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状况调查报告

2022-11-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报告是日常生活与学习的常见记录方式,报告有着明确的格式。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怎么样正确编写报告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北京交通状况调查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1篇:北京交通状况调查报告

2012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分析

教育是立国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为及时准确地了解北京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特点、规律和趋势,为政府决策部门以及北京地区各高校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翔实的数据支持与决策参考,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连续多年开展大规模的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本文对2012年的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描述,具体情况如下。

调研概况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课题组根据2011年的研究情况,在“2011届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问卷”的基础上修订并新增了部分题目,编制了“2012届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问卷”,包括毕业生基本情况、就业结果、求职过程、教育培养、就业服务与自主创业等6部分内容,共39个题目。

2012年6月,课题组面向北京地区89所高校的2012届毕业生进行调查,样本量为毕业生总量的10%,各学校按照课题组统一规定的抽样方法组织抽样。调查方式分为现场调查与网络调查两种。现场调查共发放问卷18,820份,实际回收问卷17,003份,回收率为90.35%;网络调查随机抽样2,831人,参与调查的实际人数是1,982人,有效率为70.01%。除无效问卷外,有效问卷16,335份,有效回收率为75.44%。

现场调查问卷回收之后,由专业机构采用“独立双录入+独立校对”的方式进行数据录入。课题组参照GB/T2828.1-2003《计数抽样检验程序》对录入结果进行抽查,抽查结果显示录入错误率低于万分之五。

调查数据录入与清理之后,课题组利用SPSS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样本特征

本次调查的有效样本为16,335名2012届北京高校毕业生。下表列出了调查样本在性别、生源地区、政治面貌、学校类型、学历层次和学科门类6个方面的具体分布情况。

样本特征(N=16,335)

样本特征 N 有效%

性别 男 8,263 50.6

女 8,067 49.4

生源地区 北京 5,643 35.2

京外 10,377 64.8

政治面貌 党员 6,196 38.0

非党员 10,127 62.0

学校类型 “211工程”高校 7,842 48.0

普通高校 5,649 34.6

高职高专 2,844 17.4

学历层次 专科(高职) 3,368 20.6

本科 9,634 59.0

研究生(硕士和博士) 3,322 20.4

学科门类 工学 5,401 33.2

理学 1,275 7.8

人文科学(文学、历史学和哲学) 1,714 10.5

社会科学(教育学、法学和经济学) 3,410 20.9

管理学 2,736 16.8

农学/医学/军事学 771 4.7

艺术学 980 6.0

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近60%的调查对象对落实的工作表示满意,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较高

1.在全体调查对象中,59.6%的毕业生表示对找到的工作“满意”或“很满意”。办学层次越高的院校毕业生、学历层次越高的毕业生,对工作的满意度越高。工学、农/医/军、人文和社科类毕业生的工作满意度明显高于艺术学和管理学毕业生。

2.从就业地区来看,调查对象期望并最终落实在北京就业的比例分别是80.9%和73.2%,期望并最终落实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就业的比例分别是10.3% / 14.9%、3.5% / 5.0%和5.3% / 6.9%。毕业生中,期望首选在北京就业的比例最高;在京外生源中,生源所在地均是毕业生排在第二位的期望首选就业地区,其最终回生源所在地区就业的比例也明显高于期望回当地就业的比例,其中,西部地区生源毕业生回西部就业的比例甚至超过留京就业的比例。

3.从单位类型来看,37.2%的毕业生期望首选到国企就业,其次为各类事业单位(包括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其他事业单位)(22.7%)、民企(12.4%)、外企(11.5%)和党政机关(10.9%)。最终,31.3%和24.4%的毕业生在国企和民企就业,20.2%的毕业生在各类事业单位就业,9.3%的毕业生在外企就业,6.5%的毕业生在党政机关就业。比较发现,民企的就业落实率远高于期望意向,其他类型单位的就业落实率都低于期望意向。

4.从行业分布来看,毕业生期望首选和最终落实的三大行业分别为:金融业(16.8%,12.3%)、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行业(13.9%,13.0%)和教育行业(10.0%,9.5%),金融业的最终落实率低于期望意向,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行业与教育行业的最终落实率与期望意向相差不大。

5.被调查毕业生平均期望年薪为6.73万元,最终落实年薪平均为5.28万元。办学层次越高的院校的毕业生、学历层次越高的毕业生,最终落实年薪越高。艺术、管理和农/医/军类毕业生最终落实年薪相对较低。

6. 82.4%的调查对象表示在落实的就业单位享有保险和公积金。办学层次越高的院校的毕业生、学历层次越高的毕业生,获得的福利保障状况越好。艺术类毕业生的福利保障状况较差。

7. 48%的调查对象认为所学专业的社会需求“较多”或“很多”。工学、农/医/军和管理学毕业生反映其所学专业的社会需求程度较高,排在所有学科的前三位,理学毕业生反映其所学专业的社会需求程度排在所有学科的最后一位。

8. 53.5%的调查对象认为所学专业与工作岗位“相关”或“很相关”。农/医/军类毕业生认为所学专业与工作岗位的相关度最高,工学次之,人文类毕业生认为所学专业与工作的相关度最低。

9.72.2%的本科生认为自身学历层次与工作岗位“相符”或“很相符”,其次为研究生(59.5%),再次是专科生(54.5%)。

10.就被调查者总体而言,毕业生认为自身的“团队协作能力”“实干与执行能力”“自学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与工作要求的符合度较高,而“外语能力”“专业能力”“领导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与工作要求的符合度较低。

(二)高校就业服务是毕业生落实就业岗位的主渠道,不同类别毕业生的求职过程有所差异

1.就全体被调查者而言,“校园招聘会”“各类招聘网站”“学校发布的招聘信息”是最主要的求职成功渠道。其中,累计43.5%的毕业生是通过包括“校园招聘会”“学校发布的招聘信息”和“老师推荐”在内的学校资源求职成功的。“211工程”高校的毕业生求职成功主要依靠学校和社会的信息资源,而一般本科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的毕业生,除利用学校资源落实工作外,还会更多地利用家庭或其他社会关系。工学和理学毕业生利用“校园招聘会”求职成功率最高;文史、社科和管理类毕业生求职成功的主要渠道是“各类招聘网站信息”;艺术类毕业生主要利用“家庭或其他社会关系”;农/医/军类毕业生主要通过“直接向用人单位申请”的方式求职成功。

2.约38%的调查对象求职时间在3个月以内,39%的调查对象求职时间为3个月~6个月。办学层次越高的院校的毕业生、学历层次越高的毕业生,求职时间越长;人文、社科、理学及农/医/军类毕业生相比于其他学科的毕业生,求职时间较长。

3.就全体被调查者而言,平均求职花费约为1,294元。办学层次越高的院校的毕业生、学历层次越高的毕业生,平均求职花费越高;社科类毕业生平均花费最高1,915元,工学类毕业生平均花费最低941元。

4.就全体被调查者而言,在求职过程中平均投递简历30份,获得面试机会8个,获得工作机会3个。办学层次越高的院校毕业生、学历层次越高的毕业生,投递的简历数越多,获得的面试机会与工作机会也越多。除此之外,社科类毕业生投递的简历数最多,获得面试机会最多,获得的工作机会也排在前列;艺术类毕业生投递的简历数和获得的面试机会都相对较少,但获得工作机会却相对较多;农/医/军类毕业生投递的简历数、获得的面试机会和工作机会都最少。

(三)“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机会均等、公平竞争”是各类毕业生择业时最看重的因素

1.就全体被调查者而言,毕业生选择工作时最看重的因素排在前5位的依次是:“能发挥自己的才能”“机会均等、公平竞争”“晋升机会多”“福利好”和“职业稳定”。

2.从学校类型来看,各类学校的毕业生都将“能发挥自己的才能”“机会均等、公平竞争”“晋升机会多”排在前5位之中。“211工程”高校和一般本科高校毕业生将“符合兴趣爱好”排进前5位;一般本科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另将“职业稳定”排进前5位;“211工程”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将“福利好”排进前5位。

3.从学历层次来看,大家都将“能发挥自己的才能”“机会均等、公平竞争”“晋升机会多”“福利好”排在前5位之中。专科生将“职业稳定”排进前5位;本科生和研究生将“符合兴趣爱好”排进前5位。

4.从学科门类来看,各学科毕业生都将“能发挥自己的才能”“机会均等、公平竞争”排进前5位。此外,理学、人文、艺术和农/医/军类毕业生更看重“符合兴趣爱好”,工学、社科和管理学毕业生更看重“晋升机会多”。

(四)“担心作出错误的选择”和“缺乏社会关系”是各类毕业生求职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

1.就全体被调查者而言,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前5项困难依次是:“担心做出错误的选择”“缺乏社会关系”“缺少求职技巧”“缺少求助资源”和“缺乏实习/实践经验”。其中,前两项是各类学校、学历层次和学科门类毕业生共同面对的主要困难。

2.“学历层次低”是专科生面临的主要困难;研究生的求职困难还包括“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

3.人文学科的毕业生将“求职目标不明晰”列为最主要的求职困难;理学毕业生将“所学专业不热门”列为最主要的求职困难。

(五)“面试指导与训练”“职业目标的确立”“职业选择的方法”“简历的撰写与修改”和“个人特质探索”是多数毕业生最需要的就业服务

1.就全体调查对象而言,在调查的10个服务项目中,毕业生最需要的前5项就业服务依次是“面试指导与训练”“职业目标的确立”“职业选择的方法”“简历的撰写与修改”和“个人特质探索”。

2.从学校类型来看,各类学校的毕业生都将“面试指导与训练”排在了就业服务需求的第一位。“211工程”高校毕业生对“简历的撰写与修改”的需求程度高于其他两类学校,对“创业指导与训练”的需求程度低于其他两类学校;高职高专院校的毕业生对“求职过程心理调适”和“升学指导”的需求程度显著高于其他两类学校。

3.从学历层次来看,除“升学指导”和“创业指导与训练”2个项目外,研究生对其余8个服务项目的需求程度均明显高于本科生和专科生;专科生对“升学指导”的需求程度高于本科生和研究生。

4.从学科门类来看,艺术类毕业生对“创业指导与训练”的需求程度显著高于其他学科毕业生,而对“面试指导与训练”与“简历的撰写与修改”的需求程度则显著低于其他学科毕业生。

总结与建议

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北京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过程受学校类型、学历层次、个人条件,外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各高校应针对相关影响因素有效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服务工作,促进毕业生顺利、高质量就业。

(一)强化就业市场建设,进一步发挥好高校在推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主战场”作用

调查结果显示,各高校是推动大学生就业的“主战场”。因此,学校的就业市场建设工作一定要常抓不懈,要结合各校的实际情况,积极为毕业生拓展新的就业领域,引导毕业生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以及现代信息服务业等领域就业。在毕业生就业环节,要充分发挥校园就业主渠道作用,多方为毕业生收集需求信息,深入挖掘岗位信息,不断丰富校园“双选”活动,多举办针对性更强、效率更高的中小型校园“双选”会,努力为毕业生求职和用人单位招聘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服务。

(二)细化就业指导,不断提升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的有效性

针对调查发现毕业生最迫切的就业服务需求,建议北京地区各高校进一步细化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服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现实需求,合理规划就业指导课的内容和形式,将理论讲授、团体辅导、个体咨询、课外实践等活动有机结合,不断提升就业指导课程质量和学生的学习热情,切实提升工作的有效性,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三)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毕业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我国的劳动力市场越来越规范,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归根到底取决于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本次调查的结果也表明,办学层次越高的院校的毕业生、学历层次高、综合素质好的毕业生,更容易找到满意的工作并获得较高的收入,可以说,对于高校毕业生而言,个人素质是决定求职成败和收入水平的关键因素。因此,各高校要全面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改进人才培养方式,突出在知识更新、实践教学、创新教育等关键环节的深化改革,切实提高毕业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能力,提升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与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闵维方.丁小浩.文东茅.岳昌君.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1.

[2] 李欣晏.胡林.江西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心理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24.

[责任编辑:李艺英]

作者: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

第2篇:北京高校青年教师使用新媒体状况调查研究

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办好人民满意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青年教师与大学生年龄接近,与学生接触较多,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影响更直接,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确保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新媒体助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尤其即时通讯工具、社交网站、博客、微博、微信、微视频、客户端等微传播工具、微文化产品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对人们生活和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活跃,有着广泛的接受信息的渠道和途径,具有比较独立的主体分析和判断能力,也是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主要使用群体,互联网对青年教师思想的影响很大。一方面,网络可以帮助青年教师开阔视野、获取信息、互动交流、自主学习等;另一方面,一些不良信息和错误的价值观念也在网上流行,容易造成青年教师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误解,冲击和淡化了高校青年教师的主流价值观。尤其一些西方敌对势力利用所谓“人权”“民主”“网络自由”等,千方百计地对我国进行政治攻击和意识形态渗透;境外一些非政府组织也以所谓学术交流为掩护,插手炒作涉及高校青年教师切身利益的问题,推销其西方政治和价值观念等。

2013年5月,党中央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强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提高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促进青年教师全面发展。要求主动占领网络阵地,搭建网络教育服务平台,提升运用网络开展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对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模式、思维方式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新媒体已经成为社会各种意识形态、价值观传播和争夺的主阵地,更是社会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给高校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此背景下,高校在宣传思想文化领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正确把握青年教师思想特点和个性需求,适应新媒体环境下的语境特点,利用好新媒体技术提供的媒介平台,探索具有时代特征、广泛性和实效性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构建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模式,在丰富内容、创新方法、完善机制、入脑入心上想办法,在“有用”“有趣”和“有效”上下功夫,不断提高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北京高校青年教师使用新媒体状况调研

据统计显示:截至2012年底,我国高校40岁以下青年教师人数超过86万人,占全国高校专职教师总数的63.3%。课题组以北京科技大学为调查对象开展问卷调查,目前学校在职在编教师(包括从事教学、教辅、管理、服务等岗位)共2,710人,教师党员比例为62.5%,其中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1,556人,占教师总数的57.4%。课题组设计《高校教师使用新媒体状况调查问卷》,面向教师共发放调查问卷250份,其中回收有效问卷240份。其中,性别方面:男性占52%,女性占48%;年龄分布方面:30岁及以下占35.8%,31岁~35岁的占32.9%,36岁~40岁的占15.9%,41岁~45岁的占15.3%;学历方面:博士研究生占33.3%,硕士研究生占47.5%,本科及以下占19.2%;专业技术职务方面:正高级职称占9.1%,副高级职称占24.2%,中级职称占38.8%,初级占27.9%;政治面貌方面:中共党员占91.7%,群众占6.7%,民主党派占1.6%。课题组重点对学校青年教师使用新媒体状况,以及利用新媒体开展教师思想理论教育途径进行了调查。

1.青年教师每天使用新媒体的频率很高。调查显示:目前学校青年教师中使用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的普及率非常高,并且每天使用时间也比较长。青年教师每天使用互联网的时间大于2小时的占58%,1小时~2小时的占21.2%,30分钟~60分钟的占17.5%。同时,青年教师每天使用手机媒体时间大于60分钟的占40.9%,30分钟~60分钟的占27.9%,15分钟~30分钟的占21.2%。调查显示:青年教师对新媒体的依赖程度非常高,新媒体已经完全融入教师的生活中,成为他们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学习研究活动、信息沟通交流的重要途径和有效工具。

2.青年教师关注学校新媒体的信息发布。调查显示:学校青年教师在使用新媒体过程中,超过半数的教师都比较关注学校官方新媒体所发布的相关信息,新媒体已经成为教师了解学校情况的一种重要渠道。但是,也有超过40%的教师对学校新媒体发布的信息不太关注。其中,教师关注学校专题教育网站情况:68%的浏览过,32%的没有浏览过。教师接收学校手机报情况:46.7%的接收过,53.3%的没有接收过。教师关注学校人人网官方主页情况:52.7%的关注过,47.3%的没有关注过。教师关注学校新浪官方微博情况:54.7%的关注过,45.3%的没有关注过。教师关注学校/学院官方微信平台情况:56%的关注过,44%的没有关注过。同时,通过调研也发现,高校传统的宣传工作方式,如组织召开相关会议、同事朋友间交流以及印发相关纸质材料等方式仍然是教师获取学校相关信息的重要渠道,不可忽视。调查发现,教师获取学校相关信息的渠道,通过校园网络途径占62.7%;通过开会方式的占56.7%;通过与同事朋友交流的方式占40.7%;通过阅读纸质材料14.7%;通过电子邮件方式22%。这也说明,目前传统的宣传教育途径仍然在信息发布、学习教育、观点交流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媒体方式并不能覆盖到所有的教师群体,它与传统方式应该相互补充,以达到全员覆盖、多重覆盖的目标。

3.青年教师使用新媒体用途很广泛。调查显示: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已经成为教师日常与同事、学生、朋友进行交流的重要途径,每天进行网上交流的占20.8%,经常交流的占38%(见图1)。并且,青年教师在微博、微信中交流对象是亲朋好友的占48%,同事的占29.3%,学生的占18%(见图2)。网上交流作为高校师生传统面对面开展思想交流方式的拓展和补充,新媒体已经成为教师获取校内外信息的重要渠道。青年教师使用微博、微信主要用于浏览动态、了解信息的占85.3%;关注好友、网上交流的占56.7%;表达观点或更新状态的占33.3%(见图3)。同时,调查也反映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比较成熟,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力,不会简单地被网上言论和舆情所影响。他们针对网络意见领袖发表的言论,有自己的思考,懂得辨析真假的占61.3%;凑热闹,看看而已的占22.1%;深受影响,经常转发的仅占4.6%;不关注的占12%。

4.青年教师能够积极参与思想政治工作。调查显示:教师对参加思想理论学习和活动的态度,能够积极参加的占71%,当时间发生冲突时请假的占13%,认为思想理论学习可参加可不参加的占9%,表示没有兴趣、不愿参加的仅占7%。教师了解和学习党的理论知识的主要渠道,排在第一位的是网络、媒体渠道占47%,其次是通过党校学习和培训的占31%,通过报刊书籍的占22%。关于加强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青年教师认为通过召开相关工作会议的占51.3%,发放宣传材料的占35.3%,通过微信平台的占34%,党校培训的占32.7%,社会实践的占27.3%,辅导报告的占26.7%,专题网站的占25.3%,党支部学习的占22.7%,视频宣传的占14.7%,在线学习的占13.3%,人人网站的占8.7%,微博平台的占8%。调查说明:在开展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传统途径依旧很重要,要继续加强并不断改善其宣传教育实际效果。同时,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也表现出重要的作用,对教师的思想理论教育产生重要影响,也是进一步加强教师思想理论宣传教育需要拓展的重要阵地。

调查研究结论

1.高校青年教师对新媒体的依存度非常高。目前,互联网络、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新媒体及终端设备已经充分融入高校青年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之中,微文化和微生活已经成为他们生活新常态的重要形式,每个人都要面对信息的海量性与文化的微传播性。新媒体改变了传统信息传播机制,使每个人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的传播者。近六成的青年教师每天都要花超过2小时的时间使用互联网,四成的教师每天用在手机媒体的时间超过1小时。新媒体(门户网站、电子邮件、QQ、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已经成为他们日常获取学校相关信息、师生朋友思想交流、发表各种思想观点、开展组织活动的重要途径和渠道。

2.部分青年教师对思想政治工作不太关注。随着高校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大,青年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科研等工作中,将思想政治工作视为可有可无的事情,当时间与精力发生冲突时往往会选择放弃。青年教师对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相关内容并不是十分关注,近40%的青年教师对学校专题学习网站、手机报、微博、微信上面的信息没有给予关注,不太感兴趣。说明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要适应新的媒体环境条件,根据青年教师的思想、行为变化特点,找准思想理论宣传工作的着力点,不断拓展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和载体,增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

相关建议

1.利用新媒体开展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随着 3G、4G技术的广泛应用,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逐步成为广大教师获取和传播信息的主要平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优势,主动占领以手机网络、即时通信软件等为代表的新媒体领地,正确引导教师党员对校园新媒体的使用,以互动式、体验式、引导式、渗透式的方法来开展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以生动活泼的新媒体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宣传教育工作的感染力。研究探索利用手机短信、飞信、QQ群等方式传播的广泛性和及时性,开展舆论引导工作;利用手机网络推送手机报、微博、微信、微视频、微课,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研究探索运用社交网站、校园网群等新的方式营造校园文化,使校园网络社区成为了解青年教师情况和建议的有效渠道。

2.发挥新旧媒体融合的综合宣传教育优势。通过调研可以看出,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途径,如专题会议、学习资料、党校培训等方式在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依旧发挥着重要作用,不可忽视。传统的媒体途径与新媒体将共同发挥传播渠道作用,两种信息传播方式互为补充,不会出现谁取代谁的问题。只有不断加强新旧媒体融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才能不断创新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和载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针对青年教师思想特点、语言特点、表达方式以及新媒体传播规律,并且与传统宣传教育方法进行有效结合,积极利用新媒体拓展高校教师思想理论教育途径,不断扩大教师思想理论教育的覆盖面和针对性,最终达到入脑入心,转化为自觉行为的目标。

教育形式要为教育内容服务,高校要坚持“青年教师在哪里,传播平台就在哪里,宣传教育就在哪里”,开展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校园哪里青年教师思想最活跃,思想政治工作就延伸到哪里;哪里聚集青年教师的人气最旺,思想政治工作就影响到哪里;哪里青年教师矛盾最复杂,思想政治工作就发挥作用到哪里;青年教师转移到哪里,思想政治工作就延伸到哪里。高校应不断结合新时期国内外形势发展,研究青年教师的思想、行为变化特点,找准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充分运用影视媒体、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积极搭建新媒体宣传教育平台,增强对青年教师思想理论教育的影响力和实效性。

本文系2013年度北京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专项课题“利用新媒体开展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途径与载体研究”(课题编号:JGWXJCZX2013004)阶段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宣传部)

责任编辑:[于 洋]

作者:沈崴

第3篇:北京地区旅游企业信息化发展状况调查

[摘要]从总体上看,北京地区旅游企业已经跨过了信息化的初级阶段。与发展程度相对应,软件使用和数据标准化成为影响旅游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除此以外,人才培养、政策选择、网络安全和技术的采用等也是信息化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基本问题。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所呈现的不平衡性,既表现出了某种不足,也预示着某种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企业信息化取决于技术的进步和业务的发展变化,技术、业务和人的有效结合也许才是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真谛。

[关键词]旅游;旅游企业;信息化;电子商务;调查[

一、调查的对象、目的与方法

对于北京地区旅游企业信息化发展状况的调查,是北京旅游行业调查研究课题的一个子课题。调查的目的是要对北京地区旅游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解和评估,分析影响信息化发展和运作的一些基本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随着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但这些研究较多地集中在理论层面,较少关注实际的调查和分析。对于北京这一旅游业比较发达的地区,除了路紫、李彦丽对在线满意度进行了调查研究外,有关旅游信息化的实证研究比较鲜见。因此,我们对北京地区旅游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情况进行调查和研究,也是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座谈相结合的方式。主要考虑到信息化的一些基本情况比较容易了解,可以通过问卷获取到较为满意的信息。但对一些信息化的深层问题,如发展的理念、商业模式的思考以及关于信息化工具的具体功能的分析等,难以通过一般调查问卷获得有价值的信息。通过个别座谈、采用提问引导的方式有可能得到更有价值的信息。

二、关于信息化程度的划分和研判的标准问题

为了能对旅游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做出比较合理的判断,需要一个理论上的参照。这一参照主要涉及两方面的内容:信息化发展的阶段划分和评价指标的确定。遗憾的是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还显得非常不足。事实上,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影响经济信息化的主要因素是不同的,正确划分信息化发展的阶段并确定相应的判别标准,既可以为理论研究找到合理的参照,也可以为实际工作提供相应的依据。因此,为了能对调查资料进行合理的判断,首先需要解决阶段划分和比较标准这两个问题。

1.阶段划分

埃佛雷姆·特伯恩等人以参与者、产品和销售方式3个变量的虚拟程度作为参照,将电子商务的发展分为8种不同情况。虽然埃佛雷姆·特伯恩等人并未明确地将其视为信息化依次发展的不同阶段,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企业信息化的不同发展程度总会与其不同的情况相对应,因此可以将其视为信息化发展阶段的一种划分。

根据网络利用的情况,彭欣和李新仕将电子商务的发展分为Intranet、Extranet、Internet(内部网、外联网、互联网)3个阶段。根据同一视角,覃剑雄在对旅游电子商务的研究中,将旅游信息化的发展分为:电子邮件、主页发布、提供动态查询数据条件的主页、旅游电子商务应用系统、广泛旅游电子商务等5个发展阶段。

与彭欣等人不同,祁明根据电子计算机等设备的使用情况将电子商务的发展历史归结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到70年代中期,单项业务电子化;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到80年代初,局域网阶段;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电子商务向商业综合业务数字网的方向发展。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以上3种阶段划分方法各有特点。但我们认为这些划分方法不能突出电子商务模式的演变,难以映射技术和业务联系的变化过程。尤其是使用这类划分方法来分析产品类别较为复杂的旅游行业时,难以从发展程度的定位中找到其主要结症,从而难以根据阶段特征对应出正确的发展策略。

信息化阶段分析的一个主要目的,是要探讨与技术发展相对应的商务模式的变化规律和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发展政策和建议。据此,我们提出企业信息化发展的3阶段理论标准,以此作为我们判定北京旅游企业信息化发展程度的依据。

笔者认为,按照技术发展特点及其对业务模式的影响,理论上可以将信息化发展分为自动化、网络化和一体化3个阶段。自动化阶段以计算机处理企业内部单项业务为主要特征;网络化以企业利用网络处理业务为特征,又可细分为Intranet、Extranet和Intranet 3个阶段;一体化阶段以数据标准化和业务一体化整合为特征。一体化过程是伴随着企业网络化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是电子商务深化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三阶段划分揭示了信息化过程的一个内在规律:从硬件依靠到硬件和软件并重再到软件依靠。在不同阶段不仅软硬件所起的作用不同,而且企业投资的重心也不同。

2.判别指标

对于信息化发展的具体状况,可以使用硬件、软件、网络化、内容以及功能等多方面指标进行衡量。根据方法和对象的不同,这些指标还可以进行具体的分解。调查报告《北京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情况调查》主要从硬件、软件、联网和安全策划等方面对北京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情况进行了分析;石长波与黄清根据DEA模型提出了输入和输出两方面的评价指标。

信息化评价更多涉及的是网站。国外许多学者(Jim Kapoun、Robert Harris、David Stoics、Judith Edwards等)都提出了各自的网站评价指标,此外国外比较著名的还有贝瑞特(Bizrate)方法、高梅兹(Gomez)方法、佛罗斯特(Forrester)方法及消费者报告在线(consumer Reports Online)的评价方法,每种方法都有不同的具体指标体系。沈红芳对此进行了评价和总结。在国内,学者黄微、毕胜男等提出涉及网站内容、使用及成本的评价指标;董小英提出涉及信息的准确性、权威性等9项网站评价指标。高静和肖江南从网站信息的内容设置和技术组织两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评价指标。

对应不同的发展阶段,影响信息化的主要因素是不同的。因此研判其具体发展程度的指标和标准也应当有所区别。在自动化阶段,硬件是决定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因素,所以考察的重点应当是硬件的配置和使用情况;在网络化阶段,联网和软件使用成为影响企业信息化成效的主要因素,所以考察信息化发展程度的重点就应当转移到这两方面;在一体化阶段,数据标准和软件功能匹配成为决定信息化成败的关键性因素,因此研判信息化的视点就应当集中于数据标准化和软件功能匹配的程度。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北京旅游企业从总体上讲已经跨过了信息化的初级阶段。这一方面得益于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取决于旅游业自身的

特点。根据北京地区旅游企业发展的总体状况,本次调查中我们重点分析企业联网和软件使用情况,以此判别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具体情况。

三、调查的结果

经过调查和比对,可以发现北京旅游企业信息化发展呈现以下一些特点:

1.信息化总体发展水平较高

从总体上看,北京旅游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硬件配置。几乎所有企业均配备了较为充分的计算机等硬件设备。(2)联网。企业实现联网的程度较高。本次调查共涉及43家旅游企业,除3家企业以外,其余企业均已联网,上网率达到了93.02%;(3)网站建设。我们所调查的企业大多数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并且已经在网站上开展自己的业务。(4)专业管理软件的采用。在采用计算机管理的企业中,基本上都购买了专业的管理软件进行经营和管理。规模较大的旅行社如中旅总社等还自主开发了经营管理软件。从总体情况看,北京市旅游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已经实现了网络化,正在向更加协调的方向发展。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2.离散程度大

虽然北京旅游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程度较高,但在专业管理软件的采用上存在较高的离散性。统计显示,不论是酒店还是旅行社,软件使用依然呈现为群雄逐鹿的局面,没有一家软件供应商能够一统天下。即便是软件使用比较集中的酒店业,其主流软件Fidelio也只占有44%的市场份额。由于我们这次调查的对象主要集中在星级酒店,而Fidelio软件主要是在星级酒店使用,所以该软件在酒店企业市场中的实际占有率将更低。酒店和旅行社软件使用情况如图1和图2所示。

图2北京地区旅行社管理软件使用图

根据图1和图2中的数字,我们可以计算出酒店和旅行社企业管理软件使用的赫芬达尔一赫希曼指数分别为0.2384和0.1229,均低于0.3,显示出较低的集中程度。表明北京旅游企业信息化发展中的成熟程度尚有不足。由于旅游企业还没有集中于一种软件的使用,这就必然产生数据共享和价值链各环节互动的障碍,由此产生的诸如“信息孤岛”等问题,虽然可以通过接口技术加以解决,但遗憾的是接口难以解决不同软件功能的匹配问题。此外,数量众多的接口同时也是造成信息化效率损失的重要原因。

多种软件并用的情况不仅存在于不同企业之间,而且存在于同一企业内部。形成这种格局的基本原因,一方面在于目前市场上旅游管理软件的功能不足,另一方面也囿于体制障碍。从软件功能讲,目前市场上流行的旅游管理软件其功能主要涉及企业的前台业务,基本上不涉及诸如财务、设备等后台业务。从体制上讲,一个企业的不同部门均有其对应的上级政府或行业主管单位,出于某种利益的考虑,这些单位往往指定企业的对口部门使用一些固定的软件,这种现象在目前的体制下尚不能根除。由于多种软件共同使用,加上企业基本上没有进行信息资源的规划工作,这就必然导致旅游信息的交流存在一定的障碍。

3.信息化发展不平衡

北京旅游企业信息化发展不平衡既存在于不同类别企业之间,也存在于同一类别的不同企业之间。

(1)不同类别企业之间信息化发展不平衡。

比较酒店、旅行社、景区等具体类别的企业,可以看出,不同类别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比较表1中的数字和赫芬达尔一赫希曼指数,可以看出,酒店业软件使用集中度较高,为0.2384。但信息化普及程度不如旅行社,其上网比率、网站建设率和专业管理软件采用率均低于旅行社企业;旅行社信息化普及程度较高,但集中度比较低,其赫芬达一赫希曼指数为0.1229。结合笔者以前对一些中小酒店和旅行社所作的调查来考虑,在现实中酒店和旅行社总体的不平衡性可能更大。通过深入调查发现,旅行社类企业的信息化发展之所以受规模的影响较小,主要是由于其业务性质所决定的。相对于酒店而言,旅行社更多地需要与各方面进行沟通,而信息化正是降低沟通成本的有效手段。从经营的方式来看,旅行社较多地利用自己的网站开展业务,酒店则更多地利用中介网站进行预订,表明二者信息化手段利用的程度也存在着差异。

(2)同一类别企业内部信息化发展不平衡。

同一类别企业内部信息化实现的程度具有很大差别。从调查情况看,酒店业信息化程度受企业规模的影响较大。在酒店企业中,大酒店信息化程度已经很高。无论从硬件设施、软件采用,还是从联网情况看,都与国际发展水平不相上下。如Fidelio软件刚刚推出Opera版本,在我们调查的25家酒店中就已经有3家采用,另外还有几家准备采用。这一速度即便在发达国家也属罕见。但在一些中小酒店,信息化发展的情况还不尽如人意。一些三星级以下的酒店还没有自己的网站,有的虽然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其功能和内容都非常欠缺,不能给企业带来良好的效益。比较而言,旅行社信息化发展受企业规模的影响较小。从联网、管理软件采用以及网站建设等情况看,旅行社内部信息化发展的差异小于酒店业企业。

4.信息化已经成为企业的共识,但也存在许多共同的问题

信息化可以带来好处已经成为企业的共识。调查中企业反映最为集中的好处主要有3方面:方便管理、提高效益和方便查询。具体情况见图3和图4。

从图3、图4中数字可以看出,方便管理、提高效益和方便查询是旅游企业认为实现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好处,三者反映的比例之和为87%。这种情况一方面反映了信息化本身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凸现了旅游企业发展信息化的两个需求倾向:(1)注重管理需求;(2)注重信息的查询。第一点表明企业信息化依然是管理者工程,所以在发展过程中可能更多地需要满足管理者的需求;第二点则体现了旅游行业本身的特点:为旅游者提供尽可能方便的信息查询是有效招徕的重要手段。对于信息化所具有的更为重要的一些好处,如可以改善企业机制、标准化和规范化以及信息共享等,调查中企业的反应并不强烈,一方面说明目前系统功能的欠缺,另一方面说明旅游企业对于信息化意义的认识还有很大的落差。

目前信息化所存在的问题,主要反映在软件使用上。这显示出了北京旅游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从硬件使用到软件使用的转变。在软件使用方面企业反映最为突出的是安全、软件的易用性和软件的功能等3个问题。其他还有实用性、解决信息孤岛问题、人性化以及升级等方面的问题,见图5。

调查中发现,将一切影响业务正常进行的情况都归结为安全问题,是企业的一个明显的倾向性看法。对于信息化的安全问题,企业最为担心的还是病毒。此外还有系统本身不稳定等方面的问题,情况见图6所示。

安全问题成为企业当前发展电子商务的主要障碍,这与国家

权威部门的调查结论是一致的。显示了在网络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共性问题。有学者认为安全问题是妨碍旅游信息化发展的一道“门坎”。需要注意的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除了外部问题以外,企业对于内部安全问题也表现得非常关心。相对于硬件而言,企业对软件使用关注的程度更大,表明软件本身的性能已经成为影响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表现出对于软件性能的关注,并将其归结为安全性问题,说明了信息化过程中企业对于软件使用的重视。

除了安全问题以外,软件的易用性也是企业反映的主要问题。从图7可以看出,文字困难和软件操作复杂是影响企业信息化的两个重要因素。对于外国引进的软件,企业员工感觉到存在巨大的阅读和理解障碍,反映出员工外语水平的差距和软件汉化的不足。此外,软件功能过于复杂,导致员工不易掌握。像Fidelio这类大型管理软件,功能较多,操作比较复杂,既是这类软件的一个优势,同时也成为这类软件推广的重要制约因素。面对旅游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素质较低这一实际情况,如何在功能和易用性之间取得平衡,将是软件开发商今后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对于企业信息化进一步发展问题,企业基本上认同信息化是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认为这是企业发展、竞争以及提高企业效益的需要。关于影响企业发展信息化的因素见图8。

虽然企业将信息化主要归结为发展的需要比较笼统,但从企业关注的两个次要因素推断,影响企业发展的信息化需求主要是由竞争和提高效益这两个因素决定的。对于企业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多数企业认为不会一帆风顺,认为现实中存在着很多阻碍的因素,这些因素如图9所示。

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企业普遍认为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在于一体化和标准化。这反映出企业从实际经营中感受到了建立一体化、标准化的旅游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映出企业对于一体化发展的某种忧虑。解决旅游产业信息化发展的一体化和标准化问题,实际上已被许多学者多次提出。孙丽艳、赵希男在对我国旅游企业信息管理的研究中就指出信息的共享性和互动性差,类似的研究还有周烨、赵中华等。本次调查不过从实证的角度对此问题的重要性再次进行了印证。这也可以视为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由网络化自然产生的一个问题。正是由于这一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妨碍了电子商务的发展和效率的获得,所以必然地促使信息化向着一体化方向发展。因此,电子商务由自动化向网络化,再由网络化向一体化的方向发展,是一个合乎经济和技术规律的自然过程。

四、进一步的分析

北京旅游企业信息化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但通过座谈和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还存在着一些制约旅游信息化发展的深层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信息化经营已成为企业的共识,但对于信息化发展的认识依然存在一定的误区

被调查的旅游企业基本认同信息化对于企业经营的巨大作用。认为企业信息化有利于提高效率、提供方便、节约成本,可以提供人力难及的新功能等。但对信息化的潜在价值普遍认识不足,对于信息化的基本模式、发展战略、信息资源的规划等有关信息化发展的根本性问题缺乏思考。这种情况使企业难以适应信息化不断发展的需要。这种现象此前已被学者指出,如姚继兰等人。

2.信息化程度与企业文化的发展有较大落差

北京一些规模较大的旅游企业其信息化水平并不亚于国际同行。但与国外相比,在管理理念、组织方式、企业制度、激励机制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劣势,表现为技术先进但制度落后。国内旅游企业基本上没有借助信息化来推动制度和组织的改革以及业务流程的再造,很多企业的信息化依然存在明显的样子工程和形象工程的痕迹。信息化发展了,但企业的文化依然落后,落后的文化反过来又制约着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和效率的提高,这种情况就如企业依然是在用鞭子赶着一辆可以奔驰的汽车爬行一样。对于旅游企业文化和技术之间存在的反差及其影响,王胜生曾经给予了专门的研究。

3.人才缺乏

旅游企业信息化需要大量的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但目前旅游企业严重缺乏这样的人才,这一点我们在调查中深有感触。在与企业人员座谈中我们发现:企业不同人员对于人才缺乏的看法是不同的。一般领导认为人才匮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旅游从业人员的高流动性,由此导致企业不愿过多地在人员培训方面进行投人;一般员工则普遍认为现有的企业制度缺乏学习的激励。不论是领导还是一般员工,不同的看法实际上都折射出了制度问题,遗憾的是这一点还没有引起企业的足够重视。

4.企业业务流程僵化落后

信息化效能的发挥有赖于企业业务流程再造。这已被信息化发展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所证明。周瑞亨在对酒店企业的研究中就指出业务流程需要科学化,伍锋、梁明珠提出了信息化条件下景区的流程需要再造。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北京旅游企业在发展信息化的同时,还依然沿用过去一些陈旧的业务方式,这就限制了信息化效率的发挥。这方面一个突出的表现是企业和客户的网络互动性差,而良好的互动性正是旅游企业追求效率所需要的。

5.制度障碍

无论是企业还是社会都存在制度的缺陷。从企业内部看,缺乏信息化创新的激励、不能合理使用人才等;从社会看,信用体系和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成为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调查中反映出来的企业对于安全问题的普遍忧虑,凸现了这方面工作的不足。实际上,交易安全与制度的相关关系很早就有学者指出了,但迄今为止人们还不能通过有效的制度供给来解决这一问题。这一方面源于电子商务毕竟还只是一个新生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伴随着许多不足;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现有的政治和司法体制效率低下。

6.政府引导问题

为了推进旅游企业的信息化,国家旅游局大力推动“金旅工程”,这对旅游信息化的发展无疑是有利的。问题是政府在信息化的过程中到底应当做什么?从某种角度讲这一问题却使政府处于两难境地。有关这一问题的详细讨论超出了本文的范围。但我们的基本观点是,政府应当引导企业信息化而不能代替企业信息化。

五、一些建议

1.政府应积极扶植和引导

政府对于信息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发挥政府的促进作用可以节约信息化的成本。许多学者也认可政府的主导作用,主张政府在信息化过程中要有所作为,如胡锡琴、张玉改等人。但需要注意的是,政府在信息化过程中的作用应当是引导而非包办。应当将信息化的决定权最终归结于企业,由企业根据自身的情况自主选择。根据经济学的一般原理,拥有自主权力的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驱动下,会自动按照最优原则配置其资源。调

查中所显示的信息化水平与企业规模的相关性,从某种意义上讲也许体现了经济的合理性。它可能正是企业优化其信息资源配置的一种均衡选择。

2.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保障网上交易的安全

网络时代的安全问题已在过去许多的调查和研究中被提到,如石长波、黄清等。本次的调查也显示出安全问题是制约北京旅游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因此,建立和完善良好的信用体系和有关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是保障企业信息化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应当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

3.建立一体化旅游信息系统

“信息孤岛”和“功能差别”问题是影响信息化发展和效能发挥的重要原因,本次调查也显示出了北京旅游企业对于这类问题的关注。解决这类问题的一个基本思路,是在信息资源规划和统一战略构想的基础上,建立一体化的旅游信息系统。对一体化信息系统建立的必要性,徐马陵、陆均良等进行过专门的探讨。无论是在理论界还是在企业界,一体化方案似乎已成为共识。如果说一体化发展是企业基于业务提出的一种需求,那么可扩展的标记语言(xML)可以视为为满足这种需求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技术。关于如何构建一体化的旅游信息系统,许多学者已经从技术和业务的不同角度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周昕微在《北京旅游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一文中提出了6条设计原则;张玉改、董志华、常捷等也对我国旅游信息系统的建立提出了整体性的方案;刘小玲、董志华、常捷、王少华、郎富平等从技术的角度对于旅游信息系统进行了讨论;李彦丽、路紫研究了区域旅游信息系统之间的横向合作问题;张懿玮、姚昆遗研究了上海市旅游服务标准化体系;陆均良、朱路平对信息化服务模式进行了探讨,提出了w-c-I模式;此外武友新、王小刚等也进行了有关的研究。

通过调查和对相关资料的检索可以看出,构造网络生物链,按照价值链、供应链的理论和思想,关联旅游上游和下游产业,进行一体化的信息化设计,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网络生存环境,是业内和学术界的普遍共识,这也体现了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方向。

4.注重新技术的采用

对于新技术的重视源于两个基本原因:效率的提高和服务模式的创新。随着科技的发展,技术产品不断得到更新和发展,验证着摩尔定律的正确性。IPTV、电子地图、虚拟现实、移动通信、高端搜索引擎、第二代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特别是随着3G时代的到来,将对旅游信息化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由于达维多定律的作用和网络正反馈效应的存在,企业有效地利用各种新技术,及时占领新技术的制高点,不仅是获得利润的有效途径,而且是求生的必然选择。

重视技术虽然是企业界和学术界许多有识之士的共识,如陈丹红、李耀珍、张妍蕊等。但技术的发展还不能完全取代人的服务,值得注意的观点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技术和基于个人本身的服务可以保持相对稳定的生态共生和共栖的基本格局。赵林、贾竞波、丛丽、陈焱、白翠玲、马二想等人的研究也强调了这一点。

[责任编辑:吴巧红;责任校对:王玉洁]

作者:李京颐 陈文力 宁 华

第4篇:农村交通状况调查

综合实践活动农村交通状况调查

《关于农村交通情况现状的调查及对策》活动设计

一、活动背景分析: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的各类交通工具正在经历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自行车在农村渐渐普及,至九十年代初期,摩托车的数量又在农村逐渐增多,近年来,由于助力车的数量在农村的激增,以及广大农村个体经营者的电瓶车、三轮摩托车数的泛滥,而农村交通设施建设的相对滞后,再加上农村人口素质及交通意识的薄弱,逐渐导致农村交通情况的不断恶化,虽然说是广大农民进出城市的交通工具在不断变化,交通便利情况也得到了很大的改观,但随之而来的就是农村交通事故的频发,给广大农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与此同时,农村交通环境的不断恶化,也正在深刻地提醒人们时刻要把自己的人身安全和生存环境的保护放在首位。而我们的学生,正是今后一个阶段内,农村建设的一支生力军,为此,很有必要让他们通过调查、访问、分析、交流等形式,深入了解自己身边的交通情况及环保情况。一方面,要以那些血的事实为鉴,注意时刻把自己和家人的人身安全放在首位,不断增强自己的交通意识,并能为更好地改善当地农村的交通情况,遏制农村交通事故的频发趋势而努力。另一方面,能对如何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作出策略性研究,并能把自己的好的设计方案或想法,向有关部门反映,积极为家乡的建设献计献策,从而在不断的调查研究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长大为建设家乡、美化家乡不断努力的信心和决心。

二、活动内容:

发动学生进行调查、访问、了解本地的主要交通工具的发展和使用情况,测定某一路段在一分钟内各类车辆的流动情况,调查农村街道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交流发生在自己周围的真实的交通事故的发生、发展及后果情况,并能针对以上情况,作出自己的对策分析和研究策略,在班内交流汇报,收集整理出一批积极有效的方案向有关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并进行总结评价。

三、活动目的:

1、通过调查、分析、交流、明确当前农村的交通情况,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自己良好的交通意识和法律意识。

2、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积极大胆地对未来本地的交通情况作出预测及策略研究。

3、积极倡导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爱心,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观。

四、活动过程及步骤:

(一)、课前学生分组调查。

调查内容有:

1、测定某一路段在10分钟内各类车辆的通过情况。

2、在自己的周围任意选择50户农家作为调查对象,重点调查各户拥有的各类不同类型的交通工具及被调查家人曾经发生过的交通事故情况。完成后制成下表:

表一:某路段10分钟内各类车辆的流动情况统计表

1、组织学生进行班内交流汇报,并算出各类调查数据分析,完成下表:

表二:各类交通事故数及百分比统计表

地区的交通情况现状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集体交流和反馈后完成下表:

4、请学生代表来表演一起本不该发生的交通意外的前因后果,对学生进行直观的教育。

5、请学生来讨论从网上查询来的各类资料情况,以进一步明确和认识到全国范围内的交通情况,培养忧患意识,激发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

(三)、针对现状,设计对策。

1、请学生分组讨论,根据以上的交通现状,我们自身以及家人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和对策,以尽快改善农村地区的交通状况。树立环保意识,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免遭破坏。

2、反馈和交流各组的讨论结果。

自身方面:

家人方面:

交通部门方面:

交通工具制造方面:

行车安全方面:

环境保护方面:

未来生活方面:

宣传发动方面:

3、根据各组反馈和交流的方案,通过小组评议的方式,评选出最佳策略,给与“金点子”奖,并通过整理,整理出一整套完整可行的方案,向有关部门提出倡议,并尽可能让其付诸实施。

附互评最佳方案评分标准:

方案名称:

评议内容:创意性(3) 可行性(3) 环保性(2) 操作性(1) 持续性(1)方案成绩(10分制)

(四)、活动的总结评价。

1、分组讨论和交流本次活动的收获情况。

2、反馈交流各人自己的心得情况。

(五)、活动操作及应用。

布置学生通过今天的活动,把自己的调查、访问、分析及对策研究情况,以书面形式成文,并要写出自己对此类活动的体会和收获,以使能在更大范围内得到交流和推广。

农村初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反思

伴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脚步,综合实践活动这一门全新的课程来到了我们农村初级中学。它仿佛是一种催化剂,使课程发生了质的变化,使教师有了创造的空间,使孩子们走出了封闭的课堂,在广阔的天地里实践着、探索着、体验着、创造着。一年多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我们经历了理论学习、实践探索、活动反思等阶段,有初步的成功经验,然而更多的是教训。

反思之一:转变观念,加强学校关注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课程形态,是所有课程领域中综合程度最高、开放性最强、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的关联性最强的,实施时涉及的课程资源最为宽泛复杂的一种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与地方课程改革需求和支持、学校校长的重视程度、学校教师的特点、政府和相应机构的协助都有密切关系。然而在具体实践中,综合实践活动在绝大部分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学被作为一门还不够成熟的新 “副科”地位存在,缺少应有的关注,课程支持严重不足,实施的难度与课程相关支持程度不成正比。由于中考的压力很大,社会对初中升学率要求很高,使得学校安排的活动课教师大多是难于应付中考的老弱病残的照顾对象。另外,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对教学条件的要求较高,需要与之配套的资源丰富的图书馆、校园网及现代化的实验室。而农村中学硬件设备建设相对滞后,有的学校目前还不具备,有的学校虽然有了网络室、图书馆、实验室,但作用却很难发挥出来。图书馆的图书几乎是摆设,难得对学生开放,真正适合学生的图书微乎其微;实验室设备简陋,几乎不能做实验;网络室能按照规定正常进行教学已实属不易,这一切都制约着综合实践活动的正常开展。

因此,要想顺利开展这门课程,学校必须转变观念,正确认识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教育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千方百计进行开源节流,加快校园网建设,加强图书馆、实验室的设施设备添置,让网络室、图书馆、实验室成为学生最想去的地方。

反思之二:培训师资,成长一批教师。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它不同于已往的活动课,也不是学科教学的课外延伸,该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这门课程的特点又决定了没有现成的适合所有学校和班级的教材和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更没有现成的教学模式可遵循。在具体实践中,大多数教师感到无从操作,对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和目的不明,对其本质不了解。一些教师认为让学生玩玩、说说、动手制作即为活动课。在活动中学生、教师的地位、任务不清,教师不知道使用什么方法指导学生去活动。有时候由于资源贫乏,学生不能查到相关资料,教师则从知识的角度出发,干脆包办代替,直接向学生展示资料结果,而忽略了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花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而没有一点成效。多数教师宁可选择有教材的哪怕是难度大的科目,也不愿从事该课教学。

因此,培训师资显得尤为重要。在安排教师时,应采取教师自愿报名与学校指定相结合的办法,建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队伍;同时对全体教师进行新课程理念的通识培训,举行综合实践活动专题讲座,让全体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有初步的认识,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目标、内容、实施方式等有个初步的了

解,对课程有个比较完整的理解;另外,加强教研活动,形成教研氛围,让任课教师经常在一起交流经验,寻求最佳教学方法,提高教师自身的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

反思之三:挖掘资源,充实课程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初中( 7-9年级)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主要领域。大部分农村初中都能按规定开设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有现成教材的课程,但对研究性学习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有所忽略。一是初中学习任务重,学生平常没有时间走出校外,即使是双休日在家也有相当多的作业量。二是农村中学地理位置偏僻,大班额制带学生外出调查交通不便,经费短缺,没有安全感。三是社会、家庭受传统的教育观念束缚,认为只有中考科目才是重要的,他们不支持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不提供任何活动条件。在农村初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真是举步维艰,碰壁的次数越多,教师也就失去了热情,有的干脆放弃了这些内容。当然,我们教师不能因为以上问题确实存在就放弃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向社会大力宣传新课程理念,取得社会各界的支持。另一方面我们可以根据学校特点和学生特点,开发适合农村初中的课程资源,形成具有学校特设和地方特设的课程资源包。在课程开发和实施之初,学校可关注各学科领域知识的延伸、综合、重组和提升,并使之以活动的形式整合到综合实践活动中去。如学习了鲁迅的文章后,可以让学生进行《走近鲁迅》专题研究性学习活动。还可将学校原来开展的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等纳入综合实践活动加以开发和实施。比如环境保护主题可设计的活动有:探究酸雨的形成和危害;污水处理厂的参观活动;社区环境污染的社会考察活动;社区环境保护宣传活动;学校或社区环境冶理的公益性活动或生产劳动;初步设计某一地区冶理环境污染的整改方案等。另外,还可让学生关注家乡人文经济,生成合适的活动主题。如《大棚蔬菜的病虫害防治》、《如何调节柑桔的大年和小年》、《家乡的水质达标吗?》等等。这些主题与学生的生存、生活息息相关,他们很感兴趣,会很投入的自觉开展活动。因此应做到不管是从哪一维度设计的主题,都应从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自我因素三方面来思考并设计活动项目,使各领域课程内容有机整合,充分体现个人、社会与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和道德的内在整合,因为世界是一个整体,人的个性也具有整体性。

反思之四:认真实施,保障课程落实

农村初中学生一般来自于乡村,他们的求知欲虽然旺盛,但是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知识面窄,各种能力更显出明显的差异。他们常常设计不出一份像样的活动方案,更不用说有创意,有的调查报告连语句都不大通顺;有的孩子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常常不能按时参加活动,不能投入,不能完成活动任务;还有的学生胆小,没有交际能力,调查采访不能如期进行;还有的学生态度漠然,没有兴趣,展示的成果也很单调、肤浅。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强调更多的是在活动过程中的各种体验,而不是追求研究的结果。所以,对活动过程的管理显得特别重要。尤其是学生的自主小课题研究,如果不加强过程管理,必然会导致在教

科研中存在的开头一个方案,结束一份报告,中间根本没研究的现象在学生课题研究中重现,使综合实践活动完全失去意义。

在具体实践中,教师首先是引导者。要引导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确立活动主题;要引导学生设计活动方案,不断的完善活动计划;要引导学生搜集信息,整理资料;还要引导学生解决遇到的困难,引导学生展示成果,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其次,教师还是学生的伙伴,参与学生活动的全过程,也是活动的督促者。如督促学生按计划开展活动,纠正活动偏差,督促学生搜集整理资料袋,督促学生进行活动反思,交流感悟等。每一个活动环节,教师都要把脉,认真实施,不能出现放任自流的局面,当然也不能出现包办代替的现象。要通过管理学生的活动,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这样,综合实践活动才能落在实处,达到该课程应有的育人目标。

总而言之,虽然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但在实践中我们对综合实践活动有了充分的了解。我们欣喜的感到,改变学生接受式学习方式,改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差的现状,综合实践活动是一方良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任重而道远。我们将迎难而上,不断反思,积极摸索新的教学经验,使农村初中的综合实践活动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春的新局面。

第5篇:农村交通状况调查报告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经济发展,交通先行。加快农村交通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目前,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莫过于农村公路。在农村经济社会活动和农民生产生活中,公路交通是农村不可或缺的公共基础设施,是农村繁荣、农业进步和农民发展最基本的公共产品,是新农村建设中公共福利设施、公共服务事业发展的支撑,是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纽带,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前提。正是由于农村道路基础设施具有广泛的外部效应,“要致富,先修路”已是新时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总结,所以,当前农村公路交通情况的改善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突破口。

一、 农村交通运输在近几年取得的发展。

市政府连续四年把建设农村公路作为为百姓办实事的十件实事之一。各县市区紧扣目标任务,打好农村公路建设攻坚战。浠水县2009年计划建设完成524公里通村公路。至当年七月,已完成路基392公里,硬化路面289公里;蕲春县已计划修建561公里通村公路,届时将新增62个行政村通水泥路。武穴市梅川镇政府精心编制发展规划、积极谋划产业发展,投入资金500多万元,对道路交通、生态绿化、土地利用、安全饮水、产业发展、农业水利等10个方面内容进行了全面详细规划。实施了以植树造林为主要内容的“绿色梅川”建设和村庄环境整治工作,探索出了一条以梅川城区为龙头,以柳界线、武梅线、梅马线、梅横线、四条交通主干道为骨架,以公路沿线31个村和部分中心村为主阵地的“点、线、面”相结合的试点工作之路,城乡建设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红安县积极开展农村公路攻坚战,对19个不通公路的边远山区贫困村,实行政府扶持、部门包保责任制,力争实现全县“村村通”。英山县重新组建交通基本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强化监督措施,落实政府监督职能,加强通村工程质量监管。近几年来,英山县积极抢抓全省脱贫奔小康试点县机遇,通过试点示范、片带开发,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全县80%以上的农户新建或改建了楼房,70%以上的农户用上了自来水,99%的村实现了通村公路硬化。其他县市也都围绕通村路建设任务“结零”目标,加大落实力度,加快推进建设。农村公路质量监管进一步加强,市交通局出台了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质量监督管理的文件,切实加强农村公路建养技术指导、质量监督和对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督促、检查和考核工作,质监站加强质量巡检,坚持一月一通报,建设质量逐步提升。

2、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的交通工具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曾经活跃在街头巷尾的自行车被大量的摩托车和少数面包车代替。据了解每村85%以上的家庭都配备了摩托车,出门较方便。

二、 农村交通仍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虽然农村交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其主要表现在:

1、交通事故频发。2009年5月28日16时50分,麻城市龟山乡九里冲地段发生一起重大交通事故。一辆载有21名幼儿的面包车被随后一辆满载灰砂砖的农用车追尾撞翻至右侧山崖5米多深的水沟,农用车一同坠下水沟将面包车压住,酿成惨祸。事故造成l名幼儿当场

死亡,6名幼儿在送往医院救治途中死亡,14名幼儿不同程度地受伤。这是近几年来麻城市发生的最大的一起交通事故。

造成这个惨剧的主要原因就是农民的交通安全意识普遍低下,无证驾驶、违法占道打场晒粮及集市占道现象严重。

1.1农民的交通安全意识较差。相对城区居民来说,农民对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安全常识知之甚少或认识肤浅。有的人没有把交通安全当回事,抱着侥幸心理,不相信交通事故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所以不管是摩托车、三轮车、低速汽车还是拖拉机,怎样方便、省钱就怎么出行,根本不考虑安全的问题。有的人对交警的管理持抵触情绪,不理解、不支持,想方设法躲避,甚至对抗。

1.2违章驾驶的现象严重。在春节走家串户拜年时,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无证、报废摩托车“走出家门”,这种情况很令人揪心。另外受经济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农村的机动车辆是五花八门,以摩托车、低速汽车和拖拉机为主,大部分是杂乱、低质量、安全系数较低、性能差的车辆,有的甚至是一些报废车、拼装车。由于平时疏于保养维护,车辆的机械性能大打折扣,制动性能差、夜间灯光不全等隐患突出。大多数参与运输的车主为了在短期内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擅自对车辆进行改装,超过核定载货量的一倍甚至几倍装载运输。这些都对农民的出行安全构成了威胁,也给整个道路交通安全带来了巨大的隐患。

1.3农村公路经常被违法侵占。在秋收季节 时,在乡村公路上经常看到占道打场晒粮的农民。 这很容易成为交通隐患,我市在前几年由此引发 的交通事故不在少数。另外,在人口较密集的集

市,占道经营现象十分严重,商贩们都把商品搬

农民打场晒粮 机动车随便停放 到道路两侧进行买卖,加上本就拥挤的人群,使

并不宽裕的道路变成了单行道。这引起了市民的 强烈不满。

1.4交通管理未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交通管理部门一般都把眼光 和精力集中在国道、省道等主要路段,而对一些农村和偏僻的山区线路

不够重视,因而使一些超载、人货混装的现象没能得到及时制止,结果酿成各种交通事故。

2、道路“健康”状况差。“村村通”公路的建设存在漏洞,后期维护工作也大都无人问津。

2.1农村的道路,原来大都是“晴天满地灰、雨天烂泥潭”,虽然近几年开展了“村村通”公路建设,大部分乡村道路实现了水泥硬化,但部分乡村道路路面狭窄、交通标志缺乏、安全防护设施安装滞后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而且由于施工期间的资金和技术问题,乡村公路的质量也难以得到保障,不仅给大家的出行带来安全隐患,还无形地增加了日后的公路维护费用。

2.2大部分乡村公路在建成以后,都没有安排人员承担后期维护工作,导致公路长期无人清扫,两侧垃圾成堆,汽车经过后,灰尘扬起,影响周边居民生活;一些路边的碎石滚到路中央,被一些车辆碾压过后嵌入路体中,加剧了道路的损坏;加之一些大型货车来来往往,使质量本来就不太好的公路寿命更短,不到几年就坏了,并且坏后很长时间都没有技术人员来维修,使得道路磨损得更快,原本残破的道路更变得坑坑洼洼。有些村民还笑称:这种公路修了不如不修,比土路还差。对此相关单位负责人称他们也很无奈,因为实现“村村通”后,公路是在太多,而保养人员太少,他们正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3、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严重不足,融资困难,资金缺口大。近年来虽然国家对三农问题不断提高重视程度,但实际上各级政府对其还落实不到位,真正分到对农村公路的保养和维修上的资金明显不足,加上农村人民本就贫困,通过“一事一议”凑的资金有限,导致没有多少单位愿意接手承担此公路的维护工作,因为这对他们毫无利益可言,毕竟公益事业不是人人都愿意做。

三、 农村交通对其他各方面的影响。

1、对农业的影响:农村污染严重,资金周转困难。随着我国农村公路建设的迅速发展,由此带来的公路交通污染不仅影响农村生态环境,而且影响沿线作物的生长,降低了作物产量和品质。

在一些靠近公路的田地里,不时可以看到一些农作物枯萎死亡,并且其叶片上覆盖着一层层灰尘。这是因为公路上长期无人打扫,灰尘堆积。每天又有许多汽车、货车经过,经常是灰尘漫天飞,有些就落在农作物的叶片上。长期如此,灰尘阻挡了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加上汽车尾气的毒害作用,最终因得不到足够营养而枯萎。

在一些种植大户,货车难以进村,农民在买肥料、运出自己的产品等方面受到极大阻碍。在产品紧俏季节,农人如果没有抓住商机,就只有自认倒霉。

2、对教育的影响:首先便是安全问题。在贫困地区,许 孩子们挤着一辆破货车上学 多学校都没有能力置办校车,所以许多学生都是走回家的,幸 运的孩子还可以搭便车回家。对那些步行的孩子而言,公路便

成为危险地带。一旦某个司机不小心,孩子们的生命就会受到 威胁。至于搭便车的孩子,更令人担心。试问农村有多少车不 是报废车,有多少司机信得过?

其次是教育质量问题。由于大部分农村隔县城学校较远,交通也不方便,县市开销也较大,因此家长都会选择让孩子就读于乡镇学校。而乡镇学校缺少资金支持,因此配备的老师也不足,甚至有一个老师带几个年级的,教育质量自然而然下降。像我原先就读的小学,现在只有5个老师,而仍有5个年级十几个班。所以解决农村交通问题十分重要。

3、对医疗的影响: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农村的医疗条件已得到极大改善。各村的卫生所已经建立,由镇医院统一派遣医疗人员和派发药品。但是一个有几百个人的村子,只配备有一到两个医生的卫生所显然不够,因此生病之后大部分村民只能到较远的县医院治疗。但是由于交通不便,一些小病小痛村民们只好能忍就忍,小病最终拖成了大病,贻误了最佳的治疗时间,而且还可能因为不能及时发现病因造成一些恶性传染病大面积传播,这显然不符合“疾病早发现早治疗”的规律。况且一旦有人得了突发疾病,卫生所也没有条件治疗,如果经由那些残破不堪的道路送到市里治疗,不仅会耽误最佳治疗时机,还可能因为路上的颠簸使病人病情加重,不利于农村医疗的进一步发展。

4、对消费的影响:由于农村道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被重视,整个农村也就形成了一种自己自足的封闭经济。道路修好后,又因为没有公交车或公交车收费太贵等原因,大部分村民也不愿意上街买东西。这对刺激农村消费产生了极不利的影响。由于进村不易,也没有多少商人把眼光积聚到农村,导致传统产业无法发展,农村商品也无法走向市场,这对农村城镇化极为不利。

四、 对农村交通进一步发展的几点建议。

1、希望政府做好质量监管、日常养护、经费筹集等方面的工作。

1.1在质量监管方面,有关部门应该重视交通管理,应该建立以县为主的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管理体制。县人民政府是本地区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管理的责任主体,应该筹集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管理资金,组建项目业主实施县道的建设和养护工程。乡镇人民政府应该筹集乡道的建设和养护管理资金,组建项目业主实施乡道建设和养护工程,成立乡道养护协会负责乡道的日常养护和管理。村民委员应该协助县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及县级交通主管部门,负责筹集村道的建设和养护管理资金,同时组织成立村民议事会,具体做好村道的建设和日常养护管理工作。乡镇、村应分别设立公路管理站和农民道班,负责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只有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体制,才可能使农村公路 “长寿”。希望各级政府各司其职,真正带给农民幸福。

1.2在经费筹集方面,政府应该想方设法地筹集经 费以满足公路后期维护工作的需要,尽可能的给农民带 方便。农民自己筹集到资金,也可以委托政府帮助,做 好后续工作。在公路修好后,公路两侧的人们也应该意 性能差的机动车“上路” 识到道路对自身的重要性。保持路面整洁是他们的责任。

如果道路上满是垃圾、灰尘,这对他们自己的生活也十分不利。当发现道路出现凹坑时,希望他们能自发地填平公路。,这是个人素质的一种体现。

2、继续加大交通安全宣传力度。其中培育农民群众交通文明素质十分必要。对此,我们可以以开展交通安全“五进”宣传为载体,采取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深入、持久地宣传交通安全常识,逐步提高农民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理解支持、积极参与交通安全管理工作,自觉遵守交通安全法规,使县乡道路交通现状有根本改善。要对群众讲清违章驾驶可能带来的危害,给商贩分析集市占道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要重点对农村中、小学在校生进行教育,同时应该将交通安全常识纳入教育计划,专门设置课程,使学生自幼养成良好的交通习惯。

3、摸清县乡农村道路和车辆及驾驶人底数,强化源头管理。交通管理部门应该经常深入县乡农村公路,了解县乡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状况;对低速载货汽车、三轮汽车、小三轮、摩托车等农村车辆注册登记情况和驾驶证申领情况要有大致了解,掌握本地农村各类机动车辆的底数。同时要充分发挥宣传教育的作用,积极动员农民群众自觉上户办证。交管部门要真正开辟“流动车管”服务渠道,切实解决农村群众办牌难、办证难等突出问题。

4、深化农村道路交通安全排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交警部门需要落实整改责任和措施,对事故多发和危险路段进行排查整治。增加急弯、陡坡、临水、临崖路段警告标志,以及三级以下山区公路禁止客运车辆夜间通行等禁令标志,增加施划减速标线或增设减速带、设置安全防护栏和山道边沿安全护墩等。对不能及时设置和完善标志标线的路段,交警部门应及时向当地政府报告,提出预防交通事故、消除安全隐患的建议。不能等到农民上访后才想办法解决。

5、推进农村路站运一体化建设。通村达户、平围绕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积极推进农村交通发展由“建设型”向“服务型”的转变,确定 “车头向下、村口始发、安全到家”的农村客运服务新理念 。将客运路线由城镇延伸到各地乡村公路上,并加大力度建立候车亭,使农民进城不再成为困难。这是政府今后应该重点考虑的。

第6篇:农村交通状况调查报告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经济发展,交通先行。加快农村交通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目前,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莫过于农村公路。在农村经济社会活动和农民生产生活中,公路交通是农村不可或缺的公共基础设施,是农村繁荣、农业进步和农民发展最基本的公共产品,是新农村建设中公共福利设施、公共服务事业发展的支撑,是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纽带,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前提。正是由于农村道路基础设施具有广泛的外部效应,“要致富,先修路”已是新时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总结,所以,当前农村公路交通情况的改善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突破口。

一、 农村交通运输在近几年取得的发展。

市政府连续四年把建设农村公路作为为百姓办实

事的十件实事之一。各县市区紧扣目标任务,打好农

村公路建设攻坚战。浠水县2009年计划建设完成52

4公里通村公路。至当年七月,已完成路基392公里,

硬化路面289公里;蕲春县已计划修建561公里通村

公路,届时将新增62个行政村通水泥路。武穴市梅川

镇政府精心编制发展规划、积极谋划产业发展,投入

资金500多万元,对道路交通、生态绿化、土地利用、

安全饮水、产业发展、农业水利等10个方面内容进行

了全面详细规划。实施了以植树造林为主要内容的“绿色梅川”建设和村庄环境整治工作,探索出了一条以梅川城区为龙头,以柳界线、武梅线、梅马线、梅横线、四条交通主干道为骨架,以公路沿线31个村和部分中心村为主阵地的“点、线、面”相结合的试点工作之路,城乡建设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红安县积极开展农村公路攻坚战,对19个不通公路的边远山区贫困村,实行政府扶持、部门包保责任制,力争实现全县“村村通”。英山县重新组建交通基本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强化监督措施,落实政府监督职能,加强通村工程质量监管。近几年来,英山县积极抢抓全省脱贫奔小康试点县机遇,通过试点示范、片带开发,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全县80%以上的农户新建或改建了楼房,70%以上的农户用上了自来水,99%的村实现了通村公路硬化。其他县市也都围绕通村路建设任务“结零”目标,加大落实力度,加快推进建设。农村公路质量监管进一步加强,市交通局出台了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质量监督管理的文件,切实加强农村公路建养技术指导、质量监督和对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督促、检查和考核工作,质监站加强质量巡检,坚持一月一通报,建设质量逐步提升。

2、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的交通工具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曾经活跃在街头巷尾的自行车被大量的摩托车和少数面包车代替。据了解每村85%以上的家庭都配备了摩托车,出门较方便。

二、 农村交通仍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虽然农村交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其主要表现在:

1、交通事故频发。2009年5月28日16时50分,麻城市龟山乡九里冲地段发生一起重大交通事故。一辆载有21名幼儿的面包车被随后一辆满载灰砂砖的农用车追尾撞翻至右侧山崖5米多深的水沟,农用车一同坠下水沟将面包车压住,酿成惨祸。事故造成l

名幼儿当场

死亡,6名幼儿在送往医院救治途中死亡,14名幼儿不同程度地受伤。这是近几年来麻城市发生的最大的一起交通事故。

造成这个惨剧的主要原因就是农民的交通安全意识普遍低下,无证驾驶、违法占道打场晒粮及集市占道现象严重。

1.1农民的交通安全意识较差。相对城区居民来说,农民对交通安

全法律法规、安全常识知之甚少或认识肤浅。有的人没有把交通安全

当回事,抱着侥幸心理,不相信交通事故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所以

不管是摩托车、三轮车、低速汽车还是拖拉机,怎样方便、省钱就怎

么出行,根本不考虑安全的问题。有的人对交警的管理持抵触情绪,

不理解、不支持,想方设法躲避,甚至对抗。

1.2违章驾驶的现象严重。在春节走家串户拜年时,可以看到各种

各样的无证、报废摩托车“走出家门”,这种情况很令人揪心。另外受经济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农村的机动车辆是五花八门,以摩托车、低速汽车和拖拉机为主,大部分是杂乱、低质量、安全系数较低、性能差的车辆,有的甚至是一些报废车、拼装车。由于平时疏于保养维护,车辆的机械性能大打折扣,制动性能差、夜间灯光不全等隐患突出。大多数参与运输的车主为了在短期内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擅自对车辆进行改装,超过核定载货量的一倍甚至几倍装载运输。这些都对农民的出行安全构成了威胁,也给整个道路交通安全带来了巨大的隐患。

1.3农村公路经常被违法侵占。在秋收季节

时,在乡村公路上经常看到占道打场晒粮的农民。

这很容易成为交通隐患,我市在前几年由此引发

的交通事故不在少数。另外,在人口较密集的集

市,占道经营现象十分严重,商贩们都把商品搬 农民打场晒粮 机动车随便停放

到道路两侧进行买卖,加上本就拥挤的人群,使

并不宽裕的道路变成了单行道。这引起了市民的

强烈不满。

1.4交通管理未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交通管理部门一般都把眼光

和精力集中在国道、省道等主要路段,而对一些农村和偏僻的山区线路

不够重视,因而使一些超载、人货混装的现象没能得到及时制止,结果酿成各种交通事故。

2、道路“健康”状况差。“村村通”公路的建设存在漏洞,后期维护工作也大都无人问津。

2.1农村的道路,原来大都是“晴天满地灰、雨天烂泥潭”,

虽然近几年开展了“村村通”公路建设,大部分乡村道路实现了

水泥硬化,但部分乡村道路路面狭窄、交通标志缺乏、安全防护

设施安装滞后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而且由于施工期间的资

金和技术问题,乡村公路的质量也难以得到保障,不仅给大家的

出行带来安全隐患,还无形地增加了日后的公路维护费用。

2.2大部分乡村公路在建成以后,都没有安排人员承担后期维护工作,导致公路长期无人清扫,两侧垃圾成堆,汽车经过后,灰尘扬起,影响周边居民生活;一些路边的碎石滚到路中央,被一些车辆碾压过后嵌入路体中,加剧了道路的损坏;加之一些大型货车来来往往,使质量本来就不太好的公路寿命更短,不到几年就坏了,并且坏后很长时间都没有技术人员来维修,使得道路磨损得更快,原本残破的道路更变得坑坑洼洼。有些村民还笑称:这种公路修了不如不修,比土路还差。对此相关单位负责人称他们也很无奈,因为实现“村村通”后,公路是在太多,而保养人员太少,他们正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3、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严重不足,融资困难,资金缺口大。近年来虽然国家对三农问题不断提高重视程度,但实际上各级政府对其还落实不到位,真正分到对农村公路的保养和维修上的资金明显不足,加上农村人民本就贫困,通过“一事一议”凑的资金有限,导致没有多少单位愿意接手承担此公路的维护工作,因为这对他们毫无利益可言,毕竟公益事业不是人人都愿意做。

三、 农村交通对其他各方面的影响。

1、对农业的影响:农村污染严重,资金周转困难。随着我国农村公路建设的迅速发展,由此带来的公路交通污染不仅影响农村生态环境,而且影响沿线作物的生长,降低了作物产量和品质。

在一些靠近公路的田地里,不时可以看到一些农作物枯萎死亡,并且其叶片上覆盖着一层层灰尘。这是因为公路上长期无人打扫,灰尘堆积。每天又有许多汽车、货车经过,经常是灰尘漫天飞,有些就落在农作物的叶片上。长期如此,灰尘阻挡了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加上汽车尾气的毒害作用,最终因得不到足够营养而枯萎。

在一些种植大户,货车难以进村,农民在买肥料、运出自己的产品等方面受到极大阻碍。在产品紧俏季节,农人如果没有抓住商机,就只有自认倒霉。

2、对教育的影响:首先便是安全问题。在贫困地区,许 孩子们挤着一辆破货车上学 多学校都没有能力置办校车,所以许多学生都是走回家的,幸

运的孩子还可以搭便车回家。对那些步行的孩子而言,公路便

成为危险地带。一旦某个司机不小心,孩子们的生命就会受到

威胁。至于搭便车的孩子,更令人担心。试问农村有多少车不

是报废车,有多少司机信得过?

其次是教育质量问题。由于大部分农村隔县城学校较远,交通也不方便,县市开销也较大,因此家长都会选择让孩子就读于乡镇学校。而乡镇学校缺少资金支持,因此配备的老师也不足,甚至有一个老师带几个年级的,教育质量自然而然下降。像我原先就读的小学,现在只有5个老师,而仍有5个年级十几个班。所以解决农村交通问题十分重要。

3、对医疗的影响: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农村的医疗条件已

得到极大改善。各村的卫生所已经建立,由镇医院统一派遣医

疗人员和派发药品。但是一个有几百个人的村子,只配备有一

到两个医生的卫生所显然不够,因此生病之后大部分村民只能

到较远的县医院治疗。但是由于交通不便,一些小病小痛村民

们只好能忍就忍,小病最终拖成了大病,贻误了最佳的治疗时

间,而且还可能因为不能及时发现病因造成一些恶性传染病大

面积传播,这显然不符合“疾病早发现早治疗”的规律。况且

一旦有人得了突发疾病,卫生所也没有条件治疗,如果经由那

些残破不堪的道路送到市里治疗,不仅会耽误最佳治疗时机,

还可能因为路上的颠簸使病人病情加重,不利于农村医疗的进

一步发展。

4、对消费的影响:由于农村道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被重视,整个农村也就形成了一种自己自足的封闭经济。道路修好后,又因为没有公交车或公交车收费太贵等原因,大部分村民也不愿意上街买东西。这对刺激农村消费产生了极不利的影响。由于进村不易,也没有多少商人把眼光积聚到农村,导致传统产业无法发展,农村商品也无法走向市场,这对农村城镇化极为不利。

四、 对农村交通进一步发展的几点建议。

1、希望政府做好质量监管、日常养护、经费筹集等方面的工作。

1.1在质量监管方面,有关部门应该重视交通管理,应该建立以县为主的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管理体制。县人民政府是本地区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管理的责任主体,应该筹集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管理资金,组建项目业主实施县道的建设和养护工程。乡镇人民政府应该筹集乡道的建设和养护管理资金,组建项目业主实施乡道建设和养护工程,成立乡道养护协会负责乡道的日常养护和管理。村民委员应该协助县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及县级交通主管部门,负责筹集村道的建设和养护管理资金,同时组织成立村民议事会,具体做好村道的建设和日常养护管理工作。乡镇、村应分别设立公路管理站和农民道班,负责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只有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体制,才可能使农村公路

“长寿”。希望各级政府各司其职,真正带给农民幸福。

1.2在经费筹集方面,政府应该想方设法地筹集经

费以满足公路后期维护工作的需要,尽可能的给农民带

方便。农民自己筹集到资金,也可以委托政府帮助,做

好后续工作。在公路修好后,公路两侧的人们也应该意 性能差的机动车“上路” 识到道路对自身的重要性。保持路面整洁是他们的责任。

如果道路上满是垃圾、灰尘,这对他们自己的生活也十分不利。当发现道路出现凹坑时,希望他们能自发地填平公路。,这是个人素质的一种体现。

2、继续加大交通安全宣传力度。其中培育农民群众交通文明素质十分必要。对此,我们可以以开展交通安全“五进”宣传为载体,采取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深入、持久地宣传交通安全常识,逐步提高农民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理解支持、积极参与交通安全管理工作,自觉遵守交通安全法规,使县乡道路交通现状有根本改善。要对群众讲清违章驾驶可能带来的危害,给商贩分析集市占道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要重点对农村中、小学在校生进行教育,同时应该将交通安全常识纳入教育计划,专门设置课程,使学生自幼养成良好的交通习惯。

3、摸清县乡农村道路和车辆及驾驶人底数,强化源头管理。交通管理部门应该经常深入县乡农村公路,了解县乡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状况;对低速载货汽车、三轮汽车、小三轮、摩托车等农村车辆注册登记情况和驾驶证申领情况要有大致了解,掌握本地农村各类机动车辆的底数。同时要充分发挥宣传教育的作用,积极动员农民群众自觉上户办证。交管部门要真正开辟“流动车管”服务渠道,切实解决农村群众办牌难、办证难等突出问题。

4、深化农村道路交通安全排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交警部门需要落实整改责任和措施,对事故多发和危险路段进行排查整治。增加急弯、陡坡、临水、临崖路段警告标志,以及三级以下山区公路禁止客运车辆夜间通行等禁令标志,增加施划减速标线或增设减速带、设置安全防护栏和山道边沿安全护墩等。对不能及时设置和完善标志标线的路段,交警部门应及时向当地政府报告,提出预防交通事故、消除安全隐患的建议。不能等到农民上访后才想办法解决。

5、推进农村路站运一体化建设。通村达户、平围绕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积极推进农村交通发展由“建设型”向“服务型”的转变,确定 “车头向下、村口始发、安全到家”的农村客运服务新理念 。将客运路线由城镇延伸到各地乡村公路上,并加大力度建立候车亭,使农民进城不再成为困难。这是政府今后应该重点考虑的。

第7篇:嘉兴市交通状况调查报告

一、引言

自古以来,交通的便利与否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地区的兴盛与衰亡。隋炀帝因贪图享乐而开凿的京杭大运河,竟无意间成就了江南水乡的繁荣。“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便是早期扬州社会昌盛,城市美丽的真实写照。在改革开放的当今时代,也有着“要致富,先修路”的标志性口号。

二、嘉兴的交通状况

嘉兴作为镶嵌在杭嘉湖平原上的一个璀璨明珠,毗邻上海、苏州、杭州等一批繁华大都市,背靠太湖,坐拥杭州湾,北望长江,南接之江,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交通为其带来的便益也同样显著。随着沪杭高铁的竣工通车,嘉兴的交通网犹如猛虎生翼,往来南北变得愈加便捷,与上海、杭州等地的“同城效应”日渐显现。

目前嘉兴共计有5条高速公路(沪杭高速、杭浦高速、乍嘉苏高速、申嘉湖高速、杭州湾跨海大桥北接线),2条铁路(沪杭公铁和高铁),1条国道(320国道)和1条运河(京杭大运河)过境,其中包括有“杭州湾跨海大桥”和“沪杭高铁”等地标建筑。可以说,嘉兴的交通设施几近“奢华”,就拿嘉兴到杭州来说,就可以走通过“申嘉湖高速”、“杭浦高速”、“沪杭高速”、“320国道”的四种公路交通方式和通过“沪杭线”和“沪杭高

铁”的两种铁路交通方式,并且耗时基本不会超过1个小时。由此嘉兴交通网的发达程度可见一斑。

但与大市范围内的“奢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嘉兴市区内“交通状况”却成了一个人所共识的贬义词。“堵车多”、“停车难”似乎成为了人们闲聊家常的新话题。不知不觉间,在生活水平与大城市接轨的同时,交通问题也紧跟着“接轨”了。笔者经过实地的调查,把存在交通问题进行了归类总结,大致可分为三点。

1.堵车多

在嘉兴,交通堵塞所引发的矛盾变得日益尖锐,特别在早晚上下班高峰时期,堵车现象尤为严重。笔者亲身做了一个实验,从嘉兴市政府搭乘公交车前往市中心的江南大厦,在16点55分上的车,到达目的地时时间已是17点20分。途中共计花去25分钟的乘车时间。接下来几天,笔者又在早晚高峰时间以相同的方式进行实验,时间分别为

23、21和27分钟。而后笔者在接下来一天的15点03分进行了一次公交车乘坐试验,结果耗时8分钟。在到达目的地后笔者又以自行车的方式返回了出发地,时间 表1.嘉兴市政府至江南大厦行程时间统计表

出行方式

出行日期

出发时刻

到达时刻

总计用时 公交车 10月1日 公交车 10月2日 公交车 10月3日 公交车 10月4日 自行车 10月4日 16点55分 17点01分 7点49分 16点57分 17点05分 17点20分 17点24分 8点16分 17点05分 17点25分 25分钟 21分钟 27分钟 8分钟 20分钟

也只花掉了20分钟。从这次实验不难看出,嘉兴市区在上下班高峰时间的确存在着交通堵塞的问题。堵车现象最突出的路段有环城路以内的禾兴路、勤俭路和中山路沿线。此外,在市区内较繁华地段,如华庭街周边地区,就算不处于上下班时间,交通状况仍令人担忧。

2.停车难

现在网络上流行着一款小游戏,叫做“抢车位”。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也为了一个车位抢破了头。嘉兴一些住宅小区,车位早已经饱和,一些住户们只能将车停在小区外,还有的索性开上了公共绿地。在绿溪玫瑰园笔者了解到,小区的地下和地面车位总计只有三百多个,而统计的私家车竟然达到了五百多辆,一些住户晚上开车兜了数圈也找不到泊车的地点。据物业的管理人员透露,绿溪玫瑰园在嘉兴算得上是高配套的住宅小区,车位和住户比是按1:1的标准建设的,像城南花园等一些老前辈小区的住户每天几乎真的达到了抢的地步。一些人为了保住车位,下班之后便回家停车,晚上几乎不开车出门;有的人还因为车位被他人占去,便与其发生了口角。

停车难不仅出现在住宅区之内,在寸土寸金的商业区内,相同的问题也十分严重。就拿戴梦德,江南商圈来说,其间有8个露天停车场和1个地下停车场,此外还有沿街的若干停车点,总计上百个停车位。但每遇周末节假,一过中午想要找一个地方停车,还是得还花一烦功夫。

此外,像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医院和学校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车位紧张的现象。

3.规范差

说起交通规范,第一个让人想到的便是嘉兴的非机动车交通情况。笔者之前在平时上学时就有意无意的观察过市区的交通情况,相对于机动车来说,非机动车的交通规则遵守情况尤其令人堪忧。一些电瓶车在路上如入无人之境,左拐右绕,就连红灯也无法拦住他们的去路;有一些索性开上了机动车道,和汽车并驾齐驱;还有些非机动车明明逆向行驶,却也开的光明正大。笔者曾在禾兴南路与环城南路路口做了一个统计,在短短10分钟内,光在从南往北的一个非机动车道口,就有12次的停车超线,47次的闯红灯和17次的逆向行驶,分别占总车次数的20%、78%和28%。

其次,一些交通设施和道路的被破坏和被侵占现象也屡见不鲜。笔者在乘坐公交车的展台上,经常能发现胡乱张贴的小广告。在一些老旧的人行道上,地砖下的地基基本被汽车等重物压松,一道下雨天变成了埋设在路边的“炸弹”,给人们通行造成了诸多不便。嘉兴市的老城区在前些年都经过了道路的扩建,在两旁的人行道上加出了的非机动车道。但是,长期以来这些非机动车道没有发挥其通行的功能,有的被两旁的店铺扩充成了营业场所;有的又变回了人行道;还有的更变成了零时停车场。

三、产生问题的原因

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可谓是多种多样,总的来说可分三点:

1.机动车的爆炸式发展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也走进了千家万户。如今,在居民家里有一辆小汽车已经不是什么稀奇事了。但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汽车为平常家庭带来方便的同时,却也在为其制造着不便。停车、堵车、撞车成为了人们挠头的烦事。

2.道路设施的不合理规划

由于在设计之初的局限性,老城区的一些道路往往没有车道的明确划分,这也直接导致其成为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战场”,车挤车、车挤人的现象比比皆是。

3.人们交通意识的淡薄

在种种交通违章情况的原因中,人们对交通法规的漠视占了很大比重。一些人自认为非机动车不会受到交通部门的处罚,便肆无忌惮,横冲直撞;还有些汽车驾驶员们在郊区行驶时,一看到没有监控,便也将交通法规抛之脑后,“逍遥自在”一番;更可恶的是一些行人,面对协管员的劝导,臵若罔闻、恶语相加。

对于闯红灯,笔者也深有体会。只要有一个人破了先例,后面的“追随者”马上争先恐后,蜂拥而至,各个唯恐落在人后。难道“从重”心理在这也有其发挥的空间。

四、解决的思路

俗话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任何问题都有其解决方法。通过一些实体考察和资料收集,笔者对嘉兴的城市交通发展提出了几点个人建议。

1.完善制度,合理规划

笔者曾经多次去过大华城市花园,小区内原本因为停车而闹过许多矛盾。在今年年初,物业对其中的交通施行了单向通行,节省出另一条车道作为露天停车位。这种办法巧不仅巧妙地解决了停车问题,而且使小区的通行更加流畅,管理也更加容易,达到了一举三得的效果。可以说,只要肯花心思,问题还是会有妥善解决的方法。

此外,嘉兴政府和交通部门对交通的管理也可借鉴其他城市的先进经验,加强引导和管理,避免走上大城市拥堵的老路。

2.遵守规范,文明出行

作为生长在嘉兴的南湖儿女,我们有责任遵守相关的交通法规。对于那些不良的社会风气,我们要坚决的抵制,在自己遵守交通法规的同时,我们还要发挥其主人翁的作用,用自己的行动感染周围的人,在社会上营造出一个文明、守序的环境。

3. 绿色出行,低碳生活

“低碳”作为这些年来的一个新兴名词,涉及到的方面十分广泛。在缓解嘉兴的交通压力上,它也有着特殊的功效。就拿绿色出行来说,提倡自行车和公交车等绿色的出行方式,可以显著

缓解高峰时期的拥堵情况。

2010年9月22日式中国城市无车日,活动的主题是“绿色交通、低碳生活”,通过鼓励选择环境友好的、健康的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等交通方式,从而在市民中倡导低消耗、低污染和低排放的绿色交通出行方式,以减少空气和噪声污染,缓解交通拥堵,减少交通事故,提高城市生活质量。作为学生的我虽然没有车,但也发动父母,以公交车代替汽车出行。

五、总结

生活中一些的小事看来微不足道,但俗话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相信在社会各层和政府的广泛参与下,嘉兴市的交通环境会变得愈加美好,嘉兴这座历史悠久的名城,会在新时代引来新的曙光。

第8篇:北京市或周边环境状况调查报告

人类制造的杀手-------雾霾

英语中,雾霾一词是“Smog”,由烟(somke)和雾(fog)组合而成。这个词产生的背景是,在上世纪50年代也就是西方工业化高速发展期的后半段,工业废气、家庭燃煤烟尘再加上开始增加的汽车尾气排放,对大气造成严重污染,形成灰黄色烟雾,从而毒雾事件频发:从上世纪30年代的比利时、美国圣路易斯毒雾事件,再到1952年冬天震惊世界的伦敦“大雾霾”造成上万人死亡事件,以及美国洛杉矶、德国鲁尔区“大毒雾”„„雾霾对民众的生活、生产甚至是整个社会的发展都造成极大的影响。然而,这一人类制造的杀手最终会走向何方呢?

雾和霾相同之处都是视程障碍物。但雾与霾的形成原因和条件却有很大的差别。雾是浮游在空中的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形成条件要具备较高的水汽饱和因素。出现雾时空气潮湿,空气相对湿度常达100%或接近100%。出现雾时有效水平能见度小于1KM。出现霾时空气则相对干燥,空气相对湿度通常在80%以下。其形成原因是由于大量极细微的尘粒、烟粒、盐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有效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的空气混蚀的现象。霾的日变化一般不明显。当气团没有大的变化,空气团较稳定时,持续出现时间较长,有时可持续10天以上。

关于雾霾天气,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个名词就是PM2.5。其实PM2.5是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细颗粒物。这个值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细颗粒物粒径小,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针对北京的雾霾天气,北京市环保局分析表示,极端不利的气象条件、污染物排放大、PM2.5区域传输是造成本市严重污染的三大原因。

机动车、燃煤、工业污染和扬尘是本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2012年,全市常住人口超过2000万人,机动车保有量已达520万辆;全市燃煤总量仍保持在2300万吨,汽柴油消费总量达到630万吨;全市建筑施工面积仍高达1.9亿平方米,这些使得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在当前这种极端不利的气象条件下,能够容纳污染物的大气环境容量急剧压缩减小,使得污染物排放量远超过环境容量,最终造成重污染。从本次严重污染看,城区PM2.5高于郊区,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机动车等污染源排放对本市空气质量的重大影响。

因为北京雾霾天气的祸因,恰恰是给北京带来巨大发展动力的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它们所排放的废气以及灰尘占据了整个雾霾成分的75%以上,如果能治理好它们北京的天气将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那么有没有这么一种办法,它既能保证不变迁城市的基础工业设施,同时又达到了节能环保的标准?这正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面对雾霾,我们人类有什么有效的措施呢?下面是世界各国成功治理雾霾的经验方法。 英国---斗霾持续数百年 立法30年见成效! 追溯历史,伦敦从14世纪就饱受烟雾困扰。1952年的冬天,从12月5日到12月8日的4天里,整个城市死亡人数达4000人,持续9天的大雾消散之后,官方最终的统计数字是1.2万人死亡。这一事件引发英国社会极度震惊,最终推动治理空气污染法案的出台:1956年,英国议会正式通过“清洁空气法”,1956年正式生效。

这一法案规定,英格兰首相和地方行政长官以及苏格兰卫生部门负责人对于法案的实施效果负有直接责任。法案规定多项清洁空气的措施,其中包括:从源头上降低空气污染,特别是在伦敦等多个城市设立“烟尘控制区”,在“烟尘控制区”内,所有的居民取暖、火力发电以及其他工业用煤必须使用无烟煤,以此来降低空气中的烟尘和有毒物质。此外,英国政府开始将大型火力发电站从市区和郊区搬离,一些产生污染的化工、制造工厂也被要求迁移甚至关停。

有评论认为,1956年“清洁空气法”成为英国保护环境历史上的里程碑。虽然之后的十几年里,伦敦还是多次遭受雾霾困扰,但是总体来说,这种坏天气出现频率是在不断呈下降趋势。到了上世纪80年代,伦敦逐渐摆脱“雾都”的称号,令人恐惧的“雾霾”基本消失。

德国---工业重镇污染严重 百项清洁法案显威

1985年1月,鲁尔区爆发了一次类似伦敦“1952年大雾霾”的恶劣天气:短短5天时间里,这一区域内的死亡率上升了10%。政府被迫发出恶劣天气预警,多数工厂被迫停产,几乎所有学校不得不停课。此外,政府首次颁布汽车禁行令。

这一事件最终导致德国联邦政府重视空气质量管理,开始对鲁尔工业区发电厂、工业企业等实施大规模减排改造,关停很多污染物排放超标工厂。德国在治理空气污染方面主要有三大战略:一是制定空气质量标准,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及污染防治方案;二是用技术等手段限制污染物排放,包括关停污染源、促进能源转型和研发空气清洁技术、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三是完善监管机制。针对具体污染物,比如汽车尾气等,给出排放上限。

据统计,德国颁布的空气清洁法案多达上百项。最终,鲁尔区的空气质量与德国其他区域一样都得到了根本改善。

美国---设立详细检测指标 全面控制污染排放

在美国的工业化进程中,20世纪50年代前后,在美国东部、中北部和西部的工业地区出现严重污染带来的困扰,其中“毒雾”事件频发。

1963年,美国政府向雾霾宣战,全国首部“清洁空气法案”得到议会通过。40多年间,这项法案在实施中历经四次修正,得到不断完善。法案在实施过程中首创多项空气检测和治理措施,最终促进美国空气质量的改善。

目前,中国多地正遭受雾霾围困,通过借鉴西方国家斗霾的成功经验,吸收积极有效的措施,将有助于我们赢得“斗霾战争”胜利!

化学1101 刘阳 41166007 同组人:苏婷

第9篇:南宁市交通状况调查问卷

您好!我们是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为了了解南宁市交通状况,完

成我们的实践课题任务,特设计以下调查问卷,请您在您认为正确的选项上

“√”,谢谢您的支持!

1.您出行的方式是?

A.开车B. 乘公交车C.开摩托车D.

骑自行车E.步行F.其他

2.您对南宁交通状况的态度是?

A.非常满意B. 满意C.一般D.

不满意

3.您觉得南宁市交通管理状况如何?

A.信号灯、交警俱全B.只有信号灯C.无管理设施D.平

时没注意过

4.您日常所经过的路段遇到过交通堵塞吗?

A.没有B.偶尔C.经常

D.每天都有

5.您遇到过的交通堵塞一般是多长时间?

A.半个小时左右B.一个小时左右C.两个小时左右D其他

6.您觉得南宁最拥堵的地段是哪里?

A.厢竹路口至凤翔路口段B. 民族大道古城路口C. 火车站至广西大

学段D其他

7.您对南宁市修建地铁有何看法?

A.觉得挺好,改善交通 B.觉得在修建时期对交通妨碍较大C.无所谓

8.您在南宁遇到或见到过交通事故吗?

A.有过4-5次B.有过2-3次C.有过1-2次D.从

没遇见过

9.您违反过交通规则吗?

A.从来没有B.有过C.不清楚交通规则

10.您经常见到他人违反交通规则吗?

A.经常B.偶尔C.从来没有

11.您觉得我市车辆道路设计合理吗?

A.合理,各类车均可畅通无阻行驶B.还行,但有拥堵现象 C.差,道路混

12.您觉得南宁现在应该大力推广哪种交通工具?

A.私家车B. 公交车C.自行车

D.地铁E.电单车F其他

上一篇:刻在记忆深处的画面下一篇:华东师范大学mba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