挥个体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 教学准备:教具:课件等。检查学生工具准备情况。

教学过程:

1、导入:

为学生讲述一个关于齐白石的小故事—从木匠到人民艺术家,由此引出课题。课件出示总结性文字,板书课题。

2、新授课程:

A课件展示齐白石的几幅作品。举例《虾》,让学生欣赏书P2页中左面那幅图,数一数画中共有几只虾?试分析这幅图中的虾为什么画的这么逼真?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下原因。 B、欣赏书P2页右下角这幅图,在这幅图中都有哪些花鸟鱼虫?你能分别说出他们的名字吗? C、齐白石留下了大量的作品,这是为什么?是不是和他的勤奋刻苦息息相关的?(在这里补充一个关于齐白石在日常绘画的过程中刻苦用功的故事,并与课件展示相结合)

3、发展:

A、教师用课件展示几幅齐白石的作品,并让学生说一下画中都包括了哪些内容。

B、齐白石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他的绘画作品中,同时也体现在他的诗歌、书法、篆刻等多方面。让学生欣赏书P3页中的书法和篆刻的图片,探讨其艺术成就的多样性。

C、学生通过了解齐白石的艺术生涯,欣赏其的艺术作品分析其艺术特色,能够用自己的话进行相应的艺术言语总结。

D、让学生思考如何把我们所了解的这些转化为作品中的艺术语言,进行提炼后,应用到自己对作品的评述中。

4、步骤:讲述故事,引出本课课题。

评述分析课件上和书上的作品,让学生了解齐白石的艺术生涯

讨论齐白石的发展特色与艺术道路

将齐白石作品中的艺术语言应用到自己的作品评述过程中去

5、布置作业:

通过学生学习本课,能从课件或是所搜集的材料中选择一幅你喜欢的作品,写下你的观后感或是对作品的具体评价。

6、课外拓展:

让学生在课后通过网络或书籍查阅一些其他的绘画形式,比如西方的油画,探讨其不同的艺术语言表达方式。

7、结束:辅导学生完成作业,组织学生展示作品并评价。

课后评价:在本课中学生能够基本了解齐白石的艺术生涯、艺术特色与艺术成就,搜寻其艺术语言并进行应用,基本达到了授课目标。

第4篇:人民艺术家齐白石教学设计

1、《人民的艺术家——齐白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显性目标:通过资料的收集和学习,了解齐白石的艺术成就、艺术生涯、艺术特色等,能运用艺术语言(如写意、工笔、阴刻、阳刻、虚实等等)描述一幅自己喜欢的作品,并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2.隐性目标:体会“勤奋”与“毅力”带给人的影响;明白要认真观察生活,才能感受到美;激发学生对民族艺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学习欣赏齐白石的作品,了解他的艺术成就、艺术特色和艺术表现。 2.教学难点:运用艺术语言描述一幅自己喜欢的画,并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教学准备:

师生课前收集的相关文字和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工具的摆放。

二、设问引入

1.上个世纪,我国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家,其中有一位著名的国画大师在1953年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你知道他是谁吗?(生答)

2.出示课题,板书:人民艺术家——齐白石

三、学生交流资料:

1.谁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地向大家介绍你所了解齐白石? 2.请2~3位同学介绍收集到的关于齐白石的信息。 3.师小结:小故事——从木匠到人民艺术家

齐白石1863年生于湖南湘潭,出生贫苦家农家,幼而好学,读过半年私塾,12岁始学木匠,善雕花。27岁时才正式拜当地文人拜少蕃、胡沁园为师,学习诗文、书画、篆刻。40岁后,五次出远门游历,助长了技艺。60岁在陈师曾的支持下,进行“衰年变法”,闭门专攻写意花鸟,借鉴诸家之长,再结合自己的气质修养,形成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画风、境界有了质的飞跃,成为一位诗书画印全才的艺术家。

四、引导欣赏:

1.欣赏P2右下:齐白石花鸟鱼虫作品,小组交流: (1)你最喜欢哪幅?

(2)画家是怀着怎样的心情表现的? (3)怎样才能表现得这样生动?

生汇报,师小结:齐白石十分热爱身边的花鸟虫鱼,所以把它们都当作有感情的生命来画。它笔下的这些花鸟鱼虫是他长期观察和写生的结果,因此生动、亲切而又质朴。

在众多的花鸟鱼虫作品中,白石老人所画的虾、蟹堪称一绝。接下来让我们看看齐白石最擅长画的虾吧!

2.欣赏P2左上《群虾》,小组交流:

(1)你觉得白石老人的虾画得如何?(鲜活、有生命力) (2)他是怎样把虾表现得如此鲜活的? 生汇报,师小结:白石老人潜心钻研画虾几十年,他画的虾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最初,齐白石画的虾,长臂和躯干变化不多,长须也大多画成平摆的6条长线。他自己很不满意。于是,他在家中案头摆了一只大海碗,碗里养着几只活蹦乱跳的小虾。齐白石每天都在碗旁仔细观察小虾的活动。从此,他画的虾就更加神态多变,活灵活现了。河虾与对虾的结合,创造了艺术中的“虾”。 3.齐白石笔下的绚丽世界

白石老人一生作品丰富,有但擅长花鸟,还有大量的山水和人物作品。下面分组欣赏以下几幅画,讨论后汇报: (1)P3下《荷花蜻蜓》

①荷花和蜻蜓的表现方法有什么不同?

写意与工笔结合。师简介:工虫花卉,即兼工带写,乃白石晚年独创,前无古人。即虫以工笔而花卉用写意的方法。 ②这样的画面有什么样的效果?

粗与细、虚与实的强烈对比,豪放与细腻、动静结合,妙夺天工,奇趣盎然。 (2)P3右《蛙声十里出山泉》 ①画作是如何表现诗句的?

看着蝌蚪,仿佛随着流水,听到了蛙鸣,使人产生联想。 ②说说你看画的感受。

展现了画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笔简意远。

师补充简介:这是51年老舍持清人查初白诗句“蛙声十里出山泉”请白石老人作的一幅画。

(3)P3左《竹楼荷塘》

①看到这幅画,你有什么感受? 宁静、朴实、深远,诗一般的意境。

②读一读P3中的这首诗,结合起来理解这幅画。 4.诗书画印的全才

刚才第三组读到的诗也是出自齐白石之手。他不仅是一位画家,还是一位书法家、篆刻家和诗人。

欣赏P3书法、诗文、篆刻作品,说说欣赏后的感受。 书法:气象雄浑、自然纯朴、稚拙而富有情趣 诗文:清新质朴,感情真挚

篆刻:布局奇特、雄奇奔放、气势纵横宏大、用刀如笔、下刀肯定、一气呵成。

五、小结回眸

1.欣赏了齐白石的诗书画印,我想问问大家,他如何能从普通的木匠变成艺术大师?他一生又为什么会留下大量的作品?(勤奋刻苦)

小故事:一天,齐白石跟师傅出去做活,在顾主家见到了一本乾隆年间翻刻的《芥子园画谱》,他如获至宝,与顾主好说歹说借了回去。回家后,他跟母亲商量好,从每月工钱里拿出一点钱来买纸和颜料,一笔一画地临摹起来。白天干活晚上画画,常常画得两眼酸痛,连鼻孔也被照明用的松明子熏黑了。半年后,一部《芥子园画谱》全部被他临摹了下来。从此,这本画册成了他的美术教科书。

在齐白石八十九岁高龄时,还坚持每日作画数幅。

他知道自己年纪大了以后画工笔画会很吃力,于是就趁年轻时画了很多张工笔的小虫,但是并不添加其他内容。年纪大了以后,只在每一幅画中添加写意的花草即可完成每日自己规定的绘画量。

2.你知道白石老人最喜欢表现什么吗?(花鸟虫鱼等生活中最常见的事物) 3.他的作品主要有什么特点?(画简意深、生动质朴、鲜活而有情趣)

六、学生作业

1.作业要求:选择书中你最喜欢的一幅作品,写写自己独特的观后感(可从意境、表现方法、画面效果、感受等方面入手)或者谈谈你学完本课后的收获。 2.生作业,师巡视指导

七、总结延伸

1.请部分学生读一读自己的观后感或收获。

2.齐白石一生有上万幅作品,如果你感兴趣,可以通过上网等方式查阅了解更多相关知识。

第5篇:五年级美术《人民艺术家—齐白石》教学反思

《人民艺术家——齐白石》是五年级下册第一课的教学内容,本课将通过欣赏齐白石的作品及了解其人其事,使学生初步理解中国画特有的表现形式和特点,感受画家的人格魅力,从而使学生提高对中国画的艺术审美能力,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在备课时由于本节课是欣赏评述课,学生是否对齐白石以及中国画欣赏感兴趣是我首先要考虑的。在导入环节,我播放了一段有关齐白石的生平简介的短片。出乎意料的是同学们立刻被短片中的人物介绍所吸引,对这位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的国画大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接下来的讲课过程中,我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将对齐白石作品的欣赏环节交给学生来自己主持和介绍。每一小组重点分析一幅作品,小组交流讨论后推选一位同学为大家介绍,然后小组其他同学再给予补充,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情况,进行适当的总结和补充。同学们在整个过程中积极参与,踊跃回答问题。有的同学对齐白石的作品分析的头头是道,并大胆的说出自己的一些独特见解,让人忍俊不禁。在课堂上我并不批评学生的欣赏不正确,让每位同学都能轻松地讲出自己的感受和观点。这节欣赏课,学生们的积极性普遍很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这节欣赏课,我发现不仅是画家画画时注重留白,为学生讲课也是如此,美术欣赏更是如此。教学并不只是教师一味的讲解,多给学生留一点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自己回味,会使学生对美术作品有更深的体会。“蛙声十里出山泉”,白石老人的画深深的吸引了学生,也在教学上给了我一些新的认识和启发。 五年级美术《人民艺术家—齐白石》教学反思

《人民艺术家——齐白石》是五年级下册第一课的教学内容,本课将通过欣赏齐白石的作品及了解其人其事,使学生初步理解中国画特有的表现形式和特点,感受画家的人格魅力,从而使学生提高对中国画的艺术审美能力,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在备课时由于本节课是欣赏评述课,学生是否对齐白石以及中国画欣赏感兴趣是我首先要考虑的。在导入环节,我播放了一段有关齐白石的生平简介的短片。出乎意料的是同学们立刻被短片中的人物介绍所吸引,对这位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的国画大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接下来的讲课过程中,我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将对齐白石作品的欣赏环节交给学生来自己主持和介绍。每一小组重点分析一幅作品,小组交流讨论后推选一位同学为大家介绍,然后小组其他同学再给予补充,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情况,进行适当的总结和补充。同学们在整个过程中积极参与,踊跃回答问题。有的同学对齐白石的作品分析的头头是道,并大胆的说出自己的一些独特见解,让人忍俊不禁。在课堂上我并不批评学生的欣赏不正确,让每位同学都能轻松地讲出自己的感受和观点。这节欣赏课,学生们的积极性普遍很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这节欣赏课,我发现不仅是画家画画时注重留白,为学生讲课也是如此,美术欣赏更是如此。教学并不只是教师一味的讲解,多给学生留一点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自己回味,会使学生对美术作品有更深的体会。“蛙声十里出山泉”,白石老人的画深深的吸引了学生,也在教学上给了我一些新的认识和启发。

第6篇:五年级美术下册 人民艺术家-齐白石2教案 人美版

人民艺术家-齐白石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主要以齐白石最受人称道的绘画题材——花、鸟、鱼、虫,最令人折服的艺术修养——诗、书、画、印,最使人着迷的气韵品格。展现齐白石一生对艺术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欣赏和品味。 教学目标:

认知:认识并了解齐白石爷爷的绘画风格,并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优秀作品。 能力:感受水墨画的神韵,了解水墨画的表现方法。 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简单地临摹或创作一幅水墨画。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用自己喜欢的表现手法临摹或创作一幅画。 难点:

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作品,了解水墨画的表现方法。 学习材料:

幻灯片、文字材料、水墨画工具等。 教学过程:

一、欣赏

出示课件《群虾》、《竹楼荷塘》、《蛙声十里出山泉》、《荷花蜻蜓》。(画面重复出现2遍) 问:你们知道这几幅画是哪位画家的作品吗?你看懂了什么?用你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群虾》神行兼备、大巧若拙、笔墨技巧与对象形态结合巧妙。他在下笔画虾时,既能巧妙地利用墨色和笔痕表现虾的结构和质感,又以富有金石味的笔法描绘虾须和长臂钳,使纯墨色的结构里也有着丰富的意味,有着高妙的技巧。表现出了虾的精神状态,虾的有弹力的透明体,虾在水中浮游的动势。把艺术造型的“形”“质”“动”三个要素完满的表现了出来。

◎《竹楼荷塘》几块浓淡相宜的山石间,一股湍急的山泉奔流而下,几只小蝌蚪在急流中欢快地畅游着,它们离开了青蛙妈妈,开始了成长的旅程。画面上虽然没画一只青蛙,但那一片蛙声似乎随着十里山泉的水声由远而近,如一首动听乐章。达到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富有无穷的想象力。

◎《荷花蜻蜓》齐白石爷爷的家乡遍植荷花,初夏荷叶田田,仲夏大朵大朵的荷花在池塘中盛开,秋天莲子香甜可口„„他执笔画荷时,那娉婷妖娆、清秀明丽的美便会情不自禁 地流诸笔端。画面上的荷花只用墨线作了简单地勾勒,叶用墨色绘成,蜻蜓画地活灵活现,生动有趣。

二、欣赏与交流

出示课件(书本上的昆虫图)

提问:这些花鸟虫鱼都叫什么吗?你最喜欢哪一幅? 同学之间交流一下你们彼此的感受。

这些分别是:蜻蜓、蜜蜂、蝴蝶、知了(蝉)、菊花、青蛙、鱼、鸭子、鸳鸯、蝈蝈。 这些画,分别用墨块、墨线、墨点画出。运用了钩、勒、皴、点等笔法。墨块有浓有淡,形象简练、概括,传神。

三、学生练习

用自己喜欢的表现手法临摹或创作一幅画。

四、展评修改

五、课后延伸(欣赏书本)

齐白石爷爷所画的作品,都洋溢着他对生活的热爱,他将富有农民生活气息的民间艺术情趣融进了他的画中。 其篆刻朴茂有力,书法刚劲沉着,诗文、画论也有独到之处,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人民艺术家!

第7篇:人美版五年级美术下册第1课《人民艺术家齐白石》说课稿

人民艺术家——齐白石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五年级美术下册第1课《人民艺术家——齐白石》,我准备从教材分析、学生情况、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课的整体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堂欣赏评述课。让学生对享誉世界的国画泰斗齐白石先生及其炉火纯青的艺术成就 和 醇厚无瑕的高尚人格,从齐白石的人生经历,绘画题材,表现方法,艺术特色四个方面,认识他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及人格魅力,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从而对中国画产生浓厚兴趣,为进一步对山水画、花鸟画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生情况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欣赏评述能力,但他们对运用简单的美术语言,表达自己对艺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还有待提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就是要有意识地引导,鼓励学生、有目的地,对齐白石的作品进行深度欣赏活动,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 了解齐白石的生平与艺术成就,知道他是一位诗,书,画印,全能型的艺术家,能够运用简单的美术语言,表达自己对齐白石作品的感受。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教师在局域网设计创建的“齐白石学习网站”,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网上交流、互动点评的方法,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 兴趣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励学生学习齐白石老人热爱生活对艺术不懈追求的精神,培养学生对中国艺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了解齐白石作品兼工带写的表现方法和形神兼备的艺术特征。

教学难点:用简单的美术语言或文字,表达对齐白石的作品及艺术成就的感受。

四、教学方法

学生以问题,对话小组探究,对比分析等方法进行幽默帝的欣赏活动。教师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讲解、启发、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探知的精神。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出示齐白石的作品《喜蛛》,出迷语:学生回答并欣赏作品。引出课题并板书课题:人民艺术家——齐白石

(二)观看录像——品人生

1、关于齐白石你了解了哪些,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如人生经历、绘画题材、表现方法、艺术特色等。

2、播放齐白石人生经历的录像。

齐白石的一生是怎样和艺术结缘的?

学生带着问题观看短片,对齐白石的人生经历进行总结 :木匠生涯——拜学诗画——五出五归——衰年变法——艺术巨匠。

板书:木匠——巨匠

(三)初步感受——题材广

播放齐白石的山水、花鸟、人物作品。存世作品大约3万多幅,看看我们欣赏其中的几幅都画的哪些内容。学生欣赏齐白石的山水、花鸟、人物作品,概括了解齐白石的艺术。(绘画题材入精湛的艺术表现力。)板书:山水、花鸟、人物

(四)自主探究——赏佳作

1、课件展示齐白石的作品《梅花蝴蝶》《兰草蚱蜢》《枫叶螳螂》

深入欣赏齐白石的花鸟画,了解兼工带写的艺术表现手法。

2、请学生欣赏《走近齐白石》画册。 讨论感悟中国画兼工带写的艺术特色。

通过欣赏讨论体会齐白石章法构图的匠心,并引导学生运用美术语言对作品进行分析。

板书:兼工带写

3、课件展示:《可惜无声花鸟工虫册》

让学生感受齐白石对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以及作品清新、质朴的美。

(五)对比分析——探绝技

1、课件展示《群虾》 ,学生欣赏齐白石的《群虾》,观察真虾,对比分析。欣赏艺术特色。

(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主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板书: 拟与不似

2、欣赏教材中的《蛙声进里出山泉》 深刻体会大师丰富的想象力,以及中国画的深远意境。

(六)诗、书、画、印——中国风

学生观看视频,走近齐白石故居,欣赏齐白石的诗、书、画、印作品,了解齐白石的艺术成就。(齐白石笔下的作品无不透露着对美好生活的体验和向往,并始终固守着中国文化的特色和精神。

(七)有感而发——谈感受

通过欣赏齐白石的作品,谁能把自己对齐白石的认主识,学习本课的收获,或是对齐白石某一幅作品的感受和大家分享。(以谈感受的形式,锻炼学生运用美术语言进行欣赏评述的能力)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对齐白石这位艺术大师有了初步了解入感受。但对其作品的欣赏,及内涵还要多加探究。 板书

人发艺术家——齐白石 木匠——巨

绘画题村——山水、花鸟、人物——兼工带写 艺术特点——似与不似

上一篇:七年级语文上册课文下一篇:项目部施工员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