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泣的公共设施

2022-10-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哭泣的公共设施

住宅小区的公共配套设施

许多业主对小区内公共配套设施产权的归属问题搞不清楚,有人说小区内公共配套设施产权归开发商所有,也有人说归物业公司,还有人说归业主所有。那么到底小区内公共配套设施产权归谁所有呢?

过去城市房屋基本上是直管公房、自管公房和私房。前两种房屋的产权归房管部门和单位所有。住宅区内的公共配套设施一般都归产权单位所有并管理。而现在的开发商向国家购买了一块土地的使用权,在这块土地上开发了住宅,并按有关规定建筑了若干公共配套设施,开发商把住宅出售给业主,收回其在该住宅区的全部投资并获得利润。那么,住宅区内的公共配套设施的产权当然归广大业主共有。这是因为:第一,从商品房的成本构成来看,根据国家《商品住宅价格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商品房的价格成本包括住宅小区基础设施建设费和小区非经营性配套公共建筑的建设费。又据国家电力公司《关于对新建居民住宅供电设施收费及管理的意见》中第六条规定:“在新建住宅区内,由新建住宅单位投资建设的室外配电设施,其投资又摊入建房成本的,室外配电设施产权属于居民共有”。

第二,从公共配套设施的使用权角度来看,住宅区内的公共配套设施是住宅总体的一部分,没有住宅,也就谈不上公共配套设施,它与楼道、院路一样属不同所有人所共有。按照国家《城市异产毗连房屋管理规定》:“所有人和使用人对其共有、共用的设施应共同合理使用并承担相应义务;除另有规定外,任何一方不得多占、独占;开发商向广大业主出售了房产,同时也转让了土地使用权,也同时相应出售了同住宅同时建造的公共配套设施。所以,公共配套设施同住宅一样,小区产权所有人当然也是公共配套设施的产权所有人。

第三,从住宅区公共配套设施的管理机构来讲,根据国家建设部《城市新建住宅小区管理办法》和国家有关部门关于加强小区物业管理的有关法规精神,住宅小区内公共配套设施的产权应该由广大产权所有人或使用人的代表机构:业主委员会来负责具体管理。当业主委员会选择了某一物业管理企业并与之签订了委托管理合同后,其公共配套设施就委托给了物业管理企业来管理。所以,住宅小区的广大业主应明白:小区内的公共配套设施的产权,既不属于小区的建设者即房地产开发商,也不属于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而只能属于住宅区内的所有业主自己;其处置权应是代表广大业主利益的业主委员会;其管理权应是业主委员会委托的物业管理企业。

第2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意义

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有其必要性。这是经济发展的奠基石,必由之路。有付出才有回报,同样,在经济学上,属于一种“社会先行资本”(Social Overhead Capital—SOC),在合理正常的情况下,投资的成本与收益的多少息息相关。就好比风行多年的地方招商引资,在招商之前那大量的准备活动大多是基础设施的改善,以达到吸引资金的目的。

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在此,按区域分为两大部分:其一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其二为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是一项利民利国的好政策。它帮助解决三农问题,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刺激农村发展,打破农村闭塞的状态,对于改造传统农业,,把现代文明引入农村,改变农民的生存状态,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一定程度上缓解城乡差距日益扩大的矛盾,增强农民的幸福感。为社会主义文明发展繁荣,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稳定做出贡献。

此外,它还具有多方面的经济意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会降低农民的投资风险,使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极大地刺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并会实现农村产业的转型升级,创新技术的引入。不断地增加农民收入,由温饱迈入小康。有利于正确消费观的宣传,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刺激农民消费,拉动内需,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成本与技术含量都相对较高。一般都是聚集的工业园区或大学城之类的。

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改善,也是有政治意义,经济意义,此外,还有文化意义。

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改善,有利于城市的发展,这是毋庸置疑的。最能体现的是城市内部资源的分配,市中心一般会从政治中心演化为政治商业中心。而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市中心都会迁移,并在新市中心周围改善公共设施,吸引资金发展开发该地区。从而使得发展较为平衡。不仅如此,它还便利市民的生活,营造出幸福感,并一定程度上减少市民的支出,增加收入,拉动内需,促进城市的正常运转。

它的经济意义则在工业的集聚地,高新技术的集聚地,巨大的物流、能量流和信息流能够增加城市运转速度,刺激一座城市的发展。信息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巨大的商业价值。集聚,基础设施的公用,成本的最小化,利润的最大化。

文化意义则在于,大学城的建立易产生思想的火花,教学资源的共享,便于教师的共同交流,以及教育资源的流通。学生与学生之间更容易沟通,文化上可能会形成竞争的良好氛围,“百花齐放”的思想盛况也是可能的。

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都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增加民众的幸福指数,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

第3篇:关于配套城市公共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有关问题的通知

【责任者】市规划局、市财政局、市建设局、市国土资源局

【文件编号】中规通[2005]20号

【成文日期】2005-07-04

火炬区管委会,各镇政府、区办事处,市各有关单位:

为适应中山市城市建设的需要,现就中心城区建设项目配套城市公共设施及市政公用设施(以下统称“配套公建”)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配套公建用地和配套建筑面积由建设单位按如下标准提供:

商住工业

配套公建用地(占总用地)8%3%

配套公建建筑面积(占总建筑的面积)9%4%

二、开发建设用地面积较大,规划要点中要求配套公建项目(如市场、学校、幼儿园、

社区用房、派出所、垃圾转运站、公共厕所、排水泵站等),建设单位须把公建配套项目与建设项目同期进行方案审查及规划报建,同期施工同期进行规划竣工验收(竣工标准按商品房竣工验收标准)。若配套公建的用地面积和建筑面积小于本通知第一条要求的,不足部分由建设单位根据规划计算出的配套公建用地面积和建筑面积进行作价补偿。补偿标准具体为:

(一) 配套公建用地作价补偿的计价标准为该地段基准地价的1.5倍。

(二) 配套公建建筑面积作价补偿的计价标准为:

1、

2、 商住项目每平方米1500元。 工业项目(工业园区内的项目除外)每平方米600元。

划局计算出的配套公建用地面积和建筑面积,按上述标准作价补偿。

四、配套公建建筑面积作价补偿的执行主体为市财政局,收入纳入市财政非税收入管理。

五、各镇(包括火炬开发区,下同)的建设项目配套公建,由各镇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参

照前述要求执行。参照执行的镇,由镇政府作为配套公建作价补偿的执行主体,收入须统一使用财政票据,纳入镇财政非税收入管理,并按收入的20%上缴市财政统筹使用。

六、本通知自2005年7月15日起执行。

三、若开发建设用地面积较小,规划中没要求具体配套公建项目的,建设单位须根据规

第4篇:关于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张晋英

为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积极构建全面覆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为更好地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农村文化事业专项资金用好、用活,我们通过基层实地考察、征求意见等形式就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行了初步探讨和调研。

一、基本情况

我市现有建制乡(镇、场、区)148个,行政村3109个,农业人口357.6万人。近年来,我市的农村文化事业在全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大潮中,在上级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尤其是省委、省政府为开展农村文化“三项”活动下拔了专项资金,为农村文化活动送来了“春风”和“及时雨”,改变了我县农村文化事业的“一穷二白”的面貌,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是基础建设得到加强。为开展我市农村文化“三项”活动下拔了4000余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加强基础建设、巩固文化阵地,全市144个乡镇均建立了文化服务站,配备了专(兼)职文化干部,建村级文化活动室或阵地。部分乡镇还添置了文化活动用品及体育健身器材,开办了图书室、电

影院、文化茶园、文化娱乐室,全市已有2778个行政村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

二是文化活动蓬勃开展。自2005年12月份开始,已在全市各乡(镇、场、区)及行政自然村放映故事片、科教片630场次,观看人数达9.4万余人次。送戏下乡245场次,观看人数达23.5万余人次。举办村级文化培训班参加人数达1000余人,为农村文化站送书1200余册。三是群众文化显现生机。近年,我县不少集镇的群众自发组织起来,唱歌跳舞,健身娱乐。村级文化活动也开始发展,共成立业余演出团体24个,每年文艺演出124场,观众人数达到9.92万人次。一些村还成立了农村开心乐队、威风舞龙队,每逢节庆、假日文艺团体便自发组织到全乡、镇、村巡回演出,得到农村群众的好评和首肯。走进我县农村,唱歌跳舞的多了,打架斗殴的少了;看书读报的多了,打牌搓麻的少了;遵规守矩的多了,惹事生非的少了;移风易俗的多了,愚昧迷信的少了,文明新风随处可见。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我县农村文化事业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通过调研发现,农村文化“三项”活动存在着一些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一是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一些基层干部思想上文化意识弱化,存在“经济是硬指标,文化是软指标”的模糊观念,对文化建设在农村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和作用认识不足,工作摆不上位置,往往“说起重要,做起次要,忙时不要”。甚至认为“唱唱跳跳,打打闹闹”对“城市生活不可少,乡村可搞可不搞”。这是农村文化发展缓、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二是欠账太多,投入不足。虽然党委、政府对农村文化事业非常重视,省政府的专项资金也能足额及时下拔,但由于我县在资金投入上底子太薄,一下子很难根本改变农村文化事业基础薄弱的现状。目前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主要以乡镇为主,而乡镇由于捉襟见肘的财力和抓经济的压力。三是队伍建设不力,文化人才匮乏。我县文化事业单位缺乏担纲专才,对全县文化不能很好发挥引领作用,对农村文化发展也关注较少;乡镇文化干部经常变动,或长期“挪用”,业务难熟悉,能力提不高,工作应付的多;民间文化人才又相对集中城区,农村百难挑一。人才匮乏是制约农村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管理职能未转变。近年,文化主管部门不少精力陷于举办活动等具体事务,从宏观上规划、指导、推进全县文化发展,尤其是农村文化建设着力较少,对业务单位工作管理督促不到位,常常是局里忙、馆里闲,未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职能转变,不利农村文化建设摆上位置和积极推进。

三、几点建议

1、解决好认识和位置问题。当前,我们已进入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的重要时期。加快农村文化建设,一方面有利

于解决当前农民群众基本温饱后激增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利于破除和抵御农村落后、愚昧、低俗的恶风陋习,提高群众文化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促进农村持续协调发展。另一方面,我县是农业大县,只有农村的全面进步,只有农民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我县的跨越式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从长远和发展看,加快农村文化建设,也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将其提上日程,摆上位置,真抓、重抓、实抓,是当务,也是职责。

2、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从我县文化事业的现状看,农民文化需求自主性、参与性增强,已不满足有所“看”,更加追求有所“乐”。各级应把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作为重点,切实加大投入,逐步改变群众文化活动场地、设备、器材和现代传媒、网络等硬件设施严重不足的状态。上层应变“蜻蜓点水”的“送”文化为实实在在的“建”基础,多给以物和资的投入。基层要将农村文化建设切实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财政预算,建立刚性、长效投入机制,改变投入“随意”,工作“应景”状况。同时,通过积极的政策措施鼓励、引导、扶持

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多渠道投入,加快农村文化基础建设。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文化人才下乡制度,加强对农村文化队伍的培养。面向社会招贤纳才,解决文化事业单位青黄不接、人才奇缺问题。乡镇要建立健全文体服务中

心,配齐专职人员,稳定工作队伍。要大力发掘社会人才,培养文化骨干,建立一支扎根基层、融于群众的农村文化指导员(文化义工)队伍。通过强化“软件”建设,保障各层面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做,保障农村文化积极健康发展。深化改革,转变职能。要坚持以民为本,确立群众文化是基层文化工作重点,并纳入各级工作目标考核,确保农村文化建设落实。文化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弱“办”强“管”,致力于县级文化事业发展的规划、指导和协调、服务,为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构建良好环境。要进一步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引入市场机制、竞争机制,改变一些单位、一部分人懒散无为状态,强化职能,激发活力,切实发挥群众文化、农村文化建设“领头羊”作用。各事业单位可充分利用现有文化资源,积极开拓文化市场,开展有偿服务和文化产品经营活动,不断增强自我发展实力。

2010年12月30日

第5篇:对提高我市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管理效率和使用效益的思考

公共文化设施是公共文化服务的载体,是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用的阵地,是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物质基础。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和管理,特别是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和管理,直接关系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实现和文化发展成果的共享程度。随着《余姚市“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和《余姚市“文化燎原工程”建设规划》的实施,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日益受到重视,各地的集镇综合文化中心、村落文化宫等设施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不断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同时,如何经营管理公共文化设施,如何提高现有设施的利用率和群众的参与度,是实践文化事业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切合文化民生主题的有力举措,更是摆在每个文化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在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本文拟通过对我市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利用情况的分析,对如何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管理效率和使用效益作一探讨。

一、我市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成就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先后完成“东海明珠”创建工程和“111”文化建设工程目标的基础上,我市于2007年提出实施“文化燎原”工程,旨在通过创建文化强镇(街道)、集镇综合文化中心、村落文化官、自然村文化活动点和文化示范户,建立健全“镇、村、点、户”四级公共文化阵地网络。目前,我市已有文化强镇7 个,建成集镇综合文

1 化中心9 个、村落文化宫183 个,村落文化宫建成数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70 %,有3个村被评为省级文化示范村,17 个村落文化宫创建成为宁波市级基层文化宫,一半以上的文化宫达到余姚市特级和一级文化宫标准,泗门镇等部分乡镇已率先实现了村落文化宫的全覆盖,同时,127 个行政村的406 个自然村建有“六个一”文化活动点,活动点总数达到1100 多个。我市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得到了上级文化部门的充分肯定和基层人民群众的普遍好评。2008年,“文化燎原”工程被评为浙江省新农村文化建设重点工程一等奖;我市积极构建“15 分钟文化活动圈”的做法还被选定为文化部文化干部培训教材案例。未来几年,我市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将迎来更大的发展前景。仅2009年,计划新建集镇综合文化中心3个,创建文化强镇2-3个、体育强镇 4 个;计划新建村落文化宫40个左右,自然村文化活动点60个左右,为全市人民就近就便享受文化服务提供宽广的平台。

二、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和使用上存在的问题

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不断完善,使社会公众在闲暇之时有了休闲、娱乐、学习、聚会的场所,对丰富基层群众的业余生活、促进社会和谐、改善乡风文明有着显著的成效。但现实中也存在部分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没有完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与建设预期的成效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公共文化设施的有效利用率不高。一些已建成的村落文化宫存在部分被挪用、挤占的现象;个别村落文化宫在完成考核验收命

2 名的使命之后就被闲置;甚至有极个别的村落文化设施被用来从事赌博等危害社会公共利益的活动。

(二)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的不均衡性。一是内部设施利用的不均衡,农村公共文化阵地建成之初可以说是设施齐全,以村落文化宫为例,一般包括教育培训室、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室(老年活动室)、阅报栏、宣传窗、休闲公园和室外活动场等。现实中,休闲公园和室外活动场的利用率相对较高,跳排舞健身、饭后散步的人相对集中;而其他场所,由于管理服务不到位,不少设施有闲置现象,如个别图书阅览室因藏书量少、更新慢、开放时间短,借阅人数寥寥。二是利用主体的不均衡。在公共设施的使用者方面,最突出的问题是年轻人缺位。进出公共文化场所最活跃的人群包括中老年妇女、老年男性和儿童,年轻人相对较少,使得村落文化宫在某种意义上沦为老年活动中心的代名词。

(三)有些公共文化场所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一是消防隐患。由于部分场所缺乏管理人员,建设时配置的消防设施无人检修,部分场所堆放杂物,容易引起火灾事故。二是财产安全隐患。由于公共场所的性质,人员流动频繁,同时又没有专人对场所内的设施设备进行管理,公共文化设施被毁损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关于提高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管理效率和使用效益的几点思考

(一)努力培育公共精神,使全社会都成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者

在政府层面,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和使用应该坚持公益性原

3 则,政府在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过程中无疑起着主导性的作用。要贯彻“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关注农村、关心农民”的原则,按照“结构合理、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要求,完成“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的目标,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新建几个村落文化宫和几条健身路径就可以实现的。政府在建设公共文化设施的同时,就肩负起了监管的责任,一方面要监管它不被破坏,另一方面要保证它能够达到预期的功能服务,这就必然要求花大力气切实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率和加强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力度。如制定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绩效考评办法等,使之规范化、制度化、正常化。

在公众层面,“爱护公共设施,人人有责”的道理可以说是妇孺皆知,但很多人在潜意识里仍然把“公共的”等同于“官家的”,把公共事业的建设和管理责任全都放在政府身上。而事实上,现代社会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是公众获得生命意义的重要源泉,公共事务的管理模式将逐渐由政府管理转变为公众的自觉参与和自我管理。因此,社会公众必须把对公共生活及公共事务的关怀和参与摆在突出位置,并自觉形成以公德意识、社会责任、政治参与等为基本价值内涵的公共精神。农村公共文化设施作为公共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公众拥有利用文化设施来享受文化的权利,也要担负起保护文化设施让全民共享的义务。在此方面,新闻媒体要积极发挥公益性宣传的功能,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让更多的公众了解文化、参与文化、共享文化,让更多的公众明白他们不仅是公共设施的使用者,也是管

4 理者,让公共精神深入人心。

(二)积极追求效益最大化,使公众满意度成为衡量管理绩效的标杆

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向社会公众普遍提供丰富优质的文化服务。因此,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一方面要保证社会公众普遍参与,另一方面要确保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保证社会效益最大化。就目前而言,农村文化设施重建设轻管理、重一次性投入轻后续补给的现象严重。如果已建成的公共文化设施长期处于闲置状态,老百姓无法得到切身的实惠,那就相当于是对建设成本的零回报、零效益。为此,对建成且已投入使用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要加强管理,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的公共文化设施运行机制。同时,坚持以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为衡量标准,建立对各级文化机构、文化工作管理者的绩效管理考核机制。

(三)研究探索管理新办法,实践科学管理高效使用新举措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保障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正常运行。 要搞活机制,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良好运行提供制度保障。确立以市、乡镇(街道)、村和村落文化员为主体的四级目标责任制。市级文化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全市村落文化宫管理的日常督查、通报、考核、奖惩等制度,乡镇(街道)文化站每年对所辖村落文化宫使用管理情况进行全面检查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对村落文化宫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给予通报表彰奖励;乡镇(街道)分管文化工作的领导及文化站长要承担对所辖区域内的村落文化宫的建设和管理进行指导和

5 监督的职责;村党政主要领导要高度重视文化工作,切实把村落文化宫建设纳入工作岗位目标责任制,重视解决农村文化设施被挪用、挤占和边建设边流失的问题,对文化设施被挪用、挤占的要限时整改。村班子中要有专人负责村落文化宫建设与管理,按照村落文化宫建设标准配齐配强村落文化宫管理人员,规范各种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工作人员岗位职责、教育培训、团队活动管理、器材使用维护、图书借阅等制度,并上墙公布,自觉接受村民的监督。

要加大投入,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良好运行提供经费保障。确立以市、乡镇(街道)、村和社会资金为主体的四级经费补助政策。市财政每年拨出35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对四级文化阵地建设的资金补助;乡镇(街道)、行政村每年应当将村落文化宫阵地活动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财务)预算,乡镇(街道)对所辖区域内的村落文化宫阵地活动经费按该村人均(常住人口)一定的标准进行配套奖励补助,行政村要从村年集体可支配资金中列支一定的比例用作村落文化宫阵地活动经费。在确保政府投入为主的基础上,采取多种形式鼓励企业等社会资金捐赠,扩大投入渠道,进一步充实村落文化阵地活动经费。可以乡镇(街道)为单位,探索采取公司化的管理模式,由政府向企业购买服务,企业对一定范围内的文化设施进行管理并提供服务,政府再对该企业进行科学的考评。

要定岗到位,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良好运行提供人员保障。每个建有村落文化宫的行政村应配备一名村落文化员。村落文化员要求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文艺特长,年轻有活力,热爱文体事业,有一定的

6 组织协调能力,工作责任心强,并且具有奉献精神。通过一定时间的专业培训,掌握管理公共文化设施的素质和技能。村落文化员要切实履行岗位职责,管好、用好现有文化设施,按照当地群众的文化需求和生活习惯,对室内场所定期开放,确保每天不少于8小时开放时间,对户外设施加强巡查管护,对设施功能不全或损坏的设施要予以修复,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参与活动的需要。同时,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二是不断增强活力,促进农村公共文化设施高效运行。 要丰富基层文化活动载体,以文化活动带动文化设施利用率的提高。市级文化部门要建立健全送文化下乡的长效机制,深入开展以“三送”(送戏、送书、送电影)为载体的文化下乡活动,逐步把临时性、分散性的援助帮扶转变为有组织、有制度、有保障的运转体系,使文化下乡活动经常化、制度化。村落文化宫要有计划地开展广场文化、老年文化、外来人员文化等文化活动。村每年组织开展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文体活动6次以上,努力做到周周有文体活动,并确保每个村每年电影放映不少于12场,理论教育、文化艺术、科普知识等培训不少于2期,做到阅报栏定期更换,宣传窗(或黑板报)定期刊出。同时,积极推进村落图书室事业发展,广泛开展群众读书活动,大力传播先进文化,村图书室要确保每年新增图书100册以上。

要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以文化人才集聚人气、活跃农村文化阵地。加强村落文化员队伍建设,强化村落文化员的教育、培训、管理和奖励;积极培养农民文化骨干,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

7 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方面的作用;加强文化户建设,发挥文化户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示范带头作用,每年评选出一批市级文化示范户和省级文化示范户;加强文体团队建设,发掘和培养多种门类的业余文体骨干,不断巩固壮大群众文体队伍,力争每个村有2支以上业余文体团队,人数20人以上;加强农村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逐步形成市、乡镇(街道)、村三级文化志愿者服务网络,积极鼓励社会各界人士为农村(社区)和企业提供文化服务。

总之,农村公共文化设施“三分建七分管”,加强对文化设施的长效管理,充分提高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有利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农村群众文化,有利于进一步维护农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第6篇:京文公共发〔2011〕695关于发布实施《北京市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服务规范(试行)》的通知

京文公共发„2011‟695号

北京市文化局关于发布实施《北京市基层 公共文化设施服务规范(试行)》的通知

各区县文化委员会、首都图书馆、北京文化艺术活动中心:

为提高全市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水平,规范服务内容和服务标准,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促进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我们根据相关规定,制定了《北京市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服务规范(试行)》(见附件)。现将该规范印发给你们,请你们认真贯彻执行。在试行过程中,欢迎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便修订和完善。

1 — —

特此通知。

附件:北京市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服务规范(试行)

二○一一年十月十九日

2 — —

附件:

北京市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服务规范(试行)

第一章

则 第二章

旨 第三章

服务内容 第四章

运营时间 第五章

设施环境 第六章

运营机制 第七章

服务人员 第八章

经费保障 第九章

服务设备 第十章

激励监督 第十一章附

2011年9月

3 —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提高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水平,规范服务内容和服务标准,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促进公共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根据相关规定,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本规范中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是指由政府财政投资兴办的用以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街道乡镇级文化服务中心设施(市民文化休闲中心、文化体育中心、社区文化中心、综合文化站)和社区行政村文化室设施(多媒体综合文化中心),以下统称为文化设施。

第三条

街道乡镇级文化服务机构(文化服务中心、综合文化站、文化体育中心和社区文化中心等)和社区居委会行政村村委会(以下简称文化服务机构)负责管理本级文化设施。

第四条

本规范为基本服务标准,是考核区县政府、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文化工作和各文化服务机构的基本依据。提倡和鼓励各单位结合群众实际需求,增加相应的服务内容。

第二章 宗 旨

第五条

各文化设施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场所,是党和政府重要的思想宣传阵地。各文化服务机构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引,加强建设和管理。

第六条

坚持政府主导、以人为本、运行有效、服务至上、

4 — —

普惠全民、机会均等的原则。鼓励共建共享和综合利用,提供综合服务。以社区行政村文化设施服务为重点,以街道乡镇文化设施为补充,为市民提供基本的、公益的、均等的、便利的文化服务,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不得提供反动、淫秽、迷信、赌博等法律禁止或内容不健康的服务。

第七条

各文化服务机构及其文化设施的服务对象为全体市民(含来京务工人员)。

第八条

各文化设施应免费向公众开放,其基本文化服务项目实行免费服务。

第三章 服务内容

第九条

社区、行政村文化设施提供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包括:演出排练、电影放映、图书阅览、展览展示、文化信息共享、文艺创作、文化技能培训、校外活动、学生自习和娱乐健身等基本服务,满足老年人、妇女、未成年人、残疾人等各类群体的基本文化需求。街道乡镇文化设施应弥补社区行政村文化设施的功能不足,提升服务功能;有条件的,可以增设综合性小型剧场。

第十条

各文化服务机构每月开展的重点文艺活动不少于2次,全年不少于24次;每月开展的文化、科技、教育等各类讲座不小于1次,全年不少于12次;全年放映数字电影不少于10场次。应根据居民实际需求,及时增加相应的文化活动频次。工作人员要做好每次文化活动的登记备案和群众满意度调查工作。每

5 — —

月要定期针对群众提出的意见进行分析总结,调整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满意度。

第十一条

各文化设施应当不断完善,丰富更新所藏图书和文献信息资源,每年应对藏书量的30%进行流转、补充或更新。街道乡镇级文化设施图书阅览座席不少于30席,藏书量不低于5000册,报刊杂志不少于50种。社区行政村文化设施藏书量不低于2000册,报刊杂志不少于30种。

第十二条

各文化服务机构及其文化设施要加入本市公共图书馆网络,利用“一卡通”服务,提供各类图书资源。鼓励各文化设施之间进行图书轮换流动,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率。

第十三条

工作人员应引导和监督未成年人健康上网,每天累积上网时间不超过2小时。

第十四条

对于超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一般性服务标准的个性化需求,可收取成本性费用。原则上应按照提供服务项目的直接材料成本价(不得包含人工费和水、电等间接性成本),确定低收费标准。低收费标准须经居民听证会同意后方可实行。有收费服务项目的文化服务机构,应公布收费服务项目和资费标准及其价格构成,明码标价。

第十五条

文化服务机构开展的各类文化服务项目应避免影响周围居民正常生活。

第十六条 应设立咨询电话和服务台,耐心解答咨询。 第十七条

有条件的设施,还可免费提供存包、开水、雨伞

6 — —

租借、自行车打气、失物招领等便民服务。

第四章 运营时间

第十八条

文化设施应全年(含节假日)免费开放。开放时间:9:30—11:30,14:00--21:00。根据季节变化、退休居民和上班族的实际需要,可延长或调整开放时间,但每周累计时间不得少于56小时。对于需求强烈的设施空间,应按普惠大众、机会均等的原则,合理安排使用时间,避免长期独占。

第十九条

因故暂时闭馆或遇特殊情况不能及时开放的,应提前征得区县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同意,至少提前7日,利用有效方式向居民公告,说明原因。

第五章 设施环境

第二十条

各文化设施应提供与之相适应的公益文化产品和服务,不得改变用途。

第二十一条

文化设施中用于文化服务的面积不得低于使用面积(不含户外)的85%。街道乡镇级文化设施的图书馆(室)面积应不少于100m。在社区行政村文化设施中,应提供一定的独立空间,满足居民读书看报等图书服务需求;有条件的,应单独设置图书室,避免动态干扰。鼓励和提倡一站(室)多用,提高使用效率。

第二十二条

应在文化设施户外明显处悬挂文化服务机构牌匾和标志。在设施周边以及设施服务辐射半径末端处,应有引导性指示标识,引导居民参与。户外有条件的,可设置自行车或

7 — —

2机动车停车处。

第二十三条

文化设施应按照相关规定,设立无障碍设施,确保畅通,满足残疾人的需求。没有无障碍设施的,应及时进行增设。残疾人活动空间,应设置在地面一层,专人负责接待。无障碍设施设备要有明显标识,方便识认。

第二十四条

文化设施室内外环境布置,既要突出功能需求,又要兼顾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在功能布局上,要动静相宜,合理安排,减少互扰。

第二十五条

应按照卫生等相关部门规定,对设施设备进行定期消毒;特殊情况下,还应及时进行不定期消毒,保持环境整洁卫生无异味。

第二十六条

要保持空气流通良好,采光照明符合相关要求。室内服务区域,夏季温度不高于28℃,冬季不低于16℃。

第二十七条

室内一层门厅悬挂楼层设施功能分布图、开放时间、资费标准、工作服务考核目标、规章制度、服务信息、工作人员名录、居民意见反馈手册和咨询电话、监督电话。

第二十八条

文化服务机构应制定和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以及各项紧急应对预案和措施。保证消防设施完好,消防通道畅通,各通道要有明显的指引牌和应急指示牌。有条件的,根据实际需要,组织设施内的居民进行应急演练。

第二十九条

各活动区域或服务空间要张贴服务信息,信息内容要根据实际工作变化,及时更换。在设备器材上或就近悬挂

8 — —

张贴使用方法说明和指导使用的联系电话。要定期对各类设备进行检修。

第三十条

要使用规范化的文字和标识。服务对象主要是少数民族的,还应增加相应的少数民族文字。

第三十一条

禁止工作人员、服务对象在服务区域内聊天、吃零食、接打电话。服务区域内,任何人不得影响干扰其他人正常活动。

第三十二条

文化设施因城乡建设确需拆除或者改变其功能用途的,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在作出决定前,应当组织专家论证,并征得上一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经批准拆除或改变功能用途的,应坚持先建后拆或建拆并行以及便民性的原则,进行重建。重建规模应按照服务人口数量和现行建设标准复建,不得小于原有规模。

第五章 运营机制

第三十三条

各文化服务机构及其文化设施由政府设立。市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指导、监督和管理全市文化服务机构和文化设施。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区县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和社区居民委员会、行政村村委会分别是对应辖区内文化服务机构和文化设施的管理责任主体,应落实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具体负责管理工作。

第三十四条 市、区县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和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负责指导监督本行业内或辖区内文化服务机构和文化设施

9 — —

服务规范化建设和日常管理。区县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和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要具体指导、监督和支持社区居委会、行政村村委会及其文化设施服务规范化建设。社区居委会和行政村村委会负责辖区内文化设施和文化服务规范化建设和日常管理。

第三十五条 区县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要指导、监督和支持本区县各级文化服务机构开展业务活动。

第三十六条 街道乡镇文化服务机构是正科级全额文化事业单位, 是非营利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区县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和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的监督和指导下,具体负责设施管理和组织文化活动等日常工作,指导和帮助社区居民委员会、行政村村委会开展业务活动。

第三十七条 鼓励实行文化设施专业化管理。在区县文化、财政主管部门监督指导下,按照公开、公正、平等、择优的原则,由当地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通过政府采购方式确定文化设施的管理者,实施委托管理,降低管理和运营成本,提高服务效率。

第三十八条 文化服务机构应负责制定考核目标,对受委托单位进行日常监督、管理和考核,并根据居民满意度,对受委托单位实施整改。未能及时整改或整改无效的受委托单位,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应予解除委托。在解除委托期间,要保证文化设施正常运行和提供服务。

第三十九条 区县公共文化单位、街道和乡镇文化服务机构

10 — —

应建立文化资源配送系统,定期为基层文化设施提供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及时更换流转。

第四十条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供给,引入竞争机制,面向市场,采取项目补贴、资助和政府招标采购等方式,通过集中配送、连锁服务等多种方式,有效解决公共文化产品供给问题,实现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

第四十一条 区县文化主管部门及其公共文化单位应对群众文化组织员和文化志愿者进行集中辅导、培训和考核。全年培训时间不少于10天。考核结果应作为街道办事处和乡镇人民政府聘用的重要依据。社区居委会、行政村村委会要根据居民意见,提出具体培训需求。街道乡镇文化服务机构负责汇总上报需求。区县文化行政部门负责制定需求计划,统筹安排,组织实施,满足基层需求。

第四十二条

各文化服务机构要指定专人做好公共文化服务统计、整理、分析和报送工作。下一级文化服务机构要定期每季度向上一级文化服务机构或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报送文化服务统计数据。根据上级要求,各文化服务机构和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要及时报送相关统计数据。各填报单位和填报人应准确、客观地填报数据,不得有不报、迟报、误报、漏报和瞒报等不当行为。

第七章 服务人员

第四十三条

街道乡镇文化服务机构编制为3-4名专职群众文化组织员。每个社区行政村文化室(多媒体综合文化中心)配

11 — —

备1-2名群众文化组织员。人口众多的社区行政村,每增加2000服务人口增设1人,不足额的按下一数级计算。编制不得挪为他用。

第四十四条

群众文化服务机构负责人应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或初级以上专业职称),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热爱文化事业,具备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业务能力和管理能力。群众文化组织员应具有基本文艺技能,具备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热爱群众文化工作,善于组织群众开展文化活动。负责人和群众文化组织员除具备文艺技能外,还应具备现代化办公技能。

第四十五条

经区县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培训、考核合格后,负责人和群众文化组织员由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任命或聘任。考核内容应包括专业技能测试(分值30%)、群众满意度测评(分值20%)、完成本职工作(分值30%)、组织协调能力和其它方面(分值20%)。同等条件下,应优先选用艺术类专业毕业生或具有文化艺术系列专业技术职称的专业人士。

第四十六条

要对群众文化组织员定编定岗,实行岗位目标管理责任制,建立绩效考核、解聘辞聘等项制度。在岗人员请假、休假期间或退休、被调离、辞退后,各文化服务机构应及时补充配备相应人员,确保正常工作不受影响。

第四十七条

各文化服务机构负责人主要职责是:

(一)坚持正确的服务方向,不得提供反动、淫秽、迷信、赌博等法律禁止或内容不健康的服务。

12 — —

(二)负责管理和维护文化设施,确保设施正常运营。

(三)根据上级要求和群众需求,完成组织文化活动、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统计报送等相关任务。

(四)指导、监督群众文化组织员完成各项任务,考核任务完成情况。

(五)做好月文化活动计划和居民满意度测评工作。

(六)做好应急预防和安全工作,处理紧急情况。

(七)完成其它工作。

第四十八条 群众文化组织员主要职责是:

(一)按时开放文化设施,维持管理秩序,保障居民正常文化服务需求。

(二)根据居民文化需求和上级要求,制定和月度文化活动计划,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提供文化信息共享和文献信息流通等服务。

(三)根据居民需求,组织、辅导、培训居民,提高居民文化技能和文化修养。

(四)负责日常维护设施设备,保障正常运营,提高设施设备的使用效率。

(五)每季度末要做好居民文化需求调查和满意度调查登记工作,有针对性满足居民文化需求。

(六)做好日常文化活动和固定资产登记,每季度清查一次。

(七)要保持环境卫生清洁,每周一闭馆后进行统一消毒。

13 — —

(八)做好安全工作。遇突发情况,要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帮助设施内的居民脱离危险。

(九)及时上报各类文化活动信息、基础数据、统计报表。

(十)按照上级和文化服务机构要求,完成相应任务。 第四十九条

各文化服务机构应积极发掘和培育文化志愿者,引导文化志愿者提供公益文化服务。文化志愿者的主要职责是协助群众文化组织员完成各项任务。

第五十条

群众文化组织员经培训后上岗。工作时间内须佩戴工作证,工作证应标明姓名、编号和监督电话。

第五十一条

群众文化组织员应准时上岗,不得无故缺岗。 第五十二条

群众文化组织员应微笑服务,有问有答;使用普通话,用语文明。

第五十三条

群众文化组织员不得影响服务对象进行文化活动或阅读。

第五十四条

有条件的文化服务机构,可根据残疾人和行动不便的老年人需要,提供上门服务。

第八章 经费保障

第五十五条 各级政府要将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工作纳入到政府建设规划、政府预算、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和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中。

第五十六条 各级政府应将文化服务机构所需经费列入预算,确保公共文化服务经费足额投入并逐年增加,本级财政

14 — —

文化运行经费的投入增幅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文化运行经费包括人员经费、办公经费、文化设施设备维护和设备购置经费(包括基本服装道具和乐器等)、文化活动经费、培训费、提供公益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所需其它经费等。人员经费和文化活动经费由本级财政足额保障。要将人员编制执行情况和经费保障情况列入区县文化建设评分体系中。

第五十七条 在市级财政转移支付中,区县财政、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和社区居委会、行政村村委会要确保专项文化活动经费用于组织开展文化活动上。上一级文化服务机构应及时将政府保障的文化活动经费和文化设备拨付到下一级文化服务机构,并指导经费使用。

第五十八条 各文化服务机构应加强财务管理,运行经费应单独核算,有条件的可设立独立帐户;要切实做好文化设备登记入帐工作,将符合条件的文化设备按照固定资产进行管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挤占挪用财政文化经费。经费支出情况应在网上和社区公示。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应对财政文化经费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审计,并组织开展绩效考评工作,要将相关情况以书面方式及时报送区县文化主管部门。

第五十九条 接受政府扶持的社会力量,应向所在文化服务机构报告经费预算使用情况。涉及固定资产管理的,要遵照财政部门相关规定执行,各文化服务机构要做好登记、保管工作。

第九章 服务设备

15 — —

第六十条

社区、行政村文化设施应配备基本的演奏乐器、服装、道具、便携式录放机、棋牌类及桌椅等必要性配套设备,文化信息共享工程规定的网络设备,图书报刊及其书架、桌椅等必要性配套设备,基本视频音频播录制作系统等文化设备以及建筑设施必备的冷暖、安全保障系统等其它设备。

第六十一条 街道乡镇级文化设施除具备社区、行政村文化设施需配设备外,还应具有一定数量的适合户外演出需求的专业灯光音响演出设备。随着时代发展,结合居民实际需求,基本的必要性文化设备应根据相关规定更新调换。

第六十二条 区县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监督管理文化设备,督促街道乡镇做好登记、维护和更新等相关工作。

第六十三条 各文化服务机构可以按照相关规定,接受社会组织和个人的捐赠和资助。

第十章 激励监督

第六十四条 区县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相关规定和本规范,制定奖惩细则,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各文化服务机构均应制定相应的激励和考核办法,激发群众文化组织员的服务热情和责任意识。奖惩细则、考核办法和监督电话,应在区县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和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网站上公布。

第六十五条 要在显著位置设立公众意见箱,公开上级主管部门监督电话,自觉接受居民监督。区县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和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应指定专人负责办理群众举报。

16 — —

第六十六条 上一级文化服务机构要按照信访有关规定,对居民意见和投诉进行认真研究办理,及时回复,不断改进工作,提高服务质量。要做好保密工作,不得对投诉居民打击报复。

第六十七条 凡未按本规范执行的文化服务机构及其上级管理部门,将按照相关规定对其实施整改。

第十一章 附则

第六十八条 文化设施的布局规划、建设规模标准,按照《北京市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标准(试行)》(2007年)等相关建设和规划标准执行。

第六十九条 本规范由市文化局负责解释。

第七十条 本规范自发布之日起30日后施行。

主题词:文化

公共

通知

17 — —

北京市文化局办公室 2011年10月21日印发

18 — —

上一篇:人生哲理文章下一篇:做新时代合格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