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卷作文

2024-07-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北京卷作文

北京卷作文 篇1

上海市 上海卷 命题作文:心里美滋滋的 【详细】【点评】

重庆市 重庆卷 二选一:那件小事激励着我;成全 【详细】

福建省 福州卷 命题作文:爱,还要会爱 【详细】【点评】

厦门卷 二选一:话题作文;_____地图”或“地图_____ 【详细】

山东省 烟台卷 命题作文:你是我最好的朋友 【详细】

临沂卷 话题作文:倾听是增长知识的捷径,倾听是沟通心灵的桥梁,倾听是陶冶情操的妙法,倾听是菏泽卷 命题作文:现在就去做 【详细】 滨州卷 二选一作文:我的心中有个梦;我最喜欢的季节 【详细】 聊城卷 话题作文:你有缺陷吗?你是怎样面对自己缺陷的呢?别人有缺陷吗?你又是怎样面对别人缺修样品德的良方 【详细】 陷的呢 【详细】

江苏省 南京卷 命题作文:带一本书去旅行 【详细】

连云港卷 命题作文:道路前面还是道路 【详细】 南通卷 命题作文:《就这样慢慢长大》 【详细】 扬州卷 命题作文:不能没有你 【详细】

浙江省 杭州卷 话题作文:请以“一份满意的答卷”为题目,写一篇600字至800字的文章 【详细】

温州卷 命题作文:向前走 【详细】 舟山卷 命题作文:那时,那___” 【详细】 衢州卷 命题作文:被爱的感觉 【详细】 宁波卷 命题作文:你是我的一本书 【详细】 丽水卷 命题作文:向目的地进发 【详细】 台州卷 命题作文:我会记得 【详细】 嘉兴市 半命题作文:那时,【详细】 义乌卷 半命题作文:那是一本___的笔记本 【详细】

四川省 成都卷 命题作文:走过那一个拐角 【详细】

泸州卷 命题作文:____的风景 【详细】 遂宁卷 二选一:有一种美丽___;盼望 【详细】 广安卷 半命题题目:生命,因____而闪光 【详细】 南充卷 二选一:材料作文;请以“爱在()”为题目 【详细】 眉山卷 二选一:《沿着你走过的路》;材料作文 【详细】 资阳卷 二选一:材料作文;以“微笑”为题 【详细】

安徽省 安徽卷 半命题作文:以“__在其中” 【详细】

江西省 南昌卷 命题作文:垒高自己 【详细】【点评】

广东省 广州卷 命题作文:改变一点点 【详细】

中山卷 半命题作文:要求包含“最美”写作 【详细】

北京卷作文 篇2

高考题1 (2012年北京文)已知f(x)=m(x-2m)(x+m+3),g(x)=2x-2.若∀x∈R,f(x)<0或g(x)<0,则m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解:(-4,0).因为g(x)<0⇔x<1,所以题意即∀x≥1,f(x)<0,求m的取值范围.m=0不满足题意;若m>0,则当x充分大时有f(x)>0,也不满足题意.所以,m<0.得题意即∀x≥1,f(x)<0(也即m>-x-3),得m>-4.

所以-4

高考题2 (2012年北京理)已知f(x)=m(x-2m)(x+m+3),g(x)=2x-2.若同时满足条件:

(1)∀x∈R,f(x)<0或g(x)<0;

(2)Ǝx∈(-∞,-4),f(x)g(x)<0.

则m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解:(-4,-2).由高考题1的解法知,条件(1)即-40.

因为-40,所以条件(2)即Ǝx∈(-∞,-4),x>2m,得m<-2.

所以m的取值范围是{x|-4

只要逐步运用已知条件将所求的问题进行等价转化,就可以轻松解决以上两道高考题.下面再给出它们的变式及其解法.

变式:设f(x)=m(x-2m)(x+m+3),根据下列条件分别求出m的取值范围:

解:(1)该小题即高考题1,答案为(-4,0).

(2)同高考题1的解法可先得m<0,再得题意即∀x≥-1,(x-2m)(x+m+3)>0.

当2m=-m-3即m=-1时,符合题意;

当2m>-m-3即-12m,得-1>2m,所以

当2m<-m-3即m<-1时,∀x≥-1有x<2m或x>-m-3,得-1>-m-3,所以-2

所以可得答案为(-2,).

(3)同(2)可求得答案为Ø.

(4)分m>0,m=0,m<0后,可求得答案为(-2),

(5)先由条件的反面“∀x≥1,f(x)≥0”来求m的取值范围:可得m≥0.当m>0时,得∀x≥1,(x-2m)(x+m+3)≥0,即∀x≥1,x≥2m,得0

得m的取值范围是[0,1/2].

所以本小题的答案为CR[0,1/2]=(-∞,0)∪(1/2,+∞).

(6)同(5)可求得答案为{m|m≠0}.

(7)先由条件的反面“∀x<-4,f(x)≤0”来求m的取值范围:

可得m≤0,当m<0时,得∀x<-4,(x-2m)(x+m+3)≥0.

当m=-1时符合题意;

当-1

当m<-1时,即∀x<-4有x≤2m或x≥-m-3,得-4≤2m,所以-2≤m<-1.

得m的取值范围是[-2,0].

所以本小题的答案为CR[-2,0]=(-∞,-2)∪(0,+∞).

北京卷作文 篇3

请以“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作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满分show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致墨子的一封信

◇ 北京一考生

尊敬的墨子:

这是两千年后的一个学生写给你的信。我不知缘何想要写信给你,只知道我因你而懂得了一个简单却又深邃的道理: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

记得小时候,我无意间从书架的最底层摸到一本古朴的线装书,这便是我与你的第一次“邂逅”。但这第一次似乎并不美妙,因为从你那黝黑的脸上,我看不到一点情感,只有“守不竟,即赴死”的严苛与冷酷。

那时我觉得,你一定不是个有远大理想的人,一定不是个会仰望星空的人。

但终究,我没有放下这本书,而是日益被它吸引。“天下之人皆相爱,则强不执弱,众不劫寡”——书中的每一个字都散发着一股奇特的稻香。于是每每书页翻动,我便仿佛回到那个人人“交相亏贼”的纷繁乱世。

苍茫中,我看到了那个在塞外骑着青牛缓缓西去的老者,望天吟咏“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望见那个杏坛上侃侃而谈的翩翩君子,仰天大呼“天何言哉?天何言哉”;我看到了临淄稷下学宫中百家争鸣的一派繁荣,也看到了楚河上鼓盆而歌的隐士,正陶醉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终于,我一眼望到了你。你并未选择归隐,也不愿去与诸子整日无谓地论战。你只是奔波在华夏大地上,以行者的姿态现于人间,奔走疾呼,救百姓于水火,解万民之忧苦。“尽天下之卵,其石犹是也”,你是如此脚踏实地,你的脚步是如此坚实、不屈。

我终于明白,你并非不会仰望星空,你的繁星是“天下大同”。只是比起那些只知仰望星空、制造苍白无力的口号的其他诸子,你宁愿脚踏实地地践行自己的理想,让“兼爱”——你的这片星空发出更璀璨的光芒。所以,你总是不停地奔忙。你曾不远千里游说楚王,并“九拒鲁班攻城之机变”,拯救宋国一方百姓;你又四处奔波,“非攻”“非乐”“非命”“非儒”,只为切实地为这个乱世提出真正的“济世良方”。你仰望星空,又总是不忘脚踏实地,因而,你的脚步从不停歇,你的足迹遍布神州大地。而在浮夸虚假仍存于世的两千年后,你的脚步越发显得坚实、有力。

原来,你的双眼永远仰望着星空;原来,你的双脚从未离开过大地!

黑衣黑发、黑眼黑面,眼望星空,脚踏大地,奔走于大地上的你,就像一道黑色的闪电,划破天际,穿透云霄,为这九州五岳点燃永不熄灭的火焰!

人类需要仰望星空,因为没有星空的照耀,我们的路不会有前方。但是,仰望星空的时候,也不能忘了脚踏实地,为他人为社会切实地做点什么。毕竟,星空的美丽永远不属于大地,我们只有脚踏实地,才可以用自己的每一个脚印折射出星空的绚丽。

墨子,感谢你,让我明白了这简单却又深邃的道理,也感谢你让我的生命拥有了最恒久的动力。

【亮点品味】

内容方面,文章以书信的形式,与墨子直接交流,体现赞美之情,这本身就是“仰望星空”的表现。作者以对墨子的认识由浅到深的顺序,依次体现墨子的理想与为理想奔走的务实精神。结尾总结升华,显现墨子的精神、行为对“我们”的深远影响,饱含现实意义。因此,文章内容丰富、想象生动、观点鲜明深刻。

结构方面,全文首尾相应,主体环环相扣,叙述、描写、说理、抒情相辅相成,文句晓畅而蕴藉,上下浑然一体,文脉清晰可辨,于结构严谨之中,彰显对文题辩证内涵的深切领悟。如文中以“那时我觉得”“终于,我一眼望到了你”“原来……”来串联材料、显露思路,内容严密。同时,表达也颇有文采。

不可多得的是,除内容的丰富之外,小作者还以深厚的文化底蕴,用饱蘸浓情的文化笔调,詩意地抒写墨子的“言”与“行”,细节描写使人物形神兼备,引用丰富贴切,使内容厚实,情感洋溢,文采飞扬。

佳作show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 北京一考生

人其实是一棵能走动的树,唯有抓紧土地,才能把握自己的呼吸;唯有仰望苍穹,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仰望时,莫忘脚下的土地;俯瞰时,心怀一片蓝天。

善于仰望,使目标明晰,让目光穿越现实的云层。司马迁虽遭刑辱,志于遗世之《史记》,终于流芳百世,千古称颂;孔明卧居茅庐而洞悉天下局势,终于在刘备三顾茅庐后大展身手,助刘得蜀;曹雪芹家道中落,却给世人留下文学巨著《红楼梦》。如若没有司马迁痛彻心扉的劳苦,没有诸葛亮多年积蓄的辛劳,没有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汗水,何来践言遂志,流芳百世!仰望,得到的是美景,是向往后的“明志”;而善于着眼低处,脚踏实地,才是仰望的根基、成功的垒土。

甘于着眼低处,脚踏实地,奋斗的过程亦充满快乐,努力往往令人愉悦。滴水可以穿石,因为水看到的是顽石,所以才日复一日地冲击;珍珠出自河蚌的痛苦磨砺,磨砺时,河蚌就看到了愿景,所以才甘心忍受那锥心之痛。着眼于低处,脚踏实地,不应放弃对高处的憧憬。没有憧憬的奋斗是盲目的,没有希望的奋斗注定是一场悲剧,高处总是给低处以力量,鼓励你去拼搏,激励你去奋斗。

仰望是一种美丽。沈从文生活在世人皆以为枯燥而无情的现实中,但他依然能把湘西小镇描绘成一个爱人、爱水、爱美的世外桃源,如不是他心中有“高地”,怎在书中现“美境”?

俯身触摸也是充满美的,是别样的美,是值得审视的美。丛飞的坚毅、邰丽华的坚强、史铁生的处乱不惊,都来自他们对现实触摸后的平静淡定,都是着眼于低处后的顽强与坚毅。

潭水宁静,是因为它看到了山的雄伟;流云飘逸,并非舍弃低处,而是时时牵挂之后的片刻放松。仰望,懂得自己的渺小而继续奋斗;着眼低处,重视细微,而甘于努力。

树,其实就是一个站立的人,在风中仰望天空,摇晃中抓紧大地。你发现了吗?它在饱食天的甘泉,吮吸地的汁液。

根伸长了,土抓紧了,自己离天空也更近了。

【亮点品味】

这篇作文是2010年北京卷中很有特色的一篇,小作者从“树”的比喻意出发,又落脚于“树”,并且利用类比的手法提出了更为深刻的观点:只有懂得“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相结合道理的人,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才能成就人生。这对于我们来说,不能不说是一次思想的洗礼与升华。本文语言也很有特色,文章语言流畅生动,富于文采,论据典型生动,充满哲理气息,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

北京卷高考作文 篇4

——题记

时光飞逝,不知多少个春夏秋冬离我而去,而你却从未离去,始终在线。朋友,虽然我们相隔万里,但每次与你通话时,仿佛你就在我的眼前,还是那么可爱,那么活泼。

上一次见你还是两个月之前,现在想想多么怀念啊!庆幸的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可以进行视频通话,虽不见真人,但每次视频通话时,总能给我带来欢愉。

有天夜晚,我回到家中,父母都在忙活,我和弟弟正在吃饭,但因为一点小事,我与弟弟起了争执,弟弟哭了。大概是那天父亲有烦心事,听到哭声二话不说,给了我一脚,母亲也责备我,说让我让着点小的。我很失望,噙着泪水跑出了家。

大街上人来人往,每个人都戴着口罩,看不清他们的表情,脚步声,汽车呼啸声,十本就清冷的大街加剧了几分,这使我的心情更为低落,看着行人的眼神,似乎也有几分责备我的样子。

我蹲在路边,眼神恍惚,不知要干什么,要思考什么。这时你的电话来了,我心浮气躁的按了挂断键,但你又打过来了,我接通后很不耐烦的喊“你到底要干什么?”

“怎么啦?你心情不好吗?”

“要你管,我现在都烦死了。”

“给我说说呗说不定我能帮到你呢!”

就这样,你一句我一句,我向你倾诉了我的苦衷,你先是慢慢安慰我,使我那颗躁动的心安静下来,我的心头好像流进了一泓清泉,使我倍感清爽,然后你给我讲一些关于你的趣事,让我高兴,忘掉不愉快,最后你让我赶快回家,向父母表达歉意,接着跟他们谈谈。

带着你的画,我回到了家,按照你说的,我照做了,父母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表示下次会查明缘由,不会鲁莽行事了。

朋友,谢谢你,你的在线使我获得了幸福与快乐。谢谢你在我伤心时的安慰,失败时的鼓励。

北京卷高分作文 篇5

自己总是那样的后知后觉吧,毕业时候并不觉的有什么可留恋的,当时的自己其实还有点恍惚,想:我竟然这样就毕业了,感觉很不真实,就这样我毕业了,冲冲忙忙的办理了毕业证,就走了!

现在想来,离毕业也有好几天了,我竟然到现在才感到有点惆怅的感觉!在一个地方待了那么久,如今就这样毫无留恋的走了,和朋友的相处也是那么久,怎样都好,我离开了学校,一个有苦有泪,有欢笑有开心待了5年的学校!从旧校区到新校区,在到离开,很多很多的回忆都是在学校,不管痛苦的,悲伤的,开心的,快乐的,都觉得现在想来其实真的都很好很好!

经过这几年,我们其实都长大了,或多或少的也都成熟了些许!大家都为了梦想或者生活去努力了。

年少轻狂的时代也已经成为了过去式,一切的一切都化为了回忆,现在的大家,有的已经穿上了西装去上班了,有的已经当上了老师为人师表,有的甚至已经结婚了。等等!

大家都不在是那时候的孩子了,可以想打架就打架,想骂人就骂人,可以那样的肆无忌惮无所顾忌!

时光的打磨叫我们都变了,变的成熟,变得世故,变得稳重!那样的我们也许会想,从前的我们再也回不来了,可是这样的结果也是必然的吧,世界上毕竟是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改变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就算变了,变的不在像以前的那个自己,可是自己就是自己,在怎么变都还是自己!因为毕竟我们还有心的回忆,那样的回忆会一直保留在心底,就算沉到心的最底层,总有一天,我们会想起来,会再次的回到那时候的自己!

七月,是个热烈的时候,那天的太阳那么灼热,仿佛在提醒我们,热烈些吧,毕业了!

那么,在怎么惆怅,我们还是毕业了,在这个最灼热的日子里,毕业了!好吧,祝福所有的我们一起毕业的大家!希望我们都会幸福!

废话说的多了,很久没写日志,没看书,生疏了,也不知如何下手了!

最近的自己,很忙,乱忙,糟忙,可是也没忘记有空上网看一看,可是人也懒了,空间也不怎么更新了!就这样一天一天的过着,为着以后的事情打算,为着很多事情。 压力不是没有的,妈妈说我的压力是自己给自己的,可是她并不知道,压力其实是无形的压上来了,并不是说谁给就给的了的!

学的多了,也就杂乱了,我其实还在为未来的事情而迷惑。很多很多,不知道该如何是好!过去的都过去了,现在的也将会成为过去。

北京卷高考满分作文 篇6

古人说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这里的命运,也就是时代。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发展轨迹,而生活在每个时代的人们,也有特定的归宿和历史使命。

80后90后这一批人,如今也逐渐步入中年,曾经的我们被称为“垮掉的一代”,而如今却逐渐接替了上一辈人,成为了社会的中坚力量。

社会的价值观,是多元化,是包容。“躺平”、“佛系”等显得颓废的词语,既是我们对于时代的无奈,也是我们的一种生活态度。在当下,有人选择996、007,要在北上广打拼、出人头地,有人选择“躺平”、“佛系”,过一些“小确幸”的生活,吃美食,开心玩,也是很不错的生活态度。我们一方面说着对生活和时代“无所谓”的话,一方面又努力前行,努力的活着。

随遇而安,顺势而为,是一种生活态度;而积极进取,开拓向上,也是一种生活态度。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每个人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是自己来决定的。今日之因,他日之果,有得有失,独自承担。

经济学里把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分成了不同的周期。已故的宏观大师周金涛说,人生发财靠康波(康波是一种长经济周期)。而我想说,何止是发财靠康波呢?整个人生的规划,同样也要拉长时间去看待。

先宏观,后微观,是一种逻辑思维方式。先确定自己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才能不迷失在时代中,才能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在当今这个时代,特别是大都市中,有太多容易让人迷失的因素,只有面对自己的本性,坚定信念,才不会觉得迷茫。

痛苦常常来自于想象和现实这二者之间的落差,而产生痛苦的根源,是想的太多,却接触现实太少,不接地气。时代的大潮裹着我们每个人向前,下海经商、房地产、国企改制、黄金、股票,我们赶上了什么?也许我们都没赶上,但我们依然每天活着。

北京卷作文 篇7

一考生

还记得小时候的我们,常常坐在秋千架上,用一口稚嫩的童音背诵那怎么也背不完的《弟子规》,争抢着在老师面前看谁背得又快又好。那“首孝悌,次谨信”的“圣人训”,至今也深深印在脑海中。

从“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的敬老,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的自律,再到“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的厚道,一条条老规矩犹如一个慈祥却又严厉的老人,谆谆教导了一代又一代的北京人。

长大后的我们纷纷走下秋千,步入社会。然而我却时时讶异于熟读《弟子规》的我们,正在渐渐淡忘那些老规矩。“跟长辈打招呼”变成了在餐桌上都会紧盯手机、冷落老人;“忠厚传世,勤俭持家”变成了郭美美式的铜臭漫天与纸醉金迷。老规矩甚至需要靠“贴到网上”才能被“关注”,以致我们部分人犹如那疏远的猎奇的游客,走马观花地“欣赏”与自己无关的商品。

我不禁要问,难道被我们淡忘的,仅仅是那些“老规矩”吗?若要问老规矩的内容,有些人一定会滔滔不绝头头是道,丝毫不是那种“健忘”的人。那么,与其说我们忘记了老规矩,倒不如说我们忘记了它们背后的传统文化——忘记了对长辈的敬,忘记了对自己的谨,也忘记了对世人的真。

昨天有媒体爆料,岳飞后人甚众,他们始终遵守“不与秦氏通婚”的“规矩”。然而这个“老规矩”到了近些年,却被“逐渐打破”了。何以哉?岳飞此规矩,其本意并不是死板地憎恨普天下秦氏之人,而是告诫后人勿与恶人为伍。而岳家后人一度如此注重表面功夫,可谓理解出现了偏差。由此可见,现代人往往忽略了老规矩背后的文化内涵,更多强调的只是表面化的教条。所以,老规矩便成为一纸纸空文,被我们惧怕,被我们回避,直至被我们遗忘,甚至“贴到网上”成为“引起关注”的噱头。

重拾老规矩,何不先去明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并稳固它在我们心中的地位?让我们对老人的一个电话,成为当今的“跟长辈打招呼”;让我们的微笑与暖语,成为新时代的“笑不露齿,话不高声”。孟子说过:“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心中有了传统文化的“规”,有了高尚美德的“矩”,那么,我们的每一言每一行便自成最美的方圆。

我想,总有那么一天,《弟子规》可以成为“弟子魂”,那谆谆教诲“老规矩”的老人也会笑而不语的。因为心有传统的我们,早已自成一方规矩。

传统在心,我们不惧规矩方圆。

[点评]这篇议论性散文从小孩子诵读《弟子规》写起,通过小时候的“知”与日后的“行”的巨大差异,提出了“难道被我们淡忘的,仅仅是那些‘老规矩吗”的诘问。主体部分逐层深入地探寻人们忘怀老规矩的原因,突出应“明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并稳固它在我们心中的地位”。时事材料岳秦两家不通婚的援引,用例典型,使文意趋于深入。文末发出呼吁,振聋发聩地指出“因为心有传统的我们,早已自成一方规矩”、“传统在心,我们不惧规矩方圆”,诚可谓收束有力。整篇文章列举现象、剖析原因、提出建议,条分缕析,不蔓不枝,语言流畅,如风行水上。尤其“现代人往往忽略了老规矩背后的文化内涵,更多强调的只是表面化的教条”、“心中有了传统文化的‘规,有了高尚美德的‘矩,那么,我们的每一言每一行便自成最美的方圆”、“总有那么一天,《弟子规》可以成为‘弟子魂”等文句,切中要害,深具内蕴,读来启人深思。

规矩不老,北京味道

一考生

偷了个清闲的周末,漫步于附近某条叫不上名字的胡同。

巷子里远远地传来卖豆汁的吆喝声,脚下的石板被鞋底敲得踏踏作响。

一片片青瓦、一垛垛老墙,每个凹凸刻痕都好像在讲述一段古老的故事。

有句老话:一城北平,半城胡同。时光仿佛凝固在了胡同里一个个古朴的小院中,那些北京的老规矩,好像还在那道狭长的天空中回响……

“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作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父亲曾说,这些都是他们的父辈从小就要求他们遵守的准则。然而如今,教导的人依然在诉说,而倾听的我们却像是在听一个个过去的故事。

是的,世易时移,这些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在物质和精神生活飞速发展的今天,在北京这样的城市里,这些“老得掉渣儿”、晦涩而苛刻的东西看起来是那么“不合时宜”。

于是,人们开始构建他们心目中的首都蓝图——一座座大厦拔地而起,一条条大道四通八达,现代化的发展不仅仅在侵蚀着古老独特的建筑,更是在抹杀着那小小胡同里的市井人情。

马路上、地铁里多了些埋头于手机、沉溺于虚拟世界的人,他们哪需抬头呢?即使看到彼此,又哪里知道谁是谁的邻居;高端住宅中多了些空巢老人,没有儿女的陪伴,也没有从前小院里的熟络家常,留给他们的,只是那大大的空房;酒店宾馆里多了些挥金如土、烂醉如泥的“土豪”,用他们自以为来路干净、用之不竭的钱换来各种物质和服务,肆无忌惮地挥霍着自家财富,践踏着百姓的血汗!还有,那一群群衣着像模像样却言行恶劣的青年,那一个个被父母溺爱得不成样子、稍不顺意就对长辈拳脚相向的孩子,那不管红灯绿灯、凑齐一拨人就过的“中国式过马路”……

脚下的步伐依旧有条不紊地踏着,轻轻地抚过老院墙上的一抹青灰——是呢,纵使岁月沧桑,有些东西永远不会老。

就像某个小院里,依旧会飘出长辈的谆谆教导。

洪亮的吆喝声再次划过不远处的天空——嗯,老北京的豆汁儿啊,虽然初次品尝时难以下咽,却是越尝越有味,就这样留传了几百年。味道满满,情意浓浓,我亲爱的家乡,我心中的老规矩,就是这个味儿。

[点评]这篇议论性散文用北京特色食品“豆汁儿”来比喻传统老规矩,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读来贴切、新颖。作者紧扣主题,着力展示“世易时移,这些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之后的严重后果(包括市井人情的淡化、道德底线的失守、国民形象的恶化等诸多方面),在现状与心愿的对比、反差中,突出了“纵使岁月沧桑”,老规矩永远不该老的主题,于娓娓叙谈中使我们明确了坚守老规矩的意义与价值。全文用词生动,文笔流畅,意境清逸淡雅,有种老北京胡同悠闲安逸的情味。首尾呼应,结尾处点出“味道满满,情意浓浓”,给人以希望和想象的空间。endprint

旧时光的味道

一考生

“糖葫芦儿,喂——”

“磨剪子嘞戗菜刀——”

“油饼儿老豆腐嘞——”

这些都是老北京胡同里最熟悉的声音,是马车流转的旧时光的味道。带着几丝玩世不恭的笑意,这座千年古都慵懒而惬意地伸了个懒腰,看似随性而为,却绝对合乎规矩。这便是北京,真正的皇城,所有的漫不经心都有着自己的恪守——老规矩,不能破。

而今,日新月异,北京已不仅仅是一座城市,更是一个符号。它代表着国家的门面。中关村的产品,每十天更新一代;CBD的高楼随着脚下的车水马龙暗了又亮,亮了又暗;天安门前,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涌动;首都机场每分钟数十架飞机的起落,连接着北京和大洋彼岸……北京前进的脚步,从未停歇。

在高级写字楼中,随处可见满身香奈儿阿玛尼、浑身散发着迪奥高级香水味儿的社会精英。他们神色肃然,他们步履匆忙,他们的关系是一张张被金钱利益维系起来的网,他们脑子里的项目和报表堆积如山。他们受过最高等的教育,他们深谙与人交往的处世之道,他们周旋于觥筹交错的社会……只是这样的他们,反而使北京染上市侩的味道——北京的老规矩,破坏了。

什么是老规矩?老规矩就是一代一代人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是家族传承的法则,或许冗长,或许繁复,却弥漫着祠堂里古檀的庄严,胡同里桂花的甜香。这是老规矩的味道,也是旧时光的味道。老规矩要求做生意厚道本分,可如今有多少黑心商家被曝光?北京每天有多少家公司成立,就有多少家公司倒闭。老规矩要求敬老爱幼,可如今有多少儿媳妇对婆婆恶语相向?民政局前有多少人登记结婚,就有多少人办手续离婚……

和这些物欲横流灯红酒绿相比,却总有一些人坚守着老规矩。全聚德的烤鸭,坚持将鸭胸脯上最好的两块肉献给座上最年长的人;内联升的布鞋,所纳的底子九十多道工序一道未省;瑞蚨祥的旗袍,全手工刺绣一针一线皆是真功夫。和这些百年老店相比,许多企业全无规矩,无怪乎它们会昙花一现。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北京城的老规矩正在老一辈北京人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中展现。青石板的老路上,每个人行得稳当,街市中一片繁华景象却忙而不乱。这里充盈着旧时光的味道,这里是北京,老规矩影响之下,四平八稳的四九城。

[点评]本文以富于老北京特色的一连串吆喝开头,带给读者亲切感。第四段的“老规矩,不能破”与中间的“北京的老规矩,破坏了”形成比照,体现出对当今时代某些人抛弃老规矩的担忧,彰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在直接揭示“老规矩”的内涵之后,文章继续运用对比手法,通过赞美百年老店坚守老规矩,让黑心商家、违背人伦者的行为更显其丑陋与恶劣。作者的拳拳之心,感人至深。行文用语也很出彩,比如对千年古都的拟人化描述,如“他们神色肃然,他们步履匆忙……”这一系列铺排,以及“老规矩就是一代一代人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却弥漫着祠堂里古檀的庄严,胡同里桂花的甜香”等诗意化表达,都令人赞叹。

曲终人不散

一考生

近日,有网友将一些“老规矩”整理后发到网上,由此触发了人们对于在文化长河中逐渐消逝的一些国粹的回忆,也让我想起了儿时就观看过的《牡丹亭》。

“玉茗堂前朝复暮,红烛迎人,俊得江山助。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这是《牡丹亭》第一出中的唱词。第一次听《牡丹亭》,是和外婆一起去戏园。外婆那天上街并不是去看戏,而是有别的事。而我听到戏园里有“咿咿呀呀”的唱腔传来,又看到戏园门前的海报上舞台人物穿戴着古装,显得非常漂亮,于是硬要外婆带我进去看看。当时,只见台上演员水袖翻飞,曲声婉转,后来才知道唱的是昆曲。回到家,便央求奶奶寻来戏词,一遍又一遍地念给我听;又找来录音,自己默默背下里面的一些唱段,再献宝似的学给家里人听。

时光荏苒,儿时的许多记忆早已淡忘,唯独那《牡丹亭》,深深植根在了我的心里,存在于记忆之中。当年痴迷的《牡丹亭》早已读过十遍以上,虽谈不上精通,但好歹是明白了其中的意思。忆起其他往事,我只是淡淡一笑,便过去了;但那《牡丹亭》却忍不住去看了一遍又一遍,以至于成为我的习惯。每当周末或节假日,班里同学会相约去游乐园,去郊游,但我只想去戏园。可是没有同学愿意陪我去,也约过几次,但都被他们骂了句“一个未老先衰的老古董”。无奈,我只能让外婆陪着我——幸好,外婆也是喜欢戏曲的。因为这个原因,当同学们聚在一起谈论《来自星星的你》中的都教授时,我很想有人与我谈谈杜丽娘与柳梦梅,谈谈生旦净末丑,谈谈戏曲舞台上的悲欢离合……

我不再奢求有同学与我一起去看《牡丹亭》,但我期待,一如他们希望别人理解他们活在“都教授”的灵魂里一样,有人能理解我活在杜丽娘的情感里,抑或崔莺莺,抑或杜十娘。不知道是我的感觉有问题,还是演员的因素,近年来总觉得舞台上那缠绵咿呀的唱腔也带了几分敷衍,少了几分真情,少了那绕梁不绝的余音。

曲未终,我便出了戏园。回到家里,发现电视中正在播放《霸王别姬》,看着程蝶衣在日本军官面前唱起“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眼眶不禁湿润起来。

我相信,那些深入人心的戏词总会流传,一代又一代。纵使时过境迁,戏中故事,才子佳人,世俗恩怨,仍会伴着那咿咿呀呀的唱腔,曲终而人不散。

[点评]“老规矩”是传统文化的代表,因此,由“‘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联想到昆曲这一文化瑰宝的现状,本属题中之义(在材料“含意”范围之内)。从文章内容看,该考生俨然是个小戏迷;落笔经典曲目《牡丹亭》,从选材上讲就与众不同、高人一筹。试想,如果没有对戏曲艺术的谙熟与深切感悟,能写出这样别致的佳作来吗?作者描写与外婆一起看戏的场景,描写自己“献宝似的学给家里人听”,喜爱之情洋溢于字里行间;又将班里同学迷恋《来自星星的你》与自身爱好作对比式描写,有效丰富了作文的内涵,进一步突出了主题。endprint

没有“老规矩”的日子

一考生

人类已进入22世纪,科技飞速发展。清晨,我起床后看了看日历,发现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无“老规矩”日。作为科学界的权威,我根本无暇顾及这些。像往常一样,我决定出去吃完早餐开始工作。

可今天好像有点不寻常,每天吃早点排队,有条不紊。而今天却乱糟糟的,我被挤来挤去,好不容易捱到前面,刚要说话,就被不知从哪儿窜出来的几个头发染得红红绿绿的小伙子挤到了一边。我很是生气,想要发作,可一看到他们白色体恤上那几个醒目的大字——“今天丢掉老规矩,彻彻底底”,正在愣神之际,又有几个人挤到前边,我只好怅然离开。

饥肠辘辘,我返回家中,想让机器人给我做些吃的。“我是狂风,自由地吹,不问东西南北”,在家门口,我忽然听到鬼哭一样的歌声从家中传出,不禁大吃一惊。“走时,明明关好了门窗,怎么……”一种不祥的预感袭来。我赶紧推开门,没想到看到了令我吃惊的一幕:屋内一片狼藉,一个人正坐在沙发上,遥控着我的电脑。而那个人居然是平时对我毕恭毕敬的小吴,我的学生。更令我想不到的是,小吴看我进来,并不惭愧,反而漫不经心地说:“找你,你不在,觉得在屋里等比较舒服,就用你告诉的程序打开了门;无聊时玩了会儿电脑,翻翻你有什么好东西……”

“你,你……”我气得说不上话来。小吴则一副悠然自得的神态,继续他的“探索之旅”。“你不知道不能乱动别人的东西吗?没规矩!”

“规矩?”小吴大笑不止,“这些老规矩,太烦人,今天它们统统进了垃圾箱。”

我闻言怒目而视,却又不知所措。突然,我的手表电脑响起刺耳的警报:“邪恶之神被克隆复活,正在大肆破坏地球,警告警告!”“什么?怎么会这样?”我看小吴挥动着遥控器,瞬间明白了一切。“邪恶之神已到达附近区域,他准备毁掉操控它的程序。”当手表电脑的警报再次响起时,小吴也露出了恐慌的表情。也许这是他始料未及的,但为时已晚,门外一个巨大的怪物,邪恶地大笑着,已把手伸进屋内,并迅速抓起我和小吴,狠狠地摔了出去……

一声惨叫,我睁开了眼,看到清冷的月光铺了一床。原来是一场噩梦。我久久地回味着那个梦境,心想如果有一天真的没有了“老规矩”,那么,我们的世界到底会变成什么样?

这时,我想起了那句老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点评]该考生能从反面入手做文章,颇见运思之机智。他(或者是她)精心虚构的“一场噩梦”,承载着一个“不能没有老规矩”的沉重话题。作品巧妙地以老教授的视角,向人们展示出缺了“老规矩”的日子,是何等不堪甚至危险。最后以“梦醒”作结,回到现实,强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读来发人深省。全文描述生动,点题灵活,是一篇想象力丰富、耐人寻味的考场佳作。

永恒的教养

一考生

6月到来的时候,距爷爷的永远离开,已经有两年整了。

对我来说,关于爷爷最深刻的记忆,是每一个除夕夜里那庄重而严肃的“课堂”。我从那“课堂”里走来,成长为今天的样子;带着遗传于爷爷的那股读书人的迂气和固执,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万般困惑。

记忆中,在每年除夕的团圆筵席结束后,爷爷便将自己的几个男孙留下,围坐在火炉旁,讲家庭伦理、孝悌信义。而那个因为要帮着母亲姑婶收拾碗筷、会错过小半节“课”的我,同样会认真而专注地听着爷爷所讲的一切。火炉中橘红色的火光映着爷爷那张日渐苍老却很威严的脸……而新年的每一个清晨,当孩子们都在鞭炮的噼啪声中忘情地玩耍时,爷爷正进行着他的第二堂课,“学生”则换成了我的父母叔婶们。

直到今天,我仍然对这每年一度的“两堂课”有着一份难以言说的情愫。当网络一步步进入我的世界,我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课堂”中爷爷温厚有力的声音,像是缥缈在一个遥远的时空里,仿佛远去,却又不曾消失。从互联网的窗口看向世界,爷爷一定想不到,今天的世界是如此热闹:生活在马不停蹄地往前走,人们纵情追逐着生活中新鲜的一切;却又不时怀念过往,或是重提历史沉沙中的传统文化,或是重温某段逝去的岁月,或是重谈渐渐被人遗忘的“老规矩”。当传统与当下相遇,激起人们热议,也激起我信念深处的波澜之时,我无意间读到了顾准的一句话:“地上不可能建立天国,天国是彻底的幻想,矛盾永远存在。”

所以爷爷,当我读到顾准的文字时,我发现自己内心的疑惑开始一点点被解开。我开始相信,原来这世间是有一种永恒存在的;传统中的一些碎片将永远消失在时间长河中,而世界正以越来越快的节奏前进着、更新着,那些人们不断回望和默默坚守的,或许是人类生命中最永恒的一部分——它既不单单属于过去,也不仅仅属于未来,它是人类漫漫旅程中的根本,也是人类社会本身的准则。

[点评]俗话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位考生融情入文,以饱含真挚情感的文字回忆了一位令人尊敬的长者对儿孙们的谆谆教诲。然而时代变迁,“当网络一步步进入我的世界”,作者不由陷入“老规矩”与新生活冲撞出的漩涡之中;于是他带着读者走进冷静的思索空间,共同探讨什么是永恒,什么该坚守。文末以“它既不单单属于过去,也不仅仅属于未来,它是人类漫漫旅程中的根本,也是人类社会本身的准则”点睛,读来具有较强的启发性。

北京卷作文 篇8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北京卷高考满分作文:北京的符号,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看见祥子手里拨弄着现洋,心中盘算着买车,嘴里念叨着自己的小九九,身旁老北京洋车黑漆漆的车身、亮晶晶的瓦圈,闪着光;我看见王顺发忙着擦桌子码茶碗招呼客人,手里拎着老北京的大茶壶,壶嘴徐徐吐着水雾;我看见祁家正房的清水脊子旁石榴正红,天井的八仙桌上老北京的兔儿爷昂首挺胸,老太爷微笑点头;我看见沙子龙直视众徒一言不发,心中暗道:“不传!不传!”堂前老北京那只镖局长枪,静静倚立墙角,与主人遥相呼应……

读老舍先生的`书,仿佛被书中人物引领着,游览北京的街巷,呼吸北京的气息,欣赏北京的色彩,聆听北京的节奏,感受北京的心情……老舍先生的作品,就是老北京的符号啊!

那是老北京的丝丝缕缕、点点滴滴。似一段京胡弦语,激越铿锵,余韵悠长;如一壶茉莉花茶,馥郁芬芳,回味无穷。

忘不了老舍先生品北京饮食——“良乡的肥大的栗子,过了砂糖在锅里‘唰唰’地炒着,连锅下的茶烟都是香的”,“高粱红的河蟹,用竹篓装着,沿街高声叫卖;而会享受的人们,会在酒楼里,用小小的木锤,轻轻敲裂那毛茸茸的蟹脚”——只有老北京才会有如此诱人的风味;也只有老舍先生,才能领略得如此动情传神!

老舍先生虽然祖籍山东,可他却生在北京、长在北京,更无比地爱着北京。他爱老北京的一切,正如旧历年张贴的年画:喜庆、稚拙,又不失王者的大气;细致、精巧,更传达着文化的气息。老舍先生正是用自己的笔,用自己的心,以自己对北京的无比热爱,描绘出一个真实而又理想的北京,一个现实而又诗意的北京。于是,老舍先生的文字,老舍先生的名字,也因此成了北京的象征、北京的符号。

老舍先生出过国,留过洋,他自然懂得时代终究会推动“老北京”变成“新北京”,这是一种欣喜与哀婉交织的复杂情感。这种情感也常常在他的作品中流露出来。

——《四世同堂》的主人公瑞宣,喜欢逛八面槽、大栅栏、琉璃厂,可他也惋叹“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店铺都会消失”。正因为此,老舍先生在新时代北京的舞台上,努力创造着新北京的语言和形象,创造着新北京的符号。

北京卷高考优秀作文 篇9

一直以来,我给人的印象都是不成熟的模样,因为我有个可恶的“老毛病”——“爱管闲事”。

也许是因为从小就当干部的缘故,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竟然养成了“爱管闲事”的“毛病”,久而久之这竟然成了我不成熟的“模样”。瞧:星期天,正在做作业的我偶然一抬头:不好!一个小家伙正伸手去摘花坛里的花。“不许摘花!”我刚喊一声,也许是声音太大,竟把小家伙给吓哭了。尽管我用三块奶糖哄住了他,还是挨了母亲一顿臭骂:“人家是张局长的独苗,你这个催命鬼管恁多闲事干啥?你什么时候才能成熟点?”

公园里,春光融融,我尽情地沐浴着阳光的“恩赐”。“对,是狄更斯!他的《人间》棒极了,被称为什么……”一个小伙子正手舞足蹈地向他女伴讲着“狄更斯”的《人间》。“是高尔基,不是狄更斯”。我不禁脱口而出,那小伙子悻悻地拉着女伴就走,临别赠我一句:“典型的不成熟模样!”

今年,我成了“复读生”。妈妈千叮咛万嘱咐:今年再也不要当那“烂”团支书。考不上大学,就是当班长也没用。我也答应了。因为去年办校报、搞联欢,也确实浪费了我不少时间。我坚定地向妈妈保证:今年一定要“一心只读圣贤书,促成“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坚决做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坚决不再给人“不成熟的模样”……

然而,我“不成熟的模样”还是“又展现”了!

这几天,班主任生病了,教室的值日生也乘机“罢工”。一天、两天……昔日窗明几净的教室变得简直比垃圾箱强不了多少。我终于又“不成熟”了。“晓伟,王林,今天大概是你们俩做值日吧!”“不用‘大概’,是‘一定’。只是在下还得回家听A、B、C呢!”王林说着,就要跨出教室。他丢下一声“bye-bye”就走了。“哼!”晓伟从鼻子里冷笑几声,“管闲事,不成熟!”我分明听到了。

唉!我也开始后悔了,我干吗不能成熟点呢!我又不是班长,也不再当团支书了,我……我不禁狠狠地插着自己的头。

“回来!”班长一声怒喝,啊,正要走出教室的晓伟愣住了。

“把地扫了再走”。啊,是若尘,这个“书呆子”。

“对扫了地再走。”啊,是所有的人,我周围的所有的人。他们都热切地望着我。啊,我不再一孤立的人。我再也不恨我的“不成熟”了。

北京卷作文 篇10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5题。

邴原十一岁而丧父,家贫,早孤。邻有书舍,原过其旁而泣。师问曰:“童子何悲?”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必皆具有父兄者,一则羡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心中恻然而为涕零也。”师亦哀原之言而为之泣,曰:“欲书可耳!”答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我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自在童龀之中,嶷然有异。及长,金玉其行。欲远游学,诣安丘孙崧。崧辞曰:“君乡里郑君,君知之乎?”原答曰:“然。”崧曰:“郑君学览古今,博闻强识,钩深致远,诚学者之师模也。君乃舍之,蹑屣千里,所谓以郑为东家丘者也。君似不知而曰然者,何?”原曰:“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规不同。故乃有登山而采玉者,有入海而采珠者,岂可谓登山者不知海之深,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君谓仆以郑为东家丘,君以仆为西家愚夫邪?”崧辞谢焉。又曰:“兖、豫之士,吾多所识,未有若君者;当以书相分。”原重其意,难辞之,持书而别。原心以为求师启学,志高者通,非若交游待分而成也。书何为哉?乃藏书于家而行。(《三国志》卷十一注)

北京2003年《考试说明》对文言文总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1.常见实词、虚词在文中含义和用法的理解。2.常见文言句式的理解。3.文中句子的理解与翻译。4.文中信息的分析与筛选。5.文章内容的归纳,中心的概括。6.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与概括。

文言阅读选项段节选自《三国志·魏书·邴原传》注②引《邴原别传》,邴原少时即与管宁俱以节操为时称道。官至魏国丞相徵事。《三国志·邴原传》称其“秉德纯懿,志行忠方,清静足以厉俗,贞固足以干事”。阅读选段难易度适中,试题体现了《考试说明》的要求,但打磨粗糙,如第11题A句考查的“哀”在文中属为动用法,不属《考试说明》要求考查的范围。第12、15题有明显的知识错误,失去了试题考查的效度。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师亦哀原之言而为之泣。哀:悲伤

B.崧辞曰。辞:推托

C.郑君学览古今,博闻强识。识:见识

D.君乃舍之。乃:就

解 析

此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的把握。对上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B。A中的“哀原之言”的“哀”后带有宾语,属为动用法,即“为原之言而哀”,就是同情、怜悯邴原的话及其遭遇,解释为“悲伤”欠妥。 C中“博闻强识”的“识”读“zhì”,通“志”,意思为记,理解为“见识”错,且与“强”无法搭配。D中“君乃舍之”的“乃”是副词,在句中表示做法与事物情理相悖或事出意外,应理解为“却、反而、竟然”,理解为“就”错。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

A.夫书者,必皆具有父兄者。

B.心中恻然而为涕零也。

C.君乡里郑君,君知之乎?

D.非若交游待分而成也。

解 析

此题考查的侧重点是古今异义的词语。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共有的词的词义许多是有差别的,不能用现代汉语的词义去套古汉语词。上面句子中加点的部分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完全不同的一项,试题给出的参考答案是A。B中的“涕零”一词,古汉语中常出现,即“落泪”,现代汉语中这个词已经不用,只是在成语“感激涕零”中还保留着这个义项。C中的“乡里”,句中指所居之乡,即家乡。现代汉语中,“乡里”指家庭久居的地方。D中“交游”古汉语中多指交际、结交朋友。现代汉语中的“交游”也指结交朋友。应该说C、D句中加点的部分与现代汉语的意义都有相近之处。问题是A中加点的部分“具有”是否就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完全不同呢?古汉语中“具”通常作“具备、具有”讲,“有”通常指与“无”相对,表示领有。“具有”在句中显然是“有”的意思,如同《孔雀东南飞》中“我有亲父兄”的“有”。现代汉语对“具有”的解释,即“有”(多用于抽象事物)。要让考生把A中的“具有”理解为如参考答案给出的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完全不同,实在是难为他们。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原过其旁而泣。 子路拱而立。

B.一则羡其不孤。 秦贪,负其强。

C.岂可谓登山者不知海之深,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

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D.当以书相分。 斧斤以时入山林。

解 析

此题考查对文中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掌握。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C。C中“不知海之深”与“而笑李渤之陋”两句中的“之”都是助词,都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A中两个“而”的意义和用法有异。“原过其旁而泣”的“而”是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子路拱而立”的“而”是连词,表示立的方式或状态。B中两个“其”的意义和用法有别。“羡其不孤”的“其”是人称代词,代他们,即“皆具有父兄”的“书者”;“秦贪,负其强”的“其”是物主代词,代“它的”,即秦国的。D中两个“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当以书相分”的“以”是介词,相当于“用”;“斧斤以时入山林”的“以”是介词,作“按、按照”讲。

14.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师)于是遂就书。

B.(师)金玉其行。

C.君似不知(郑君)而曰然者。

D.(原)又曰:“兖、豫之士,吾多所识,未有若君者;当以书相分。”

解 析

此题要求考生辨析括号中补出的省略句的省略成分的正误,实际是考查对句意的正确理解。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C。A中“于是遂就书”的主语是“邴原”,不是“师”。B“金玉其行”陈述的对象是“邴原”,不是“师”。D中“又曰:‘兖、豫之士,吾多所识,未有若君者;当以书相分。’”说上述话的人是“孙崧”,而非“邴原”。

1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邴原童年丧父,家境贫寒,因而时常感伤哭泣。

B.邴原舍郑君而求学于孙崧,是因为孙崧的学问更大。

C.邴原认为孙崧如“登山者不知海之深”一样误解了自己。

D.邴原把书藏在家里不读,是因为他对求学有更深的认识。

解 析

此题考查对文意的正确理解。A项说“邴原童年丧父,家境贫寒,因而时常感伤哭泣。”纯属望文生义。原文是“邻有书舍,原过其旁而泣”,并非“时常感伤哭泣”。B项是分析邴原舍家乡郑君而远赴外地求学于孙崧的原因。邴原不认同郑君那样埋头书斋的治学方法,用邴原自己的话来回答,即“人各有志,所规不同”,并非认为孙崧的学问比郑君更大。C项邴原直言孙崧“君谓仆以郑为东家丘,君以仆为西家愚夫邪?”致使孙崧当面致歉。而邴原反问孙崧“岂可谓登山者不知海之深,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是在强调“人各有志,所规不同”,并非认为孙崧如“登山者不知海之深”一样误解了自己。

试题给出的参考答案认为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D。D项说“邴原把书藏在家里不读,是因为他对求学有更深的认识。”此项作为正确项值得商榷。从文中看,孙崧在致歉后,又自我介绍说“兖、豫之士,吾多所识,……当以书相分。”显然孙崧此时是表示要用行动帮助邴原。“以书相分”中的“分”疑为“介”的错字。《说文解字》中解释“分”,刖也,从八从刀,刀以分别物也。解释“介”,画也,从八从人,人各有介。“分”“介”二字的篆体、楷体都很相像。“分”疑为“介”的错字,虽属猜测,但在“当以书相分”的上下文意理解上,“介”要比“分”稳妥得多。如果这个猜测不谬,则句中的“书”就应解为“书信”,即孙崧提出要写一封信把邴原推介给自己熟识的兖、豫之士,这才能与下文“持书而别”“藏书于家”衔接照应。退一步,即使像试题这样把“藏书于家”的“书”解为“图书”,D项也难以成立,因为从文中看,邴原虽不认同郑君那样埋头书斋,穷经皓首的治学方法,更赞成治学要接触社会,读活书,经世致用。但不能因此就断定“邴原把书藏在家里不读”,且“不读”既在选文中找不到依据,也从情理上讲不通,因为主张接触社会读活书的人,不一定就反对读书。

16.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规不同。

译文: 。

解 析

文言文翻译是对考生文言能力的一种综合考查,也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由于这类试题有沟通古今的作用,考生在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过程中,既要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因此,它又是检查考生书面表达能力的一种好方式。

对文中重要句子句意的准确把握,实质是对句中重点词语的把握,重点词语常常有多个义项,一定要通过与前后文的联系进行分析辨别,弄清正确与错误、全面与片面、妥当与偏差的区别,从而确定取舍。如前面第15题对“当以书相分”中的“书”的义项的辨析。

画线句子共5句话。第1句话的关键词是“说”,正确的理解应为“话”或“教诲”。第2句话的关键词是“诚”“苦药良针”,“诚”在句中应解为“确实”或“实在”,“苦药良针”应解为“苦口良药”。第3句话的关键词是“达”“微”“趣”,“达”在句中是“切中”“切合”或“理解明白”的意思。“微”在句中是谦词,指“微小的”“卑微的”。“趣”在句中可解为“志趣”“情趣”“志向”等。第4句与现代汉语没有多大区别。第5句话的关键词是“规”,在句中的意思可解为“规划”“考虑”“打算”“设计”“追求”“向往”等,“所规”即“规划的”“考虑的”“打算的”“设计的”“追求的”等。

译文:先生的话(或先生说的话),真可以说是苦口良药,但还是没有完全了解我内心的志向。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各人打算不同(“所规”的翻译可以灵活掌握)。

【附译文】

邴原十一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穷,很小就成了孤儿。邴原家附近有所学堂,邴原路过学堂伤心地哭泣。老师见了问道:“小孩子为何事悲伤?”邴原回答道:“失去父亲的孩子容易伤心,家境贫寒的孩子容易伤感。那些能读书的孩子,一定都是有父兄的,一来我羡慕他们不是孤儿,二来羡慕他们能有机会求学,内心悲痛而替自己伤心落泪啊。”老师也为邴原的一番话动情而流下了眼泪,就说:“你如果想读书,我可以教你!”邴原回答说:“家里没有供我念书的钱财。”老师说:“如果你有远大志向,我可以白白教你,不收钱财。”这以后邴原就在这所学校里学习。整个冬天,用心诵读《孝经》《论语》。自打儿童时起,就表现突出和别的孩子不同。到他长大后,他的品行如同金玉一样光洁。邴原想远赴外地求学,就到安丘拜访孙崧。孙崧推托说:“你家乡的郑君,你了解他吗?”邴原回答说:“了解。”孙崧说:“郑君治学,纵览古今,研究的范围宽广,博闻强记,探索幽深的道理,实在是求学的人拜访的老师中的楷模啊。现在你却舍弃他,远行千里到我这里,恐怕你认为郑君只是家乡的长者。你好像并不了解郑君却回答说了解他,什么原因呢?”邴原回答说:“先生说的话,真可以说是苦口良药,但是先生仍然没有完全了解我内心的志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各个人的打算不见得相同。所以才既有登山采玉的人,也有入海采珠的人,怎么可以说登山的人就不了解海的深浅,入海的人就不知道山的高低呢?你说我仅把郑君当作家乡的长者,你是否认为我就是家乡无知的人呢?”孙崧向邴原婉言道歉。并说:“兖州、豫州一带的读书人,很多都是我所认识的,很少有像你这样的;我写封书信向他们推介你。邴原尊重孙崧的意愿,不好意思拒绝他,带着孙崧的信告辞。邴原内心则认为拜师求学开导学问,只有志向高远的人才能做到学识通达,这不像结交朋友,要靠介绍来促成。书信对求学有什么用呢?就把孙崧写的信放在家里,继续外出求学。

上一篇:2024年池州省考面试培训班4下一篇:压力容器审核人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