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探讨

2022-05-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2012年,党的十八大首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科学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更是时代新人的价值底色和精神基石。在“互联网+”背景下,积极探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与方法,对于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构建网络教育平台

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新媒体正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教育平台,是高校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手段,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一)建设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教育网站。高校要着力建设好融理论性、思想性、导向性于一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教育网站,使之成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专题教育网站要以正面宣教为主,唱响主旋律。如设置专家风采、名师讲座、系列访谈、理论解读等模块,深入阐释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对网络上的错误思想和言论进行有力驳斥,用正面声音消解各种错误观点的不良影响,帮助大学生厘清思想问题、澄清模糊认识,使其更清晰地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专题教育网站还要设立互动交流板块,激发大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和互动性,并对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正确的舆论和价值引导。

(二)构建高校思想政治课网络教学平台。高校思想政治课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重要途径。在“互联网+”时代,教师要创新思政课教学新渠道,充分利用“慕课”“智慧课堂”“翻转课堂”“雨课堂”“课程在线”和“爱课程”等各种网络交流平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网络教学平台不但打破了授课与学习的空间和时间限制,使学生能够利用碎片化时间完成对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任务,而且也增加了教育的时代感、吸引力和互动性。利用网络社交平台,学生在线参与课堂思考、质疑和讨论,教师在线辅导和解答,师生之间交流互动频繁,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采取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更好地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三)强化新媒体平台建设。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有效的教育工具,具有承载量大、互动性强、覆盖范围广等优势。高校应当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独特优势,搭建新媒体平台,不断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一是高校要重视官方微信、微博等公众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微信、微博等的载体功能和和阵地作用。例如,利用微信、微博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定期向大学生推送内涵丰富、形式新颖、格调高雅的有关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网络文化作品吸引学生的关注焦点;大力宣传在校优秀大学生的先进典型事迹,发挥榜样的引领示范作用;鼓励大学生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引导大学生关心国家大事,践行爱国价值观等,使官方微博、微信成为激发和传递正能量的重要渠道。二是教师要通过QQ群、微信群等加强师生之间经常性的沟通和交流,听取大学生心声,更方便、全面、及时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生活状况,积极回应大学生的关切;利用QQ群、微信群等就大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及时答疑释惑并进行价值观的引领。这种互相交流、讨论等方式淡化了说教色彩,贴近大学生的兴趣点和敏感度,增强了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三是教师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制作成富有宣讲力度的微电影、微视频、微公益等教育资料。这些教育资料既可以精辟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和重大意义,也可以宣传学校的校史、校情、校迹、校训等,在校园网等平台循环播放,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二、发挥实践育人作用

实践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路径。高校应积极搭建社会实践平台,丰富社会实践的载体,创新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让大学生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体验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和行为认同。

(一)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高校应充分利用暑期长假,组织学生深入农村、企业、社区、基层、厂矿等开展社会调研、勤工俭学、政策宣讲、帮扶济困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真实的社会实践中切身感受民情民生,丰富社会阅历,锻炼道德品行,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可度。

(二)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的有效实践形式。高校要不断完善志愿服务规则制度,进一步拓展和创新志愿服务的渠道和平台,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如高校可以组织大学生走进敬老院、孤儿院、福利院等,关爱和帮助自闭症儿童、空巢老人,在助人中增强社会责任感;高校还可以与老少边穷地区的学校合作,鼓舞在校大学生到老少边穷地区支教,促进当地教育的发展,以此引导和鼓励他们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紧密结合起来,培养无私奉献精神。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使大学生切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组织大学生参观红色景区。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源泉和载体,应充分挖掘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利用国家节假日组织大学生瞻仰烈士陵园、参观历史纪念馆、博物馆、伟人故居和红色革命老区等,让广大学生在寻访红色足迹中接受红色教育熏陶,传承红色基因,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指一所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所积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独特的精神风貌和文化气氛,它通过学校的校风、校训、学风、精神面貌、规章制度以及校园的建筑设计、景观、绿化美化等形式反映出来。校园文化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净化学生心灵,激发学生爱校、爱国情感。高校应大力建设体现本校特色、满足学生真实需求的校园文化。

(一)创设良好校园人文环境。人文环境是学校人文精

神的重要体现,它涵盖校园的雕塑、建筑、园林小品、体育设施、文化传播工具、校园风气等方面,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具有耳濡目染的作用。高校应对校园文化环境与场所进行合理布局、精细设计,建设好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中心、校史馆、文化馆等,对大学生免费开放,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在学生宿舍楼、教学楼、教室、食堂、主干道等校园公共场所悬挂张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挂图和宣传画,使大学生时时刻刻受到影响和熏陶;打造生态长廊,引导学生保护环境;树立革命先烈雕塑,引导学生爱国爱家;等等。通过良好校园人文环境的创设,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浓厚氛围,让大学生在润物无声中受到教育和熏陶。

(二)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各高校应按照“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的准则,以传统节日、重要纪念日、宣传日等为契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努力打造满足不同学生需求的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例如,通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旗下演讲、读书比赛活动等日常活动及“五四”青歌赛、国庆军训文艺汇演、元旦摇滚音乐节等学校大型经典活动,引导大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邀请校外专家、学者、英模人物和著名社会人士等,走进校园举办专题学术讲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全方位宣讲,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依托学生社团,举行书法、美术作品展,举办微视频大赛、演讲比赛、知识竞赛,推动高雅音乐、民族艺术进校园等,通过这些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社团活动提升青年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认同感;等等。通过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促进学生真学、真信、真用,让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开展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高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把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纳入校园文化的总体建设规划,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开展内容丰富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例如,举办网络文明辩论赛、微电影大赛、微视频大赛、网络文化节等活动,拓展大学生的知识范围,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通过手机飞信、官方微信和校园广播等形式对师生身边的先进典型进行大力宣传,形成鲜明的价值导向,用先进典型引领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沃土和思想源泉。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国有着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例如,“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的爱国主义精神、“二人同心,其利断金”的团结精神、“和而不同”的和谐思想、为政以德的仁政思想、“民为贵、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无信不立”的诚信思想和“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思想等,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为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得到更好传承和弘扬,高校应举办一系列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脑入心的活动。如举办传统礼仪展示、经典诵读、汉字书法比赛等活动,引导大学生品读国学经典,感悟传统文化魅力;组织大学生观看《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朗读者》和《经典咏流传》等文化类综艺节目;开展“我们的传统节日”主题文化活动,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引导作用;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进而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认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EB/OL].新华网,2012-11-19

[2]黄平.网络媒体视野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J].继续教育研究,2016,11

[3]吴美媛.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教育机制探析[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6,6

[4]刘丽,李晓菲.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和对应策略[J].新媒体研究,2018,

上一篇:以低碳经济视角研究企业环境会计下一篇:对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转变和可持续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