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工作发言材料

2023-01-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发言,是将需要陈述的内容整理成有条理的书面材料。发言材料的客观性、严谨性、科学性,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那么,如何才能写好一份发言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党建工作发言材料》,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1篇:党建工作发言材料

宽严相济与检察工作研讨会暨首届《中国检察官》笔会主题发言摘录

编者按:为了在检察工作中切实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促进广大检察官的沟通与交流,中国检察官杂志社与河南省信阳市人民检察院于2007年8月3-5日在河南省信阳市联合举办了“宽严相济与检察工作”研讨会暨首届《中国检察官》笔会。来自于全国二十余个省、市、自治区的近80名检察官参加了会议。大会先后有15位同志做了主题发言。为了扩大会议成果,本刊特将主题发言录音整理刊出。由于篇幅所限,对发言内容作了部分删改。

议题一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基本问题研究

宽严相济

刑事政策之内涵

■冯中华

(国家检察官学院河南分院院长、教授)

实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是《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随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确立,它必将对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和刑罚的执行活动产生重要的指导作用。那么如何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对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区别对待,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今天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法理内涵、价值内涵和执法内涵上作一些浅显的分析。

一、从法理内涵上进行分析。法理内涵可以从宽、严、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宽就是指宽大、宽容、宽缓。一是指该轻而轻,对于轻微的犯罪应当处以轻缓的刑罚;二是指该重而轻,犯罪行为较重,但具有坦白、自首、立功等法定情节或酌定情节的,法律上要予以宽容。所谓严,包括四层意思:即严密、严厉、严格、严肃。严密是指法网严密,有罪必罚;严厉是指刑罚苛厉,从重惩处;严格是指严格依法,定罪量刑;严肃是指不徇私情,不枉不纵。所谓济,我认为有四层意思:相互救济,保持平衡,审时度势,宽严并用。

二、从价值内涵上进行分析。从价值层面上看,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宽严要有据,二是宽严要有度,三是宽严要有别,四是宽严要有效。所谓有据是指要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宽严都要合法,不能随心所欲,要坚决维护法律的尊严。所谓有度,主要是指宽严要有次序,有标准,有分寸,恰到好处,罪刑相适应,不能超越法律的规定宽大无边,也不能无限从严。所谓宽严有别,是指要区别对待。在全面把握案情,全面了解民情,全面掌握社情国情的基础上,对一些具体的犯罪做到因人而异,因案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当宽则宽,当严从严,把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落到实处。所谓宽严有效是指:是宽是严都要符合法律的规定,都要符合每个案件的实际,都要符合法治的精神,达到应有的效果,起到定纷止争,化解矛盾,减少对抗,促进和谐的作用。这四项价值要求是有机的统一,缺一不可,体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合法性、适度性、区别性和有效性。

三、从执法内涵上进行分析。在执法层面上把握好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执法思想上坚决克服三种观念,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克服机械的执法观念,解决该严不严,该宽不宽的问题;二是克服片面的执法观念,解决强调维护稳定时,就一味地严厉打击;强调宽严相济时,就一味地从宽处理;三是克服模糊的执法观念,要彻底解决落实宽严相济政策担心打击不力,在执法中长期存在的宁枉勿纵,宁严勿宽,从严比从宽容易,从宽比从严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在执法的实践中要做到五个统一:从宽与从严的统一,实体与程序的统一,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权的统一,公平正义与诉讼效率的统一,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统一。

以和谐司法的视角

把握宽严相济刑事司法

政策

■李红卫

(河南省信阳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和谐社会是一个公平、稳定、利益协调的社会,但和谐社会并不是一个没有矛盾与冲突的社会,更不是一个没有犯罪的社会,而是指一个社会的矛盾和纠纷能够得到及时的调解,犯罪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实施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正是我们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大背景下,对刑事司法工作提出的原则要求和总体部署。

一、和谐司法的内涵和要求。所谓和谐司法,是指司法的观念、过程、机制、方式等都应当以协调、和谐为目标,使司法工作更加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护群众利益,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实现社会和谐。和谐司法的要求有四个方面:一是要坚持执法理念的科学性,二是要强调执法内容的全面性,三是要注重执法手段的完整性,四是要保证执法结果的公正性。

二、要以和谐司法的视角把握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内涵。首先要准确理解宽严相济的精神实质。宽严相济的精神实质就是利用刑事司法手段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和谐因素。其次要科学把握宽严相济的基本内容。宽严相济的基本内容就是区别对待。对不同的犯罪,要综合考虑社会危害性、犯罪人的主观恶性、犯罪的原因以及案件的社会影响,予以从宽或者从严处理。三是严格遵守宽严相济的基本要求。宽严相济的基本要求就是对宽和严进行全面把握。

三、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要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处理好打击犯罪和预防犯罪的关系,二是处理好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利与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的关系,三是处理好公正与效率的关系,四是处理好办案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关系。

四、落实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所要采取的具体措施。一是要在办案中注重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坚持把化解矛盾贯彻于执法办案工作的始终,在办案中依法妥善处理人民群众和有关当事人的诉求,做好化解社会矛盾的工作。二是慎用逮捕措施。对于轻微犯罪,应当依法充分发挥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作用,减少逮捕措施的适用。三是实行繁简分流,扩大简易程序和简化审的适用范围,简化工作流程、缩短办案期限。四是改革完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办案方式,搞好未成年人案件的社会调查和帮教工作。

立法与司法宽严价值取向的冲突与调适

■刘晴

(重庆市北碚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解读

“宽”与“严”是一个对应的概念,二者相互参照、互相映衬。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界定必须结合一定的语境,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把握这一刑事政策的科学内涵及其精神实质。从中央提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背景看,有两个重要的因素不可忽视:一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对我国长期实行的惩办与宽大相结合刑事政策的继承和发展;二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西方国家流行的“轻轻重重”刑事政策的中国化表达。宽严相济中的“宽”应当是宽大、宽缓、宽松的意思,而“严”应当是严厉、严格、严办的意思。而“济”不仅仅指司法中“以宽济严、以严济宽”、“宽中有严、严中有宽”,更主要涉及立法与司法价值取向的冲突与调适,即“司法的宽济立法的严”、“司法的严济立法的宽”。基于此,我认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可以界定为:执政党及政府制定的,由严厉刑事政策和宽松刑事政策构成,对刑事立法及其适用具有长期、普遍指导意义的原则、方法及其政策体系。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基本的刑事政策,是严厉刑事政策与宽松刑事政策的统一,是刑事立法政策与刑事司法政策的统一。

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实施

(一)刑事立法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贯彻

1.定罪的宽与严:合理划定犯罪圈。刑事立法应警惕对犯罪化的过度热情,对于犯罪应当保持克制的态度,合理划定犯罪圈。一味依赖刑法,过度的犯罪化无助于控制犯罪,反而会刺激犯罪,使犯罪率急剧攀升。2.刑罚的宽与严:合理调整刑罚幅度。我国刑罚存在问题:一方面,死刑过多、过滥、过重。另一方面,生刑(自由刑)过轻。应当对刑罚幅度进行合理调整。基本思路是,死刑由严到宽,生刑由宽到严。具体可考虑:一是严格限制死刑,二是将无期徒刑修改为终身监禁,作为死刑的重要替代,严格终身监禁的减刑、假释程序,其最低执行刑期不应低于30年。三是提高有期徒刑的刑期。

(二)刑事司法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贯彻

1.侦查程序:兼顾打击犯罪与人权保障。2.起诉程序:法定主义与便宜主义。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一方面要继续坚持“严”的方针,对严重犯罪采法定主义立场;另一方面则要贯彻“宽”的方针,给予检察机关更多的起诉裁量权,以将检察机关十分有限的司法资源能够集中于起诉严重犯罪上。3.审判程序:从重处罚与从轻处罚。从重,应当在法律规定范围内从重,从轻,也只能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从轻。减轻处罚,应当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原则上只应减一档,不能减两档或三档。

(三)立法与司法宽严价值取向的冲突与调适

加强司法能动性,赋予检察官、法官更大的权限。在法律有偏私或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情况下,适当地突破法律,或者限制法律的适用,是非常必要的。在法律过“严”的情况下,司法机关应当适当从宽处理,以矫正法律的严厉性。在法律没有规定或者规定过宽的情况下,司法机关适当从严处理,有利于增加法律的权威性和威慑力。

轻罪从宽的理解及适用条件

■王惠中

(浙江省绍兴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轻罪从宽是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应有之义,是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具体体现。全面把握轻罪从宽的内涵,探讨轻罪案件从宽的适用条件,对维护法制统一、促进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落实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利于提高诉讼效率,促进司法公正,维护犯罪人的合法权益。

一、“轻罪”的范围及判定

对何为轻罪,较多的论者主张把三年有期徒刑作为划分重罪与轻罪的基准,即处刑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单处罚金等处罚较轻的犯罪为轻罪。我个人认为,把应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包括三年有期徒刑)的犯罪界定为轻罪具有立法与实践基础。“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单处罚金”是指法定刑还是宣告刑?实践中存在分歧。轻重罪的划分应以法定刑而不应以宣告刑来判断。

二、“从宽”的含义及度的把握

宽严相济的“宽”是指宽大、宽缓和宽容。宽严相济的“宽”具有以下两层含义:一是该轻而轻,二是该重而轻。该轻而轻是指对于那些较为轻微的犯罪,本来就应当处以较为轻缓的刑罚。该重而轻,是指所犯罪行较重,但被告人具有坦白、自首或者立功等法定和酌定情节的,法律上予以宽宥。

具体如何落实从宽政策,不外乎以下三个方面:诉讼程序简易化和非刑事诉讼化、实体上的非刑罚化和执行上的非监禁化。具言之,一要扩大简易程序的适用率;二要严格按照立案标准立案;三是必须严格掌握强制措施的标准;四要加大相对不起诉的适用力度;五要重视运用管制刑、财产刑、缓刑、减刑、假释等制度。

三、轻罪从宽的适用条件

轻罪从宽是一项基本刑事政策,应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犯罪的状况和国际潮流,逐步得到贯彻。对轻罪更多地少逮捕、少起诉、多适用轻缓的刑罚和非监禁措施。但轻罪从宽并不意味着所有轻罪都要从宽处理,而应坚持区别对待,对具有法定或酌定从宽情节,该宽、当宽的,才从宽处理。既不能该宽而不宽,也不能该不宽而宽,以体现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平衡。轻罪从宽应当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案件基本事实清楚,二是具备可以宽宥的因素。

案件基本事实清楚是轻罪从宽的前提条件。具备法定或酌定从宽情节是轻罪从宽的依据和根本。有的司法机关在处理案件时,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认罪作为从宽的条件之一,尤其在侦查、起诉阶段较多。该做法要具体分析:一般情况下,在侦查、起诉阶段,事实尚在查证、审查阶段,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犯罪事实予以否认,不应就此作出从宽处理,而应继续查清、审查或由法院依法判决。但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主要犯罪事实认可,仅就一些细节问题或定性问题有不同认识,应当不妨碍其他从宽情形的适用。被害人的谅解是否是适用从宽的必备条件,也有不同认识。被害人的态度应当作为考虑因素之一,但把被害人的态度作为是否从宽的必备条件并不妥当,被害人不谅解的原因是多样的,有些可能是犯罪者的原因,也有可能是其他原因,要具体分析。

和谐社会建设与刑事检察政策调适

■蒋剑伟

(湖北省人民检察院研究室干部)

构建和谐社会成为我们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任务和重要政治目标。刑事检察政策作为社会控制犯罪、促进和谐的重要工具,与构建和谐社会密切相关。首先,构建和谐社会决定了刑事检察政策的根本内容。其次,构建和谐社会明确了刑事检察政策发展的根本要求。第三,构建和谐社会规定了刑事检察政策的目的。第四,刑事检察政策调适是对和谐社会建设的主动反应。第五,刑事检察政策运行与和谐社会建设是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

构建和谐社会对刑事检察政策提出了新的任务:一是要适应社会和谐的新理念,二是要适应刑事犯罪的新态势,三是要适应刑事法治的新趋势,四是要适应刑事检察的新形势。

刑事检察政策调适首先是一个价值选择的问题,政策调适的过程就是适应社会形势发展,实现价值观念转变的过程。面对和谐社会构建,从价值层面看,刑事检察政策应逐步实现以下六个转变:

(一)刑事检察政策定位由“国家本位”向“二元本位”转变。刑事检察政策的价值观应从对公共秩序的单纯强调向社会保护与权利保障并重转变,坚持国家与社会“二元本位”。“二元本位”的刑事检察政策,强调检察机关既是国家利益的代表,又是社会公众利益的代表。

(二)刑事检察政策功能由“维护稳定”向“促进和谐”转变。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树立正确的稳定观,以“促进和谐”作为刑事检察政策的功能目标和价值尺度。“和谐论”是对传统稳定观的扬弃,目的不仅在于保持社会治安稳定,还要保持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三)刑事检察政策立场由“追诉犯罪”向“公正监督”转变。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刑事检察政策必须由“追诉犯罪”立场扭转和恢复为“公正监督”的本来定位。“公正监督”,就是要求刑事检察工作以“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为主题,坚持客观中正的立场,不偏不倚地执法。

(四)刑事检察政策旨趣由“严格执法”向“衡平执法”转变。刑事检察政策的旨趣由“严格执法”转向“衡平执法”,不仅强调政策对严格执法的指导作用,还应充分发挥政策在执法与社会形势间的“调节器”“润滑剂”作用,引导和指导法律对利益冲突进行合理有效的调节,统一司法理念,规范自由裁量,增强执法弹性,促进刑事检察与和谐社会建设紧密契合。

(五)刑事检察政策目标由“报应正义”向“恢复正义”转变。“恢复正义”所蕴涵的“采取建设性措施恢复和平”的理念,契合了和谐社会理念,必然取代传统“为惩罚而惩罚”的“报应正义”观念,成为和谐社会建设中刑事检察政策的价值目标。

(六)刑事检察政策取向由“重刑主义”向“宽严相济”转变。“宽严相济”是功利性与人道性双重考虑的结果,“体现了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的理念和罪刑法定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的精神,对于有效地打击犯罪和保障人权具有重要意义”。

(本发言由蒋剑伟同志代湖北省人民检察院常务副检察长徐汉明博士宣读)

当前检察机关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周文

(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人民检察院办公室主任)

从当前检察实践看,正确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执法观念仍滞后、宽严尺度难把握、业务素质难胜任、执法考评不科学、矫治机制不健全、工作机制不协调和执法力量不充足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法律监督能力建设。一要切实转变执法观念。要坚持不懈地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武装检察干警头脑,引导检察干警端正执法思想,不断增强法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树立公正、公开、公平、统一、廉洁、文明、规范、程序、人权的执法观。二要加强执法素质建设。加强检察业务分类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检察人员在办案中自觉运用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能力和水平。三要加强执法作风建设。必须改进执法作风,坚持把执法为民、化解矛盾、促进和谐贯彻执法办案工作的始终,做到严格执法与热情服务的有机统一。

二、正确把握宽严尺度。一要准确把握政策的适用对象和条件。根据犯罪事实、性质、情节和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对各种犯罪情况进行合理的区别。二要准确把握政策适用的时机。从是否有利于案件的顺利查处、是否有利于及时化解矛盾纠纷等方面准确把握适用的时机。三要严格政策适用的程序。应设置恰当的适用程序,并严格遵循之。

三、建立健全科学的考评机制。检察机关应从有利于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出发,科学确定考核各项业务工作的指标体系,使之符合办案实际,符合司法工作规律,防止为追求办案数量而办案,避免简单地以诉讼结果作为衡量办案质量的标准。

四、建立健全司法协调机制。一是认识要统一。公检法三机关应在适用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上更好地形成共识,解决执法分歧,统一执法尺度,形成落实合力。二是机制要协调。公检法三机关要加强联系与协调,建立健全经常性的协调配合工作机制。三是制度要衔接。公检法三机关应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共同出台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实施意见。

五、建立健全检察工作机制。一是建立刑事和解制度。二是建立轻微刑事案件的快速办理机制。三是完善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检察工作机制。四是建立量刑建议制度。五是加强综合治理长效机制建设。

六、推动立法完善配套刑罚、非刑罚制度和相关措施。一是增设替代短期监禁刑的刑罚措施;二是增设社区服务刑;三是改革和完善关于适用强制措施的规定;四是加快制定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

议题二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公诉工作

公诉部门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之途径

■史卫忠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诉厅公诉一处处长、法学博士)

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应该关注两个问题:一个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实践问题,第二个是公诉工作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落实问题。我们对全国公诉部门的做法作了调研,现把公诉部门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做法给大家通报一下。

一、全国各地公诉部门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做法

第一个措施是严打。目前涉黑案件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公检法三家对涉黑案件的证据标准掌握差距太大,由于意见分歧,存在扯皮现象。有的地方采取对公安立的涉黑案件检察院要改变定性的,要报上一级检察院审批。有的对个别刑事案件在当地公检法三部门形成统一意见,对统一当地的司法标准有很好的作用。

第二个措施是积极尝试公益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有些省市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把提起公益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规定为公诉部门的职能,取得了好的效果。

第三个措施是抗诉。有的法院以贯彻宽严相济为名对案件从轻处理,检察院怎么抗诉?对于死刑案件能不能和解,如果法院对死刑案件和解,对被告人不判处死刑,检察院能不能抗诉?这都值得研究。

第四个措施是量刑建议。量刑建议是近几年公诉改革的一个内容,各地的做法有所不同。有的是公诉人口头在法庭上提出来,有的是经过审批之后正式提出书面量刑建议,有的是在起诉书上提出。各地的程序、方式、做法不一样,有待统一。

第五个措施是对轻微案件依法从宽处理。

第六个措施是在办案中强化化解矛盾工作。例如刑事和解,这是最热,理论界探讨最多,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

第七个措施是实行非羁押诉讼。有的地方对外来人员犯罪,报捕的一律逮捕。现在观念有所转变,对于外来人口与常住人口同等对待。

第八个措施是建立诉前走访和跟踪回访制度。诉前走访是指公诉人员在起诉前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案件,对被害人、被告人家属,单位进行走访,化解社会矛盾的制度。跟踪回访制度指对检察院作不起诉,法院判缓刑的案件当事人进行跟踪回访,主要是对未成年人,在校生进行帮教。

第九个措施是对刑事案件实行繁简分流。

第十个措施是正确适用简易程序和简化程序。

第十一个措施是未成人公诉方式改革。一是建立未成年人案件专门办理机构,二是实行与成年人案件不同的办案方式,三是成年人与未成年人共同犯罪案件实行分案起诉。

第十二个措施是群体性事件引发的案件区别对待。

二、当前公诉部门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认识有待提高。我们通过调查发现有三个不正确的倾向:受重打击轻保护思想的影响,怕承担打击不力的责任,宁重勿轻;片面认为宽严相济就是宽就是轻;不能始终如一坚持宽严相济。

二是贯彻宽严相济的程序、方式、标准上有待规范。各地做法不同,有的出现明显违反法律的做法,如暂缓起诉,暂缓不起诉,检察官主持调解,对重伤害、严重犯罪也调解做不诉等。

三是贯彻宽严相济衔接机制上有待完善。公检法三家对怎么从宽怎么从严标准不统一,配套措施上公检法三家缺乏协调,跟综回访制度难落实。

四是监督制约有待加强。

五是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三、高检公诉厅采取的措施

一是不诉率的问题。取消经济犯罪、普通刑事犯罪不诉率考评,保留自侦案件不诉率考评。其他措施因时间关系不多讲了。

自由裁量是公诉工作贯彻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关键

■李伟

(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准确把握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内涵,对于有效推进此项公诉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基本内容应当界定为:以行为人的客观行为和主观恶性为依据,结合刑事法律的规定,充分考虑社会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立足公平和正义的法治原则,采取区别对待、宽严结合的运作手段,达到刑法最终惩治与预防犯罪的目的。可以概括为“当宽则宽,当严则严”八个字。

公诉工作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关键在于结合法定情节和酌定情节对具体案件作出正确的自由裁量。

一要严格把握起诉条件,裁量运用相对不起诉。检察机关在审查起诉工作中,应当严格掌握起诉条件,正确把握起诉和不起诉的标准,可诉可不诉的予以不诉。对于符合刑事诉讼法第十五条规定的情形之一的,应当决定不起诉。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可以免除刑罚的,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

二要严格把握案件质量标准,准确运用抗诉权。在对符合法定抗诉条件的案件坚决提抗的同时,要综合考虑案件的法定和酌定情节,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轻微犯罪案件以及其他具有从宽处理情节的案件采取轻缓的刑事政策。对于被告人认罪并积极赔偿损失、被害人谅解的案件、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以及具有法定从轻、减轻情节的案件,人民法院处罚偏轻的,检察机关一般情况下不宜提出抗诉。

三要积极探索,不断改革创新公诉环节新机制。一是建立公诉案件和解制度。通过犯罪嫌疑人与被害人之间面对面的接触,并经专业法律人员的调解,促进当事人的沟通与交流,从而确定犯罪发生后的解决方案。二是设置暂缓起诉程序。尽管在当前案件处理模式的立法过程中,考虑并赋予了检察机关自由裁量权,但是对案件经过审查起诉后做出起诉或不起诉的决定未免过于绝对,其合理性值得怀疑。暂缓起诉是在起诉和不起诉之间作了一个缓冲,对不起诉附加一定期限的考察条件,既体现了检察机关对于具体案件处理的慎重性,同时又赋予了检察机关一定的起诉自由裁量权,使刑事追诉符合刑事诉讼的目的。允许检察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考察监督,根据对犯罪嫌疑人考察监督的情况再做出起诉或不起诉的决定,可以有效保证检察机关起诉裁量权的正确行使。

刑事和解现状之调查

■郭云忠

(国家检察官学院科研部副主任、法学博士)

一、刑事和解的总体情况

从总体上看,我国司法实践中的刑事和解缺乏明确而具体的法律依据,有违刑事程序法定原则之嫌,各地在适用刑事和解的案件范围上差异非常大,造成了我国法律适用的不统一和不平等,因此,从立法上为刑事和解提供一个明确而充足的依据是当务之急。在司法实践中,刑事和解的类型一般分为加害人-受害人和解模式、司法和解模式、人民调解委员会和解模式三种。其中,司法和解模式运用得比较广泛,包括公安、检察、审判等部门主导的和解,检察部门主导的和解又占较大比例。刑事和解在强调合法、平等、自愿等原则的同时,更应该强调公开原则。

二、刑事和解的具体程序

实践中,确定和解的主持人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对案件真相形成共识虽是刑事和解的必要前提,但有时也很难做到。刑事和解实践还忽视了诉说和相关配套制度的功效,应当从制度规范的层面保障双方有发表意见和倾诉内心感受的机会,应当重视赔礼道歉、社区劳动、定期汇报思想等方式,相应地也应当建立起配套制度,使刑事和解的应有功能能够充分发挥出来。当事人对赔偿金额的“久拖不决”是影响和解效率的一大障碍。立法上应当规定赔偿额的最高限,防止漫天要价;还应当按照各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对适宜刑事和解的案件分门别类地规定相应的赔偿金额,以供和解时参考,避免不必要的讨价还价。此外,还要尽可能地减少短期自由刑的适用,克服短期自由刑的弊端,避免公职人员在“胁迫”中接受和解,实现和解中的相对公平。

三、刑事和解的监督和救济

刑事和解中的监督、制约与救济非常必要,应当贯彻公权力部门的相互制约原则。在我国现有的宪政体制下,发挥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和救济职能是非常必要的。监督和救济是检察官的历史使命、传统职责和法定义务。

四、刑事和解的价值评判

刑事和解有助于在加害人和被害人之间达成谅解,有助于恢复被破坏的社会关系,从而有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程序正义理念是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志之一,强调和解往往会忽视程序的价值,必然会对程序正义理念造成冲击。因此,从价值评判来看,刑事和解既有实现宽容司法和促进和谐社会构建的积极影响,也有冲击程序正义理念和司法公正理念的消极影响。

五、刑事和解制度的未来

刑事和解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比例并不太高。刑事和解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并不像人们想像的那么普及,推广起来可能也并不会十分乐观。刑事和解乃至整个司法改革的利益驱动和狭隘动机,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近期兴起的刑事和解,虽然步履蹒跚,虽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它毕竟体现了刑事司法中的克制、妥协和宽容理念,这无疑是一种进步。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公诉工作中的贯彻

■徐才良

(江苏省宜兴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在检察工作中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若干意见》为公诉部门如何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指明了方向,为此结合我们的工作实际,就在公诉工作中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相关问题,谈一下我们的看法。

一、检察机关在公诉工作中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途径

(一)宽的适用。1、扩大相对不起诉的范围。将相对不起诉范围扩大到可能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2、建立刑事和解制度。刑事和解制度为解决双方矛盾提供了机会,减少法院判决后的消极因素,保障了受害人的利益。3、依法扩大简易程序与简化程序的适用。对于轻微刑事案件应当积极建议人民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和简化程序,对于被告人认罪的案件,符合有关规定的,应当建议人民法院适用简化审理程序。4、完善未成年人犯罪的办案方式。对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应当指定专门机构专门人员来办理,建立适合未成年人特点的起诉审查机制。5、建立快速处理轻微刑事案件的工作机制。对案情简单事实清楚的,可能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嫌疑人认罪的案件,在保证办案质量的前提下,简化办案工作流程,缩短办案时间,提高办案效率。

(二)严的适用。根据罪刑法定原则、罪刑均衡原则,对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依法从重从快提起公诉。

(三)济的适用。宽严相济最重要的还在于济,济是相互补充,渗透,结合的意思。宽严相济就是宽大与严厉相结合,坚持教育与惩罚相结合。

二、宽严相济在公诉工作适用中存在的问题

宽严相济在公诉工作适用中主要存在问题,一是缺乏可操作性,二是司法人员关键时刻不予贯彻,三是执法考评标准不科学。

三、解决宽严相济在公诉工作中适用的对策

一是尽快出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实施细则。上级检察机关应尽快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进行系统研究,出台实施细则,让检察人员在适用有据可依。二是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刑事政策确定后,司法人员的素质是刑事政策能否真正贯彻落实的关键因素。三是完善检察业务考评机制。按照司法规律与检察工作规律,从有利于贯彻宽严相济出发,科学确定各项业务考评的标准和办法。四是构建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相衔接的社会监管机制。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把握社会治安态势。大力配合社会、学校、家庭开展帮教工作,在防止重新犯罪上下大功夫,对重新回到社会的犯罪嫌疑人落实好各项帮教措施,形成较完善的帮教网络与机制。

议题三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职务犯罪侦查及侦监工作

“宽严相济”:和谐社会语境下职务犯罪立法的定位与选择

■冯仁强

(浙江省杭州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法学博士)

在打击职务犯罪过程中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我国现行的职务犯罪立法存在着诸多宽严失调的现象,故必须从立法上加以定位与选择。

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解读

宽严相济之“宽”即“宽大”,具体包括刑事法网的宽和与刑罚量的轻缓两个方面。刑事法网的宽和,即遵循刑法谦抑性要求对某些犯罪予以非犯罪化。刑罚量的轻缓,即轻刑化和非刑罚化。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不仅是指对于犯罪应当有宽有严,而且在宽与严之间还应当具有一定的平衡。

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视野中职务犯罪之立法审视

(一)犯罪圈之立法审视

1、贪污罪构成标准过高。根据罪刑相适应原则,人为拔高贪污罪的构成标准,这无疑有违罪刑相适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2、渎职罪成立条件过严。渎职型职务犯罪因其具有“不入腰包的腐败”这一特点,对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渎职犯罪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宽纵,从而严重背离了我国的从严治吏思想和政策。

3、贿赂罪法网设置过松。我国刑法规定贿赂罪存在着诸多自身难以解决的矛盾,会造成一定的法网漏洞,放纵许多受贿犯罪分子,使之得不到应有的惩处。

(二)刑罚圈立法之审视

1、死刑作用之夸大。死刑作为最严厉的刑罚,应当配置于最为严重的犯罪,职务犯罪适用死刑是不合理的。

2、资格刑功能之错位。职务犯罪是一特殊资格主体的犯罪,《刑法》规定的资格刑存在功能上的错位,使资格刑的独特作用受到抑制。

3、罚金刑地位之缺失。当前,职务犯罪并未得到遏制,某些地区还呈发展的趋势。对职务犯罪增设罚金刑,是严惩职务犯罪,取信于民的有效法律措施。

三、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视野中职务犯罪之立法修订

(一)犯罪圈之立法修订

1、降低贪污罪构成标准。根据罪刑相适应原则,对犯罪分子决定刑罚,具体量刑数额,各地应分档制定,并分别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备案。

2、放宽渎职罪成立条件。凡职务犯罪其成立的标准应该比相似的非职务犯罪的标准宽松,同时在处罚上也应该更为严厉。

3、严密贿赂罪法网设置。第一,增设贿赂外国公职人员、国际公共组织官员罪;第二,将贿赂的法定含义扩大为一切“不正当好处”;第三,取消数额规定,代之以“情节严重”、“情节特别严重”的规定;第四,取消行贿罪中的“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要件和受贿罪中的“为他人谋取利益”要件;第五,修改行贿罪的行为方式,在原来的“实际给予”贿赂一种行为方式之外,增加“许诺给予”和“提议给予”两种行为方式。

(二)刑罚圈之立法修订

1、废止死刑。对包括职务犯罪的所有经济犯罪领域中废除死刑已成我国目前之必然选择。

2、改造资格刑。(1)将现行的剥夺政治权利进行分解,以期能在对具体的职务犯罪人进行量刑时能作到罪刑相适;(2)增加一些新的资格刑内容,诸如剥夺从事特定职业与荣誉等的规定;(3)增加对单位犯职务犯罪的资格刑。此外,资格刑完善以后可以对罪行较轻的职务犯罪主体独立适用资格刑或结合财产刑适用,使刑罚适用可选择模式增多,有利于刑罚目的的充分实现。

3、增设罚金刑

对职务犯罪适用罚金刑,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也应仿照其他国家对贪利性职务犯罪规定罚金刑。在立法上应坚持罪罚相当,利于执行的原则,讲究社会效果。

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冯景合

(河南省桐柏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法学博士)

今年以来,党中央立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采取了多种关注民生民和民安的措施,化解社会矛盾,贯彻科学的发展观。其中,在司法机关强调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就是其中的一项重大的举措。而在贯彻落实这项政策中,如何更好的体现在一般刑事犯罪和与之有一定差异的职务犯罪案件中,是当前司法实践一个既存有争议,又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全面、准确把握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对查办职务犯罪的内外在要求是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前提

首先,要在查办职务犯罪中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必须准确把握宽严相济的语义内涵和外延。其次,要在职务犯罪检察工作中全面完整地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必须认真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等执政理念对检察执法的时代要求。最后,要在查办职务犯罪中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必然从实体法、程序法等多角度加以考量和把握。

二、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适用与查办职务犯罪中的不和谐因素及成因

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依照宽严相济的历史内涵和时代需求,存在着诸多的不和谐因素,主要体现在:第一,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在认识上没有深入人心,在具体的工作中缺乏践行的主动性。第二,现行法律缺失相应的具体操作规范,再加上此罪与彼罪之间协调不够,使宽严相济刑事政策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导向和指引功能。第三,由于受政治、经济、文化等传统观念和体制的影响,再加上查案实绩考量的不科学,导致在查处职务犯罪逆向两极化现象突出,背离了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价值要求。

三、在查办职务犯罪中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现实思考

一是在思想观念上要摒弃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只适用于一般刑事案件,不适用于职务犯罪的观念,确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权同等保护,司法一体化等观念,对此要全面正确把握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精义。二是正确把握查案重点与刑罚重处、轻处的关系。切实把握好类案办理与个案办理的关系,确保重点与一般,重处与轻处之间相得益彰。当前,要着重克服以下几种倾向。其一,注意克服重贪污受贿忽视渎职侵权等职务犯罪案件的查处的倾向。其二,要注意克服重贪污贿赂查办,轻刑罚监督的倾向。其三,要注意克服重专项治理轻常规查案的工作,注意克服刑事严打等运动式查案模式所带来的弊端。其四,注重克服宽严相济政策滥用,确保严肃执法、严格执法。三是改革和完善内部案件考评机制,在机制上保证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贯彻落实。四是制定完善相应的规则和机制,确保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在查办职务犯罪中得到贯彻落实。

“宽严相济”与职务犯罪侦查适用

■吴克利

(安微省滁州市琅琊区人民检察院纪检组长、教授)

“宽严相济”的重要作用覆盖于全部的刑事诉讼活动,尤其是对职务犯罪的侦查活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宽严相济”与“趋利避害”

“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满足了职务犯罪人员本能的“趋利避害”的心理需要,从客观上建立了消除对抗、构建和谐、预防犯罪的认识导向,是全面实现“宽严相济”的司法宗旨的重要心理条件。职务犯罪嫌疑人在实施了犯罪行为以后,处于被检察机关侦查的阶段,其心理状态,就是要设法逃避法律的惩罚,把自己可能出现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的程度。职务犯罪嫌疑人在犯罪以后处于被侦查的状态的情况下,由于本能的“安全感”的需要,迫使犯罪行为的主体,在面对检察机关的侦查,如何实施自己的行为做出选择。“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司法导向就是要在司法实践中,消除对抗、促进悔过,构建和谐的实践价值和立法宗旨。

二、“宽严相济”与“主观恶性”

“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的实施依据是“主观恶性”程度,“主观恶性”程度决定了“宽严相济”的条件。“主观恶性”的表现是通过两个阶段反映出来的:一是犯罪的行为情节,二是犯罪后的悔罪表现。因此“主观恶性”也贯穿于全部的司法活动,也就是说“主观恶性”不仅仅表现在犯罪行为实施之前、之中和之后,也表现在全部的诉讼阶段。

三、“宽严相济”与侦查实践

在职务犯罪的侦查实践中,必须认真的领会“宽严相济”的政策精神,把“宽严相济”落实到每一个诉讼环节,严格兑现落实,才能赋予“宽严相济”的真正意义。“宽严”必须依法,“相济”必须规范,才能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四、“宽严相济”与规范适用

首先是对宽严条件的规范。从宽的基本条件是:初犯、偶犯,罪行较轻、“主观恶性”较小。具体的规范条件:对犯罪情节属于五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后能够主动配合调查主动讲清问题、能够交代全部犯罪事实、检举揭发他人犯罪事实的,有悔罪表现的是重要的从宽条件。

其次是对犯罪嫌疑人提出的“条件交易”的允诺。第一,在初查和侦查阶段“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是要依靠办案人员来具体体现的,在很多的时候犯罪嫌疑人或者被调查人,对“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的信任与否,也是从办案人员的执法行为中表现出来的。办案人员只有取得犯罪嫌疑人或者被调查人的信任,才会把决定自己生死攸关的犯罪证据交给你,向犯罪嫌疑人或者被调查人做出允诺,也是取得信任的基础。第二,办案人员做出的允诺是有依据的,办案人员可以根据上述初查阶段、侦查阶段的“宽严相济”的规定,向其做出具体的从宽允诺。第三,对被调查人和犯罪嫌疑人提出交易条件的允诺,有利于降低侦查成本,降低社会对抗矛盾,促进已经犯罪的人员认罪伏法。

最后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保障。任何一项措施的实施必须与它的保障体系联系在一起的,在检察机关实施“宽严相济”的刑事侦查政策,就必然要与检察机关的内部保障制度相联系。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检察实践的主要障碍与现实性对策

■陈喆

(福建省福州市人民检察院研究室主任)

一、宽严相济政策检察实践的主要载体判断

(一)捕、诉职能是宽严相济政策实施的主要依托。从检察机关参与刑事诉讼的整体流程来看,审查逮捕与审查起诉应当是实施“宽严”调控、体现区别对待的最重要职能。(二)宽缓措施是宽严相济政策实施的工作重点。尽管宽严相济政策强调宽严兼顾、宽严互补,不应偏及一隅,但从检察实践中反映的情况来看,工作重点应当实事求是地着眼于“宽”的一面。(三)相对不捕、相对不诉是宽严相济政策实施的关键手段。基于捕诉职能及宽缓取向在宽严相济政策检察实践中的重要性,在现有法律框架内,应当明确将“无逮捕必要”不捕和相对不起诉的运用作为政策实施的关键手段来看待。

二、宽严相济政策检察实践的主要障碍分析

(一)法律适用的突出障碍。就检察机关实施宽严相济政策过程中所遇到的法律适用问题来看,包括缺乏检察调解程序规定、缺乏暂缓起诉法律依据、刑法的刑罚体系不健全以及部分实体情节认定争议等等方面,但实践操作中最为突出的问题还是缺乏具有法律效力的相对不捕、相对不诉适用标准。(二)执法配合机制的突出障碍。由于检察机关与公安机关在宽缓措施的配合机制方面认识不统一,使大量不必要的轻微刑事案件采取羁押措施或进入审判环节。(三)执法心理的突出障碍。检察办案人员在执法办案过程中的主观心态和价值取向是影响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贯彻实施的重要因素。执法心理障碍问题,突出表现为不愿意或不敢采取宽缓措施,有人将之归结为执法观念滞后、转换较慢。

三、解决宽严相济政策实践障碍的现实性对策

(一)以司法解释形式明确相对不捕、相对不诉的适用标准。适用标准的形式,不宜采用全面列举的选择性条款方式,而应当采用复合性适用方式,即“适用基本条件+选择性条款”。如“无逮捕必要”不捕标准问题,可以先确定适用的基本条件。在案件具备基本条件基础上,采用列举式条款,对犯罪法定、酌定情节以及其他宽缓情形予以明确。在罪行轻重的划分上,根据长期以来实践情况,宜以过失犯罪及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故意犯罪为标准。对特定主体,如未成年人、高龄老人、严重残疾人等,在进一步复合适用上述情形的情况下,明确“应当”不捕。

(二)加强侦检机关的沟通协作机制。对于公安机关以批捕数为刑侦工作主要考核指标的做法应当客观评价。建立犯罪嫌疑人信息沟通机制。确保检察机关在审查逮捕环节和审查起诉环节能够及时掌握犯罪嫌疑人的犯罪前科、治安管理处罚等信息,综合判断犯罪嫌疑人的人身危险性。充分运用联席会议制度等建立经常性的协调配合工作机制,共同商讨解决检察机关建议撤销案件以及实行非羁押诉讼等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力求消除分歧,达成共识,为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健全宽缓措施适用的内部配套措施。改进考评机制,实现数量和质量有机统一。建立不捕、不诉听证制度。建立宽缓措施激励机制。

“批捕阶段适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张学利

(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处干部)

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对审查批捕工作的具体要求

一是准确把握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内涵和基本要求。在检察工作中贯彻宽严相济政策,应当把握四个基本要求:全面把握;区别对待;严格依法;注重效果。二是切实把宽严相济落实到侦查监督各项工作中。三是积极探索有利于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工作机制和办案方式。全面推行快速办理轻微刑事案件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侦查监督职能,积极参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持数量、质量和效果的统一,进一步加强刑事立案监督和侦查活动监督。

二、批捕阶段适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批捕阶段适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存在的问题主要是:(1)能够区分“宽”、“严”,但疏于“相济”;(2)适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标准不统一;(3)适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不彻底。如存在过度取证及监督不力问题,造成一些重罪案件得不到有效处理;立案监督情况不容乐观,一些重罪案件的犯罪嫌疑人没有被刑事处罚;引导侦查取证不力,轻微刑事案件耗费诉讼成本。

批捕阶段适用严相济刑事政策存在问题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批捕部分承办人适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存在误区,二是公、检两家适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存在差异。

三、批捕阶段适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建议

一是加强学习,注重宽严相济刑事政策适用的针对性、实效性。批捕部门自身也应该建立长效机制,将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引入日常工作。二是深化释法说理,尽量消除公、检两家适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分歧。对依法做出的三种不批准逮捕决定,承办人在制作《不(予)批准逮捕决定书》的同时,要制作《不批准逮捕理由说明书》。三是对案件全面审查,做到宽中有严,严中有宽,宽严相济。对个案的审查,不能一概以类罪名的轻重来认定个案的轻重,而是应该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综合考量,对案件作出公正的裁判。四是完善工作机制,保障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正确适用。制定措施,保障被害人与犯罪嫌疑人的利益均衡。制定措施,既要保障外地务工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又要保证诉讼的顺利进行。制定措施,切实保护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加强监督和引导侦查取证工作,从案件源头上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录音整理:龚坚强 何晓波)

第2篇:城建工作发言材料

各位领导,同志们:按照乡党委的统一部署,我们城镇发展中心积极开展了“两围绕、两转变”主题实践活动,充分认识到开展“两围绕、两转变”主题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在思想道德品质、工作作风、生活作风等方面都得到了提高。努力改变了三个不良习惯:一是事业心、责任感加强。二是善于发挥主观积极性,工作用心,深入,刻苦。三是改掉照抄照搬的不良作风,积极开拓创新,立足本职,大胆改革,务求实效。在今年的集镇建设工作中,我们坚持“规划、建设、管理、经营”的指导思想,不断加大投入,进一步完善集镇功能,有力地促进了樊集小城镇建设。

一、科学规划,规范发展

我们结合樊集实际,立足长远,修编完善了《樊集乡集镇建设中长期规划和近期发展规划》,将小城镇分为商贸区、文化娱乐区、非公有制经济区、居民住宅区等几个功能区,道路、排水、绿化、环保等相关配套设施一一规划到位,使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集镇建设与环境保护相兼顾,

二、三产业共发展。规划中,突出“三个结合”,即科学规划与小城镇现状相结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结合。坚持“三个同步”,即规划与建设、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同步推进。合理安排道路、供排水、通讯、环卫、绿化等设施建设,实现了规划科学化,布局合理化,设施现代化,功能多元化,贸工农一体化的多功能的综合性的特色集镇。

二、突出重点,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新修文化路(富民路-花站-大桥路)、泰山东路(工业路-恒喜路)和工业北路(工业路-后河),打通学府南路(张庄口-富民路),形成“四纵五横”的集镇格局。

二是准确定位。初步形成蔬菜、成衣布匹、文化餐饮三大专业市场。

三是重修中兴路与学府路,水泥路面、下水道、路灯、绿化等工程全部完工投入使用。

四是修建公厕1处。

五是在中兴路西修建垃圾中转站一处,配备垃圾清运车2辆。

六是以街心游园为中心,工业路向南延伸新植风景树1300余棵,使工业路全部绿化。

七是投资新建自来水厂,解决了当地居民的安全用水问题。

八是新建居民健身活动场一处,配备安装适宜的健身器材。

三、建章立制,提高管理水平

一是强化专业队伍建设。成立了集镇管理领导小组,由政府牵头,城建、土地、派出所、工商所等部门及樊集、刘庄、陈河三村参加的集镇管理综合执法大队,彻底解决“脏、乱、差”现象。二是制定了《樊集乡村庄和集镇管理实施办法》,对街道定岗定责,分段包干,对居民门前实行“四包一管”责任制,市容管理得以加强,集镇卫生明显提升。三是市场管理。建立统一有序、协调的市场管理机构,取缔马路市场,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四是严格审批程序。房屋的地平、高度、模式都统一标准,严格按照规划标准来实施。五是高标准施工。按照“绿、洁、畅、亮、美”的标准,突出特色,凸现个性,注意文化品位,提高建设标准。对影响市容,不合标准的建筑坚决予以取缔和改造,违章建筑得以严控。

五、创新机制,提高建管水平。

我们牢固树立经营集镇的发展理念,加快建立投资多元化,融资多样化,运作市场化的新机制,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企业、个人参与到小城镇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管理和经营,达到盘活资产、以地生财、工商一体、拉动经济的目的。今年以来,通过创新集镇经营模式,乡里不花一分钱,吸引民间资本整修街道2条,开发商住房68间,极大地推动了我乡的小城镇建设步伐。

谢谢大家。

第3篇:驻村工作发言材料

驻村就要住进群众的心里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我叫张元平,是大观镇庙坝村的驻村干部,现将我一年来驻村工作情况作一简要汇报,不妥之处请各位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一是以“三项制度”为载体,融入农村,做服务群众的“知心人”。我刚到村工作时,就许下了“下基层、强素质、树形象、办实事”的庄严承诺。为了尽快熟悉和适应,我严格按照“三项制度”要求,同村、组干部一道起早贪黑走村串户,及时掌握村情民意,了解老党员、种养能手和困难家庭的所想所盼,帮助他们解决具体困难和问题。在走访时我了解到1组村民文其元是低保户,居住较为偏远,09年底务工回家后家中一直没有通电,我就积极向镇领导反映情况,多次协调柏家供电所,几经周折终于帮他家通上了电,我还自己拿出200元钱,为他解决用电设备的费用。一年来,我共接访群众59人次,入户走访群众160余户,收集群众反映问题35件,解决突出问题21个,办好事实事17件。

二是以“三进三同”、“结穷亲”活动为契机,砺练党性,做真情关怀的“贴心人”。2组的贫困户刘成群单身一人靠捡垃圾为生,我主动与他结为“亲戚”,积极联系民政部门按照政策帮他办理了低保。并借给他2000元作为启动资金,鼓励他做收废旧品的生意,现在他每月可挣800元左右。3组的留守儿童刘婷婷父亲在服刑,母亲跟人跑了,她与奶奶相依为命,我就经常在农忙时到她家锄地、

栽秧、话家常,平时为其支付文具费用,买衣服,为她支付学费600多元。刘婷婷常对邻居们说:张叔叔就像我的亲爸爸一样对我好。

三是以“万元增收工程”为依托,干事兴业,做增收致富的“领路人”。

结合庙坝村实际情况,我帮助该村提出了“做大万家坝优质柚基地、做强专业合作社、壮大养殖产业”的增收发展思路,主动到云南联系引进500亩野山椒种植项目;资助3组贫困户刘人西老两口种山羊和种肉牛各1头,当年他家增收就达到5200元。一年来我帮助发展项目5个,引进发展资金35万元,发展了种养殖大户6户。

四是以“改善民生”为落脚点,帮扶发展,做为民办事的“热心人”。 驻村以来,我协助村“两委”积极争取县级部门和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帮助解决群众的交通、水利、文化、医疗等民生问题。一年来,投入130余万元硬化了

1、

2、3组的组级公路3.4公里,投入10多万元新修了

2、3组的水泥人行便道500多米;投入15余万元整治了山坪塘4口;鼓励村民积极筹措资金40余万元,为150余户村民安装了自来水;帮助村委会添置了办公桌椅、电脑,实现了办公自动化;通过民政部门及时帮助解决了贫困户、困难学生家庭的生活、读书等困难共15户;争取镇相关部门的支持,为困难群众减免有线电视初装费10多户。4组70多岁的老大爷颜其权患有肺气肿,由于无钱医治病情非常严重,我就主动为他联系镇卫生院住院,一边协调民政办为他解决医疗费用2350余元,他的 2

病情有了明显好转。他逢人就说:如果没得张干部,可能我已经不在了哦,还是现在的党和政府好哇。

在一年的驻村工作锻炼中,虽然很辛苦,很累,但每当记起我下村口渴时有老大爷为我端上一碗老荫茶、走累了有老大姐为我煮上两个荷包蛋、帮助村民解决了哪怕一件小事情都无比感激的时候,我觉得自己非常充实和快乐!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我将继续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好本职工作,为群众谋福利,为村民办好事。

第4篇:基层党建工作发言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

近年来,村党支部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结合新农村建设,始终把推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作为工作重点,不断探索基层党建新格局,创新科学发展新路子,促进了全村快速和谐发展,去年人均纯收入达5672元。下面我简要汇报村党支部近年来的党建工作情况:

一、狠抓“两个坚持”,抓班子,促和谐

近年来,我们注重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并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均衡化,加强服务群众工作,促进了全村社会和谐稳定。具体地讲,我们主要狠抓了“两个强化”:

一是强化“党员群众议事听证”。坚持在研究重大开支、经济发展、招商引资、一事一议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时,组织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和老干部代表等议事听证;听证的人数,一般都在60人左右,范围很广,代表面宽;形成了重大决策,组织牵头、党员参与、群众支持的良好局面。

二是强化“党员学习实效长效”。在组织活动上坚持转变方式、注重实效,突出多样性。对传统的“三会一课”制度进行创新,体现“三为主”的原则,增强党组织活动的吸引力。一是以党员现代远程教育为主,发挥电化教育的优势,不断探索网上教育的新途径,激发党员学习兴趣,提高活动的质量和水平。二是从集中活动向小组活动转变,平时以党小组活动为主,支部按季活动一次。

三是强化“村级后备干部培养力度”。对村级后备干部实行定向培养,

1采取定人帮带、定向培养,确定一名经验丰富的村主职干部为培养联系人,并制定详细的培养计划。有针对性地让他们在村级公路养护、农村沼气池建设和农田水利建设等工作中进行跟踪培养,加强后备干部理论、政策教育和技能培训。

二、突出“三个强化”,搭平台、带队伍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近年来,村党支部注重加强班子队伍建设,认真落实“三会一课”、 “星级评比”等工作机制,利用远程教育等多种手段加强对干部和党员的教育管理。同时,围绕扩大党内民主,我们还结合实际,探索并坚持推行以下两项监督制:

一是坚持“党员群众暗访监督制”。为了动态掌握群众对村支两委班子和干部的工作评价,特别是作风评价,我们建立了“民意暗访”机制,设置了民意监督箱,定期开箱接收群众意见和建议。这几年,通过发动民意暗访机制,党支部不仅做到了对干部工作和作风上的不足“早发现、早纠正”,还收集到了很多实在、管用、有价值的意见建议,逐步探索出了新形势下加强党员管理、发挥党员特别是无职党员作用的新方式。

二是坚持“三联三访协调机制”。“三联”,就是村干部联片抓组,村民小组长(党小组长)联院抓户,党员骨干联户包人;“三访”,就是村干部工作接访、进门下访、慰问求访;通过实行这一制度,不仅拉近了党群干群关系,也切实帮助我们及时破解了工作和发展中遇到的各个难题。这也是我们近两年“基础设施建设”、“石陬公路拓宽”等重点工作,能够如期顺利开展的宝贵经验。

三、加强农村党建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一是要加强班子建设,推进村干部队伍先进化。现在的农村留不住人,

大量的优秀年青人才都出去建设“别人的家乡”,对自己家乡的回报形式比较单一,农村缺乏生机和活力,因此要加强对农村后备干部的培养,把那些年纪轻、素质高、懂经营、善管理,能组织和带领群众致富,愿意扎根基层的优秀人才吸引回来,好好培养,选进村“两委”班子,这样才能激发农村的发展活力。要把村干部的教育培训作为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的治本之道和长久之计,充分利用各级党校进行系统培训,利用农业示范基地进行实践培训,以职业学校为依托进行提高培训,希望上级党组织能够为他们多搭平台,多开路子。

二是加快阵地建设,把基层政权的形象树起来。要健全基层党建工作投入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党内帮扶和激励机制,逐步增强党员对党组织的归属感;要针对流动党员普遍感到转接组织关系和领取《流动党员活动证》很麻烦、在外地参加组织生活情况难以统一记录备查等问题,建立开放统一的“党员全员信息库”,建立完备的党员电子档案;要针对“困难党员求助找不到门路、流动党员活动找不到地方、党员服务群众找不到途径”等问题,建立党员服务中心。要深入做好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把党的工作做深到每个家庭,做细到每个人头,做实到每项工作。这些都需要上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

第5篇:人才工作典型发言材料

创新机制 服务发展

努力构筑工业经济发展的“人才高地”

(2011年1月)

按照会议安排,我就0000市围绕工业经济优化升级,发挥人才支撑作用的主要做法,以及今后一个时期有关人才工作的思路和想法作以简要汇报:

目前,0000市拥有各类人才1.5万人,其中党政人才344人、经营管理人才592人、专业技术人才1712人、技能型人才1.2万人,农村社区实用人才400人。近年来,我们始终把人才资源视为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关键,立足调优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大力引进和培养工业经济人才,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实现了经济发展与人才资源充分利用的良性互动。2006年以来,累计引进各类人才1400余人,其中,引进经济管理类人才168人,占到12%。在现有党政人才中,大专以上学历314人,占到91.3%;在专业技术人才中,拥有中高级职称的919人,占到53.7%。在人才开发这一重要引擎的带动下,全市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日益优化,煤炭、电力、冶金和煤化工四大主导产业集群式发展态势强劲。目前,全市煤炭产能4700万吨;电力装机260万千瓦;电解铝产能43万吨;褐煤提质和褐煤干馏转化能力达到300万吨。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63.9亿元,同比增长27.8%;实现利税26.2亿元,同比增长38.2% 。在今年应对金融危机冲击和挑战、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中,各类人才更是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截止到11月末,全市引进市外各类资金59.9亿元,同比增长41.6%;成功引进并开工建设3000吨多晶硅、3万吨电子铝箔、10万吨板带箔等一大批产业延伸和升级项目。预计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2.37亿元,同比增长29.58%。到年底,全市可完成地区生产总值0000亿元,财政收入0000亿元,有望实现财政收入蒙东第000的目标。

一、主要做法

(一)拓宽视野,广纳贤才。推进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迫切要求我们在更大的范围内引进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为此,2006年来,我们先后实施了五项引才工程。一是专业干部“选拔工程”。面向全国公开选拔科级干部,涉及工业经济、商贸流通等多个专业的8个科级领导岗位,做到了按岗选人和引进人才并举。二是领军人才“挖掘工程”。成立了人才猎头公司,面向国内外经营管理及技术人才群体,积极协助驻市企业引进亟需人才。仅2008年,就为驻市企业引进高级管理人才32人,招录本科以上毕业生85人。三是专业人才“招录工程”。连续三年面向全国公开招录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引进煤化工、冶金、煤炭开采等30多个专业、100多名大学毕业生,充实了专业技术力量。四是优秀人才“储备工程”。将公开招录中因名额有限,而未被招录的优秀人才,进行为期2年的储备。对在储备期内条件成熟的,用人单位可直接予以录用;对储备期满并未落实单位的,放

2 入人才市场进行交流。五是企业人才“招揽工程”。充分发挥人才市场作用,先后为企业举办人才招聘会19次,报名人数达到4400人次,成功上岗1572人。今年上半年,我们还组织开展了以“搭建供需平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为主题的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17家单位登记招聘,达成就业意向201人。此外,我们还开展了柔性引才。2006年以来,先后聘请清华、大连理工等高校12位资深教授来我市举办有关工业经济专题讲座和开展实地技术指导;与大连理工等高校合作组建成立了顾问专家库,使之成为了我市工业经济发展对策的智力锦囊。2008年,在有关专家的帮助下,有效解决了内蒙古南澳集团焦炉气回收综合利用问题。先后争取到8名清华大学研究生来我市调研实践,完成了“资源型城市转型问题的研究与探索”等多篇调研报告,为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决策依据。

(二)服务发展,按需培养。一是积极培养经济管理类干部。作为能源型城市,发展能源经济和产业,有竞争意识、熟悉工业经济的党政人才必不可少。为满足需求,我们积极向上争取培训名额,连续三年共选派37名干部到大连理工大学工业经济专修班进行学习培训。通过学习培训,目前累计储备经济类管理干部80人。二是努力培养优秀企业家。企业家是各种生产要素的整合者,发展工业经济、强化工业支撑,最终要通过优秀的企业家和高层次的产业工人来实现。为此,我们依托驻市大企业和市属重点骨干企业,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有创新精神、有培养潜质的未来企业家队伍。目前,已有8名市属重点企业负责人获得在职研究生学

3 历。三是加快培养技能型人才。为满足本地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巨大需求,累计投入2500万元建设资金,成立了职业技术学校,采取与驻市企业联合办学、“订单式”培养的方式,为企业“量身定制”一线岗位急需的技能型人才。三年来,累计为企业培养和输送各类专业技能型人才2900多人。目前,该校通过评估验收,成为自治区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四是创新培养党政人才。通过开设“科级干部讲坛”、“创新性工作论坛”,创新培养模式。依托党校、素质拓展中心和工业园区等载体,建立了干部学习、技术培训、能力拓展和实践锻炼等培训平台。截止目前,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累计培训党政人才900余人次,开展干部素质拓展训练730人次,先后组织200多名干部到工业园区重点企业考察实践,取得了较好的培训效果。

(三)更新观念,量才适用。结合干部使用和管理,把竞争机制引入人才建设中来,实行优胜劣汰,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环境。一是实行竞争上岗选人才。仅2007年,我们就对5个行政事业单位环节干部实行了竞争上岗,共有178人参与79个岗位的竞争。今后,我们将逐步扩大到具备条件的所有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二是凭借实绩用人才。把能力、素质和专业技能作为人才使用的重要标准,对于能力素质出众、专业技能突出、品德优秀的人才大胆使用。2006年以来,破格提拔年轻党政干部3人,破格录用具有专业特长干部6人。三是严格考核管人才。实行了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实绩考核一票否决制,特别是对经济部门干部,将其部门和分管行业工作开展情况作为提拔任用的重要依

4 据。2008年,对被评为实绩较差的2名科级干部进行了诫勉谈话和免职待岗,对1名科级领导干部直接转任了非领导职务。

(四)完善制度,创新机制。一是完善资金保障机制。市财政每年安排可用财力的2‰作为人才开发基金,对参加通辽市级以上培训班的学员,培训费全部由市财政“实报实销”。二是强化服务机制。建立了市级领导联系人才制度,定期走访高层次人才,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建立了人才引进绿色通道,解决引进人才的后顾之忧。截至目前,共为45名大学生办理了落户手续,为3名市外选任的干部解决了配偶工作问题。投资1000余万元,建设专家公寓、干部公寓,解决外来人才的暂时居住问题。三是建立激励机制。每年都适时重奖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人才。仅2008年,市财政就安排500余万元重奖优秀人才,最高奖金额度达到10万元。实行了引进人才住房补贴政策,对从市外选任的科级干部给予每人3万元住房补助;建设了高级人才和名师住宅小区,对购买住房的高层次人才给予每人每平方米200元的补贴。同时,不断优化人才环境,充分运用各种宣传阵地,广泛宣传“草原英才”、“创业尖兵”等先进人才事迹,营造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在人才招录中,通过统一接站、免费食宿、举办欢迎宴会、组织参观等细微举措彰显尊重人才、渴望人才的真情实意。另外,我们还通过大力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营造宜居环境,为吸引和引进人才提供了优美的生活环境。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5 一是从人才现状看,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比较匮乏。除00000集团外,在驻市及市属企业的300多名高层管理人员中,高级职称13人,仅占3.36%。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及科技带头人比重偏低。二是从人才引进上看,紧俏专业人才引进困难。在2007年我们组织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招录中,煤化工、环保两个专业因报名人员不足未能如期开考。究其原因,主要是区位优势、经济优势欠佳,紧俏类人才来我市工作的意愿不强。三是从人才待遇上看,人才激励机制有待完善。尤其是与发达地区相比,我们的人才激励机制还不够健全,人才待遇还存在较大差距。另外,从人才政策上看,仍有一些难以突破的“瓶颈”制约,如人才引进和使用过程中与机构编制管理政策的冲突问题,人浮于事与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的结构性矛盾问题等。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是科学制定人才工作规划。切实把发挥人才资源作用放在推进区域产业发展的高度来谋划,将人才资源开发和利用与推进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紧密结合,编制好人才规划和人才需求目录。力争通过两到三年的努力,把0000市打造成为辐射蒙东乃至东北地区的“人才高地”。

二是全面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建立继续教育投入机制,鼓励在职干部继续深造;计划利用三到五年的时间,把所有科级干部送出去轮训一遍;委托高校定向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在工业发达地区建立符合实际需要的人才培训基地,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驻市大企业挂职锻炼,有计划、有步骤培养培训新型工业化人才。

6 三是着力创新人才引进模式。抓住中央和自治区实施 “千人计划”战略机遇,采用雇佣猎头公司专猎高才,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人才,利用网络渠道聚集人才,借脑发展柔性引才等形式,多渠道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强和改进人才考核评价工作,创新人才使用理念,努力做到靠制度用人、凭实绩用人,用人所长、用人不疑,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四是切实优化人才资源配置。 紧扣发展主题,强化市场对人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遵循价值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引导优势人才资源向重点产业集聚。推进人才的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提高人才流动的市场化程度,盘活人才资源,促进人才效益的最大化。

五是积极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把人才工作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民生工作同规划、同部署、同实施,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培养和造就一批领军人才、专业人才和创新人才,尤其要培养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满足需求的新型工业化人才队伍,助推工业经济不断优化升级,助推0000市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实现新跨越。

第6篇:征兵工作发言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王岗镇在2011年冬季征兵工作中,坚持以提高兵员质量为核心,严格执行征兵命令,严格掌握体检政审标准,共为部队输送合格新兵29人,做到了无一人因政治条件、身体条件、文化条件、年龄条件而退兵,达到了上级满意、新兵家长满意、社会各界满意。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县征兵工作领导小组关心支持的结果,是全镇干部群众参与配合的结果,更是镇党委、政府坚持党管武装,重视国防建设的结果。我们的主要体会是:“七清”是基础,宣传是关键,服务是保障,满意是目的。

一、“七清”是基础

按照“一季征兵、四季准备”的要求,结合“一村一干一警一员”大走访及计划生育、新农合筹资等工作和公安户籍,摸清掌握全镇适龄青年底数和符合应征条件的适龄青年底数,做到了“符合年龄的人数清、文化程度清、思想状况清、身体素质清、家庭成员状况清、社会关系及交往状况清、所在地和联系方式清”。把符合应征条件的青年全部纳入征集范围并逐人建立档案,为征兵工作夯实了基础。在此基础上,认真进行综合衡量,把政治思想好、文化程度高、身体健康的适龄青年确定为预征首选对象。

二、宣传是关键

征兵工作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采取多种形式,加强 1

征兵政策宣传和思想发动是完成征兵任务的关键。王岗镇依据《兵役法》、《征兵工作条例》和《国防教育法》,突出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突出抓好青少年和领导干部的国防教育。一是通过手机短信平台,发送征兵宣传信息31000余条次。二是利用镇电视转播站播放流动字幕进行宣传。三是张贴征兵政策明白纸、公告8000张。四是利用宣传车,在集市、居民集聚地发放宣传单、宣传材料,设立咨询台,开辟宣传栏,并悬挂过街条幅标语20幅。五是在全镇18个村每村组织一个由3-4名乡村干部组成的征兵工作宣传小组,走村入户,对符合应征入伍条件的青年及家长面对面进行宣传,讲解征兵政策、待遇和优抚政策,帮助他们算明政治账、经济账、经历账。六是针对符合应征条件而外出务工的青年,寄发信件和打电话,或利用网络进行宣传。七是镇征兵工作领导小组为每位符合应征条件的青年下发了注明有时间、地点、要求的目测初检初审通知书,开辟征集报名绿色通道。通过广泛的宣传发动,在全镇形成了上下联动、全民动员、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出现了政府依法征兵、青年依法服兵役的热潮,保证了征兵工作顺利进行。

三、服务是保障

征兵工作政策性、时效性强,牵涉面广,标准高,要求严。为了形成整体合力,镇党委、政府强化服务意识,主要领导亲自挂帅、亲自抓,做到组织到位,措施到位,人员到位,经费到位,并及时解决征兵工作和应征青年遇到的问题,为完成征兵任务提供保障。我镇金庄村应征青年杨金涛大学

毕业后受聘于深圳一家网络公司,接到镇征兵工作领导小组寄去的征兵宣传信件后,他积极报名,准备用所学知识报效国家,但公司老总却以种种借口予以阻挠。镇党委、政府得知情况后,立即发函,把《兵役法》、《征兵工作条例》的相关规定讲明。公司老总豁然开朗,高度赞扬杨金涛参军报国的行为,并给予了现金奖励,杨金涛终于如愿成为甘肃武警部队的一名新兵。不仅如此,王岗镇党委、政府还常年做好“双拥”工作,营造“一人参军、全家光荣”的良好社会氛围,极大地调动了适龄青年参军报国的积极性,有效地变冬季征兵为平时征兵。

四、满意是目的

王岗镇坚持“谁主管、谁把关,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派出品德好、素质高的干部参与征兵,严格把好宣传发动关、兵员体检关、兵员政审关、审批定兵关四个关口。开通绿色通道,实施阳光征集,廉洁征兵,做到征兵政策公开,征集程序公开,体检定兵公开,保证了新兵质量,达到了上级满意,新兵家长满意,社会各界满意。

2011年冬季征兵工作,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上级要求相比,与兄弟乡镇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在今年的征兵工作中,我们一定要珍惜荣誉,再接再厉,保质保量完成上级任务,为部队输送优秀兵员,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第7篇:政务信息工作发言材料

武昌区安监局政务信息工作发言材料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早上好。政务信息是我们向各级领导反映情况、汇报工作的重要渠道,也是我们安监系统内部工作交流的重要平台。在当前安全生产面临诸多新情况、新问题,任务繁重、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做好信息采编、报送工作,特别是提高信息质量,为领导科学决策服务,意义重大。

近年来,武昌区安监局安全生产政务信息工作发展迅速,做到了信息与安监工作同步推进,在服务于决策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2009年至2010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安监系统政务信息工作先进单位;在全市安监系统政务信息考核中,连续两年排位第一;在区委区政府年度信息考核中,成绩斐然。2010年,我局上报安全生产政务信息 条,被国家总局、省局采用 条;被市政府、市局网站采用 条;各级领导圈批涉安信息 条,其中武昌区委、区政府通过常委会、常务会就政务信息中所涉及的安全生产重大事项专题研究 次。安全生产政务信息工作成效明显。回顾总结近几年的政务信息工作,我们的做法是:

一、强化领导,重视投入,全员参与

我局紧紧围绕安全监管中心任务,创新理念,把握重点,抓住热点,重视焦点,全方位地开展安全监管政务信息工作,用信息引导工作创新,用创新工作丰富信息,既有力地促进了工作开展,又扩大了社会影响,推动了政务信息工作不断上台阶。一是加强领导。局党组高度重视安监政务信息工作,成立了政务信息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副局长何学军分管该项工作。局领导以身作则,带头调研,带头写稿,树立榜样,推动工作。去年,我局正副局长撰写调研信息 9篇。二是重视策划。在统筹安排全年信息工作任务的基础上,注重抓好日常策划,力争亮点抓得住、时机抓得准、方法行得通、效果看得见。三是加大投入。几年来,武昌区安监局共投资十多万元,添置了电脑等办公用品,购置了摄像机、照相机、录音笔等影像设备,为及时跟踪报道监督执法和一些重要会议、重要活动提供了硬件保障,为提升信息工作质量奠定了基础。四是实行“一岗双责”信息工作机制,把安全生产信息纳入个人目标考核范畴,坚持“谁的工作谁负责信息”责任制。要求每个工作人员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业务能力,还要有立足自身,宣传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识和能力。“一岗双责”机制的运用,有效地激发了全局干部职工一手抓监管服务,一手抓信息工作的主创意识和工作动力,产生了互为促进的效果。

二、建章立制,畅通渠道,把准形势

(一)建章立制

一是建立学习制度。信息宣传工作既是一项业务工作,又是一项政治工作,要求信息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政治理论素养和业务素质。局办公室定期组织干部职工参加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不断深化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安全专业知识的学习理解和运用,增强驾驭信息工作的能力,从而开阔了视野,启迪了思维,精熟了业务,更新了知识。二是建立信息审签制度。对上报信息从内容和语言上严格把关,确保上报信息反映快捷、情况真实、数据准确、文字规范,符合党的方针、政策,坚决杜绝迟报、瞒报、漏报、误报信息的现象发生。三是建立奖惩机制。我局把安全生产信息纳入个人目标考核范畴,将信息目标任务量化分解到每一个人,人人身上有压力,个个肩上有责任,实行了一季度一公示、半年一评比、一年一总结,年终兑现奖惩。

(二)畅通渠道

要上报信息,必须挖掘信息,要挖掘信息,必须畅通信息来源渠道。区安监局的信息渠道主要有:区安委会组织的重要会议、区委区政府、区安委会各成员单位的工作动态。特别是区安委会成员对会议贯彻落实情况,隐患排查治理情况、事故月报表等可以为我们源源不断地提供大量的有价值的信息,通过归纳总结可以形成调研信息、经验信息、亮点信息。由于对区安委会各成员单位的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及考核细则中明确指出:各成员单位每月至少上报一条安全生产宣传报道或信息,少一条扣一分,上报信息被国家、省、市、区主要报刊、网站采用的,每条分别按不同档次加分,所以激发了全区报送安全监管、安全生产信息的积极性,信息来源渠道畅通。

(三)把准形势

武昌区安监局根据武昌区的地域特点、生产特点、事故特点,对重点时段、重要领域的涉安重点工作及时上报,争取采用率大幅提升。在把准当前安全形势的同时,做到信息上报及时准确。不及时、不准确是信息的大忌,失去了信息的核心价值。在及时方面,我们原则上做到当天的事情当天报,确需归纳总结形成综合材料的,原则上不超过两天;在准确方面,严格审核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努力避免信息失实、失真。

我们在看到进步、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局政务信息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政务信息工作开展还不够平衡,报送的信息质量不高。从当前报送的信息来看,问题归纳起来为“三多三少”:即反映日常性工作的多,能够满足决策参考信息少;反映工作成效的信息多,反映情况和问题的信息少;反映工作动态的新闻性信息多,带研究性的信息少。总体上看,信息被上级机关录用还较少,与其他兄弟单位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说明我们的基础工作还不够扎实,无论是信息选题,还是编写质量以及报送速度等方面,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做好政务信息工作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武昌区安监局将继续发扬勤勉敬业、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精神,开拓进取、真抓实干,用我们的实际行动推动政务信息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全市安全生产形势保持平稳态势做出新的贡献!

上一篇:基础护理学试题一答案下一篇:严禁教师补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