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大学生志愿服务保障机制建设研究

2022-10-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 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和意义

1.1 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情况

随着经济改革的发展, 我国从计划经济时代政府包揽社会活动的一切开始转变为社会成员利用社会资源解决公共事务的趋势。我国目前处于社会的转型期, 社会体制的转变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政府的职能开始转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引入竞争机制, 社会开始分化成不同群体和阶层。为弥补政府职能的不足, 志愿服务开始在国内得到发展。大学生作为青年志愿服务者重要组成开始活跃于志愿服务事业。

1993年底, 共青团中央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 全国40多万大中专院校学生在铁路沿线车站开展“志愿者新春热心行动”, 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在国内迅速发展起来。中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经历了近二十年的发展, 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初具规模。其中北京的36所高等院校中有11所设有13个学生环保社团。大学生志愿者经常深入烈军属家庭、福利院、孤儿院等地方提供志愿服务, 深入社区开展普法宣传、网络培训、家电维修等活动。

1.2 大学生志愿者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大学生志愿服务顺应转型期社会的需求, 能促进社会不同阶层的和谐发展, 弥补市场机制以及政府宏观调节机制的缺陷。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六中全会上, 我党全面分析了国内外的形势, 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以及紧迫性, 明确指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党的十七大指出, 要促进社会和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大学生志愿服务倡导的精神与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是一致的。

大学生参与的环境保护、公益活动以及社区活动等志愿服务有助于社会建立平等友爱、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促进了人与人、人与社会, 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形式。

大学生志愿者为我国举办的大型国际性赛事和国际性会议提供了高效优质的志愿服务, 其中参加北京奥运会赛会的大学生志愿者共有53000人, 参加残奥会的赛会志愿者共有21000人, 占青年志愿者总数的八成。来自上海各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为上海世博会提供志愿服务。近年来有数百万大学生志愿者为国内举办的大型社会活动提供了优质的志愿服务, 为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3 大学生志愿服务保障机制建设现状

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基本是在共青团团委的组织下开展工作, 这种自上而下设立的志愿组织运行的资金和项目来源都来源于政府, 还有一些大学生志愿组织由学生自发建立, 没有官方背景, 资金主要来源服务性收费或者各种社会赞助, 这一类无政府背景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长期受到资金短缺的困扰。

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主要活跃于法治以及环保宣传、公益活动、社区服务、为大型活动提供志愿服务等领域, 活动内容单一, 形式比内容更胜一筹。服务内容的专业性以及技术性不强, 不能很好的结合大学生的专业特长, 发挥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另外一方面高校志愿组织对大学生志愿者的培训不重视也是导致服务质量不高的原因。志愿组织招募到志愿者之后并没有进行系统的培训, 就让志愿者匆匆上岗, 一些志愿者在完成专业性的志愿服务时就会暴露自身专业学习的缺陷, 一些志愿者初入社会不善于与人沟通。大学生志愿者因自身能力以及经验的限制很容易在服务时受到挫折, 影响其参加志愿服务的积极性。

随着大学生志愿服务规模的不断扩大, 志愿者权益保障越来越受到业界的关注。特别是2002年, 青海可可西里自然保护站志愿者冯勇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不幸去世。由此引发了社会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保障机制的讨论和思考。

社会对大学生志愿服务认知的存在普遍的错误, 部分人认为这属于慈善事业, 也有部分人认为大学生志愿服务只是学雷锋活动而已。公众对大学生志愿服务认知的错误也间接影响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度。如何建设大学生志愿服务保障机制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也是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进入良性运作轨道的重要前提。

2. 加强现阶段大学生志愿服务保障机制的建设

2.1 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组织建设

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作为非营利性组织, 是独立于政府以及企业的第三方社会团体, 其建设应该保持一定独立性, 这样能获得足够宽松的制度空间, 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进行组织建设, 按照社会的实际需要提供各项志愿服务, 弥补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的不足。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是在政府以及党团组织的领导和倡导下开展志愿服务工作, 具有“非官非民”的模糊身份, 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

随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迅速发展, 这种行政主导、组织动员化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体系是与志愿服务的自愿性相矛盾的, 很多参与者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志愿者。随着公民社会的发展成熟, 政治民主化加强, 大学生志愿组织必然“去行政化, 去财团化”, 由政府组织领导或扶持的大学生志愿组织发展到一定程度后, 应该由政府倡导这些大学生志愿组织朝着独立化的方向发展, 政府应该从组织领导的角色转变为引导者的角色。在财务上大学生志愿组织也应该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由政府财政支持转移到组织的非盈利性服务收益以及社会捐助上来, 大学生志愿组织应该有独立造血的功能, 如此大学生志愿组织发展壮大。

大学生志愿组织亦可以作为独立的, 以非营利性为目的的, 以大学生为主体的, 以志愿服务作为主要业务方向的法人组织。大学生志愿组织应该有明确的规章制度, 可以以企业的运作模式来管理组织机构。在组织建设过程中首先应该明确志愿组织的奖罚制度, 大学生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不仅能完成自身社会价值的体现, 还能获得专业培训的机会以及各种经济性的补贴。其次, 大学生志愿者的招募要求不仅有提供志愿服务的强烈意愿, 更要有一定的专业能力, 提高志愿服务的水平。然后, 大学生志愿组织需要经常性地与其他企业以及社会团体进行广泛的交流以及合作, 共享各类社会资源, 扩大大学生志愿组织的影响力。

大学生志愿服务保障机制的建设很容易忽视对大学生志愿服务自身的组织建设, 其实组织建设的成功与否才是大学生志愿服务保障机制建设的成功关键, 大学生志愿组织结构越合理, 组织越有社会影响力, 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越能得到保障。

2.2 增强大学生志愿服务法律制度的保障

“哪里有社会, 哪里就有法律”。2001年, 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推出了志愿者注册制度, 颁布了《中国青年志愿者注册管理办法 (试行) 》, 《办法》对注册志愿者的各项义务以及权利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随后的十多年里相继有12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地方性的志愿服务法规。这是大学生志愿服务法律制度建设的一个很好的开端, 但是大学生志愿服务法律保障制度的全国性的体系化建设还远远不够。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需要一部专业性的, 全国性的法律来保障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 这部法律应该包含以下几部分主要内容。

首先, 法律或制度应该明确政府部门在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中的职责, 由法律明确的政府部门来完成管理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的认证, 注册以及监督管理工作;并且完成大学生志愿者的注册以及监督管理工作。

法律或制度应该明确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以及大学生志愿者的权利以及义务, 对志愿服务过程中产生的纠纷, 财产损失, 人员伤亡等各项突发事件具有法律效力的措施规范以及判定标准。不仅从服务者而且要从被服务者的不同角度, 来明确各方的权利以及义务。

其次, 大学生志愿服务给社会带来了各项收益, 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进行捐助, 同时大学生志愿服务同时会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 我们应该有明确的法律制度对这些社会捐助以及服务收益提供保障。

最后, 我们不仅需要一部完善的全国性的法律保障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 更要求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并不断总结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中遇到的法制问题, 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保障机制的良法之治。

2.3 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组织建设的政策扶持

大学生志愿服务不仅需要法律法规的保障, 亦需要政府在政策上进行扶持。大学生志愿服务经费来源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大学生志愿服务是一项需要长期发展的事业, 需要政府长期、稳定、持续的支持。

个人以及企业对大学生志愿组织的捐款是大学生志愿组织运营经费的主要来源, 政府应该鼓励这种行为, 根据这些个人以及企业捐款额的大小可以适当的抵税或者退税。

大学生志愿服务在国外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 志愿服务的经验在大学生学位申请、求职的面试过程中都会给面试官带来积极融入社会, 造福社会的友好印象。大学生志愿服务有益于社会的共识需要深入人心, 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一项非常长周期的事业。它需要在大学生中代代相传, 坚持不懈。这些都需要政府、高校通过政策扶持来进行良性引导, 以形成良好的志愿服务的社会风气。

3. 结语

大学生志愿者是致力于提升大学生道德修养以及大学生提前融入社会的重要途径, 是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为别人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 满足大学生自身精神领域的升华。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大学生志愿者事业, 社会也应该为大学生志愿者提供有力的保障, 政府、志愿者组织以及志愿者服务的受益者都应该参与到大学生志愿服务保障机制的建设中来。大学生志愿服务并不是“免费劳动力”的代称, 我们需要社会为大学生志愿者提供更加完善的保障机制。

摘要: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会服务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同时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的发展。现阶段如何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提供完善的保障机制是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规范的组织建设以及专业性的评估建设, 扩大大学生参与途径, 同时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提供政策环境以及专业化的培训机制, 是大学生志愿服务保障机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1] 王泓, 邓清华.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参与状况与长效机制的构建.中国青年研究, 2012.8

[2] 曾雅丽.比较视角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制度化与专业化.高等教育研究, 2012.3

[3] 王庆华.志愿文化在大学生文化自觉构建中的价值探析.思想理论教育, 2012.3

[4] 梁春艳.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

上一篇:采油企业精细作业管理的实践与思考下一篇:浅谈高盐雾地区海水冷却塔防腐质量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