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与作文训练

2022-12-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诗歌鉴赏与作文训练

古代诗歌鉴赏能力与考点针对性训练

【摘 要】夯基固本,注重课堂效益,是高三复习中重要的一环。在对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能力进行训练时,我们的做法是:加强学生的诗歌文化积累,夯实鉴赏基础;注重课堂管理,以考纲的要求为依据,确定复习中需要培养的能力点重点突破。

【关键词】诗歌鉴赏 夯基固本 注重训练 提高效率

诗歌鉴赏是每年高考必考的一个考点,怎样让诗歌鉴赏的备考收到较好的效果呢?以下谈谈我们学校的一点思路和训练点:

一、加强文化积累,夯实鉴赏基础

古诗鉴赏考查的范围由内容到形式,分布很广,对鉴赏者的素质要求很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包括他所具备的鉴赏知识、生活阅历、审美情趣等等,在诗歌鉴赏的考查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诗歌文化的积累在我们的备考中尤为重要。我们主要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1.积累诗词的文体知识。

我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各种体裁都有其独特的文体特点,如果掌握了诗歌、词、曲的平仄、押韵、对仗,并对诗的严肃庄重、词的清丽妩媚、曲的诙谐幽默有所了解,我们才能从诗歌的遣词造句中准确理解作者的意图,把握诗歌的内容,而在这基础上,才能对其艺术形式、意境风格有正确的分析、体会。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按事理关系应为“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那为什么作者不这样写呢?如果掌握了律诗押韵的要求,再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分析,我们就可以明白,作者不这样写有两个的原因:一是为了平仄押韵的需要;二是诗人在“浣女”、“渔舟”之前先写“竹喧”、“莲动”才符合现实感觉的顺序,吻合审美情趣,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所遮蔽,等听到竹林里的喧声,看到莲叶的摇动时才发现浣女、渔舟,从隐处显现真象,才显出情趣,才富有诗意,也更显出诗人用语的含蓄,构思的巧妙。

2.掌握诗歌类别及其特点。

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因此,分清诗歌类别也是理解和鉴赏诗歌内容的一个突破口。我们的做法是主要抓住内容和风格两方面,让学生区分山水田园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以及豪放派、婉约派等诗歌类别的特点,把握鉴赏应该注意的问题。

例如,山水田园诗,侧重于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美的享受。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是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类诗歌的鉴赏首先在于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进而感受诗歌中情景交融的意境,最终把握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3.学会知人论世。

鉴赏诗歌时我们要求学生,把诗人及其作品放到广阔的时代背景,特别是放到当时的文化背景上去分析理解。因此,课堂上,我们会向学生讲解和分析诗人的经历以及所处时代和文化背景,让学生学会知人论世。所谓“知人”就是要掌握作家的生平和诗歌风格,这是作家成熟的标志,也是一个诗人的审美理想与追求的体现,掌握了诗人的生平和风格,就可由此及彼地类推诗人的其他作品;所谓“论世”就是要了解作家的时代风貌,而如果掌握了时代风貌,同时代作家所具有的共性也就把握住了。因此,学会知人论世,就是最准确、最简捷地把握了理解诗歌的方法。

例如,就时代风貌而言,三国时期战乱频繁,促成了慷慨悲凉的建安风骨;再如,唐朝既是封建社会最繁荣最富强的时期,也是诗歌繁荣的黄金时代,因此产生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伟大诗人,所以才有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豪迈气概。

4.积累教材中出现的常见文学典故。

文学典故的运用是古典诗歌的一道独特风景线。典故的运用,使诗歌语言凝炼,含义深远。可是,如果遇到“典故”不知所措的话,就必然影响到鉴赏的效果。因此,我们让学生把教材中出现的有关文学典故加以积累。例如,“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让我们想到廉颇的遭遇,联系作者当时的处境,便可体会其中包含的深沉的感慨。

5.掌握古典诗词中一些常见意象的文化意蕴。

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讲究含蓄、凝炼。诗人往往通过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读者只有领悟意象的寓意,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感知诗人的情感。所以,诗歌的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因此,我们印发资料要求学生熟知古典诗词中一些常见意象的寓意。这样,既作为文化积累,也为学生古诗鉴赏找到突破点。如:《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诗中的“陶家”究竟是不是指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家呢?如果熟知陶渊明平生最爱菊,家中种了很多菊花,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千古流传的佳句更是他在《饮酒》中写下的,我们就可以推断元稹把种植菊花的地方比作陶渊明的家,秋菊开满家院的繁盛景象,就不难想象了。正因为有如此引人的佳景,才使诗人专心致志“遍绕篱边”赏菊,连太阳西斜也不知道。

二、加强课堂管理,注重计划的全程落实

1.提出复习任务,自学定向。

教师布置学习任务,明确学习目标,提出自学指导意见,组织学生结合教材自主梳理知识,自主检测,同桌互相批改。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

要让学生认真阅读诗歌,从意象、意境、语言、情感、表达技巧几个方面有重点地设置有思考价值的题目,进行有针对性训练。

2.挖掘与教材结合紧密的考点,拓展延伸。

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要求挖掘出体现单元特点的能力点,升华所学知识。要用教材中的材料做例子,进而和高考试题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会迁移。利用高考试题和各地模拟试题作为典型例题,自学、探究、交流,找到答题规律和答题方法。

3.教师重点讲解。

针对学生在自学和交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通过典型例题分析和变式题目重点讲解以消除学生的错误认识,帮助学生走出思维误区,构建扎实的知识框架,提高应用规律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检测反馈,巩固提高。

利用检测题对当堂所学内容进行检测。检测之后,教师总结讲解。随堂检测必须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监督。检测过程中,学生不准看课本和笔记,不准相互讨论,以确保检测结果的真实有效性。检测结束,教师公布答案,同桌互相批阅。

三、加强书面表达,增强规范作答意识

不少老师反复强调,千万不要忽视书面表达在诗歌鉴赏中的重要作用,这无疑是很有见地的。经过一定的鉴赏训练之后,学生对于一首诗歌,往往会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感悟。但是,一旦要形成语言,思维却大打折扣。不少学生写出的鉴赏文字缺乏逻辑性、条理性,甚至病句、错别字连篇,严重背离自己的思想。因此,在进行诗歌鉴赏训练时,应加强学生诗歌鉴赏的书面表达训练。我们的书面表达的训练要求是卷面整洁、表述严密、条例清晰、逻辑合理。

另外,考生一定要掌握规范的答题术语,并能做到分门别类,熟稔于胸,一旦作答即能调兵遣将,克敌制胜。如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之分,而间接抒情又主要分四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抒情和寓情于景。描写手法则主要有:白描、烘托与渲染、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远近交错。明乎此,对于本次省质检诗歌鉴赏题要求“赏析颔联和颈联景物描写的手法”时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而不至于将本属于抒情手法的“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误作本题的答案。

总之,诗歌鉴赏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能力层次高的创造性活动。如果能重视上述的几方面知识的积累,并养成多读名作和有关赏析评价的文章的习惯,开拓思路,扩展知识,掌握方法,培养语感,提高素养的话,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鉴赏分析实践后,诗歌鉴赏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

作者单位:湖北恩施市第三高级中学。

作者:田斌

第2篇:高中语文诗歌阅读教学与诗歌鉴赏技巧

摘 要:在高中时代的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是因为分数占比量多,更重要的是因为在诗歌中蕴含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利用睹物思人和托物言志的手法将诗歌的感性体现出来。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在诗歌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感性的人。但是在目前的诗歌教学中,会发现学生们对于诗歌的鉴赏力不能激发学生们的感性,这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如果学生不能理解诗歌中的感情,那么学生也会难以理解人情世故。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能力培养

高中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全面掌握散文小说,还要求学生要具备鉴赏诗歌的能力。培养学生詩歌鉴赏的能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拓宽学生的眼界和文化意识,不断创新学生的思想方式。教师掌握合理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进一步让学生了解到诗歌中所传授的感情的意境。本文就从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进行探讨分析,并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策略,为高中语文教师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一、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从诗歌的整个发展史和高中语文课本文章选择来看,空间和时间的跨度是非常大的,所以这就给学生学习诗歌鉴赏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在诗歌鉴赏教学中要秉承培养高中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为目的,设计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案。同时教师也要思考的问题就是帮助学生打破空间和实际爱你的阻碍,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创设情景,可以借助多媒体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形象的知识,将与诗歌内容相关的事件情节、故事情景直观的展现给学生,让学生走进诗歌的世界中,使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想象自己沉浸于当时的环境中,将自己想象为故事中的主人公去感受诗歌,进而加深学生对诗歌的正确理解,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比如在学习《将进酒》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借助媒体技术选择激昂旋律的音乐,在歌曲中将学生带入借豪迈气势诉饮酒之乐的状态中,让学生随着慷慨激昂的音乐感受诗歌的旋律,同时感受到诗人当时的情感状态,进而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二、深入分析,探索深层情感

每一项学习活动想要实现高质量的“教”与“学”都离不开深入的分析。因此,教师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引领学生深入分析文章的内容。通过深入分析过程中,师生要共同探索诗人背后的想要表达的深层思想情感,加深学生学习体验和深刻的阅读,同时对文章的每一句诗词都要进行逐句分析,引导学生掌握鉴赏的方法,也有助于学生后期的学习相关能力的提高。其次,深入分析结束后,学生也会掌握了一定的情感,这时教师可以布置“写作”的活动,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通过模仿诗人的创作模式进行自我创编,尝试诗人的类似情感。在这种学生创作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在此感受诗人的思想情感,同时也是深入鉴赏诗歌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素质素养。比如在人教版《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学习中,教师首先带领学生逐句分析“鬓如霜”、“十年生死两茫茫”、“唯有泪千行”等词句中所蕴含诗人的思念、悲伤的情感。接着让学生根据本首诗词的特点创作同类型的诗歌来表达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在这种创编和鉴赏相结合的模式下,能较快的实现学生诗歌鉴和创编能力得到实质性的前进。

三、解读诗歌的环境与时代

中国的诗歌不是只用三言两语就能将作者的思想情感所能表达出来的,诗歌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虽然短小但是其中蕴含了浓厚的思想情感,每个诗人写作的特点都有所不同,同样每个时代培养出的诗人也不同。不同的环境培育不同的诗人,环境不仅决定了诗人的生活方式,同时诗人也受其熏陶,决定了诗歌的不同种风格。因此,要想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就要带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了解诗人当时的生活环境,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心境。教师在诗歌鉴赏的教学中,要将诗歌融入到作者所生活的环境中去,真正实现鉴赏诗歌的意义。其次,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诗人当时生活的时代背景,这样既能将诗歌作品放在当时时代的背景中,同时还能让学生在历史时空中感受到沧桑。更加深刻的让学生感受到诗歌具有沧桑的时代气息,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灌输式的教学难以提高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影响学生提升自身诗歌鉴赏能力的主观能动性,为此教师可以尝试采用研究式的主题活动来展开诗歌教学,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提升自身的诗歌鉴赏力,提升自身对诗歌学习的兴趣。

五、引导学生夯实诗歌基础

学生只有在对诗歌有了一个最基本的认知以后,才有可能具备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比如如果学生在遇到一篇诗歌的时候,甚至无法自己去理解诗歌写的是什么,那么诗歌对于学生来说就只是一堆文字,自然无法达到鉴赏的深度,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平时多注意积累一些诗歌基础知识,尤其是一些特定意象的表达要牢牢掌握好,这样学生在遇到没有学过的诗歌以后,也能够结合自身的诗歌基础来对诗歌内容进行一个最基础而准确的了解,这是诗歌鉴赏的第一步,随着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越来越多,对基础知识运用越来越熟练,其诗歌鉴赏能力自然能够得以提升。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夯实诗歌基础,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背诵,虽然当前基本上所有的高中教师都会要求学生进行诗歌背诵,但是总体来看,学生的诗歌掌握量还是不够,且不够熟练,为此教师除了要让学生背诵课内诗歌,还要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诗歌阅读与背诵。再者,教师需要帮助并引导学生对常见的意象表达的词汇进行总结,比如杨柳多是代表惜别、月亮多是代表思念等等。最后,教师要让学生多练习诗歌鉴赏类的题型,将一些答题套路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透过现象去看本质,让学生在掌握套路以后再超越套路。

诗歌作为我国的一种文学艺术,作为高中生一定要努力学好。对于诗歌鉴赏的能力可以让学生在诗歌中与作者产生共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语文素养,增强文化底蕴,这才是高中诗歌鉴赏的学习目标。

参考文献:

[1]黄维维.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J].女报:时尚版,2020,(4):1-1.

[2]肖丹梅.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9,(9):5+7.

[3]吳丽萍.如何加强高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教学[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9(13):62-62.

作者:李正强

第3篇:诗歌鉴赏及作文训练

古代诗歌鉴赏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酒楼秋望 华岳【注】

西风吹客上阑干,万里无云宇宙宽。 秋水碧连天一片,暮霞红映日三竿。 花摇舞帽枝尤软,酒入诗肠句不寒。 古往今来恨多少,一时收拾付杯盘。

[注]华岳,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1.本诗颔联写景极具特色,请简要分析颔联是怎样写景的。

①俯视、仰视相结合(或空间层次由低到高)。诗人先写秋水碧波荡漾,再写映日红霞,由低到高,层次分明。②色彩鲜明艳丽。以“碧”“红”二字分别描绘秋水、云霞之色,使画面色彩鲜明艳丽,富有美感。③以乐景写哀情,表达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情。 2.本诗尾联与《过零丁洋》尾联相比,在抒发情感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①《过零丁洋》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以死殉国的英雄气概。②《酒楼秋望》充分表达了诗人报国无门(或山河破碎、收复无望)的无奈与忧愤之情。前半句直抒胸臆,将个人感情融入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拓宽了情感的深度和广度;后半句运用反语的手法,写诗人表面上姑且将心中的忧愤之情交付菜盘和酒杯,实则是愤激之语,情感更加激越。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

生查子 晏几道

关山魂梦长,塞雁音书少。两鬓可怜青,只为相思老。 归梦碧纱窗,说与人人道:真个别离难,不似相逢好。

1.请对“关山魂梦长,塞雁音书少”中的“长”和“少”二字的表达效果加以赏析。 “长”字意涵丰富,一是关山长,二是梦魂长,突出了思念之绵长。“少”字具有暗示性,音书少,暗示思念的频密和分离的痛苦。距离的遥远、思念的绵长,与音书的稀少形成反差,凸显了寂寞孤单之情。

2.本词下片与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在情意的表达上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相同:都通过想象,表达怀人思归之情。不同:①晏词直抒胸臆,表达离别实在太难,不如相逢团聚的真情,表意直率,明白如话。②李诗委婉曲折,通过想象中的重聚反衬今夜的孤寂,表达了诗人期盼重聚的迫切心情,表意深婉,含蓄隽永。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春水① 杜甫

三月桃花浪②,江流复旧痕。 朝来没沙尾,碧色动柴门。 接缕垂芳饵,连筒③灌小园。 已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

【注】①此诗系杜甫安史之乱客居成都时作。②桃花浪:桃花汛。③连筒:用竹筒汲水的水车。

1.此诗写景状物运用了什么突出的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动静结合,互相衬托。汛期水位达到江岸旧痕迹,水线吞没江岸沙滩,水色青碧得可撼动岸边的人家,都是静景描写;人在岸上接线抛饵垂钓,水车转动着灌溉小园,野鸟在江面上争浴喧闹,都是动景描写;动静互为映衬,画面更显灵动。

2.首句“三月桃花浪”中“浪”能不能用“汛”替换?请简要说明理由。

不能。理由:①“浪”能让人联想到阳春三月桃花烂熳;②“浪”能表现江水的浩大气势;③“浪”能隐指春水色调的浪漫;④“浪”能寄托诗人赏景时闲适的情怀。“汛”没有这些效果。 名句名篇默写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生活中,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 , ”,表示既要善于学习正面的人和事,也要善于借鉴反面的人和事。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比喻和反问的手法描写楼阁之间通道壮丽之美的句子是“ , ?”

(3)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叹刘裕北伐气势和战功的句子是“ , ”。

1.(1)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2)复道行空 不霁何虹(3)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陆游的《游山西村》中,形容似至穷途而突见佳境的名句是“___ _,___ _”。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提及民众对异族统治已经麻木的现象,描述该现象的句子是“ , ”。

(3)《离骚》中,“ , ”表明屈原希望以古贤为榜样,保持清白,为正道而死。

2.(1)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2)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3)伏清白以死直兮 固前圣之所厚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描写“四时之景”中春夏之景的两句是“ , ”。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 , ”两句描写琵琶女的弹奏戛然而止。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 , ”两句质问秦王朝为什么搜刮至极,却又挥霍无度。

3.(1)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2)曲终收拨当心画 四弦一声如裂帛(3)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表现超越时空,想象日后重逢时的情景的诗句是“ , ”。

(2)《赤壁赋》中“此非曹孟德之诗乎”一句相对应的曹孟德创作的诗句是“ , ”。

(3)《琵琶行》中,白居易与友人告别时吟唱“ , ”,借月抒发别离之情。

4.(1)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2)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3)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作者用动植物设喻来表达对人生短暂、个人渺小的感慨。

(2)屈原《离骚》中表现没有人了解自己也没什么,只要内心保持真正芳香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3)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夸张手法描写出大漠奇寒、天地暗淡的雪景。

5.(1)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2)不吾知其亦已兮 苟余情其信芳(3)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

作文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天,爷爷靠在沙发上睡着了,顽皮的小孙子决定搞一个恶作剧。他去冰箱里找了一些干奶酪,是味道特别大的那种,把它们轻轻地抹到了爷爷的胡子上。然后孙子藏到一个角落里,看见爷爷在沙发上扭了扭身子,睁开眼睛。醒来的爷爷猛地坐起来,用鼻子使劲闻一下,大声说:“这儿好臭!”接着爷爷起身跑进厨房,一个深呼吸,之后又大声说:“这儿也好臭!”为了躲开家里到处的臭味,爷爷不得不跑到户外,站在家门口,他再次做了一个深呼吸,大声说了一句:“全世界都好臭!”当然,爷爷最后发现了臭味的源头,用一点水和香皂,就让这个世界恢复正常。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写作提示】孙子恶作剧,在爷爷胡子上抹上了臭臭的奶酪,于是爷爷闻着哪都臭,爷爷丝毫没有意识到根源在于自己,当他发现了臭源,只用一点水和香皂就解决了问题。这就好像人处世间,出了问题,我们总是习惯找客观原因,丝毫不能解决问题,如果我们换个角度,从自身找原因,反省自己,也许事情会变得简单而容易。参考立意:反省自己;认清自身要学会从自身找原因。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位孤独的老人,无儿无女,体弱多病。他决定搬到养老院去,便宣布出售他漂亮的住宅。购买者闻讯蜂拥而至。住宅底价8万英镑,但人们很快就将它炒到了10万英镑。价钱还在不断攀升。一个衣着朴素的青年来到老人面前,弯下腰,低声说:“先生,我也好想买这栋住宅,可我只有1万英镑。可是,如果您把住宅卖给我,我保证会让您依旧生活在这里,和我一起喝茶,读报,散步,天天都快快乐乐的。相信我,我会用整颗心来照顾您!”老人颔首微笑,把住宅以1万英镑的价钱卖给了他。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抄袭。 2.【写作提示】从年轻人角度立意:①合作双赢是优势互补的竞争策略;②理解与沟通是竞争力的倍增器;③合作双赢是合乎道德的竞争策略;④理解沟通让竞争变得人性化;⑤竞争可以双赢,不一定要你死我活、尔虞我诈,等等。从老人角度立意:①关爱、尊重比金钱、财富更动人;②关爱既幸福了他人又幸福了自己;③尊重他人的需要是和谐共处的前提;④真诚关爱必能获得真诚回报;⑤换位思考是理解沟通的桥梁。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东莞的张先生在天猫商城“誉满家电器专营店”看到国际著名品牌的65英寸超高清3D电视机售价仅3199元,立即下单购买三台,并在线支付货款,在线成交。不料,卖家称商品标价因员工失误少填一个“9”,应是31999元,如需发货,要补9万元。双方因此陷入网购纠纷并诉诸法庭,广大网民对此也是各执一词。 对于以上事件,你有着怎样的思考与联想?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完成写作任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3.【写作提示】材料所涉及的话题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规则与诚信,法律与情理(道德),换位思考与和谐互利,义与利,宽容。不论是哪个话题,考生都应该在文中阐述自己的价值选择,要注意辩证分析,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善于从“此事”联想到社会与人生。价值取向要符合时代主流价值观和传统文化,要展现自身的眼界与胸怀;联想与发掘要有现实针对性。参考立意:①让规则约束人的行为,规则面前人人平等;②诚信是无价之宝;③要有宽容之心。

第4篇:现代诗歌鉴赏专题讲解与训练

第一部分 现代诗歌鉴赏讲解

诗歌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和富有音乐感、形象感的艺术美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因此,诗歌一般来说就具备如下特征:跳跃性、形象性、音乐性、抒情性等。接触了解并学会欣赏诗歌,是高一学生的语文学习要求之一。下边,我们就诗歌的一些特征作些总结学习。

一、诗歌是“抒情”的艺术

“抒情”是诗歌的灵魂。俗话说:“有情天地内,多感是诗人。”诗人郭沫若说:“诗人是感情的宠儿。”诗歌表达的感情应该是我们心中早就发生的,而不是诗歌自己制造出来的。

试看郭沫若的诗歌《我是一条天狗》:

我是一条天狗呀!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我便是我了!

我是月底光,我是日底光,我是一切星球底光,我是X光线底光,我是全宇宙底Energy底总量!

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

我飞跑,我飞跑,我飞跑,我剥我的皮,我食我的肉,我嚼我的血,我啮我的心肝,我在我神经上飞跑,我在我脊髓上飞跑,我在我脑筋上飞跑。

我便是我呀!我的我要爆了!

诗人强烈的感情,在诗句中喷薄而出。感情是诗人的动力,是灵感的泉源,是文采的魂魄。

二、诗歌是诗人与自然的对话

在诗歌中,“人”和“自然”是一融为一体的,是“物我合一”的。在这里,自然就是人的外化,人就是自然的分子。诗歌里也讲究“比喻”和“拟人”,但这里的修辞已经没有了痕迹,甚至看不清哪是本体,哪是喻体。有人这样描述:

落日下山了,它走了,可是它留下一样东西,就是晚霞。晚霞长长的,好像落日签的名。这是大自然的景色。可是,人间的一件事情,就是我们在支票上签名。签名的支票也许必须在一年之内兑现,期限是有限的。那落日签的名,签的很美,可是,也有有效期,有效期间是黄昏。黑夜来到,“签名”就不见了。所以,用人事来解释大自然,这是一种同情的模仿,一种创造的想象。

可见,诗歌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何等的亲切。请看诗人宗白华的《春与光》:

你想要了解春么?

你的心情可有那蝴蝶翅的翩翩情致?

你的歌曲可有那黄莺儿的千啭不穷?

你的呼吸可有那玫瑰粉的一缕温馨?

你想要了解光么?

你可曾同那疏林透射的斜阳共舞?

你可曾同那黄昏初现的冷月齐颤?

你可曾同那蓝天闪闪的星光合奏?

“春”与“光”,如何描述?什么颜色?什么温度?什么形状?什么质地?……似乎很抽象,似乎也飘渺,甚或似乎很虚无。然而,只要将它与“人事”相融合,那么其颜色,其温度,其形状,其质地……一切都跃然纸上。

再看陈敬容的《雨后》:

雨后的黄昏的天空,

静穆如祈祷女肩上的披巾;

树叶的碧意是一个流动的海,

烦热的躯体在那儿沐浴。

我们避雨到槐树底下,

坐着看雨后的云霞,

看黄昏退落,看黑夜行进,

看林梢闪出第一颗星星。

有什么在时间里沉睡,

带着假想的悲哀?

从岁月里常常有什么飞去,

又有什么悄悄地飞来?

我们手握着手、心靠着心,

溪水默默地向我们倾听:

当一只青蛙在草丛间跳跃,

我仿佛看见大地在睒着眼睛。

“当一只青蛙在草丛间跳跃,我仿佛看见大地在睒着眼睛。”如此写法,是写蛙跳?还是写地睒?似乎都是,又都不是,那分明是诗人的心在跃动。

三、诗歌的建筑形式的美

闻一多在新诗创作理论中提出了“建筑美”的主张。实际上,诗歌的建筑形式美历来就是诗歌的美学特征之一。古代诗歌,尤其是律诗和绝句,呈现出的就是整齐方正的建筑美;现代诗歌的建筑美就更加丰富多样了。在诗歌的分行形式和断句排列上,诗人都煞费苦心。同学们在阅读诗歌的时候,可以特别注意一下诗人对诗歌的建筑形式的设计,或许会给我们欣赏诗歌带来更多的愉悦。

请看伊蕾的《黄果树大瀑布》:

白岩石一样砸下来

诗人为了突出瀑布的飞泻气势,用了一个“砸”字。不仅如此,还在形式上将“砸”“下”“来”三字用分行竖列的方式呈现,其外在形式就是一座“气势恢弘”的“瀑布”了。

有同学可能会认为,所谓诗歌,就是散文的分行排列。这就不对了。请看下边的文段:

昨天在七号公路上,一辆汽车时速为一百公里时,猛撞在一株法国梧桐树上,车上四人全部死亡。

倘若分行排列如下,请读一读,感受一下和原文有无区别。

昨天在七号公路上,

一辆汽车时速为一百公里时,

猛撞在一株法国梧桐树上,

车上四人全部死亡。

然而,如果我们做这样的排列:

昨天

在七号公路上

一辆汽车

时速为一百公里时 猛撞

在一株法国梧桐树上

车上四人全部

死亡

如此形式,就将“时间”“事件”“结果”凸现出来了。整个诗歌的外在形式,就是一辆流线型的汽车正高速右行的样子,其动感十足的形式本身,不正加重了诗歌的主题色彩吗?

因此,诗歌的形式美,不仅是一种可以单独欣赏的美,更是一种能为诗歌主旨服务的无声力量。

四、“意象”是诗歌的生命

周国平说:“诗的使命是唤醒感觉、复活语言。内感觉的唤醒即捕捉情绪,外感觉的唤醒即捕捉意象。复活语言,就是使平常的词在一种全新的组合中产生不同寻常的魅力。所以诗就是通过语言的巧妙搭配把情绪翻译成意象。”可见,意象之于诗歌,何等意义。

我们不妨以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为例,说说“意象”之于诗歌的价值:

在这首诗中,徐志摩以“金柳”、“青荇”、“柔波”、“彩虹”、“青草”等几个意象来构成诗作的主体,这几个意象虚实相生,画面感极强,很好地体现了“新月”诗人对诗歌“图画美”的追求。同时,作者在意象熔铸上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点化传统”,作者选择了一些传统诗歌中的典型意象,又对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造,从而使读者产生了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阅读感受。正如什克洛夫斯基所说:“艺术的手法就是使事物„陌生‟,使形式难懂,增进认知的难度和长度,因为感知的过程本身是以审美为目的的,因此必须延长。”

“那河畔的金柳”。古人有折柳送别之俗,因而柳树在古典诗歌中,往往用来表现离别之情,正所谓“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刘禹锡《杨柳枝歌词九首》)。《诗经·采薇》中即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秦观的“西城杨柳弄春姿,动离忧,泪难收”(《江城子》)也是如此。作者选择它来表达离情,当然是准确而富有韵味的。不过,中国古人写柳树,其色彩大多为绿色,而其形态亦多作“垂柳”,很少有把柳树写成金色、比作新娘的。这样写柳树,就在柳树意象的传统含义上涂抹上了一层异域风情,让人既能感受到作者细腻的中国式的感情,又能想象出一幅异域的康河夕照图,比起简单地写柳树,其艺术效果当然要好得多。由这一幅画面,读者又能联想到徐志摩那传奇般的爱情史,诗歌的艺术容量就更大了。

“软泥上的青荇”。《诗经》的第一篇《关雎》中即以“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写爱情,徐志摩也敏锐地抓住了康河中的荇草,将其点化为自己与康桥情感的化身。进一步来看,荇这种水草,在古典诗歌中还有另一种含义。唐人张籍《送友人卢处士游吴越》云:“试问渔舟看雪浪,几多江燕荇花开”,皮日休《青门闲泛》则云:“青翰虚徐夏思清,愁烟漠漠荇花平。”《红楼梦》中大观园试才题诗,林黛玉替贾宝玉题以农村风情见长的“杏帘在望”一景诗云:“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这些都是以荇写田园牧歌式的优雅生活的例子。徐志摩心中的康桥恰是如此,这种境界,与古代诗人借荇来表达的情思,颇有相通之处。

五、诗歌的凝练与跳跃性

诗歌语言是最凝练最俭省的语言,正是因为这种俭省,才铸就了诗歌的“空白美”。这种“留白”,正是诗歌的含蓄所在,读者对于诗歌的品读愉悦,也往往来酬阅读中的“补白”。

试看下边的一首小诗:

这一把过往的热情,

(这热情)现在流水似的,

轻轻(地在我心里流过)

在幽冷的山泉底,

在黑夜,在松林,

叹息似的渺茫(地流去)

(但)你仍要保存着真(挚的情意)!

一样是月明,

一样是隔山灯火,

(一样是)满天的星,

(所有的一切都和从前一样)

只有人不见,

(我们当年会面的情景已经)梦似的挂起,

(但黑夜仍记得你说的话:“我爱你!”)

你问黑夜要回

(“我爱你”)那句话——

(话已出口,怎能要得回去?)

你仍得相信

山谷中留着

有那(句话的)回音!

诗歌因为括号内的词句的加入,使得诗歌的空白全无,那么,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也就完全抹去了,也就使诗歌失却了含蓄的美丽。

六、诗歌的“非常态语言”鉴赏

诗歌的语言,是诗人情感的物化。这种语言,便带有诗人情感的特质。因此,在诗歌,就经常会出现一些“非常态”语言:奇妙的比喻,离奇的想象或联想,字词的活用,语序的颠倒,成分的缺失……这些,都是诗歌语言的常见特征。

请看下边的诗歌,余光中的《碧潭》:

如果碧潭再玻璃些

就可以照我忧伤的侧影

如果舴艋再舴艋些

我的忧伤就灭顶

很明显可以看出,诗节中“玻璃”和“舴艨”,都发生了词性的变化,都由名词活用成了形容词。虽看似不合语法,然而,要远比说成“如果碧潭再透明些”和“如果舴艋再小些”要好得多。

第二部分 相关训练

一、请比较下边一首诗歌的原稿和两次修改稿,体会一下作者修改的理由及其修改的效果的变化。

落红(一稿)

花瓣 使者(二稿)

慢慢凋零 花瓣 使者(三稿)

轻轻飘落 凋零 花瓣

化作春泥 飘落 飘

重回母亲怀抱 是俏皮的天使 落

带着银铃的笑 那是天使的耳朵

倾听 大地的心跳

二、根据诗歌主题和结构特点,补写一个诗节,使诗歌完整。

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

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捧起一簇浪花

你却给了我整个海洋

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撷取一枚红叶

你却给了我整个枫林

让我怎样感谢你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三、几篇学生诗歌习作欣赏

(赵雅楠)

一拨琴弦,搅乱了夜的寂静;

风动,树动,星未动。

云遮了月,月追着云,

是谁恋着谁?

聚了散,散了又聚,

几时方能相依?

窗前萦绕余音,

如一阵落花,

又恰似一阵冷雨……

这凄清的月啊,

怀揣着残破的梦想。

独享这夜的寂寥。

小小的雀儿,

连你也笑我迷惘的神魂?

我且收一碗星辉。

将今夜收藏……

凤凰台上忆吹箫

(龙静萍)

流苏扬,璎珞碎,

清风卷浮尘,幽烟金猊醉。

多少沧桑浸风雨,多少峥嵘煞天雷。

执子手,孤舟唱晚,

一箫,一剑,独傲江湖

何须悔?

战歌扬,山河碎,

喋血溢古道,谁管临安醉。

蝼蚁噬尽忠良血,朱门白骨孤儿泪。

逢乱世,黄花遍地,

屈指,伏尸,力挽狂澜

怎不累?

黛眉扬,愁心碎,

箫音难释然,怨笙何以醉?

碧莲溪畔护花铃,图等解铃未曾回。

试梅妆,镜中人老,

叹惋,流珠,化作金凰,

舞翩飞。

第5篇:诗歌鉴赏综合训练

1、阅读下面的唐诗,按要求答题。

寒 食【注】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注】寒食: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推,旧时清明节前一天有禁火、吃冷食的习俗,人们把这一天叫做寒食节。

一、二两句在情与景的关系处理上有何独到之处?(4分)

②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浣溪沙

姜夔 丙辰岁不尽五日,吴松作①

雁怯重云不肯啼,画船愁过石塘西。打头风浪恶禁持②。 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③门枝。一年灯火要人归。

【注】①丙辰岁不尽五日,意为丙辰年还有五日就结束了。吴松,今上海一带,距词人家杭州已近。②恶:猛烈,很;禁持:摆布。③亚:接近。

(1).词的首句“雁怯重云不肯啼”,在上阕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2).清代评家陈廷焯说:“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飘零,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而发

之又必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白雨斋词话》)请结合这首词的下阕分析虚实结合的妙处。(6分)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病后登快哉亭①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②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①快哉亭,位于彭城(今徐州)东南角的城隅之上,由苏轼命名。本诗是诗人被贬徐州病后所作。②黄华,菊花。

(1).前人评述贺铸在此诗中化用了李贺的“秋风白”一句,并点化成新句,请指出是诗中的哪一句,并赏析此句的妙处。(5分)

(2).诗的颔联说“梦后倚楼无限情”,诗人表达的 “无限情”有哪些?并结合全诗谈谈此诗的抒情特点。(6分)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听流人水调子

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水调子:水调歌。 (1)第一句写景,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5分)

(2)这首诗中的“断弦”二字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请就“断弦”这一细节作简要赏析。(6分)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7分)

昭君怨·咏荷上雨 宋·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泛清波。

(1)(原创)概括下阕中荷上雨的特点。(2分)

(2)(原创)这首词的上阕对整首词“咏荷上雨”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经梧州

[唐]宋之问

南国无霜霰,连年见物华。青林暗换叶,红蕊续开花。 春去闻山鸟,秋来见海槎①。流芳②虽可悦,会自泣长沙。

注:①槎,木筏。②流芳:诗中指南国的美好景象。

(1)请简要分析“青林暗换叶”一句中“暗”字的妙处。(3分)

(2)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的?请作简要分析。(5分)

7、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浣溪沙

苏轼

软草平莎①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②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③元是此中人。

注释:①莎,指莎草,多年生草木。②耦耕,两人各持一耜(sì,古时农具)并肩而耕。③使君,指作者自己。

(1)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5分)

(2)词的下阕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诗歌鉴赏答案

1、①这两句诗一写繁华,一写悲苦,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抒发了诗人在他乡过寒食节的极度悲伤的感情。

②表达了诗人佳节思亲的伤感和同情民间疾苦的情怀。

2、(1)(5分)首句起兴,营造了压抑的气氛,写出了归雁无声穿过重云时的紧张情状,(2分)引出了对自己回家路途艰难的描写,(1分)作者以归雁自比,委婉地写出近乡情更怯的心理。(2分) (2)(6分)下阕先实写春水展绿欢迎词人归来的盎然春意,从而写出接近家乡的喜悦;(2分)接着用虚笔写想象中自家门前的小梅已然新枝生长,高与门齐,似有盼归的殷切,写自己归乡的心切;(2分)收尾句想象一年一度的除夕守岁之灯火催人还家团聚,更是表达了自己渴盼回家的心情。(2分)

3、(1):①秋风发上生(1分)②李贺说秋风白,诗人说秋风发上生,不仅指秋风吹动着白发(或是吹白了鬓发),又指出了秋风萧萧,给人以萧瑟之感(2分)③这一新奇的用语,也暗示着诗人凄冷的情怀。(2分)(第三条的情感必须有,可以是与凄冷类似的词语,评卷老师可酌情处理)

(2)① 怀乡思归,多病之愁,迟暮之感,失意之恨(2分,任答对3种即可)②借景抒情,首联两句视听结合,眺望眺望故乡的路,表达了怀乡思归之情。第三联鸦投古刹落日余晖,透漏出诗人的时不我与的迟暮之感。(2分)③直抒胸臆,第二联,多病之愁,第四联落寞感伤,失意悲凉。(可答视听结合,用典抒情,评卷老师酌情给分。但必须有手法,必须有哪一联或哪句诗,表达了什么情感)

4、(1)【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景物描写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①第一句写孤舟、微月和枫林,交代了时令环境;②用孤舟、微月和枫林三个意象构成凄清的意境,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烘托了气氛;③通过写景抒发了一种寂寞惆怅的心情。 解析:前两条各大2分,最后一条1分。

【思路点拨】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2.渲染气氛,

烘托人物心情;3.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细节描写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①断弦反映了筝曲的激越。前句“岭色千重万重雨”是筝曲创造出来的音乐形象,想像瑰丽,表现音乐的繁促酣畅,“断弦”表明激越的音乐达到了琴弦的极限。②断弦表现了弹筝人的忘情。弹筝人创造着音乐形象,又被自己创造的音乐形象所感动,心潮澎湃,不能自己,拨断了琴弦。③断弦也揭示了“泪痕深”的原因。正因为筝曲激越,乐人倾情演奏,乃至“断弦”,才深深打动了客心。(每条2分)

【思路点拨】细节描写,就是文学作品中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片刻;或写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颦一笑;或写平常生活场景中的一瞬。细节描写,对于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抒发感情,充实作品内容,表现主题,都有很重要的作用;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 【诗词鉴赏】

首句写景,并列三个意象(孤舟、微月、枫林)。我国古典诗歌中,本有借月光写客愁的传统。而江上见月,月光与水光交辉,更易牵惹客子的愁情。王昌龄似乎特别偏爱这样的情景:“亿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行到荆门向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等等,都将客愁与江月联在一起。而“孤舟微月”也是写的这种意境,“愁”字未明点,是见于言外的。“枫林”暗示了秋天,也与客愁有关。这种阔叶树生在江边,遇风发出一片肃杀之声(“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真叫人感到“青枫浦上不胜愁”呢。“孤舟微月对枫林”,集中秋江晚来三种景物,就构成极凄清的意境(这种手法,后来在元人马致远《天净沙》中有最尽致的发挥),上面的描写为筝曲的演奏安排下一个典型的环境。此情此境,只有音乐能排遣异乡异客的愁怀了。“分付”即发付,安排意。弹筝者于此也就暗中登场。“分付”同“与”字照应,意味着奏出的筝曲与迁客心境相印。“水调子”(即水调歌,属乐府商调曲)本来哀切,此时又融入流落江湖的乐人(“流人”)的主观感情,怎能不引起“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迁谪者内心的共鸣呢?这里的“分付”和“与”,下字皆灵活,它们

既含演奏弹拨之意,其意味又决非演奏弹拨一类实在的词语所能传达于万一的。它们的作用,已将景色、筝乐与听者心境紧紧钩连,使之融成一境。“分付”双声,“鸣筝”叠韵,使诗句铿锵上口,富于乐感。诗句之妙,恰如钟惺所说:“‘分付’字与‘与’字说出鸣筝之情,却解不出”(《唐诗归》)。所谓“解不出”。乃是说它可意会而难言传,不象实在的词语那样易得确解。

次句刚写入筝曲,三句却提到“岭色”,似乎又转到景上。其实,这里与首句写景性质不同,可说仍是写“鸣筝”的继续。也许晚间真的飞了一阵雨,使岭色处于有无之中。也许只不过是“微月”如水的清光造成的幻景,层层山岭好象迷蒙在雾雨之中。无论是哪种境况,对迁客的情感都有陪衬烘托的作用。此外,更大的可能是奇妙的音乐造成了这样一种“石破天惊逗秋雨”的感觉。“千重万重雨”不仅写岭色,也兼形筝声(犹如“大弦嘈嘈如急雨”);不仅是视觉形象,也是音乐形象。“千重”、“万重”的复叠,给人以乐音繁促的暗示,对弹筝“流人”的复杂心绪也是一种暗示。在写“鸣筝”之后,这样将“岭色”与“千重万重雨”并置一句中,省去任何叙写、关联词语,造成诗句多义性,含蕴丰富,打通了视听感觉,令人低回不已。

弹到激越处,筝弦突然断了。但听者情绪激动,不能自已。这里不说泪下之多,而换言“泪痕深”,造语形象新鲜。“收与”、“分付与”用字同妙,它使三句的“雨”与此句的“泪”搭成譬喻关系。似言听筝者的泪乃是筝弦收集岭上之雨化成,无怪乎其多了。这想象新颖独特,发人妙思。“只说闻筝下泪,意便浅。说泪如雨,语亦平常。看他句法字法运用之妙,便使人涵咏不尽。(”黄生评)此诗从句法、音韵到通感的运用,颇具特色,而且都服务于意境的创造,浑融含蓄,而非刻露,《诗薮》称之为“连城之璧,不以追琢减称”,可谓知言。

5、(1)灵动(跳跃等)(动态特点,从“散聚”“聚”“跳”等词得出)‚晶莹(润泽、亮泽等)(静态特点,从“真珠”“水银窝”等喻体特点得出),1点1分。

(2)虚写(“想象”,手法1分)“午梦”泛舟西湖,烟雨迷蒙,荷香四溢的清新美景(上阕内容概括1分)侧面烘托(衬托,手法1分)被“急雨打篷声”惊醒后欣赏到的眼前荷池跳雨的美景(下阕内容概括1分),更好地表达诗人对池荷跳雨的喜爱之情(思想感情1分)。

6、(1)一个“暗”字,把春天来临,青叶就在不知不觉中一次次生出新叶的情景凸现出来。生动地表现出梧州的气候特征。

(2)一是用乐景写哀情,面对着令人喜悦的美景,触目伤情,流露出无可奈何的叹息。二是卒章显志,结尾发出了“流芳虽可悦,会自泣长沙”的无可奈何的叹息。三是用典,“泣长沙”用的是西汉贾谊的典故,表明白己无奈伤感的情怀。(答出1点2分,两点4分,三点5分)

7、(1)雨后置身于清新怡人环境之中的愉悦、惬意。一场雨后,“软草平莎”油绿水灵,格外清新,路面上,净而无尘,作者纵马驰骋,自是十分惬意。(2分)

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希冀归耕田园的愿望。“收拾耦耕身”,表现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雨后桑麻蓬勃生长,蒿艾香气如熏,诗人自然是热爱这样的景色和生活的,最后一句又将这样的情感进一步深化。(3分)

(2)(1)比喻。“光似泼”“气如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雨后天晴田野里的蓬勃景象;(2)对偶。“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熏”两句形成工整的对仗,读起来朗朗上口;(3)情景交融。清新、蓬勃的田野景色蕴蓄着作者的喜悦之情。(每点2分,术语1分,分析1分。另外答夸张、视觉嗅觉结合,分析合理也可以得分)

第6篇: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训练

高考语文专项训练 1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训练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楚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 指出这两首诗在抒情方式上的不同之处。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南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2、这首诗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3、从抒情方式的角度写一段5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甫(2008福建卷)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衔死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4、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日暮倚杖水边① (金)王寂(2008浙江卷)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注】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杨老师18686784322 高考语文专项训练 2

5、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

画堂春 秦观(2008山东卷)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①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

6、(1)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2)、“凭栏手捻花枝”“ 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

汴河曲

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汴河怀古

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7、两首诗都以“汴河”为题材,但所写的重点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于易水送人一绝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注:骆宾王少年落魄,沉沦下僚,满怀抱负,无由施展。好不容易在不惑之年,由长安主薄入朝为侍御史,却因上梳论事,断送了大好前程。此时,已独揽大权的武则天也采取了更为露骨的措施,为公开称帝而紧锣密鼓。

8、在这首诗中,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感情的?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杨老师18686784322 高考语文专项训练 3

9、用简洁的语言说出

三、四句的妙处。

初入淮河四绝句

(三) 杨万里 (2008江西卷)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10、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11、(1)请概括首两句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赏析

三、四句的精妙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2、诗歌第三句运用了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来表现这种思想感情,试作简析。

田园乐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13、这首诗在写景方面有哪些特点?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2008辽宁卷)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江西)人。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杨老师18686784322 高考语文专项训练 4

14、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田家 聂夷中

父耕田上原,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15、本诗表现“田家”的悲苦命运,却没有一句议论、抒情的句子,诗歌是怎样表现这一主题的?请作简要赏析。

[双调]清江引 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提叫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16、这首曲子是如何渲染浓重的乡思之情的?请简要分析。

醉落魄·咏鹰 陈维崧

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17、这首词的上片主要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7、这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杨老师18686784322 高考语文专项训练 5 青 玉 案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8、全词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落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9、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感情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三闾庙 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20、(1)开头一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2)

三、四句是写景的句子,它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2008江苏高考)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21、“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2008辽宁卷)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杨老师18686784322 高考语文专项训练 6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22、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① (2008四川卷)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23、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

卜算子 送孟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24、本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并简要分析其中两种修辞方法的运用之妙。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霜天晓角 梅 范成大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株雪。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驿:驿站,古时候供递送官府公文的公差和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

25、(1)、同是写梅,两位作者运用的修辞方法不同,陆词用的是 ,范词运用的是 方法。

(2)、同是运用环境烘托的写法,两首词也是各有差异的,陆词突出环境的 ,塑造了梅花的 形象:范词突出环境的 ,塑造了梅花的 形象。

(3)、同是借物抒怀,但两首词寄托的深浅有别。陆词抒写梅花的 品格,范词抒写梅花的 品格。

杨老师18686784322 高考语文专项训练 7

答案

1、这两首诗均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李诗以眼前所见之景间接抒情,孟诗除了间接抒情外,还有直接抒情。

2、柳树由浅绿变深青,暗含春色已暮;梨花盛开满城漾白,也暗伏盛极将衰。

一、二两句写景中蕴满了伤春之情,最后一句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如寄之慨。

3、见景生情。由“孤云“”归鸟“的快速飞去,想到自己的久滞不归;由夕阳落山,想到自己年华老去,联想自然,抒情真切感人。

4、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人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言之成理即可)

5、①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②以“羁绪”领起全篇。

6、(1)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2)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写动作描写也可。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变化也可。

7、李益:叙写汴河春色和隋宫的荒废,抒发了对隋朝灭亡的感慨。

皮日休:看似为汴河洗刷“罪名”,实则巧妙的对亡国之君进行了强烈的斥责。

8、借战国末期燕国太子丹为赴秦刺秦王的荆轲在易水饯别的事,抒发了内心对武则天深为不满,欲为匡正朝纲而献身的悲壮激愤之情。

9、这两句是以虚衬实,虚实相应。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意境高远,明明是自己怀人,偏说“秋思落谁家”,这种写法使自己之情和妻儿只情融注为一体,更具有感人的力量,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10、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鹜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

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

杨老师18686784322 高考语文专项训练 8

11、(1)、以精炼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胡尘”。 (2)、“可怜”句紧承前义,本题中之义:“犹是”句荡开一笔,另辟新境。“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 (3)、表现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家人的无限同情。

12、不写自己如何思乡,而是撇开自己,从对方入手,想象故乡亲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的情景,运用了化实为虚、虚实并用的写法。

13、诗中有画,绘形绘色(或突出色彩的描写),动静结合(或以声衬静),情景交融。

14、从写景的顺序看:

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

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

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从动静的角度看:

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

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答出远近顺序的,给2分;答出白天夜晚顺序的,给1分;答出静动角度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15、全诗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语勾勒了父子辛勤劳作、管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16、本诗前两句,作者道出自己的乡思。然而其多深多浓作者没有直接外露,而是以“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重的秋景图,衬托自己的思乡情。

17、主要运用了衬托(或烘托)的手法。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

18、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

②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19、以元夜的繁华热闹反衬“那人”的孤寂,表达了作者耐得寂寞、不趋流俗、保持志士之操守的高洁品性。

20、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力反衬。景色优美,越觉离别的难堪,这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21、(1)既是即景起兴,同时也是比喻:屈原的怨恨是多么的深,好似流不尽的沅、湘之水。

(2)

三、四两句以景结情,通过日暮秋风吹落无边枫叶的萧瑟之景,进一步烘托了屈子的哀怨和作者对屈原的同情,显得含蓄隽永,令人回味不尽。

22、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23、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泄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②对偶,如

一、二两句对偶,

三、四两句对偶,

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24、①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②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风景”

杨老师18686784322 高考语文专项训练 9 比为“箭”等;③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方法。

25、运用了对偶、设问、比喻、排比。首句运用比喻,既写出了山水相连之处的美丽,又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饿依依不舍;尾联运用拟人表现了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也表现了对朋友的美好祝愿。

26、(1)、拟人比喻

(2)、偏僻、凄苦, 寂寞;清冷、萧疏, “脉脉” (3)、高洁刚强 孤寂幽独

杨老师18686784322

第7篇:高三诗歌鉴赏训练专题

一、古诗词鉴赏(10分)(11江苏)

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

(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分)

(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4分)

(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分)

【链接】: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2005黑龙江吉林广西卷)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思考: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2)

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3)

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江苏南京2012一模)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幽州夜饮

张 说

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

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

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

【注】:据《新唐书·张说传》,张说因与姚元崇不和,罢为相州刺史,后又任幽州都督。

(1)“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这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何作用?(4分)

(2)诗歌颔联中的“迟暮心”化用了屈原《离骚》中的哪一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3分)

(3)清人姚范评论最后一联“托意深婉”,请作具体分析。(3分)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岳飞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

[注]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⑵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分)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分)

五、古诗词鉴赏(10分)(2011南京二模)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卖花声

张舜民

楼上久踟躇。地远身孤。拟将憔悴吊三闾。自是长安日下影,流落江湖。

烂醉且消除。不醉何如。又看暝色满平芜。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

(1)“自是长安日下影”中。“长安”和“日”分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中抒情主人公“踟躇”的原因有哪些?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

(3)“又看暝色满平芜。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中“满”和“新”二字很有表

现力,请简要赏析。(4分)

答;

六、古诗词鉴赏(10分)(2011南京三模)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送温台

【唐】朱放

渺渺天涯君去时,浮云流水自相随。

人生一世长如客,何必今朝是别离!

雨夜

【宋】张咏

帘幕萧萧竹院深,客怀孤寂伴灯吟。

无端一夜空阶雨,滴破思乡万里心。

(1)《送温台》中“渺渺天涯”“浮云流水”分别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2分)

(2)“帘幕萧萧竹院深,客怀孤寂伴灯吟”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请简要赏析。(3分)

(4)两首诗的结尾两句抒情方式有何异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5分)

★(06安徽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⑴“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10年北京卷)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2题。(7分)

古风 (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①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浮云无定端。

②③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

(1)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10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8分)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①②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 ②怆悢(liàng):悲伤。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3分)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5分)

★(10年天津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6分)

峡口送友人送蜀客

司空曙雍陶

峡口花飞欲尽春,剑南风景腊前春,

天涯去住泪沾巾。山鸟江风得雨新。

来时万里同为客,莫怪送君行较远,

今日翻成送故人。自缘身是忆归人。

(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他是通过那个意象表达出来的?

(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

(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是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第8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板块一 炼字

1.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然后回答问题。

好事近① 陆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红蓼,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 ①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两岸白红蓼,映一蓑新绿”:“”是一种生在浅水中的水草,“蓼”也是一种水边生长的草,味辛辣。一“白”一“红”,色彩鲜艳,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恬美幽静、令人心醉的美景图。“蓑”比喻为新绿,新颖别致;“映”字体物精妙,令人怡悦。

答案:“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润泽,形象生动。“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红蓼相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足以怡悦人心。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 向子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注】 ①向子

:官至户部侍郎,因反对秦桧议和而被免官。

“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斜”“叠”字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语言要能见出诗人所用的技巧,更重要的是依托诗句展开联想,体味语言的妙处。“斜红叠翠”使用借代手法,以“红”代花,以“翠”代叶,达到含蓄而不直露的效果;一个“斜”宇,写出花朵娇柔多姿、毫无呆板之态,一个“叠”字,则强调了叶片丰茂繁密的长势。

答案:“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运用借代手法,以“红”代花,以“翠”代叶,含蓄而形象。“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3.阅读下面宋词,按要求完成问题。

昭君怨 咏荷上雨

[宋]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泻清波。

这首词的动词使用得生动别致,请以“跳”字为例分析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跳”字写出了雨之急、雨之大;这个动词绘声绘色地把雨打荷叶的情景极为传神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题目。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有人说,颈联中的“独”与“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本题,关键是对全诗的理解,本诗颔联写大自然的景物,颈联则写人世的悲欢。那低沉、幽咽的筝声,好似谁家的白发老母枯坐灯前,为游子不归而对影啜泣;又好似谁家的红颜少妇伫立楼头,因丈夫远行而望月长叹。考生作答时应注意“独”与“空”所蕴涵的情感。

答案:“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表达到了极致。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 吴锡畴①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 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一窗草逆濂溪老②,五亩园私涑水翁③。 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注】 ①吴锡畴: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②濂溪老:即周敦颐,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③涑水翁:指司马光,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颈联中“逆”“私”二字极为精妙,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其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逆”是迎接的意思,“私”是偏爱的意思。颈联使用拟人手法,赋予绿草田园以人性人情,写出它们对其主人的亲昵之状,曲折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6.(2012·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子规① [元]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 ①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 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首先要细读全诗,包括题目和注释。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描绘杜鹃的啼声,表达了思乡难归的情感。颔联描绘了“贪夫”及“远客”听后的感受。“贪夫”不愿意听,无奈低首。“远客”初听“已断肠”,夸张地写出其思乡之情。一个“空”字把那种无可奈何的惆怅传达得淋漓尽致。

答案:“空”字既传神地描绘出贪夫倦听却不得不听的矛盾之态,又形象地表达出了贪夫徒劳无奈、难以排遣的惆怅之情。

板块二 诗眼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同从弟①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王昌龄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荏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②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③。

【注】 ①从弟:堂弟。②越吟:越人庄舄(xì),在楚国为官,曾唱越歌以寄托乡思。③杜:即杜若,香草名。

古人写诗讲究一字传神,请简析“是夜越吟苦”中“苦”的妙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一步,突出该字(词)对主旨所起的作用。本诗以描写为主,能表达作者情感的词只有“苦”。从全诗来看,它是全诗感情所在。

第二步,结合诗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该字(词)写了哪些内容。“荏苒几盈虚”反映的是时光的流逝;“澄澄变今古”暗含着朝代的更替;“是夜越吟苦”,运用典故,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千里共如何”,联系诗题,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这一切都在诗人心中归结为“凄苦”的心绪。

第三步,从该字(词)在诗中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苦”实际是全诗画龙点睛的词语。 答案:“苦”字言简意丰,吟者借此感慨时光流逝、朝代更替、异地飘零、故乡难回、友人命运等,感情凄苦,此一字为全诗感情所在,可谓点睛之笔。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宫词 武衍

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①。 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

【注】 ①建章:宫殿名。

你认为这首诗第二句中“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锁”字是第二句中的诗眼。“锁”字形象地表明了满庭春色闭锁在高墙之内,无法泄露;而宫女的年华,也锁于重门之内,白白消逝。

3.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有人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抒写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4.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许多人说“留得枯荷听雨声”是全篇的点睛之笔,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一句写诗人因旅宿思友而彻夜不眠,而雨打枯荷的清韵,暂时能慰藉思友之情。本诗是怀友诗,所以说此句是点睛之笔。(或:本诗是怀友诗,雨打枯荷的声音,单调而凄清,更衬出环境的寂寥,从而加深了对友人的思念,所以说此句是点睛之笔。)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①

陆游

腐儒碌碌叹无奇,独喜遗编不我欺。 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 高梧策策传寒意,叠鼓冬冬迫睡期。 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②。

【注】 ①这首诗写于乾道元年(1165)秋天,陆游初任隆兴(治所在今江西南昌)通判时,当时41岁。②琼糜:琼浆玉液,比喻精美的食品。

“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历来被认为是这首诗中最精彩的两句,请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具体分析其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特色的能力。该题要求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来分析这两句的特色,所以考生要在认真阅读诗歌的基础上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答案:从形式上看:“白发”对“青灯”,“无情”对“有味”,“老境”对“儿时”,对仗工整,对比鲜明。

从内容上看:“侵”字点出了岁月之无情,生有“白发”逼近“老境”的人,对着“青灯”夜读,唤起的却是“儿时”读书的记忆,体现出诗人慨叹岁月无情、人生易逝的心情;“有味”二字体现出诗人一生以读书为乐的情趣。

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三闾大夫庙 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诗眼”是一首诗中最能体现诗歌主旨的字或词,你认为,本诗诗眼是什么?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本诗诗眼是“怨”。从结构上看,“怨”紧承上句,既写出了江水的长流不尽,也写出了屈子深重的哀愁;“怨”又领起后两句,既让眼前的秋风与枫叶景中含情,又让人联想起屈原笔下的秋风与枫叶,让人体会到屈原诗中浓重的“怨情”。从诗歌形象上看,一“怨”字让屈原不被理解、遭谗见谪的哀怨形象立于我们眼前。

板块三 语言风格

1.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中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首送别诗的语言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是一首送别诗,语言朴素、自然。这种朴素、自然的语言,恰到好处地表达出了自己对朋友的那种朴素真挚的情感。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西江月·遣兴 [宋]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请简要分析这首词的语言风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为什么醉里贪欢笑?为什么会觉得古人的书全无是处?为什么昨夜会醉倒松边?词中无一字交代,全靠读者自己去玩味。下片描写醉态形象生动,跃然纸上。

答案:这首词的语言有两方面的特点:一是含蓄蕴藉,不明说为什么醉里贪欢笑,为什么会觉得古人的书全无是处,为什么昨夜会醉倒松边,让读者通过词句自己去揣摩联想,使得整首词的思想更显深沉感人;二是形象生动,通过动作、语言描写把醉态写得活灵活现。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上湖岭望招贤江南北山(四首选一)

杨万里

岭下看山似伏涛,见人上岭旋争豪。 一登一陟一回顾,我脚高时他更高。

世称杨万里的诗歌风格除了新鲜奇特外,还有更主要的特色就是诙谐幽默。试以这首诗为例,简析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题是写行人登山,极平淡的一件事,不说人登山之难,而说山与人争高,要写山高,却先说山低;要写山上,先写山下;要写登山难,先写望山易;先是人看山,后是山与人赛,最后是登山,山胜人。脚高山更高,这实际是暗示登山者急于翻山的迫切心情,叫人读后忍俊不禁,表现出一种幽默诙谐、轻巧俏皮的艺术风格。

4.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试赏析这首诗“清新明快”的语言风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整首诗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诗的前两句是说在一个酷暑的傍晚,诗人来到荷池边渴望饱尝一阵轻风,用“细草摇头”来衬托自己的心情,在移情于景时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鲜活生动,富有情趣。后两句写正因为自己深感余热满怀,所以觉得荷花也害怕热气,到了傍晚还深深躲在荷叶底下不愿露面,用“荷花”的“深藏”来写出天气的炎热,化静为动。

答案:本诗写在一个酷暑的傍晚,诗人来到荷池边渴望得到凉爽,恰遇“细草摇头”,运用拟人手法,富有情趣。后两句写天气炎热得连荷花也躲在叶底不愿露面,化静为动,富有动态美。整首诗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基调活泼有趣,语言清新明快,写的是热,透露出的却是无限“清爽”之情。

板块四 综合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深夜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呆坐的神态,用“灯前”引出“影”,“伴”又将“影”与“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着苦坐的“身”,显得孤单寂寞。

(2)①作者通过想象中的画面,即冬至深夜,家人围坐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来表现思家之情。②诗的语言质朴无华。

2.阅读下面这首元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王寂

秋后亭皋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 吾老矣,久忘机。沙鸥相对不惊飞。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矾。 (1)这首词的上片有两个字用得极为生动,请指出并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久忘机”是这首词的关键,你是否同意?结合词的内容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瘦”和“肥”。这两个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山的线条因云散去而清晰柔和,水面因秋雨变得宽阔,极有趣味。

(2)同意。“久忘机”说明作者的机巧之心已荡然无存,体现了作者淡泊恬静的超然情怀。上片景物描写烘托出作者对恬美宁静的大自然的赞美与喜爱;下片通过写与沙鸥为伴,与柳溪父老为友,表达了作者自甘恬淡的情趣。(回答不同意,言之成理亦可)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菩萨蛮 舒亶

画船捶鼓催君去,高楼把酒留君住。去住若为情①?西江潮欲平。 江潮容易得,只是人南北。今日此樽空,知君何日同? 【注】 ①若为情:何以为情,难为情。

(1)“催”字在词的前两句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在情与景的处理上很有特色,宋人曾季貍称赞说“甚有思致”,请结合下片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催”字表现击鼓开船,催促离人上船出发;而“留”字表现楼上把酒话别,难舍难分。同一时间,不同地点,一“催”一“留”,鲜明的对比把将别而又不忍离别的情景映衬得十分强烈。(2)江潮来去容易,友人一别难相逢。饮尽此杯,不知何日才能重逢同饮。(或答“今日樽空而潮载君去,但未知潮水何日能复送君归来”)借江潮抒别情,那茫茫的江潮似乎融汇着词人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浩渺的情思。从将别想到别后,笔意拓展,以问句结尾,曲折层深,表达了作者与好友的深厚友谊和依依惜别之情,寄托了重逢的希望,情韵深长。

上一篇:班主任培训班心得体会下一篇:江苏高三数学复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