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初探

2022-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形式

1. 基础工作弱化导致的失真。

在会计账簿设置和会计科目的使用上,不能严格按照财政部的有关规定来设置,会计核算上缺乏系统性,随意性较大。在记账、算账、结账过程中, 涂改账目、做假账、提前结账或延迟结账等不规范会计行为导致账账、账表、账实之间严重不符。

2. 凭证方面的失真。

在所有的虚假会计信息中, 会计凭证失真处于源头地位。凭证失真分为原始凭证失真和记账凭证失真。原始凭证失真主要变现:不如实填写或伪造原始凭证、打白条、使用虚假发票, 使一些非法收支瞬间变脸成为“合法”的收支。记账凭证失真主要变现:没有任何原始凭证情况下编制虚假记账凭证、记账凭证要素一项或几项与原始凭证不符,从而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3. 核算与报表方面的失真。

部分单位出于各自不同目的,截留、转移、坐支收入、多列或少列支出、单位资产账面价值不能真实反映各项资产的实际价值,资产管理混乱,家底不清、账实不符。虚假报表是利用报表编制技巧和会计制度的缺陷, 对外提供虚假财务报告。对事业单位来说,现行决算报表由封面、主表和补充资料表三部分组成,报表数量较多,表式复杂,审核公式繁多。有些报表指标重复交叉,一项经费内容需在几张报表中重复填列,另外,报表体系的设计者在设置报表的项目、格式、填制要求时,没有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单位之间的业务核算需求,将报表填报要求、审核公式强行统一,单位会计为使报表全审通过,人为修改报表数据,造成账表不符,信息披露失真。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1. 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是各级财政政策制定的主要依据,其质量影响的经济层面比企业会计信息更加深刻。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必将影响各级财政政策评价执行情况,进而影响财政资金分配决策。而财政资金分配出现失误或偏差,将意味着财政资金的更大浪费和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当前,财政资金投入中存在的重复投入和投入结构偏差,与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失真存在着必然联系。比如,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现有的财政投入已经能够满足其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需要,但因为失真会计信息的误导,财政投入还是对该部门有所倾斜。这样就导致有限财政资金的分配在部门间形成了不均衡的现象。从全社会角度来讲,就是资源配置效率下降,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降低。而在一些领域,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引起财政投资决策失误,就不仅仅是财政资金的浪费问题,将会引致社会资本投资结构失衡,进而在宏观上影响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

2. 影响政府部门的公正性、权威性。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作为各级财政政策制定的主要依据,其质量好坏影响的社会范围比企业会计信息更加广泛。行政事业单位一般都是提供公共服务的部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关系的不仅是行政事业单位这个微观上的个体,还关系着作为另一个社会利益整体而存在的纳税人群体。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导致的财政政策制定出现偏差,并由此引起财政资金浪费和社会资本流向偏差,在纳税人看来就是政府相关部门的失职,这将影响政府在公众心中的形象。

三、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剖析

1. 会计法规建设滞后,制度不健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我国经济已融入世界经济,会计法规建设的滞后,使会计工作及其结果存在一定弹性。专项资金账户是根据事业单位本身所属的性质而设立的一些科研、调查、建设等方面的资金账户,每年有定额的拨款。大多数专项资金账户年底都有很大盈余,这部分资金便成会计主管人员或领导增加日常经费开支或谋取一定资金利益的来源。利益的分配与会计反映的结果息息相关,某些相关的权力阶层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干预会计信息。

2. 内控弱化,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内部控制制度是为保护资产的安全,协调控制经济活动,事业单位内部如果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会计信息失真难以避免。并且有的为了个人利益,制造一些与事实不符的会计信息,通过制造虚假会计信息获得职务、薪金等方面利益。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编制少,很多情况下,一人多用,一个人完成一些账务处理和核算,导致工作环节没有约束力。以经营性质为主的事业单位,为求效益,有的更改会计信息,编制假的财务报表。导致资产购置价格往往高于市场价格,利用多开、假开发票套取现金的现象也存在。

3. 会计监督乏力。

很多事业单位只注重会计核算,忽视了监督,出现违规违纪问题,追究责任少甚至不监督,使会计监督成为摆设。会计人员对单位的经济活动监督不力。使会计人员扰乱了会计工作的正常秩序。不少单位做假账,上级和外部会计机构只能从事间接的政策指导,不能参与会计核算的具体活动,不能深入地规范化地开展监督。财政部门往往是将预算经费拨款一拨了之,将来年的费用开支记入今年的经费开支中,使整个年度经费开支总数不实,缺乏必要的使用监督。

四、防范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1. 完善会计制度,为防范会计信息失真奠定良好的基础。

对于因会计制度缺陷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可以通过逐步完善会计制度来改进会计信息质量。比如,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在一定范围内适度引入权责发生制,在可用于偿还债务的金融资产和短期、成本费用的分配和收入的确认等方面引入权责发生制,从而准确反映尚可使用的资源存量 (财务性资产扣除负债后的余额) 。权责发生制的引入能增强会计核算的科学性,可以使会计信息利益相关人更能全面地了解单位的真实财务状况。

2. 加大会计法规宣传,营造良好的会计工作环境。

加大会计法律法规的宣传,尤其是要加大对各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的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宣传使他们认清自己身上的责任,从而理解和支持会计人员的工作,为会计人员进行真实客观的核算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3. 重视培训教育,提高相关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

会计信息失真的产生与会计人员有很大关系,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技能和职业道德是改进信息质量的重要保证。在会计人员的业务技能提高方面,急需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业务技能培训,加强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及时学习新的会计法律法规知识,并建立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引进和交流机制,以便及时引进一些具备高素质的财会专业人才从事财会工作,将不能胜任财会工作的人员调离会计岗位,从而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在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提升方面,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的自律性问题,关键靠会计人员的自我约束。因此,会计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在会计人员后续教育中将职业道德教育应列为必修课,并以案例教育为主,从正反两方面加强教育,达到激励和警示会计人员的作用。

4. 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督促相关从业人员自觉遵守会计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会计法》等法规制度对会计造假、会计信息失真打击力度明显偏弱,使得处罚成本与会计造假获取的利益相比微乎其微。因此,应建立一个充分体现法律法规、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的有效会计监管体系,保证会计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并通过立法的形式,进一步加大对造假行为的处罚力度,让造假者的损失远远高于造假收益,从而督促人们自觉遵守会计法律法规。

5. 实行财务公开,强化公众监督。

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积极推进财务公开,除涉及国家机密外,对单位财务收支状况定期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让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最主要的利益相关者“归位”,由“旁观者”变成真正的主人,行使监督权,这是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最有效的监督。

摘要: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财政资金分配决策者的决策及其后果, 从而关系到整个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 对当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形式、危害、成因进行了阐述, 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几点防范对策。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危害,成因,对策

参考文献

[1] 黄碧霞.浅谈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问题及对策[J]时代经贸 (下旬刊) , 2008, (07)

[2] 祝捷.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及治理[D].北京交通大学, 2007, (03)

[3] 严秀芳.行政事业单位主观性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

上一篇:研究基于综合费用扣除的个人所得税家庭联合纳税研究下一篇:提高公路运输行业的顾客满意度——如何应对高铁时代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