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之散文阅读

2023-02-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中考复习之散文阅读

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探讨

[摘要]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要在明确考查内容、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实施文言常识的识记积累,增强教师三年备考的意识,提高文言文阅读复习课的效率,抓住文言文阅读三轮阶段性复习的目标、任务,传授方法,规范答题等策略,如此就会取得成效。

[关键词]中考文言文考查特点复习策略

[

文言文阅读考查是语文中考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7—9年级)文言文学习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课标同时还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浅易文言文,重点在考查学生记诵积累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那么,中考题设计是如何体现这些目标要求的呢?中考文言文复习又该如何开展呢?

一、中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特点

(1)文言文阅读材料的选用课内外兼顾,但以课内为主,课外为铺,课内文言文的赋分比课外文言文的赋分多。

(2)题型变化不大,主观题为主,客观题较少,主要考查解释文言实词的含义,尤其注重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词和具有比喻义或借代义的词;理解主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文言语句;整体把握,鉴赏评价和迁移拓展。

(3)课外文言文考查的文段主要选用短小精悍,故事性强,富有哲理的文章,侧重选择汉代以前的文章较多,考查的重点侧重于对人物性格的分析及对人物行为的评价。

二、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策略

1.文言文教学要夯实基础,落实考点,变一年备考为三年备考

中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知识点有实词、虚词、翻译、内容及写法的理解,而这些知识点的落实不应全部放在九年级,七、八年级的文言文教学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积累、运用。如“之”“而”“以”“于”“其”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在文言文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就应在七年级时让学生熟练掌握。又如课外文言文的考查,学生反映考试中看不懂,不知该如何下手做题,失分较多,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形成一定的文言语感,文言词汇积累较少的缘故。而让学生形成一定的语感,语文教师就应从七年级起,加强对学生诵读文言文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把握情感,同时,多让学生阅读浅易的课外文言文,积累阅读方法和答题技巧。因此,加强对文言文阅读三年备考的教学管理,让学生有理有序有效地学习文言文,对于中考文言文阅读题的解答他们才会得心应手,水到渠成。

2.提高复习课的效率

(1)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文言文有了兴趣,就会从内心中激发学习的动力,挖掘出自身无穷的潜力,学习文言文就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了。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要在传授文言文知识和解题技巧的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方式方法,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快乐学习。

(2)传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方法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一切关于方法的知识都是有用的。文言文复习不能只是旧知识的简单回顾,而应是概括、归纳、小结、补漏、提高,教给学生点线结合法,连点成线、连线成面构建文言知识网络;教给学生积累法,重点词句贵在平时的理解掌握;教给学生答题法,文字表达重在语言的规范与全面;教给学生迁移法,课外文言文的知识点在课内可找到蛛丝马迹,细节不容忽视。

(3)通过活动提高复习课效率。丰富多彩的文言文学习活动不仅能让学生在快乐中掌握知识,还能培养兴趣,提高能力。经典诵读让学生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课本剧表演能让昔日的历史重现,文言故事比赛让学生视野不断开阔,文言试题设计比赛让学生明白原来我也能当老师。

3.把握中考文言文阅读三轮复习的特点,合理安排复习内容

(1)第一轮复习——分册分单元复习。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联系旧知识,拓展新知识,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教学重点放在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中考题型的认识及训练上。在复习中,我们主要做到以下三点:

①利用读书卡片法引导学生概括、归纳课文要点,牢记重点实词、虚词。在复习时,学生往往抓不住课文重点,总感觉到课文篇目多,内容多,不易掌握且容易混淆,于是我们便想出了读书卡片法,引导学生概括知识要点,很好地解决了学生对课文内容掌握难的问题。以下是引导学生制作的读书卡片,仅供参考。

②教师抓住课文文眼,对内容进行创造性的复习。如复习《口技》一课抓住“善”字(精彩的场面突出善,观众的反应突出善,道具的简单突出善);复习《陋室铭》抓住“德馨”二字,引导学生从优美环境、高雅活动、志友雅士概括;复习《醉翁亭记》抓住“乐”字,概括出山水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复习《湖心亭看雪》抓住“痴”字,分析痴人、痴景、痴行;复习《曹刿论战》抓住“远谋”二字,分析曹刿的具体言行;复习《与朱元思书》抓住“奇山异水”来欣赏山之奇、水之异。

③引导学生认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中考题型,分析题型的目的要求。教师把同一篇课文内容,不同年度、不同省市的中考题印发给学生并指导学生训练。

(2)第二轮复习——分类分专题复习。目标主要是梳理知识点,分类归纳,加强文言文知识的横向与纵向联系。教学的重点放在文言文的比较阅读上。具体做法是:

①引导学生对内容基本相同而感情、写法不同的文章作比较阅读。如《三峡》与《与朱元思书》,《唐雎不辱使命》与《公输》,《醉翁亭记》与《岳阳楼记》。

②引导学生对同一作家的作品进行比较阅读。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与《记承天寺夜游》,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与《孟子二章》。

(3)第三轮复习——综合复习。目标是重点突破文言文阅读难点。教学的重点放在解题策略的引导上。中考文言文阅读中的迁移拓展题(开放性题目)是学生感到最困难的题目,学生不知该如何回答或回答不完满丢分的非常多。这一类题型大致有两种形式,一是结合生活来谈体验、感受、启迪,这类形式是考查学生对文本的领悟,结合实践感悟生活的能力,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二是学生阅读后質疑,对选文的内容及表现形式等提出自己的看法,这类题主要是鼓励学生质疑,对文本进行批判性的阅读。这两种不同类型题目的解题策略和方法,必须注重引导学生掌握。

总之,学好文言文,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精髓,对学生健全人格和形成独特个性具有重要意义。中考文言文复习关键在于得法,得法者事半功倍,注重基础训练,注重重点字词的积累,注重整合理解,注重社会生活的结合,文言文教学一定结出丰硕的果实。

(责任编辑陈剑平)

作者:梁志勇

第2篇:《中考散文阅读复习》教案

教学目的:

1、

2、

3、 明确散文知识点 明确散文考点及题型 掌握散文阅读方法

教学重难点:

掌握散文阅读方法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由回忆所学散文导入散文知识点

二、 复习散文常识

1、 散文特征

2、 表达方式

3、 表现手法

4、 修辞手法

5、 结构

三、明确中考散文阅读考点

1.能在通读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 2.能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对文章的要点进行梳理和概括。

3.能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句子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能结合自身生活体验 ,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探究,并能够提出自己合理而较为独特的看法。

5.了解各种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具体体会其作用。 6.能初步鉴赏、评价文学作品的形象、情感和语言。

四、回顾08----10年中考阅读考题,明确题型。归纳三种题型

1.整体感知题 :

①对线索、思路的把握

②对内容、情感、主旨的把握 例: (1)、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全文简要作答。(2分)(10年中考题)

(2)、随着居住条件的改变,作者对家的感受也有变化。

请概括其心理变化过程。(4分)(09年中考题) (3)、文章题目为“牡丹的拒绝“,牡丹究竟拒绝了什么?细读全文简要回答。(3分)(08年中考题) 2.局部探究题: ①理解哲理性语句的含义

②品味优美词、句的表达效果

例:

(1)、结合全文,理解画线句的含义。(4分)

在这个白雪皑皑的世界里,一定有一枚温热的发卡在寒冬的深处,默默地守护着一朵柔黄的迎春花(10年中考题)

2、

怎样理解划线句“在妈妈的心里,我从来就没有走出过家门”这句话的含义?(3分)(09年中考题)

3、拓展延伸题: 联系生活,谈感受

如.作者由牡丹联想到人,其实还有很多事情会让我们联想到人的某种品质。请任选自然界中的一种事物,揭示其包含的某种品质或精神。语言生动,20字左右(4分)(08年中考题)

` `

五、以10年中考题为例分析学生答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强调答题方法。

(

一、)整体感知题:

答题思路:

1、找线索、思路的题型 ①找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②找表现时间的词语、句子。

2 、归纳内容、主旨、情感的题型:①找中心句

② 概括材料

(二)、局部探究题: ①理解哲理性语句的含义

②品味优美词、句的表达效果

答题思路:

①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②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

③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三)、拓展延伸题:

答题思路:①能准确读懂原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情感;②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棱两可;③答题时,语言要流畅,不能出病句,语言要有层次性。可以引用诗文或名言回答此题。

六、课堂练习《世上最好的地方》,学生做后老师评讲。强调答题方法

七、布置课后作业

八、结束语

第3篇:中考复习散文阅读题型分析及答题技巧

散文阅读

一、散文的分类(散文的概念)

二、散文阅读应分几步?(阅读程序)

三、散文阅读题是怎样出的?

四、散文阅读题的解答有哪些技巧?

一、散文的分类(散文的概念) 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中心,表现人物的特点或品质(或阐明事情蕴含的道理),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背影》 抒情散文:以写景状物为主,表现事物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白杨礼赞》

二、散文阅读应分几步?(阅读程序)

第一步:粗读文章,整体感知材料 第二步:精读文章,筛选整合信息 第三步:研读题目,回答文后问题

二、散文阅读应分几步?(阅读程序)

一读----整体感知:①了解主要内容;②归纳中心意思; ③ 分析题目含义。---用一句话概括中心。 二理----理清思路:一抓抒情议论句;二抓过渡句;三 抓每层每段中心句。-----用铅笔作好标志。 三扣----找答题区域-----画出相关处。 四述----整合答案: ①提炼组合:有的答案隐含于文中,须提炼;有的答案分散在各处,须组合。 ②组织归纳:围绕要点,句子通顺,言简意赅。----先打草稿再修改然后誊写。 例:《与植物相处》

三、散文阅读题是怎样出的?

(1) 整体感知题(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 (2)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3)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深刻含义和作用 (4)提取并整合文章的内容要点; (5)开放题

四、散文阅读题的解答有哪些技巧?

1、整体感知题

题目示例: (1)阅读全文,说说作者喜欢“与植物相处”的原因。 (2)阅读全文,说说“小草令我怦然心动”的原因。 (3)阅读全文,说说文章最后一节画线句的深刻含义。

1、整体感知题解答技巧

(1)通读全文,概括中心 ①了解主要内容;②归纳中心意思; ③ 分析题目含义 (2)找出中心句或自己概括中心 (3)注意语言表达的规范性

2、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答技巧

分析词语常见题型: 1.词语在 特定语境中的含义(语境义) 2.代词指代的内容 3.词语可否省略,调换,是否矛盾 4.动词,形容词的作用 5.加点词语的思想感情. 词语的语境义

例:1.对文中“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中的“味”,你是如何理解的? 2.根据语境,解释“在生命的初期……,却因此把养料酝酿了酝酿,等到果实成熟的时候,他们的气息就芬芳成了一壶绝世的好酒”一句中“芬芳”的意思. 3.说说下面两个词在文中的意思. 1)天使的声音在耳边吹拂,这是老师吗?我怔了一下缓过神,这“批评”是对着我 的吗?怎么闻不到硝烟味? 硝烟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可大气不敢出,嘤嘤着说……老师依旧闷葫芦. 闷葫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采用代入法

代词的 指代作用

代词有:这,这些,那,那些,之,此,它,如此及具体一些内容的指代.代词一般代人,事,物. 寻找方法:通常到前文去找,偶尔也在后文,有近及远.代词指代内容原文都有,一般可以抄原句,但有时要筛选概括. 提示:得出结果后采用替换法(代入法)看是否符合文意.

分析词语可否省略,调换,不矛盾

分析步骤: 1.判断:一般情况都是不能省略,调换,不矛盾. 2.分析词语含义. 3.分析用原词时句子的意思,省略或换词时句子会变成什么意思,不符合实际. 4.结论:因此,原词搭配恰当,不能省略,调换,不矛盾. 例: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 问:句中“幽”,“野”,“闲”三个字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调换.因为幽是幽深的意思,与洞相搭配;野是不受拘束的意思,与山相搭配;闲是悠闲的意思,与溪水相搭配.因此原词搭配恰当,不能调换. 分析动词,形容词的作用

分析步骤: 1.分析动词,形容词本身的作用:生动,形象,准确地描写了…… 2.分析句子的表层意思. 3.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联系语段,联系全文). 语言上可用如下句式表示:生动、形象、准确地描写了+句子表义+ 句子深意(表现了…… , 突出了……). 例:联系上下文,说出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1.声音攀上楼来,钻进窗内,搅得我睡意全消. 形象生动写出了楼下 摩托车声的难以阻挡及对“我”的影响,突出了“我”心里的难受,烦躁. 2.文章中三次运用了“飞来飞去”这个词语,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生动传神写出了“我”在妈妈的教育下求知,成长,努力进取的情景. 分析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所谓思想感情,是 指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好恶,褒贬之情.具体而言有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它包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通常的思想感情有:喜悦、欢快、高兴、兴奋、激动、自豪、热爱、爱戴、崇敬、思念、依恋、怜惜、关爱、体贴、赞美、怀念、感激、忧虑、痛苦、失望、愤恨、仇恨、讽刺等等. 示 例

例:1.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小珍珠鸟)居然落在我肩上.……呆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上睡着了. 文中划线的“居然”,“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我”对小珍珠鸟的亲近,信赖感到喜出望外.

3、重要句子在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作用解答技巧(1)

重要句子指:(1)题目;(2)开头;(3)结尾;(4)过渡句。 重要句子的特征:(1)含蓄深刻;(2)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重要句子的作用:(1)题目的作用——揭示中心(对象);形象含蓄,激发兴趣。 (2)开头的作用——揭示中心(点题);引出话题(下文);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3)结尾的作用——总结上文;揭示(突出)主旨;语言含蓄深刻,留有余味。 (4)过渡句的作用——承上启下。

重要句子在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作用解答技巧(2)

(1)分析句子的表层含义。(若是比喻句,找出本体代入句中;) (2)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即感受词句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回答时注意紧扣文章或段落中心。) (3)如果句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先弄清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然后根据这种修辞的特征、功能,结合具体语境,琢磨句子的含义。 语言表述:这个句子的意思是:——,采用了——的修辞手法(或表达方式),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示例一

例: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 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方法(指出写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荷叶的姿态美(表层含义),突出了花港观鱼绿的茁壮的生命力(深层含义)。 示例二

例:那位伟大的母亲已被冻成一尊雕塑,她依然保持着喂奶的姿势屹立不动。 结合上文,谈谈划横线句子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采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写出了母亲被冻成雕塑的姿态,歌颂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示例三

指出本文最后一节画线句的含义和作用。 这一句(内容上)总结全文内容,深化了文章中心,(结构上)呼应了开头,(效果)引发读者的思考,使文章留有余味。 几种题型答题格式:

1、记叙文详写材料的作用:因为这些材料能突出文章“ ”这一中心,所以详写。

2、环境描写的作用:A渲染了 的气氛、B刻画(烘托)人物 性格;C推动情节的发展。

3、抒情、议论的作用:突出文章“ ”这一中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象征的作用:通过象征表现 感情。

5、烘托的作用:烘托人物的 性格。

6、对比的作用:通过对比,突出强调了

7、托物言志的作用:通过 (具体事物)来表达作者 的思想感情。

4、提取要点并整合要点技巧

(1)提取要点的方法: 直接从段落中找出中心句(A第一句 B最后一句 C详写句 D自己概括) (2)整合要点的技巧: 叙事文概括方法:什么人(物)+怎样做+什么事 示例:一句话新闻 抒情散文概括方法:什么物具有什么特点,给人什么感受。 示例:《与植物相处》

5、开放性试题类型 体验感悟型——立足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 积累拓展型——围绕课文 强化诗文警句 想象补写型——进入角色 紧扣特定场景 评价鉴赏型——表明态度 摆出理由根据

复习时应把握抒情散文的特点

复习抒情散文,应把握以下几点:

1. 把握作者感情的波澜

抒情散文着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有浓重的感情色彩,饱含作者的深情,具有很强的抒情性。抒情散文常常抒写作者的心灵历程,以饱满的诗情画意的感情波涛来激起读者心潮的浪花,因此,阅读抒情散文,首先要把握作者的感情波澜。作者一般通过以下三方面来展示感情波澜。

第一,作者往往借助画面吐露真情,即寓感情于物象之中,以情为经,以词为纬,织出充满激情的风景画、风俗画、人物画。读者要善于把握作者这种构图的主体形象。比如《白杨礼赞》作者为读者构造的西北白杨树的画面,就是抓住白杨树的“不平凡”作为抒情的经线,用含蓄、形象、鲜活、生动的语言作为纬线织成的。其中写了生长环境的不平凡,外部形态的不平凡,内在气质的不平凡,西北白杨树伟岸、朴质、坚强、力争上进的精神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第二,凝结作者诗情的警句或表达中心思想的中心句反复出现,读者抓住了这些语句就能抓住作者抒情的脉络。比如《白杨礼赞》开头讲:“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中间讲:“那就是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接着又说:“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文章最后又说:“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作者用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的线索,并用这句话贯穿始终,抓住这一中心语句,就抓住了抒情的脉络。

这种反复吟唱的语句既标明了外在的抒情脉络,也显示出波澜的层进与跌宕,也传达了作者内在的感情节奏。

第三,作者情感的波澜还往往通过曲中见直、欲扬故抑、虚实相生和浓淡相衬等手法表现。比如我们学过的《荔枝蜜》,作者开头先说不大喜欢蜜蜂,到后来又梦见了自己变成小蜜蜂,整个行文过程就体现了曲中见直、欲扬故抑、虚实相生、浓淡相衬的表现方法。又比如《月迹》,写了屋内品月,庭内赏月、酒杯捞月、河沿追月、沙滩小睡等情节,借以抒发作者对光明、美好的事物,只有想方设法去努力追求才能得到这一思想感情。全文立意清新深刻、构思新颖别致、语言流畅优美,含蓄凝练,富有诗的韵味。全文也是采用曲中见直、欲扬先抑、虚实相生、浓淡相衬的表现手法。

2. 挖掘生活哲理

阅读抒情散文,要挖掘作品蕴含的深刻的生活哲理,要以把握作品的意境为基点,以发掘作品的哲理为目的。阅读时应从以下几方面探寻作品所蕴含的哲理。

(1) 警句剖析。

(2)品味篇末结语中探寻升华主题的语句。

(3)从神话、传说、典故的类比、象征作用中探索深化的哲理。

(4)发掘作者寓于形象中的哲理。比如《荔枝蜜》中的蜂,《春》中的春草、春风、春花、春雨等表象中都寓意深刻,富有哲理。又比如《白杨礼赞》中的白杨树的形象,《井冈翠竹》中的翠竹的形象,《种子的力量》中种子的形象,《牛蒡花》中牛蒡花的形象,《月迹》中月亮的形象,都是蕴含着丰富哲理的形象。

白杨树象征北方抗战军民团结奋斗、不屈不挠的品质。

井冈山上的竹子象征着革命老区人民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

种子象征抗日军民顽强不屈、不畏强暴、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

牛蒡花象征坚韧顽强,面对摧残毫不屈服的精神。

月亮象征光明、美好的事物,追月就是追求光明、美好的事物。告诉人们,对于光明、美好的事物,只有不断的追求才能得到的哲理。

3. 把握散文的基调

抒情散文都洋溢着一种特定的气氛与情调,它能给读者一种可感可触、身临其境的实际感受,这种氛围与情韵构成全文抒情的基调。比如《白杨礼赞》抒情的基调是凝重、严肃、深邃、向上。《月迹》抒情的基调是清新、隽美、奋力追求。

4. 揣摩、品味作品的语言色彩、音韵、节奏、句式结构、修辞方法等,这些都是抒情的表现形式。任何作品、表达任何感情,都离不开语言,感情是倾注在语言中的,是表达感情的凭借和媒介。比如《白杨礼赞》的语言色彩则是庄重、严肃,富于韵律,结构严密,巧用修辞方法。而《月迹》的语言色彩则与《白杨礼赞》的语言色彩有很大区别,《月迹》的语言色彩清新优美,含蓄凝练,富有诗的韵味,给人一种轻松、甜美的感觉。

5. 理解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

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借助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能够造成含蓄的艺术效果,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像空间,启迪读者的奇思妙想。

象征包括象征体和象征本体两方面,如红色象征热情,火炬象征光明,其中“红色”“火炬”是象征体,“热情”“光明”是象征本体。运用象征手法,应抓住象征体和象征本体之间的内在联系,把象征体蕴含的思想意义挖掘出来。比如《白杨礼赞》就是借助黄土高原特定环境中生长的白杨树那种笔直的干,笔直的枝,丫枝一律向上,紧紧靠拢,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等具体形象,用来表现与白杨树品格相似的北方农民,表现“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运用象征的表现方法,必须熟悉象征体和象征本体,比如白杨树是象征体,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是象征本体。只有把握住白杨树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与北方军民团结抗战,质朴、坚强的精神的共同点,才能构成象征的基本条件。

在作文训练中,常用的象征体很多,比如:高山、青松、老黄牛、竹、蜡烛、向日葵、莲花等等,用来表现高洁、挺拔、忠厚、有气节、奉献、一心向党、出淤泥而不染等品格、精神。

掌握象征体与象征本体的相通点,要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要善于由观察引发出新的思考,而这时的思考往往是想像和联想。比如《白杨礼赞》在描写白杨树的“形”与“神”之后,作者便产生了三个联想。第一个联想是“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第二个联想是就像“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第三个联想是“靠拢团结,力求上进”,“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这样,作者由白杨树的“形”“神”联想到农民、哨兵、精神,象征借助想像和联想得以实现。

象征的表现方法,常把象征人格化,赋予物以人的气质、性格、品德等,这就要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所写之物描绘成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在《白杨礼赞》中赞美白杨树时写道:“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就是用拟人的修辞方法赋予白杨树以人的个性、气质、品德。其中除“女子”“温和”“伟丈夫”等词语都是直接形容人以外,其他词语也是描写人常常用的字眼。象征是“托义于物”,因此它往往结合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去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但象征比一般的比喻、拟人所概括的内容更深广,对象征体的描写更完整、更充分。

第4篇:中考复习散文阅读题型分析及答题技巧

散文知识点

一、散文的分类

1. 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朱德的《母亲的回忆》。

2. 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生动的景物描绘,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的表现主题。例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

3. 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优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还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魏巍的《依依惜别的真情》、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冰心的《樱花赞》。

4. 哲理散文:哲理,是感悟的参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它纵贯古今,横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寄寓于人生百态家长里短,闪现在思维领域万千景观。哲理散文以种种形象来参与生命的真理,从而揭露万物之间的永恒相似,它因其深邃性和心灵透辟的整合,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底蕴、观念具有震撼性的审美效果。

二、散文特点——形散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三、散文线索的寻找

线索通常有以下几种:⑴以事物的形象为线索,如巴金的《灯》;⑵以感情的发展为线索,如杨朔的《荔枝蜜》;⑶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如刘白羽的《长江三日》;⑷以空间顺序为线索,如朱自清的《绿》;⑸以人物活动为线索,例如以作品中的“我”来作线索,以“我”为线索,由于写的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侃侃而谈,自由畅达,使读者觉得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⑹以事理为线索,如唐韬的《琐忆》。

散文阅读

一、散文的分类(散文的概念)

二、散文阅读应分几步?(阅读程序)

三、散文阅读题是怎样出的?

四、散文阅读题的解答有哪些技巧?

二、散文阅读应分几步?(阅读程序)

第一步:粗读文章,整体感知材料 第二步:精读文章,筛选整合信息 第三步:研读题目,回答文后问题

二、散文阅读应分几步?(阅读程序) 一读----整体感知:①了解主要内容;②归纳中心意思; ③ 分析题目含义。---用一句话概括中心。 二理----理清思路:一抓抒情议论句;二抓过渡句;三 抓每层每段中心句。-----用铅笔作好标志。 三扣----找答题区域-----画出相关处。 四述----整合答案: ①提炼组合:有的答案隐含于文中,须提炼;有的答案分散在各处,须组合。 ②组织归纳:围绕要点,句子通顺,言简意赅。----先打草稿再修改然后誊写。 例:《与植物相处》

三、散文阅读题是怎样出的? (1) 整体感知题(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 (2)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3)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深刻含义和作用 (4)提取并整合文章的内容要点; (5)开放题

四、散文阅读题的解答有哪些技巧?

1、整体感知题

题目示例: (1)阅读全文,说说作者喜欢“与植物相处”的原因。 (2)阅读全文,说说“小草令我怦然心动”的原因。 (3)阅读全文,说说文章最后一节画线句的深刻含义。

1、整体感知题解答技巧

(1)通读全文,概括中心 ①了解主要内容;②归纳中心意思; ③ 分析题目含义 (2)找出中心句或自己概括中心 (3)注意语言表达的规范性

2、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答技巧 分析词语常见题型: 1.词语在 特定语境中的含义(语境义) 2.代词指代的内容 3.词语可否省略,调换,是否矛盾 4.动词,形容词的作用 5.加点词语的思想感情. 词语的语境义

例:1.对文中“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中的“味”,你是如何理解的?

2.根据语境,解释“在生命的初期„„,却因此把养料酝酿了酝酿,等到果实成熟的时候,他们的气息就芬芳成了一壶绝世的好酒”一句中“芬芳”的意思.

3.说说下面两个词在文中的意思.

1)天使的声音在耳边吹拂,这是老师吗?我怔了一下缓过神,这“批评”是对着我 的吗?怎么闻不到硝烟味?

硝烟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可大气不敢出,嘤嘤着说„„老师依旧闷葫芦.

闷葫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采用代入法 代词的 指代作用

代词有:这,这些,那,那些,之,此,它,如此及具体一些内容的指代.代词一般代人,事,物. 寻找方法:通常到前文去找,偶尔也在后文,有近及远.代词指代内容原文都有,一般可以抄原句,但有时要筛选概括. 提示:得出结果后采用替换法(代入法)看是否符合文意. 分析词语可否省略,调换,不矛盾

分析步骤: 1.判断:一般情况都是不能省略,调换,不矛盾. 2.分析词语含义. 3.分析用原词时句子的意思,省略或换词时句子会变成什么意思,不符合实际. 4.结论:因此,原词搭配恰当,不能省略,调换,不矛盾. 例: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

问:句中“幽”,“野”,“闲”三个字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调换.因为幽是幽深的意思,与洞相搭配;野是不受拘束的意思,与山相搭配;闲是悠闲的意思,与溪水相搭配.因此原词搭配恰当,不能调换. 分析动词,形容词的作用

分析步骤: 1.分析动词,形容词本身的作用:生动,形象,准确地描写了„„ 2.分析句子的表层意思. 3.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联系语段,联系全文). 语言上可用如下句式表示:生动、形象、准确地描写了+句子表义+

句子深意(表现了„„

,

突出了„„). 例:联系上下文,说出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1.声音攀上楼来,钻进窗内,搅得我睡意全消. 形象生动写出了楼下 摩托车声的难以阻挡及对“我”的影响,突出了“我”心里的难受,烦躁. 2.文章中三次运用了“飞来飞去”这个词语,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生动传神写出了“我”在妈妈的教育下求知,成长,努力进取的情景. 分析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所谓思想感情,是 指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好恶,褒贬之情.具体而言有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它包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通常的思想感情有:喜悦、欢快、高兴、兴奋、激动、自豪、热爱、爱戴、崇敬、思念、依恋、怜惜、关爱、体贴、赞美、怀念、感激、忧虑、痛苦、失望、愤恨、仇恨、讽刺等等. 示

例:1.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小珍珠鸟)居然落在我肩上.„„呆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上睡着了.

文中划线的“居然”,“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我”对小珍珠鸟的亲近,信赖感到喜出望外.

3、重要句子在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作用解答技巧(1)

重要句子指:(1)题目;(2)开头;(3)结尾;(4)过渡句。 重要句子的特征:(1)含蓄深刻;(2)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重要句子的作用:(1)题目的作用——揭示中心(对象);形象含蓄,激发兴趣。 (2)开头的作用——揭示中心(点题);引出话题(下文);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3)结尾的作用——总结上文;揭示(突出)主旨;语言含蓄深刻,留有余味。 (4)过渡句的作用——承上启下。

重要句子在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作用解答技巧(2)

(1)分析句子的表层含义。(若是比喻句,找出本体代入句中;) (2)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即感受词句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回答时注意紧扣文章或段落中心。) (3)如果句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先弄清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然后根据这种修辞的特征、功能,结合具体语境,琢磨句子的含义。 语言表述:这个句子的意思是:——,采用了——的修辞手法(或表达方式),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示例一

例: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

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方法(指出写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荷叶的姿态美(表层含义),突出了花港观鱼绿的茁壮的生命力(深层含义)。 示例二

例:那位伟大的母亲已被冻成一尊雕塑,她依然保持着喂奶的姿势屹立不动。

结合上文,谈谈划横线句子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采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写出了母亲被冻成雕塑的姿态,歌颂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示例三

指出本文最后一节画线句的含义和作用。

这一句(内容上)总结全文内容,深化了文章中心,(结构上)呼应了开头,(效果)引发读者的思考,使文章留有余味。 几种题型答题格式:

4、提取要点并整合要点技巧 (1)提取要点的方法: 直接从段落中找出中心句(A第一句

B最后一句

C详写句

D自己概括) (2)整合要点的技巧: 叙事文概括方法:什么人(物)+怎样做+什么事

示例:一句话新闻 抒情散文概括方法:什么物具有什么特点,给人什么感受。

示例:《与植物相处》

5、开放性试题类型

体验感悟型——立足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 积累拓展型——围绕课文

强化诗文警句 想象补写型——进入角色

紧扣特定场景 评价鉴赏型——表明态度

摆出理由根据

复习时应把握抒情散文的特点

复习抒情散文,应把握以下几点:

1. 把握作者感情的波澜

抒情散文着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有浓重的感情色彩,饱含作者的深情,具有很强的抒情性。抒情散文常常抒写作者的心灵历程,以饱满的诗情画意的感情波涛来激起读者心潮的浪花,因此,阅读抒情散文,首先要把握作者的感情波澜。作者一般通过以下三方面来展示感情波澜。

第一,作者往往借助画面吐露真情,即寓感情于物象之中,以情为经,以词为纬,织出充满激情的风景画、风俗画、人物画。读者要善于把握作者这种构图的主体形象。比如《白杨礼赞》作者为读者构造的西北白杨树的画面,就是抓住白杨树的“不平凡”作为抒情的经线,用含蓄、形象、鲜活、生动的语言作为纬线织成的。其中写了生长环境的不平凡,外部形态的不平凡,内在气质的不平凡,西北白杨树伟岸、朴质、坚强、力争上进的精神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第二,凝结作者诗情的警句或表达中心思想的中心句反复出现,读者抓住了这些语句就能抓住作者抒情的脉络。比如《白杨礼赞》开头讲:“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中间讲:“那就是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接着又说:“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文章最后又说:“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作者用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的线索,并用这句话贯穿始终,抓住这一中心语句,就抓住了抒情的脉络。

这种反复吟唱的语句既标明了外在的抒情脉络,也显示出波澜的层进与跌宕,也传达了作者内在的感情节奏。

第三,作者情感的波澜还往往通过曲中见直、欲扬故抑、虚实相生和浓淡相衬等手法表现。比如我们学过的《荔枝蜜》,作者开头先说不大喜欢蜜蜂,到后来又梦见了自己变成小蜜蜂,整个行文过程就体现了曲中见直、欲扬故抑、虚实相生、浓淡相衬的表现方法。又比如《月迹》,写了屋内品月,庭内赏月、酒杯捞月、河沿追月、沙滩小睡等情节,借以抒发作者对光明、美好的事物,只有想方设法去努力追求才能得到这一思想感情。全文立意清新深刻、构思新颖别致、语言流畅优美,含蓄凝练,富有诗的韵味。全文也是采用曲中见直、欲扬先抑、虚实相生、浓淡相衬的表现手法。

2. 挖掘生活哲理

阅读抒情散文,要挖掘作品蕴含的深刻的生活哲理,要以把握作品的意境为基点,以发掘作品的哲理为目的。阅读时应从以下几方面探寻作品所蕴含的哲理。

(1) 警句剖析。

(2)品味篇末结语中探寻升华主题的语句。

(3)从神话、传说、典故的类比、象征作用中探索深化的哲理。

(4)发掘作者寓于形象中的哲理。比如《荔枝蜜》中的蜂,《春》中的春草、春风、春花、春雨等表象中都寓意深刻,富有哲理。又比如《白杨礼赞》中的白杨树的形象,《井冈翠竹》中的翠竹的形象,《种子的力量》中种子的形象,《牛蒡花》中牛蒡花的形象,《月迹》中月亮的形象,都是蕴含着丰富哲理的形象。

白杨树象征北方抗战军民团结奋斗、不屈不挠的品质。

井冈山上的竹子象征着革命老区人民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

种子象征抗日军民顽强不屈、不畏强暴、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

牛蒡花象征坚韧顽强,面对摧残毫不屈服的精神。

月亮象征光明、美好的事物,追月就是追求光明、美好的事物。告诉人们,对于光明、美好的事物,只有不断的追求才能得到的哲理。

3. 把握散文的基调

抒情散文都洋溢着一种特定的气氛与情调,它能给读者一种可感可触、身临其境的实际感受,这种氛围与情韵构成全文抒情的基调。比如《白杨礼赞》抒情的基调是凝重、严肃、深邃、向上。《月迹》抒情的基调是清新、隽美、奋力追求。

4. 揣摩、品味作品的语言色彩、音韵、节奏、句式结构、修辞方法等,这些都是抒情的表现形式。任何作品、表达任何感情,都离不开语言,感情是倾注在语言中的,是表达感情的凭借和媒介。比如《白杨礼赞》的语言色彩则是庄重、严肃,富于韵律,结构严密,巧用修辞方法。而《月迹》的语言色彩则与《白杨礼赞》的语言色彩有很大区别,《月迹》的语言色彩清新优美,含蓄凝练,富有诗的韵味,给人一种轻松、甜美的感觉。

5. 理解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

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借助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能够造成含蓄的艺术效果,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像空间,启迪读者的奇思妙想。

象征包括象征体和象征本体两方面,如红色象征热情,火炬象征光明,其中“红色”“火炬”是象征体,“热情”“光明”是象征本体。运用象征手法,应抓住象征体和象征本体之间的内在联系,把象征体蕴含的思想意义挖掘出来。比如《白杨礼赞》就是借助黄土高原特定环境中生长的白杨树那种笔直的干,笔直的枝,丫枝一律向上,紧紧靠拢,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等具体形象,用来表现与白杨树品格相似的北方农民,表现“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运用象征的表现方法,必须熟悉象征体和象征本体,比如白杨树是象征体,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是象征本体。只有把握住白杨树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与北方军民团结抗战,质朴、坚强的精神的共同点,才能构成象征的基本条件。

在作文训练中,常用的象征体很多,比如:高山、青松、老黄牛、竹、蜡烛、向日葵、莲花等等,用来表现高洁、挺拔、忠厚、有气节、奉献、一心向党、出淤泥而不染等品格、精神。

掌握象征体与象征本体的相通点,要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要善于由观察引发出新的思考,而这时的思考往往是想像和联想。比如《白杨礼赞》在描写白杨树的“形”与“神”之后,作者便产生了三个联想。第一个联想是“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第二个联想是就像“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第三个联想是“靠拢团结,力求上进”,“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这样,作者由白杨树的“形”“神”联想到农民、哨兵、精神,象征借助想像和联想得以实现。

象征的表现方法,常把象征人格化,赋予物以人的气质、性格、品德等,这就要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所写之物描绘成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在《白杨礼赞》中赞美白杨树时写道:“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就是用拟人的修辞方法赋予白杨树以人的个性、气质、品德。其中除“女子”“温和”“伟丈夫”等词语都是直接形容人以外,其他词语也是描写人常常用的字眼。象征是“托义于物”,因此它往往结合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去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但象征比一般的比喻、拟人所概括的内容更深广,对象征体的描写更完整、更充分。

第5篇:中考议论文阅读专题复习之论证思路

复习目标

学会梳理议论文的论证思路。

复习重点与难点

用语言规范准确表述论证思路。

教法学法

教师重方法引领,点拨,学生自主、合作重练习。

复习过程

一、导入并板书:

同学们,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会撬起整个地球。对于我们九年级学生来说,给我一种方法,我会成功拿下中考。今天我们一起共同探讨梳理论证思路的方法。

板书:论证思路

二、知识竞答

师:首先我们进行知识竞答,看哪些同学回答得又流利有正确。

(大屏幕出示问题,学生抢答。)

1、议论文的三要素是:

2、什么叫论点?

3、论据有几种类型?

4、什么叫论证?

5、常见论证方法有: 内乡县余关初中

李玉平

6、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是:

师: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知识,对于我们的阅读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有如下要求:(师出示课标要求,学生齐读)

能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和材料,发现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师:我们再来了解近年来河南中考考查论证思路的题型 。

(出示2010年—— 2014年论证思路阅读题和分值,生看大屏幕。)

(2010·《匠人与大师》)

请简述本文的论证过程。(4分)

(2011·《坚持“一件事原则”》) 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③——⑥段的论证思路。(4分)

(2014·《读书与阅历》)请简要分析③段的论证思路。(4分)

师:由课标要求及论证思路在中招考试的分值可以看出:论证思路在议论文阅读考试中必不可少,非常重要。因此请看本节课的复习目标。

出示复习目标:生齐读

师:针对考试,就是要求我们能用语言规范准确地表述论证思路。下面我们默读培根《论美》中的这段话,思考、分析,从中寻找,归纳出梳理论证思路的具体方法。

(大屏幕出示语段及四个问题)

三、甄题辨法。

师:同学们默读语段,思考下边的四个问题,在导学案上做好批注。

①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②世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青春,却迎受着愧悔的晚年。③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 ④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思考:

1、本段有几层?1分

2、找出表示观点的句子。 1分

3、分析句子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2分

4、简述本段的论证思路。4分

师:批注好了,以四人为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答案。

师:(2分钟已过)请举手站起来,口述四个问题的答案。

生1:本段分三层。

生2:观点是:只有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美。师:观点一定要简明。

生3:第一句是采用比喻论证,将美的外貌比作“盛夏的水果”,论证外在美是难以保持的;第二句采用举例论证,举许多美人的事例,从反面论证。

师:这位同学读懂了首句中“美”的真正含义,外在美,很好。第二句是概括性事例,就是采用举例论证。

师:读懂了每句的意思,加上表示序数的词语“首先,接着,然后,其次,再次,最后”第四题的答案就行了

生4:本段首先以“盛夏的水果”为喻,指出形体美难以保持;然后举许多美人“有过放荡的青春”的例子从反面论证;最后观点:只有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美。

师:这位同学回答比较完整,强调“本段” “反面”“ 归纳”三个词语的运用。

师:根据我们刚才做题的步骤,试着总结一下论证思路的解题思路。

生5:我认为解题思路是:先划分层次,再找出观点,再找出论证方法最后加上序数词。

(师板书:分层次

找观点

辨方法

套模式)

(大屏幕出示:1.解题思路:分层次→找观点→辨方法→套模式

2.常见答题形式:

首先„„;接着„„;

然后„„;

最后„„。

温馨提示:

(一)明确文段观点。

(二)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先说了什么,后说了什么。

(三)明确论证方法。

(四)明确论证的角度是正面论证还是反面论证。

分析论证思路,就是在理清层次的基础上加上 “首先,接着, 然后,其次,再次,最后”表示起承转合的序数词。

建议:连词﹢论证方法﹢论据概括﹢观点

)

师:给大家1分钟的时间,牢记提示内容。

四、学以致用

师:掌握了方法,我们就要把它运用到实践中,下面来看这个语段。(出示“嫉妒不但害人,而且损己。”这一语段)

演练场一

嫉妒不但害人,而且损己。从心理上来分析,嫉妒犹如毒虫,常常会把妒者自己的心灵啃啮得满目疮痍。他们往往把旁人的成功视作自己的失败,把旁人的幸福看成自己的痛苦,整天处于一种极不舒畅、极不安宁的景况之中难以解脱,无来由的恨是他们唯一的心理活动。试问,这样的人生尚有何乐趣可言?更有甚者,读者熟知的“三国”故事,其中就有周瑜因妒而气死自己的例子。虽然这种极端并不多见,但嫉妒伤身确是事实。至于由嫉妒引起的不良行为,诸如造谣、诬陷和打击,更是可能触犯刑律,其下场难道不是十分可悲的吗?

要求:请简述本段的论证思路。(4分)

师:要求:默读语段,先表上句子序号,准确划分层次,分析每层的内容,在导学案上写出本段的论证思路。

(2名学生在黑板上展示。)

(教师巡视台下学生练习情况。)

师:写好后同桌俩在一起讨论。

(1名学生上台对板演的同学进行评价)

师:评价时从书写和内容两方面进行,两项满分均为4分。

生:本段首先提出论点:“嫉妒不但害人,而且损己。”;然后采用比喻论证和举周瑜因妒气死自己的事例,论证嫉妒害人害己;最后再次证明嫉妒害人也损己。

生1:这位同学书写工整,排版整齐,字大小匀称,所以我给他满分;内容上,他划分了三层,并恰当的运用用了序数词,观点准确,论证方法也正确,但第三层没有写出论证方法,所以我给他3分,本题一共给他7分。大家有意见吗?

(学生没人举手)

师:这位同学评价很不错,但看第二层到底证明了什么?是害人害己?

生:不是,是害自己。

师:从几个方面论证呢?

生:损害心灵和伤身两方面论证。

师:因此本段可以分三层,像这位同学一样,也可以把中间的一层分为两部分,就是四层了。所以层次划分不是固定的。

师:板演的同学很细心, “本段”二字让题答得非常完整。最后一层从“诸如造谣、诬陷和打击”可以看出运用的是举例论证。

(出示参考答案,学生自评)

大屏幕出示:本段首先提出论点:“嫉妒不但害人,而且损己。”(1分);然后采用比喻论证将嫉妒比作毒虫,论证嫉妒会损害人的心理健康(1分);接着举周瑜因妒气死自己的事例,论证嫉妒确实伤身(1分);最后列举嫉妒害人的例子,再次证明嫉妒害人也损己(1分)。

师:内容能达到4分的同学请举手;达到3分的同学举手.

(教师做好统计并加分。)

(过渡语)师:大部分同学已经掌握并能正确的表述下来,接下来,我们乘胜追击,再接再厉,请看语段二。

(出示演练场二 )

古语也有“学书纸费,学医人费”的说法。不费纸,学不好写字;不费人,学不好医术。一位成名的书法家,送你一幅字,在背后不知他撕毁了多少张纸,才成就这一幅字。更不要去细数他当年学习过程中墨池皆黑、废纸成堆的境况了。一位医术精湛的大夫,必然诊治得多、观察得多,也累积了许多误诊的教训。古谚说“巧者不过习者之门”。只要不怕错误,反复学习,便能达到巧妙的境地。

师:请简述本段的论证思路。

生展示:本段首先引用古语写出反复学习的重要,接着举出学书、学医两个事例写出要想成功就要不怕错误;然后用道理论证说明反复学习的重要性;最后点出“只要不怕错误,反复学习,便能达到巧妙的境地”的观点。

生评价。

师补充:答题要注意文体,议论文不能用“写出”“说明”这类词语,应该用“阐述”“阐释”“强调”这类词语,写出一般用在记叙文,说明用在说明文。最后应该是“归纳观点”而不是“点出”。观点在段末,前面内容

出示参考答案学生自评。

(本段首先引用古语写出不怕错误反复学习的重要,接着举出学书、学医两个事例阐释要想成功就要不怕错误;然后引用古谚道理论证强调反复学习的重要性;最后归纳出“只要不怕错误,反复学习,便能达到巧妙的境地”的观点。)

师:语段一观点在开头,语段二观点在结尾,针对这两类语段,答题格式也有不同。

观点在开头:

格式:本段首先提出什么观点;接着用 „ „事例或名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最后再次突出观点或联系现实提出希望„„。

观点在结尾:

格式:本段首先举出(引用) „ „事例(名言)(从正反两方面)证明

„ „;然后又举出(引用) „ „事例(名言)证明

„ „;最后得出什么结论或归纳„ „观点。

五、盘点收获

师: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通过本节课的复习,我真正知道了什么叫论证,学会了分析论证方法和论证内容。

生:我学会了运用四步梳理法解答论证思路这种题型。

„„

师:同学们,请带着本节课的收获,我们走进中考试题。

六、中考链接(2014北京怀柔)

小议传统读书教育

周远斌

①传统读书教育是成功的。童年之时饱学于身者,数不胜数。从近、现代之交的学者身上,还能看到这一点。

②陈寅恪先生,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童年饱学者。陈家重视对子孙的教育,不但开设家塾,而且还办学堂。倡导新文化运动的鲁迅和胡适,亦受惠于传统的读书教育,孩童之年在学识上也已有了很好的积累。鲁迅七岁入私塾读书,《百家姓》、《神童诗》等书即此时期读的。胡适四岁入私塾,期间读完了四书五经、《孝经》和《资治通鉴》。

③一个人读书怎么样,关键在读书习惯、读书能力和读书情趣的培养。孩童时期是一个人开发心智、引导情趣、培养习惯和技能的最佳年龄段,若能在这一年龄阶段培养出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嗜好,锻炼出一定的读书技能,这将会影响其终生。传统读书教育的成功,就在于此。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先生,一生“暇则读书,虽寝食不辍,怠以枕,餐以饴”,钱基博先生读书之勤奋,与其童年之时所受的传统读书教育有直接关系。

④古代读书,重记诵。孩童时期读书,以记诵为主,待成人后,读书也特别强调记诵。只有记诵精熟,才能融会贯通,章学诚深知记诵之重要,把记诵比作“学问之舟车”。

⑤古代读书,还重朗读。朱光潜先生曾说,朗读“是学文言文的长久传统,过去是行之有效的”。“五四”以后,朗读渐不为读书者所重。

⑥古代读书,更重学养。诵诗读书以养心缮性,为古代读书人之共识。钱基博先生继承了古代的读书精神。陈寅恪先生也特别重视学养,曾言:“学德不如人,此实吾之大耻。”

⑦记诵乃积累之功,朗读乃反复之功,学养乃学识修为之功。取传统阅读之长,我们的读书会有更大的进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文章④⑤⑥三段分别是从那两个角度论述古人读书的?从语义上说,三段是什么关系(3分)

3.请你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过程。(4分)

4.第③段中加点的“这”字指代什么内容?(2分)

5.请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就文章内容的某一方面谈谈你的见解。(2分)

师:写好后,由组长负责评讲。

师:由积分可以评价出今天的优胜小组是?

生:优胜小组是二三小组。师:祝贺我们的优胜小组!最后祝愿大家2015年中考取得理想的成绩!

附:板书设计

论证思路

分层次—— 找观点——辨方法——套模式

第6篇:中考总复习之记叙文阅读教学设计

中考总复习之记叙文阅读

教学目标

1、了解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

2、掌握并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技巧,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阅读方法

难点:运用阅读方法、技巧解答常见的中考阅读题。 教学流程

一、师导入:记叙文的阅读我们已经训练有一段时间了,从同学们交上的作业中、从和大家的交流中以及在对大家进行的问卷调查中我发现了大家在做题时所犯的一些共性错误,为了解决好这些问题,我们今天再一次一起商讨研究记叙文的一些常见题型以及应对策略。

首先我们来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齐读

二、展示教学目标(学生齐读加深印象)

师:针对目标,结合同学们的具体情况,我们总结了以下这几种中考常见题型。一起来看看:

三、展示中考常见的题型

1、概括一篇文章、几段文字、一个片段的主要内容,弄清楚文章的主旨。

2、品析句子,有自己的见解。

3、联系上下文理解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4、用想象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5、谈自己的阅读看法和体会。

四、结合例文引导学生总结阅读方法技巧。

师:下面我们结合例文,在做题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记叙文阅读的方法技巧。请同学们阅读短文,并思考文后的问题。

《妈妈是我心中的一团火》 当我刚呱呱出生时,护士就不让妈妈见到我,悄悄地把我抱到哺婴室去。医生 轻轻地告诉她,我的左肘以下没有手。

有一天,7岁的我走出厨房嘀咕道:“妈妈,我不会削土豆皮,我只有一只手。”妈妈在做针线活,她头也不抬地说:“你回厨房去削土豆皮,今后再也不许用这个借口拒绝干活了。”我当然能削土豆皮,用我的右手持刀削皮,左上臂帮着托一下就行了。妈妈知道办法总会有的,她常说:“只要你尽最大的努力,就没有你不会做的事。”

在我读小学二年级时,一天,老师要求我们从猴架这边荡到那边去。轮到我时,我摇头示意不会荡。有些孩子在背后笑我,我哭着回家。当晚,我告诉了妈妈。她拥抱我一下,并做出“让我想想办法”的表情。第二天下午她下班后,把我带回到学校去。她教我先用右手抓住杠棒,用力引体向上,再用左上臂夹住杠棒。当我费力地照她说的做时,她始终站在一边鼓励我。以后每天她都带我去练习。我永远不会忘记老师第二次把我们全体同学带到猴架处的情景。我在猴架上熟练地荡来荡去,曾经取笑过我的孩子们都目瞪口呆

如今当我有不顺心的事时,总感到妈妈仍在我身旁,仍在对我说:勇敢地面对困难,没有解决不了的事

1、概括本文主要内容及中心。

师:请同学们说说概括主要内容及中心的方法。

说得很好,跟着老师,我们一起再来回顾一下。边看边理解边记。

一、明确题干的要求。(从答题范围来说,要清楚题目要求概括的是文章哪些段所叙述的事件;从答题语言来说,看清楚题目要求中有没有对字数或者句式的要求。)

二、具体的答题方法:

1、理清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提取文中的中心句、主旨句、结论句。

3、看题目找线索,组合文中关键性语句或关键性词语。

4、一般陈述的格式为:谁+什么情况+事+结果。其中“人”,特指主人公。

5、用凝练的语言概括文章中心,一般格式为:本文通过记叙(描写)„„,表现了(赞扬了)„„,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2、妈妈知道办法总会有的,她常说:“只要你尽最大的努力,就没有你不会做的事。”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师:某某同学你来回答,回答得不错,说说你的方法。我们一起总结回顾,加深印象。

分析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结构方面要看句子在文章中的具体位置。

1、句子在开头的作用:

⑴开篇点题。⑵引起下文。⑶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地点。⑷渲染气氛。⑸总领下文。⑹为下文做铺垫,埋下伏笔。⑺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⑻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等。

2、句子在文章中间的作用:

⑴点名事件的意义。⑵抒发作者的情感。⑶承上启下。⑷照应题目、开头及前文。⑸强调的作用等。

3、句子在文章末尾的作用:

⑴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主题。⑵言有尽意无穷,留下想象的空间。⑶引起读者注意、思考。⑷总结全文。⑸照应题目,首尾呼应,使结构完整等。

句子在内容上的作用:要紧密联系文章中心分析,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写出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和性格特征。结尾的抒情议论句还起到点明中心,深化主旨的作用。

3、本文语言朴实却耐人寻味,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简要赏析。 师:谁来说说赏析句子赏析语言的方法技巧。 说的不错,看大屏幕。 品析句子的应对策略 对策: (1)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 ①修辞之美

②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 疑问句造成悬念,感叹句便于抒情;反问句加强语气语调引人深思;排比句叠句气势磅礴、层层深入;对偶句铿锵凝练,重复余韵悠然 ,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

③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作用: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

④内容和情感之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作用:全面新颖,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2)品味句子和关键词。

最好找词语点评或整体点评:即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

答: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应选择有生命力的词语进行。

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或从正面和侧面点评。

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4、“我在猴架上熟练地荡来荡去,曾经取笑过我的孩子们都目瞪口呆。”运用联想写出此刻作者的内心想法。

师:谁来说说做这类题时,应该注意什么? 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 必须用第一人称; (2). 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5、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读完这篇短文的感受和受到的启发教育。 师:这类题的方法技巧是什么? 谈阅读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五、当堂检测:

本节课大家掌握得怎样呢?请同学们打开《渔夫阅读》第60 页,这是我们本堂课的当堂检测题。

六、大家还有哪些问题,说出来,请同学老师帮忙解决。

七、谢谢指导。

第7篇:“中考文学作品阅读复习之把握主旨”教学设计

复习目标:

1、认识把握文学作品主旨的重要性。

2、掌握把握文学作品主旨的方法。

3、准确解答把握文学作品主旨的相关题目。 复习重点:

1、掌握把握文学作品主旨的方法。

2、准确解答把握文学作品主旨的相关题目。 复习过程:

一、展示中考文学作品类文章考试内容和要求,其中一考点为: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二、解释何谓作品的内涵:文章内涵就是文章的主旨,也就是通过作品描绘出的形象及社会生活所显示出来的贯穿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作者想要借作品表达的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等的感悟。)

三、举例相关课文,具体解释作品的内涵,如何概括作品的内涵。

《变色龙》:本文主要通过写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中态度的变化,讽刺了像奥楚蔑洛夫一样溜须拍马、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奴性人格。

《藤野先生》:这篇文章回忆了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生活片断,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我的母亲》:这篇文章回忆了自己少年时代在母亲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刻画了一位既普通又伟大的母亲形象,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爱和优秀的性格品质,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

《雪》:通过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的对比,赞美了在孤单的境遇下独自抗争的雪,表达了作者的人生观: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在悲壮的战斗中让人生升华。

四、领悟作品内涵中考相关题型 1直接考主旨

2000中考17题:用简洁的文字概括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2002中考17题:本文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2分析语句含义

2008中考《歪儿》第18题:文章结尾说:“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一双眼睛,就看我们能不能把它点亮。”联系全文内容,说说歪儿的眼睛是如何被“点亮”的? 3谈感悟说启示

2006中考《词典的故事》19题:请联系实际谈谈你从本文中获得的启示。 2005中考《一窠八哥的谜》18题:结合你的成长经验或阅读积累,谈谈你从本文中获得的启示。 4评价作者观点

2004中考《为你自己高兴》第14题: 有人认为“为自己高兴”就是满足现状,不思进取。对此观点,作为一个中学生的你是如何看的? 5谈题目的含义

2007中考《鼓神》第18题: 结合全文内容说说“鼓神”神在哪里?

五、方法指导

1统观全文,立足整体,把握全文的主旨。

(关注文章题目、关键句段、细节描写等,通盘理解文章的中心和情感) 2分析和评价必须紧密结合作品的实际,切忌抛开作品做漫无边际的分析。

六、具体题型答题技巧

1直接考主旨:记叙了(描写了)……,表现了

(赞美了、批判了、批评了、揭示了、讽刺了)……,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2分析语句含义:一是句子自身的意思,这主要联系句子所在的段落进行思考;二是句子深层的意思,这要联系主题来思考。

3谈感悟,说启示:切合原文主题;观点明确,阐述理由;语言流畅,简明完整。 4评价作者观点:结合文章主旨;抓住关键语段充分理解作者的观点;结合文中语句具体分析

5谈题目含义:结合文章的内容;结合文章主旨;从表层的含义谈到深层的含义,揭示其实质。

上一篇:创业财税通下一篇:大学竞选学生会演讲稿