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教案 囚蚁

2024-07-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公共教案 囚蚁

公共教案 囚蚁 篇1

教材分析:

课文以生动、富于童趣的语言记叙了记者的一件童年往事:童年时曾经认为世界上所有的动物都可以由人来饲养,由于喜爱蚂蚁,便开始了饲养蚂蚁的尝试,没想到第一次饲养导致了蚂蚁的丧命,第二次饲养以蚂蚁的全部逃走而告终,从而促使作者明白了“自由可贵”的道理。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来的可爱,童年的纯真,浓厚的好奇心和感悟生命真谛的美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9个生字。理解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文章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给与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时间与空间,在交流和换位体验的过程中感受文章的思想内核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孩提时代的纯真与美好,深刻感悟“没有什么比自由的生活更可贵”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能结合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在两次囚蚁过程中的感受与体验,并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的.含义。

教学准备

布置预习;赵丽宏作品

教学过程

一、抓住题眼,导入新课。

1、师板书“囚”字,指名读,齐读。看着这个“囚”字,产生了什么联想?

2、补充板书“蚁”字,齐读课题,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教师梳理问题)

过渡:看来,同学们的问题都围绕着“囚”字展开。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文本,走进作家赵丽宏纯真的孩提时代,跟随他在“囚蚁”的经历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吧!

二、初读,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1、自由读文,学习生字词,说说课文的大致内容。

2、默读课文,说说“我”和妹妹为什么想养蚂蚁,两次养蚂蚁的结果如何?作者的感受又是什么。

三、学习课文2~4自然段

1、默读这一部分,边读边思考:从哪里强烈的感受到“囚”?把句子勾画下来,并将自己的感受批注旁边。

2、交流预设:

“有盖的瓶子……旋紧瓶盖”

引导:我和妹妹“旋紧瓶盖”的这个小动作对于这15只蚂蚁来说意味着什么?(生自由说),难怪它们――

“不停地、急急忙忙、来回走动、惊惶不安、奔跑”你从这些词语体会到什么?它们肯定在用它们的语言大声叫喊,它们会喊――(生补白)

过渡:可惜蚂蚁的“呐喊”作者听不见,(学生接读第四段)

四、学习课文5~7段

1、默读课文这一部分,你读出了什么?(作者的温情,从哪里读出来的,体会情感读一读)分页标题#e#

2、作者这么温情地为蚂蚁们营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这不正表现了“人”对它们的关爱吗?何谈“囚”呢?

小结:火柴盒虽“好”,只是一个狭小的空间,怎么比得上大自然的广阔无限;有人饲养虽然无忧,可又怎比得上顺义天性,无拘无束来的快乐?“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自由谁都希望拥有。从这个角度思考,这“关爱”就是“囚禁”啊!

3、两次囚蚁的经过终于让作者明白:“没有什么比自由的生活更为可贵”,你是怎么理解的?

五、回扣课题,拓展升华。

1.学到这里,我们再来看课题,从这两个字中,你读出了什么?(生自由谈感受)

师述:自由是一种天性,也许人与动物相处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打扰,不干涉,默默关怀,真心尊重吧!

2. 补充原文:“如果回想一下,每个人儿时都会做过一些笨事,这并不奇怪,因为儿时幼稚,常常把幻想当着真实。做笨事不一定是笨人,聪明人和笨人的区别在于:聪明人做了笨事以后会改,并且从中悟出一些道理,而笨人则屡错屡做,永远笨头笨脑的错下去”。

3、读读赵丽宏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作者的写作特点,感悟作者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的文心文脉。

公共教案 囚蚁 篇2

根据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关于组织开展全省职业学校“五课”教研工作和“两课”评比活动的通知》 (苏教科院科[2010]11号) 精神, 一份完整的语文教案包括6个基本要素, 分别是教学目标、内容安排、教学策略、教学程序、资源开发、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明确具体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和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从“语言文字应用”、“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三个方面提出课程目标。

(一) 按三个维度进行设计

《课程教学要求》指出:“课程目标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核心, 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价值观三个唯独设计, 三者相互渗透, 融为一体。”课程目标体现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核心理念。首先, 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出发, 加强了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其次, 从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出发, 突出课程目标的实践性, 将“过程和方法”这一维度也作为目标的组成部分;而语文素养是存在于每个学生内部的文化心理结构, 它是不可传递的, 只能靠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才能养成。最后, 从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要求出发, 对语文的“知识与能力”这一维度也应有新的理解。

例如, 《雷雨》的教学目标从三维目标确立。一是知识与能力: (1) 了解戏剧基本知识及戏剧欣赏的方法; (2) 能够根据戏剧语言、情节挖掘人物性格, 初步把握人物性格 (如周朴园) , 提高戏剧鉴赏能力; (3) 能够根据人物性格冲突把握戏剧高潮, 感悟主题 (矛盾根源) 。二是过程与方法: (1) 初步感知戏剧, 理清〈节选〉情节; (2) 指导学生从文本语言情境进入人物内心世界, 理解人性的复杂。三是情感价值观: (1) 感受作者借助浓重的戏剧氛围所传达的悲剧意识; (2) 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 对“假、丑、恶”的摒弃。

(二) 按总目标、分目标来设计

这里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两方面: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教学目标。单元教学是一种多层次多视角的教学形态。单元教学法是以单元为基本单位组织教学内容, 进行教学设计, 实现阶段性的教学目标。它以某一基本方面相同或相近的若干篇课文组成的教学单元为教学单位。单元教学具有如下特点。

1.单元教学的整体性, 着眼于一组文章制定教学目标, 通盘考虑教与学、讲与练、读与写、听与说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2.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自己明确目标, 了解内容、探求方法、尝试知识迁移、检测和矫正学习结果, 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3.每单元由若干单篇组成, 单元有重点、有共性, 单篇有特点、有个性, 因而单元教学往往在异中求同的过程中把握规律, 又在同中辨异的过程中学会活用。

单元教学和课文目标有密切关系, 课文教学目标是单元教学的出发点, 单元教学是若干教学变量的组合。明确课文的教学目标, 主要结合教材、学生情况。基于《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的课程教学目标要求:“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 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 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 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笔者更倾心于将课程目标与单元目标结合起来, 对《雷雨》的教学做了修改, 单元教学目标如下所示。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 了解不同时代的中外戏剧, 从分析戏剧的艺术形象出发, 联系作家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时代背景, 把握戏剧的主题。

2.学习戏剧语言, 更加全面地理解戏剧。

3.通过本单元所选中外戏剧的阅读欣赏, 感受戏剧中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认识人物的典型意义及其审美价值。

教学目的如下所示。

1.理解戏剧中个性化的语言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2.了解戏剧作品的特点:尖锐的戏剧冲突和个性化的戏剧语言。

3.深刻认识旧社会的腐朽、黑暗和罪恶, 认识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的勇于斗争、追求光明的光荣传统。

二、内容安排详尽周全

能准确把握所选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以及教材的知识结构和体系;对教学内容的处理科学合理, 符合学生的专业特点, 切合学生的整体水平, 有梯度;内容的组织能体现应用性、开放性和创新性。基于公共基础课, 必须交6课时的教案。为了凑齐6课时, 选手会另起炉灶, 不参考教学大纲, 故意将3课时的教学改成4课时。如《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参考用书中明确3课时, 这容易给评委留下投机取巧之嫌。

笔者参赛的单元是江苏教育出版社的基础模块 (下册) 第一单元———生活的滋味, 在撰写《我的母亲》教案时, 根据教学指导用书, 我分两课时讲解。第一课时, 指导学生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引导学生找出表现母亲性格的语段, 用准确的词语概括母亲的性格。从母亲教子、母亲为人两个角度把握母亲的仁慈、严厉、容忍、刚气的特点, 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第二课时, 母爱的表达有多种方式, 可本文以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敬意。文章在平淡的语言下, 多了一份感情, 引导学生体会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指导学生鉴赏语言的方法, 让学生鉴赏自己喜欢的语句学习本文平实自然、朴素明净的语言特点。笔者认为, 两课时的教学安排符合教学的实际, 也考虑学生的学情, 本课的教学内容在初中已经有所涉及, 学生与家人的关系也比较亲密, 学生愿意与同学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可是, 有些选手硬将本课确定3课时, 通过“回忆母亲—理解母亲—感恩母亲”三个环节, 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恩之情。这样的延伸拓展, 显得有意拔高作品的主题, 将语文变成说教课。显而易见, 已经背离《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的明确规定。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三、教学策略灵活适度

教学形式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等确定和运用;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 对学生活动有明确设计, 有符合学生特点的学法指导, 合适的教学方法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策略依据不同的文体而千差万别, 散文的教学无非是情境法、朗读法、点拨法、讨论法;诗歌的鉴赏主要有诵读体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说的学习方法有问题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对比鉴赏法;这些传统的教学策略虽然简单, 却很实用。例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运用以下教学方法。

1.问题支架式教学法。它是积极主动探究, 最终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目的的教学方法。教学中,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充分考虑学情, 立足文本, 围绕关键句“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个革命家”设计了一系列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问题, 并对问题进行分解, 形成问题链, 形成以问题驱动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 引发学生思考,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 由文章的外表深入肌理, 由内容探究语言文字表达的技巧, 不断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2.语感教学法。语文教学中, 学生积累语言材料, 借鉴写作方法, 训练思维能力, 陶冶思想情操等都可以统一和落实到语感教学中。教学中, 以比较揣摩法为主, 辅之以美读感染、语境创设、切己体察等语感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联系具体语境, 从四个维度 (内涵、情感、表达技巧、表达效果) 对文中的关键语句进行品析、玩味, 探究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原因、目的及作用, 从而凭借语言文字, 深度解读文本, 把握文章的内在肌理, 切实提高学生品读关键语句的能力。

3.对话教学法。通过研读、问答、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立足文本, 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 实现作者、文本、学生、教师之间的对话。在教学中, 围绕“一个人”, 教师设计一系列问题, 在师生、生生对话中, 启发学生与文本深度对话, 概括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和高尚人格;围绕“一份情”, 在师生、生生的反复对话中, 引导学生与作者、文本深度对话, 解读作者的情感, 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围绕“一句话”, 学生将对文本的独特体验与教师和同学交流分享, 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 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四、教学程序有效实施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应当包含下列内容与步骤。 (1) 教学目标分析:对整门课程及各教学单元进行教学目标分析, 以确定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 (2) 情境创设: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 (3) 信息资源设计:信息资源的设计是指:确定学习本主题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本主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对于应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源, 如何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等问题, 如果学生确实有困难, 教师应给予适当的帮助。 (4) 自主学习设计。依据不同的文体特点, 进行灵活适度的教学设计。

以《我的母亲》为例:第一课时包括导入新课、整体感知、文本研读、品读课文、拓展延伸、体验感悟六个环节。第二课时包括进入情境、揣摩语言、拓展延伸、比较欣赏、体验反思、课堂小结六个环节。

五、资源开发重在挖掘

语文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 根据语文教育资源、教育理念, 为满足学生的语文学习需求, 以教师为主体, 通过与课程专家、家长、社区人士等的合作为学生设计言语实践活动以提高语言能力的过程。地方语文课程资源是中职学生身边的语文学习资源, 它有一般经典不可取代的情境性和适应性。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一切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资源, 把它们当作实现新的课程目标的中介, 充分发挥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作用。笔者在讲解《我的母亲》时, 根据散文文体的特点, 使用了江苏省规划教材及配套的资源, 搜集网络资源, 开发了授课需要的资源。

六、教学反思促进教师成长

教学反思简单说就是对照该课教学目标, 即过程和方法、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重难点、教法、学法等方面进行反思, 最重要的是反思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也可以是教与学的预设与生成情况的反思。教学反思包括亮点之处、不足之处、改进措施三个方面, 主要侧重于改进措施。教学反思既要贴近实际的教学环节, 不能夸大其词, 也不能凭空捏造。语文课程评价的策略思想是:以课程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为立足点, 以充分发挥学生在课程评价中的主体作用为切入点, 以学生的言语能力、言语智慧为重点。在这样的策略思想指导下, 具体的评价策略不妨作以下尝试, 在活动中进行。随着语文课程内容的结构改革, 语文学习活动成了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动过程, 既是学习语文的过程, 也是运用语文的过程, 同样, 还是对学生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等语文素养进行检测的过程。叶澜教授曾经讲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 如果一个教师写3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师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记录教学过程中的所得、所失和所感。以反思促教学, 长期积累, 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之收获。反思之功效对教师大有裨益。以上六方面是笔者参赛的浅薄认识, 有不当之处还恳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学无止境, 教亦无止境。我会努力前行, 争取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张国平.关于教学目标的设计[J].常州师专学报, 2002, (2) :76-77.

[2]李悦.语文教学方式转变的策略[J].石油教育, 2002, (6) :36-37.

[3]李乃生.浅谈中职校语文教学策略[J].中职教育, 2011, (667) :135.

[4]王存新.对中职语文课堂有效教学评价的反思与构建[J].中国商界, 2010, (204) :190-191.

[5]李冬青.中职校课堂网络自主学习模式和策略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 2008, (12) .

公共教案 囚蚁 篇3

1、学习课文五、六、七自然段,了解作者和妹妹第二次饲养蚂蚁的过程及结果。

2、结合课文内容理解“无所不能”“平心静气”“威风凛凛”“安乐窝”等词语。

3、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孩提时代的纯真与美好。深刻感悟“没有什么比自由的生活更为可贵”这句话的含义。

4、了解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作者与妹妹第二次饲养蚂蚁的过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作者孩提时代的纯真与美好。深刻感悟“没有什么比自由的生活更为可贵”这句话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 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记得上节课那对养蚂蚁的小兄妹吧!他们找来玻璃瓶饲养了15只蚂蚁。可第二天早上全死了。

谁记得原因?板书

后来兄妹俩决定为蚂蚁再做一个新居。

师:为什么蚂蚁已经死过一次了,他们还要再次养蚂蚁呢 ?

师:正是这样。他们怀着对蚂蚁无比的喜爱和美好的期待,决定为蚂蚁再造一个新居。这节课,让我们走到兄妹俩身边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吧!

二、精心研读 理解感悟

1、师:请大家翻开书70页,默读课文的五、六自然段,这次给蚂蚁做新居,兄妹俩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画出有关内容细细体会。可以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师:(学法指导)刚才我留意到这位同学,他在自学的过程当中,不但抓住了重点的语句,而且及时地在旁边批注上自己独特的感受,大家可以借鉴。

2、小组交流:

把你的收获在小组中说说吧!

3、全班交流:

这一次给蚂蚁做新居他们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你有什么感受?谁来说说。

预设:

● 火柴盒(扎小洞眼的火柴盒)

生:(读句子:我找来一只火柴盒子,准备为蚂蚁们做一个新居。怕它们再闷死,我命令妹妹用大头针在火柴盒上扎出一些小洞眼,用来透气。)

生:第一次蚂蚁就是因为不透气被闷死了,他们想火柴盒上扎了小洞眼,蚂蚁们就能透气了。我从“怕它们再闷死”体会到作者很喜欢蚂蚁,不想它们被闷死。

师:对!扎洞眼的方法真好!既然爱小蚂蚁,就不能让它们闷死。

谁愿意来读读这句!

生:读句子。

师:从你的朗读中我看到了一个细心的小男孩。

师:还有谁想说说?

生:我从命令这个词中感受到哥哥对这件事非常重视,一定要让蚂蚁们透气。

师:都命令妹妹了,可见这是件大事。经过第一次的失败,怎能让闷死的事件重演呢!

谁来读读哥哥的决心!

生:读句子。

师:你的朗读使我相信蚂蚁们决不会再闷死了。

严实的火柴盒扎上小针眼立刻变成了一个既透气又通风新家,这对兄妹真行!男同学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

师:从扎小洞眼我们体会出小兄妹对蚂蚁们的关心呵护,谁再接着说?

● 剪碎稻草

生: (读课文中的句子:当时已是深秋,天气有些冷,于是妹妹又有新的担忧:“火柴盒里很冷,小蚂蚁要冻死的!”对,想办法吧。在妹妹的眼里,我这个比她大一岁的哥哥是无所不能的。我果然想出办法来:从保暖用的草窝里抽出几根稻草,用剪刀将稻草剪碎后装到火柴盒里,这样,我们的蚂蚁客人就有了一个又透气又暖和的新居了。)我从妹妹新的担忧中体会到妹妹又怕蚂蚁们冻死,很着急!

师:她不愿蚂蚁们冻死,谁读读这句。

我仿佛看到了妹妹担忧的表情,真可怜呀!这么冷的天气,蚂蚁们怎么过啊!谁再来读读妹妹担忧的句子。

生:读

师:从你的朗读中我深切的感受到妹妹对蚂蚁的关心。女同学一起来读读吧!

你可以看图也可以结合课文想象当时的情景,你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生:体会“无所不能”、兄妹俩的动作、神态、他们的心情。

生:(谈感受)相机评价。

师:让我们感受着小兄妹的纯真与善良,朗读这个部分吧!

生:(齐读)

●师:这个新居又透气又暖和,兄妹俩并没有满足,他们还想了什么?做了什么呢?

生:(读书上的句子:我和妹妹又抓来……会喜欢这个新家的。)我从放饼干屑感受到他们想得很周到,怕蚂蚁饿着了。

师:谁能读出这种细心。

生:(指名读)

师:的确是把蚂蚁们照顾得无微不至啊!难怪他们自信地以为,一起读:蚂蚁们会喜欢这个新家。

师:是呀!两个小宝贝相信这样一个透气、温暖并且食物充足的新家,蚂蚁们一定会喜欢的。(师加动作深情朗读:遗憾的是……)听了老师的朗读你的心中涌出了哪些想法?

先和同座说说。

全班交流 指导朗读:

师: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美好的憧憬合作朗读这个部分吧!

师生:合作朗读。 (师引读:在这若有若无的微响声中,……)

(思维拓展)

师:兄妹俩想啊:小蚂蚁,你们快快长大吧。(CAI:在这若有若无的微响中,我仿佛已看见那些快乐的小蚂蚁正在长大,它们长出了美丽的翅膀,像一群威风凛凛的大蟋蟀……)这些是兄妹俩的美好愿望。下面请大家以“在这若有若无的微响声中,我仿佛已看见 ”开头说说你对可爱的小蚂蚁美好的愿望吧!

生:自由说。教师相机评价。(说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打三个点,指两名学生说)你们所描述的美好愿望正是句子中省略号所想表达的呀!

●3、(过渡)师:同学们,(指板书)兄妹俩用心地扎着小洞眼、认真地剪碎稻草,小心地放饼干屑,付出了自己所有的爱心和努力,他们认为小蚂蚁定会像他们所希望的那样成长,可结果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第7自然段。

生:逃得无影无踪。

师:为什么呀!如此一个充满爱的新家,书上用的什么词?(安乐窝)蚂蚁们干嘛逃得无影无踪呢?

角色转换:如果你们就是这安乐窝中的小蚂蚁,来,倾诉你们的心声!

全班交流

A、火柴盒能透气,但空间小。(评价:原来你喜欢大自然的广阔、自由。)

B、有稻草碎,虽然温暖但不自由。(评价:你的家不是这样的,你不喜欢被关起来,渴望自由,渴望快乐)

C、有食物,但不是自己劳动换来的。(评价:你愿意无拘无束地和大伙一起找,一起搬,用勤劳换来食物啊!)

D、你们的饲养就是囚禁呀!(评价:原来蚂蚁的感受和我们的想法不一样)

师:令人欣慰的是蚂蚁们的呐喊小作者听到了,谁来读读。

(CAI: 我也终于明白,蚂蚁们是不愿意被关起来的,它们宁可在墙角、路边和野地里辛辛苦苦地忙碌搏斗,也不愿意在人们为它们设置的安乐窝里享福。)

生:(指名读)

师:对,小蚂蚁不愿被关着,它们向往自由的生活。一二组的同学读读?

生: 读

师:是呀!蚂蚁们愿意忙碌、奋斗,他们渴望自由。三四组的同学在来读读。

生: 读

经历了两次养蚁的失败,小作者深深的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

师:让我们看着黑板,大声地读出来吧!

生:齐读句子。

没有什么比自由的生活更为可贵。

师:(课件)课后练习3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

作者曾经这样认为,(CAI: 1、童年时曾经认为世界上所有的动物都可以由人来饲养,而且所有的动物都可以从小养到大,就像人一样,摇篮里不满一尺长的小小婴儿总能长成顶天立地的大人。)可文章的结尾,作者却悟出了:(CAI:我也终于明白,蚂蚁们是不愿意被关起来的,它们宁可在墙角、路边和野地里辛辛苦苦地忙碌搏斗,也不愿意在人们为它们设置的安乐窝里享福。)

请同学们认真地读这两个句子,想想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生:第一个句子讲的是作者小时候的想法,第二句说出了这个想法其实不对。

师:对,第一个句子是作者童年时幼稚甚至是错误的想法,以为蚂蚁可以由人来饲养。第二句则是作者经历了两次“养蚁”结果不是死了就是逃了,明白了蚂蚁们不愿被关起来由人来饲养,像这样以第一句开头以第二句为结尾,就是我们平时接触到的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

三、总结全文 升华情感

同学们,兄妹俩第一次因好奇饲养蚂蚁到第二次全情投入照顾蚂蚁,结果两次都以失败而告终,现在你们是否明白课题为什么是“囚蚁”而不是“养蚁”吗?

是呀!作者以自己认为最好的方式饲养蚂蚁,以为它们会喜欢,但小蚂蚁们却毫不领情,因为这样精心的“养”对于它们来说意味着无情的“囚”。

四、作业

今天老师还带来了本文作者赵丽宏的另外几篇记叙他童年笨事的小文章与同学们分享,相信大家读后一定会有所启发,有所感悟。

如果你也有像他这般有趣的经历,讲给同学们听听。

板书设计: 11、囚 蚁

兄妹俩……养 蚂蚁……囚

旋紧 死

剪碎 逃

没有什么比自由的生活更可贵!

上一篇:银行营业主任述职报告下一篇:巴西最喜爱的娱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