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艺术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本文一共涵盖5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人际交往艺术论文(精选5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在大学阶段的人际关系中,宿舍关系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良好的宿舍关系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大学生活。特别是对于新生来说,和谐的宿舍关系可以迅速帮助其适应大学新环境,保证大学生活质量。然而,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当前新生在处理宿舍关系时会遇到一些新的问题。

第一篇:人际交往艺术论文

艺术与交往理性

摘要虽然很多思想家转向后现代,但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掌门人的哈贝马斯却把注意力重新回到现代性上来,并且提出“现代性是一项未完的工程”。他批判现代社会的种种弊端,提出系统对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导致社会的异化,指出只有通过交往理性,才能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找到出路。艺术置身为交往行为当中,也属于公共领域,艺术特性体现出哈贝马斯所提出交往理性中的主体间性的特点。

关键词:艺术交往理性主体间性

一交往理论

哈贝马斯是当代德国最负盛名的社会学家、哲学家和思想家,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掌门人。在他的著作当中,最重要的便是针对“生活世界被殖民化”而提出的“交往行为理论”。

现代社会进入资本主义消费社会时代,呈现为一种景观。哈贝马斯认为,社会一方面是“生活世界”,在其中,人们在共同的背景下通过交往行为进行互动;另一方面,社会也是系统,由经济、政治等担负不同功能的子系统组成。哈贝马斯指出,现代西方社会的基本特征就是系统和生活世界的严重脱节。从进化论角度看,社会处于不断分化过程中,正常的情况本应是政治、经济、家庭等系统依赖于并且再生产出生活世界的三个方面:文化、社会与个性。

在现代社会中,系统和生活世界的脱节突出表现为由于科学技术以及中性媒介(金钱、权力)使物质生产进一步发展,而这些中介不依赖于交往行为的有效要求,当它们渗入政治、经济、法律和家庭关系中时,生活世界的再生产所必不可少的交往行为受到侵入和强占,这就抵消了生活世界对于社会整合应起的作用。哈贝马斯把这这种现象称为“系统对生活世界的殖民”。本来权力和金钱应该用来满足人们的需要,然而现在却控制着人们的需要,应该让系统的权力和金钱回到系统本身,为生活世界服务。

针对这一情况,哈贝马斯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认为工具理性乃至系统理性不是现代的全部,还有一种交往理性。只有通过交往理性才能为现代社会找到出路,也就是对生活世界的拯救或重建系统与生活世界的关系。

交往理性在运用当中,我们必须注意几个问题:首先,交往理性要遵循的原则依然是道德伦理为基础的,继续以真善美等作为全民公认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其次,道德讲的是普遍性问题,是大多数人所公认的普遍性规律,在此基础上要分辨出每个特质所有的特殊性,也就是注意到差异性问题,但每个人环境的不同而导致每个人性格差异,这便出现很多冲突。在进行理性交往的过程中理解和反思成为关键,理解是对差异性的理解,需要各种知识积累;反思是需要理性,倡导的是理性思考。

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中的核心问题是主体间性,主体间性即交互主体性,是主体间的交互关系,是自我主体与对象主体的交互活动,而不是主客二分基础上的主体征服、构造客体。主体间性还涉及自我与他人、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它不是把自我看作原子式的个体,而是看作与其他主体的共在。哈贝马斯认为在现实社会中,人际关系可分为工具行为和交往行为,工具行为是主客体关系,而交往行为是主体间性行为。

二艺术具有主体间性

艺术作为交往行为的一种,属于公共领域的范围。艺术首先是个性之间的一种中介形式,即是个体与个体、个体与他者、个体与共同体之间建立交往关系的一种行之有效的中介手段,也就是说,艺术为个体建立起了一系列的主体间性关系,使得个体能够在这些关系当中重新确立自己和他者的地位,并进而用这些主体间性关系构筑文化认同和社会体系以及现代性的话语体系。

艺术能把观看者从平常工具理性的生活模式抽离到一个非功利的空间当中,并且在演绎者与观看者之间建立一种互动的特点,带有主体间性的特点。但艺术更大的特点却是自我的流露和表达,哈贝马斯说到:

“第三种行动是戏剧式行动,它指行动者在一个观众或社会面前有意识地表现自己主观性的行动。这种行动重在自我表现,通过自我表达达到吸引观众、听众的目的。行动者在观众面前,以一定方式进行自我表述,……想让观众看到并接受自己。”

艺术行为首先是要确定主体性,并且肯定自己的主体性的,但是艺术行为在对自我有了清楚的意识之后还要去和自我之外的他者建立起一定的关系。艺术家既有强烈的自我,也在乎别人对他们的评价,并通过作品的方式与客观世界联系在一起,与观众产生交流、互动乃至共鸣。

三艺术进入生活

艺术能把观众从工具——目的性的行为中抽离出来,暂时进入一种特殊的领域,并以作品的方式与接受者建立一种互动交流的关系,那么当人们在生活世界的交往活动中以一种艺术的形式呈现时,是否可以让交往从二元逻辑中上升到主体间来,类似于一种游戏方式?艺术有两个重要的特征,首先是艺术必须要吸引人,方式可以多种多样;还有一点就是艺术体现的始终是真善美这些始终如一之物,只是中间的环节往往会不停的变化。在通过语言交流之时,我们每个人是否想过也可以像艺术家一样,通过艺术的方式与人交流,不是盲从他人,也不是只看到自己,而是看到确立了自我以后与他人相互理解的希望。

怎样才能拥有艺术般的生活方式呢?这和艺术生成本身是相同的。艺术需要敏锐的观察力、熟练的技巧及对世界的激情,即使是现代流行的观念艺术家也是一样,只不过熟练的技巧不再是手上功夫,而转换成为了对思想的深刻锻炼。如同艺术家一般,深刻而充满感情地塑造自己的行为,在乎每一个人对自己行为所产生的感受,这便是艺术的生活方式。当艺术作品能让人暂时忘记太多功利而走向所要表达的事情本身,观众与艺术家之间产生一种共鸣的时刻,那就达到了最成功的相互理解的时刻。生活也应该如此。

波依斯说人人都是艺术家,是指每个人都具备“必须被发现和培养的艺术创造能力”。这种能力放在生活之中也就是相同的能力而已,无非就是存在这样一种区分:所做之物到底是像生活的艺术还是像艺术的生活?波依斯认为象征科学的创造方式是“冷性特质”的,而象征艺术的创造方式是“暖性特质”的。在这里,我们或许能看到他与哈贝马斯相通之处,也可以说他把工具理性界定为“冷性特质”,象征艺术的创造方式界定为“暖性特质”。他做的很著名的一个装置艺术就是《油脂椅子》,而油脂就是一种暖性物质的东西。这和他个人的经历有关。以前他当兵的时候,作为一个飞行员遭遇飞机失事,结果掉落在雪地里,被当地的土著人所救,土著人为了救他就给他全身涂了很厚的一层油脂,用毡子把他裹了起来,最后终于救了他一命。他认为油脂就是暖性的,人与人直接除了那种工具理性一般的冷酷,也应该有这种暖暖的特质。

四交往理性进入艺术

达成交往理性最重要的是理解和反思。对于艺术来说,艺术本身常常体现交往理性的某些内容,并且当代艺术与观众之间的关系也需要通过理解和反思来完成交流。理解就是要承认差异性的问题,在交往当中得到别人的尊重并要尊重他人。

波依斯的作品一般都是用废弃物做的,他认为人应该与自然有很多的联系,他做的很多作品都和这些理念有关。中国知名的当代艺术家徐冰也常常用废弃的物品拿来做成艺术品。实际上,我们需要把人与他者之间的联系融和在一起,人与人、人与自然都是一样,需要有相互的理解和反思。当这种思想进入艺术作品当中时,也传达着同样的意义。

不仅如此,交往理性也应该进入到艺术家与观众之间,观众虽说总是理解艺术家去做一些让观众不能理解的事情,但有时候却不能理解艺术本身所要表达的意义。观念艺术本身的出现就是一种行为艺术,就像是在不停地提醒着人们,观念艺术表达之意就是人们每天被统治着的观念,他们所不能理解的艺术就在他们自身身上到处闪烁着,但人们自身却不自知。观念艺术本身就是一种让人反思的艺术。每一种不可理解都是值得反思的。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对于当今消费社会、景观社会的意义是重大的,并且是值得肯定的。哲理上的漏洞暂且不说,因交往理性对社会的改造所需要做的巨大工作是无法想象的,但是如果哈贝马斯没有提出交往理论,那就更不可能真正地实现交往理论对现代资本主义改造的可能性了。一切开始于想象和蓝图,谁又能知道未来的现代性之路走向哪里呢。在这里提出因为艺术具有主体间性,作为交往中的一个小小的策略,它运用起来更加直白和容易说明,或许能帮助理性交往的实现,并且理性交往作为一项重要的课题也深刻地影响着艺术本身以及艺术与人们的关系。或者艺术在帮助交往理性,或许是交往理性感染着艺术家,通过这种交织着的方式让交往理性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 尤尔根·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2] 中冈成文:《哈贝马斯交往行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3] 李佃来:《公共领域与生活世界》,人民出版社,2006年。

作者简介:任杏媛,女,1983—,四川成都市人,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艺术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史与艺术理论研究。

作者:任杏媛

第二篇:艺术类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健康研究

摘 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社会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其中人际交往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艺术类大学生是我国大学生群体中较为特殊的一类,与普通大学生相比而言,艺术类大学生往往追求个性且在性格方面通常的相对较为直率,这往往会给他们的人际关系带来不利的影响,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本文将从艺术类大学生的主要特征出发,就艺术类大学生现阶段在人际交往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造成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进而以此为依据为促进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健康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关系不仅关系到其日常的学习生活,同时还对其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有着重要的影响。艺术类大学生作为我国大学生群体中特殊的群体之一,受自身性格以及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人际交往关系的建立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而给其自身的心理健康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不仅会限制学生日常学习的效果,甚至还可能造成一些突发状况的发生而给学校与社会的稳定和谐带来不利的影响。基于此,学校就必须要给予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充分的重视去,确保能基于学生的特征从人际交往的角度出发来对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及造成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进而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措施。

1 艺术类大学生的特征

所谓艺术类大学生主要指的是在大学期间以艺术类专业学习为主的大学生。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以及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不断深入,艺术类专业在我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并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招生的数量。就艺术类大学生的来看,其与普通大学生相比而言无论是在专业性质方面还是在自身的性格特征方面都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比如艺术类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往往更加追求特立独行,而在性格方面往往表现的有相对较为单位,且受长时期艺术学习的影响,本身在思想方面相对的较为细腻与敏感,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艺术类大学生在心理方面矛盾冲突问题现象的突出,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而给其心理健康带来了一定不利的影响。

2 艺术类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健康的问题与原因

2.1 艺术类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健康的问题

受艺术类大学生自信性格特征以及社会实际情况的影响,艺术类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心理健康方面往往存在孤立、仇视、自卑等问题。首先就孤立的角度来看,这一现象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艺术类大学生孤傲性格特征的影响。艺术类大学生受他们自身傲慢性格特征的影响使得他们往往无法有效的融入到学生集体中,进而造成了孤立问题的出现;其次就仇视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基于嫉妒心理而造成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从现实层面来看,嫉妒是艺术类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时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因为在日常的学习中学生习惯于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在通常情况下当自身与他人之间存在差距时他们往往会产生羡慕的心理,但如果不能有效的对这一心理进行控制,那么羡慕则可能衍生为嫉妒,进而造成仇视人际交往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最后就自卑的角度来看,受社会与自我认知等方面的影响,艺术类大学生往往在我国认知地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往往会造成不如他人思想的出现,长此以往便会造成学生的自卑而影响其人际交往进而给心理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2.2 艺术类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2.2.1 认知方面存在偏差

认知方面存在偏差忽是造成艺术类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的主要运营之一,这一偏差通常体现在自我认知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人格魅力而给学生的人际交往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一方面,部分艺术类大学生在自我认知方面会存在一种自负的心理特征,而这一心理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与其家庭以及所学的专业有关,就家庭来看,随着生活质量水平的日渐提升,艺术类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各项要求往往都能够得到满足,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们自我中心的心理产生;就专业来看,艺术类大学生往往基于专业特征非常的强调特立独行,且自身对于周围的融入表现出一定的抗拒。另一方面,也有部分艺术类大学生在自我认知方面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这一心理的产生往往是因为受社会认知的影响,而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了不利影响。

2.2.2 学校人际交往平台的缺失

良好的人际交往平台在促使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帮助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构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就目前来看,学校并未能给予艺术类大学生人际交往平台的建设充足的重视。而之所以学校并未能给予人际交往平台的构建充足的重视,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校对于艺术类大学生更加重视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教学,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社会对学校教学质量水平的判断往往依据的是学校学生的就业率,因此为提高艺术类大学生在市场的竞争实力并促使艺术类大学生在学校能够得到长足的发展,学校往往非常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而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学校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人际交往的忽视。基于此,人际交往平台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之间的有效交往,而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2.2.3 对家校合育的忽视

在学校教育培养的同时发挥家庭在学生教育培养中的作用也是能有效促进学生人际交往并帮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方式。但就目前来看,学校对于与艺术类大学生人际交往家校合育显然并未能给予家校合育充足的重视,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家庭教育在学生教育培养中作用的发挥。而之所以未能给予家校合育充足的重视,一方面是因为艺术类大学生来自于全国各地,在这一情况下家庭教育的有效性出现了明顯的削弱,因而学校未能给予家庭教育作用的发挥充足的重视;另一方面,对于学生家长而言,上了大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学生的独立,在通常情况下只要不发生安全方面的问题家长并不会给予学生充足的关注,而影响了家校合育的实施。

3 基于人际交往促进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策略

3.1 培养艺术类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培养艺术类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是一种能提升学生人格魅力的方式,而良好的人格魅力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往往能有效帮助他们更好的进行人际交往,进而在此基础上有效实现对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以促使其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能够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基于艺术类大学生健康的培养要求,学校应给予优秀学生领袖的培养充足的重视,要求在艺术类大学生学生群体中挑选道德素质高且具有人格魅力的学生进行培养,以切实有效发挥这些学生在学生群体中所具备的朋辈作用,确保艺术类大学生在与这类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时能够受这些学生的影响而帮助自己逐渐形成健康的人格。此外,基于对艺术类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要求去,也要求学校与教师能够给予学生人格魅力的强化充足的重视,确保在日常的教育培养中能够对学生的个性品质进行引导,以帮助他们更好的实现人际交往,以为他们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3.2 為艺术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创设平台

人际交往的实现往往需要有相应的人际交往平台作为支撑,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人际交往平台的构建在很大程度上为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提供了较大的便利。基于此,为满足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要求学校就必须要重视针对学生的人际交往进行相应平台的创设。首先,基于人际交往平台的功能和作用来看,针对人际交往平台的创设学校应给予其多元性充足的重视,比如可以为艺术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构建相应的艺术文化交流中心,或者是一些娱乐中心等,以在此基础上为艺术类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为更好的实现彼此之间的人际交往,促进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其次,良好的活动在帮助艺术类大学生实现良好的人际交往中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学校为实现学生彼此之间的人际交往也必须要重视进行活动的创设,确保将活动作为学生彼此之间人际交往的有效平台,让艺术类大学生在集体活动中与同伴之间进行良好关系的构建,进而促使他们得到心理健康的有效发展。

3.3 发挥家庭在学生教育引导方面的重要作用

除了学校的教育引导之外,家庭教育在学生的教育引导中也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基于此,针对艺术类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健康,也要求能充分发挥家庭在学生教育引导方面的重要作用。基于此,为有效通过良好人际交往的构建来促进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学校也必须要重视与学生家庭之间构建良好的互动与合作关系,确保在此基础上提高对学生教育引导的全面性。一方面,艺术类大学生的家长在日常应给予学生的心理健康充足的关注,确保能与学生之间进行充分的情感交流,并在此基础上从家庭氛围的角度出发为学生提供一个和谐的家庭生活环境,以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来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形成提供有力的帮助;另一方面,学校和家庭应充分合作来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充分有效的教育培养,确保能结合艺术类大学生的实际特征与情况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以促使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充分的提升来为其良好人际交往的实现提供有力的保障,进而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得到有效的发展。

4 结语

从现实层面来看,人际交往能力往往对大学生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只有确保学生自身有着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才能帮助他们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以有效为他们的心理健康提供有力的保障。基于此,针对艺术类大学生,学校就必须要重视从学生自身的特征出发,对现阶段学生在人际交往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造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充分的分析,进而在此基础上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为目标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为促进艺术类大学生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卢杰.艺术类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索[J].校园心理.2018(08).

[2] 郭志峰,殷红玲.基于艺术类大学生人际交往特点的心理训练策略研究[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4(12).

[3] 邱丹叶.从“90后”艺术类大学生人际关系特点谈心理调适路径——以南京艺术学院为例[J].文教资料.2014(02).

作者:张旭

第三篇:大学新生宿舍人际交往探析

摘 要: 在大学阶段的人际关系中,宿舍关系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良好的宿舍关系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大学生活。特别是对于新生来说,和谐的宿舍关系可以迅速帮助其适应大学新环境,保证大学生活质量。然而,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当前新生在处理宿舍关系时会遇到一些新的问题。本文将从社会发展趋势的角度出发,结合新生宿舍关系实例,分析当前大学新生宿舍关系容易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同时结合实践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 大学新生宿舍关系 重要性 新趋势 A宿舍 解决方法

大学新生的入学适应教育是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其直接关系到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也对其大学生活质量有重要影响。人际关系交往是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提高大学生活质量,同时也能为新生日后走向社会,处理更为复杂的人际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大学阶段的人际关系中,宿舍关系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良好的宿舍关系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大学生活。特别是对于新生来说,和谐的宿舍关系可以迅速帮助其适应大学新环境。同时,由于宿舍关系是新生入校后最先接触的人际关系,因此其质量对大学生活质量有着重要影响。从这一角度看,引导新生用正确的方式构建和谐宿舍关系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当前新生在处理宿舍关系时会遇到一些新的问题。本文将从社会发展趋势的角度出发,结合新生宿舍关系实例,分析当前大学新生宿舍关系容易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同时结合实践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法。

一、新生宿舍关系的重要性

宿舍中的人际关系是宿舍成员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中结成的以精神关系为主要内容,以语言、思想、知识、情感为媒介的交往中相互结成的关系①。从这个角度看,对当代大学生而言,宿舍不仅仅是休息的场所,还是大学生集体生活和相互交流的重要场所。由于宿舍是主要的生活空间,同时宿舍成员要一起共度大学时光,因此宿舍关系对大学生有很大影响。对于大学新生来说,良好的宿舍关系不仅有助于尽快融入大学生活,而且能为未来大学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良好的宿舍关系首先有助于宿舍成员的信息与情感交流,进而帮助大学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刚入大学,由于生活环境、人际关系、学习方式等的显著变化,新生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加之现在新生多数是独生子女,独立生活能力较为欠缺,因此这一适应过程有延长的趋势。宿舍作为新生非正式交际的场合,可以通过较为轻松、自由的方式让新生就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种种进行情感交流,从而起到缓解不适、孤独等负面情绪的作用,帮助新生以更加积极的心态适应大学生活。

良好的宿舍关系还能帮助大学新生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他人,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而初步了解社会,为完成由未成年人向成年人的转化,学生向社会人的转化奠定良好的基础。大学之前,学习是生活的主要内容,学生很难获得机会进行较为全面的自我认知。进入大学后,新生面对的环境更加复杂多样,远离父母、自主学习等客观条件要求新生尽快把握自身特点,找到适合自己的努力方向。宿舍成员间成长经历的差别可以帮助新生自我意识、自我认知的觉醒,进而了解社会。良好的宿舍人际关系不仅可以让新生感到自己为他人和社会接受认可,从而满足自尊心,提高自信心,意识到自己对他人和社会的价值,而且通过别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感受思考人生与社会,从而调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尽早制订适合自己的生涯、学涯、职涯规划,增强受教育的目的性,提高大学学习效率,为大学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综上,宿舍生活作为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新生顺利进行大学生活具有学习重要意义。而宿舍关系作为宿舍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对大学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确保整个大学阶段成长的顺利完成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新生宿舍关系问题

1.新生宿舍关系新趋势。大学新生宿舍关系由于社会等新形势的变化,出现新的发展趋势。这些新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和谐宿舍关系的构建。

(1)由学生个性导致的矛盾有上升趋势。现在新生主要为“90后”,且独生子女所占比重有升高趋势。当前,社会文化趋于多元化,由此带来社会价值观趋于多元化;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加速了这种多元化在全社会范围内的传播,也加深了其对社会的影响。“90后”学生在这种社会环境中长大,对不同社会文化、价值观接触较多,因此个性更加鲜明。加之独生子女缺乏家庭内部的横向交往,人际交往能力锻炼机会较少,父母长辈在日常生活中大多存在溺爱的情况,因此较容易以自我为中心。鲜明的个性加之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性,使当前的大学新生由个性导致的宿舍关系矛盾的比例呈上升趋势。

(2)由生活习惯导致的冲突上升趋势。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除了上述学生个性增强、以自我为中心意识更明显外,还与高校扩招有关。高校扩招以后,生源省份日趋多样化,同宿舍由单一省份成员构成的情况日益减少。对于新生来说,由大学前几乎只同当地同学交往的情况发生剧烈变化,多省份、多种生活习惯对人际交往能力有待真正提高的新生是不小的挑战,特别是南北方、汉族与少数民族并存的情况。近年来,由生活习惯导致的宿舍冲突在新生宿舍中呈上升的趋势②。

(3)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型交流平台对新生宿舍关系影响日益显著。在网络等通讯不发达时代,宿舍成员之间的交流以面对面交流为主,对于一些想法或者情感,如果没有口头表达,则可能永远都不会被觉察到。然而,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型交流平台使得宿舍成员间的交流更加多元,而这种多元对新生宿舍关系的影响是双方面的:一方面,它为新生提供了更多情感交流的机会,克服了场合的限制,让新生用更加轻松愉快、符合自身年龄特点的方式交流,从而起到帮助新生宿舍成员间迅速熟悉、拉近关系的作用,有助于和谐宿舍关系的建立。另一方面,这种多元也为消极、负面的情绪暴露、传播提供了途径,一旦这种负面情绪没有消除,则会让宿舍成员之间相互猜忌,认为是自己的某些行为让宿舍中其他成员不满,或者觉得某些成员不好交流。从这个角度看,这些新型交流平台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良好宿舍关系的建立。

2.案例分析:以A宿舍为例。A宿舍是一2012级新生宿舍,有六名成员,来自全国各地,家庭背景各不相同:既有家庭条件较好的城市同学,又有家庭条件有些困难的农村同学。宿舍刚开学两周状况良好,但渐渐出现了问题:小C自幼父母离异,自幼跟随母亲和继父生活。由于身世特殊,母亲对其甚为宠爱。小C性格直爽豪放,但又有些任性,说话、做事不太顾及他人的感受。大学入校以来,小C渐渐发现同宿舍其他同学的性格与自己相比有些内向,有时自己提出的话题或者活动宿舍无人响应。同时,由于从未有过学校集体住宿的生活经历,小C慢慢发现与他人同住在生活习惯等方面难以相容。随着种种琐事的发生,A宿舍的人际关系由刚入校的和谐融洽变得压抑沉闷。一方面,宿舍其他五名成员反映小C对宿舍其他成员行为要求较为苛刻,比如其在床上时其他人不允许出声音;不履行宿舍义务,如不干值日;言行方式不顾及宿舍其他同学感受,如在QQ空间等发泄对宿舍同学的不满;学业消极,有私自不上课现象。另一方面,小C认为宿舍同学性格冷漠,对自己的存在视而不见,而自己的提议也无人响应。久而久之,宿舍关系变得紧张,小C与其他五名宿舍成员都表示“对方快要将自己逼疯了”。

通过上述内容不难看出,A宿舍出现的种种状况印证了上文所提到的宿舍关系发展的新趋势。首先是个性问题,这一问题导致A宿舍成员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一方面,小C由于自身经历,对陌生的人、环境戒备心较重,当发现周围的人、事与自己的期望值或自己习惯的生活与交流模式不同时,不是积极地自我调整、适应,而是采取较为敌对的态度,以此来“保护自己”,用小C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不能作出改变,否则就不是我了”。另一方面,宿舍其他同学由于性格略内向,会出现不能及时表达自己想法或情感的情况,这也造成宿舍其他成员与小C缺少有效交流的局面。比如,在与小C的谈话中,小C首先承认自己曾经对做值日采取消极态度。然而,当小C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积极改正,认真做了值日同时还帮助宿舍同学打了开水时,宿舍同学“竟然没有什么反应”。小C表示这极大地打击了她的积极性,于是又恢复原来消极对待值日的做法。然而,就在小C做值日的当天,A宿舍舍长专门给辅导员老师打了电话,欣喜地说小C今天主动做了值日,还帮大家打了开水。当被问到为何不当面向小C表达这一欣喜之情时,舍长表示大家都有所表示,只是都不好意思表露得太明显。同一件事情,小C与舍长的不同反映可以体现出A宿舍成员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沟通。如果舍长能够当面表达对小C主动承担值日责任的惊喜,也许局面就不会是现在情况。

其次是生活习惯的问题。在A宿舍中,一方面宿舍其他成员反映小C对别人的生活习惯要求苛刻,比如当自己在床上时别人不能出声音,另一方面小C反映宿舍其他同学的很多生活习惯她不能容忍,比如大开窗户一整天来通风,不管宿舍中有无别的同学在吃东西进门就脱鞋脱袜子。各种生活习惯的琐事引发的矛盾让A宿舍原本由性格差异导致的种种矛盾进一步激化。

除此之外,网络也在很大程度上激化了A宿舍的矛盾。比如,宿舍其他成员反映,开学初,有一次宿舍有一同学过生日,大家商量一起外出聚餐。小C拒绝了这一提议,并在QQ空间里留言:“最讨厌给自己不喜欢的人过生日。”宿舍其他成员见到这一留言后一方面感到不可思议,因为平时大家还算融洽,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开始有意疏远小C,担心自己的某些无心的言行会成为她在网上攻击的把柄。

三、解决方法

1.有效沟通是最有效的解决方案。实践表明,差异是造成大学生宿舍矛盾的根源。对于新生来说,自身适应环境能力较弱,同时周围的环境几乎是全新的,因此由差异导致的矛盾相比于其他年级更加凸显。当差异出现的时候,除了包容外,沟通是解决问题最为有效的方法。沟通可以坦诚地交换大家彼此的想法,当大家的言行都能够解释清楚出发点时,言行就能够获得理解,出现差异的原因就能够体现,从而找到恰当合适的方法合理有效地避免由矛盾。而新生由于面对不同背景的人采取不同交往方式的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往往不能在宿舍实现有效沟通,从而为矛盾的出现埋下伏笔。从这个角度看,新生应当积极大胆地表述自己的想法,出现问题时及时与宿舍其他成员进行沟通;沟通时要将心比心,选择恰当的词汇、肢体语言及平和的语调诚恳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差异是不可避免的,但新生如果能恰当处理好这些差异,用沟通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将会为良好宿舍关系的形成奠定基础。

2.在有效沟通的基础上形成宿舍制度。对于新生来说,差异导致了宿舍的各种问题;如果能够最大限度地消弭差异,则可以促进和谐宿舍关系的构建。因此,相应的宿舍制度是必不可少的。能够规定宿舍成员的言行,在日常生活中最大限度地减少由生活作息习惯的差异带来的问题。需注意的是,由于宿舍制度规范了全体成员,因此需要在有效沟通的基础上由宿舍全体成员讨论同意。这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尊重、照顾到每个人的已有习惯,还能够保证制度的贯彻落实,使其真正在实践中发挥作用。

3.充分利用辅导员、心理咨询中心,发挥桥梁作用。辅导员是与学生打交道最多的管理者,在处理学生问题、把握学生心理等方面有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找到新生宿舍问题的所在,引导宿舍成员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心理咨询中心作为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相关者,能够更多地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待问题,通过心理疏导、团体辅导等方式帮助新生直面问题。除此之外,辅导员和心理咨询中心可通过班会、主题教育活动、心理健康课等方式帮助新生学习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技能,特别是面对危机矛盾时的相关技能,比如新生自身在面对矛盾冲突时自省、冷静、积极面对等基本心理品质。这些都能够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宿舍环境,解决宿舍问题,为构建和谐的宿舍关系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结语

宿舍关系在大学阶段人际交往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大学新生在处理宿舍关系时会面对种种新问题,出现种种新情况。因此,高校要做好相应的新生教育工作,及时宣传应对的方法,帮助新生尽快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③。同时,新生要提高自我修养,经营好自己的宿舍关系,在保障大学生活顺利进行的同时锻炼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为日后走入社会做好充分准备。

注释:

①王荣.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新探.烟台教育学院学报,2005,3.

②祝仁谦,祝淑清.浅议新形势下构建大学生宿舍和谐人际关系的途径.辽宁师专学报,2011,2.

③易敏.构建和谐健康高校宿舍人际关系.中国电力教育,2011,13.

参考文献:

[1]王荣.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新探.烟台教育学院学报,2005,3.

[2]祝仁谦,祝淑清.浅议新形势下构建大学生宿舍和谐人际关系的途径.辽宁师专学报,2011,2.

[3]易敏.构建和谐健康高校宿舍人际关系.中国电力教育,2011,13.

[4]王凤姿.大学新生如何构建良好的宿舍关系.科技创新导报,2011,9.

[5]许传新.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质量研究.当代青年研究,2005,4.

[6]张婧.大学新生人际交往的分析及应对.科教文汇,2011,10.

作者:高岑

第四篇:论大学生人际交往及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经济实力的进一步提升,以及信息化浪潮的汹涌而至,大学生人际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如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以及学校和社会的大力支持。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和谐;人际关系

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人际关系走向社会化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处理好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的大学生活和未来的事业成就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人际交往主要有师生之间的交往和同学之间的交往。在有针对性地调研了解之后发现大学生人际关系方面主要存在下面几种问题:

(一)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1.师生关系物质化。进入新世纪,广大教师心中的安贫乐道的人生信条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个别教师在教书育人活动中融入了过多的物质色彩, 甚至有人为了物质和经济利益不惜牺牲职业道德; 一些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受到强烈冲击, 考试不理想、要准备入党、当班干, 或打算保研、考研等, 总会想到先去造访老师、或是千方百计寻找“可靠关系”。这些现象使得学校的发展受到限制, 是和谐校园建设中的绊脚石。

2.师生关系不密切, 师生间交往不多。随着高校扩招,师资力量不足,教师们一方面要完成日益繁重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去完成科研任务、参与职称评定等事物,无暇也无心思去专意于与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交流。同时,教师的住所和学生宿舍之间的距离较远,师生间的联络大都依靠手机或电话维系,无形间淡化了师生间的情感。

3.教风庸俗化。现阶段, 有些学校的少数教师, 以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为幌子, 放松自己的教育责任, 对学生疏于管理。师生双方, 除了上课, 互不见面, 互不了解。学生从教师那里既不能满足求知的欲望, 也不能得到情感上的抚慰交流。教师过分地迁就学生, 或者有意地去迎合学生, 以使学生在教学评价中给自己较高的分数。这种教风使学生滋长了不求真知的学风, 使纯洁的师生关系庸俗化。

(二)同学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1.寢室成员之间人际关系非常冷漠、表浅。身居一室,却形同陌路。不愿把自己的内心的真实的一面展示给同学或朋友而隐藏自己,寝室成员之间是“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对他人的情感表现非常冷漠[1]。

2.缺乏交往技巧,往往弄巧成拙。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环境相对中学时代来说较为宽松和富有弹性。由于生活和交往环境上的巨大变化使这些交往需求迫切但交往技巧的又不足的大学生更加容易受挫而导致情感的损伤。

3.自我封闭,不与人交往。大学生时期是自我意识形成时期,各方面不正当的因素容易使大学生自我意识发生偏离,在人际交往中不能端正心态,往往容易走向狂妄自大或怯懦自卑这两个极端[2]。还有些大学生认为人际交往太浪费时间和精力,没有必要。

4.交际恐惧。极少数学生对人际交往特别敏感,过于胆小,对交往中的负面因素考虑太多,总是极力回避与人交往。他们常常由于惧怕人际交往而陷入焦虑、恐慌、痛苦、自卑并严重影响到常生活和身心健康,危害性很大。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形成是较长时间内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

(一)客观因素

1.家庭因素。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家庭内部横向交往缺乏,人际交往能力从小就缺乏锻炼,另一方面一些大学生在上大学前受到父母的过分保护、控制和干涉,少有自己的交往原则和个人心理空间,有了矛盾不能及时化解[3]。进大学后,大学的集体生活环境既为交往创造了条件,但也常常成为矛盾冲突的根源。

2.现代社会观念的影响。大学生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强,追求时髦以及较为严重的攀比心理使少数同学抛弃节俭,盲目追求高消费,有的同学常常入不敷出,囊中羞涩。加之某些尔虞我诈、自私自利、金钱至上的思想行为也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3.教育管理的疏漏。随着扩招,管理者与学生的比例越来越大,在有限的精力很难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师生之间缺乏经常的沟通,学生缺乏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心理问题容易被忽视。近年来连续的校园自杀案件令人触目惊心,分析原因大多都与人际关系脆弱有关。

4.网络交往的影响。现代信息技术使虚拟的网络交往替代了人们之间直接的情感交流。大部分学生对网络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依赖行为,严重的甚至完全用网络来代替现实世界。而网络世界又因其虚幻性、匿名性等必然又会导致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的困扰程度增强,而变得更加依赖网络世界[4]。

(二)主观因素

1.交往理念缺失。中学阶段,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学子们自身都难以对人际交往的理念给以系统关注,进入大学,专业的不同也使得大部分同学接触到的人际交往的理论知识少之又少,以至于较难了解、把握人在交往中心理变化的原因、形式及过程,进而难以在交往中形成有效互动,久之则易视交往为畏途,形成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

2.交往认知有误。大学时期,学生们对自己和周围的一切还难以作出全面、中肯的评价,也难以对人际关系作正确的理解,于是就会产生认识上的偏差,难免会出现自傲或自卑、成功或挫败、驾驭或屈从、乃至气馁、嫉恨、冲动、暴怒等心理感受,从而形成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

3.交往技巧欠缺。学生时期,生活空间相对有限,交往范围相对狭窄,交往理念相对贫乏,交往实践相对不足,这就决定了他们交往技巧的欠缺。技巧欠缺导致的交往失败往往会冰冻交往的热情,使人形成交往“诚心不被理解”的错觉,进而逃避交往,产生交往的心理障碍。

三、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对大学生的作用

(一)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需要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 人们需要了解信息、利用信息。大学生通过与人交流获取信息, 获得知识, 从而丰富经验, 提高对自己的认识及对别人的认识, 对别人认识全面, 对自己认识深刻才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关怀和帮助, 从而实现自我完善。这样的人际环境就使大学生“奇文共欣赏, 疑义相与析”, 远离“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的境地, 从而更好地完善自身。

(二)和谐的人际关系是现代人才观的要求

现代社会善于与人交往、合作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越来越成为影响一个人成长, 左右其学习、工作、事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正如泰戈尔所说:“唯有具备强烈的合作精神的人, 才能生存, 并创造文明。”一个没有开放的心理, 不能很好与人交往的人, 将难以通过人际交往获取信息和占有信息, 难以得到他人的理解和支持, 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 自然就难以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

四、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措施

(一)从学校层面看

1.高校需要加强人文精神教育。人文不但直接关系到人性, 关系到做人, 而且深刻影响着灵性, 影响着创造性, 影响着做事。高等教育只能是“育人”而非“制器”, 不是制造“知识商品”, 而是使人成为“人”。

2.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校可通过组织一些社会公益活动, 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 组建一些学生社团, 建立丰富的社交场所, 从而扩大学生的交往范围, 积累处理人际关系的经验, 以及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5]。

3.开设人际关系、人际交往方面的选修课, 组织一些人际交往的讲座等,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

4.实行人性化管理, 通过自我教育培养合作意识。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做到以人为本, 提倡人性化, 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并对学生进行感性教育。通过自我教育活动使学生学会关心他人, 学会宽容和理解, 从而使人际关系和谐。

(二)从学生层面看

1.正确认识自己, 客观认识他人。一个人在社会中生活, 要摆正位置, 既不自负清高, 也不自卑自贱, 要看到自己的长处, 也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正确认识自我才能自我调适、自我控制和自我完善, 才能悦纳自我, 从而正确地对待别人。

2.学习人际交往的方法、技巧, 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大学生要敢于参加各种集体活动, 有目的的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必须加强语言的学习, 尤其是交际语言, 根据交往的目的、对象、场合及交往形式采用艺术的语言准确、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和看法。还须学会善解人意, 善于倾听。

3.遵循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和规范。大学生在交往中, 做到平等待人, 尊重别人, 讲诚信, 宽容人、理解人, 求同存异, 互助互利, 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认同, 减少人际摩擦,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6]。

4.注意个人形象。一个人衣着整洁、大方、美观、符合身份, 举止文明, 待人友善, 谈吐自然, 作风正派, 恪守信用, 就会折射出他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 这样的人别人愿意与他交往。因此, 大学生要注意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

5.良好的心态。人际交往心态要平和, 不骄不躁, 不卑不亢, 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欣赏。要善于接受别人, 宽容别人, 容许别人犯错误, 容许别人指出自己的错误, 容许不同于自己的意见、观点、看法和做法[7]。通过加深相互间的了解, 体谅别人, 控制自己, 才知道怎样做使彼此不受伤害, 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综上所述,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成人成才的保证, 帮助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值得高校关注的现实问题, 也是当代大学生应该重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刘玉殿.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

[3]王丽红.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 (10).

[4]刘本荣.大学生人际困扰与网络依赖的相关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6,(6).

[5]贾玉霞.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6).

[6]戴媛如.如何提升人际交往能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7]黑贝尔斯·威沃尔,李业昆译.有效沟通[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王建武]

作者:徐海阔

第五篇:网络人际交往的异化

摘要:以马克思劳动异化思想为基点,分析网络异化的概念。网络人际交往异化的表现主要有网络沉溺、网络孤独感、网络信任危机、网络人际关系疏远等表现;网络人际关系异化要求人们回归人的本性,回归到真实的生活,回归到现实的社会中去。

关键词:网络人际交往 异化

马克思的异化概念最早见之于其博士论文中,经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系统论述,到《德意志意识形态》成熟。异化理论,特别是劳动异化理论一直是马克思批判揭露资本主义制度黑暗的强而有力的哲学武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现代社会中,由于各种社会环境、条件的改变,异化现象并没有消失,在现代社会中表现得更加的明显。

一、人际交往的异化

马克思的异化的概念来源于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批判。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以绝对精神为基点认为异化是从主体分裂出一个与主题相对立的客体。而扬弃异化则是消灭主体与客体的对立性,从客体那里返回到主体,从而达到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在这里的主体指的是绝对精神。他认为整个自然、历史发展的各个环节的展开就是绝对精神的自我异化和扬弃异化的过程。在黑格尔那里,异化指的是主体(绝对精神)的客体化。

费尔巴哈对于异化的含义与黑格尔看法不一样。费尔巴哈在批判宗教的基础上来阐述异化,因而他的异化概念带有宗教的性质。他认为异化有两重意思:一是指人们在祷告时当精神与肉体相脱离,与上帝合二为一;二是指圣灵在肉体化时由于顾全人性,以致人性的丧失,罪人与上帝分离。异化最早出现在中世纪的神学中,说的是人与神相异化。人创造了神,但是神反过来控制了人,使人的主体性丧失。人从人的本质中逃脱,匍匐在神的脚下。人的本质被集中于神,同时神又反过来通过人给予的力量来控制人。费尔巴哈是第一个把异化和人本主义结合在一起,提出了“人的本质异化”的理念。异化主体问题上,费尔巴哈提出了“主体是人”的观点。他认为只有“感性的、肉体的、实实在在的人才可以作为主体。”所以异化指的是人的本质即人的主体性的缺失。

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基础上提出异化思想。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异化思想是从绝对精神到绝对精神,是唯心主义的异化观。而费尔巴哈则是用抽象的人代替了现实中的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认为异化劳动“不仅意味着他的劳动成为对象,成为外部的存在,而且意味着他的劳动作为一种与他相异的东西不依赖于他而在他之外存在并成为同他对立的独立力量,意味着他给予对象的生命是作为敌对的和相异的东西同他相对立。”②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劳动”。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的人的异化表现为: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他的劳动活动以及他的类本质相异化,在这三者的基础上,马克思认为异化的第四个表现是劳动中人与人的关系的异化。“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因为“人的异化一般的说人对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对他人的关系猜得到实现和表现。”在马克思那里人际关系的异化就是指人与人的异化。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异化指的是人通过活动生产出异己的力量,而这个异己的力量反过来控制人。这种异己的力量在黑格尔那里指的是绝对精神;在费尔巴哈那里指的是宗教的神;在马克思那里指的是资本主义所控制的人的本质的缺失。其特点就是人的主体性的缺失,人成为人自己所创造的异己力量的奴隶。异化表现在人际关系上就是人与人的主体性的疏远,人际交往的缺失,人对自己的人际关系的逃离。

网络是一种社交的手段,一种工具,一种媒介。异化现象发生在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及网络功能的增多,网络社会也存在人际交往异化的现象。网络人际交往的异化指的是科技的发展创造了网络交往的平台,由于人们过于依赖于网络,致使网络成为主导和控制人的一种异己的力量。

二、网络人际交往异化的表现

1.网络沉溺。所谓网络沉溺指的是一些人沉迷于网络中的信息收集、邮件的阅读和发送,在一段时间内被网络中五花八门的信息和新奇的交往方式所吸引,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在网络上,甚至于对其他的事物提不起兴趣,也叫“网络综合症”。@现代社会中的人工作压力大,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也让人无所适从。网络成为了现代社会逃离现实世界的有效方式。网络最大的特点是虚拟性。压力中的人们可以在虚拟的世界里暂时地遗忘自我,在网络世界中重塑理想的自我,因而沉迷网络。特别是网络游戏成为了许多人的选择。沉迷网络的表现就是网瘾,而网瘾的本质就是人的主体性的丧失,人在网络的世界迷失了自我,失去了方向。人与机器的对话(人机对话)成为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替代品,沉迷于网络的人是被网络控制主导的人。

2.网络孤独感。网络在虚拟的空间内可以将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人联系在一起,形成强大的“人际关系网”。但是网络上的人际交往是虚拟的,网上看似热闹,网下还是要自己去面对自我。“如果过分依赖网络交往,则会忽视日常的社会交往。有深度、面对面的交往就会减少,人们在越来越多的‘交往快餐’中感受到更多的冷漠、孤独和无聊。”④网络交往中人们仅仅是依靠网络上的交往而缺乏在现实生活中交往的实践,很容易造成个人在现实生活交往中的不适应和焦虑,因而也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网络交往导致现实交往的缺失,使人难以融入到社会生活中,造成人与人关系的疏远,因而网络孤独感产生。

3.网络信用危机。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提出了人的本质。他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⑤人的本质必须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来说明。传统意义上的人际交往是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在以网络为媒体的网络社会中,网络交往并不是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而是人与人之间还隔着中介(电脑机器)。同时这样的交往是以“符号”为形式的。人际关系整体划一为符号。当人们在网络上进行交流时,是同符号进行直接交流。人只是隐藏在符号之外的一个控制者。正是由于网络人际交往的符号化,使得在网络上进行交往的人难以判断对方的相关信息。人们在进行网络人际交往的时候,没有因为乱说话所带来的现实的后果,因此他们可以在网络上不顾道德不顾真相撒谎和欺骗。在网络上虚拟的言论还是被允许存在的。“网络可以隐去真实的社会身份,一多个虚拟的身份进行网上交往,而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这也是很多网民以游戏的心态进行网络交际。人们对网上人际之间往来充满怀疑,不敢轻易信任,很多网民不得不面临网上网下的角色差异和冲突,一直产生多重的人格障碍。”⑥人际交往需要以信任为基础,这不仅是交往的起点,也是交往的终点。信任不仅能够更加完善人际关

系,更是人类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的追求,因为被信任的基础是诚信。

4.网络人际关系的疏远。网络为人们打开了了解世界的一扇窗的同时,也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开始疏远。首先,由于网络世界的丰富多彩,消磨了人们短暂的空余时间,使得人们见面相聚的时间变得少。中国是传统的熟人社会,见面多就相当于熟人,见面少就相当于陌生人。因此,人际关系开始疏远,特别是当代社会“宅文化”的兴起,更加使网络成为人们的依赖。其次,网络为人们提供沟通的新途径,但是这种途径把“举止言谈转化成二进制的语言,人的音容笑貌以数字化方式在屏幕上传播,人成了数码化的存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成了人与机器的交流,感情的直接交流越来越少,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关系逐渐被人对网络的依赖关系所取代。”⑦人的情感流失在虚拟的二进制、电脑屏幕上。网络人际关系的疏远使人与人之间感情淡化,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加感到冷漠、孤独和无助。

三、网络人际关系异化的消除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认为异化劳动的产生是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而使劳动所生产的产品只供资本家享受,而劳动者(工人)则只能得到“赤贫”。因此马克思提出消除异化必须消灭私有制,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的发展的全部财富范围内生成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本质、对象化合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结合,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

在马克思所生活的时代,得出共产主义是扬弃异化劳动的方式,因而提出要消灭私有制,是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的,也是符合社会需要的。但是在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的条件,消灭私有制已经不符合时代的要求。但是马克思的异化思想,要求人性复归的思想对于我国社会中的网络人际关系异化仍然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首先,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的思想为我们分析网络人际关系的异化提供了理论的依据。其次,其人性的复归理想为我们指明了消除网络人际交往异化的方向。

1.回归人的本性。网络人际交往的异化是由于人们逃离现实逃离生活而产生的。我们可以进一步追问,人为什么要逃离?因为人对自身的不满意。因而需要外界的刺激。但是现代社会是一个原子社会,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而人与人之间很难彼此之间的沟通,现代的人们在现实中找不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但是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可以找到,因而人们甘愿被束缚在网络,沉溺于网络。消除网络人际关系的异化的最重要的是要人能直视自我,自己面对自己,在现实的世界中重现找回自我。

2.回归生活。回归生活就是要回归生活的本质。生活是美好的,但是同时又是不美好的。生活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看到生活的美好的人,能很好地融入生活,能自由自主地选择、安排、享受生活。而只看到生活的不美好的人,则可能会对现实抱有极端的心态,而网络则成为了发泄的理想之地。回归生活要求人的主体性,能直视生活中的美好与不足,把生活作为人生的宝贵的资源库,虚拟的网络交往并不能代替现实的交往。

3.回归社会。回归生活的本质就是要回归社会。人是社会的一份子,人组成了社会,而社会又是人的社会。社会与人是密不可分的,这是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早就告诉我们。人不能离开社会,只能在社会选择,人际关系也必须在社会生活中才能存在。

作者:梁丽

上一篇:评工程师论文下一篇:微课程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