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一切以人民为中心(精选8篇)
本文仅供参考
一切为了人民,以人民为中心体会(篇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十九大报告以新的高度强调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那样,“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为此,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后,我们更需要坚持和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因为进入新时代之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一方面,新时代的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更加广泛,要求也更高,既需要更高层次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也需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不断提升和完善。那么,我国只有通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更加平衡、更为充分的发展来不断满足人民在新时代的新需求。
“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回顾过去,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深入贯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单,人**利不断提升,生活条件不断改善。通过国家实施一系列利民惠民政策,人民群众在脱贫、教育、就业、收入、基本保障、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方面的状况均得到了显著的改善,生活福利与幸福指数不断攀升。展望未来,党的十九大在利民惠民方面又作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在新时代站在新起点,实现新的目标和梦想。
“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民为本。”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以民心民生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民生问题上,党和国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目标和发展领域,包括社会公平正义,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人民获得感、人的全面发展等等,上述这些方面构成了完整的民生发展体系和保障体系。这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具体体现,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科学性和先进性。
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针对这样的问题,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具体的政策举措,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有效维护国家安全。这些政策真正地做到了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图景正在绽放光芒。
一切为了人民,以人民为中心体会(篇二)
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这一点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也是对党的奋斗历程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并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落实到做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去。
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在这次疫情防控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惜一切代价拯救生命、保护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全国动员、全民参与,联防联控、群防群治,构筑起最严密的防控体系,凝聚起坚不可摧的强大力量。广大人民群众识大体、顾大局,自觉配合疫情防控斗争大局,形成了疫情防控的基础性力量。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我们要坚持人民民主,更好把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落下,一个也不能少,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
一、抓住文艺的根:必须虚心向人民学习, 做人民的学生
总书记指出:“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 一旦离开人民, 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部分文艺工作者总认为人民群众知识贫乏, 看不起人民, 不愿意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营养。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思想, 必须摒弃。普通百姓并不一定比艺术家差, 他们在艺术品味、知识积累、思想深度等方面甚至可能更高一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中蕴含的智慧和力量是无穷的。人民的生活舞台可以产生五彩斑斓的素材, 人民创造历史的活动是文艺创作的丰厚土壤和源头活水。谁能虚心学习人民群众的智慧与经验, 谁就能更好地丰富提高自己, 就能在实践中获得更大的升华与进步。文艺工作者要想抓住文艺的根, 要想有所成就, 就必须自觉深入到人民群众当中去, 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虚心向人民学习, 做人民的学生, 就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 走到生活深处, 走进人民中间, 积极地体验人民的生活, 丢弃一切阶级偏见, 学会深刻感受人民所拥有的一切质朴的感情。要虚心学习人民群众身上的先进思想和高尚情感, 学习他们在文艺创造上的艺术手法与宝贵经验。只有虚心做人民的学生, 以更加虔诚的心态向人民学习, 用人民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哺育自己, 从社会生活中汲取营养、挖掘素材、提炼主题, 文艺创作才会更有基础、更具活力, 文艺作品才会更接地气、更添价值。
二、树立文艺的旗: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人民
文艺是价值观孕育生成的沃土, 鲜明的价值观取向是文艺作品的内核, 落后、腐朽的价值取向不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 不利于人民的健康成长;科学先进、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有利于陶冶人民情操, 有利于弘扬时代正气, 对社会的发展进步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先进科学的价值取向, 是社会主义文艺的鲜艳旗帜, 那些生动表现人民生活历史进程、注重揭示民众进取精神、大力讴歌民族创新开拓的伟大作品, 总是饱含着催人奋进的力量, 也应成为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武器。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树立文艺的旗帜, 应修身律己、磨砺品行, 带头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率;要积极发挥自身特长, 创新文艺表现形式与风格, 有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融入文艺作品中;要坚定信仰, 善于用自己独立的体验、冷峻的思考与精辟的分析, 满腔热情地肯定, 讴歌一切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现象, 积极在文艺作品中突显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家庭和谐等主题思想, 积极弘扬真善美, 批判假恶丑。唯有用艺术化的表达将真善美和正能量传递给人民群众, 才是真正地坚持社会主义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方向, 才能使文艺作品真正反映人民的意愿与需求, 真实表现人民的生活与状态;唯有如此, 文艺才能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 才能够充分发挥其激清扬浊, 弘扬时代正气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唯有如此, 文艺在价值观的培育中才能更好地迸发出无穷力量, 进而实现文艺创作与引导人民的比翼双飞。
三、传承文艺的魂:必须以弘扬“中国精神”、铸造民族灵魂作为历史使命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 弘扬“中国精神”、铸造民族灵魂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使命。正因有着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与思想脉络,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才能够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中国精神对社会主义文艺创作有着强大的感召力与无穷的魅力, 社会主义文艺具有引领时代风尚、弘扬民族精神、铸就民族魂魄的重要作用。文艺工作者以中国精神铸就民族之魂, 就应该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时刻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时刻把中国精神贯穿于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要始终以迎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视野, 深情讲好“中国故事”, 生动展示人民风貌, 深切反映历史现实, 纵情讴歌伟大时代, 全力表现民族灵魂, 不断将文艺的功能和价值升华到新的水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文艺, 把握好弘扬“中国精神”、铸造民族灵魂的重要使命, 才能牢牢把握住讲好“中国故事”的根本方向, 才能以饱满的激情、优美的笔触、清晰的逻辑、生动的形象创作生产出更多反映民族思想深度、文化厚度与精神高度的精品力作, 才能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地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更好地迈进。
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新时期,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 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文艺工作的高度重视与对文艺工作者的殷切期望。“问渠哪得清如许, 唯有源头活水来”, 社会主义文艺搞得好不好, 文艺工作者能不能创作出好作品, 文艺作品能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与认同,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以人民为中心”这个根本方向把握得牢不牢。虚心向广大人民学习, 做人民的学生, 是社会主义文艺应抓住的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和影响人民, 是社会主义文艺应树立的旗帜;弘扬中国精神、铸造民族灵魂是社会主义文艺的内在灵魂。深入学习领会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 认真践行“三个必须”, 实质上就是为了更好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方向, 就是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只有抓住文艺的根, 树立文艺的旗, 传承文艺的魂, 努力坚持好“三个必须”, 文艺工作者才能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得到启迪与引领, 才能从生生不息的中国精神中获得磨砺与成长, 才能更好地激发与升华自身的艺术创造力, 才能不断开辟社会主义文艺繁花似锦的新局面。
摘要: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 深刻阐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方向, 科学地回答了关系当代文艺繁荣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文艺, 文艺工作者应抓住文艺的根, 树立文艺的旗, 传承文艺的魂, 要认真做到“三个必须”。
关键词:文艺座谈会,以人民为中心,社会主义文艺,三个必须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EB/OL].[2014-10-15].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10/15/c_1112840544.htm.
[2]孟世强.让文艺工作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EB/OL].[2015-01-05].http://www.cntheory.com/zydx/2015-01/ccps150105TJTP.html, .
[3]陈咏芹.抒写人民情怀弘扬中国精神——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J].当代电视, 2014 (12) .
[4]徐放鸣.以人民为本位与当代文艺的新使命——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J].艺术百家, 2015 (02) .
一、充分认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承担着十分重要的社会服务功能,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充分认识强化公共文化服务职能是维护和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具体体现,增强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自觉性
大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从理论上讲,公共文化服务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重要途径,是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科学的发展观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弘扬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及确立文化自信心、自豪感,激发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热情的功能;公共文化提供文化场所、阵地和产品,承担着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人民群众文化利益的功能;通过文化活动与实践,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承担着培育人文精神与人文情怀的功能;通过文化产品的创作,承担着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原创力的功能等。公共文化产品的公众性、公用性,决定了它必须以政府部门提供为主。
西宁市推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就是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提出“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求,同时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群众路线的根本理念。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就是要确保每一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基本的文化权利,满足其最基本的文化需求。依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人们对精神财富的需求会在经济发展一定程度后相应上升,对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出越来越迫切的要求。我们知道,公民的基本文化权利,同生存权、发展权一样是国家赋予公民的神圣权利。公民文化权利实现的程度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程度的标志之一。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保证全体民众享受到基本的精神文化产品服务,保障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文化权益,是对一个健康、文明的社会的基本要求。只有充分认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从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才能有效地建立,进而才能确保西宁市每一个市民都能够享受到基本的文化权利,才能满足每一个市民最基本的文化需求。
二、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进一步提高工作实效,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为准绳,始终牢记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人民谋利益的,是检验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实效的根本标准
凡是群众期盼的事坚决做好,凡是群众反对的事坚决不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成为群众最贴近的民心工程、与群众接触最紧密的百姓工程、与民生关系最密切的民生工程,要时刻把群众的需求放心头。只有这样,才能让民生工程真正惠及百姓、造福于民,民心工作赢得群众的理解、支持、信任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涉及设施建设、文化活动、服务保障、基层创建、组织队伍等各个方面,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工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其实质就是直接为群众提供服务,只有了解群众所想、所需、所难,才能真正为群众提供好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才能真正体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均等化和普惠性,从而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在工作中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入基层听取群众意见,倾听群众呼声,吸取群众智慧,从谋划每一项工作到建设每一处设施,都要先思考百姓的需求、征询群众的意见,努力把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要坚持创优创新,进一步拉高工作标杆。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社会形态的转型、群众需求的增强,尤其是一些深层次、系统性、历史性矛盾和问题的不断显现,要求各项工作不断改革创新、不断应对挑战。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的领导者和实践者,要继续不断更新思想观念,站在全市全局的高度,突出重点难点问题,以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新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难题,谋划出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全局性、制度性、系统性的惠民政策和举措,充分调动全体市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切实把提高效能的理念落到实处。要坚持不断改进作风,努力塑造为民务实清廉形象。我们常说,作风是完成各项工作的政治保障,改进作风和作风制度建设永无止境。要严格遵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各项措施制度,大力纠正“四风”,自觉从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做起,以实际行动塑造党员的良好形象,以良好的工作实绩取信于民,努力提高群众公共文化福祉,为不断深化西宁市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实现社会快速发展的奋斗目标作出贡献。
三、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文化产品服务供给体系,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不断扩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为大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奠定基础
提供有效服务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的目的。同时也是切实按照国务院《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和文化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编制的《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指标》《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文化馆建设用地指标》《文化馆建设标准》《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标准》《文化馆建设标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西部)标准》,落实西宁市图书馆、市博物馆、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用地,尽快将能够代表和体现西宁市发展的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提上议事日程,并使之成为西宁市的地标性建筑。尽快制定吸引民营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相关政策,为全市民营文艺团体、民间文艺社团和农民自办文化产业提供服务平台,实现多种文化资源和文化项目的有效整合,努力实现全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共享共建、效益双赢。各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都要按照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标准建立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反馈机制和城乡群众基本文化服务内容及量化指标,落实公共文化机构经常性开放和免费服务。要保证群众文化活动常态化,群众受众率和参与率达到同类城市的先进水平,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切实保障。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居民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社区文化活动,充分考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乡土文化与外来文化、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的结合,保持文化活动旺盛的生命力,满足不同层次居民的文化需求。要加强对城市弱势群体的关怀,要在外来务工人员密集的区域设立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提供免费服务,丰富外来务工人员的业余文化生活,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要依托传统节日、重大庆典活动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在农村和社区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四、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强公共文化队伍建设,建立高素质的公共文化人才队伍体系,建设一支适应新形势下文化发展要求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技术水平
规范的管理服务需要专业化的文化队伍来实现。西宁市必须高度重视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使之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素质上、专业上都能够与示范区建设需求相适应。要切实加强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编制建设,配齐配强村(社区)文化专干。要结合公共文化服务要求和特点,加大公共文化专业人才、志愿者和业余文化骨干三支队伍建设力度,确保每个社区、每个村庄都有文化工作者、文化志愿者常年开展的文化志愿服务。同时,要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文化队伍培训教育机制,加强对文化人才的培养培训、参观考察、文化交流等方面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公共文化专业人员的资格评审和聘任机制,打造具有西宁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制度体系。加快推进现代科技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应用,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信息化、网络化水平。大力加强互联网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网络文化产品,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使之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大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以市图书馆数字化改造为龙头,加快市图书馆与各地公共图书馆、活动图书馆、各高校图书馆的联网步伐;加快广播电视、直播卫星和移动多媒体系统建设,推进城市有线电视和地面无线广播电视数字化改造,改善和提高广播电视覆盖效能。将有线电视网络资源作为政府推行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载体,提供阳光政务、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交通旅游、生活信息等公共信息,开展影视剧点播、网络游戏、电视购物等互动业务,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和公众信息需求。
文化植根于人民群众,来源于实际生活,反过来服务于大众,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是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是其核心内容。只有注重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进而形成高品位的西宁城市文化,才能把西宁真正打造成为优秀的文化城市。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出发点在“人民”,落脚点也在“人民”,习近平总书记的庄严承诺,言简意赅地道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世界的辩证法,提纲挈领地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不忘初心,是共产党人许党许国、报党报国雄伟气魄的真理写照。
发乎于“心”,以“无我”之境,勇毅奉献。何为“无我”?道家、佛家经典中常用“无我”来表现悲天悯人的情怀,倾向强调超脱于凡人的存在。清代的国学大师王国维也曾用“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来区分中国古诗词的美学境界。习近平总书记讲的“无我”则是指以国家前途为念,以民族未来为己任,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宝贵精神。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所在。党员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公仆,肩负着为中华民族谋幸福的崇高使命,只有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不计个人利益得失,时时以党和国家的利益为先,事事以群众利益为重,把群众装在心里,把责任扛在肩上,方能锻造出心系人民、行为人民的博大胸怀,培育出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
见乎于“行”,以“有我”之境,担当作为。认真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让我对“人民至上”有了更深的体会,更能深刻领悟到我们党近百年来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人民服务”,不能仅停留在喊口号层面,更要体现在勇于担当、勤于奋斗的点滴行动中。“有我”,是党员干部对自我角色身份的认知,亦是对恪尽职守奋发有为的新时代干部担当精神的深刻领会。“责任面前应有我,干事面前该有我,发展面前当有我”,简单的“有我”二字,体现了“功成不必在我,成功必定有我”的豁达胸怀,凝聚着“奋楫笃行,臻于至善”的刚毅品格,蕴含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坚毅勇气。“我是党员,冲锋必有我!”疫情席卷,卡口值守、入户测温,党员干部遇险不避挺身而出,展现硬核担当;洪峰过境,沿河值守、彻夜清淤,党员干部遇难不惧而奋勇向前,彰显为民情怀。一名党员一面旗,一句“有我”践初心,只要国家召唤、人民需要,共产党人永远冲锋在前!
(篇一)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贯彻落实五大发展新理念、实现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
共产党从 1921 年成立至今,已经经过了九十九年的栉风沐雨,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坚定践行,与人民群众相依相靠,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并在人民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团结带领广大人民在革命和建设道路上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历史事实已经证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我们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胜利的根本经验和根本保证。
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落实发展新理念,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必须牢记党的性质,践行党的宗旨,坚持人民至上,承担起当代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我们每个党员干部要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深深根植于思想中、落实在行动上,让为人民服务的旗帜永远高高飘扬。
(篇二)
近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英文版出版发行,迅速在全国掀起学习研讨热潮。《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生动记录了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大进展的伟大实践,集中
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的智慧方案,是全面系统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著作。由于在书店工作的便捷性,我有幸在第一时间通读了全书,其中第四个专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我感触颇深。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曾强调:“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无论身居多高的职位,都必须牢记我们的共和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就需要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条主线把握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三万多字的报告提到“人民”的次数多达 203 次。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心系人民的初心,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持群众路线是我们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党和人民始终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坚持不懈把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做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
(篇三)
月 6 日至 9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江苏和安徽调研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把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提高到新水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需要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因为这是让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等工作提高到新水平的重要保障。
精神文明创建,顾名思义就是要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导下,以精神为统领、以文明为先导、以创建为桥梁,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为手段,培育、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秘网致力于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文章的写作服务,联系电话:400-012-1855
精神文明建设归根结底是服务于党、服务于国家、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服务于时代、服务与改革开放、服务于建设发展、服务于攻坚克难的。精神文明建设要服务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要着眼人民的福祉、促进经济的发展,要固守生态和发展的底线,从而推动社会的和谐、文明和进步。文明家庭、文明单位、文明企业、文明村寨以及文明城市的创建,无不是为了形成个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精神家园、文明氛围和情感纽带。只有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灵魂的一个个公民个体道德的涓涓细流,才能逐渐汇聚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良好社会氛围,最终形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泰民安的国家格局。小到一个家庭、一个单位、一个企业、一个乡村,大到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精神文明建设是凝聚力量、形成共识、促进团结、维护稳定的最重要因素。因为爱国,才能正确处理好公私关系,才有核心意识、大局意识、集体意识和家庭意识,才能顾全大局;因为敬业,才有岗位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吃苦意识、攻坚意识、科学意识和反思意识;因为诚信,才有看齐意识、求真意识、创业意识;因为友善,才有团结意识、奉献意识、率先意识和服务意识。对于贫困家庭的感同身受,让我们决战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的步伐更加豪迈、信心更加坚定、意志更加坚强、措施更加有效。对党和国家的无限忠诚,对岗位和家乡以及对人民的无
比热爱,对时代的忧患和深谋远虑,让我们涌现出许许多多心系群众、因地制宜、真抓实干的党政领导,涌现出前赴后继的救灾志愿者、捐款热心人和见义勇为者,才有敢于坚持“打假”、义务“打拐”、志愿“反扒”和举报涉毒、监督腐败、仗义执言的斗士,才有了医者仁心的德高医生、义务支教的热血青年、献身科学的一代代航天人、反哺家乡的创业先锋、扶贫攻坚的“第一书记”、遍访群众的帮扶干部,才有了一些老党员、老军人、老干部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捐出最后一笔党费的家国情怀,成为闪耀最美初心、最具文明色彩、事迹最为感人的诚信中国人、坚强中国人、欢乐中国人、文明中国人、幸福中国人、善良中国人、高尚中国人和出彩中国人以及中国文明家庭、最美家庭和文明景点、文明村镇、文明街道、文明城市,才有了中华大地上可歌可泣的、层出不穷的、让人称颂的精神文明的壮丽诗篇。
精神文明的建设和传承,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以及文化挖掘,经济的建设、环境的保护、生态的巩固、旅游的开发、法治的推进,以人民为中心是不变的主题和方向。西北农业人大学守望麦田的共产党员王辉不忘初心、不忘宗旨,海雀村的文朝荣为改变家乡面貌展示了共产党人的新时代愚公精神,女愚公邓迎香带头在崖壁上修公路、黄大发几十年坚持在悬崖上为群众开凿生命渠、贵阳盲人教师王芳义务为学生开始心理辅导课、郭明义热心公益坚持献血……正是这无数共产党人的优秀代表坚持以精神为引领,他们的铮铮铁骨、拳拳真心、谆谆誓言、腔腔热血和深深足迹,汇聚成一股股精神的江河激流,在大地上回响,在山谷间回应,在新闻上热播,在人世间流传,谱写了优秀共产党人爱岗敬业精神的不朽诗篇、爱国爱家的奋斗诗篇、诚信友善的人格诗篇、践行宗旨的美丽诗篇和感天动地的魅力诗篇。
《建议》强调,“人民是发展的根本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就要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发展,既包括物质财富的增加,又包括精神财富的丰富,还包括社会的变革。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还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可以说,人民始终是发展的根本力量,是发展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就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充分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坚持发展依靠人民,首先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建议》明确提出创新发展理念,并强调“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就是要发挥人民首创精神,调动人民群众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就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鼓励创新创造,激发人民的创造热情,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发展的智慧和力量。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要把人民群众作为推进发展的主心骨,始终相信群众,紧密联系群众,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广泛听取基层和群众意见,做到谋划发展思路向人民群众问计,查找发展中的问题听人民群众意见,改进发展措施向人民群众请教,落实发展任务依靠人民群众努力。要善于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总结发展经验,不断提炼升华,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让人民衡量评判发展成效。人民是发展的主体,发展的成败得失必然要由人民群众来检验和评判。常言道:“人民心中有杆秤,是轻是重,一称便知;人民手中有把尺,是长是短,一量便晓。”《建议》明确强调“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就是让人民来衡量发展水平和质量。坚持人民衡量标准,就要把人民满意作为衡量发展成效的根本标尺,发展政策的出台要充分考虑群众的意见,听取群众的声音;发展措施的执行和进展,要积极向群众汇报,让群众知晓;发展成效要让群众有获得感、幸福感,努力使发展符合客观实际、经得起群众检验。
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最终体现在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上,而不是少数人受益。《建议》指出:“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并把共享确定为必须牢固树立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这就是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共享,就是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各个阶级、各个阶层在内的人都能享受到发展成果。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重要体现就是促进共同富裕,维护公平正义。
大力促进共同富裕。共享的实质是共富。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在“全面”,这个“全面”体现在覆盖人群上是包括工人、农民等在内的所有阶级阶层,绝不让一个人掉队;体现在覆盖地区上是包括城市与农村、东部与西部等各个地区,全国都要迈入小康社会。《建议》明确要求“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促进共同富裕,就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打好脱贫攻坚战,补齐短板、兜住底线,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建议》明确提出,今后5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这是我国推动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
一、公共文化工作的本质是“以民为本”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 它来源于人民群众, 根据人民群众需要而发展。因此笔者认为, 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还得是“惠民”。以民为本, 走“群众路线”,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公共文化服务要做好就需要坚持“形式多样”, 实现好“百花齐放”。但必须要坚持好“服务群众”这一本质属性。通过向广大群众提供积极向上的文化服务来引导全社会形成向上的、有凝聚力的价值观, 从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推动社会发展。
同时, 要进一步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提供更多优秀的文艺产品, 是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下一个重点步骤, 公共文化服务还需要多“接地气”, 长惠民生。公益文化建设、文化惠民工程的建设、民间艺术繁荣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三位一体系统, 不容有一块“短板”。我们要充分认群众自身的价值, 认识民间文化在基层的地位和作用, 认识文化与人民群众需求之间关系, 提升社会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在充分调动群众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基础上, 发展群众自身具有的文化力, 从而开创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新局面。
二、公共文化的艺术作品要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
文艺作品是公共文化工作的重要资源, 作品的价值和精神必须体现“以人民为中心”, 充分发挥其在实现中国梦、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的积极作用。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人民为中心, 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 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 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
(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必须热爱人民
习总书记指出:“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 一旦离开人民, 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文艺工作者要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 牢固树立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 自觉以最广大人民为服务对象和表现主体, 在人民生产生活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同时, 要紧跟时代发展, 把握人民对文艺作品质量、品位、风格等的期盼, 在热爱人民、尊重人民、理解人民的基础上创作出为人民所喜爱、对人民有深刻影响的优秀作品。
(二)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必须深入基层
习总书记强调:“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 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是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文艺创作方法。文艺工作者要从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出发,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动社会实践中汲取营养, 在人民群众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寻找题材, 汲取新鲜营养, 多渠道、多形式、多角度、全方位地反映社会生活, 要广泛运用和提炼群众喜欢的语言、风格、样式, 创作一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精品, 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声音, 展示未来生活的美好前景, 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必须潜心创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文艺, 从本质上讲, 就是人民的文艺。”作品是文艺工作者的立身之本, 就是要多创作人民喜闻乐见的, 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 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 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 提倡不同观点充分讨论, 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 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切磋互鉴。
三、公共文化的服务标准要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均等化水平
国两办《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中, 提出要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 这充分体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以为人民为中心”的宗旨和终极目标。
目前, 各级各地群众文化活动及群众文化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从纵向上看, 各级群众艺术馆在资源配备、队伍建设、服务能力上良莠不齐, 服务体系存在较大差距, 越向基层其可提供的服务资源越少, 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越弱;从横向上看, 各地之间发展不均衡, 各地人民群众对文化活动的需求、表现方式、规模程度及影响力不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活动需求,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已经成为新形势下,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历代圣贤都以“民贵君轻”为宗旨,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老子云:“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孔子云:“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孟子说:“乐民 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荀子认为:“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三得者具而天下归之,三得者亡而天下去之。”历史的经验证明,国家的根基在人民、 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发展在人民。民心稳定,民心舒畅,就是一个国家稳定发展的基础。因此,“为人民服务”“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伟大号召,也是贯彻“以人为本”这个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举措。在建党95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不忘初心”理念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时代发展脉搏的准确把握,和对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规律的认知,也表明我们党对民生的强烈关注和殷切企盼。
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在周日黄金档推出的大型公益寻人栏目《等着我》,是全国首档依靠国家力量的全媒体大型公益栏目,《等着我》本着尊重家庭和谐、尊重私人情感、满足社会各界人士的寻人诉求的原则,通过国家媒体力量为普通民众实现个人及家庭的“团圆梦”,打造出一套既有实用的寻人价值、同时也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创新形式。作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就要关心民众的生存状态,急民众之所急,为民众做实事。大型公益寻人栏目《等着我》从切实关心民本的意愿出发,从扎扎实实的为民众做实事入手,以最微观的角度,以最具体的行动,以最真诚的关怀,以最强大而温暖的力量,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宏大理想。
一、 以人民为中心首先要展现国家的强大与制度的健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同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推行“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也是我们党95年来一直的追求。“为人民服务”的基础是强化国家政权,健全各种民生保障制度,以及为关怀民生的种种切实可行的组织体系。在这种健全的管理体制之下,才能把党对民生的关怀具体体现出来,才能保障党中央对民众的关怀迅速落实到位。从《等着我》的实际操作来看,这个大型寻人活动正是政府机构、公安机关、中国强势媒体、民间组织、个人志愿者的全方位组合而成。民政部(负责提供各种基层人口信息与政府组织之间的协调)、公安部刑侦局打拐办(以陈士渠为代表的打拐专项机构,负责与法律相关的事宜解释与对各种违法行为的打击)、全国妇联(负责提供政策、公权、专家方面的支持)、还有民间组织“关怀老兵基金会”(主要提供对老兵的生活关怀与困难者的资金资助)和民间寻子机构“宝贝回家热线”(负责提供各种失踪人员的信息和志愿服务),也有著名主持人赵忠祥、公益明星郁均剑、濮存昕,专栏作家张春蔚等个人力量(负责利用自身影响转发扩散寻人信息并为寻人行动提供精神正能量与部分资金支持),国家级媒体、主流新媒体(负责对栏目中案例进行发布、推广报道),再加上无数寻人志愿者和热心公益的民众群体,形成了从国家到民间、从高层到基层的数百万人组成的寻人团队,显示出政府对民众的关怀、政府对全民的感召力、以及政府的寻人机构的健全与强大。
2009年,公安部建立了“全国公安机关查找被拐卖/失踪儿童信息系统”,同时建立“全国公安机关查找被拐卖/失踪儿童DNA数据库”,简称“全国打拐DNA数据库”。这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由官方建设管理和维护运行的以打拐为主要目标的DNA数据库,最新数字显示,通过全国打拐DNA数据库比中2700余名被拐儿童,其中丢失时间最长的36年。正是在央视《等着我》栏目的大力宣传之下,越来越多的失散家庭了解到“全国打拐DNA数据库”的功能,能够主动前去采血比对,为失散家庭增添了团圆的希望,也节约了大量寻找成本。2011年1月2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教授于建嵘基于对流浪儿童的关怀,在新浪微博发出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的倡议得到广大网民的支持,微博仅仅10余天,就吸引57万多名网民的目光,半个月里通过网上照片辨认,已发现被拐卖儿童6个并给予成功解救。近年来,又有多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儿童拐卖事件关注又提出具体建议,如2014年四川省人大代表侯帮发建议,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儿童指纹或其他唯一身份识别标识数据库,让全国的新生儿父母“通过采集新生儿指纹,从出生开始即建立档案信息,并以该唯一识别信息作为上户的必要条件”;2016年3月,全国人大代表、陕西步长制药总裁赵超再次建议,应继续加大对拐卖、残害儿童的法律刑罚力度,对此犯罪行为不得缓刑和狱中减刑。同时,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浙江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杰建议:“目前我国的信息技术已经发展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整个社会在信息采集、数据传递、位置定位、资料存储、大数据分析和应用等规模化应用的基础条件已经成熟。这些信息化技术应该更好地被运用到服务社会治理、民生改善上来,尤其是应该尽快助力推进统一、高效、智能的拐卖儿童防控体系建设。”郑杰建议整合民政、公安、司法、卫生等政府资源与各种民间资源,在国家层面设立“全国失踪儿童服务中心”,构建“拐卖儿童突发事件警报系统”,全社会一起努力,可以在第一时间里搜集到拐卖儿童案犯的资料,使拐卖儿童案件从根子上得到扼制。
这一切都在见证着中国政府民政机构的健全,中国政府改善民生的巨大决心和突出的工作绩效。而这些与寻人密切相关的信息,正是通过央视《等着我》栏目强力持续的宣传,将政府对离散家庭的关怀传递到千家万户,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公众对被拐儿童、失散儿童的关注率。公安部打拐办主任陈士渠亲自参与每一期《等着我》栏目的现场制作,他以强烈的责任心、深厚的法学功力、极具正能量的话语、敏感的刑事侦破经验,现场为求助者做出如家暴、被拐、遗弃、非法收养等法律问题的解释与指导。陈士渠明确指出:(一)鉴于拐卖罪危害巨大,应依法从严惩处人贩子,对于情节特别严重的坚决依法适用死刑,以震慑犯罪;(二)买方应予定罪,追究刑事责任,从而减少收买需求,从源头上减少拐卖犯罪发生;(三)目前在公安机关严打之下,拐卖儿童案件属于低发案高破案,不存在拐卖团伙连续作案而无法破案的情况,所以家长们要对找回自己的孩子充满信心。对于丢失儿童的家长来说,除了有必要增强防拐意识之外,还不能对拐骗者一味妥协,要学会拿起法律的武器去严惩拐卖者。陈士渠坚定的态度为民众树立了极好的国家政权形象,也在客观上起到了强大的普法宣传效果。于是《等着我》栏目在民政、公安、司法、卫生、全媒体、民间组织的全力配合之下,在“强大、温暖、真情、有效”的氛围中搭建起权威的国家“全媒体公益寻人平台”,充分发挥国家的行政司法力量,把一个“以人民为中心”、值得信赖与托付的政府形象牢固树立在民众面前。
二、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急民众之所急
在新中国半个多世纪发展历程中,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改革命、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重要历史时期,客观上造成了民众生活的动荡与变迁,也使普通家庭经历了更多的悲欢离合,产生了众多的带有社会和谐意义上的寻人诉求。很多人寻找者苦于个人力量的不足,寻找渠道的有限,信息沟通的不便、各种客观上的阻碍,找到亲友的希望只能越来越渺茫,这些失去亲友的家庭的伤痕也就越来越深重。《等着我》栏目组曾做过一些社会调查,发现在百度上搜索“寻人”二字,相关搜索结果超4000万个,寻人类型几乎涵盖方方面面。由此可见,“寻人”已不仅仅是个别人的需要,而是一件关乎民众生存质量的大事,应当放在关怀民生、提高民众幸福感的高度上来认识。为此,作为中国最高新闻机构的中央电视台,在央视一频道周末黄金时段设置了《等着我》栏目,由国家级媒体、主流新媒体、地方省级媒体全程参与,帮助各阶层民众寻找失联的亲人。这个栏目本身就是政府为民众办实事、办好事、不惜成本去解决民众生活里的具体问题的最有说服力的举措,她体现着政府对民众的生存质量的关怀,致力于使全社会各阶层民众的生存权和普遍发展权得到关注与提升,实现党和政府施政为民的责任。《等着我》栏目组看到,在每一个被拐儿童身后,都是一个或几个破碎的家庭,时间越久,这个家庭的伤痕会越深,越疼痛,并由此影响到周边环境的和谐与整个社会的和谐。因此《等着我》栏目组代表着政府,急人民之所急,对那些家庭创伤深、寻找难度大的案件立即行动,不惜一切代价去寻找。如洛阳市宜阳县城关镇的梁绍波、朱秀琴夫妇于1992年5月5日丢失了女儿梁倩,致使梁绍波陷入精神崩溃的边缘,整个家庭也破败不堪。为了快速找到梁倩,政府动员了各阶层的力量,经过了层层接力般的信息采集,在洛阳、郑州打拐办的协助之下,在“宝贝回家热线”的洛阳、郑州两地志愿者的协助下,失踪了23年的梁倩终于在2015年2月4日与家人欢聚一堂,也让观众见证了《等着我》栏目的力量。又如来自重庆的周大明李玉梅夫妻在1994年误将人贩子引进家门,致使3岁多的儿子周静被拐走。夫妻俩变卖了所有的家产、在云南乞讨寻儿7年多,就连母亲去世也没有回家。在惨痛的寻找与绝望之中,国家伸出了温暖的援手,使周大明见到了失踪22年的儿子,一个惨痛的家庭结束了他不堪回首的往昔,开始了幸福的新生活。正是这种惨痛的分离与寻找之后的重聚,“党的关怀”化成了具体的行动,春风化雨般浸润着广大民众的心。
在2015年9·18特别栏目中,老英雄刘宝明为寻找失联62年的战友郭昌来到了《等着我》,他所讲述的关于14岁的烈士遗孤郭昌在战场上爬树为伤员掏鸟蛋补充营养、保护伤员穿越炮火的故事让听众动容,二人的手足之情更让后人倍受教育。梁恒力姐妹来《等着我》栏目寻找她们的胶东乳娘,她们都是八路军出生于八路军的胶东育儿院的孩子,后由组织安排送到乳娘家里抚养。胶东乳娘在极其恶劣的环境里,舍弃了自己的孩子,用乳汁养大八路军的后代、并与八路军的女儿结下深厚情义。还有“进藏先遣连”烈士的儿子陈永泰寻找父亲战友的后人的感人故事,在补足了自己家族历史的同时,也为国家弥补了历史上的一段空白。在《等着我》的一系列红色记忆中,山西左权县麻田镇上口村的青年农民赵亚飞为72年前的八路军烈士严熹的遗骸寻找故乡的故事,更是感天动地,义薄云天。在长达6年的时间里,赵亚飞为牺牲在自己家乡的抗烈士严熹寻找故乡而努力,正是在《等着我》栏目的帮助下,赵亚飞通过DAN比对的方式确定了烈士的身份,使牺牲了72年的严熹可以魂归故里。2015年4月23日赵亚飞从左权启程,亲自护送严熹烈士的遗骸回到江苏省江阴市,严熹的弟弟、今年92岁的严飞熊从赵亚飞手中接过哥哥的骨灰盒时,激动的泪水奔涌而出。这种红色记忆与特殊情感的寻找不但成全了个人的思念与心愿,更是对普通百姓的家国情怀的尊重,也见证了人民群众对我们党和军队的深厚情感。为此,《等着我》栏目中的当事人的讲述,似乎是一堂最生动最具体最真实的微型党课,其红色教育价值比教课书上的文字、展览馆里的图片、电影里的故事都更加感人。
《等着我》栏目在选题设定上充分体现着对个体情感的尊重,在选题编排、情节推进和人物讲述过程中,突出朴实真挚的亲情、爱情、友情,给观众以真实善良的真情呈现。在已经播出的几十期栏目里,可以看到不同年纪的人正在为寻找爱情、亲情、友情而奔波苦恼,这些纯属私人化的情感在《等着我》栏目的倾情相助之后,一些离散了数十年的师生、邻居、同事、战友、恋人、友人得以重聚。如一位女子来寻找自己失联十年的韩国男友,一位女孩大胆地寻找自己在火车是偶遇的、让她倾心的男生,一位在公园里照相的阿姨来送还十几年前没有送到用户手里的照片,一位老邻居来寻自己多年前情同手足的近邻。这些美好而细微的小事,政府同样动用了强大的国家资源去找寻,这些事实说明,在“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工作原则下,每一件关乎民众生存质量的事情都是大事,每一件民众渴望实现的心事都是政府认真操心的大事。在这些小事件中流露出的是温暖,是真情,是贴心的关怀,《等着我》表达着当下中国新型的人际关系和民众的精神诉求,并为这些普通民众架起了和谐人际关系的通道,在《等着我》不断提升的正能量里,有温情、有理性、有传统、有反思,更有民众发自内心的对党和政府的感恩。
三、 以人民为中心才能更好地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公信力”属于政治伦理范畴,是指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公共权力面对时间差序、公众交往以及利益交换所表现出的一种公平、正义、效率、人道、民主、责任的信任力。“政府公信力”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只能在长期的发展中日积月累地形成。公信力是政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它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体现了政府工作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程度和法治建设程度;同时,它也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评价,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
所以,要想获得民众的支持率,只能靠政府扎实有效的工作。于是,《等着我》栏目的工作业绩成了最好的政府公信力的表达平台。在茫茫人海里寻找一个失踪多年、完全没有音讯的人,难度相当大,涉及到问题也特别得多。如对一个丢失儿童的家庭来说,寻找往往会从采集血样,输入到公安部打拐DNA数据库开始,再到各阶层的人口信息检索,还会牵涉到民政部门的救助站,甚至还会涉及到公安司法机关、还有民间的“宝贝回家”热线与网络等环节。尽管面对重重困难,《等着我》栏目的寻找成绩仍然非常惊人。如45岁的台湾女士荣怡平的寻找带有浓郁的政治背景和很高的难度,荣怡平的父亲荣郅隆45年前突然离开即将临产的妻子回到大陆,从此渺无音讯。在经历了没有父爱的童年、青年时代之后,荣怡平把寻找到父亲的最后希望寄托于《等着我》栏目组,最终在这里得到父亲已离世多年的确切消息,并与父亲的亲属相认。又如94岁的曹老先生在弥留之际委托栏目组寻找他失散61年的儿子曹和平,栏目组火速行动,终于在曹老先生去世前一天,让失散61年的父子团聚,了却94岁老父亲一生的心愿。
宪法规定保护弱势群体是法律的责任与义务,更是全社会成员所肩负的宪法责任。关心保护弱势群体,不断地改善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法律对人权的最大限度的保护和尊重。中国的弱势群体基本属于社会性弱势群体,在这些原本就风雨飘摇、支离破碎的家庭里,一旦遭受到亲人走失,亲人们所承受的几乎是灭顶之灾,也会随之而产生一连串的恶性循环。如89岁的老母亲荆在香直到去世都在寻找失踪的弱智儿子隋传好的事件,直接地撕碎了观众的心。所以《等着我》栏目组为这种弱势群体提供的亲情寻找,具有更加巨大的社会效应与法律,也起到了号召全社会来关怀弱势群体的教育效果。在这种语境之下,《等着我》栏目组为岳晓燕姐弟找回他们失踪22年的聋哑姐姐,又为马雅魏一家找回了智障的哥哥马雅石,为王俊修寻找到了先天痴呆的儿子王业淞,这种寻找的意义不仅仅是修复了一个小家庭,更让民众见证了政府救助部门与法律机构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也见证了《等着我》栏目的深刻的存在价值。
在这些复杂的寻找过程中,《等着我》作为一种政府的窗口形象,肩负着国家媒体的职责,为关注民生,保护百姓权益,搭建公共资讯平台,传递出遍及全社会的温情与希望。目前,《等着我》栏目动员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已受理了10万多条寻人要求,征集到上万条可靠的信息,也取得了1万多人次的成功率。正是这种完美结局让观众见证了政府对百姓事务的上心,也见证了政府的智慧与强大。“政府”不再只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机构,而是一个可以像家人一样去倾诉的贴心人。因此,《等着我》栏目搭建起彰显和谐内质的平台,成了实现习近平总书记的“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群众路线,就要真正让人民来评判我们的工作”的号召找到了一种全新的话语形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宏伟奋斗目标,离开了人民支持就绝对无法实现。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法律专家张文显指出:“只有充分尊重和保护公民权利和人权,使人民群众意识到自己在国家和社会中的主人和主体地位,切实感受到自己是人,有做人的权利,才能增强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才能满腔热情、扎扎实实的去学习、工作和创造,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3]95年来,中国共产党一直努力为民众创造安居乐业的祥和社会环境,努力在民众心中建立起来一个“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还是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的政府形象,一个有能力定分止争、化解矛盾与纠纷的政府形象。所以,《等着我》栏目在充分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不忘初心”理念、鲜明地凸现出党和政府与人民同舟共济政治立场的同时,创造出一种表达“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新型语态,使一些政治宣传呈现出大众化倾向和充分的可读性。《等着我》不仅把政府对民生的关怀具体化、亲情化、贴心化,把政府的行政作为转化为一件件促使家庭团圆、温暖公众心灵和情感的事件,如果从艺术性质的角度审视,《等着我》栏目应当是延安文艺座谈会提出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号召的一种有效延续,是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现代普世样式,也是一种美学意义上的超越与突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3-12-26)[2016-07-26]http://www.china.com.cn/news/2013-12/26/content_31015298.htm.
[2]习近平.不忘初心继续前进[EB/OL].(2016-07-01)[2016-07-26]http://www.cssn.cn/index/index_focus/201607/t20160701_3096188_5.shtml.
【坚持一切以人民为中心】推荐阅读:
以“坚持”为话题的作文10-22
以坚持为话题的初中作文07-24
以坚持为话题的初中满分作文07-13
以坚持为话题的作文1400字12-24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07-19
初中以“坚持”为话题的作文600字12-01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反思01-12
坚持以依法行政12-02
坚持以本为本01-11
以坚持与放弃话题作文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