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营养师的发展历程

2024-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公共营养师的发展历程(通用8篇)

公共营养师的发展历程 篇1

公共营养师的发展历程

公共营养师的历史由来

公共营养师介绍

所谓营养,顾名思义,营为营造、选择、创造之意,养乃养生、保持健康长寿之意,所以营养的概念可以解释为选择合适的食物达到健康养生目的的过程。相信这点,每个人都懂都能做。因为慢性病预防的需要,社会催生出营养师的职业。医生的本职是救死扶伤,问题是没有人愿意病危或者病重。但是,任何疾病的发生不是一夜工夫造就的,预防成为第一要事。医生不能随时预警这个不合适那个对健康有损伤。个人的意识和行为就至关紧要了。《黄帝内经》有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治病靠医生,预防靠自己。养生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并非高深莫测的学术名词。

一百年前人们还不必要营养师的出现,人类大量的精力用于对付细菌、病毒、战争伤害、外源性损伤、灾害引发的疾病等方面,医生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对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越来越强大,许多认为是绝症的疾病都已经找到良好的方法和途径去应对,医学科技的水平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如天花、麻风等病基本销声匿迹。然而,人们的生活提高了,并没能杜绝新疾病的产生。我们面对的不再是病毒、细菌、战争伤害等旧疾病,而是很少留意到的新疾病——慢性病。慢性病在现代社会轻而易举地成为所有疾病中危害最严重的病种,它将人们以前畏如虎豹的天花、麻风等疾病迅速地抛在后面,位居危害人类的各种疾病的首位,如高血压、肿瘤、糖尿病、风湿等。这些病的可怕性在于它在无声无息的状态下就种下病根,直到被发觉时已经为时过晚了。

而专门研究慢性病的医生,也迷惘失措。我们已经知道,慢性病对人体的危害因素众多,已经不是单一药物可以解决问题的,而营养师恰好很自然地担任起防治慢性病的工作。营养师,成为拦截慢性病的首要关卡。[1]

2006年中国卫生部公布了2005年城乡居民主要死亡原因,慢性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和心脏病为城乡居民前三位死因,农村居民前三位死因分别是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专家称,慢性病已经成为中国目前最沉重的疾病负担。

根据调查,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有几个方面:

第一,虽然大多数人关注营养问题,但是仍缺乏必要的营养知识,结果出现城市居民营养过剩与农村居民营养不良并存的现象。

第二是缺乏指导营养饮食的营养师。

当人类晕头转向地研究慢性病的源头时,却莫名其妙地发现:根源是人类自己造成的,其中营养不良成为最主要的核心因素。慢性病最好的方式就是早预防早治疗,当医疗成为无法对待慢性病的时候,预防疾病的营养师角色,就前所未有地重要了起来。

两次诺贝尔获得者莱纳斯.鲍林对营养学寄予厚望,他说认为营养学应成为未来的医学。在20世纪初的爱迪生认为未来的医生不再给病人药物,而是引导病人关注人类结构、饮食的保养以及疾病的起因和预防。相信,未来的社会,每个人都是养生专家,都是营养师类型的人物,他们将不依靠医生获得健康保证,而是依靠自己来选择养生的好习惯,获取健康与幸福。

近年,中国开始审议首部《国民营养条例(草案)》。营养师作为职业也被确定下来。

公共营养师历史由来

2004年,卫生部、科技部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与膳食相关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患者年龄不断下降。

2005年世界卫生日,《焦点访谈》曾经对幼儿园、学校、社区和居民家庭的膳食状况进行过调查。调查发现,虽然我国城乡居民的膳食、营养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但同时我国也面临着营养缺乏与营养结构失衡的双重挑战。

我国正在审议首部《国民营养条例(草案)》条例明确规定所有的幼儿园和学校,甚至包括社区都要配备专业营养师。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日益一体化的今天,人才只有与国际接轨才能争取更广阔的发展空间。[2] 营养师培训的细化。随着营养师培训市场的不断拓展,营养师培训也逐步进行了细化,以适应社会对营养师岗位的工作需求。已出现了儿童营养管理师,美容营养管理师,健康教育指导师等培训项目。

世纪合众教育—中国职业教育第一品牌

2011年最后一次无条件报考:独家报考绿色通道;独家考试保过渠道

公共营养师的发展历程 篇2

1881-1939年间, 已经出现公共关系事件

十九世纪中晚期之后的西班牙, 经济发展不佳, 传统上大多数生产厂商长期以来与消费者的直接联系不强, 中间环节大多控制在众多大小批发商手中。随着十九世纪晚期西班牙经济的发展, 以及1910-1936年间西班牙工业增长期的到来, 生产厂商想离开批发商的控制, 增加自己在消费者中的直接影响力, 为此就他们开始提升产品特色, 建设自有品牌, 确立商标信誉, 并在报纸等媒体上进行传播。在此期间, 西班牙也受到了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专业机构开始与普通大众沟通, 食品业、香水工业、旅游业、道路安全运动, 得到了行政部门的支持, 与多变的公共关系事业发展相融合, 并出现了最初的公共关系事件。

1881年12月22日, 一本附有插画的刊物刊出了在瑞士沃韦的雀巢工厂的图片, 并赞誉其为“现代工业”。与这幅图片对应的专栏文章也竭力赞美雀巢公司的明星产品——自1879年生产之后在西班牙一直畅销的雀巢奶粉。尽管这个刊物的图文看起来像一篇报纸的文章, 但雀巢公司做的与媒体公关基本一致。

不仅如此, 在1888年巴塞罗那世博会上, 雀巢公司还开设了自己的展台, 为在西班牙设立分公司做了铺垫。1905年, 雀巢公司在西班牙的第一家工厂开工。一年后, 该公司在西班牙西南部赫雷斯成立了新生儿服务机构, 这个机构的工作包括从国家登记处获得新生儿数据, 给新生儿家庭和新生儿医生发送有用资讯等。通过这些新颖有效的方式, 雀巢公司与对公司极为重要的家庭、医生两方建立了良好的联系, 有效增强着雀巢公司在西班牙的影响力。

除此之外, 那时还出现了佩德罗·普拉特·加巴里 (Pedro Prat Gaballi) 这样推动公共关系发展的个人。佩德罗被认为是西班牙广告业的创始人之一, 他在1931-1933年间组织过几场教育性质的广告活动。他相信广告活动可以教育引导消费者, 为此他曾在马德里为爱葛莎 (Perfumeria Gal) 公司做过活动。由于爱葛莎公司想大规模的促销其登斯 (Dens) 牌牙膏, 佩德罗就做了认真分析, 将市场上的大部分重要牙膏品牌的销售状况, 以及在农村地区的产品推广活动做了分析, 最后形成了一个重要的认识:既然在很多乡村地区牙刷都很少使用, 有的农村地区甚至未曾听说过牙刷, 那么公司就有必要开展教育性质的口腔卫生广告宣传推广运动。

在佩德罗的建议和指导下, 爱葛莎公司把儿童作为营销对象与突破口, 并主动寻求教师和牙医们的支持。不少学校获得了牙膏样品和训练器材, 孩子们很快被学校教导以正确的方式刷牙了。国内专业期刊介绍了这次活动, 学校教师被邀请去做宣传。西班牙的国家级媒体, 也在1931年11月到1933年10月间, 多次报道这次活动。为了促进人们的参与热情, 爱葛莎公司甚至设置了17300比塞塔的现金奖励和数星期的免费口腔卫生治疗服务。最后的结果是, 登斯和其他多个品牌的牙膏, 都获得了农村地区的认可。

通过这些早期公共关系活动, 佩德罗在公共关系这一专业词汇与理论还没有进入西班牙的时候, 就已经有了这样的可贵认识:“当一个公司达到其发展的高水平时, 职责就更加复杂。不得不相信, 在重视经济利益的同时, 公司也可以成为社会进步的一个有效力量来源。”

1953-1960年间, 公共关系的首次实践

从1939年到1953年, 西班牙进入弗朗哥独裁时期, 又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威胁, 封闭的国内严酷政治环境, 和被孤立后的国内脆弱的经济环境, 以及不断下降的经济生产与人均国民收入, 都导致公共关系的发展处于停顿状况。这一状况直到五十年代弗朗哥政府开始进行调整才改变。这个时期, 西班牙加入多个国际组织, 彻底投入美国阵营, 积极参与反对苏联的活动, 并获得美国的积极援助。随后, 在政府的旅游、卫生宣传项目上, 宣传活动曾十分活跃。

1953年之后, 随着西班牙经济稳定计划相伴随的经济发展, 公共关系在专业应用、理论引入上, 开始迈出一小步。西班牙政府力图努力振兴经济, 控制通货膨胀, 增加更多发展新途径。这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刺激了广告的发展, 很多公司在广告上的预算增加了, 媒体在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力也增强了。到了五十年代中期, 西班牙的经济形势明显好于二战结束时期, 一些活动也开始被冠以公共关系之名。

在西班牙, 公共关系这个概念的提出, 要归功于一些先驱者, 他们中最著名者是胡安·冯库贝尔塔、杰奎因·梅斯特里、胡安·列维纳斯 (Joan Fontcuberta, Joaquin Maestre and Juan Vinas) 。其中胡安·冯库贝尔塔与杰奎因·梅斯特里1960年还在巴塞罗那组建了西班牙第一家公共关系公司, 开启了一个直至1975年弗朗哥独裁政权结束时止的公共关系专业化阶段。

胡安·冯库贝尔塔、杰奎因·梅斯特里弗被朗西斯科·伊斯基耶多 (Francisco Izquierdo) 和佩德罗·普拉特·加巴里所描绘的广告发展进程所鼓舞, 决定创办一家自己的公司。胡安选择的一个合作伙伴是丹尼尔·利亚多 (Daniel Llado) , 这个人是他做广告业务时认识的。后来丹尼尔·利亚多突然离开了公司, 胡安又把自己的兄弟弗朗西斯科 (Francisco Fontcuberta) 拉入公司。丹尼斯公司在如何增进广告业的专业形象上, 做出了积极贡献, 他们通过注重细节的不同层面, 来逐步推动大众去了解并欣赏广告的价值。这些活动在最初, 被冠以“社会运动”或者“信誉运动”之名。另外他们还开展了其他活动, 如为卡迪 (Cadie) 公司的清洁产品做推广, 或者为奥乔亚 (Ochoa) 运输公司做活动。

卡迪公司是丹尼斯公司的最初重要顾客之一, 这家公司生产诸如格雷罗漂白剂、米斯托洗涤液这样的产品, 这两个产品在市场上销售的也很好, 但是依然受到竞争对手的威胁。丹尼斯公司进行了独特创意, 与传统的做广告不同, 它构想了一个社会活动, 以“让我们做得更好”作为口号, 致力于提升卡迪公司的信誉。1955年10月到1956年1月, 这个活动在加泰罗尼亚取得了喜人成就。丹尼斯公司也得以扬名广告业界, 并帮助奥乔亚公司提升信誉活动。

1958年时的奥乔亚运输公司总部在萨拉戈萨, 并在马德里、巴塞罗那、毕尔巴鄂、洛格罗尼奥都有分支机构。在马德里和萨拉戈萨, 丹尼斯公司帮助奥乔亚运输公司开展了一场直至1959年才结束的活动, 其目的不是去争取任何运输业务, 而是要提升奥乔亚运输公司的载重汽车的信誉度, 同时提升社会对周到安全的运输服务的关注度。这个活动效果也很好。

有的公共关系活动是从灵感而来的, 如有一个帮助英多 (INDO) 公司开展的“眼保护改革运动”, 这个活动的创意来自杰奎因·梅斯特里和胡安·列维纳斯的一次聊天。英多公司是当时西班牙最为重要的视觉产品生产商, 它希望推进西班牙人对视力健康的重视, 从而也帮助本公司的发展。他们俩在聊天时, 竟然构想出一个详尽谋划的公共关系活动。

在胡安·列维纳斯的指挥和丹尼斯公司的支持下, “眼保护改革运动”影响很大。政府、眼科专家、学校教师和媒体都积极行动起来, 眼保健日被确定了, 视力检查也被加入到学校学生成长管理之中。这些活动, 还衍生了学术领域上的成就。专业性的会议和学术论坛开办起来, 视力检查、视力保护周, 以及工人们、学生们、驾驶员们的视力问题, 成为了谈论的内容。相关专著、展览出现了, 后来甚至有专业学术期刊刊文发表过研究成果, 并称这一活动是西班牙公共关系的先锋性活动。

需要注意的是, 在1957年之前, 仍然还没有一项公共关系活动是以公共关系之名开展的, 而且除了佩德罗·普拉特·加巴里组织的活动, 还没有任何活动主动接受过任何公共关系专业理论的指导。而已经开展起来的活动也是全部或部分由广告公司所组织的。1957年之后, 公共关系这一专业词汇在西班牙很快就被使用起来, 1960年, 还正式出现了第一家专职从事公共关系服务的西班牙公司。

1953-1958年间, 公共关系相关研究著述开始出现

一般来说, 研究总在实践之后, 但在西班牙, 公共关系的研究和实践几乎出现在同一时期。第一个使用公共关系这一概念的研究者就是佩德罗·普拉特·加巴里。1953年, 他写作出版了《好斗的广告》 (Publicidad Combativa) 一书, 首次将美国的“公共关系”一词翻译过来。他是这样介绍的:“在大多数任意状况下, 促进以培养好感情、增进信任、提升信誉为目的的人与人的关系, 并形成联动, 以服务公司的发展和其产品的销售。”

他还认识到这一概念在西班牙甚至在欧洲的新奇价值:“大公司除了他们的广告和销售部门之外, 还建立了资金充裕的公共关系部门, 这一部门的核心职责是培育好公司内部以及社会公众舆论空间的良好人际关系。”这说明在西班牙公共关系还有这巨大的发展空间。

约翰·贝内托 (Juan Beneyto) 是法学教授, 也是大学讲师, 他是学术领域内第二个提及公共关系的人物。在他1957年的著作《大众传播》 (Mass Communications) 中, 其中一个章节中有六页内容谈到了公共关系, 在此他定义公共关系为:“宣传以及广告心理学的一个现代说法。”尽管书中仍然把公共关系当作交流的一种手段, 但却强调了公共关系所具有的专业技术本质。根据贝内托的说法, 公共关系的目标是单纯对增进公司和公众之间、管理者和雇员之间的联系做贡献。这个说法的意义在于谈到了公共关系所具有的高层次劳动, 就是为了赢得公众与公司之间的友谊。

此后, 用西班牙语写成的第一本有关公共关系的书也出现了。这本书是由路易斯·马奎斯·卡尔沃和路易斯·马奎斯·卡诺斯 (Luis Marques Carbo and Luis G.Marques Canos) 所著, 路易斯·马奎斯·卡诺斯曾经在美国学习公共关系, 他所获得的公共关系资料成为著作的基础。该书的内容主要是美国国内公共关系的实际经验, 并采用欧洲当地的资料, 包括西班牙的案例。同时, 他们还汇编了公共关系的历史和理论起源。后来, 公共关系研究的成果进入主流期刊, 1958年, 西班牙总统办公室负责的月刊《行政纪录》 (Documentacion Administrativa) 创刊后, 当年3月就登载了关于公共关系的两篇文章。

1958年10月, 第一本从美国版公共关系著作翻译而来的著作也出版了。这本美国出版的由威廉·奈伊兰德和雷蒙德·米勒 (William A.Nielander and Raymond W.Miller) 所写的《公共关系》 (Public Relations) 一书, 被费尔南多·鲁伊斯 (Fernando Ruiz) 翻译, 佩德罗·普拉特·加巴里作序。佩德罗·普拉特·加巴里同意欧洲的公共关系实际应用还不足的观点, 并警告人们在没有深入研究探索的情况下, 不应贸然在各自国内应用美国公共关系的原则。他还指出, 公共关系不仅仅是精心策划营销项目去促进销售增长, 还意味着要做先期分析和结果控制, 公共关系不仅仅关乎销售增长, 更关乎信誉、友谊和自信。

公共营养师的发展历程 篇3

(一)第一阶段(1933年以前):政府扮演“守夜人”角色,私营部门是主要供给主体

1933年以前,美国政府的公共服务规模相当有限,其在公共服务中的职责主要是维护社会安全与公共秩序、发展公用事业以及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在这一阶段,美国的公共服务供给体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私营部门是主要的公共服务供给主体。比如,在铁路建设方面,从1865—1890年,私人投资占美国铁路总投资的85%—90%;公用事业方面,1890年,约有46%的交通线路归私人企业所有或运营。

二是政府直接提供的公共服务较少。在这一阶段,美国政府设立的警察、消防、教育、卫生等行政部门,一般不直接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其主要职责是为私营部门发放许可证、签发合同、制定价格决策和提供一定的扶持与资助,由政府部门直接供给的公共服务仅限于国防、公立学校、少数的社会救济和公共安全。

三是政府参与公共服务供给的方式和手段相对单一。在这一阶段,美国政府主要通过土地赠予、政府贷款、股票认购等方式间接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其中土地赠予是最为常用的方式。

四是联邦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作用较弱。在这一阶段,美国联邦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参与度明显不如州政府和地方政府。比如,在建国以后相当长时期内,美国联邦政府不干预社会救济,公共救济主要由地方政府承担。

在这一阶段,美国的公共服务供给体制有效激发了各种市场主体参与公共服务供给的积极性,成功培育了一批综合实力强、规模大的市场供给主体,较好地回应和满足了民众的公共服务需求。然而,这种体制也存在较为严重的缺陷,主要体现为私人部门逐利性与公共服务公益性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二)第二阶段(1933—1980年):以“国有化改革”提升政府责任,强调制度引导

20世纪30年代,随着经济大萧条的侵袭,美国公共服务除了面临市场缺陷的普遍性问题之外,还面临着社会救济、失业保障、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供不应求的问题。为摆脱这一困境,1933年美国罗斯福政府开始推行新政,提倡政府对公共服务供给的积极干预,美国公共服务供给体制的主角开始从市场转向政府。在这一阶段,美国的公共服务供给体制改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开展公有化改革。在这一阶段,美国政府设立了许多拥有特许经营权的公共部门和公共企业,并由这些机构直接生产和供给公共服务。

二是扩大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种类和规模。在这一阶段,美国政府将其公共服务职能扩展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环境保护、医疗卫生、基础教育等。

三是强调制度引导。在这一阶段,美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全国性公共服务制度,用于监管公共服务的准入、融资、施工、定价、分配等过程,并规范政府的审批、许可、收费、处罚等行为。

四是强化联邦政府的作用。在这一阶段,美国联邦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全国性的法律制度、推行全国性的公共工程和社会救济,不但加大了对州和地方政府的控制,也加强了对公共服务供给的控制。

在这一阶段,美国对公共服务供给体制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在弥补市场缺陷、完善公共服务、帮助民众度过大萧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官僚制的固有缺陷和政府公共权力的垄断性,以国有化为主要特征的公共服务供给体制面临诸多困境,主要表现为:联邦政府的财政压力过大,公共服务供给的低效率导致政府公信力的下降,而高额的税赋又挫伤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带来了“养懒罚勤”、抑制就业、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

(三)第三阶段(1981—2000年):以市场化改革减轻政府财政压力,扩大私营部门参与,引入第三部门

1981年,里根总统开始致力于推动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改革。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布什政府和克林顿政府进一步推行市场化的“企业家政府”改革。在这一阶段,美国的公共服务供给体制改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强调市场化供给。在这一阶段,美国政府通过民营化、特许经营、合同承包、用者付费等方式,将公共服务供给任务转交给私营企业。

二是强调绩效目标。在这一阶段,美国政府成立了绩效审查委员会,颁布和实施《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明确把绩效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首要目标,并通过量化评估、制度化实施等方式实现目标。

三是政府放权。一方面,美国联邦政府向州、地方政府下放部门公益性公共服务的审批权、财政权和供给责任;另一方面,通过开放市场、引入竞争、放松管制等措施把具体的服务性工作转交给私营部门或非营利性组织。

四是坚持顾客导向。美国政府强调公共服务供给的顾客导向性,注重对公民服务需求的回应与满足。

从效果来看,这次改革有效缓解了美国各级政府的财政压力。然而,這次改革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弊端:一是公共服务的碎片化,二是社会公平、公共利益受到损害,三是涌现出公私合谋、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

(四)第四阶段(2001年至今):强调供给主体的多元性和服务形式的多样性,突出政府的服务定位和监管职能

2001年,美国小布什政府上台后就着手在教育、社会保障、医疗等领域推行多元参与的公共服务供给体制改革。2008年,美国奥巴马政府上台后继续推进这一改革。在这一阶段,美国的公共服务供给体制改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强调公共服务供给的多元主体性。在这次改革中,美国政府突破了前几次改革中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单一选择,看到了二者的统一性、合作性,强调政府、市场、社会各尽所能、扬长避短,共同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

二是强调服务过程的民主合作与服务形式的灵活多样。这次改革提倡各主体通过民主对话的方式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根据当地政府的能力、公众的偏好以及各种供给主体的发育情况等因素,通过民主协商选择灵活、实用的供给方式与途径。

三是政府的“服务人”角色定位。政府除了直接供给个人或组织无法有效提供的公共服务之外,更多地是为参与公共服务的私营企业、非营利性组织、公民等提供监督管理、制度引导、沟通协调等服务。

四是强调以健全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以公共卫生领域的公私合作为例,涉及的联邦法律法规就有很多,比如《联邦信息自由法案》、《联邦顾问咨询法案》、《专利法案》、《脊椎动物试验使用法案》等。

通过这次改革,美国逐步建立了市场导向的多元参与公共服务供给体制,不但有效地减轻了政府的财政压力,也使得政府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财力做其“分内之事”,有助于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率和水平。

二、美国公共服务供给体制的主要特征

(一)职责明确的财政保障机制

目前,美国的公共服务财政保障由联邦、州和地方三级财政共同承担。从职责上看,联邦政府的主要职责是提供共同防务和一般性福利,州和地方政府的主要职责是供给公共服务。从公共服务支出上看,联邦政府主要负责国防、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等公共服务项目的支出,州政府主要负责失业救济、高速公路、公共教育、公共福利、监狱等公共服务项目支出,地方政府主要负责火灾消防、排水、警察服务等公共服务项目的支出。

以公共教育服务的供给为例。在公共教育服务的供给中,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直接对由学区负责的义务教育提供直接的财政补助,而且各自有不同的分工。联邦教育部基金主要为弱势群体和无正常学习能力的儿童提供补助,而把矫正外部性、普及义务教育等责任交由州政府负责。由于美国的州政府不直接管理公立中小学,因此美国采取政府间补助的方式对地方政府的教育经费进行转移支付。

(二)科学合理的咨询决策机制

一般而言,合理、科学的公共服务供给咨询机制能够反映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和诉求,公共参与更加广泛,信息更加透明,民智和民意的表达也更加充分,公共服务供给也更加贴近民众的需求。为实现这一目标,美国各级政府设有专门的公共关系部门,负责对外发布信息,宣传政策和法规,接待民众咨询。同时,健全和完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系统,实现政府之间、政府与公众之间信息的传递和共享。此外,美国的地方政府不仅利用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与公众沟通,而且还通过建立网站、开通微博、利用Facebook和Twitter等新型社交服务网站实时发布信息,增强信息发布的及时性,了解广大民众的各种诉求以及社会新闻,实现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互动。

在公共服务供给决策过程中,美国各级政府非常注重法律程序,重大公共服务事项决策一般要经过立项申请、社会调查、民众公听、专家论证、政府审议、议会表决等几个重要程序。在美国,一项公共服务供给决策的提出和决议,除应对突发事件外,都必须有足够的时间,不能临时动议和表决。一些特别重大的公共服务项目,还要经过公民投票表决,表决未通过就不能形成决策。

(三)客观公正的绩效评估机制

目前,美国的公共服务无论由谁供给、以何种方式提供,都必须接受严格的绩效评估,原因在于:在美国各级政府看来,这是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质量的根本保证。美国公共服务供给的绩效评估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政府部门公共服务供给的总体性绩效评估,二是对政府部门外包给私营企业或者非营利组织的具体公共服务项目的绩效评估。这些绩效评估以结果为依据,以顾客至上为标准,以问责为追究机制,确保政府“做得更好,花费更少”。

总体上,美国的公共服务供给绩效评估机制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是绩效评估指标的多元化。美国公共服务供给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不仅涵盖经济、效率和效益等层面,而且也涵盖社会公平层面。二是绩效评估主体的多元化。美国的公共服务供给绩效评估不仅可以由政府进行,而且也允许其他中立性组织和团体进行。三是绩效评估的责任化。通过建立客观公正的绩效评估体系,使美国政府的公共服务投入产出有可测量的标准,有可量化的指标体系,有可追溯的责任链条,从而建立明晰的问责机制。

(四)规范有序的管理监督机制

美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对公共服务供给的管理和监督。大体上,美国公共服务供给的管理监督机制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理念。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美国政府将保护公民的生存权摆在首位,并且高度重视公民的自由权和发展权,把以人为本作为政府对公共服务供给进行管理和监督的根本理念。二是以法治为基本方法。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美国通过制定和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对各级政府的职权范围进行有效规范,明确规定政府的任何监管行为必须以立法为前提,并自觉接受议会、司法、舆论和民众的监督。三是以非营利组织为重要帮手。美国的非营利组织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活动范围广泛,不仅提供诸如医疗健康、教育培训、公用事业等公益性服务,同时律师、会计师等行业协会的发展也有效加强了相关行业的自律管理,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政府和市场的缺陷。四是以公开透明为重要方式。1966年和1976年,美国先后制定了《信息自由法》和《阳光下的政府法》,明确规定政府要公开包括公共服务供给在內的相关信息,同时实现立法过程、执法过程和执法结果的公开。五是坚持无形监管与有形监管有机结合。一方面,美国政府通过制定《反垄断法》等相关法律和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对公共服务的市场化供给实施无形监管;另一方面,坚持对违法行为绝不姑息的原则,对公共服务供给中的违法行为进行严厉的行政处罚,从而实现对公共服务供给的有形监管。

三、对我国的启示

(一)合理划分各级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职责和范围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确保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这不仅是维持社会稳定和保障社会公平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促进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明确各级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方面的分工与权责。目前,我国公共服务供给体制改革仍然相对滞后,既缺乏制度体系的顶层设计,各级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职责也没有明确的边界,存在公共服务机构“上下一般粗”、职能趋同化等现象。为改变这一现状,必须科学地设计我国的公共服务供给总体框架,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职责和范围,加强上下级政府间的分工与协作。

(二)建立以公共服务供给为导向的财政支出体系

在公共服务供给的过程中,政府是决定性因素,而财政的均等化是关键因素。从美国的经验来看,公共服务支出在政府支出中占相当大的比重,这与我国目前的财政支出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美国把地方政府作为公共服务主要供给责任主体相比,我国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仍然比较弱,这与我国地方政府事权财权不对等、公共服务投入比重过低存在着直接关系。因此,应以实现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均等化为先导,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测算各级政府所需财政支出规模,通过系统规范的纵向和横向转移支付,实现上下级政府和同级政府之间公共服务财政能力的均衡配置。

(三)鼓励和引导各种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公共服务供给

通过引入竞争激励机制,采取合同外包、公私合作、特许经营等形式,使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供给主体之间形成竞争性格局,是降低公共服务供给成本,提高供给效率和质量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供给仍然面临诸多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为此,应从完善市场机制入手,积极培育公共服务供给的各类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一方面,通过完善市场机制,简化审批程序,推行优惠政策等措施,着重培育一批资金充足、實力雄厚的公共服务大型投资企业,充分调动私营部门参与公共服务供给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通过消除社会组织进入公共服务供给领域的各种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加强立法规范,加大财政支持,使社会组织真正成为沟通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此外,还要加强公民教育,提高公民综合素质和文化水平,为公共服务的公私合作提供合格的公民主体,有效发挥多元参与供给模式的民主性、合作性和共赢性优势。

(四)建立和健全公共服务供给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

健全的法律法规和强有力的监管是公共服务供给体制能够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公共服务供给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建立和健全,监管机制尚存在严重缺陷。因此,首先应从建立和健全相关制度入手,确保公共服务供给走上法制化的轨道。这些制度包括公共服务需求表达制度、公共服务供给的民意收集制度、沟通协调制度、信息公开制度等。其中,公共服务决策制度,即改变传统的政府自上而下的决策方式,充分尊重私营部门、社会组织和公众的意见,提高各供给主体对决策的影响和作用;公共服务供给的筹资制度,即一方面加大对公共服务供给的财政支持,另一方面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公私合作的激励制度,即通过税收优惠、费用优惠、土地使用优惠等政策加大对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供给的激励。其次,建立健全政府监督、媒体监督、行业监督、公众监督有机结合的监管机制,确保各供给主体各司其责、各尽所能。

公共营养师的就业前景 篇4

公共营养师等级

公共营养师级别:1.公共营养师一级(高级技师)2.公共营养师二级(技师)

3.公共营养师三级(高级)4.公共营养师四级(中级)

就业前景

我国公共营养师缺口达400万人,公共营养师将是我国最热门的职业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营养法》规定:在托幼机构、养老机构、妇幼保健机构、食品生产企业、医院、学校、餐饮机构、特殊职业工作部门、社区、集体供餐单位均配备营养师,公共营养师将强制准入。未来营养师会象医生一样,拥有了让人羡慕的高收入和地位。

公共营养师的工作内容

(1)进行膳食调查和评价;(2)人体营养状况测定和评价;

(3)营养咨询和教育;(4)膳食指导和评估;

(5)食品营养评价;(6)社区营养管理和营养干预。公共营养师报考条件

公共营养师共分为四级,您可以根据自身条件选择报考级别:

公共营养师四级(中级)

(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在本职业连续工作1年以上。

(2)具有医学或食品及相关专业中专毕业证书。

(3)经本职业四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公共营养师三级(高级)

(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在本职业连续工作6年以上。

(2)取得本职业四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4年以上。

(3)取得本职业四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3年以上,经本职业三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4)具有医学或食品相关专业大学专科及以上毕业证书。

(5)具有非医学或食品及相关专业大学专科及以上毕业证书,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1年以上。

(6)具有非医学或食品及相关专业大学专科及以上毕业证书,经本职业三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公共营养师二级(技师)

(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在本职业连续工作以上。

(2)取得本职业三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5年以上。

(3)取得本职业三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4年以上,经本职业二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4)具有医学或食品及相关专业大学本科学历,取得本职业三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4年以上。

(5)具有医学或食品及相关专业大学本科学历,取得三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3年以上,经本职业二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6)具有医学或食品及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2年以上。

公共营养师一级(高级技师)

(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在本职业连续工作以上。

(2)取得本职业二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4年以上。

(3)取得本职业二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3年以上,经本职业一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4)医学或食品及相关专业本科生毕业13年以上,硕士毕业8年、博士研究生毕业5年以上。

公共营养师论文 篇5

【摘要】: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脑卒中、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已占全球人口死亡原因的30%,其中62%的脑卒中和49%的心肌梗死都是由高血压引起的。我国进行了三次较大规模的成人血压普查,高血压患病率逐年增加,总体上成明显上升趋势。卫生部组织的全国27万人群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资料显示,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估计全国有高血压患者约1.6亿。现在我国高血压患病率高、增长趋势明显、危害性增高,然而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因此,高血压的防治变得越来越重要,所以让广大人群、高血压患者及其家人对高血压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对待,并结合自身病情和需要,从经济、家庭、健康的角度出发,唯有科学预防、合理调节营养膳食才是万全之策,高明之举。

【关键词】:高血压 营养 膳食

高血压是我国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前者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或不伴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征,约占所有高血压的95%,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影响重要脏器,如心、脑、肾的结构与功能,最终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后者是由某些确定的疾病或病因引起的血压升高,约占所有高血压的5%。有研究表明: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的危险因素。因此对高血压患者进行针对病因进行早期预防、及时治疗、膳食的改善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高血压的发病因素

有许多因素都可能引发高血压,如遗传、饮食、环境、体重等。遗传因素占40%,其他因素占60%。

(一)遗传因素

高血压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父母均有高血压,子女的发病率高达

46%;父母中一人患高血压,子女高血压发生率为28%;父母血压正常,子女高血压发生率仅为3%。

(二)饮食

1. 钠的摄入:

食盐中含有大量的钠,膳食中钠盐摄入量与人群血压水平和高血压

病患病率密切相关。钠潴留使得细胞外液增加,心排血量增高,血压上升。低盐饮食可以明显的改变高血压的症状。钠是致高血压病的主要原因。每天为满足人体生理平衡仅需摄入0.5g氯化钠。国人食盐量每天北方约为12~18g,南方约7~8g,高于西方国家。每人每日食盐平均摄入量增加2g,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增高2.0mmHg和1.2mmHg.我国膳食钙摄入量低于中位数人群中,膳食钠/钾比值亦与血压呈显著正相关。我国

膳食普遍低钙,低于标准供给量800mg/d,最低人群仅300mg/d。

2.能量的过多摄入:

肥胖者高血压病的发病率比正常体重者显著增高,高血压患者多数合

并超重或肥胖。国人平均体重指数(BMI)中年男性和女性分别为21~24.5和21~25,近l0年国人的BMI均值及超重率有增加趋势。BMI与血压呈显著的正相关,前瞻性研究表明,基线BMI每增加1,高血压发生危险5年内增加9%。限制能量摄入使体重减轻以后,血压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3.蛋白质来源:

不同来源的.蛋白质对血压的影响不同,植物性蛋白可使高血压和脑卒

中发病率大大降低;大豆蛋白虽无降压功能,但有预防中风发生的可能。

4.脂肪和胆固醇:

脂肪摄入过多,可致肥胖症和高血压病。高血压病是冠心病的主要患

病因素之一。高脂肪高胆固醇饮食容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所以摄入过多的动物脂肪和胆固醇对高血压病的预防和治疗都不好。

超重或肥胖是血压升高的重要危险因素。有关资料显示,超重或肥胖

者高血压患病率较体重正常者要高2~3倍。衡量肥胖程度的指标一般采用体重指数,即体重(kg)/身高(m 2)(20~24为正常范围)。腰围用来反映向心性肥胖程度。血压与体重指数呈显著正相关,肥胖的与高血压发生

关系密切,腹型肥胖者容易发生高血压。

5.他营养素:

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具有改善脂质代谢、保护血管结构与功能的作用;茶叶中的茶碱和黄嘌呤等也有利尿降压的作用;高血压病合并肥胖、高脂血症及心功能不全者严禁饮酒。我国人群每周至少饮酒一次者男性约30%-66%,女性约2%~7%。每日饮酒量与血压呈线性正相关。男性持续饮酒者较之不饮酒者4年内高血压发生的危险增加40%[1]。

(四)过量饮酒

适量饮酒有利于健康,但过量饮酒则危害健康,饮酒量与血压之间存在线性相关,随着饮酒量的增加,收缩压和舒张压也逐渐升高。每天饮酒量超过50g乙醇者高血压发病率明显增高。过度饮酒还会导致中风的危险。饮酒引起高血压的机制可能是长期饮酒导致体内儿茶酚胺、皮质激素水平升高,肾素-血管紧张素及血管加压素和醛固酮的作用增强,致使钾-钠泵活动异常和离子转运功能障碍,使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高,从而使血管的收缩反应增强,外周阻力增加,引起血压升高。

(五)吸烟

吸烟的烟雾中尼古丁可引起周围血管收缩,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压升高。吸烟时由于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而使心跳加快,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升高。吸烟者易患恶性高血压,而且烟叶中尼古丁影响降压药的疗效。

(六)心理及工作压力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 快,各方面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随之,人体将产生一系列的变化,其中, 体内的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它们会引起血管的收缩,血压的升高,心脏负荷加重。祖国医学记载: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与内脏相关联,可使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百病丛生。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恐惧状态,易患高血压病。受到冷淡、挑剔、批评及忧虑悲伤和噪音等不良刺激也会引起高血压病。

二.高血压的诊断及临床表现

(一)诊断

主要根据测量安静休息时上臂肱动脉部位血压值,是否血压升高,不

能仅凭1次或2次血压值来确定,需要一段时间的随访,观察血压变化和总体水平。一旦诊断高血压必须鉴别是原发性的还是继发性的。下表为成年人原发性高血压的分类:

类 别 收缩压(mmHg) 舒张压(mmHg)

正常血压 <120 <80 正常高值 120-139 80-89

高血压

1级(轻度) 140-159 90-99

2级(中级) 160-179 100-109

3级(重级) ≥180 ≥110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140 ﹤90

表中当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属不同分级时,以较高的级别作为标准。

(二)临床表现

根据起病缓急和病情进展情况,临床上分缓进型高血压和急进型恶性

高血压两种。缓进型高血压比较多见,约占95%,起病隐匿,病情发展缓慢,病程长达数年以上,约1∕5患者无症状,早期常无任何症状,偶尔查体时发现血压升高,个别患者可突然发生脑出血,此时才被发现高血压。早期高血压病人可表现头痛、头晕、耳鸣、心悸、眼花等,呈轻度持续性,其轻重与血压增高程度可不一致。后期血压常持续在较高水平,并伴有脑、心、肾等靶器官受损的表现。这些器官受损可以是高血压直接损害造成的,也可以是间接地通过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产生而造成的。这些靶器官受损的早期可无症状,最后导致功能障碍,甚至发生衰竭。如高血压引起脑损害后,可引起短暂性脑血管痉挛,使头痛头晕加重,一过性失明,半侧肢体活动失灵等,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可以恢复,也可发生脑出血。对心脏的损害先是心脏扩大,后发生左心衰竭,可出现胸闷、气急、咳嗽等

症状。当肾脏受损害后,可见夜间尿量增多或小便次数增加,严重时发生肾功能衰竭,可有尿少、无尿、食欲不振、恶心等症状。

三.高血压患者的营养膳食

当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后,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对待,并结合自身病情和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治疗措施,使血压保持在正常水平或稍低点,正确合理选择服用降压药,同时应配合饮食治疗,合理营养膳食。从高血压的发病因素中可知,除了遗传因素外,很多不良饮食都与高血压的发病率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合理的营养膳食,是防治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也是简单、经济、易推广的好方法。下文谈谈高血压患者的营养膳食建议:

(一)限制钠盐

中国人群每天摄入的盐普遍偏高,这对降低血压非常不利。实际每天在食物的基础上,摄入3g食盐就基本上达到人体钠的需要,由于人们的膳食习惯和口味的喜爱,盐的摄入量都远远超过3g的水平,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人每天食盐的摄入量为3~6g,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中国营养学会建议健康成人一天食盐的摄入量是6g。膳食要清淡饮食,注意减少酱油、腌熏食品(如咸肉、咸鱼、咸菜、酱菜等)、味精含钠高的食物用量,烹制菜肴时可放少许醋,提高菜肴的鲜香味,帮助自己适应少盐的食物[2]。

(二)控制体重,避免超重或肥胖

高能量、高糖的食物,可在体内转化为脂肪,引起血脂升高及肥胖,因此要控制总热量的摄入,使体重达到理想体重,尽量将体重指数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减少因肥胖引起的危险因素,且体重降低对改善胰岛素抵抗、糖尿病、高血脂、等均有益。可适当多摄入高纤维的食物,如糙米、玉米、小米、芹菜、笋、青菜、大白菜、冬瓜、番茄、茄子、豆芽、海带、洋葱等。少吃葡萄糖、果糖及含糖饮料[3]。

(三)补充足够的钙钾镁盐

钙、钾、镁对血管收缩和舒张有关。钙、钾有利于血压降低,镁能使外周血管扩张,都具有保护心脏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功能。含钙高的食物有牛奶、虾、鱼类。含钾高的食物有麸皮、赤豆、黄豆、冬菇等。含镁高的食物有绿色蔬菜、豆制品、香菇、桂圆等

(四)选择优质蛋白质的食物

蛋白质是人体的必须营养素之一,它的缺乏可以致命。鱼类蛋白质中

含丰富的蛋氨酸和牛磺酸,能影响血压的调节作用,使尿内钠排出量提高,能抑制钠盐对血压的影响。大豆含有极丰富的植物性优质蛋白质,对心血管病有很好的保护作用。所以主张高血压患者选择优质蛋白质的食物,例如植物性优质蛋白选用大豆类,动物性优质蛋白选用鱼、鸡、牛肉、牛奶,建议植物蛋白最好是占一半。

(五)减少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量

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饮食容易导致动脉硬化,也容易导致肥胖,所以膳食中脂肪量应控制在总能量的25%以下。烹煮食物时应以植物油为主,动物油为辅,最好以1:0.5的比例混合,因为植物油含多不包含脂肪酸多、维生素E和较多的亚油酸,亚油酸可抑制胆固醇的吸收,加速胆固醇的分解、排泄,可防治心血管疾病;动物油含饱和脂肪酸多, 饱和脂肪酸中富含胆固醇,故进食较多的饱和脂肪酸也必然进食较多的胆固醇。所以在膳食中高血压患者要减少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量,多选用植物油,如玉米油、大豆油、菜油、花生油、橄榄油、茶油等。少吃胆固醇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肥肉,鱿鱼,牛油,奶油、蛋黄等。烹调方法采用蒸、煮、炖为宜。

(六)选择纤维膳食和复合糖类

膳食中纤维可以促进肠蠕动,加快胆固醇的排泄,有降低血清胆固醇

浓度的作用。纤维素含量较多的食物有玉米、小米、麦粉等杂粮,根菜类、海藻类、薯类、蔬菜水果等。应该选择食用复合糖类,如淀粉、玉米、小米等,葡萄糖、果糖和蔗糖应该少吃[4]。

(七)戒烟限制饮酒

吸烟会导致高血压,长期大量吸烟还会促进大动脉粥样硬化,小动脉

内膜逐渐增厚,使整个血管逐渐硬化,因此,无高血压的人戒烟可预防了高血压的发生,有高血压的人更应戒烟。酒是把双刃剑,少量的饮酒可以利于健康,但长期过量的饮酒则会危害健康,使血压升高。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成人适量饮酒的限量值是男性一天饮酒的酒精量不超过25g,女性一天饮酒的酒精量不超过15g,从健康的角度出发饮酒时明智选择,自觉地限制饮酒。

(八)适量的运动

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胆固醇的生成;运动能增强肌肉、骨骼与关节僵硬的发生;运动能增加食欲、促进肠胃蠕动、预防便秘、改善睡眠;运动能减轻体重和改善胰岛素抵抗,提高心血管适应调节能力,稳定血压水平。培养持续运动的习惯,最好的运动方式是低或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骑自行车等,一般每周3~5次,每次20~60分钟左右,或每天进行累计相当于不行6000步以上的身体活动。进行运动应注意:勿过量或太强太累,要循序渐进,切勿空腹、不舒服时运动,饥饿时或饭后一小时不宜做运动,运动中有任何不适现象,应立即停止。

(九)自我调节保持心理平衡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表现是紧张、易怒、情绪不稳,这些又都是使血压升高的诱因。患者可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培养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的良好适应能力,避免情绪激动及过度紧张、焦虑,遇事要冷静、沉着;当有较大的精神压力时应设法释放,向朋友、亲人倾吐或鼓励参加轻松愉快的业余活动,将精神倾注于音乐或寄情于花卉之中,使自己生活在最佳境界中,从而维持稳定的血压。规律口服降压药,定期测量血压,1-2周应至少测量一次[5]。

四.合理膳食促进健康生活

合理的营养膳食,正确的生活方式对高血压患者,对慢性病患者,对亚健康的及健康的人们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健康是人人可求的,那么高血压患者饮食将如何科学搭配,促进健康呢?以食物多样化,谷类为主,粗细搭配,每天250~400克;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每日蔬菜300~500克,水果200~400克;每天吃奶类、大豆或制品分别300克和30~50克;常吃适量的鱼、禽、蛋和搜肉;减少烹调油,每天25~30克,吃清淡少量食盐,每天6克;食不过量,天天运动,保持健康体重;三餐分配合理,零食要适当,早中晚以30%、40%、30%分配;每天饮水1200ml,合理选择饮料,咖啡、碳酸饮料、含糖量高的不宜选;要限制饮酒量;每天要吃新鲜卫生的食物[6]。

高血压的控制和防止是一个长期,不断坚持的过程,需按时服药,合理

的营养膳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监测血压,保持乐观的心情。合理的、科学的营养膳食在高血压的控制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让我们每个人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营养健康素质来控制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

参考文献

[1]陆再英 《内科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2 第7版 ,37~40.

[2]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西藏人民出版社 2009.12,48~55.

[3]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

[4]吴嘉《营养师培训教程(上)》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3.

[5]吴嘉《营养师培训教程(下)》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3.

公共营养师教学大纲 篇6

一、培训对象:

从事或准备从事本职业的人员。

二、培训目标:

学员通过培训,系统的学习职业道德基本知识,医学基础知识,营养学基础知识,人群营养基础知识,食物营养与食品加工基础知识,食品卫生基础知识,膳食营养指导营养教育和社区营养管理基础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能成为餐馆酒楼、快餐公司、营养餐公司,各类食品、饮料、保健品公司,部队、院校、厂矿、机关单位、民航、铁路、医院、养老院等机构提供科学的膳食设计或指导;从事食物选择、食谱编制、营养评价,营养教育和管理工作,开展营养配餐工作,提供咨询,并传授烹饪原理知识、食品营养知识;从事公众膳食营养状况的评价与指导、营养与食品知识传播,促进社会公众健康的职业技术人员。

三、培训内容:(1)医学基础知识

(2)常见烹饪原料的基础知识;(3)基础营养学知识;

(4)食品安全及食物中毒及其预防;(5)餐饮成本核算知识;

(6)有关法律知识与职业道德 ;(7)营养配餐的准备;

(8)营养食谱的制定:中国膳食结构模式;不同人群的营养需求及食谱设计;不同宴席的食谱设计;常见疾病饮食治疗及饮食禁忌等。

(9)营养餐的制作。(10)膳后总结。

(11)营养计算软件的应用。

公共营养师四级培训教学大纲

第一章

法规、职业道德知识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的相关知识 第二节

《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的相关知识

第三节

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01—2010年)的相关知识 第四节

国家营养配餐员的定义及职业规范及国家职业资格说明

第二章

医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

人体解剖生理基础知识 第二节

食物消化吸收基础知识

消化系统的组成与消化。营养素的吸收

与代谢物质的排泄。第三章

营养学基础知识——人体需要的营养素 第一节 营养与健康概论和营养学发展史 第二节

蛋白质:

蛋白质组成和必需氨基酸。蛋白质的生理功能。食物白质的营养价值评价。蛋白质营养不良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蛋白质的食物来源及需要量,第三节

脂类:

脂类的组成和分类。脂类的生理作用。膳食脂类与人体健康的关系。食物脂肪的营养价值评价。脂类的摄入量及其食物来源。第四节

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的分类。碳水化合物的生理功能。碳水化合物营养不良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来源与供给量。第五节:

能量:

能量单位。能量来源与能量系数。人体能量消耗。能量的供给与食物来源 第六节:

矿物质: 概述。常量元素。微量元素 第七节: 维生素:

概述。脂溶性维生素。水溶性维生素 第八节: 水:

水在体内的分布。生理作用。人体内水平衡的调节。人体水的来源与需要量

第四章

烹饪原料的营养价值 第一节: 原料营养价值的评价

原料营养价值评价的意义。原料营养价值评价 第二节: 畜类原料及制品的营养价值

蛋白质。脂类。维生素。无机盐。碳水化合物。含氮浸出物。畜类制品的营养价值。第三节: 禽类原料及制品的营养价值

蛋白质。脂类。维生素。无机盐。碳水化合物。含氮浸出物 第四节: 水产类原料及制品的营养价值

蛋白质。脂类。无机盐。维生素。含氮浸出物 第五节: 蛋类原料及制品的营养价值

蛋的结构。蛋的组成成分及营养价值。蛋制品 第六节: 乳类及乳制品的营养价值

乳汁的理化特征。乳类的营养价值。乳制品的营养价值。第七节

谷类原料及制品的营养价值

谷类的结构。谷类的营养价值。加工对谷类营养价值的影响。第八节

豆类及豆制品的营养价值

大豆的营养价值。其他豆类的营养价值。豆制品的营养价值 第九节

蔬菜、水果及制品的营养价值

蔬菜的营养价值。水果的营养价值。野菜、野果的营养价值 第十节

酒类的营养价值

发酵酒。蒸馏酒。露酒 第十一节

食用油脂的营养价值

甘油三酯。磷脂。固醇。维生素 第十二节

常用调味品的营养价值

酱油和酱。醋。糖。味精。芡粉 第五章

食物的卫生要求及食品安全 第一节

烹饪原料的卫生

食品鲜度的评价。畜肉类原料卫生。禽蛋类原料卫生。水产类原料卫生。粮食谷物及豆类原料卫生。果蔬类原料卫生 第二节

食物中毒及其预防

食物中毒的概念。食物中毒的分类。细菌性食物中毒。真菌毒素及霉变食品中毒。有毒动植物引起的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 第三节

食品添加剂的安全与卫生

食品添加剂的分类。食品添加剂的作用。食品添加剂的安全管理。常用的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 第四节

食品安全法律法规

食品卫生法规。食品卫生标准。餐饮业食品卫生管理办法 第六章

合理烹饪 第一节

烹饪工艺基础知识

烹饪原料的初加工。刀工刀法。调味。火候与原料的初步热处理。烹调方法 第二节

烹饪原料的选择和搭配对食物营养价值的影响

对营养素消化吸收的影响。对原料中营养素营养价值的影响 第三节

影响原料营养素损失的因素

流失。破坏。

第四节

烹饪方法对营养素的影响

炸。炒、爆、熘、煎、贴、蒸、炖、焖、煨、煮与烧、涮与汆、烤与熏 第五节

减少营养素破坏与损失的措施

合理的初加工、科学切配、焯水与烹饪、上浆、挂糊和勾芡、适当加醋、适时加盐、酵母发酵、旺火急炒。第七章

食谱编制 第一节

食谱编制的基本要领与要求

食谱的概念、食谱编制的原则、食谱编制的基本知识、食谱的表示方法与格式、食谱编制的方法 第二节

食物成分表的使用

食物的名称与分类、食物编码、食物的可食部分、符号及缩写说明、计量单位的符号、几种脂溶性维生素的特殊表示方法、使用食物成分表的注意事项、练习

第三节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参考摄入量

各项参考摄入量的运用、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营养素分类、年龄分组和体重代表值、劳动强度、能量供给、脂肪及碳水化合物的供给量、练习

公共营养师三级培训教学大纲

第一章

相关法律法规及职业道德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的相关知识 第二节

《保健食品管理办法》的相关知识 第三节

《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的相关知识 第四节

《食品标签通用标准》(GB7718)的相关知识 第五节

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01—2010年)的相关知识 第六节

职业道德的的基本内涵。现代社会对员工的道德要求 第二章

医学基础

第一节

人体解剖生理基础知识 第二节

食物消化吸收基础知识 第三节

不同人群生理特点基础知识

第三章

营养学基础知识 人群营养基础 第一节

营养与健康概论和营养学发展史 第二节

能量与宏量营养素基本知识 第三节

人群营养基础知识(1)孕妇乳母营养、(2)婴幼儿营养、(3)儿童青少年营养、(4)老年人营养、第四章

人体需要的营养素 第一节

蛋白质

一、蛋白质组成和必需氨基酸

二、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三、食物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评价

四、蛋白质营养不良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五、蛋白质的食物来源及需要量 第二节

脂类

一、脂类的组成和分类

二、脂类的生理作用

三、膳食脂类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四、食物脂肪的营养价值评价

五、脂类的摄入量及其食物来源 第三节

碳水化合物

一、碳水化合物的分类

二、碳水化合物的生理功能

三、碳水化合物营养不良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四、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来源与供给量 第四节

能量

一、能量单位

二、能量来源与能量系数

三、人体能量消耗

四、能量的供给与食物来源 第五节

矿物质

一、概述

二、常量元素

三、微量元素 第六节

维生素

一、概述

二、脂溶性维生素

三、水溶性维生素 第七节

一、水在体内的分布

二、生理作用

三、人体内水平衡的调节

四、人体水的来源与需要量

第五章

烹饪原料的营养价值及其评价 第一节

原料营养价值的评价

一、原料营养价值评价的意义

二、原料营养价值评价方法 第二节

畜类原料及制品的营养价值

蛋白质、脂类、维生素、无机盐、碳水化合物、含氮浸出物、畜类制品的营养价值 第三节

禽类原料及制品的营养价值

蛋白质、脂类、维生素、无机盐、碳水化合物、含氮浸出物 第四节

水产类原料及制品的营养价值

蛋白质、脂类、无机盐、维生素、含氮浸出物 第五节

蛋类原料及制品的营养价值

蛋的结构、蛋的组成成分及营养价值、蛋制品 第六节

乳类及乳制品的营养价值

乳汁的理化特征、乳类的营养价值、乳制品的营养价值 第七节

谷类原料及制品的营养价值

谷类的结构、谷类的营养价值、加工对谷类营养价值的影响 第八节 豆类及豆制品的营养价值

大豆的营养价值、其他豆类的营养价值、豆制品的营养价值 第九节

蔬菜、水果及制品的营养价值

蔬菜的营养价值、水果的营养价值、野菜、野果的营养价值 第十节

酒类的营养价值

发酵酒、蒸馏酒、露酒 第十一节

食用油脂的营养价值

甘油三酯、磷脂、固醇、维生素 第十二节 常用调味品的营养价值

酱油和酱、醋、糖、味精、芡粉 第十三节

食物原料新资源

概述、食物新资源的概念、食物新资源的特性、食物新资源的安全、食品新资源的分类 第六章

食物的卫生要求 第一节

烹饪原料的卫生

食品鲜度的评价、畜肉类原料卫生、禽蛋类原料卫生、水产类原料卫生、粮食谷物及豆类原料卫生、果蔬类原料卫生 第二节

食物中毒及其预防

食物中毒的概念、食物中毒的分类、细菌性食物中毒、真菌毒素及霉变食品中毒、有毒动植物引起的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 第三节

食品添加剂的安全与卫生

食品添加剂的分类、食品添加剂的作用、食品添加剂的安全管理、常用的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 第四节

食品安全法律法规

食品卫生法规、食品卫生标准、餐饮业食品卫生管理办法

第七章

科学合理的烹饪 第一节

烹饪工艺基础知识

烹饪原料的初加工、刀工刀法、调味、火候与原料的初步热处理、烹调方法 第二节

烹饪原料的选择和搭配对食物营养价值的影响

对营养素消化吸收的影响、对原料中营养素营养价值的影响 第三节

影响原料营养素损失的因素

流失、破坏

第四节

烹饪方法对营养素的影响

炸、炒、爆、熘、煎、贴、蒸、炖、焖、煨、煮与烧、涮与汆、烤与熏 第五节

减少营养素破坏与损失的措施

合理的初加工、科学切配、焯水与烹饪、上浆、挂糊和勾芡、适当加醋、适时加盐、酵母发酵、旺火急炒

第八章

食谱编制

第一节

食谱编制的基本要领与要求

一、食谱的概念

二、食谱编制的原则

三、食谱编制的基本知识

四、食谱的表示方法与格式

五、食谱编制的方法

第二节

食物成分表的使用

一、食物的名称与分类

二、食物编码

三、食物的可食部分

四、符号及缩写说明

五、计量单位的符号

六、几种脂溶性维生素的特殊表示方法

七、使用食物成分表的注意事项

八、练习

第三节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参考摄入量

一、各项参考摄入量的运用

二、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营养素分类

三、年龄分组和体重代表值

四、劳动强度

五、能量供给

六、脂肪及碳水化合物的供给量

七、练习

第四节

计算法食谱的编制

一、早餐食谱的编制

二、中餐食谱的编制

三、晚餐食谱的编制 四、一日食谱的编制

第五节

食品交换份法的食谱编制

一、食品交换份法的食谱编制表的步骤

二、食物交换份法食谱编制实例

三、食物交换份法食谱编制注意事项

四、练习

第六节

计算机食谱编制

一、NCCW系统简述

二、NCCW系统运行要求

三、“营养咨询”子系统的操作

第七节

特殊生命期人群食谱的编制

一、孕妇的营养需要与食谱编制

二、乳母的营养需要与膳食干预

三、婴儿的营养需要与喂养

四、幼儿的营养需要与膳食干预

五、儿童的营养需要与膳食干预

六、青少年的营养需要与膳食干预

七、老年人的营养与膳食 第八节

集体用餐食谱编制

一、基本情况调查

二、了解食物原料库存与时价

三、成本核算

四、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饮食习俗

五、集体用餐单位食谱编制 第九节

膳后总结与宣传

一、保存食谱

二、意见收集及分析

三、调查小结

四、介绍推广

第九章

社区膳食营养指导 第一节

膳食营养指导和管理概论 第二节

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应用 第三节

膳食结构与膳食指南

第四节

膳食与缺乏病预防,膳食与慢性病预防 第五节

膳食调查和评价、第六节

人体营养状况测定和评价、第七节

社区营养管理和干预 第八节

营养咨询和教育、公共营养师二级培训教学大纲

第一章

相关法律法规及职业道德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的相关知识

《保健食品管理办法》的相关知识

《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的相关知识

《食品标签通用标准》(GB7718)的相关知识

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01—2010年)的相关知识 第二节

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的的基本内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职业道德的正面影响企业文化的功能、职业道德对增强企业凝聚力、竞争力的作用、职业道德是人生事业成功的保证、文明礼貌的具体要求、爱岗敬业的具体要求、对诚实守信基本内涵的理解、办事公道的具体要求、勤劳节俭的现代意义、企业员工遵纪守法的要求、团结互助的基本要求、创新的道德要求。第二章

生理学基础

第一节

血糖的的影响因素、血糖生成指数的含义、第二节

消化:

消化腺组成、化学性消化概念、淀粉的化学性消化、蛋白质的化学性消化、唾液的作用。影响胃排空因素、胃液的主要成分、胰液的主要成分。蛋白质的消化解剖部位、碳水化合物的化学性消化解剖部位、脂肪的消化过程、胃酸的作用。蛋白质、脂肪、糖吸收的主要部位、胰液的主要作用、胆汁的作用、蛋白质、脂肪、糖吸收的形式。影响铁吸收的因素、影响钙吸收的因。人体合成维生素B族及维生素K的部位。第三章

营养学基础

第一节

营养保健产业的发展历史 第二节

基础代谢的概念

限制氨基酸的含义、第三节

蛋白质的互补作用、蛋白质的消化率、蛋白质的生物价 第四节

脂类的分类、脂类的营养价值评价、食用油脂在烹调中的作用 第五节

维生素

1、维生素A缺乏及过多的症状

2、维生素D的缺乏或过症状

3、维生素E的缺乏或过症状

4、维生素B1的缺乏或过多的症状

5、维生素B2的的缺乏症状

6、维生素B12的生理功能

7、制定各人群维生素适宜摄入量的方法 第七节

能量代谢与氧在营养中的作用

1、叶酸缺乏的症状、2、烟酸缺乏症状、3、限制氨基酸及特殊氨基酸、4、必需脂肪酸的食物来源

第八节

微量元素在营养中的作用

1、钙缺乏的临床表现

2、钾缺乏的临床表现、钾缺乏的原因

3、缺铁的症状、缺铁的化验指标

4、缺碘的疾病谱、5、锌的食物来源、锌的生理功能

6、铬的生理功能

7、氟的生理功能、氟的食物来源 第九节

脱水常见的原因、体内水的排出器官

第十节

膳食纤维的概念、高膳食纤维食物可以预防的疾病 第十节

食物营养价值的评价

1、谷类结构和营养素分布、谷类食品的营养价值、谷类烹调对食品营养价值的影响

2、大豆及其制品营养特点、去除豆类的抗营养因素的方法、大豆发芽大豆成分的变化

3、水果的营养特点

4、蔬菜中影响其它食物中钙与铁的吸收的物质

5、畜肉的营养特点

6、不同蛋类的营养特点

7、水产品的营养特点

8、乳类食品的营养特点

9、脂类的营养特点

第十一节

酸性食品的概念、碱性食品的概念

第四章

食品安全与卫生

第一节

食品安全的定义、食品卫生的定义、食品卫生法、与食品安全第二节

卫生相关的法律法规、食品卫生相关法规和信息来源的获取

第三节

食品卫生要求

1、植物性食品的卫生要求

2、动物性食品的卫生要求

3、其它食品的卫生要求 第四节

食品污染

1、食品污染的定义

2、食品污染的分类

3、食品的生物性污染和预防

4、食品的化学性污染和预防

5、食品的农药污染和预防

6、食品的物理性污染和预防

7、食品污染监测

第五节

食物中毒的概念

1、食物中毒的特点

2、食物中毒的分类

3、化学性食物中毒

4、毒素和真菌性食物中毒

5、细菌性食物中毒

6、沙门氏菌性食物中毒

7、副溶血弧菌性食物中毒

8、食物中毒的预防调查和处理

第五章

人群营养 第一节

孕期营养生理特点

1、孕妇的营养需要

2、孕期营养不良对母体及胎儿的影响

3、孕妇的合理膳食

4、乳母的营养需要 第二节

婴幼儿营养

1、婴幼儿的母乳喂养

2、婴幼儿的辅食添加

3、婴幼儿人工喂养

4、婴幼儿混合喂养

5、婴幼儿常见营养缺乏症

第三节

学龄前儿童营养需要 第四节

学龄儿童的营养需要 第五节

青少年的营养需要 第六节

成年人的营养需要 第七节

更年期的保健 第八节

成年人的营养需要

1、老年人机体的变化

2、老年人的营养需要

3、老年人的饮食原则

4、老年人的膳食

5、老年人常见的营养问题 第六章

特殊人群营养

第一节

高温环境条件下人群的营养需要 第二节

低温环境下人群的营养需要

第三节

高原缺氧习人群的营养和膳食,需要增强耐缺氧能力的膳食 第四节

职业接触有毒(害)物质人群的营养和膳食

1、铅作业人员的营养

2、苯作业人员的营养

3、噪声作业人员的营养

4、营养素对辐射损伤的防护作用

5、运动员的营养需要

6、脑力劳动者的营养需要 第七章

营养平衡膳食

第一节

合理膳食的要求、膳食模式与人体健康、膳食模式与疾病的关

系 第二节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国平衡膳食宝塔、我国常见的营养缺乏病问题

第三节

食品强化的目的、我国食品强化的标准及分类、现在我国目前进行的食品强化、新资源开发方向 第四节

2010年食物与营养发展的总体目标

1、纲要提出的10年中三个重要领域

2、纲要中提出的10年中三个重点人群

3、纲要中提出的10条政策措施的五个方面

4、发达国家存在的营养不良问题

5、发展中国家存在的营养不足的问题 第五节

食谱编制要掌握对象的特点和营养需求 第八章

中医保健

1、药膳和食疗,中医食疗学及食疗配方、药膳的慨念。

2、食疗配方及制作工艺的意义。

3、历代主要食疗篇著的食疗配方及制作特点。

4、“五宜”、“五禁”、|“四时五补”的概念。

5、食疗配方的原则,配方的禁忌、功效、配方、制作、特点及应用。

6、人参的主要功用、西洋参与人参在功用上的区别、党参主要功用、枸杞子主要功用、黄芪主要功用、冬虫夏草主要功用、三七主要药理作用、天麻主要功用、罗汉果成分、薏苡仁主要功用

第九章

保健食品基础知识

保健食品的概念、保健食品分类、保健食品配方设计、保健食品发展阶段 国外保健食品的发展、我国保健食品发展中存在问题、保健食品的管理 保健食品的研究、中医药在保健食品事业中的优势、我国保健食品的展望

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功用、大豆多肽的功用、谷光甘肽的功用、牛磺酸的功用、低聚糖的功用、灵芝多糖的功用、大豆磷脂的功用、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功用、类黄酮的功用、益生菌的功用 第十章

营养保健服务功能介绍

1、延缓衰老的功能性物质

2、肥胖的测定方法

3、疲劳的概念、症状及生理本质

4、肿瘤的致病因素及抑制肿瘤的功能性物质

5、高血脂的危害、防治原则及引起高血脂的因素

6、影响皮肤健美的主要因素及美容功能物质

7、营养与免疫功能的关系

8、糖尿病的表现及专用保健食品

9、儿童常见的营养缺乏病及各营养期的营养要求

公共营养师的发展历程 篇7

20世纪90年代以后, 日本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政治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面对泡沫经济的失败、经济危机的加深和自民党一党独裁时代的结束, 加上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深入而引发的大竞争时代的到来, 日本政府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加快行政体制改革才能迎接来自国内外的挑战, 这就要求改变行政的方法和机构, 使之与世界接轨。在这种思想指导下, 日本政府提出了走向新公共管理 (NPM) 的标志性改革方案。这些方案包括产业政策和相应的行政指导改革、重新调整政府与企业的关系、重新调整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及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现今的行政管理中, 满足民众需要的效率政府己成为政府转型的一大重点, 这就要求政府会计不仅要设定审核政策、预算执行等是否具有经济性、效率性、有效性的评估指标, 更需要对完成情况进行鉴证与监督, 因此对于任何政府而言, 进行有效的政府会计都是十分必要的。会计在NPM中处于核心地位, 如引入应计制。早期中央和地方政府没有新的财务管理技术, 很少讨论NPM。20世纪90年代, 日本政府财务压力加大, 传统官僚主义弊端显现出来, 日本开始关注NPM, 例如中央政府采用财务控制系统。在NPM下, 日本政府进行应计制会计改革, 并使用越来越多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咨询和审计已是值得注意的现象。在政府采用应计制会计不断增多的同时, 来自政府的咨询和审计收入也增加了。虽然这方面的研究很少, 但已有的一些案例说明两者是相关的:2000年日本Sapporo市的政府应计制会计改革和1997年日本Hokkaido县政府引入外部事务所进行审计。这些研究表明, 事务所在日本的政府会计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日本政府会计改革引入注册会计师的咨询服务

Sapporo市是北海道郡首府, 位于日本北部, 2004年人口约180多万。在日本拥有8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是法定市, 享有与郡类似的自治权力。因此, Sapporo市与北海道政府拥有同样的自治权力、类似的预算和人力资源。1997年以前, 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对政府会计没有兴趣。日本当时地方政府审计部门依靠内部雇佣的审计委员, 委员多数不是会计专业人士。但1996年以后由于许多地方政府被查出会计欺诈案件, 这一局面发生了很大转变。在这些欺诈案发生以后, 郡和法定市被迫启用外部审计师发挥作用, 大部分的外部审计师是会计专业人士。这些审计师对引入企业会计方法和理念感兴趣, 开始鼓励事务所为政府在这些事项上提出建议。结果日本事务所的一个重要新兴市场开始出现:政府审计和咨询业务。

1999年6月, Sapporo市长决定引入“企业类型的会计方法”。在做出这个决定以前, Sapporo市在1998年设立了城市管理论坛 (CMF) , 成员包括市民、大学教授、公司经理和职业会计师。论坛不仅讨论Sapporo市的综合管理问题, 而且集中讨论为市民提供的低质量的会计信息。论坛成员包含一位作为市民代表的注册会计师。论坛的讨论从其它城市的会计改革试点中获取信息。例如Usuki市在1998年公布了1996-1997财年的资产负债表。这项改革引起了很多地方政府的兴趣。东京市政府也开始研究这一问题, 随后在日本开始盛行编制资产负债表。东京的改革成了Sapporo市长决心迅速引入企业会计方法的主要因素。而Sapporo市的市民和官员比日本其它地区更有接受新实务的意识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在这些变化以及市长做出引入企业会计方法的决定后, 1999年6月市政府启动政府会计制度研究项目组。项目组经常报告其进展, 征询市民及论坛专业人士的意见。项目组也从德勤事务所购买咨询服务。选择德勤是因为它曾经做过Usuki市改革的咨询, 其注册会计师在Usuki市发挥了重要作用。德勤设法将其在Usuki市的经验运用到Sapporo市。德勤的网络帮助很大, 因为这家跨国事务所在全球拥有政府会计的丰富经验。德勤建议Sapporo市政府引入复式记账和应计制会计。但根据《日本地方政府法》, 即使采用了其它会计制度, 也必须采用现金制会计和单式记账。德勤和Sapporo市政府都认识到, 按照复式记账和应计制会计编制资产负债表必然发生巨大的额外成本。他们决定由德勤通过对Sapporo市现有会计信息的一系列调整编制资产负债表。但德勤为Sapporo市的政府会计引入了许多新的应计制会计概念, 如折旧、土地和设备价值等。2000年9月成立了政府成本研究会, 作为政府会计制度研究项目组的工作组, 2000年11月, 政府成本研究会编制了Sapporo市1999财年首份官方的资产负债表。2001年3月, Sapporo市借助德勤事务所的咨询专家, 还编制了合并的资产负债表, 这是日本地方政府编制的首份合并财务报告。

三、日本政府会计改革引入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服务

日本地方政府审计的主体是自治体, 各自治体都是以地域为基准所建立的公共团体。1947年《地方自治体》规定:在普通地方的公共团体内设置审计委员。审计委员是由政府长官提名的议员和专家组成, 经议会同意后可正式任命, 属于内部审计。随着地方自治权的不断扩大, 为了更好地强化政府的责任说明职能, 1997年修正了《地方自治法》, 在原来基础上以签订协议的方式从自治体外引入注册会计师审计, 即外部审计, 以提高自治团体的监督审计机能。2001年《独立行政法人通则法》规定:独立行政法人是为了提高行政服务的质量和营运效率, 赋予原来由国家直接管理的政府部门、研究所、博物馆、国立大学等独立的法人资格, 这些组织需要独立承担财政及人事等事务。每个独立行政法人都有对应的主务省, 由每个省的主务大臣来任命负责审计工作的监事以及选任会计审计员。《通则法》第39条规定, 凡是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独立行政法人还必须接受注册会计师的外部审计, 当然, 凡是接受国家财物以及补助金的独立行政法人需要由会计检察院负责审计。

1995年底, Hokkaido县因花过度款待中央政府官员受到严厉指责。很多Hokkaido县纳税人决定模仿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正式系统, 成立一个非官方协会“市民民政专员”, 并尝试要求披露相关信息。通过分析政府提供的会计信息, 该委员会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很多支出以所谓的商务出差等值得怀疑的形式发生。但奇怪的是, 这种事件也发生在审计委员会, 即审计委员会自身也存在欺诈行为。但这些不法行为没有受到Hokkaido县的严惩。在其他地方政府, 相似的欺诈行为也有发生。根据《日本地方政府自治法》, 在每个县仅有四名审计委员。这意味着整个审计过程, 即使在像东京这样的大城市, 政府审计也只有四名审计委员负责。审计委员也不要求是专业的注册会计师, 但其中的一名审计委员需要代表地方议会。因此, 审计委员可能缺乏会计知识。虽然审计委员有其自身的官员和公务员, 但公务员可以转换到地方政府的其他职位。审计委员系统的独立性和专业性都受到怀疑。在地方政府的这些欺诈案件发现前, 公众对政府会计和审计不敢兴趣。经历这些欺诈案件后, 政府审计发生了很大的好转。公众开始认识到政府会计和审计的重要性, 他们试图通过自己获得信息, 也努力理解政府披露的各种信息, 不再盲目信任政府, 开始学习西方公众的做法, 要求政府引入外部审计。审计委员会系统作为地方政府唯一的审计系统没有起到审计作用。外部审计人员作为一个新的审计系统, 被引入到政府审计中以弥补审计委员会的不足。外部审计人员不仅来至于注册会计师, 也包括税务会计人员和律师。虽然外部审计也存在一些问题, 但地方公众期望外部审计能够保护他们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 注册公共会计师协会在1997年公布了第一个政府部门会计准则。而1991年, 在地方政府欺诈行为曝光之前, 只有35%的日本公众认为注册会计师应该审计地方政府账户 (JICPA, 1991) 。

四、日本政府会计改革引入注册会计师的启示

日本政府会计改革引入注册会计师起步较早, 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我国政府会计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文件也鼓励注册会计师拓展业务到政府会计领域, 例如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的《会计师事务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新领域业务拓展工作方案》, 规定将高校和医院的审计纳入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范围。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也采取了相应对策, 例如2010年5月发布的《注册会计师业务指导目录》, 规定注册会计师可以

2011年第2期57参与政府审计和政府会计咨询业务。但总体而言, 政府会计改革引入注册会计师还主要停留在政策制定、学术研究、政府审计上, 相关实践和案例太少, 政府会计实践引入注册会计师的广度和宽度都有待进一步加强, 这可以借鉴日本的先进经验。

一是注册会计师可以采用模仿同构的方法来推进政府会计改革。有助于运用模仿同构方法的条件是含糊不清的目标、组织对技术的缺乏理解、不确定的环境。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日本具备这些条件, 这些条件可以解释官僚们对应计制会计兴趣的转变。Sapporo市的官员们意识到外部变化, 也感到对变化缺乏准备。由于实施较晚, 咨询专家更多运用模仿同构的方法, 他们从其它参与应计制会计转换的人士那里获得相关的技能。这时, 应计制会计成了主流的观点。这样避免了设计适用于政府应计制新模式的争论。不讨论替代方案也与事务所的利益相关联:运用他们熟悉的模式, 而不是花费成本建立可能引起争议的新概念框架。

二是事务所如何发现并抓住扩展其业务的商机很重要。在Sapporo市, 事务所已经扩展到新的市场领域, 这些事务所能够找出并向其他政府游说应计制会计的好处。很多政府官员认为政府的工作以前是事务所不能介入的, 现在他们只是在寻找工作, 这种看法并不完全正确。事务所确实支持政府和企业会计准则的合并, 这符合国家良好管理的利益。其他官员认为推动应计制会计是适当的、正确的。在这种情况下, 把事务所的活动仅看作业务扩展太过简单, 低估了政府应计制会计倡导者的热情和重要性, 尤其在日本政府会计改革的早期。许多事务所能够看到其职业的潜在收益, 坚信其事业的正当性。在Sapporo市, 有证据表明事务所相信政府应计制会计的正确性, 许多政府也已经转换其会计制度。

三是事务所除了向政府提供应计制会计咨询业务, 还可以利用其业务和经验优势, 提供政府管理和其他政府会计改革咨询业务, 如政府的战略管理模式、政府管理会计体系构建、政府成本衡量和绩效评价等。这些业务在政府与企业有一定的相似性, 事务所可以利用其在企业的咨询经验, 结合政府的特殊情况加以改进, 能给政府提供很好的改革建议。事务所也能向政府提供审计服务, 外部审计师能引入企业会计的方法和理念, 并保持超然的独立性。

四是事务所在政府会计改革中的能起到重要作用。所述案例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推动新公共管理改革的各种力量:模仿同构的方法以及在知识体工作中商业性自利的外衣。确认这些力量有助于理解跨国事务所的利益, 因为Sapporo的改革并非孤立发生, 而是受到跨国事务所海外力量的影响。改革的媒介 (事务所) 能给组织领域 (政府) 带来预想 (应计制) , 大力提倡并加以实施, 能带来与这些预想相一致的变革。由此产生的政府采用应计制会计的企业模式成了新公共管理改革的基石, 对此需要根据其起源加以分析:注册会计师。

总之, 日本的经验表明, 局限在原有的思路内试图解决政府会计问题, 通常难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政府会计改革必须跳出原来的框架, 引入新的思想和力量。近年来, 财政部积极推进政府会计改革, 实施了一系列引进事务所进行政府会计改革的措施, 这只是一个开端, 今后政府会计改革可以逐步引入事务所, 这样能确保改革的进程和质量。□

摘要:在新公共管理运动下, 日本在积极进行应计制政府会计改革。而会计师事务所能够利用其在企业的咨询和审计经验为政府提供服务, 这是一项双赢的业务:有利于政府会计改革和事务所拓展业务范围。我国政府会计改革也大力提倡引入事务所, 由于还在起步阶段, 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

关键词:政府会计改革,注册会计师,咨询,审计

参考文献

[1]Hiroshi Yoshimi.2002.Auditing changes inJapan:from the minor to the major.critical perspectiveson accounting, 13:533-544.

[2]Mark Christensen and Hiroshi Yoshimi.2005.Two paths but one driver?International consultantsand public sector accrual accounting.in:proceedings ofthe 9th CIGAR conference.International trends andexperiences in government accounting.Norway:Bodo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130-143.

语言测试的发展历程 篇8

一、前科学阶段

前科学语言测试或传统语言测试阶段目前把20世纪40年代以前的语言测试统称为前科学语言测试。在这个时期,语言教师对于什么是语言这个最基本的问题还没有科学的认识,只是把语言作为一门包括语法知识、词汇知识、语音知识的符号体系去教。把语言看作一门知识,是这个时期外语教学和测试体系的语言观的内涵。测试中对技巧、技能的考查没有量度依据,测试结果主要依据教师的主观判断。这个阶段的英语测试方法十分重视语法规则、词形变化和词语的用法,重视书面用语,一般只有笔试,没有口试,没有听力题。命题人不大注意测试的可信性、客观性、科学性之类的问题,不懂得用统计学的方法来收集、处理数据。

二、心理测量与结构主义相结合的阶段

20世纪40年以后,以Skinner为首的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语言行为是一连串的刺激反应过程。于是,产生了结构主义教学法,如听说法。在语言测试方法上,汲取了心理语言学领域的心理测量学的方法,形成了心理测量——结构主义语言测试(the psychometric—structuralist language testing modern LT phase)。结构主义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是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一个系统,这一系统是可以分解的。语言中的语音、词汇、语法是一个有限的集合,而这些有限集合的成分却可以构成无限集合的句子。所谓掌握一门语言就是掌握语言中的这些元素并用来生成和理解无限数量的句子的能力。19世纪60年代,Lado在《Language Testing》中就把语言能力分为语音、句法、词汇和文化,认为语言考试可通过说听读写四种方式测试语音、句法、词汇和文化。由于语言是可以分解成元素的,因此可以通过分离式测试来逐项测验学生是否掌握了这些元素。分离式测试通常把语言测试按照语言技能分成若干部分,例如听、说、读、写4个部分,分别进行测试。

与第一阶段相比,这个阶段的语言测试强调口头语言。在教学中,把听说摆在读写之前,在测试中注意给听说技能(尤其是听)一定的比重。分离式测试法认为试题应该每题只考查一个考点,其主要题型有选择填空(多为多项选择题)、词汇填空、语法填空、完成句子、改错等。从心理测量的角度来说任何测试只可能是一种随机采样,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对构成语言的全部元素逐一进行测验,而只可能、也只需要进行随机采样,即通过随机采样对全部构成元素的一部分进行测验,然后推断对构成元素全体的掌握程度。由于采用离散题每题只考核一个语言点,在有限的答题时间内考生有可能做大量题目,因此增加了采样的覆盖面。采样量大,信度就高。

三、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言测试阶段

随着人们对语言的认识逐渐深入,结构主义语言观受到了挑战。Chomsky在1965年提出了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的概念。60年代后期,着重研究语言与社会关系的社会语言学受到了人们的关注。社会语言学的最大特点是强调语言的使用受到人们的社会地位和环境等社会因素的制约。1979年J.Oller提出人的语言能力是个整体,语言测试可以通过综合性的完形填空和听写来衡量语言能力,因为这两种形式的测试包含全部或者几乎全部的语言能力。Oller提出了综合式测试法 (the integrative approach),其主要特点是:1.把听、说、读、写等技能综合起来测试,从而衡量受试者的综合语言能力;2.强调语境在语言使用中的作用,测试考生在一定语境中使用语言的能力;3.测试题型主要有完形填空、综合改错、听写、口试、作文等。

1972年,社会语言学家Hymes提出了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的概念,认为使用语言不但要能够按照语法规则产出形式合格的句子,而且还应具有在不同的语境中合理使用这些句子的能力。语言学家指出,语言测试所应测量的不只是语言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进行交际时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要把涉及交际能力的各种因素结合成一个整体来加以测试。于是就出现了交际式语言测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sting,CLT)。但交际法语言测试尚处在发展阶段,还没有成熟的方式可以采用,但交际法测试提出的一些有关语言交际能力的思想是值得从事语言测试研究的人思考的。

四、基于任务的语言测试阶段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基于任务的语言教学渐得人们的追捧。受此影响,基于任务的语言测试(task-based language assessment,TBLA)随之成为研究热点。与以语言形式或技能为重点的传统语言测试不同的是,基于任务的语言测试是以任务为核心,测试所要评定的应试者完成任务的表现。然而,设计基于任务的语言测试并非易事,它涉及到如何设计任务,以及如何对应试者完成任务的情况做出评定等,这实际上是语言测试的基本问题,即语言测试测什么及怎么测。基于任务的语言测试为探究语言测试提供了新的视角,代表了语言测试发展的方向。目前有关基于任务的语言测试的设计及其构念等问题还没有现成答案,但很多学者已在这些方面做出了努力,并将其应用或将要用到实际测试中。

五、结束语

语言测试的发展使我们认识到:语言测试从过去只看单一的语言能力的测试到对受试者进行全面的能力测試;其次是测试从假定的、不真实的语言项目到真实并注重语言情景和语言运用。再者,设计和开发测试从原先的只注意到考试内容规范到一致性和有用性原则,从而增强了测试的标准评估的科学性和可靠性程度。了解了各个时期语言测试的特点,有利于进一步把握教学目标,进一步明确测试应该测什么、应该怎么测,从而服务于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Wood,R. Assessment and Testing:A Survey of Research[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上一篇: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感受下一篇:洛阳师范学院校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